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背影》教案设计(精选5篇)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分享了《背影》教案,方便大家更好学习。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背影》,它是人教版九年义务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一、新大纲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新大纲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训练学生阅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思路,了解基本的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二、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三、初步学习各种阅读方法。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能力训练”的“阅读训练”项中特别强调了“整体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用普通话正确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精读课文”等等。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棗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写得真挚而动人。此文在新教材中编入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从编者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种考虑: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父母的生活与情感。因为新教材的第一册的编辑思想是根据反映生活的内容编排。第一单元即家庭生活,其中第一课《这不是一颗流星》是写祖孙关系,第二课《羚羊木雕》是表现同辈的朋友关系,此课反映父子关系,而第四课《散步》表现的是整个家庭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教材编辑的意图是要示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认识和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美好的情感。
2、训练学生整体上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编者将此文的训练重点之一定为“中心与段落的关系”,意在训练学生理解作者如何根据中心去安排段落的能力。
3、新教材注意到了第一册的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注意到与小学的衔接,另一方面注重第一册教材的学习在整个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强调语文学法的`指导、最基础的语文能力的形成与良好语文习惯的培养。这三方面的要求是体现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当中的。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乃至我校的学生语文基础差,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背影》这篇文章反映的毕竟是成年人尤而且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感,因而较为深沉,其中最大的特点“淡淡的忧愁”是很难让这些刚上初一的学生真正的领会。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样一些内容进行大胆的舍弃,在课堂上不做要求。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是目标2、3
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但教材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它与数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性的例子,从不同的方面可以有不同的用途;其次,这个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将这一例子用好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们还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可以说,“言”“荃”更为重要。
“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并对重要的字词进行训练;再对文章的大致内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重点文段的阅读训练,着重训练词语的运用和关键语句的理解。最后对“中心与段落的关系”进行领会与分析。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用投影,播放录音等媒体。
六、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的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本课十分注重以下四点
1、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
3、对基本语料的积累
4、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七、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教学时数拟为二个课时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有:听读、朗读训练,语汇积累,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文章大致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具体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提问:
1、在你的生活中谁最令你感动,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2、而在我们今天所学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背影》中谁是令他最感动的人呢?而最令他感动的又是什么呢?
(第一问的设计体现语文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由生活中的具体形象出发;第二问旨在激起学生的阅读需要,同时,也体现了对预习的要求)
二、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正音练习(幻灯出示,见附一)
教师对这些词领读两遍
3、朗读
1、2段一组同学读,3、4段二组同学读,5段全班同学读,6段三组同学读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我们学生最薄弱的也是这一点,是顺其自然,还是切实去改变,我选择后者,初一时期是训练朗读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时不加以强化,到了高年级再去补已经很难有成效,心理学认为人发展某种能力具有关键期,朗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就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根据学生实际,初一第一学期朗读要求为正确,对一些学生读不准的词语,采用英语学习中学单词的方法,教师进行领读。)
三、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一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3、词汇积累——课堂练习二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 怎样有效地导入呢?下面笔者就以朱自清的《背影》教学导入设计为例谈一谈。
一、开门见山, 直接导入
就是单刀直入, 直奔主题的导入方法。教师直接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投入学习, 这种方式简洁, 使课堂教学迅速进入正题。但为了避免平淡, 更好调动学生积极性, 如于漪老师所言, “可以紧紧结合课文, 从课文中找一句话放在课文的最前面, 或一个精选的词语放在文章开头。这样, 不仅使学生熟悉了课文, 还让学生的脑筋充分地动了起来。”
【例1】 (丁卫军设计)
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下面看大屏幕, 预学时, 你关注了这一组词吗?每个词读两遍, 速度不要快。
屏显:
祸不单行 满院狼藉 惨淡
赋闲 踌躇 蹒跚 颓唐
情不能自已 琐屑 情郁于中 大去之期
(学生齐读。教师抽查学生解释词语。)
师:下面大家将这一组词语再轻轻地自读一遍。 (学生小声朗读) 谁来说说朗读后的感受?
这个导入看似平淡无奇, 直接是俗套的疏通字词开场, 但它蕴含着作者的匠心, 给人在沉闷的同时有一种惊喜感。让学生以缓慢的速度读, 并在自读基础上说说朗读后的感受, 让学生对作品的情感基调的把握水到渠成。并且为后面老师引出课文写作缘由, 使学生与作者再次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深入体味文章丰富的内涵做好了铺垫。
二、温故知新, 关联导入
此法也可称知识性导入法, 经验型导入法。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恢复已有的直觉, 建立暂时的神经联系, 使曾经学过的知识得到不断巩固、保持, 并进而引发对新知识的学习欲望, 通过旧知识, 推断构建新知识。
【例2】 (曹刚老师设计)
师:看屏幕 (幻灯1, 一个老人的背影) , 背影, 他的作者是谁啊?
(学生都预习过, 自然知道)
生:朱自清。 (齐说)
师:好, 谁了解朱自清的, 说说看?
生:我知道他字佩弦, 我们上学期学过他的《春》;
师:好, 还有么?
生:他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散文家;
生:恩, 他原名朱自华, 扬州人, 在清华大学读书、任教过;
生:还有他是民主战士, 他不接受美国的救济粮;
师:很好。那么, 他有些什么集子呢?
生:他还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生:还有他游历欧洲的《欧游杂记》。
曹刚老师的这节导入, 在一个自由评说的氛围中, 学生共同回顾旧知识, 串联起有关朱自清的文学常识, 唤起了学生学习欲望, 为引导学生延伸到新课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其实, 只要用心我们就会发现教材之间的联系很多:有的题材相同, 有的结构相仿, 有的主题相同或相近, 有的作者相同等。导入新课时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就可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三、故事先行, 激趣导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 不在于教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中学生好奇心强, 求知欲旺, 对故事感兴趣, 我们不妨抓住青少年这一心理特点, 针对教学内容, 从与课题、作者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通过故事导入, 显得亲切自然, 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
【例3】 (程翔老师设计)
提到中国现代文学, 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提到朱自清先生, 不能不提到《背影》这篇散文。1948 年朱自清先生去世后, 大街上的中学生拿着报纸惊呼:“写《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见, “朱自清”这3 个字已经永远和《背影》联系在一起了。同学们,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散文。
此设计教师用富有感情的语言讲述动人的故事。既点出了朱自清与《背影》之间的联系之紧密, 增强了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兴趣。又给课堂带来一层浓厚的感情色彩, 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 不失为一种不错的导入方法。
【例4】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篇流传甚广的《儿子眼中的父亲》 (点击课件)
7岁:“爸爸真了不起, 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 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 毫无疑问, 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 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 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 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 岁:“真可惜, 爸爸去世了, 说实话, 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 岁:“可怜的爸爸, 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 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师:看了这篇文章, 你明白了什么? (生回答)
师:确实如此啊!虽亲近如父子, 但有些东西, 只有在时过境迁以后, 才看得更明白, 懂得更深刻。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 看他是如何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
一篇微小说, 字字含情, 声声有意, 对正要读《背影》这篇课文的学生来说, 只有前半部分的体验, 他们会感到说出了他们的真实情感, 会感到很亲切, 而对后面的内容将信将疑, 生出追究的欲望, 此时, 推出所要学习的课文, 正好满足他们的愿望。
四、图片实物, 直观导入
直观导入法是指通过具体的实物、图片、照片等手段把抽象的文字描写的东西呈现出来来导入。它能够发挥学生的视觉功能作用, 往往能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比言语描述更为清晰明了, 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为学生把握学习内容奠定基础。
【例5】
展示罗中立《父亲》
今天, 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曾经代表了一个时代艺术理想和进程的油画作品《父亲》 (屏显) , 它曾获“中国青年美展”一等奖, 这幅画的面部特写极具震撼力, 同学们从画面中读出一位什么样的父亲?
预设:艰辛的父亲, 沧桑的父亲等。
师:从哪里读出来的?
预设:皱纹、眼神等。
师:今天, 我们再来欣赏一幅用文字勾勒出的父亲的特写镜头—背影, 看看能从中读出什么。 (屏显“父亲爬月台”一段, 生齐读)
预设:这是一个肥胖的父亲, 这位父亲在艰难爬月台, 这是一个衣着朴素的父亲等。
师:从哪里读出来的?
预设:衣着、动作。
师:大家分析得颇有道理, 那么这幅画面到底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还有哪些我们没有读出的东西,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 板书课题)
用美术作品导入, 由形象的画面到生动的文字, 老师顺势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由油画上的父亲转移到文章中的父亲, 转接地严丝合缝, 顺利地把学生带到一种轻松自如的学习状态之中, 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调, 为激发学生阅读、为“背影”定格, 成为永恒经典埋下伏笔。
五、渲染气氛, 音乐导入
在课前用音乐导入, 播放动听动情的歌曲营造情境, 渲染气氛, 可以在潜移默化之间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 让学生带着对音乐的感悟, 进入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从而进行情感审美的交流。同时教学语言与音乐语言相配合而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 能充分地激发学生在课文课堂上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记忆力处于最佳状态。
【例6】
播放音乐筷子兄弟《父亲》 (低声地) , 渲染气氛。屏幕显示歌词:
总是向你索取, 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 才懂得你不容易。……
音乐声中, 教师絮语导入:是啊, 深情的话语饱含着我们对父亲的爱戴之情, 同时也是父亲最真实的写照。今天, 就让我们随着朱自清先生, 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去感受那浓浓的父子深情。
以歌曲《父亲》为引子,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父爱的伟大, 美妙的旋律, 诗化的歌词, 生动的画面感, 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营造了优美的情境, 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从而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 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真谛, 收到蓄情的效果。
六、巧用诗词, 引用导入
巧妙利用诗词名篇或名人名言引入, 生动活泼, 知识性强, 它充分利用诗词名言自身知识凝练、意境优美的特点, 能顺利导入佳境, 极具艺术魅力。
【范例展示7】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这是孟郊的《游子吟》。这是一首歌颂母爱的古诗。千百年来歌颂母亲的作品层出不穷, 而讴歌父亲的作品却少之又少。难道父亲就不爱自己的子女吗?当然不是, 只是父爱可能比母爱更深沉, 含蓄。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父子深情的著名散文《背影》。
先用诗歌唤醒学生的记忆, 感受母爱的伟大, 再自然过渡引出深沉含蓄的父爱,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七、设置悬念, 启迪导入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可针对所讲内容, 设疑布阵, 引起悬念, 使学生思维集中, 积极期待解决问题, 诱发学生求知欲,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正如教育家魏书生老师曾言“好的导语像磁铁, 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 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 能给学生以启迪, 催人奋进。”
【例8】
本文写于1925 年10 月, 文章写的是1917 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 是在1925 年写的。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怎样的呢?又与本文的基调有何关系呢? 作者的家庭, 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 文中的哪些语句能够体现呢?作者又在这一背景上, 写出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的呢?
跟随着老师设置的悬念, 学生思维之门大开, 注意力被唤起, 思维跨度拓展, 处在心求通, 口欲言的“愤”“悱”之中。老师则顺水推舟及时点播, 使教学水到渠成, 顺理成章, 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一篇《背影》, 不同的导入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还可以采用破题析题式、对话互动式等方法导入新课。同一个导入, 也可以同时融合几种导入方法。不同题材, 不同教师, 会有不同的导入设计。相同题材, 相同教师, 面对不同的学生, 也会有不同的导入设计。导入设计可谓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
但课堂导入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一要有针对性。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什么, 怎么学, 为什么要学。二要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能引人入胜, 使学生喜欢学习。三要有精炼性。导入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 只是一节课的教学序幕, 不能喧宾夺主, 要在短时间内起到知识联结作用, 要有实效, 尽量三言两语, “一语中的”, “一针见血”, 切莫将导入变成“缓入”。
总而言之, 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 融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要做到“巧妙导入, 自然得体。”
参考文献
[1]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2]蔡伟, 纪勇.语文案例教学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知识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能力通过关键词语,句子表达特殊感情。
德育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情谊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联系自身,净化灵魂。
教学重点
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方法
读感法教学媒体录音机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教学内容教师调控学生活动反馈调节
导入
新课听歌曲《父亲》,分析其主旨,联系父亲形象导入新课。组织课堂,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制造积极课堂情境。集中注意力,调整精神状态,进入情境。尽力排除各种干扰介绍作者及背景要求学生阅读注解1学生阅读注解1补充:朱自清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爱国者。
学习新课预习提示中的字词的注音解释检查预习学生板演补充:栅迂不能自已惦记
朗读课文点拨:注意读出感情朗读课文以最后一段为示范
默读课文,勾划以下表现以下内容的语句
1、人物、事件、地点
2、不能理解的词句
3、自已认为感人的地方
4、写背影的语句个别指导默读课文,勾划语句
整体理解
1、这篇文章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这篇文章主要写谁?我?父亲?我和父亲之间?我的家庭困难?
3、文章总写的一句话是,为什么“最不能忘记”?
4、文章一共写了几个背影?其中写得最详细的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
5、给文章划分一下段落层次。
点拨:
1、明确主要事件与次要事件。
2、明确主要人物,文题为背影,写的是父亲的爱子之情。这点学生很容易混淆。
3、引导学生体会总写点题
4、5初步理解学生对文章层次结构的把握。发言并讨论总结并板书
说话训练指导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经过评价
总结
1、学习重点:字词、朗读
2、文章主要内容与结构
作业1、造句
A、祸不单行B、晶莹C、踌躇
2、描写父亲的一个背影
板书设计背影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
四、教学难点
五、课前准备
六、教学课时安排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入题
2、走近作者
二、听录音,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三、检查预习,解决生字新词。
四、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
2、思考讨论问题,理清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出现的四次背影的位置及作用。
五、小结
六、作业设计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重点部分。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旧课复习
三、用多种方式诵读
四、问题探讨
1、分析人物描写手法及其作用。外貌、动作、语言
2、再现父亲送我上车的情景,讨论细节问题。
3、感悟文末“背影”的含义。
4、理解作者四次流泪的不同之处。
五、小结
六、作业设计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背影》教案设计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5年10月的一篇回忆性记叙散文。文章深刻的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也是叙事的线索。作者除了对背影作了笔酣墨畅的细致描写外,还以背影为中心,安排了许多精彩的衬托和铺垫。《背影》无论记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却打动了几代读者的心。在一个平凡、朴素的背影上刻下了两个质朴而深沉的大字“父爱”。而这一主题的表达在物质充裕的今天,无论对我们还是学生都具有极其现实的教育意义。
2、课文所处地位和作用
《背影》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一篇讲读课文。该单元是以 “爱”中心话题,每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去赞美人性中的美。本文被选入第二课,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间的美好感情。更有利于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领会和鉴别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二、教学依据 《背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作者以洗尽铅华的质朴演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义:亲情、孝道与感恩。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强调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得到审美愉悦和道德情感的熏陶。
三、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
四、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汇,明确“狼籍”、“踌躇”、“赋闲”、“颓唐”、“触目伤怀”等词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文章主旨。
3、学习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深入体会文中表现的父子情深。
2、找出文章中描写人物的语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仔细揣摩文中各种描写手法的表达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珍爱亲情,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关心他人。教学重点
五、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及其作用,人物描写手法的运用,领悟父子间的浓浓深情。
六、教学难点
品味本文有情有味有厚度有质感的语言,领悟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
七、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他们的阅读范围还不是很广,掌握的阅读技巧不是很多,且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对亲情的理解远不如作者深刻,教学过程中需加大感性教育。
八、教学策略及手段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置学生于现实的阅读情境中,教会学生质疑、解疑、探究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师设计对课文阅读过程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有所感悟,受到熏陶,获得启迪。
3、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有利于本课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受到爱的熏陶,感受挚爱亲情从而实现爱的传递。
九、学生学习方法
新大纲明确指出:“要贯彻启发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据此,教学该课,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十、教学课时安排 二课时
十一、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四次背影 第二课时:精读课文重点部分
十二、教学过程
(见《背影》教案设计)
《背影》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5年10月的一篇回忆性记叙散文。文章深刻的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也是叙事的线索。作者除了对背影作了笔酣墨畅的细致描写外,还以背影为中心,安排了许多精彩的衬托和铺垫。《背影》无论记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却打动了几代读者的心。在一个平凡、朴素的背影上刻下了两个质朴而深沉的大字“父爱”。而这一主题的表达在物质充裕的今天,无论对我们还是学生都具有极其现实的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汇,明确“狼籍”、“踌躇”、“赋闲”、“颓唐”、“触目伤怀”等词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文章主旨。
3、学习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深入体会文中表现的父子情深。
2、找出文章中描写人物的语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仔细揣摩文中各种描写手法的表达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珍爱亲情,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关心他人。教学重点
三、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及其作用,人物描写手法的运用,领悟父子间的浓浓深情。
四、教学难点
品味本文有情有味有厚度有质感的语言,领悟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
五、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
2、准备电脑、投影仪
六、教学课时的安排:
二课时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入题:(课件投影1:播放歌曲《父亲》)
师:一首熟悉的老歌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那些默默操劳,默默关心我们的父亲。那是怎样让人心动的一份父爱呀。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来欣赏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曾以质朴的语言,真挚的亲情感动了几代人。这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板书《背影》)
(二)起近作者:(投影2)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名篇有《绿》、《春》、《荷塘月色》。作品收在 《朱自清全集》里。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下面,就让我们走近作者,走进《背影》。
二、初步感知课文(投影3)
听录音,默读课文,认准生字新词
三、检查预习:
1、指学生导读准字音:(投影4)
2、指导学生理解词语:(投影5)根据词义写出词语
(1)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2)纷纷落下的样子。(簌簌)(3)乱七八糟的样子。(狼籍)
(4)细小而繁多(的事)。(琐屑)(5)衰颓败落。(颓唐)
四、整体感知课文
(一)朗读课文——播放朗读
(二)思考问题讨论问题: 投影6—9: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父子浦口送别)
2、理清课文结构(全文分为四个部分,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3、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的? 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第一次(在第1段):怀念父亲 惦记背影 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买橘 刻画背影 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 惜别背影 第四次(在第7段):别后思念 再现背影
4、为什么要多次描父亲的背影呢?(为了突出父疼子)哪一次写背影最具体呢?(第二次)
让学生齐读课文第六段
5、自由发言:读了这段,你感受到了什么?或联系自己的实际你想说些什么?
五、小结:
在你的生命过程中,父母的关爱一直陪伴在身旁,请你随时留意,一定会有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片段。
六、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习题“一1”
2.熟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觉得写得精彩的文段,并说说理由。
七、板书设计:
四 第一次(在第1段):怀念父亲 惦记背影 父疼子 次 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买橘 刻画背影 背 描 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 惜别背影 影 子爱父 写 第四次(在第7段):别后思念 再现背影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精读课文重点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感知了文中的内容,了解文中对背影的描写,本节课我们再继续来学习。
二、旧课复习:
请根据课文填空:(投影7)
我看见他 着黑布小帽,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
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 过铁道,要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下来了。
归纳段意:买桔子送别
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第二部分。
四、问题探讨:(投影10-24)
1、朗读第六自然段。思考:本段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父亲?先勾画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再想一思这样写有何作用?
(1)外貌: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 作用:表明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父亲的体态:肥胖 作用:表明行动不便,艰难。
(2)动作:
走路的姿势:蹒跚 作用:年纪较大、腿脚不便 爬月台时的动作:攀、缩、倾 作用:行动不便、步履艰难
(3)语言: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进去吧,里边没人。” 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老师点评:这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这样简短平常的话是否缺乏感情?不是,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意;平淡的话语里往往隐藏着不平静的心情。
老师赠言:真理是朴素的。
小结:同学们写作时,要善于用朴素的语言写出深挚的情感;选材时,也要善于选择那些平常而又饱含深情的素材。
2、过渡语:
有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下面我们再一同来感悟一下作者所写的“父亲送我上车”时的情形。
3、质疑:
(1)父亲在怎样的情况下送我上车的?(2)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聪明”?
(3)父亲穿的是用什么做的衣服?我穿的又是用什么做的大衣?从这穿的衣服说明了什么?
(4)作者这样写父亲送我上车有什么意义?(为写背影作铺垫)
4、阅读最后一段后,探讨:
(1)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为什么? 父亲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说明他的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作者不禁泪如泉涌。
(2)“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能与他相见!”
课文最后又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这个“背影”寄托着作者对父亲的深沉的思念,写思念,是为了烘托父亲的爱子之情,深化文章主题。
5、文中到底写到几次流泪?这几次的所流之泪有何不同?(四次流泪:悲哀之泪;感动之泪;感伤之泪;伤心之泪)
五、小结:
从这一文我们可以感受到: 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朱自清的这篇散文处处都流露出浓浓的父子之新,难怪朱自清父亲读《背影》有言:1928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请同学们课后,再去认认真真地反复阅读,体会文中流露出的情感。
六、作业的布置:
1、完成课后习题
2、写你父亲(或母亲)送你上学的一个“背影”或一个场面。
3、课外阅读几篇写父爱,母爱的好文章,写一篇读书笔记.
七、板书设计:
人 外 貌 四 悲哀之泪 物 动 作 次 感动之泪 描 语 言 流 感伤之泪 写 泪 伤心之泪
3、感动中谈父爱
“背影”成了父亲 最好的诠 释,于是《背影》也成了最动人的 篇章。看到这篇文章,我们不由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你也一定被父亲深深地打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个眼神,也许是一份特别的礼物……请你叙述一次让你最为感动的事。
【课堂小结】:
教师赠言:
同学们,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 暖我们的生命历程。如果你们对父母、亲人心存感激,就趁他们还健在的时候,趁他们还爱着我们并能接受我们的爱的时候,珍惜这份爱并好好地表达出来吧。哪怕只是一句轻轻的问候,一个浅浅的微笑,哪怕只是给父母端上一杯水,或盛上一碗饭……有关亲情,有关爱,老师没有确切的答案给你们,今天的课只能算是一块“砖”,抛给你们,希望引 出你们对家人爱的“玉”来。
【高中语文《背影》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定风波 苏轼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10-11
装在套子里的人高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12-09
高中语文《乡土情结》教案11-25
高中语文军训教案总汇12-07
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优化06-25
高中语文必修3:《爱》教学设计09-06
《赤壁赋》的高中语文教案11-2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标点符号教案06-30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公开课优质教案09-24
高中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 苏教版选修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