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四检测题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语文必修四检测题(精选6篇)

高中语文必修四检测题 篇1

一,积累运用(20分)

1,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3分)

A流憩育jīnB 蜂窠送núo憎恶zâng 犬吠.qì 尺牍.dú投奔.bân矜..kě 傩...fãi

C髭须zī 欺侮寂 cãnD付梓为qián..wǔ讥诮.qiào 岑..zǐ箭镞.zǔ喧阗.tián犍.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成语,句义最贴切的一组是()(3分)

(1)话本以描写精彩动人的情节和塑造

(2)外国有些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的神威。

(3)诗人只是含蓄地点拨你,然后给你以般的想象的自由。

(4)政府如果放任房价上涨,甚至将其看作是刺激经济的手段,往往会。

A 栩栩如生 惊世骇俗 天女散花 望梅止渴B生动活泼 惊世骇俗

C 生动活泼 惊天动地 天女散花 饮鸩止渴D 栩栩如生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B

4,” 5。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①此词大约写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或七年,辛弃疾时任湖南转运副使和安抚使。②潇湘:潇水和湘水,在湖南零陵县汇合之后称潇湘,这里指耒阳地区。诗词讲究通过“炼字”来传神,这首词前两句中哪个字有这种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7 这首词的下阙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3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8~11题。(共14分)

《汉文帝赐南越王赵佗书》

皇帝谨问南越王甚苦辛劳意。朕高皇帝侧室之子,弃外奉北藩于代,道里辽远,壅蔽朴愚,未尝致书。高皇帝弃群臣,孝惠皇帝即世,高后自临事,不幸有疾,日进不衰,以故悖乎治。诸吕为变故乱法,不能独制,乃取他姓子为孝惠皇帝嗣。赖宗庙之灵,功臣之力,诛之已毕。朕以王侯吏不释之故,不得不立,今即位。

①已遣人存问,修治先人冢。

伤良将吏。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之父母,得一亡十,朕不忍为也。

邻国。

8,对下列家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3分)

A前日闻王发兵于边(战事)B(嫌弃).C得一亡十,朕不忍为也(逃跑)D故使贾,谕告王朕意(明确)..

9,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3例句:悦亲戚之情话 .

A 当其时,长沙苦之BD 朕欲定地犬牙相入者

10)(3分)

A

B

C

D

11①(2分)

②(3分)

12~15题。(共20分)

中国的批评家和艺术家觉得有几种树因为有特别的线条和轮廓,所以特别适于作些情感发生联系。在这些树木中,最杰出的是松树、梅树、竹树以及柳树。

人们对于松树的欣赏也许是最显著的,而且是最有诗意的。松树比其他树木更能表现出清高的性格。世间有各式各样的美,温柔的美,文雅的美,雄壮的美,庄严的美,峥嵘的美,纯然的力量的美,以及古色古香的美。松树因为具有这种古色古香的美,所以在树木中占有着一个特殊的地位,有如一个态度悠逸的退隐的学士,穿着一件宽大的外衣,拿着一根竹杖在山间的小道上走着,而被人们视为最崇高的理想那样。同时中国人在欣赏松树的时候,总要选择古老的的松树;越古越好,因为越古老是越雄伟的。当一个人站在松树下仰望它时,他感到松树的雄伟,年老,和一种独立的奇特的快乐。老子曰:“天无语。”古松也是无语的。它静默的、恬然自得的站在那里;它俯视着我们,觉得它已经看见许许多多的小孩子在成长了,也看见许许

多多的壮年人变成老年人。它跟有智慧的老人一样,是理解万物的,可是它不言,它的神秘和伟大就在这里。....

梅树一部分由其枝丫的浪漫姿态,一部分由其花朵的芬芳而受人们的欣赏。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在我们所欣赏的众树之中,松、竹和梅是跟严冬有关系的,我们称之为“岁寒三友”,因为松和竹都是常青树,而梅又在残冬和初春开花。所以梅树特别象征着清洁的性格,那种清爽的、寒冷的冬天空气所具有的清洁。它的光辉是一种寒冷的光辉,同时它和隐居者一样,在越寒冷的空气中,它越加茂盛。它和兰花一样象征者隐逸的美。宋朝一位诗人和隐士林和靖说:他是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他在西湖的隐居之地孤山,今日常常有诗人和学士的游迹,而在他的墓下便是他的“儿子”鹤的墓。讲到人们对于梅树的芬芳和轮廓的欣赏,这位诗人在下的两句诗里表现的最为恰切: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一切诗人都承认这两句诗最能够表现出梅树的美,要找到更恰当的表现方法是不可能的。

们往往看见画家把一两块石头和几枝竹画在一处。

中国女人的细腰为“柳腰”易种植,所以在中国,有些地方满植着柳树,蔓延数英里之远;造成一片“柳浪”。不但如此,金莺喜欢栖息在柳枝上,因此无论现实生活上或艺术作品里,柳树和金莺常常是在一起的。,有改动。(410个字)(6分)结合文章的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⑵,这种美该如何理解?

14(4分)

15(6分)“适于作艺术欣赏的对象”?(至少两例,总共不少于60字)四,表达交流(40分)

700字的文章。

》(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请结合这句话的意意思,试

(不少于40字)

思想,它会变成你的言语;注意你的言语,它会变成你的行动;①,②;③,它会变成你。

高中语文(必修5)检测题参考答案:B(núo-nuózâng-zēng)2 C3 D(A“站在”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全局”后加“的高度”;B语序不当,“造成商品房大量积压”和“引起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下降”应调换顺序;C,搭配不当,应删去“和未来发展”。)4 A(B“乐府 神话传说”是普通名词;C 间接引用,后一个逗号应放在引号外面;D 间接引用,去掉冒号,并把句号放在引号外面。)5见教材6“欲”黄昏时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霎那之间的景象。7用典 《招魂》篇。借此表达自己恢复中原的壮举难以实现的满腹哀怨与牢骚。第三,儒冠多误身”(《奉曾韦丞相丈二十二韵》),境。(具备其中一点且句意通顺,即给分)8 C(亡:损失。)9A(10 B(并非“意在诚恳的安抚”,而是给赵佗一个下马威,暗示他不要乱来。)11的信,您想寻找亲兄弟,还希望(我)罢免长沙的两位将军。②一位使者来沟通我们的想法,这是(你我)争执的原因。12 俗);梅树:姿态浪漫,性格清洁;(答案中须有画线的语义)⑴ 神秘,指松树沉默、恬然的生存状态令人景仰,引人思索。

伟大,指松树雄伟、脱俗的外在气质

1分)

⑵(答

141分),由柳枝在风中摇曳的姿态想到与之相似的中国的舞女穿2分)。

15示例: ⑴,它向上奋力伸展的枝干,托起片片舒展的叶子,昭示 ⑵ 温和、古朴的美,它立于故乡的村头,繁茂的枝叶,笼罩着淳两个树木的例子,有对美质的)⑴,保持了自己清洁的人格。(句意解释24分)

18它会变成你的习惯;③ 注意你的习惯;④ 它会变成你的命运。(各1分)

高中语文(必修

高中语文必修四检测题 篇2

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以文学作品为主, 一旦脱离了文本, 抛弃文本, 出现“非语文”化, 就脱离了文学的轨道, 导致语文阅读教学缺乏应有的广度与深度。收集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论文, 可以发现, 自2005年以来, 明确关注文本的论文数量在悄然增加。有声音开始呼吁语文课程向文本的回归[1], 一些研究者还进行了语文课程文本缺席现状调查和语文课程文本价值研究报告[2]。

综观中外语文阅读教学, 大家都在寻求一条路子———实现学生、文本、社会 (生活) 、作者四者的协调。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载体, 它是联系学生、社会 (生活) 、作者的纽带。于是, 我们开始思考, 试图从文本出发, 用文本互涉这样一种文艺理论来观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试图寻找回归文本的方法。

一、文本互涉观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文本互涉”, 又称“互文性”、“文本间性”或“文本互指性”, 它是指不同的文本之间互相指涉、互相映射, 意在强调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 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3]。

首先, 文本互涉理论有助于高中生开展自我与文本的深层对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高中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这些对话的前提是高中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 已有了对文本的感悟。这些感悟不是凭空而来的, 也不是仅凭高中生并不丰富的生活经验就可以得到的。这个时候, 如果将一些与目标文本相关联的文本一起呈现, 一个文本解读的情境便被创立起来了。相比单一的文本, 在一个合理的文本解读情境下, 高中生与文本的对话会更加多元、深入。

其次, 文本互涉理论是基于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理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 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4], 那么, 怎样去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呢?文本互涉理论认为, 任何一个单独的文学作品都是不自足的, 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学作品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文本互涉的观点, 强调了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阅读理解的重要性。

最后, 文本互涉理论有助于高中生自身文学体系的形成。文本互涉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文本的回归, 它要求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紧扣作品, 同时利用文本互涉拓宽高中生作品解读的广度, 增加高中生作品解读的深度。它要求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关联文本, 促进高中生的探究阅读, 使学生能在语文阅读的多重对话中, 获取更为丰富、深刻的意义。在文本互涉视野下, 文学作品不再是单一个体, 而于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些文本网与文本链, 它们交织在一起, 共同建构着文学体系。文本互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操作性理论的诞生, 为更好地阐释文学作品, 建构起个体自身的文学体系有着重大的意义。

用文本互涉观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有一定前提的, 它需要教学的对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有一定抽象思维的能力。这时候的高中学生有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积累, 又在认知方面基本完成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正是抽象思维迅猛发展的时期。运用文本互涉去观照这个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 既符合学生学习的已有基础, 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文本互涉视野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文本互涉还要求教师有大量文学知识、理论知识的储备, 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随着实践的深入, 这些知识与能力, 能得到横向与纵向的不断发展。接下来我们从文本互涉的四个阶段来看具体教学的策略。

1. 文本互涉的准备阶段

文本互涉视野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是教师“教”的策略, 也是学生“学”的策略。在准备阶段, 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运用文本互涉理论协助备课

首先, 资料收集阶段。教师在课前需要收集大量的文本资料, 主要有:有关写作背景的文本、作家其他作品文本、其他作家作品文本。其中, 前面两者比较明确, 较易收集, 后者还需要通过对阅读篇目的整体把握与文本细读———找到关键词 (文本关联点) ———依据关键词找相关篇目。这当中的关键词是教师通过自我解读得到的最佳意义空间。关键词不是唯一的, 为了能引导和应对学生思维的多元, 教师应当尽可能地从多角度找到更多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是文本相互联结的纽带, 如有关意象、主题、人物、表现手法等。

其次, 提纲挈领阶段。教师依据自我解读得到的关键词, 结合搜集到的文本, 展开教学设计。用每个关键词, 构建起一个统领文本内容的纲。

[案例]以高中语文必修四中李清照的《醉花阴》这个目标文本为例, 一是需要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资料, 如果要更全面地对李清照的整个人生与诗词有所了解的话, 梁衡的《乱世中的美神》无疑是首选;二是需要细读文本, 把握最佳意义空间, 找到文本关联点。对于诗词来说, 意象很自然地成为了意义空间的最佳诠释, 文本关联点自然就离不开这些意象。通过朗诵《醉花阴》这首词, 首先可以看出醉花阴这个词牌名的选取是与词人表达的意义有关系的。而“酒”和“花”这两个典型意象, 既有优美的外在形象, 又具有丰富的内在意蕴。细读文本不难发现, 在诸多文本关联点中, 选取“花”作为发散点最为合适。词的下片, 不着一个“菊”字, 却处处在写菊, 最后作者通过以花自比升华全词, 给人带来极高的审美享受。所以,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 可以着眼于“菊”字来以小见大, 联系互涉的文本诠释整首词, 又通过互涉文本和整首词的关联来赏析菊的意象中丰富的内涵, 融入阐释的循环, 将目标文本置于文学的历史长河之中。

(2) 运用文本互涉理论引导预习

教师运用互涉引导学生预习, 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读一些互文本;也可以不呈现互文本, 提供一些打开思考的问题;或者是运用一些可以反馈学生“前理解”的问题, 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得更有方向。

[案例]如按上述线索备课, 可以将梁衡的《乱世中的美神》印发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阅读归纳出李清照词作的几个阶段和代表作, 判断《醉花阴》作于哪个时期, 并说明理由。

2. 文本互涉的诱导阶段

这个阶段, 首先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紧扣文本, 诵读并独立得出具有学生个性的意义空间。其次是在要求学生对文本有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 寻找文本与文本的关联点, 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导向已经学过的知识和即将学到的知识。

(1) 剖析文本细节, 探析意义空间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注释对文本作进一步了解。包括对文本所描写的、记叙的事物了然于心。接下来, 才开始解剖细节。这一块, 从文本最基本的工具性出发, 可以简单地从字句剖析。这么一来, 每个学生在读文本、体会字句的时候, 最佳意义空间就浮现出来了。

[案例]通过师生朗诵, 在对《醉花阴》有了整体感知之后,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注释或查阅工具书, 进一步细化了解, 比较清楚地知道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再具体深入理解, 感知哪些句子写到大家的心里去了, 以一种鉴赏交流的眼光, 引导学生打开与文本对话的心门。这个时候表现出的不同的声音, 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全方位观照的原因。当然, 大多数学生一般会认为词中的绝妙好句是最后三句。因为最后三句可以引发学生与赵明诚好友陆德夫的共鸣, 顺利地进行背景的文本互涉。而剖析后三句最有力道在于最后一句的“瘦”字, 将“人”、“黄花”、“瘦”三者放到了一起, 把花瘦、人瘦、人花互怜和花的丰美与凋残、人的青春年少和历经坎坷、人花互比抒写得淋漓尽致, 造成了绵延不绝的美的意境。

(2) 选取关联之点, 关联互涉文本

这部分是要从意义空间里面提取出关联点, 关联互涉文本, 是找到起跳点与进行起跳的重要阶段。这是在目标文本的基础之上, 找到文本生长点, 开始生长的过程。

[案例]从“人”、“黄花”、“瘦”三者中提取出菊的意象。原因在于, 下片虽不着一字, 却写尽菊的风流。由“东篱”引得学生从记忆里调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自得, 与李清照抱守黄昏的孤独寂寥、清酒一杯形成强烈的对比。“把酒”又引出重阳佳节五大习俗之一———饮菊花酒, 正是佳节正浓, 人却离散。“暗香”引出“暗香浮动月黄昏”, 黄昏时候菊花的香气正和着这辛辣的酒和缱绻的愁绪陪伴在女词人的身边, 深沉的情感呼之欲出。由“黄花”引出《礼记·日令》:“季秋之月, 菊有黄花。”在将暗写菊花挑明之后, 抛出问题:“为何李清照要如此含蓄而又浓重地写菊呢?”带给学生无尽的联想和思考。

3. 文本互涉的交融阶段

这个阶段是文本互涉的核心阶段, 是在关联文本的基础之上, 对文本的审美空间、文化意旨、生活哲理作进一步的挖掘。

(1) 文学文本互涉, 对话目标文本

文学文本的互涉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横向的文本互涉, 一个是纵向的文本互涉。其中, 横向的文本互涉体现在:一是目标文本与同一作家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互涉, 二是目标文本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文学作品互涉。纵向文本互涉体现在:一是同一作家的历时的文学作品与目标文本的互涉;二是整个文学史上的作品与目标文本的互涉。这种互涉, 是利用文本与文本的对话, 来启迪我们的思想, 揭示文本的隐秘意义。横向主要是通过同时代文本间的相互比较来对目标文本进行解释, 纵向主要是通过探寻文学源与流的关系来对目标文本进行解释。

[案例]纵向从《礼记·日令》开始解释菊花被称为黄花的来历, 联系到东晋对写菊颇有造诣的陶渊明《饮酒》一诗。高中生大都已经熟知此诗写的是一种闲适的心境, 可以看出李清照表面东篱把酒, 表现的是一种闲适的心情, 真的是闲适吗?不, 那只是表面的, 因为有上片的“愁永昼”, 半夜失眠“凉初透”, 有“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所以她闲却并不“适”, 体现了闲适为表象, 因闲不适而愁的真象。

(2) 生活文本互涉, 升华文本境界

可以互涉的文本, 不仅仅是文学文本, 还包括生活中的一些文化文本。从生活文本的角度来观照目标文本可以让语文阅读教学落到实处, 让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存在于书本中文学作品的知识, 也是启发和指涉他们当下乃至今后的人生意义的知识。这样, 解读文本的境界由工具境界、鉴赏的审美境界上升到文化的境界。

[案例]词中一开始就提到了“愁”, 李清照愁的是什么呢?结合这首词写作的时间———重阳佳节, 九月九日, 联系到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 突出重阳节在古代是一个很受重视的节日, 在这里可以互涉到重阳佳节的文化生活文本, 包括重阳佳节的来历, 感受重阳菊花之盛, 庆祝之盛, 顺带提到重阳佳节习俗:亲人团聚, 登高, 饮菊花酒, 赏菊, 插茱萸, 等等。可以看到李清照虽然只是点了一下“佳节又重阳”, 却隐含了她因无法与丈夫团聚的相思之苦。简单的文本之下, 实质上包含的是深层的人类共同情感, 联系到重大的节日, 人们都希望家人团聚, 那是传统从古至今对人类情感的召唤。教师顺理成章地通过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怎样去看待我们司空见惯的人类文化, 以广阔的视野和具有包容力的心态去重新审视和理解自己身边的一切人和事。

(3) 背景文本互涉, 反观文本意涵

这部分实质上是教师通过上述种种的文本互涉, 最终回到目标文本试图表达的意涵。通过反观整个过程, 结合背景文本观照目标文本, 能够让目标文本的表意在合情合理的基础上呈现出更深层的内涵。

[案例]结合背景文本, 明了李清照写这首词, 是要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明诚。那么李清照要传达些什么呢?这个时候, 很多学生已经会想到相思之愁了, 但还不止。回到刚开始提出的问题:“为何李清照要如此含蓄而又浓重地写菊?”最后一句“人比黄花瘦”, 实质在以花喻人。花的特点从表面看, 就是一个字“瘦”, 李清照为何要说自己瘦?结合李清照因“新来瘦”,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人比黄花瘦”被称为三瘦词人, 联系三首词, 可见, 她爱写瘦, 是因愁而瘦, 实为写愁, 而这愁之中又有美。所以李清照传达给丈夫的是带着淡淡相思之愁的美丽女子形象。

4. 文本互涉的巩固阶段

(1) 课堂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主要是让学生理清思路, 对课堂上教师的分析和自己的感悟作自我总结, 构建自我心中的文本网链, 为以后的文本解读牵线搭桥。

[案例]学生根据教师的分析和自己的感悟, 绘制一幅结构图, 用关联点, 将相关文本之间的联系描绘出来, 并根据绘制的图, 谈谈自己的想法。

(2) 课后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回顾课上教师通过文本互涉解读文学作品的思路, 启发他们探究文学奥秘, 逐渐掌握文本互涉的学习策略。

[案例]由淡淡愁绪的女子, 我们不难想到戴望舒的《雨巷》中结着愁绪的姑娘, 请你试着找出其他文学作品中与此相似的意象, 试着分析一下为什么文人会钟情于这种意象?可以试着去寻找这种意象的源头与衍变, 探究人们的文化心理与审美心理。

三、结语

本研究通过案例, 介绍文本互涉视野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可操作性策略, 旨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准备阶段、诱导阶段、互涉阶段、巩固阶段, 将目标文本放在相互关联的文本群中, 通过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 解读出文本的隐含意义, 实现关注作家、社会生活、文化的多元、深层解读, 希望能培养学生在阅读文本方面的探究能力, 形成个人在信息社会中, 能够利用多种文本充分解读、深入探究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惠君.新课程理念下文本解读的三大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07 (12) .

[2]安玫.语文课程文本价值研究报告[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9 (3) .

[3]李小坤, 庞继贤.互文性:缘起、本质与发展[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7) .

高中语文必修四检测题 篇3

关键词:教学;思考;诗歌

一、以文本为依据,探究诗歌深刻的思想内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所选八首词分别是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文学大家的代表作,涵盖豪放、婉约两派。其中柳永和苏轼生活在北宋时期,李清照兼跨两宋,辛弃疾主要生活在南宋,这些诗词的创作时间跨度大约有二百年。柳永、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典范,苏轼、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他们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人生经历的差异,反映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也就自然有不同的体现。具体表现在:柳永擅长以纤细婉转之笔写离别相思、男欢女爱,常常将自己的羁旅情愁和仕途坎坷融入词中;李清照屡经国家之难,她的词反映了自己的生活变化和内心的真切感受;苏轼虽屡次遭贬,却依然达观豪迈,诗词中表现的是一种超然的情怀;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负”,但一生仕途坎坷,屡遭排挤,可是他的词没有低沉之势,始终洋溢着爱国情怀。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理解,能够透过表层的描绘,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去探究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达到情感的体悟与作者心绪的融合,获得心灵上美的感受,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即语文教学的本真。

二、以文为媒,陶冶学生的情怀

本单元所选八首词,不论是豪放派的代表,还是婉约派的杰作,作者都能用匠心独运的手法,精巧优美的语言,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涛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作者以生花妙笔给读者描绘出一幅荡人心魄的壮美的画面,展现出祖国山河的无限美好,表达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此为介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美文,深刻体会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刻苦努力,学有所成,将来报效祖国,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美好。既学习了诗歌的内容,又陶冶了情操,提升了情感。

总之,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从传统的文化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体会诗情,感悟人生的道理,最终达到诗意的生活。

参考文献:

张同杰.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选修教材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高中语文必修四检测题 篇4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13年10月10日,在斯里巴加湾市出席第八届东亚峰会的李克强总理说,离开和平稳定,发展无从谈起。我们主张推广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新安全观,推动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坦诚对话与合作。这是因为()①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②当今世界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 ③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任重而道远 ④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权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离开和平稳定,发展无从谈起”,强调了和平对发展的重要性,①符合题意。②正确指出了“推动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坦诚对话与合作”的必要性,符合题意。③④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

2.为加大南海维权执法力量,中国海监已在西沙永兴岛成立海南中沙支队。5年来,中国海监船舶执行定期维权巡航任务,及时发现并有效监管各类涉嫌侵权违法行为600余起。这表明我国在行使()①独立权 ②平等权 ③自卫权 ④管辖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D。中国海监船在南海执行定期维权巡航任务,既是捍卫国家主权的表现,也是对我国海洋环境进行监管执法的表现,③④符合题意,①②干肢不符。

3.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的内容是多样的,主要有()①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②政治关系、经济关系 ③文化关系、军事关系 ④合作关系、冲突关系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基本形式。国际关系的内容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基本形式为竞争、合作与冲突。②③符合题意。

4.《福布斯》杂志认为,虽然日美有共同防卫条约,但军事介入钓鱼岛不符合美国利益。恰恰相反,美国的安全要求华盛顿“绝对不能”因几个小岛被拖入与北京的武装冲突中。这说明,维护国家利益()A.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B.是主权国家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C.仍然是当前和未来国际形势的主流和本质 D.就不应该与他国建立所谓的军事同盟关系

解析:选A。“军事介入钓鱼岛不符合美国利益”,说明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A项符合题意,B项错误。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C项错误。建立军事同盟也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D项错误。

5.2013年美伊敌对关系出现缓和成为中东地区局势突出的亮点之一,9月以来,美伊之间互递橄榄枝,善意的“破冰”互动频频。11月24日,第三轮伊核问题日内瓦谈判落下帷幕,会谈取得重大突破。美伊敌对关系出现缓和,其根本原因在于()A.美伊互有需求,国家间存在共同利益 B.美伊摒弃前嫌,国家根本利益渐趋一致 C.非传统安全上升为威胁各国的主要因素

D.恐怖主义成为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解析:选A。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

是国家合作的基础,美伊敌对关系出现缓和其根本原因在于两国存在共同利益,A项符合题意。各国根本利益是不同的,B项错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C、D两项错误。

6.在日本2013版防卫白皮书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后,首相安倍晋三接连赴距钓鱼岛仅百余公里的岛屿视察,展示不向中国让步的姿态;与此同时,日韩关系坚冰难融,中美、中韩等关系愈发密切又令日本感到“被孤立”。中日美韩国际关系的变化说明()①合作和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②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③领土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④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落脚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依据中日、日韩、中美、中韩等国关系的现状及引发的原因可知,②④符合题意。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①不准确。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③错误。

7.近年来,随着北极冰川的融化,相关各国围绕北极资源的博弈开始呈现“冰融相见”之势,有关“北极战争”“冰战争”的说法反复在国际媒体上出现。这说明()①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②竞争取代合作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③资源争夺已成为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④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C。资源争夺导致战争隐患增加反映了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①正确。围绕北极资源的博弈反映了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④正确。②错误,竞争、合作和冲突一直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③错误。

8.漫画《对抗》表明的政治生活道理是()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 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③世界发展面临着诸多难题和挑战 ④维护世界和平是各国人民可望而不可即的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A。漫画显示,美国用导弹威胁伤痕累累的叙利亚,而叙利亚拉开架势进行不对称还击。这表明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也反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①②符合题意。③干肢不符,④观点明显错误。

9.根据中美两军交往计划,双方于2013年11月12日至14日在美国夏威夷举行了首次人道主义救援减灾联合实兵演练。中美联合军演()①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相适应 ②表明在人道主义救援减灾方面两国有共同利益 ③标志着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④标志着中美两国正式确立大国同盟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中美联合军演有利于增强战略互信,促进地区和世界和平,①符合题意。中美联合军演是军事合作的表现,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②符合题意。③④观点明显错误。

10.进入新世纪以来,金砖国家逐渐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新发动机,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50%,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也与日俱增。这表明()A.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逐步向多极化演进 B.南北发展不平衡仍是全球最突出的问题 C.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D.发展经济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

解析:选A。金砖国家逐渐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新发动机,在国际事务中的

影响与日俱增,说明金砖国家已成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重要一极,即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故答案选A。B、D两项材料体现不出,C项不符合客观实际,均应舍去。

11.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来讲,都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各国在创新的道路上你追我赶,各显神通。先行的发达国家不甘于被追赶上,以创新为核心,力图长久维护建立起来的优势地位;后行的发展中国家则奋起直追,以创新为突破口,争取在新的形势下实现“弯道超车”。这说明()A.世界多极化削弱了发达国家的国际地位

B.科技创新能力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C.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D.全球化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平等的机遇

解析:选B。材料突出了科技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B正确。A、C均不符合题意,D观点不正确。

12.近年来,在不断指责他国发起对美网络攻击的同时,美国国安局无所不用其极,不仅入侵中国主要电信公司,窃取手机短信信息,还窃听欧盟机构,并入侵欧盟电脑网络。美国的做法()A.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B.侵犯了主权国家的权利,是霸权主义的表现 C.有利于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是正当的行为

D.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逆转,美国超级大国地位加强

解析:选B。美国在不断指责他国发起对美网络攻击的同时,自己却危害别国的网络主权、信息安全,这是典型的网络霸权主义行为,B项符合题意。

13.《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中日邦交正常化40年来,经验和教训都是深刻的。在钓鱼岛问题上,日本必须停止制造新的事端和闹剧,以实际行动维护中日关系大局。”钓鱼岛问题事关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人民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决心是坚不可摧的。材料表明()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 ②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③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我们的最高利益 ④尊重他国正当利益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材料表明中国人民坚决捍卫自己的核心利益,②③符合题意。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①错误。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④错误。

14.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朝鲜金正恩特使崔龙海时指出,不管局势如何变化,有关各方都应坚持半岛无核化目标,坚持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中方立场()①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②强调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③符合当今时代主题 ④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我国政府主张各方应坚持半岛无核化目标,共同维护半岛稳定,强调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符合当今时代主题,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①②③均正确,故答案选A。④材料体现不出。

15.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曼谷出席中国—东盟高层论坛开幕式致辞时表示,中国的发展为周边国家带来了利益,是机遇而不是威胁。这是因为()①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③中国坚决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国家划清界限 ④促进周边国家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发展作用是否正向,是由其实行的外交政策和发展道路等因素决定的,①②符合题意。③观点是一种闭关锁国主义,应排除。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④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40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11月25日,联合国举行“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纪念大会,习近平主席向大会致贺电。

材料一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对以色列在巴被占领土上修建定居点、以方拆除巴方建筑、加沙地带局势等深表关切。他在致辞中说,我们无法再承受失去当前的时机,他呼吁国际社会各方努力将在这一场合展现的团结化作争取和平和正义的积极行动。作为安理会本月轮值主席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刘结一重申,安理会支持通过对话和谈判,实现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两个国家和平共处,实现中东地区的全面和持久和平。

材料二习近平在贺电中表示,巴勒斯坦问题攸关巴勒斯坦等中东各国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应该坚定不移走和平谈判道路。中方欢迎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重启和谈并保持对话势头,希望和谈早日取得实质性进展。

(1)结合材料一,运用联合国的知识,分析联合国秘书长及安理会在巴以问题上的态度。(8分)(2)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为什么应该坚定不移走和平谈判道路。(12分)解析:本题考查联合国、主权国家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问,首先回顾教材中联合国相关知识,然后据此审读材料,找出相关有效信息,再观点统率材料,具体分析说明即可。第(2)问,可以从主权国家的义务、联合国的原则、当今时代主题等方面,分析组织问题答案。

答案:(1)①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联合国秘书长及安理会在巴以问题上力促各方通过对话和谈判,实现中东地区的全面和持久和平,就体现了这一点。(3分)②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集体协作,是《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原则。联合国秘书长呼吁各方将团结化作争取和平和正义的积极行动,及安理会支持通过对话和谈判,就体现了这一点。(3分)③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联合国秘书长及安理会在巴以问题上的态度,就体现了这一点。(2分)(2)①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是主权国家应履行的义务。(4分)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是《联合国宪章》规定的联合国本身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原则。(4分)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4分)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9月3日至13日对中亚四国进行国事访问,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成最大亮点。

材料一 中亚国家同我国山水相连,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古丝绸之路很早就把我们联结在一起。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习主席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主张获得了各方积极回应。

材料二习近平特别指出中国与中亚各国要坚持世代友好,做和谐的好邻居。他表示:中国尊重各国人民自

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奉行的内外政策,决不干涉中亚国家内政,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在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安全稳定等重大核心利益问题上坚定相互支持。大力加强务实合作,做互利共赢的好伙伴,将政治关系优势、地缘毗邻优势、经济互补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优势、持续增长优势,打造利益共同体。

(1)结合材料一,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说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主张为什么能获得中亚各国的积极回应。(8分)(2)结合材料二,分析习近平做中亚好邻居的主张是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基本点的。(12分)解析:本题考查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第(1)问,可以从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当今时代主题、当前的国际竞争几个方面,思考问题答案。第(2)问,首先要明确我国外交政策基本点有哪些,然后据此审读材料,找出各自相关的有效信息,再观点统率材料,具体分析说明即可。

高中语文必修四检测题 篇5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咫尺(zhǐ)

晴岚(lán)蹁跹(biǎn)月梭(suō)....B.饯行(jiàn)天霁(jì)

琉璃(liú)

阑干(lán)....C.绮窗(qǐ)

禾黍(sù)

奇擎(qínɡ)饮涧(jiàn)....D.翡翠(fěi)

楸梧(qiū)霎时(shà)

帘栊(lǒnɡ)....解析 A项“蹁”应读piān;C项“黍”应读shǔ;D项“栊”应读lóng。答案 B 2.下列书写跟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A.恰便似一池秋水通宵展,一片朝云尽日悬。B.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C.禾黍高低六代宫,楸梧远近千官冢,一场恶梦。D.血华杜宇啼,阴洞飞廉吼。比人心山未险。解析 D项应写作“血华啼杜宇,阴洞吼飞廉”。答案 D 3.下列句子、作者和朝代连接不正确的一项是()A.霎时间月缺花飞——关汉卿——元代 B.晚霞明雨收天霁——马致远——元代 C.金钩光错落,绣带舞蹁跹——马致远——元代 D.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粘便滚——张可久——元代 解析 这是关汉卿的曲词。答案 C 4.下列句子中不属于马致远的曲句的是()A.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B.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C.似雾非烟,妆点就深闺院,不许那等闲人取次展。D.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

解析 C项这是关汉卿《[南吕]一枝花·赠朱帘秀》中的句子。答案 C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许多美国大学生认为,中国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掌握汉语并熟悉中国文化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很有益处。

B.即将出台的国家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将使钢铁等行业生产潜能、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在几年内得到发展。

C.所谓费改税,就是把过去各类收费和公路的养护、管理,以及水路的养护、管理等有关的费用改成燃油消费税。

D.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家政人员,政府从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及农村贫困家庭人员中招聘,进行统一培训后上岗。

解析 B项搭配不当,“市场竞争力”可以“得到发展”,而“行业生产潜能”“技术水平”则不能;C项不合逻辑,大概念和小概念不能用“和”连接,只能用“或”;D项缺介词,在“政府”前加“由”。答案 A

二、填空题(14分,每空1分)6.散曲萌芽于________、________之际,金末,散曲这一新的诗歌形式已经成熟,至________代,散曲就进入了全盛时期。答案 宋 金 元

7.散曲可分为两类:________与________。

答案 小令 套数

8.王国维曾言:“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谓一代之文学。”走进元曲园地,感受艺术魅力。阅读马致远,我们可以感受那颗“布衣中,问英雄,____________”的愤世嫉俗之心,又可领略凝情于笔端的“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秋景秋情。走近关汉卿,我们从中领略其对友人的真挚之恋,不禁吟唱:“愁的是________,恨的是________,爱的是________。”

答案 王图霸业成何用 枯藤老树昏鸦 抹回廊暮雨萧萧 筛曲槛西风剪剪 透长门夜月娟娟

9.元曲中不乏对山水的热爱之作,如白朴笔下的“啼莺舞燕,________________”倾诉对春的热爱;乔吉笔下的“________,几千年晒未干”透着对山川的赞叹;也不乏怀古咏史的名篇名句,有感于岳飞之事,发出“功成却被权臣妒,______________”的激愤;有感于社会黑暗,予以“不读书有权,________,不晓事倒有人夸荐”的批判。答案 小桥流水飞红 冰丝带雨悬霄汉 正落奸谋 不识字有钱

三、鉴赏题(20分)10.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张养浩

也不学严子陵七里滩,也不学姜太公磻溪岸,也不学贺知章乞鉴湖,也不学柳子厚游南涧。

俺住云水屋三间,风月竹千竿,一任傀儡棚中闹,且向昆仑顶上看。身安,倒头来无忧患;游观,壶中天地宽。

【注】①傀儡棚中闹:指戏棚里演戏的情景,这里喻指元代世情的纷纷扰扰,宦海险恶。(1)曲中连用了四个“也不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心境的?请结合全曲内容简要赏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连用四个“也不学”表现作者的隐居完全出于本心,并非模仿古人,表达了作者有选择人生道路时的那种特立独行、超群脱俗的精神和旷达的内心境界。(2)作者把古人的行为与自己立誓跳出世情的纷扰、宦海的险恶而追求“身安”“无忧患”“壶中天地宽”的理想进行对比,表现作者对归隐生活的赞美。11.阅读下面一首曲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白鸟飘飘„„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借代、反问。

(2)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1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1)这首曲抒发的感情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分析这首曲中景与情的关系。(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乡思情。从一、二两句可以看出。

(2)诗歌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作者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托出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阅读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

听 雨 季羡林

①“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②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③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④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不同。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⑤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6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的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生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绝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⑥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13.文章围绕“听雨”展开,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请梳理出来。(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听雨时的喜悦感受——联想古人听雨有不同的境界——点出听雨喜悦的原因——表现自己的人生境界。

14.第③段中“我”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而第⑤段中却说“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这样说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矛盾。因为作者认为自己也是个文人,也能感受到雨中的诗意,所以不是完全的俗人;而现在听到雨声想到的是麦子获救之类的世俗现实民生问题,所以说是俗人。15.第③段中引用了许多古诗文,其作用是什么?(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印证“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2)用古人听雨的境界反衬自己听雨的境界;(3)增加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学色彩。

16.从文中来看,听雨可以折射出不同的人生境界,文中主要写到了哪些人生境界?请概括出来。(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执著于个人悲喜。(2)超越了人生的悲欢离合。(3)关注民生。

五、语言运用(21分)

17.以下是小张在收到郑先生著作后回信的正文,其中有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四处并修改。(8分)您寄奉的大作已收到。过目后,深感对我的论文写作有些许帮助,定当惠存。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日光临贵府,当面致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寄奉”改为“惠赐”;②“过目”改为“拜读”;③“些许”改为“莫大”;④“惠存”改为“珍藏”;⑤“光临”改为“前往”。(答对四处即可)18.下面是朱光潜《诗论》中的一段文字。请用一句话概括朱光潜对陶渊明的评价,不超过15字。(5分)自钟嵘推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一般人都看重渊明的隐逸一方面;自颜真卿做诗表白渊明眷恋晋室的心迹以后,一般人又看重渊明的忠贞一方面。渊明是隐士,却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孤高自赏、不食人间烟火气,像《红楼梦》里妙玉性格的那种隐士;渊明是忠臣,却也不是他自己所景仰的荆轲、张良那种忠臣。渊明还有极实际极平常的一方面,他处处都最近人情,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陶渊明是)最近人情的隐士与忠臣。

19.下面是某校团委书记19.下面是某校团委书记在同学们的18岁成人仪式上的致词,请你根据语境,在横线处把句子补充完整。(8分)18岁,这是多么美妙、多么令人羡慕的年龄!在儿童、少年眼里,18岁的人是大哥哥、大姐姐,因为你们________、________;在中年人、老年人眼里,18岁的人是岁月的富翁,因为你们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高大强健 青春妩媚 身姿矫健 年轻有为

六、作文(60分)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唐代著名诗人孟郊,40岁后才赴京城赶考。但两次都没考中,第三次才榜上有名。高兴之余,他提笔写下了《登科后》一诗,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诗的后两句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后来,人们从这首诗的后两句中概括出了“走马观花”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不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只是粗略地观察。但是在生活、学习中,有时确实不能“走马观花”,但有时却可以“走马观花”。你的体会呢?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全套教案 篇6

高一228、2312班 朱茁萱

窦娥冤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

2.介绍元杂剧:

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4.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6.分析第1层。齐读第1层两支曲子。

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布置作业

1.默写[滚绣球]曲牌,整理“思考和练习”五。

2.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研究阅读第2、3两个层次。

3.熟悉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必修四 2009-2010年下学期

高一228、2312班 朱茁萱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阅读分析第2层内容,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

2.体会第3层中作者采用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及在当时的作用。教学内容和步骤 复习检查

1.学生背诵[滚绣球]。

2.复述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研究阅读

1.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2.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请看她与婆婆的一段对白,并试作分析。

(原文略)

3.提问: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

4.阅读[快活三][鲍老儿]。

5.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已阅读第3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6.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归纳主题

第三课时

探究活动

把《窦娥冤》(第三折)改写成话剧

课堂讨论:怎样把《窦娥冤》改写成话剧?

①讨论:舞台布景

参考:a.时间:三伏的某一天,即立秋后的某一天(三伏,在《窦娥冤》中指末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的午时。b.地点:楚州山阳市曹(元代没有楚州,关汉卿是借用元代以前的地名,楚州在唐宋时期为今江苏淮安。市曹:市中通衙,(元史.刑法二):“„„而后斩于市曹。”),十字街中树一杆八尺长的旗枪,以显示威严;街的两旁挤满看众,四周排列着刀斧手。

②讨论:剧情改写

必修四 2009-2010年下学期

高一228、2312班 朱茁萱

参考:a.对《窦娥冤》的剧情进行较大的整事。第三折的剧情宜集中于刑场上,对窦娥赴刑场路上的情节只能改成在刑场上通过人物对白或独白表现出来。b.要把窦娥的唱词改成对白或独白。c.要把元代白话改成现代白话。

③引导学生将两种剧种进行比较

参考:话剧比杂剧情节要集中些,结构要坚凑些,而元杂剧由于有大量的唱词,抒情意味比话剧强烈些。

雷雨

【教学目的】

1.体会剧本中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2.理解剧中所揭示的阶级矛盾的深刻意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和话剧的特点。

2.难点: 通过剧情对资产阶级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阶级本质的 揭露。【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词语补释: 作者简介: 曹禺,《雷雨》简介: 《雷雨》标题的意义: 《雷雨》这个剧名,既指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高潮和结局又发生在雷雨之夜;又指剧中人物雷雨般的性格,象征渴求自由,冲决封建罗网的迫切心情。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雷雨》人物关系: 节选部分结构: 节选自第二幕,主要写周朴园与鲁家母子的对话,分两部分。第一部分: 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再次相见。

第一层: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揭露周朴园的罪恶,诉说自己的遭遇。──写他们过去的矛盾

第二层:通过周朴园态度的变化,暴露他的伪善面目,表现侍萍这个劳动妇女的阶级本色。──写他们现在的矛盾

第二部分: 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见面。

通过周朴园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揭露周朴园压榨工人的罪行,反映工人阶级的反抗斗争。分段依据: 第一部分从家庭生活方面来揭露周朴园;第二部分从社会生活方面来揭露周朴园。

为了使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新仇旧恨集中在一幕戏中得到反映,作者灵活地运用了“回顾”的方法,把历史和现实,过去和现在紧紧联系起来了,用以刻画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

第二课时

人物形象分析: 1.周朴园

从他们的意外遭遇,这一场谈话来看周朴园的性格特征: 通过周朴园对侍萍的态度,深刻地揭露他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本性,说明他是一个地必修四 2009-2010年下学期

高一228、2312班 朱茁萱

地道道的伪君子。

这些性格特点,在鲁大海同周朴园的面对面的斗争中进一步地揭露出来。鲁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私生活的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本性。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社会生活的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的本性。2.侍萍

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女子,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正直、善良、刚毅、倔强。3.鲁大海

是一个觉醒了的工人,义无反顾地在反抗斗争的道路上走下去。(反抗精神、坚强不屈的性格)斗争中显出经验的不足、鲁莽等弱点。

第三课时

小结:

一、结构紧凑集中: 作者灵活运用“回顾”和“穿插”的表现手法,推动剧情的发展。在侍萍同周朴园相认的过程中,通过侍萍“回顾”过去的遭遇,巧妙地交代了三十年前的事。这样,既揭露了周朴园罪恶的历史,又用过去的矛盾推动了现在的矛盾,进而暴露了周朴园伪君子的丑恶面目。又如在侍萍和周萍母子相见的的情节中,穿插了周朴园和鲁大海父子之间的冲突,使父子、母子、兄弟都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相遇,从而反映了劳资之间的阶级对立,使剧作产生了深广的社会意义。三人对话,各依自己的性格发展,构成紧凑的戏剧冲突。

二、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集中:(三一律,戏剧创作的特点)因为剧本的演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求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尽可能集中。周朴园在家策划破坏工人罢工;鲁侍萍不愿女儿帮人,前来寻找在周家作使女的四凤;鲁大海代表工作来找董事长谈判。这样,就使得三个人物在一个夏天的午饭后,在周公馆客厅里相遇了。通过鲁家母子的控诉,把周朴园三十多年来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罪恶活动揭露出来。其中侍萍被周家赶出,含恨投河及母亲被气死等情节,因受舞台演出的限制,都是由人物对话表现出来的。

三、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雷雨》中,人物的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分,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在用词和语气的处理上,也都相应有所变化。

剧中人因出身、地位、经历、个性不同,所以他们的说话口气,措词风格也不同。周朴园盛气凌人,侍萍抑郁平缓,鲁大海直截了当。

四、舞台说明的作用: 1.周家客厅的布景设计: 2.人物的服装: 3.人物动作: 4.表情: 5.人物的上下场: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二题

周记《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周朴园》

要求: 根据《雷雨》中的情节,改写成记叙文,围绕周朴园的有关的事实叙述,其中最足以体现周朴园的个性化的语言可引用。

必修四 2009-2010年下学期

高一228、2312班 朱茁萱

《长亭送别》

[学习目的]

1.理解课文的主旨。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学习过程]

一、回答元曲的文学常识.二、作家以及写作背景.三、课文导学:

1、正音

筵席()松了金钏()面靥()衰草凄迷()栖息()劳燕分飞()余荫()蜗角虚名()

2、释义

劳燕分飞:古乐府<<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后世多指夫妻别离 蜗角虚名 蝇头微利:形容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

举案齐眉:后汉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上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高举至眉前以示恭敬,后形容夫妻相敬

3、长亭意象,长亭是古代设在大道旁边为送别饯行而用的亭子,古语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的说法,所以叫十里长亭.<<长亭送别>>即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场面,因此,“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①、杨柳。

4、同学们熟读课文.四、分析课文

1、[端正好]一曲,因景生情,写凄凉的暮秋景象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依据苏幕遮回答问题: ①、本首词作者运用的抒情方式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上阙作者的观察景物的视角是()(),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③、怎样理解“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2、结构层次:

本折戏共几个人物,刻画了几个场面。人物角色:夫人,长老(即下文的洁),旦,末,红娘

3、由四个紧密衔接的场面组成:

①赴亭惜别(送别途中)——表现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之情。②长亭饯别——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③残照离别(临别叮嘱)——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④离别愁思(目送行人)——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四个场面,共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行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4、理清剧情结构:

必修四 2009-2010年下学期

高一228、2312班 朱茁萱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夫妻分别。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5、依据课文回答问题

①、[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

②、[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排比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③、【端正好】: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征?艺术效果如何?你认为“晓来谁染霜林醉”这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④、【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此曲描写了怎样 一幅画面?曲中作者是如何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

这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⑤、《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⑥、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⑦、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⑧、“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⑨、“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10)[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11)“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范仲淹《苏幕遮》——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必修四 2009-2010年下学期

高一228、2312班 朱茁萱

(12)“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13)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1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三个典故,见课本。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6、赏析第一部分的曲词:

[滚绣球]一曲,由情及景,用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怨恨。

这段曲词和前面的[端正好]相比,在情景上的铺设是不相同的。[端正好]主要是采用因景生情的手法,用凄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滚绣球]则是比较多的采用了由情及景的手法,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等描写,无不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

7、思考:长亭送别,突出了莺莺的什么思想?体现在哪里? ①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此别离情更增十倍;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将来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

突出了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的思想——“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本段中莺莺的感情——恨

8、思考:临别叮咛,突出了莺莺的什么思想感情?体现在哪里? ①对张生的关心——[五煞] ②对张生的担心——[二煞]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怕

9、[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并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互相照应;[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念

五、如何理解莺莺这一人物形象?

莺莺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爱情生活的多情钟情的女子。本折一方面描写了莺莺依依不舍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莺莺重情轻利的思想。她为离别而悲啼愁苦,痛极之际,竟埋怨张生忘旧情而轻远别。这种埋怨正是爱极痛极的一种变态心理,是一种深情的痴语。莺莺既倾诉着内心的万种离愁、无限幽思。又流露出怕被遗弃的痛苦心理。此时此刻,莺莺该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说,然而她对“怜取眼前人”的临别赠言,其实正是她内心隐忧的曲折吐露,也是当时社会中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的悲剧在莺莺心灵上的阴影的反映。在莺莺看来,状元及第并不值得羡慕,最重要的是夫妻并蒂相守。而事实上张生应试是被逼的,他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的压迫所致。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势力的怨恨。莺莺还进一步把怨愤指向那可恶的名利思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世俗的名利观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而莺莺却对这种虚名微利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痛恨,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必修四 2009-2010年下学期

高一228、2312班 朱茁萱

文学家、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王实甫就活在他的《西厢》里。

六、体会《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增强感染力;二是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使语言既清丽华美,又生动活泼。

七、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歌颂真诚的爱情,表现反封建、轻名利的思想。

哈姆莱特

【教学目的】

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理解本剧的主题。

2、了解哈姆莱特的矛盾性格。

3、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哈姆莱特复杂的人物性格;品味诗一般优美的语言。【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二、莎士比亚创作《哈姆莱特》的社会背景:

三、悲剧的情节:这是一部五幕剧。

四、听录音或分角色朗读课文,掌握字词基础,整体感知。

1、注音积累:吮舐(shǔnshì)砧(zhēn)石 傀儡(kuǐlěi)同衾(qīn)觊觎(jìyú)蜥蜴(xīyì)

2、词语积累: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受之泰然:心安理得地接受。伶人:旧时指戏曲演员。傀儡:比喻受人操纵的人。觊jì觎:希望得到不应得到的东西。

3、理结构。

(一)戏前安排。由开始至“开场词”之前

(二)这是写哈姆莱特精心设计“戏中戏”的准备工作。

(三)戏中。由“开场词”至“伶后 上天保佑我俩永无灾悔!”这是“戏中戏”的上演。

(四)戏后。由“哈姆莱特 母亲,您觉得这出戏怎样”至文末。这是看戏后各方面的心理反应与心理冲突。

五、作业。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细读课文,说说你心目中的哈姆莱特。

柳永词两首

雨霖铃

导入新课:

学生唱李煜词《虞美人》(以唱代背检查上节课内容),带出热烈的课堂气氛。解读作者,明确目标(均用投影展示):

(1)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柳永的资料,教师略加补充。(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一步:美美地听——感受词的语言美。

播放Flash课件,学生听情感真挚的配乐朗读。

必修四 2009-2010年下学期

高一228、2312班 朱茁萱

(1)第一次听:进行语感熏陶,注意节奏。

(2)第二次听:感受词的意境,注意情感的运用。第二步:美美地读——语感训练。

(1)第一次读:再播放Flash课件,学生小声仿读。

(2)第二次读:教师范读一小节,作节奏指导,学生自主朗读训练。(3)第三次读:抽检学生朗读情况,来个小比赛,看谁朗读得最好。(先抽两个学生分别朗读上片和下片,由同学评价,若认为自己朗读得更好的,可以向他们挑战)第三步:美美地品——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掌握技巧。1.老师作诗词鉴赏技法指导(1)由意象品味意境。

(2)语言: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用典等。(3)写作技巧:把握写作技巧。2.小组讨论

(1)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明确:

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晚 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

(2)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说表达的情感。明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难分难舍)良辰好景虚设更与何人说(惨不成欢)

(3)写作技巧的探讨:请同学们回顾诗词常见的表达技巧,说说本词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明确: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补充相关的写作技巧: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以乐写哀,以哀写乐)。3.个人体悟

请闭目凝神,通过意象想象离别场面,品味词中美的意境,然后说说你感受到的意境。(学生各抒己见,同学们评点谁的感悟最好)4.小组交流讨论

鉴赏词中美的词句,说说你认为写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词句美在哪里?(学生开始堂上发言,其他同学评点,教师点评穿插其间)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赏析发言,要准备足够的应对材料,以便生动自如地应答学生的发言。如: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美在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美在用白描的手法,极为传神地写出了千言万语又无言以对,泪眼相看,难分难舍,情意绵绵的眷恋之情。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美在展现了一个别后的暗淡景象,衬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情人相见之无期,充满无边无际的离愁之恨。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美在将杨柳、风、残月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为一幅画,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团聚,言尽而意无穷。又让这幅画出现在“酒醒”之后,让离人产生了浓烈的“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感,昨日离别情景历历在目,眼前凄清景象,前路“千里烟波”却还须前行,离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而“晓风残月”写出别后心境的凄凉冷落,“杨柳”则更添愁思。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美在写出诗人别后的孤寂,必修四 2009-2010年下学期

高一228、2312班 朱茁萱

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5.评选佳句

对比同学们谈的美句,结合刚才的评价,你认为哪一句是最美、最传神的千古名句。明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注意不可一锤定音,允许百家争鸣)6.交流学习体会,学生小结 7.课外延展,能力迁移

第四步:美美地唱——感受美妙的韵律。

(1)播放Flash课件,欣赏美妙的旋律和极富悲情的演唱,品鉴柳词美妙的意境。(2)再播放Flash课件2次,同学们伴着音乐学唱。

(3)再播放Flash课件(去掉图像和原唱),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以唱的形式背诵课文。望海潮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知识。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次词的声韵之美。3.学习铺陈手法。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2)关于词牌和标题:(3)词的分类 二.导入 三.作者简介 鹤冲天 柳永 四.朗读本诗

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 学生自由朗读 五.试着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学生试着背诵 二.学生齐读 三.解题

望海潮,词牌名,柳永开创的。四.具体分析词

(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二)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五.艺术特色 铺叙的手法。六.背诵本词。

苏轼词两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必修四

2009-2010年下学期

高一228、2312班 朱茁萱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是本课书的重点和难点。【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词到苏轼,是一大转变。他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词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进而为内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词派,对南宋爱国词人的影响尤其显著,留下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词篇。(板书课题)2.写作背景

3.关于《念奴矫·赤壁怀古》 4.关于《定**》

《定**》也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范背《念奴娇 赤壁怀古》。学生划出节拍,按范背提示标出韵脚,然后诵读。韵脚:物、壁、雪、杰、发、灭、发、月。2.思考、讨论:谈谈词人在赤壁所见所想。

【明确】上片写所见之景,为英雄人物出场铺垫。起笔开阔,大江汹涌奔腾,使人想见锦绣山河中产生的千古风流人物。“故垒”两句点出赤壁所在,点出所想之人:周郎。“乱石”三句转为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宵,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江山如画”一句是在这雄伟画卷中自然而然得出结论,“一时多少豪杰”又转到写人。

下片将上片提及的周郎作了扩展。美景美女衬英雄,更见周瑜潇洒英姿,“羽扇”三句写周瑜战场上的从容儒雅,词人渴望自己能像公瑾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功立业,也表明他渴望萎靡难振的宋朝有如此英雄来扭转乾坤。“多情”后四句,是词人由他人想及自己。人生几何,何苦烦忧,还是放眼大江,举酒赏月吧!一位旷达明理、善于自解自嘲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浑然为一。3.【提问】《念奴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怎样的? 【明确】以景衬人,以他人衬自己,是这首词中的两层衬托。词的主旨也在衬托中得以强调。4.【提问】《念奴娇》的上片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为什么特别提出“人道是”三个字?

必修四 2009-2010年下学期

高一228、2312班 朱茁萱

【明确】赤壁之战的战场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据考证,有人认为在现在湖北武昌的赤矶山,或湖北赤壁。而苏轼写这首词时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他所游的地方在湖北黄冈的赤鼻矶。用“人道是”这三个字,表示作者对于黄州“赤鼻矶”就是三国周瑜破曹处的说法是有怀疑的,是说人们传说是如此,而自己并不坚信。5.【提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几句的主语是谁?

【明确】对这几句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主语是周瑜,因为它是承接上文的,是词人想像周瑜心恋故地,神游古战场,与词人相遇,笑话他功业未成而华发早生。大多数人认为主语是苏轼。是苏轼自己神游故国,自己笑自己自作多情,使得华发早生。细究词意,我们还是认为第二种理解更为确切。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6.【提问】如何理解《定**》所抒发的感情?

【明确】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词人却用平静的口气劝导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的确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手持竹杖,脚踏草鞋,远比官服车骑来得轻捷、自在,已是“竹杖芒鞋”的装束,谁还会害怕失去什么?“一蓑烟雨任平生”,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这一句,充满艺术的张力,一下拓宽了全词的境界。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洗礼,但是这也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才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

词的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刚才还是风雨大作,转瞬间,“山头斜照却相迎”,人生的晴雨一如自然界的变化,反复无常,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呢?词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他回首走过的风雨历程时,竟达到了一种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7.【提问】对《定**》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这两句是说,虽然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自己却像平时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样坦然,一样毫无畏惧。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总结、扩展

句不离篇,并非一枝独秀;篇不离句,篇因句而生辉。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两首词,进一步体味词中意蕴。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附:板书设计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所见:大江 淘浪 风流人物 乱石 惊涛 多少豪杰

所思:周郎(雄姿英发)自己(早生华发)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必修四 2009-2010年下学期

高一228、2312班 朱茁萱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 —— 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 感受形象,咀嚼涵咏 —品味语言的方法。【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4、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5、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师: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必修四 2009-2010年下学期

高一228、2312班 朱茁萱

——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学生讨论完成)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八、小结

九、课后作业

九、板书:

上片:江月 山景落日 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运用典故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要点】

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内容】

一、课前导入

1、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 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2 .指导预习,初读课文,疏通文字。3 .补充注音、4 .补充注释: 5 .思考问题:

(1)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左、住、虎、顾、路、鼓、否。厌声韵。(2)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 6 .作者与写作背景: .听课文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疏通文字。8 .讲读课文。

(1)阅读上片。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

(2)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9 .指导朗读,体会作者感情。.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 “ 掉书袋 ” 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 “ 京口怀古 ” 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11 .总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首词借 “ 怀古 ” 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碎北伐的冒险行动,表必修四 2009-2010年下学期

高一228、2312班 朱茁萱

达自己的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运用典故,十分恰当,是它的一大艺术特色。

李清照词两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三、德育渗透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感情。【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2.李清照和“闺怨词” 3.写作背景

4.关于《醉花阴》 5.关于《声声慢》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李清照一生的创作受到了哪些社会变迁、个人遭际的影响? 2.【提问】《醉花阴》反映的是早年丈夫赵明诚游宦在外,作者一个人留在家中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受。对于这样的“闺怨”题材,应当怎样评价呢?

【明确】作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妇女,能够坦率地表达出自己对于丈夫深深的思恋之情,描写了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这在当时乃是一种很大胆的行为。所以,有人批评说:李清照作词是“无顾忌”地“肆意落笔”。其实,感情的充沛、真挚,敢于正面地展露自己的行为和内心世界,正是她创作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正是她的词最值得珍视的地方。3.【提问】古人常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明确】黄色的菊花不止外形上雅淡、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上,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正比较恰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这两首词,体悟词中意境。2.完成“研讨与练习”

一、二。

必修四 2009-2010年下学期

高一228、2312班 朱茁萱

拿来主义

【教学目的】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教学设计】

一、课文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指导预习。

读“预习提示”。“提示”有两段,第1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批“送去主义”?由此理出文章结构层次,归纳每部分的大意。第2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阅读课文时勾画出犀利、幽默的词语和比喻论证的语段,并体会其含义。

三、研习新课。

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必修四 2009-2010年下学期

高一228、2312班 朱茁萱

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2.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1)提问: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讨论,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2)提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讨论,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3)提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4)小结: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因此,“送去”之外,还得“拿来”。3.布置作业。

(1)给加黑的字注音并解释:礼尚往来 自诩 残羹冷炙 冠冕(2)完成课文后“思考和练习”四。

(3)预习课文后半部分,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和理解一系列比喻的含义。

第二教时

一、检查复习。

给加黑字注音并解释

二、研习新课。

1.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指名朗读第5、6、7段,注意对吝(lìn)啬(sè)、髓(suǐ)、蹩(bié)正音。(1)提问: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7段必修四 2009-2010年下学期

高一228、2312班 朱茁萱 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讨论,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2)提问: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2.研读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第1句话:结论是我们要拿来。第2句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第3句话:拿来主义的结果。第4句话: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第5句话: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提问:这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思考和练习”二)? 明确: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3.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提取要点,归纳中心: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一、教 材

1、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必修四 2009-2010年下学期

高一228、2312班 朱茁萱

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

2、教材分析

3、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随笔`杂文有一定了解,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对文章的分析能力。

4、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初步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激发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

5、教学重点、难点:

(1)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

(2)本文有些语句很难,影响对段以及文章的理解,所以理解难句很重要。

二、教学方法: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阅读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如何理解文章中的难句,体会文中深刻的道理。

四、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2.感知课文:

学生在笔记本上整理三项内容

一、母爱的优点与缺点

二、父爱的优点与缺点

三、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自己的整理内容尽可能完备。

二、仔细比较:为什么文章题目不是“父母对于孩子的爱”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研读文章的内容,并为他们营造一个解决问题的情境)

三、讨论:母爱和父爱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四、如何解决父爱与母爱中的不足?

五、面对父爱与母爱各自的特点,谈一谈你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六、弗洛姆认为怎样的状态才算拥有成熟的健康的灵魂?

七、文中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着两种原则区别在哪里,如何理解?

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入语言知识世界,引起学生对这个世界的兴趣。

必修四 2009-2010年下学期

高一228、2312班 朱茁萱

2.注意说明文文体的特点。

1.体会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简明、通俗易懂的特点。

2.针对这篇文章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有组织地探究,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高度发达的语言是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根本标志之一,而书面语的发展历程则标志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

(板书)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

二、明确目标

1.体会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简明、通俗易懂的特点。

2.针对这篇文章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有组织地探究,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整体感知

1.“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的基本理解。

所谓“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即人类的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人类使用语言的方式,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调整和丰富的。2.本文的主要内容。

全文主旨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语言也不断发展,文字、传声技术和计算机提高了语言的传播功能,国家共同语和国际共同语扩大了语言的流通范围,人类的语言生活还在更快地前进,中国的语言文字必须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文章开头的前言,先说语言的起源、功能以及重要性。接着提示下文所要说明的内容。

接下来文章分为五个部分说明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第一部分是“文字的发明”。说明农业化的后一阶段五千年发明了文字,先是西亚的钉头字和北非的圣书字,后是我国的甲骨文,同时地中海东岸诞生了纯表音的字母,以后成为全世界的各种字母文字。最后说明文字的作用。第二部分是“国家共同语的形成”。说明工业化社会需要形成民族共同语。共同语要有统一的语音标准。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时间,西欧在三百年前;日本在一百年前;在我国,从五四开始要求汉字的读音统一。我国1918年公布“注音字母”,1928年公布“国语罗马字”,1958年公布“汉语拼音方案”,都促进了国家共同语的形成。

第三部分是“传声技术的发明”。从电话和留声机的发明开始,人类进入传声技术时代。以后传声技术不断发展,使语言的声音不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声技术促进了共同语的普及,还促进了文体的口语化。听不懂的文言要改成听得懂的白话。

第四部分是“语文技术的信息化”。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强烈冲击了人类的语言生活。计算机的语词处理智能化使语言生活发生多方面的革命。文书工作、图书馆、翻译、教学方法都革命了。人类历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第五部分是“国际共同语和国际互联网”。英语经过300年历史“滚雪球”发展,尤其是“二战”后由于客观需要而迅速传播,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国际共同语。国际共同语和国际互联网配合,主宰当代人类的语言生活。

文章最后说明人类语言生活的发展节奏越来越快,中国的语言和文字要紧跟历史步伐,不断前进。

必修四 2009-2010年下学期

高一228、2312班 朱茁萱

2.【提问】文章中说,传声技术促进了“文体的口语化”,“时代跟文言文告别了”。怎样看待这个观点?

文体要口语化,书面语与口语要一致,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提出的主张。老一辈教育家,比如叶圣陶先生、张志公先生等,一向持有这个主张。他们认为,书面语念起来,要听众听得懂、听得清楚,才算是合格的书面语。在传声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周有光先生重申这个主张是有道理的。不过,对这个主张一向有争论。有人认为,书面语就是要与口语不一样,书面语自有它本身的特点。有的人还认为,文言文有它的优点,不能一棍子打死,可以适当应用。不能说这些意见没有一定道理,不过在今天的情况下,文体的口语化是必然趋势。而在一定范围内,有些文体、有些书面语可以不口语化,它们只供读、不供听,当然可以保留它们的书面语的长处。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短文三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踉跄、窒息、辗转、吹毛求疵、奄奄一息”等词语。2.了解杰克·伦敦的人生及创作经历。3.把握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结构。

1.体会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2.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象征意味。【教学重点】

诵读,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体会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

体会小说的象征意义。【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感知情节结构,梳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研读探究,理解作品的象征意味。[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演播美国西部风情及淘金图片)同学们,说起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我们自然会想到他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和拼搏中蕴蓄生命的北方小说。北极地带严寒自然情境中毅力坚强的人们,传递着的是撼人心魄的力量。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热爱生命》,去了解一个美国西部淘金者绝境求生的艰难历程。(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杰克·伦敦简介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情节结构,疏解下列字词。投影: 嶝岩(chán):高而险的山岩。踉跄(liàng qiàng):走路不稳。

辗转(zhǎn zhuǎn):①(身体)翻来覆去。②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

必修四 2009-2010年下学期

高一228、2312班 朱茁萱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吹毛求疵(cī):故意挑毛病,找差错。疵,缺点、毛病。骸骨(hái)鲦鱼(tiáo)窒息(zhì)教师提示小说情节:

2.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他为什么能超越极限、战胜病狼而顽强地生存下来? 3.学生重点研渎小说最为精彩的场面也是高潮部分:人和狼最后的格斗。体会主人公坚毅顽强、勇敢拼搏的生命意志。

探究:小说的象征意味非常浓厚,这是西方许多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清揣摩文中显著的象征物“狼”的隐喻。

学生合作探讨,教师明确:

杰克·伦敦“为生存而拼搏”并获得成功,他喜欢用”狼”自比,小说中的场景构设无疑是他对社会进化论思想的体现。艰难爬行的主人公和一直尾随其后的饥饿不堪、奄奄一息的狼所面临的选择是简单而清晰的:要么战胜对方生存下去,要么被对方战胜,沦为牺牲品。主人公以他坚毅勇敢的性格和顽强不屈的生命意志,在同狼的最后搏斗中取胜,成为真正的“强者”。小说启示人们,生命是神奇而宝贵的,只有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才能让生命光芒四射。

文中的“狼”可以看作险恶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力量的一种隐喻。

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目的】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2.领会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

3.认识廉颇蔺相如的思想品格;培养学生先国后私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严于律己,有错就改。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解说:从介绍司马迁及其著作切入,旨在加深学生对这一重要文学常识的印象。)

二、解题

1.文体简介: 2.时代背景:

三、熟悉课文,归纳知识点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找出生字难字和难断之句,并自己动手解决。(2)播放录音,正音正字。

(3)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和思想情感,并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解说:此步骤反复诵读,旨在让学生自己发现难点、找出问题,为自主性学习打下基础。)2.查阅讨论,归纳重难点。

(1)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工具书,并互相讨论,解决疑难问题。(2)教师出示投影,归纳重难点字词。(解说: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纠正错误,强调重点,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第二课时

必修四 2009-2010年下学期

高一228、2312班 朱茁萱

一、研习课文

1.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讨论归纳人物思想性格。2.分析文章选材特点。

(1)文章写的是合传。两个人物一生事迹很多,在纷繁庞杂的素材中,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的?

(2)作者对于已选材料又是怎样精当剪裁,使得文章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

明确:作者根据主旨的需要,对于已选材料,分别采取了明写、暗写、详写、略写的方法。明写者详,暗写者略。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手段。(1)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明确:以蔺相如为例,作者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段刻画人物形象。

①侧面描写。如缪贤推荐蔺相如,从他的推荐中,可见蔺相如的胆识与智谋。②正面描写。如直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③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解说:这一步骤教师只以举例的方式加以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段和方法,其余两个故事的分析由学生完成。)(2)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解说:对话描写的分析,宜以学生为主,教师必要时适当点拨。)

苏武传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

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在对比中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教学过程】

一、预习准备: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文章背景

2、预习课文,大致疏通文意

二、课堂教学:

1、学生简介背景:

2、作者介绍: 班固、《汉书》、纪传体断代史,3、生读课文,标注重点实词虚词。

4、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自己不懂的内容。

5、合作讨论

班固是怎样用对照、映衬的手法塑造主人公形象的? 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

6、以班级为单位,交流补充。

四、布置作业:赏析《苏武传》中的人物形象。

必修四 2009-2010年下学期

高一228、2312班 朱茁萱

张衡传

【教学目标】

1.了解传记文章的特点,学习本文记人叙事详略安排得当的写法。2.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词句知识和文史、文化常识。

3.了解张衡的品格和他在科学、文学、政治各方面的贡献,学习他刻苦求学、科学务实、追求真理的精神。【教学重点】

1.记人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文言词句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运用。3.文史、文化常识。

【教学难点】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词句知识和文史、文化常识。【教学程序与教学内容】

一、导入

从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的候风地动仪模型和郭沫若在张衡基碑上的题词说起。“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上亦罕见。”

二、解题

“传”:传记.记述的内容是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传记要突出传主的特点。比较“传”的不同含义: 《张衡传》 《左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诗集传》

三、导读全篇,掌握内容、结构、写法 1.逐段阅读

课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介绍传主的生平事迹。全文包括五个自然段,各段内容各有侧重。(1)写张衡的文学才能、廉虚高洁的品格,以及他既关心国家而不慕荣利的性格。(2)写张衡擅长于器械制造,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术学,取得突出的科技成就。(3)写张衡不慕官场名利。简要叙述官职变迁情况。(4)着重介绍张衡制作的候风地动仪。(5)写张衡在政治上的作为。2.分析结构。

采用明段意分段法:先逐段概括段意,然后用合并同类项法把相关联紧缩密的自然段合在一起。全文五个自然段中,二、三、四自然段讲的都是张衡取得的科学成就,自然应合为一大段。这样,就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1)写张衡的品格和文才①

(2)写张衡在科学技术上取得的成就(②③④)(3)写张衡的政治才干(⑤)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又可分为两层:一是仕途情况,以及制作浑天仪和著《灵宪》、《算图论》的情况;一是专门介绍候风地支仪。显然,后者又是第二部分的重点。

作者这样处理文章的详略安排。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张衡一生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成就,而他在科技方面的才能和创造发明最为突出,理应成为本文记叙的重点。

四、小结

1.了解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掌握明段意分段法。2.了解文章的详略安排。

必修四 2009-2010年下学期

高一228、2312班 朱茁萱

李贺小传

【教学目标】

1.注意小传的写作特色,如小传的“小”以及是怎样小中见大的。2.了解课文中古汉语现象,准确把握古汉语常识。

1.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把握和比较阅读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看看在写法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2.一词多义的准确知识运用。

【教学设计】

一、引导学生借助注释,阅读课文,弄清课文大意。

二、帮助学生领会课文的意思,不必在生僻词语上花费太多的时间。【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注意小传的写作特色,如小传的“小”以及是怎样小中见大的。

2.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把握和比较阅读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看看在写法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3.一词多义的准确知识运用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2.本文所体现的“小传”的特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的过程。1.【提问】本文在构思和布局上有什么特点? 2.【提问】怎样认识小传这种文体?

【明确】小传是传记文的一种体式,是指简略地记载人物的生平或轶事的篇幅短小的传记,有别于正史的长篇大传。小传都是专为一人所作,可采集多人小传总为一书,如明代江盈科所著的《明十六种小传》。

小传通常有篇幅短小、语言精炼、不详述人物生平而只撷取轶事片段等特点。3.【提问】李贺诗歌创作的过程和方法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是否适用于我们今天的写作? 【明确】贺诗歌创作特点一是“为情造文”,不以程限为意,反对得题为诗、思量牵合者;二是善于及时捕捉灵感,“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与刘勰《文心雕龙·养气》篇所提出的“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的捕捉灵感的方法是一致的;三是坚持适时整理;四是为文用心,能苦吟,文中太夫人所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尔”之语与段首写李贺“能苦吟疾书”相对应。

《做点辩证分析》

学习目标:

1、借他山石,学点辩证分析

2、切磋琢磨,做点辩证分析

3、点石成玉,用点辩证分析 学习过程:

(一)他山之石·辩证分析

1、“哭婆婆”的故事

必修四 2009-2010年下学期

高一228、2312班 朱茁萱

大女儿嫁给了卖鞋的,小女儿嫁给了卖伞思考:你能使“哭婆婆”变成“笑婆婆”吗?

2、公孙仪不受鱼

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孙仪先生却不接受。他弟弟问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 思考:如果你是公孙仪,你会如何回答? 辩证分析就是

(二)切磋琢磨·辩证立论

3、阅读寓言诗《鸟的评说》,换一种眼光来写《鸟的评说》。.4、阅读下文,分析本文立论是否辩证。丢得好

5、对“近墨者黑”这一观点做点辩证分析。

6、根据下面的材料,以“扫一屋与扫天下”为题,谈谈自己的立论。(三)点石成玉·写作训练

7、从以下历史人物或文学人物中,任选一个,对其进行辩证评价。项羽

曹操

猪八戒

王熙凤

李逵

确立自信 学习反驳

写作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基本特点,学习反驳的方法和驳论文的写法。

2、在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时,学会恰当、有理、有力的反驳。

写法指导

一、反驳型议论文的基本特征

二、反驳型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反驳型议论文的写作,大体要掌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确立攻击目标

(二)抓住敌论要害

(三)讲究反驳方法

1、反驳论点。

反驳论点还可以运用反证法和归谬法。

2、反驳论据。

3、反驳论证。

三、请从下列两个话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篇反驳的文章

《解读时间—横向展开议论》

一、目标概说

1、教学目的与要求

① 通过指导,使学生明确议论文结构的横向模式。

② 通过讲解,使学生明确议论文结构的横向模式的基本特点;训练写作的技能,并尝试运用所学方法。

③ 培养学生对议论文写作中思维品质的认识,提高其认真组织文章的学习品质,养成作文前编写议论文提纲的习惯。

2、教学重点

议论文结构的横向模式的基本特点。

必修四 2009-2010年下学期

高一228、2312班 朱茁萱

3、教学难点

① 如何灵活运用横向模式展开议论。

② 对学生进行横向发散性思维训练。

二、教学创意

三、实施过程

(一)激情导入

导语:大家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陡峭的山峰拔地而起,直刺青天,美!连绵的山岭横亘千里,气势磅礴,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汝若问我意如何,横看成岭气更雄!”山有横之美,文章也有横之美,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欣赏议论文中“横”的魅力。

(二)了解议论文常见结构

“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们来看看议论文结构中的“横”和“侧”。

明确:

一、横向并列结构

二、纵向递进结构

三、正反对比结构

板书上述三条。

(三)读美文,初步体会“横”的魅力

引导:我们先来赏析一篇使用横向并列结构写出的高考优秀作文。

(四)找论点,初步接触横式结构

(五)了解横向并列结构的基本特征

引导:由此文,我们可以了解横向并列结构的基本特征。

明确:“总(引论)——分(本论)——总(结论)”

① 引论与结论前后呼应并紧扣标题。

② 本论是议论文的主体,议论文的结构布局主要是本论部分的结构安排。横向结构本论部分由几个分论点组成,呈并列式布局,从几个层面展开论述。

(六)提炼分论点的方法(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动笔)

① 学习因果分析法

“因果分析法”。这里的“因”是指分论点,“果”是指中心论点。就是在确立了中心论点(果)后,再来分析达成这个结果的原因。

板书:因果分析法。

② 学习概念分析法

引导:我们来看一道作文题。

“这山望着那山高”是指某些人永远不知足,得到了还指望另外更好的,永远没有满足的一天。请以《“这山望着那山高”新解》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显然,此文的中心论点是提倡“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精神,那么,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请大家依此思路用横向结构列出分论点。

学生活动:写《“这山望着那山高”新解》分论点。

明确:分论点——(并列)

①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

②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

③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进取开拓的精神;

④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力争上游的精神。

小结:《“这山望着那山高”新解》一文所使用的提炼分论点的方法叫“概念分析法”。这里的“概念”指的是文章中心论点中的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加以分析,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有助于我们对中心论点进行分解。从“是什么”的角度阐释内涵,提炼分论点

板书:概念分析法。

必修四 2009-2010年下学期

高一228、2312班 朱茁萱

③学习条件分析法

引导:我们再来看一道作文题。

做人和处事,如果凡事追求圆满,事事工于算计,互不相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紧张,就会裂变。留一道缝隙,给自己,给他人,给社会留一个可供吻合的人际空间。以“留一道缝隙”为话题,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材料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应该留一道缝隙,那么,应该怎么去留缝隙呢?请同学们依此思路用横向结构写出作文的提纲。

学生活动:写作文提纲。

明确:《给生活留一道缝隙》

总——给生活留一道缝隙。

分——(并列)

①给自己留一道缝隙,轻松快乐的生活。

②给理想留一道缝隙,坦然面对失去。

③给子女留一条缝隙,使自己和孩子获取快乐。

④给他人留一道缝隙,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总——给生活留一道缝隙。

小结:我们在这里所使用的提炼分论点的方法叫“条件分析法”。这里的中心论点是指结果,而分论点是指满足结果的“条件”。此种类型主要从“怎么办”的角度来设立分论点。

板书:条件分析法。

(七)横向结构的优点

引导:我们一起领略了横向结构的魅力,大家说说,在议论文的写作中,适时恰当地采用横向结构,有哪些好处呢?

学生活动:探讨横向结构的优点。

明确:首先,能使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议论文重在阐明道理,而要说明某个问题,如能分成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往往可以使议论显得有条不紊,多而不乱。

其次,从议论的力度和效果来看,采用横向结构往往能使议论气韵酣畅,有如重浪排阔,给读者造成强烈印象,从而增强了议论的说服力。

再次,议论时恰当合理地采用横向结构,能显示出作者在特定的思维范围内的不同指向的深度开掘,体现出作者思维的深刻程度。

可以说,横向结构是应试作文写作中快速成文的有效方法之一。

(八)以时间话题为文,运用横向结构

过渡:我们已经理解了议论文横向结构的特点及优点,这时,我们来开动脑筋,挑战自我,用横向结构写一篇议论文。写什么呢?就用我们最熟悉的“时间”为话题吧。

引导: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读过哪些关于时间的名篇。

明确:孔子说:“逝者如斯夫。”鲁迅说:“无端地浪费别人的时间就是谋财害命,无端地浪费自己的时间就等于慢性自杀。”朱自清曾用《匆匆》来表达他对霎时间的感受,李大钊用《今》告诫人们要把握现在,高尔基借《时钟》的“嘀嗒”之声揭示生命的历程,刘墉则在《创造超越的人生》中阐释“瞬间”和“永恒”的辩证关系。

实战训练:下面有二道关于时间的作文题,大家任选一题,采用我们学的横向结构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1、根据下面的材料,以“时间”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有段时间,下地狱的人锐减,阎罗王便紧急召集群鬼,商讨如何诱人下地狱。群鬼各抒己见。

牛头提议说:“我告诉人类:丢弃良心吧,因为人世间根本就没有天堂!”阎王考虑了一会儿,摇摇头。

必修四 2009-2010年下学期

高一228、2312班 朱茁萱

马面提议说:“我告诉人类:为所欲为吧,因为人世间根本就没有地狱!”阎王想了想,还是摇摇头。

过了一会儿,旁边一个小鬼说:“我去对人类说:还有明天呢!”阎王终于点了头。

2、请看这幅照片。你看到了什么?把它和时间联系起来,你能得到什么启示?请提出论点,写一篇议论文。

(学生讨论后,教师可提示:黑色部分二个头象征“过去”、“未来”,白色部分象征“现在”。)

附:教师板书设计

横看成岭气更雄

——解读时间 学习横向展开议论

议论文常见结构

一、横向并列结构

二、纵向递进结构

三、正反对比结构

横向结构提炼分论点的方法

因果分析法

概念分析法

条件分析法

发现幸福 学习纵向展开议论

写作目标

1、了解议论文结构的纵向模式。

2、进行纵向层进式思维训练,学会灵活运用纵向模式展开议论。

3、通过写作,认识幸福是什么,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幸福。

写法指导

一.议论文纵向层进式结构的基本特征

层进式结构即文章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这是议论文经常使用的一种结构方式。

二、纵向层进式结构的三种基本格式与运用举例

(一)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层次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例如:

严于解剖自己

1、要不断进步,必须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2、论述如何才能“解剖”好自己。

①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前提。不了解“病”在哪里,就无从下刀。)

②光有自知之明还不够,还要勇于自我批评。(这是解剖好自己的途径。要敢于下刀,不然,就无从去“病”。)

③自我批评的勇气来源于对真理的追求和崇高的信念。(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关键。不掌握开刀的规律,刀就开不好,也就难以真正去“病”。)

(二)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么办。例如:

专心致志

方能成功

必修四 2009-2010年下学期

高一228、2312班 朱茁萱

(三)针对某些不好的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生根源,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摆现象 ——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的格式。例如:

三、请以“幸福”话题为文,运用纵向并列结构

“幸福”与生活息息相关,与情感心心相印,与成长环环相扣。这是一个具有良好思想导向、易于动笔写作的好题目。要写出好的作文,须得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拟题:围绕一个中心。话题作文选材、立意范围非常宽泛,在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容易出现宽泛无度、偏离话题的情况,有的同学甚至从拟题开始就偏离了话题。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就要从拟题开始:紧紧围绕话题这个中心,拟出切合话题的标题。直接以话题作为文章的标题固然不错,但是范围太广,容易出现题大文小和重复泛滥的问题。简便易行的方法就是,以话题中心词为主,在其前后添加若干词语,组成一个短语作为标题。比如,“幸福家庭”、“五彩的幸福”、“幸福在哪里”、“创造幸福”、“幸福的回声”、“我奋斗,我幸福”,等等。由于标题的指向性非常清楚,比较容易打开思路,扣题作文。

二、切入:兼顾两个角度。每个话题,都好似钱币,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比如,“幸福”是正面,“不幸”就是它的反面。从这两个角度切入,都是切题——通过展示不幸者的经历,议论不幸产生的原因,提出帮助不幸者战胜不幸的建议,从而到达呼唤幸福、共同幸福、创造幸福的目的,不就是对话题的演绎与表现么?从一定的角度讲,反面切入也是一种创新出奇的方法。

三、立意:思考三个问题。文章立意,应该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问题。围绕话题,抛开 “是什么”的话题,思维直奔“为什么这被视作一种幸福”、“怎么样提高我们的幸福指数”等问题,层层深入,立意能以深见长。另外,抛开单方面、直线型的立意方式,找出“幸福与创新”、“幸福与奉献”等关系发表高见,也能别具一格。

上一篇: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分析下一篇:预防青少年犯罪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