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书电影分析(共10篇)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有太多无奈和太多不可言喻,有人说“人生如戏”,那么我希望一切只是在演戏,而自己却又不希望它只是一场戏,因为如果它真得是一场戏,那一切的一切都不会发生了。
至今在我的记忆中,水的影子依然那么清晰。认识水是在一个普通的星期一,那天我在传达室收到了一封很特别的信,信上只有23个字:“我是与你同学号的一名男生,如果可以愿意交个朋友吗?放学后在传达室见!不见不散!”当时,学校正盛行这种交友方式,而我根本不想多加理会。就这样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那封信依旧在我的书包里被我冷落着,我根本就没有去看看。有一天,我再次收到他的信,他说他很失望。因为那天对他来说,是他一生当中最不开心的一天,不仅仅是因为我的失约,更重要的是他对这个世界失去了信心。我不知道我的失约会造成这样的结果,我想后悔,然而这一切是否可信,还只是一个谜。我决定去见见他。我们最终还是没有见面,只是约好在网上聊天,我们聊了很长时间,可是内容不过是一些很平常的话题。我知道今天是不会有结果了,决定放弃与他的聊天。我在屏幕上打出了再见的字样,他也对我说了BYE-BYE。我想一切都该结果了,正当我站起身的那一刻,我发现后座的一个男孩也站了起来,我俩对视着,满是惊议。“你是残酷天使!”“是,我是!”此时此刻,我是如此近的看清楚了他,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然而,就在我们两目相接的时候,我在他眼里看见的除了痛楚,还有绝望。我对自己说不该如此的,他只有十八岁,和我一样拥有无数梦想和希望的年龄,可是我却很肯定,在他眼里看见了不属于他的东西。对于他来说,我是一道难解的题,而他对于我来说根本就是一场无声的电影。
后来,我们就因为一个学号而相识相知了。我只知道他叫水,我好想听水的故事,水从没有告诉过我,每一次提及,水总会说都过去了。直到后来,他突然说要讲一个故事给我听。他说从前,有一个女孩一直都是一个男孩的一切,因为那个女孩是如此的好,而男孩又是如此喜欢女孩,他们彼此都没有告诉对方。有一天,男孩终于鼓起勇气对女孩说他喜欢她,女孩答应了男孩做他的GF(女朋友)。然而就在三个星期以后,女孩全家在前往千岛湖的路上遇到了车祸,就这样他们一下子成了两个世界的人。男孩无法接受命运如此的安排,因为他是如此喜欢那个女孩,他只能对自己说也许是自己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一切都说得太迟了。
故事讲完了,而我感觉到水的心在哭。我没有说一句话,只是在深深愧疚,因为那天给水带来失望的是命运还有我。水问我,知不知道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我摇摇头。他说他发现我和那个女孩是同年同月同日生,我真得呆住了!如果说命运把水推向深渊,那么命运又把我推向了什么呢?
自从水知道我与那个女孩同一天生后,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水不太一样,而自己似乎也被一种特殊的力量牵引着。我开始逃避,因为我并不想做第二个女孩。水终于还是说了那句话,我拒绝了他。水问为什么,我说我不是一个替代品,况且我根本没有想过这类事。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很清楚我心里在哭,因为我发现我是如此得喜欢水,然而我只能在水无声的电影当中做女主角的替身。无论水是多么的伤心与绝望,我只能残酷得对他说“不”。水走了,走出了我的生活。我诧异他的无声,他离开时没有说一句话,也许一切只是戏,只是一场无声的电影。后来,我才明白。水为什么无声得走开了?他在给我写得最后一封信上说。(小残,也许你以为我喜欢你是因为那个与你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女孩,那么你错了。你和她根本不一样,但是我不能如此的自私,要求你来接受我。因为我忘不了她,我一定会把她放在我心里一辈子的,而这些我不能保证你会接受。我决定放弃,我努力从她的影子里走出来,你帮助了我,谢谢你!我要走了,离开这个城市,希望你能开心!在你身上我看见了一样东西,那就是感动不是永远,也许很多人会被这个故事所感动,然而它终究不是永远的。……)看完信,我这个一直都不太哭的人,竟流了一夜眼泪。我不知道我当初的决定是错还是对,只是这段感动不是永远却在我心里深深的扎了根,就像水忘不了那个女孩一样,我也忘不了这场无声的电影。
《情书》是一部类型多元的电影,它给观众讲述了一个唏嘘的爱情故事:渡边博子在男友攀山意外丧生后,寄出了一封明知不会有回信的情书,却意外地收到了回信。通过书信交流,博子了解到了少年时代的男藤井树及女藤井树之间的故事。博子偶然发现女藤井树与自己的样貌十分相似,并慢慢了解了已故男友对她的一见钟情正是因为她酷似女藤井树。女藤井树多年以后她终于在借书卡上看到了关于自己的素描,也终于发现男藤井树对自己的感情,当她回忆起以往与同名同姓的同学一起的点点滴滴时,也终于得到了一个埋藏在心里多年的答案。
片中的核心题材无非是爱情。无论是渡边博子对于男藤井树挥之不去的爱情,还是男女藤井树之间微妙的感情,抑或是秋叶茂对于博子的追求。这个片子更让人感动的是它类型的多元化,笔者认为,它是以混合类型的形式出现在观众眼前的。博子对于男藤井树往事的追忆,让她看到了自己局限于上一段爱情当中,不能够接受当下的幸福。但是自己一直放在心底的那个男藤井树对于自己的爱,却是因为另一个女孩而兴起的,自己对于爱情的执着看起来像是笑话,但是她该如何处置这段爱情呢?她选择了站在大山前,呼喊着那句:你好吗?我很好。通过这种形式,她释怀了过去的爱情,获得了成长,取得了当下的幸福。片中的这种成熟情节伴随着人物的进化让整部片子的意蕴更加丰富。
另外,该片还呈现了艺术电影的风格。罗伯特·麦基说,艺术电影崇尚知性,用情绪的毯子紧紧捂住强烈的情感。《情书》正是这样一部作品,无论是电影开场的雪景,还是主人的忧郁和对着远山的呼喊,都带有强烈的知性色彩,主人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蕴藏了深刻的人物动机,含蓄的外化了强烈的内心情感冲突,给人以解读空间。《情书》运用了一个玄妙的巧合把人物命运结合,翻出两段无比美丽,但尘封已久的爱情故事,这种让人耳目一新的设计也正体现了艺术电影的自由、无定规。
二、爱情故事与成熟情节的类型常规
根据前文所述,《情书》是一部文艺爱情故事片,同时有相当的成熟情节,这种混合类型是复杂的,但又是极具特色的。
麦基说,每一类型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常规。我们概括这种常规,对于类型片的创作是至关重要的。在笔者的印象中,具备成熟情节的爱情文艺片并不算少,《乱世佳人》《罗马假日》都是这样的作品。分析这类电影中的常规设置,可以发现故事往往开始于男女主人公情感缺失的时候,如《乱世佳人》就开始于“艾希礼”选择“梅兰妮”并且结婚这个时间点。斯嘉丽虽然喜欢“艾希礼”,但是却得不到他,这种情感缺失成为全片的背景,贯穿全片,是一个好故事的良好开端。
两部电影的主人公在全剧开始时,都在寻找着某些东西,斯嘉丽在寻找爱情,安妮在寻找自由和刺激。接着剧情向下发展,斯嘉丽失去了自己所认为的爱情,而安妮被侍卫注射镇定剂,失去了自由和刺激,两人此时都面临着一种情感的缺失,这时男主人公出现,填补了女主角心中的情感缺失。斯嘉丽在爱情之路中慢慢发现了自己喜欢的其实就是身边那个人,于是他放弃了对“艾希礼”的执着,获得了成长。可见,在这类具有成熟情节的片子中,必然存在着“否定”,而伴随着剧中人物成长的就是否定。《情书》中,博子在葬礼上很难过,到了藤井树家发现了相册,企图更加深入的了解已经去世的男朋友。此时,女藤井树的出现正巧填补了博子内心的空虚。在二人交流的过程中,女藤井树发现了那段隐藏的爱情,而博子也释然了过往。
三、类型之内,意料之外
《情书》是符合类型电影规则的,但是它在类型之内有很多创新。就像麦基说的,电影观众对类型的精通向作家提出了一个致命的挑战:他不仅必须满足观众的预期,还必须将其预期引到新鲜而出人意料的时刻,不然的话,便有令他们厌倦的危险。
《情书》这个题目,让人们有一种青涩爱情的感觉,会让人们联想爱情,联想青春,联想过去。为了满足观众的心理预期,整个电影正以爱情为主导,伴随着主人公的成长,人物渐渐丰满,往事渐渐明晰。但是《情书》又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它有许多不同于一般文艺爱情片的特征。
在麦基的《故事》中,他提出了如下爱情片的特征:“阻拦人物”“反对爱情的力量”“怀疑态度”“男女邂逅必须在故事之初”。但是我们在《情书》中发现,很多东西在这部作品中并不存在,或者故意被作者淡化了的。渡边博子对于男藤井树的爱因为男藤井树的离世没有了阻碍。男女藤井树之间,除了同学的流言蜚语对于二人稍有影响外,其他阻力也不存在,他们的阻力来自心灵内部,害羞内向的性格阻碍了两人在一起。所以“男女邂逅必须在故事之初”,在这个故事里更是打破。男女藤井树的故事到了影片中间才被搬出来,前段主要讲述博子的个人感受,后段才进入叙事,全片兴起的部分较长,像是诗的叙事一般。或许,也只有那点“怀疑态度”在片中体现得较为明显。博子怀疑男藤井树对自己的爱,而女藤井树也开始怀疑那时的自己,回忆起了过去,明白了男藤井树的心意。这种邂逅“已逝”的感情,让人在淡淡的悲伤中备受感染。
《情书》的剧作皆在类型之内,但是很多精彩的安排却是在意料之外的,所以才能得到观众的好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动。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G 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32-01
由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薛晓璐执导的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于2016年4月29日正式上映,电影上映以来4天票房过4亿,连续3天拿下单天亿元票房,创造爱情片新纪录,上映6天票房过5.2亿,突破由《北京遇上西雅图》保持至今的华语影史,《不二情书》作为《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续集,实则是个全新的故事,一个是15岁随父亲从内地移居澳门的赌场公关小姐焦娇,一个是14岁只身从内地赴美留学的洛杉矶的房地产经纪人罗大牛,原本毫无交集的两个人意外因《查令十字街街84号》这本书结缘,像书中的海伦和书店老板一样,两个人开始了长期的书信来往,书信内容包含现代社会男女关系、金钱、价值观等,从最初的相互对立和冲突,到逐渐心意相通,最终在英国伦敦的查令十字街的书店相遇终成眷属,谱写了一部极尽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故事。
《不二情书》作为向《查令十字街84号》的作者海莲·汉芙逝世100周年的献礼,不仅是向这部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的著作的致敬,同时其浓厚的中国古典文化的渗透也使每一位中国人反思。
一、“我从来没想过要做导演”
作为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副教授薛晓璐她每周都要去给学生上课,她建议自己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电视栏目制作,在走南闯北中收获自己对于人生与社会的独到体验,为今后的创作积淀下充足的养分[1],“如果作品中对当下生活没有观察、没有态度、没有反射,那我不认为这是现实题材。”[2]也许是她曾在中央电视台做过节目编导的缘故,在剧本创作中她坚持自己的观点与创作风格,写出了很多反映现实题材的剧本,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在10年前一夜爆红;陈凯歌的《和你在一起》也因剧情取胜让喜爱它的观众泪流满面。
这位受人瞩目的知名编剧,曾在采访中透露:“我从来没想过要做导演。”机缘巧合之下,却因《海洋天堂》的剧本以导演的身份进入公众视野,一身书卷气的她有着中国传统女性身上独有的矜持和含蓄,她曾说过她是一个有传统人文价值观念的人,我想这也是电影《不二情书》的故事背景虽然是中国澳门和美国洛杉矶,但却处处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气息的原因。
二、“勿惮劳,勿恃贵”
“勿惮劳,勿恃贵”一句出自张之洞的《诫子书》,他告诫儿子不要畏惧辛劳,不要自恃高贵,影片中罗大牛写信借此告诫焦娇,在焦娇错把和邓先生的交易当真爱而备受伤害之后大彻大悟,当焦娇一边走一边哭地再次想起这句话,我们不禁感叹中国古人的智慧,短短六个字,直逼人心。回顾前情,焦娇为躲债,答应和邓先生前往拉斯维加斯跨年,登机之前写信给罗大牛说道:“有人去国怀乡,满目萧然,有人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而我两种都不是,我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被逼上绝境的焦娇把自己比作出战的将士,悲壮之情油然而生,仿佛她又成了那个十五岁手拿砍刀解救赌鬼父亲的娇爷,勇敢而倔强,让人感慨又心疼。薛晓璐导演似乎对古诗词情有独钟,影片中多次加入古诗词的运用,追债人为追回债务,把三个孩子放在焦娇的继母家里,焦娇回到家中看见家里一片混乱,为控制局面,焦娇拿出古诗书要求三个孩子一人背三首,在孩子们“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的朗朗书声里,焦娇默默走近独自哽咽的继母,不惜抽自己一耳光向继母道歉,她知道是她让继母一如从前地再次陷入躲债的恐惧中,勾起了继母不愿意回想的痛苦记忆,她自责无助,决定随邓先生去逃离澳门去拉斯维加斯跨年。
三、“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
“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一句出自陆机的《猛虎行》,意思是:就算口渴也了也不要去饮用被污染的泉水,就算酷热难耐也不要在不好的树木下蔭凉。老爷子借此告诫罗大牛,作为男人要仰不愧天,罗大牛作为一个功利的房地产经纪人,靠近老夫妻的初衷就是千方百计买下房子拆掉改建,从而谋取更多利益,老爷子发现实情以后在医院的病床上写下了这句话,虽然和老夫妻相处的日子里罗大牛明白了房子对于老夫妻的意义,业已悄然改变了初衷,从心里觉得房子需要一个好买家,这句话一出,还是像一根针一样深深刺他进心里,不禁怀疑自己怀疑人生。老夫妻在美国生活多年,骨子里仍是传统的中国思想,老爷子虽然感慨老祖宗的那套在美国不管用,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仍是心心念念,从第一次和罗大牛交谈无意中说起 “去国怀乡”的惊喜,到让罗大牛帮忙翻译给孙子写的信,老爷子成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拥护者,也是薛晓璐导演良苦用心的角色赋予。罗大牛和老夫妻的相遇源于巧合,但而后的缘分却绝非巧合,罗大牛说自己是个很无趣的人,背下来一边的话就恨不得说一辈子,他的内心也是一个念旧而传统的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的时候罗大牛一个人买了饺子跑去海边吃,也许是因为都是中国人,也许是因为都是念旧而重情的中国人,罗大牛和老夫妻相遇相知越走越近,像家人一样在这异国他乡共度春节,一起吃饺子看电视,其间还加入了老夫妻的孙子汨来通过卫星信号在电视上拜年的情节,充满暖暖温情和浓浓的年味儿,独具中国特色。
四、“此心安处是吾乡”
1948年夫妻二人从湖北宜昌坐船去了上海,后来去了美国,夫妻到了耄耋之年依然恩爱如初,回想70年前虽只是送了几头驴也算是明媒正娶,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连一张结婚证书都没有转眼已经白了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还有比这更美好的爱情吗?在这个感情快速消费的时代,怎能不让人艳羡无比?
老爷子离世以后,奶奶把骨灰带回了故乡洒向河中随河水而逝,大牛问奶奶要不要给老爷子立块碑,奶奶说,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回家了,碑立不立立在哪,不重要,人在哪儿,家在哪。大牛问那人不在了,家在哪,奶奶说在心里,正应了苏轼的那句诗“此心安处是吾乡“。影片中无论是古诗的运用,还是故事情节中传达的文化内核,都包含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落叶归根的情怀,是古典和现代的完美结合,是中国古典文化在现代爱情电影中的典范。
参考文献:
[1]魏征,薛晓璐 “有些题材,我能做得比别人好”特别策划 2012 12-9 38-40
[2]Lawrence Venuti,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1995.
一部好的电影是经久不衰的,总是会有人回看,而每次观看都能从电影中体会到不同的感受。《情书》是1995年日本上映的电影了,时隔二十几年,再一次搬上电影院的屏幕,正是说明了这部电影的经典。我们能从影片中看到博子失去未婚夫,却一直念念不忘,不能自拔。博子的爱是纯粹的,是专一的,是遇见藤井树以后全身心付出的爱。生活中,又还有多少这样子的爱情呢。博子的未婚夫藤井树对博子的爱,很多的人都会认为博子只是替代品,藤井树其实爱的是跟他同名同姓同班的女孩子。(以下为了区分,男主称藤井树,女藤井树称为啊树)。其实在这一段感情里,经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藤井树对初恋的感觉并未亲口表达,都是通过回忆中的点点滴滴而呈现出青春期对初恋对象的朦胧感觉,或许是喜欢,或许是爱,但在天国的藤井树永远也无法亲口表达了,心愿在最后却是实现了,啊树知道藤井树曾经喜欢过她。
藤井树的真实想法已经无从考证,对啊树的感情也许是真的,也有可能只是看到博子与阿树长的一模一样,才一见钟情,这是现实中很现实的桥段。另一方面影片中既然藤井树能成为博子的未婚夫,我认为,这也是存在真实感情的,如果爱一个人只爱其样貌,一段感情肯定不会是长久的,爱一个人,不能说100%的这个人的所有都喜欢,但至少也应该是灵魂契合,相互喜欢,相互尊重的,才能一直走下去。如果只是一厢情愿的话,那么二个人基本很难走上婚姻的殿堂。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成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之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影片在此深沉大义,催人泪下的语声中结束,令我回味感叹良久。自此革命党人凛然大义,为自由献身的形象便在我心内深深地扎根了。
《百年情书》从林觉民的《与妻书》这一小处,以平凡感人之事表现出了革命的厚重感。这部影片主要写的是林觉民与妻子陈意映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及林觉民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成为敢死队员在广州举行大规模武装起义的事件。那时的革命家们都坚信:革命最终是要靠武力来推翻清廷的暴政。在影片的前半部分,革命思想就已经在还处于学生时代的林觉民和他同伴的心中萌芽了。他们认为:“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也;革命者,去腐败而存良善者也;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革命者,除奴隶而为主人者也。是故一人一思想也,十人十思想也,百千万人百千万思想也。亿兆京垓人,亿兆京垓思想也。”慷慨陈词之后,他们陆续走上了革命道路。
林觉民说过:“中国欲富强必先民主自由,欲民主自由必先革命,欲革命必先流血革命,吾辈不才,愿将平凡肉躯付诸革命。虽有万死,却不敢辞。”林觉民作为一个革命党人,他的凛然大义令我佩服,而
他对妻子的情深意重则令我感动。依我看来,这也是影片的看点之一,更是《百年情书》所表达的内涵。林觉民这种舍小家保大家,牺牲自己福利谋求天下人福利的高尚品格在这封《与妻书》中彰显得淋漓尽致。影片中,他在小房间里挥泪作《与妻书》这个场景,连同窗外那枯枝败叶所带来的悲凉寂寥景象,我恐自此不能忘怀。若非情深,怎能令堂堂七尺男儿泪流满面而不能自抑?想到情深恩爱的一对伉俪自此一战将会天人永隔,我心伤不已。但想到林觉民那一句“当以吾辈之血浇灌自由之花”,为大义而死何尝不是死得其所呢?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人浑噩一生,长寿百年,若干年后,又有谁会记得他?相反,轰轰烈烈干一番大事,尽管出师未捷身先死,但他永远活在后人心中,万年不朽。
这场起义最后以失败告终,据影片中反映,事败最大原因是因为准备不够充分。在起义前夕,革命党人因枪支弹药和后备力量的供给不足,他们内部在是否按照原计划去攻打总督府和水师衙门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而林觉民那句“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先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恰恰体现了这次革命的意义。事实也正如觉民所说,这场旨在推翻封建统治的广州起义震撼了全国,轰动了世界,为同年10月10日的武昌首义成功揭开了序幕······
但问题在于,两条线索之间衔接牵强,让观众却感受到一个革命英雄在追求革命理想时有些优柔寡断、儿女情长,却极少感觉到电影中林觉民这个人物是多么的有胆识,有坚定的革命理想。
两位年轻演员的表演也不是很到位,尤其是对林觉民角色的诠释,演员在举手投足间让人觉得有些矫揉造作。
我们知道,电影和电视都是现代科技的综合成果,其诞生、改进、提高、完善与普及,以至形成为世界性的产业,无一不依赖于当时的科技进步。因此说“影视科技是整个影视产业的先导”,这不是夸张,而是事实。在人类的艺术发展史上,没有哪一门艺术像影视艺术这样与技术手段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一部电影的发展史,也同时是一部电影技术史,从电影媒介诞生的第一天起,电影就与当时的高科技联姻,其每一次重大发展,都是因科学技术进步的带动而实现的。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单声道到立体声,从窄银幕到宽银幕再到球幕电影、环幕电影、立体电影等,无不是如此。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电影艺术的发展,对电影语言的创新,甚至对电影美学观念的演变,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本文将结合电影技术革命的概况,探讨电影技术对电影观念和影像的影响,以及在这种形式的影响下,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电影技术革命的发展分析
世界电影发展100多年的历史已经证明,电影技术革命,必然会导致电影的观念革命和影像革命。到目前为止,可以公认的世界电影史上有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分别是:活动影像——技术使现实变成了影像。早期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活动视镜”和许多同类发明的基础上成功发明了“活动电影机”。1895年12月28日放映了其拍摄的一系列具有历史意义的影片,有声电影——技术奠定了电影的视听方式。在爱迪生所研制成功的有声电影机的基础上,1927年10月,华纳兄弟公司出品了有声电影《爵士歌王》,标志着有声电影时代的来临,电影这位伟大的哑巴终于发出了让人为之震撼的声音。电影声音的出现,解决了之前银幕画面无声与寂寞的问题,对画面是一种促进,也是一种影响,尤其对电影风格与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电影的声音,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唤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想,并越来越多地被艺术家们充分重视和利用,最终与画面一起感染和影响观众。著名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在影片中就善于运用声音来渲染紧张、激烈的气氛,制造悬念氛围。当代电影的录音方式包括同期录音和后期录音两种方式。两种录音方式可以共同使用,现在很多电影正是这么处理的。随着录音技术的进步和数字音乐的兴起,音效师不但能够让观众倾听日常生活里不可能亲耳听到的音响,甚至可以为影片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音效,特别是在科幻片、灾难片等电影中。
彩色电影——技术改变了感知世界的形式。由于彩色胶片制作技术的发明和推广,1935年,美国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影片《浮华世界》,从而使色彩真正作为一种元素、手段、风格进入了银幕世界。电影色彩的运用,增加了电影对自然世界的再现和表现能力,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形式,增强了电影的视觉效果,从而彰显了电影的艺术风格。画家出身的电影大师黑泽明对于色彩的把握,无不让人为之叹服。他所运用的色彩,就仿佛是语言、力量或者一个个耐人深思的故事,吸引着观众徜徉于他所创造的艺术大观中。看过张艺谋电影的人无疑都会被他所创造的绚烂的光影世界所倾倒,
总之,电影本身就是科学实验和科学幻想的产物,从感光胶片的发明到摄影机的改进,从放映设备的更新到剪辑技术的提高,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艺术上的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技术的推动。一方面电影要依赖胶片、摄影机、放映机等物质媒介,另一方面,这些物质媒介本身所显示的技术力量反过来又大大改变和丰富了电影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段。
二、对电影的影响分析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好莱坞科幻电影大师乔治·卢卡斯拍摄的影片《星球大战》,标志着世界电影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时代。数字电影从根本上讲其本质是技术使影像发生了质的变化。数字技术的出现和在电影制作中的运用不是偶然的,它既是电影技术革命发展的趋势,也是全世界后工业革命条件下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观念变化的结果,更是现代计算机工业技术和计算机应用理论发展的必然。
数字技术在电影中的运用,扩展了电影艺术的表现空间和表现能力,丰富了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段、视觉效果以及创作理念,创造出人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甚至想所未想的视听奇观和虚拟现实。利用数字技术制作3D动画片,是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产生的一种用于影视制作的新兴技术,能无需摄影机介入,仅依靠电脑便能创造出一种虚拟现实、亦真亦幻的三维空间。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技术已像潮流般地涌入了电影的制作领域,使电影的制作工艺、视听效果、创作形式等方面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而大大地丰富了电影的表现手法,拓展了电影题材选择的范围,并将继续推动着电影事业向前发展。
三、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
近年,越来越多的国际大片中3D技术及一系列电影数字技术的应用,暴露出国产电影在技术实力上与国际前沿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以动画片为例,数字化时代,动画片的创作越来越依靠数字技术,从2D到3D再到IMAX3D,无不显示出数码技术的魅力。当前国产3D动画片,从我国的电影体制和电影市场分析来看,若想提高我国电影制作的技术水平,最大化地缩小与国际电影市场的差距,最重要的是要将数字技术与我国传统的历史文化、主题内涵、表现元素等方面相融合,使电影技术为电影内容服务,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另一方面,还要加快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电影数字技术,充分发挥数码科技在电影制作中的效用,从而创作出高质量、高水准的国产片。总之,数字化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数字电影,推进电影产业数字化转型,对于促进中国广播影视业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数字技术对好莱坞电影视觉效果的影响-朱梁-《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
男也好,女也好,我只知道我喜欢你。
2、玻璃樽
人生下来的时候都只有一半,为了找到另一半而在人世间行走。有的人很幸运,很快就找到了,而有人却要找一辈子。
3、如果·爱()
每个人的一生就好象一部电影,而他们就是那部电影里的主角。有时候他们会以为他们也是别人电影里的主角。但可能他们只是一个配角,只有一个镜头。更说不定他们的片段早被人剪掉了,自己居然还不知道。
4、心动(1999)
如果相识是一种缘分,那么分手是不是一种上天注定?
5、阿飞正传(1990)
我听别人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够一直的飞呀飞呀,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亡的时候。
6、旺角卡门(1988)
你不要说两次,说两次我就信了。
7、纵横四海(1991)
其实爱一个人并不是要跟她一辈子的。我喜欢花,难道我摘下来你让我闻闻;我喜欢风,难道你让风停下来;我喜欢云,难道你就让云罩着我;我喜欢海,难道我就去跳海?
8、志明与春娇()
我不想牵着你的手,心里想着她…
9、甜蜜蜜()
傻女,听我说,现在立刻回家,洗个热水澡,明早起来,满街都有男人,个个都比豹哥好。
10、向左走,向右走()
第一部讲述的是一个从北京来到西雅图待产的单身妈妈文佳佳,本来是个恨不得每天把钞票贴在身上的拜金女,在经历了情夫的失踪、经济的冻结,她慢慢重新找回自己,同时也和护理Fran产生了一段不掺杂物质的浪漫感情。
我很喜欢影片那种平和的视角与心态。当整个世界都在大骂“小三”大骂女人物质的时候,导演把视线扯远,在大洋彼岸的另一个国度虚拟了这样一番复杂的人物关系。“小三”也是人,再物质的女人也自知冷暖的。同时,杂糅了中国孕妇到美国生孩子、夫妻分开为了让小孩去国外读书、女同志用捐精生小孩等时常被提起或者稍显边缘的社会议题。观众本不期望在一部喜剧作品中看到关于这些大课题的深刻思考,因此导演把它们处理成背景与旁线,让观众的视线还是可以集中在这个现实又稍微带点狗血的爱情故事身上。本片的配角表现都可圈可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是一个个互相独立又相互连接的个体,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儿。
其实对于这部电影,大家的观点都是不一样的。有些人认为“这是一部为小三树碑立传的电影。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把一个原本令人唾弃的小三,一个非主流婚外孕形象,一个负能量的赴美生育的桥段,一个充斥略微重口味元素的故事,生生包装成了一部所谓小清新电影。”也有人认为“基本还是几个庭院的狭小空间。他们不得不住到一起,却不得不分离。想彼此留下么?那就一起过日子罢。反正你们都单身。”
在纽约人文气息浓厚的上西区,凯瑟琳·凯莉(梅格·瑞恩饰)经营一家温馨的小书店,书店继承自母亲,已有四十年的历史,是附近街坊生活的一部份。没想到就在隔街,一家大型的连锁书店开张,各种折扣、多功能卖场大大危及到小店生意,而大书店的老板乔·福克斯(汤姆·汉克斯饰)自然成为凯瑟琳凯莉的眼中钉。
乔有一个能干的女友帕特里夏(帕克·波西饰),凯瑟琳也有一个匹配的男友弗兰克(格雷戈·金尼尔饰)。他们原以为已找到人生伴侣,两人白天时时斗法,夜深人静时却是电子邮件的最佳笔友。
计算机两端的陌生男女分别用NY152和Shopgirl的笔名倾诉着除了真实身份以外的生活中的一切。渐渐地,互联网上的友情升华成爱慕之情。两人相约见面,好奇的本性驱使乔怂恿自己的好友先去约好的地点偷看一眼,结果发现,心仪的网路情人,竟是死对头凯瑟琳。当然乔并无赴约,让面临关门大吉又无人可靠的凯瑟琳怅然失落。但乔也开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凯瑟琳,只是,他不知该如何让凯瑟琳知道自己就是那位神秘网友。
主要演员表:
角色介绍:
乔·福克斯/Joe Fox
演员 汤姆·汉克斯
乔·福克斯是大型连锁书商福克斯企业第二代,有一个能干的女友。无意间在网上结识了Shopgirl,两人约见时却发现对方是现实中不太对盘的凯瑟琳,震惊之下没有赴约。但乔也开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凯瑟琳,只是不知该如何让凯瑟琳知道自己就是NY152。
凯瑟琳·凯莉/Kathleen Kelly
演员 梅格·瑞恩
凯瑟琳·凯莉继承了母亲开的儿童书店,当她发现不远处有家新的福克斯连锁书店即将开业时,感觉生存受到了威胁,于是展开了反击。不过福克斯分店还是开张了,凯瑟琳无奈发觉客源日益减少,面临倒闭的边缘,自然把乔视为其头号敌人,却不知他正是网络那头的知己。
弗兰克·纳瓦斯基/Frank Navasky
演员 格雷戈·金尼尔
报纸专栏作家,凯瑟琳的前男友。在遇到真正爱的人前,以为凯瑟琳是他最好的选择,但后来两人都意识到彼此之间并不是爱情,选择了和平分手。
帕特里夏·伊登/Patricia Eden
演员 帕克·波西
书籍:,乔的前女友,忙于工作。与乔一起被困于电梯时,想的却是出去后要做除眼纹手术。乔迷茫中发现两人在一起并不能给对方快乐,思考之后果断分手。
幕后制作:
创作灵感
在看了影片《街角的商店》后,执行制片朱莉·德克产生了重拍该片的想法,于是找到了制片人劳伦·舒勒·唐纳,两人一拍即合,很快取得了改编拍摄权。诺拉·艾芙隆和迪莉亚·艾芙隆姐妹同样对《街角的商店》心仪已久,得知拍摄计划后十分愿意担纲导演和编剧。
剧本改编
在《电子情书》中,迪莉亚·艾芙隆将《街角的商店》中的杂货铺改为两个不同类型的书店,并让男女主角因此产生交集。而互联网成了影片的重要背景,这个创意是由唐纳想出的,她认为网络能使陌生人之间发展更快。诺拉·艾芙隆也认同这种观点,互联网像一座大都市,由一系列社区组成,所有人都有所关联,就像诺拉眼中的纽约上西区,她们试图展现出一个多层面的上西区。
拍摄过程
为赋予影片独特的纽约风情,制作设计师丹·戴维斯放弃摄影棚,改在纽约城中实景拍摄。片中的两个书店是在曼哈顿街头搭建的,其中福克斯书店的店面足以以假乱真,甚至有路人询问剧组人员书店何时开张。
影片评价:
该片是导演诺拉·艾芙隆与汤姆·汉克斯和梅格·瑞恩的第三次合作,汤姆和梅格在荧幕前的形象契合度对表现角色的情感关系很有帮助。两人虽已不再年轻,但他们的人气依旧保证了这部爱情片的票房(搜狐娱乐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