婚姻登记证明(精选6篇)
字号:
当事人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年月日
身份证件号:
户口所在地:
根据当事人的确良申请及声明,经查阅我婚姻登记机关从年月日至今的婚姻登记档案,未发现当事人有结婚或离婚登记记录。
本证明只表明当事人在本婚姻登记机关所辖范围内目前无婚姻登记记录。
婚姻登记机关(印章)
年月日
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
字号:Z320322-2012-00080
当事人姓名:王福连,性别:男,出生日期: 1961年01月15日,国籍: 中国,身份证件号:***614,户口所在地: 徐州市公安局龙东派出所。
根据当事人(申请人)的申请及声明,经查阅本婚姻登记机关从2005年08月03日至今婚姻登记档案,未发现当事人有 结婚后再婚 记录(选择填写:结婚、离婚后再婚、丧偶后再婚)。
本证明只表明当事人在本婚姻登记机关所查阅范围及查阅时段内没有婚姻登记记录,不排除当事人在本辖区其它时段或本辖区以外的地方办理过婚姻登记。
婚姻登记机关(印章)
1997 年某市李某在大陆与香港人王某结婚, 1998年购买商品房一套登记在李某一人名下。2000年李某与王某经香港地区法院裁定离婚,但法院裁定书并未涉及该套商品房所有权归属。2007年李某到当地房屋登记机构申请办理上述商品房买卖过户登记手续,房屋登记部门经审核发现该房屋系其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按当地规定,被告知还需其原配偶共同到场申请或提交经公证的委托书,因夫妻离婚多年,双方合不来,也联系不上,最终无法申请登记。在现实生活中,共有房屋的事实权利人与登记簿记载的权利人不一致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突出的是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共有房屋常常登记在一方名下,此时,可能造成登记簿记载的物理状况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由此引发各种纠纷。登记机构是否要审查婚姻关系证明或潜在的(隐形)共有人,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归纳共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要审核婚姻证明。对于不动产产权归属一般以产权登记为准,夫妻共有不动产由共有人中的夫或妻名义登记并领取不动产权利证书,其他共有人有证据足以证明产权未转移的,应将该权利视为登记人代表夫妻共同申请。根据《婚姻法》第十七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一)工资、奖金;(二)生产、经营的收益……
第二种观点是无须审核婚姻证明。《婚姻法》第十九条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财产约定对夫妻双方具有约束力。《物权法》第九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除外。第十六条规定,不动产登记簿是物权归属和内容依据。《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规定,不动产登记一般因申请启动登记,法律另有规定除外。
笔者赞成第二种观点,即在不动产登记中一般无须审核婚姻关系证明。
二、不审查婚姻证明的理由
1.审查婚姻证明无法律依据
关于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效力,我国立法上一般采取登记要件主义,对于不动产的产权归属一般以产权登记为准,共有不动产由共有人申请,并领取不动产权属证书。《房屋登记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共有房屋,应当由共有人共同申请登记。共有房屋所有权变更登记,可以由相关的共有人申请,但因共有性质或者共有人份额变更申请房屋登记的,应当由共有人共同申请。《物权法》第十六条规定,不动产登记簿是物权归属和内容依据,不动产登记簿由不动产登记机构管理。不动产登记簿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效力:一是不动产登记簿具有推定力。即不动产登记簿上记载某人享有某项物权时,推定该人享有该项权利,其权利内容也以不动产登记簿上的记载为准。实践中,虽然登记簿记载的权利状况与实际情况可能不符,但是在没有经过异议登记、更正登记等法定程序前,法律依然推定登记簿记载的权利人为真正的权利人。不动产权利的登记需要经过登记机关的审查, 一般情况下记载状况与真实状况基本一致,因而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另一方面,赋予不动产登记簿推定力,也有利于降低交易信息审查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同时,不动产登记簿推定力还体现在,当登记权利人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权利人可以以不动产登记簿作为要求法律求助的依据。当不动产登记的权利人与他人发生财产争执时,不动产登记簿可以作为权利人权利的证明。二是不动产登记簿具有公信力。所谓公信力是指即便不动产登记簿上记载的物权归属和内容与真实的物权归属和内容不一致,信赖该登记簿记载之人仍可如同登记簿记载正确时那样依法律行为而取得相应的不动产物权。根据《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规定,善意取得也适用不动产。即该不动产登记簿上的权利人推定为真正的权利人,对于信赖该登记而与之从事交易的人而言,即使此后表明该项登记错误,在法律上仍然认其具有与真实物权相同的法律效果。因为不动产登记簿具有公示效力,所以相关当事人无须注意登记名义人的婚姻关系证明,仅依据登记情况即可认定权利人,并进而作出相应审核决定。
2.审核婚姻证明无现实意义
公民婚姻状况并不是其是否拥有不动产权利的前提条件,即公民不管是否已婚还是离婚或者未婚都有权利和资格拥有不动产财产权;房屋登记机构通常在办理房屋所有权转移等处分登记业务时,除了要审查夫妻婚姻证明外,还需提交民政部门出具的婚姻登记记录证明。众所周知,公民户籍所在地民政局出具的无婚姻证明只能证明该公民在户籍所在地没有办理结婚登记,即使户籍所在地民政局能出具的无婚姻登记证明也不能真正反映公民的婚姻真实状况,那么登记机构要求申请人出示户籍所在地民政局的婚姻关系证明就毫无意义。
近期,国家民政部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相关工作的通知》,自文件下发之日起,除办理涉台和9 个国家公证事项需开具证明外,不再出具(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各地房屋登记机构也对房屋登记收件材料进行梳理,与登记机构职责无关材料一般要取消。比如,不再提交婚姻证明。如果申请人实际占有房屋却没有办理登记,不便于与之有债权纠纷的人进行查询,也不利于公检法等部门协助执行和个人住房信息核查工作的开展,如果使申请人的不动产公示化、明朗化更有利于公众或利害关系人、司法协助和政府有关部门监督和管理,如查询、查封、强制过户、户籍管理、流动人员管理、出租房屋、税源管理等,也能最大化地维护申请人利益,有效维护其他公民和单位利益。申请人在没有相关婚姻证明的情况下办理不动产登记,在理论上,也不会影响其配偶的财产权,反而是保护了配偶的财产权,如申请人不将隐藏的财产以不动产登记公示的方式公开化,那配偶反而没有证据证明该房屋为婚后共同财产。如果申请人在没有相关婚姻证明的情况下,房屋登记机构为其办理了房产证,即备案登记为单独所有,但其配偶有结婚证明证明是婚后购买的房屋,根据《婚姻法》第十七条规定,该房屋财产仍为夫妻共有财产,并不会因为房屋登记部门的单独所有登记就认定申请人的房屋为个人单独财产。因此,房屋登记机构在办理房屋登记时,审查婚姻关系证明,既没有法律意义,也缺少法律依据,同时,给当事人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浪费财力、物力,还降低了登记效率,加大了登记部门的法律责任。只要申请人提交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程序合法,房屋登记机构就应当依职权及时办理。
3.取消审查婚姻证明可行性
如果申请人的婚姻状况是已婚,在婚前取得不动产权利,此时申请不动产登记的主体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两个人。按照《婚姻法》第十九条的规定,夫妻可以自由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财产的归属。婚前个人购买的房产可以约定为夫妻二人共有,可以自行约定共同共有或者按份共有,按份共有时二人各自所占份额也可自行约定;夫妻共有的房产可以约定为一方单独所有;婚前一方购买的房产可以约定为另一方所有,只要是夫妻双方的合意,都可以据此办理不动产登记。当然,夫妻之间的书面约定应在受理窗口工作人员的见证下签名或盖章,如果当事人无法到场,需提供经公证的约定书以保证约定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婚姻证明在不动产登记工作中是一项重要的证明材料,在不动产登记实践工作中,审核申请人提供的婚姻证明材料往往会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情况。
一、单身证明
申请人婚姻状况是单身的,可能是未婚、离异或者丧偶。申请人丧偶的,办理不动产登记时需提供原配偶的死亡证明,原配偶的死亡证明由原配偶户籍所在地的派出所出具。申请人离异的,办理不动产登记时需提供离婚证或生效的法律文书。当事人协议离婚的,由民政局颁发离婚证;当事人起诉离婚的,由人民法院出具判决离婚的民事判决书或民事调解书。申请人未婚的,指申请人已过法定婚龄尚未结婚登记的情况。近几年来,未婚人士买房贷款、出国、迁户口都会用到“未婚证明”,该证明是证明当事人截止到某个时点未在民政部门有过婚姻登记的书面证明,一般由户口所在地的民政部门开具,在法律上叫做“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有些不动产登记机构在办理登记时,也要求当事人出具此证明。笔者认为,当事人未婚的,个人办理不动产登记时只需书面声明即可,不需提供其他证明材料。“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只能证明当事人在户口所在地的民政部门未办理结婚登记,并不能证明当事人在其他地方未办理过结婚登记,意义不大,而且从逻辑上讲,要求当事人证明未发生过的事情,给当事人施加的证明责任太重,违背了行政行为的合理性原则。
二、事实婚姻
按照《婚姻法》的规定,结婚证是证明夫妻关系的法定证件。在受理不动产登记时,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申请人声称是夫妻关系,“结婚”(举办了结婚仪式)十几年了,就是拿不出结婚证,两人户口在一起,户口本上孩子的户籍信息也有。可否据此认定二人是夫妻关系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五条规定,未按《婚姻法》第八条规定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男女,起诉到人民法院要求离婚的,应当区别对待:(一)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前,男女双方已经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按事实婚姻处理;(二)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后,男女双方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在案件受理前补办结婚登记,未补办结婚登记的,按解除同居关系处理。根据这一司法解释,在1994年2月1日以前,未办理结婚登记即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者,只要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即可认定为事实婚姻。在1994年2月1日以后,补办结婚登记是同居关系合法化的必要条件,其效力追溯至双方均符合结婚的实质要件时起。如果双方不补办结婚登记,其关系为同居关系,不视为事实婚姻。对于被认定为事实婚姻关系的,同居期间的财产适用《婚姻法》对夫妻财产制的规定,被认定为同居关系的,同居期间的财产为一般共同财产。对于不动产登记机构而言,无法判断当事人是否符合、何时符合“结婚实质要件”,因此,遇到前面所说的情况,窗口受理工作人员应当建议当事人去民政部门补办结婚登记,由民政部门认定是否属于事实婚姻。如果民政部门认定属于事实婚姻的,其出具的结婚证会注明事实婚姻的日期。不动产登记机构可以根据结婚证上的日期判断不动产是否属于当事人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共同财产。当然,根据这一司法解释,不动产登记部门对于年龄大、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也可酌情放宽审核标准,比如户口在一起几十年的老夫妻,也可依据户籍证明认定是夫妻关系。
三、涉外婚姻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增进,涉外婚姻的数量呈上升趋势。涉外婚姻包括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是外国人的、婚姻缔结地在国外的。涉外婚姻问题比较复杂,由于风俗不同,各国对结婚和离婚的法律规定也不同。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应根据不同的情形认定涉外婚姻的法律效力。
1.中国公民和外国人在中国境内结婚
依据《婚姻登记条例》第四条规定,中国公民同外国人在中国内地结婚的,内地居民同香港居民、澳门居民、台湾居民、华侨在中国内地结婚的,男女双方应当共同到内地居民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这种情况,当事人取得的结婚证是国内民政部门颁发的。
2.中国公民和外国人在中国境外结婚
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四
十七条和第一百五十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外国人结婚适用婚姻缔结地法律,中国公民和外国人在外国依照婚姻缔结地法律,只要不违背《婚姻法》的基本原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公共利益,其婚姻关系在中国境内有效。这种情况较为复杂,各国的法律规定不同,结婚的条件、程序不同,有的国家颁发结婚证书,有的国家不颁发结婚证书。
3.中国公民之间在中国境外结婚
根据《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对中国公民的境外结婚证件认证问题的复函》的规定,公民(华侨除外)在国外结婚,原则上应在中国驻该国使、领馆办理结婚登记(居住国不承认的除外)。如该国和我国无外交关系或该国不承认我驻外使、领馆办理结婚登记,当事人在该国依照婚姻缔结地法律结婚,只要不违背《婚姻法》的基本原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公共利益,其婚姻关系在中国境内有效。
4.外国人之间在中国境外结婚
外国人在我国境外缔结的婚姻,依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中国公民和外国人结婚允许适用婚姻缔结地法律,因而外国人在我国境外缔结的婚姻,只要依据婚姻缔结地法律有效,我国一般承认其婚姻效力。即使有些婚姻按我国法律是不成立的,我国也予以事实承认。
对于不动产登记机构而言,无法知晓各国婚姻方面的法律规定。根据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对中国公民的境外结婚证件认证问题的复函》的规定,凡在外国缔结的婚姻关系被上述各条认定为有效的,不必在中国境内办理结婚登记或承认手续。依照婚姻缔结地法律结婚的婚姻证件在中国境内使用,应在婚姻缔结地办理公证和该国外交部或外交部授权的机关认证,并经中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也就是说,在外国领取的结婚证只要不违反我国《婚姻法》基本原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公共利益,一般在国内是有效的,而且不需要在中国境内再重新办理结婚登记或者认证手续。但是如果要在中国境内使用在国外领取的结婚证,则应在婚姻缔结地办理公证和该国外交部或外交部授权的机关认证,并经中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因而当事人婚姻缔结地在国外的,不动产登记机构可以要求当事人出具经中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的婚姻证明材料。
1、户籍在石峰区
3、已达到法定结婚年龄
3、本人亲自到场,并提供户口雹身份证。如果本人不能到场,由当事人写出书面委托书,委托当事人的直系亲属(带身份证)办理。
二、流程
1、由婚姻登记员审验当事人户口雹身份证原件后复樱
3、当事人填写无婚姻登记记录声明书。
3、如当事人死亡,还需当事人所在单位或村(居委会)开具其家庭成员证明,由当事人第一顺序继承人的.所有成员身份证及联合签名的委托书,可由其中一人代办。
三、开具婚姻状况证明的时间为星期一、三、四、五。
从各个时期的婚姻档案中,我们可以看到不断变化着的婚姻家庭及其内部成员的地位与作用。这对于我们研究婚姻制度、妇女地位、家庭变迁、计划生育、知识结构等起到重要作用,是维护婚姻家庭合法权益的重要基础,也是巩固婚姻家庭稳定、构建人性化和谐社会环境的有效措施。本文仅讨论婚姻档案中所反映的妇女地位的变化。
一、法定婚龄
法定婚龄是法律规定的男女可以结婚的最低年龄。婚姻制度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确定当事人结婚年龄,各个时期的政府对结婚年龄均以法律形式作出规定。从旧时婚书中的“生辰八字”,到新中国婚姻登记表中“年龄”一栏,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期妇女婚龄的不同,反映了妇女地位的变化。
我国古代一直实行早婚制度,男女在冠笄之时就应结婚,即“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虽各代法定婚龄亦有不同,但女子结婚年龄基本在15岁上下波动。结合当时的生活水平、医疗条件等,可以看出这些已嫁为人妇的妇女们,均未成年,却已结婚生育,妨害了妇女的身体发育过程,严重损害了她们的健康和利益,表明当时的妇女已沦为生育工具。
民国时期,1930年国民党颁布的《民法典》第四编《亲属编》规定:结婚年龄男为18岁,女为16岁。这个规定,显然受到时代的影响,对女子结婚的年龄有了提高,表示了对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承认。此事虽有立法规定,但由于革命的不彻底性和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早婚现象仍很多。并且这个婚龄的界定与封建时期相差不多,还不能给当时的妇女带来真正的解放。
建国后,党和国家充分考虑妇女的成长发育,在1950年的《婚姻法》中明确规定:“男二十岁,女十八岁,始得结婚。”这是一个比较科学和符合人道的结婚年龄,是我国第一次将女子的婚龄定在成年之后,对于女子的身心发展均有益。为了响应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1981年的《婚姻法》对结婚年龄再次修改:“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充分说明了国家对妇女的保护。随着经济的发展,妇女在社会中担任更多的职位,结婚呈现大龄化趋势,不再早早结婚,而是享受更多的单身生活和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二、受教育权
传统观念,“女子无才便是德”,残酷剥夺了妇女受教育、学文化的权利。绝大多数妇女没有文化,许多贵族家庭中的女子也不识字,至于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更享受不到受教育的权利。不仅如此,还出现了奴化女性的封建女教,如《女诫》、《女训》等女教书,宣扬“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男刚女柔,告诫女子如何做柔弱温顺的女人和贤妇,给妇女套上精神枷锁。
民国时期,开始兴办女子学校,出现大批女性知识分子,她们宣扬女权,为妇女争取地位。但很多严重的教育不平等现象依然明显存在,尤其是中国频繁的战乱、衰败的经济与落后的教育,使妇女教育举步维艰。由于受教育机会减少,女子入学、在校、升学的比例远远低于男子,妇女文盲、半文盲比比皆是。这些现象在建国初期的婚姻登记档案中可见,如“教育”一栏中,大部分妇女只有小学、初小程度,很多还是肄业,甚至是文盲;再如某些婚姻登记档案中,男女双方签字的一栏中,妇女不是签自己的名字,而是画押。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大力推进妇女教育事业,在宪法及有关教育和妇女的法律中,都规定了女性享有与男性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和义务,并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消除女性受教育的障碍,创造有利于女性受教育的条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制度的完善、义务教育的推广、高考制度的恢复,越来越多的女性获取更高学历,女性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这些在婚姻登记档案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评估报告 (1995—2005) 》指出:十年间,高等教育阶段的女生比例大幅度增长,使得高等教育阶段的指数(该指数是指教育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指数,由招生、在校以及毕业学生中女生与男生的比例之比,3个具体指标按照招生权重为0.3、在校为0.35、毕业为0.35)从1995年的38.77急剧提升到2004年的82.89,提高了44.12。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的女生比例从1995年的34.2%升至2004年的44.3%。1995年到2000年这五年中,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1.07年,比男性的提高幅度0.73年多0.34年;15岁以上女性人口的识字率也从76.0%提高到2000年的83.1%,提高了7.1个百分点,其提高幅度也高于男性的提高幅度,男女之间的差距缩小。
三、离婚权
离婚档案,应该说是婚姻登记档案中最能反映妇女地位的变化。封建社会,男子享有离婚休妻的特权。妻子如有不顺眼、违规,以至不生育或只生女不生男,都会被丈夫遗弃,“出妻”而另娶,丈夫可以“七出”的任何借口离妻,妻子不可离夫,这种丈夫的特权和妻子的无权都受到封建法律的保护和认定。如《唐律》明确规定:“妻妾擅去者徒二年,因而改嫁者加二等。”
近代,人们的婚姻家庭观发生了变化,离婚不再是男子的专利,妇女主动提出离婚者逐渐增多。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城市出现了第一次离婚高潮,其中绝大多数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结合的,离婚主动方由男多女少趋向男女持平,可见女子在家庭中已有一定财产,有一定的发言权,已敢向封建势力挑战。南京国民政府《民法典》第1049条规定:夫妻俩愿离婚者得自行离婚,但未成年人应得法定代理人之同意。这是我国首次以民法赋予夫妻在法定离婚条件方面对等的权利和约束,改变了维护夫权至尊地位的倾向。但基本上还是承袭我国传统的封建主义内涵,已婚妇女的离婚权利得不到保障。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1950年《婚姻法》的宣传贯彻,广大妇女视离婚为解放,再次出现离婚高潮。据统计,由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总数从1950年的18.6万件猛升到1953年的117万件,离婚率首次突破1‰,高达1.99‰,直到1954年我国的离婚率才开始大幅度地回落[1]。改革开放以来,妇女经济地位更加独立,离婚率再次出现增长,由女性提出离婚居多,学历越高离婚的可能性越大。最高人民法院提供的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法院系统审理的全国离婚案件中,由女方提出离婚的,约占全部离婚案的70%左右[1]。这也反映出妇女不再依附于丈夫,有自己的独立人格,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离婚是摆脱婚姻不幸的途径,但不应草率离婚,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四、从婚姻到社会看妇女地位的变化
婚姻登记档案,记载了我国婚姻家庭的变迁。从旧婚书到规范的婚姻登记表,平凡的几页纸,向我们述说了婚姻家庭一路走来的故事。从上述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婚姻登记档案中妇女地位的变化,这说明了妇女地位在婚姻家庭中的改变。同时,作为社会基本单元的婚姻家庭,其任何的变化都会影响到社会,社会的变化也会影响婚姻家庭。因此,在整个社会进程中,可以将妇女地位分为三个阶段。
1. 中国古代妇女地位。
原始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妇女享有崇高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过渡到父系氏族制,男子居于主导地位,妇女处于从属地位。这种男权制在奴隶制时期得以巩固,在封建时期达到顶点。尤其是封建礼教,它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充当着意识形态主导思想,具有法的性质,是封建立法的重要依据。它推崇的“男尊女卑”、“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道德规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严重摧残了妇女的身心,禁锢了妇女的思想,约束着妇女的行为。妇女的活动仅局限于家庭,她们一生都从属于男子,服从于男性,听命于男权的支配和奴役,没有独立的人格和权利,沦为生育工具。
2. 近代妇女解放运动。
近代是一个大变革时期,封建帝制的垮台和西方资本主义的传入,使中国不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思想意识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从太平天国到维新变法运动,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各阶级、各政党纷纷提倡“男女平等”,支持妇女解放运动。这时期妇女逐渐解脱束缚,大胆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发展妇女团体、创办妇女报刊,大力宣传女权主义;废除封建陋习“缠足”,使妇女身体不再被残害;兴办女子学校,妇女可以上学甚至出国留学,冲破封建礼教的思想束缚,追求人格独立;组织妇女爱国革命运动,为挽救民族危亡、解放全中国积极献身。
3. 新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彻底废除了封建的男女不平等的传统规范,全面实现了社会主义时代的男女平等。国家首次以宪法和法律的形式保障男女平等,保障女子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妇女有同男子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婚姻法》、《妇女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妇女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妇女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的“半边天”,取得了独立人格和权利,获得了平等的法律地位,在50多年的实践中,妇女的政治、经济、文化、婚姻家庭等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呈现繁荣景象。知识女性与过去相比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在社会中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可以说,中国妇女已作为正常的社会人在发挥着正常的社会作用,稳固着其正常的社会地位。
摘要:本文试从婚姻登记档案中婚龄、受教育、离婚三个方面, 看妇女地位的变化, 以及在整个社会中妇女地位的提高。
关键词:婚姻家庭,婚姻登记档案,妇女地位
参考文献
案例一:张某和李某是一对农村青年,5年前经人介绍相识、成婚。当时李某的同学在乡政府当民政助理负责婚姻登记工作,而张的叔叔是乡里的副书记兼副乡长主管民政工作,因为女方腼腆、男方忙于操办,二人没去乡里登记,都是熟人,张的叔父代理,李的那位同学就把结婚证给办了。张的叔叔在婚典上宣读后,当即把证发给男女双方。当时无论男方和女方,都对张叔表示了感谢。事过5年二人感情发生问题,女方竟拿结婚证说事,以她没到场,结婚证是他人代办的为由,要求有关部门宣告婚姻无效。最后有关部门驳回了她的申请,建议她要想解除婚姻关系,应提起离婚诉讼。
法律点评:婚姻法第八条规定,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登记。可登记不得代理,属于管理规范,不属于婚姻法第十条无效婚姻的列示范围,只要双方自愿,具有“合意”的特征,他人代理登记的登记瑕疵不影响婚姻的效力,不影响婚姻的成立。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2005年10月8日在《关于婚姻登记行政案件原告资格及判决方式有关问题的答复》第二条规定,婚姻关系双方或一方当事人未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婚姻登记,且不能证明婚姻登记系男女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当事人对该婚姻登记不服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撤销。能证明婚姻登记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的,则不能撤销。
案例二:于某高中毕业一直呆在家中,在同村姐妹的带领下,她到南方某大城市一电子元件厂当了一名机装工人。工余她认识了一位“老板”,“老板姓何”,40有余,风度非凡,自称忙事业一直未娶,两人相处一段时间后,到了谈婚论嫁年龄的她和“何”登记结婚了,结婚时“何”答应买房、买车,但说资金外流,收回即办。在出租屋里过了半年多,一直做着买车、买房梦的她,最近梦醒,“何”下落不明,查身份、住址,公安机关说无此人,身份证是伪造的。这可苦了小于,最近她又处了一个对象。她想办理离婚,好再婚,可有关部门因男方不存在不给办,她不办离婚,再婚又怕重婚。
法律点评:其实姓名只是一种身份代号。姓名不在,具体的人还是存在的。于和具体的人“何某”双方合意登记结婚,依婚姻法第五条,他们的婚姻是成立的。符合婚姻的实质要件婚姻是有效的。这类借用他人名义登记、伪造身份证明登记的登记瑕疵,也不应影响婚姻的效力和成立。查不到“何”的真实身份,于可以以登记时的“何”为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离婚。就此安徽省民政厅关于婚姻当事人双方结婚登记后,一方不知去向,法院在受理另一方提起的离婚诉讼时调查发现,失踪一方办理结婚登记提供的身份证明、户籍证明及婚姻状况证明均系伪造,另一方因此要求婚姻登记机关撤销,应如何处理的问题,民政部办公厅以(民办函「2002」29号)答复,对婚姻当事人要求撤销结婚登记的请求不予支持。2002年8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以(法研[2002]81号)函复民政部,婚姻当事人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可以作为处理类似问题的依据。
案例三:大龄女青年钱某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挑,个子不够高不行、文化不达标不行、职业不满意不行、工资不过线不行、性格不相投不行,就这样左选右选一直选到了35岁。年轻的、符合条件的未婚青年都不和她谈了,闲她年龄大,她不得不隐瞒了10岁,和一名刚毕业不久的25岁的大学生齐某登记结婚了。结婚不久齐发现此事,提出自己受到了欺诈要求有关部门撤销结婚登记,有关部门驳回了他的请求,并告之他可以提起离婚诉讼。
法律点评:处于种种原因,为达到结婚目的一方隐瞒生理缺陷、出身、经历、年龄、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等的事时有发生。这类婚姻是否有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键还要看实体,看是否隐瞒了事关婚姻能否成立的婚姻法第十条规定的重婚的、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未到法定婚龄等事实要件。隐瞒上述事实起诉时,事实存在的应认定为婚姻无效。“因胁迫结婚的,受胁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婚姻”,婚姻法第十一条规定了有关胁迫婚姻的问题,目前尚无因欺诈可以撤销婚姻的规定。对虚报材料、欺骗对方当事人出现的不具备上述情形的登记瑕疵婚姻不能认定为无效,也不能以撤销的方法解决。
【婚姻登记证明】推荐阅读:
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委托书06-10
出具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声明书11-20
婚姻登记工作调研报告10-02
民政局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事迹材料10-26
居委会婚姻状况证明12-20
失业登记证明01-12
房屋登记证明01-20
自理报检登记证明书07-04
商品房预告登记证明09-13
个体登记经营场所使用证明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