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活动中心建设现状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老年活动中心建设现状(精选8篇)

老年活动中心建设现状 篇1

老年协会建设现状调研

根据省老年学学会关于开展基层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专题调研的工作部署,我市老龄办、老年学学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市基层老年协会建设情况专题调研的通知》,于20**年6月至8月在全市范围内选取50个村(居)进行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了解基层老年协会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寻求加强规范化建设的对策建议。现将有关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老年协会基本情况

基层老年协会在我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至今,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壮大,已基本覆盖全市乡镇(街道)、村(居)。据统计资料表明,截至20**年底,三明市共有基层老年协会1870个,其中,乡镇(街道)老年协会117个,占乡镇(街道)总数的82.4%;村(居)老年协会1753个,占村(居)总数的92.6%。全市老年协会会员15.62万,占老年人总数的39.5%。

(一)组织建设情况

本次调查的50个村(居)在80年代成立老年协会的有4个,90年代成立的有31个,2000年以后成立的有15个。向民政局备案的有5个协会,仅占10%,其它都未向民政局登记或备案。这些协会都建立了协会理事会班子,会长由会员选举产生的28人,占56%;由村(居)主干兼任的19人,占38%;由回乡离退休干部担任的2人,占4%;由其他人员担任的1人,占2%。大多数会长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望,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责任心强、热心老龄事业,并相应设立了副会长、秘书长、理事等职务,进行工作分工,健全了协会工作班子。绝大多数协会建立了老年协会章程和学习、活动、财务管理等有关工作制度。内设夕阳红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的有8个协会,老年学校的有**个协会。

调查的50个村(居)老年人口数14790人,协会会员11**0人,占75.25%,表明大多数老年人都加入了协会组织。由本人申请入会的有17个协会,占34%;到龄老人均为会员的有33个协会,占66%。有15个协会向会员收取5~10元的会费,占30%。

(二)经费情况

调查的50个村(居)老年协会均建立了一定的活动经费,近三年平均年活动经费达到53.6万元,多的每年有4-5万元,少的每年有1000-2000元。经费来源中,靠村(居)拨款34.24万元,占63.88%;创收基地收入**.88万元,占24.03%;社会捐资0.96万元,占1.79%;其它收入5.52万元,占10.3%。表明老年协会经费来源以村财投入和协会创收为主。协会的经费支出约70%用于组织老人开展活动和慰问,20%用于日常管理开支,10%作为协会的宣传和办公费用。

(三)场所建设情况

调查的50个村(居)老年协会均有办公和活动场所,总面积21655平方米,其中,使用村(居)场所6655平方米,占30.73%;利用仓库等旧房244平方米,占1.**%;利用祠堂800平方米,占3.69%;新建场所2716平方米,占**.54%;其它活动场所1**40平方米,占51.91%。此次调查的老年协会中正常组织开展活动的有37个,占74%;活动开展不正常的有**个,占26%。大多数老年协会活动设施普遍不足,尤其是农村老年协会缺少必要的设施器材,只有一些社区的老年协会近年来通过结合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改善了老年人室内外活动场所,设置了“三室一校”(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日间照料室和老年学校),配备了图书、报刊杂志、电视机、棋牌桌、乒乓球桌、跑步机、按摩椅、课桌等设施器材,有条件的还配备了电脑,设立电子阅览室。

二、老年协会发挥作用情况

城乡社区基层老年协会是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保护的老年群众组织,在参与社会公益事务、维护老年人权益、组织老年群众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及开展文体活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次调查的老年协会参与发展经济、社会治安、调解纠纷、移风易俗、计划生育、关心下一代、组织文体活动、为老服务等方面的人员共有5854人,占会员总数的52.6%。

(一)积极参与村(居)“两委”工作,当好助手。村(居)老年协会是最基层的老年群体组织,根植于民间,对广大老年人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有代表性和发言权。此次调查的老年协会会长及成员大多德高望重、经验丰富、办事公道,说话有份量、有威信,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动员力,在村“两委”决定重大问题、治理村落环境、维护社会治安、调解村民纠纷、落实有关政策、促进生产发展等方面,都成为村“两委”的得力帮手。

(二)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为老年人办实事好事。老年协会是老年人自己的组织,是老年人自己的家,老年人的心里话愿到老年协会来倾诉,老年人有困难找到老年人协会能得到帮助解决。多数老年协会能积极宣传《老年法》,宣传老龄政策,监督各项惠老政策的落实,开展各种尊老敬老活动,引导良好社会风尚;积极协调家庭纠纷,化解家庭矛盾,对有赡养纠纷的家庭,帮助签订《赡养协议书》,为老年人撑腰,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特别在对贫困老年人的扶贫帮困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许多老年协会将孤寡老人、残疾老人、高龄老人和其他有特殊困难的老人作为重点服务对象,经常走访看望,及时向村“两委”反映情况,并积极向社会募捐或动员老年会员捐款捐物、结对帮扶,给予困难老人必要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大多数老年协会还建立了老年人生病、遇灾、生日时上门慰问制度,让老年人感受到温暖,形成了“生病有人望、亡故有人送”的惯例。

(三)组织开展文体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有的老年协会以老年活动室为阵地,开展各种娱乐活动;有的老年协会定期组织老年人外出游览,开阔眼界。由于老年协会重视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变得充实和活跃起来,有力地促进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很多村没有成立老年协会之前,老年人的健康文化生活处于空白状态,有的老年人甚至参与赌博和封建迷信活动。老年协会建立后,老年人被组织起来,成立了锣鼓队、秧歌队、健身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了身心健康。

(四)关心教育好下一代,发挥传、帮、带作用。多数老年协会利用老年人德高望重、阅历丰富等优势,对一些劣迹青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育他们改邪归正。此外,还通过担任校外辅导员以及举办未成年人研讨会的形式,主动到学校或邀请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村干部参加,共同商议加强未成年人教育的对策,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老年协会普遍做到自觉组织和引导老年人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他们在反对封建迷信、抵制黄赌毒、移风易俗中发挥带头作用,在配合计划生育宣传中发挥促进作用,在创建文明卫生城市中发挥监督约束作用,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良师益友作用。

老年协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社会证明:老年群体是一支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是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基层老年协会以“六个老有”为目标开展工作,成为基层老龄工作的重要依托,赢得了老年人的信任,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形成老年人靠协会、爱协会、有事找协会,社会关注、支持老年协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老年协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全市老年协会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自身体制不规范。在调查过程中,不少基层干部谈到老年协会的法律地位定位问题。按照我国有关法律法规,老年协会应按规定到民间组织管理部门进行登记,以取得合法地位。但按照有关规定,社团组织要有3万元以上人民币的资金等条件才能进行登记,大多数老年协会都不具备此条件,以致无法登记,不利于开展活动。

(二)缺乏经费保障。多数老年协会的经费靠村财拨款,而村一级本身没有多少经费来源,给予的支持也就不多,个别条件好的老年协会通过收取场地租金等形式筹措经费,但这些都不能满足开展活动、慰问等的开支。同时,老年协会负责人没有像村、社区干部一样有相应的补助,会费收缴也相当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为社会服务的积极性。

(三)活动场所较少。虽然被调查的老年协会都表示有活动场地,但都面积狭小、规模小、设备老化、功能不全,而且多数是办公场所和活动场地合在一起,很难于满足老年人不断增加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四)自身建设不规范。名称不统一,有的地方叫“老人协会”,有的地方叫“夕阳红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管理不健全,个别老年协会内部管理还未跟上,在调查时发现,有些地方老年协会在财务管理方面只有会计,没有出纳,或者会计、出纳为同一个人,这在制度上存在漏洞。

(五)协会作用发挥还不够。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多数老年协会常年开展的工作大多是唱歌、跳舞等文体娱乐项目,没有发挥好应有的职能职责作用,造成了老年协会工作上的错位。特别是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落后、生活条件较差、老年人居住分散,如果老年协会仅仅只是组织一些时间空闲、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开展文娱活动,则完全失去了建立老年协会的真正价值。

(六)城乡老年协会建设发展不平衡。受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呈现出了城镇老年协会建设速度快、标准高、活动开展好,而农村普遍建会率低、入会率低、活动开展单

一、活动少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全市基层老年协会的整体创建工作。

四、推动老年协会发展的几点建议

老年协会是基层老年人组织,在基层社区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基层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关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

(一)强化管理,建立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强化重视是老年协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推动老年协会发展必须要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要把基层老年协会纳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组织建设范围,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配套组织,并且与村(居)委同步换届。二要将老年协会发展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范畴,从宏观政策制度方面为老年协会发展提供依据。三要将老年协会建设纳入党政工作目标管理,与其他工作一起进行考核考评。基层老年协会作为老龄办的重要工作载体,建立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是老年协会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加强同级党委政府对老年协会领导的同时,要明确业务工作应由县区级老龄办进行指导和主管,在登记管理上应接受县区级民政局的管理,业务范围应坚持“四自”为中心,科学地确定所应承担的工作职责。四要明确基层老年协会的定位。村、社区老年协会是在村、社区“两委会”的领导下,实行自我管理的面向老年人的群众组织,对他们不能像其他社团一样,要求进行社团登记,可以由所辖镇办批准成立,报县区老龄办备案。镇办建立的老年协会可以在民政部门进行社团登记,接受接区老龄办的业务指导,规范管理。

(二)加强培训,建设高素质的协会人才队伍。发展农村老年协会,同样也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从某种程度上说,老年协会领导班子的决策、服务、创新能力直接决定了老年协会的发展。建设高素质的老年协会人才队伍,首先,要选好配好老年协会带头人,要注重从老党员、老干部、老专家或有较强能力的老同志中选出政治觉悟高、思想品德正、工作经验足、精神状态好,且愿意为老年人尽心服务的带头人。其次,要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在广大老年群众的监督下,依照老年协会章程开展各项工作,定期公示协会活动、财务和重大事项,做到“众人都当家、众人都监督”。再次,要建设能力强的骨干队伍,通过建立完整的学习培训机制,加强协会领导班子和骨干的业务知识培训及法规、科技、文化知识学习,提高老年协会在执行、服务、创新等方面的整体水平。

(三)规范程序,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机制。老年协会的作用不仅仅是组织老年人参加文娱、体育项目,最核心的更是要实现老年人的“四自”。加强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第一是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从协会活动、财务管理,到支援建设、公益援助、互助帮扶服务等等,都需要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都要围绕实现“四自”开展各项工作。第二是要坚持换届工作制度。严肃选举纪律,严格按照老年协会的《章程》要求,定期组织召开会长办公会、常务理事会、理事会和会员大会,及时通报协会财务运行、活动开展、帮扶服务等各项工作的情况,认真听取每一位会员的意见和建议。第三是要建立科学的工作评估机制,上级老龄办要对每个老年协会的工作情况,进行统一考核评估,对会员意见较大、民主测评很差的协会班子或骨干,要建立相应的惩戒或诫勉办法;对工作突出、能力较强的同志要进行表彰通报;对班子建设好、管理有序、整体工作突出的协会,给予相应的奖励。

(四)多策并举,建立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切实加强多元化投入机制是解决老年协会经费问题的关键。一是老年协会要多向基层党委政府争取重视和支持,将工作经费纳入本级预算,推动财政部门定项拨款,保障协会正常运行的基本经费。二是通过开办棋牌室,或向一些单位、学校、企业等提供有偿宣传或力所能及的服务,增加协会经营性收入,实行自我创收,利用这部分经费搞好老年人福利。三是利用重阳节、春节等重大节日开展庆典或宣传的时机,以及在组织日常各类活动中,向一些企业和单位争取赞助,以此补贴或奖励协会突出的个人和群体。四是积极做好为老服务工作,开辟一些公益性强、社会效应好的为老服务项目,争取社会各界对每个项目捐款,帮助困难老人、空巢老人、五保老人提高生活水平。

老年活动中心建设现状 篇2

21世纪的中国, 老年人的比重在逐年上升, 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成为全中国人民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对精神生活的不断追求,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从家里走出来, 加入到社区, 广场, 街道, 公园, 甚至是老年大学中, 参加各具特色的音乐活动。因此, 本文以广州市区老年人的音乐活动、关注广州老年人为关键内容, 在白云山公园、烈士陵园、华师老校区教师宿舍、越秀区和下塘西路的老年干部大学这些地点, 采用问卷、访谈、数理统计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调查, 希望从音乐活动的情况中更好的了解广州市区老年人的需求。此次在以上五个地点共发放200份调查问卷, 回收率95.5%, 有效率94%。

二、调查与分析

(一) 广州市区老年人音乐活动的主要形式和地点

数据显示广州市区老年人进行音乐活动的主要形式分为:个体活动 (1人) , 小组活动 (3~5人) 以及群体活动 (10人以上) , 分别占30%、11%和59%, 不同的地点活动方式不同。统计发现, 广州市区老年人音乐活动的形式和地点是多样化的, 各个区域有自己的活动特色和合适的场地。

(二) 广州市区老年人音乐活动的类别

根据问卷调查发现广州市区老年人音乐活动以舞蹈、戏曲票友、弹奏乐器、歌咏居多, 当中参与人数最多的是舞蹈和歌咏, 分别占42.5%、31.5%。走访中了解到, 老年人大多数歌唱的歌曲类型是民歌类, 这也和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关, 当时的中国并未引入国外的美声唱法, 故只有民族唱法的存在。民歌就像各个国家的标志一般, 展现着不同的魅力;而他们进行的器乐演奏则是五花八门, 小区里最常见的是二胡和笛子这两样带有典型的中国特色的民族乐器, 其次就是在白云山上的小提琴、中提琴、黑管和萨克斯的合奏。笔者曾有幸在老年干部大学教授电钢琴集体课, 课堂上的学员总是会兴致勃勃的弹奏着。除了老年干部大学的官方组织活动之外, 在每个代表性的社区、广场、公园都有着自发性的相对固定的活动群体。社区舞蹈和老年干部大学在学习的形式与类别上影响比较广泛。

(三) 各项音乐活动的开展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生活、家庭的积极影响

要知道各项音乐活动的开展对老年人的身心有何影响, 必须先要了解老年人参加音乐活动的需求。问卷调查的数据表明:愉悦心情、丰富生活、结交朋友、锻炼身体这四个方面分别占据了94%、88%、72.5%和55.5%。

在广州这个生活节奏过快的城市, 少有陶渊明般的安静惬意和庄生晓梦迷蝴蝶般的幻想, 房价、物价各种压力堆积在人们身上, 不仅是年轻人, 老年人也会感觉到空气沉闷, 在这种环境之下, 偷得一份愉悦才是老人最真实的追求。从自娱自乐的初衷到带动周围的人群, 这种轻松愉快的生活方式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选择锻炼身体为需求的老年人也不在少数, 社区的太极拳、秧歌、木兰扇、甚至是普及率最高的广场舞和健身操都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那就是这些活动都并非纯粹的体育健身运动, 而是已经和音乐舞蹈紧紧联系在一起。老年人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乐曲的美妙, 精神振奋, 身心愉悦, 心境更为豁达。

三、结论和建议

从这次的调查中可以看出, 广州市区的老年人音乐活动是较为丰富的。一方面, 广州的地理和经济优势为老年人的音乐活动打下了经济基础, 另一方面, 广州老年人对音乐的热爱不亚于年轻人, 年轻化的心态, 使得音乐活动的开展更具动力。绝大多数的老年人认为音乐活动在各自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老年人对音乐的重视度有很大的提高。而影响广州老年人开始重视音乐活动, 笔者列出了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在经济、医疗、服务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建立、改革、完善, 老年人在衣食住行等基物质生活上得到基本的保障, 使得他们有时间有精力去改善自己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并且有条件积极的参加到各类音乐活动当中。其次, 社会文化机构的建设, 改善了老年人参与音乐活动的条件。各级单位, 老年组织, 街道社区等各种主管老龄工作的部门高度关注老年人的文化活动, 开始有计划、有组织的动员、设计好区域内甚至是辖区外的老年人参加音乐活动。例如增设开办老年人活动中心、培训班的设施建设, 或是对于比赛活动的资金投入以及街道社区等场所的免费开放等。最后, 家庭及其后辈的主动关心和支持是老年人积极热心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老人家辛苦为子女忙了毕生, 他们中很多年轻的时候或是一直就非常爱好音乐, 由于经济精力等各方面原因未尝如愿, 离退休后终于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闲暇时的自娱自乐理应得到子女们的的支持和鼓励。

不过目前, 针对老年人音乐活动的指导人员在数量上还是相对较少的, 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推进:1.政府方面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老年人对于音乐活动的意识, 使音乐活动成为老年人的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增设老年人的活动舞台, 让他们走向屏幕, 表现自己的生活热情和对音乐的感悟, 让社会上的更多群体来关注老年人;2.促进不同地区开展地方特色的音乐活动, 挖掘和丰富音乐项目, 加强各社区之间的活动交流;3.组织师范类高校音乐系的学生或艺术团体深入社区、文化馆、老年干部大学等公共文化机构对老年人的音乐活动进行理论和专业指导, 开设讲座、提供乐器资源等, 针对老年人观念保守基础较差等弱项更为耐心、诚恳的带领他们探求, 让他们在愉悦快乐的基础上获得更多专业的知识。

老年活动中心建设现状 篇3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 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加强老年活动场所建设及活动,是加强离退休老同志思想政治建设和党支部建设的需要,增加了责任感、紧迫感、光荣感和使命感。

一是在缺少文化设施的居民区采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式,改建、扩建或增设老年活动场所。

二是让老年活动场所建成后既经济又适用,更是让老年人满意,我们采取组织退休人员代表到外地学习考察,吸取他们的有益经验、特色文化的方法。让代表们回来后发挥所长,各尽所能施展才华,用自己的书画作品美化场所环境,既节省了经费支出,又使场所文化氛围上了一个档次。

三是排除落后思想障碍。我们认为,加强老年活动场所硬件设施建设固然重要,但老同志的参与活动的热情也不能忽视,否则,就达不到兴建老年活动场所的应有效应。一段时间以来,在离退休人员中存在着二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完全封闭自己,整天不出门,与世隔绝,容易造成老年痴呆综合症。另一种是,不少老同志认为,开展老年文体活动是为单位争荣誉,不愿意参加;有的来参加了活动,总是先开口要服装、要报酬、要纪念品。针对这些现象,我们通过思想教育,积极引导,使这些错误倾向得到及时克服和纠正,并实现了思想观念大转变。他们一改过去“要他参加”变成了“我要參加”,且参与热情空前高潮。出现一些老同志自发组织开展文体活动,自筹资金发奖品,不要公司一分钱。有的不解地问,他们这是为哪般?可见,“我参与、我健康、我快乐”的口号,已变成了广大老同志的自觉行动。

二、落实措施,加快老年场所建设的步伐

近几年来,根据老同志居住地分布情况,在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兴建和改建了一批面积适当、布局合理、方便就近、功能较全、设施配套的老年活动场所。

首先,依托集团公司的优惠扶持政策,制定规划,自筹资金,通过旧房改造、房屋兴建、项目整合、社区建设、旧房调剂等多种途径,先后兴建和改建了4座二级老年活动中心,3座三级老年活动站,有的已建成投入使用,有的正在规划、兴建中,初步形成了老同志相对集中的地方有老年活动中心以及功能齐全的老年活动站。

其二,充分利用市政府资金和资源,加强老年活动场所设施建设,不断满足开展老年活动需要。近几年,在公司投入20多万元,给各活动中心、站购置了大量老年活动设施的基础上,我们又广开渠道,通过向市、区政府等四处求援,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先后投入10多万元用于购置音响、钢琴等老年文体活动设备;通过市、区残联给大堰湾老年活动中心配备了部分康复健身器材,从而使各老年活动中心(站)的健身设施不断满足了老同志健身需要,促进了老同志的身体健康。

其三,自力更生,废旧利用,因陋就简,促其老年活动功能不断完善。如参加太极活动比赛的服装问题,各分会为了实现太极交流表演时的整齐化一的效果,每个队员都自己出钱置作了统一布料、统一色彩、统一样式的太极服装。到目前为止,这些参加活动的老同志们大多都准备了两套或多套表演服装,基本满足了开展活动的需要;舞蹈训练厅需要镜子,为了节约经费,文艺协会的老同志们就积极想办法,收集有些住户准备新装修房屋而废弃的旧镜子,废旧利用,完善了活动设施。

三、加强管理,促进老年活动繁荣与发展

按照上级“场所相对宽裕、设施较为完善,服务管理更加规范”的要求,实行规范管理,统一协调,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文体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老同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是建章立制。按照“服务、管理、活动”六字工作方针,在加强建设的同时,不断规范管理,使老年活动场所建设走上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在各活动中心、站的显目位置,张贴有健身公约、管理制度及维护健康十法等,明确要求参与强身健体的老同志,要自觉自愿,以娱乐、健身为目的,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护能力,从而规避了风险。在各活动中心、站的管理方面,我们完全依托各自管委和各单项分协会来实现各活动中心和站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从而使各项管理井然有序。

二是积极引导。根据老同志文化层次、兴趣爱好的差别,分别成立各种老年文体协会组织,向多元化、系列化方向发展。即公司总协会下设若干个单项协会,单项协会又在四个分办分别成立了单项分会。由此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一个协会网络,宝塔式的组织框架结构,活动内容上形成了系列化,逐步走上有序管理轨道,实行年初有计划、有活动目标,年终有评比、有考核。为不断推动公司的老年活动夯实基础。

三是开展活动。每年除了集团公司或公司文体总协会、单项协会安排的大型活动和定期活动外,其他活动均由各单项分会自行安排,形成了常态化。除重大节日或上级组织开展的活动外,其它活动在基层,小形多样,以乐为主,努力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促进延年益寿。在领导方式上,由协会牵头,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活动,充分发挥了各单项协会和单项分会的主观能动性。文艺协会平时以四个分办(片区)的骨干为基础,定期集中,以形体训练为主,然后将所学技艺带到各片区教学,起到了极大的示范作用,影响带动了一大片。每年举办一次“夕阳红”巡演,这项活动已坚持了四年,而且每年参加演出的老同志人数都在递增。而且近两年来,在集团公司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多次获奖,其中个别节目还得到好评,被其他社团邀请友情客串,更加大力彰显了老同志的风采。

老年活动中心建设现状 篇4

申 报 书

一、项目区基本概况

羊桥村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羊桥村位于羊桥乡境所在地,境内地形多为丘陵山脉,西南高,东北低。集镇地是一块大坝子。四周被丘陵环绕,平均海拔400米左右。19个村民组,共746户,总人口300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9户418人,非农老年人116人。该村有老年协会1个,协会会员45人,常年参加协会活动56人。该项目区地处偏僻,自然条件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没有村级老年协会活动室以及老年服务设施,严重制约老年协会开展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文体活动和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项目编制的依据

依据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老龄工作委员会州老龄办字[2011]4号 《关于上报村级老年协会活动室项目建设的通知》。

三、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 的十七大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农村老年人协会规范化建设为工作目标,努力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项目建设条件

1.协会领导班子健全,工作有计划有安排。协会领导班子成员热爱 老龄工作,工作思路清晰,有开拓创新精神,能带领老年人围绕“六个老

有”工作目标开展活动。

2.协会充分发挥农村协会在基层“三个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配合村支两委带领广大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协会维护农村老年人合法权益,积极发挥监督和调节作用,组织 签订家庭瞻养协议书,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五、项目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

羊桥老年人活动中心规划在移民街,占地160㎡,活动中心为长方形两层多功能建筑,内设文娱活动室、图书室、保管室、办公室、棋牌室和乒乓球室(其中第一层4间,第二层2间)。修建花园式露天跳舞广场一个,占地3000㎡。具体建设规划如下:

(一)活动中心第一层(四间)

1、文娱活动室

建设标准:使用面积为120㎡。

功能:为老年人休闲娱乐、老年人协会组织成员过组织生活以及学习提供场地和设备。

内部设施:音像设备、沙发、桌子、椅子等。

2、图书室

建设标准:使用面积为26.6㎡。

功能:为老年人乃至全乡人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带来方便。内部设施:图书报刊专用架、图书、桌子、椅子等。

3、保管室

建设标准:使用面积13.3㎡。

功能:为老年人的二胡、象棋、麻将等文体用品或其它贵重物品提供存放的地方。

内部设施:货架、柜子等。

4、办公室

建设标准:使用面积12.92㎡的两间。功能:为老年人协会提供办公场所。

内部设施:办公桌、椅子、文件柜、沙发等。

(二)第二层(两间)

1、棋牌室

建设标准:使用面积56㎡。

功能:为老年人提供棋牌娱乐的场地。内部设施:桌子、椅子、沙发、象棋、麻将等。

2、乒乓球室

建设标准:使用面积80㎡。

功能:为老年人提供乒乓球运动的地方。内部设施:乒乓球桌、椅子等。

(三)露天跳舞场

建设标准:占地3000㎡,花园式绿化、亮化、水泥硬化。功能:为老年人提供室外运动场地。

六、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活动中心总建筑面积为320㎡,实际使用面积为227.82㎡(不含楼梯

间、墙体所占面积),经初步预算,建设完成需要资金28万元;修建占地3000㎡花园式露天跳舞广场,需要60万元,总计需要88万元。

资金筹措:州老龄办补助资金28万元,县、乡、村自筹资金60万元。

七、效益分析

该项目建成后,切实为农村老年人提供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的服务场 所,可使该区500多位老年人和部分年轻人积极参与到老年协会活动中去,促进村级老年协会建康发展,推动农村老年协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八、组织保障措施

1.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关心老年人的健康和文化生活,积极创建老年协会,关心老年活动场所建设。

2.充分发挥村两委会的作用,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推进村级老年协会活动建设的顺利实施。

岑巩县羊桥乡人民政府

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篇5

老年保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养老保障的制度安排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福利体系甚至国民经济的走向和运行。伴随老年保障逐步变成社会性的制度,政府在其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要实现“老有所养”的社会和谐目标,需要加快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以及无保障老人的养老补贴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基础养老金运行机制。

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中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逐步建立了多种类型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城镇地区,主要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制度;在农村地区,主要是民政部1992年推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进入21世纪以后一些地区开展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另外,一些地区还对跨地区就业的非户籍就业人员(主要是农民工)建立了单独的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覆盖的人群不断增多。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和拥有退休金资格的从业人员约为2亿人,已经领取基本养老保险金(4954万人)、离退休金(约800万人)和农村社会保险养老金(392万人)的总人数约为6000万人。

老年人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篇6

报告人:

2018年11月9日 中国老年人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为全面反映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了解存在的问题,对西钢社区及附近居民进行了走访,获得了大量资料。

本次调查范围为西钢三其村老年居民及附近健身老人。调查时点为2018年国庆节,调查对象是抽样范围内城乡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调查内容主要涉及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状况、经济供养、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精神文化生活、社会活动、老龄基层组织和工作等情况。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共获得有效样本量31份,其中城市14份,社区问卷17份。

一、老年人的基本状况

本次调查显示: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总体上看,老年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及自身的素质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老年人在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实惠,主要表现在:

1、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增加

近十几年,在国家经济实力增强的基础上,全国人民的生活迈人了小康阶段,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

2、老年人家庭生活条件改善

2018年,老年人的家庭生活设施较2010年有了显著增加。在城市,2010年8种,其中,自来水拥有率从2010年的93.4%增加到全覆盖,电视机从95.2%增加到全覆盖,洗衣机从70.6%增加到90.60%。除了上述3种外,还增加了煤气、电话、手机、冰箱和微波炉等,天然气拥有率从77.4%上升到96.7%,电话、手机从71.1%上升到96.7%,电冰箱从65.9%上升到100%。

城市老年人家庭平均拥有住房3.32间,户均住房面积达70.3平方米。90.5%的老年人有自己单独的住房。住房制度改革后,66.8%的城市老年人对自己的住房拥有所有权。农村老年人家庭平均住房4.02间,户均住房面积达85.7平方米,90.3%的老年人有自己单独的住房。

3、老年人口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

20100年,老年人的文盲率比2010年大幅度下降。城市老年人的文盲率从2010年的21.6%下降到11.7%,其中,男性的文盲率从19.5%下降到10.8%,女性从23.5%下降到14.3%;在城市,小学程度的比例从33.4%提高到51.8%,初中程度从17.4%提高到27.1%,高中以上程度从20.9%提高到40.6%。老年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进人老年所致,同时,老年文化教育工作不断加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4、老年文体活动比较丰富

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后,老年人对精神生活有了更多的追求。老年人最多的闲暇活动是看电视以及广场舞,其次是散步,第三为听广播。其他的闲暇活动老年人也积极参加,如打麻将、打牌、下棋、看电影、听戏、逛公园等。在城市

5、城市老年人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虽然大多数城市老年人已经退出了生产领域,但是,由于寿命延长及健康状况的改善,许多老人依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所在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城市中43.8%的人从事过义务劳动,22.5%的人参加过治安活动,30.6%的人参加过对青少年的教育活动。由此表明,他们仍然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6、社会救助缓解了特殊群体的经济压力

部分老年人的生活困难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对老年人的经济救助力度不断加大。老年人中得到政府和集体救助的越来越多。无退休金、健康状况差、独居、高龄、无子女的老人得到的社会救助相对更多一些。‘经济帮助大大缓解了这些弱势群体的经济压力,为他们维持基本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持。

7、老年人享受到多方面优待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各级政府针对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在教育、交通、娱乐场所及其他公共设施等方面,向老年人提供不同形式的优待,如老年公交卡。这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而且也进一步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老年人的关怀。

8、老年人得到许多服务

随着老龄事业的发展,老年活动场地和设施不断增加,方便了老年人的文体活动。老年人居住区附近都有老年活动室。

社区为老服务的发展,方便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目前,社区服务网络己初具规模。城市老年人居住的社区中均有“上门看病”服务。各级组织积极开展为老年人“送温暖”活动,经常深入老年人家庭看望、慰问。

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广泛关注。2018年,城北街道办事处绝大多数基层老龄工作机构都开展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普法宣传工作,对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起到了积极作用。

9、老年人对现实生活状况基本满意

多数老年人认为自己的经济状况“够用有余”或“大致够用”,“与以前的老职工相比,经济上有了保障”。“与过去的老年人相比,生活水平提高”了。在医疗保障服务方面,从总体上看,老年人感到看病就医还比较方便。绝大多数老年人有良好的家庭关系,认为家庭和睦的,认为子女孝顺的比例都在85%以上。老年人对自己的生活状况表示满意或还可以的,达到95%以上。

二、调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

1、城市还有一些老年人不能享受离退休金

对于老年人来说,退休金是一个基本的、稳定的收入来源。但是,养老保障制度尚未覆盖所有的老年人。城市老年人中,离退休人员占72.2%;仍在工作的人占0.8%;从未工作和其他人占26.9%,这部分老年人不能享受退休金,他们基本上依靠家庭养老。女性和高龄老人问题尤为突出。

2、参加商业养老保险者少、没有养老储蓄者多

商业养老保险近几年才刚刚发展起来,城市有商业养老保险收入的老年人仅为11.2%,对老年人经济生活的作用微乎其微。由于低收入和多子女,老年人过去长期处于基本温饱状态,大多是收支相抵,所剩无几,所以很少有剩余钱储蓄。

3、普遍担心今后的养老问题

退休金水平普遍偏低,其他收入来源又很有限,因此,在有退休金的老年人中,很多人担心退休金养不了自己。在未就业的老年人中,无退休金或无社会保险金的老年人对自己的晚年生活最无安全感,担心“没有生活费来源”。

4、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挑战

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仍然以家庭养老为主。获得子女的经济支持的老年人不在少数。但是,子女作为主要赡养人的作用正在发生改变。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尊老、养老的传统带来冲击。家庭对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生活保障的传统作用正在削弱。

(三)贫困问题亟待解决

1、群体内部贫富悬殊

由于社会转型、城乡差异、所有制差异、体制改革以及文化、历史等诸多原因,在老年人口内部,离休和退休之间、性别之间、所有制之间、有无社会保障的老年人之间收入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

2、疾病是贫困的重要原因

老年贫困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除了地区差别、体制转型及家庭因素的影响外,生病是导致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调查发现:在消费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之下的老年人中,健康状况差的人较多,而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上的老年人中,健康状况差的较少。健康状况与经济状况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疾病对贫困的影响。健康状况差的老年人反映经济困难的人较多。

3、子女下岗加重了老年人的生活负担

家庭仍是老年人经济上的重要依托。一般来讲,子女是老年人经济发生困难时首选的依靠对象。但调查发现,在城市,子女的经济状况影响到老年人的经济供养水平,有的甚至还需要老年人倒贴。

(四)医疗保障水平不高,社会服务不能满足需求

1.医疗保障水平低,家庭负担重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不断恶化,发病率上升,他们对医疗的需求越来越高,但是,他们的支付能力低,可利用的医疗卫生资源极为有限。

2.治病就医是老年人最担心的问题

在城市,医药费拖欠现象较为突出。除了医疗保障水平低、医药费拖欠外,医疗费上涨快也在影响着老年人看病就医。就医看病的费用增长较快,老年人普遍对看病就医忧心忡忡。老年人普遍反映:“什么都不怕,就怕生病。”

3.家庭照料功能在减弱

在现代化过程中,家庭日趋小型化,老年人的家庭生活照料问题日渐突出。家庭结构小型化的同时,代际分离趋势也在增强。根据本次调查,老年夫妇以及老年人独自居住的比例在城市里日渐增长。在我国,子女对于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无子女老人较其他老人会遇到更多的生活困难。不少老年人担心自己生病时无人照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家庭传统的功能已不再能够完全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要了。

4.社会化服务与老年人的需求有很大差距。

调查表明,老年人愿意住养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的比例不高,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依然是老年人的主要照料者。

一般来讲,子女是老年人经济发生困难时首选的依靠对象。但调查发现,子女的经济状况影响到老年人的经济供养水平,有的甚至还需要老年人倒贴。老年人中很多人都在担心子女下岗。

(五)精神文化生活与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加强。

1.活动场所有限、设施短缺,文体活动参与率低

调查显示,在城市,老年活动场所不仅十分有限,而且分布不均衡,设施短缺,利用率不高。从总体看,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少,文体娱乐活动的参与率低。但对于需要文化、技术、经济条件的活动,如打太极拳、打球、书画、唱歌跳舞、旅游、集邮收藏、学电脑等活动仍有相当需求。

2.有参加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但需要加以组织和引导

我国目前多数老年人还属于低龄老人,他们的健康状况尚好,可以也愿意参加社会活动和服务。动员、组织和引导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进一步发掘老年人的潜力,成为新时期老龄工作的一项新任务。

3.缺乏精神慰藉 转型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家庭的变化,不仅对老年人的物质生活产生影响,而且给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带来冲击。而有配偶老年人中有孤独感的比例较低。由此表明,老年人的精神卫生和精神慰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社会和家庭应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怀。

4.担心子女不孝敬

在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文化中,子女对老年人的态度直接影响到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经济保障与精神慰藉。从总体看,大多数子女是孝敬父母的,老年人对子女持肯定的态度,但仍有一小部分老人担心子女不孝顺。老年人对于女孝心的担心,从侧面反映了家庭养老中潜在的问题,也表明普遍提高成年子女敬老、养老意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三、对策建议

老年人问题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从本次调查的情况看,有些问题日益突出,有些问题初见端倪。按照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未雨绸缪的原则,我们对此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自1999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成立后,中央在老龄工作上提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应对措施正在逐步贯彻,应继续狠抓落实。在此基础上,根据这次调查反映的问题,结合贯彻“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以及十九大”精神,课题组提出如下建议:

(一)高度重视贫困老年人的救助工作

1.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贫困老年人救助的投入,凡有条件的地方应加快建立针对老年人特殊困难的专项救助经费,并形成制度。在农村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积极组织引导农民参加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点解决农民因患传染病、地方病等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2.建立和推行依靠社会各阶层和社会力量认助、认养、认捐特困老年人的制度,逐步建立起政府和民间相结合的特困老年人救助体系。建议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把动员社会力量、救助贫困老年人的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推动作用。同时,要加强对各地老年基金会的指导,发挥民间团体的积极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利用多种渠道,筹集更多的救济资金。

3.建立鼓励社会力量救助的激励机制。对在贫困老年人救助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注意培养典型,及时总结和推广他们的经验,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定期开展表彰活动。

(二)进一步完善城市养老保障制度

1.加快立法进程。在完善城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国家应加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扩大保险覆盖面,加大资金征缴力度,使上述新制度不断巩固和完善。

2.在巩固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应采取措施推动补充养老保险的建立与完善,适当降低退休金的替代率,切实保证老年人养老金的增长与社会发展同步。

3.社会养老保障与自我保障相结合。提倡个人养老储蓄,从年轻时就树立起自我养老意识,为自己今后的养老做好经济和物质上的储备。

(四)继续加强对老年人的医疗和照料服务

1.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卫生资源相接合,推进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部分卫生资源向社区的转移,逐步完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源配置比例,增强社区老年卫生服务供给能力。

2.在卫生资源缺乏,且没有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的地方,当地人民政府有责任按区域卫生规划及配备标准进行卫生资源调整,举办或委托举办社区老年卫生服务机构。

3.把促进人群健康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人手,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推进各项有益老年期健康的文体活动,发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运动项目。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帮助老年人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4..建立社区照料服务网络。发展为老服务事业,增加服务照料内容,尽可能地满足老年人对设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加强对社区内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各单位的老年服务设施应面向社会,提高使用率,尽可能地向所有老年人开放。’

5.要重视高龄老年人的照料、护理问题,现在应着手研究、建立高龄老人的照料保险。加强老年医学基础研究,高等医学院校应设置老年医学和老年护理专业。

(五)重视老年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1.经常组织开展老年人喜闻乐见的集体活动。充分利用电视和广播媒介办好老年节目的目标。

2.积极发展老年大学(学校)。根据老年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搞好老年教育。

3.寻找适合老年人思想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探索在新形势下开展老年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

4.大力倡导“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敬老道德规范,将敬老道德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计划,写进教材;动员和组织广大青年和社会公众加入到为老年人服务的志愿者行列;宣传先进典型,树立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o

5.积极引导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高度重视老年人在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中的积极作用,根据社会需要和自愿量力的原则,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活动,引导老年人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发挥积极作用。

6.充分发挥老年群众组织的作用。支持老年人自愿建立文化学习、娱乐、健身、互助服务和调解等织,在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和社区老龄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形式多样的老年群众活动。老年人协会老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关部门应加强研究,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规范行为,加强管理,进步发挥其在老龄事业中的积极作用。

7、开展敬老老模范单位和个人评比表彰活动,逐步建立制度化的奖励机制,调动各方面支持参与老龄工作的积极性。

老年活动中心建设现状 篇7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和经济条件的改善, 当前老年人对许多事物的价值属性, 价值关系正在从变化中逐步形成一定的心理或行为取向, 无疑, 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重要形式之一——体育, 处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形势下, 经济文化生活水平有较大改善的今天, 伴随着人们对体育功能的认识、个人价值的认识, 其老年人体育价值观具有哪些特点[2]。这正是本文所要控求的问题, 以求社会体育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被试选自辽宁省、山东省、河南省的老年人, 共发放调查问卷2 000份, 收回有效问卷1 918份, 问卷回收率为95.9%。有效被试共1 918人, 其中男980人, 女938人。被试样本特征 (见表1) 。

由于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只占总人数的0.6%, 并不具备代表性, 故本研究不把80岁以上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

2.方法。 (1) 问卷调查法。根据对参加体育活动意识内涵和外延的界定, 编制具有科学性、针对性的调查问卷, 对辽宁省大连市、山东省威海市、淄博市、陕西省西安市的老年人展开调查。自编问卷采用5级计分, 临界值为3分, 得分越低, 表明体育意识越好。1) 采用自编问卷了解被试的参加体育活动意识现状, 调查同时了解被试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家庭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等情况和对当前老年人体育锻炼的认同情况。2) 自编问卷的信度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 (a系数) 和重测信度 (稳定性系数) 指标来检验被试的体育意识问卷, 其中重测信度是间隔4 w后对60名被试者进行实测得到的结果, a系数为0.760, 重测信度为0.570。1) 表示P<0.05;2) 表示P<0.01;3) 表示P<0.001。 (2) 访谈法。访谈法是本研究的辅助方法, 访谈采用谈话式提问, 收集到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有力佐证。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及相关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二、结果

(一) 体育意识维度各因素的结果

老年人体育意识因素中体育认识 (1.698 8±0.554 03) 分, 体育情感 (1.750 1±0.624 41) 分。

1. 体育认识。

尽管第21题有95.3%的老年人认为“体育锻炼应该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明绝大多数老年人认识到了体育锻炼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第25题仍有11.5%的老年人认为“我现在身体很健康, 没有必要进行体育锻炼”, 这说明少数老年人还没有认识到体育对愉悦身心、提高生活质量的意义。

在体育认识维度上各因素的大多数老年人对体育作用有较客观的认识。认为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健康593人 (30.5%) , 减肥196人 (10.1%) , 开心、自信404人 (20.8%) , 缓解压力353人 (18.1%) , 更强壮、更健美143人 (7.3%) 。不同性别的老年人参加体育运动的目的有差异 (见表2) 。

(%)

2. 体育情感。

表3显示, 虽然第24题90.7%的老年人认为“参加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促进身心健康、消除身心紧张和疲劳, 而且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但第15题却有26%的老年人选择“体育锻炼时我感觉时间过得很慢”, 可以看出少数老年人对体育运动缺乏正确的认识, 并且没有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

(%)

(二) 不同城市、性别和年龄的老年人在体育意识上的比较

(见表4) 。不同城市、性别和年龄的老年人体育意识差异非常显著。1.体育意识各城市间的比较 (见表5) 。

2. 在体育意识维度上各年龄之间多重比较 (见表6) 。

70~79岁年龄段的老年人体育意识和50~59岁、60~69岁年龄段的老年人差异非常显著。

3.不同性别的老年人在体育意识上的比较。男性 (1.664 1±0.470 33) 分, 女性 (1.861 7±0.607 71) 分, 男性的体育意识明显好于女性。

三、讨论

老年人体育意识各因素得分分别在3分以下, 说明辽宁、山东、陕西省老年人有较强的体育意识。老年人对体育的价值、体育与自己的关系比较清楚, 对体育的运动有较正确的认识。

1.不同性别老年人的体育意识存在差异。男性的体育意识明显好于女性, 这可能和男性较女性爱好体育运动有关系。男性在体育运动中对体育的认识更加客观, 体育体验越来越丰富, 体育意识不断增强。对于体育运动与健康的关系男性、女性认识上基本一致, 而对于体育运动对心理压力的缓解作用, 女性的认识更深刻一些, 男性通过体育运动展示自我的意识强于女性。

2.不同城市老年人的体育意识存在差异。大连市和威海市、淄博市老年人的体育意识差异非常显著, 且大连市好于威海市和西安市;淄博市和西安市之间差异显著, 且淄博市好于西安市。

3.不同年龄老年人的体育意识差别非常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 50~59岁年龄段老年人体育意识明显强于60~69岁、70~79岁年龄段老年人, 体育意识最淡薄的是70~79岁年龄段老年人。

以上调查结果说明三省老年人的体育意识较强, 但是四个被调查城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老年人的体育意识水平不均衡, 70~79岁年龄段老年人、女性的体育意识相对较差, 西安市老年人的体育意识仍然有待提高。应该提高对老年人科学健身的关注度, 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体育意识, 使其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陈荫生, 陈安槐.体育大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25.

高校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现状与思考 篇8

关键词:高校行政服务中心现状建议

.近年来,随着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内部分高校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校内师生的服务、探索高校行政体制改革的路径,开始在学校内部推出了行政服务中心(或行政服务办事大厅),并取得了不错的师生口碑和校内外影响。然而,高校行政服务中心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由于高校在本体上与政府有着较大的区别,它能不能可持续发展、能不能成为高校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方向,还需要我们在深入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一、行政服务中心的概念及高校行政服务中心的产生

行政服务中心(行政服务大厅)是政府为进一步转变职能、规范行政行为、改革审批方式、提高行政效能、优化政务环境,按照“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原则成立的政务服务部门。在我国,综合行政服务机构大都产生于本世纪初,尤其是《行政许可法》颁布前后。据有关统计资料,全国已有不同层级的综合行政服务机构3300多家,几乎覆盖了全国所有县市。我国综合行政服务机构的产生,顺应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现实要求,是政府公共服务方式和服务程序的一种新的探索。

高校行政服务中心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是高校学习政府经验推进行政服务理念和职能转变的产物。根据网络资料的检索:最早建立的高校行政服务中心的是中国科技大学行政服务中心,于2009年9月10日正式启用,但它只实现了行政部门的集中办公;第一个实现“取号办理,一站式窗口服务”的高校行政服务中心是上海理工大学的公共服务中心,于2011年10月28日正式启用;于2013年2月27日正式启用的浙江大学行政服务办事大厅则在行政服务办事机构独立性、校内事项整合彻底性及事项办理标准化和受理平台信息化方面又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二、高校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当前已经建成或者着手建设行政服务中心的国内高校寥寥无几,并且在已经建成的也大都名不副实,实际上只是物理办公空间的集中或者是某个专项工作的办事中心(比如学生公寓服务中心、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等),严格地说,只有真正按照“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并联式审批、阳光下作业、规范化管理”的运行模式建设,充分整合校内审批和服务事项,使校内师生不出大厅即可办理大部分校内事项,这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高校行政服务中心。如果以此为标准,那么当前高校行政服务中心建设至少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服务事项有待扩展。当前高校的行政服务中心,一方面是没有覆盖与师生关系密切的所有部门,另一方面进驻的部门由于种种原因也没有把所有的事项都放到行政服务中心办理。这就至少导致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师生弄不清楚什么事情可以在行政服务中心办理,什么事情需要回原部门办理;二是涉及多个部门的事项,行政服务中心无法彻底办完,还要再跑其他部门;三是同一个部门的事项甚至都有可能出现行政服务中心和部门来回跑的情况。

2.事项联办有待破题。目前,即使是最完善的高校行政服务中心实际上也只是实现了部门行政服务的集中化和窗口化,对于新教工入职、毕业生离校、校内活动审批等涉及多部门、多环节审批的事项还是由各环节涉及的部门分别审批,加上有些部门并未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立窗口,就导致了办事师生依旧要跑很多门、找很多人,大大减低了工作效率,并且也可能招致广大师生对行政服务中心工作成效的质疑。

3.审批流程有待简化。高校行政服务中心的服务事项的梳理工作主要是由入驻单位完成的,只是对是否适宜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办理进行了审查,在审批流程上还是和原来在各部门办理时并无二致,各审批环节设立未必都经得起必要性和合理性的检验,如果不加以简化和优化,必然会影响工作效率和师生满意度。

4.申报资料有待精简。与政府类似,高校在设立行政审批或服务事项时,由于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往往每个事项都要递交单独的申报材料,而实际上,这些表格需要采集的信息基本上都很雷同,所以,经常有师生抱怨,在学校里办事总有填不完的表格。而在建立行政服务中心之后,这些事项集中到办中心办理,这个问题就进一步凸显出来了,甚至会出现师生去两个相邻的窗口办理不同事项,需要交两份基本雷同的表格的情况,精简申报资料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进一步加剧。

5.服务标准化有待加强。行政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来自各部门,其本身的敬业精神、服务态度、个人素质、业务能力等本来就各不相同,加之又受各自部门的文化影响,体现在为师生提供的服务上也肯定也参差不齐。而对于行政服务中心管理部门来说,如何响应师生的要求,通过推进服务的标注化来规范和提高所有窗口的服务质量,就成为了无法绕过的重要问题。

三、对进一步推进高校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针对当前高校行政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及困难,我们认为要充分发挥行政服务中心的作用,为师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推进服务事项的扩展。一是由高校分管校领导或行政服务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约谈每个进驻单位负责人,要求对部门所有审批事项进行重新梳理,能入厅办理的尽量入厅办理,不能入厅办理的说明理由;二是在学校网页对各部门入驻事项和不入驻事项进行公示,征求全体师生意见;三是针对师生反应比较集中的不入驻事项(包括不入驻部门),由分管校领导或行政服务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与有关部门进行专项沟通,尽可能满足师生的期望和要求;四是对于扩展事项不积极,推进速度缓慢,或内部审批事项比较分散,存在具体困难的部门,建议在分管校领导或行政服务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的支持下要求该部门成立审批服务科,先把审批事项全部集中到审批服务科后,再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审批服务科负责对部门在行政服务中心的服务窗口进行业务指导。

2.进一步推进服务事项的简化和联办。一是要大力缩减审批时限,全面清理精简申报材料,执行“三个取消”原则:依据不明确的材料坚决取消,此前已经审核、查验的材料坚决取消,部门间能通过网络信息共享的材料坚决取消,对于要件齐全,非要件不完善的,只要申请人做出书面承诺补齐时限,即可办理相关手续;二是建立学校“登记数据交换平台”,尝试推出师生事项办理“一表制”,即服务对象在办理相关事项时,相关数据录入“登记数据交换平台”,只要数据足够,各部门可以通过交换平台获取数据,直接生成打印登记表格,避免多次重复提交信息,以提高效果,促进节能环保;三是推出审批高速专线,啃掉多环节审批的硬骨头。针对多环节审批的难题,依托业务第一主管部门,推出审批高速专线,简化办事流程,切实解决师生“办一件事,跑遍整个校园”的情况。

上一篇:镜子里的小女孩作文450字下一篇:清明节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