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对管理者的新要求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司对管理者的新要求(共8篇)

公司对管理者的新要求 篇1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加快发展,在当前全球知识经济体化的背景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各领域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作为经济与效益并重的企业来说,其本色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成为其中在新的环境中竞争的瓶颈,为了更好地谋求一条生存之路成为当今企业的当务之急。

一、基于学习型组织 理论的企业文化分析;

就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特点看来,当前学习型企业文化乃是新时代企来的生存灵魂,学习型文化品一种新产物,是现代企业文化中的一种个型文化,其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源自内在需求的一种具有意争力的选择每一家企业的学习文化都买好由于该企的自身原因而有所不同,因此,在当今天社会企业的个性文化不仅认识一种独特的核心竟争力且也是企业竟争的基础源泉,它从本区上抵动着企业核心竟争力的形式和发展,毋庸置疑当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以往对比有着前所未有的民展和超越,一个以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市场在全球逐步形成,在此时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其明显的时代特性。一是科技发明的周期越来越短,另一个是互闻网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其以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由此可是信息技术的崛起使社会经济的增长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已当之无愧的成为新形势下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社会的物质产品达成了史无前例的丰富程度,人们对商品的先择空间也越来越大,商品市场也最初的卖方为主的角色转轨到买方为主的市场管形中,这一角色的转换,不但给消费者的自由需求带来的好处,而且在很大程度对商品的生产经营以深深影响。

二、时代创新的技术创新是企业文化的动力

随着市场消费者需求的越来越高,使国内外市场体制的竟争愈演愈烈,在这样的市场竟争中企业要想博得一席之地,必须与时代同步,对产品进行技术创新,把企业全休的知识智慧集成于一身并其融入计市场与服务中打入市场,溅起经济市场的浪花,企业文化品保障组成核心竟争力的各种能力协调发展,企业文化是企业整体的价值观,精神以及引为文化企业运利与发展都有一个全局的反映,企业文化通过导向使企业的各个部门与成员都清楚了解企业的目标,明确各部门,人员的任任和与联系,从而使资源在企业内部合理分配,使每种能力都有其形成合理的资源基础企业文化可以有效的促时企业内部能力将这些能力有机整合使之 为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逐步演变成企业的核心竟争力企业文化是凝聚竟争力的基础使企业员工深汇识计只有把握相互配合同协调的团队精神才能真正增强企业的实力,从而将各种小能力变成大能力,最后形成企业核心竟争力,企业在核心竟争力的形成中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三、不断完善找出自身缺点,提升企业核心竟争力

企业管理者在竟争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和自我神视,清楚了解企业内部存在和将要解决的不是影响。

员工实施战略的保证,企业要实现战略目标,必须创造有利战略执行的企业文化来导航和支撑。必须用文化来打造企业品牌,树立企业荣誉,传播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竞争力,因此,企业应特别注重企业文化的战略导向,一切战略作为均要与企业文化保持一致,并且企业文化的约束和指导进行。

四、创建企业文化的核心以人为本;

企业文化传承着企业的层次定位,员工的素质面貌和与之协调的广阔前景是企业管理的良性循环,传递的是一种精神感受和生活观念,是实施企业反战战

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更需要间洁净环境,开拓思路,实施文化,发展战略争取走在行业领域的前沿,企业文化是作为一种“隐形规则”存在于员工的意识中,企业文化离开员工根本无法独立存在“以人为本”是形成先进企业文化的基础,现在国际上成功的企业家不存在追求利润为唯一目标,而是有着利润的社会目标,也就是的价值多余物的价值,卓越的企业总把的价值放在首位,物品放在第二位,应该尊重员工的思想,在一个企业里,领导者如果听到不同的声音能够接受新思想所带来的冲击,这样才能让这个企业保持活力,也能不断激发员企业的创造力

五、创建企业文化要树立一个共同目标;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如果没有一个自上而下的同一目标,很难参与市场角逐的,更难于在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企业作为一个利益的共同体,所拥有职工需要一个共同的目标,这个事业目标既是企业对职工的一种利益吸引,也是大家作为方向的一种界定,通过目标的努力,职工精神和企业文化就形成这种精神和文化企业优良传统的结晶,是联系企业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信念会使企业职工凝聚成一个整体,并在工作中遵守企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努力,未来竞争胜利的企业只能是那些学习性的组织,最终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一个企业的学习能力,以及迅速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必经不断摒弃过去,超越自我,展望未来,原有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坚持创新,改造自我,追求卓越才是先进企业文化的内涵。

六、高度重视、完善制度、保障公开制度;

在巩固已经取得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公开内容,拓展企业渠道,重点抓好信息平台,网上公开,着力推进厂务公开透明和程序化,不断公开质量,有效保证企业员工生产经营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企业改革发展和稳

定,坚持把厂务公开民主管理作为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加强企业民主政治建设,广泛提取干部,职工意见,对公开内容严格审核把关,并明确责任要求,从而确保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和全面性,联系实际,不断创新公开形式,拓展公开渠道,不断推进公开工作深入发展,对公开各环节工作认真抓好落实,确保公开工作常规化、制度化,认真做好信息反馈和档案资料整理。各部门积极配合职工参与基本规范的公开制度化体系。

七、突出重点、改革创新、不断把厂务工作推向深入;

不断深入公开内容,创新公开形式,拓展公开渠道,在企业内部重点公开领导干部是否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以及企业业务费,办公费,小车费支出及职工关切的热点事项,对外侧重点公开生产经营管理及建设费服务程序,客户关心的重要事项,接受群众和职工监督,坚持职业,专栏公开,会议公开的基础上,着重做好厂务网上公开,厂务公开透明的全方位推进,为全体干部,职工提供良好的参政,议政的环境也有广大客户群在提供良好的服务,不断拓展公开渠道,确保厂务公开信息畅通,好通过案表征求意见表达渠道,广泛征求职工意见和建议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召开畅谈会与职工谈话沟通渠道,由公司一把手报告工作,根据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和反馈意见,由通过召开职能部门协调会,职工协调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不能采纳的及时向职工说明原因,争取理解,坚持求真务实注重质量和实际,促进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

八、依靠职工谋发展,发展成果与职工共享;

坚持以人为本,用制度管理,职权。干部职工执行利促进职工合法,权益进一步落实,严格履行劳务合同,依规为职工办理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关爱职工。及时给与困难职工帮助和慰问病痛职工,由于职工的民主权

益,合法权益得到保证,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与企业共度艰难发展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企业在改革中人心不散,财产不失,干部不懈,企业才能蒸蒸日上,职工才能与企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朝着理想的目标奋勇前进。

机关四支部 杨 林

公司对管理者的新要求 篇2

关键词:民生,政府管理,管理体制,公共政策

民生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也是国家和社会组织活动的重要目的。而改善民生既是一个经济和社会层面的问题, 也是一个政治层面的问题, 其中涉及到政府管理。在政府管理层面, 改善民生有赖于政府转变管理体制和方式, 提高服务意识、行为规范和服务能力, 因此, 保障和改善民生, 不仅对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出了要求, 也对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提出了要求。

一、转变政府管理职能, 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 民生领域不断拓展。过去的民生需要主要在衣、食、住、行、用等基本生存方面;现代的民生内涵除了基本生存外, 还包括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和产品需求。民生领域不断拓展, 对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提出了要求, 即要求政府在搞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 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把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 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改善民生。

适应民生需求的变化, 转变政府管理职能, 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 是政治合法性的要求。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保障和促进民生属于国家的基本职能, 即国家的社会职能。国家政治职能的实现, 必须建立在其履行社会职能的基础之上。在现代社会, 政府向全社会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被认为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甚至是政府存在的依据和理由。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 市场主要是解决经济运行方式问题, 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 而政府主要是满足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基本公共产品需要。由此, 必须确立政府是社会公共服务责无旁贷的供给者的理念。政府承担起全社会基本公共需求提供者的责任, 促进改善民生, 是政治合法性的要求。

社会公共服务或产品是指由政府提供的而且不是以市场方式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服务或产品, 公共服务和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当前, 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包括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创造就业岗位,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 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展, 进行宏观调控、发布公共信息等方面。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一些新的民生问题和社会矛盾也在不断涌现。一方面, 这些民生问题的产生有其客观因素, 即与社会转型、市场经济改革和全球化进程密切相关;另一方面, 民生问题也与制度、政策的失衡, 政府管理职能转变滞后、提供公共服务不足有关。因此, 改善和保障民生, 有待于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和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建设服务型政府”, 这既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也是民生发展提出的要求。

二、转变政府管理体制, 促进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

促进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 涉及到转变政府管理体制。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改革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入财政民主化改革、行政层级调整、政府间关系重构、党政关系模式再造、制约权力体制的完善等敏感而关键的领域。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 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 规范行政行为”。

保障和改善民生, 需要建立面向民生的公共财政体制, 需要健全政府公共财政体制。民生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公共产品供应问题, 需要政府的投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体现在财政功能这个层次上, 就意味着政府要降低财政支出中用于经济建设的比重, 压缩非公共产品的支出, 把更多的公共资源用到社会公共需要领域来。财政支出要体现以人为本, 就必须调整公共支出的范围, 把生产投资型财政转变为公共服务型财政, 将财政支出的重点转向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和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公共民生领域是政府投入的重点, 这是现代国家的一个基本特征。我国目前政府层级之间财政分割的问题突出, 不同层级或不同部门的政府机构自利倾向严重, 逐利动机非常强烈, 因而不利于承担起民生投入的责任, 这一现状必须加以改革。

保障和改善民生, 需要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责权。中国的政府体系, 包括中央、省 (自治区、直辖市) 、地区 (地级市、自治州) 、县 (县级市) 和乡 (镇) 共5级, 但由于没有通过立法对各级政府的事权加以明确划分, 使事权和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长期层层下移, 中央和省级政府集中了过多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建设支出份额, 而社会保障支出以及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这类区域性外溢效应较强的公共品过多地由基层政府承担。现行分税制下, 财权过于集中在中央, 事权过于下放到地方, 地方没有正常的融资渠道去完成大量的公共事务, 这不仅影响到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水平和稳定性, 而且导致各地公共服务水平不一, 制约公共服务的公平性。这是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对此, 必须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所提出的要求进行改革, 即“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责权, 按照中央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明确中央和地方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管理责权。”

三、转变政府管理方式, 强化公共政策的公平性

当今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在由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变迁, 整个社会出现了剧烈、持续、深刻的分化, 表现为社会异质性的增加、社会利益分化。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一项政策或改革, 可能在让某些群体受惠的同时, 使另外一些群体受损, 这一时期的政治会更加凸现利益群体的博弈。保障和促进民生, 需要政府转变管理方式, 在社会管理中更加重视公平性, 以确保各不同利益群体平等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

在政府管理方式上, 存在着传统的行政管理与公共管理的区别。传统行政管理的主要目标在于通过社会管制维护社会秩序, 重管制轻服务。政府公共管理的目标不仅在于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也在于有效公平地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传统的行政管理在价值理念上强调管理的效率至上而忽视了公平性, 因而往往与民生问题发生矛盾和冲突。而公共管理不仅重视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而且更强调社会公平, 因而与民生要求相一致。政府公共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公共性的内容, 强调的是政府公共管理不同于私人管理或企业管理, 强调对公共利益的关注;一方面是管理的内容, 它强调的是调解冲突及融和不同利益的过程。促进改善民生, 必须实现由传统行政管理向公共管理的转变。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 规范行政行为”。实现上述四个分开, 有助于政府把公共管理的重心放在公共利益和不同利益的协调上, 促进社会的公平性, 促进改善民生。

政府在管理过程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手段是制定公共政策。要确保公共政策的公平性取向, 必须坚持决策中的科学化、民主化, 以防出现诸如目标选择不适当、公共利益部门化、政策之间相互冲突等问题。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 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 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在公共政策设计中, 在属于专业性技术性比较强的重大事项方面, 更多地需要依靠科学, 依靠专业化。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其中一项重要的分工就是让政府政策制定的调研、决策、执行、监督等四个环节实现相对分离。而在表达民生的需求方面, 在属于与社会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方面, 更多地需要社会公众的参与, 依靠民主机制。因此, 要建立健全群众参与决策与监督的机制, 把关注民生落实在决策中, 并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监督保障关注民生决策的贯彻执行。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要求改革现在公共管理中存在的政府行政部门既管研究又管决策, 还管执行和自我监督的体制, 以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公共权力滥用、与民争利等问题。要求改革当前公共政策制定中主要由一个部门或几个相关部门主导公共利益和公共政策制定的办法, 以防止产生公共利益可能受制于部门利益和特殊利益集团利益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 通过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促进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 是政府所代表的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四、增强管理过程开放性, 确保群众利益的有效表达

1、政府政务公开化。

公开化是指政府决策和行政行为除涉及国家安全及商业机密等不宜披露的信息外, 都应通过适当的渠道告知社会。只有在公开的环境下, 才能有效保障个人行为能实现公正和公平。我国政府一直倡导政务公开, 但由于缺乏制度的保障和约束, 政务信息即使发布仍未达到制度化和经常化的要求。如:政府在法规文件的制定和发布过程中, 基本是通过内部“红头文件”的方式层层下发, 透明度不高, 社会公众的知晓度很低。

2、关乎民生决策, 公众应能积极参与及公开讨论。

在涉及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的领域, 只有经过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公开讨论和协调所达成的共识, 才能最大限度地显示、聚合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 提升公共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公正性。在公共决策领域, 领导干部有优势, 也会有其局限;专家学者有高见, 但多适用一些比较专业化的领域, 他们对民生问题的体验不大可能超越社会大众, 因此, 扩大公民参与决策, 拓宽民主渠道具有重要意义。增强公共管理过程的开放性, 关键在于建立完善公众利益表达机制。解决民生问题不仅需要提高政府利益整合能力, 也需要有公众利益表达的渠道以及管理者的反馈机制。目前中国的民生问题之所以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很大程度上与公共管理系统中群众的利益表达不畅有关。社会资源总是有限的, 最大限度地将有限资源运用到群众的真正需要上, 就有赖于民意表达机制的完善。建立完善公众利益表达机制, 这是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要求。

3、重视弱势群体的声音。

公司对管理者的新要求 篇3

【关键词】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资产管理

一、前言

在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深化改革的全面部署以及公共财政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的科学事业单位需要面对更加复杂的资产管理工作。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包括科学事业单位的类型、单位性质及业务特点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所以,如何去实施并推广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

二、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创新之处

1.新增会计业务及核算内容

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公共财政体制的不断改革下,新增了许多会计业务。其中包括国有资产的管理、对政府的各项收支进行分类、政府各部门的预决算以及国库集中支付等会计业务。这些会计业务既有利于公共财务体制的改革落实,又能满足资产管理的需要。同时,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增加了核算内容,在固定资产折旧以及推销无形资产等方面。这样做的目的是能更加全面、真实、有效的反映科学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便于科学事业单位进行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

2.改进会计科目体系及财务报表体系

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体系上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对原有的体系进行了梳理,在取消了一部分会计科目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些会计科目,并且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完善后的各个会计科目的作用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以后的会计实务操作提供了依据。新的会计制度中细化了各类收支科目,有利于进行收支核算。同时也增加了财政补助结转等各项科目,以满足资产管理的需要。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财务报表体系方面也有着不小的改进,取消了原有财务报表体系中的资产负债表收支项目,增加了财务报表体系总的财政补助收支表并改变了格式。

3.改进核算方法

在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第一次采用成本核算方法。就是在科技产品这一栏的下面另设两个明细科目,分别是生产成本和产成品。其中,生产成本是生产过程中需要的成本,而产成品是指入库的实际成本。

三、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资产管理的新要求

1.加強公共财政的会计核算

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强调了会计核算的重要性,而且重新界定了会计核算口径,并明确了各个会计科目应该进行的收支明细核算。在新的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也规定了部分财务处理流程和核算内容,其中包括财政补助的收支情况及财政补助的结余和结转情况等。

2.加强会计信息中的会计指数

会计指数是用来分析研究市场价值评估和绩效考核之间的关系,在财务方面,具有完善和提升财务信息管理的作用,有效地解决了以前财务信息与影响因素分析不充分的问题,能为企业提供详细的分析数据。

(1)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以至于会计信息也成了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会计指数,更是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作用。会计指数具有全面性、真实性、有效性以及具体化等特点,能充分反映财务状况及利用会计信息。

(2)加强经济管理

经济管理是指我们国家对社会经济管理所实行的宏观调控,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内容,是一项长久且有效的改革工作。会计指数也会满足市场经济中的许多需求,与传统的会计有较大的差别,更加全面、具体、准确、有效,且对市场经济的分析更透彻。会计指数分析市场经济能够做到“快准狠”,是加强经济管理的有力措施,还能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预防市场经济中存在的诸多风险。

(3)多方位发展

会计指数有强大的理论支撑,同时也更符合实际需求,还有着全面性、真实性、有效性以及具体化等特点,是一项重要的分析手段,也更具参考价值。所以,会计指数不仅对于企业财务状况方面极为重要,对于国家事业单位、机关、军队等都有着较大影响。会计指数已不知不觉的朝着多方位发展,同时,它也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多方位发展。

3.加强资产管理

资产管理不断规范,监督力度不断加大。比如公司小王作为会计,利用工作优势开具现金支票,但却未登记入账,也不会在银行调节表中体现出来。这种贪污罪就很难侦查,但是如果公司应用最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就会将财会与审计分开,增强监督力度,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而且即使贪污事件发生,也能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

要努力开展国库资金安全大检查、财政授权支付和工资统发检查等一系列财政检查工作,确保了财政资金运行安全。开展“雁过拔毛”专项整治,认真落实数据核对、全面自查、专项督查和交叉检查工作,完成财政综合办公系统建设,提高机关工作效能,夯实财政发展基础。

四、结语

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及推广,是我国会计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我们要重视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深入研究其创新之处及其对资产管理的新要求,从而提高我国科学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毕莹.论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J].中国总会计师·月刊.2014,09(134):64-65.

[2]祁娴,吕庆立.浅析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J].经济研究导刊.2015(5):237-239.

养成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篇4

安源区第一中学彭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养成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养成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和如何思维.要求学生既要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又要注重将知识“内化”为做人和做事的本领.最终“升华”为创新能力.那么作为养成教育的中间力量和实践主体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当如何面对这一新的教育观念?

一、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提高对养成教育的认识

长期以来,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轻视实践和应用;只注重统一的要求,而轻视个性的发展;只注重求同存异,而轻视求异创新.同时也就造成了我们的教学方式为“灌输式”,课堂教学成了教师的“一言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层次和素质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那种学校培育出什么人才社会就得接受什么人才的局面将不再存在,当今的社会需要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要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度的责任感;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身体健康并善于与人合作.为实现这个目的,我们就必须彻底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养成教育的教育观.使我们的教育做到根据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发和引导学生先天的、内在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把知识与能力、素质与发展结合起来.把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变为以能力和养成教育为中心.使学生在学校得到的最重要的不仅是知识,还应当有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训练以及掌握和消化知识、创造性应用和发展知识的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的人格力量在养成教育中的引导作用

教师的人格力量表现为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渊博的学识.在学生的眼里,教师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是可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会对学生的各方面产生影响.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己,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做到:

1.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同时,要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做到政治立场鲜明,热爱祖国,热爱党的教育事业,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处处事事以身作则,给学生以榜样的示范作用.

2.教师要具有高尚的敬业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态度

世界上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不容易的,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不断进取的工作精神.而这一切都需要在学生时期就加以培养,教师则担负着启蒙和奠基的神圣工作.因此,我们认真准备的每一节课、精心上好的每一节课、耐心而准确解答的每一个问题、平等而善意的每一次谈话都会在学生心灵上留下痕迹,都可能成为学生今后严谨科学工作态度形成的基石.

3.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丰富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方法,加深和拓展知识面学生的能力培养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它不但要求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还要求善于不断的学习.因此,教师应当首先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积极参与各种层次的教学研讨和继续教育,努力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主动探讨既符合学科特点又可以促进学生能力提高的教学模式,加强信息交流.教自然科学学科的教师要增强人文科学修养,教人文学科的教师要加强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对自然科学的了解——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4.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就教学过程而言,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体现在引导学生“爱学”、“学会”、“会学”上.但知识、技能的接受与掌握则取决于学,所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是教的出发点和归宿.也就是说,教育活动本质上是人与人的相互作用.协调的师生关系可以为教育教学活动创造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教育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的状况──当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信任并以期望时,他就会朝这个方向努力并取得效果;反之,如果师生关系不融洽,则学生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形成抵制或拒绝.

5.教师要有一颗爱心

真心的爱每一个学生,这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教师的爱心,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健康的成长,特别是能使有缺陷或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倍增信心,能使犯了错误的学生重新振作起来.爱学生就要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和精神世界,这样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爱学生就要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在学生的眼里,“公正客观”被视为理想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是学生依赖教师的基础.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心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三、教师要努力研究,探索符合养成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通过教育教学过程来开展的,而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是教学过程的具体体现.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重视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教学的严格计划和统一标准;注入式教学为主要课堂教学形式,以统一标准的笔试

成绩作为主要评价方式.然而它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不同类别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很少考虑传授的知识对学生的发展能起到什么作用以及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如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改变提出课题、讲解概念、推导公式、讲例题或做练习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应当以知识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转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品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就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如自学式、讨论式、小组实验式等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教学模式上应当形成学科特色.比如理科教学的综合性启发式模式;文科的问题解决的模式:实验学科的问题提出──构思──实验──归纳结论的模式等等,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养成教育的主渠道.从而培养出一批批、一代代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

四、强化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让学生自制、自控、自育

(1)重视课堂内外的常规训练,培养学生自制、自控能力。

有这么一句古话:“幸福的人并不是能随意支配金钱的人,而是能随意支配自己的人。”亚历山大征服了全世界,但不能节制自己,因而夭折了。因此,培养学生自制、自控的习惯,这也是使他们将来幸福的保证。

为了磨砺出学生的自制、自控能力,首先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和训练。从点滴的、不起眼的小事抓起,严格要求,一抓到底。针对班上学生实际,注重细节的培养。例如:学生每节课提前三分钟到学习地点,准备好书、资料、笔记。要求学生看书、写字姿势做到“一拳”、“一尺”、“一寸”。并结合学校日常工作,对“两操”、校卡、考勤、卫生有明确的规定和具体干部负责。在每周常规中首要强调周一的升国旗仪式,要求学生统一校服,严肃认真,加强学生爱国、爱校、爱班意识。在文明习惯中,要求学生做到“一开口”、“一举手”、“一抬足”受人青睐。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相互协作的过程中,做到“一分钟站好队”、“一分钟交齐作业”、“一分钟入室就座”。虽然这是一些小事,但它塑造着学生的品德和人格,能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2)建立全班学生分级管理制度,培养学生自控、自育能力。

在集体中怎么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兴趣、才能呢?那就必须使每个学生在集体中都有他的地位和作用,使他感到他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是一个生命力的活细胞。因此,教师就应培养、诱导学生参与集体的相互管理和个体的自我管理,使集体和个体成为管理的主体。发挥集体和个体的相互教育和相互管理的作用。在这种管理中,采取全班学生分级管理的制度,改变了过去班主任一人抓一人管的局面。这样做班风有新会貌,但可能有些班少数差的同学没有被调动起来,总是被人管。那么这些班也要把这些差生也纳入管理之列。这样不仅提高了

他们的积极性,又让他们明白如何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成为一名好学生,进而还锻炼了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在差生得到教师提拔之后,再由学生民主选举班委会,集体讨论班规班纪。师生真情坦露的主题班会,形成人人觉得在这个集体中受到了尊重和爱护,人人都愿为这个集体健康成长作贡献、尽义务的氛围。各班要有自己的班务日誌上,记满了每一天的学习内容、清洁、纪律、出勤等情况,班上的好人好事,值日生要记录在案,并粘上一面小红旗。每个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都有一个量化评分,并以小组为单位计入总分,每周评出一个红旗小组。这样的常规训练,加强了学生对生活、学习、行为、礼仪、卫生、安全等习惯养成,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增强了学生的自强、自立、自理、自制、自控、自育能力,也营造了一个勤奋进取的班风,团结友爱的集体。

四、注重良好的习惯养成后的巩固

“教是为了不教”。教的出发点是为了让学生自己成长起来,自己形成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最后不用你去指点,他就已经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抵抗侵蚀的能力和自我完成的能力。因此,要反对那种把学生管得太死,不注意启发学生的自尊心、责任心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形成了就可以不管了呢?我认为,也不是,还是要管。学生的思想成长中,由于根扎得还不牢,树梢老动,树根就会动摇了,由于学生具有可塑性一面,所以,学生有了自我教育能力后,还经常进行疏导。这种反复抓,抓反复,及时提醒、督促和大量系统的训练,使之形成行为迁移,养成良好的习惯,而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新课标对初中教师能力的新要求 篇5

上游乡兴阳中学耿喜钟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一次极其深刻的变革。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及评价体系等方面都较原有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这场变革给教师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同时也对初中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能力要求。

一、准确把握新课标的教学能力

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要求:“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改所呼唤的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依赖于主体的不断活动,激发其内驱力。新课程体系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教学方式上,我们必须从传统教学的讲授式转化为启发式和探究式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模式。

二、灵活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

教材是学生籍以学习新知识的基本依托和教师赖以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理念的重要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教材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有效载体,而且更多的担负起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教育任务。总之,新教材更贴近实际生活,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能力。

三、探究合作的指导能力

新课标认为,在教学活动的探索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既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又要因材施教,及时给予指导。从创新层面看,探索性教学不仅需要师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力、理解力、想像力和机敏性,而且有赖于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充分展示。

四、体察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改革是在不断实践、大胆的创新中进行的,每个教师都处在探索试验阶段,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教学反思尤为重要。反思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活动,是对过去行为再认识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实施教学和研究的基本手段,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研究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的分析与总结,认识和找到自身教学的不足,适时积累经验,以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

从新课程标准理念出发,教师应着重从五个方面的教学反思:一是反思教学定位问题。二是反思动态生成问题。三是反思教学设计问题。四是反思教学效果问题。五是教学资源问题。

其实,教学中的反思远不限于上述五个方面。教学中的任何疑难都可以成为反思的对象,对教学中任何困惑的思考都有可能成为教学智慧产生的源泉,对教学中关键性问题的不断求索都可以增进教师的反思能力。

谈谈和谐社会对检察工作的新要求 篇6

一、牢固树立安定有序是构建和谐社会前提的理念,努力营造和谐社会安定有序的治安环境。

稳定是和谐的基本要求,和谐是稳定的最高境界。有效打击犯罪,及时遏制犯罪,尽量减少社会中不良人群的数量,是包括检察机关在内的整个刑事司法系统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时期,不同利益群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成员的利益差距在逐渐增大,利益摩擦突出,人民内部矛盾凸显,群体性事件增加,刑事犯罪高发,社会治安环境已不容乐观,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要通过办理案件,争取社会治安好转,争取社会环境净化;与此同时,要认真贯彻宽严相济,区别对待的刑事政策,加强对失足者的教育,感化和挽救;对未成年犯、从犯、过失犯,要区分不同情况从宽处理;对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造成严重后果涉嫌犯罪的,也要严格掌握刑事政策,正确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尽量缩小打击面,避免激化社会矛盾,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二、牢固树立廉洁高效是构建和谐社会基础的理念,努力促进政务清廉。腐败引发社会矛盾,廉洁带来公众信任,高效奠定社会和谐。检察机关要牢牢把握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基本要求,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要在查处范围上拓宽广度,在反腐倡廉上强化深化,把破大案与追缴赃款相结合、抓办案与抓队伍相结合,力促反腐倡廉取得实绩。

第一、积极参与检察机关的侦查一体化办案,提升查破案件的能力,排除干扰能力。

第二、积极参与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突出查办涉及国家工作人员的商业贿赂犯罪工作,重点查办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和集中采购等领域的犯罪。

第三、积极探索职务犯罪预防网络和机制建设,进一步做好行业预防、系统预防和个案预防,将职务犯罪降低到最低限度。

第四、大力加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要结合查办案件工作,针对个案中暴露出的带倾向性、普遍性问题,深入剖析,举一反三,加强对职务犯罪发案原因,特点和规律的研究,特别是注意查找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原因,积极提出检察建议,协助有关部门建章立制,堵塞漏洞,逐步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条件和土壤。此外,还要运用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和宣传,提高广大公职人员的法律法制观念,自觉抵制以权谋私、滥用职权的行为,从源头上减少和预防职务犯罪,努力营造和谐社会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

通过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纯洁公务员队伍,优化公务活动的廉洁性,净化党风、政风、民风,为构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三、牢固树立社会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关键的理念,努力实现公平正义。司法是调整社会关系,解决社会成员利益冲突的重要手段,是保障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底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有公平正义的司法环境作保障。当前,司法不公现象仍然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的监督机关,在维护司法公正中具有极其特殊的作用。

检察机关要严格执行法律规定,尽职尽责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在公诉工作中要大力强化法律监督意识,敢于纠正司法不公现象,坚决依法查处司法领域的腐败案件,确保司法公正。在工作中要进一步强化监督意识、改进监督方式、重视监督实效,促进执法公正。

第一、加大侦查监督力度,对于公安机关有案不立,无罪乱立或取而不审,另案处理等现象进行监督,切实依法纠正。

第二,加大对审判活动的监督,注意从司法不公现象背后发现司法人员索贿受贿、枉法裁判、徇私舞弊等犯罪线索,维护法制尊严和司法公正。对于民事、行政诉讼中判决裁定有失公平的,损害国家集体利益的要依法提出抗诉,监督改判。检察机关要切实解决不敢监督、不善监督,监督不到位,监督不及时的问题,提高监督质量,增加监督实效;要深入查处司法不公背后的贪赃枉法,徇私舞弊,滥用职权,刑讯逼供等司法人员的职务犯罪,确保公正执法,努力营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司法环境。

第三,加大执行监督力度,加强对监狱劳改场所执行情况的监督,发现存在违法行为,依法进行纠正。通过诉讼监督职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维护的作用。

四、牢固树立规范执法是构建和谐社会保障的理念,努力提高干警素质。

公司对管理者的新要求 篇7

一、拓展信息系统功能的背景

2008年,上海外来人口达到642万人。外来人口的持续增加从根本上说是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使然,但也不可否认,我国医疗保险待遇的地区差异刺激了劳动力特别是各类人才向待遇高的大城市集中。上海医疗保险的缴费基数、费率和待遇水平在全国各省份中都是较高的。由于利益驱动和环境差异等因素,长期在上海生活、工作的外来人口无疑会增加,而且这种增长势头今后还会持续下去。

异地就医的增加除了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长期在外地的工作人员和临时出差人员有需求之外,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是重要原因。优势医疗资源大量集中在诸如上海、北京等中心城市,使得其他地区的患者大量向中心城市集中。上海各三甲医院中,外地患者占就医总人数的50%以上。由于异地就医人员的医疗费用大都是本人垫付,再加上医疗服务价格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有些异地就医人员还需要亲自回参保地报销医疗费用,加重了参保人员的经济负担。因此,改进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已成为一个紧迫课题。

医保关系转接和异地就医的频繁性,说明医保经办机构面临的经办任务繁重,没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系统的支撑难以为之。

目前,上海医保信息系统根据本地政策,正在完善统筹地区内不同制度间的转移接续工作,并与浙江省杭州市、湖州市、宁波市和江苏省镇江市等地进行了异地就医结算服务的试验性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需求分析

中央新医改文件提出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复合功能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的要求。复合功能包括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管理与监督、参保单位和个人管理服务等内容。医保关系转接和异地就医结算功能理应成为复合功能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同时,建设具有复合功能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不仅应充分考虑经办机构自身的经办业务需求,还应该考虑为定点医药机构、参保人等管理对象提供可及性强、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在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时,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既保障参保人的利益,又保障基金的安全。

医保关系转移接续方面,需要完整地记录参保人的各种参保信息,包括在不同制度间的转移情况、跨统筹地区转移情况、个人账户记录情况等,形成参保人档案,全面掌握参保人的第一手资料,以便在经办时根据政策对参保人的情况进行调整,顺畅地实现转移接续。

异地就医更关注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所以,信息系统应围绕着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的使用比例、特殊资格申报、医疗保险基金的审核、医疗保险基金的调拨和支付等基金管理工作提供详实的信息。

三、信息系统设计要求

根据对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需求分析,笔者认为,对医疗保险信息系统的改造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1. 系统功能

需要较强的扩展功能,以支持各项医保制度及人群的扩展。在医保关系转移接续特别是跨统筹地区转接时,能顺利地将参保人纳入到本地系统中,也能将不同医疗保险年度的参保人正确地纳入到本地系统。同时还应考虑,公务员补贴、企业的各类补充保险等也将纳入到医疗保险结算中。对此,信息系统也需要对这些内容的纳入提供支持。

需要提供底层信息支撑。医疗保险信息系统与参保人利益息息相关,因此,系统需要在保证可靠性的情况下,提高性能,为业务经办、管理服务提供底层信息支撑。

需要完整记录参保人的医疗保险动态信息及个人账户信息。信息系统可按照时间对参保人的参保记录进行检索和查询,获取参保人的医疗保险动态信息。特别是在参保人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后,对曾经发生的医疗费用进行报销或退费处理时,能正确按照政策进行相关的业务经办工作,并能依据跨医疗保险年度的个人账户资金使用信息进行正确的结算。此外,在各地医疗保险试点过程中,出现了家庭账户模式,信息系统也需要提供对家庭账户的支持。

2. 建立医保关系转移接续的相关计算规则

各项医保制度的差别主要在于筹资水平、缴费比例、缴费年限、保险待遇等。因此,制度间衔接也主要涉及以下内容:缴费基数的认定、缴费比例变化、最低缴费年限、退休后待遇。需要重点考虑四个问题:不同制度转换时视作缴费年限即缴费年限折算的计算方式;退休时缴费年限不足最低年限时补缴费用的计算;退休时缴费年限不足最低年限又不补缴费用的,其退休待遇的调整方式;在医保关系转移接续以及异地就医过程中,由于参保人的医疗保险状况不同,需要对个人账户按照业务要求进行相关转换,数据量较大信息系统需要建立医疗保险结算的折算计算器。

3. 对多种医疗保险交易体系和结算方式的支持

从结算交易的实时性方面考虑,各地医疗保险信息系统由于信息化程度的差异,存在实时结算交易系统(以上海为代表)和非实时(脱机)结算交易系统两种模式。针对异地就医的要求,信息系统需要兼容两种交易体系,实现对异构系统的兼容。

从医疗保险结算方式考虑,各地医疗保险以按项目结算为主,但同时存在按病种结算、床日结算等各种结算方式。在各地医疗保险结算的过程中,随着业务的发展和医疗管理能力的提升,人社部也要求各地积极探索不同医疗保险结算方式。因此,信息系统需通盘考虑兼容各类可能出现的医保结算模式。

4. 采集参保人员异地就医过程中的各类信息

随着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设水平的提高,各类医疗保险信息和数据也越来越标准化和规范化。同时,定点医疗机构的信息化水平也会越来越高。这无疑为采集参保人员异地就医过程中的各类信息提供了良好条件。

为满足异地就医管理需要,应进行三类信息的统一采集:相关政策信息的数据化采集,主要包括缴费年限、医保支付比例等;费用结算信息,如挂号费、诊疗费、化验检查费、药费、住院费用等;费用审核信息,如化验检查报告、住院首页、住院小结、诊疗代码等,可扩大采集范围,确保精度,供参保地进行费用审核时使用。

5. 医疗保险服务延伸

为减轻参保人负担,提高服务效率,方便参保人费用申报、报销等,可通过信息系统扩大医疗保险服务范围,在异地设立报销和结算单位,为异地就医的参保人提供各类医疗保险经办和医疗费报销服务。

四、保障措施

1. 政策保障

上海市已出台两个涉及医保制度衔接的文件,这为信息系统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但是,随着医保政策的调整,制度间衔接的方式方法也会随之变化,制度间的衔接政策也应适当调整。笔者认为,应该逐步淡化按人群设定保险制度的方式,逐步形成多层次、广覆盖、易衔接的医保体系。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医保制度的衔接问题也日益突出。不同统筹地区间的人才流动也势必涉及到医保关系的转移问题,而其参保年限、待遇认定、资金账户的转移、保障待遇的差异等问题涉及面较广,需要有一个指导性的、统一的医保关系衔接政策。

2. 网络支撑

课改对语文教师的新要求 篇8

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要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重新认识教学内容。要改变教科书是教学的唯一内容的狭隘认识。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中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特别是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课后适当拓展、延伸,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今后的教师,不应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 二是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悅。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今后的语文教师,不应是“授之与鱼”,终年辛劳而收效甚微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与渔”,教导孩子拥抱生活,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教练,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的智者。 新课程期待着老师们重新审视对职业角色的定位,把自己从“神坛”中请下来,能与生为善;把自己从“经验”中请出来,敢自以为非。期待着老师们正确地发掘其内涵,变通地实践其要求,给学生烹调出丰盛的素养套餐。期待着老师们来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课堂上少一些“话语霸权”,多一些百家争鸣。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未来人才的培养目标。面对这个大课题,面对新课改,只要我们大胆地去实践,就会留下我们共同探索的足迹。

课改教改在全国全面展开已有几年时间了,这是一场深刻的教学革命。说实话,已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我,的确有点不适应。我要提高,怎么提高?我要适应,怎么适应?迎难而上,破旧立新,课改教改齐走,自主探究是基础,这就是我的回答,关健在于观念的转变。新教材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着眼于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和现代语文能力的提高,理解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集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汉语性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新教材显示了这些特点,而教师除了精深的专业知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高度的责任感之外,还应具备哪些素养呢?下面几点就是这几年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搜寻信息博览群书

汉语是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当今社会科技发达,信息灵通,教师必须注重搜寻信息、博览群书,讲课时渗透信息,充实教学内容,学生在自己合作探究的同时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质疑有一个丰富完美的解答这样学生就会学得满足满意。同时还要注意课文阅读取材的广泛性,使教材承载着大量的社会、人文、历史及自然科学知识,学生在学习使用语言的同时,还将接触到许多诸如天文地理、文化艺术、古今中外的背景知识和一些未知领域。若老师孤陋寡闻知识面窄,在教学中就会捉襟见时,被动应付,就不能应付自如,举一反三。

二、语文兼顾训练驾驭 交际功能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多义性的语言。运用语言表达思想要恰当;运用语言传递信息要准确;运用语言辩论事理要严密。教师要引导学生听、说、读、写,兼顾教材,学会在生活中撷取语言。生活处处皆语文,利用这一优势,尽可能地为学生打开语文世界之窗。所以教师应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使教学富有文学色彩,生活情趣,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得以感化掌握知识。

三、左右逢源多才多艺 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施教的程序和方法与其它学科的巨大差异。语文重实践运用,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听得明白,说得清楚,看得透彻,写得生动,思得正确。新教材注重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如教《在山的那边》和《童趣》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两幅图,让学生直观;教《理想》时,我唱了一首《理想之歌》给学生听,让学生明白理想的内涵。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活跃了课堂,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给学生创造一个直观、具体、鲜活的语境是十分必要的,除了有限的电化教育手段外,教师可把书本知识转换成悦目的图文信息,我还把课文编成话剧,故事小品,组织晚会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参与中巩固知识,培养语感,使课堂有声有色,情趣横生。

四、情感交融因材施教 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要阵地,是探究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对学生有关爱,在教学工作中就会有动力、有办法、有信心、有成绩。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了解学生。要认真钻研分析教材,把学生和教材联系在一起考虑问题。这样,教师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让学生有所收益。不能一刀切,优生适当增“量”,困难生“吃饱”就行。这样可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教导。

五、多动脑筋勇于创新 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检验和巩固课文知识的最佳方法,是课堂教学的延读。多开展语文综合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到语文世界去漫游,让他们去体验和感情语言的含义,让他们去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实际价值。

上一篇:浅谈学校内部管理的几点做法下一篇:XX年公司实习生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