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关于印发(精选8篇)
号:渝国土房管发(2008)221号
发布日期:2008-4-7 执行日期:2008-4-7 各区县(自治县)国土房管局、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管理分局,市土地整理中心,市土地勘测规划院,各有关单位:
为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强规范区县投资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重庆市土地管理规定》(渝府令第53号)、《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03]363号)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我局研究制定了《重庆市区县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八年四月七日
重庆市区县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规范和促进区县投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重庆市土地管理规定》(渝府令第53号)、《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03]363号)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区县投资土地
开发整理项目管理。
本办法所称区县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指区县(自治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区县国土管理部门”)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使用本级管理的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或其它自筹资金实施的土地开发、土
地整理、土地复垦项目。
第三条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以下简称“市国土房管局”)是全市土地开发整理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研究制定项目政策规定、技术标准、行业规范和补充耕地计划,发布项目指南,实施入库项目核查和备案,确认项目新增耕地并颁发合格证,负责项目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管理。
区县国土管理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的项目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申报补充耕地计划,确定计划实施项目和项目踏勘选址,组织审查项目勘测资料和实施方案,申请项目入库备案,办理项目入库手续,监管项目实施和工程监理,会同农业等相关部门实施项目竣工和基本农田补划验收,组织实施权属调整和后期管护与利用等。
区县国土管理部门在当地县级人民政府的组织领导和市国土房管局的指导监督下开展工作,对项目管理和实施的合法性、合规性、真实性负责。
区县国土管理部门土地整理专业机构为项目承担单位,负责项目实施,组织项目工程招标,选择工程监理,管理工程施工,组织项目竣工初验和工程交接。
第四条 项目管理坚持以下原则:
(一)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的原则;
(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简化程序,提高效率的原则;
(四)规范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二章 前期工作
第五条 项目实行计划管理。当年1月30日前,区县国土管理部门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土地利用计划,向市国土房管局申报补充耕地计划。
市国土房管局根据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土地利用计划、新增耕地潜力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在3月30日前下达区县补充耕地计划,发
布项目指南。
第六条 区县国土管理部门根据补充耕地计划和项目指南,在村社申请、乡镇建议、项目承担单位申报的基础上,组织开展项目踏勘选址,确定计划实施项目。
项目踏勘选址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和项目指南,围绕基本农田保护、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农村建设、城乡区域统筹、扶贫济困、地灾搬迁避让、新增耕地潜力等实际情况,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以土地整理、土地复垦为主,适度土地开发。
第七条 项目承担单位按照区县国土管理部门确定的计划实施项目,安排开展实施项目的前期工作。可在市国土房管局建立的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目录库中随机抽取或公开择优选择土地测绘机构开展
项目区1:2000土地勘测。
土地勘测应符合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测绘管理相关规定,成果应真实、准确、规范。
第八条 区县国土管理部门应组织审查项目区土地勘测成果,并
出具审查意见书。
第九条 计划实施项目应编制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单位可在市国土房管局建立的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目录库中随机抽取或公开择优选
择。
实施方案编制应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工程布局,准确计算工程数量和合理预算工程投资,并符合有关技术规程、规范和标准,满足新增耕地确认要求并能够指导项目工程实施。
实施方案主要建设内容应在项目区进行公示,广泛征求项目区农民群众和基层组织意见。
第十条 区县国土管理部门应组织专家评审项目实施
方案,并出具评审意见书。
实施方案评审工作应符合《重庆市区县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方案评审办法》有关规定。
第十一条 项目实行核查、备案管理制度。
区县国土管理部门在组织开展项目前期工作时,应告知市国土房管局并接受其核查;在办理项目入库手续前,应向市国土房管局申请项目备案并取得项目备案通知书。
第十二条 申请项目备案提交以下资料:
(一)项目备案申请表;
(二)项目踏勘选址报告;
(三)项目区最新变更的1:1万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标明项目区边界)、1:2000土地勘测成果资料及审查意见书;
(四)项目区最新变更的土地利用现状台帐;
(五)项目实施方案及评审意见书;
(六)项目1:2000规划图;
(七)项目涉及部门及乡镇、村社、农民群众意见材料;
(八)项目资金来源说明;
(九)项目区现状图片资料(远近景各5组)。
区县国土管理部门对申请项目备案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负责。凡资料有伪造、虚假的,市国土房管局将不予备案,并视其责任予以通报。
第十三条 市国土房管局受理项目备案申请后,除特殊情况外,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项目备案工作,出具项目备案通知书或不予备案通知书。
第十四条 项目备案审查内容:
(一)申请备案资料是否齐备、规范;
(二)项目选定是否合理、合法、合规;
(三)项目新增耕地数量是否可行;
(四)项目建设标准、投资标准是否符合规定;
(五)项目新增耕地质量是否满足按等级折算要求。
第十五条 区县国土管理部门根据项目备案通知书,在10个工作日内办理项目入库手续。逾期未办理入库手续或不按备案资料入库的项目,市国土房管局不受理其新增耕地确认申请。
第三章 项目实施
第十六条 项目按国家、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规定,实行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公告制和审计制。
项目承担单位为项目法人。
第十七条 土地平整等分布较广、技术含量较低且难以量化的建设任务,当地农民群众有实施意愿并具备实施条件的,由承担单位或委托项目所在乡镇、村社组织农民群众实施,资金直接兑付给农民;当地农民群众不具备实施条件或没有实施意愿的,应征得项目区村民代表大会或三分之二以上农户同意,并对实施方式予以公告后,纳入工程施工招标内容进行招标。
第十八条 项目应充分发挥项目区基层组织、农民群众的作用,鼓励其参与项目工程施工监督。
项目区基层组织、农民群众监督情况作为项目工程竣工验收、新增耕地确认的重要依据。基层组织、农民群众参与工程项目监管补助可在工程监理费结余或管理费用中列支。
第十九条 项目应严格按经备案和批准的实施方案组织工程施工。确需变更的,按以下情形处理:
(一)不涉及变更项目实施规模、范围、新增耕地面积、工程重大布局和降低投资标准、建设标准的,由施工单位提出变更方案,经工程监理、实施方案编制单位和承担单位同意,报区县国土管理部门批准。
(二)涉及变更项目实施规模、范围、重大工程布局和降低建设标准、投资标准的,应向市国土房管局申请变更备案,取得变更备案通知书后,由区县国土管理部门批准变更方案。
第二十条 变更备案申请由区县国土部门提出,并报送
以下资料:
(一)变更备案申请;
(二)项目变更方案(含图件);
(三)工程监理单位意见;
(四)实施方案编制单位意见;
(五)项目承担单位意见;
(六)项目区农民群众意见;
(七)涉及变更区域的照片(远近景各5组)。
第四章 项目竣工验收与新增耕地确认
第二十一条 区县国土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竣工验收,对
项目竣工验收结果负责。
第二十二条 项目竣工验收程序
(一)施工单位自检;
(二)承担单位初验;
(三)区县国土管理部门组织竣工验收。
第二十三条 项目竣工应按照经备案及批准的实施方案据实验收。主要单项工程、新增耕地质量等可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专项验收,形成专项验收意见,作为项目竣工验收的依据。
第二十四条 市国土房管局负责项目新增耕地确认和发证。新增耕地确认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二)完成项目竣工验收;
(三)有书面申请新增耕地确认表;
(四)申请新增耕地确认资料齐备、规范。
第二十五条 项目新增耕地确认由区县国土管理部门向市国土房管局提出申请,并报送以下资料:
(一)申请项目新增耕地确认资料
1、申请项目新增耕地确认表;
2、项目备案通知书和入库通知书;
3、经备案及批准的实施方案(含项目规划图,涉及变更的提
供经批准的变更方案);
4、项目竣工报告及其相关附件; 5、1:2000项目竣工图、1:1万土地开发整理前后的土地
利用现状图及电子光盘;
6、项目财务决算报告及批复文件;
7、项目审计报告;
8、新增耕地测算报告;
9、新增耕地分等报告;
10、工程监理总结报告和农民群众监督资料;
11、土地权属调整情况报告;
12、项目实施前后对比图片(远、近景各5组);
13、项目招投标资料及相关合同、协议书;
14、项目工程质量检验资料;
15、项目工程移交及后期管护资料;
16、据实验收项目的图、表、册及验收意见。
(二)项目新增耕地补划基本农田图件、表册、责任书。
项目竣工图测绘、新增耕地测算分别由项目工程施工单位和项目承担单位委托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实施。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应在市国土房管局建立的专业机构目录库中随机抽取或择优选择。
项目竣工报告包括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工程建设质量情况、资金使用与管理情况、土地权属调整情况、工程管护措施、投资预期效益分析和项目组织管理的主要措施、经验、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及文档管理情况;竣工报告附件包括项目建设情况表、项目经费收支情况表、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表。
项目竣工图在项目规划图的基础上实地补测和修测,包括地形、地类和工程等内容,工程内容应进行编号和列表。
项目财务决算报告由项目承担单位编制,区县国土管理部门
或财政部门批复。
项目审计报告包括工程造价审核和财务审计内容,由区县审计机关或具有审计资质的中介机构出具。
新增耕地测算样方测量中,样方布设应按典型性、代表性的原则随机选择,符合统计分析要求。不同坡度、类型的样方数各不少于2个,单个样方面积不小于1公顷,样方总面积不低于建设规模的5%.新增耕地分等报告编制应符合《农用地分等规程(TD/T1004-2003)》。新增耕地补划基本农田图件以项目所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为底图编制,用文字标注补划基本农田的数
量,以线条标注补划范围。
项目实施前后图片应具有相同的参照物。
第二十六条 申请新增耕地确认资料的核查,由市国土房管局委托专业机构实施。申请新增耕地确认资料通过专业机构核查后,市国土房管局在15个工作日内,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组成新增耕地确认专家组,实施项目新增耕地确认工作。新增耕地确认专家组对新增耕地确认结果负责。
第二十七条 新增耕地确认程序
(一)听取项目工程建设情况和项目工程竣工验收情况报告;
(二)查阅有关资料;
(三)实地查验新增耕地数量、质量情况,听取项目区农民群众和基层组织的意见;
(四)反馈新增耕地确认情况。
实地查验采取抽查的方式,抽查比例不低于实施总面积的10%.其中,面积超过1公顷的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地块
为必查内容。
第二十八条 项目新增耕地确认中发现擅自违规缩减项目资金、降低建设标准或改变项目实施规模、范围、工程数量、工程重大布局等对新增耕地数量、质量影响较大的问
题,应中止确认工作。
新增耕地确认不合格的项目,由区县国土管理部门组织限期整改后重新申请新增耕地确认。
第二十九条 新增耕地确认合格的项目,市国土房管局颁发《重庆市建设项目耕地占补平衡开发整理合格证》。经确认并发证的新增耕地,可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或申请市级新增耕地储备指标收购。经确认的新增耕地应纳入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重庆市国土房管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施行之日,《重庆市区县(自治县)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实施办法(试行)》(渝国土房管发[2002]98号文)同时废止。其它涉及区县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本办法未明确的,执行现行规定。
为进一步规范特级教师管理, 充分发挥特级教师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促进我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特制定《重庆市特级教师管理办法》, 现予印发, 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二○一一年七月五日
重庆市特级教师管理办法 (试行)
为进一步规范特级教师的管理, 充分发挥特级教师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推进我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原国家教委、人事部、财政部《关于颁发<特级教师评选规定>的通知》 (教人[1993]38号) 精神, 并结合我市实际, 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特级教师的内涵
特级教师是一种既具先进性又有专业性的荣誉称号。特级教师应是师德的表率, 育人的模范, 教学的专家。
第二条 特级教师的评选范围
(一) 特级教师在幼儿园、普通小学、普通中学、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教师进修院 (校) 、教学研究机构、校外教育机构中的在职教师及长期兼任教学工作的学校领导中产生, 主要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中评选。
(二) 特级教师评选工作原则上每3年进行1次。由市教委会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实施。
第三条 特级教师的评选条件
(一)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模范履行教师职责,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和无私奉献精神。
(二) 对所教学科具有系统、坚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教学效果好, 教育质量高。能熟练掌握并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方法灵活, 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市级 (含市级) 以上执教或指导过较高水平的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或学术讲座, 有代表本人水平的课堂教学实录 (视频) , 教学示范作用好, 在本市教育界有一定影响。
(三) 正确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进行教育教学, 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学生管理工作中, 有突出贡献和丰富经验, 并得到师生公认。
(四) 在教育研究和教学改革中勇于探索, 大胆创新, 成效
显著, 对提高本地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有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近几年来, 正式出版具有较高水平的教育教学专著不少于1本, 或公开发表反映专业水平的教学论文不少于3篇, 或教改成果有1项获市级以上二等奖。
(五) 培养、指导青年教师做出了积极贡献, 所指导的教师
在赛课中获市级二等奖、区县级一等奖及以上, 或其他教学成果获市级二等奖、区县级一等奖及以上。
(六) 具有《教师法》规定的合格学历, 且受聘担任中小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或高级讲师专业技术职务达到一定年限。
(七) 原则上男教师年龄在55周岁以下, 女教师年龄在50周岁以下。
(八) 教研、培训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特级教师除具备上述 (一) 至 (七) 款以外, 还须具备下列条件:
1. 每年在本地区举办大型学术讲座或评讲课2次以上;
2. 近年来, 至少主持区县级或主研市级1项教育科研课题并结题;
3. 公开发表反映专业研究水平的教学论文5篇以上 (其中至少有1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 , 或编著一部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或主编 (副主编) 经省级以上教材审定委员会通过的教材。
(九)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申报特级教师除具备上述 (一) 至 (七) 款以外, 还须具备下列条件:
1. 指导学生参加技能比赛获市级二等奖或全国三等奖及以上;
2. 本人设计、发明的产品、工艺获国家专利, 投入生产获得较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或设计的作品被评为市级二等奖及以上。
(十) 学校校级领导 (含教研和培训机构领导) 申报特级教师除具备上述条件以外, 还须具备下列条件:
1. 坚持本学科教学 (教研和培训) 工作, 其工作量不少于专任教师 (教研和培训人员) 的1/3;
2. 管理经验丰富, 业绩突出, 教育管理论文获市级奖或公开发表, 任职期间单位被区县 (自治县) 党政或市级主管部门评为先进单位。
(十一) 符合以下情形之一者, 同等条件下优先评选:
1.省部级及其以上劳动模范、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及相当荣誉称号获得者;
2.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社会科技成果奖和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及其以上排名前两位的获得者;
3. 在农村学校从事过教育教学工作10年 (含) 以上的优秀教师;
4. 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2年以上并表现突出者;
5. 在教育理论或教育教学方法上有创新突破, 并在市内外有较大影响者。
第四条 特级教师的评选原则
(一) 坚持“师德与才能并重、教书与育人并重”的原则;
(二) 坚持“确保质量、严格考核、宁缺勿滥”的原则;
(三)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五条 特级教师的评选程序
(一) 组织机构。
1.组建市特级教师评选工作领导小组, 统一领导全市特级教师评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负责评选具体事务。办公室设在市教委人事处。
2.各区县 (自治县) 教育行政部门成立特级教师推荐小组, 负责本地区、本单位特级教师推荐工作。
(二) 公布条件。
区县 (自治县) 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公布特级教师评选条件及评选办法。
(三) 推荐人选。
1.个人自荐。
2.组织提名。
3.区县 (自治县) 特级教师推荐小组对提名推荐对象的职业道德、教学能力、教学实绩、科研水平等通过座谈会、民意测评、专家听课、查看资料、个别谈话等形式进行全面考察, 并确定推荐人选。
4.区县 (自治县) 将确定的推荐人选在本地区、本单位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者经区县 (自治县) 政府审核同意后, 将评审材料 (含代表本人教育教学水平的课堂实录光盘) 报送市特级教师评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 专家评审。
市特级教师评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组织专家对所报评审材料进行评审并排序。
(五) 审定公示。
市特级教师评选工作领导小组对专家评审结果进行审定, 并对通过审定的人选进行公示。
(六) 确定人选。
对公示无异议者, 报请市人民政府批准, 授予“重庆市特级教师”荣誉称号, 并报教育部备案。
第六条 特级教师的待遇
(一) 特级教师按国家、市、区县 (自治县) 有关政策规定享受特级教师津贴。病休、退休、离休后继续保持其荣誉者, 仍然享受其津贴, 数额不变。
(二) 市、区县 (自治县)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为特级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配备 (更新) 笔记本电脑及必要的工作设备。特级教师所在单位每年应给特级教师免费订阅相关学科报刊2至3种。
(三) 市、区县 (自治县) 教育行政部门和单位每年应为在岗在职特级教师提供10天左右的学术休假, 保证他们有足够精力进行教育教学和研究。
(四) 市、区县 (自治县)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关心特级教师的生活与健康, 定期召开特级教师座谈会, 并加强与特级教师的联系, 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将特级教师纳入专家服务范围, 落实相应的政治、生活待遇。
(五) 特级教师的津贴, 其经费纳入市、区县 (自治县) 财政保障范围。
(六) 特级教师调离本市中小学教育系统的, 不再享有重庆市特级教师的称号和待遇。
第七条 特级教师的职责
(一) 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学习教育政策、法律法规和新时期教育理论, 更新教育观念, 端正教育思想,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为广大教师作出表率。
(二) 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研究本地区教育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促进本地区教研、教学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协助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推广优秀教改实验成果。
(三) 充分发挥特级教师教育教学的优势和学科带头人的影响力, 结合当地教师队伍梯队建设, 积极主动承担培训中青年教师任务, 培养造就年轻一代教育教学专家。
(四) 积极从事教学改革、教育科研和教育理论研究, 认真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每两年至少撰写1篇有较高水平的专业论文、经验总结或科研报告并公开发表, 或出版专著, 或参加市级以上教材编写1册以上。每个特级教师应保证两年内至少有1篇论文入选《特级教师教研论文集》。
(五) 服从教育行政部门的安排, 积极完成市、区县 (自治县) 定期安排的献课、讲学, 提供优质课件、课堂实录 (视频) 等任务。每年在市或区县 (自治县) 讲授至少1次示范课、观摩课或学术讲座 (含专题讲座) , 并形成制度。
第八条 特级教师的使用与考核
(一) 特级教师原则上不兼任过多的行政职务和社会职务, 确保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做好本职工作。鼓励退休特级教师在师德垂范、教书育人和培养青年教师及传播教育理念等方面继续发挥作用。
(二) 特级教师由市、区县 (自治县) 教育行政部门和单位分级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单位应当为特级教师创造必要条件, 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年龄较大, 教育教学经验特别丰富的特级教师, 应选派有事业心、肯钻研的年轻教师协助其总结提炼教学经验。
(三)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特级教师数据库, 及时掌握特级教师的基本情况、工作绩效。市教委建设重庆市特级教师网站, 各区县 (自治县) 教育行政部门于每年年底前将本地区特级教师信息变化情况上报市教委。
(四)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引导特级教师合理流动, 特级教师应服从区县 (自治县) 教育行政部门的调动。特级教师本人提出在本区县 (自治县) 教育系统内流动的, 须经区县 (自治县) 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特级教师在教育系统内跨区县流动的, 须报经市教委批准。获特级教师称号后5年内不得调离原单位或所辖区县 (自治县) 。
(五) 市教委每两年组织一次特级教师进修学习, 或举办特级教师高级研修班, 或组织开展调研活动, 或组织赴境内外考察等, 不断提高特级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对考核为优秀的特级教师将予以优先安排。
(六)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鼓励和支持特级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资助特级教师著书立说, 努力造就一批在市内乃至全国有积极影响的教育专家。对特级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教育科研成果和先进事迹等在媒体上予以宣传推广。
(七) 建立特级教师导师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本地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给特级教师下达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任务。鼓励各区县 (自治县) 建立特级教师导师制, 每个特级教师在3年内指导培养中青年教师3至6名, 使之成为市级或区县级骨干教师。
(八) 市教委组建特级教师研究会, 并分片区建立特级教师分会, 为特级教师高水平的交流提供平台。研究分会每学期召开一次研讨会;研究会每年召开一次学术年会, 每三年组织一次特级教师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
(九) 建立特级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特级教师的考核评价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在年度考核的基础上,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特级教师考核档案, 每3年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和评价。特级教师考核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3个等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考核评价结果报市教委审核、备案。对考核优秀的特级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 对考核为不称职的, 停发特级教师津贴。
第九条 市外调入重庆的特级教师的确认
(一) 外省市特级教师调入本市工作且满一年的, 须经市教委重新确认, 方可享受重庆市特级教师相关待遇。重新确认日常工作由市特级教师评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
(二) 市教委每年组织一次重新认定工作。市特级教师评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 对区县 (自治县) 上报的拟重新认定的特级教师进行审定, 审定合格者由市教委进行重新确认。
第十条 特级教师称号的撤销
特级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经区县 (自治县) 教育行政部门调查核实, 报经市教委审核后, 上报市政府批准, 撤销其特级教师称号, 取消相关待遇, 并收回特级教师证书。
(一) 在评选特级教师过程中弄虚作假, 不符合特级教师条件的;
(二) 违法乱纪, 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触犯刑法的;
(三) 违反师德师风建设相关文件要求的;
(四) 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的;
(五) 出国后未经批准逾期不归的;
(六) 自动离职的;
(七) 其他原因应予撤销称号的。
第十一条 参照管理对象
获得重庆市名师、重庆市中学 (中专) 研究员的教师在发挥作用方面参照本办法进行管理。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市教育委员会负责解释
各区县 (自治县) 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办法, 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并报市教委备案。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1年7月8日起施行
渝财农(2011)255号
文件
-----------------------关于印发《重庆市现代农业蔬菜产业 发展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财政局、农委、扶贫办: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市政府关于促进蔬菜生产发展、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方针政策,加快我市蔬菜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建设,保障城乡居民蔬菜供给,促进蔬菜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根据《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11] 68号)和财政农业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并结合蔬菜基地建设规范要求,我们研究制定了《重庆市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发展项目与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的问题,请及时反馈市财政局、市农委和市扶贫办。附件:重庆市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发展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重庆市财政局 重庆市农业委员会 重庆市扶贫开发办公室(章)
主题词:现代农业 项目资金 办法 通知
抄送:财政部。〃
重庆市财政局办公室 2011年7月14日印发
重庆市现代农业蔬菜产业 发展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市政府关于蔬菜产业发展的有关精神,保障市场供应,促进农民增收,根据《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11] 68号)和财政农业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并结合蔬菜基地建设规范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蔬菜产业发展资金,是指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和市级安排的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两翼”农户万元增收专项资金和扶贫资金等专项中用于支持蔬菜产业 发展的补助资金。蔬菜产业发展资金分为蔬菜基地建设补助资金和蔬菜产业链建设补助资金两部分(以下分别简称“基地补助资金”和“产业链补助资金”)。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蔬菜基地,是指经过市、区县(自治县)政府规划,新建和改建的、常年集中连片种植蔬菜的耕地。
蔬菜基地按地区和主要供应对象分为三类:供应主城区的核心蔬菜基地、供应区域中心城市的重点蔬菜基地、供应区县(自治县)城乡的自平衡蔬菜基地,其中核心蔬菜基地要求相对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重点蔬菜基地要求相对集中连片500亩以上、区县(自治县)自平衡蔬菜基地要求相对集中连片200亩以上。
经过规划建设的基地,应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保持生产基地的相对稳定。
第四条 基地补助资金分配。根据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和蔬菜产业发展目标,按照蔬菜种植面积、蔬菜产量、蔬菜基地建设任务和绩效考评结果等,将补助资金切块分配到区县(自治县)。
第五条 基地补助资金使用范围:
(一)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简易育苗场、田间便道、板车道、机耕道、排灌沟渠、发酵池、上车台、菜地整治培肥、蔬菜产地简易交易场所等。
(二)基地生产设施及资料购置:温室大棚、新型覆盖材 料、节水灌溉设备、优良蔬菜新品种、杀虫灯、粘虫板、无公害农药、肥料等。
(三)科技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蔬菜新技术示范推广,蔬菜技术培训,蔬菜产销信息监测预警和发布,产地农业投入品监管、质量检测等蔬菜质量安全监管等。每个区县(自治县)该类资金不超过市级切块补助资金的10%且最高不超过100万。
第六条 基地补助项目和资金实行备案制。
区县(自治县)行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根据市级下达的资金和项目管理要求,下发项目申报通知,由申报对象编制实施方案申报。实施方案的内容应包括实施地点、具体建设内容、建设期限、资金投入概算及来源情况、财政资金支持环节、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等内容。申报通知须公开、透明,在规划的基地乡镇、村公示7天以上,并在报纸、电视、网站等媒体上公告。
区县(自治县)行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组织专家对申报的项目进行业务和财务论证、评审。论证和评审的专家中,外聘专家须超过60%。
区县(自治县)根据论证和评审的结果编制本区县(自治县)基地补助项目和资金汇总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的内容应包括实施区域、具体建设内容、建设期限、资金投入概算及来源情况、财政资金整合情况、财政资金补助比例(标准)和环 节、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等内容。区县(自治县)行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涉及扶贫资金的县还须会同扶贫主管部门)以正式公文形式报市农委和市财政局(涉及扶贫资金的县须上报扶贫主管部门)备案。各区县(自治县)对上报方案的真实性、合规性负责。
第七条 基地补助资金和项目的申报对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农户(含大户),一般农户可由村社汇总申报。补助对象和项目的产生须通过自愿申报、竞争择优的方式产生。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
补助标准由各区县(自治县)根据建设成本、新建与改建、建设规模等因素自行确定,但单个项目的补助额度一般农户不超过总投资的80%,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不超过总投资的70%,农业企业不超过总投资的50%。
第八条 基地补助资金根据所在区县(自治县)财政资金管理规定,可采取直接补助、贷款贴息等形式通过财政集中报账、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兑现。
第九条 市农委会同市财政局(涉及扶贫资金的还须会同市扶贫办)对区县(自治县)上报的汇总实施方案在10个工作日内进行备案审核,对不符合本办法有关规定的,责成调整完善。仍不符合要求的,由市财政追减相应资金。区县(自治县)在15个工作日内未收到修改完善通知的,视同备案审核通过。区县(自治县)应在7个工作日内下达项目批复,包括建设内容、建设期限、资金投入概算、财政补助额度、财政资金支持环节等内容。
经市级审核备案的实施方案不得擅自调整变更,确需调整的,应按原程序审批。已通过市级备案的实施方案作为市级监督检查和验收的依据。
第十条 产业链补助项目和资金由市级审批。
产业链补助资金的使用范围:育苗中心建设、品种选育及技术集成研究、冷贮藏、初精加工、物流配送、品牌创建、三品(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蔬菜产后商品化处理、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农超对接补助、直销、展示展销、其他促进蔬菜产业发展的项目等。
市农委会同市财政局下发年度申报指南,区县(自治县)根据自身蔬菜产业发展实际,由主管部门会同财政申报。市级部门按照“公开申报、专家评审、部门筛选、批复实施”的程序进行审批,并下达项目建设任务和资金。
第十一条 区县(自治县)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项目实施的检查指导工作,组织技术推广机构提供技术服务;财政部门应根据资金管理的要求和实施进度,及时分期拨付项目资金,不得以任何理由滞留、挪用、截留资金等。
第十二条 项目完成后,实施单位(个人)应及时向区县(自治县)行业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提供相关验收书面材 料。区 县(自治县)行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及时组织验收,并对项目实施不完善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验收合格的,由区县(自治县)书面向市级报告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并附项目总结报告。
第十三条 市农委、市扶贫办会同市财政局采用直接或委托中介机构对区县(自治县)已验收的项目进行抽查复核。不合格的,及时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市财政追回相关项目资金,造成损失由区县(自治县)承担。
第十四条 市财政局会同相关部门另文制定资金绩效考评办法,绩效考评结果纳入下一年度资金分配和项目管理。
第十五条 区县(自治县)财政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对违反规定截留、滞留、挪用专项资金等的单位或个人,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十六条 区县(自治县)应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明确资金的补助范围、环节、标准、兑现方式,明确项目管理的工作流程、时限、验收等内容。未制定相关办法前,不得安排使用该专项资金。区县(自治县)实施办法须报市财政局、市农委和市扶贫办备案。
重庆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总队
关于印发《重庆市教练车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交警支(大)队,各企业交警大队,机场交警支队,总队直属各单位:
现将《重庆市教练车管理办法》(试行)印发你们,请严格遵照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请及时与总队车管所培训科联系(联系电话:63753254)。
二○○八年四月十日
主题词:交通管理 教练车 办法 通知
重庆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总队办公室 2008年4月10日印发
重庆市教练车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教练车管理,确保驾驶技能训练活动的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有序、畅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重庆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教练车是指悬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核发的教练车专用号牌、从事驾驶技能训练的机动车。社会驾驶培训单位进行驾驶技能训练时,应当使用教练车。
第三条 市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道路状况和交通流量对教练车的训练行驶路线和时间进行规划。
第二章 教练车登记
第四条 办理注册登记的教练车应当符合公安部91号令《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及国家规定的二级车及以上技术条件。第五条 教练车注册登记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一)教练车技术状况必须符合《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2004)的要求。
(二)各类型的教练车参数要求:
1.大型客车为车长不小于9米的大型普通载客汽车; 2.牵引车为车长不小于12米的半挂汽车列车;
3.城市公交车为车长不小于9米的大型普通载客汽车; 4.中型客车为车长不小于5.8米的中型普通载客汽车;
5.大型货车为车长不小于9米,轴距不小于5米的重型普通载货汽车; 6.小型汽车为车长不小于5米的轻型普通载货汽车,或者车长不小于4米的小型普通载客汽车,或者车长不小于4米的轿车;
7.小型自动挡汽车为车长不小于5米的轻型自动挡普通载货汽车,或者车长不小于4米的小型自动挡普通载客汽车,或者车长不小于4米的自动挡轿车; 8.普通三轮摩托车为至少有四个速度挡位的普通正三轮摩托车或者普通侧三轮摩托车;
9.普通二轮摩托车为至少有四个速度挡位的普通二轮摩托车。
第六条 教练车注册登记需提交以下资料:
(一)《教练车登记申请审核表);
(二)《机动车注册登记/转入申请表》;
(三)《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复印件;
(四)机动车来历凭证;
(五)机动车出厂合格证明;
(六)车辆购置税的完税证明;
(七)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凭证;
(八)车辆发动机号、车辆识别代号拓印膜;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在机动车注册登记时提交的其他证明、凭证。第七条 教练车登记程序为:培训单位书面申请,车管分所审核查验,市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批准。
第三章 安全装置及外观
第八条 教练车应按规定安装教练员能够控制车辆安全行驶的副制动器及其它安全防护装置。
第九条 教练车应当配备齐全有效的灭火器具、急救包、故障车警告标志等安全防护装置,各种附件、工具应当齐全。大型载货教练汽车应当配置安全扶梯、乘坐座椅、篷布等设施。
第十条 教练车应当按规定安装和使用号牌。车容应当美观、整洁,无破损、掉漆、附件缺损,各部件无积垢、油泥,无漏油漏水。第十一条 教练车车身应当按以下规定喷涂、粘贴:
(一)车身前后部应当喷涂或者粘贴统一的教练字样,做到醒目规范。
(二)车身前门两侧应当喷涂或粘贴驾驶培训机构名称和监督电话。机构名称应当与《机动车行驶证》上登记的名称一致。
(三)大型教练车后部应当喷印放大字样的号牌号码,其规格为号牌号码的2.5倍,并保持清晰、完整。
(四)教练车不得使用镜面反光遮阳膜,喷涂、粘贴其他标识或者车身广告,不得影响驾驶安全。
第四章 教练规定
第十二条 教练车在从事教练活动时,应当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指定的场地、路线和时间内行驶。
第十三条 报考科目
二、科目三的人数,小型教练车每辆车配备学员不超过4人,中型教练车每辆车配备学员不超过6人,大型教练车每辆车配备学员不超过8人。
第五章 其他管理规定
第十四条 教练车应定期参加安全技术检验,达到车辆报废标准的,应当交回教练车号牌和行驶证,按有关规定办理报废手续。
第十五条 驾驶培训机构在教练车安全检查中被评为不合格单位的,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恢复训练及考试。
第十六条 驾驶培训单位因故被撤销或者吊销培训资格的,由核发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收回教练车号牌和行驶证,并告知其办理档案转出手续。第十七条 教练车从事非教练活动或不按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指定的场地、路线和时间行驶等违反通行和登记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六章 附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重庆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负责解释。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8年4月10日起试行。
相关法律法规引用
第三条、第十二条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条:在道路上学习驾驶,应当按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指定的路线、时间进行……
第五条第二款:各类型的教练车参数要求引自《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公安部令第91号)之附件4 :机动车驾驶人准予驾驶的车型…… 第六条引自《机动车登记工作规范》第一节注册登记:车辆管理所办理注册登记的业务流程和具体事项为……
第八条引自《重庆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十四条:上道路行驶的教练车应当安装副制动器及其它安全防护装置……
第九条引自《重庆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十三条:配备有效的灭火器具、急救包、故障车警告标志等……
第十条引自《重庆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十一条: 对车辆进行维护和保养,保持车况良好、车容整洁……
第十一条引自《重庆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十四条:车身两侧及后部喷涂或者粘贴教练字样……《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十三条: 机动车号牌应当悬挂在车前、车后指定位置……机动车喷涂、粘贴标识或者车身广告的,不得影响安全驾驶……
第十三条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条释义。
第十四条引自《重庆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十二条:经登记后上道路行驶的机动车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定期参加安全技术检验……第十一条已达到国家强制报废标准的机动车不得上道路行驶……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微型企业创业扶持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渝办发〔2010〕192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微型企业创业扶持管理办法(试行)》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年七月十五日
重庆市微型企业创业扶持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微型企业创业扶持工作,促进微型企业健康发展,扩大就业再就业,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微型企业的若干意见》(渝府发〔2010〕66号)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微型企业的申请创办、扶持发展和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按照本办法规定创办微型企业可享受财政扶持、税收扶持、融资担保扶持、行政规费减免等扶持政策。
第四条 市政府和各区县(自治县)政府分别成立微型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协调和监督全市和各区县(自治县)微型企业的发展工作。
市和各区县(自治县)微型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微企办),具体负责微型企业的发展规划、创业培训、创业审核、政策扶持、监督管理等日常工作。
第二章 创业申请
第五条 申请享受微型企业创业扶持政策的创业者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本市户籍(含集体户口);
(二)属于“九类人群”;
(三)具有创业能力;
(四)无在办企业;
(五)属于“九类人群”的申请人出资比例不低于全体投资人出资额的50%;
(六)其他应当具备的条件。
第六条 申请微型企业创业扶持的创业者应当向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提交以下材料:
(一)微型企业创业申请书;
(二)身份证明;
(三)户口簿;
(四)居住证明;
(五)属于“九类人群”的证明材料;
(六)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
居住地与身份证明或户口簿载明的住址一致的,申请人可不提交前款第(四)项规定的材料。
第七条 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受理申请后,应在3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人是否符合本办法第五条第(一)项和第(二)项的规定进行审查。审查符合规定条件的,应将审查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3天。经公示无异议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应在微型企业创业申请书上出具同意推荐意见。审查合格后,申请人应将上述材料提交拟创业所在地工商所。
第八条 工商所受理申请后,应当对申请人是否符合本办法第五条第(三)项和第(四)项的规定进行审查。审查符合规定条件的,工商所应当出具审查意见,告知申请人办理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和相关前置许可等注册登记手续,相关部门的前置许可应在3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并将申请审批资料移送当地微企办。
工商所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申请的审查和资料的移送工作。
第三章 创业培训
第九条 各区县(自治县)微企办收到工商所报送的申请审批资料后,应当对申请人组织开展微型企业创业培训,已经接受创业培训或具有相关创业知识的申请人可不参加。
市微企办牵头会同市人力社保局制定微型企业创业培训计划,由市微企办和市人力社保局联合发文下达各区县(自治县)微企办和人力社保局实施。微型企业创业培训纳入全市创业培训计划。
第十条 微型企业创业培训实行定点培训,凡具备微型企业创业培训办学条件,且愿意承担微型企业创业培训工作的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均可向市微企办申报。
市微企办会同市人力社保局等相关部门对全市微型企业创业培训定点机构进行认定,并向社会公示。
第十一条 符合微型企业创业培训相关规定的,由同级财政部门按照每人1000元的标准给予微型企业创业培训补贴。
培训补贴由微型企业创业培训机构向同级微企办提出申请,微企办牵头与同级人力社保部门审核后,送同级财政部门复核,由财政部门将补贴资金直接划入定点培训机构在银行开设的基本账户。
第十二条 微型企业创业培训以提高申请人创业能力为目的,开展政策解读、项目选择、担保贷款、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合同签订及风险的规避、员工聘用与社会保障、工商税务知识、创业实例分析、创业投资计划书制作及答辩等内容的培训。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应当出具结业鉴定意见。
第四章 创业审核
第十三条 创业审核按照尽职审查和集中会审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申请人向拟创业所在区县(自治县)微企办提交创业投资计划书后,微企办审核人员应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初审,并将初审意见提交由工商、财政、税务、教育、人力社保、科技、金融、承贷银行、担保机构等部门和单位组成的审核小组集中会审。审核小组原则上10个工作日内会审1次,并审定财政资本金补助比例。
第十四条 创业审核应重点审查以下内容:
(一)培训机构结业鉴定意见(按本办法规定不参加创业培训的除外);
(二)拟创办企业及申请创业者自身基本情况;
(三)拟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情况;
(四)拟创办企业的人员及组织结构;
(五)市场预测;
(六)营销策略;
(七)拟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生产管理计划;
(八)资本金补助资金使用计划等财务规划;
(九)注册登记应当提交的相关材料;
(十)创业投融资计划;
(十一)其他应当审核的内容。
第十五条 微企办应当及时将审核结果通过网络、报纸、公示栏等形式进行广泛公示。
第十六条 申请人、其他组织和个人对区县(自治县)微企办是否通过审核的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在15日内向市微企办申诉。第十七条 各级微企办、相关部门和单位工作人员对创业审核中获知的商业秘密,应当予以保密。
第五章 注册登记
第十八条 申请人通过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后,应在拟创业所在地的重庆农村商业银行、重庆银行、重庆三峡银行等银行中选择一家开户银行以预先核准的企业名称开设账户,并将投资资金存入该账户。
第十九条 申请人通过创业审核,且投资资金到位后,由区县(自治县)微企办向同级财政部门申请资本金补助。财政部门按照微企办审定的补助比例在5个工作日内将资本金补助资金转入申请人开设的账户。
第二十条 创业者投资资金和财政补助资金到位后,区县(自治县)微企办应当按照企业登记的相关规定,将相关资料转到企业注册登记办理机构,5个工作日内办完营业执照。
工商部门依法进行注册登记的同时,应当对申请人是否符合本办法第五条第(五)项规定和相关前置许可进行审查。
第六章 扶持政策
第二十一条 市级财政部门每年根据市微企办确定的各区县(自治县)微型企业发展计划,安排扶持微型企业发展资金预算,将补助资金切块下达给各区县(自治县)财政部门。
区县(自治县)财政部门对市级财政资金、区县(自治县)配套资金实行集中管理、统筹安排,并向申请人拨付资本金补助资金。补助比例控制在注册资本金的50%以内,具体补助办法和标准由各区县(自治县)政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
第二十二条 从微型企业成立次年起,财政部门按企业上年实际缴纳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地方留存部分计算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补贴总额以微型企业获得的资本金补助资金等额为限。
微型企业凭纳税证明和营业执照,向当地财政部门申请享受税收扶持政策。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的具体审核、拨付工作由区县(自治县)财政部门办理,于每年6月底前完成,7月底前向市财政局书面报送办理情况。按现行财政体制应由市级财政承担的部分,由市级财政通过年终结算的方式补助给区县(自治县)财政。
第二十三条 微型企业可在开户银行申请微型企业创业扶持贷款,用于借款人生产经营所需的流动资金或固定资产购置,贷款额度不超过投资者投资金额的50%,贷款利率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利率基准利率执行。贷款发放原则上应在借款人向银行提出借款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完成。
微型企业创业扶持贷款期限为1―2年,并按有关规定享受财政贴息。
第二十四条 具备抵押或担保条件的微型企业,在申请微型企业创业扶持贷款时,可按照《重庆市小额担保贷款办法》(渝就业办〔2008〕16号)规定,持工商、税务核发的工商登记证、税务登记证、抵押物清单或担保合同以及有效证件向所在地社区居委会或村委会申请。
第二十五条 市三峡担保公司负责全市微型企业贷款担保工作。各区县(自治县)政府指定当地专业担保公司为微型企业提供担保的,由市三峡担保公司为其提供再担保。
担保公司按现行担保贷款管理办法的最低标准且不高于担保额的2%收取担保费。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区县(自治县)微企办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区县(自治县)微企办撤销申请人扶持资格,并由相关部门依法追究责任:
(一)不按投资计划书使用资本金补助资金的;
(二)采用欺骗手段取得被扶持资格的;
(三)出租、出借被扶持资格的;
(四)虚假出资、虚报注册资本、抽逃注册资本的;
(五)其他违法违规行为。
第二十七条 微型企业申请变更或注销,应当经区县(自治县)微企办审查,并由工商部门依法办理变更或注销登记。
第二十八条 工商、财政、税务、人力社保、金融等部门和单位应加强协调配合,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对微型企业资金用途、开业状况、关闭注销、雇工情况等实行全过程监管,严厉查处套取、抽逃、转移资金和资产的行为。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申请人恶意骗取、套取、挪用资本金补助资金等违法行为应当记入企业征信系统或个人征信系统。相关行政机关、金融机构依据不良信用记录,在银行信贷、行政许可、政策扶持等工作中依法对违法当事人采取禁止或限制措施。
第三十条 各级微企办、人力社保、财政等部门应加强对微型企业创业培训质量、培训补贴资金申领的监督检查,检查结果作为对培训机构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一条 培训机构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市微企办会同市人力社保局取消培训资格:
(一)弄虚作假,骗取培训补助费用的;
(二)当年无正当理由未完成创业培训目标任务的;
(三)连续两年培训合格率低于90%或结业鉴定准确率低于80%的;
(四)连续两年培训学员的满意率低于80%的。
第三十二条 各级微企办、财政、人力社保、审计、监察等部门应加强对微型企业发展申请、审批、资金发放等环节的全过程监督检查,依法查处截留、挤占、滞留、挪用、骗取、套取财政资金和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行为。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所指“九类人群”包括:
(一)大中专毕业生。指毕业未就业的全日制中专、高职、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学历层次的毕业生,以及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教育毕业证书的职教生(含本市集体户口)。
(二)下岗失业人员。指持有“下岗证”或“职工失业证”的本市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的人员、城镇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等三类人员;持有“城镇失业人员失业证”和“最低生活保障证明”的已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且失业的本市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
(三)返乡农民工。指在国家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在户籍所在地之外从事务工经商1年以上,并持有相关外出务工经商证明的本市农村户籍人员。
(四)“农转非”人员。指因农村集体土地被政府依法征收(用)进行了城镇居民身份登记的本市居民。征地时已作就业安置、户籍关系已迁出本市的人员除外。
(五)三峡库区移民。指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安置的长江三峡工程重庆库区水淹移民和占地移民。
(六)残疾人。指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并具备创业能力的本市居民。
(七)城乡退役士兵。指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所有城镇户籍和农村户籍的退役士官和义务兵。符合退役士兵安置条件,已安置工作的除外。
(八)文化创意人员。指从事文化艺术、动漫游戏、教育培训、咨询策划及产品、广告、时装设计等的本市居民。
(九)信息技术人员。指从事互联网服务、软件开发、信息技术服务外包服务的本市居民。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居住证明”包括公安机关出具的暂住证明和居委会(村委会)出具的相关居住证明材料。第三十五条 申请人只能享受一次微型企业扶持政策。
第三十六条 各区县(自治县)可根据本办法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并报市微型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施行。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重庆市微型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附件:重庆市微型企业创业申请书
附件:
重庆市微型企业创业申请书
姓 名
性 别
学 历
证件名称
证件号码
户口所在地
移动电话
现居住地
家庭电话
人员类别
□大中专毕业生 □下岗失业人员 □返乡农民工 □“农转非”人员
□三峡库区移民 □残疾人 □城乡退役士兵 □文化创意人员 □信息技术人员
人员类别
证件名称
人员类别证件号码
创业培训
经 历
拟经营场所
拟创业项目
组织形式
□有限责任公司 □个人独资企业 □合伙企业
企 业
投资金额
申 请 人
出资金额
申 请 人
出资比例
其 他
投资人姓名
证件名称
证 件 号 码
出资金额
出资比例
是否属于
“九类人群”
本人提交材料真实有效。谨此对真实性承担责任。
申请人签字:
年 月 日
注:1.申请书中“人员类别”只能选取1项。2.如其他投资人中有属于“九类人群”的投资人,该投资人应提交属于“九类人群”的证明材料。3.申请人有创业培训经历的,应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交申请书的同时,提交人力社保部门培训证书、经济管理类学历证书等相关证明材料。
乡镇或街道
意 见
负责人:
年 月 日
工 商 所
意 见
负责人:
年 月 日
审核人员 初审意见
负责人:
年 月 日
审核小组
审核意见
负责人:
为了落实国务院精神,进一步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规范和优化增值税政策,决定对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政策进行整合和调整。 现将有关政策统一明确如下:
一、纳税人销售自产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提供资源综合利用劳务(以下称销售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可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 具体综合利用的资源名称、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名称、技术标准和相关条件、退税比例等按照本通知所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的相关规定执行。
二、纳税人从事《目录》所列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其申请享受本通知规定的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时,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二)销售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 ,不属于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的禁止类、限制类项目。
(三)销售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 ,不属于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综合名录》中的“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或者重污染工艺。
(四 )综合利用的资源 ,属于环境保护部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列明的危险废物的,应当取得省级及以上环境保护部门颁发的 《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且许可经营范围包括该危险废物的利用。
(五)纳税信用等级不属于税务机关评定的C级或D级。
纳税人在办理退税事宜时,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其符合本条规定的上述条件以及《目录》规定的技术标准和相关条件的书面声明材料,未提供书面声明材料或者出具虚假材料的,税务机关不得给予退税。
三、已享受本通知规定的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的纳税人,自不符合本通知第二条规定的条件以及 《目录》规定的技术标准和相关条件的次月起 ,不再享受本通知规定的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
四、已享受本通知规定的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的纳税人,因违反税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受到处罚(警告或单次1万元以下罚款除外(的,自处罚决定下达的次月起36个月内, 不得享受本通知规定的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
五、纳税人应当单独核算适用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的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的销售额和应纳税额。 未单独核算的,不得享受本通知规定的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
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税务机关应于每年2月底之前在其网站上,将本地区上一年度所有享受本通知规定的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的纳税人,按下列项目予以公示:纳税人名称、纳税人识别号,综合利用的资源名称、数量,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名称。
七、本通知自2015年7月1日起执行。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 [2008]156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补充的通知》(财税[2009]163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及劳务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15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享受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优惠政策的纳税人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通知》(财税[2013]23号)同时废止。 上述文件废止前,纳税人因主管部门取消《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或者因环保部门不再出具环保核查证明文件的原因,未能办理相关退(免)税事宜的,可不以《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或环保核查证明文件作为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条件, 继续享受上述文件规定的优惠政策。
附件:
备注:
1.概念和定义。
“ 纳税人 ”, 是指从事表中所列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 废渣 ”, 是指采矿选矿废渣 、 冶炼废渣 、 化工废渣和其他废渣。 其中,采矿选矿废渣,是指在矿产资源开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粉末、粉尘和污泥;冶炼废渣,是指转炉渣、电炉渣、铁合金炉渣、氧化铝赤泥和有色金属灰渣,但不包括高炉水渣;化工废渣,是指硫铁矿渣、硫铁矿煅烧渣、硫酸渣、硫石膏、磷石膏、磷矿煅烧渣、含氰废渣、电石渣、磷肥渣、硫磺渣、碱渣、含钡废渣、铬渣、盐泥、总溶剂渣、黄磷渣、 柠檬酸渣、脱硫石膏、氟石膏、钛石膏和废石膏模 ;其他废渣,是指粉煤灰、燃煤炉渣、江河(湖、海、渠)道淤泥、淤沙、 建筑垃圾、废玻璃、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产生的污泥。
“ 蔗渣 ”, 是指以甘蔗为原料的制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纤维50%左右的固体废弃物。
“ 再生水 ”, 是指对污 水处理厂 出水 、 工业排水 ( 矿井水)、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厂渗透(滤)液等水源进行回收,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标准, 并在一定范围内重复利用的水资源。
“ 冶炼 ”, 是指通过焙烧 、 熔炼 、 电解以及使用化学药剂等方法把原料中的金属提取出来, 减少金属中所含的杂质或增加金属中某种成分,炼成所需要的金属。 冶炼包括火法冶炼、湿法提取或电化学沉积。
“烟尘灰 ”,是指金属冶炼厂火法冶炼过程中 ,为保护环境经除尘器(塔)收集的粉灰状及泥状残料物。
“湿法泥 ”,是指湿法冶炼生产排出的污泥 ,经集中环保处置后产生的中和渣,且具有一定回收价值的污泥状废弃物。
“熔炼渣 ”,是指有色金属火法冶炼过程中 ,由于比重的差异, 金属成分因比重大沉底形成金属锭, 而比重较小的硅、铁、钙等化合物浮在金属表层形成的废渣。
“农作物秸秆 ”,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 ,收获了粮食作物( 指稻谷 、 小麦 、 玉米 、 薯类等 )、 油料作物 ( 指油菜籽 、 花生 、 大豆、葵花籽、芝麻籽、胡麻籽等)、棉花、麻类、糖料、烟叶、 药材、花卉、蔬菜和水果等以后残留的茎秆。
“三剩物 ”,是指采伐剩余物 (指枝丫 、树梢 、树皮 、树叶 、 树根及藤条、灌木等)、造材剩余物(指造材截头)和加工剩余物(指板皮、板条、木竹截头、锯沫、碎单板、木芯、刨花、木块、篾黄、边角余料等)。
“ 次小薪材 ”, 是指次加工材 ( 指材质低于针 、 阔叶树加工用原木最低等级但具有一定利用价值的次加工原木,按 《次加工原木 》(LY / T1369-2011)标准执行 )、小径材 (指长度在2米以下或径级8厘米以下的小原木条、 松木杆、 脚手杆、杂木杆、短原木等)和薪材。
“垃圾 ”,是指城市生活垃圾 、农作物秸杆 、树皮废渣 、污泥、合成革及化纤废弃物、病死畜禽等养殖废弃物等垃圾。 “ 垃圾处理 ”, 是指运用填埋 、 焚烧 、 综合处理和回收利用等形式,对垃圾进行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处置的业务。
“ 污水处理 ”, 是指将污水 ( 包括城镇污水和工业废水 ) 处理后达到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或达到相应的国家或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直接排放限值的业务。 其中, 城镇污水是指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机关、学校、医院、商业服务机构及各种公共设施排水, 以及允许排入城镇污水收集系统的工业废水和初期雨水。 工业废水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不允许排入城镇污水收集系统的废水和废液。
“污泥处理处置 ”, 是指对污水处理后产生的污泥进行稳定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处置的业务。
2.综合利用的资源比例计算方式 。
(1)综合利用的资源占生产原料或者燃料的比重 ,以重量比例计算。 其中,水泥、水泥熟料原料中掺兑废渣的比重, 按以下方法计算:
1对经生料烧制和熟料研磨阶段生产的水泥, 其掺兑废渣比例计算公式为: 掺兑废渣比例=(生料烧制阶段掺兑废渣数量+熟料研磨阶段掺兑废渣数量)÷(除废渣以外的生料数量+生料烧制和熟料研磨阶段掺兑废渣数量+其他材料数量)×100%;
2对外购水泥熟料采用研磨工艺生产的水泥, 其掺兑废渣比例计算公式为:掺兑废渣比例=熟料研磨阶段掺兑废渣数量÷(熟料数量+熟料研磨阶段掺兑废渣数量+其他材料数量)×100%;
3对生料烧制的水泥熟料, 其掺兑废渣比例计算公式为:掺兑废渣比例=生料烧制阶段掺兑废渣数量÷(除废渣以外的生料数量+生料烧制阶段掺兑废渣数量+其他材料数量)×100%。
(2)综合利用的资源为余热 、余压的 ,按其占生产电力 、 热力消耗的能源比例计算。
3.表中所列综合利用产品 ,应当符合相应的国家或行业标准。 既有国家标准又有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相对高的标准;没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按规定向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备案的企业标准。
表中所列各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如在执行过程中有更新、替换,统一按最新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执行。
【发布日期】1998-06-08 【生效日期】1998-06-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重庆市地房局关于印发《重庆市物业管理
企业资质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万州开发区房管处、黔江开发区建委、各区市县房地局(处、所):
现将《重庆市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管理暂行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重庆市土地房屋管理局
一九九八年六月八日
重庆市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条 第一条 为加强我市物业管理的行业管理,规范物业管理企业的经营服务行为,提高物业的管理水平,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第二条 本市范围内经营物业管理的企业均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第三条 物业管理资质证书是从事物业管理业务的资格凭证,凡在本市辖区范围内从事物业管理业务的单位,必须取得资质证书,方能从事物业管理。
第四条 第四条 物业管理企业应按本规定申报资质等级。
第五条 第五条 重庆市土地房屋管理机关是本市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市一、二级物业管理企业经营资质的审批。
区市县房地产管理部门是本辖区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注册地在本辖区范围内三级物业管理企业经营资质的审批和一、二级物业管理企业经营资质的初审。
第六条 第六条 物业管理企业按资质条件划分为一、二、三级。
(一)一级物业管理企业需具备的条件:
1、企业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
2、管理物业的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以上,或者高层楼宇10万平方米以上(可按比例互相折算,下同);
3、具有经济类、工程类等中、高级职称人员10人以上;
4、内部管理机构及各项制度规范齐全。
(二)二级物业管理企业需具备的条件:
1、企业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上;
2、管理物业的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或者高层楼宇3万平方米以上;
3、具有经济类、工程类等中、高级职称人员6人以上;
4、内部管理机构及各项制度规范齐全。
(三)三级物业管理企业需具备的条件:
1、企业注册资本10万元以上;
2、管理物业的建筑面积小于5万平方米,或者高层楼宇小于3万平方米;
3、具有经济类、工程类等中、高级职称人员3人以上;
4、内部管理机构及各项制度规范齐全。
第七条 第七条 内资物业管理企业的资质等级向注册地的区市县房地产管理部门申报,其中符合一、二级资质条件的由区市县房地产管理部门初审后报市土地房屋管理机关审批,符合三级资质条件的由区市县房地产管理部门审批,并报市土地房屋管理机关备案。
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合作的物业管理企业的资质等级向市土地房屋管理机关申报,由市土地管理机关审批。
经审批确认资质等级的企业,由市土地房屋管理机关颁发相应等级的《重庆市物业管理企业资质证书》。
第八条 第八条 物业管理企业申报资质等级须提供下列文件或者资料:
1、重庆市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等级申请表;
2、设立物业管理企业的可行性报告和主管单位关于设立该企业的文件或股东会议决议;
3、公司章程;
4、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任命书或聘任书;
5、验资报告;
6、注册及经营地点证明;
7、具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的资格证书或证明文件,取得的物业管理上岗培训合格证;
8、受托或拟受托管理物业的证明资料;
9、物业管理企业管理机构和各项管理制度资料。
外商投资企业除提供上述同类有关资料外,属合资、合作企业的,还须提供合资或合作项目议定书、合同等文件副本及中方投资审批机关的批准文件;外商独资企业须委托本市具有咨询代理资质的机构办理申请报批事项。私营企业除具备上述3至9项资料外,还须提供业主身份证明、简历和雇员名册。
第九条 第九条 资质证书有效期为3年。3年后由原审批机关对企业等级进行复评,重新审核颁发资质证书。
第十条 第十条 资质证书实行年审制度。
(一)资质证书每年3月份年审核准一次;
(二)申办年审,由持证单位填写《重庆市物业管理资质年审核准申请登记表》及提供相关资料,报所在区市县房地产管理部门。
一、二级物业管理企业由区市县房地产管理部门签署初审意见后,报市土地房屋管理机关审查,加盖《年审合格章》后生效。三级物业管理企业由区市县房地产管理部门审查,加盖《年审合格章》后生效;区市县房地产管理部门应将三级物业管理企业的年审情况报市土地房屋管理机关备案。
(三)年审合格的标准:
1、持有资质证书的单位符合本规定各级证书的等级条件;
2、物业管理单位在物业管理服务活动中遵纪守法;
3、经市和区市县物业管理资质主管部门依照国家、市物业管理标准对各单位所管理物业的检查或抽查合格。
(四)年审不合格的单位,可以在收到书面通知后3个月内重新申请年审一次,仍不合格的,终止持证期限,给予降级或注销资质证书处理。
(五)未经年审的资质证书,视为自动注销。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申请变更资质证书等级的,应在年审时重新填报资质证书申报资料。
物业管理企业申办变更资质等级须提交下列文件或者资料:
1、重庆市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等级申请表;
2、物业管理企业资质证书;
3、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4、物业管理合同;
5、根据资质等级条件所需要的其它材料。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企业开业两年内仍未实际实施物业管理的,年审时给予注销其资质证书。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持证单位发生更名、合并、分立等变更事项,应按本办法规定重新申报,并交回原资质证书。
物业管理企业如发生破产、撤销等其它原因终止业务的,应向原申报资质等级的主管机关申办注销资质证书。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对注销物业管理经营资质的,其所管理的物业由委托方或物业管理委员会另聘具有资质条件的物业管理企业进行管理。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原由市建委核发资质证书的企业,应在本规定施行之日起3个月内向物业管理企业资质主管部门重新申报资质等级,核发资质证书。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对不按本规定申办资质等级和办理年审手续的,由市和区市县物业管理企业资质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并按规定进行处罚。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本规定由市土地房屋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2012-3-26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修订)的通知
来源:法律图书馆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修订)的通知
渝府发〔2012〕32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修订)》已经2012年1月6日市人民政府第11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重庆市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渝府发〔2003〕23号)同时废止。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九日 重庆市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管理,确保江河行洪排涝畅通,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重庆市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河道(包括湖泊、水库、人工水道、行洪区、蓄洪区、滞洪区)管理范围内,兴建开发水利、防治水害、整治河道的各类工程或修建拦河、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隧道、管道、缆线、码头、道路、渡口、排污口、厂房、仓库、民房等永久性、临时性建筑物、构筑物以及临时占用河滩地的,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河道管理范围:有堤防的河道,河道管理范围为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区、两岸堤防及护堤地。
无堤防的河道,重庆主城规划区内的河道管理范围,原则上按100年一遇的洪水位划定;万州、涪陵、江津、合川、永川等五大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区内的河道管理范围原则上按50年一遇洪水位划定,其他区县(自治县)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河道管理范围按20年一遇的洪水位划定;其余河道管理范围原则上按10年一遇的洪水位划定。
第四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岸线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航运要求及其他技术要求,不得影响河势稳定、行洪畅通、堤防安全和航运安全。
第五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建设项目,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应按本办法的规定,向河道主管机关提出申请,经河道主管机关审查同意,并经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施放治导线后方可进行施工建设,经河道主管机关验收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二章 建设项目的申请
第六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修建各类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的,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应按以下规定向河道主管机关提出申请:
(一)列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的建设项目,应在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报批立项前,向河道主管机关提出申请;
(二)未列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的建设项目,应在申办建设用地规划选址手续前,向河道主管机关提出申请。
第七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修建各类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的,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在向河道主管机关提出建设申请时,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兴建建设项目的依据;
(二)建设项目的防洪评价报告;
(三)建设项目涉及河道部分的工程建设方案、图纸以及防御洪水的标准与防范措施;
(四)建设项目占用河道岸线和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土地情况;
(五)水文资料使用批准文件。
防洪评价报告应包括河道演变、防洪评价计算、防洪综合评价、防治与补救措施等内容。建设项目可能影响第三者合法水事权益的,还应提供建设项目影响第三者合法水事权益的情况和相关协议书。
在河道内实施航道整治、地质灾害防治、地质遗址保护等工程,可以简化有关申请材料。第八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修建各类临时建筑物、构筑物或占用河滩地开展生产经营等各类临时活动的,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向河道主管机关提出申请,并同时提交以下材料:
(一)建设项目涉及河道部分的工程建设方案、图纸以及防御洪水的标准和度汛措施;
(二)建设项目占用河道岸线和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土地情况;
(三)建筑物、构筑物的拆除日期。
建设项目可能影响第三者合法水事权益的,还应提供建设项目影响第三者合法水事权益的情况和相关协议书。
第九条 建设项目的防洪评价报告应由具有相应级别的水利水电勘察设计资质或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的单位编制。其中,长江、嘉陵江、乌江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市级审查权限以上的建设项目,其防洪评价报告应由具有甲级水利水电勘察设计资质或甲级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的单位编制。
第三章 建设项目的受理和审查
第十条 河道主管机关对申请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修建各类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的,实行分级受理和审查:
(一)在长江、嘉陵江、乌江及区县(自治县)城市规划区的河道管理范围内申请修建建设项目的,由市河道主管机关受理后按照审批权限组织审查或转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审查。转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审查的建设项目,应由市河道主管机关在转报前组织初审。
(二)申请修建跨区县(自治县)或对其他区县(自治县)有影响的涉河建设项目的,由市河道主管机关受理和审查。
(三)申请修建其他涉河建设项目的,由项目所在地区县(自治县)河道主管机关受理、审查,报市河道主管机关备案。第十一条 河道主管机关在受理涉河项目建设申请后,应及时组织有关方面专家并邀请建设项目行业主管部门对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提供的防洪评价报告、工程建设方案进行评审并提出审查意见。
第十二条 河道主管机关对建设项目审查同意的,应向提出项目建设申请的单位或个人发给审查同意书。
审查同意书应对建设项目占用河道行洪断面、位置、界限、工程规模、工程结构、防洪标准等作出明确规定,并对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提出相应要求。
河道主管机关对建设项目审查不同意的,或要求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就有关问题进一步修改补充后再进行审查的,河道主管机关应在审查意见中予以说明。
第十三条 市河道主管机关对区县(自治县)河道主管机关上报的建设项目备案材料有不同意见的,应在15日内作出修改或否决的决定,并通知区县(自治县)河道主管机关重新审查。第十四条 建设项目涉及航道、港口、码头、桥梁等范围和影响通航安全的,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还应报请有关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第十五条 发展改革、规划、国土、建设、交通等行政主管部门对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修建各类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组织开展相关审批时,应有河道主管机关参与。涉河建设方案有较大变动的,应事先征得河道主管机关的同意,并由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重新申请办理涉河项目审查手续。第十六条 在重庆主城规划区的河道管理范围内申请修建各类临时建筑物、构筑物或占用河滩地开展生产经营等各类临时活动的,由市河道主管机关受理、审查,并在10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在其余河道管理范围内申请修建各类临时建筑物、构筑物或占用河滩地开展生产经营等各类临时活动的,由项目所在地区县(自治县)河道主管机关受理、审查,并在10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报市河道主管机关备案。
第四章 建设项目的施工和监督管理
第十七条 涉河建设项目开工前,由审批项目的河道主管机关或其授权的单位按照审查同意书的要求组织施放河岸治导线,施工单位不得越线施工。对未经施放治导线或超越治导线施工的建设项目,河道主管机关或监管单位有权责令停止建设行为。
经批准的建设项目2年内未开工建设的,河道主管机关发给的审查同意书自行作废。
第十八条 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在开工前,应将含有施工弃渣清除方案在内的施工安排计划报送审批项目的河道主管机关。河道主管机关认为施工安排计划存在防洪安全隐患或弃渣清除方案不符合要求的,应书面通知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予以修正。
第十九条 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应根据施工安排计划确定的弃渣清除方案,分期清除施工围捻、残柱、沉箱、废墩、废渣等施工遗留物。
施工遗留物未按规定清除的,由项目所在地区县(自治县)防汛指挥机构责令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限期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河道主管机关进行行政处罚后,交由防汛指挥机构组织强行清除,清障费用由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承担。
第二十条 对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施工活动,河道主管机关有权依法检查,对工程的河道治导线施放情况和实际利用情况进行复核,被检查单位应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建设项目施工、出渣、物资堆放等不符合防洪要求的,河道主管机关应提出整改意见,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必须执行。河道主管机关在检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应同时报告上级河道主管机关和建设项目的行业主管部门。
第二十一条 工程施工完毕,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及时向审批项目的河道主管机关报送有关竣工资料。市河道主管机关或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审批的重庆主城规划区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市河道主管机关应组织开展建设项目涉及河道管理事项的验收。其他涉河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应有审批项目的河道主管机关参加。
第二十二条 河道主管机关应对审批的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的所有建设项目建立项目数据库,并将数据信息无偿提供给有关单位查阅使用。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河道主管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重庆市河道管理条例》、《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重庆市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实施处罚。
第二十四条 河道主管机关或其他有关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越权审批建设项目,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有权机关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章附 则
第二十五条 在三峡工程重庆库区消落区范围内的建设项目还应当执行三峡工程库区消落区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关于印发】推荐阅读:
重庆市房屋租赁标准合同07-17
重庆市人才资源07-28
重庆市以工代赈管理实施细则06-28
关于重庆导游词500字10-13
重庆教师信息管理登录10-19
重庆企业管理系统11-03
重庆理工大学财务管理06-21
重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办法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