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礼仪知识(共11篇)
一. 活动背景:
1、南昌大学“社团文化艺术节”是南昌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主办的,旨在帮助广大昌大社团展现自己风采的一个平台,英美文学社也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展示自己,满足社员的最大利益。
2、英美文学社是所有英美文学爱好者学习与交流的良好平台,一直致力于帮助本社社员以及全校同学增进英语学习的兴趣,拓展西方文化知识,此次活动以寓教于乐为主要形式,让英美文学社成为众多英美文学爱好者的朋友,成为他们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扇窗,同时也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英美文化。另外此次活动游戏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生活。
二. 市场调查:
我校在校师生60000余人仅我前湖校区就有40000,学生活动积极,追求新潮,对生活充满了期待和好奇,他们的消费特点和行为方式,将左右和引领整个社会潮流的发展方向,尤其在西餐消费上绝对可称为消费主流.三. 活动时间:
20xx年4月24日(具体时间可调整)
四. 活动地点:
多媒体教室
五. 主办单位:
南昌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
承办单位:南昌大学英美文学社
六. 活动简介:
多媒体教室进行,以游戏为主线,以英美文化为主题,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了解英美文化;
利用多媒体,准备适当的实物,让大家体验吃西餐的礼仪与乐趣;
七. 活动流程:
八. A、准备阶段(提前活动一周进行):
1.4月13日(星期一)社团部开始去申请多媒体教室和挂横幅的批条。
2.4月14日(星期二)开始在休闲广场报名。
3.4月15日(星期三)在天健园食堂路口继续报名。
4.4月16日(星期四)申请笔试教室,第二天编辑部6:30进入教室并在黑板上写明“此教室英美文学社组织考试,考试时间7:00至7:30”。
5.4月17日(星期五)晚七点编辑部组织笔试,决出前十五名。
6.4月18日(星期六)组织部就要制作好入场券和二十个组牌。
7.4月20日(星期二)开始在桥上悬挂条幅,并张贴出海报,广发传单
8.4月21日嘉宾请帖送出
9.4月24日中午12:30全社部委大会,分配任务到个人。
10.4月24日当天提前一小时到场,布置现场。宣传部在4月22日前提交布置方案,22日中午部长会议审核并通过该方案。
B.进行阶段:
1.若借到103等大教室,则在门口安排2名人员发放入场券;若只是102,则在后门出安排一人指引同学从前门入,前门安排两名人员发放入场券。
2.7点活动准时开始。主持人致词并介绍嘉宾。
3.找错环节。每晋级一组,可由嘉宾进行一次幸运观众抽奖,抽取十五名幸运观众,每人2张优惠券。共计120张优惠券。此环节结束后,再进行一次幸运观众抽奖,抽取一名幸运观众,奖品为两张免费体验券。
4.体验环节。分两轮。第一轮结束后主持人利用幻灯片介绍奖品使用方法。接着继续进行一轮幸运观众抽奖,抽取两名幸运观众,奖品为两张免费体验券。
比赛规则:
分预赛和决赛
预赛:所有报名组按我们的短信通知,在规定时间到指定地点参加笔试,按成绩取前十五名的队伍参加决赛。笔试由每组派一名代表作答。预赛被淘汰组在决赛现场,还有机会复活。复活方式:抽签。共复活五组。复活胜出组和预赛胜出组共同进入决赛中的挑错环节。
决赛:分挑错环节和体验环节
主持人,给参赛选手和观众说明规则和注意事项。
挑错环节:淘汰十六组。淘汰组每位成员将获赠四张优惠券。共128张优惠券。淘汰方式:准备20叠白纸,每叠8张,20枝笔。把20组人分为4方阵,每方阵5组同时观看2个片段并找出其中的错误写在纸上(片段平分4个方阵,每个方阵2段)。每个片段放完后有10秒的停顿时间,各组立即停止作答并亮题板,违者取消晋级资格。随即播放含正确答案的片段(此片段由网络部处理制作),主持人马上为答对组加分(可用气球作加分信物,气球只需苹果一般大即可)。两片段结束,从五组中晋级一组,若出现成绩相同,则进行抢答PK,共五道抢答题。每晋级一组,可由嘉宾进行一次幸运观众抽奖,抽取十五名幸运观众,每人2张优惠券。共计120张优惠券。此环节结束后,再进行一次幸运观众抽奖,抽取一名幸运观众,奖品为两张免费体验券。
体验环节:分两轮。主持人先给观众们介绍一下西餐的注意事项,给参赛选手说明规则,同时工作人员开始摆放餐具。
第一轮:两组各派一名代表同时体验同一环节,体验哪一环节由第一次的幸运观众决定,该观众从PPT中的编号为A——H的暗格做出选择(每个暗格一点击就会翻转,出现挑错环节的七个片段,一个暗格代表一个片段,“使用餐巾纸”不加入体验环节),主持人现场给两组布置体验任务。两组间用挡板隔开。一个片段表演完,评委即时点评,晋级一组。第一轮结束,晋级两组。
此时再进行一次幸运观众抽奖,抽取两名幸运观众,奖品为两张免费体验券。
第二轮:第一轮中未晋级两组再体验一个片段,争夺第三名。一个片段表演完,评委即时点评,评出第三名。晋级两组再体验一个环节,争夺一二名。同样评委即时点评,评出第一二名。
奖品设置:
一等奖获得组将获得8张“365咖啡茶语”提供的免费体验券;
二等奖获得组将获得4张“365咖啡茶语”提供的免费体验券;
三等奖获得组将获得2张“365咖啡茶语”提供的免费体验券;
C、尾声:
主持人利用多媒体,向大家介绍一下英美文学社,及本次活动赞助商,最后宣告活动结束。
需西餐厅提供的物品:餐巾纸和方巾、整套吃牛排的刀叉、盛汤的碗及汤勺、高脚酒杯、喝咖啡的整套用品、盘子若干。
西方礼仪知识2(1)见面礼仪,在中国一般都是握手以表示我们的友好,而外国就不一样,有吻手礼仪,吻面礼仪,吻面礼仪也成为拥抱礼仪。
(2)餐桌礼仪,它包括很多方面,首先他们有很多的餐具,有叉子,牛油刀,红酒杯,喝水杯等,餐具比较多,还有就是餐巾,餐巾可以塞入衣领里面,还可以放在腿上,吃饱之后,得把餐具有序的放在餐盘的一面等等。
(2)社交礼仪,外国人大都比较开放,与陌生人交往时,一般打完招呼,就可以直接交谈,与朋友说话时,不能大声说话,说话的距离不得小于五十厘米,不然会引起对方反感,还有就是不能吐舌头,外国人很讨厌吐舌头这一动作,他们认为别人吐舌头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
(3)如果事先约定好的就一定要遵守,尤其是时间,千万不能迟到,一次都不可以,还有就是不能突然去拜访朋友或者陌生人,还有就是拜访别人时尽量选择别人方便的时候,别在别人用餐的时候拜访。还有就是在拜访别人的时候,如果别人对你比较厌烦,或者你拜访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就及时告别,不能一直待在那里,到别人家里不能乱翻,乱动他们的东西。
(4)篮球上也有一种特别的礼仪,那就是在罚球后都要和队友击掌,跌倒后没有队友扶,不站起来,这是当代形成的礼仪,但受很多人的欢迎。
西方礼仪知识3自助餐:
自助餐和国内的自助餐差不多,自助餐都是有很多东西的,水果、甜点、肉食、东西随便拿但是不能带走,每次少拿一点,吃完再拿。而自助餐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非常优雅的环境他需要餐桌,而另一种是不需要餐桌,而且服务人员也非常的少,客人们自娱自乐,可以吧食物带到一个自己认为最舒服的地方食用。
鸡尾酒会:
鸡尾酒会的形式活泼、简便,便于人们交谈。酒会当然是以酒会友,而食物也是以酒为重,也有一些小食品列入点心、面包、香肠等等,放在桌子上或者有服务员拿着托盘端给客人,客人可以随意走动,这种酒会一般要备上一张卫生纸,因为你会随时和人握手所以要准备用纸巾擦手或者嘴。
晚宴:
西方晚宴,一般是邀请夫妇同时出席。如果你受到邀请,要仔细阅读你的邀请函,上面会说明是一个人还是先生或夫人陪同,或者携带伴侣。在回复邀请时,你最好能告诉主人他们的名字。
在西方用餐需要注意一下几点注意事项:
1、瓷杯热水,玻璃杯装冷水或者冰块。
2、就坐时,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要跷腿,和餐桌的距离以便于使用餐具为佳。
3、就餐期间,如果暂时离开座位,可以把餐巾放在椅子上。千万不要把餐巾放在桌上,否则就意味着你不想再吃,让服务员不再给你上菜。
4、西餐菜单上有四或五大分类,其分别是开胃菜、汤、沙拉、海鲜、肉类、点心等。(所以不要在开胃菜就直接吃饱,那样非常糗)
5、不要在餐桌上化妆,用餐巾擦鼻涕。用餐时打嗝是大忌。取食时,拿不到的食物可以请别人传递,不要站起来。
6、用餐咀嚼食物的时候不要说话,不要狼吞虎咽。
关键词:文化背景,价值观,平等,个体
一、由文化的背景影响的文化不同
中国和西方人之间的文化不同的理由之一是文化的背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孔子思想, 道教和其他的观念学。当发展的不同观念彼此碰撞时, 中国文明的基本结构建立了起来。然后孔子思想变成中国哲学系统的基石。孔子思想的中心思想是仁的德行。仁是什么?仁有各种不同地翻译如仁慈, 善意和人性。简而言之, 仁意谓爱。它已经形成而且成形为中国的文明而且发挥极深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二千年来作用在了几乎四分之一之上的人类。
二、中国和西方人之间的文化由不同价值引起的
中国价值的观念是时常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被放在有方价值的反对派之内。因此, 决定于人们如何定义西方价值。现代的西方价值系统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开始, 而且把它说成是社会的基准.通常的在那期间欧洲人遵守这个价值。西方价值的核心是个人主义。中国价值的核心有和孔子思想的一些关系。孔子思想的原则在人类关系的道德个性中是发现为孔子为他的疾病和邪恶提供了解决。那就是众所周知的人的五关系:统治者-部长, 父亲-儿子, 丈夫-妻子, 年长者-弟弟和朋友-朋友。这被解释为应该有爱在父亲和儿子, 在统治者和部长之间应该有正直责任感, 区分在男人和妻子之间注意行为, 在朋友之间应该有信心。"在封建制度超过二千年期间, 统治阶层用这关样的关系去安排每件事物, 然后形成了一个阶级社会。在这种社会中, 一个部长要忠贞他的统治者, 一个孩子对他的父母尊敬。结果是人性被疏忽而且人没有平等。
不同于中国的是, 在文艺复兴方面时期的英国, 人开始强调人类的尊严而且强调现在生活的重要, 他们宣述男人不只有权利的拥有者, 完美人的信念充满他们的生活, 而且也有能力使自己更加完美而且运行奇迹.这是人性的基本。
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提及教义, 个体的权利是一个社会中大多数人重视的东西。大多数的西方人相信每个人有他自己的身份和个性, 应该被辨认出而且承认。因此, 一不能够不了解个人主义的人不能包罗万象西方人和他们的民族。由对个人主义的认识, 我们能了解西方人如何定义家庭, 友谊和隐私.个人主义的核心是追求个人的成就.在基督教传统中, 个体对社会和上帝是重要的.个人主义从他们的祖先已经被传递下来。因此, 对西方人, 个人主义不是自私。他们强调个人主义如此的很多以致于他们相信无法示范个人主义的人一定有毛病。他们喜欢句子"天助自助者。"然而对中国人, ”个人主义”那个字如自我主义一样的贬义, 因为表现出自私。在传统的中国信念和在孔子思想中, 集体主义被感激。个人主义强调合作, 在团体成员或个别成员之中成功是由于一个单位, 一个组织或一个社区的职员集体努力的结晶。个别利益为集体利益的牺牲被中国人高度称赞。
四、西方家庭主张平等
丈夫和妻子通常有平等的发言权, 虽然在特定的情况下, 在孩子的问题上, 也有一张选票的时候。家庭成员被视为朋友和他们每日的生活是平等。在西方人中, 大多数的老人不和他们的孩子或亲戚居住在一起。如果在金钱充足的情况下他们自己居住或他们将会在其他的老人居住的地方中买房子或公寓。因为年轻人代表希望, 能帮助他们制造一些方面的积极改变生活。因为他们将得不到老人的荣誉, 尊敬或注意, 所以他们不喜欢变老。在中国情形是不同的, 哪里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中, 家庭成员容易一起居住, 而且年轻者应该尊敬和服从老人。因为人相信一个老人是明智的充满经验的人, 通常, 老人接受荣誉, 特权和满足。家庭成员支持仰赖彼此, 他们要将忠贞展示给家庭成员看而且示范有品德的行为, 以免全部家庭成员丢脸。"脸"的意义应该关于增益家庭的社会地位的损失看, 不仅仅个体。那是说中国文化有个体的生活和行为性质更强调集体的质量。一般而言, 华人跟西方人比起来有一个较强壮家族感荣誉。
五、民族主义
第五个理由是民族主义。因为远古的中国, 中国的国家形式也是由汉族独自建立地。我们说的社会礼仪标准也是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独自建立地。汉族在历史上通常和他们的祖先生活, 在工作期间和社会的连络用语言表达。只是表达一个微小的行动就能表明一些意义敏感的意思。当你说一半批评或仅仅说一些事物的时候, 人们能了解什么。
你想要说。如此当他们表达他们自己的感觉时候, 人们不需要说出他们所有的意图。在西方人中的时候, 举例来说例如美国是一个有超过二百年历史的移民国家。然而, 美国人一定清楚地表达他们想要的和需要的。只有这样听话者才能很好得了解。因此他们的语言一定说出他们必须说的。
参考文献
[1]《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杨平泽著国外外语教学1995 (1)
[2]《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陈舒著国外外语教学1997 (2)
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又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礼服套装。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比如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骛,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
商务场合如何握手?
说到商务交往时,一见面做的第一个动作一定是握手。
在商务场合握手一般会遵循两个次序,一个叫“来时主方走时客”,一个叫“位高者优先”。不过,显示出你大方得体、具有职业感的握手也需要注意几点:第一,要与对方掌心相对、虎口相握;第二点要注意略微用力;第三点是要目视对方。
1忌先后错序
社交场合,一般由“尊者”决定是否握手。谁是“尊者”呢?正确的顺序为:女士、长辈、已婚者及位高者;相应的,男士、晚辈、未婚者和位低者就不可“先出手”。切记“该出手时才出手”!如要与多人握手,也应讲究“先来后到”,即先同性后异性,先长辈后晚辈,先已婚后未婚,先位高后位低。
2忌心不在焉
与任何人握手,都要在握手时示好并看着对方眼睛,这不但表示对对方以礼相待,也是自己充满自信的表现。单手与人相握时,另一只手不可插在衣服或裤子的口袋里,应贴着大腿外侧自然下垂。
3忌不摘手套
女士允许在社交场合戴着手套与人握手,但也视具体场合、身份而言。如果你只是职场菜鸟一枚,又正好与位高权重或德高望重者握手,最好摘下手套显得更为谦逊得体。
手心有汗或手掌冰凉也是不太礼貌的表现,有汗的情况可趁人不注意悄悄擦掉。有的女孩常年手冰凉,与人握手时,两种解决办法:第一,不要握得那么“实在”,在与对方手掌接触的时候稍微保持一点空隙;第二,开门见山,给对方道歉:你好,李总。真对不起,我手有一点凉。第二种方式好处还在于,若双方不熟,可借这个话题破冰,如双方都是女性,就能顺便寒暄一下养生之道。本来是缺点,转变成促进双方交流的契机,便是好事一桩。
4忌掌心下压
握手时掌心下压会给对方造成居高临下甚至藐视之意。想要表达对他人的尊重,握手时应掌心略微向上则为谦恭之意。
5忌用力不当
握手时用力过猛则显得粗鲁无礼;过轻又难免有敷衍了事之嫌。对于“2公斤”力度的拿捏,可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
6忌点头哈腰
适当的点头与身体前倾是正确的,但“过犹不及”;若在握手过程中不断地点头哈腰,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只能让你想起抗战电影中“汉奸”的形象呢?
7忌时间不当
握手3秒为宜。与人握手时,尤其是异性,若时间过长会给对方一种错觉——你对她别有用心。就算你真是“别有用心”,也最好别采取这种方式,这会让女孩觉得你没有素养;若是你就只是礼节性地和异形握手,那就更要掌握好时间。
8忌滥用双手握手
双手握手一般只有几种情况:一是面对长辈、上司或贵宾,双手握手表示谦恭备至;二是久未见面的故友或至交,双手相握则表达一种深厚的情感。除此以外,一般单手握手就可表达问候之意。
9忌左手握手
不管是不是“左撇子”,都不能左手握手。尤其是穆斯林和印度人,他们的左手仅用于去洗手间或为自己洗浴,只有右手才能担负起高贵的使命。因此在与他们握手时,用左手或双手都是不行——那就是赤裸裸的侮辱!
10忌交叉握手
欧美国家的餐桌大多是长方形,男主人(host)坐在桌子的一端,女主人(hostess)坐在另一端,通常安排座位时要尽量避免两位男宾或两位女宾并坐在一起。就餐时,身体要坐得端正,身体和餐桌间距离以能使用刀(knife)、叉(fork)、匙(spoon)和饮食方便为度,手臂不要放在桌上,也不要张开妨碍别人。餐巾只用于擦嘴和手,切不可用来擦拭餐具和擦鼻涕、擦汗。用餐完毕后收起餐巾放在盘子右方。使用knife, fork和spoon时,不要弄出声音,不用时,也不要用手拨弄刀叉玩。当一道菜吃完,或不想再吃时,就把刀和叉并排放在一起,刀叉的柄朝自己胸部。如未吃完,只是为了谈话暂时停吃,就把刀叉摆成“八”字形,这样服务员就不会把盘子收走。女主人通常是主持整个宴会(party)的主人,大家注意她的动作。入席时,特别是小型宴会,一般总要等女宾先坐下后,男宾才坐下。男宾最好还要帮邻座的女宾拉椅子。上菜后,一般要等女主人动手吃后,客人们(guests)才吃。宴会结束时,也由她领头离席。来源:英语辅导报
1.纹身叫做tattoo,打耳洞叫做get ear pierced,这边男男女女大部分都有。
2.女生必备晚礼服,建议在打折的时候买,同样的裙子新上架一百多美金,打折的时候十美金。
只要你不换学校,同样的晚礼服不能穿两次。
男生必备西装。
3.人字拖流行,英文叫flip-flops。
英文解释是穿在走路时会发出“flip-flop”的声音。
4.各种露背吊带裙,三十岁以下的女生大都穿这些。
5.学校只有老师有校服,要在规定的日子穿着。
学生有学校TEE,开学时穿,有活动的时候建议穿。
6.有一周是奇奇怪怪服装周,SPIRITDAY,每天有穿着的要求。
比如周几要把头发弄得很奇怪,周几要穿你们年级的颜色,周几要穿各种不搭配的衣服,周几要找个人穿双胞胎衣服之类的。
还有一周是服装周之类的,周一穿自己喜欢大学的东西,周二扮演在电视里看到的人物,周三要穿旧时代人的衣服,周四要扮NERD。
7.30岁以下女生请穿比基尼去各种游泳场所,不是说尺度特别大,但拒绝连体。
8.学校里永远有各种穿着打扮,打着各种洞的`人,他们其实人都特好,不要畏惧。
9.女生全化妆。
欧洲美洲非洲女生会用除臭剂(可能有更隐晦的名字)。
英国日常着装
一、日常着装:日常上课,不管是去做老师,还是学生,都以随意为主,喜欢什么穿什么。
你可以穿的运动,也可以穿的HOT。
T恤牛仔最多见,不知道带什么的同学就多带几件T恤好了。
(千万不要穿的过于正式,如果没有特别隆重的场合,整个学校也很难找到西装)。
二、参加讲座的着装:到了英国,你会发现这里各种名头的讲座多如牛毛,大大小小,各种各样。
小范围的讲座——衣着随意
大型讲座——老师要穿的正式,学生随意,但是最好不要太邋遢,或者太HOT。
清爽的T恤牛仔依然行的通。
三、小型家庭party:最好在平时的基础上,稍微变化一些,女生可以穿裙裙,也可以穿可爱一点的上衣和裤子,舒适和漂亮是重点。
男生也随意,建议不要穿运动装。
但是也不要太隆重,这种PARTY一般就是大家在一起聊聊,穿的太隆重,你自己会感觉很别扭。
四、国外留学参加晚宴一般会在重大的节日或者纪念日举行:这时候要隆重了,女生尽管穿吧,旗袍、唐装、或者晚礼服,什么耀眼穿什么。
男生最好着西装,中国的中山装也可以。
五、参加舞会看舞会风格而定。
平缓的TANGO一类,着装较正式(同晚宴)
剧烈的舞蹈,如SALSA一类,最好自己先查清楚要求什么样的鞋子,不合适的鞋子会让你很扫兴。
着装重点——漂亮,又合适
六、运动着装老外去做运动,从来都是背个专门的运动包包,里面装着器械和衣服。
尤其是在健身房,最好穿运动品牌的衣服。
10.早晚洗澡,经常更换衣服。
11.每天换衣服。
要么就永远穿一样的,要么就请每天换。
12.男生上学穿着:TEE、牛仔裤、或者七分裤。
在中国, 人们在送礼时十分重视礼物的价值, 一般说来, 礼品越贵重, 就越说明对于对方的尊敬。对方的社会地位越高, 礼品就越要贵重, 否则“拿不出手”。在西方国家, 特别是在美国, 对于礼品的价值不像我们那样看重, 一般认为礼品包含的意义更为重要。而且, 人们通常避免赠送过于贵重的礼物, 以免被认为是贿赂。中西方在这个方面的区别说明了中国人的群体观念、等级观念和面子观念比西方国家要重得多。中国人之所以看重送礼是因为人们希望通过送礼加深与亲戚朋友的关系, 扩大自己的关系网。之所以重视礼物的价值与人们的等级观念有关, 认为对等级高的人应该送有价值的东西。有的人并不想送贵重的礼物, 但是出于面子的考虑, 还是不惜破费。在美国, 人们对于送礼的看法十分不同。美国白人中产阶级中, 送礼通常是为了庆祝生日、周年纪念或者像圣诞节这样的节日。在这些十分固定的场合以外, 人们在做法上普遍比较谨慎, 送礼一般不和个人联系起来, 显得随便。西方人对于礼物的意义加以限制, 以避免人们将送礼理解为贿赂, 或者是请人帮忙, 或者是为了报答对方。在工作单位, 为了做到不与个人相联系, 在庆祝某件事时通常采取凑份子的做法。在中国也有凑份子的做法, 但是, 一般来说, 人们送礼是为了加深个人关系, 所以送礼突出个人, 而不是贬低个人。对于好朋友一定要送比较贵重的礼物以表示关系特殊。正是由于东西方在送礼上有着不同的习俗, 因此, 外国人送的礼物中国人有时候会看不上, 不仅看不上, 而且有时会不理解。反过来, 中国人认为拿得出手的礼物, 有时候外国朋友反而觉得是一种负担。
总体而言, 向别人赠送礼物的人, 都希望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并给对方留下美好的印象。然而, 并不是每个人在赠送礼品时都能达到这一目的, 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中国人送礼品时总爱讲“礼品很不像样子, 真不好意思拿出手”。这类话在西方人耳朵里是不中听的, 而且还会被认为贬低对方, 因此一定要避免。接受礼物同样要注意礼貌和分寸, 不应该显得过于谦虚。没完没了地说“受之有愧”或“我不能收下这样贵重的礼物”, 那样会使对方难堪, 伤害他的感情, 甚至他会以为你这是在向他暗示:你们之间的关系到此为止。即使有的时候送的礼物不合你意, 也应该像接受你喜欢的礼物一样, 感谢别人的一片好心。拒绝收礼在西方是不允许的, 除非所送礼物违反了文明礼貌的规则。在这种情况下, 拒绝礼物应当坚决而委婉。如果犯错误者不知道错在哪里, 那么应当向他暗示一下拒收礼物的原因。
从更深层次的角度看, 中西方在送礼和受礼上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人与西方人不同的两种价值观念。与西方人相比, 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群体主义是最重要的部分。中国人一般把个人从属于群体, 家族观念强, 重视亲情友情, 喜欢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特点反映在我们的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社会习俗以及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中国人人际关系比较密切, 与朋友的友情愈深愈好, 为朋友愿意做出牺牲, 讲究哥们意气, 送礼偏向于送重礼, 请客讲究排场。与之相反, 美国人的个体主义十分突出, 它体现在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国人在朋友之间不喜欢太密切的关系, 不喜欢承担过多的义务;他们送礼不会送出过重的礼品, 请客一般也不会过于丰盛。
此外, 在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中, 人们极为重视“谦虚”, 可以说中国人的谦虚是中国人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美德, 但是中国人的谦虚主要体现在“卑己尊人”。“卑己尊人”是中国特定环境下“礼”在交际中的具体体现, 意味着贬低自己, 抬高别人。西方社会中人们惯常遵循的“尽量贬低自己, 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表扬”的谦虚准则在中国社会里不仅不合适, 而且常常构成对中国人面子的威胁。因此, 中国人在赠送礼品的时候, 可能会贬低所赠送之物, 从而达到卑己尊人的目的。在中国的很多场合, 都能听到人们说:“礼物很薄, 不成敬意, 请笑纳”。我们也经常听到美国人在类似的场合说道:“It’s not much.It’s just a trifle, I picked it up in a bargain basement sale last week.I thought maybe you could use it.”以上两个句子确实都有贬己之意, 然而, 按中国人的观念, 后者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 因为它构成了对中国人面子的威胁。对中国人而言, 后面一句自谦的语句虽然达到了贬己之意, 但是却没有符合中国人尊人的交际原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他人的利益高于自己的利益, 卑己是为了尊人。
由此可见, 人们的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人们在送礼和受礼时的言行举止。同样, 不同价值观念的人们应该结合双方的风俗习惯遵循相应的送礼及受礼原则, 否则, 会使双方的交际蒙上阴影, 甚至产生文化冲突。这里有六个W原则, 也就是国际交往中赠送礼品时应该考虑的六个因素, 笔者认为, 对这些原则的认识及把握不但能开拓我们的视野, 更多地了解中西方文化习俗的差异, 而且也能更好地指导我们与西方人在实际生活中的交往, 使各种事物得以顺利的展开。
一、赠送的对象是谁 (Who)
赠送的对象是赠送礼品时首先应当考虑的因素。送礼前, 不弄清楚赠送对象的基本信息, 恐怕是“物不达意”的主要原因。在和西方友人交往时, 应该首先弄清楚对方诸如国籍、宗教、职业、爱好等基本信息, 只有这样, 我们的礼品才能更好地传递我们的友谊。
二、赠送的目的是什么 (Why)
赠送礼品有各种各样的目的, 如祝贺生日、探望病人、恭贺新禧, 或是答谢回赠。如果赠送的目的不明确, 就很难使对方满意。在向西方友人祝贺新婚之喜时最好赠送一件具有装饰和利用价值的礼品, 探望病人的时候不妨买些水果和补品。当然, 如果可以的话, 最好事先了解对方喜好的口味和种类, 这样做定能让对方感到亲友之情, 同志之谊, 而如果把这两种情况颠倒一下, 结果就有可能大相径庭了。
三、如何送, 怎么送达 (How)
一般来说, 亲自送是赠送礼品的最好方式。中国人送礼、还礼, 一般都是直接面交。不过, 随着社会生活的节奏加快, 赠送礼品的其他形式也变得重要起来, 如托人送、邮寄等。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 礼品服务业很兴旺, 所以, 给你的国际友人邮寄你的礼物时对方也是能接受的。如何向西方友人送礼还包括赠送礼品时的一些具体做法。中国人通常对礼品的包装不太讲究, 宁可盒子小些, 里面也要装得满满的。但在美国, 人们习惯用彩色包装和丝带包扎, 有时候还习惯附上一张名片。而在西欧许多国家, 人们习惯用朴素的白色或淡色的包装纸来包装礼品, 他们十分看重礼品的包装。中国人送礼时往往忽略这一点, 甚至认为昂贵的包装只有一两分钟的作用, 实在浪费, 这种想法恰好反应出中西方观念上的差异。
四、什么时间赠送 (When)
赠送礼品要掌握时机, 不能什么时候想送就送。在国际交往中, 什么时候赠送礼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有些国家, 只有在对方送礼时才能还礼。有些国家, 要当在场人数不多的时候才适合送礼。在法国, 初次结识一个法国人时就送礼是很不恰当的, 应该等到下次相逢的适当时机再送才符合他们的习惯。在英国, 合适的送礼时机应该选在晚上请人在上等餐馆用完晚餐或在剧院看完戏剧之后。在整个欧洲, 当你到别人家里做客, 应当在到达时送礼, 这样才不会造成吃了饭还还礼的印象。
五、在何地, 什么场合送 (Where)
同一样东西在不同的地方赠送效果是不一样的。有的物品在这个国家很受欢迎, 在另一个国家则可能不然, 甚至受到厌恶和反对。例如, 求人办事的时候, 中国人讲究送烟送酒, 而西方人却不太送这些东西。在何地送首先要分清国家的不同。关于送礼, 不同的国家有着自己人民特有的习惯, 对此应该有所了解, 以免贻笑大方。通常, 法国人除非关系比较融洽, 否则一般不互相送礼。在何地送意味着还要分清生日宴、酒会、庆功宴、私人会晤或约会等场合的不同。
六、送什么礼物 (what)
送礼时要尽可能考虑受礼人的爱好。俗话说:送人千金, 不如投其所好。中国人送礼讲究面子, 一般礼品越贵重就越觉得有面子, 和对方的感情也越深厚, 但是在欧美, 赠送过分昂贵的礼品是不太合适的, 西方人一般不以礼物的实际价值来衡量双方之间友谊的程度。
我们在与西方国家不同人士交往的时候, 除了送出我们的礼物之外, 有时我们也会收到他们的礼品。因此, 我们在收礼方面也要注意一些细节, 否则会给双方的交往造成不好的影响。许多人收到礼品后不知何故常常觉得不便表露自己喜欢的心情, 他们收到礼品后连包装也不打开就塞到一旁, 这无疑是对那些关心你, 为你精挑细选礼品的人不尊重的表现。如果和欧美人打交道, 收到礼品后即刻表示感谢, 尔后打开包装, 欣赏一下里面是什么东西, 然后再一次表示谢意, 这就会令人愉快得多。任何礼品, 不论其价值大小, 都应当以相同的态度接受。按照他们的观点, 别人送礼物给你时, 忽略道谢是很不礼貌的。所以, 他们总是当面拆看礼物, 同时对礼物表示赞赏, 并且要尽量说明喜欢该礼物的哪些方面, 他们认为忽视礼物就是忽视送礼者, 而赞扬礼物就是赞扬送礼者。为了避免使对方觉得你的赞扬言不由衷, 以为你是博取人家的欢心, 收礼人一般不能笼统地进行赞扬, 而必须指出喜欢该礼品的具体理由。
总而言之,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礼仪的国家, 人们赠送礼物自然有一整套繁琐的礼节。虽然有些做法已经过时, 但必要的礼仪仍受到重视, 因为“礼尚往来”是人之常情, 是我国文化习俗中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 鉴于中国与西方世界在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 鉴于中国与国际社会接轨步伐的逐步深入, 我们应更多更快地了解西方人民的文化习俗, 同时传递出我们自身的优良文化, 本着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原则, 共同肩负起创造和谐世界的使命。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年.
[2]Linell Davis.中西文化之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年.
[3]许力生.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年.
[4]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年.
[5]胡超.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年.
【关键词】服饰礼仪中西方文化差异
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满足人类的需要。一切文化要素,若是我们的看法是对的,一定都是在活动着,发生作用,而且是有效的。文化要素的动态性质指示了人类学的重要工作就在研究文化的功能。”世界是个大家庭,由无数个民族组成。由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地理的和历史的多种因素不同,又决定了各国之间的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
一、文化的概念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对“文化”的解释为: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辞海》也认为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二、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1、经济制度因素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又是一个文明古国,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老百姓安分保守,低调内敛,推崇“和为贵”。而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加之他们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热衷探索,追求个性,崇尚自由。
2、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中国三面靠海、四周都有天然屏障,处于半封闭的大陆环境中,与外界交流不便。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从而造就了了中国人求稳求和的性格。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加之海上生活常常与狂风恶浪搏斗,造就了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3、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中国经过五千年封建社会的洗礼,深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倡导中庸思想,凡事追求和谐自然。而西方国家则是一种发达的世俗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与“人本主义”,彰显一种征服自然的勇气和力量,张扬个性。
三、中西方服饰的差异
1、服装色彩
中国的传统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青、红、黑、白、黄色被视为正色,其余颜色则为间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表示高贵。在民间,正色是人们衣着配色所喜爱和追求的颜色。西方国家,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随着服饰奢华程度的升级,明亮的色彩受到人们欢迎,织锦缎和天鹅绒中还织进了闪闪发光的金银丝线。法国人特别喜欢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红和银灰色调。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特别是黑缎子和黑天鹅绒常是贵妇的首眩迷人的黑色衬着白种女性白皙的肤色,非常炫目。
2、服装图案
中式服装的图案纹样丰富多采,有飞禽走兽、四季花卉、山峦亭阁、几何纹样等,抽象、具象、夸张、写实等风格俱全,图案纹样不仅精美,而且具有丰富的内涵。西欧服装上的图案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古代多流行花草纹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华丽的花卉图案,法国路易十五时期,受罗可可装饰风格的影响,流行表现S形或涡旋形的藤草和轻淡柔和的庭园花草纹样。
3、服装款式
中国汉族传统服饰是一种平面宽松的服饰,重视二维空间效果,采用平面裁剪方法,具有“自然穿着的构成”的效果。西方国家则是一种立体紧身的服饰,强调三维空间效果,追求服装突出人体的曲线,以立体裁剪为主。
四、职场服饰礼仪
单纯地以貌取人是不正确的,但是职场人员应当做到着装得体、风度翩翩、高雅大方。职场着装的要求有以下几点:
(一)职场着装的要求
1.着装应与职业相符
职场着装既要表现职场人员的道德魅力、审美魅力、知识魅力以及行为规范的魅力,更要体现职业特点,恰当的着装能够协调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人际交往。
2.避免不恰当着装
公关人员选择漂亮的服装装扮自己,无可厚非,但是一定不要穿着下列服装在正式公关场合或办公室出现。
3.着装要富于变化
虽然西装和套裙是最好的职业服装,但是公关人员在穿着时,为了避免呆板,可以经常换一些装饰以增加服装的灵性。着装富于变化,以不同的形象去面对别人,使交往对象感到赏心悦目,交往会更为融洽。女士可以经常变化裙子的样式,搭配不同的手袋,男士可以考虑经常变化一下衬衫和领带,这样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4.西装是男士在正式场合的最佳服饰,套裙则是女士的最佳选择。在正式的商务场合为了体现女性的柔美和端庄,最好穿套裙。女士套裙的一般是由男士西装演变而来,配以雅致的裙子,可以将女性的阴柔之美和男性的阳刚之气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刚柔相济,相得益彰。
(二)饰品的选择
在职场交往活动中,人们除了要注意服装的选择外,还要根据不同场合的要求佩带戒指、耳环、项链等饰品。佩带饰品应该遵守饰品与时间、场所、目的相搭配的原则,穿着考究的服装,宜佩带较昂贵的饰品,工作场合穿着制服时一般应少戴或不戴饰品;女士可以戴各种饰品,而男士只宜戴戒指;女士不宜佩带胸针、手镯、脚链等夸张性饰品,并且要求佩带的所有饰品同色、同款、同质,全身的饰品不得多于三件。
总之,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个民族的经济制度、地理环境以及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等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将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学习,并及时总结归纳,清楚掌握两种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有助于我们掌握正确的西方文化的内涵,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文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P69-72
[2]苗靖.浅谈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异同[J].艺术理论.2007.
[3]郑婕.图说中国传统服饰[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1、称呼
西方人的称呼往往很笼统,往往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称呼。西方国家称呼男的为先生,女的为小姐、女士等,而这些词语比如先生,在我国传统称谓里面是教师的意思。建国后,我们称呼别人时通常在姓名前加上“同志”一词。
2、打招呼
打招呼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平常的事情,但是这么司空见惯的小事也能反映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人碰面了往往会相互问一声“吃了吗?”“上哪去?”“今天怎么不去上班呀?”但是如果拿中国的这一套去跟西方人打招呼,对方一定会感觉很奇怪,甚至会产生误解。原因就在于这些话对于西方人来说都是期待对方给予答复的真正问题,而不是打招呼语或问候语。
西方人见面打招呼通常只需要简单的“hi”“hello”“good morning(afternoon)”等就可以了。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人对于初次见面打招呼是用How do you do ?而不说How are you ?如果再路上遇到了熟人,可以谈论天气、交通等,不谈及私人的事情。
3、交谈
中西方人们在交谈方面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人们在社交场合通常会谈到婚姻、家庭、孩子、经济收入等问题,而西方人往往忌讳谈及这些话题。这些话题在我们看来是拉近彼此关系的家常话,但是对于西方人来讲则被认为是探秘别人的隐私问题。
二是中国人由于受传统礼仪文化影响,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面对别人的赞美通常会比较谦虚,会说“过奖”“哪里”之类的。而西方人面对赞美会欣然的接受并表示感谢。
4、社交活动
中国传统以“男主外、女主内”为准则,也就是在古代,女子一般不出席一些公众场合。而西方则没有这样的规定,女士跟男士一样可以平等出入各种社交场合。特别是西方人见面打招呼有吻手礼、贴面礼等。这在传统中国是万万不能的,男女授受不亲是中国传统女子自小接受的思想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女性逐渐从男权主义中解放出来,现代社交场合女性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在社交礼仪上也要跟上国际的步伐才行,而女性社交礼仪相关的培训课程成为备受青睐的项目。
5、上门做客
在中国如果上门做客,客人有时会提前几个小时到主人家,女士会帮女主人准备饭菜,男士们则会一起聊天、看电视等。饭后可能还要聊一聊天。
在西方,上门做客不可早到,如果早于约定时间到主人家,主人可能还没有准备好接待你,你的早到反而让主人放乱不堪,显得失礼。可以迟到5到10分钟给主人留下充分的准备时间。上门做客最好带上一份礼物,可以是医术鲜花,也可以是一瓶酒,不需要太贵重,做客不宜久留。
6、款待用餐
中国人招待客人往往会大摆筵席,越丰盛越好,这样才能显示主人的好客以及对客人的尊重。而西方人并不认为越丰盛越好。按照西方人的传统,请朋友来家里做客是为了分享他们的日常生活,饭菜只要三四道拿手的就可以了。
在饮酒方面,中国通常遵循的是酒杯不能空茶水不能太满,在西方人他们通常喜欢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他们的行为会随女主人的动作而进行。
7、习俗与禁忌
中国人不喜欢说4,觉得8非常吉利,而西方人不喜欢13。中国人视4为不吉利,因为与“死”同音;而在荷兰语中4却是个喜庆的数字,因为与荷兰语“庆祝”一词的发言相近。
基本的社交礼仪看似很简单,但在工作中恰是用得最频繁的,如果职场新人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得不好,轻则被认为个人素质不高,重则影响到单位的形象和业务,因此建议大家都要好好学习
例如,西方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女士或小姐,而在我国“先生”第一解释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
交际语言:中国人通常是见面点头致意,握手或行拱手礼,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认为欠身显得自卑,拥抱是最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与吻手礼也较为常见。
宴请方面:在西方,通常喝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在中国,宴会喜欢共桌共菜,西方则认为不合卫生,实行分餐制。
中国人宴请时,觥筹交错,歌舞升平。西方则要求少声响少动作,用餐程序较多。
日常行为习惯:日常生活中,中国人拜访他人表示热忱。而西方人在拜访前,要跟这人预约,突然造访会造成受访者不快,因为会打乱别人的工作安排。
密歇尔·福柯是谁?
“法国结构主义者嘛!”
“然而,福柯本人却对此不以为然。甚至,福柯生前的挚友、福柯法文著作的权威英译者、英国著名学者和作家阿兰·谢里登在《密歇尔·福柯——求真意志》一书中指出:在某种意义上,福柯著作的底蕴是反结构主义的。”
“看来,在被人称作结构主义五巨头中,列维·斯特劳斯、阿尔都塞、拉康、巴尔特都有一个较为明确的界定,唯独福柯……”
“是的,对于福柯,我们无法以一个常规性的、传统性的圭臬来评判他的学术贡献。压根儿就不存在一个融贯的福柯体系。他的每部著作都别出心裁、惊世骇俗。每当一部新著作面世之际,就有一位新福柯站在读者的眼前。有鉴于此,我姑且称他为‘大思想家’吧。”
“这可是一个语义模糊、涵盖面大的称谓呀!”
“模糊并不总是令人烦恼,有时它比精确更有用。福柯是一位表达社会良心的真正的知识分子,是肩负创造思想和介入社会这双重使命感的大思想家。他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不仅因为他涉猎了诸如癫狂、监狱、权力、性欲之类令人着迷的题材,而且由于他的正义感和现实感,即以崭新的视角、全新的方法,提出了与当代社会息息相关的真知灼见。尽管他的著作大多涉及历史题材,但他始终认为:根本就没有彻头彻尾的古玩鉴赏家,他是在撰写现在的历史。与尼采颠覆基督教文化传统相仿,福柯是西方史学传统的破坏者、是近代资本主义文化传统的反叛者。”
在福柯宏富的著述中,《词与物》是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这部西方知识考古学名著,其命运与他的早期著作《癫狂史》相比实在是一天一地。想当年,《癫狂史》的书稿倍受冷落,巴黎的两位主要出版商拒绝出版,最后普隆出版社极其勉强地印行了它,但销路不佳。《词与物》则今非昔比了。首次印刷三千册在一周内便销售一空,第二次印刷五千册在六周里便告售罄,第三次印刷五万册还是供不应求。这对一本学术专著来说,可谓畅销之极了。不惟如此,福柯以前出版的滞销著作也随着《词与物》的畅销而走俏。
《词与物》的问世是法国知识界一桩大事,在法国思想界激起强烈反响。当时法国各文艺周刊争相以“人之死”这一醒目的头条,大书特书地介绍了《词与物》。
《词与物》标志着福柯的学术兴趣已从西方癫狂史和医学史转向西方思想史,但此书之鹄的绝非记录从文艺复兴时代到十九世纪末叶西方思想史的形形色色的表层变化、堆积西方近现代思想史上万花筒似的各种事件,而是力图揭示支配各种话和各门学科的知识密码以及这些密码的各种配置。那么,知识的密码究竟是什么呢?
福柯认为:所谓的知识密码实质上就是词与物的关系。掌握这种关系乃是西方知识考古的关键所在。语言不仅是传播知识的载体,而且还是决定知识的本原。西方思想史的变迁本质上就是词与物关系的重新配置。词与物的关系及其配置是思想史的深层结构。为了揭橥这些结构,就必须摈弃以连续性为原则的传统历史方法,象考古学家发掘埋藏在地下的人类遗存物一样,去发掘思想史上积聚起来的一层层隐蔽的结构。分析西方知识的密码、揭示西方知识的深层裂变,便构成了福柯称之为知识考古学(《词与物》的附标题就叫“人的科学的考古学”)的宗旨。正是知识考古学的方法,把福柯的西方思想史的探讨同传统的思想史研究区别开来。
知识考古学的核心概念是“知识型”。它在凝聚功能、定向功能和斥异功能上与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的“范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福柯并未对“知识型”下一个精确明晓的定义,它大致可释义为:它是某一时代决定各种话语和各门学科所使用的基本范畴的认识论的结构型式、支配各种话语和各门学科的深层隐蔽的形成规则、制约各种话语和各门学科的知识密码的根本配置。特定时代的知识活动皆受制于特定的知识型。人类思想史的裂变是知识型发生格式塔转变的产物。《词与物》主要就是关于知识型及其转换的探讨。它选择了从文艺复兴时代末期到十九世纪末叶这段时间和有关语言的、生物的、财富的三种话语,揭示了文艺复兴时代以后,由知识型的深层转换所引起的西方思想史的种种转化。福柯认为:其间经历了三个时代和三种知识型。
(1)文艺复兴时代的知识型。文艺复兴时代的知识型体现为“相似”。福柯指出:在文艺复兴时期,“正是相似指导着文本的诠释和解释;也正是相似组织了符号的作用,构成了可见与不可见事物的知识,并控制了表现这些事物的艺术。宇宙包容于自身之内:大地与苍穹共鸣,脸孔在星斗中望见自己,植物在根茎里保存着对人类有用的秘物。绘画模仿着空间。”(《词与物》法文版,第32页)相似通过近便、模照、类比和感应这四种相类形式配置了文艺复兴时代的话语秩序。但到了文艺复兴时代末期,新旧知识型开始发生转换。福柯认为:塞万提斯笔下的唐吉诃德就是这种转换的艺术典型。倘若说《唐吉诃德》第一部表达了文艺复兴时代的知识型,那末第二部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古典知识型。当唐吉诃德既是冷嘲又是消极地作别相似时,“相似和符号已解除了先前的联盟;相类已成为欺骗并濒于幻觉甚或癫狂。……词与物彼此不再相似。”(《词与物》法文版,第61—62页)
(2)古典时代的知识型(十七——十八世纪)。在古典时代,符号的配置变成二元:能指和所指。词与物之间不再是相似关系,而是表现关系。因此,古典知识型主要体现为表现。表现在把握事物之间关系时主要根据“秩序”和“分类”。古典时代的各种话语和学科都是以秩序和分类为基础的。虽然在十七世纪晚期,由于数学和力学的蓬勃发展,机械论和泛数学倾向盛极一时,但从知识考古的角度看,指导和支配古典时代话语和学科的乃是以秩序的形式表现事物的关系的原则。福柯认为:古典时代的三门代表学科普通语法、博物学和财富分析是语词、生物和需求领域里的秩序科学。在表层上看,这三门学科代表着三种话语,各有千秋,但在“考古学”层面上,它们都由表现所维系。因之,表现衰落之时便也是古典学科式微之日。这发生于十八世纪末叶。是时,语言、生物、经济这三种话语都纷纷突破表现的囿限。福柯指出:“说话人的朦胧但却执著的精神、生命的狂热激情和不懈努力、需求的潜在能量,所有这些都从表现的存在模式中挣脱出来。……表现话语的统治和说明自身并以其语词的顺序说出沉睡于事物之中的秩序的表现的王朝也随之崩溃。这一转变与萨德同时。”(《词与物》法文版,第222页)
(3)现代知识型(始自十九世纪)。随着表现的崩溃,构成世界的不是由同一性和差异性原则连结的孤立要素,而是有机的结构与总体发挥功能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一种有机结构与另一种有机结构的连结不再是几个要素的同一性,而是要素之间关系(这是一种不再以可见性为基础的关系)的类比和要素发挥的功能。功能这个概念以时间为中心,历史在现代思想里扮演着与秩序在古典思想里相仿的基本角色。历史不是事件的单纯描写。历史的意义在于知识的基本配置,包括时间、发展和“变成”诸概念。这是十八世纪末叶兴起的所有经验科学的共同点。(参见阿兰·谢里登《密歇尔·福柯——求真意志》英文版,第65页)当历史原则取代了秩序原则、功能概念取代了分类概念时,现代知识型便应运而生。这种知识型以探求根源的历史性为特征。由于知识型的变化,古典时代以秩序和分类为基础的普通语法、博物学和财富分析便让位给现代的以历史和功能为基础的历史语言学、生物学和经济学。现代的这三门代表学科分别由一八○○——一八一○年左右的鲍普、居维叶和李嘉图创立,分别以语言的历史变化、生物的有机结构与生产和劳动为中心,体现了共同的现代知识型。根据知识型学说,福柯提出了一个令正统马克思主义者大为不悦的观点:马克思的经济学并不标志着西方经济理论的根本裂变,经济理论的真正的知识型变化应归功于李嘉图,马克思对李嘉图的修正本质上属于共同的知识型范畴,而马克思经济理论与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论战相对于根本性的“考古学”事件来说,无非是浮面的东西罢了。福柯写道:“在西方知识的最深层,马克思主义并未导致真正的间断性;它作为它那个时代的完美雅致的知识和令人满意的形式,易如反掌地在认识论的配置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它完全依赖于这种配置。马克思主义如鱼得水似地存在于十九世纪思想里:即是说,它不可能生存于其它任何之处。尽管它与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背道而驰,尽管这种背道而驰致使它把激进的颠倒历史学的计划用作一种反对它们的武器,然而这种冲突和计划作为它们的可能性的条件,不是一切历史学的再创造,而是一个考古学能够精确定位并同时根据十九世纪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和革命经济学所共同的方式加以描述的事件。论争也许激起了几簇浪花、荡漾了些许涟漪,但它们无非是孩童泛舟池塘的风浪。”(《词与物》法文版,第274页)这是《词与物》中非常有名的一段话。它或许代表了法国左派知识分子对马克思统治地位的怀疑、对传统马克思观的挑战,合理与否尚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
以上就是福柯在《词与物》里所描绘的西方知识型转换的大致轮廓。近些年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讨论与反思一直是中国文化人的热门话题。我以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欲超越前人的水准,欲在更深的层面上挖掘和破译中国思想文化的密码,欲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升华,也许可以从福柯知识考古学中得到某种启发。
在理论上,福柯的西方知识考古学有两个特征需在此提出:
(1)反传统历史观。传统历史观是以连续性、因果性和目的论为原则的。福柯强烈反对并彻底抛弃了传统历史观的这些原则。他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反历史的历史,它以强调历史和认识论中的间断性、断裂、限度、转换为基础,知识型的转换是一种间断性的转换。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标志着笛卡尔式连续的、积累性的历史观的毁灭,标志着一种全新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方法的诞生。
(2)反人文主义。反人文主义是六十年代结构主义勃兴后,在法国知识界蔚然成风的思潮,而福柯在《词与物》中破天荒提出的“人之死”的论点遂成这股思潮的著名口号。他在该书里对近代人文科学流行的人的概念作了批判性的考察。众所周知,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和古典时代的理性主义者均将人从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并赋予他以伟大的地位。但福柯认为:西方以理性主义为基石的人文主义是虚伪的。从《癫狂史》到《词与物》,福柯一以贯之的主题便是:随着理性和科学的昌盛而来的是人类经验的枯竭,排斥无理性以建立自己的一统天下的理性不断遭到外界的打击,从尼采开始,理性和科学的不可一世的统治摇摇欲坠,人文主义大厦的裂纹愈益明显。于是,“犹如在十八世纪末叶古典思想的根基所发生的那样,……人类的形象必将象画在海边沙滩上的图画一样,被完全抹掉。”(《词与物》法文版,第398页)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尼采将上帝置于死地,而福柯站在尼采的肩上将人置于死地,从而完全摈除了赋予一切救世思想和历史以最终目的的伟大假设。
福柯,曾怀着巨大的忧患预言了“科学时代”的毁灭、“人类时代”(earofman)的终结,同时他也抱着坚定的信念憧憬着太平盛世的到来。
【西方礼仪知识】推荐阅读:
西方餐桌礼仪英语06-23
西方的餐桌礼仪10-13
中西方礼仪文化07-22
西方餐桌入座礼仪有哪些10-19
浅谈中西方礼仪差异06-13
西方人赴商务宴请的礼仪07-06
西方经济学知识点总结01-22
秘书礼仪知识:交换名片礼仪12-24
茶道礼仪表演过程 茶道礼仪知识11-04
前台礼仪知识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