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梅古诗原文

2024-1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墨梅古诗原文(通用9篇)

墨梅古诗原文 篇1

《墨梅》

作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作者简介:

王冕(公元1287――1359年),元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绍兴诸暨人。出身农家,幼年丧父,学识深邃,能诗,青团墨梅。画梅以胭脂作梅花骨体,或花密枝繁,别具风格,亦善写竹石。兼能刻印。着有《竹斋集》《墨梅图题诗》等。所作诗文常流露出对黑暗政治的不满。元末隐居九里山卖画为生,所画梅花枝繁花密充满生意。

注释:

1、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2、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墨梅古诗原文 篇2

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彼此衔接, 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 其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 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

语文课堂教学中, 如能实现各种资源有机整合, 不仅能拓展学生视野, 增加课堂容量, 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 而且能帮助学生顺利突破重点难点, 更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上如何来实现这种整合呢?下面以《墨梅》教学为例, 谈谈本人的一点看法。

教材重组, 拓展视野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入, 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认识到传统的一课一教的课堂模式不仅形式单调, 而且重复消耗了师生大量的精力, 且又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低下。

于是, 在“大语文观”的指引下, 一种新颖高效的主题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里的主题, 可以是同一思想主题, 可以是同一知识主题, 更可以是同一文化主题。即以人文性为线索, 兼顾语文知识和能力以及思维发展等。

窦桂梅老师说:“教师既要当主题教学的‘设计师’, 更要当主题教学的‘建筑师’。”在对《墨梅》一课进行备课时, 本人就意识到, 如果一堂课仅仅围绕这首诗来进行, 虽然学生对于诗情诗意的把握会比较扎实, 但未免有点单薄。经过反复思考过后, 我决定把梅花诗作为这堂课的教学内容, 这不仅因为我国古代有近两千首写梅花的诗, 更因为这些梅花诗中饱含诗人的思想和精神, 梅花是广大诗人的一种精神寄托, 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一种象征。

这节课以梅花为主线, 由王安石的《梅花》导入, 让学生初步体会梅花的清香与淡雅。接着进入《墨梅》这首诗的学习, 通过对诗句的品读, 对诗意的理解, 对作者品质的深度探究, 学生既明白了这首古诗的意思和墨梅的特点, 更透过字面走进了诗人王冕高洁的精神世界。第三个环节是拓展阅读《卜算子·咏梅》, 进一步探究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形象。

“一树梅花千首诗, 铸就中华民族魂”。课后, 我深深体会到:这样的教学内容整合尝试, 让孩子们在最短的时间认识了淡雅清香的梅花, 接触到了“咏物言志”这种常见的表达方法, 更重要的是孩子们从这一首首梅花诗中所领悟到的坚贞不屈, 淡泊名利的中华民族魂, 一举多得!

媒体整合, 创设情境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活动过程, 是教育过程的关键。课堂鲜活有趣情境的创设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 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它是一节课是否精彩的关键。

上课前, 我先给学生观看了一段梅花视频, 这些婀娜多姿的梅花图伴随着《梅花三弄》的古典音乐呈现于学生的视野当中, 给他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学习古诗《墨梅》时, 我又出示了王冕的《墨梅》图, 那横出一枝梅花, 枝干挺秀, 布局主次分明, 疏密得当, 清新秀丽, 似乎还渗透出一股淡淡的清香。这样的图片加之教师动情的介绍, 营造了一个优美的情境, 增加了学生对《墨梅》图的理解, 也调动了学生对古诗对作者的探究欲望。

课内外整合, 突破难点

课堂上,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 作为教师一定要重视教材, 用好这个文本。但有时, 为了学生理解文本的需要, 可以适当进行拓展, 补充一些课外知识, 把课内外知识有机整合,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文本, 理解文本, 感悟文本。

学习《墨梅》这首古诗时, 学生对于诗的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 但对于“清气”一词出现了困难, 他们只能大概知道“清气”就是清香之气, 对于其中暗藏的深意则无法洞悉。

这时, 我及时利用投影出示了一段文字, 介绍了作者王冕的生平和主要事迹。文字中提到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王冕在几次考进士未被录取的情况下毅然烧了自己所有的文章, 决定永不做官, 以免使自己成为老百姓怨恨的对象。由于王冕的画画得特别好, 当地的县官和一个有权势的大财主慕他之名, 几次想见他都遭到了拒绝。最后, 当县官亲自下乡去见他时, 他听到消息后赶紧躲了起来, 又让县官吃了闭门羹。

在阅读了这段文字之后, 学生纷纷被王冕的洁身自好、鄙视流俗的精神所感动。当再问起他们对“清气”一词的理解时, 大家畅所欲言, 有的说是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节气, 有的说这是王冕敢同黑暗社会斗争的铮铮骨气……

当学生理解文本出现困难, 适度拓展相关课外知识, 并与课内知识有机整合, 就能帮助他们快速突破难点, 为他们顺利打开学习道路上的又一扇大门。

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 篇3

陈宏斌,性别男,1974年1月出生,任教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运西小学,目前担任教导主任,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秘书,荣获邗江区优秀班主任、邗江区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多年来在陈萍等老师指导下,尝试形成“幽默大气、重视语言文字训练”的语文教学风格、十余篇论文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参考》《小学时代》等刊物。曾获2013年第十四届江苏省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扬州市第十届二分明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等,多次在省内外学校进行公开教学和讲座。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运西小学

陈宏斌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由两首七言绝句组成。两首古诗均是咏物诗。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作品。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诗人托物言志,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两行写石头面对各种磨难,毫不畏惧;后两行写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

《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作者善画梅,也喜咏梅,这是他的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为喻,在苏姐的梅花身上给予了他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吾家”的梅花,朵朵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诗的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颜色好,只是要让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并自学《墨梅》。3.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3.学会以正确的节奏地诵读这两首古诗,并能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诗歌的韵味。4.创作诗歌书法作品。

三、教学准备

因为S版小学语文教材与苏教版的区别,学生对于石灰以及诗人王冕无认识,需要桂林老师提前让学生了解石灰的制作过程,以及阅读苏教版《少年王冕》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两首》,先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古诗,认识一位诗人。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题。

看着这个诗题,结合昨天的预习,你有什么疑问吗?(师板书问号)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探究你们想知道的答案。

(二)初读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

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还是先从读课文开始吧!请同学们自由读两遍这首诗,注意把诗歌读准确,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把诗读通顺,用笔划分一下诗歌的节奏。开始读吧。

谁来给我们读这首诗。注意读正确,大家还注意听一听他读得节奏。

教师小结“据义划分节奏”:223确实是七言诗中常规的划分节奏的方法,但是为了保持词语意思的完整,有时是可以分为43句式或者其他句式的。当然,一首诗中,也不是每一句都是一样的节奏,像这首诗中的最后一句,也可以划分为223的句式。

老师也跃跃欲试,想和同学们一起按照这个节奏来读这首诗,我们合作一下,一起读,老师读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诗的后三个字。非常棒!还可以这样读:老师读一三两行,同学们读二四两行,一定注意诗的节奏哦。

(三)再读诗句,读出画面。

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诗歌字面的意思相信对于同学们而言并不难懂,但读诗不能仅限于读懂意思,还要能够在脑海里想象出画面。现在再来默默地读上一两遍,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的脑海里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可以在与画面对应的诗句旁边写上关

键词。默默地读,静静地想吧!

孩子们,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说给老师听一听。再把与你想象的画面相对应的诗句读一读,争取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交流学生交流想象到的画面。

师小结:石灰不惧千锤万击,不怕烈火焚烧,不畏粉身碎骨,那它是为了什么呢?生齐读(要留清白在人间)

(四)拓展生平,读出情感,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

《石灰吟》是于谦少年时的誓言,更是于谦一生的写照,如果我们联系作者于谦的一生经历,相信你就会明白诗人为什么要赞美石灰了!

补充介绍于谦“少年立志”“两袖清风”“刑场就义”的小故事,创设情境,在音乐和教师的诵读中读出情感。

白居易曾经说过:“歌咏言,诗言志。”像于谦这样借石灰来表达自己志向的诗歌的写法就称之为“托物言志”,(板书)

(五)学习这一类的诗,自学《墨梅》

像这样的诗,在我们的文化长河中还有很多很多。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另外一首诗《墨梅》(板书)请同学们自由地去读两遍这首诗,看看自己能读懂哪一句或者哪几句?

指名说意思,相机指导朗读。

(六)创作书法作品

教师出示范例,学生创作本课书法作品。(七)质疑:

很快就要下课了,比对这两首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质疑。

同学们,相信随着你们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你们再读这两首诗时,一定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其实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石灰吟

墨梅

托物言志 课文: 20 古诗两首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fén

yàn 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用钢笔描红。

3.解释带点的词,说说句子的意思。

(1)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4.古往今来,还有不少写梅花的诗,找一两首来读一读,背一背。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实录(苏教版

六下)

执教:江苏

陈宏斌

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今天的会场跟平时的课堂有什么不一样?知道老师来自哪里?从教师朗诵的古诗句子找答案“烟花三月下扬州”分享教师喜欢竹子,介绍扬州八怪郑板桥的《竹石》指名朗读。

教学过程:

1.直入课题《石灰吟》,复习背诵《游子吟》,理解“吟”的意思,体会诗歌题目的含义,就课题质疑:诗人是怎么赞美石灰的?为什么赞美石灰?赞美石灰是为了什么?

2.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指名朗读,评价音准及节奏。讲223解节奏,指名不同的节奏,交流完整的词语连在一起读,教师引读,男女合读,让学生感受这节奏样朗读的感觉。

3.想象诗歌画面朗读,读懂诗意。学生尝试一边自读一边写出诗意。指名交流,教师适时点评,引导想象画面去朗读诗句: “若等闲”为什么读得平常?真的平平常常吗? “全不怕”体现石灰的顽强.后两句体现石灰的,是为了什么?赞美石灰的坚强、不怕牺牲。解决了问题“为什么写?”

4.于谦这么写,引出文天祥的诗句,欣赏于谦的其他诗句,介绍于谦的人物形象及时代背景。加深体会诗句含义。教师语言讲述创设情境让学生诵读诗句。体会作者人物形象和心理,解决

5.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解决“怎么写”

6.引出王冕的《墨梅》,让学生从诗句中读懂什么。欣赏题画诗,提问,通过这首诗体现王冕的什么志向?齐读

7.就两首诗的学习进行质疑,指名说。

8.小结,欣赏历代书法名家及教师的书法作品。说说书法作品与平时的书写有什么不同?(竖着写、无标点、落款),学生练习书写诗歌。

9.展示学生作品,教师点评。

墨梅古诗原文 篇4

又教《墨梅》,发现诗中有不少地方和原来的不同了,如原来的“我家洗砚池边树”成了现在的“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改为了“个个花开淡墨痕”,“只留清气满乾坤”中的“留”成了“流”,为此,语文老师们还议论纷纷,心想是否是编辑的疏忽所致。且不说前两处的改动是由于今古的说法不同而已,而对于诗句中墨梅的清气“留”在天地间变更为“流”在天地间颇有争议。后读了课本的主编张庆的解释才知道:这里的“流”可以理解为“流溢”,是指梅花可贵的清气流溢在人间。

这个备课时的争议让我想起了以前教学这首诗时,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个争议——一位学生认为诗中写的梅花不是画中的梅花,而是生长在诗人院中洗砚池的梅花实物。他发表了自认为很充分的理由:从诗中所说“只留清气满乾坤”看出梅花把自己的清香留在了天地间。而且还说到了因为梅花长在了洗砚池边,洗砚池中墨水渗透到了梅花的花瓣中,致使“朵朵花开淡墨痕”。虽然学生的看法并不是很科学,甚至有点可笑,但我并没有批评他,因为他的确实已经在学习思考问题了。

古诗原文翻译赏析 篇5

白华

白华菅兮,白茅束兮。

之子之远,俾我独兮。

英英白云,露彼菅茅。

天步艰难,之子不犹。

滮池北流,浸彼稻田。

啸歌伤怀,念彼硕人。

樵彼桑薪,卬烘于煁。

维彼硕人,实劳我心。

鼓钟于宫,声闻于外。

念子懆懆,视我迈迈。

有鹙在梁,有鹤在林。

维彼硕人,实劳我心。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

之子无良,二三其德。

有扁斯石,履之卑兮。

之子之远,俾我疧兮。

译文:

芬芳菅草开白花,白茅束好送给他。如今这人去远方,使我孤独守空房。

浓浓云雾空中飘,沾湿菅草和丝茅。我的命运多艰难,他还不如云露好。

滮水缓缓向北流,浸润稻田绿油油。边号边歌心伤痛,思念那人在心头。

砍那桑枝作柴薪,烧在灶里暖在身。想起那个健美人,实在让我伤透心。

宫内敲起大乐钟,声音必定外面闻。怀念使我神不宁,你却视我如路人。

丑恶秃骛在鱼梁,高洁白鹤在树林。想起那个健美人,实在煎熬我的心。

一对鸳鸯在鱼梁,嘴插翅下睡得香。可恨这人没良心,转眼之间把我忘。

扁扁平平乘车石,虽然低下有人踩。恨他离我如此远,让我痛苦实难挨。

注释:

1.白华:即“白花”。

2.菅(jiān):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芦芒。

3.白茅:又名丝茅,因叶似矛得名。

4.之远:往远方。

5.俾(bǐ):使。

6.英英:又作“泱泱”,云洁白之貌。

7.露:指水气下降为露珠,兼有沾濡之意。

8.天步:天运,命运。

9.不犹:不如。一说不良。

10.滮(biāo):水名,在今陕西西安市北。

11.啸歌:谓号哭而歌。伤怀:忧伤而思。

12.硕人:高大的人,犹“美人”。此处当指其心中的英俊男子。

13.樵:薪柴,此处指采木为樵。桑薪:桑木柴火。

14.卬(áng):我。女子自称。煁(shén):越冬烘火之行灶。

15.劳:忧愁。

16.鼓钟:敲钟。鼓,敲。

17.懆(cǎo)懆:愁苦不安。

18.迈迈:不高兴。

19.鹙(qīu):水鸟名,头与颈无毛,似鹤,又称秃鹫。梁:鱼梁,拦鱼的水坝。

20.鹤在林:鹤为高洁之鸟,反在林,比喻所爱之人已远离去。

21.戢(jí)其左翼:鸳鸯把嘴插在左翼休息。

22.二三其德:三心二意,指感情不专一。

23.有扁:即“扁扁”,乘石的样子。乘石是乘车时所踩的石头。

24.履:踩,指乘车时踩在脚下。

25.疧(qí):因忧愁而得相思病。

赏析:

此诗八章,每四句为一章。第一章以菅草和白茅相束起兴,映射夫妇之间相亲相爱正是人间常理。其中的菅草白华和茅草之白有象征纯洁与和谐的爱情意义,与《召南·野有死麕》中的“白茅包之”“白茅纯束”相参证,可见“白茅”在当时是一个常用的带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本来常理不言自明,可是这里偏偏是“之子之远,俾我独兮”。一正一反,奠定全诗凄婉哀伤的悲剧基调。

第二章以白云普降甘露滋润那些菅草和茅草,反兴丈夫违背常理,不能与妻子休戚与共。虽然从字面上看是白云甘露对菅草茅草的滋润与命运之神对被弃女主人公的不公平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对应和映射关系,但实际上看似怨天实为尤人,矛头所向实际是这不遵天理的负心丈夫。

诗的第三章以北流的滮池灌溉稻田,反向对应无情丈夫对妻子的薄情寡义。此章虽然在起兴方法上与前两章一样,以物喻人,以天道常理反兴人情乖戾,故郑笺解释曰:“池水之泽,浸润稻田使之生殖,喻王无恩于申后,滮池之不如也。”但是紧接着长歌当哭的女主人公话锋一转,由“之子”转向“硕人”。关于“硕人”,前人如孔颖达疏引王肃、孙毓说,以为硕人指申后,朱熹《诗集传》以为硕人指幽王。揆诸原诗,以下提及硕人的两章都以物不得其所为喻,暗指人所处位置不当。郑玄笺解“硕人”为“妖大之人,谓褒姒”,与诗意合。话锋既转,下一章的感叹就显得自然而贴切了。

第四章承前三章反兴之意,以桑薪不得其用,兴女主人公美德不被丈夫欣赏,反遭遗弃的命运。与自身命运相反,“维彼硕人”,想起那个“妖大之人”却媚惑丈夫取代了自己的位置,这一切实在是煎熬人心的事情。

第五章以钟声闻于外,兴申后被废之事必然国人皆知。俗语“没有不透风的墙”,此之谓也。自己已经被废,心却念念不忘,于是有了“念子懆懆”的弃妇;既已弃之,必先厌之,于是有了“视我迈迈”的无情丈夫。对比中弃妇的善良和顺、丈夫的轻薄无情显得更为鲜明。

第六章诗意与第四章相近,以鹤鹙失所兴后妾易位。同时鹤的洁白柔顺和鹙的贪婪险恶与申后和褒姒之间存在着隐喻关系。“妖大之人”的媚惑实在是女主人公被弃的一个重要原因,难怪她一次次地“维彼硕人,实劳我心”,想起那个妖冶之人就不能不心情沉痛了。

第七章以总是偶居不离的鸳鸯相亲相爱,适得其所,反兴无情无德的丈夫不能与自己白头偕老的悖德举动。这一章要与第四、五、六章连起来读才会更深一层地理解弃妇的怨恨。她实际上是在说:虽然那个妖冶的女人很有诱惑力,如果做丈夫的考虑天理人情而不是“二三其德”,就不会有今天的结果。

诗最后一章以扁石被踩的低下地位兴申后被黜之后的悲苦命运。被遗弃的妇人不能不考虑自己的命运,“之子之远,俾我疧兮”。面对茫然不知的前途,必然忧思成疾。

古诗《鹿柴》原文赏析 篇6

【作者简介】王维(7-761年,一说6—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鹿柴

唐代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注释

(1)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

(2)但:只。闻:听见。

(3)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

(4) 照:照耀(着)。

赏析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古诗词原文 篇7

宋代王禹偁

迁谪独熙熙,襟怀自坦夷。

孤寒明主信,清直上天知。

消息还依道,生涯只在诗。

惟尚谕山水,讵敢咏江蓠。

偶叹劳生事,因思志学时。

读书方睹奥,下笔便搜奇。

赋格欺鹦鹉,儒冠薄駿鸃。

耕桑都不事,园井未曾窥。

必欲缣缃富,宁教杼轴纰。

光阴常矻矻,交友尽偲偲。

步骤依班马,根源法孔姬。

收萤秋不倦,刻鹄夜忘疲。

流辈多相许,时贤亦见推。

叨荣偕计吏,滥吹谒春司。

仆瘦途中病,驴寒雪里骑。

空拳入场屋,拭目看京师。

技癢初调箭,锋銛欲试锥。

甲科登汉制,内殿识尧眉。

数刻愁晡矣,三题亦勉之。

先鸣输俊彦,上第遂参差。

罢举身何托,还家命自奇。

唯慙亲倚户,敢望嫂停炊。

竭力求甘旨,终朝走路歧。

贪希仲由米,多废董生帷。

丹桂何时折,孤蓬逐吹移。

知怜无国士,志气自男儿。

季子貂裘敝,狂生刺字隳。

广场重考覆,蹇步载驱驰。

明代宁甘退,青云暗有期。

礼闱冠多士,御试拜丹墀。

泽雾宁慙豹,抟风肯伏雌。

重瞳念孤迹,一第忝鸿私。

得告还乡贵,除官佐邑卑。

折腰称小吏,矩步慎初资。

枳棘心何恨,松筠操自持。

及亲家有养,事长礼无亏。

铜墨官常改,烟霄雨露垂。

县花聊主管,寺棘且羁縻。

吴郡包山侧,长洲巨海湄。

万家呼父母,百里抚惸嫠。

敢起徒劳叹,长忧窃禄嗤。

宦途甘碌碌,官业亦孜孜。

政事还多暇,优游甚不羁。

村寻鲁望宅,寺认馆娃基。

西子留香迳,吴王有剑池。

狂歌殊不厌,酒兴最相宜。

草织登山履,蒲纫挽舫{左糹右支}。

果酸尝橄榄,花好插蔷薇。

震泽柑包火,松江鱠缕丝。

三年无异政,一篋有新词,

多恋南园卧,俄从北阕追。

呈材真朴樕,召对立茅茨。

载笔居三馆,登朝忝拾遗。

紫泥天上降,朱绂御前披。

侍从殊为贵,图书颇自怡。

史才媿班固,谏笔谢辛毗。

拟把微躯杀,慙将厚禄尸。

安边上章疏,端拱献箴规。

精鉴逢英主,知怜是首夔。

赓歌才不称,掌诰笔难摛。

制历无多事,词头每怯迟。

繁阴温室树,清吹万年枝。

青琐霞光透,苍苔露片萎。

御香飘砚席,宫叶落缨緌。

看浴池心凤,闲扪殿角螭。

上林花掩映,仙掌露淋漓。

对近瞻旒冕,班清辟虎貔。

宫帘垂翡翠,御水动涟漪。

纪号年淳化,朝元月建寅。

摄官捧宝册,祝寿执樽彝。

表案行低折,宫悬听肃祗。

德音王泽润,谦柄斗杓撝。

贵接臯夔步,深窥龙凤姿。

策勋何烜赫,赐紫更萎蕤。

蚊力山难负,鹈梁翼易滋。

论功惭八柱,受服欲三褫。

只虑殃将至,曾无事可裨。

趁朝空俯伛,退食自逶迤。

更直当春好,横行隔宿咨。

内朝长得对,驾幸每教随。

琼苑观云稼,金明阅水嬉。

赏花临凤沼,侍钓立鱼坻。

拂面黄金柳,酡颜白玉卮。

分题宣险韵,翻势得仙棋。

竟举窥天管,争燃煮豆萁。

恨无才应副,空有表虔祈。

睿睠偏称赏,天颜极抚绥。

中官赐文字,院吏捧巾綦。

遭遇诚堪惜,功名窃自悲。

请缨无壮志,视草亦何为。

未献东封倾,空镌北岳碑。

深惭专俎豆,长欲议边陲。

但可怀骄子,何须斩谷蠡。

胸中贮兵甲,堂上有熊羆。

成败观千古,施张在四维。

兼磨断佞剑,疑树直言旗。

遇事难缄默,平居疾喔咿。

无权逐鸟雀,俛首任狐狸。

廷尉专刑煞,词臣益等衰。

五花仪久废,三尺法聊施。

书命酋无谄,评刑肯有欺。

厚诬凌近侍,内乱疾妖尼。

丹笔常无赦,金科了不疑。

拜章期悟主,引法更防谁。

萋斐终无已,雷霆遂赫斯。

如弦伤訐直,投杼觅瑕疵。

众乐金须化,群排柱不支。

佞灌回北斗,谗舌簸南箕。

阙下羊杨险,朝端虎尾危。

道孤贻众怒,责薄赖宸慈。

西掖除三字,南山佐一麾。

苍黄麝满面,挥洒涕交赜。

目断九重阙,魂销八达逵。

尊亲远扶侍,兄弟尽流离。

秦领偏巉绝,商於更险巘。

吾庐何处是,我马忽长辞。

六里山苍翠,丹河浪渺瀰。

分封思卫鞅,割地意张仪。

懒读三间传,空寻四皓祠。

畲烟浓似瘴,松雪白如梨。

坏舍床铺月,寒窗砚结澌。

振书衫作拂,解带竹为椸。

呼仆泥茶龟,从僧借药筛。

钟愁上寺起,角怨水门吹。

旧友谁青眼,新秋出白髭。

烟岚晴郁郁,风雨夜飔飔。

我过徒三省,吾生自百罹。

初来闻旅雁,不觉见黄鹂。

市井採山菜,房廊蓋木皮。

野花红烂漫,山草碧褵褷。

副使官资冷,商州酒味醨。

尾因求食掉,角为触藩羸。

有梦思红药,无心採紫芝。

瘦妻容惨戚,稚子泪涟洏。

暖怯蛇穿壁,昏忧虎入篱。

松根燃夜烛,山蕨助朝饥。

岂独堂亏养,还忧地乏医。

跡飘萍渤澥,亲老日崦嵫。

阁下辞巢凤,山中伴野麋。

风欺秀林木,云隔向阳葵。

屈产遭弩马,丹山困嚇鸱。

悔须分黑白,本合混妍媸。

自此韬馀刃,终当学钝追鎚。

穷通皆有数,得丧又奚悲。

自愿才何者,空怜道在兹。

宣尼酋削伐,大禹亦胼胝。

用去当如虎,投来且禦魑。

避风聊戢翼,得水会扬鬐。

琴酒图三乐,诗章效四谁。

角鬚从典卖,貂尾任倾欹。

兀兀拖腸鼠,悠悠曳尾龟。

北窗寻蛱蝶,南岸看鸬鹚。

山翠楼频上,云生杖独搘。

篥闲留晓魄,檐暖负冬曦。

松柏寒仍翠,琼瑶涅不缁。

望谁分曲直,祇自仰神祇。

吾道宁穷矣,斯文未已而。

元日古诗原文及翻译 篇8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阵阵轰鸣爆竹声中,旧一年已经过去;和暖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屠苏酒。

初升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桃符取下,换上新桃符。

赏析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一年,饮着醇美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气息。初升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桃符都换成了新。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缘故。

诗是人们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桃符代替旧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太阳,而是新生活开始,变法带给百姓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这一规律。

《戏作种松》古诗原文 篇9

古诗《戏作种松》

年代:唐

作者:苏轼

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冈。

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二年黄茅下,一一攒麦芒。

三年出蓬艾,满山散牛羊。

不见十余年,想作龙蛇长。

夜风破浪碎,朝露珠玑香。

我欲食其膏,已伐百本桑。

煮松脂法,用桑柴灰水。

人事多乖迕,神药竟渺茫。

朅来齐安野,夹路须髯苍。

会开龟蛇窟,不惜斤斧疮。

纵未得茯苓,且当拾流肪。

釜盎百出入,皎然散飞霜。

槁死三彭仇,澡换五谷肠。

青骨凝绿髓,丹田发幽光。

白发何足道,要使双瞳方。

上一篇:不签劳动合同的危害下一篇:路过的风景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