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企业班组文化建设动力机制
文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一机集团 霍 洁
文化牵引靠高层,文化推进在中层,文化落地于基层。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班组文化建设工作的机制建设,增强班建工作动力、激发班建工作活力,把班组文化建设优势、组织优势和职工工作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当前国内企业班组文化建设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此,结合多年来班组文化建设工作的实际,对建立一套完整的班组文化建设动力机制,充分发挥班组“细胞”的作用,形成企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进行初步探讨。大哲学家柏拉图说,树的根须深扎在泥土中,才能吸收生命需要的每一种养料。就班组文化而言,这种养料就是企业的文化力,它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建立班组文化建设的动力机制,是进一步实现企业基业长青的源泉。
公司班组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企业的战略和管理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使得企业传统的班组建设模式已经显现出诸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多头管理,难成合力。班组日常工作涉及生产组织、质量、安全、现场、设备管理以及劳动统计、成本控制、文化建设、培训、劳动竞赛等多项内容,这些工作分属不同的主管部门,管理体系与工作流程各不相同,在班组中无法有效融合,难以形成合力。
偏重任务,忽视团队文化建设。许多班组在繁忙的生产任务执行中,只注重单纯的生产组织管理,缺乏民主管理氛围,不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不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和文化塑造。
基础不牢,管理粗放。一是一些班组基础制度和工作标准不健全。不能根据班组的实际来制定本班组的创建标准和目标,管理自成体系,制度不明,管理粗放;二是班组基础工作不扎实。原始记录、数据收集整理不及时、不完整,临时作秀、应付检查现象严重;三是学习力不足。基层职工尤其是一线职工政治及业务学习,在一片“繁忙”声中减退。领导包干,言行不一。企业班组建设工作中明确提出:要完善党政工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分(子)公司专业部门和以车间(科室)主任为主的自动自发抓班组建设的运行机制,并要求分(子)公司领导及车间(科室)主任分班组包干抓班建工作,然而在上报材料和汇报中均未曾提到,一些班组的班建情况单位领导毫不知情。
考核单一,缺乏佐证。班组管理考核指标以结果为导向的定量方面指标为主,缺乏制定以过程控制为导向的定性方面指标;考核角度侧重于简单的上下之间的评价,缺乏客户、平行班组之间的评价。
综上所述,目前一些企业班组建设还没有达到文化管理的层面,还没有形成班组文化建设的动力机制。
班组文化建设动力机制的基本内涵
班组文化建设动力机制:是指班组和班组职工都有应获利益和应负责任,激励职工把班组及企业的目标实现和职工积极性的发挥融合在一起,形成企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企业生产经营的动力,归根到底来自企业基层不同行为主体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和责任匹配。班组文化建设动力机制,就是通过激发企业班组的利益动机而形成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须的动力,实质就是通过一定的激励、约束、凝聚、民主、成长等机制,充分调动与发挥班组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班组文化建设动力机制的模块组成班组成员情感互动
班组是由职工组成的,每一名职工都有着自己的主观感受。尤如一个小家庭,没有情结系,就无法维系这个家庭。人们常能听到:“在这样的公司班组上班,能够给人家一般的温暖,就是少挣一些钱也愿意。”诸如此类的感慨,可见,班组文化确实能够减少职工的“经济人”特性,这是提高隐性知识含量企业职工工作努力的重要条件。形成班组成员情感互动的和谐氛围,能使职工始终有着“家”的感受和“情”的氛围。
班组成员素质互补
由于班组成员有文化、年龄、气质、技能、爱好等差异,这些差异最终表现在工作效率上。公司要采取一帮一结对子、高师带高徒、评选班组之星等形式,激励班组成员形成尊敬师长、尊重技术、尊重知识、尊重岗位及取长补短的良好风尚。并通过学习对比找差异、建立机制分差异、强化培训补差异、竞争上岗促差异等管理方法,切实做到以技能论岗位,以岗位论职责,以职责论工作,以工作论贡献,以贡献论报酬。
班组成员基本需求目标
班组的每个成员都有着家庭、环境、文化、尊重、安全、自我实现等的需求目标。公司针对这些需求,要实施“班组工作生活化”、“班组成员家庭化”的人性化管理。应为加班和“班倒”职工配置微波炉、电磁炉、电冰箱、电水壶等,满足职工的基本需求,感觉到“家庭”的温暖。
班组管理自控要素
班组管理要围绕完成任务、现场管理、质量安全、成本控制、精神文明、信息传递等内容进行管理自控。公司要通过对班组成员岗前、岗位培训,分级分类个性化、差别化的技能培训,有步骤、有目的地实施班组自控管理,形成班组文化,用文化力趋使职工自觉、自愿、自动、自发,达到自控管理的目的。
班组自主创新能力开发
多年来,企业班组文化建设紧紧围绕自主创新这一主题,激发职工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班组应开展QC活动成果、合理化建议、6S管理、小组工作法、“四改善”等项活动,紧紧围绕自主创新展开,并取得实效。
班组文化建设动力机制的主要内容及途径
根据企业班组文化建设工作的现代需要,针对现行班组建设模式运行显现出的诸多不适应,实施和加强班组文化建设、提升班组建设工作水平,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因此,实施班组文化建设动力机制应把组织决策机制、工作运行机制、促学助学践学机制、长效型激励机制、人才开发机制等作为重要内容,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与途径,建设具有企业特色的符合实际、标准明确、简单易行、科学准确的班组文化。
根据公司的实际,建立健全组织决策机制,把握班组文化建设方向
企业在班组建设组织体系的构成上,首先应设立班组文化建设推进领导小组,统一负责、领导和组织企业班组建设工作,负责组织制订、完善公司班组建设实施办法、工作标准、班组文化实施方案,处理班组建设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但由于企业管理层次多,组织结构复杂,较少单位能够按照企业要求,结合实际分解班组建设指标,无法形成自身文化特色。因此,企业要在各生产单位和职能部门设立车间级班组文化建设研究推进分会,成员来自本单位和(车间)科室领导,专责领导、组织本单位的班组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本单位班组建设实施细则和考核评价标准,按企业班组建设工作标准对班组进行详细辅导、沟通、检查、考核,组织交流、推广班组建设知识、成果和先进经验等,适时把握准确的班组文化建设方向。
为保证班组建设的有效推进,各车间(工段)建立班组建设责任团队,配备班组管理大员(车间科室主要领导),在车间(科室)主任领导下组织本单位班组(作业区)建设工作,从而保证班组建设工作切实落到实处。
进一步融入市场,建立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搭建班组文化建设平台
班组文化建设研究推进分会要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班组成员的工作特长及价值追求,合理调节工作结构和激励方式。班组文化建设研究推进分会要立足于班组,在充分认识和尊重职工个人实现自我价值需求的前提下,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经常性从车间领导、干部、职工群众以及客户群等多环节、多层次全面了解考察,及时发现和总结考察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对不适应工作的人和岗位进行调整。
根据班组的特定需要,以精神激励为主,对劳模班组以劳模名字命名。对连续3年评为“工人先锋号”的班组,该班组长可推荐为公司级或以上先进或劳模;连续3年及以上被评为劳模的班组长,以其名字命名所在班组。着力培养文化管理的典范班组,有效激发单位、班组之间的互学热情。
引导职工自觉地把个人愿景与企业发展愿景协调起来,培育良好的职业品质。职工具有自己的发展愿景,有要求组织帮助其实现个人价值的要求。改善既尊重职工的个体愿景,又教育和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处理班组、个体利益和公司利益的关系,树立良好的职业品质,立足本岗,自觉地提高本领,做好本职工作。
各车间、班组应结合本单位实际,广泛开展好“五个一”主题竞赛活动,即:树立一个品牌、开好一个班前会、用好一块看板、搞好一次创新活动、提一条合理化建议。并把主题竞赛活动当成班组重要工作来抓,当成提高职工职业道德品质的高度来抓,形成长效机制和文化建设氛围,以增强班组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鼓励班组职工写下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把工作、生活中有关班组文化建设的点滴写成案例,班组文化建设研究推进分会负责将收集到的故事案例进行整理、挑选,整合成为《班组文化故事集》在班组博客中供大家共同学习和鉴赏。
企业各三级或四级单位,如:车间、班组要进一步融入中心、融入市场,倡导和规范班组的科学管理工作。企业各单位要进一步细化产品、细分市场,建立班组间、班组与车间、班组与二级单位的沟通机制,建立职工对产品市场需求的知情机制,使职工在了解、知情的前提下,顺应市场,科学生产,更好地为企业发展努力工作。
加强学习培训,建立起促学助学践学机制,提高班组文化建设素质
班组应积极开展学习型班组建设活动,结合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开展业务、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培训,提高职工素质,以适应技术发展的需求,并在班组文化建设研究推进分会的带领下,通过班组之间的横向交流,强调“终身学习、自觉学习”的理念,探索新形势下搞好班组文化管理的新路子。
在培训对象上,要做到生产班组长与生产班组成员、科研职能班组长与班组成员、本部班组长与驻外企业班组长相结合,班组文化建设研究推进分会成员与优秀班组长相结合;在培训形式上,坚持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个人思考与团队交流相结合,班组文化建设研究推进分会成员与班组建设研究相结合;在培训内容上,要涵盖保密工作、6S管理、安全质量管理、班组建设基础知识等内容;在培训方式上,坚持其他培训与示范带动相结合,建立“职工书屋”拓宽职工视野,开拓创新思路。提倡“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把工作过程看成学习的过程,通过工作过程中的自我批评、信息反馈和交流共享,提高学习效果。从而建立起“促学、助学、督学、践学”机制,让班组成员在实践锻炼中检验学识、增长才干,提升班组团队的整体素质,积极营造浓厚的班组学习气氛,以独特的班组文化来感染、激励和鼓舞职工,以学习形式多样化、生动化来吸引职工。
坚持持续发展,建立长效型激励机制,注入班组文化建设活力
班组文化建设研究推进分会要潜心研究职工行为激励,探讨职工心理活动,提高激励人心和行为的各种途径与技巧。同时要结合工作实际,制订班组工作的激励办法,把班组的所
有工作列入激励范围,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使班组人员尝到多干活、干好活的甜头,达到激发班组群体的力量,提高工作效率,增强职工的责任感,创造“人人有职责,个个有干劲”的良好氛围,提升班组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选树典型,引领示范。通过“创争”和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的开展,企业要选树出一批班组建设先进典型,老劳模要成为企业的旗帜;而年轻劳模的选树应成为班组建设发展的重点。长江后浪推前浪,形成典型梯队,用他们的言行举止感召人、鼓舞人,在班组管理和生产活动中发挥表率作用,在班组内形成“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加强先进的示范带动效应。企业还应着力培养精益管理的班组典范,以典范引路,指导全局,有效激发单位、班组之间的互学热情。此外,企业各单位还可通过开展“党员示范岗”创建、模范职工小家、温馨家园、和谐班组、每月之星等活动,激发各班组创先进、争优秀的积极性。
多位激励,正向推动。保持职工健康积极的工作心态和持续向上的工作动力,是企业文化管理的立足点和切入点。为此,企业在职工的职业规划、薪酬增长、保险福利、个人发展等方面工作中要把握这个动力点,按照全面性、层次性、针对性、方向性、长远性、先进性的原则,构建一套全方位持续激励机制。
——职工职业规划方面。公司应针对不同类型的班组职工,制定出管理职务、专家、职称职务等多个序列的职业规划,并在每个序列内设置不同的职务类别,每个职务类别又划分多个层次,这样基本满足了优秀职工、关重岗位的需要。
——职工薪酬增长方面。首先建立与企业业绩挂钩的工资总量持续增长机制。企业业绩持续增长,职工的收入总量持续增长,直接促进了职工自觉、主动地为公司的整体效益增长而努力,使全体职工与企业经营业绩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其次建立与劳动力市场价格相适应的薪酬水平确定机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如果企业支付的薪酬低于市场价位,可以降低成本,但会面临人才流失及怠工现象;因此,建立薪酬分配的动态管理机制,即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动,适时适当地进行工资水平调整,把薪酬分配办法“做活”。这种做法,使职工对个人收入始终抱有一种新鲜感,也确保公司总体收入水平在人才市场中、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地位不动摇。
——职工保险福利方面。企业除按照国家规定为职工缴纳“五险一金”指令性福利以外,重点建立自主性福利制度。一是建立企业年金制度。企业年金与职工个人的收入挂钩,收入增年金加,收入减年金减,把职工退休后的保障水平与在公司的长期工作表现结合起来,与物价上涨水平和薪酬增长水平有机地衔接起来;二是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员工患病更有了坚强的保障,免除了后顾之忧。三是建立职工的家属(老人和孩子)生活保障制度。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场所,为孩子提供托管中心,延时服务,费用由企业奉献一部分,这样就使得企业职工腾出更多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大干中去。
——职工个人发展方面。职工的个人发展有两大动力系统:一是“自我动力”系统,是基于“个人取向”、“自我需要”的动力系统,即为了尊严、生存、交往、发展、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动力系统。二是“超我动力”系统,是基于“超个人取向”或“超越自我”的、完全社会化的动力系统。自我动力的运行机制主要是自我利益机制,而超我动力的运行机制
主要是对“社会价值与目标”的认同机制。就后者而言,如果用企业的利益观、价值观、核心精神与理念统一职工的利益观、价值观、精神与理念,为职工提供展示的平台、发展的空间,就能让职工在企业的价值观指导下规范自己的行为。通过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理念的结合,把自我动力与超我动力进行均衡激励,促进职工发展与企业发展相同步。
随着外资零售企业的大量涌入, 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面对这种竞争势态, 零售企业纷纷向竞争较弱、发展潜力较大的农村乡镇市场转移, 2005年2月6日商务部下发了 (关于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的通知) 正式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自从“万村千乡”工程实施以来, 全国共有超过1500家流通企业在近1000个县市进行试点, 新建和改造农家店超过10万个, 吸纳富余劳动力超过50万人, 带动地方和企业投资约数百亿元, 使近5亿农民直接受益。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 零售企业农村连锁经营网络的发展短期内形成了强大的推动力, 尤其是农村连锁超市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农村零售网点为基础, 以大、中型批发市场和连锁配送中心为骨干, 以城区店为龙头, 乡镇店为骨干, 村级店为基础, 以各类农村流通合作经济组织和大中型农村流通企业为主体, 农产品、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均衡发展, 城乡市场相互融合、内外贸易紧密联系, 法制健全、布局合理、服务规范、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市场体系。而农村连锁超市正是最容易被普通农村居民所接受, 业务量最大、覆盖能力最强的零售企业。
二、农村连锁超市经营网络建立的动力机制
超市作为零售企业连锁经营的典型代表, 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 在农村连锁超市经营网络的发展系统中, 根据零售企业农村连锁经营网络发展的影响因素的来源, 可以将农村连锁超市经营网络的发展划分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外部动力来源于市场需求、政府行为等, 而内部动力则来自于零售企业内部的发展需要。
1. 内部动力
农村连锁超市是一种营利性组织, 其存在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业务经营为农村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 并通过商品的买卖在收回成本的同时获得利润和竞争优势, 保证其良性发展并逐渐扩大规模。以农村连锁超市为代表的零售企业农村连锁经营网络必须获取利润才能持续发展, 实现利益最大化是他们的首要前提。因此, 利益驱动力是零售企业构建农村连锁经营网络发展的最主要的内动力, 在所有内动力中起着主导作用, 而且在发展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起作用。
2. 市场动力
市场需求量的大小, 消费品和零售服务的变化等因素直接影响农村连锁超市经营网络发展动力的大小。零售企业农村连锁经营网络作为流通服务性企业, 生存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消费市场的空间, 农村市场开设门槛低, 投入成本少, 农村市场人力充足, 价格低廉, 员工招聘方便, 经营管理费用低, 尤其是农村连锁超市, 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市场需求丰富, 市场的空间大, 零售企业农村连锁经营网络的发展动力就大, 农村连锁超市的发展就会更好。市场机制作用力是企业发展的外部动力。
3. 政府推动力
近几年来, 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惠农和鼓励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发展的政策, 为零售企业开发农村连锁经营网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作为政府在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况下, 政府利用政策来干预是十分必要的。政府可通过多种政策手段, 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 实现制度创新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 作用于企业和市场, 形成新的刺激与约束力, 来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
(1) 资金支持。
资金不足、融资渠道狭窄是制约零售企业农村连锁经营网络发展的障碍之一。因此, 农村连锁超市的发展需要政府的资金投入。
(2) 政策支持。
我国政府大力支持和推动在流通领域的连锁经营, 尤其是农村乡镇的连锁经营的发展。为扶植我国连锁业发展, 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植政策。
(3) 环境营造。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经济手段和政治手段, 直接作用于可控环境的形成与发展, 环境因素通过影响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等间接影响农村连锁超市的发展。
三、农村连锁超市经营网络动力的作用机理
1. 企业的内部动力的推动机理
零售企业农村连锁经营网络的发展可以表述为发展规模的扩张和发展质量的提升, 农村连锁超市的发展是其中的代表。企业的内部动力的促进作用将从这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1) 发展规模的扩张
农村市场还处于零散的自由竞争阶段, 流通企业在农村地区建立并发展连锁经营, 有助于企业建立首先进入市场的优势, 很容易在农村消费者中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 培养农村消费者的忠诚度。在抢占市场份额的同时, 控制城乡流通的渠道, 从而使行业的新进入者知难而退, 防止竞争对手进入本企业的经营领域, 同时还限制了所在行业的竞争程度, 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外部环境。
(2) 发展质量的提升
质量的提升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单店效益的增长以及总体运营成本的降低。进行成本控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农村连锁超市的成本控制主要包括管理成本、人员成本、采购成本、经营成本以及配送成本等。农村连锁超市获取利润的最主要手段就是各连锁店的销售利润, 因此增加连锁店的销售收入水平成为发展的主要目标, 可以通过扩大销售量、增加销售的附加值等方式达到。
2. 市场的作用力机理
市场是通过强化企业的内部动力而推动农村连锁超市经营网络的发展。市场需求会对企业产生利益驱动, 企业的利益来自于市场需求, 市场对农村超市商品的需求越大、农村连锁超市的销售量越大, 获得的利益就越大, 从而企业的利益驱动也就越强烈。从直观上说, 农村需求对农村连锁超市经营网络的作用力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而减小, 因为农村市场给规模较大的企业带来的相对利润率较小, 从而大企业可能更为关心开拓农村市场给其带来的其它利益, 比如渠道的控制。
3. 政府的推动机理
零售企业是创建农村连锁超市的主体, 政府的作用力也是通过间接刺激企业的内部动力而起作用。为了支持零售企业构建农村连锁经营网络的发展, 政府会提供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 并努力为企业营造发展的环境, 这都能对企业的利益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 使企业获得较高的利润, 促使零售企业建立农村连锁超市的经营网络。政府的资金补贴会直接刺激企业的利益要素, 政府的贷款贴息扩大了企业的融资来源, 降低了融资成本, 增大企业的利润。政府的资金支持增大了企业的现实利益和利益预期, 从而促使了农村连锁超市的发展。政府可以为农村连锁超市经营网络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 保证市场的良好运行, 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 从而促使农村市场能够健康发展。
总之, 发展农村连锁超市经营网络, 进行规模扩张, 是增强零售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连锁经营是适应现代经济的需要, 是未来我们身边最有效的商业形式之一, 与此同时, 企业的规模化程度和盈利水平的不断提高将推动农村连锁事业的发展, 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摘要:零售企业农村连锁经营网络的出现必将把先进的经营方式和业态带人农村, 对繁荣农村市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零售企业构建农村连锁经营网络的动力划分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 外部动力又划分为市场动力和政府推动力。本文将以农村连锁超市为例, 对零售企业构建农村连锁经营网络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
关键词:零售企业,农村连锁经营,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1]韩莉.试论我国连锁超市发展的路径选择[J].江苏商论, 2004 (5)
[2]邹乐群.连锁商业向县域城镇扩张的营销对策[J].财贸经济, 2004 (6)
[3]唐靖廷.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超市营运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6 (7)
[4]宋玉军.试析连锁超市向农村扩张的积极效应[J].商业时代, 2006 (9)
[5]尹汉宁.超市下乡:发展农村现代流通的有效途径[J].求是, 2007 (9)
一、“和谐企业”的含义和内容
“和谐企业”,简单地说就是指构成企业系统中的各部分和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平衡发展状态。它应该具有“依法治企、科学发展,公平协调、团结有序,诚信合作、安全效益、美化环境、服务社会”的基本特征,其核心是通过促进企业内外“和谐”,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协调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企业”,首先要正确理解和谐,既要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来全面把握它的深刻内涵,又要准确理解它的字面含义。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出现矛盾时,按照“和谐”的理念,应以法律、法规以及企业规范约束自己,以求同存异的态度达成共识。
一般认为,“和谐企业”的含义有三个层面:企业文化的建设、员工福利的保障、内部矛盾的化解;关键是制度创新和技术革命,最终目标是为职工创造和谐环境,使企业更加和谐,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和谐企业”的本质是管理规范、凡事有规可循。企业作为产生利益、分配利益的主要场所,也是各种矛盾多发地。只有制定公平、合理的分配方案、管理章程,才能做到利益分配的公平、公正,才能从根源上预防和解决各种矛盾。制度建设应当成为“和谐企业”的建设重点、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更应以构建“和谐企业”为己任,努力完善资金管理、干部任用方式、方法,让国有资产优质化。
二、“和谐企业”的现状和问题
宁波向来将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同时,作为一个现代化的都市,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对政企关系、员工福利、环境保护等十分关注。“和谐企业”这一新产生不久的理念在宁波这一地区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宁波市企业对“和谐企业”的认识以及目前的发展状况,通过调查数据分析,找到构建“和谐企业”的动力,促进“和谐企业”理论的普及和“和谐企业”动力机制的完善。
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共发出问卷400份,回收400份,全部有效。问题内容涉及各企业对“和谐企业”的认识,构建“和谐企业”的要求、建设“和谐企业”对企业的效益提高、以及企业是否能实现“和谐企业”等方面。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了以下主要问题:
1.社会、政府、企业在“和谐企业”建设方面宣传力度不够
在这次做的调查问卷中,只有57%的人听说过“和谐企业”,75%的人听说过新劳动法。这一结果足以看出各企业主对于和切身利益相关的劳动法更有兴趣、更加关注。而社会、政府和企业本身对与“和谐企业”的宣传力度则明显不足。很多企业都未曾接受过相关的调查。而且许多企业对于“和谐企业”的宣传工作做得也不够充分,从这一点看,“和谐企业”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虽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发展还需一段较长的时间。
2.企业对于“和谐企业”的认识不完全
在关于“和谐企业”的内容的调查中,大多数的企业更注重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相当大的一部分企业没有意识到在发展的同时要善待员工、保护环境,这说明企业在社会责任认识方面还有待提高。同时,企业大多认为建设“和谐企业”主要是企业主的责任,而忽略了政府、社会、员工在建设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3.“和谐企业”建设发展程度不高
目前,大多数的企业才刚开始开展“和谐企业”的建设,一般在企业与员工方面的和谐程度比较高,这也是企业在建设“和谐企业”中主要关注和比较满意的方面。而对部门之间,与政府关系和与社会关系方面发展不够,这也是“和谐企业”发展不够成熟的表现。同时,大多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未尝到建设“和谐企业”的甜头,还有待时间去证明和谐企业的好处。
4.企业对于“和谐企业”的发展未来还是乐观的
大多数企业认为“和谐企业”的建设,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益,相信其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并且最终能让企业主和员工都受益。这充分体现了企业主对于建设“和谐企业”的支持和拥护。同时,大多数企业认为“和谐企业”时代必将到来,但必须付出必要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够实现。
综上所述,宁波市企业对“和谐企业”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应该说只是达到了最基本层面上的认识和要求。不过,很多企业主对“和谐企业”的建设还是较重视的。他们认为这是中国企业长远发展的一种趋势,也是企业更好发展的根本保证。再结合企业的基本信息看,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大企业与小企业相比,大企业在和谐企业的认识上更深刻,考虑的范围也更广。
三、构建“和谐企业”动力机制的建议
“和谐企业”的前景是光明的,但它的建设是一个长远而艰辛的过程,需要经过企业主和各方力量的不断努力才能达成。在此,经过对实践调查资料的整理和综合分析,提出几点对构建“和谐企业”的动力机制建设的建议。
1.加强政府引导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外在动力
加强政府引导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首要动力。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政府应该提供政策支持,要依法行政,维护“和谐企业”的合法权利。对于建设“和谐企业”的企业,根据建设效果,给予物质和荣誉上的奖励,在税收上给予优惠政策,积极扶持“和谐企业”的发展。第二,政府和社会等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企业关于“和谐企业”的宣传力度,让企业对构建“和谐企业”能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不少企业是因为不了解建设“和谐企业”对企业发展的好处,过多地考虑建设“和谐企业”带来的成本的增加,因此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政府必须打消这些企业的顾虑,可以尝试“先让小部分的企业发展成为和谐企业,从而再带动其他的企业构建成为和谐企业”,在小部分企业发展成为“和谐企业”后,可以让其他的企业更清楚地了解到构建“和谐企业”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效益。
2.完善企业内部的和谐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内在动力
企业内部的和谐是企业和谐的最基础和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构建“和谐企业”最关键的动力。构建企业内部的和谐,第一,要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和谐。要树立大家普遍认同的理念和价值观,改善和化解劳动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同心协力,协同作战,这是企业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第二,要实现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和谐。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营造和谐管理的氛围,实现和谐管理的目标。应该在企业各部门之间进行广泛的协调,把落脚点放在提高企业竞争力上来。在实施过程、利益分配、人力资源的配置等各个方面都要达到和谐的效果。这就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具有协调的观念,引导和培养企业员工具有全局性的意识。
3.企业经营者的良好信用,与客户的良好关系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发展动力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是指与企业有经济关系的关系人,有供应商、生产商、消费者等。因此在外部的系统环境中形成一种共谋、共生的系统形态,使各个成员之间形成长期稳定的信任合作机制,是保证生产活动有序进行的辅助条件,也是“和谐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
4.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和谐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可持续动力
企业外部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地理、经济、政治、人文等方面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企业需要与外部环境保持同步,即应该保持对外部环境变动的观察和研究,并随时从环境出发对自身进行改造和制定决策,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影响,适应市场的开发和应用。与外部环境的和谐是企业的长期战略问题,这种和谐虽然不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但如果处理不好,它也会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是社会的企业,在自身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必须不断回报社会,绝对不能用损害社会的利益来达到自身的目的,否则必将尝到恶果。
5.制度建设是构建“和谐企业”的体制动力
加快制度建设,为建设和谐提供保障。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要使企业和谐,起基本保障作用的是制度建设。无论是在企业内部还是外部,现实需要而没有建立的制度要尽快建立起来;已有的制度要根据实际执行情况修订和完善;要保证已有制度的认真执行。
6.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企业的精神动力
企业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企业的一切行事都不能触犯法律,实行文化建设对企业整体形象有促进作用。因而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紧抓文化建设。真正做到经济、文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基金项目:宁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J07—D8))
一.完善的班组文化建设是班组建设的有力保障。
企业文化内涵需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班组文化建设以企业核心理念为指引。着力加强班组文化建设,是企业实现科学文化发展和规范管理,创建本质安全型,低耗高效企业,抓住时代发展机遇的关键所在。完善的班组文化建设是班组建设的有力保障。那么,怎样构建丰富的班组文化,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建立健全班组各项规章制度。班组制度是班组文化管理上的具体表现,是班组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班组制度是班组文化的重要内容,对班子成员发挥约束作用,有助于提高组员的素质。近年来,运销部着力健全班组规章制度。出台了《岗位生产责任制》《岗位安全操作流程》《质量标准化验收制度》《现场交接班制度》《班组
民主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班组生产管理制度,涵盖面广,内容丰富,可操作性强。对运销部班组安全生产提供了制度保障。
然后,提升班组长管理管理队伍。近年来,运销部实施了《班组长管理办法》,对班长从选拔到考核,以及提高班组长的政治和经济地位,都作了具体的规定。旨在加强班组长的培养。从优秀班组长当中提拔了,王星,杨华,张绍平,黄昌林等人到管理岗位,班组长的班长津贴和风险金都得到相应提高,充分发挥班组长工作积极性。还着力对班组长“五个提升”,坚持定期考核,定期对班组长进行知识更新,开展了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互帮互学活动,定期对班组长进行管理培训。以多种方式来加强班组长的管理,班组长管理队伍走向知识化,年轻化。
再次,丰富班组文化内容。班组文化主要由执行力和员工敬业精神组成。丰富的班组文化可以激励员工工作热情,树立良好的班组形象。运销部在建设班组文化方面花了很大的功夫,注重形式,内容丰富。实施了班组文化园地建设,开展了明星班组,明星员工评比活动。推行了班组公约,积极推行无党员班组,发挥党员在班组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推行了班组生日活动。特别是班组团年活动,在煤电公司是首创,得到班组员工的大力拥护和赞赏。推行了班组文化论坛,博客等活动。班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营造了班组文化建设浓厚氛围。
二. 创新班组文化建设增强班组建设活力。
创新班组文化建设就是要大胆变革,改进方法,让文化在班组
有效落地。由于班组管理受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长期影响下,班组管理模式与新形势的要求极不相适应,必须导入新的管理理念,推行新的管理手段,通过文化塑造,再造班组建设管理模式。通过创新班组文化,增强班组建设活力,文化到员工,管理到班组,让文化管人,是基层管理水平升华到最高境界。要创新班组文化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基层管理创新。基层管理创新主要包括管理方法,生产技能,班组建设等方面。通过基层管理创新,班组文化才有所创新。当前,煤电公司要打造千万吨矿区,发电量100万千瓦能力,基层管理创新是关键。部分单位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管理机构臃肿,管理职权不清晰,形式主义严重,国企普遍性毛病根深蒂固,这些都是阻碍我们公司发展的拦路虎,改革从基层管理创先做起,充分发挥基础管理者及员工的主题作用,切合实际的做好单位之间,班组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优化组合。凡是讲程序,凡是讲责任,讲和协。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企业基层管理创新。
然后是创建班组特色文化。班组特色文化可以激发班组成员积极的工作热情,形成敢打硬仗,业绩高效的优秀团队。近年来,运销部坚持弘扬个性,彰显特色的班组文化建设原则,经过几年的建设,从40余个基层班组中,涌现了北岩综合队钳工班,销售科调运班,麻站运转一班等具有特色的优秀班组。在运销部的安全生产中,成为最坚实的战斗堡垒。我认为,一流的优秀的班组,需要高素质的班组长,结合自身生产情况,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去提炼,重在团队精神的培养。
再次,.创新特色班组文化要强化学习。高素质的员工才能在班组文化建设上推陈出新。所以,要把人人学习、终身学习,“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作为班组文化创新建设的必然要求。通过树立学习新理念,逐渐实现学习目标和方法的自我超越,达到班组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最终达成班组文化创新建设的目的。
三 深化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夯实班组文化基础。
班组安全文化是班组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组生产活动中,保护职工的健康,尊重职工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深化班组安全文化建设,能增强班组凝聚力,形成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激发班组成员的创造热情,推动班组文化健康发展。深化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是加强安全培训的力度与深度。安全生产需要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加强安全培训尤为重要,落实精细化管理制度。从小事抓起,层层深入,严把职工安全操作,技能关,严格作业过程。把安全宣传纳入生产工作的一部分,做到班前、班中、班后、有落实。形成一种长期机制。在生产中提炼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在生产中发展。
然后班组安全文化建设要与班组管理有机结合。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离不开班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另抓一套,形成工作制度化,让制度约束人,任何事情面前制度说了算,让安全活动在班组中形成共振。
最后班组安全文化建设重在提高执行力。提高企业员工执行力是实施企业有效管理的前提保障,没有很好的基层执行力,安全文化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我认为,提高执行力离不开增强员工素质,建立适用性强的责任机制,抓好团队协作能力,改善员工工作,生活环境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企业执行力在员工中达到由有强制转变为自觉的升华。
总之,班组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基础,班组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只有加强班组文化建设,才能丰富企业文化内涵,夯实企业管理基础,促进班组提高管理水平。
作者;梁强
单位;运销部车务段
邮箱;837659198@qq,com
电话;***
为了夯实安全基础,神华灵新煤矿以基层班组建设为主线,结合采煤掘进等专业的自身特点,制定了关于基层班组长任免、待遇方面的规定,加大了对基层班组的安全管理奖罚力度。该矿严格基层班组的划分,明确责任范围,严格考核,对不合格的班组长予以解聘,提高班组长的待遇。同时,严格安全技能工资的发放标准。另外,该矿对班前会的程序也作了要求。加强互保联保,将安全风险管理落实到班组。今年10月,灵新矿综采一队通过“公推直选”的方法使2名在职工中有威望的普通员工走上了班组领导岗位。
张
智虎
2009
增强班组党支部和自控型班组建设活力
一、班组设立党支部的起源和成效
众所周知,铁路站段2007年起开始推广班组党支部建设,该做法脱胎于毛泽东同志当年“支部建在连上”的党建思想,既是对这一传统党建理论的继承,也是适应铁路生产力布局调整新形势发展需要的一种创新,目的是为了适应高铁时代大布局、大跨度管理后党建工作的需要,克服因班组设置分散、管理区域加大而造成的党支部组织活动难、与党员交流难和功能弱化、凝聚力下降等问题。该办法自2008年在全路正式推开,实施三年来成效显著,主要表现为:
一是激活了班组党支部在确保安全、维护稳定等方面的功能,显示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较好地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班组设立党支部,实现了党组织管理重心的下移,解决了党支部与新体制不适应问题,使党支部各项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党支部管理单元的缩小,使党员相对集中,便于党支部集中开会,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参与率和“三会一课”质量明显提高;党支部大会改变了过去会议时间长,占用工作时间多的状况,班组几名党员利用班前点名会、班后总结会或工余时间,抽出30-40分钟就可以召开支部大会,不影响正常生产,同时改变了过去开会支部书记“一言堂”、党员发言机会少的状况,每名党员都针对问题进行自评、互评,班组党支部书记逐人讲评,讨论党支部工作人人发言,形成了浓厚的民主氛围,自身的民主权利更能充分体现了;班组党支部人员相对集中,机动性高,在党员的管理和活动的开展上更易与党员个人的工作实际和特点结合,工作方式更加灵活,活动的开展也更能符合党员的需求和愿望,因此大大提高了党员参与党内活动的积极性。
三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明显增强。党的基层组织,不仅是党内信息传达的终端,还是利益表达的起点。支部建在班组后,不管是支部对党员,还是党员对群众,都是朝夕相处的一个小集体,相互之间信息传递更快捷,沟通更方便,可以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出现问题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因此有效了改变了以往“坐等职工反映情况”的局面,使党组织为党员群众搞好服务方向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
四是党员的先进性得以充分体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程度,取决于党员内动力的激发程度。班组党支部建立后,一方面岗区建设、安全屏障作用得到
充分发挥,与安全生产的结合更加紧密;另一方面党员在同一个班组与群众直接面对,时刻需要接受群众的监督,自身的约束力也会自觉地增强,模范带头作用、先进示范作用自然得以凸显。
二、当前班组党支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经过全路三年来的实践,党支部建在班组已经被证明是一个行之有效并有必要持续加强的措施,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善和加强的方面:
1、班组党支部基本工作制度有待完善。一是支部建设班组后,规模缩小,相应的工作班子缩编,大量的班组党支部也就是由一名党支部书记和数名党员组成,日常工作的开展全靠党支部书记一人推动,其作用的发挥直接决定了支部工作的好坏;二是班组党支部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地规范性的框架,工作内容基本就是由一本台帐决定,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三是班组党支部负责管理的党员和群众人数较少,党支部开展活动时经常由于参加人数太少而“流产”,久而久之党支部一班人也就没有了工作热情,一度出现“有组织无活动,有活动无质量”的现象,班组党支部的工作效果大打折扣。
2、班组党支部书记能力尚不能完全适应工作要求。党支部书记大多从原来的党员工班长中产生,没有从事过党务工作,一方面所有工作都需要在党总支指导督促下进行,缺乏独立自主主动开展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习惯于用行政管理的手段做思想政治工作,“以管代教、以罚代教”的现象十分突出。尽管局、段党委都集中进行了培训,并配备了相关书籍,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同志的能力和素质与岗位要求相差甚远,经常造成“车间总支不放心,党员群众不满意,支部书记本人不自信”的三难境地,严重影响了班组党支部作用的发挥。
3、班组党支部与班组自身建设的结合上还有空白,建设力度远远不够。在班组层面上,目前行政方面主要是抓自控型班组建设,与自控型班组建设相比党支部建设还有很大差距:一是班组建设投入大,而且长期以来虽然说法不同但始终都在抓,基础扎实;二是班组长津贴远远高于党支部书记,自控型班组的奖惩力度都很大,也很硬性,而班组党支部建设目前客观地讲还没有什么硬性的考核,搞好搞坏对车间对班组影响都不大,因此在身兼两职的班组长眼里,工作重点可想而知;三是党支部和班组的建设没有找到适当的结合点,现实工作中抓的一硬一软,一紧一松,一实一空,不仅没有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有的甚至互相拖了后腿儿。
三、党支部建设与自控型班组建设有机结合,联建互促,为自控型班组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为班组党支部建设注入生机与活力。
积极适应创建自控型班组“三年工程”的要求,不断探索加强和改进班组党支部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需要着力从支部的设置、机制的健全等方面动脑筋
想办法,探索符合实际的创建之路。
一要优化班组党支部设置,主动适应自控需求。要对既有班组党支部进一步摸排整合,进行优化设置。在人数集中的主要生产班组独立设置党支部;正式党员不足3人的或者党员太少、过于分散的,通过调整党员岗位、加强组织发展和将车间班子成员划入所属班组党支部相结合,成立党支部;或以工作地点相邻且工作性质相近的2至3个生产班组设置一个党支部,以此实现党支部建设覆盖所有生产班组,为有效推动自控型班组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二要抓住龙头,形成自控核心。党委、党总支与段、车间行政共同把好班组长和党支部书记的选拔,推行班组长竞争上岗和后备工班长培养储备制度。在党总支推荐的基础上,段党委对首次选任党支部书记的人选进行严格审核把关,把政治素质好、业务技术精、群众威信高、综合管理能力强的党员选拔到班组长和预备班组长岗位上来。建立以工作年限、考核评议为基础,以工作实绩、安全生产为核心的党支部书记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党支部书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要紧盯关键,扩大自控辐射。把自控型班组建设与党员“创岗建区”相结合,将党员“三无”承诺与职工岗位“零两违”、作业质量“零缺陷”、安全生产“零事故”一体化考评考核,一个揭示牌揭挂上墙,把党员的身份亮出来,让党员与群众互相“比”、互相“看”,着力营造班组全体成员比学赶帮的氛围。
四要严格管理,实行联创联建机制。党内活动和班组生产要同计划、同安排、同部署,党内“创岗建区”活动与自控型班组建设同运作,党员岗区控制重点与班组自控难点同联控,党员岗区检查与班组基础管理同考核。支部与班组一同并开月度安全质量分析会,一并分析原因,一并制定措施。本着“联建互促”的原则,建立班组党支部与自控型班组建设一体化考核办法,合并作为标准化、示范型党支部和自控型班组的共同创建标准。季度考核评比中未达标的班组,否决先进党支部评比资格,党支部在考评中不达标,所在班组不能被评为自控型班组。一体化考核,可以使班组党支部与自控型班组形成利益共同体,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四、加强班组党支部建设,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常抓常新的工作。
1、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不断探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路子,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随着生产布局的变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遇到了一系列新问题。组织建立难、活动开展难、党员管理难、作用发挥难等以前组织工作很难遇到的问题,将可能大范围的出现在我们的工作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改革的精神积极去探索、去实践,及时总结实践的新鲜经验,并将行之有效的经验推广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推出基层党建工作的新举措。
2、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必须坚持以关爱党员、服务党员、凝聚党员为工作理念,把对党员的教育与关爱、管理与服务、要求与尊重有机结合起来,把服务和关爱寓于教育和管理之中,增进党组织和党员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引导党员带头增强党性、带头奉献服务、带头发挥作用。激发党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不断增强党的组织基础。要发挥党支部的功能,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的同时,把握党员的思想脉搏和心理需求,贴近党员的生产生活实际,关注党员的困难、疑难和矛盾,及时了解党员的所思所想所困,为党员解惑释疑、排难解困,激活党员队伍内在动力。把班组党支部建设成为段党委、车间党总支与党员之间的“连心桥”,有效解决上下沟通不畅、信息不灵、党员归属感和责任感不强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文化,激励机制,重要性,发挥潜能,途径
一、绪论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表现为一种具有企业个性的信念和行为方式,对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激励理论并不考虑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激励因素,很少重视企业文化作为“无形之手”在组织内激励约束“看不见的资源”所发挥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文化确实具有激励作用,在一种“人人受重视、个个被尊敬“的企业文化氛围下,员工的贡献率及时得到肯定、赞扬和奖励时,就会产生极大满足感和责任心。而激励机制是以满足员工需要为条件,以实现企业目标为导向,采取由各种有效激励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系统组合。
激励机制不是片面的,是在对企业经营目标、企业现状、做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涵盖激励、约束、考核、培养等多方面措施的有机整合。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实现企业与员工互赢的前提下,使员工以极大的热情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企业文化正是以人为中心、着眼于人的不断完善和全面发展,因此它所倡导的价值观和宗旨,以产生巨大激发作用,使员工的巨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如何使企业文化发挥激励机制作用,抓住员工那颗“驿动”的心,让他们看到个人的工作业绩和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是尊重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关键。本文从构建企业文化激励机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激励机制需解决的前提因素和构建企业文化的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建立企业文化激励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和谐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健全完善的各项工作考核激励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方式,企业只有通过激励机制的落实,挖掘员工的潜力,充分发挥员工的内在动力,提高企业凝聚力和创造力,才能实现企业与员工双赢。完善的用人激励、引人激励、薪酬体系、绩效考核、员工晋升等激励机制,是每个企业员工的热切愿望,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2. 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文化激励机制,是企业保持长盛不衰的需要。
在企业管理中激励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它能有效地协调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对于企业活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据调查,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员工的潜力只发挥出20%—30%甚至可能引起相反的效果,但在适人用武适宜的激励环境中,同样的员工却能发挥出其潜力的80%—90%。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和用人机制,特别是实施有效的企业文化激励,是构建和谐“软环境”的重要管理方法和途径。只有同时满足企业与员工双重发展需要的激励机制,才是真正的有生命力的激励机制。因此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企业运用企业文化激励机制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兴衰。
3. 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激励机制,是满足企业与员工个人发展的需要。
一切工作都是人来做的,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凝聚人,从而激励人,才能搞好管理工作,提高管理的效果。根据心理学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理论,人们的需求层次是逐级递增的,当基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就会有更高的追求,这时,金钱作为激励手段的作用就越来越有限了,而精神层面的激励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激励机制,必须遵循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必须想方设法了解并满足员工多元化的个人心理需求,使员工对企业有归属感、认同感和利益的驱动力,成就个人的事业,并使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构建企业文化激励机制的途径
1.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关系的用工机制
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求,建立和完善用工管理的配套制度,从而形成
动力机制、约束机制、压力机制、保障机制、环境优化机制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所在。
(1)动力机制。亦即激励机制,旨在刺激员工需求,形成职工内在追求的强大动力。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是以实际物质利益进行激励,如工资、奖金、职务和职称的晋升、提高福利待遇等。而荣誉、称号、表扬,对员工的尊重、认同、信任等,则为精神激励。
(2)约束机制。约束机制是以外在力量或因素,如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伦理道德规范等,对人的行为加以规定、引导和约束,使人的行为有所遵循,知道何对何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是有形约束,是强制约束。企业应运用好法律赋予的权力,依法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用人。
(3)压力机制。压力机制是借助某种外在力量,对人施加影响和压力,迫使人产生变压力为自觉行为的动力。压力包括竞争压力和目标责任压力。良性竞争使人保持危机感和压迫感,产生拼搏奋进的力量。竞争使人面临严峻挑战,合理目标责任使人明确奋斗目标和自己承担的责任,并努力履行职责。但是竞争必须良性,目标必须合理,压力必须适度,方可使员工发挥积极性、主动性,促其自我完善与提高。否则,压力便转化为压制,挫伤员工心理,企业目标就会落空。
(4)保障机制。指法律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保障。法律保障,即通过法律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利益、名誉、人格等不受侵害。如《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等劳动法律的出台与实施是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获得报酬的权利,保障劳动者在病、老、伤、残和失业情况下的正常生活,企业必须为此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5)环境优化机制。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人的全面发展,亦受到环境的重要影响与制约。企业要优化员工工作条件与环境,优化企业的人际关系环境。优化环境,即可正面影响人的心境、情绪,提高劳动效率和工作质量。企业应建立长期或短期的员工援助计划(也称EAP),消除员工因工作压力而造成对心理、家庭和生活条件等方面的不良影响。
2. 建设独特的企业文化,形成企业文化激励机制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核心理念、是经营哲学、管理方式、用人机制、行为准则的总合,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机制。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是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沉淀积累的结果,只有当企业文化能够真正融入每个员工个人的价值观时,员工才能把企业的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用员工认可的文化来管理,就是企业文化激励的根本途径,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一是创造巨大凝聚力。当员工致力于事业发展,为实现企业的愿景时忘掉自己的私利,淡化与同事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形成一种巨大凝聚力。好比《水浒》中的梁山好汉,有福同享的共同愿景时,就会形成兄弟般的凝聚力一样。在实际工作中也同样如此,企业文化形成的凝聚力使员工齐心协力,创造出巨大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
二是孕育无限创造力。企业愿景是组织内全体员工发自内心的愿望,优秀的管理者借机将愿景转化为员工个人努力的方向,就会对员工产生长久的激励,使其积极努力,把企业营造成员工自己的家。他们以这种方式传播着公司的文化,使得员工有了创造力的持久激励源泉,从而创造出人人瞩目的发展神话和辉煌成就迸发出无限的创造力。反之,员工的创造激情,应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化。
三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远大的目标激励职工。人的需求多种多样,即有物质方面的,又能精神方面的。过于强调物质利益,会使自我极度膨胀,自私自利,工作积极性更是无从谈起;然而,过于强调精神方面的内容又形成望梅止渴的现象,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因此,当企业文化能够真正融入每个员工的价值观时,才能把企业的目标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产生卓越的执行文化,人格的一致性追求。在满足员工的物质利益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倡导企业文化建设,形成讲贡献的良好企业氛围,以精神内容的引导升华职工的各种劳动行为,充实员工的思想和生活给他们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之有目标可奔。
三、结束语
构建有效的企业文化激励机制对实现企业自身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它是企业经济效益的源泉,是确保企业更高经济效益实现的内在动力,它的实现在一定意义上是企业人文效益的重要内容。因此对21世纪的员工来说,去留已不再是简单地用工资高低来衡量,企业要通过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创造力,安排一些具有有挑战性工作和项目,才是留住员工的重要因素。好的企业文化会使员工感受到很强的归属感,并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对员工个体虽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它也决非超载群体的孤立者,个体对于群体事务进行参与,利用种种措施来释放自身的力量,发挥聪明才智,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一、指导思想
以“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安全生产理念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紧紧围绕公司安全生产的目标任务,倡导“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全员安全生产意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建设安全文化,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塑造一支严守规程、遵章守纪、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建设一个安全和谐的生产环境,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建立健全严格的评价体系,培育具有班组特色的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并最终形成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为部门实现安全生产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班组安全文化建设”专项活动工作,提高班组员工的安全意识,营造班组的安全文化氛围,切实消除可能发生对人身、设备造成伤害的各类不安全因素,消除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保证安全稳定运行。提高员工反违章意识,完善各项管理工作,以公司“无违章创建”目标为中心,确保班组安全文化建设顺利进行,根据公司与部门的《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实施方案》,认真扎实开展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创建工作,力争达到公司的要求和标准,促使公司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组织机构
为确保电气专业20XX年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的专项活动各项工作有效开展,电气专业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组长:xxx
成员:xxxxxxxxxxxx
职责:领导推动电气专业20XX年安全文化建设专项活动工作有序、有效开展;明确电气专业20XX年安全文化建设专项活动职责分工,负责检查、指导和协调工作;审议制订专业电气专业20XX年安全文化建设专项活动工作实施方案。
四、实施方案
1、建立完善安全机制
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应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灵魂,以“关注安全、关爱生命”为精髓,“以人为本”为核心。因此完善机制是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的第一步。
1)强化安全监督机制
2)建立安全教育培训机制
3)建立安全风险共担机制,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
4)建立安全检查评比机制
2、全面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
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理念是班组管理的首要问题,也是班组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电力生产时连续不断的,因此我们要时时关注不安全因素,做好预防措施,控制好危险点和危险源,确保生产安全有序的进行。
3、努力提高班组员工的安全意识
“违章、麻痹、不负责任”是对安全生产的最大危害,而提高安全意识便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班组每个员工都应该提高其安全意识。班组对员工的安全知识定期进行充实更新通过各种安全活动使其受到教育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安全意识,让习惯性违章变成习惯性遵章,从员工自我保护的角度把“要我安全”转为“我要安全”的意识,进一步到“我会安全”。
4、提高班组员工的素质
班组员工素质的高低决定了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的成败。员工文化技术素质提高,安全意识就强,生产技能和自身保护能力就好,在分析事故原因时,可以更加深刻、透彻。班组会努力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专业技术素质,定期进行相关的思想、技术培训,通过创造一种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协调的人际关系,对人的观点、意识、态度、行为、技术的形成从有到无的影响,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控制作用,以杜绝事故的发生。同时要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规则意识和法制意识的教育,提高员工各项素质,为班组创造持久稳定的安全生产局面,促进班组安全文化的建设。
5、改变习惯性违章,建设习惯性遵章队伍
1)习惯性违章主要表现为违章指挥、违章操作、无票作业、不见胡作业、不执行安规等。班组员工最爱出现的习惯性违章的具体表现为:投机取巧、心存侥幸;凭经验工作;盲目无知、对安全生产认识不足;急功近利、不负责任。
2)班组应对习惯性违章制定专门的防范措施,加强现场安全监管,增强班组员工的防范事故的能力,从已经发生的事故中吸取教训,做好自身防范工作,把安全生产各项法规制度落到实处,采取有力措施,杜绝习惯性违章。
6、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增强安全教育培训效果
职业规范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安全生产技术培训,严格的培训,可以帮助员工形成一种统一的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使员工各负其责,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监管水平。班组领导人,技术员做好示范工作,成为名副其实的“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进行安全生产教育主要向班组员工讲清安全生产方针,安全法律法规,安全规章等,通过一定形式考试来强化记忆。
7、营造班组安全文化氛围
班组安全文化的构建不但是员工技术能力、文化水平等决定的也不是短期内就能构建好的,而是靠班组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对同一安全理念的认同,并且能够在每一位员工的具体工作中以此为行为规范,能够在每一个员工的信念中以此为思想标杆,通过班组的安全生产实践中有目的、有计划去精心构建。
何永刚 周宇
资源型企业是指以自然资源为劳动对象的经济活动部门,这类企业的运作特点和效果与自然资源的赋存状况密切相关,在一定时期,凭着资源丰富的天然优势,企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和市场机制的转换,尤其在经济体制(包括其惯性)和贸易分工格局的束缚下,企业经济活动呈现出“五低、三高”的突出特征。即经济市场化程度低、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低、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价值低、产业结构高度低,资本系数高、资源耗损高、环境代价高。因此,深刻剖析资源型企业的自身优劣势建立转型动力机制,才能顺利转型。
一、资源型企业转型的动力机制
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如下图),资源型企业作为严重依附于自然资源的平均成本逐步上升的企业,本身的发展是建立在自然资源不断消耗乃至消失基础上,所以必然会走向衰弱与死亡,企业转型将是一个必然结果,这就要培育“体制变革——政策推动——技术进步——企业发展”的动力机制,推动企业转型,减少震荡。
1.体制变革
适当的制度安排是经济活动合理化的根本前提,也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诱导力量,因而体制变革在资源型企业转型过程中具有更加本质的意义。
体制变革的根本是实现产权明晰、产权独立。企业的经济活动,不仅要满足国家劳动分工的要求,而且要实现微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只有企业真正成为经济利益的主体,增进经济效益、降低物能消耗、提高产品档次、减轻环境污染等目标才能得到保障。这时,资源型企业便会走出单一化资源开发和生产的窠臼,步入高效低耗、延伸加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加快银行、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步伐,优化企业资金渠道和降低企业税负,并根据资源型企业转型的要求,大力推进市场化进程,建立起高效、有序、公正的新型经济体制。要实现政府主导型经济向企业主导型经济的转变,使企业成为经济活动和技术创新的主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要在市场机制的强有力作用下,促进加工型经济的发育,加快资源型经济的改造,提高经济转型的效率和效果。需要指出的是,要充分注意制度变迁的成本问题,强调制度变迁的渐进性、有序性和可靠性,确实降低实施成本和摩擦成本,使制度变迁成为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
为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经济活动中外部不经济问题,需要改革现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会计制度,逐步将资源环境纳入企业生产成本。同时要尝试建立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制度,从制度上预防不可持续发展活动的发生,促进粗放型生产方式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加快资源型经济的转型步伐。
2.政策推动
经济政策的目的在于促进经济活动的竞争性、公平性、有序性。资源型企业的转型过程,需要相关政策的配套和实施,以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激励、规范和限制作用,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层次抬升、素质改进和能力强化。
日本、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依靠合理的经济政策推动国家工业化进程,取得了明显成就,其经验值得借鉴。资源型地区应当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实际,在科学的政策目标导引下,制定较为完善的经济政策体系、有效的经济政策手段、便于操作的政策执行程序,一方面对经济活动,特别是产业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另一方面,对市场进行补充和规范,确保经济活动的秩序和效率。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相应的产业(组织、规模、结构、布局)政策和财政、税收、价格、投资政策以及资源、环境、技术政策,积极支持生态型产业、高科技
产业、弱质产业、瓶颈产业、先导产业,限制和淘汰高污染企业、依靠落后技术的产业、大量浪费资源的产业、长线产业、耗费稀缺资源的产业等。在此过程中,要施展政策的倾斜、优惠和重点扶持效应,通过政策诱导和引导经济要素,特别是稀缺资源向某些战略产业、主导产业流动和集中,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实际上,就是借助政策干预,改善供求关系和贸易格局,降低投资风险,不断提高投资回报,扶植和推动重点产业(尤其是加工产业、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
3.技术进步
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具有刺激需求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新兴产业发育、改变国际和区际竞争格局、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等多重作用。在资源型地区,技术进步能力薄弱,产业技术层次较低,经济转型必须依靠技术的创新开发和技术成果的应用。
技术作为新产品开发的加速器、整合者和催化剂,是工业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量。在现代工业体系中,技术水平和技术的复杂程度构成了产品和服务的比较优势。区域综合竞争力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开发和利用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的能力。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必须把技术进步放到首要位置。
对于资源型经济而言,应当根据产业经济特点,建立多层次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具有弹性的技术开发结构。既要在关键产业(特别是资源型产业向加工型产业转化升级过程中)扶植战略性创新,也要在重点产业实行增进性创新,还要在其他发展领域采用技术跟踪和模仿策略,普及推广各种先进技术和适用技术。充分利用有限甚至是短缺的资源,推进技术创新,加快技术开发,提高产业活动的技术层次和产品的技术含量,有效推动经济转型进程。
资源型地区应当从企业和政策两方面入手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一方面,要通过内在利润、买方市场的需求、投资风险强制和企业家们自觉、负责的行动,在企业内部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另一方面,发挥政府在培育技术市场尤其是新兴技术市场的先导作用,在新技术开发中形成投入→培育→推出→再培育的机制,实现对技术进步的引导。
4.企业发展
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于塑造具有活力的微观经济基础,而转型的关键则在于资源型企业发展类型的转变。具体来讲,就是使数量消耗型企业、速度效益型企业,向质量效益型企业和生态经济型企业转变,把那些大量消耗资源、严重破坏环境的企业,改造成为更加依赖技术和知识创新,并能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的企业。
企业家资源是企业转型的一个主要瓶颈,资源型企业难于顺利转型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家群体的缺失,没有好的“掌舵者”与“领航人”,所以不要先盲目寻求外来资金、政策支持的帮助,而是要“规划题材、聘用专才、营造环境、选好掌门”,把好的方丈请进来,才能把转型的“经”念好,否则领导者才不堪用,难当大任,会由于转型战略出现偏差导致转型不成功,再好的政策、再多的资金也无济于事。而世界上许多知名的大企业如诺基亚、GE、Intel、苹果公司能够成功、成为典范,其中要诀在于转型时都有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熟稔市场、勇敢果决的领导者。
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也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实行生态管理、管理体制的“绿化”,规范资源型企业的开发行为,促进生态企业建设,使产品创新、生态经济综合决策成为企业发展的基本动力。
企业发展类型的转变,将会使产业升级机制从以计划配置为主,转向以企业自主的结构调整为主,在更大程度上依靠企业的自主性行为。企业必须在市场竞争中寻找自身位置和发展空间,使生产结构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结构,并在企业的相互竞争中,实现产业升级和层次跃迁。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资本运营策略和效果,显得十分重要和关键。
二、资源型企业转型的基本思路
1.转型的着眼点
在市场化全面推进的过程中,资源型企业的经济地位每况愈下。究其原因,主要是专业化生产与区域综合发展关系处理失当,区域经济竞争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经济效益不佳。有鉴于此,必须对区域经济开发模式进行革新,实行资源型企业转型,尽快走出由单向度、高强度资源开发而引致的“经济—环境—资源多重发展锁链”。
资源型企业转型的着眼点是处理好专业化生产、综合发展、经济效益、后续发展能力、资源环境代价之间的相关关系。通俗一点讲,就是既要对国家负责、又要对百姓负责、还要对子孙负责。专业化生产部门是根据全国劳动地域分工的要求,依托资源优势所发展起来的,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为了全国经济布局总体发展的需要,按照比较优势和区域分工,发展专业化生产是必要和有益的。
然而,专业化生产不可能也不应当代替区域的整体发展。甚至可以讲,专业化部门只有有机地融入到区域经济体系之中,才能有所作为,实现持续、稳定发展。需要强调的是,经济转型所要求的区域综合发展,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而全”、“大而全”,而是在对区域综合优势全面审视、权衡之后,有重点、有关联地实行系统开发和深度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注意经济增长的质量,注意产业之间的关联带动和协调发展,谋求结构高度、结构弹性和结构效益。只有做到这一点,即经济效益、综合发展和后续能力的统一,才是对当地百姓真正负责的态度。一般而言,资源型产业(尤其是采矿业)大多是高度耗费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高度专业化生产有时会付出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这是由单一生产目的和粗放开发方式共同作用所造成的。资源型企业转型要求有效减少资源耗损、降低环境污染,大力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在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自净能力的许可范围内,安排开发活动。毫无疑问,只有这样才能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子孙后代留下合适的生存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
2.转型的主攻方向
对于资源型企业而言,面临着资源环境危机与痛苦转型的双重压力,企业发展要解决两大历史性命题,一是结构转换,即提升产业结构高度,二是体制转换,即资源配置方式和相关行为规范的改进。可见,经济转型的主攻方向是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体制的转轨,核心则是企业经济活动的转型。
产业结构体现为产业部门之间的量态和质态关系。企业转型的首要目标是使产业结构趋于协调,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基本目标是实现产业结构的协调化和高度化,重点是传统支柱产业的升级延伸和新型主导产业的培育发展,以及产业关联、产业组织、产业技术的同步递进。也就是说,促使单一化、刚性化、低层次产业结构向综合性、弹性化、高层次产业结构的跨越,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实现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效益。
体制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及其相关的行为规范体系。制度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技术进步的进程和产业之间的配比关系。资源型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最为深刻,资源型经济及其与加工型经济的分野甚至可以说是传统体制长期作用的必然产物。因此,体制转轨,即由更加市场化的体制替代单一的计划体制,同时实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使国有企业产权独立化、明晰化,成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主体,将会极大地改变资源的流动、组合状况,促进资源型经济的转型。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积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部署对于资源型区域而言显得更为重要。资源型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粗放型、数量型、速度型、外延式、消耗式、污染式,增长方式的转变,无疑是转型的根本标志之一。注重内涵发展,降低物能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减轻环境污染,显然是经济转型的题中之意。
3.转型的目标
区域分工目标: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区域已经成为经济利益的主体,资源型区域与加工型区域的分工,不仅体现在经济职能和专业化方向的不同,而且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即经济地位的巨大差异。实行资源型经济企业,意味着要彻底改变区域利益受制于区域分工格局的状况,使得资源型区域由后勤部、装备部转为作战部,变“被动式”增长为“主动式”发展;使得原先单纯的技术层次和利益层次的分化,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互动发展和区际利益共享体系。
产业结构目标:产业结构调整是企业转型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主要包括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延伸转化,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成长壮大,产业素质的改善提高,产业层次的抬升跃迁。实际上,经济转型的过程即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过程,核心是提高产业结构高度、增进产业结构效益。
发展能力目标:实行资源型企业转型不是要追求短期效益,而是要建立更加有效和更具活力的经济体系。因而,资本积累和增值、再投入的能力,收入分配和经济利益的调节能力,资源的动员和优化配置能力,科技、教育、体制、管理、决策、意识的支撑能力等,无疑是转型目标不可或缺的内容。
环境资源目标:资源型企业以对资源(特别是不可更新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特征,这种经济显然是低效和不可持续的。资源型企业转型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恢复和保持生态承载能力,把经济活动建立在坚实的资源环境基础之上。也就是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资源更新能力不断得到强化,环境状况得到有效好转,生态质量更加适应经济和人民生活的要求。
【构建企业班组文化建设动力机制】推荐阅读:
构建三项机制,推进班组建设12-28
企业质量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及应用10-02
建设企业文化构建和谐企业06-21
建设企业文化构建和谐企业论文05-24
论中小企业文化构建12-12
夯实基础建设构建和谐企业12-09
浅谈新时期企业文化的构建11-13
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企业文化07-18
培育创新文化,构建创新型企业(烟草)11-23
试论如何以人为本构建企业文化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