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说课方法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课程说课方法(精选9篇)

信息技术课程说课方法 篇1

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信息技术课本第二册第24页的《第七课制作一张课程表》的第一课时,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建构主义理论我设计了这一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学习掌握了Word软件中的简单的编辑之后,指导学生在Word软件中制作一张自己的课程表。从教材的安排和内容来看,本课是为以后综合运用WORD知识进行版面设计作了铺垫。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未知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和探知欲。学生通过前面对word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字符的排版,艺术字、图片,菜单、工具栏的使用。因为我校从二年级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学生的鼠标操作,键盘操作水平大都很熟练,对计算机操作中一些常用名词也很熟悉,所以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在文档中创建表格。

学会设定所建表格的格式。学会在表格中插入内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践、处理信息和自学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增强他们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团结,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

教学重点:学会在文档中创建表格和在表格中插入内容。教学难点:学会设定所建表格的格式。

四、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核心思路是“在问题中解决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任务驱动”法组织教学。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自主学习的习惯。

五、学习方法

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法: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把学生的角色从“让我学”变成“我要学”,引导学生自行探究,由此产生的效果必然是事半功倍。任务的完成就标志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也能体验到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

六、教学程序

(一)、谈话交流,直接导入

通过教师简短的语言,直接接示课题导入新课,使学生能清楚明了的知道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步步为营,导学达标

1、教师讲解怎样在文档中创建表格,并让学生知道表格中的常用术语行、列及单元格。接着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找到其它创建表格的方法。

2、利用课件展示一组表格,通过学生的观察会发现课件中的表格比我们自己绘制的.表格多了颜色,样式也发生了改变,引出了所要学习的内容——设定所建表格的格式,调动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3、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在讲在表格中插入内容这环节时,我让学生自学,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增强他们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团结,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

(三)、归纳总结,完成建构

1、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互评互助。

2、教师帮助学生疏理知识,归纳总结。

七、效果预测

1、能较全面、准确地掌握本课内容。达到课前既定教学目标。

2、增强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态度。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加强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反思。

信息技术课程说课方法 篇2

信些进尝入试新, 课让程他的们高初一步学掌生握进一行些一息计时, 算了机解基计本算知识机文化和和技培能养的信同技于息发技展术的素创养, 造性为的学课生堂创气设氛有利, 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课文○欲维, 能力注和重实培践养能学力生。的创造性思程昌市一文一、位创著设名情的境教, 育培家养说兴趣过:教中赖昌“于所兴有趣智力。方”心面理的学工研作究都也要表依学果学明, 能产学生习很兴大趣影的响水。一平对般学来习说效, 的蔡如孝趣, 他果就学会生深对所入地学、兴的致知勃识勃感地兴方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并且广泛式困地难涉时猎表与现之出有关顽的强知的识, 钻研遇精到方地神。去学否习则, , 遇他只到是困表难面时地往、往形会式法可丧见失, 信要心促, 进不学能生坚主持动学学习。由习, 就此

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要对信息技术课有了兴趣, 充满好奇心, 就会主动

地去探究它, 想方设法知道其所以然。这跟其他课程相比, 有明显的优势, 因为许多软件跟实际生活比较接近, 学生学起来就比较感兴趣。例如, 学生通过玩吃苹果小软件来提高他们的打字速度, 也可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个别指导, 以点带面

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差异非常的大, 有些学生从来就没有用过计算机, 甚至有个别学生还没有见过计算机;有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往往“吃不饱”, 老师刚一讲完, 或者还不等老师讲, 他们就懂了或者是早就已经懂了, 甚至个别学生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教师。面对如此大的差异, 用传统教学方法, 教师即使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应对, 所以要因材施教, 个别学生个别指导。我班里有位学生被称“电脑通”, 他对电脑的硬件非常兴趣, 经常把他家里的电脑拆开又安装, 还跑到市场上购些二手元器件来组装, 有时候遇到困难, 就急着打电话给我, 我在电话里告诉他如何操作, 如果不明白他就抱着电脑来宿舍找我。我上课时经常以这些天才作为型典的例子, 告诉班里的同学, 让学生有种时代的紧迫感。

三、网上交流, 开展活动

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在学校“网上论坛” (BBS) 上互相探讨学习方法, 从而全面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可以就国内外发生的某一重大事件、校内新闻等发表自己的看法, 通过充分的研讨, 达到求同存异之效;可以对学校管理、对教师工作进行讨论, 指出存在的不足, 提出好的建议;信息技术作业好像数学作业一样, 一道题有不同的答案。我给学生上网络数据库检查的时候, 就只举一个例, 留时间给学生自己去做实践中的作业, 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 把那些作业做完善, 学生用博客或以电子邮件的形式交作业, 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进行调整教学。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间的竞争性。

我认为学生只在课堂上学习信息技术还是不够, 要做到在课堂上学得好, 课外用得好;课堂上学得欢, 课外用得欢的喜人局面。所以, 应该开辟信息技术第二课堂, 因为他们渴望学到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我校非常重视兴趣小组建设和管理, 因为兴趣小组学习的内容是课堂上一些知识点的延伸、拓宽,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特长。

四、展示成果, 注重评价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究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课堂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122-02

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现就本人多年来的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情境,是客观现实存在的东西,同时兼有情感因素,不仅能引发人们思考,更能开启人们的智慧。良好的情境,是学生产生兴趣,产生联想的物质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能起到举一反三,融汇贯通的目的。我在教学回收站时,放了一段录相,录相的内容是一对新婚夫妇,有了一个新家,搬家那天,他们把所有的废品扔在斗车准备处理,丈夫扫视一眼斗车里的废品,发现初恋时送给爱人的一对小泥人,随手从斗车里捡了回来,其他废品倒入了垃圾车,搬到新居后,妻子突然想起他们之间恋爱时的信件也被当作废物处理了,想找回来,可垃圾车已走了,她懊悔莫已。这段录相虽然不很精彩,但学生兴趣却很浓,随后我设置了几个问题:1.回收站是做什么用的?2.放入回收站的文件能恢复吗?3.清空回收站是什么意思?4.回收站是硬盘上的一块区域还是内存中的一块区域?5.回收站的大小能改变吗?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很快就解决了问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系统讲解,示范展示

系统讲解法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教学法,就是教师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细致系统的讲解,以教师的传授讲解为主。其他学科现在对其诟病比较多,认为老师过多的传授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就信息技术课来讲,这种教学方法对于信息技术常识性的知识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信息”、“信息技术”等概念性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并引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在讲解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时,可以结合相应的计算机器件,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并运用恰当的比喻进行讲解。这种教法针对基础性知识有很强的针对性,知识系统,便于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常识性知识。

示范展示法就是由教师展示具体的计算机操作,学生从教师具体的示范性操作中学习计算机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是一种重要而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其应用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操作姿势的示范展示。如操作计算机的坐姿,教师通过自己的坐姿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坐姿;操作键盘、鼠标的指法,教师可以通过自己操作,演示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如何操作。另一方面是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的示范。比如在讲资源管理器时,对于文件夹的创建,其操作步骤为:1.进入到指定位置;2.选择“文件——新建——文件夹”;3.转换输入法;4.把鼠标移到新建文件夹,点右键,选择重命名;5.输入文件夹的名字;6.确定。对于全部步骤的操作完成,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投影仪或网络教学系统或多媒体广播系统进行一步一步的演示。示范展示法能够很直观地让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操作中学到具体的操作方法,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结合现实生活,任务驱动

计算机和网络中的很多构想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可以拿大家熟悉的现实生活对照讲解,使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以便于学生理解。比如关于电子邮箱的用户名和密码,我是这样讲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在邮局申请一个邮箱以后,属于我们的信件、报纸等,邮局会每天派专人送到我们自己的邮箱中,每个邮箱都有它的号码和锁,要使用邮箱,我们必须记清自己的邮箱号,拿好对应的钥匙,这样,找对邮箱、打开信箱门上的锁就能拿到自己的信件。网络中,有很多计算机在网络上为我们传送电子信件,我们称之为电子邮局,我们可以向电子邮局申请一个电子信箱,用于收发自己的电子信件。申请电子邮箱时要提供用户名和密码,有什么用呢?同生活中一样,每个电子邮局中有很多电子信箱,为了区别辨认,每个电子信箱也有一个邮箱号和一个密码锁,申请时提供的用户名就是我们为自己的电子邮箱所设的邮箱号,密码就是我们为密码锁设定的密码,那么,我们使用电子信箱时,只要提供正确的邮箱号和密码,就能开启信箱,从而收发电子信件。这样讲解,很多同学恍然大悟,原来,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如此一致!

同时,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比如,学习WORD中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文档,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格式。如我所愿,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于我补充的内容,他们也掌握的既快又牢固。

四、即学即用,通过学习结果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在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看到自己的成果时,就会爆发出强烈的继续学习的愿望,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我想这是学生们痴迷网络知识的主要原因:学会使用浏览器,就能浏览各种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学会发送电子邮件,就能和朋友们相互联络;会发帖子,就可以和许多志趣相投的网友相互切磋、相互交流,学习结果立竿见影。学以致用是任何一门学科所追求的一个目标。计算机由于可操作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在即学即用方面独具优势。作为一种工具,学习信息技术不必过分强调系统性,它的每一个应用模块都可以相对独立出来,学一点就可以用一点,如学会WORD的使用,就可以用WORD编辑文稿,而不必去学微机原理,更无需知道什么是程序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边学边用的方法,学一点就让学生应用起来,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肯定学生自身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总感觉到有新的挑战,新的兴奋点,这样既保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作为教师,还可以有意识的扩大、增强这一效果,当某个同学的作品比较完美时,借助多媒体网的优势,我通常会给全班同学展示一下,并提出表扬和鼓励。

五、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素养”。

(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例如:互联网,它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途径,创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学习环境。借助于互联网,他们可以获取在书上学不到的东西,利用这些信息来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六、以专业为载体,加强与其它学科的融合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相应的信息知识应是与学生学习的各科相关内容的知识,这为信息技术课程怎样与其它学科互相融合的问题。融合是把不同课程的内容和技能整合在一起,要求用到多种知识和能力。现代的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就是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的理念,这为信息技术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把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就是以其它学科知识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同时, 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其它学科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语文教学中采用的“计算机与语文识字教学整合”,就是利用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要求学生掌握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等,一边随着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写方面的训练,通过人机交互自我学习。

当然,上述几种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新形势赋予我们新的任务,新任务又指引我们探索新的方法。“教无定法”在某种意义上是有一定道理的,教学方法必然具有多样性、灵活搭配性和创新性。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实践、创新,设计最好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断体验成功。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钟柏昌,李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整合的状况分析(上).学科教育,2004(5)

信息技术课程说课方法 篇4

时间:2002-8-27 15:35:06 来源:网络科技时代 作者:陈晓明 孙颖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研究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的信息技术课评价体系,体现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既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整个信息技术课程教与学的过程,注重对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和信息能力的全面评价。信息技术课评价体系应有助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试评价方式,着眼于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意识,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一、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因此,信息技术的评价体系应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总要求,同时要将评价作为一个过程贯穿于整个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有阶段学习目标和总体学习目标,变被动应考为主动测评,在完成阶段学习任务的同时完成总体学习目标。为此,信息技术课评价体系应包括基本概念、基本技能、作品创作和综合应用。在测评过程的不同阶段,测评的重点和要求应有所不同。1.基本概念的测评

信息技术基本概念包括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计算机基本操作,网络的基本原理、基本常识以及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网络文化、网络行为规范和信息伦理道德等。基本概念属信息技术应知应会的常识性内容,为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和应试负担,测评宜采用客观题题库测评的方法,将题目按学习阶段分类,对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分类测评。

客观题的测试可采用网上在线考试的方式,每次时间为20分钟~40分钟不等。因采用网络在线测试,题目可以是随机产生的,包括客观题选项的顺序也可以是随机产生的,这样,当题库的题量不断增大时,就可以保证不同考试中试题的低重复率,有效地提高了测评过程的客观性,从而使测评结果更加科学。测试结束后,可以立即得到测试成绩,减轻了教师的阅卷工作,同时学生也可以进行多次测试,减轻了考试压力。

2.基本技能的测评

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测评是学生对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术熟练化的评价,因此,测评的重点在行动的定型化方面,即实际操作时要求迅速、流利,既要保证操作时的正确和切实可行,又要保证效率高,结果好。所以,测评过程中不仅要有不同时期阶段性的测评数据,更要用一个测评过程反映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幅度。通过过程测评,激励学生努力训练,迅速提高。以打字技能为例,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中必须要过打字技能关,不管用什么输入法,学生一定要熟练掌握一种输入法,这一方面能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和心理障碍,同时能为提高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打字,学生要了解不同的汉字输入法的概念、编码方法以及优缺点,选用什么输入法需要学生自己确定;提高打字技能只能靠学生的勤学苦练,训练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要持之以恒,因此,测评可以采用分阶段多组测试的方法,从一开始训练就作测试,让每一位学生知道自己的初始状态,随后每周测评一次,记录每次的打字速度,最终的评定成绩不是以某一次的成绩为准,而是在要求达到基本速度的同时,综合考虑训练时的速度提高率来确定打字技能的最终成绩。可确定打字的基本速度为30字/分钟,这是人一般的思维速度,而打字速度突破每分钟30字,学生也基本已能做到盲打和对计算机操作自如。这样的测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刻苦训练的积极性,如果在练习中配合一些打字训练游戏和班内、年级内的小竞赛,则更能使枯燥的练习变为有趣的活动。3.创作能力的测评

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测评,是评估学生将所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用于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创作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学科的重点培养目标,也是将信息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学习、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重要途径。当前许多应用软件已向智能化、傻瓜化发展,学习软件的应用方法已不再是重点和难点,但软件的应用,特别是应用工具软件创作自己的作品,是培养信息素质和提高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测评中,应将其放在重要的地位。

创作能力可以随着学习不同的工具软件分别进行培养和测评,如在学习了字处理软件后,我让学生们上机制作一份A4纸张大小的彩报,要求内容健康向上,版面设计不拘一格,文字优美流畅,色彩搭配美观大方。刚刚接触这样的题目,学生们都感觉有些无从下手,他们只想到要大量的输入文字,却忘记了网上的资料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在看到身边的个别同学下载网上的文字和图片进行排版时,大部分学生也就豁然开朗了。于是,学生们的作品有的采用文字下面配有底图的方式,有的采用小块文字拼凑的编辑方式,有的利用表格来划分彩报各部分的内容,真是五花八门。这正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所要体现的多元化教育思想。接触信息技术课的首次创作,使学生们感到获取信息的途径和处理信息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开始跃跃欲试地向同学和老师展示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在接下来学习数据处理软件时,学生们已经能够主动地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们开始自己选题,用Excel软件解决父母身高与子女身高之间的关系、十年来人们消费水平的变化、全国足球甲A联赛的各队积分和球队相关数据等问题。而且,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开始不满足于教材中介绍的知识,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自学能力得以提高,他们开始自学Excel中的其他函数,主动学习和研究的风气日渐形成。

创作能力的测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们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在前两次的创作中有部分同学的选题不是很好,致使所创作的作品趋于平淡,因此,在学习了图像处理软件以后的创作能力测评中,教师有意地提示学生们可以以社会上的热点话题为主题(如北京申奥、环境保护、爱心助学和节约水资源等),设计一幅图像。要求主题明确,内容健康向上,恰当运用前面学习的知识点,作品要有创意、有创新,图像的合成不要太生硬,注重图像的色彩搭配、作品的美感和艺术性。在让学生们了解了图像的创作不仅需要操作技能,还需要自身的知识素养和美学素养的同时,教师还为学生们提供了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和共同提高的氛围。在多种知识的组合下,在“成就感”这个内驱力的驱动下,每个学生都力争做出特色,显示才能。创造潜能的发挥、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正是创作能力测评的宗旨。创作测评的时间一般较长,可以是一周的时间。测评结果以等级进行评定,对于能独立完成基本要求的作品给予良好以上的成绩,但要鼓励有特色和创新的作品。在不同创作中,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不同的应用技巧,另一方面也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的测试使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这样的提高是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是考完试就忘了的灌输的知识,它将是终身受益的“能力”。

4.综合应用能力的测评

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只有落实到将信息技术的综合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才能真正达到信息技术教学的这一目标。测评综合能力是激励学生自觉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的方法。

如学习了电子幻灯的制作后,可以要求学生做一个专题的讲演稿。测评时,要求学生用自制电子幻灯在全班就自己的专题做讲演,测评是对学生的整个讲演做评定,此时,信息技术仅作为讲演的工具。在讲演中,要求其他所有学生认真听讲,并按评价标准为讲演者打分,学生成绩由现场全体学生为其打分的平均分和自己为其他同学所打分与平均分的两个相关性因素构成。这样,学生为其他同学打分的质量也将成为自己成绩的一部分,学生既是受测试者,也是测试者,在评分的过程中,还能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而在网页制作的测评中,除了方式上继续沿用讲演测评的方法以外,为了使网页的内容更丰富,同时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可鼓励学生以小组方式制作网站。在测评的一个周期内,几名学生自愿组合,分工完成一个专题网站,要求小组的每名成员要有明确的个人任务,测评讲演中每名学生要对自己所负责的内容负责,也要考虑整个网站的总体结构和风格。在评定成绩时,除了讲演能力、网站内容和打分相关系数以外,合作能力也将成为测评中的一个主要因素。

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方面,我们不仅将教师和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参与评价,在评价中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也利用网络的优势,将学生的作品发布出去,把网友也作为评价的主体,参与评价,为学生们的作品提供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总之,课程评价体系作为教学中的激励导向,不仅要服务于教学中的教,更要服务于教学中的学;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全面信息能力评价的结果,更要注重评价过程对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激励作用。一套合理正确的评价体系将促进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三、几点体会 1.注重评价过程

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更看重评价的过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综合任务的完成没有统一的答案,结果是多元化的。在评价的过程中,要给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以支持和帮助,使之在评价过程中逐步掌握获取信息、筛选信息、传输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才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

2.多为学生们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评价过程较长,评价题目和方法也是较早公布的。学生们在长时间的个人创作中积累的经验和制作技巧,在交流中会得到进一步提高。3.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信息技术课程说课方法 篇5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为了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信息技术与其他教育课程整合也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相整合,能为美术教学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使新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评价模式等的改革得以实现,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更广阔的空间。两者的整合,可以使学生拥有一对有力的翅膀,任意飞翔在艺术的天空。但是,在整合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下面我谈谈“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课程整合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的一些个人看法。

现代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除了必要的语言和肢体交流外,还需要使用如:美术课中常用的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而在课堂上承载这些信息的便是PPT(幻灯片)、动画等等。在课堂上使用PPT或动画,针对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好奇心,可以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极大地调动学生深入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也可以节省许多授课时间,课堂形式更多样化,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化。

但是现在部分教师太过于依赖于课堂PPT、动画等信息技术。小则一节课的内容完全像是在读PPT、看电影一般,大则在学校停电的情况下就无法上课,只能让学生看美术书上的范画做画练习。另一些教师利用PPT的教学效果很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如果不分课型,一味追求PPT教学,就会出现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轰轰吵吵,而不能真正掌握知识,出现走过场现象,达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在还未掌握PPT与传统讲授的有效整合,更不要说在不久将来要进入课堂的电子白板和“一对一”教学方式了。

《信息与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与信息技术》。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和设计理念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学科是学科中最年轻的工具性学科,同时也是知识技能更新最快的学科。《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一节选自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是三年级第一课时的内容,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它是教材关于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初步认识。

本节课是整个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始,其内容理论知识比较强,目的是使学生在小学的开始阶段对信息与信息技术有初步的认识,并知道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新的学科的学习,对学生充满着挑战,能够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产生一种求知的冲动。正是这种冲动,导致学生的理想和实际技能的不平衡。

基于此点,从信息技术本身学科特点出发,结合与生活实践的整合理念,设计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现在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对微机充满了向往,甚至用“崇拜”这词决不过分;他们对计算机充满好奇,每次上课之前,学生早早就在机房门口排好了长长的队伍,穿好了鞋套,等着老师的到来。特别是第一次接触计算机的同学,用手摸一摸显示器都会欢欣鼓舞;

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调整,我想在学生初步建立“信息”的感性认识后,能亲自在网上搜索一些信息,来加深理解,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的教材分析,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情分析,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信息现象,认识到信息是普遍存在的。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对“信息”和“信息技术”概念的理解及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发现在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学习信息处理过程的知识,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传递和应用信息的意识,从而培养一定的动手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互帮互学,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也让学生感受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培养他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趣,做21世纪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

另外,依据教学大纲要求,教学目标确定,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表达等;信息及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感受信息及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了解生活中的信息的一些过程。为了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下面我设立了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四、教法、学法分析 根据学生特点,在本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情景导入法、任务驱动法、讲解演示法。

情境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很快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任务驱动:结合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典型任务”为主,突破一个个“思维障碍”,因此本课采用建构理论下的主体教育模式,通过学生已储备的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任务中,自己思考,主动探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协调、控制、咨询的作用。启发、诱导贯穿其中,创建自我探究的学习的平台。

讲解演示法:投影一部分图片,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结合课本插图来共同讨论,加深理解。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和能力的知识。首先,教师应创造一种语言氛围,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在学会并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实践操作,从而达到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目的。因此,在学法上我将采用自主探究法、分组协作法以及总结归纳法。

五、教学准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门课程的第一节课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的学习,所以在上第一节课时,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备好课,准备好教案和课件。

为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第一节课安排学生到机房上课,以缩短他们与计算机之间的距离。因而要整理好机房,确保网络畅通。

课前要向学生讲清到机房上课应注意的有关事项。还要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性质和重要性。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设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具体感受信息的获取方法,二是,“自悟”,针对不同的任务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根据现有条件,选择最佳解决方案。三是:“尝试”,通过动手操作来切身体验通过信息技术获得信息的优越性。

所以,我将教学过程设置分为:创设情境----任务驱动----总结归纳----知识拓展

1、创设情境:用前言的第一句话导入新课,提出本节主要的教学任务,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驱动法。

从本章前言的一段话“随着21世纪的来临,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这一时代新技术的代表。因此,了解与信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有关的基本知识,是我们掌握新技术、迎战新世纪挑战的第一课”,提出问题:什么是“信息”和“信息技术”呢?点出本节课教学任务就是“信息与信息技术”,这部分内容包括“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以及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2、任务驱动:提出问题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及课本中没有的新内容,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看书:(用课件展示问题) 你能举出生活中一些“信息”的实例吗?(课本提到“信息”除外) 信息是以什么方式被人感觉到?信息的载体有哪些?  举例说明信息一般存储在什么地方?  信息的传递方式有哪些?

 什么是信息技术?它与信息又有什么区别?  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体现在哪些地方?

3、总结归纳:分组讨论上述各个问题,然后请同学代表发言,之后用课件展示部分结果。这样通过让学生讨论、分析与思考问题,师生再共同归纳总结,这样既能使各种情况的学生都会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中,也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等等。

4、知识拓展:组织学生上网。通过教师点拨,小组协作完成上网,浏览信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要稍微提一下开机,及怎样上网,浏览信息的操作步骤,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没有上过机的学生,可能心理有一点负担,这时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操作,同时请有基础的同学帮助,当好老师的小助手,对于这部分的学生,教师也应该及时给予表扬,使他们更自觉的,更主动的去帮助别人,从中体会“助人为乐”一词的真正含义。

在辅导学生的上机同时,教师也要做一个有心人,留意哪些学生学的好,哪些学生的只知道一点,哪些学生没学过,做到心中在数,为以后分层教学开展打下基础。

七、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达到新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掌握知识;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成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说课方法 篇7

一、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教学就是为学生创设任务情境, 让学生完成预先设定的任务, 获取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 并广泛收集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 设计科学、合理、明确的教学任务, 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并为任务设置特定的时间, 将所要传授的知识巧妙地划分为学生完成的各个任务。教师要注意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并及时给予帮助, 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乐趣,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例1:学习了Excel中难点知识“筛选”之后, 为学生分布设置任务

任务一:利用学过的知识, 筛选出这次期末成绩表中总分在前五名的同学。

学生会轻易完成。

任务二:筛选出成绩表中语文成绩大于72分小于100分的同学。

学生在思考和试验中完成。

任务三:筛选出成绩中语文成绩大于100分或者数学成绩大于90分的同学。

学生首先尝试操作, 然后完成。

任务四:筛选出成绩表中语文成绩大于100分或者数学成绩大于90分或者英语成绩大于110分的同学。

学生会利用学习的知识, 反复试验, 最终寻得解决方法。

在设置任务中注意层次性, 做到由易到难, 由简入繁。观察学生完成任务的状况。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运用信息技术。

二、小组合作法

小组合作法是指教师为了进行某项主题学习活动或研究性学习, 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任务的特点, 根据学生性格特征、学历能力、原有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 通过资源共享、互助合作, 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合作学习中, 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他们认识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成功紧密相连, 不仅要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还要帮助小组成员实现共同的目标。鼓励小组成员互助合作, 让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活动中, 牢牢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

例2:为同学们设置设置活动的主题“发现身边的美”, 公布分组情况和研究任务, 并让同学们自主选举组长。介绍小组合作活动的相关要求, 明确组长的协调任务及组内成员的分工。

学生明确自己所在的小组, 由组长组织讨论并确定小组的活动主题。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信息, 了解各个小组的任务进展情况, 对小组成员的活动进行指导, 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施以援手。

学生确定小组的活动主题, 如最“美”老师、最“美”校园一角等。可以通过采访教师或同学, 或拍摄照片等形式进行。

小组合作的形式, 明确了小组成员的分工, 使他们主动快乐地参与到小组的学习活动中, 训练合作的意识和团结意识。这些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学习活动能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对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Web Quest教学法

Web Quest教学法又叫“网络专题调查”或“网络主题探究”, 是一种以探究式为取向的学习活动, 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围绕某一主题进行。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 实现资源的共享。Web Quest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制定模拟“专家”思维过程的框架、共享的网络资源和方便自我评估的规则, 提供一些本质性问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亲自动手应用和检验所学的知识, 步步推进, 在较高的水平上开展探究学习。

例3:中学学习阶段, 老师给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 需要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资源完成。李阳通过向父母述说计算机的优越性, 做下不沉溺于网络游戏的保证, 赢得父母的赞许, 父母决定为他添置一台计算机。李阳很高兴, 怀着激动的心情清算了一下自己的存钱罐, 父母答应给予资助, 加起来有6000元, 他应该购置怎样的计算机呢?

老师首先给学生列出具体的学习目标:

(1) 查阅相关资料, 了解计算机配置的知识;

(2) 掌握合理配置计算机的方法;

(3) 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 老师向学生展示任务:简单了解目前计算机各个价位的配置标准、随机软件性能、售后服务等的知识, 负责采购计算机。根据任务情景为李阳购买计算机制定最优化的购买方案, 明确小组成员的人员分工。

Web Quest教学法最大的优点就是为任务提供具体的情景, 让学生在购买最优性价比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信息收集和运用的能力, 提高技术信息素养。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 学生只有掌握了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 才能更好地顺应社会的发展, 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探究更多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学习, 提高学生的技术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罗国用.初中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J].新课程 (教育学术, 2010 (10) .

信息技术课程说课方法 篇8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理念;经验;方法

【分类号】G633.67

引言

我国已经正式进入到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社会的明显标志就是新媒体的应用和传播手段的增加,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高中阶段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教育教学的需要,也是基础课程增加的表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涉及的知识都是基础性的信息技术,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把握重点,如何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是教育工作者始终思考的问题。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形成统一的整体,利用经验指导教学,通过教学实际活动,反馈理论與科学方法,实现教学活动的科学发展。

一、创新引导方式,挖掘学生潜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是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科目设计,同时,也是培养信息技术人才的初级科目选择。信息技术教学是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统一的学科,在高中教学中,属于新兴的学科。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上,都要区别于传统的科目,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没有一定规律可寻,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突出的应用性和技术性,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学科特点,同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引导,这种方法就是激发式的教学实践。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年龄上的优势,同时,这个年纪也对游戏非常感兴趣,那么,引导方式就可以以游戏的角度进行拓展。例如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个有趣的电脑游戏作为课程的首要元素,通过教师的展示,学生就会被计算机的特点所有吸引,就会产生很多疑问,同时产生更多的想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挖掘学生的潜力,通过学生自身的形态研究教学方法的实践。

二、确定教学任务,提高学习效率。信息技术教学看似是应用型的教学类型,但是,也要进行基础知识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设计好教学步骤和环节,把教学任务按照教学计划逐一实施,形成学生基础性的学习习惯。例如高中阶段的三个年级中,信息技术课程采用的方法是知识的渐进性教学,在初级阶段和较高级阶段,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如计算机基础理论,计算机操作,网络知识教育,设计知识等都需进行梯次式教学。明确教学任何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大数量的知识,创造教育教学活动的高标准。

三、拓宽教学渠道,增强教学实践性。高中阶段属于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较难的学科,越是深入教学,越要保持好教学的良好状态。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一般性质的基础科目。信息技术课程是在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进程中开展。实践性教学就需要教师的参与、学生的参与,或者有效部门的参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更新很快,这是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更新的结果。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程一定要以教学过程为重要实现手段,通过教学的实践性,强化教学效果。可以采用基础式教学,合作式教学,协同教学,多类型实践等方式。每一个教学过程,都要做好必要的教学评价和意见反馈,及时总结经验,掌握适宜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鼓励加深知识延展,实现教学活动的全方位整合。

四、实施教学演示,细化教学过程。信息技术课程在初期接触时,就是简单的视觉体验,这种视觉感受会给学生带来一定刺激,形成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良好印象。但是,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专业化的知识呈现出来,就会使学生面临更多的困难,学生就会对知识充满抵触。在这样的环境下,实施教学演示,细化教学过程尤为重要。例如在新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学演示要细化、放慢速度,清晰每一个操作步骤,让学生明白某项操作的目的和效果。如windows系统中,具有强大的可操作性,所有的操作都是常见应用方法,做好教学演示,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学习模式,实施教学过程的精细化操作。

五、重视辅助性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高中阶段是人才培养的第一个阶梯,以高中阶段作为高等教育的起点具有更好的现实意义。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是实践性教育类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不能单纯靠理论性的知识,而应该强化辅助式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制作图片、表格、动画,可以设置艺术字、绘画等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自主进行操作,通过实验就会发展软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会在应用的过程中,明确知识的来源和用途。辅助性教学手段同样可以进行形式上的转变。例如学生之间的团体活动,制作一个大型的模板,设计出优质的作品。这种成熟的激励式教学对于高中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知识的优先发展作用。

结语

在新传媒时代,信息技术充斥着各个领域。教育的目标是指导人们更好的生活,而教育的价值就是优先于社会发展。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经验的总结,需要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更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升华。总结经验和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步骤,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基础课程进行有效的结合和调剂,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思路。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应用型科目,将为高中课程教育教学带来一定紧张过程中的调剂,是高中阶段基础教育的平衡。

参考文献:

【1】黄书生;左小娟;;差异教学策略设计初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2】程向阳;;数学课程标准观照下的差异教学[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信息技术说课比赛说课稿 篇9

大家下午好!

我是13号参赛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制作多媒体作品》。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全面设计:

1、说教材

2、说教学方法

3、说教学过程

4、说板书设计。

首先,我将围绕教材分析、学情分析、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目标四个方面来说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河南大学出版社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二年级下册第一章《制作多媒体作品》第三节的内容。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基本步骤,学会了采集素材并对PowerPoint有了一些认识。本节课既是对前面学习的提高,也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因此地位十分重要。

2、教学内容

本节课所讲的主要内容有两点:1)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为例,在2)对PowerPoint中的文字图像设置动画效果。

二、学情分析十三、四岁的初中生,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动脑,对计算机很感兴趣。但是他们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只乐于接受有趣的知识,对枯燥的计算机理论比较反感。基于以上特点,我设计的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顺利完成教学的目的。

三、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在制作多媒体作品如同盖房子一样,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些“平地”的基础上,才能制作好一个完整的作品。难点是:设置动画效果。因为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比较陌生,而且操作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易形成难点。

四、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共完成三个教学目标,分别是: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首先来看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在PowerPoint中的文字图像设置动画效果。

2、能力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拓展了他们的思维。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习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本节课中,学生对插入的图像进行选择、布局等操作,使幻灯片更美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之间进行协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互助意识。说完了教材,我接着说一说教学方法。我将从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具三方面来说教学方法。首先我来说教学。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设计了以讲授法和演示法为主、以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和巩固练习法为辅的教法。接着我来说学法。现代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和讨论协作式学习相结合的学法来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自主探究式学法强调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验、亲身探究,才能真正的理解知识。讨论协作式学法强调学生之间探讨问题,的不同侧面,掌握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开阔学生的思路。两种学法结合使用,能够优势互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第三,我来说教具。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本次教学是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的,师生使用件进行教和学。本节课所使用的教具还有:制作好的课件、采集好的文字、图像素材库等。下面,进入本次说课的中心环节——说教学过程。

PowerPoint中插入图像以及设置动画效果。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共同就解决某个问题出谋划策。PowerPoint中插入图像;,这两个知识点就是多媒体制作的“平地” PowerPoint中插入图像的方法以及学会对解决新问题,使学生做到触类旁通、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交流沟通中,在这 举一反三,因此,PowerPoint软

“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学生亲自体学生可以看到问题

本节课共45分钟,我分四步来完成本次教学。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5分钟)

二、任务驱动,精讲演示(15分钟)

三、巩固知识,课堂练习(15分钟)

四、归纳总结,布置作业(5分钟)

首先来说一说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上课一开始,老师请学生观看两张幻灯片,一张没有添加图像和动画效果,一张则有这些效果,接着老师让学生对这两张幻灯片作出评价,看看哪张比较好?由于这两张幻灯片区别非常明显,对比度很大,学生很容易就会发现:第二张幻灯片由于有图像和动画效果,看起来更美观,更能吸引人。顺着学生的思路,老师接着引导:要想做出第二张幻灯片的样子,这些图像和动画都是怎么添加的呢?随着这个问题的提出,就自然而然的导入了本次新课。

在本环节中,我使用的教学方法是:情景教学法。

通过两张幻灯片进行直观形象的对比,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图像和动画效果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从内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以此来驱动学生的学习。

接着进入任务驱动,精讲演示

先来进行任务一的讲解。老师给出

生已经学过了在Word中插入图像的方法,所以老师先带领学生回忆一下

教材中的基本步骤,老师作相应的演示,学生则仔细观察老师的操作。在做完这些后,老师接着引导学生观察Word中插入图像的方法与

得出结论。

在这部分内容中,我着重强调图像的选择与文字的搭配。

上一篇:小朋友生日聚会策划下一篇:人与动物的作文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