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调查表

2024-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家谱调查表(精选4篇)

家谱调查表 篇1

一、活动目标

1、使学生了解家族组成的基础及家族成员间的关系、家族结构的形式等社会基本常识。

2、初步掌握利用资料、文献等进行研究的方法。

3、使学生认识自己的家庭地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4、加强学生对家族历史的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家庭、尊重长辈、孝敬家人的情感。

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设计好各类调查表格,使学生的调查活动更有目的性与针对性。

2、把家庭、家族等作为课程资源开发。

3、利用电脑网络查阅跟自己同姓的名人及其事迹。

三、活动过程:

1、认识家庭

(1)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包括父母的姓名、年龄、职业等。

(2)理解家庭及家庭成员的含义:家庭是指建立在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基础上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是指有婚烟关系、血缘关系的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人。家庭一般是由父母与子女两代人组成,也有三代人或三代以上的人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

(3)弄清“同代人”。通过照片让学生识别爷爷、奶奶是同代人,爸爸妈妈是同代人,兄弟姐妹是同代人等。

(4)分清自己与其他家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称呼。(5)填写家庭金字塔

2、认识家族

(1)说说与自己家庭有血缘关系的亲戚。

(2)分一分哪些亲戚与自己的父亲有血缘关系,哪些亲戚与自己的母亲有血缘关系。

(3)理解家族的涵义:家族是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包括同一血统的几代人,家族成员不一定生活在一起。根据血缘关系,以上亲戚可以分为两个家族。

(4)辨别家族成员中哪些属于“同代人”。

(5)分清自己与家族中其他成员的关系或称呼。(6)按照下图完成以祖父为起点的家族金字塔。

3、认识家谱

(1)什么是家谱。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2)家谱的内容。(见背景资料)

(3)家谱的形式:如宝塔式、牒记式。

4、调查家谱

(1)通过实地询问或电话等方式调查以高祖父(爷爷的爷爷)为起点的家族繁衍发展情况,了解每一个家族成员的姓名、年龄、职业、重要业绩等,认真完成“家族金字塔”以及家族情况调查表。

(2)搜集家族成员的照片。

(3)有条件地拍摄一张“全家福”。

4、上网或查阅图书,找找历史上跟自己同姓的名人,将他们的光荣事迹摘录下来。

5、绘制一份精美的家谱。

6、在班级内开展家谱展。

五、活动建议

1、本课的活动时间建议为一个月。其中基础知识、查阅同姓名人、绘制家谱各安排一节课,其余时间安排学生全面展开调查。

2、调查前,指导学生先询问爷爷奶奶对本家族成员进行初步排列,以便接下来的调查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

3、加强调查的礼仪和安全教育。

《生命之源——水》活动设计

一、活动目的:

1.了解水在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类社会发展中甩起的重大作用,了解地球上水资源情况,增强节约用水的自觉性,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通过搜集资料、观察讨论、计算、小组合作等多种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运用资料、计算等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情况及水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作用。2.通过查、看、听、问,了解我国缺水现状。

3.实地考察,观察有哪些作水浪费和污染水源的情况,搜集有关图片、照片、文字等展出。

三、活动过程:

1.导入,了解水的作用。

多媒体动画展示,46亿年前——38亿年前——400万年前,从无生命现象到人类生命的诞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水的作用:工业建设,农业生产,动物生存,植物生长,人类一切活动。教师小结。

2.汇报,了解水资源现状。

观察地球仪讨论,地球上到底有多少水资源,请同学介绍地球水资源的现状,看地球上是水多还是陆地多。运用多媒体动画介绍:地球上三分之二以上是水,但可供人类直接使用的淡水资源却很少。

板书:淡水资源有限

出示家乡镇江解放初期、七十年代、九十年代和近年来城市生活用水增长统计图表,四人小组讨论,从图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生活用水增长

大组资料交流,我国的水资源情况。

教师小结:我国是一个缺水大国。老师从一份量1986年在天津召开的水资 源保护工作会议中了解到,1984年我国有案可查223个城市缺水,目前缺水城市 已近300个,严重缺水的有40个,北方城市几乎都缺水。

3.导行,做节水小卫士

看一幅真实的水浪费的生活场景,想象一下,什么原因?在我们的周围,如家庭、学校、公共场所等类似的用水浪费现象,同学们注意观察了吗?

看一看:如果自来水龙头不拧紧,水一滴一滴的往下滴,10天就会漏掉1000千克水,这些水可供炼钢40千克,发电厂100度,生产化肥500千克。

师:节约用水,就是创造财富。

算一算:每人每月节约2千克水,全校1500名师生可节约水多少千克?

一千克水可以生产铅笔3000支计算,这些水可以生产多少支铅笔?

师:真是不看不算不知道,一看一算吓一跳

同学们,为了我们的地班干部,为了人类的生存,节约用水,人人有责呀(板书:节约用水人人有责),我们用什么办法来号召人们节约用水?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汇报展示。

五、活动总结与延伸:

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请你自己来总结一下。课后向家人、仙社会广泛宣传节水的重要性。

小小建筑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提高对材料和工具的认识,从体验材料带来的乐趣萌发丰富联想的同时,初步感受造型活动的乐趣。

2、在游戏中掌握一些基本的工艺制作手法,并通过集体创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习惯。

3、让学生通过游戏发现自己作为主体的价值,培养爱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建筑物的一般特点,孕育欣赏建筑物的最

初萌芽.让学生通过游戏在集体的氛围中自发地学习、创作、从中学习纸工艺的各种制作技巧,并能团结互助。

难点:合理安排建筑物的门、窗、阳台、屋顶、周围环境和各单元组件的组合。通过拼合、堆砌和装饰,把感觉到与想象出的立体造型用纸盒表现出来,使学生充分体验凭借顽强毅力坚持活动的乐趣。

四、教学设想:

本课集绘画、工艺、建筑、观赏、科技、游戏、环保等于一体,注重思想情感教育。学生根据主题形成同一制作意识,而后在制作过程中大家互助团结共同完成作品,使每个人都为在其中起到作用而感到自豪。教学简单易操作,能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材料的量感和质感。在制作中体会到创造的快乐。

一、导入部分:提问。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

2、老师这里有一幅画,你们猜下这是讲了怎样的一个童话故事?

A、它是由哪几材料建成的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茅草,木头和石头组成的!

师:小朋友的课外知识真丰富

B、你觉得那只小猪建的房子最坚固,最好啊?

C、谁是最优秀的建筑师?

通过学生熟悉和喜欢童话故事作为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效率。再出示三只小猪建房子的故事,认识不同材料建的房子,形成比较,引出优秀的建筑师,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今天我们也要当小小建筑师,去造造房子。出示课题:小小建筑师

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成为真正的建筑师,也去造很多漂亮的房子呀!

二、认识建筑组成形状

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建筑物都是有一些形状组合而成的。

在造房子之前老师带领你们去建筑的王国看一看,有哪些漂亮的建筑,仔细观察,记住这些着名的建筑物,各自是什么形状的?(出示一组建筑的照片)

1.雅典卫城它是一个什么形状的啊,柱子呢

2.金字塔

3.城堡

4.巴黎圣母院:

5.城市高楼:各种方形组成

学生回答,教师结合学生回答,出示手工作品,通过认识一个盒子,到二个组合,在到三个组合,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受建筑物可以有多个盒子组合而成的,并我在最后一个三个盒子组成的巴黎圣母院,给它做了一些装饰,跟下面的上课的制作环节起到连接的作用,也给学生在视觉上带来一定的刺激,从单个的纸盒子到多个组合并装饰精美的建筑物,让

学生潜移默化,知道怎么来装饰房子。

教师小结:原来建筑物是有各种形状搭建组合而成的啊。

教师表扬:看来我们班小朋友都很厉害,火眼金睛

三、认识建筑物共同点

请看下面一张图,图片中有四个不同风格的建筑,来找找建筑物共同的特点。

学生回答:都是方形的、都有窗户

师:有你观察的真仔细,这么细微的地方都让你发现了,对。建筑物都必须有窗户,起到通风透气和采光的作用。

学生:都有门

师:哦,这厉害,建筑物门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使我们出入方便,虽然现在有许多不同形状的门,但建筑上都有的

学生:有屋顶

师:有花草树木,起到美化建筑物的的作用,看上去更好看。你们觉得呢?

通过认识建筑物共同点,来引出今天制作建筑物的方法,只要给盒子加上窗户、门、屋顶就可以把纸盒子变成建筑物。并让学生了解建筑物门窗的在建筑物的作用。

四、学生讲制作方法,教师示范练习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手工建筑物,每个小组一个,他们都用了什么方法来制作门、窗、屋顶啊?

学生探究回答:师指导制作方法。

窗开的窗画的门开的门对折的方法做阳台对折的房顶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剪、画、粘、折等方法

通过教师给每一组不同制作方法的建筑物,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不同的制作方法,在通过教师示范不同的制作方法,来教授制作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感受不同的制作方法。提高上课的效率。

五、搭建建筑物

1同学们,建筑物都是单个出现的吗? 学生不答:不是,师:对,那好,老师就请2位同学上来讲台,一起把刚才单个的建筑物给他拼摆一下,师小结:建筑物不同的摆放,会有不同的美感。

2教师同时也出现一个建筑物,让学生给得两座建筑个取个名字?

取得的真好,建筑师在设计房子的时候,往往一些灵感就来源这里,来,看悉尼歌剧院,设计者的灵感,来源海上的风帆,贝壳,整个像盛开的白莲花。

这个环节,是学生动手尝试的作业,让两位学生来尝试搭建筑物,让学生知道建筑物不是单个出现,而是一组一组出现的。同时,以不同的方式来摆放教师的制作的建筑物,并拍成照片,放在课件上,让下面的学生看,引起共鸣。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摆放建筑物,给人欣赏感觉也会不一样,也让学生知道摆放的形式。通过学生摆放建筑物,并深入提问,让学生来给建筑物取一个美丽的名字,对美术课起到一个深化的作用,在美术课上,不单单让学生了解美术的制作方法,还要让学生了解文化内涵,提高课的深度。通过取名字,来引出建筑师设计的想法,一张是学生熟悉的鸟巢图和另一张巴黎圣母院,让学生了解设计者的创意想法。

六.作业练习:

今天的作业,是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在做之前,请小组长分配任务,那个人负责建、那个人负责粘、那个负责搭等任务,讨论完后举手,小组长向老师回报分配方法。

出示作业要求: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作品,你们只有20分中来完成作品。时间到后每小组把作品放在自己喜欢的展台上。看看那个小组能获得优秀建筑师的的称号!

学生作业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七、拓展部分:

萧山姓氏、家谱研究 篇2

(王炜常

萧山图书馆特聘学者

311200)

(一)姓氏、家谱研究方兴未艾:

官修地方志,历来把姓氏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南宋•嘉泰《会稽志》收载了越地21姓:虞、夏、孔、荣、谢、钟、兹、俞、戚、资、骆、朱、贺、钟离、康、庄、阚、留、摇、黄、裘。萧山占了其中13姓(姓下加“—”者)。

民国时期,乡贤来裕恂独力修撰的《萧山县志稿》中,据当时所存家谱,写入16姓,并注明各姓始迁祖及其始居地:孔、来、汤、黄、虞、谢、瞿、朱、华、何、骆、孙、韩、赵、章、田。

1987年8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萧山县志》,介绍了万人以上的大姓15个:王、孔、朱、李、来、陈、沈、张、俞、徐、高、黄、章、韩、楼。

2001年11月,方志出版社出版的《萧山市志》(简本),复收姓20个:王、孔、田、孙、朱、汤、李、陈、来、沈、张、金、周、俞、赵、徐、高、韩、楼、瞿。

此外,已编成或待编的萧山镇志、村志,都列有姓氏一项。有条件的聚族而居的村庄,已启动续谱工程。

若把视野扩大一点,一批一批海外游子来大陆寻根,仅1999年到河南的就达10万人。据专家统计,100个大姓中,有73个根在河南。近期,笔者也曾接受了吴、沈、郑、屠、黄、蔡等姓的后裔寻根咨询。

谱牒学研究的文章在报刊上屡见不鲜。介绍姓氏源流的专著出了一本又一本。

原先珍藏于民间的、秘不外传的名人家谱陆续显山露水,公之于众:书圣王羲之,诗圣杜甫,名将周瑜、狄青,名臣范仲淹、包拯等等,等等。

这一切,充分说明姓氏、家谱的研究方兴未艾,它的价值:寻根问祖,敦伦睦族,促进民族团结、国家团结,建立和谐社会,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不容低估的。

(二)萧山姓氏、家谱知多少?

姓是血脉的延续,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

氏是姓的衍生、分支,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至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姓和氏已趋一致。

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在姓氏的传承中得以体现。

全国有11939姓。第一个姓——风,出现在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

萧山有564个姓(据1994年底常住户口),比成书于北宋初期的《百家姓》还多53个。其中超过万人的有丁、王、孔、方、冯、孙、朱、许、汤、杨、来、李、陆、陈、张、吴、何、汪、沈、金、周、胡、赵、俞、施、倪、徐、高、钱、黄、章、韩、傅、楼、蔡、戴等36个。

家谱是姓氏的载体,记录着一姓的世系、该姓人物的事迹。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实物家谱,保留在传世的甲骨文中,距今约有3200多年。

又因中国的传统是聚族而居,所以家谱是村落的历史。

全国家谱有42993部。据不完全统计,萧山现存家谱有339部,保藏在萧山档案馆、图书馆、文管会、方志办、地名办的仅27部,民间收藏的有74部。浙江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山西社科院家谱资料中心保存着156部。别省、别国也有少量收藏。

家谱的编修时间越早,资料越可靠,如成书于清•乾隆时期的6部家谱:王、吴、金、章、鲍、瞿。

凡族中出过进士、举人、贡生,并由其主修的家谱,比较而言,差错就少,如:王、孔、毛、田、任、汤、汪、来、李、周、顾(长潭)、郭、徐、屠、黄(埭上)、韩(湘南)、楼、瞿等家谱,世系清楚,记事翔实,间有考证,质量均属上乘。

(三)萧山土著居民去何处?

何谓“土著”?意即世居本地的人。唐•颜师古云:“言著土地,而有常居。”(《汉书•注》)据湘湖北岸的跨湖桥遗址和下孙遗址出土的文物,证明8000年前,这里已有人类活动,主要从事狩猎。

专家们认为,在距今9500年至8000年的漫长岁月里,湘湖地区森林火灾频起;在距今6500年前后,又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海侵。由于海平面的上升,导致相对低洼地的积水,沦为沼泽。之后,海水又逐渐淹没了沼泽地,使我们祖先失去了生存环境,迫使他们向南方迁移。当然,那时姓氏尚未产生——姓氏产生于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

20多年来,我用业余时间断断续续地跑了两宋以前就存在的200多个聚落,浏览了150多部、1000余册各姓家谱,发现自春秋至南北朝,萧山这方美丽、富饶而又饱经沧桑的土地上,先后生活着施、朱、陈、夏、许、孙、郭、戴、白等人。他们可以说是萧山的土著,其代表人物为:

西施:春秋末期苎萝山下卖柴人的女儿。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在其居地设苎萝乡•西施里(今属临浦镇)。

朱隽:因军功拜右车骑将军,封钱塘侯,东汉时定居余暨,为今衙前镇翔凤村朱姓人的始祖。

陈荅:三国•吴枢密院事陈筒长子,天乐郗坞(今属进化镇)陈氏始祖。

夏方:西晋•永兴人,孝子。北宋•太平兴国三年,萧山设夏孝乡,以纪念其孝行。许询:东晋•会稽内史许归次子,萧山许氏始祖。

孙处:东晋•永兴人。后随南朝宋武帝刘裕镇压孙恩、卢循义军,因军功受封振武将军、龙骧将军,赠交州刺史。

郭世道(一作“世通”)、郭原平父子,南朝宋•永兴人,居独枫里(后改孝行里,今戴村镇张家弄村)。

戴僧静:永兴人。南宋齐•淮南、高平太守,谥号壮侯。

白敏:永兴人,居孝悌乡•白墅里。南朝梁•平北将军。

(四)各姓缘何迁萧然?

探究各姓迁萧山原因,要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

萧山是个好地方:会稽、龙门、天目3山如苍龙般地从四方迤逦游来,浦阳江、西小江、南门江及其支流犹如人体血脉,流淌于田畴间,湘湖、白马湖镶嵌于城西,莹莹碧水象两块翡翠。

我们的祖先依山傍水,筑宅定居,从事农耕,繁衍生息。

萧山是美丽的,萧山人是勤劳的,历代诗人为它献上形象而精彩的佳句: “一县繁花香送雨,五株垂柳绿随风。”——唐•方

干 “十里水边山下路,桃花无数麦青青。”——宋•姜白石 “夜灯机杼声连屋,春雨桑麻绿遍村。”——元•贡性之 “岸岸花欹屋,村村树拂楼。”——清•潘

再加上地广人稀,民风淳朴,自然成为官吏隐居颐养之地,灾民的避难谋生之所,拓展家族者的创业新区:

唐•乾宁、光化间(894—900),淮南节度使丁璞(山东临淄人),避黄巢乱,携眷隐迹凌溪之南(今戴村镇丁村)。

唐•天复元年(901),汝阳郡王李琎4世孙庶,自陕西凤翔避难南来,流寓绍兴锦鳞桥,2 卒葬天乐。其次子继宗为守父墓,遂定居天乐(今所前大小坞村)。

五代十国时期,钱鏐麾下战将、兵部尚书楼晋(义乌人),见仙岩山如虎之踞,州口溪如龙之蟠,便于此定居发族,之后蔚为大姓。

北宋末年,宰相韩琦曾孙、饶州(今江西上饶)知府膺胄(河南相州人)随驾南来,安家于湘湖之南(今义桥镇峡山头一带)。这里“南列寿山,北枕湘湖;西环渔浦,东瞻文笔。”而且交通便利,“当其时,一以勤王,而江干之小舸易达京畿(杭州)。”与其他朝臣不同的是,膺胄忧国忧民,时时想着报效朝廷。

南宋•绍兴年间,绍兴太守陈守迎“因爱萧山山佳水秀,民风淳厚”,年老卸任之后,不愿再回故乡东阳,便择塘里住了下来。“其后家益大,子孙益繁”,便名居地为塘里陈(今属新塘街道)。

南宋初,伊洛(今河南洛阳)人沈文锡,任秘书省正字,与其上司秘书少监秦熺(秦桧养子)不和,为免遭其害,预先把家眷迁至长潭七都一山村中(今戴村镇沈村)。南宋时,省元王性(山东莘县人)扈驾南渡后,“因恶秦桧之奸,避居萧邑之苎萝村(今临浦镇大庄桥一带)。” 南宋时,“奸臣秦桧议和误国”,节度使郁绵,自河南隐迹余杭良渚。至元朝,其曾孙明笙,再迁萧山“地势宽平,龙脉峥嵘”的燕窝山下(今戴村镇郁家山下)。南宋•嘉熙间,端明殿大学士张称逊,“性耿直,不附权贵,因与贾似道(理宗贾贵妃之弟,右相)有隙,遂谢事归。”隐居萧山崇化里(城南)。以上种种表现了迁徙者的志节,对权臣误国的鞭挞。

元初,南宋监察御史屠子茂曾孙缉,自诸暨紫岩琴坞,途经萧山,见“其山(苎萝山)矗矗,其水(浣纱溪)潆潆,其地(苎萝村)若云蒸霞蔚”,遂迁居苎萝乡之界塘(今属临浦镇)发族。

元末,富阳龙门孙氏从

三、从八二公,“游至萧邑地(今浦阳镇桃源小湖),见其山明川秀,土厚泉长,居民鲜少……”遂卜宅定居。……

莅政萧山,埋骨任所;赴任或经商途径萧山,殁而葬焉。他们的子孙便筑屋守墓,成为萧山人:

南宋初,婺源人朱槔随高宗南迁,任萧山县主簿,其裔后迁萧山。

元•大德年间,金华人韩逊之,任萧山县县尉。晚年他对儿子说:“萧山人民德我,吾亦不忍去。吾殁,尔毋返吾骨于婺(金华)。”

元•至正八年(1348)进士於善(西安原冶人)任杭州府推官。至正十一年(1351)调萧山县县尹,“兵燹不归”,其裔定居于楼塔、义桥、浦阳一带。

元•大都宛平(今属北京市丰台区)人赵诚,“以进士官萧山县主簿,有惠政,殁而葬焉,子孙依墓者奠居大弄里(今属城厢街道)。” 南宋•嘉泰二年(1202),河南鄢陵人来廷绍(1150—1202),以直龙图阁学士、宣奉大夫出知绍兴府事。岂料未到府治而病逝萧山祗园寺。其长子师安葬父于湘湖东岸,自己为守墓而筑屋冠山南麓(今杭州市滨江区长河街道)。

南宋恭圣仁烈皇后父(齐王杨忠)、兄(冀王杨次山)埋骨钱塘江南岸的杨岐山麓,族人守墓,定居萧山。

南宋时,汤思退(处州青田人)出知绍兴,在夏孝乡河斗里(今属长河街道)建立别墅,后裔遂定居该地。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义乌商人虞芽,携眷避难杭州,途中病逝迥龙山。其子元亨、元贞葬父于山之南坡,兄弟俩则筑室守墓于此(今杭州市滨江区浦沿街道)。入赘是一种迁徒方式,自己不必营建住宅,购置土地、家什。北宋初年,诸豪自开封南来,入赘山阴天乐(今诸坞)潘氏。

北宋•咸平年间,富阳人倪源入赘桃源(今后倪)韩氏。

南宋•建炎三年(1129),为避兵乱,淳安人郭绵迁诸暨直埠马坞,元后,马坞人郭完(1187—1246)再迁萧山,入赘九都卜家(今属河上镇)。

元朝时,四明史弥远(宰相)5世孙、朝奉郎公亨,为避兵乱,入赘天乐(今欢潭)田氏。

元朝时,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7世孙寿,为避战乱,自婺源入赘萧山城东金氏,居地今称朱家坛(属新塘公社)。

明•洪武间,绍兴下方桥人徐本一,入赘城北塘湾闻氏。

明•洪武间,郑禘自萧山县城入赘山阴天乐山栖王氏。明•成化间,安徽黟县人汪煦入赘闻堰(今东汪)韩氏。等等。

(五)萧山各姓来自何地?来于何时? 萧山各姓以来自古越地为最多。吴、越之战前,古越疆域为:

南至句无(诸暨和义乌交界处),北至御儿(桐乡西南);东至于鄞(宁波鄞州),西至姑蔑(衢州龙游)。吴越之战后,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并向北扩张,一度称霸,其疆域为:今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江西东部,浙江北部。

来自绍兴的:王、叶、任、诸、缪、徐、杜、陆、范、童、詹……

来自上虞的:朱(翔凤)、杨…… 来自余姚的:毛、戚(党山)……

来自新昌的:蔡、吕(吕才庄)…… 来自宁波的:史……

来自诸暨的:蒋、何(铜埠)、方、朱、许、汤(大汤坞)、杨(云石尖山下)、陈、俞、郭、黄、周、屠……

来自浦江的:郑……

来自义乌的:楼、骆、傅、朱(河上)、柳、虞、颜…… 来自东阳的:陈(塘里)、朱(许贤)…… 来自金华的:朱(桃源)、韩(永思堂)…… 来自永康的:胡(紫霞)、瞿、马(塘村)…… 来自汤溪的:华(华家垫)…… 来自江山的:柴……

来自青田的:汤(河斗)…… 来自温州的:陈(涝湖)……

来自杭州的:张(衡河)、郁、洪、孔、魏(县城)…… 来自德清的:魏(河上)……

来自富阳的:孙、盛、倪、陆(戴村)…… 来自淳安的:郎…… 来自江山的:柴…… 来自古越地以外的有: 来自江苏的:顾……

来自江西的:万……

来自安徽的:汪(东汪)…… 来自河北的:赵(大弄)、张、葛、徐……

来自河南的:沈(云石沈村)、郁……

来自陕西的:於、马(板桥)……

综上所述,直接从始居地迁来萧山的几近于零。

虽然跨湖桥遗址证明8000年前已有人类活动,但此后战事、灾荒频发,萧山发展延滞。至两宋时期,特别是南宋在凤凰山下营建宫室后,钱塘江南岸这方宝地始为人们重视,各姓陆续迁此。

各姓迁萧山时间,以南宋和明朝为多:

唐朝:丁、李、楼…… 北宋:华(渔浦)、沈(长巷)、诸、魏(河上)、胡(所前)、邵(进化)、张(城南)、倪(浦南)……

南宋:王(苎萝)、施(航坞山北)、任(县城)、华(渔临)、汪(大义、构源)、瞿、黄、韩(湘南)、来、汤(夏孝)、钟、赵(杜湖、石柱头)、杨、俞、陈(涝湖)、顾(云石)、高、夏、戚(义桥)、曹、詹、裘、郭、戴(苎萝)、谢、傅、沈(云石)、朱(鹊竿)、柴…… 元朝:张(葛、徐)、孙(湘湖)、於、朱(黄阁河、城东)、张(衡河)、周(来苏)、虞、颜、蔡、郎、何、赵(大弄)、史、洪、郁(郁家山下)、马(塘村)…… 明朝:孔、吴、金、范、汪(东汪)、姜、胡(赭山、紫霞)、冯、徐(吉山、井亭)、盛、杜、魏(县城)、童、卢、缪、方、郑(所前)、毛、钱(浦阳)马(板桥)、骆、彭、祝、钟(佛山)……

说明南宋、明朝时期,萧山这方土地已趋成熟,居民日渐增多:

唐•开元中,39453(丁);南宋•嘉泰元年,44643(丁);明•崇祯十三年,92995人。

(六)、家谱是个资料库: 梁启超先生说:“族谱、家谱,一族一家之史”,为“国史取材之资”。当代谱牒学专家、《谱牒学研究》丛刊原主编武新立先生说:“家谱是个资料库”。诚哉是言!笔者在读谱中获得了鲜为人知宝贵知识,宣传了故乡的名人名胜,提高了萧山的知名度:

一是弄清了萧山主要姓氏的来龙去脉,以及他们开创基业的艰苦历程; 二是疏理了150多个古村落历史,尤其是南部山区的村落史。那里的居民还保留着勤劳、善良、淳厚、质朴和“耕读传家”民风;

三是为萧山5部旧志(明•嘉靖志、万历志,清•康熙志、乾隆志和民国志)增补了20名进士。至此,萧山有进士349名,说明地灵则人杰;

四是考证大禹确有其人、越王勾践为大禹44世孙。萧山的楼姓人、夏姓人都是大禹的后代;

五是西施故里苎萝村确在今萧山临浦镇境内,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朝廷在此设苎萝乡•西施里,至今,尚有王、倪、於、周、赵、施、屠、葛、童、戴10姓宗谱可以证明;沿浣纱溪两岸的14处遗迹,原知原味,累累如贯珠,留下了西施的芳踪;

六是考证欢潭是岳飞、牛皋等带领部分亲兵去诸暨店口看望朝议大夫、金华县知县陈协时,天热欢饮潭水,不是岳家军抗金经过;

七是考证出明初山西布政使、后奉旨出使日本的华克勤为闻堰潭头华氏始祖,其隐居读书的延庆寺还在。朱执信的祖籍是衙前翔凤村……

八是发掘出完整的两组“萧山八景”组诗和别的描写萧山景观的诗词。这些诗词5部旧志未收,当代出版的如《萧山古诗五百首》等也缺载;

九是发现陈桥兵变之前,赵匡胤曾有密谋的史实,可补正史之缺; 十是找到了汤金钊象和他的《自订年谱》,解开了其棺木中的木脚之谜; 十一是考释了金庸堂姐查良镜与汤氏家族的关系,刘墉(“刘罗锅”)与萧山朱氏(黄阁 5 河)的渊源……

不唯如此,在拜读、摘录家谱中,笔者受到先人“居庙堂之堂,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及耕读创业、诗礼传家,孝亲睦族、尊师重道,守身积德、清廉自律等等美德高风的教育(家谱中有“家训”或“家诫”,以教育子孙)。

(七)必须有分析地引用家谱资料

家谱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错误:

浦南顾家埭1947年续修的《萧山桃源顾氏宗谱》尊顾劬为第1世。顾劬为顾邵之误。顾邵为顾雍之子。顾氏第1世当是顾雍。(此条错误在顾家溪同年续修的《萧山长潭顾氏宗谱》中已得到改正)

浦沿河东王村《萧山王氏宗谱•序》说:“我邑西乡之有王氏也,有谓自其始祖贻正公于明•成化间从山阴钟泽迁于此。”又说这位贻正公居“国子博士,授左位将军,拜驸马都尉,赐贻永,位至尚书。生于成化四年,卒于嘉靖四十七年。”

按:王贻正为北宋时国子博士。驸马都尉贻永是他的儿子。明•嘉靖帝在位止于四十五年,何来四十七年?

义桥赵家坞《浚仪赵氏玉牒世谱》尊佥判毅武军节度使、佥判绍兴府兼守孝陵的赵摅为始迁祖。其实赵摅一直住在绍兴东关,迁居赵家坞者为赵摅的9世孙赵仲睦,时在明朝中期。

《天氏颜氏宗谱》1923年重修时赫然有《乾隆四十九年徐渭序》,此徐渭不知何许人也?

一首《题口氏宗谱》的七律:

“奉观先牒起遐思,南北家乘续旧枝。一脉子孙无异姓,千年昭穆恍同时。蒸尝共守唐臣庙,今日犹存宗诰辞。

惟愿后人存孝敬,莫将身世负君师。”

这首告诫子孙不要数典忘祖的诗,分别为余姚黄氏、萧山埭上黄氏、萧山涝湖蒋氏、萧山长潭顾氏4谱转载,作者署宋•王十朋(1112—1171),乐清人,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状元,侍御使;欧阳元量,江西新喻人,山阴县知县,著《决胜兵要经》;吴潜(1196—1262),安徽宁围人,南宋•嘉定十年(1217)状元,兵部尚书、参知政事;黄溍(1277—1357),义乌人,元•延祐二年(1315)进士,侍讲学士。

究竟何人题何姓家谱?还是伪托名人,提高家谱品位?至今仍是一个谜!再如有一首题为《辞朝诗》的七律: “大定山河四十秋,人心不是水长流。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好休。莫待是非来入耳,从前恩爱反为仇。

世间多少忠良将,服侍君王不到头!”

说明封建社会的大臣,天天提心吊胆,过着“伴君如伴虎”的日子。只有辞朝退隐了,才能在精神上得到解脱——如果没有飞来横祸的话。

这首诗先后为渔临关《华氏宗谱》和郁家山下《郁氏宗谱》所引用,作者分别是宋•吏部尚书华琜(王字旁加”来”)和宋•吏部尚书郁琜。华谱重修于1916年,华琜为该族29世;郁谱重修于1947年,未表明郁琜世系。很明显,郁谱中的这首诗从华谱移入。这是谱师的常玩小动作。

家谱中,往往存在着自相矛盾:

进化《吉山徐氏宗谱》称:城北井亭徐氏由吉山迁入,始迁祖为明•吉山徐氏第4世徐坎;而《井亭徐氏宗谱》则清楚地写着:绍兴下方桥人徐一本,字茂林,系北宋•祥符五年(1012)状元徐奭15世孙,明初入赘城北塘湾闻氏,是井亭徐氏的始迁祖。经查证,当以《井亭徐氏宗谱》记载为准。

《绍兴湖塘金氏宗谱》称:“吾宗系出景帝第七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萧山庙东金金氏宗谱》则说,他们的始祖是“汉景帝八子中山靖王刘胜。” 而《暨阳紫岩螺山刘金氏家乘》(金海观出此族)写得明明白白:“汉景帝九子胜,封中山靖王”,是紫岩螺山刘金氏的祖先。经查阅正史,此说正确。

关于郁达夫祖籍,萧、富两地有争议,我先后撰文(1995年10月27日《联谊报》、1998年2月7日《萧山日报》),结论是“郁氏的祖籍应是黎阳郡。富阳的郁氏确从萧山郁家山下村迁出去的。”事后发现,后一句是不确的。因为清•道光二十年(1840)和光绪二十四年(1898)《萧山崇化乡郁氏宗谱》以及道光丁未年(1847)《萧邑郁氏宗谱》并未记载明•郁明笙之孙义安(萧山郁氏4世)“迁富邑城内满家弄”。

那么,富阳郁氏究竟由何地迁入?据上述3谱:北宋•熙宁丙辰年(1076)进士、南宋•绍兴朝节度使郁绵,护驾至杭州(为郁氏入浙始祖),“因忤权臣,避迹梁朱(今余杭良诸)”。绵生3子:祺、襟、袂。襟生遨,为富阳郁氏第1世;袂生游,为萧山郁氏第1世。他们都是从良渚迁出去的。

作者信息:

王炜常

萧山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谱谍学研究会会员。

参考文献:

1、《萧山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年8月;

2、《萧山县志稿》,来裕恂独力修撰,民国时期;

3、《渔临关华氏宗谱》,木刻本,1916年修;

4、《萧山长潭顾氏宗谱》,木刻本,1947年修;

5、《萧山夏孝汤氏宗谱》,木刻本,清雍正年间;

6、《萧山苎萝王氏宗谱》,木刻本,清光绪10年;

家谱作文 篇3

家谱,是国家不断强盛和兴旺的标志。

因为,有家族才有民族,有民族才有国家。如果家不能成为族,国也就失去了生存的血脉。所以,理顺家族脉络,探寻家族根源,发展家族文化,是一件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要发家兴国,首要的是要研究家族历史,编写家庭族谱,构建和谐家族关系,促进国家不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所以,历朝历代的先祖们,在国泰民安、中兴鼎盛时期,都倾其所有、群策群力,编写好自己的家谱。

家谱是家族发展流程的真实写照,也是家族岁月足迹的历史刻记。自有人类社会以来,特别是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人类“不知父母”的原始愚昧时期已经过去了,掀开了人类社会高速发展的崭新篇章。因而,姓氏兴起了,家族兴起了,家族发展的漫长历程就被记载下来了,因而成为一个家族斑斓的历史典籍。

家谱是子孙学习的最好教科书。一般来说,家谱都记载了先祖们生产、生活、迁徙等最大事件,特别是先祖们为了自己家族生存发展而形成的奋斗精神和自我品格塑造精神,是后人们不可多得的直接范本。在一般的家谱里,有社会名流的详细记录,也有家族败类的真实记载,为子孙后代做人、做事提供了最鲜活的教育材料。

家谱是国史方志的最好补充。国史是一国之史,方志是一方之史,记载的都是国家和地方的大事、概事以及一种发展流程趋势,没有平凡人、平凡事的记载。然而,各族各房的家谱,就很好地弥补了国家历史、地方志书这一天然性的空白。因为家谱,可以细致地记录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生命流程,包括个人的出生、成长、业绩、死亡、墓葬等等,是最完整、最真实、最细腻的人类活动的历史书卷。

家谱是社会走向文明和进步的阶梯。家谱可以很直接地反映族内人与人之间、族外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伦理关系,为人们的各种交往,特别是爱情、婚姻、家庭交往提供了很好的伦理世系图,避免了许多不健康、不道德、不科学行为的发生。现今的高速发展社会,人们迁居的机会多,流动的节奏快,不按照派序取单名的多,族人互相不认识的多。如果没有家谱,人们只知姓而不知族,更不知辈份,很容易在伦理道德上出现失误,给社会和家族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当然,编写家谱要破除封建的宗法观念和迷信思想,要对历史负责,对子孙负责,对社会负责,绝不能把编写家谱作为积聚宗族势力、宣扬房头霸业、美化家族历史的卑劣手段,更不能把家谱作为传播封建迷信思想和精神污染的工具。

重修家谱序文散文 篇4

吾是谁?从何而来?到何处去?然岂可知焉?

就此迷惑之处,若要知来龙去脉,却实非易事矣。

中华民族虽同为炎黄子孙,龙之传人,却广有百家姓氏,百姓又自成一体,独立门户。无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各民族均遍居祖国之高山平原,江海湖泊,捕鱼狩猎,男耕女织,生活劳作。非旦求鱼肥水美,丰衣足食,最是期盼子嗣兴旺发达,生生不息,门户烟火旺盛,延绵永昌。然,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因生计所迫,或东迁西移,或南征北战,人口交错,游动广袤九州,四面八方。天长地久,星转斗移,婚丧嫁娶,世代更迭,各族若无详实记载,后辈遗祖忘宗在所难免,焉成体统耳?

善建者不拔,善报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于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长;修之于乡,其德乃硕;修之于邦,其德乃博;修之于天下,其德乃善。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然知天下也!人之一生,祖其本也。如木之有根,如水之有源。人之大伦,万事亦然。百善孝为先。追念先祖,树典立传,永承根本,传统孝举也。即便帝王将相,或百姓平民,岂敢忘祖乎?

今之观昔,又如后之考今。寻根问祖百家姓,追本溯源张姓人。张姓是中华姓氏排行第三的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八。张姓的诞生很古老,距今大约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在人文初祖黄帝时代,黄帝有个儿子叫少昊清阳氏,少昊的儿子挥自幼聪敏过人爱动脑筋。有一次,他观看夜空,从天空星座的排列组合中得到了启发,经过研究后,挥发明了弓。在基本以狩猎为生的时代,弓的发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于是黄帝分挥一个专门制造弓箭的官叫“弓正”,也称“弓长”,又将官名合二为一,赐他《张》姓。张挥便成了张姓人的始祖。另外,历史上还有张姓出自姬姓或少数民族改姓而来的.传说。张姓在漫长的敷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主要有清河郡、范阳郡、太原郡等26个姓氏部落。张姓最早发源于今天的河北、山西、河南境内,战国时期开始沿黄河流域移民迁徙,后又有几次大规模向南迁移,使得张姓在很早时候就已遍及全国各地。我们的祖上属于山西张姓部落“清河郡”(俗称山西大槐树处)。追根溯源,史至近代,现今的陇东原州地域,又属于镇原县城“忠恕街”张家。近数百年来族人均居住、生活于共和国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开边镇兰沟行政村张家沟自然村庙嘴故里(黄河流域茹河之岸坐南向北)。

二爷,字,紫珊,讳,海珍,清末秀才,庠生居士,以德修身,以礼治家,殚精竭虑,呕沥苦心,于公元一九五四年困难时期,倡导五位爷爷并主持修成吾《张姓清河郡》张沟庙嘴户族有史以来第一部家谱。自此,我族根基史料,辉煌历史始有文字记载,金谱玉牒也!家族农耕文化史料,堪称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连城,意义深远,弥足珍贵,后辈欣慰,世代继承,千古永恒,理所当然。

常闻茹河川方圆百里之乡党邻里、域内外雅士名人们众口一词赞誉曰:张沟庙嘴族户,乃耕读之家,名门望族也!自太爷发林至今一个半世纪,族亲们上不负苍天垂怜,下不违四时节令,遵自然法则,循孔孟之道。积汗水载希望之舟,勤耕耘迎春播秋收。世世勤俭创业,代代忠厚传家。先贤前辈,积善成德,子嗣兴旺,人才辈出。或工或农,皆心灵手巧,尚勤劳致富;或文或武,皆仁义礼智,好行善积德。时至今时,更有供职于共和国各界之我族张氏子嗣,遗传先祖之不变基因,对祖国,忠贞不二;对人民,鞠躬尽瘁;对事业,奋发图强;对亲朋,肝胆相照;对生活,无限热爱;对未来,满怀憧憬。琴心剑胆,或妙笔生花,或琴棋书画,或百步穿杨,或身怀绝技,或力可拔山,均有过人本领在身,不可一一尽数。

我族祖上之家规族训为:“以人为本,以农为业,耕读兼备,敦厚养生。事忠孝,循道德,讲文明,重义气,守诚信,睦亲邻,济人困,扶人危,热心公益事业,报效伟大祖国。”后裔子嗣,根繁叶茂,千枝万蕾,犹如长江黄河,源远流长!先贤前辈虽经历史之变迁,受时势之左右,遇潮流之制约,循命运之安排,但无论前清民国,抗战解放,直至今时共和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均为守法公民,功德业绩,可歌可泣。晚辈们继承先辈遗嘱,刻苦学习,勤俭持家,事业有成。美誉盛名,茹河之滨,众皆知之。先贤功劳业绩与天地等同,与日月同辉,青史永垂!先祖恩德润泽子孙后代,后辈子孙更当追远报本,励志后世,承前启后,千古恒之!

我张氏后裔无愧上范,亦无愧列祖列宗。虽然身处祖国各地,或山野峡谷,或繁华都市,却能摒弃一叶障目,羞为井底之蛙,最能放眼五湖四海,看世界莺歌燕舞,万紫千红。韬光养晦,百折不挠,与时俱进,得人文科技之精华,圆先人“丰衣足食”之梦想。张氏庙嘴宗族将一如既往,视国家安危与生命等同。为实现祖国复兴昌盛,民族团结,和谐幸福,当锲而不舍,殚精竭智,续写宗族伟业。愿张氏宗族与中华民族同寿同辉!

前部《家谱》因受历史条件之制约,页面设计存在缺陷瑕疵,仅能记载先辈神主生卒,玉茔卜向,但不能帧贴遗容相片,记载生平简历,填写悼词小传,彰显功劳业绩等等诸项重要史料,美中不足矣。先前,父辈们曾多次提议修葺改进,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适逢公元二零一二年正月初一《家谱》祭祀中,健在老人三伯父生机,六伯父逢机,父亲迎机,九叔父永机以及我辈十九位兄弟们再度商议重新修葺事宜。协商讨论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且成立了《家族理事会》,并推举指派吾担当此项重任。

尊崇人伦理念,民风良俗,传承先辈优良家风,再度修葺我族《金谱玉牒》,独求承上启下,继往开来,让后裔知悉并铭记先祖前辈们之生存不易,兴家创业之尤其艰难,唯发扬先人艰苦奋斗之优良传统,图后世不忘前世之师耳。千年事孝之大计,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仰望星空,缅怀先辈,汩汩亲情,血浓于水。先贤们是曾经的国之精英,家之栋梁,丰功伟绩不胜枚举,高风亮节有口皆碑。他们的生平事迹还有辉煌业绩时时刻刻都在感动、震撼、激励着我这个凡夫俗子的晚辈,无限敬仰、崇拜、虔诚之情愫发自肺腑。只因本人才疏学浅,能力欠佳,为已故先贤前辈们补撰生平小传深感力不从心。由于时过境迁,部分史料缺失不备,记叙实在难以全面,拙笔难述其百中之一,实属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史料只是根据先前老人们在“忆苦思甜”过程中回忆、讲述家风家教传统美德时的只言片语而综合补写,又因篇幅数字的局限,措辞用语小心翼翼,反复推敲,慎谨筛选,唯恐叙述不详不实,落下亵渎、不孝之名。故重任在肩,却又顾虑重重,寝食难安。诚惶诚恐,伏案悬笔,凝思时久,反复推敲,细细斟酌而不能定夺其既言简意赅,又名副其实的叙述文字。“主一无适便是敬”。几易其稿,所见小传之辞,虽是词不达意,意犹未尽,但至诚至敬,只为歌功颂德耳。此间,欣得族内众兄弟们的大力支持,承蒙刘信恩师、赵宝玺前辈之指教,又得张海贤先生、路国兴先生、王万平先生、朱清洁先生等名人雅士们之不啬赐教指点,甚为感激,特此鞠躬敬谢!历时两载至今时方才斗胆脱稿。并恭请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青年才俊、著名书法家杨占玉先生于百忙之中辛苦劳心数月,悉心誊写落竣。为此,也是感激不尽!然,虽经不懈努力作为,也难以圆满井然、尽美尽善,自感有负先贤、族人之厚望和重托,只为略表寸心之孝也。谨此

鉴谅!

七世孙:张士勤(介非)撰写

上一篇:坟墓损坏协议书下一篇:初中毕业赠言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