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村参观感受(推荐11篇)
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将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在一二九运动75周年纪念日来临前夕,研究生院党总支组织各班级党员代表100余人来到大连市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星村革命纪念馆进行学习参观。
红星村革命纪念馆位于大连市沙河口区黑石礁红星村社区,是大连市沙河口区党员教育基地。纪念馆共分四大展区。第一部分——星海西村,将星璀璨。在这一部分悬挂了曾经生活在红星村的38位兵团级以上老将军的照片,其中很多是跟随毛主席、朱德总司令等老一辈革命家长征过的老红军,也有抗日烽火中奋勇杀敌的老八路;第二部分—— 投身革命,浴血奋战。在这一部分,一幅幅历史的图片,一段段感人的事迹,记录着老前辈们从武装起义到抗美援朝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和革命壮举;第三部分——呕心沥血,情注长城。这一部分描述了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功勋卓著的老前辈们继续在岗位上奋斗的历程;第四部分—— 老骥伏枥,余热生辉。本部分以照片和图板的形式展示了将军虽老,但却依然继续发辉着自己的光和热的生活场景。
昌黎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 拥有6.33万hm2耕地, 盛产玉米、小麦、花生和水稻等农产品, 是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 又因其临近京、津, 交通便捷, 商贸发达, 是冀东著名的农产品集散地。约翰迪尔产品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及周到的售后服务, 占据当地80%的拖拉机市场份额, 为推动当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约翰迪尔5E系列、阿波罗系列69~99k W (95~135 hp) 拖拉机尤其受到当地用户的喜爱, 是农民致富的得力助手。
本次参观人员是在众多报名者中选出, 由各村镇的农机带头人组成, 这些用户更加了解农机, 知道什么样的产品适合当地生产作业。活动当天, 他们一早从200 km以外的昌黎县出发, 历经近4 h的车程到达迪尔天津工厂。约翰迪尔培训讲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迪尔公司历史及迪尔在华的发展经历, 然后细致讲解了迪尔3B、5E及6B拖拉机的工作原理以及使用保养等注意事项。接下来的参观工厂环节中大家近距离感受到了约翰迪尔拖拉机各个环节的精益控制, 严格的质量标准, 以及完善的生产流程。在参观间隙, 各位用户朋友们纷纷对自己关心的环节提出问题, 并得到了详细的答复, 大家均表示对迪尔产品使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增强了对产品的信心。
科技馆园区由展览影视区、青少年户外活动区、茶园观察区和湿地休闲游览区四大部分构成。科技馆主体由常设展厅、非常设展厅和会议交流报告厅组成。常设展厅打破以往的传统理念,以天、地、人为主线划分为四个楼层,设有宇宙探秘、智慧主人、地球万象、创造天地、儿童科技园五大主题展区和公共安全教育展馆、南京动漫体验馆,展区300多件展品有70%为参与性、互动性项目,可让游客亲自体验科学带来的独特感受,亲身感悟科学的魅力和提升青少年智慧的隐形功力,它已成为海内外青少年以及小朋友们最喜爱的科普教育场所。
首先带领营员们参观的是动漫体验馆,该馆在科技馆的三楼,总面积约2700平方米,整个展馆分为“动漫历史·时光隧道”、“动漫玩具·互动体验”、“漫画动漫·图书世界”三大板块,展示着世界与中国(南京)动漫的发展历史、国际动漫大师的成长历程;汇聚了不同国度与不同时代千姿百态的动漫明星、数以万计的动漫玩具、精彩纷呈的动漫图书、妙趣横生的互动体验、时尚炫目的动漫表演……海外华裔青少年们兴致勃勃、积极参与、亲身体验,并不时提问,星级讲解员一口流利的英语解答,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望。穿过“宇宙探秘”、观看“智慧主人”、再看“地球万象”……
紧接着是参观位于负一楼的公共安全教育馆,展厅面积约5000平方米,共设序厅和人民防空、交通安全、消防安全、自然灾害、地震体验等10个展区,60个展项、116个影视片,营员们通过互动体验方式,普及防空防灾知识,增强公共安全意识,提高应急自救能力,提醒他们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要倍加保护人类的家园。
如果中国没有解放,到处弥漫着枪声,人们十分痛苦。红军被我们战争,他们英勇奋战,勇于牺牲,才换来了我们现在此时此刻衣食无忧的生活。
在我看完这本书后,我认识了很多曾经不知道的人物与故事,我看到了毛泽东的童年,蒋介石的凶残,周恩来的慈祥……许多人身为领导者,却从不在人民面前摆架子,他们时时刻刻为人民着想着。毛泽东从未碰过手枪,但他的军事才能已经远超过了国外。由于蒋介石有美国军队的帮助,所以各方面的武器都比红军先进得多,可是最终,红军还是用他们卓越的军事才能,智慧的头脑以及合作的团队精神打逃了蒋介石,让他逃到了台湾。红军也是被人民们所仰望的,是贪财地主们所赠恶的,红军们帮助许多穷苦的老百姓解决了最基本的食材问题,而白军(也就是蒋介石的军队)不仅不帮助人民们解除苦衷,还抢穷人们的食物,因此老百姓都痛恨他们。
在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长征这一章。红军们为了躲避蒋介石的追击,只能绕小道行走,这样,就出现了长征。红军们不畏牺牲,英勇奋战,翻过了一座座雪山,走过了一片片草地,人也不断在减少:有掉队的,有牺牲的,有被俘的,一路上也遇到了很多的攻击,但这并不会导致他们放弃,这正如毛泽东为他们写的那首诗——《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不仅突出了红军不怕牺牲,还从侧面写出了没有什么事情是完不成的。
参观完萧红纪念馆和故居,闲暇时间自己又观看了电影《萧红》,一口气又读了她的代表作《呼兰河转》,感受着一代才女的点点滴滴!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她的一生是短暂,也是悲情和无奈的。她有着与李清照、张爱玲一样的感情经历,不同的是她在极端痛苦与坎坷之中有着更加悲苦的生活经历。在民族灾难的大背景下,她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终究在风华正茂的第31个春秋输给了命运。临死前她曾经在纸上写下:“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如果说经历是一笔财富,那么萧红贫困的生活和坎坷的情感历程赋予她创作的动力,可敬的是她并没有把她的不幸经历过多地在作品中表现。她的作品多取材于家乡,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譬如萧红的《生死场》,写东北农村人民在沉滞闭塞生活中的挣扎,以及日本侵占东北后他们的苦难与走向斗争。在写这部作品时,是萧红感情最幸福的时光,萧红经常和萧军去参加左翼作家的沙龙,参加抗日剧的排练,深感作家的使命就是揭露时弊,唤醒国民。电影《萧红》中提及,鲁迅在给作品写序时赞扬它“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东北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从而奠定了她抗日作家的地位。
茅盾曾说,与她在“情调”、“思想”上的缺失相对应的,是她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功。当然,这也不是纯艺术的技巧化的成功,而是一种源于作者短促生命和凄美个性的悲剧性的成功。由此说明真正艺术的成功还在于生命的投入与付出。
萧红对爱的人就犹如她对作品:是生命的投入与付出!她的凄美个性、人生阅历与掩饰不住的才情吸引了每一位靠近她的人。这也就无怪乎每个走近她的男人,都会爱上她,哪怕她贫病交加,哪怕她身怀六甲!
永吉三十中 孙越
我们参观了七中的校园风貌,聆听了学校经验介绍,学习了学校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创建方面的成功经验,我切实感受到了这所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浓厚的校园文化及丰硕的办学成果。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2016年4月22日,我们一行人赴永吉县第七中学学习,我深感受益匪浅,体会良多。我们去的时候是学生的活动时间,但校园内井然有序,我们参观了几个班级的文化建设,学生也很有礼貌,可以看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此期间,我们都感受到一种高品位的文化享受,乡村少年宫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生活兴趣;班级的走廊文化展现出各班的独有特点,透露出班级的班风班貌;小校园,“大文化”。学校在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重视的不仅是教育设施的建设,更重要的是独特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和办学传统使这所学校处处都有教育功能,时时都有教育机会,该学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学生书吧等让我们记忆犹新。期间还听取了两位老师关于自主化班级管理的理念,也深有感受,醍醐灌顶;卢校长的讲话不仅感觉亲切也让我印象深刻。我想,校长是学校文化的倡导者,有超前的教育理念,做一个读书人,文化人;学校应打造为人才成长的摇篮,出名师,育名生,办名校。
为了寻找这位伟人的足迹我们小组来到了北京鲁迅故居。总体来说,鲁迅故居是一所北京普通的小四合院。从建筑到空间陈设,都是比较简朴的。出阜成门地铁站,东行一程,再往北转,喧闹声渐少。两溜老旧的平房间有一扇朱红色的大门,那就是鲁迅故居——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
鲁迅卧室和工作室,是堂屋的后面接出的一间小房子,这也是鲁迅设计的“作品”,北京人把这样的屋子称为“老虎尾巴”。走进去,里面的面积不足10平方米。窗下是一张长凳架着两块木板的单人床,单人床边上是一张书桌,书桌前依序摆放着一盏煤油灯、一个旧式闹钟和一个相框。相框里,是鲁迅的老师藤野先生的照片。推开窗户,就可以看到后园的水井和菜畦,以及院外的天空。
站在窗前,我想起以前读过鲁迅的《野草》、《彷徨》和《朝花夕拾》和他若干的杂文,才知道是在今天的这片屋檐下诞生的。离开这里以后,像《朝花夕拾》这样温馨而伤感的作品,鲁迅以后再也没有写出过了。鲁迅离开北京后,他的母亲和他在老家的妻子朱安女士一直在这里生活,直至她们相继去世。朱安去世后,小院无人照顾。为使鲁迅的手稿、藏书不致受损,鲁迅的生前好友从法院的渠道,以“接管”为名,把鲁迅故居“封存”,才使得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为救苦难的国家,在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弃医从文,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他并不像别的伟大人物那样,带给世间的惟是静止于历史的或一阶段的炫目的光辉;与其说,他带来的是“欣慰的纪念”,凯旋门,缤纷的花束,无宁说是围城的缺口,断裂的盾,漫天无花的蔷薇。作为现时代的一份精神遗产,它博大,沉重,燃烧般的富于刺激,使人因深刻而受伤,痛楚,觉醒,甘于带着流血的脚踵奋力前行。
070806班 孙燕燕 07080619 新理念、新科技、新表达、新语言——缔造视觉盛宴,创造完美家居。
——————题记 何谓之“建材”?
建材——全称:建筑材料
英文:a building material;a construction material;a material for building construction,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中使用的材料的统称;可分为结构材料、装饰材料和某些专用材料。
作为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一次建材市场的参观让我由一开始的“一概不知”到后来的“执着追求”,自己也不由的惊叹。
卧室家具, 办公家具, 家具商场, 客厅家具, 家具销售, 书房家具, 胶粘剂, 餐厅家具, 原辅材料, 涂料, 儿童家具, 古典家具, 工具刀具, 木门, 厨房家具, 实木家具, 地板, 塑料配件, 门厅家具, 五金配件, 家具饰品, 沙发, 板材, 装饰装修, 床垫, 板式家具......最具吸引力的还是那些装饰材料,驻足观看、轻触手感、不断询问,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不再重要,存在的只有那让人应接不暇的装饰材料。
询问得知建筑装饰材料主要有:建筑装饰涂料、建筑装饰玻璃、建筑陶瓷、装饰石材、装饰水泥沙浆、墙面装饰材料......而我最喜欢的是建筑装饰玻璃,建筑装饰玻璃多种多样,风格、变化不尽相同,更主要的是新型的建筑装饰玻璃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飞跃,还在不断的涌入玻璃装饰潮流中。艺术玻璃,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产品结合中西文化,融合古典现代美学风格,并铺以精雕细刻、大胆创新,真正使产品成为独具匠心,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品。个性昭然、独树一帜,引领艺术玻璃新潮流。是寻求时尚,追求品位,个性化人士的理想选择;而且,不同的公司和产地所提供的类型和款式不尽相同,更加增加了装饰的新颖性。
哥特式教堂建筑和彩色玻璃窗的艺术风格是基督教灵魂的外在体现。朴素,简洁,利落,庄严,是我眼中的早期哥特式教堂。哥特式建筑艺术的特点集中体现在教堂建筑上,眼球总是被朴素、简洁中的唯一亮点——饰有彩色图案的玻璃所吸引。哥特式建筑独具装饰性却又经久不衰的装饰风格,彩色玻璃功不可没。哥特教堂的彩色玻璃窗是工匠在设计好图案以后逐块烧制好彩色玻璃然后切成规定的形状拼成图案的,而彩色玻璃原料丰富、工艺简单、性能良好、价格适中、施工方便、装饰性强等特点集于一身的——彩色玻璃砖与彩色玻璃马,彩色玻璃砖和彩色玻璃马赛克与一般玻璃不同,它是一种多晶体混合物,是乳浊状或半乳浊状的玻璃状态小块正方形或矩形制品。由此可见,彩色玻璃的魅力所在,他的美早就在哥特式建筑的出现时被发掘、拓展了。
特种玻璃:具有防紫外线辐射功能的无色透明玻璃、强吸收紫外和红外的绿色玻璃、牙科微晶玻璃、低辐射中空镶嵌玻璃、低气孔率微晶玻璃、自清洁玻璃、镀彩色多层膜的玻璃、真空玻璃......轻质、高强、防腐、保温、绝缘、隔音、寿命长的玻璃钢;有机玻璃、防震玻璃......制作玻璃各种新型的工艺等等。
那琳琅满目的玻璃、那激情澎湃的玻璃设计图案,几乎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不知不觉中发现在学习中实践是如此的重要,如果没有这次实践性的参观自己怎么会如此的震撼?又怎么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寻找改正自己的路线?而此时自己不禁的在思索着:那些漂亮的装饰玻璃,那些玻璃的超强的视觉冲击力是如何做到的?是与玻璃的制作工艺有关还是精心设计的图案?如果设计一件视觉作品运用怎样的玻璃制作工艺才能做出来?那么除了建筑装饰玻璃其他的建筑装饰材料和我们的视觉传达专业有何联系呢?一连串的问题一拥而入;思索与探究,更重要的是对知道的好奇与渴求也越发的强烈。
此次的参观并不仅仅是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知识,接触了新鲜的事物;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执着、探求与不懈努力的快乐,我了解了每个专业之间虽说是独立的个体,但是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性,各个专业之间相互渗透、互相影响。
实际上,二维设计的视觉传达艺术,是相当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室内环境设计以及工业造型设计等而言的。在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中也涉及到对不同平面的设计,但它不是就平面而平面,而是在立体的空间环境中,与立体空间划分、立体空间布局以及立体的物件紧密结合的设计。
而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创新精神正如建筑装饰材料的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探究,发掘最新的视觉“语言”、表现“语言”;而对于产品的表现形式与产品技术的创新更是有不可割断的联系,因为视觉作品的表达是依附于其他的产品上的,建筑装饰材料的多样化与新颖形式更是为视觉艺术的表现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因此,了解与学习一些建筑装饰材料的材质及其制作工艺对于视觉语言的表达有利而无弊。
报告题目:中马社会实践——张裕酒文化博物馆之行实
践报告
第一执笔人:xxxxx 小组成员:xxxx xxxx xxxx xxxx xxxx xxxx 学院、专业班:商学院2008级市场营销 社会实践地点:张裕酒文化博物馆 学年学期: 2010-2011学年 指导教师: xx
张裕酒文化博物馆之行实践报告
在烟台,黄渤海交汇的海岸线上,有一座占地四公顷、客家人围屋形状、中西建筑风格交融的院落,这就是张裕老厂,中国葡萄酒工业便始于此。如今,生产厂房早已搬迁,这里已建起张裕酒文化博物馆,曾轰动世界的神奇建筑——张裕地下大酒窖就在博物馆的下面,数以百万的游人慕名而来感受酒文化的神奇。张裕,这个孕育了葡萄酒工业文明的地方再次开创了中国葡萄酒文化旅游的先河。
张裕集团的前身是“张裕酿酒公司”。1892年,由著名爱国华侨实业家张弼士投资300万两白银创办,是中国第一个工业化生产葡萄酒的厂家。1994年,组建成立了烟台张裕集团有限公司,1997年和2000年张裕B股和A股先后成功发行并上市,成为国内同行业中唯一同时发行A、B两种股票的上市公司。经过110多年的发展,张裕集团公司已经成长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葡萄酒生产经营企业。至2004年末,张裕集团的总资产为23.7亿元,净资产为16.6亿元。张裕集团的主要产品为葡萄酒、白兰地、香槟酒、保健酒四大系列数百个品种,其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综合占有率为20%以上,连年保持行业第一。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们利用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的时间来到这个承载百年葡萄酒文化的博物馆,开展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下车整好队后,我们一小组人员跟着导游首先走进了地下大酒窖。沿着螺旋阶梯向下,一缕缕馥郁芬芳的酒香扑鼻而来,让人不禁贪婪地深深呼吸。酒窖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三只亚洲“桶王”,据导游讲,它们每只可贮酒15吨,一个人即使每天喝一斤,80年也喝不完。从酒窖里出来,我们跟随导游的步
伐来到博物馆展厅。展厅里陈列着珍贵的老照片、古老的制酒工具、泥人演示的早期酿酒场景,无声地诉说着悠远的历史。张弼士三易酒师,几经波折才聘得来自奥匈帝国酿酒世家的拔保为第一任酿酒师;张裕第一任总经理张成卿为建张裕耗尽心力,英年早逝;李鸿章亲批准照;1915年的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张裕的可雅白兰地,红玫瑰葡萄酒,琼瑶浆,雷司令白葡萄酒一举获得四项金质奖章和最优等奖状„„悠悠往事在这里流动、弥漫,让人感叹、给人震撼、引人遐想。
博物馆展厅里还珍藏着来访的政要、名家留下的墨宝。孙中山先生为张裕题词“品重醴泉”,据说是其一生中唯一一次为企业题词;康有为,1917和1927年两次来访赋诗抒怀,留下了珠联璧合的姊妹诗;张学良,借古喻今题词“圭顿贻谋”。1992年,张裕百年大庆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亲临张裕视察并题词“沧浪欲有诗味,酝酿才能芬芳”„„众多的政要名流在这片酝酿芬芳的地方留下了手泽足迹,数量之多、品位之高,令人叹为观止,为张裕悠远灿烂的文化增添了几多神韵。
——湖南红色之旅感想
紫云一小易敏
七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正在这个月诞生,而今年的七月,对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2011年7月12日-17日,我们一行64人在学校党支部的组织下踏上了湖南红色之旅,来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摇篮、红色之都——湖南韶山,追寻革命前辈的奋斗足迹,再一次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早晨六点过钟从张家界出发,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中午一点半到达了花明楼——刘少奇故里,我们参观了刘少奇故居、铜像纪念馆,了解了刘主席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主席故居座落在一个名叫炭子冲的小山村里,故居前临池塘,后靠山林,四周绿树环绕,衡宇简单、朴实,处处透露着农家气息。在伟人故居,我们得知了1919年前后,21岁的他离开了家乡,投身革命,为党和人民耗尽心血,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随后,我们怀着无限的向往,来到了万人景仰的毛主席的故居——韶山冲。及近韶山冲,但见群山环抱,层峦叠翠,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韶山冲景区内人山人海,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群众汇聚在韶山,追寻革命足迹,瞻仰主席昔日风采,参观伟人旧时故居。
在那里,我们重温了峥嵘的汗青,看到了浩繁的文物,聆听了动听的故事,收获甚多。
主席故居座落在竹林繁茂、翠色欲滴的韶山冲里。这里依山傍水,群山环绕,青松郁郁,翠竹婆娑。这是一套极为通俗的两家合居的湖南民居,面对池塘,依托青山,几间青石泥墙和黑木灰瓦搭建的大房,里里外外很是整洁。各间居室内均有木牌明示原为何人所住,杂屋也都表白其用处。简朴而陈旧的家具,让人深感主席少年时代家居的俭朴。在主席的卧室里,桌上摆着一盏油灯,童年时代的他就是在这盏桐油灯下耕读,他自小热爱劳动、关怀别人、关心国事,这是他成为中国伟大领袖的根本。正当国难之时,学成之后的他决然回抵 1
家乡,亲手建立了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的韶山村党支部,在那风雨如晦、哀鸿遍野的村落,点燃了革命的圣火,历经了90载风雨沧桑,仍然经久不息。
参观完伟人故居,随着导游我们来到了毛主席铜像广场。铜像广场规模宏大,四季常青的松柏树环绕四周。铜像广场位于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大门前80米处,铜像占地5200平方米,是经中共中央批准兴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的重点献礼工程。毛泽东同志铜像重3.7吨,高10.1米,象征着“十〃一”国庆,更象征着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铜像坐南朝北,身着中山装,左胸前挂着“主席”证,手执文稿,目光炯炯,面带微笑,巍然挺立正视着前方,成功地再现了人民领袖毛泽东出席开国大典时的风采。在这里,导游为我们讲述了几个关于主席铜像神奇的真实故事:1993年,毛主席铜像揭幕那天,发生了两件自然奇观,一是日月同辉,二是杜鹃开放。毛主席铜像揭幕仪式于1993年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100周年之际正式举行。江泽民主席亲自从北京赶到韶山为毛主席铜像揭彩。当天艳阳高照,万里无云,上午10:30左右,月亮突然也出现,太阳与月亮相互照映在主席铜像的左边和右边,形成了千载难逢、非常神奇的天文奇观——日月同辉。当时寒冬腊月,积雪未化,韶山方圆几公里的杜鹃花也比往年提前了四个月开放,而且开得漫山遍野,灿烂无比。于是人们说:毛主席太伟大了,他能使天随人意变、花伴天意开,他的光辉名字和丰功伟业将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韶山之行,感概万千,斯人虽去,其物尤存,那里的一桌一椅、一砖一瓦,无不引起我们对伟人的深切纪念。他们打破闭塞的农村,立志用生命,用鲜血,用毕生的精力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革命先辈把他们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和解放事业,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发扬。
饮水思源,富不忘本。此次活动既是参观,又是学习,更是一次提高对党认识的红色之旅和感恩之旅。伟人生前的丰功伟绩让世人折服,他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永泽千秋,他的思想永放光芒。
七年级新生
刘婷婷
人生道路上,坎坎坷坷,风雨莫测,也许我们追求的风景总是山重水复,不见柳暗花明,也许我们前进的步履总是那么沉重,也许我们高贵的灵魂暂时找不到寄放的净土。那么,面对这些困境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当我参观完塞北烈士陵园后,看到共产党员的坚强、自信,面对这些困境,我们应该以共产党员为榜样,以他们的勇敢气魄为动力,勇往直前,披荆斩棘,走向成功。
人生旅途中,我们能否学会坚强?我们能否学会自立自主?我们能否经得起生活中的考验?我们能否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一步步地走过来?那么,当我们看到右玉这些茂盛的树木时,我们能否从它身上汲取力量?右玉,曾经是一片十分荒凉的土地,但自从有了这些树木,右玉又变得多么美丽。这些树木在右玉贫瘠、干旱的土地上坚强的生存下来,学会自立,难道我们人类不也应该为更高的目标和追求像右玉的这些树木一样的坚强吗?
当我们看到右玉莽莽苍苍的树木,公园里各色花卉争奇斗艳,你是否觉得这仅仅是花草树木的美?不,这是生命的气息。在阳光的照射下,各色花草摇曳多姿,它们带来了夏天的气息,散发出淡淡的香味,这香味如婉转动听的歌曲一样,在不经意间悄悄打动我的心灵,愉悦我的精神。
【红星村参观感受】推荐阅读:
红星闪闪歌词11-08
红星美凯龙实习12-01
红星成功案例12-30
红星社区选举总结02-23
红星照耀中国好词06-08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汇报07-13
红星美凯龙调查资料10-05
红星美凯龙经营模式11-10
红星照耀中国阅读习题12-16
红星照耀中国人物事件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