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与共教案

2024-10-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美与共教案(精选8篇)

美美与共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常见词语

2.分析课文论述思路、论证方法。

3、理解作者的大同社会理想

【教学要点】分析课文论述思路论证方法理解作者大同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 【教学时数】:1 【问题导学】

(A)学生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注释,了解作者,解决字词,思考下列问题。

1、导入新课

我们同学学习历史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曾经有很多仁人志士提出“大同社会”的理想。由于各种原因从来没有实现过,这种美好的理想难道就只是空中楼阁?如何实现它?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或许可能给予一种思路。(板书课题)美美与共

谁能解释一下两个美”?

课题是从哪里来的,几个“美”分别如何解释?

2、认识作者 费孝通

江苏吴江人,社会学家。(B)

3、词句积累。谦逊 欺凌 妄自菲薄 纷至沓来 相得益彰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修已而不责人

【合作探究】

(C)

(一)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1、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条件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人们很难接受不同文明共存的原因是什么?

3、我们如何对待本民族历史文化与外来文化?

4、如何实现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世界上?

(D)

(二)梳理论证方法

5、在论证“人们很难接受不同文明共存的原因”用了什么谁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6、引用论证是在论证哪一问题时采用的方法?

(E)老师点拨:本文从运用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看是议论文,又不完全符合我们通常说的议论文,而具有学术论文与演讲词的双重特点。从学术角度来看,论点鲜明,论据充分。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而作为演讲词,语言深入浅出,饶有风趣。如第3节中对强势文明输出时的态度表述“„„一古脑地推销自己的‘文明’„„”第6节中对我们先辈留下经验的引用。【课堂总结】

第一部分,实现“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理想的前提和艰巨性。第二部分,实现“美美与共”境界的艰难和可能。

达到“美美与共”境界艰难的原因;

正确对待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

实现“美美与共”设想的可能性。

美美与共教案 篇2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 长期积淀已形成以美术教育为特色的办学模式, 在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何以美术教育为突破口, 带动学校全方位的“美”的教育, 全面开展“美”的教育, 各方面的“美”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形成“美美与共”教育境界。近年来, 我校致力打造“大美岳峰”的校园特色文化, 发挥“以美育德, 以美育人”的作用。主要做法如下:

一、美化环境, 培养环境友好意识

学校校园窄小, 校舍陈旧, 环境不够理想。为了让学生每天得到优美环境的熏陶, 我们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做好校园环境美化工作, 搞好显性文化建设, 突出校园文化特色。重新统筹规划校园宣传栏, 布置了“大美岳峰”“美德之窗”“美誉专栏”“美育之窗”“艺术长廊”“家乡美”等栏目, 大力营造美学和艺术氛围, 宣传我校特色文化, 让学生从环境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各教室、办公室以及校史室、荣誉室、图书馆等功能室, 按其功能要求, 悬挂相应的制度、书法标语或书法名人画像等, 对师生有较大的启迪作用和强烈的感染力。加强校园绿化美化, 特别是对两棵“唐荔”加强保护, 重铺透气地板, 设置文化石, 宣传东岳历史及校史, 培养学生爱校、爱家乡。适当对校园角落及一些显著位置摆放花草, 点缀校园。

二、美好心灵, 涵养学生健康身心

心灵是探究客观世界的内在动力, 是辨析美丑的镜子, 心理健康与否极大的影响着学生品德养成。我校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心理咨询室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每学年制定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和健康教学计划, 由专兼职教师上好课。每学年举办心理健康辅导课、团训活动或专题讲座等,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全校学生热爱生活、团结友爱、乐观向上, 面对挫折, 积极进取的健康心理。心理辅导室设置符合要求, 购买沙盘作为心理辅导的辅助工作, 提高了我校心理辅导水平。学校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及时对学生不良行为实施心理危机干预。

三、美声诵读, 陶冶知礼守信情操

我校常年开展“书香校园”读书活动, 引导师生博览群书、学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每年3月、9月组织“读书节”, 组织师生参加各类主题阅读活动, 引导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撰写读书心得, 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习惯。积极参加“书香校园”、“书香班级”和“阅读之星”的评选活动。

经典诵读活动在我校蔚然成风。学校设立图书馆、学生阅览室、班级图书角、乡村学校少年宫“经典诵读”活动分室等学生阅读场所, 老师们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品悟经典。积极开发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现已编辑《诗韵飘香》一本、新童谣读本《童心飞扬》、《校园新风》两本, 并将《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作为学生经典诵读的内容, 推进活动制度化、常态化。每天课前3分钟进行经典诵读, 有计划地安排诵读进程, 使孩子们在经典诗文诵读中感受到了祖国语言的优美、意境的深邃和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继而熏陶修养人格, 提高综合素养, 丰厚学生精神底蕴。

四、美丽课堂, 涵养学生真善美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和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决定》说“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 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我们从语文学科古诗教学和经典诗文诵读、岳晨钟学社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入手, 培养学生的五趣, 即:欣赏景趣美──感受诗中美的景象;鉴赏意趣美──体会诗中意味, 看山不是山;体验情趣美──体验寓景于情、情景交融、直接抒情;探求理趣美──理解哲理美的诗句;领会志趣美──感悟作者的志向美。进而延伸亲情美、友情美和爱情美, 并扩展到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的情感。我们在教学中加强美育渗透, 让学生接受不同美的感受和熏陶, 使美育的渗透和小语的教学相得益彰。追求“教起来使人感到是愉快的艺术” (夸美纽斯) 。愉快也就能感受到是一种美, 愉快也就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五、美妙实践, 塑造有道德的人

持续深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学校充分利用晨会、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红领巾广播站《我行善我快乐》栏目, 还有“日行一善”“先锋课堂”“文明小博客”“洒扫应对”等主题活动的展示平台。先后组织了多样的实践活动, 开展诚信教育、“学雷锋精神, 做美德少年”、“我的校园我的家”“大美岳峰”元旦艺术节等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的德育实践收到了实效。

从显眼的电子显示屏到小小的“班级日志”本, 从芬芳的校园到校外的周边社区, 都见证着岳小“小雷锋”点点滴滴的行善足迹。为孩子们树立道德楷模形象, 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做善事、做好事、做好人, 分享行善助人的快乐。“洒扫应对”主题活动同样是岳峰中心小学日常德育工作的重点。每年评选出校园“美德少年”。评选结果诞生后, 组织校园“美德少年”参加“小小美德宣讲员”活动, 向全校同学介绍美德事迹、谈论美德心得、呼吁美德行为, 努力塑造有道德的人。

参考文献

[1]翁秋银.乡村特色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0 (09) .

[2]李凤飞.给校长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1000个思路[M].红旗出版社, 2013 (04) .

美美与共,知行合一 篇3

她,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民族问题研究专家和优秀的民族干部;

她,是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最高学府;

她,就是中央民族大学。

报考须知,特别注意

《高考金刊》:作为民族院校,学校招收少数民族考生和汉族考生的比例一般为多少?

京主任:在同等分数条件下,我校优先录取少数民族考生;我校提档和录取专业时均承认各省级招办对少数民族考生的政策加分(不得超过20分)。即考生的加分是真实有效的,录取专业时也不会被扣除。

这里我也想借此机会解释一下长期以来考生及家长对我校招生的一个误区:很多考生都认为我校只面向少数民族招生,汉族考生不可以报考;或者是认为我校在招生的时候设定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招生比例 这些都是错误的 我校是面向包括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招生的,不论你是汉族考生还是少数民族考生,只要你分数达到了我校的录取线,都会被录取。

《高考金刊》:如果考生今年报考中央民族大学,有哪些方面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呢?

京主任:考生填报志愿时要想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需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对于将目标院校设定为中央民族大学的考生而言,我校招生政策中有一些重要内容,需要提醒大家关注:

1.我校的录取原则是“分数优先、志愿清”,不设专业级差

2.学校在平行投档省份按测算情况进行调档,进入调档线的考生如服从专业调剂、体检不受限则不退档。

3.我校录取专业时原则上认可各省级教委或高招办有关加/降分和优先录取的政策。按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同一考生符合多项加分投档条件的,只取其中最高项分值;加分、降分的最大分值不超过20分。

实践与创新并重

《高考金刊》:中央民族大学一直保持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请京主任为同学们介绍—下学校特色专业与新增专业的情况?

京主任:中央民族大学的特色专业与新增专业简要如下:

特色专业代表——民族学

毋庸置疑,民族类学科是中央民族大学的特色专业。在此姑且以民族学为例,向各位考生做一简单介绍。民族学算是西方舶来品,20世纪早期传入我国。1983年,全国第一个民族学系在我校成立;1986年,我校建立起了国内第一个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流动站的完备的民族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来学院课堂视察时曾指出学院教师编写的《中国民族志》是一本很好的教材,全国各院校都应该开设这门课程:

新增专业代表——历史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实验班)

较之2014年而言,我校新增了历史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实验班)和物联网工程专业历史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实验班)顺应时代发展而产生。中国周边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日本等20余个国家。随着我国“一路一带”战略的实施,中国及周边国家对具有中国史、民族史、世界史综合知识的应用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1956年建系,为中国史博士一级学科、世界史硕士一级学科。学校历史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实验班)享受基地班待遇,50%的学生符合条件可以获得保送研究生资格。

多元一体,厚德博学

《高考金刊》:据了解,中央民族大学有自己的艺术团——中央民族大学学生艺术团,而且“2015大学生音乐节”也在这里举行,那么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有什么特点?

京主任我们知道,儒家名篇经典《大学》的开篇曾经写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美美与共,知行合一”是中央民族大学深入骨血的精神和矢志不渝的心灵宪法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舞蹈学院的各种演出、音乐学院经年不断的音乐会、美术学院举办的各种展览;你可以聆听到来自中外名家的高水平演讲与学术报告,更可以参与到你感兴趣的文体、公益、实践活动中,还可以作为展现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代表赴世界各地参加重大文化活动等。这些对于学生跨文化视野的历练有莫大帮助。

美美与共教案 篇4

【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题材不限(诗歌除外),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进行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1.对所给材料的基本理解

这是一则价值取向明显、立意角度多维的作文材料。“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费孝通先生在他的80寿辰聚会上,对民族文化问题提出的意味深长的16字箴言,四句话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意思就是欣赏自己的美和欣赏别人的美。第二个层次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思就是将欣赏自己的美和欣赏他人的美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天下大同。

第一个层次是基础,第二个层次是结果,审题的重点应落实在第二个层次上。如果有考生只写“美”,什么是美,怎样美或者自然景物之美,标明未读懂材料,此类作文应当判为四类卷。如果考生只写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或者每类都写,则未抓住中心,判为三类卷。如果考生能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角度写,则判为二类卷以上。

这只是从审题角度判断,实际操作时可根据立意、材料和文采上下浮动判分。

2.对立意的思考

首先,“各美其美”,是指各自懂得美化自己的美,欣赏自己的美,可写肯定自我,欣赏自我;发挥自身优势;每个人都应该自爱,从欣赏自我中获取自信。大而言之,可写民族的文化,精神,使国人充满民族自信心,而不妄自菲薄。

其次,“美人之美”是指赞美他人的美,可写学习欣赏他人,学习他人长处,“君子成人之美”。大而言之,我们要学会欣赏外族或者外国的优秀文化,用于借鉴接受外来文化,而不应闭关自守,夜郎自大。

最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指将欣赏自我和欣赏他人结合起来,方能建立大同世界。可写个体的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包容,互相融合,求同存异,也可写文化、精神相 20140412——作文讲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互欣赏、融合,共建和谐社会。

【范文】

以欣赏之眼对待别人的光芒

舒婷说:“心境,心态的差异,犹如不同程度的光,折射在山水上,衍出千变万化的景观来。”看山水如此,看人亦如此,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光芒,不仅会让自己怀抱一颗宽容的淡泊的心,也会让自己在欣赏的同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光芒不是毫无原则的褒贬,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包容的心毫不做作的、毫不谄媚的赞美。就拿段祺瑞来说,若是单纯的以政治的角度讲,在所谓的“成王败寇”的至理名言下,纵使他抗日有功,怕也弥补不了他犯下的滔天罪行的十分之一,但从人格魅力上,我却十分敬佩他,自三一八惨案(并非段祺瑞下令开枪)后,他当场在受难者家属面前下跪,自疚神明,从死茹素,至死不食肉。纵使是被众人当成的负面人物,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也可看到那浊目污眼之下的美。

歌德当街而立,向王室马车脱帽致礼,贝多芬却对此嗤之以鼻,胡适受逊帝溥仪之邀与这位十七岁的寂寞少年谈心,却被鲁迅抓住题材大家挖苦,坦白说,歌德彬彬有礼而胡适仁爱并非谄媚奉承,不能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光芒,而是一味的挑剔,挖苦,这样的错误即使是贝多芬、鲁迅这样名人都尚且会犯,又何况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的一个普通人。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所谓“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古代的文人雅士,都是在看风景的时候看到了自己,临到最后,人总要面对自己。在欣赏别人光芒的同时不可忘记也要回头审视自己,倘若只停留在欣赏的阶段,恰似向别人的借了一样令自己目眩神迷的宝物,纵使能够把玩,把玩,但终究不是自己的。我们既要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欣赏、宽容眼光去看待别人的光芒,又要怀一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心去见贤思齐,如此方能如钻石般折射出比星光更闪亮更耀眼的光芒。

春秋时期诸家互相竞争,互相补差而形成的的百家争鸣的政治局面,便是明证,世人嫉妒贤能的人不要太多,欣赏别人的光芒却不见贤思齐者比比皆是,我愿如钻石,赞汝之才,学汝之能。

以欣赏之眼看待别人的光芒,我仿佛看到百合花开,暗香浮动。

乘着风飞翔

再有力的翅膀,没有风也无法飞翔,再轻便的飞舟,没有水也无法漂泊,同样,我们 20140412——作文讲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的才能没有施展的平台,也终将湮没。学会利用他人的帮助,让我们能够乘风飞翔,振翅高飞。

张良有着惊世之才,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他遇上了刘邦,得到展现自己智谋的平台,终成一代贤臣良将的美名,假使他有经世之才那又如何,终不过是一介布衣,埋没红尘,湮没无闻。他凭借刘邦,终将才能显示于天下,从历史长轴中脱颖而出。他借着刘邦的帮助终振翅高飞。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孤单一人,注定无法功成名就,只有善于利用他人帮助的人,才会获得命运之神的青睐。

每个人都是埋于黑暗中的宝石,只有当微光照射到它身上,它才能够熠熠其华,耀耀其光,展现出它的与众不同。没有光就没有宝石,没有他人的帮助,再有才华的人也会被历史埋没,他人的帮助,如同黑暗中的灯塔,引领着我们前进的方向,不让我们在黑暗中迷失,而让我们的才能得以展现,让奋斗更有劲力。

平庸的人,只懂得保护自己,自私自利,甘愿射在阻晴的角落,要想像雄鹰那样振翅高飞,必须打开心扉,放开视野,去以最高的热情,迎接那最猛烈的劲风。

他以笔为剑,直插腐朽黑暗的心脏,他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直面人生的磨难,他以无畏的勇气,敞开的心扉,直指封建的旧习,他获得了人们的尊敬与爱护,任借人们的帮助,他似乎有无尽的力量,去鞭打麻木的旧中国,使它苏醒,他无畏无惧,社野辽阔,心扉宽大,终得以获得人民的帮助。

三毛有言:“生命之美,在于岁月的流逝。”同样,才能之美,在于利用他人帮助,发挥其最大价值。可是当骄傲自满成为唯一的价值,谦虚、好问都被当作交易的筹码,我们在历史的车轮中,陷于其中无法自拔,将他人的帮助无视,更将自己的才能埋没。

所以,请不要无视他人的帮助,珍惜它吧,我们需要他人。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在他人的帮助中,将自己的才能幻化翅膀,振翅高飞。

美人之美,各美其美

奥黛丽·赫本普说过,想让你的眼睛美丽,请看到别人的光芒;想让你的嘴唇迷人,让赞美别人的优点„„奥黛丽·赫本不就像那颗钻石一样,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故成就了自身的熠熠生辉。故曰:“美人之美,各美其美。”

还记得,那个从清风明月中走出的旷世奇才——纳兰性德,他谈笑之鸿儒皆为汉人学士,对酒言诗,高谈阔论,正是因为纳兰看到了汉人文化的光芒,并虔诚以待,才有了那 20140412——作文讲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时秋风悲画扇”的千古绝响;当孝文帝驰马奔腾,于中原大地上挥斥方遒,他意识到鲜卑文化的落后。于是一股“封建化”的柔风袭遍神州大地。„„花柳繁华的阶前,余烟袅袅,历史的余温带着千年的才情,正是由于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才感受到“千年才情”的光芒,潜移默化中也就将自身得到了升华,自己的美也就显现出来了。

所以说,美人之美,故能就自身之美。但是,美人之美,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正如纳兰、孝文帝,甚至那颗钻石一样,让他人的光芒照亮了自己,在于眼见其美。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眼灭。”他才华横溢,足智多谋,却因为嫉妒孔明的才能落得个可笑的结局。周瑜他看到了孔明的光芒,但是少了一份宽广的胸怀。都说眼是心灵的窗户,当面对他人的美,光要有发现的眼睛还不够,还要有一颗包容的心,而狭隘的内心,只是不自信的表现,最终成为自己的毒药。莫言,就是一个有包容之心的人,他将生活所见融入写作之中,创作了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大作。美人之美,在于心系其美。

美人之美,本身是一个寻找美,发现美,学习美的过程,既然是学习就少不了一份平和谦逊的态度。假使一个人沉溺于自己的世界里,看不到周围的光芒,那么他的世界只会越来越黯淡无光。人无完人,真诚地对待他人的美,既展现了一份求上进的认真美,也在无形之中受到他人美的熏陶。有这样一句话“你其实就是你所想的那个样子。”在此同样能对其诠释。美人之美,首先要正视自己的不足。

“上穷碧落下黄泉”,世间的美弥散在空气里,透露在诗句里。用一双敏税的眼,挟一颗包容心,不断完善自身,你会领略到山间之明月,夕照之余辉,人生会因此别样精彩,至善至美。

当风轻借力

黑暗中,石头和钻石没什么两样,可为什么几克拉的钻石价值连城呢?那是因为有光时,钻石是那么闪亮,那么迷人;而石头,吸收了所有的光泽,魅力何在呢?

不由得想起侯蒙的一首词,词中有这样一句: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借他人之力成就自我不失为一种智慧。

古圣人荀子有言: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靠自己之力成就自我固然值得佩服,可这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是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国际商界女强人玫琳凯说过这样一句:“愚蠢的人撞得头破血流才知道路该怎么走,而聪明的人是拿别人头破血流换来的经验走路的。”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想要翻越一座山,既然有穿山隧道,为什么还执拗着用铁家伙爬山呢?

庄子亦有言: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说的是大鹏高飞,正是借助 20140412——作文讲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了翅膀下的风。人也是如此,应善用“当风轻借力”的智慧。诸葛孔明,有“卧龙”之称,水镜先生司马徽也自叹不如。可如若他有志于天下,想以一己之才结束纷乱的局面,谈何容易?一介书生,谁能信的了?幸有刘备三顾茅庐,邀请他出山。他借助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招兵买马,民心归向,很快雄踞一方。正是这“当风轻借力”的智慧,成就了草船借箭、火烧新野等传世佳话,也成就了诸葛亮“智圣”的美名。

这样的事例俯拾皆是。哥德巴赫不过是一名教师,他把他的猜想写给当时数学巨匠欧拉并借助他的力量,才让“哥德巴赫猜想”成为数学王国的一块巨垒,少有人能翻越;莫言不太懂英语,他借助国际译者的力量,让他的经典作品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才让诺贝尔奖花落他家。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他们,不都是如此吗?

当风轻借力,并不是完全依赖他人。就说石头和钻石,石头没有钻石那样的特质,想反射星光也是做不到的。再看看当今中国的富二代,他们有好的家庭基础,生活学习条件优越,本可以借此轻易地学到、得到很多东西,可他们中很多人,完全依赖父母,不思进取,以至于出现了“富不过三”的局面。当风“轻”借力,成功也离不开自己的努力!

朋友,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运用“当风轻借力”的智慧,你,一定能一举入高空,收获“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的辉煌!

让别人的光芒照进自己的人生

石头、钻石同样不会发光,因为那份积极对待别人光芒的心让一切变得不同。

你呢?你是那个在黑暗中愤愤不平的石头?还是那个知道自己的不足而积极用他人的光芒来为自己披上华服的钻石呢。

这个世界永远不缺乏领导世界的领头人,他们优秀、成功甚至是完美,他们成为这个时代领跑者和英雄,而这些也恰恰引来了别人的嫉妒,他们极尽一切之能事,泼脏水抹黑这些英雄,殊不知这份过度拔高的自尊,往往彰显了弱者的姿态。

为何不让强者的风范为我所用呢,让别人的光芒不在是利剑,让他成为你的铠甲,助你在人生战场上奋勇前行。

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周汝昌在红学的光芒中找到了人生的真谛;丰子恺在弘一法师的指点中找到了人生的平台„„这些伟人为我们阐述了成功并非一定要靠自己孤独打拼,学会借鉴学习才能在人生这条道路上独辟蹊径。

约瑟夫曾说:“当水流经管道时,管道是什么形状,水就是什么形状,当生命之泉流经你时,你的思想是什么形状,你的生命就是什么形状。”一昧活在自身条件的限制中,不仅会让思维画地为牢,也会让你的生命缺少自由的气息,所以改变态度吧,像向日葵一样,在阳光的沐浴下,展现你饱满的生命姿态。

我们需要“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勤奋,更需要融入世界与时代相会,我们需要凝一树繁花的专心,更需要一颗积极面对别人光芒的心。

或许我们抵达不了伟人的高度,或许我们本身不是发光的金子,或许我们在黑暗中找不到人生出路,但不要让偏见和嫉妒裹挟我们前进,即使在这之中获得快感,回应的也是无力的挫败感和自卑感。认可尊重别人的光芒不是弱者的表现,不是无奈的妥协,恰恰是 20140412——作文讲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你光辉人生的起点。

为何要囚于自我限制之中,为何不让他人的光芒照进自己的人生,让每一个自我呼吸新鲜的空气,你还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不是他人人生的配角。

做那颗聪明的钻石,让你的的人生熠熠生辉。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论语有云:“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诉我们要善于去采纳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就像钻石那样,虽然本身不会发光,但它能够运用他处之光从而熠耀生辉。

怎能够忘了他,就好像闹市之中那悠然自得的隐士。南怀瑾在他少年时代已是习武高手,但他却投入庙门之下,在佛堂中阅读众多佛经,他阅读了大量的典籍,汲取了众多佛学精华,为他的国学之梦奠定了基础,这也成就了他一代国学大师。因为他善于学习他人之长处,不断充实丰富自己,他才成就了国学之梦。

也许,这也算不上多么精彩,时人都在追求着一夜成名之梦,幻想一步登天,从此无忧,但这些却是不实际的,就好像江郎一样,在梦中得到才思,但后来呢?不也一样才尽了吗?他没有真正的自身文学功底,而仅仅只是借助梦来写文章,这实在是种讽刺,就像时下世人乞求暴富,追求股票,炒房一样,这些最终也只能归为泡沫。

要想成为鲜花与掌声中那荣耀光芒的你,必须要学会面向他人,博采众长,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前提是要懂得怎样去取他人之精华,为我所用。这需要我们有着敏锐的眼光去看待,同时也要求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坐冷板凳。在学习之中,才能了解自己的不足与所缺,所以我们更应该反思自身,从而不断地通过他人之长处完善自我。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一种批判的思维,更是一种融纳百家,集百家之长来补自身所缺的有效方式,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去使用它,将它运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学习中去,从而不断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我们的实际技能,提高我的认知水平,做到真正的强者。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面向他人,取其优势,补我之短,补我之缺,方能让我的梦扬帆起航,方能推动我们的梦之船向远方航行。

青春的我们可以不羁,但不能忘记自己的梦想,花季的我们可以自由,但不能盲目自由,自由的我们应该学会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从而达到新时期真正的自强不息。

为别人鼓掌

钻石不会发光,却懂得反射别人的光芒—它的光芒比星光更耀眼;人不一定有力量奔跑,但如果懂得为别人鼓掌,他也同样应该拥有掌声。

比不是每个人都有攀登的能力,而对于这样的闲说,也并不一定非得怨天尤人。余秋雨就曾说道:“世间真正和煦的美色,熨帖着大地,潜藏在深谷。”站在一边鼓掌的人并不代表着失败者,因为找准了位置的人更能享受生命的意义。“在芸芸众生中做一个普通的人”,做真正地自己,也是一种伟大。在奥运会上,经常有跑道上的冠军去拥抱身后的失 20140412——作文讲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败的对手,人们就说,冠军把对手当作朋友。而我却要赞美那些所谓的败者—他们向对手敞开怀抱,不仅是在为别人,为冠军鼓掌,也是在为自己鼓掌。甘愿做一个为别人鼓掌的人,为自己鼓掌喝彩。

历史上周瑜有一个“名句”:“既生瑜,何生亮?”这不可谓不是周瑜辉煌生涯的一个小小讽刺。才不如人,本应豁达地为别人鼓掌,周瑜却做不到。他本是智者,却因气量狭小而成为后人揶揄的笑柄。

张爱玲道:“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有的道路自己无力走下去,有何必逞能,到头来伤痕累累;不如把握短暂的人生,做更有意义的事。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大同”,就是圆润锋芒,为别人鼓掌,敛去彼此的针锋相对,在尖锐的对立面下抽身止步,豁达释然,不失为智者之道。佛曰:“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以自然。”摒弃那些直锐的刺,自在和谐才是自然的规律。

希腊的智者学派曾经鼓吹“人是万物的尺度准绳”,这种人文精神活在西方的文明中,如今竟也对中国人的思想有了一定引导。并不是说我们每个人必须都应妄自菲薄,而是说我们眼中不该只有自己,那就成了唯心者了。我们要看到实际,要对客观条件有所考量,不是不该为自己鼓掌,只是在自己力所不及时,明智而豁达地伸出手为他人鼓掌。

生活充满挑战,不可能所有人都是成功者。

当你累了,倦了,无法继续的时候,或许停下,为别人鼓掌,纵便穿极拂叶,也不觉得痛苦了,有泪可落,亦不感悲凉了。你身上有耀眼的星光。

正确对待别人的光芒

荀子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句话是说,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是平凡的,但我们要善于借助他人的光芒使自己发光。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像钻石发光,只要善于借助外物,正确利用别人的光芒,便可闪闪发光。瓦特借助前人的经验,改良了蒸汽机,带领人们跨入蒸汽时代,成为彪炳史册的为人;黑格尔在他的导师费尔巴哈的帮助下,提出了辩证法的新思维,为后世哲学史书写下光辉一页;李鸿章借助西方先进科技,实现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步,为洋务派的一代宗师。这些圣贤能人难道都有超世之才吗?不,他们也只是普通人,只因他们懂得要正确对待别人的光芒,假于外物,才得以稳定伟大。

相反的,有些人只一味的怨天尤人,惊羡着别人的熠熠光芒,却不懂得借助别人的光芒,来实现自身价值。这种人只能永远被命运踩在脚下,再无出头之日。因此,我们更应该如荀子说,善加外物,取得成功。

牛顿曾经说过:“我的成功,并不是因为我的聪明才智,只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确,只有那些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才更有可能摘取成功。的星。有人说,石头和钻石最大的区别在于石头被人踩在脚下,钻石却被人供在天上。我说,他们最大的区别只在于钻石知道利用月亮的光芒,而石头不能。的确,只有善于借助外物,正确对待别人的光芒,才能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善假于物,国家也一样,前一段时间,我国大部分城市遭到洪涝影响,国家为解决这一问题,借鉴加拿大日本先进的排水系统,使其逐步获得解决。这无一不说明了正确对待他人光芒的重要性。于己,提升境界;于身,增强国力。20140412——作文讲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个人是木舟,别人的光芒便是罗盘,只有在罗盘指引下,木舟才可乘风破浪,到达成功的彼岸。

善于利用他人光芒

月亮不会发光,但经过太阳的折射,却泼洒出奶白的月光;钻石不会发光,但经过星光的照射,却反射出璀璨的亮光„„自然的哲学告诉我们:善于利用他人的优点,会让自己熠熠生辉。

推开历史厚重的帘幕,历史在眼前一一翻过。高祖刘邦,本是一地痞无赖,却能先入咸阳为王,这个问题困扰了许多人。他既没有力能扛鼎一箭射穿万人心得盖世武功,也没有一诺千金坚守诚信的高尚品德,遑论“所守而固,笃自强也”的侠肝义胆。但他却能善于利用别人优点,张良、樊哙、韩信他们的优点都被刘邦充分发挥到极致,这就是刘邦成功的关键。

当我把目光投向与刘邦同处一世的项羽时,我不禁为这末路英雄扼腕叹息,项羽什么都具备了,唯独缺少这善于利用别人光芒这一点。所以他乌江自刎的结局是意料之内的,可悲的是,他到死还是没能明白这一点呀。

古今成大事者,都深谙这个道理。可是现在的我们呢,每天都在抱怨这个社会的不公,埋怨现实的残酷,不能发现自己这颗钻石。可我们有没有认真想过,真的钻石比星光还闪亮,而我们自己却毫无亮光呢。或许是社会飞速发展,我们累得像个陀螺,没有一丝闲置的心来认真考量这个社会。或许是物欲的膨胀,我们的心已麻木,眼已呆滞,看不清这个世界。

也许,这时的你可以稍稍停下匆匆的脚步,等等自己的心。你会发现,让自己身处黑暗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我们自己的无视,无视他人的优点。嫉妒的阴影蒙住了心的眼,在心里屏蔽了他人的光芒,殊不知在无形中也使得自己黑屏了。20140412——作文讲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善于利用他人的光芒,要有一颗淡然的心最为重要。不嫉妒,不怨恨,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用一颗出世的心做一个入世的人吧。只有拥有这样的心性,我们才能在山下不灰心,在山巅不失性;在泥淖中不沉沦,在花海中不迷失。拥有沉静如水的心,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利用他人的光芒,为他人也为自己喝彩。那是发自内心的快乐,不含一丝嫉妒与虚假。

周国平说,老天给了每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置好,即是圆满。我想,安好自己的心也包括善于利用他人光芒的心性吧。

学会借“它山之石”

荀子在《劝学》中曾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语道破了我们的成功需要学会假借他物他人的光芒。

吴承恩笔下,那个自称齐天大圣的孙悟空,纵使有通天的本领,但西行取经的路上他也是去向各路神仙求助,借他们的帮助才得以降妖除魔的。现实生活中,我国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也是借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结和国情巧妙融合成的吗?可见,学会借“它山之石”是多么重要。

然而,试回首,清末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骄盛以天朝自居,殊不知西方已涌动着工业革命的潮流。最终一部《清史》悄然合上扉页。倘若当时借鉴西方的做法,那又会是怎般景象呢?

学会借它山之石就是要善于假借外物,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来完成自我的升华。最终便发出比他人更耀眼的光芒!

只有懂得并精于假借外物,我们才能获得更深厚更笃实的积淀,才能完善自我,获得升华,才能做到“借它山之石而攻玉”。

借“它山之石”需要我们有一颗谦虚淡泊的心,能够去耐下心、沉住气学习他人的长处从而弥补自己的短处,不能骄傲自满,自以为是,听不见他人劝说,看不到他人的优点。要像那颗钻石一样,反射他人的光芒,甚至更为闪亮!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的缺陷与不足,从而便能够有针对性、有选择地借鉴他人之光,完成自我升华!惟此,我们才能收获光明的未来!

当然,我所谈的借鉴并不是一味地生搬硬套,不加变化。我们在借鉴的同时,也要结合自身实际,加以改革创新。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

作为即将迈入社会的新青年,这一点同样重要,我们要学会借鉴他人的学习经验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从而给父母老师自己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总之,我们要学会借它山之石,完善自我,收获未来的辉煌!我坚信只要做到如此,我们中华之民族定会熠熠生辉。20140412——作文讲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不由地想起了牛顿,想起了他稀世的伟大。心中却萌生困惑。

为何他总能撷取浩瀚的真理,而凡人们却只能在俗世跌跌撞撞?他只此一句:“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声若洪钟,我霎时顿悟。

一个人的成功,固然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却也离不开对前人的借鉴和创新。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更加触及到苍穹!

在历史的古道长廊里,一个一个伟大的生命积淀出朴厚的芳香,当目光穿过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回望,画家们手中紧紧攥着属于他们的微光,当塞尚把苹果画成蓝色以后,大家对颜色忽然有了奇异的认识,更不用说马蒂斯蓝色的向日葵,毕加索鲜红的人体,夏卡尔绿色的脸了。

他们凭着对先师的深刻理解,创造出属于自己光芒!汲取、利用,为之丰富和创新,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采下蔚蓝天空的星辰。天才百年温度依旧!

古代有“生吞活剥”之语,究其原因,古有县令专好模仿名人诗词,却不能创新,使原本脱俗的诗句变得俗不可耐,才有“生吞活剥”之意。只会盲目,自以为得意,不知思考与创新,最后终得骂名。

清代诗人袁枚曾说:“蚕食桑而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酿有蜜,非花也。”诗人对于汲取借鉴可谓是看得透彻了。桑、蜂可谓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但吐丝、酿蜜,难道不是对先人成果的创新?这条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真理,却也为我们所适用,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吸收、创新兼并之,方可撷取更精深的真理。

古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句,青本出于蓝却更胜之,便是要汲取与创新了。我们生活在浮躁的年代,经济军事迅速发展,可却遗漏了国之根本文化,现在的中国在别人眼中,不过是一台会模仿的机器,而事实却也如此。当别国有经典横空出世之时,利欲熏心的商人们只会抓住商机,盲目效仿,哪能说是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怕是连巨人的脚后跟都摸不到吧!

《美美和丑丑》科学教案设计 篇5

1、通过观察、讨论,认识蝴蝶并初步了解毛毛虫演变成蝴蝶的生长变化过程。

2、借助故事比较美美和丑丑不同外形特征,激发幼儿探索昆虫世界的奥秘。

活动重难点:了解毛毛虫演变成蝴蝶的生长变化过程,激发幼儿探索昆虫世界的奥秘。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认识蝴蝶的外形特征

1、谜语:头上两根须,身穿彩色衣;飞在花丛中,快乐又逍遥。

2、那你们见过哪些蝴蝶呀?

3、我们小朋友见过那么多蝴蝶,我们在仔细的看一看蝴蝶到底长的怎么样?

4、这只蝴蝶长的漂亮吗?所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美美”

5、美美长的那么漂亮,它除了有美丽的翅膀,还有什么

6、小结:蝴蝶可以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有两对翅膀,六只脚。只要有这些特征的我们都说它是昆虫。

二、认识美美和丑丑,观察比较不同的外形特征。

有一天,蝴蝶美美飞呀飞呀来到了花园里。遇到了毛毛虫。

1、蝴蝶美美在公园里遇到了谁呀?(毛毛虫)

2、毛毛虫和蝴蝶长的一样吗?长的哪里不一样?

3、所以毛毛虫也有一个名字叫丑丑。

3、运用故事,引出蜜蜂的话

4、幼儿讨论:美美是不是丑丑变的呢?让幼儿猜测!

三、观看录像,了解蝴蝶的成长过程

1、韩老师今天准备了一段录像,请你们仔细的看一看,蝴蝶是不是毛毛虫变的?

2、请幼儿说说丑丑是不是美美小时候的样子。

3、丑丑是怎样变成美美的?

4、梳理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图,卵——毛毛虫——蛹——蝴蝶

5、我想变成一只蝴蝶。小朋友,咱们一起来玩一个毛毛虫变蝴蝶的游戏吧!

幼儿扮演毛毛虫,尝试运用肢体动作表现蝴蝶的生长过程。

四、拓展教育

1、昆虫世界里还有哪些动物也和毛毛虫和蝴蝶一样,小时候的样子和长大了的不一样?

2、幼儿继续探索,各种途径寻找答案。

美美与共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毛毛虫转变为蝴蝶的过程,丰富知识经验。

2.激发幼儿对“毛毛虫变蝴蝶”这一现象的探索兴趣,并尝试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转变的过程。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重点:

掌握毛毛虫变蝴蝶的转化过程。

活动难点:

了解毛毛虫变蝴蝶的生长过程,会用自己的身体来表达。

活动准备:

蝴蝶成长的ppt课件、蝴蝶成长的视频、蝴蝶成长的图片、音乐《蝴蝶》和《毛毛虫变蝴蝶》、蝴蝶头饰。

活动过程:

一、猜谜的方式引入课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教师说谜语,幼儿猜谜。谜语:头上两根须,身穿花彩衣,飞在花丛中,快乐又自在。

2.出示蝴蝶图片师幼一起做律动《蝴蝶》。

3.引导幼儿观察蝴蝶的外型特征,教师小结。

二、引导幼儿了解蝴蝶成长的过程

1.以美美和丑丑的故事引入,请幼儿猜想丑丑的愿望会实现吗?

2.观看蝴蝶成长的视频,完整的欣赏蝴蝶的成长过程。

3.播放课件,请幼儿回忆蝴蝶成长的的过程(卵--------毛毛虫--------蛹--------蝴蝶)。

(1)卵:蝴蝶首先做了什么?学一学卵的样子。

(2)毛毛虫:卵慢慢长大后变成了什么?毛毛虫会干些什么呢?学一学卵怎么变成毛毛虫的。(会吃树叶)

(3)蛹:毛毛虫长大后会做什么事呢?怎样才能变成蝴蝶呢?学一学蛹的样子(吐丝,在里面变成蝴蝶)

4.教师请幼儿操作蝴蝶成长过程的图片,进一步加深幼儿记忆。

5.播放音乐,幼儿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转变的过程。

三、活动延伸

1.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2.播放音乐,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毛毛虫和蝴蝶出教室。

教学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强调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自身所从事的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操作和感知,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孩子在已知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断尝试中取得成功,最终获得知识。

美美与共教案 篇7

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于1990年提出“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的概念, 简单的16个字却道出了“文化自觉的历程”。任何民族文化都可以在世界文化新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全球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与发展, 各国文化的交流亦更加密切。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中国文化享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 但如何让灿烂辉煌的中国文明走向全球, 显然处于媒介地位的文字语言举足轻重。学习外语尤其是英语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英语正在愈来愈被看作是一种国际交往的工具, 它不再为一国或一个民族所专有, 而是一种中性的信息媒介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学卷》, 1985:93) ;“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也不再被看作仅有的两种标准语, 而只不过是英语的两种国别变体 (Variety) ” (汪榕培, 1997:2) 。掌握精通一门外语是我们更好地了解异域文化、吸收他国文明的必要条件;但是如何在交流中有效地、准确地传播中国文化, 弘扬中国文明, 就要求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 把具有中国元素、中国特征的东西恰到好处地翻译表达出来, 即:用中国英语向世人传达我们独特的文明成果, 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同时也要区分中式英语在表意达理中的负面影响, 避免因母语负迁移现象、语言使用不当等成为外国人饭后茶肆之余闲谈的笑料和把柄, 这样不仅会让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颜面丢尽, 也会误导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正确理解和认识。鉴于此, 正确区分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不同, 并在全球文化大发展背景下努力克服由于受到汉语思维影响而产生的有可能引起误会、产生歧义甚至错误的中式英语表达, 同时积极准确地引入中国文明特有的词汇, 准确地向外国人传达中国文化, 有效地与异域文明形成优势互补, 有利于中国文明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让中国英语在文化层面达到与世界英语的“美美与共”。

2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之争

2.1中国英语的定义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之争由来已久, 但直到今天, 关于两概念的争论依然存在。葛传规先生是最早提出中国英语概念的学者, 他曾经指出:“英语是英语民族的语言, 任何英语民族以外的人用英语, 当然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用法。不过, 各国有各国的特殊情况。就我国而论, 不论在旧中国或新中国, 讲英语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葛老指出以下四点看法:1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2中国英语是指表达中国特有事物的词汇;3在交际效果上, 中国英语“经常引起外国人的抱怨”, 但“经过解释”他们不难懂得;4中国人使用英语总的前提为“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用法” (转引自谢之君, 1994:63) 。在此之后, 李文忠教授于1993年给出中国英语的定义, 即:中国英语是指以规范英语为核心, 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 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 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 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 (李文中, 1993:19) 。两位学者的观点概括起来不外乎包含了以下中国英语定义必不可少的三个部分: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使用的, 以标准英语为核心的, 具有中国特点的。定义的第一部分是前提条件, 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英语是中国英语, 中国本土的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中国英语的中国特点。因而中国人在本土国家学习英语, 其表达方式避免不了会受到中国语言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的影响, 也恰恰由于各国文化差异, 中国特有的一些元素, 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在外交和政治领域的蓬勃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鲜事物, 这些根本无法用相应或完全对等的英语来表达。因此, 带有中国味儿的中国英语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如:“铁饭碗”英译为“iron rice-bowl”;“政企分开”用“separate government functions from enterprise management”;还有“五讲、四美、三热爱”的英语是“fi ve stresses, four points of beauty and three aspects of love”等。所有这些都是汉语文明独特的、在英语文化中找不到相对应措辞的表达。所以学者在传达中国独具一格的文化术语时, 只能通过音译、释译等手段来表达, 因此也便有kowtow (叩头) 、yamen (衙门) 、Gang of Four (四人帮) 等独具中国特色的音译翻译表达;当然释意的表达也无处不在, 例如:有人别出心裁将公园里“请勿践踏草坪”的标牌语翻译成“I like your smile, but unlike you put your shoes on my face.”在笔者看来, 且不论这句翻译的语法是否正确, 也不去深究“unlike”这个单词有没有动词词性的用法, 但这种释译法翻译表达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是:我们可以用解释性的语言形象、生动、传神、准确地表达汉语中不太好翻的固定表达, 只要前提是没有语法等方面的低级错误, 即可予以考虑。

2.2中式英语的定义

中式英语, 又称汉式英语或中国式英语, 其形成主要是由于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 因为长期受到汉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 往往“习惯性地把汉语的语言规则运用到英语语言之中, 受汉语的思维方式和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干扰和影响而说出或写出的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英语” (金惠康, 1997:68) 。故在将汉语转换成英语的时候, 很多人只是借助英语单词和短语, 而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 生搬硬套地将其拼凑成裹着英语外壳、实则汉味十足的中式英语 (Chinglish) 。至于中式英语, 李文中教授给出的定义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 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 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这种英语往往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是不可理解或不可接受的” (李文中, 1993:19) 。例如, 我们把“好久不见”“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等直接按照汉语语言表达顺序将相对应的英语词汇堆砌在一起, 便有了“Long time no see”和“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这是典型的中式英语的表达说法, 尽管以上两例在语意理解上不会产生太大的误解和偏差,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已经逐渐得到西方国家和国际的广泛接受, 现已被收录到牛津英汉大辞典中, 成为一种固定表达, 但并不是所有的中式英语表达都有这样好的归宿, 相当多的中式英语表达不仅在我们与外国人进行交流之时产生歧义, 甚至闹出了一出出笑话, 许多看似对等的中式英语译文与汉语原意风马牛不相及。例如, 有人把“怎么是你, 怎么老是你?” (“Whyit is you, why it is always you?”) 翻译成“How are you, how old are you?”然而这样的表达在英语语境中传达的是“你好吗?年纪多大了?”之意;同样, “不三不四” (indecent, dubious) 的中式译文是“No three no four.”但其在英语语境中传达的意思是“没三就没四”, 两者不再是一种平行的语意关系, 恰恰相反, 成为条件关系“非A及B”, 于是此英文翻译被解读为“If there is no three, there is no four.”翻译后的意思与原意相差十万八千里;还有, 德国人纪韶融专门花了大量时间收集中式英语,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 他态度鲜明地表示自己很喜欢中式英语的幽默感, 没人想让它代替纯正英语。据他说, 第一次接触到中式英语是在中国旅行期间, 看到出租汽车车门上贴的小牌子对“别忘带走随身物品”的英译是:“Don’t forget to carry your thing” (陈小慰, 2010:49) 。我们知道, 由于最后一个英文单词“thing”少了一个字母s, 其传达的意思就大相径庭了, 前者错误的表达很容易使人想起一则黄色笑话, 让外国人理解成“别忘记带走你的小弟弟”。尽管他认为中式英语的表达非常幽默, 言语间流露出的似乎是对中式英语的赞美与褒奖, 但考虑到翻译的初衷, 特别是公众场合旨在让外国人理解的译文显然不是为了逗乐, 翻译预期功能是为了警示英语受众, 体现周到服务, 树立良好形象。这则笑话, 只说明错误的中式英语译文的危害之大 (非但未能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 还完全失去了该公示语应有的严肃性) , 绝非中国人为了造就出富有幽默感的语言环境而刻意所为。中式英语呈现的假象对不了解中国的外国读者而言, 极可能产生难以弥补的误导和深远的负面影响。宣传这样的中式英语恐怕不仅无法扩大思路, 更起不到文化桥梁的作用。文化对人们影响巨大且深远, 人们在接触他国文化时, 往往会先入为主, 用本国文化的意义系统阐释自己不熟悉的文化现象。由此可见, 与我们预期完全相左的中式英语表达是不符合英语语言规范的。英、汉两种语言差别较大, 现在中国人用英语写作或进行口语交流的过程中, 母语知识和经验往往会妨碍学习者得体、正确地表达, 中式英语的发生频率较高。

2.3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前景

由以上对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定义可知,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既相互联系又有质的区别。首先, 二者都是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 具有中国特点, 但中国英语属于规范英语, 其构成和使用范围远比中式英语丰富和广泛, 其对英语的影响将随着我国对外宣传的进一步扩大而增强;“中国式英语是一种畸形语言现象, 其构成和使用范围既不稳定也不广泛, 在对外交际和文化交流中起阻碍作用,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化, 这种畸形语言会日趋减少直至消亡” (李文中, 1993:19, 20) 。显然李教授对中式英语的态度是贬斥的, 当然也有人认为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本质相同, 并且把中式英语看成是一种向中国英语的过渡语。较之以上两种观点, 笔者更赞同前一种说法, 尤其是在文化视域之下, 从两者的现实影响即可得出结论。先前有人把“亚洲四小龙”英译为“four little dragons of Asia”。此种译文, 虽然句法表达准确无误, 但与英语文化取向相悖。因为“dragon”一词在西方文化中是罪恶的象征, 它指涉一个凶猛残暴的人或者一种残暴的力量、邪恶的影响。这种翻译在外国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 中国文化中的那种吉祥权威之意荡然无存。正确的译文应是“four little tigers of Asia”。显然前一种翻译并没有充分考虑别国的文化接受能力, 没有认识到中心文化差异的存在, 只一味地将其从一种语言表达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而将文化影响因素置于一边, 这样只会引起他人的误解。再有, 一个最常见的例子: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最喜欢说的就是“吃了吗?”其实这只是一种寒暄的表达方法, 说话人真正关心的并不是对方是否已经吃饭, 译者在将其转换成英语的时候, 是按照中国的文化习惯将其直译成“Have you eaten up?”还是按照英语国家的见面寒暄表达习惯灵活地将其译为外国人能够接受的“How are you?”或“How do you do?”呢?以上两例要求译者在翻译时把文化差异因素考虑在内, 中式英语在表情传意, 尤其是在传播中国文化表达之时会产生歧义, 甚至会歪曲表达, 使其不伦不类;而中国英语则在有效传播中国文明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英语的表达不但丰富了英语的固有词汇, 加入了独具异域特色的文化元素, 而且真正地传播了华夏文明和中国文化, 在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等领域起了巨大的作用。由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 应该将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区分开, 尤其在全球文化交流视域下, 更应区别对待这两种语言现象。

3结语

在国与国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等领域大交流大融合的二十一世纪, 各国都把意识形态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到了重要的位置, 而语言本身就是一个民族独立于、区别于另一文明的本质存在, 英语语言的惯用表达如语法、习语等也是一种英语语言的文化现象。规范使用英语, 本质上就是尊重英语国家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 就好像我们在全球设立孔子学院, 传播华夏文明之时, 并不愿意因他国文化因素的制约而让中国文化元素变味变质。这就给外语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必须充分认识到差异的普遍存在, 在充分尊重异域文明成果的同时, 有效地将中国文明的特有元素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外国人。中国人学习外语, 不是为了在国人面前耀武扬威, 而是为了与外国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更好地了解异域风情, 吸收别国的精髓——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与此同时, 专门从事外语研究的学者更应致力于积极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 使享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华夏文明得以发扬光大。广大外语学习者应该把学习外语当成是一种责任, 一种承载着传播文明与文化的使命, 在学习伊始就树立甄别对与错的意识, 形成规范表达的良好习惯, 尤其要区分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 在翻译实践中减少中式英语的表达, 与此同时, 也要创造出更多具有中国元素的中国英语, 使中国英语真正地在全球英语大潮流下实现由“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

有关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实例不胜枚举, 中国英语的存在是一种客观必然, 形形色色的中国英语恰好印证了国与国之间文化差异的普遍存在, 进而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这种广泛的差异性, 尊重异域文明;反之, 中式英语则会随着英语学习的普及而逐渐消亡。

摘要: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之争由来已久, 尤其在今天全球文化交融交锋的大背景下, 两者能否在全球语言体系中取得一席之地, 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 进而在吸取异域文明精髓的同时, 积极传播享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 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两概念所指质的区别, 阐释了文化视域下两者在“人人懂英语, 人人说英语”——全球英语大发展背景下不同的未来。

关键词:中国英语,中式英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参考文献

[1]陈小慰.翻译教学中“守土有责”意识的培养——中式英语遭追捧现象剖析[J].上海翻译, 2010 (3) :48-52.

[2]葛传规.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翻译通讯, 1980 (2) :1-8.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 (第一版) [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7.

[4]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 (4) :18-80.

[5]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1 (1) :1-7.

[6]谢之君.中国英语: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干扰性变体[J].山东外语教学, 1994 (3) :63-68.

[7]张培成.使用目的与国别变体:也谈中国英语[J].现代外语, 1995 (3) :16-21.

美美与共教案 篇8

【关键词】文化差异 文化体验

拉多(Lado 1964)早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一书中明确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文化和语言密不可分,语言中折射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小学生来说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国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培养文化意识和国际意识。那么,如何利用现有教材引导学生关注文化因素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呢?

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从对比中发现中外文化差异

语言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是英语教学内容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单纯从课本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且缺乏深度。由于地域、民族、宗教信仰、历史等等各方面的不同,造成各种核心价值观念的不同,在词语的内涵上的差异就更加明显。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中西文化的比较,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去。

文化内涵的差异体现在众多的颜色词汇中。3A Unit6《Colours》以Yang Ling表演短裙魔术秀开篇,重点学习颜色类单词。以单词“red”为例,对中国人来讲“红”代表着“喜气”、“成功”、“受欢迎”“红色”是幸运的颜色,是生机勃勃繁荣昌盛的颜色,在日常生活中红色应用的十分普遍,在英文里“red”则多让人想起“流血”、“战争”、“愤怒”如“see red”意思说“变得非常生气”,“be in the red”则是“欠债了”,由此可见“红”在东西方语言中文化内涵各有不同,“黑”亦然,“black”在英文里的含义有些在中文里是没有的比如:“black news”坏消息;“black sheep”害群之马,最令小学生惊讶的则是black tea红茶。颜色词汇在英文中往往内涵过于深邃,如:Mr. Brown is a very white man. 布朗先生是一位忠实可靠的人。He is in a brown study他显得心事重重。这两个句子中,全部都是小学中年级单词,但中年级的学生往往无法理解其中正真的含义。

中西方文化异同的比较是一个十分重要而且有效的手段,特别有利于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培养文化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有关生日礼物的文章时,通过提问文章中当面打开礼物,在中国发生什么情况?大多数学生都会回答不会当着送礼物的人的面拆开看,要不然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中西方接送礼物方面的差异,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

对英语起始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小学英语教学应逐步增强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力,作为一线英语教师,培养这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跨文化交际意识同时应使得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并行。

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具体语言实践中体验异国文化

一线小学英语教师要重视语言教学的基础上,挖掘教材中相关的文化内容并以适当的方法组织教学,拓展文化教学的空间,追求教学效益的最优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跨文化交往中去,让他们在亲身参与的跨文化体验中感知外来文化的知识,形成跨文化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可直接把外国文化内容作为语言教学教材,或把外国文化中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内容融汇到平时教学中,介绍异国的风俗、典故、历史、风土人情等。以4A Unit 4 《I can play basketball》为例本课的场景是在学校的篮球场上,Mike,Wang Bing和Liu Tao在打篮球。帮助学生梳理完课文内容掌握主旨后,根据这一场景在课前导学单中就可以渗透英美的足球篮球文化,例如Football is very popular in the UK,Basketball is very popular in the USA.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手段,向学生介绍NBA、英超联赛使学生对外国的经济,文化,体育都有粗略的了解,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

课堂活动的趣味多样性是小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通过课堂活动使学生亲身参与,在真实情境中,在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到西方文化。例如4A Unit 7 《How much?》单元课文呈现了以爱心义卖为场景的购物活动,在课堂活动中可以设置感恩节后的黑色星期五或是圣诞节后的Boxing Day情境在教室的四角布置四个商店,分别是食品、服装、文具和玩具商店。每个商店设有一名营业员,其余学生为顾客,四人一组创编购物对话。这时,教师就把握机会进行购物常用语进行拓展,如:I like this.I would like to take this.Do you have any other colours? May I try this on?由于购物这一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他们听得很认真,一下子就吸收了新知。因为这种文化渗透比较贴近生活,孩子们如果有机会接触到“黑五”及“Boxing Day”购物,完全可以使用所学,增强了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感受到了浓郁的英美文化气息。

三、结束语

【美美与共教案】推荐阅读:

上一篇:励志诗句霸气下一篇:暨南大学10、11年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