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重点建设工作会上的讲话(要点)(精选7篇)
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重点建设。特别是去年,我们认真实施“百项千亿”工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年完成重点建设投资151.2亿元,同比增长60.8,一大批重点工程相继动工或建成投入使用,进一步改善了发展硬环境,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加快重点工程建设,再创环境新优势,既适逢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竣挑战。各地、各部门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抓好重点建设的重大意义,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不断开创重点工程建设的新局面。
(一)抓好重点工程建设是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行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体现。今年年初,市委九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要集中精力打好基础设施建设这场硬仗,这是我们立足温州实际,把握新的发展机遇,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而作出的战略决策。从宏观层面讲,重点工程建设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关键性的作用,是实施“一港三城”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离开了这个支点,我们要建设东南沿海大商港、国际性轻工城、最具活力的开放城市和滨海山水文化名城也就无从谈起。从微观角度说,重点建设包括了水利电力交通、产业化和信息化、科教文卫体、生态与环境、帮扶致富等工程,涉及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抓好这些工程建设,就能够为实现全市统筹发展奠定基础。从政府自身看,重点工程建设是政府抓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重点工程抓得怎么样,既是政府行政能力的体现,也是对政府工作成效最直接的检验。我们经常讲“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很重要的就是体现在重点工程建设上,体现在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上,体现在老百姓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满意度上。各地、各部门一定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行政能力建设的政治高度,进一步增强主动性和自觉性,扎扎实实推进重点工程建设。
(二)抓好重点工程建设是我们实施大投入、大建设促进大发展、大提高战略的重要抓手。投入产出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就不可能推动经济发展。没有投入,就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几年温州与同类城市的发展差距有些拉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固定资产投资差距在不断拉大。温州要缩小与先进城市的发展差距,必须在投入上下功夫。当然,这些投入必须是高质量、有效益的投入。没有今天的大投入、大建设,就没有明天的大发展、大提高;没有今天的大投入、大建设,赶超先进城市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我们要确立“今年高起点、明年新突破、后年大跨越”的投资目标,因为大家都在发展,如果温州没有超常规的投入、超常规的增长和超常规发展的勇气,就无法缩小与人家的差距。试想,如果我们不加大对港口、机场、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投入,我们怎么能够发挥区位优势,成为区域性领跑城市?如果我们不加大对电厂、电网等能源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全市生产生活用电严重短缺的状况怎么能够得到解决?如果我们不加大对园区的投入力度,我们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又如何有效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说温州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已迫切要求我们在一些大的工程项目上要有大的动作,要有超常规投入。我们要大力度推进“百项千亿”工程实施,集中精力打好基础设施建设这场硬仗,就是要把它作为实施大投入、大建设,促进大发展、大提高战略的重要载体来抓。通过实施“百项千亿”和重点工程建设,来带动温州的大投入、大建设,实现温州明天的大发展和大提高。
一是城乡基础教育走向均衡。义务教育, 启动了“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5年计划”, 2014年投入12.6亿元, 新建、改扩建校舍38.7万平方米, 改善了3442所薄弱学校办学条件, 占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的60%, 全市中小学校舍标准化率达83%。渝中等6个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验收, 累计通过国家验收认定的区县达到10个。普通高中教育, 投入4.44亿元扩容改造学校57所, 其中贫困区县55所。学前教育, 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达到在园幼儿总数的72%。在国家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 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7项。
二是现代职教体系加快建立。加快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拓展中职学生上升通道, 1.63万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和本科院校, 占毕业生总数的12.5%;积极探索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 6所高校成立了转型发展联盟。实施职教实训基地、示范学校、重点专业三大建设计划,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绩突出, 实现中西部“五连冠”;参加全国中职文明风采竞赛, 连续5年获特殊贡献奖。职业教育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5项。
三是高等教育水平稳步提升。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方面, 新增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25个、市级特色专业27门、精品课36门、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63门, 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工程硕士领域39个, 4所高校进入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科技创新方面, 全市高校获准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50项, 资助金额4.3亿元。在渝高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 其中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实现我市直辖以来牵头自然科学奖零的突破。“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成为36个国家级中心之一, 新立项建设6个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 新遴选市级择优支持协同创新中心4个、优秀科研成果转化项目32个。基本条件方面, 高校新校区竣工校舍70万平方米, 设备仪器值比上年增加10.8%。
四是教育综合改革开局良好。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育部课改中心在全国第一个与我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6个区县成为国家课改试验区, 一大批课改专家深入我市指导课改工作。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进一步完善免试划片就近入学政策, 68.5万义务教育学生平稳有序入学;重点中学招生指标到校比例达到70%, 普通高中择校生比例下降到10%左右;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 有序推进中考、高考改革各项前期工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推进“雏鹰计划”, 加强高校与高中联合培养青少年创新人才探索;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新增企业冠名班53个;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遴选计划项目342个。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积极鼓励支持民办教育, 重庆正大软件职院升格重庆工程学院, 成为我市第二所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 全市高校新增办学投入7.8亿元。创新队伍建设举措, 出台了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政策, 投入资金3.52亿元、惠及除主城7区外的33个区县10.4万农村学校教师;在实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基础上, 启动了学前教育“3+2”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新增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9个;全市高校长短期外国留学生人数达到6127人, 比2013年增长24.6%, 生源国别增加至134个。市委改革办确定的8项教育改革重点任务基本完成。
五是教育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3项重点民生实事年度目标任务。2014年, 新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217所、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6962套、城市新建小区配套学校59所, 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投入资金9.1亿元, 惠及学生209.2万人, 14个试点区县实现了全覆盖。加大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 安排资助经费34.8亿元, 惠及各级各类学校贫困家庭学生144.3万人。关心关爱农民工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 全市公办学校接收随迁子女34万人, 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1.3%;累计建成“留守儿童之家”4385个、校外托管机构1292个。实施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 2031名农村学生享受单独划线政策升入重点大学;首次实施市属本科农村学生专项计划, 录取农村考生317名。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帮扶, 全市大学毕业生9月底就业率88.5%, 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5年, 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 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 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重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2017年基本建成长江上游教育中心”, 党的十八大要求“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现在进入了倒计时阶段。新形势新阶段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 集中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四有”教师队伍, 推动教育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 努力让13亿人民享受更好更公平的教育。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市长黄奇帆也十分关心教育事业, 多次研究教育工作, 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都是我们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遵循, 也为我们科学谋划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 经过多年努力, “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 家长“上好学”愿望更加强烈, 人民群众的期盼是我们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动力。
2015年, 全市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 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 着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教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改进教育治理、提高保障水平,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15年, 全市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0%;义务教育进一步均衡发展, 中小学标准化率达到85%, 新增国家认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4个;统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98%;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同时, 教育改革深入推进, 教育民生进一步改善, 教育质量和教育治理水平、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2015年全市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年度工作要点中作了全面安排, 已经印发大家。稍后,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赵为粮将对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专门部署。下面, 我从改革、发展、质量、公平、治理、保障六个方面, 就今年的重点工作强调如下:
一、着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改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抉择, 是破解深层次矛盾问题的根本途径, 必须凝心聚力攻坚克难, 实实在在抓紧抓好。
一是细化实施规划。近期, 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将印发《重庆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长期规划》。各区县和学校也要按照对接原则, 制定相应规划, 进一步明确重点改革事项、时间表及路线图, 细化改革具体任务。
二是落实重点任务。按照市科教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定的教育综合改革方案, 深入推进7大重点改革任务, 分别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 健全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 探索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衔接机制,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创新学校管理制度。
这里我特别强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的牛鼻子, 去年国家已经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4个配套文件, 今年是落实年, 市教委正编制全市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及配套实施细则。总的思路是:义务教育, 继续严格执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政策。中考, 将逐步扩大区县自主权, 继续实施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政策。中职, 采取“学生申报、学校选择、学生确认”的选拔和注册入学相结合的方式招生。普通高考, 将研究制定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以及自主招生的实施方案。高职, 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入学考试制度, 适度增加高职单招院校, 扩大高职单招规模。去年我们建立了高校新生报到率考核机制, 要严格执行, 切实提高高考录取率。
三是抓好试点带动。市级将开展2014年确定的67个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年度检查和中期评估, 并启动“一区一县一高校”综合教育改革试点。各区县和学校要按照“一授权两报备”的工作机制, 对需要申请授权的重要改革举措, 按程序主动向市教委申请授权, 事前报备具体实施办法和标准, 事后报备实施进展情况。
四是注重改革实效。教育综合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 增强改革的针对性。要有啃硬骨头的精神, 拿出触动根本的举措, 真抓真改、改出成效。教育改革涉及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 要树立底线思维, 积极稳妥推进, 市委市政府要求的、有民意基础的, 具备改革条件的, 先行改革, 改革过程中要加强问题研判和评估, 避免出现偏差和失误, 维护和谐稳定的大局。
二、着力加快各类教育发展
教育领域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需要通过加快发展来解决。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 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
一是要用规划引领教育发展。市教委正编制全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 以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16个专项规划。近期我们将召开会议, 专门布置全市教育系统“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各区县、学校要充分认识规划的重大意义, 切实抓好规划编制工作, 并与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中期总结评估结合起来, 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 提出一批重大项目、政策和举措, 主动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 推动列入当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二是加快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建设。由于城镇化快速发展, 加之我市实行的流动人口子女“零门槛”入学政策, 大规模学校、大班额问题在主城和其他区县城有所反弹。2015年, 市教委将根据“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 出台《都市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和《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管理实施办法》。主城各区要加强新建小区配套学校建设, 确保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新建成49所配套学校的年度任务, 缓解入学矛盾。其他区县也要结合城镇化发展和人口流动实际, 加快区县城中小学规划建设, 同时因地制宜办好村小, 防止因为办学质量不高导致学生被迫远离家庭就学。
三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 要用改革的办法增强活力、加快发展。全面贯彻全国职教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开展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高职和中职与本科“3+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巩固中职办学规模, 促进高中阶段教育普职协调发展, 拓展职业教育学生上升通道,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购买服务等形式,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 鼓励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院校, 探索组建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的职教集团, 增强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加强示范、骨干职业院校建设, 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
四是优化结构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通过优化结构推动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层次结构上, 我市是全国本科院校设置薄弱的地区, 本专科院校结构不够合理, 本科院校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 积极争取教育部支持新增本科高校,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类别结构上, 支持鼓励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今年教育部将启动转型发展国家和省级试点。转型是已有本科院校办学思路、办学模式的深刻调整, 不是挂牌、不是更名, 不搞一刀切。市教委将制定转型发展指导意见, 出台配套政策, 积极支持转型发展。性质结构上, 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共建, 促进行业举办高校进一步发挥优势、特色发展;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独立学院转设和民办高职“升本”、提档提质;提高教育开发水平, 努力吸引国外高水平大学来渝合作办学。
五是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 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职业院校、高等学校要坚持开放办学, 利用富余资源面向行业企业开展职工继续教育, 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示范区建设为抓手, 推进社区教育发展。加强部门配合, 开展扫盲教育。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要积极为老年人继续学习提供更好的条件。
三、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质量是教育的永恒主题。随着教育普及水平的不断提高, 各级各类学校更要把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质量摆在首要位置。
一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坚决纠正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的现象, 坚决摒弃片面以考试成绩、升学率评价学生、考核学校和教师的做法。各级各类学校要始终坚持德育首要地位, 强化每一个教师教书先教人、育人先育德的观念, 将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 融入到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各个环节中,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增强德育工作实效。今年, 将举办第三届中小学课程育德优质课大赛。去年底市政府召开的学校体育与艺术教育工作会, 全面部署了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 各区县、学校要抓好落实。我这里特别强调一点: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坚决落实体育艺术教育规定课时, 因地制宜上好体育艺术课。市教委今年将开展督查, 对不按要求开齐开足课程、落实规定课时的, 要通报批评直至严肃问责。
二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课程改革是当前基础教育的核心任务。市级将确定100所课程改革实验学校, 发挥典型带动作用。要继续实施“卓越课堂”建设计划、体艺科技“2+2”项目和实践大课堂“1+5”行动计划, 进一步落实减负提质“双十条”, 着力改革课堂教学, 改进教法、学法, 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因地制宜开好选修课、活动课, 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当前, 小学教育特色不断增强, 高中教育水平持续提升, 初中教育相对薄弱。今年, 市教委将出台《关于加强初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 着力解决初中布局结构不够合理、单办初中数量偏少、城镇初中大班额现象突出、优质初中相对不足、寄宿制初中生活设施不配套和运行经费困难等问题。学前教育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3—6岁儿童发展纲要》, 规范幼儿园保教工作, 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
三是深化校企合作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 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今年, 将争取出台《重庆市政府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意见》。各职业院校要紧密围绕我市6+1支柱产业、10大新兴产业集群产业布局, 实现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企业需求紧密对接, 通过校企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合作举办冠名班、合作建设实训基地等多种形式, 深化校企合作。抓好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 继续办好职业技能大赛, 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四是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任务, 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是高校综合改革的核心工作。学科、专业、课程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今年, 市教委将启动实施高校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计划、研究生课程建设计划、开展首批特色专业检查验收。各学校要围绕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 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 着力打造精品课程, 突出特色优势, 避免盲目布点、重复建设, 防止“同质化”。教学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今年, 市教委将启动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 各高校要以教改项目为抓手, 不断深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改革。要狠抓教风学风校风“三风”建设, 加强教学和考试管理, 加强学生诚信考试教育。协同育人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要把协同育人作为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突破口。高校要坚持开门办学, 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行业企业的合作, 积极探索共建模式,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育人、合作双赢。健全质量评价体系, 市教委将开展本专科新设专业评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落实实学位授权点定期评估制度, 开展学位论文抽检和重庆市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 建立质量检查评估结果和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有机结合机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这是新形势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水平的关键。要实施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等计划项目, 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强化创新创业实训实践, 确保取得实效。深入实施“2011计划”,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 汇聚优秀创新团队, 聚集各类创新资源, 不断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技”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 促进科教深度融合, 引领支撑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要进一步推进高校科研平台、创新人才和队伍建设, 不断提升高校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增强高校科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着力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公平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大力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让身处不同环境的孩子都有实现人生梦想的机会。
一是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资源配置方式, 坚持“保基本、补短板、兜网底”的原则, 大力实施义务教育“改薄计划”, 2015年, 新建成寄宿制学校147所, 累计完成校舍改造规划任务的30%, 完成教学仪器改造规划任务的40%。各区县要严格按照教育部提出的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20条“底线要求”, 将其作为“改薄计划”优先保障、必须完成的建设内容, 纳入规划项目和年度实施计划。今年我们将对此开展专项督导, 强力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实施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重点支持乡村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 积极争取出台学前教育教师编制标准, 着力解决贫困地区、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和流入人口聚集地区的“入园难”问题。继续实施普通高中扩容改造工程, 改善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办学条件。
二是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年前, 市委组织部、市教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指导意见》。这项工作在前几年4个区县试点的基础上, 今年将全市推开, 重点引导优秀校长教师在区县域内向薄弱学校流动, 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各区县要精心组织, 积极稳步推进, 实现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 推动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 探索建立县管校用的机制。同时, 继续实施好“双特”计划补充农村教师, 抓好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改善教师生活条件, 落实好乡村教师岗位补助政策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全面推进中小学“捆绑发展”战略, 各区县要进一步推进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校校结对等办学模式改革, 发挥优质学校帮扶作用, 提高薄弱学校办学质量, 办好老百姓身边的每一所学校。高度重视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加快推进农村学校“三通工程”, 加强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这方面应该优先保障, 优先实施。每所学校花钱不多, 但对农村薄弱学校共享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城乡学校师生远程互动, 提高农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帮助山村孩子了解外面的世界, 都将产生十分重要影响。
三是提高困难家庭孩子的教育保障水平。教育工作要特别关注各类困难家庭孩子, 确保他们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2015年, 将扩大家庭困难在园儿童资助范围, 提高普通高中和中职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标准。推进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14个试点区县实现全覆盖, 其他区县也要努力推广学校食堂统一供餐模式。全面实施国家《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 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继续实施好高考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 进一步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人数。切实抓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确保完成就业目标任务。
五、着力提高教育治理水平
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增强教育治理能力, 提高教育治理水平, 既是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目标, 也是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一是深入推进依法治教。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推进教育各项工作, 既是落实依法治国、依法治市决策部署的要求, 也是顺利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市教委正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 依法梳理职责权限, 形成“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 各区县教委、高校也要形成“两个清单”, 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决策、依法管理。要健全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机制, 未经法制机构审查的规范性文件, 一律不得印发公布。要切实加强教师法治教育, 促进教师自觉学法、模范守法、依法履职、依法执教, 不得侵害学生的合法权益。要加强法治教育, 今年市政协四届三次会议将“加强中小学法治教育”列为“一号提案”, 也是唯一一个现场办理的提案, 说明了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市教委正着手组织专家修订重庆市地方教材《法制教育读本》, 并将免费发放义务教育学校;各区县和中小学要高度重视, 抓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 落实好法治教育课时, 加强法治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积极吸纳法学专业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 聘请法治工作者担任兼职教师, 切实增强法治教育的实效。
二是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这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总方向。“管”, 根本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依法全面正确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责, 把该管的管住管好, 把该服务的服务好, 把该协调的协调到位, 营造更好的办学氛围, 保证学校依法自主办学、静下心来按教育规律办事。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简政放权, 市教委将调整直属学校管理体制。“办”, 核心是完善学校依法办学的内部治理结构, 健全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 健全学校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内部机制, 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高校章程上承国家法律法规、下领学校内部规章制度, 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石。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章程已经教育部核准备案, 各市属高校要抓紧章程建设, 今年内全部完成章程制定并报市教委核准备案。“评”, 教育评价不能“王婆卖瓜”, 关键是扩大社会参与教育评价。更多委托第三方开展教育评价, 积极探索建立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群众、家长代表、有关单位等社会各方参与的教育评价机制, 不断完善社会评价、监督和支持教育的制度。
三是全面加强教育政风行风建设。管行业, 必须管行风。全市有11000多所学校、615万学生、39.8万教师, 教育系统政风行风好坏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历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教育系统的干部职工, 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 要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和市委实施意见, 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进一步防止和纠正“四风”, 形成作风建设新常态。要敢于担当、崇尚实干、深入学校、贴近师生, 不断解决教育发展中的新问题。各级各类学校必须端正办学思想, 落实“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 切实规范办学行为。特别是在义务教育入学、中职招生和资助、高校自主招生、成人高等教育办学、信息公开等方面, 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以招生、收费等为重点, 依法履行监管职责, 严肃查处损害学生利益的行为, 防止“破窗效应”, 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六、着力提高教育保障水平
教育是重要的公益事业, 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重视, 离不开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作为, 主动争取重视和支持, 凝聚各方力量和智慧, 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要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教育投入是保障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年来, 中央和市级不断加大教育投入, 加大了向区县转移支付的力度, 积极对渝东南、渝东北等农村区县支持倾斜, 但个别区县出现了“挤出”效应, 没有做好这事。各区县应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做到法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两个提高”, 这也是依法行政的要求和体现。2015年, 将开展区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 加大教育投入督导检查力度, 今后此项工作将进一步常态化。要优化教育支出结构, 向边远地区、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 加强教育民生和质量内涵建设保障, 多做雪中送炭的事, 做真正惠及学生的事, 少搞锦上添花、不搞“面子工程”, 使每一分钱都发挥最大效益。要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监管, 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
二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 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 办教育首先要抓师资。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教师要求, 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宣传教师先进典型, 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深化职称和岗位制度改革,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积极提高教师待遇, 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激发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落实教师编制政策, 及时补充配备教师。严格教师招录聘用标准, 把好教师入口关, 把优秀人才吸纳到教师队伍中。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 不断壮大名师队伍。近年来, 教育部和我市出台了一系列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这些也是我们一以贯之的要求, 要严格执行, 对各种师德不端的行为及时严肃查处, 维护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
三要确保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安全工作是教育工作的头等大事, “安全不保, 何谈教育”。教育系统点多面广战线长, 安全工作必须警钟长鸣, 常抓不懈。要进一步强化安全稳定属地管理责任, 认真落实“一岗双责”, 切实抓好安全稳定工作。加强师生安全教育, 健全人防、技防、物防体系, 开展好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认真排查整改各种隐患, 加强重点环节、重点时段、重点部位管理。现在学校开始陆续放假, 春节临近, 各地各校要结合实际,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切实做好学生离校期间安全工作, 提醒学生假期注意安全防范, 加强假期留校大学生安全管理, 确保学生安全度假、愉快过节, 确保全国“两会期间”全市教育系统安全稳定。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陪同接待”和“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四不两直”方式, 加强安全工作督查力度, 严格执行安全稳定工作“一票否决”和“责任追究”制度, 对因责任不落实而造成严重后果的, 要严格按照“一案双查”和“四不放过”的原则, 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落实2008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研究探讨2008年中职扩招对策,实现2008年我市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例达到1:1的目标,进一步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技术人才。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扩大中职招生工作的重要性
2008年,实现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例达到1:1的目标是我市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推进我市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扩大中职招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迫切要求。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充分认识中等职业教育在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为适应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建设“一个通道”、“三带十区”这一战略规划和实现市委四届五次全会提出的“改革创新、开放升级、综合开发、强市富民”战略要求,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育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有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升我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社会就业,为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扩大中职招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需要。在2008年度全国中职招生工作会议上,周济部长指出:“普及高中教育要继续巩固和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突破口,普通高中要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着力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当前重要而紧迫任务,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去年国检验收结束以后,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巩固‘双高’普九成果,做好初中后学生的职业教育,扩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10年全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0%。” 教育发展形势逼迫我们,必须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上下功夫。就黑河目前形势看,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只有55%,普通高中已基本饱和,中职学校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生力军,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中职学校责无旁贷。扩大中职招生是满足人民群众谋职就业的需要。教育部门要把初、高中不能升学的学生动员到中职学校来,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培养他们生存、发展的本领。“要致富,学技术”,“读完初中上职中,打工致富一路通”,这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和培训寄托的厚望。近几年我市每年小学升初中人数在2万人左右,毕业生约1.5万人,进入普通高中就读的仅有5000多人,尚有1.5万未成年人需要劳动预备役培训,中职招生的空间很大。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给予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更多关注,针对学生们的各自特点,指导、规划他们的未来,使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类型和成才之路。
二、精心组织,确保扩大中职招生工作顺利进行
市县两级政府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领导机构。各县(市)区政府要把职业教育工作抓在手上,建立健全领导机构。两级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两次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统筹全市职业教育工作,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招生计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等重大实际问题,制定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协调处理好部门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高中阶段招生工作。市县两级教育部门要成立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由教育局局长任组长,督导室主任和业务副局长任副组长,中教、初教、职成科(股)长和各初中、高中、中职学校校长为成员。各学校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的中职招生运行机制。要把中职招生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按1:1比例制定招生计划,实行教育行政领导班子市包县、县包乡、乡包校的“三级包保”责任制,从市到县到校到人,确定专人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制。要做到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四统一”,即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报名、统一录取。严格实行“普高”招生的“三限政策”,特别是限人数,统一制定和落实中职和普高的招生计划,正确引导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要建立中职学校招生违规违纪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招生纪律,规范招生行为。坚持公平竞争,不搞地方保护,要尊重学生选择优质职教资源的权利。建立中职招生的绿色通道,坚决打击有偿招生行为,对不规范的招生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情节严重的,要取消相应学校的招生资格,保证中职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教育督导部门要建立中职招生考核奖惩机制。今年市委市政府把“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与中职招生达1:1的比例”列入2008年十项绩效工程任务目标考核体系,市教育局、各县(市)区政府均为责任单位,年底市人大、市政府督查室将跟踪问效。对此,我们要认真对待,市、县两级督导部门要研究中职招生的督导评估办法,把招生任务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各县(市)区教育局、初中、高中学校督导评估的重要指标。制定有利于中职招生的奖惩政策。每年招生结束后,市县两级督导部门要把各县(市)区和黑河市职教中心学校的中职招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排名通报,严格兑现奖惩。要把中职招生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评定学校各类先进的主要依据,作为校长评职、评优和提拔的重要依据。市政府在2008年将安排专项经费,表彰奖励在中职招生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县(市)区政府、教育局、中等职业学校、初、高中学校以及个人。各县(市)区政府也要设立专项奖励经费。
三、明确目标,同心协力完成扩大中职招生任务
今年全市普通高中计划招生6000人,省教育厅给我市下达的中职招生计划为6406人。要实现这一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密切配合,戮力同心,取得实效。首先,初、高中学校要积极做好分流工作。初、高中学校要担负起为中职学校输送生源的职责,积极配合中职学校做好招生宣传和动员工作,为职业学校直接面对学生及家长宣传创造有利条件,使广大家长充分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初、中、高级人才缺一不可,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各初、高中学校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开设职业指导课程、职业技能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办校内职普融通班或与中职校采取1+1+1合作办学。组织初中毕业生及其家长参观职业学校,引导初中毕业生科学定位,合理选择报考学校和专业,绝不允许简单粗暴强行分流。各初、高中学校要以初中入学人数为基数,动员流失生和参加中考未能就读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报考中职学校,保证中职招生入学人数。其次,中职学校要主动配合,营造良好氛围。各中职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与初、高中学校联系,为其提供宣传内容和资料,介绍职业学校的特点及优势,展示学校办学成就,专业设置特色,使初、高中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分流。同时,要为初、高中校内职教班、高中通用技术课、初中技术课提供师资、实验实习设备支持。要宣传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重要意义及中职毕业生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典型事迹,不断营造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促进中职招生工作。
同志们,扩大中职招生工作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为圆满完成今年的招生任务而努力工作。
山 课 件 w w w.5Y k J.c oM
XX市长在全市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点
过去的一年,我市各级审计机关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中心,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扎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为XX增强“三力”、率先崛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的审计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紧贴加快发展这个主题,围绕履行审计监督职能,突出重点、改进方法、提高质量、注重实效,较好地实现了总体工作上台阶、单项工作上水平的目标要求。二是审计质量进一步提升,建立健全了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和考核激励机制,严把程序关、实施关、处理关,执法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三是参谋作用进一步增强,不仅能够按照工作部署,圆满完成审计任务,而且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积极完成各级领导交办的艰巨任务,善于发现和反映问题,讲真话、报实情,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有效依据。四是审计环境进一步趋好,各有关单位自觉从大局出发,提供工作支持,搞好工作配合,为审计部门履行职责提供了良好环境和条件。五是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审计干部队伍素质有了较大提高,树立了良好的审计形象和社会信誉。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审计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强化审计,提高质量,注重实效。
一要强化认识。审计部门是政府重要的综合监督部门,审计工作是整个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控经济运行、保证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得以落实的重要手段,在推进依法治市、促进依法行政和维护经济秩序、推进廉政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一再强调要加强监督,监督的形式有多种多样,有纪律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还有审计监督。审计监督对经济工作的运行更为直接,更为密切。对审计监督工作我讲四句话:第一句话,审计监督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包括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企业效益情况、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财务运行情况,通过审计,能够得到客观的反映。第二句话,审计工作是投入产出的瞭望哨。在要素资源趋紧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牢固确立投入产出观念。财政投下去的钱用得是不是得当,有没有效果,通过审计就能得到反映。第三句话,审计工作是反腐倡廉的监督岗。对于我们进一步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四句话,审计工作是检验干部的试金石。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十分重要,干部的任免、提拔使用,首先要看是不是经得起审计检查,过不过得硬。一个干部只有干净干事,才能称得上是好干部。
二要突出重点。审计工作必须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以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为己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推动整体工作。在计划安排上,注意把握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审计实施上,注意发现影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倾向性问题;在审计分析上,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针对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深层次地研究和探讨我市经济发展规律,把审计成果转化为现实经济效益,为领导决策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一是围绕财政资金使用和管理,积极推进效益审计。加强规范预算收支管理和财政分配秩序,强化预算约束,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二是要围绕党和政府及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专项资金审计。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有关部门规范管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围绕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国家建设项目审计。继续强化对重点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逐步扩大投资审计覆盖面,为节约国家建设资金、提高投资效益提供服务。四是围绕干部监督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研究改进和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具体措施,落实工作责任,促进领导干部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能力。五是围绕“企业服务年”活动,努力拓展企业审计。加大对国资运营机构、投融资机构、地方金融机构以及准金融机构的审计监督力度,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
三要注重实效。最近,吕祖善省长在听取审计工作汇报时,专门强调了两点,其中一条就是要求“审计实效要更加明显”。应该说,这些年来,全市审计部门每年都组织实施了大量的审计项目,通过审计发现和揭露了经济领域中存在的许多违纪违规问题。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审计不仅仅要揭露问题,更重要的是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督促有关部门单位进行整改。揭露问题、处理问题、抓好整改是审计工作不可缺少的几个关键环节。只注重揭露问题而忽视督促整改,那么辛辛苦苦审计出来的结果就会不了了之,审计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审计的权威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一定要高度注重审计实效,切实加强审计整改工作。在工作中,一方面要提高审计质量,努力把严谨细致贯彻到审计业务的全过程,体现在每个工作环节上,不断提升审计质量,进而带动整个审计工作上层次、上水平,确保审计结果经得起推敲,经得起检验。另一方面要用好审计成果,进一步建立审计执法责任制,不断完善审计复核、审计业务会议等制度,加强审计执法检查,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加强管理。特别要抓住典型,解剖麻雀,把重点问题查深、查透、查清、查实,形成经验,及时推广。要加强对审计决定的跟踪落实,加大审计执法力度,督促落实审计决定,维护审计权威。站在维护国家利益和法律尊严的高度,认真做好审计的督促检查、跟踪追查和监督落实工作,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敢于碰硬,不怕得罪人,对问题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迁就。
四要加强领导。做好审计工作,单靠审计部门自身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各级领导、各个部门、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支持审计工作。要从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健全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高度,提高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对审计工作的领导。审计工作容易得罪人,没有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很难开展工作。因此,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支持审计工作,要研究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支持审计部门依法查处违法违纪问题,对妨碍阻挠审计执法的,要严肃批评和纠正,关键时候替审计部门说话,帮助他们排除干扰,当好后盾。审计工作所需要的经费,各级政府要逐步将其列入财政预算,提供必要的经济保障。同时,要帮助审计机关完善审计信息化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工作水平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各部门要加大协作与配合力度。纪检、监察、司法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要对审计工作提供支持、配合、协作,切实形成工作合力,共同为维护经济秩序服务。各新闻媒体,要加强审计宣传,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使社会各界更多地了解、理解、支持审计工作,为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被审计单位要自觉接受审计监督,严格执行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对审计出的问题,要认真整改,确保落实。同时,各级审计机关也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各项工作,多向当地党政领导请示汇报,加强同有关部门的配合,争取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
五要带好队伍。做好审计工作,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关键。审计机关要着力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以一流的作风、一流的队伍、一流的水平,打造服务型机关新形象。一是作风建设要有新风貌。要继续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教育广大审计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认真执行中央和省市提出的各项廉政自律规定。要继承和发扬审计部门良好传统,严格执行审计有关规定,坚持原则,敢于动真,敢于碰硬,不回避矛盾。每一位审计人员都要做到“三铁”,“铁面无私,铁的手腕,铁的纪律”,以过硬的工作作风塑造审计系统的良好形象。二是审计方法要有新探索。积极创新审计方法和手段,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硬件和软件配置,加快培养一批熟悉审计技术方法、掌握计算机技能的业务骨干,因地制宜地使用计算机开展审计,使审计工作逐步实现由传统审计方式向现代审计技术方法的转变。三是审计质量要有新提升。从确定审计方案到进点审计、收集证据、撰写审计报告、作出审计决定、跟踪落实整改措施等各环节,必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办事,依法行政。作出的审计决定一定要程序合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依据充分、处罚适当,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四是队伍素质要有新提高。积极推动学习型审计机关的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培养一大批优秀审计人员,使审计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加快建立一支职业化的审计工作队伍。
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六年二月十六日
文 章来源 莲按:3月17日,市政府召开全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XX市长、XX副市长分别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现将两位领导的讲话要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贯彻。
XX市长的讲话要点
一、肯定成绩,充分认识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有力地促进了民营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去年底,全市共有个体工商户8.65万户、私营企业1.02万户,均居全省第8位。民营经济的发展对我市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已经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增长最快、潜力最大、活力最强的主要力量。
在经济发展方面,民营经济是最现实的增长点。民营经济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03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18.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65.1%,所占的份额比1997年和1987年分别提高了22.4和54.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2.9%。民间投资完成135.4亿元,增长81.4%,占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59.3%;上缴税收31.4亿元,占全市的63.5%;民营企业出口4.1亿美元,增长71.8%,占全部自营出口的40.5%。其中规模以上私营企业200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76.7亿元,销售收入171亿元,出口交货值43.5亿元。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形成了国有、外资和民营经济三足鼎立推动经济发展的格局。
在经济结构方面,民营经济是最具活力的生力军。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是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推动力量。民营经济作为市场的主要创造者与参与者,对促进织里童装、南浔木业、安吉椅业等专业市场的发育,提高市场化程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市的商业流通零售网点、餐饮服务业、城乡集贸和专业市场,85%以上由个体私营企业经营。民营经济的发展为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创造了条件。我市一大批国有、集体企业已转制为股份制企业。在转制过程中,民营企业在解决经营人才、置换与注入资本、接纳职工再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解决了国企改革中“人往哪里去,钱从何处来”的问题。
在致富百姓方面,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的主渠道。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形成了一大批块状经济和专业村,这些块状经济和专业村大多拥有一至几种主导产品,聚集了一批企业,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产、销售和配套服务体系,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市场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市已有15个块状经济和441个专业村。这些块状经济不仅为当地政府创造了税收,而且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成为城乡居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个私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57.1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38.9%,年均增长20.6%,而同期全社会就业增长率只有0.5个百分点;城市居民从个体私营经济得到的人均收入为1941元,比1997年增长11.8倍;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的收入人均达到3789元,占比达到70.2%,比1978年增长了10.5倍。个私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市劳动力流向的主渠道,群众致富的重要源泉。
二、正视差距,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
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前提是全面发展,中心是协调发展,根本是可持续发展。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民营经济新飞跃,就是坚持在加快发展中实现统筹,在统筹中促进加快发展。当前,我市的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在我们面前有许多必须解决而且回避不了的问题,有许多必须抓紧而不能拖延的任务。对此,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定要形成这样的共识,抓民营经济发展,就是抓发展这个硬道理,就是抓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就是体现了“三个代表”,体现了科学的发展观。
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必须找准发展的潜力。发展中的问题是我们今后工作的着力点,发展中的差距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力。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总量不大。全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完成总产值187亿元和241亿元,分别仅占全省的5.6%和6.7%。而邻近的嘉兴,个体工商户达到了11.6万户,私营企业近2.14万家,总产值1348.6亿元。二是规模偏小。全市个体工商户户均产值为21.5万元,私营企业户均产值为236.3万元,分别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86%和82%。尤其是缺乏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省工商局公布的2002年浙江非公企业百强名单中,我市仅有升华、金洲、久立三家企业。其中,最大的升华集团也只是位居39位,销售收入是榜首的万向集团的零头都不到。2003年,全省年销售收入超亿的民营工业企业为1367家,我市只有34家,全国工商联公布的中国民营企业综合实力500强中,全省有188家,我市则是空白。三是素质不高。技术水平普遍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协作程度较弱。一些企业缺乏完善的会计核算、业务核算等基础管理制度,缺乏应有的企业规范和信贷资信,缺乏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特别是缺乏大的、有影响力的民营企业家。四是后劲不强。原始积累进程缓慢,市场主体地位不突出,产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成长型、税源型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多。五是活力不足。我们不少的企业,往往满足于眼前的成功,满足于眼前的既得利益,缺乏做大做强、创新奋进、争创一流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准备,“小富即安、小进则满”。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了整个民营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必须明确发展的目标。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关键是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找准发展的潜力,从总体上推进“五个转变”,实现“五个提高”。一是从主要依靠先发性的机制优势,向主要依靠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二是从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和商贸业,向全面进入高技术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基础产业和新兴服务业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三是从主要依靠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外向发展水平。四是从现有的块状经济、小规模经营逐步向更高层次的集群化、规模经营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集群化和规模化水平。五是从粗放的经营方式向更加注重信用、质量、生态和遵纪守法的经营方式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突出重点,全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
完成好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关键是要发挥现有优势和潜力,把推动总量大发展、质量大提高、经济大开放和环境大改善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增强民营经济的竞争优势。实现民营经济新飞跃,关键要抓好“五、四、三”三个环节,“五”就是推进“五个转变”,实现“五个提高”;“四”就是放开扶持、扩大开放、全面创新和改善环境四个工作重点;“三”就是管理信息化工程、企业家提升工程和品牌经营工程这三项工程。工作重点上要突出抓好四个方面。
(一)以放开扶持推进新飞跃。加快扩张速度,做大总量盘子,是实现大发展的首要标志,也是我们工作成效的首要体现。量变才能引起质变。总量上去了,抓质量提高也就有了更好的基础。抓总量扩张,最关键的是要集全民之智,激发群众的创业热情,以“铺天盖地”之势,取推动全局之效。具体工作上要加大“两个力度”。一是“放”的力度要加大。“放”就是要在准入条件上放得更宽,经营的领域要放得更开,经营方式要放得更活,在思想行动上真正做到放心、放手、放胆。要始终坚持“先有后优”的指导思想,千方百计激活民资,鼓励社会各方投资兴业,不论初创阶段民营经济规模是否大、水平是否高、贡献是否多,都要满腔热情鼓励支持,一切先发展起来再说,真正做到先发展后规范,先创业再提高。要坚决清理一批限制性的规定,坚决降低一批准入的门槛,坚决减免一批收费项目,坚决打破一批行业垄断,为民营企业创造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要通过培育主体、发展一批,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引进人才、创业一批,块状特色、孵化一批等途径,力争我市民营经济在量上实现新飞跃。二是“扶”的力度要加大。要在抓经济总量扩张的同时,突出抓好一批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为全市经济培育出一批扩张能力、抗风浪能力较强的“旗舰”。经过前几年的发展,我市已经形成一批规模较大、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民营企业。要积极扶持和鼓励这批骨干民营企业通过资本纽带实行联合,并通过租赁、联合、兼并、参股、收购等多种形式,实施低成本扩张,加速规模膨胀,使企业的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对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民营企业,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要重点扶持,做优做特,做大做强,带动相关产业的兴起,促进农民增收。对具有品牌优势的民营企业,要引导他们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实行专业分工和协作,加速品牌聚集和资本聚集,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对具备上市条件的民营企业,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加快规范改制,积极争取公开发行股票,成为上市公司。这次,我市在扶优扶强上出台了专门的政策意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这些政策落到实处。
(二)以扩大开放带动新飞跃。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重点是要实现开放型经济新突破。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大力推行以民引外、民外合璧,努力扩大民营企业出口,把民营经济的先发优势与外向型经济的后发优势融合在一起,取长补短、强强联合,实现民营经济与外资经济、内源性经济与外源性经济“比翼双飞”、“双轮驱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使我市的经济发展如虎添翼,基础更加扎实。要确立民营企业是发展开放型经济主体的意识。在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的过程中,各级各部门必须把“以民引外”作为工作重点,强化服务。目前,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几乎所有领域都要向外资开放,民营企业将直接面临资金雄厚、管理先进、市场广阔的跨国公司的竞争。可以说,民营企业正面临着一场新的“生死搏斗”。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要生存,出路在发展;不发展、小发展,都是死路一条。要鼓励民营企业与国内外同行业大公司大集团,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和知名跨国公司合作,以股权换资金、换技术、换品牌、换人才、换市场,实现企业规模、技术、管理、品牌、人才等的全面提升。要通过以民引外,使民营企业成为我市招商引资的主力军。要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对外贸易。从发展趋势来看,民营企业只有立足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才能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当前,我市出口快速增长,特别是民营企业出口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很好,要加大对重点民营出口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民营企业乘势而上,扩大出口,参加境内外各种展销会、洽谈会、博览会,加快融入国际市场,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同时,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走出去,利用自身优势,向省外、国外拓展发展领域和市场空间。
(三)以全面创新促进新飞跃。提高民营企业整体素质,是我市经济发展对民营经济的要求,也是民营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提高民营企业整体素质,根本途径就是推进民营经济走创新之路。针对我市民营经济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上下功夫。要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家族式经营和个人独资经营,是当前民营经济的一个特征。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其中的弊端也日渐显露,弄得不好,就会出现“一代创业,二代守业,三代歇业”的现象。破除家族经营观念,构建现代企业制度是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选择。但对家族制要理性选择,不可拨苗助长,家族制必须适应现代经济和开放社会,实现各类要素和资源的最大优化整合,提高综合竞争力。要大力推进民营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吸纳风险投资、社会资本等形式,改变投资主体单一的格局,实现企业股权的多元化、社会化。鼓励民营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要积极推进科技创新。这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要引导企业把科技创新摆上十分突出的位置,通过科技进步,形成和发展核心技术,培育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优化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提升产业层次。要鼓励企业大力引进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积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要积极推进管理创新。要加大对企业家的培训力度,千方百计提高企业家的素质。要继续鼓励民营企业家采用先进和管理方法和手段,加强人力资源、财务、质量和市场管理。要引导民营企业家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开阔视野,转变经营理念。进一步增加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素质和修养,努力学习利用国内外一切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不断提高在现代市场经济和经济国际化条件下经营管理企业的能力。
(四)以改善环境实现新飞跃。实现民营经济新飞跃的主体是企业。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加强引导,搞好服务,营造环境。要营造更加浓厚的创业环境。充分发挥宣传和舆论的导向作用,利用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各种传媒工具和多种形式,宣传党的民营经济方针政策,宣传民营经济对实现XX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广大群众敢于创业,勇于致富,形成全民创业、致富光荣和宽容失败的浓厚发展氛围。要营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创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是对民营经济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支持。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发展民营经济的成功经验,加快制定有利于民众创业、有利于民营经济做大做强的扶持政策,充分激活民众自主创业的原动力。要营造更加高效的服务环境。各级各部门都要把是否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尺,明确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做。要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少添乱;多设路标,少设路障;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下大力气改进管理和服务水平。要以实施行政许可法和开展机关效能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行前置审批告知承诺制,规范行政行为,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主动为民营企业搞好服务。要通过实实在在的服务,彻底地放活个人、放飞企业,真正让蕴藏在民间的能量最大程度地释放出来。要营造更加开放的人才环境。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继续办好各类人才市场,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工作,为民营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引人、用人、留人环境。
XX副市长的讲话要点
一、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略)
二、充分认识加快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略)
三、进一步明确推动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民营经济发展要加快“五大建设”,提高“五大能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提高制度创新能力。民营经济只有创新制度,才能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保持不竭的发展动力。要继续推动优势民营企业深化和完善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集聚生产要素、合股经营、风险共担的股份合作制形式。逐步放开股权,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管理技术入股、利用资本市场等方式,加快实现由封闭式的股权结构向开放式股权结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投资主体单一的格局,逐步建立规范的股份制企业。
要引导企业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民营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趋势,有条件的应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探索资本所有者与资本经营者分离的有效途径,如广泛招贤纳士,聘请经营管理者、科技开发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鼓励参股持股,转变管理组织和方式,加强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降低决策经营风险。
要十分重视管理制度的创新。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真正使企业从铺摊子式的粗放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逐步实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要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建立健全经营管理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完善内部运作机制,以管理信息化推动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不断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
民营企业要按照建设“信用XX”的要求,把追求经济利益与遵循现代市场经济法则结合起来,把追求企业经济效益与实现社会效益结合起来,诚实经营、公平竞争,走敬业、诚信、守法的发展道路。尤其要加强信用建设,认真履行社会信用,严格照章纳税,规范劳动用工制度,切实保障职工权益,努力提高民营企业的信誉度。
民营经济的发展要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重视处理好发展民营经济与保护好资源、环境、生态的关系,决不能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决不能以眼前的、局部的利益去损害长远的、全局的发展。要把实现民营经济的新飞跃与生态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广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绿色制造,推动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2、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高产业升级能力。民营经济要实现新的飞跃,必须顺应趋势,加快产业集聚,加快产业升级,推进产业创新,实现新的规模扩张。
近几年,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已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和比较优势的块状经济,但生产规模小,产品品种单一,整体水平不高,抗风险能力差,“小且散”、产业链短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对块状经济的调整、整合、提升,促进产业集聚,提高产业层次,壮大产业规模,改变现有块状经济布局分散、层次低、规模小的状况,形成若干个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较强竞争力的专业化产业区。要在现有区域块状经济的基础上,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契机,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规模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从根本上做大做强具有XX区域特色的民营经济板块。
要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型企业和优势特色企业,充分发挥他们在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大企业、大集团不仅具有生产、流通功能,而且具有较强的融资、技术研发等综合优势,它不仅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策源地,而且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领头羊。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资源和要素的合理配置。目前我市民营企业缺少“航空母舰”,进入全省民营企业50强的只有升华、金洲2家。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把我市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要重视对规模企业尤其是对全市重点骨干企业的培育,鼓励他们顺应发展趋势,打破所有制和地域界限,实施低成本扩张,使每个区域特色产业都有若干个旗舰型企业,形成组织结构更趋合理的金字塔式的企业群。要鼓励大企业通过控股、参股、品牌整合、建立战略者同盟等方式,与中小企业建立更为广阔的分工协作体系,发展规模经济。对那些产品具有规模化、系列化优势,市场占有率较高、出口份额较大的企业和产业要进行重点扶持,促使一批企业从各个行业中脱颖而出,使更多的“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成为推动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要公平市场准入,放宽准入领域,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投资领域。近年来,随着国家与地方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间资本投资的配套政策,民间资本投资增长的势头十分良好,对于拉动整个国民经济、消费、投资与就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要鼓励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中介服务业和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水利、交通、能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支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经营社会商品零售、餐饮、农副产品供应和其他服务业。通过扩大民营资本的投资领域,实现民营经济新的规模扩张。
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市委、市政府对民营企业的上市融资工作十分重视,出台了鼓励企业上市的扶持政策。当前的资本市场也为民营企业上市融资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机遇。要鼓励和支持大型民营企业组建股份有限公司。民营企业一定要更新观念,树立资本意识,增强上市的信心,按照市政府提出的“选择培育一批、改制完善一批、上市辅导一批、多渠道挂牌一批”的工作思路,扎扎实实做好工作,通过进军资本市场,把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已经进入上市程序的企业,要咬定目标不放松,继续抓紧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快实现一批企业成功上市。
3、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我市的民营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总体上看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科技人才缺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真正的科技型企业不多。现在全国各地的民营经济都出现了百舸争流、竟相发展的局势,一大批科技型民营企业脱颖而出,在民营企业大军中一路领先。我市的民营企业如果跟不上科技创新的步伐,势必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要积极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支持民营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民营科技企业。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技术依托关系,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广泛的技术合作,联合兴办各类科研机构,进行联合科技攻关,促进产学研结合。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民营科技企业建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不断实现技术和产品的更新换代。
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强基础装备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努力把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建设成为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要加快建立公共的民营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好科技创业园,充分发挥好“孵化器”的作用,培育孵化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一般要达到3%以上,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一般要达到20%以上,专利产品和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占销售总额的比重要达到50%以上。重视知识产权,引导企业由简单仿制向引进创新和自主创新转变,创立自主知识产权。鼓励民营企业开展品牌经营,实施名牌战略,打造国内和国际知名品牌。
运用网络技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相比,有着大幅度增加贸易机会,降低商务成本,提高营销效率等优势。当前的重点是加强基础网络建设,推动企业上网,培训网络销售人员,大力发展网上交易,并以此为依托形成若干现代物流配送中心。
4、加快出口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外向带动能力。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扩大出口,培育一批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自营出口企业。XX的外贸出口主要靠的是民营企业,进一步扩大我市外贸出口的希望也在于民营企业。要鼓励产品“走出去”带动企业“走出去”,鼓励企业“走出去”带动更多的产品“走出去”,提高我市产品的出口份额。有条件的企业要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到境外投资办厂,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建立跨国生产体系,到境外设立贸易机构,带动出口贸易。要采取措施让更多的民营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组建外贸公司,增加进出口业务。切实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开拓国际市场中的问题,在外汇管理、出境审批、信息技术和人员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国家进行出口退税政策改革后,对我市外贸出口特别是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有较大影响,我们要积极应对,切实把地方退税政策落到实处,促进外贸出口持续快速增长。要积极组织有关企业到迪拜中国城设立窗口,让我市更多的产品走向世界。
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接轨上海中的主体作用。依托上海积极扩大外贸出口,与上海的外贸公司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建设外贸出口基地。引导民营企业抓住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遇,积极承接上海产业的梯度转移。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让民营企业在产业接轨、交通接轨、市场接轨、要素接轨中尽显其能,在共同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占有一席之地。积极组织好各类招商展示活动,鼓励我市更多的产品在上海设立销售窗口,进入上海市场。
5、加快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竞争能力。要把加强民营企业家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民营经济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
我市的民营企业家都具有很强的创业精神和市场开拓能力,但是随着发展环境的变化、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企业家知识结构、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民营企业家必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加强学习,开阔视野,充分了解世界发展潮流,掌握国内外同行发展状况,努力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一切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不断提高在现代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经营管理企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把企业的发展与全市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实现个人价值和体现社会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继续担当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先锋。民营企业家应该奋起直追,用新的思维、新的机制、新的气魄,大胆创新,努力开拓,开始新一轮的创业。
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引进、培养、成长的优良环境,通过人才优化达到管理优化,实现企业的发展。努力改善人居条件和创业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湖投资创业。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中的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到民营企业工作。采取柔性流动、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为民营企业引进各类急需人才创造条件。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造就一支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才能的民营企业家队伍。同时,要加强对技术人员和职工的在职培训,支持他们接受继续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四、努力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事关我市未来经济发展全局。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进一步加强领导,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真抓实干,确保各项工作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1、进一步突击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实现新飞跃,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发展民营经济,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民营经济作为一种“民本”经济,植根于人民群众,受益于人民群众。抓民营经济,就是抓生产力发展,抓财政增收,就是抓扩大就业和社会稳定,抓市场繁荣和富民强市,就是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长抓不懈,切实抓出成效。要立足现有基础,把握发展大局,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思路,切实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像这几年招商引资那样抓民营经济的发展,保证领导力量到位、工作责任到位、政策措施到位,努力推动我市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
2、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一是创造发展条件,优化政策环境。落实好对民营经济的公平待遇,平等对待民营经济,保障其在市场上公平竞争的机会和平等发展的权利。要清理和修订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和规定,消除体制性障碍。一切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做法都必须坚决改变,一切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弊端都必须坚决革除。这次会议印发了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的两个文件,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确保落实到位。二是增强服务意识,优化政务环境。要转变政府职能,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行为,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要树立少干预就是支持的思想观念,做到多指导不干预,多服务不设卡,多支持不指责,多协调不扯皮,多设路标不设路障,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三是实施依法管理,优化法制环境。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进一步保护好私人财产。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切实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坚决打击偷税漏税、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使规范经营的民营企业顺利成长。四是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和健全服务体系。金融机构要改进信贷服务,增加信贷品种,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增加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入。加快专业性行业协会和商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产业指导和行业自律作用,维护行业公平竞争和行业利益。做好法律、知识产权、信息、资信评估、产权交易等服务工作。
3、进一步形成民营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推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涉及到政府、企业和社会方方面面,必须加强组织协调,把各方面力量集聚起来,形成加快发展的合力。要创新工作机制,努力形成政府宏观指导、部门全力支持、全社会积极参与、企业自主发展的格局。各级各部门要以促进发展为己任、以服务发展为己职,自觉转变职能,主动支持配合,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尽心尽力。要加强和民营企业的经常性联系和沟通,积极生动搞好服务,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决不能相互推诿扯皮。要充分发挥宣传和舆论的作用,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宣传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的重大决策和政策,宣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业绩,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大力表彰有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形成全社会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合力。
政办通报(2004)35号
一、肯定成绩,上半年全市开放型经济成效明显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面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各种要素制约带来的影响,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抓住机遇,主动适应,难中求进,使上半年全市开放型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利用外资方面,全市新批准及增减资项目220个;合同外资7.9亿美元,同比增长43.3%,完成年计划的49.1%;实到外资2.3亿美元,同比增长106.4%,完成年计划的33.0%,外资到位率为29.3%。外贸外经方面,全市进出口累计完成7.6亿美元,同比增长41.3%,其中出口6.4亿美元,同比增长40.2%,完成年计划的55.1%,进口1.2亿美元,同比增长46.4%,完成年计划的49.4%。上半年全市对外劳务输出189人,完成年计划的52.5%;境外投资项目完成5个,同比增长25%,完成省计划的55%。上半年开放型经济工作主要有五个特点:
(一)重点活动成效显著。通过精心准备、精心实施,上半年开放型经济工作六大重点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成功举办了XX-香港经贸发展活动周。二是浙江省贸易投资洽谈会。三是德清外商投资洽谈会。四是长兴长三角经济论坛。五是安吉接轨上海活动周。六是XX织里国际童装经贸洽谈活动。特别是XX-香港经贸发展活动周,开展对外宣传、投资项目洽谈、企业上市推介、旅游推介活动,共签约项目33个,总投资9.6亿美元,涉及外资合同金额5.39亿美元,大大提高了XX在境外的知名度。
(二)外资质量明显提高。在抓外资数量的同时,千方百计提高外资的质量。今年新批外资项目平均达到497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413万美元,提高了84万美元;新增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项目53只,同比增加30只,其中总投资2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1只,同比增加9只;千万美元以上项目合同外资5.75亿美元,占总量的73.2%,同比提高24.4个百分点。在今年新批的外资项目中,像雷虎科技、铼宝微电子等一批上档次的高科技项目不断增多,利用外资质量有了新的提高。
(三)外资结构逐步优化。新批外资项目中二产项目仍占据主导地位,占总额的85.5%,其中,纺织、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医药制造、电子、设备制造等产业项目,合同外资占总额的76.3%,同比增长30.6%,实到外资同比增长132.9%。今年还新批涉及仓储业、计算机软件开发、餐饮业、房地产、娱乐业等三产项目的企业21家,合同利用外资1.8亿美元,同比增长125.6%。
(四)开发区引资功能进一步增强。开发区是我市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五个省级开发区加大投入,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集聚功能得到增强。上半年共引进合同外资4.6亿美元,同比增长41.7%,占全市总额的58.9%。实到外资1.4亿美元,同比增长159.3%,占全市总额的61.0%。
(五)外贸增长点不断增多。一是外贸生产企业和三资企业出口增速迅猛。上半年,出口额分别增长39.1%和53%,占全市总额46.4%和35.4%;全市生产型出口企业增长明显好于流通企业,生产型出口企业共拉动全市出口增长18.3个百分点。二是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加快发展。全市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出口同比分别增长35.2%和92.8%,加工贸易增幅超过一般贸易57.6个百分点。尽管纺织原料及制品等传统出口产品仍居主导地位,但化工、办公家具(转椅)、木制品等产品出口增势强劲,同比分别增长60%、88.9%和70.3%。三是新兴出口市场得到突破。对美加、日本、欧盟、东盟、香港等传统出口市场继续较快增长,对拉美、西亚等新兴市场的出口又有了新的突破。四是境外投资带动出口增长。随着企业“走出去”积极性的进一步提高,境外投资日渐升温,对出口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全市境外企业带动出口1100余万美元,同比增长74.3%。
二、认清形势,增强抓住机遇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开放型经济是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多年的实践证明,加快发展需要借助外力。没有外资的进入,工业投入将势单力薄、后劲不足,经济发展就缺乏足够的动力;没有外贸的出口,比较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就缺乏必要的空间。在肯定上半年工作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也非常严峻。从外部来讲,宏观调控、科学发展并没有影响国际资本、国际产业的转移。从全国、全省范围来看,协议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都在大幅增长。这说明大的趋势、大的转移没有改变,而在这样的大转移下我们所占的份额远远不够。上半年,周边城市的开放型经济态势非常好,可以说我们离标兵越来越远,离追兵越来越近。从我市来看,合同外资和实到外资虽然增长较快,但是对照全年目标,进展仍不理想。特别是实到外资,上半年只完成了全年目标的33%,形势十分严峻。
分析上半年影响开放型经济的主要因素:一是宏观调控影响逐步显现。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家针对国内过热的经济实施了宏观调控,煤电油运、土地、资金及原材料等资源要素供求矛盾开始凸显,尤其是土地供应矛盾对我市的招商引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据统计,今年因土地问题影响洽谈和签约的合同外资在4亿美元以上,实到外资约在1.5亿美元左右。二是优化服务不到位。特别是在一些审批环节上,这里既有机关干部业务不熟的问题,也有为企业和基层服务意识不强的问题,不能处理好规范与创新的关系,不愿或不想创新服务。还有一些项目引进后服务跟不上,基础设施跟不上,承诺的条件不能及时兑现,跟踪服务也不到位,影响了外商出资的积极性。三是领导精力不够集中。开放型经济是一把手经济、智慧经济和人才经济,但关键是一把手经济。XX处在目前这个历史阶段,一把手重视不重视,重视的程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水平,目前我们必须要带着干、推着干。按照“一把手工程”的要求,我们领导的精力、对开放型经济聚焦的力度还不够。有些同志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要素制约等问题认识不清,在行动上消极应对,徘徊观望,顾虑重重,无所作为,畏难情绪抬头。
今年下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困难可能比预想的还要大些,做好下半年招商引资工作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正确处理好机遇与挑战、当前与长远、存量与增量、突出重点与统筹协调、规范与创新的关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动摇,始终坚持开放带动战略不动摇,在工作目标上进一步细化,在工作部署上进一步深化,在具体举措上进一步创新。特别是在对当前形势的判断上,我们要形成以下三个共识。
一是当前我们仍处在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这是科学发展的好时机,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宏观调控不是全面紧缩,而是有进有退,有控制有扶持,体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紧中有余地,紧中有机遇。可以说,宏观调控实行之时,正是运筹谋势之机。XX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不管东南西北风,咬定发展不放松”,在环境宽松时抢抓先机,乘势而上;在环境趋紧时寻找契机,迎难而上。现在国家实行新一轮宏观调控,表面看是增加了我们工作的难度,实质上是为我们更快更好地发展创造条件。我们要进一步认清形势,不怨不靠,不等不停,切实做到谋发展不动摇,促开放不松劲,抓改革不停步,保稳定不松懈。要把宏观调控作为跨越发展、协调发展的机遇,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机遇、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水平的机遇,作为各级政府提高依法行政、驾驭经济工作能力的机遇,在调整中夯实基础,在调整中苦练内功,在调整中积蓄后劲,为新一轮发展做好准备。
二是当前我们正处于至关重要的战略转型期,这是提升素质的好时机,但转型任重而道远。宏观调控对我们的压力根源来自于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来自于人口、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薄弱。从XX的实际来看,我市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期,但工业化的程度还远远不够,产业结构中长期存在的“三高、二难、一低”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当前的宏观调控,煤电油运紧张,再一次给我们敲响警钟:这就是传统的粗放式增长已走到尽头,必须痛下决心,主动适应,积极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路子,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走“高好低少优”的路子。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我们要做足存量文章,通过技术改造、资源优化等途径,调整结构,提档升级。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增量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提高经济外向度,以增量促存量,通过技术升级、产业升级、管理创新来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提升素质,突出“转型、加速、协调”的主题,在经济结构上率先转型,构筑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在开放方式上率先转型,形成集约发展的新优势。
三是当前我们正处于竞相发展的战略竞争期,这是赶超先进的好时机,但竞争更趋激烈。当前,我们前进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新矛盾,是全国范围内的共性问题、共有矛盾,有些地方甚至比我们更为突出,这也是对我们能力和意志的新考验。越是在困难的形势下,越是在竞争激烈的态势下,我们就越应该、也越能够显现能力和水平,把现实的压力转化为发展的动力,把精神的优势转化为发展的优势,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加快创新来破解难题,以创造性工作来担当重任,赢得区域竞争的主动权。今年到XX的客商比过去多了,项目比过去大了,产业层次比过去高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由于全国性的经济调控,使得客商想到更大的范围内寻找机会,我们如果能抓住这一机遇,就能够加快发展,进而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所以,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世界眼光认清发展大势,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认识机遇,抢抓机遇,利用机遇,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坚持发展开放型经济不动摇,以开放型经济促增量投入,以开放型经济促结构调整,以开放型经济促跨越式发展,以开放型经济促服务水平提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提高我市经济外向度,加快推进我市的产业优化升级,加速提升XX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力争在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
三、咬定目标,全面完成今年开放型经济目标任务
要完成全年招商引资目标任务,我们面临的任务非常艰巨。困难越大,我们的信心越是不能动摇,我们的目标越是不能改变,做到抓外资工作的氛围不变、力度不减,千方百计破难题,矢志不渝求发展,力争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
下半年的招商引资工作,关键是要强化“三个转变”,就是加快实现从“粗放招商”向“集约招商”转变,促进招商引资量质并举,不断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加快实现从“笼统招商”向“专业招商”转变,切实调整招商思路,有方向、有选择、有重点地抓好招商引资;加快实现从“政策招商”向“环境招商”转变,在注重依托优势产业、优良企业、优质载体的同时,更要依托良好的服务环境来招商。
围绕这“三个转变”,下半年的招商引资工作要注重突出“六个重点”。
1、突出产业招商。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商会的联系,强化产业配套能力,促进XX特色产业与国际相关产业、知名企业合资合作。着力引进关联度大的龙头项目、带动力强的加工项目、产业链和供应链长的综合项目,加快金融、物流、旅游、商贸、咨询等服务业的利用外资步伐,扩大利用外资领域。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强项目评审筛选,注重项目的科技含量、产业层次、投资强度、产出效益和生态影响,根据产业布局规划和我市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要求来选择项目。主动放弃一些产品档次低、工艺技术落后、资源消耗多、污染严重的项目,着力引进发展一批能提升传统产业水平的项目、高技术项目和生态型项目。
2、突出方法招商。坚持政府招商和社会化招商一起上,传统招商与商业化招商一起上,常规招商与现代化招商一起上,重点在探索现代化招商、商业化招商新路子上下功夫。积极研究委托招商、网上招商等方式,多渠道吸引外资;推进并购、境外上市等方式引资,吸引外商设立投资性公司。深入分析当前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的新趋势,进一步完善驻点招商、上门招商等方法,更加突出招商队伍的专业性,突出招商对象的规模性,主攻境内外大公司、大集团,瞄准世界500强、国内100强企业。大力鼓励民营企业招商。市经委和外贸局要认真研究技改贴息、招商奖励、并购资产合理估价、减免相关交易税费等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招商,对全市规模以上或相关企业进行排查摸底,挖掘招商资源,重点推出一批以民企为主的招商项目,采用股权出让,土地产权入股等方式积极与外商合资。
3、突出平台招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是我市招商引资的主战场,一定要利用当前“紧运行”时机,有针对性地多做盘活土地存量的文章,要用好已批的,清理未用的,盘活闲置的,开发后备的,尤其要通过挖潜、清理、置换、建设出租标准厂房等办法,努力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产出效益。要做好融资的文章,利用BT、BOT方式引进投资,加快开发区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资源永续利用原则,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为核心,大力引进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健全土地集约使用体系,提高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做深做透以商引商的文章,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在原厂区内增资扩股,引导鼓励小项目采取租赁厂房的方式过渡,鼓励一厂多次合资。
4、突出环境招商。建立重点外资项目绿色通道机制。各县区、XX开发区要排出一批合同外资1000万以上或属于高科技、龙头型的重点外资项目,对这些外资项目的签约、建设、投产等工作,市县区共同给予重点协调和办理,对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尽快给予解决处理。市审批办证中心要进一步改进和简化项目审批,积极采用并联审批等快速模式。市计委要牵头做好收费项目的归并,可在XX开发区先试行,再逐步推开,努力降低商务成本,营造政策和成本的洼地。市外贸局在招商引资中,要坚持谈判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报批,报批项目抓到位,到位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进度,切实做好“四个率”督查。继续实行招商引资重奖政策,到年底,按实绩进行检查考核。市级机关各有关部门既要为招商引资全方位搞好服务,又要千方百计招商引资,确保完成规定的目标任务。
5、突出活动招商。着眼于精心准备、精心策划,认真做好厦交会、南太湖科技经贸洽谈会、接轨上海活动周的重点招商活动。抓紧做好计划,落实措施,落实责任,倒排时间进度表,把各项活动办好,办出成效,确保引进一批规模型外资项目。认真抓好今年签约的外资项目,尤其要抓实1000万美元以上重点项目的到位落实和后续跟踪服务工作。
6、突出服务招商。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做好上级要求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文章,鼓励基层充分发挥首创精神,大胆创新,积极实践。广大基层干部奋斗在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工作很不容易,要注意从各方面关心支持他们。特别是他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不要一味责怪,要多鼓劲打气,要加强指导,跟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把新的宏观环境,作为对机关效能和机关作风建设的一次实际检验,作为推进机关作风建设再上新台阶的一个契机。各县区要认真研究完善提升外资质量的考评体系,各部门要针对当前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新难题,想基层所想,急基层所急,积极主动地提供各方面的指导,实实在在地提供服务。
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省委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今天召开第六次会议, 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特别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决定, 这个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总纲。与此同时, 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安排今年新农村建设工作。年初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 对今年全省“三农”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提出了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实施意见。刚才, 红民同志汇报了去年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情况, 王义同志对今年试点工作安排意见作了说明。省发改委对兰州、金昌、嘉峪关3个试点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修改完善情况作了汇报。对今年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安排意见和3个试点市的《总体方案》, 我的意见今天审定通过。这项工作由省委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 请伟平书记组织领导, 红民同志具体来抓。
去年是全省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第一年, 总的看, 试点工作起步良好、进展顺利, 体现了中央精神, 贯彻了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 工作成效是明显的。但也反映出改革创新意识还不强, 规划编制和资金整合等工作的力度还不够, 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城乡统筹等工作切入点还需认真研究探索, 这些方面的工作在今年的试点中要切实加强。
今年, 中央的一号文件把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到新的高度。在二月初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 中央又提出要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任务, 其目的就是要紧紧围绕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进一步统一思想, 统一行动。今天会议部署的新农村建设工作, 是全省“三农”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为实现全省“三农”工作目标服务的。
下面, 我就做好今年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新农村建设工作部署
2004年以来, 中央连续印发七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这既是风向标, 也是我们整个“三农”工作的导向, 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具体体现。特别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以及“三农”工作的新形势, 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今年省委、省政府的一号文件, 全面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主题突出、部署明确、含金量也很高、针对性很强。我们要认真学习, 深入贯彻,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 进一步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
今年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四抓三支撑”总体工作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 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推进“三农”工作的有力抓手, 围绕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突出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 把深入试点示范与推进面上工作结合起来, 把农村制度建设创新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结合起来, 毫不松懈地抓好新农村建设。
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 既然是试点, 就要允许大胆去试, 大胆去闯。要学习安徽小岗村的做法, 只要是能促进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方法, 就要千方百计去试、去闯。农村现在搞小城镇建设, 这是拉动农村消费,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抓手, 是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实事求是讲, 要让农民仅靠几亩地实现小康、富裕起来, 是不可能的。要加快发展农村特色产业, 做大做强产业化龙头企业, 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加快农村户籍制度改革,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以敢为人先的勇气, 大胆的试, 大胆的闯。
一是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中央的总体要求已经很明确。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实际, 按照各地不同的基础条件和发展水平, 点面结合、分类指导、分层推进, 作出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在2008年底, 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确定了3个市、11个县开展试点工作。去年7月, 又部署3个试点市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并要求3个试点市制定总体方案。11月30日, 省委、省政府在金昌召开全省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现场会, 并要求兰州、金昌、嘉峪关3市试点工作要做到与全国同步, 率先形成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其它市州各抓好1个县 (市、区) 的试点。要求把规划编制作为推进一体化的首要前提, 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关键, 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着力点, 把建立一体化制度体系作为保障,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劳动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管理,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能力和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加强对农村社会事业、基础建设投入支持力度, 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劳动就业统一、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可以说, 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 统筹城乡发展已取得初步成效。特别是对公共服务, 要按照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把人均财力、人均支出水平作全面深入分析, 财政转移支付要做到心中有数。省财政厅和省统计局要对人均综合指标尤其是财力支出作分析, 着力寻找我省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还有新时期的扶贫工作, 究竟如何搞, 也要深入研究, 既要积极向国家争取支持, 又要立足实际做好自身工作。这里, 我想重点强调两个问题。一个是要推动资源要素合理配置。这是我们最基本的工作理念, 也是方法, 更是要求。我省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资源配置要着重体现城乡统筹和相对集中, 应该从县城、小城镇特别是有条件的建制镇、中心村三个层面做起, 把县城、小城镇、中心村统筹规划, 把人口分布、区位优势、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统筹考虑, 带动人口向县城、小城镇、中心村集中和靠拢, 促进资源要素聚集, 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基本框架。另一个是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要协调推进。努力探索适合我省省情的农村户籍转变为城镇户籍的相关政策。省公安厅要积极主动地在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上提出意见建议, 把户籍制度改革试点放在新农村建设试点市县来进行。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增强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吸纳就业的能力。把促进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作为城乡联动的切入点。要点面结合,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 让农村居民安居乐业, 同时为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努力形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局面。
二是要继续大力实施“促农增收六大行动”。把农民增收摆在新农村建设首要位置, 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关注民生、关注农村的战略思想。促进农民增收是试点的一项重要任务, 试点市县要在实施“六大行动”上起带头作用。据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试点市县统计, 新一轮11个试点县, 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预计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 首批省上重点抓的100个试点村, 2005年试点前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650元, 低于当时全省平均水平330元, 经过几年试点和巩固提高, 去年预计平均达到4327元, 高出全省平均数1277元, 增幅高出0.3个百分点, 显现出了试点促进增收的效果。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充分说明, 只要路子对, 措施实, 农民增收就会取得明显的成效。要继续把促农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工作, 进一步实施好“六大行动”, 努力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确保今年农民增收12%预期目标如期实现, 试点县农民增收幅度要力争高于全省和所在市州的平均水平。要大力培育农业特色产业, 采取集中扶持和减免税收等政策, 支持大中型骨干龙头企业兼并、联合重组, 加快发展。大力扶持围绕主导产业的农民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要着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从近几年我省农民收入情况看, 工资性收入在农民增收中具有显著的增长潜力。在3个试点市11个试点县中, 兰州市和西和、永靖等7个试点市县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到纯收入的35%以上, 这充分说明工资性收入在农民增收中的地位和作用。要进一步加快劳务经济发展, 提高劳动力就业技能, 落实有关农民工问题的各项政策和保障措施, 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要加大培训力度, 整合培训资金, 拓展培训渠道, 大力宣传通过培训促进致富的先进典型。
三是要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按照中央的要求, 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继续增加“三农”投入, 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切实加大争取项目资金的工作力度。认真研究落实中央政策, 高度重视“三农”领域和城镇化建设方面的项目, 谋划论证一批农田水利建设、电网改造、生态改善、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项目, 争取国家更多支持。尤其是抓好农村“六小工程”项目, 争取中央资金。要按市场机制用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 调动各地积极性。
四是要抓好扶贫开发。要着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实现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 确保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扶贫开发机制, 注重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同整村推进和连片开发有机结合。行业扶贫和专项扶贫有机结合, 统筹开发扶贫与救助扶贫, 积极探索基本生活靠最低生活保障、脱贫致富靠扶贫开发的新机制。转变扶贫开发方式, 促进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向集中连片和重点地区扶贫开发转变, 落实完善倾斜政策。今年,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覆盖面还要进一步扩大。
五是要协调推进各项建设。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 科学规划和建设农村公共服务设施, 合理配置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设施资源, 注重发挥基础设施的功能和作用。教育布局调整务求要搞好配套建设, 重点抓好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完成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省委组织部、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要做好村干部报酬的督察调研工作, 这几年省财政连续预算投入, 也有量化的指标, 目前落实的情况怎么样, 要分片抓好落实。
二、围绕阶段性目标任务, 扎实推进新一轮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
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全省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的目标任务。实现目标任务, 需要进一步理清思路, 准确把握工作重点, 抓主抓重。
一是切实抓好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是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重中之重, 今年一定要取得新进展。省直各部门要按照支持试点市县创新发展的要求, 根据自身职能, 能简化的程序要简化、该下放的权力要下放, 鼓励探索试验, 建立政策支撑体系。去年第五次领导小组会议提出, 凡涉及农村改革的相关试点都要向试点市县相对集中, 截止目前, 已有以县为单位的5项试点工作和4项单项重点工作对11个新农村建设试点县给予了倾斜。各试点市县要抢抓机遇, 充分发挥试点的平台作用, 用足用活政策, 从关键问题入手, 从深层次突破。要充分运用制度建设和创新成果推动试点工作深入开展, 特别是要按照省上推进城镇化的要求, 从改革户籍制度入手, 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的就业、养老、医保、低保等配套衔接制度, 探索建立城镇化制度体系。
二是切实抓好规划编制与资金整合。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提出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先行的要求, 第五次会议部署了做好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的任务, 目的是节约资源, 发挥后发优势, 少走弯路。去年, 各试点市县全部完成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所有试点乡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及村镇建设规划。部分市县的规划工作抓得紧抓得实, 如瓜州县编制完成了全部行政村的建设规划;武山县完成了全县344个行政村的产业发展规划和158个行政村的建设规划;泾川县完成全县70%的乡镇规划和47%的村庄建设规划。但从面上看, 规划工作还远落后于发展的需要。按照领导小组对新一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 到2012年要完成全省所有乡村的建设规划。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要重点支持, 规划经费对新农村建设试点给予扶持。今年, 3个试点市、11个试点县和其他市州所在地的区以及有条件的县 (市) ,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要编制完成乡镇、小城镇建设规划和70%的村庄建设规划。其他县 (市、区) , 要编制完成乡镇、小城镇建设规划和50%的村庄建设规划。特别是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环境治理以及乡村清洁工程等建设项目, 都要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城乡一体化规划衔接。执行规划要做到制度化, 要通过规划合理布局建设项目, 通过项目实施推动资金整合, 形成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整合资金新机制。要注重构筑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框架,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制度, 把转变城乡分割的思想观念体现到新的规划中。要统筹考虑城乡生产生活, 高起点高标准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要积极探索建立各项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价机制。
三是切实抓好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为农服务体系建设是统筹城乡社会化服务,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 从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今年, 各试点市县要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城市社区双进工程”、“农村县乡集贸市场改造工程”和“新网工程”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构筑城乡流通网络。加快实施农村广播电视、电话、邮政、网络通达工程, 实现广播电视、电话全覆盖。加快农村信息化步伐, 促进信息消费, 达到“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积极探索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培育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供销社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 在农产品收储、农资供应等方面要继续发挥主渠道作用。建立健全农村沼气后续管理的相关补贴政策, 制定村级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网点工作评估管理办法, 把沼气这项利国利民的实事办好。这里, 我再强调一下, 各试点市县要带头完成省上下达的农田基本建设、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旱作农业增产计划等重点工作任务, 带头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为民办实事项目。
四是切实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资源整合。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建立在抓好培训的基础上, 培训的重点放在培训资源整合上, 切实提高劳动力的培训率和培训效果, 提升劳动力的科技素质和技能素质。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部署农村劳动力培训资源整合试点工作后, 全省共确定了1个市、22个县开展试点工作。两年来, 各试点单位采取“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机制、探索培训形式、完善培训网络”等有效措施, 统筹城乡人力资源开发, 进一步加强领导, 理顺管理体制, 初步形成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工作新格局。今年, 要坚持以就业和增收为导向, 创新体制机制和办学模式, 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和集团化办学。尤其要针对当前东南沿海农民工短缺的机会, 抓好短平快劳务培训和输出。
五是切实抓好村庄整治。借助于基础设施建设来整治村容村貌, 是我省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突出亮点, 在一些试点县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把行路、饮水、垃圾污水处理、村庄建设统筹起来, 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促进了村容村貌整洁。要继续坚持这些好的做法。目前, 乡村道路只规划建设到村头, 村内道路建设属于“盲区”, 有一些已经硬化了通村道路的村, 村外村内道路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群众要求改造建设的愿望很迫切。这项工作在部分县已经进行了积极探索, 取得了成效, 群众十分欢迎。从今年起, 要把村内道路纳入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项目, 交通、财政部门要有投入, 安排到试点村进行, 总结经验, 逐步推广。同时, 要拓宽思路, 采取多种途径开展村内道路建设。
六是切实找准工作切入点。试点工作目标任务涉及方方面面, 如何去抓, 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从首批三年试点和新一轮试点一年来的情况看, 工作做得有成效的试点单位, 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选准了试点工作的切入点, 找到好的工作方法。有了切入点, 就有了推动工作的方法和措施。如有的试点单位把群众急需解决的村庄道路硬化、改善基础条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受到了群众欢迎;有的立足实际, 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近期效果明显、长期关系重大的问题入手, 从中心村、小城镇、县城三个层面部署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试点, 把推进中心村建设作为试点工作的着力点, 创新了做法, 取得了成效。今年, 试点市县要在找准着力点、找到好的工作方法推进试点工作方面, 下功夫研究探索。通过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 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调动部门的积极性, 改变面貌, 提升形象, 进而赢得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
三、加强组织领导, 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 也是克服金融危机的关键一年。省委、省政府对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寄予厚望, 在去年成立了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各地对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 目前已有10个市成立了党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具体抓这项工作。今年, 要以试点工作中期检查评估为重点, 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顺应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形势, 完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各级领导小组要加强调查研究和工作指导, 及时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级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切实履行好主抓试点工作的职责, 加强协调、督导和服务工作。
二要强化政策扶持。去年,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资金项目和工作重点上对试点市县给予了倾斜。省委组织部通过实施“百乡党建整推”计划, 加大了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实施力度。省委宣传部加强了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省财政厅把试点县全部纳入省财政直管县范围。省交通厅对试点市县部署的试点村安排了通村道路专项补助资金。省新闻出版局优先安排了试点市县的农家书屋建设。农牧、扶贫、教育、卫生、文化、民政、国土、建设、水利、林业、气象等部门也强化了扶持措施。今年,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省直有关部门, 要继续把各类涉及农业农村的试点向试点市县集中, 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电网改造等各类涉农项目都要向试点单位倾斜。同时, 省直各有关部门要帮助试点单位抓好制度建设和创新。各地要对照省上制订的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和量化考核体系, 切实抓好城乡一体化工作, 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要牵头抓好考核工作。为进一步加强对3个试点市的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 从今年起, 省财政安排专项补助资金给予扶持。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有关部门, 抓好村内道路建设、培训资源整合、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和城乡危旧房改造工程。
【在全市重点建设工作会上的讲话(要点)】推荐阅读:
在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推进会议上的讲话09-14
在全市禁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9-30
在全市防汛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0-21
在全市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2-08
在全市生猪产业工作会上的讲话10-04
在全市创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1-01
市长在全市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