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河北科学发展一

2024-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推动河北科学发展一(共8篇)

推动河北科学发展一 篇1

——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推动河北科学发展

(六)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并就如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此,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根本宗旨;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90年来,鲜红的党旗上始终鲜明地书写着“人民利益”四个大字——— 我们党成立90年、执政62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形成安定团结的局面及和谐的氛围,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正是因为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支持和爱戴,获得了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仍然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我们必须看到,目前我省面临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尤为重要、尤为紧迫的战略任务,在调结构、转方式上如果不能实现大的突破,我省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就很难实现大的改观,甚至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也会出现问题。而大力改善民生,恰恰有助于形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持久动力。只有不断增加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才能有效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只有不断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才能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只有不断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才能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刻认识保障和改善民生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按照总书记讲话的要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有关方针政策,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通过大力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省人民。只有这样,才能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在带来巨大动力的同时,也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所说,社会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实践也证明,不断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过程,既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过程,也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过程。因此,全省上下必须主动正视矛盾,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不断为减少和化解矛盾培植物质基础、增强精神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制度保障,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在此过程中,特别要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尽快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推动河北科学发展一 篇2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党建示范点

高校党建工作是全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高校党建工作,从1990年开始每年召开一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研究新问题、交流新经验、做出新部署[1]。近年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党总支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一个时期以来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和战略部署,在遵循“以创建促规范、以示范带全盘、以党建促发展”的建设原则下,结合自身实际,以打造一个特色鲜明、带动作用强、党员群众公信度好的基层党组织,从而创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目标,用党建工作促队伍建设,将党建工作寓于日常工作中,有力推动了学院的科学发展。

2009年学院被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授予“基层党建示范点”。为更好地发挥“示范点”的典型示范作用,在示范点创建过程中,我们以冷静的目光找不足,以动态的思维求突破,不断创新载体,依托“党建示范点”建设,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力求达到“点上出经验、面上求突破”,使学院党建工作上了一个新水平,学院整体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党建示范点”实践活动

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对照,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和不相适应之处。因此,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学院的中心工作之一。经过探索实践,我们抓住教学与管理两个着眼点展开系列实践活动[2]。

(一)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学院高度重视对师德、师表和师能的培养。如开展“三育人”经验交流会,杜绝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现象的发生;实施师徒合同制,为每位青年教师指定师傅,对青年教师的专业、科研及综合素质发展进行指导,形成师徒关系,最终达到互进互长,提高整体师资队伍水平的目的;开展教学观摩与检查活动,对落后教师进行督促、教育、培训学习;邀请教学名师讲座,为教师提供学习、提升自我能力的机会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

针对一些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不明了,缺乏长远的学习计划和崇高的人生目标、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纪律涣散等情况,学院注重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强化正面教育。任课教师在开课前利用3—5分钟时间进行思想教育,把学生引导到学习的本位上来。

(三)发挥教师科研优势,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学院发挥教师的科研优势,积极引导学生有计划、有意义地参加科研活动,养成勤于研究和实践的习惯。

(四)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相结合

自2009年始,学院开始重视学工办与教务办两个部门的通力配合,加强对“三册”的使用(“三册”即《任课教师课堂管理手册》、《班级授课日志》、《班团手册》),并建立“纵横管理模式”,对教学运行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管理与监控。

二、围绕学生工作开展“党建示范点”实践活动

学生工作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基础和平台,赋予学生党建工作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因此,在“党建示范点”建设中,学生工作这个阵地不能丢。

(一)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带动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

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学院将高行政职务、高学历、高职称的“三高”教师充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让这些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领导和优秀教师担任学生班主任工作,可以用他们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他们渊博的知识激励学生,用他们丰富的经验指导学生,用他们父母般的爱心来教育学生,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学业和就业指导,带动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二)发挥教师党员模范表率作用,积极建设“三个工程”

1.“一对一”帮扶工程。

每一名党员,尤其是教工党员要帮扶一名学习、生活或心理上有困难的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圆满完成学业。

2.“爱心助学”工程。

为解除学院特困学生经济负担,学院成立“爱心基金”,经费来源为全体教职工尤其是党员干部“每月捐”及学生党员团员“一元捐”的爱心捐助,为学院的特困生设立“爱心助学岗”来获得资助。

3.“三个一”工程。

推进院领导进公寓值班制度,每次值班都要做到为学生或学生工作者解决一项实际问题,与特殊群体的学生进行一次话谈,做一次电话家访。

(三)构建“6+2”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体系

“6+2”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体系是顺应学院不断壮大的学生党员队伍在分布、结构、思想等方面都发生深刻的变化,呈现出结构多层次、思想多元化、分布重心转移的新特点而建立起来的。六维一体的教育体系是构建时代化的理论教育体系、制度化的教育体系、专业化的教育体系、发展化的教育体系、灵活化的支部教育体系、信息化的教育体系;刚柔并进的管理模式是刚性管理模式———健全党员考核评价机制,柔性管理模式———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旨在帮助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真正从思想上入党,保持学生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推动党建工作的健康发展。

(四)以“6S”为载体,逐步实现学生自治

“6S”管理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安全(SECURITY)、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这是现代工厂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理念和方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干净、整洁、舒适、有序、安全、稳定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使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学院学风、班风建设,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层次,更适应用人企业的实际要求,在学生管理中融入“6S”管理思想。

通过推行“6S”管理,学生在整理中学会判断、在整顿中学会节约、在清扫中学会标准化、在清洁中学会制度化、在素养中养成习惯,形成追求卓越、追求细节的校园文化氛围,保障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逐步实现学生自治。

三、围绕和谐校园建设开展“党建示范点”实践活动

高校党建是提高现代大学执政能力的核心主题,构建和谐校园是现代大学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党建工作与和谐校园建设有机结合,并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建设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大学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因此,在“党建示范点”建设过程中,食品学院以“构建和谐校园”为依托开展实践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开展各类座谈会,实现师生个体的自我和谐

1. 教师座谈会。

每年岁末,学院按照教师年龄层次、职称层次分类召开座谈会,解决教师在教学、科研、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学院能力范围内不能解决的,将形成下一年教代会意见稿。

2. 与各民主党派座谈。

与各民主党派座谈,是政党建设的需要,也是学院科学发展的需要。通过座谈,不仅解决了各民主党派的许多实际问题,而且其思想进一步得到提高,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为学院的发展献策献力,推动学院更好更快的发展。

3. 与毕业生座谈。

毕业生在校学习四年,对学校、学院的教学、管理等方面认识更全面,通过座谈,他们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以及教师培训等方面都提出非常宝贵的意见。

(二)优化学院教育教学设施,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学院在教育教学设施配置、教职员工福利待遇、规章制度、组织管理方面都体现和谐。学院在岗位的设置、人员的安排、教职员工的考核评价等方面都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设计落实、校园建设与后勤服务的保障等都奉行细节成就卓越,各项工作都能健康有序的开展。

(三)建立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制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领导干部、教职工、学生校园三大主流人群中,领导干部因其特殊地位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职工的“情”,而教职工也因其工作性质与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学生的“情”[3,4]。由此出发,建立起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制度。一是推行党总支成员联系党支部、党支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三联”制度,建立健全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和基层党组织、党员、群众反映意见的通道。二是以各支部为基础、以各职能部门为依托,疏通征求群众意见渠道,使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能够随时了解民情,倾听民意,构建群众建议和意见处理系统。三是积极开展送温暖主题实践活动,建立健全慰问教职工和扶贫助困机制。立足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切实为教职工和学生办实事、解难事、办好事,并制度化地固定下来。

参考文献

[1]李洪熊, 朱延岚, 申艳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与长效机制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 2009, (6) .

[2]曹瑞明.学校党建工作进社团问题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9) .

[3]高凌俊, 吴杰.抓好党建工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 .

推动河北科学发展一 篇3

关键词:河北省政府大学生创业自主创业率创业成功率

一、 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杨清在《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探讨》中指出,政府部门是一个关键因素,需要借鉴国外成熟经验,从文化与社会规范、政府与高校合作机制、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培育第三方组织等方面入手,大力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发展与完善。[1]徐敬业在《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服务管理对策研究》提到,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政府应倾听大学生创业者的需求,才能提供对应的服务,而客户关系管理是提供更好的服务的一种手段。[2]陈益纯在《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公共政策研究》中涉及到政府在大学生创业中的职能定位问题,他认为政府在大学生创业方面的职能就是要以“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构建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服务创业、保护创业的公共政策体系。[3]

国内学者关于政府对创业教育影响的研究对我国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多数研究者是从政府政策角度出发,在政府如何发挥引导作用方面的研究探讨较少。

二、河北省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的政府行为现状及不足

河北省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构建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98年到200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部分河北省高校大学生投入创业大潮,在此期间政府被动协助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工作,第二阶段是从2008年国务院下发全民创业文件开始,河北省人事厅、财政厅等政府相关部门变被动为主动,在人事、财政和企业注册等方面出臺多项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积极自主创业,并联合燕山大学科技园、河北大学创业园等高校创业孵化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支持,在五年内成功孵化出数十家企业。但经实践调查发现,河北省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率不足3%,而创业成功率则仅为0.5%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的创业成功率。

国家人社部为鼓励大学生创业,要求各级政府要做到四点,分别是提高大学生作为创业者的个人素养,提升与大学生创业有关的公共部门的服务效率,结合国家经济科技的发展趋势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多类适宜的盈利项目,帮助大学生解决创业路上的困境,提高创业成功率。本文通过对比国家人社部的四个要求与河北省政府作为发现,河北省人社厅、财政厅、工商联等部门的职能发挥存在许多不足。

其一,政府部门制定的政策分散且有重复,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缺乏监督反馈机制。河北省创业政策的出台主要源于省人事厅及财政厅,这两个部门在政策制定时缺乏协调沟通,出台的政策分散,进而增加了大学生搜集国家及地区创业政策的难度,导致部分大学生由于寻求不到优惠政策的支持而放弃创业。同时由于政府部门缺乏对政策实施情况的监督与反馈,导致大学生在办理创业手续时会遇到相关部门责任推诿、手续办理复杂、效率低下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其二,政府在部分创业教育服务上缺位。我国政府属于单一集权型政府,各级政府部门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政府部门引导大学生创业时,不仅要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还应浓化大学生创业氛围,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激励大学生积极创办创新型科技企业以及环境友好型企业,以便于实现促进社会就业和加快区域经济从资源依赖型到科技创新型转型的目的。例如河北省政府并未向大学生提供具有发展前景、适合大学生特点的创业项目库,也并未积极发挥宏观资源调控职能去联合高校社会团体、企业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更没有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为大学生创业拓展更丰富的融资渠道,导致大学生对创业融资环境、政策环境诸多不满,且在创业氛围并不浓厚的高校里大学生很难培育出企业家精神以及有创意的创业计划。

三、 河北省政府推动大学生创业发展的作为建议

1、国内外政府在推动大学生创业发展过程中所实施的有效行为

从全球的创业教育发展状况来看,英美加德韩日等国的大学生创业氛围相当浓厚,且创业成功率也位于世界前列,其中,英韩两国政府在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剑桥大学在半个世纪内孕育出四十家一流的企业,韩国政府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的三年内将创新创业的观念深入到韩国大学生心中,并使大学生自主创业率从11.7%提升到52.4%,由此可见英韩政府行为有效提升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率及创业成功率。在鼓励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英韩政府的核心行为有很多共同点。第一,初期投入大量资金支持扭转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观念,并发动企业、社会媒体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关注程度。第二,政府部门、高校、公共组织以及投资专业委员会为优秀的创业团队提供系统的创业支持体系。第三,公共组织通过构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动态信息及经验知识共享交流的机会。第四,政府部门发动媒体积极宣传大学生创业比赛,吸引大量的风险投资人来解决大学生创业融资问题,同时也以此来提升大学生对创业的认可度。

杭州市与上海市是国内大学生创业氛围较浓厚的两个地区,杭州市政府与上海市政府创建区域性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时,在资金支持、创业教育、政策培训以及创业项目风险评估方面均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其中杭州市政府建立了种子基金、债权基金、“风险池”基金等一系列资助项目帮助大学生创业者筹集资金,与浙江大学科技园联合成立了中国首家工艺创业大学生教育服务平台,并聘请知名企业家、学者对创业大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 而且自2008年起杭州市政府开始启动“杭州市万名大学生创业实训工程”并每隔三年发行《杭州市大学生创业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推进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在2013年上半年期间,杭州市新增大学生创业企业529家,带动2200多人就业,上海市政府为大学生提供近1千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为15名大学生发放296万元的大学生创业基金贷款,带动就业1500人,除创业信贷方面的支持,上海市政府还免费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据上海市创业办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共有502名有意创业大学生参与创业培训且考核成绩全部合格。

国内外政府部门通过财政支持,政策导向,联合多方主体共同提供服务的方式积极发挥宏观调控资源的职能,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创业,也有利于解决社会劳动力供给结构矛盾及区域经济发展衰退的问题。由此可见,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的增加与政府合理的行为支持有紧密联系,具体表现为:其一,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政策支持及政府自身的权威性可以加快提升大学生群体对自主创业的认可度。其二,政府联合高校、社会团体构建的创业服务支持体系能够为大学生创业成功尽可能地提供必要条件并降低创业风险。

2、河北省政府与国内外标杆政府行为表现的差距

河北省大学生创业现状存在“三少三低”的现象,即自主创业人数比例低、成功率低、创业水平低、融资渠道少、优惠政策少、法律保障少。其中自主创业率与创业成功率不及浙江省的十分之一,与全球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率与创业成功率相比则更低,为此河北省政府必须要正视与国内外政府部门的有效行为表现之间的差距,在政策支持、资金支持、服务支持等方面积极学习标杆政府成功的行为模式以加快河北省大学生创业发展进度。河北省政府与国内外政府在推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存在的具体差异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其一,政府对待大学生创业的态度不同。河北省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情况的关注不够积极主动,而国内外的标杆政府则对大学生创业持积极的关注与帮扶态度,把推动大学生创业发展看作一个具有长远效益的项目,在较短的时间内确定战略方向及短期规划,并从制定政策,筹集资金,构建项目团队,联系多方主体组建服务平台等四方面着手开展大学生创业这一项目。态度决定行为,正是由于国内外标杆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有较强的敏感度,才使其对大学生创业表现出快速的反应力及高效的执行力,这也是河北省政府与国内外标杆政府行为表现的最本质区别。

其二,推动大学生创业发展的主要政府部门不同。河北省政府在推动大学生创业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一个专门指导大学生创业的服务部门,大学生需要了解信息或获取相关服务时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分别去不同职能的政府部门咨詢,而国内外的标杆政府则从各个职能部门抽调部分专业人员成立为大学生创业者服务的专门机构,例如英国的大学生创业促进委员会,上海市的创业办,杭州市万名大学生创业实训工作指导小组办公室。

其三,推动大学生创业发展过程中是否有明确的目标管理规划。河北省政府在制定实施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各类政策时,正是由于缺乏具体可分解的目标规划才造成政策难以落到实处或基层政府部门之间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而韩国各级政府在资金支持,政府部门的主要

职责方面都有具体明确的目标,且对韩国整体的大学生创业战略规划起支持作用。杭州市政府则将《杭州市大学生创业三年行动计划》逐层分解到市内各区政府部门,通过将权责落实到基层部门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便利的服务支持。

3、河北省政府推动大学生创业发展的行为建议

基于河北省政府与国内外标杆政府在激励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行为表现的差距,河北省政府应该发挥积极主动性去关注各高校大学生创业的情况,组建专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的政府部门或政府参与下的服务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明确的目标规划,尽快改善河北省大学生创业“三低三少”的现状,为此本文提出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河北省政府领导应将推动大学生创业发展看作一个重要项目,并成立相应的管理团队,制定项目管理规划,该管理规划应明确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及其权责分配,以及项目的具体实施计划和可逐层分解的阶段总体目标及科学的目标分解原则,并以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创业企业带动就业人数、创业信贷资金投入总额作为考核项目绩效的指标,并设定合理的标准激励项目团队每一个员工按时按量保质完成任务,以保证项目按时有效地开展下去。其中,在制定项目具体实施计划时要结合河北省地区的产业结构特点以及经济发展趋势突出计划重点内容,例如项目团队根据河北省希望引进和发展的产业方向培育、储备大学生创业项目,并联合高校对创业者进行定向的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第二,河北省政府要利用自身的权威性使自主创业观念深入大学生心中。首先政府部门可发动各种媒体宣传大学生创业者的榜样事迹,提高大学生群体对创业的认可度,增加社会公众对大学生创业的关注度,改变公众对创业者道德歧视的不良传统看法。其次,在改善大学生创业融资环境方面,政府可通过一定比例的税收返还来鼓励社会闲散资本持有个体或机构对创新可行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分散投资,还应主动筹集资金来增加大学生创业基金贷款总额,鼓励企业、民间团体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再次,在改善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政策环境方面,政府可通过建立政策规章实施反馈系统对现有政策不断查重补漏,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政策环境。若要实现政府创业优惠政策切实落实到大学生群体身上的目的,政府部门可以将分类整理好的系列大学生创业政策及法律条规装订成册分发给大学生创业者,并为其提供免费的法律政策培训。

第三,河北省政府应联合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构建大学生创业服务支持体系,首先河北省政府应向部分高校、公共组织及投资团体积极提议,建立以高校为依托的创业院校,该院校应实行“严进宽出”的政策,为此政府、高校、公共组织以及创业投资专业委员会应共同严格筛选优秀的创业计划,以便于相互监督,并为通过筛选的大学生提供系统的服务,包括公司管理、财务管理、商业模式等模块化专业课程培训,具有实践经验的创业导师,免费或低价配备创业过程中的人员场地资金等资源,提供法律、税务、谈判、管理等咨询服务和创业跟踪服务,协助大学生分析项目的可行性,提供筹资渠道。除此之外,河北省政府还应联合省内所有高校为大学生搭建创业网络平台,向河北省大学生提供以区域发展为导向的创业项目库以及省内创业计划、创业大事年鉴等信息资源,便于河北省大学生创业者互相交流,知识、信息共享。

四、结论

河北省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比例低、成功率低、创业水平低、融资渠道少、优惠政策少、法律保障少,创业氛围不浓厚,要改善河北省目前的大学生创业现状,河北省政府及各市区政府必须要先端正自身态度明确任务目标,从扭转大学生创业就业观念入手,进一步带动社会团体、企业增加对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关注度,从而构建以高校为依托,政府引导、参与下的高校、公共组织、社会团体共同合作的创业教育支持体系。

参考文献:

[1]杨清.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探讨[J].时代经贸,2012,(07).

[2]徐敬业.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服务管理对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3.

[3]陈益纯.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公共政策研究[D].汕头大学,2011.

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篇4

——学习胡锦涛重要讲话心得体会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和谐社会是指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社会服务网络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和谐社会为环境、条件和保障;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这就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在党中央的指引下,率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不断克服简约化的陋习,按照规划蓝图,一笔笔描绘、一件件落实。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人将会欣喜地看到,一个运用科学发展观构建成的和谐社会呈现在自己的面前。

关键词: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党提出了中国社会要求科学发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中国发展所要构建的社会是和谐社会。

一、什么是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

(一)科学发展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具体包 括以下四项内容:

1、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健康安全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说到底就是坚持党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发展生产、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二)社会主义社会要求构建和谐社会

1、什么是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同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物保持一种协调的状况,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社会同经济、政治、文化、自然环境等之间的协调。广义的和谐社会就是科学发展观所涵盖的全部内容。狭义的和谐社会是指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社会服务网络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的社会。而狭义的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层面本身的协调,是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一个相对单项的内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是指狭义上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提出和重要意义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追求的一个理想,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美好社会的理想。中共十六大特别是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是对人类文明中关于和谐社会的有益成果的吸收和借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性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发展。(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环境优美。

这六个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六个特征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治国理想,又是治国实践;既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又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

二、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一)、构建和谐社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是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的和谐,是在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前提下的和谐,是社会持续前进中不断 调适的和谐,是兼顾效率与公平辩证统一关系的和谐,离开了经济社会发展,也就无法构建和谐社会,即使构建了,也是低层次的短暂的不稳固的。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推进社会全面进步,而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又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和谐社会为环境、条件和保障。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民主政治、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必须要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两大支柱。当前群众对行业垄断、城乡差别、收入差距拉大等现象较为不满。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既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市场体制,又要通过宏观调控,在二次分配中维护社会公平;既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又要防止两极分化;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建立符合和谐社会目标要求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和人道主义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机制,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谐社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衡和保障作用。

(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三个文明”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 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既保护、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又维护和实现全社会的公平。坚持依法治国,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坚持正面教育、顺气鼓劲,引导广大群众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根本保证。

(四)、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社会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谐”一词的本意就是和睦、无冲突。但是这种稳定是相对的,不是静止不动的,它是通过发展来实现的,即发展是实现稳定和和谐的条件和手段。只有不断发展经济,使人们丰衣足食,生活才能和谐。贫困和不发展是稳定的最大破坏因素,同时也是和谐的最大的干扰因素。可见发展和稳定相互依存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改革则是达到这种状态的手段和途径。为此,我们要努力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具体地说,要从个人、群体、社会等方面落实构建的条件和机制。一要加速和谐社会的主体培养。通过人的社会化机制,把社会成员培养成“四有”新人;通过不断的继续社会化,使社会成员能够恰当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以自己的合法 劳动从社会获取应得的利益,从而能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通过社会化的主要手段,把社会成员培养成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人才,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要;二要通过社会阶层体系这一社会激励机制的建立,在合理的社会差别的基础上,注意激发社会活力,把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尽可能公平地分配给每一位社会成员;通过社会流动机制,使社会成员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从较低阶层上升为较高的阶层;三要积极调整社会政策,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逐步构筑稳定合理的社会结构;积极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加强和改进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发挥社会组织联系政府和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三、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相互协调促进,共同推进中国社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新纪元。60年来,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我们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使国家发展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和活力,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灿烂的前景。这些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当前,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十一五”规划的部署,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势头,国民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特别是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进科学发展方面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在推进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全党和全国人民对科学发展观在认识上有了新的提高,实践上有了新的进展,这是最可宝贵的收获。面向未来,我们要继续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在坚持科学发展的同时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我们伟大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四、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意义深远

(一)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给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

1、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强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工作。当前,要认真学好用好《江泽民文选》,《江泽民文选》全面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孕育、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是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的教材,学习《江泽民文选》,要同学习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邓小平著作结合 起来,同学习和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新鲜经验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这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好的坚持和发展。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成为引领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思想先导。

2、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积极稳妥 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体系,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科学发展同社会和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把人民群众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发挥出来。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努力化解不和谐因素,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创造全社会更加团结和谐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良好氛围。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千方百计增 加就业再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做好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搞好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4、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重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式组织和带领人民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通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使我们党更加有效地完成人民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

(二)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意义深远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这就要 求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在党中央的指引下,率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不断克服简约化的陋习,按照规划蓝图,一笔笔描绘、一件件落实。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人将会欣喜地看到,一个运用科学发展观构建成的和谐社会呈现在自己的面前。参考文献:

〔1〕胡锦涛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03年10月14日)〔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年9月19日)〔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2月19日)〔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年10月11日)

构建和谐企业,推动企业科学发展 篇5

勘查工程部工程水文室 李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把社会和谐作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六个目标之一,到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党的十七大会议上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写入党章,标志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面对时代发展的主题,国企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作为面向社会提供优质设计服务的电力设计经营企业,更应该以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企业”为己任,并以此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通过实现自身的和谐发展为动力,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构建和谐企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促进企业自身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构建和谐西北、和谐陕西的微观基础。

企业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企业”不仅是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所谓的和谐企业就是指构成企业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之间和谐、稳定、有序的状态。既包括企业的内部和谐,也包括企业与社会、环境等的外部和谐。

一、构建和谐企业,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是构建和谐企业的保障。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员工生活水平。要实现企业效益的持续增长,必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积极承担企业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注重企业各方面协调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着眼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优化经济结构,寻求发展机遇,做到立足国内市场求效益、强根基;走出国门求发展,以更大的步伐走向更广阔的外部市场,开辟企业发展的更大空间。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安全发展、清洁发展、节约发展放到突出位置,坚持生产建设服从安全环保,速度规模服从质量效益,切实提高安全环保的保障能力。

二、构建和谐企业,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力度,提高创新水平推进学习和创新是建设和谐企业的内在要求,也是企业持续向前发展,企业内在的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企业,是不断发展的和谐企业,要实现这种发展的和谐,企业的每个员工都要不断学习和创新,不断接受新事物,尤其是电力设计企业,其面临的环境瞬息万变,要适应变化,取得竞争优势,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创新。目前,各个行业“走出去”的步子正在不断加大,作为企业自身与国外同行业相比,人才缺乏的现状仍不同程度地制约着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在闯国际市场的进程中,还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科技高技术人才。在不断引进外部人才的同时,我们必须下大决心、大气力来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以满足市场竞争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疏通两个学习渠道:通过行政行为强化员工培训,本着“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全员学习;通过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等群众性团体,在广大员工中广泛开展职工读书自学活动,让职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要使两个渠道并行,力求取得互为补充、殊途同归的效果。在不断学习的同时也不忘记创新,为此,一要在理念上创新。要把“以人为本”、“诚实守信”、“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理念,贯穿到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把能否让合作方满意、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能否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评判企业发展的标准,不断提升发展理念,指导企业的各项工作。二要在科技上创新。未来的生产发展对安全、质量、节能、环保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技术要求。要深入实施“科技兴业”战略,不断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努力开发和掌握核心技术,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三要在体制机制上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要保障。电力设计企业未来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发展环境,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必须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推进企业的各项改革,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使经营管理的思想、方式、方法上力求与国际管理模式接轨,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效能和盈利能力。总之,学习和创新是企业进步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构建和谐企业,必须大力培养节约意识。

节约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本要求。和谐企业既体现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体现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建设节约型员工、节约型科室、节约型企业。员工是节约的主体,要着力培育员工的节约意识,养成员工的节约习惯。同时,要结合企业自身的条件和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建设节约型员工的宣传教育,真正从思想上把员工发动起来,激发员工的节约热情,用每个人的力量全方位提高节约成效。要从点滴开始,厉行节约。要全心全意依靠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努力营造节约氛围,抓住节约的重点和源头,深入内部挖潜增效,持久地开展全员节约工作,使员工从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一滴墨做起,尽量降低成本,为企业发展蓄积能量。其次还要从管理入手,探索节约方法,寻找节约的新途径。要通过严格成本预算,实施绩效管理等方法,运用成本指标预测和绩效考评体系的作用,建立能耗统计体系,分解费用总量,对成本费用指标实施具体有效控制,推进生产效益最大化。努力营造“人人头上有成本,人人肩上有压力,人人关注成本”的良好氛围。

与此同时,要引导员工向习惯要节约,向技术要节约,向管理要节约,向改进要节约,向节约要效益,努力弘扬勤俭办企业的优良传统,使厉行节约成为一种共识、一种习惯、一种风尚、一种精髓,成为企业精神的一部分。

四、构建和谐企业,必须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和谐企业最大的特征是人的和谐。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中,要处理好班子成员之间的民主和谐关系、干群之间的信任合力关系、企业员工之间的团结协作关系。

第二,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充分发挥骨干力量的作用,又要积极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在利益分配中,坚持合理的分配制度,企业要自觉建立工资支付保障机制与正常增长机制,在此前提下坚持公平与效率并重,要公平的机制、公平的规则、公平的环境、公平的条件和公平的发展机会既要体现鼓励干多干好,又要将分配差距控制在人们心理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使企业有限的人财物资源得到最佳的配置,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员工与社会、员工与企业、员工与家庭、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切实维护和实现员工的各种利益,这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础。

五、构建和谐企业,先进的企业文化是关键 企业文化是灵魂。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和谐企业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企业文化对内表现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激励力、约束力、导向力、辐射力和成长力,对外表现为企业的形象、企业的美誉度、市场的亲和力和竞争力。任何一个企业的成长,都离不开文化的滋养。没有文化素养和道德规范的企业,不可能实现和谐发展。因此,企业必须在满足社会需求中获得最大利益,在促进社会进步中求得自身发展,最终实现服务社会、建设祖国、造福人类的最高目标。要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教育人、感染人和凝聚人。只要员工有了文化认同感,才能发挥出更大的能量,企业的和谐发展也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西北电力设计的企业文化核心内容是:本着“志存高远,执著追求”的企业精神和“提升客户价值,努力终有回报”的核心价值观,基于“服务社会发展,促进环境和谐”的核心宗旨,“建设国际一流的工程公司”的目标,坚持企业作风“想得更好,做得更远”,为建设国际型工程公司而奋斗!制定完善的管理体系,高效率整体运作模式;良好的沟通交流水平,热忱积极的工作态度;制定紧急的应变措施,完美的员工激励机制;培养员工积极人生观,真、情、诚、信、礼原则。正是把先进的企业文化同企业的经营管理结合起来,从而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另外,企业外部和谐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支撑。为此,要作到:一是构建企业与客户的和谐关系。按照诚实守信、公平交易的原则,做好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实现互利共赢。二是构建企业与供应商的和谐关系。实现供需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三是构建企业与竞争对手及合作伙伴的和谐关系。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合作中达到共同进步。四是构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妥善处理与政府的利益纠纷,建立政企沟通协调机制,自觉关心当地经济、文化建设与发展,力所能及地给予支持和帮助。五是构建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加大技改,减少污染、节能降耗、勤俭节约、清洁生产、循环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与环境协调发展。

推动学科建设的科学发展论文 篇6

一、学科建设科学发展的几个有效途径

1.持续重视规划,加强分类指导,强化分步实施大学要形成科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观,选择不同的学科竞争力提升策略,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优化和完善学科布局,健全科学长效的学科发展和动态调整机制。聘请校外知名专家学者到校,围绕学科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开展诊断式评估,厘清优势,找出短板,明确努力方向,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和改善学科内涵建设,提升学科整体水平。

2.集中力量孕育优势学科,精选学科方向要强化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做强做大现有优势特色学科,使之成为国内(际)高水平学科,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此外,任何一个一流学科都不可能在所有的学科方向上居于领先地位,必须精选学科方向进行重点支持。优势学科的水平和层次代表了一所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

3.孕育和造就大师级学科带头人领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大师级的学科带头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一所大学实力、地位、声望的象征。学科建设的关键是高水平师资队伍,特别是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的大师级学科带头人。打造高水平的学科,必须改革现行的教师聘任制度,促进人才有序合理流动,引进和培养并重,推行符合学术规律的科学评价体系,激发教师个体的创造力和主动性。以大师级学科带头人的孕育为牵动,进而培育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性的`学科队伍。

4.协调发展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

历史原因,我国大学中的工科大学数量占绝大多数,而这些工科大学的基础学科水平相对较弱,不足以为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果的产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势必会影响学科的综合协调发展。由于缺乏基础学科的有力支撑,国内大学缺少能体现大学学科综合水平的大项目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成果,同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应用学科受到重视,进而影响了基础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借鉴国外一流大学重视基础学科的发展理念,加强基础学科的发展,重视其对应用学科的带动作用。

5.有力推动学科的交叉、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是未来优势学科的发展点、重大创新的突破点,是提升学科建设品质的战略选择。我国的大学越来越重视学科交叉,积极拓宽人才培养口径,构筑分化有径、综合有序的学科组织架构;营造学科发展自由开放的氛围,促进多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建立“自由研究中心”;推动基于产业布局和区域特点的“学科生产力中心”建设;建立基于学科竞争力的高校竞争力评估制度。

二、开展学科建设需处理好几个关系

1.学科建设与学校定位的关系

大学要根据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学校定位决定学科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宗旨是服务于学校定位。学校整体学科水平的定位必然要决定学科结构的综合化程度,决定学科建设的方向,进而决定某一特定学科的定位。因此,学科建设必须在办学指导思想与学校总体规划的框架内进行思考和探究,否则,要开展学科建设必将寸步难行。

2.优势与特色的关系

学科建设的终极目标就是建设高峰学科、培育杰出人才、产出重大成果、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这一特征决定了大学的学科建设要特别注重对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学科进行积极培育,要通过一个阶段的建设把特色学科建成优势学科,在相关领域做出大学的贡献。学科建设应走多样化、个性化及特色化的道路,切忌一种模式或单一类型。

3.重点建设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重点学科是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志,重点建设有利于出成果、提升声誉、扩大影响。重点建设使学科间的交叉、延伸成为必然,从而带动或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发挥大学引领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有力推进整个社会的知识创新进程。因此,要在学科规划中明确不均衡发展的学科发展策略。

4.学科带头人与学科梯队的关系

凝聚发展共识推动科学发展 篇7

践, 深化了对农机化发展规律的认识, 为农机化信息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

今年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 也是农村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 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 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30年中, 我国农机化事业经历了体制转换、市场导向、依法促进等三个发展阶段, 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化, 进行了全面改革, 探索出一条以“农民自主、政府扶持, 市场引导、社会服务, 共同利用、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农机化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 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预计2008年底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8亿千瓦, 比1978年增长了5.8倍;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左右, 比1978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我国农机化发展已经由初级阶段跨入了中级阶段。我国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机械化发展迅速。农机户、农机服务组织进一步发展壮大, 农机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 农机鉴定、推广、修理、监理等支撑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农机化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取得新成效, 农机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我国农机工业与流通系统经过30年的改革创新, 已发展成为世界农机产销大国。农机化的快速发展, 有效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推动了农机工业振兴, 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的30年, 也是农机化信息工作突飞猛进的30年。据统计, 全国共有40多份农机行业报纸和期刊公开发行, 以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为龙头的农机化信息网络群初现雏形, 为促进我国农机化的快速发展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信息引导作用。

回顾30年中国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历程, 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一是必须坚持农民群众在发展农机化中的主体地位, 尊重农民群众的创造和选择。二是必须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 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三是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的原则发展农机化。四是必须坚持农机农艺相结合,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竞争力。五是必须坚持政策扶持和法律保障, 促进农机化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农机化改革发展实践的成果, 也为新时期农机化信息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 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机化信息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 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我们农机化信息工作者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决定》对我国农机化发展提出了新方向和新要求。我们要从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 充分认识发展农机化的战略意义, 加快推进农机化。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明确要求“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建设”和“建立农业机械化信息搜集、整理、发布制度, 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免费提供信息服务”。我们在新时期的农机化信息工作中应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把握好以下三个原则:一要坚持方向、把握导向。我们要善于通过信息宣传工具为农机化事业“借势”和“造势”, 努力在社会上营造发展农机化的良好氛围。二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我们要紧紧围绕促进农机化发展这个中心, 服务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大局, 做好政务信息报送工作。三要面向基层、服务农民。我们要以农民的需求作为信息工作的着眼点和出发点, 不断满足广大农机手对农机化信息等多方面的需求。

三、更新理念凝聚共识, 推动中国农机化信息网科学发展

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是由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主办的农机化行业政府门户网站, 网站的日常维护由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承担。自1999年网站开通以来, 社会影响力日益显著。目前, 信息网日更新量在40条以上;每工作日平均点击量达到32万次以上, 日点击量峰值达到56万次, 稳居农业部行业网站首位;月均点击量突破960万次, 峰值达到1218万次, 成长为农机化系统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在这里, 我代表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向所有关心、支持中国农机化信息网的发展, 并为中国农机化信息网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同志们, 表示衷心的感谢!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国农机化信息网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 我提四点要求。

(一) 进一步加大农机化信息工作的领导。

中国农机化信息网不是一个商业网站, 而是农机化行业的政府网站。它既是展示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成就的窗口, 是宣传农机化法规政策、科学技术、工作经验、先进事迹的主阵地, 如同一个公益性的农机化业务资料库。它同时又是做好农机化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我们很多同志都习惯每天上网看看全国农机化系统发生了哪些新闻, 司里也通过网络来传递、刊发有关的通知和文件。信息网已成为农机化政务信息公开的重要平台。2009年农机化司将进一步加大对中国农机化信息网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 农机试验鉴定总站要继续承办好中国农机化信息网日常工作。各地农机管理部门要继续支持中国农机化信息网的建设, 共同将中国农机化信息网建设成一个权威、公正、高效、实用的行业网站。

(二) 进一步做好农机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幅员辽阔, 4000万农机从业人员分布在广大农村, 了解农机化政策法规和农机科技、市场信息, 中国农机化网站具有无可替代的技术优势。现在是信息时代, 谁掌握了信息资源, 谁就能赢得先机。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覆盖面广、手段灵活多样, 形式生动活泼, 既可以面向农民广泛传达党和政府发展农机化的方针政策, 又可以发布农机作业信息、产品信息、维修信息、市场信息, 横跨时空, 十分快捷和方便。我们要深入基层, 摸清广大农民的信息需求, 做好农机化信息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 加强与地方农机化网站的信息共享, 为各级政府、科研单位、行业协会和广大农机户、农机企业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

(三) 进一步提高农机化信息工作质量。

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重要工作, 需要从制度上逐步推进和完善。网络的突出特点是信息量巨大, 需要我们去伪存真, 提供优质信息。中国农机化信息网对农机化发展的重大问题, 如购机补贴政策、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农机作业补贴、平安农机建设等等, 要进行深入报道, 力求做到“及时、准确、全面”。同时, 要进一步完善中国农机化信息网“农机化政务信息报送系统”功能, 建设快捷、通畅的农机化信息发布平台。政务信息员都要定时在系统上交流、发布信息, 不断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要兼收并蓄其他行业媒体的精华, 将中国农机化信息网办成一个开放、共享的信息发布平台。进一步加强中国农机化信息网应用系统建设, 完善农机跨区作业信息直通车、网上农机展厅、购机补贴机具查询、农机化年报统计查询、安全监理信息等系统。将应用系统建设与业务紧密结合, 与需求紧密结合, 与热点紧密结合, 不断提高网站点击率和社会影响力。

(四) 进一步加强农机化信息员队伍建设。

理论武装头脑 推动科学发展 篇8

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汪立夏(省委教育工委宣传部部长、省教育厅社政处处长)

有机会参加这次江西省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的学习,作为学员代表,我想首先需要表达的是:感谢清华大学和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为我们创造的宝贵学习机会,感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为我们提供的丰富知识大餐,感谢所有为我们这次学习培训付出辛勤努力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志们。为这次机会,我们感动;为这次充电,我们激动;为今后工作,我们也会积极地行动。我们一定会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认真学习,勤于思考,提高素质,推动工作。

古人说,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自古以来我们就强调内圣外王,进则施展抱负,退则修身律己。今天我们参加学习依然离不开运用。可以说,这次学习还将为我们解决学习是为什么的问题。我们学习好了,就是为了能够在工作、人生中把握主动权、抢占制高点、提高竞争力、创造新业绩。而要更好地履行职责、施展才华、做好工作、提升境界,又必须深入学习、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这样,我们不仅能够获得不断学习的动力,也能够充分体验不断工作的乐趣,实现工作和人生的双丰收、共升华。

当前,我们适逢一个比任何时代都更需要学习的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习,积极倡导学习,十六大、十七大都提出了建设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的学习型社会,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一个全民族、全社会的学习热潮正在兴起。具体到这一次的学习培训,我们也更能感受到学习的紧迫与重要,也更能感受到主办者的良苦用心,所以我们也一定会严格按照要求,用心去学,用情去学,用力去学,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使这次学习成为我们加强修养、开阔视野、增强能力、创新工作的新起点和新机遇。

感受最深及收益最多的几个方面

查振华(九江学院组织人事部部长)

一是个人价值观得到重塑。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儒家讲“中庸”思想,道家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人做对了,事情才能做对”。管理学强调两点,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领导科学强调决策,目的和手段是两个重要层面,目的对了手段才有意义。有什么样的价值观,站得有多高,就能看多远,就会作出什么样的决策。

二是自身素质和修养得到提高。在清华学习期间听了中国教育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谈话沟通专家闻闸教授所作的《领导者言语表达》的课程,深受启发。我想,通过真正地把专家的理论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定能提升公众讲话技能,增强沟通与谈判能力,练就领导力,树立领导形象,塑造个人魅力,进而提高综合竞争实力。

三是公共管理理论水平得到提高。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中国人民大学侯景新教授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它让我学习了新理论,接触了新理念,开拓了新思路。一种管理模式或一种管理理论最终能否获得成功,并不取决于它所选择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是什么,而取决于这种内容和方法同特定的文化背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程度。能融合,就能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四是团队协作的重要意义。培训伊始,我们即参加了学习班组织的以挑战自我、团队协作为目的拓展训练,时间虽短,但感悟颇深。

领悟到了行业知识相互融合的思维拓展力

苏万能(上饶市教育局局长)

这次研修班安排的课程并不局限于教育行业的一条胡同,而是邀请了经济界、人才资源管理和文学艺术界的知识学者开展了跨行业、多领域的交叉授课,实现了不同知识点的接轨,促进了不同行业的融合,打破了传统的闭关研修之风,使我们能够超越行业和学科的界限,以更广的探索视野,对当前教育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有效地增强了我们的思维拓展力。

在理论学习研讨的同时,研修班还组织参训人员现场参观考察了北京现代汽车制造厂、北京著名的职业教育学校等,以专家独特的理论视角,以行家专业的实践修养,以鲜活的样板示范拓展了参训人员的发展视野,提升了理论高度,理清了发展思路,增加了工作信心。

上一篇:学生社团成果展示活动校长讲话稿下一篇:微电影故事梗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