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城管理体制研究

2025-0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丽江古城管理体制研究

丽江古城管理体制研究 篇1

此次研究项目成果为《慈城古县城建筑管理办法》,它作为《宁波市慈城古县城保护条例》配套管理办法已经通过慈城相关部门的评审。该办法分为总则、古县城建筑类型及管理、建设管理、法律责任、附则五章。第二章和第五章为前面所述两部分研究工作即慈城古城传统建筑和建筑单体评价及分类管理研究的集中反映。古城建筑管理与普通的城市建筑管理不同之处就在于“古”字。全面客观地研究古城传统建筑,并将研究与管理实践需求相结合,才能为古城建筑管理提供比较实际、有操作意义的参考和依据,真正实现各级部门对规划保护古城风貌的目标,否则管理工作沦为空中楼阁而难以贯彻。

5。2古城建筑管理工作需要自下而上的智慧

管理实施者与管理受众需多沟通,相互了解和理解,积极探索双赢的可能性。规划者或管理制定者也需与一线管理工作者多交流,及时了解和反馈管理工作中实际存在问题。此次建筑管理模式的具体分项措施即是与一线管理工作者多次讨论交流的成果。同时应积极借鉴和学习民间实践智慧,多使用非建筑管理手段,灵活变通地实现管理目标。如多用绿化手段,外墙上种植攀援植物,院墙内外种植高大乔木,柔化现代建筑外立面,缓冲对古城风貌的破坏,同时营造古朴宁静的历史氛围。此类方法即改善古城风貌,又降低管理难度和行政成本。

5。3建筑单体分类管理结合片区逐步推进的工作方式具有可行性

丽江古城管理体制研究 篇2

关键词:丽江古城,保护管理,经验

2014年,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认真落实《旅游法》《云南省旅游条例》、市委三届五次全会精神和市政府任务分解要求, 沉着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剧、旅游管理政策冲击、保护建设资金短缺、机构改革任务繁重、保护管理工作艰巨等困难, 紧紧抓住国家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一揽子政策措施, 克服困难、化危为机, 古城保护管理工作再创佳绩。

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完成狮子山环境整治项目:自2013年下半年起, 启动了狮子山盘山路人行步道建设及景区环境改造2个项目;人行步道主体路面长1372米, 平均宽5至7米, 3条上山人行步道长3951米、宽2米, 用五花石铺设, 投资2300万元;环境改造项目包括万古楼修缮、星级厕所改造、管理用房建设等, 于2月开工, 投资225万元;配合安曼酒店实施民居修缮工程, 投资6450万元。完成东郊环境整治项目:工程于2013年6月启动, 用地7515平米, 建筑1.07万平米, 分地下、地面2部分, 投资8700万元。完成周边安置地项目:该项目与恒兴地产公司共同实施, 占地4.94万平米, 建筑6.4万平米, 464套, 密度30%, 容积率1.5, 绿地率35%, 投资2.22亿元。完成排污抢修和管网疏通工程:从1月起, 清淤整治玉河走廊3条河道及排污管网, 投资230万元。推进环城北路工程:工程全长7.5公里, 5月开工, 完成投资7241万元。启动王家庄基督教堂恢复项目:10月启动, 内容包括修缮教堂及附属建筑, 其中土木结构901平米、砖混结构685平米, 完成投资130万元。完成其它保护性工程:完成古城维护费关坡查验点临时设施、玉缘桥片区5座木桥及200米石栏杆更换等项目, 投资1423万元;做好古城周边环境整治安置用地项目, 投资9949万元;做好景观、消防、农业用水和城市供水调配, 应急调白水河水844万方, 调拉市海、清溪水库、青龙河水1900万方, 支付提水电费350万元。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 拆除了不协调建筑, 消除了不和谐因素, 拆墙透绿、显山露水, 更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优美环境, 把居民和商户对古城水系造成的污染降到最低, 缓解了交通压力, 保障了排污通畅和各种用水。

智慧古城迈出新步。推进视频监控二期工程:更换、增补高清监控探头及设备180个, 总数达230个, 投资450万元, 实现城内重点区域全覆盖。推进世遗数字化与文化旅游综合服务示范项目:属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于2013年初启动, 翌年8月通过科技部中期审计, 获科技部补助860万元、科技厅配套228万元, 完成投资1280万元。推进数字化管理技术集成与应用方案项目:属科技厅党政一把手项目, 包括配电网安全远程监控、视频监控智能分析、遗产监测预警3个子项目, 科技厅补助300万元, 完成投资1480万元;其中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已建成并通过评审, 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推进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与云南浪群科技公司合作, 创办丽江云商科技有限公司, 研发以古城无线网络及移动电商平台为依托的电商服务平台;分3个阶段实施, 目前正实施古城内公共区域Wi Fi全覆盖及系统研发, 投资3000万元, 完成600万元。升级改版“玩转丽江”手机电商平台:平台于2013年初建成, 为紧跟互联网发展技术, 于7月完成平台软件升级改版, 投资160万元;平台已录入商家4136家、旅游线路18条、旅行攻略59条、景点介绍62个。升级更换联网查询系统:在核心区域更换联网查询触摸屏11块, 投资100万元;剩余触摸屏将陆续更换。上线运行新版OA系统:应用新版OA办公自动化系统, 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无纸化和移动办公, 投资7.5万元。建成公众微信服务号和升级改版官方网站:公众微信服务号关注人数突破7000余人;网站升级后, 内容更加丰富, 功能更加完善, 已成为古城最具公信力的官方网站。通过运用科技, 构建了一个技术集成的综合管理平台, 强化了消防、社会维稳等工作, 对游客和居民的服务更加方便快捷, 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提升了古城宣传力度和社会关注度, 增强了遗产保护管理力度, 促进了遗产资源的合理利用。

平安古城再上台阶。防控火灾:认真吸取4.15火灾教训, 开展消防宣传培训20期、6289人次, 发放材料2万余份;排查整治火灾隐患6000余处、多合一场所72户、处罚占用消防通道车辆54辆;建立消防安全联席会议制度, 定期分析研究火灾防控态势, 部署阶段性工作;以社区为重点, 成立8支消防检查组, 建立专管员制度, 负责社区消防各项工作;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 定期巡查;开展消防演练, 购置背负式森林消防水泵3套、手台式水泵1台, 增设消防栓7个;组织参加消防技能大赛, 获奖山地车1辆;排查公房火灾隐患190余户, 拆除私搭乱建构筑物26处, 清运垃圾杂物76车, 改造隐患线路6院23户, 更换配备干粉灭火器120具;完善《直管公房承租户消防安全责任制》, 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560余份;制定《古城民居修缮施工现场消防安全要求》, 与82家施工队伍签订《消防安全管理承诺书》;消防支出1033万元。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及时公示行政审批一览表, 明确办理程序、条件、时限;定期检查商铺、客栈, 严格按照审批条件和《丽江古城传统商业文化保护管理专项规划》, 办理《风景名胜区准营证》, 年检换证、变更和办理经营户729家;清理整治无证无照经营门店, 规范办证225家;规范民居修缮审批管理, 建立现场检查、修缮审查、监督巡查、竣工验收的全程跟踪机制, 完成修缮申请审查196份, 通过184份, 验收91项, 完成重大项目审查20个, 办理房屋转让手续21份。加大执法力度:采取“四强化”措施, 开展专项整治3次, 对无证照、无资质和违规散客接待营业网点, 做出查封或取缔处理, 整治无证餐饮店78家;及时查封被央视曝光的10家银器店, 并按上限作了处罚;集中整治城内银器店172家, 做到了三证、一店、一报告、一标签、一承诺;健全民居修缮违规违章巡查处罚联动机制, 加大查处力度, 下发停工通知105份、限期整改86份;开展占道经营、流动摊贩整治;整治噪音、污染, 处理噪音投诉102起;处理垃圾污染7件、排污管道污染6件, 下发停业通知78份、限期拆除通知123份、限期整改通知157份;强化交通治理, 设置门禁系统7个、临时交通障碍8个。通过狠抓平安古城建设, 消除了安全隐患, 维护了市场秩序, 提升了安定和谐文明的古城品位。

资金筹措续创佳绩。增强企业经营能力:转变经营策略,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提高资产使用率, 加强市场开发和外部协作, 古城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实现经营收入3208万元, 其它业务收入6249万元, 营业外收入151万元;加强银企、政企合作, 5月向招商银行融资短期贷款1亿元, 10月融资3年期贷款6800万元;与中信建投公司合作, 发行PPN融资, 目前正进行包装。加大古维费征收:加强内部管理, 建立《片区专管员制度》, 加强黑团打击、外围查验和代征管理, 把不利因素影响降到最低, 做到应收尽收;开展古维费征收管理系统与流动暂住人口信息采集系统的对接调试、推广安装和人员培训, 开展住宿行业清零行动, 推广对接安装古维费征收管理系统2420家, 签订代征协议2620家, 签订率100%;古维费征收系统3期工程通过验收并上线运行, 外勤管理实现数字化, 征稽效率明显提高;古维费入库3.38亿元, 同比增收225万元, 超额完成3亿元的目标任务;改革征收模式, 拟定了《古城实行门票收费制度方案》《古城维护费收费标准调整暨向古城保护规划区范围内经营户收取古城维护费方案》, 经市政府研究上报省政府审批。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向国家和省争取到科技项目资金1398万元, 向省文物局争取到文庙武庙专项修缮资金30万元;加大招商引资, 加强与香港宣威集团等民企合作, 使古城保护管理由政府单一主导向全社会共同参与转变。通过多渠道筹资, 为正确处理古城遗产保护、景区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为古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品牌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文化古城展现风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举办方国瑜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丽江古城中国当代文学论坛等活动, 邀请国内72名知名专家、作家、学者参加, 借助名人效应, 扩大宣传影响;举办纳西族“祭署”活动, 参与者突破1000人;开展茶马古道东线考察活动, 丰富了文献资料;举行2014年迎新春丽江文化保护发展交流座谈会, 邀请60多名纳西族文化专家共话文化发展大计;协调组织办事处、社区开展节假日文化展演、免费书写春联及菊花展活动;支持民族文化保护传承项目38项, 安排民族文化保护传承资金395万元。加大外宣力度:配合五洲传播中心和瑞士、韩国KBS、央视、上海东方卫视等媒体, 在古城录制节目;邀请央视15频道、新华社等媒体, 摄制《丽江古城, 好梦成真》等形象宣传片;协助影视公司拍摄《丽江之恋》等作品;通过新华网云南频道丽江版、新浪网丽江古城官方微博等媒体, 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 宣传报道丽江;开设古城官网多语种页面及中国日报网丽江频道英文版, 加大海外宣传;开设古城公众、《丽江读本》等微信平台, 与《世界遗产》《江南游报》等报刊合作, 加大遗产保护、消防安全宣传;与交通运输部门合作, 在昆明火车站主出站口设置丽江古城宣传栏;在火车上投放《走进丽江》专刊2.97万册;与昆明地铁广告公司合作, 在昆明东风广场制作12封丽江古城宣传栏1块;与《华夏游客》杂志合作, 实现了60万册的航班投放量。参与国际国内交流活动:完成第38届世遗大会参会准备工作, 相关材料已通过大会评审;利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2014年年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与可持续发展黄山对话会、古城保护专题讲座及学术交流会 (在墨西哥召开) 等专业论坛及会议, 展示古城保护管理成果, 交流发展经验;举办为期4天的松下世界遗产环境学习项目, 向来自全国的60余名师生作了展示与交流;组织开展4·18国际古迹遗址日、第9个中国文化遗产日等活动。精心准备, 组织参加第十届海峡两岸旅游交易会、中国上海国际旅游交易会等活动。通过上述一系列活动, 使得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世界文化名市、打造文化硅谷战略更加深入人心, 挖掘和注入了新的民族文化元素, 营造了更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 向世人展示了文化底蕴厚重、文明传承久远的丽江古城新形象。

丽江古城管理体制研究 篇3

7月17日,笔者与原丽江市民族歌舞团团长和占强进行了访谈交流。和占强围绕丽江市文化体制改革的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2004年4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来到丽江进行了考察,并将丽江列为全国文化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随后,丽江市开展了一系列高效、有序的改革工作。和占强所在的丽江市民族歌舞团正好被丽江市政府列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7家试点单位之一,率先开展了改革工作。丽江市民族歌舞团在改革之前属于依靠政府财政供养的事业单位,产权比较模糊,多位公益性资产,员工的工资较低,工作积极性不高。丽江市政府采取的改革策略是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体制改革,丽江市民族歌舞团从事业单位变成了企业,自负盈亏,自由参与市场竞争,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法人实体。在改革之后,丽江市民族歌舞团的实力更加强大,产权得到明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其相应的收入也得到提高。可以说,这次改革使得丽江市民族歌舞团的发展更加充满了活力,这些年来推出了多部深受观众喜爱的演出作品,获得了极大的市场效益。和占强目前担任丽江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副队长,据他介绍,丽江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也是在2004年的文化体制改革浪潮中成立的,其作用是改变文化市场多头执法、管理越位或不到位、执法宽严失衡的状况,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

7月20日,笔者来到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对团长和漩进行了访谈。和漩团长介绍了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在丽江市文化体制改革之后取得的喜人成果。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成立于1965年2月20日,隶属于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广电新闻出版局下属部门,是全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目前共有职工32人。在完成了文化体制改革之后,歌舞团焕发了新的光彩,在全体职工充满活力的共同努力之下,歌舞团多次取得骄人的成绩:“纳西姐妹花”组合在第十三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荣获原生态组银奖;歌舞团组建的“纳西田野之声”原生态组合,在2010年6月参加第十四届CCTV“天之蓝杯”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荣获原生态组别的优秀奖,2011年歌舞团精心打造的大型家园音画歌舞《依古纳西》获得云南省第十一届新剧目展演歌舞类金奖。此外,近年来歌舞团多次应邀参加省内外及中央电视台的文艺节目录制,并先后获邀代表丽江出访新加坡、澳门、日本、美国、比利时、澳大利亚等国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在提到文化体制改革的红利时,和漩团长举了歌舞团下乡演出的例子进行说明。在改革之前,歌舞团如果要进行下乡演出,必须要先写申请,然后一层层经过上级的审批,才能拿到下乡演出的经费,非常麻烦。而在改革之后,情况大大好转,现在是政府每年拨给歌舞团适当的钱作为下乡演出的经费,这样大大促进了歌舞团的下乡演出工作。仅去年一年,歌舞团就完成了下乡巡演42场,走遍了玉龙县的16个乡镇,还到了丽江市其他地区。

此外,笔者还观看了丽江当地代表性的两台大型演出《印象·丽江》和《丽江千古情》。这两台演出都让笔者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尽管这两台演出都是每天上演两到三场,但几乎场场爆满。可以说,文化体制改革之后,丽江的演艺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笔者在进行一番总结和调查之后,总结了丽江市演艺文化产业取得成功的几个要素:现代化的舞台效果、注重与观众的互动、多样的宣传渠道和可贵的品牌意识。《印象·丽江》《丽江千古情》代表了丽江演艺文化产业的成功,而丽江演艺文化产业又为全国其他地区的演艺文化产业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着“三加快”、“一加强”的重点任务:第一,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第二,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第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第四,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根据笔者在丽江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结果,自2004年以来丽江市很好地完成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所面临的 “三加快”、“一加强”的重点任务:第一,在文化体制改革中丽江的文化单位建立起了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更有力于发挥其创造力,增强了文化单位的市场竞争力,而丽江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的建立更是促进了丽江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秩序的形成。第二,在文化体制改革之后,丽江市对文艺演出下乡的扶持力度更大,为歌舞团等单位提供了资金保障,促进了文化演出下乡的发展,建立起了兼顾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第三,文化体制改革之后,丽江市精心打造了《印象·丽江》《丽江千古情》等大型演艺文化产业,这些大型文化产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了丽江新的经济增长点。第四,文化体制改革以来,丽江市积极鼓励各文化单位进行创新,推出新颖优质的节目。现场观看三台大型演出的笔者也的确感受到了演出中随处可见的创新元素,这些创新既迎合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又不失民族特色,因此获得了大量观众的喜爱。正是这些充满创意的优秀节目推动了丽江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

同时也应看到,虽然丽江十余年来的文化体制改革硕果累累,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例,虽然《印象·丽江》《丽江千古情》大获成功,但却大大冲击了成立于2002年的大型民族舞蹈歌舞诗画《丽水金沙》。《丽水金沙》曾是丽江最受欢迎的演出,但却被2006年成立的《印象·丽江》和2014年成立的《丽江千古情》凭借其巨大的财力抢占了很大的市场,业绩不断下滑。此外,代表丽江当地纳西族音乐的大研古乐会也受到了这些大型商业演出的冲击,逐渐受到冷落。丽江当地的文化产业市场虽然火热,却也残酷,如何引导不同文化单位之间良性竞争,是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由此可见,我国文化建设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我国的经济体制的要求不完全适应.同不断扩大时外开放的新形势还不完全适应。

东古城小学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篇4

一、为确保师生在校内外的人生安全,特制订本制度。

二、切实加强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通安全意

识,做到教育“常规化、细实化”。

三、校外行走严格遵循道路交通规则;做到路上不玩耍、不追逐、不

打闹;按时上、放学;发生意外及时求助,同伴间要互相帮助。

四、校内不准追逐,做到不跑、不挤、不推、不抢,按次序行走。

五、校内不准骑自行车、助动车,进入园门后一律下车推行,到指定

位置停放,摆放整齐有序。

六、进出学校车辆必须减速慢行,车速不得超过5公里/每小时;

上下学时禁止车辆通行;校内禁止按喇叭。

七、每位教师要做好管理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 改正错误。

扬州市扬州古城消防安全管理办法 篇5

《扬州市扬州古城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已于2014年10月30日经市政府第27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扬州市人民政府 2014年12月9日

扬州市扬州古城消防安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扬州古城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预防和减少火灾,保护人身、财产安全和历史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江苏省消防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扬州古城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市区古运河、二道河、护城河以内的扬州明清城区(以下简称“古城”)的消防安全管理。

在古城内居住、经营和从事古城保护、管理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古城消防安全管理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

第四条 古城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在市人民政府统一部署下进行,由广陵区人民政府具体负责,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做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工作。

公安机关对古城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并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负责实施。

古城保护、规划、建设、工商、文化、文物、城管、安监、财政、旅游、民政、房管、机关事务管理、水利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古城消防安全管理相关工作。

供电、供气、供水等单位应当协助做好古城消防安全管理相关工作。第五条 古城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应当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第六条 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消防公益活动,对消防公益事业进行捐赠。鼓励公民参加消防志愿服务组织,开展消防志愿服务活动。第二章 消防安全要求

第七条 古城内新建、扩建建筑和对既有建筑进行改造,应当尽量选用不燃、难燃烧材料。第八条 古城内既有建筑密集区的防火间距不符合消防技术规范要求的,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依照消防技术规范和既有建筑分布状况划分防火分区,区域间应当保留不小于3.5米的防火间距。

00001

第九条 经营性场所与非经营性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的,经营性部分与建筑其他部分应当用耐火极限不小于2小时的不燃烧体进行防火分隔。

第十条 输电架空线路不得跨越可燃屋面建筑。

第十一条 室内电气线路不应直接敷设在可燃物上;确需敷设在可燃物上或者在有可燃物的吊顶内敷设的,应当穿金属管、封闭式金属线槽或难燃烧材料的塑料管保护。经营性场所的业主应当定期检查电气线路。

开关、插座和照明灯具靠近可燃物的,应当采取隔热、散热等防火保护措施。

第十二条 非住宅建筑内的厨房应当靠外墙设置,厨房动火部位及烟道与建筑内的其他部位应当进行防火分隔,墙体应当采用不燃材料,顶棚和屋面应当采用不燃或难燃烧材料。

用于采暖的明火或高热器具,其周围1米范围内的墙面、地面应当采用不燃材料进行防火隔离保护。00002

第十三条

采用液化石油气钢瓶供气的公共场所,液化气钢瓶应当集中靠外墙设置并与其他部位进行防火分隔,储气量不得大于1立方米。第十四条 古城内不应设置生产、经营、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场所;确需设置的,应当设置在远离其他建筑的相对独立的安全地带。对已经设置、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易燃易爆场所,应当逐步实施搬迁或取缔;实施搬迁或取缔前,应当对其加强消防安全管理。

第十五条 古城内燃放烟花爆竹,应当严格按照国务院《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执行。第三章 消防设施

第十六条 古城应当设置消防站,在历史文化街区和离消防站较远、火灾危险性较大的社区,应当设置消防执勤点。消防站、消防执勤点的设置由广陵区人民政府会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规划部门根据实际需要确立。

第十七条 消防站、消防执勤点的建设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有固定的执勤车库和营房;

(二)消防站应当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中二级站以上标准配备消防车辆、装备;消防执勤点应当根据道路、水源情况和辖区实际火灾危险性合理配备消防车辆、装备,至少配备两辆轻型消防车和相应的灭火器材;

(三)有专职或志愿消防队员。

第十八条 古城内新建消防车道宽度不得小于4米;新建可供小型消防车通行的道路中心线间距不得大于160米。

供消防车通行的道路应当保持畅通,不应设置固定式的隔离桩、栏杆等障碍设施。

第十九条 古城内道路沿线应当按照消防技术规范要求设置市政消火栓,其间距不应大于120米。第二十条 古城内的公共建筑应当按照消防技术规范要求设置室内消火栓系统。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一般应当同时设置消防软管卷盘等便于取用的简易设施。

第二十一条 古城内的经营性场所应当结合实际情况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场所建筑面积小于1000平方米的,可设置局部应用喷水灭火系统。

第二十二条 古城应当结合周边河道实际情况设置消防取水平台,取水平台应当设取水设施;消防水源不足的区域应当配置远程供水泵组与装备。取水平台设置位置以及取水平台和取水设施建设方案应当事先经水利部门审查同意。

第二十三条 古城应当在适当位置建设公共消防水池。消防水池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水池容量不得小于500立方米;

(二)供消防车或机动消防泵取水的消防水池应当设取水口;

(三)消防水池应当保持水量充足,水质符合灭火要求,水池补水时间不超过48小时。第四章 火灾处置

第二十四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针对古城情况,制定灭火和应急救援预案,实施灭火和应急救援作战演练。有关单位应当协助。

第二十五条 建立和完善古城火灾事故应急处置联动体系。各职能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古城消防综合应急演练,火灾发生后应当立即赶到现场配合处置。

第二十六条 古城内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火灾,应当迅速报警;起火单位应当组织扑救初起火灾。古城内人员密集场所发生火灾,该场所的现场工作人员应当立即组织、引导在场人员疏散。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为火灾报警、灭火和应急救援提供便利。任何单位、个人不得阻拦报警。第二十七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接到火灾报警后,应当立即赶赴现场,采取有效措施组织灭火和救援。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 古城内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及建筑装修,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申报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或备案。

古城内新建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消防技术规范执行。第二十九条 公众聚集场所在投入使用、营业前,建设单位(个人)、使用单位(个人)应当向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申请消防安全检查。未经消防安全检查或者经检查不符合要求的,不得投入使用、营业。

第三十条 依法需要申报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或备案但消防安全条件不符合消防技术规范要求的既有建筑、场所,应当及时进行整改并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审批或备案。

第三十一条 消防水源、消防站、消防车通道等公共消防设施不足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提请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建设改造。

第三十二条 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的消防设施、消防通道,应当按照消防技术规范设置。确因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需要,无法按照标准和规范设置的,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会同同级规划部门制订相应的防火安全保障方案。

第三十三条 对不符合消防安全条件的经营场所,文化部门不得核发文化许可;存在无照经营行为的,由工商部门和相关行政许可审批部门依据国务院《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的规定予以查处;存在违法建设的,由城管、规划、建设等部门予以查处并依法处理。

第三十四条 文物部门落实行业监管责任,将消防安全列入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督促指导文物建筑管理、使用单位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

文物建筑消防安全保护措施不到位的,文物部门应当督促管理、使用单位落实整改责任、措施和资金,积极实施技术改造。

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等的消防安全保护措施,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三十五条 古城内的社区应当按标准建立完善志愿消防队,设立固定消防宣传点,确立社区义务消防宣传员,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巡查检查、消防宣传教育和应急疏散演练。

第三十六条

古城内住宅区的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对管理区域内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建筑消防设施和消防车通道进行维护管理,提供消防安全防范服务;未委托物业服务企业的住宅区,社区居民委员会应当组织业主、使用人签订防火协议,明确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对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建筑消防设施和消防车通道进行管理。

古城内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由两个以上单位管理或者使用的建筑物,管理或者使用单位应当明确各方的消防安全责任,并明确统一的机构或者委托物业服务企业对共用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建筑消防设施和消防车通道进行管理。

第三十七条 经营性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人、消防重点部位工作人员应当经消防安全培训合格后上岗。消防安全管理人负责对本单位新员工进行上岗前消防安全培训,并每半年对本单位所有员工进行一次消防安全轮训。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有违反本办法条款行为的,由相关主管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依法进行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阻碍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丽江古城管理体制研究 篇6

丽 江 市 人 民 政 府 公 告

第12号

《丽江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法》已经2008年1月11日丽江市人民政府第25次常务会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2月23日起施行。

二八年一月三十日

丽江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规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农村最低保障)制度,保障农村困难居民的最基本生活,根据国家、省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农村最低保障制度,是指政府对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最低保障标准的农村困难居民实行以货币补助为主要形式的差额救助,保障其达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

第三条 建立和实施农村最低保障制度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保障最基本生活;

(二)公开、公平、公正;

(三)政府救助与社会帮扶、劳动自救相结合;

(四)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五)动态管理;

(六)属地管理。

第四条 农村最低保障制度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各级人民政府应成立工作机构,配备工作人员,安排工作经费。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工作。

财政部门负责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筹集、审核、拨付和监督检查工作。农业、统计、扶贫、教育、卫生、计生、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在各自范围内做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农村最低保障制度的管理服务工作;各村(居)民委员会受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委托,承办农村最低保障待遇申请的接收、调查核实、民主评议、张榜公布、材料上报等具体工作。

第七条 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

第二章 保障对象

第八条 凡持有本市户口且在本地居住一年以上的农村居民,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年人均纯收入或家庭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当地人民政府公布实施的农村最低保障标准的,可以申请农村最低保障待遇。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家庭不予以保障:

(一)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最低保障标准,但家中有一定的款物积蓄,能够自行维持基本生活的;

(二)法定赡养、抚(扶)养义务人有赡养、抚(扶)养能力但未履行法定义务的;

(三)家庭成员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条件而不愿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导致家庭生活贫困的;

(四)离开户籍所在地,举家迁往外地一年以上的;

(五)家庭实际生活水平高于当地农村最低保障家庭的;

(六)申请保障前三年内存在违法结婚、违法收养、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等情况的;

(七)一年内因赌博、嫖娼等违法行为受到治安行政处罚或家庭成员吸毒未采取有效戒毒措施的;

(八)不按规定如实申报家庭收入或拒绝履行最低生活保障申请人、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应尽义务的;

(九)法律、法规规定,并经民政部门认定不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界定为家庭实际生活水平高于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

(一)3年内购买商品房、近期内新建住房或高档装修房屋的;

(二)购置计算机、高档手机、非营运车辆等消费品的;

(三)有高值收藏或投资有价证券行为的;

(四)有高于当地农村最低保障标准的馈赠、礼金支出的;

(五)出入餐饮、娱乐场所进行高消费的;

(六)安排子女择校就读、自费出国留学或子女在义务教育期间进入收费学校就读的;

(七)民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一条 农村最低保障申请人和保障对象应积极配合做好入户核查工作,如实提供家庭基本情况和收入情况。

第十二条 在享受农村最低保障待遇期内,保障对象家庭户主、人口、家庭经济状况及常住地发生变化时,应及时通过村(居)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向县(区)民政部门报告。

第三章 家庭成员确认 第十三条 家庭成员的认定:

(一)夫妻;

(二)共同生活的未独立成家的子女、养子女、继子女;

(三)共同生活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

(四)户口已转出但仍由家庭供养的在校学生;

(五)法律规定的具有赡养、扶(抚)养关系的其他人员。第十四条 没有赡养、扶(抚)养关系的人员在一起共同生活的,不能视为家庭成员。

义务兵及在刑罚执行期间或劳动教养期间的人员不计入家庭人口。

第四章 家庭收入核定

第十五条 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的总和。主要包括:

(一)从事农业、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及其他家庭经营的收入;

(二)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所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退休金以及其他各种劳动收入;

(三)存款利息,有价证券红利;

(四)出租或变卖家庭资产获得的收入;

(五)法定赡养人、扶(抚)养人应当给付的赡养、扶(抚)养费;

(六)继承的财产或接受的赠与;

(七)国家征用土地、房屋拆迁给予的补偿费收入或其他政策性补助收入;

(八)村(组)集体经济分配收入;

(九)其他合法收入。

第十六条 家庭收入的计算方法:

(一)家庭成员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且有劳动能力(在校学生除外),拒不参加劳动的,按上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计算其收入;

(二)在外务工的农村居民,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或收入难以确定的,按户籍所在地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计算收入;

(三)户口在外地的家庭成员,如不能出具相关的收入证明的,按上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计算其收入。第十七条 以下款项不计入家庭收入:

(一)优抚对象享受的定期抚恤金、定期定量补助、伤残抚恤金、优待金、护理费、保健费、津贴、义务兵退伍费;

(二)在校学生(不含择校生)获得的奖学金、助学金、生活津贴、困难补助、义务教育补贴等;

(三)独生子女家庭获得的“奖优免补”奖励金和补助金;

(四)见义勇为奖励金、工伤人员的护理费;

(五)因意外事故致伤、致残或死亡,受害人家庭获得的经济补偿(包括丧葬费);

(六)政府、社会各界和个人给予的临时性生活补助、节日慰问金、慰问品和临时性救灾款物;

(七)其他经民政部门认定不计入家庭收入的货币和实物。

第十八条 核实家庭收入的方法:

(一)入户调查。通过入户调查,了解申请对象的家庭收入情况和吃、穿、住、用等实际生活状况。

(二)邻里走访。通过走访村民,了解申请对象及其家庭收入和实际生活状况。

(三)信函索证。对不便走访的有关人员,通过发信索取有关证明材料。

(四)跟踪消费。由乡(镇)或村(居)委会对申请对象家庭的消费情况进行跟踪调查。

第五章 保障标准

第十九条 农村最低保障标准应根据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维持农村居民最基本生活所需的衣、食、住、未成年人义务教育等费用和财政承受能力综合制定,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及物价指数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

第二十条 我市农村最低保障标准暂按国家或省级公布的绝对贫困标准执行,进行差额补助,人均补差水平为每月30元。

第二十一条 县(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对符合享受农村最低保障待遇条件的家庭,应按下列不同情况确定其补差标准:

(一)对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农村居民,经县(区)民政部门核准应按最高补差标准给予全额救助;

(二)对尚有一定收入的农村居民,按其困难程度在补差标准内分档次分类别予以差额救助。

第二十二条 对于已享受农村最低保障待遇的人员中有下列特殊情况的,可以在享受救助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比例提高救助金额,给予重点救助:

(一)主要劳动力残疾或长期患病的困难家庭;

(二)无力保证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困难家庭;

(三)收养或领养孤儿的困难家庭;

(四)单独居住且其赡养人无赡养能力的老人;

(五)因自然灾害导致困难的家庭;

(六)因突发性事件导致生活困难的家庭。

第二十三条 农村最低保障补差标准的分档分类办法由县(区)民政部门确定。

第六章 资金筹集与管理

第二十四条 实施农村最低保障制度所需资金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由市、县(区)民政部门根据本农村最低保障人数及经费执行情况编制用款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由人民政府报同级人大批准列入财政预算,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第二十五条 农村最低保障资金来源:

(一)国家和省级补助;

(二)市、县(区)财政配套资金;

(三)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为农村最低保障提供的社会捐赠;

(四)其他资金。

第二十六条 中央、省财政补助资金及本级预算资金,由市民政局提出分配方案,经市财政局审核后,下达到各县(区)财政,由县(区)民政部门组织发放给农村最低保障对象。第二十七条 县(区)民政部门要设立农村最低保障资金专户,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本级财政预算和其他渠道筹集的农村最低保障救助资金,都应存入农村最低保障专户。

第二十八条 农村最低保障金按月或季度以货币形式发放,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金融机构实行社会化发放,采用货币发放有困难的地方也可以发放实物。

第二十九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农村最低保障金具体发放工作。

第七章 申请审批程序 第一节 户主申请

第三十条 农村居民申请享受农村最低保障待遇应当由户主向所在村(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以下资料:

(一)户口薄、户主身份证及其复印件;

(二)家庭成员收入证明。

第三十一条 书面申请的内容包括家庭自然状况、家庭经济收入情况、致贫原因等。

第三十二条 家庭中有特殊情况的,还需提交以下资料:

(一)夫妻一方持外地居民户口的,需提供结婚证和户口迁移证明,有子女的同时提供子女户口证明;

(二)离异家庭涉及有赡养、抚(扶)养关系的,提供离婚协议或判决书;

(三)丧失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应提供县级以上残联出具的残疾证明(包括残疾证);未办残疾证的需出具医院的诊断证明;对劳动能力有争议的,提供有关部门出具的劳动能力鉴定文书;

(四)在校学生由学校提供就学证明。

第三十三条 若户主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可由其法定监护人及家庭成员共同提出,或者由村(居)民小组提出申请报村(居)委会。

第二节 村(居)委会调查评议

第三十四条 村(居)委会应成立农村最低保障民主评议小组,评议小组成员经村(居)民代表民主推选产生。

第三十五条 村(居)委会收到书面申请后按以下程序开展调查评议工作:

(一)检查申请人是否按要求提供所有的材料;

(二)组织人员对申请人家庭收入和实际生活状况进行入户调查;

(三)在所在的村(居)民小组召开会议开展初审评议工作;

(四)经村(居)民小组会议民主讨论并获得过半数群众认可的,组织召开村(居)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评议;

(五)对符合农村最低保障条件并通过评议的,将名单返回村(居)民小组进行公示;

(六)公示无异议的,将名单及申请人提交的全部材料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七)对初审不符合条件的应由村(居)民组长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六条 村(居)委会应设立固定的农村最低保障公示栏。

第三节 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第三十七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成立农村最低保障审核小组。

第三十八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收到村(居)委会上报的材料后按以下程序开展审核工作:

(一)进行调查核实;

(二)组织召开农村最低保障审核小组会议进行民主评审;

(三)提出补助意见,委托申请人居住地村(居)委会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7天;

(四)公示期满填报民政部门统一印制的《丽江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申请审批表》,报县(区)民政部门审批;

(五)对不符合农村最低保障条件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通知申请人。

第四节 县(区)民政部门审批

第三十九条 县(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成立农村最低保障审批领导小组。第四十条 县(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在收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上报的材料后按以下步骤开展审批工作:

(一)组织人员调查核实;

(二)召开农村最低保障审批领导小组会议,做出审批决定,对正式批准纳入最低保障范围的,通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将保障对象的名单在所在村(居)委会进行张榜公示;

(三)对公示无异议的,以户为单位发给由省民政厅统一印制的《云南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

(四)登记造册,建立档案;

(五)县(区)民政部门对未予批准的申请对象,应送达不能给予保障的书面通知。

第八章 动态管理

第四十一条 农村最低保障工作管理部门每年应重新核定一次最低保障对象的变化情况。

第四十二条 县(区)民政部门应根据农村最低保障对象家庭人员变化情况和家庭收入的变化情况及时办理最低生活保障补差标准的增发、减发、停发变更手续。

第四十三条 农村最低保障对象的增加、退出均应张榜公示。第四十四条 在享受最低保障待遇期内,跨乡(镇)、跨县(区)户口迁移的,由县(区)民政部门办理最低保障迁移手续;户口迁出丽江市的,要办理最低生活保障停发手续。

第四十五条 对困难原因突出的保障对象,应建立重点跟踪、续保登记和定期复查制度。第四十六条 县(区)民政部门应做好农村最低保障档案管理工作,逐步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实行信息化规范管理。

第九章 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第四十七条 各县(区)人民政府要把农村最低保障工作列入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内容,按进行公开。县(区)民政部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委会,应将农村最低保障政策、申请办理程序、保障对象和资金发放情况向社会公布,并设立投诉、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十八条 各级民政、财政部门应主动接受审计、监察等部门定期对农村最低保障资金的审计和监督检查。

第四十九条 农村最低保障申请人要求有关部门、单位或组织出据家庭收入等情况证明的,有关部门、单位或组织应如实提供。

第五十条 农村最低保障对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区)民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追回其冒领的保障金并终止其享受农村最低保障待遇;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采取虚报、隐瞒家庭收入、伪造证明材料等不正当手段骗取农村最低保障待遇的;

(二)不配合工作人员核实家庭收入,干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审批机构正常工作或对农村最低保障工作人员施以人身攻击等违法行为的。

第五十一条 从事农村最低保障管理审批工作的人员和相关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单位或相关部门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调离本岗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符合享受农村最低保障待遇的对象,无正当理由拒不审批,造成不良影响的;

(二)对不符合标准的对象,擅自批准其享受农村最低保障待遇的;

(三)贪污、挪用、挤占、拖欠、克扣农村最低保障款物的;

(四)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索贿受贿、徇私舞弊、优亲厚友,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五)为申请农村最低保障待遇的对象出具虚假证明的。

第十章 附则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由丽江市民政局负责解释。

丽江古城管理体制研究 篇7

今年黔阳古城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黔阳古城将以此为契机,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加深民族文化的理解与研究,并从概念界定、民族文化旅游供给给研究、民族文化旅游需要研究、民族文化旅游影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几个方面,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景区管理工作,将黔阳古城打造成为国家一流景区和精品旅游胜地。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中国古城文化研究院湖南研究中心”。

2013年12月14日上午9:30分,湖南申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明成以及中国古城文化研究院院长王新华等领导在黔阳古城东门广场举行了“中国古城文化研究院湖南研究中心”的挂牌仪式。

随后中国古城文化研究院秘书长张耘、建筑与文化杂志总策划金凯生以及中国古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徐东凯等领导同行先后参观了南正街、老爷巷、西正街等景点,走访古城名人民居,并与之认真探讨,听取了关于黔阳古城的情况介绍,全面了解了黔阳古城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脉络,真切感受了黔阳古城作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所具有的浓厚文化氛围和独有的古城人文气息。

丽江古城管理体制研究 篇8

1 研究对象

以丽江师专旅游管理专业2011级、2012级、2013级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为调查对象。

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收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自我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认知与实施、就业期望、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需求等四个方面。本次调查总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问卷284份,有效问卷279份,有效率为98%,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分别占35%、33%、32%。根据调查问卷内容设计了访谈提纲,就部分问题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对象包括20名学生和7名教师。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学生自我认知情况

自我评估是职业规划的首要步骤。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自我认知不到位,在能力、兴趣、性格、气质、价值观等心理特征及个体差异方面无法准确和深入描述。评价途径单一,对个人和职业测评了解甚少,基本没有使用过测评工具。(见表1)

2 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与实践的认识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意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缺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待评估。学习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后仍有57%的学生不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非常了解、基本了解的比例为2%、28%,13%的学生持不确定的态度。(见表2)

3 学生对专业与未来职业选择的认识

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存在对所读专业不感兴趣、期望不相符,职业发展前景模糊等情况。具体来说,认为“非常愿意”“愿意”“不愿意”从事与目前所学专业相关职业的学生分别占总数的18%、31%、52%;认为现在所学与将来工作“不确定”“不必要”和“根本没关系”的学生占总数的49%。

深入访谈中发现,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入学教育和调整后,对专业的认可度较高;但在经过大学一年的学习和了解后,二年级学生认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工作“太辛苦”“工资低”“没前途”,对专业的认可度反而会降低;三年级的学生在职业技能的强化和社会经验的总结后,对专业的认可度又会逐渐上升,并趋向于稳定。

4 学生对职业发展指导的需求情况

调查显示,总体上学生对就业信息和专业实践经验的需求较高,不同年级对职业发展指导需求有一定差异,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时要进行差异化教学。

5 学生对未来就业和职业前景的认识情况

调查表明,学生就业积极性高,信心饱满,毕业生职业去向明确,越来越关注个人的发展,但自主创业能力尚待加强。(见表4)

访谈发现,部分学生存在如果不喜欢工作以后就跳槽的想法,可能导致将来岗位流失率高;从不同年级的差异来看,有20%的一年级学生对将来专升本的期望较高。此外,学生对岗位的收入待遇、工作性质期望值高;就工作性质而言,希望能从事管理工作,认为服务型、技术型的基层岗位工作“又苦又累”“工资低”,不愿意从事。

三 影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

1 大学生职业规划认知差、主体意识薄弱

尽管就业竞争压力和学校教育使得学生有了一定的职业规划意识,但大部分学生还是不能用所学知识来指导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缺乏对自己正确的定位和正确的职业认知,即便做了职业发展规划,也不能很好地执行和完善。

2 学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念的误区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学生未来的生活状况,更是考核学校就业工作和办学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致使许多高校把职业指导教育的重心放在解决毕业生的“就业”上,不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结构和质量。因此,高校职业规划指导需要关注学生当前就业及职业的长远发展。

3 课程设置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学习和实践的支持不足

高职院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学时偏少,教学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招生、就业形势的介绍、国家就业政策法规的阐释等。普遍存在诸如与专业结合度低;理论讲授过多,实践活动少;缺乏评估分析工具,师资专业性不强;课程效果评估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

四 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的建议

1 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情感和职业规划意识

对于学生来讲主体意识就从学习的态度和行为上体现积极性、主动性。首先,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职业规划的必要性。其次,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意识,激发学生在专业方向发展的主体意识,改变自身目标缺失、期望过高等状态,提升职业发展能力。最后,借助相关分析工具和专业老师的帮助,对个人进行合理评价并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职业观,最终达到重视并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

2 建设全程化、差异化、特色化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全程化是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自始至终都要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过程中,需要在高职专业类课程教学和学生顶岗实习中渗透职业规划思想教育,通过学生不断丰富准工作环境的认识与体验,促进学生的职业成长。

差异化是指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阶段开展不同的教育与指导。一年级学生处于自我和职业生涯的探索期,教育重点要放在正确自我认知、明确职业要求、培养专业情感;二年级学生则处于职业准备阶段,重点是根据岗位标准和要求强化职业技能,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通过实习、兼职等形式获得工作经验;三年级的学生已具有“准员工”的身份,也是落实职业规划的阶段,重点是提供职业信息、求职技巧、组织应聘等服务工作,让学生顺利实现由学生向职员角色的转换。

特色化是指根据旅游行业特色开设专业职业规划课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就必须要让学生明确岗位的特殊性,了解行业职业发展通道。

3 加强学校的职业规划教育服务能力

学校应通过专门机构的设立与多部门、多学科形成合力,并在教学的软件和硬件上逐步完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教育学生有针对性地锻炼和提高自身的专业意识、职业能力和人文素养。例如,设立专门的学生职业发展中心、职业信息资料室、开发职业指导交流平台(网站、QQ、咨询电话专线);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教育活动,如创业大赛、职业规划比赛、模拟应聘比赛等,丰富学生的认识与体验;根据专业和学校特点综合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具有职业体验、技能训练和职业发展指导功能的校外教育平台。

通过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现状的调查表明,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对学生促进学生自我认知,增加专业认同感,提升学生的自主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限于本人研究水平,本文仅是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的一次浅层次调查,问卷设计的科学性与全面性都有不足,在职业测评工具使用与评估、课程建设与教育模式改革、校企合作平台打造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汪琳.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现状综述[J].江 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34(2).

[2]稂艳玲,等.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 效模式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 报,2013(6).

[3]叶红英.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研究[J].中国 成人教育,2012(5).

上一篇:那件小事激励着我初中作文600字下一篇:2023年寒假社会实践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