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改革请示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资改革请示(精选8篇)

国资改革请示 篇1

关于申请发行2008年企业债券有关问题的请

益阳市国资委:

我公司作为市城市建设的投融资平台,经公司董事会认真研究,拟于2008年向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申请发行不超过10亿元企业债券,用于城市建设项目投资。公司董事会在集体研究决策的基础上,制定了《2008年益阳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债券发行方案(草案)》(见附件),现将该方案呈报,恳请审批。

专此请示。

附:《2008年益阳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债券发行方案(草案)》

国资改革请示 篇2

按照国资委的部署, 2015年是国企改革政策出台年, 2016年是改革落地年, 2017年将成为国企改革建设年。自2015年《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实施以来, 2016年又先后有7个专项配套文件出台, 国企改革“1+N”文件体系已经完成。同时, 国资委还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36个配套文件。“1+N”文件体系及相关细则共同形成了国企改革的设计图、施工图。

国资委相关负责人透露, 2017年将继续推进中央企业间的重组整合, 央企数量有望压缩到两位数。在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直接组织开展的“十项国企改革试点”中, 国资委承担的八项试点工作已全面铺开, 2017年步伐将更快, 不仅试点企业的改革将继续深化, 同时也鼓励其他国企和央企根据自身情况和发展需要来进行改革尝试。同时, 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也将加快。

国资改革路线纷争 篇3

私有化?还是坚持公有化?

私有化路线图

美国前财长保尔森认为,中国国企改革事关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成败,破除国企垄断,降低国企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中国面临的五大挑战之一。而花期银行副董事长古铁雷斯认为,中国不会很快改变国企发展的模式,但是会进行渐进式的调整、渐进式的私有化。

“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公众化、市场化。”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认为,公众化方面,通过资本市场把现在的国有企业改造成为上市公司,让它成为市场竞争主体,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另外一方面是使国有企业彻底市场化。

与此同时,一向敢于“放炮”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维迎日前表示,国有企业已成为未来中国成长的最主要障碍之一,未来几年,中国在经济领域上要做三件事情,一是国有企业的私有化,二是土地的私有化,三是金融的自由化。

有业内人士指出,现在推进国企私有化与上一次有着本质区别。上一轮是将国企物理属性的东西比如:资产、土地、技术、厂房等全部变卖甚至廉价变卖,确实造成了一部分国有资产流失。这一轮如果推进国企私有化的话,主要是通过变卖国有股份完成私有化的。

中国如何能较好地从现有管理国有企业的体制过渡到适合长远发展战略目标的新体制?世界银行的报告认为,首先,政府可以尽快把隐藏在国企中的股权证券化。这可以带来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引入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委任高级管理层,并向公众披露符合国际准则的财务报表,推行外部审计等,这些可为国企改革铺设道路。其次,政府可以考虑建立一个或多个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代持国有股份,同时在现行的金融市场对这些资产进行专业化管理和交易。国有资本的分红应由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转移至财政。最后,一部分的国有资产应转移至国家养老基金,用其收益满足未来的社会保障需求。

不能放弃公有化

对于国企私有化,燕京大学校长华生表示了强烈的异议,日前华生微博中表示:“今大国企体制,可悲可骂可笑,亟待根本改革,然私有化则必陷中国于劫难也”。华生认为,当前中国权贵及官僚家族已捞不少,但守着自己掌控在手的万亿国资,不能据为己有、不能继承,只能偷着防着叼点零头,一退休则权力贬值,“他们馋死了急死了愁死了,做梦都想改制分之。”

中航工业新董事长林左鸣日前表示,目前,社会上在国企改革问题上有两种错误观点,一是主张继续政企不分,一是主张国有企业私有化。

他称,这两种错误观点目的都是为了唱衰整垮国有企业,反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对此我们决不能等闲视之,掉以轻心,丧失警惕。必须认识到,在新时期,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有两支重要力量,一支力量是人民军队,还有一支力量就是国有经济。只有发展好国有经济,才能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现以公有制为主导。当然,非公经济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部分,国家也支持非公经济发展,但是现在社会上有一股力量是要反对公有经济的存在,还有一股力量是要维持旧的体制机制,搞政企不分,把国有企业搞死。这两股力量都得到国际上敌对势力支持,国际上敌对势力就想通过这两股力量搞垮国有经济,只要国有经济被搞垮,下一步就是要搞垮军队。所以国有经济私有化、军队脱离党的指挥搞国家化,都是当前国际上敌对势力搞垮党执政基础的阴谋。

林左鸣表示,根据中航工业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党组研究提出了一个分三步走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方案,一是先按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实现组织构建,二是今后再争取引进国有战投资金,实现国有股权多元化,三是条件合适时再实现整体上市,成为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当然也可能成为母公司保持全部国有股权,利用子公司各业务板块上市的形式实现整体上市。據此,中航工业向上级领导机关提出了进行董事会试点的申请。在当前形势下,推行军工国企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还有特别重要的政治意义。

有条件的私有化

资深财经评论员叶檀表示,改革过了利益均沾的阶段之后,少数人得利而多数人承担成本,在国企私有化的过程中,确实出现了权贵利益集团肆无忌惮剥夺民众权益的现象,在做低企业资产后低价收购,这是掠夺的过程,而绝非健康的私有化过程。

他称,张维迎先生所提出的分股方式,前苏联已经实行,结果却是权贵以低价收购股票,在极短的时间内在重要行业形成寡头垄断,导致社会民粹思潮横行。以国人逐渐恢复的理性、客观与越来越公开的博弈平台,中国可以走第三条道路,向公平的市场经济改革。

叶檀表示,国企以股票的形式分给国民以后,到底是会走向权贵资本主义,还是走向民生、共享的公平社会,取决于制约因素。两大制约因素一是信托责任,二是法律救济底线。国企私有化的过程,需要两大左右护法,一是建立信托责任社会,每个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二是建立基本的法律救济底线,当弱势阶层受到侵害后,可以通过底线救济获得公平。

他说,在私有化过程中,弱势群体的利益难免会受到侵害。此时,通过制度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是第一步,如在股改时建立类别表决机制,普通投资者第一次可以用手投票,而不是无奈地用脚投票离开市场。股改后取消类别表决制是一个倒退,是对强势集团的绥靖之举。

如果制度设计仍不足以阻止侵害,独立而公平的法律将是最后一道防火墙,无论是民事赔偿机制还是集体诉讼机制,都是对公民利益的保护。没有独立的法律,则司法救济将成为泡影。

最后,叶檀要强调的是,以谁的利益为主、基本的底线是否存在,是私有化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当以往的政府官员与前国企掌门人摇身一变,成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这样的改革必然失败。

中国国企应该退出竞争性行业,大多数企业有必要私有化,但私有化稳妥推进,为了达到健康良性市场的目标,从现在开始培育信托责任机制,建立相对公平的法制社会,是当务之急。

(作者供职于中国财经报)

上海国资国企改革 篇4

12月17日,上海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下简称《意见》),从国资管理、国资布局、国有企业分别确立了目标。《意见》亮点内容包括,将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国资流动平台,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对企业实施分类管理、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可实施股权激励等(原文见附件)。

目前上海市已成立深化国资改革的领导小组,上海主管国资的副市长周波担任组长。若干配套文件将在一月内陆续印发。

一、要点解析:

1.去行政化:“管国企”到“管国资”

1)转变国资监管体系、激发企业改革发展的动力和创新转型的活力,上海将从过去管国企为主,转向以管国有资本为主。

2)优化国资监管方式方法上,则将由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依法制定或参与制定公司章程,使之成为各类治理主体履职的主要依据之一。

3)要落实市场化选聘和董事会管理。将来在竞争性领域,我们只管三个岗位: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其他都放开。在有些地方,总裁也要引入市场化选聘,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政府绝不能干预。

2.启动国资运作平台,为国有股权流动、兼并重组主渠道

1)韩正明确表示,上海国有资本运作平台将在明年实质性运转,数量在1~2家。此前,上海国有资本管理公司已于2010年3月成立,除进行了上海家化整体改制的市场化操作外,尚无其他动作。

2)打造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公众公司,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革,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利用国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企业整体上市、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或引进战略投资者,成为公众公司,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机制市场化。

3.将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

1)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安排和国资战略布局,完善覆盖全部经营性国有资产、分级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到2020年不低于

30%。

2)同时,国资收益原则上按照产业调整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社会保障各三分之一安排支出,建立国资收益资金使用评价制度。

4.优化国资布局

1)改革途径:“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2)调整优化国资布局结构。聚焦产业链、价值链,加强横向联动与纵向整合。国资优化布局方面,将国资委系统80%以上的国资集中在“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同时,企业集团控制管理层级,加强对三级次以下企业管控。

5.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

1)推进市场化选人用人和管理机制。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积极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健全企业核心骨干长效激励约束机制,符合法定条件、发展目标明确、具备再融资能力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可实施股权激励或激励基金计划。有分析称,这样的改革是要回归企业家精神,避免既是高官又拿高薪的情况。

2)国企工作人员,尤其是国企领导激励收益的获得将发生重大变化。《意见》中指出,上海国企领导人员所获部分激励收益将在正常离职后兑现,作为追索扣回的“抵押金”。此番上海市或将沿用30%的迟付比例,对于优化完善国有资本配置运营管理中的激励约束机制,学界把这种机制形象比喻为“金手铐”与“降落伞”。

6.分类监管落地,突出企业市场属性

1)实施分类管理,企业将被分为“竞争类”、“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逐步实现差异化管理,企业分类可动态调整。

 竞争类企业是以企业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兼顾社会效益;

 功能类企业要以战略任务或重大专项任务为主要目标,兼顾经济效益;  公共服务类企业则要以确保城市正常运行和稳定、最大限度实现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

2)与2008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内容相比有较大不同,2008年上海出台的政策内容显示,市管国有企业分为产业类企业、资本经营类企业以及金融类企业。

3)人事安排。在同日出台的《关于完善市管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领导人员分类管理的若干规定》中称,将对该三类企业分类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

结构,确立法定代表人在公司治理中的中心地位。

 以竞争类企业为例,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和监事会主席由市委管理;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由市国资委党委管理;经理班子副职成员逐步由董事会聘任和解聘。

二、其他地区的改革动向

十八大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从“管企业”转变为“管资本”,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国企分类管理、提高资本收益上缴比例等内容,可谓是全面深化企业改革的一次总部署,拉开了国企改革的新篇章,也为地方国资改革奠定了基调。在市场化的改革大旗下,各具特色的地方国资改革大戏正陆续登台。

今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以及上海、广东、海南、深圳等地方国资管理部门先后透露了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思路。综合来看,加快推进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上市,提高国有资本证券化率,仍是各地国资改革的主导路线和重要抓手。

广东:资产证券化提速

加大力度完善国资监管模式,重点是实施两个转变:一是促进监管工作以审批审核为主向优化布局和调整结构转变,二是监管职能尽快由现在的以管资产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

按照广东国资委的规划,广东将着力打造国有企业不同层次的功能平台。一是做大要素平台,以产权交易集团为载体,构建金融、产权交易、药品交易等要素整合平台;二是打造省级资本运营和融资平台,整合省属保险、期货、银行股权、产权交易等资产,着力培育省国资金融资产板块;三是根据省属大型建筑企业规模实力的现状,研究整合设计、规划、融资、建设、服务、管理等资源,创新城镇、园区建设解决方案综合服务商业态,助推城镇化发展,打造城市建设综合服务平台。

重庆:建立市场化补充机制

据悉,重庆正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的整体方案,目前仍须就初稿作出修改,及递交重庆市政府批示。该方案的“顶层设计”有六个关键词——推进整体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实施混合所有制、推行职工持股、组建国资运营公司、实施战略减持。

重庆国资委将打造10家国有资本营运公司,并且希望以三至五年时间,推进20家重

点国企整体上市。另外,重庆国资委亦有意让2、3的二级企业推行混合所有制,以及让80%竞争类企业实施资本证券化。

分析人士指出,结合三中全会关于国企改革的指导精神,本轮重庆国企改革的核心将是推进资本重组,降低国有企业债务,引进战略投资者促进股权多元化与混合所有制、完善国企人事任免机制与推进股权激励等等。

附件:

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

(2013年12月17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党对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领导,营造鼓励改革创新的良好环境,推动国资国企成为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力量,现就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深化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指导思想

(一)重要意义。上海国资国企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深化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是新形势下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必然选择,对上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对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也具有积极影响。近年来,上海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全力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国资监管体系基本确立,国资布局结构不断优化,国有企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国有经济实力得到增强。但是,国资监管体制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动力和发展活力仍需进一步增强。当前,上海面临改革开放的新机遇和新型发展的新挑战,已经到了没有改革创新就不能前进的阶段。上海国资国企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抓住国家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机遇,更加主动地承担起推动上海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坚持提升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为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坚持开放促改革、改革促发展,以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为导向,以深化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为着力点,以推进开放性市场化重组为途径,积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和国有经济整体竞争力,促进国有经济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共同繁荣,实现上海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进一步深化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三)基本原则。要坚持科学发展。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促进国资国企在改革中调整提升,在开放中创新发展,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要遵循市场规律。切实把握和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和本质规律,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企业管理体制机制深度变革,增强国资监管的系统性、规范性、有效性。要深化改革创新。勇于先行先试,分类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管理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持续激发企业改革发展的动力和创新转型的活力。要承担社会责任。推动国有企业成为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障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表率。

(四)主要目标。经过3-5年的扎实推进,国资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国资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在全市经济社会中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

强,加快形成对内合作、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努力成为全国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排头兵。

建成统筹协调分类监管的国资监管体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部门履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行业管理等公共管理职能。国资监管机构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分类推进改革调整和管理。形成规则统一、权责明确、分类分层、规范透明的市属经营性国资监管全覆盖体系。

形成适应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的国资布局。将国资委系统80%以上的国资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企业集团控制管理层级,加强对三级次以下企业管控。

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确立法定代表人在公司治理中的中心地位,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市场化经营机制。

打造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公众公司。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革,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畅通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渠道,形成企业融资发展、机制创新、管理提升、价值创造、回报社会的良性发展机制。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集团。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形成2-3家符合国际规则、有效运营的资本管理公司;5-8家全球布局、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跨国集团;8-10家全国布局、海外发展、整体实力领先的企业集团;一批技术领先、品牌知名、引领产业升级的专精特新企业。

三、加快国资与产业联动调整,优化国资布局和结构

(五)推进企业上市发展规范运营。利用国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企业整体上市、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或引进战略投资者,成为公众公司,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机制市场化。借鉴上市公司管理模式和运作规则,建立企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披露相关信息的制度体系。

(六)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国资流动平台。坚持统筹规划,优化完善国资流动平台运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功能,推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开放性市场化重组整合,实现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良性循环,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服务民生等提供有力支撑。

(七)调整优化国资布局结构。聚焦产业链、价值链,深化开放性市场化双向重组联合,加快调整不符合上海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要求的产业和行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有一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促进服务业企业模式创新和业态转型,完善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领域企业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围绕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推进企业向重点区域或功能性区域集聚。

(八)健全国有资本收益保障机制。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安排和国资战略布局,完善覆盖全部经营性国有资产、分级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到2020年不低于百分之三十。国资收益原则上按照产业调整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社会保障各三分之一安排支出,建立国资收益资金使用评价制度。

四、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完善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

(九)明确功能定位并实施分类管理。突出企业市场属性,兼顾股权结构、产业特征、发展

阶段,逐步实现差异化管理。竞争类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兼顾社会效益,努力成为国际国内同行业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功能类企业,以完成战略任务或重大专项任务为主要目标,兼顾经济效益;公共服务类企业,以确保城市正常运行和稳定、实现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引入社会评价。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按照市场规则,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对涉及跨上述分类业务的企业,因企制宜、分类分层管理。按照国资布局结构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分类可动态调整。

(十)规范设置法人治理结构。竞争类企业,积极推进以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建设,强化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功能,董事长为法定代表人,原则上兼任党委书记,与总经理分设。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国有多元投资企业原则上董事长为法定代表人,经法定程序,兼任总经理,与党委书记分设;非多元投资企业可设1名执行董事任法定代表人兼总经理,与党委书记分设。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委派或推荐监事会主席和外派监事,与企业内部监事组成监事会。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外派财务总监。

(十一)推进市场化导向的选人用人和管理机制。全面推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明确责任、权利、义务,严格任期管理和目标考核,保持合理的稳定性和必要的流动性。竞争类企业,按有关规定落实董事会选人用人、考核奖惩、薪酬分配权。合理提高市场化选聘比例,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积极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加强对董事会市场化选聘经理层工作的指导,明确选人用人标准,规范管理办法,完善配套政策。完善企业领导人员发现培养、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一支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勤于思考、严于律己的企业家队伍。

(十二)完善注重长效的激励约束分配机制。坚持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收入与职工收入、企业效益、发展目标联动,行业之间和企业内部形成更加合理的分配激励关系。建立健全企业核心骨干长效激励约束机制、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分配机制。符合法定条件、发展目标明确、具备再融资能力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可实施股权激励或激励基金计划。人力资本密集的高新技术和创新型企业,可实施科技成果入股、专利奖励等激励方案。承担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投资公司,探索市场化项目收益提成奖励。国有创投企业鼓励采用项目团队参股股权投资管理公司的方式,探索建立跟投机制。完善市管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薪酬体系,符合条件的竞争类企业实施股权、现金两种类型的中长期激励,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完成重大任务后,经考核配套实施专项奖励。健全与长效激励相配套的业绩挂钩、财务审计和信息披露、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等约束机制。

五、鼓励企业立足本土融入全球,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十三)支持企业跨国经营、参与全球资源配置。以市场拓展、资源引入、技术提升、品牌输出为重点,支持企业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配置资源,因时、因地、因企制宜开展跨国并购,建立境外科技研发、资源开发和加工贸易基地,构建符合国际市场竞争要求的管理和运营方式。增强企业在国际同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具备条件的企业要努力成为国际标准的制定者、主导者。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鼓励企业结合实际,探索实施符合国际惯例的外派跨国经营管理人才薪酬制度。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的企业组织架构,完善境外投资决策、项目评估、过程监控、风险分担机制,严格投资经营效益考评,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

(十四)构建支持企业跨国经营的服务机制。完善境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和产业导向。

简化投资合作核准手续。为企业人员赴境外开展投资合作项目提供便利。加强外汇金融支持,鼓励国有企业积极争取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打造服务企业、联动发展平台,完善信息交流、资源配置、专业服务功能。培育跨国经营的服务主体,形成集约集群优势。境外投资合作项目,经认定可在一定期限内单列考核。

(十五)增强创新动力、实现转型发展。聚焦核心主业、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坚持专业化基础上的相关多元经营。发挥信息化在模式创新和业态转型中的重要作用,推进产业升级。加大技术研发、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和投入力度,增强企业研发能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对主动承接国家和本市重大专项、科技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产业化项目,收购创新资源和境外研发中心,服务业企业加快模式创新和业态转型所发生的相关费用,经认定可视同考核利润。

六、优化国资监管体系,提高国资监管效率

(十六)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机制。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资监管,完善市属经营性国资集中统一监管的国资管理体制,以产权为纽带,积极推进产业与金融结合,加快产业与金融等各类资本优化配置,切实履行资产收益、选择管理者和参与重大决策等出资人职责。加强对区县国资监管工作的指导。

(十七)优化国资监管方式方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依法制定或参与制定公司章程,使之成为各类治理主体履职的主要依据之一。加强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布局结构、公司治理、考核分配和风险控制等管理,构建科学合理的国资监管体系。减少审批事项,切实落实企业自主经营权。实施标准化操作流程,提高管理精细化水平。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七、凝聚共识、营造氛围,形成推进改革发展的合力

(十八)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按照参与决策、带头执行、有效监督的要求,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领导班子建设与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相结合,形成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体制机制;坚持职工队伍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打造一支职业素养高、业务能力强、岗位业绩优的职工队伍;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培育体现企业特点、增强企业凝聚力、激发职工创造力的企业文化;坚持反腐倡廉建设与加强企业管控相结合,运用“制度加科技”方法,加强对权利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强化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控,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职务待遇、职务消费和业务消费。

(十九)完善各类配套政策措施。完善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落实国有企业自主分配权。鼓励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示范区外的国有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参照实施。创新优化国有创投企业评估管理方式。对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企业予以职工培训税收优惠。探索建立符合上海特点,特许经营、定价机制与政府财政投入相配套的公共产品管理体系。完善土地资产管理的配套政策,研究以国有划拨土地采用国家作价入股的方式支持企业发展,探索企业参与土地二次开发利益分配的机制。逐步落实国有企业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政策。

(二十)建立鼓励改革创新的容错机制。对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政策未规定事项,鼓励开展改革创新。积极参与国家改革创新试点,部市合作共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试验区。将改革

创新工作纳入部门绩效考核,作为个人职务晋升和奖励的依据之一。改革创新工作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但有关单位和个人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决策、实施,且勤勉尽责、未牟取私利,不作负面评价,依法免除相关责任。

国资改革主题研究报告 篇5

一、央企

中央企业始终坚持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布局结构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一是产业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加大亏损业务清理和低效无效资产处置力度,资源更多向优势区域、优势企业和优势项目集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先进产能比重逐步提高;主动配合国家压降过剩产能,粗钢、钢材和电解铝产能均有下降;大力推动节能减排,提前完成国家“十二五”减排任务。二是并购重组和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加大。成立铁塔公司推动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重组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油轮船队,华孚集团整体并入中粮集团,有关企业重组及项目转让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央地战略合作、企业间合作继续加强。三是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持续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快速增长,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四是国际化经营取得新成效。加大国际合作和市场开拓力度,加快海外资源整合,国际化经营的领域、区域、规模不断扩大,“走出去”层次和质量不断提升。高铁、核电、智能电网“走出去”取得积极进展。

六家央企集团试点

2014年7月15日,国资委召开发布会宣布选定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粮集团、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等六家公司开展“四项改革”试点。此次试点旨在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国资委首先在中央企业中启动“四项改革”试点。

此次对六家央企的试点也各有侧重。其中在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开展改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对于改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主要是探索以管资本为主的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模式。具体是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在国资监管层面,探索国资委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关系,理清职责界面,研究国资委如何向以管资本为主转变;再一个层面就是国资运营层面,探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如何有效服务国家战略目标,调整优化国有资本的投资方向和重点,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和效益。

在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开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主要是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有效路径。国资委重点将在6个方面进行探索:探索建立混合所有制企业有效制衡、平等保护的治理结构;探索职业经理人制度和市场化劳动用工制度;探索市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探索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探索对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有效监管机制;探索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有效机制。

国资委将在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节能环保集团、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开展董事会行使高级管理人员选聘、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职权试点。董事会授权试点,主要是探索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工作机制。具体来说,是进一步明确国资委与董事会的职责权限,将国资委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和董事会自主决策有机结合起来,试点企业董事会在国资委的指导下,完善各项制度,开展董事会行使高级管理人员选聘、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权工作.2014年是国资国企改革的开启之年,而2015年将是国资国企改革全面推进的一年。首批试点的改革将会深入推进,第二批试点单位也可能会适时推出。国资国企改革将成为A股市场贯穿2015年全年的主题性投资机会。

入围首批试点央企的六家央企分别为中粮集团、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新兴际华集团和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据悉,上述六家央企的改革已经逐步进入实质阶段。

其中,国投中鲁被民企借壳,中纺投资被安信证券借壳,成为国投旗下金融产业运作平台;中医药集团总公司改革试点方案有望近期公布;洛阳玻璃和中建材集团控股股东进行资产置换,将开启中建材整合进程。

中粮集团的改革鼓点则更为密集:中粮屯河以混合所有制作为手段,为下属企业引入产业资本、社会资本、私募股权等,加快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去年11月26日,国务院批准中国华孚贸易发展集团公司整体并入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华孚集团旗下的酒鬼酒被中粮集团间接控股,借助中粮平台进一步做大做强主业,中粮旗下的中粮屯河和华孚集团的部分食糖产业构成同业竞争,未来解决同业竞争带来资产注入预期。

2015年1月28日,随着中国医药(600056.SH)宣布定增募资并注入资产,市场对医药央企改革的预期再度升温。近日,虽然国药集团相关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改革方案尚在研究中”,但医药行业国字号的改革已“箭在弦上”。

中国医药集团

国药一致(000028)实际控制人国药控股增持后,有望获得国药体系内更多的资源倾斜,受益央企改革试点带来的制度红利。

国药股份(600511)国药集团被确定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的试点企业,公司是国药控股旗下重要的麻药平台,有望迎来改革整合。

天坛生物(600161)大股东中生集团旗下子公司包括上海所、武汉所等,有望成为血制品平台、疫苗平台抑或中生集团的整体上市平台。

现代制药(600420)此前并购的容生,川抗等企业,随着后续15亿定增资金的到位,公司在2015年也有望开启外延并购的新高潮。

中国建材集团

北新建材(000786)大股东对子公司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股权激励、引入外部投资者等举措将提升公司竞争力。

洛阳玻璃(600876)中国建材集团及所属中国建材玻璃公司承诺,计划三年内,以公司为平台,解决与龙新玻璃等存在的同业竞争问题。

方兴科技(600552)新材料平台,2014年8月混改,以公司控股、高管参股的混合所有制形式进行改革。

瑞泰科技(002066)瑞泰科技的主营业务为熔铸锆刚玉系列耐火材料和熔铸氧化铝系列耐火材料的生产和销售,公司将受益于国企改革。

中国玻纤(600176)集团公司入选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央企董事会行使三项职权的双项试点,成为改革焦点企业。

国投集团

中成股份(000151)中成股份主营业务为成套设备及技术进出口业务和境外投资,受益于实际控制人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试点企业。

国投新集(601918)公司是以煤炭采选为主的国家大型企业,确立了“立足煤炭、发展电力、延伸煤制气”的战略,国投系改革加速。

国投电力(600886)国企改革的推进,有利于集团增强企业资本实力,公司作为集团电力能源建设运营的重要平台,有望从中受益。

中纺投资(600061)安信证券借壳,在交割完成12个月内,对存在同业竞争关系的基金和期货相关业务有望以资产注入的方式解决同业竞争问题。

国投中鲁(600962)江苏环亚借壳上市,通过重组等方式对上市公司进行资本运作,带动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改革的尝试

中粮集团

中粮地产(000031)公司控股股东中粮集团,成为国资委改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公司有望成为相关领域的整合平台。

中粮屯河(600737)公司将以混合所有制作为手段,为下属企业引入产业资本、社会资本、私募股权等,加快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

中粮生化(000930)中粮生化是首批改革试点企业之一,随着后续细化改革政策的落实以及第二批试点的公布,公司有望受益。

二、地方层面

自上海2013年12月17日率先出台国资改革意见以来,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包括上海、北京、广东、天津、重庆等在内的17省(市)公布了地方国资国企改革方案。2014年6月至8月为各地改革方案发布的集中时段,共有10个省(市)在此期间发布;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北、西南、西北等片区。

各省市国资改革方案均对国有资本存在的重点领域、产业类别和结构比例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总体方向是推动国有资本从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等集中;促进国有资本流向民生公益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同时,加快劣势企业与低效资产的退出。

此外,在此轮改革中,多数省市对国资集聚的比例也有明确的规定,如上海、江苏、江西、北京、重庆等8个省份不约而同地提出要将80%的国资集中在重点领域;天津更是指出到2017年底,天津90%的国有资本要聚集到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资本布局聚集在40个行业左右。但是,结合当地国资的实际情况,各地国资布局重点又都有所侧重。

如上海就明确提出国资应当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在本地有一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北京则提出鼓励国有资本投入到文化创新、新兴服务等领域,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天津则提出,要推动国有资本向现代制造业、现代物流、金融、战略新兴产业集中,优化国资在基建、能源保障、民计民生等领域的配置;广东提出要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基础性、公共性、平台性、资源性、引领性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以及未来可能形成主导产业的行业;湖北鼓励国有企业参股前景好、盈利能力强的民营和外资控股项目,并主动进入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投领域;山东提出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矿产资源领域聚集,同时推动市场化开放式重组整合,关闭破产长期停产、停业企业;四川提出要重点推进交通运输、能源水利、医药化工、建筑地产、商业、旅游等领域的企业重组,推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发展;江西提出要推动企业以技术创新和“两化”融合带动企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实现国有资本向价值链、产业链高端延伸等。

在优化国资布局过程中,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据此,上海、江西、北京、天津、广东、重庆、四川等省市均吸纳了三中全会的精神,提出了要改组或组建国有资本投资或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设想,并明确了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主要是以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而来,以投融资和项目建设为主,通过实业投资来拥有股权;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则主要通过划拨现有国企股权组建而来,主要通过重组、整合、进入、退出、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来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国有资本结构。各国资改革方案都将投资/运营公司作为连接国资监管机构和国有企业的重要中间架构和实现以“管资本”为主的重要工具,同时发挥国有资本流动配置的营运功能,以配合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并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和资产质量,此举极具创新性和挑战性。

据悉,上海的两大平台——上海国际和上海国盛已进入了实质性的运作阶段;广东的广州国资发展控股有限公司的组建方案也得到了市委常委和市政府常务会议的审议通过,近期也将挂牌。

总的来看,目前国资国企改革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各方都对国资改革充满了期待,央企与地方政府也有较好的响应,大家普遍认识到,国企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

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当前是加快推进国企改革步伐的好时机,既利于短期稳增长,又有利长远调结构。同时,各地方案也呈现出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国资国企改革没有终极模式,必须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比如北京特别强调首都功能定位;上海着重突出产业化引领、国际化发展,广东则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大力探索混合所有制的实现方式,这些都是结合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定位而提出的改革重点。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中央关于国资国企改革的总体意见和相关配套政策尚未出台,各地在推动改革措施落地过程中,更多的还是以试点探索和个体突破为主,大规模整体推进仍然面临不小的困难,主要体现在:

一是如何界定管资本为主背景下国资委的角色和定位。国资委如何授权或放权,授权或放权的内容和范围,国资委行使职权的权力边界等,在目前各地改革方案中还不明确。

二是如何界定混合所有制的边界。目前各地对混合所有制的边界界定和而不同。其中,广东较为激进,认为除了极少数国企和国资投资运营公司外,均可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而天津的意见相对谨慎,要求在重要民生领域保持国资控股,在优势支柱行业和金融核心企业相对控股。总体来看,实施混合所有制的具体领域、混合比例、股权结构和实际控制权等问题,还急需中央层面提供总体规划和细则指导。

此外,在如何改革授权经营体制,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在管理层激励和员工持股等方面,都急需中央层面有顶层设计意图、比较明确的规范文件和操作性实施细则,以确保地方改革符合总体改革方向。

地方国资改革排头兵:上海、广州

上海上实集团

上海医药(601607)新团队实现平稳过渡,制定三年过千亿目标,而作为上海本地医药企业,有望明显受益于国企体制机制改革。

百联集团

上海物贸(600822)主营业务包括金属材料、矿产品、化轻原料、建材、汽车及配件、机电设备、进出口贸易等。

百联股份(600827)商贸零售作为完全竞争类行业,剥离资产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盈利情况,未来更深层次改革有望陆续推进。

第一医药(600833)作为集团公司旗下的医药零售平台,有望受益于上海地方国企改革。

光明食品集团

海博股份(600708)以出租客运和现代物流为主的上市公司,致力于整合相关物流资源,融入光明食品集团主业,实现协同发展。

金枫酒业(600616)作为集团公司旗下酒业平台,受益于上海地方国企改革。

光明乳业(600597)第二期激励计划有望再次激发公司活力,引爆国企改革热情,是集团旗下国企改革的先行者。

上海梅林(600073)探索混合所有制经营,公司2014年12月发布股权激励方案,计划引入战略投资者,国企改革提速。

上海城建集团

隧道股份(600820)国企改革有望持续发酵,上海国企改革的推进给公司业务发展带来新突破仍是大概率事件。

上海地产集团

金丰投资(600606)绿地集团借壳对象,绿地集团业务包括建设建筑、酒店及商业运营等,还涉足能源、汽车、金融等领域。

中华企业(600675)公司借助国企改革东风,加速解决同业竞争并做大做强,收购资产增强发展后劲,国企改革预期较强。

上海电气集团

自仪股份(600848)国资改革代表企业自仪股份推出重磅重组方案,公司主营业务将变更为园区开发和经营。

上海电气(601727)公司将推进整体上市,聚焦能源、工业装备和服务三大领域,立志成为中国的西门子。

上海机电(600835)作为机电一体化设备唯一上市平台,集团旗下上海电气自动化设备等资产注入的预期增大。

上海文广集团

百视通(600637)百视通吸收合并东方明珠,注入文广集团优质资产,树立了文化类国企改革典范,给其他文化类国企改革带来了示范作用。

上海纺织集团

龙头股份(600630)公司作为集团旗下的纺织平台,存在相关的资产整合预期,受益于上海地方国企改革。

申达股份(600626)公司将成为上海国资委进行新兴产业整合的平台之一,申达股份正在和多方资本接触,拟引入战略投资者。

上海国盛集团

棱光实业(600629)华东设计院借壳对象,上市公司将转型成为建筑设计行业领军企业,资产质量及盈利能力有望大幅提升。

耀皮玻璃(600819)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为上海地产集团,其是对上海国有房地产资源进行整合基础上成立的国有独资集团公司。

上海华谊集团

双钱股份(600623)公司在加强轮胎主业内部投资同时,也在探索兼并收购模式,进行主业扩张。

三爱富(600636)华谊集团经过3~5年的推进,基本完成国企改革总目标,制订了集团整体或核心资产上市方案。

上海机场集团

上海机场(600009)上海机场集团未来将通过一个上市公司整合集团内航空主营业务及资产,集团资产进入上市公司预期加强。

上海建工集团

上海建工(600170)公司在建筑施工设备设施领域获得长足发展,接下来将在国企改革的进程中挖掘更多创新动力,继续寻求发展。

上海交运集团

交运股份(600676)集团将突出主业发展重点和制度创新重点,对自身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加快核心业务健康快速发展。

锦江国际集团

锦江股份(600754)向战略投资者弘毅投资和控股股东募资30亿,弘毅投资占锦江股份总股本约12.43%,成为第二大股东。

上海久事公司

强生控股(600662)来自大股东久事公司的李仲秋被聘任为新任总经理,这将是强生控股又一次变革的出发,集团整合值得期待。

申通地铁(600834)申通集团集轨道交通投资等多项职能于一身,而久事公司则是国有投资经营控股公司,后续整合预期强烈。

上海兰生集团

兰生股份(600826)东浩兰生集团证券化率极低,多数资产都在上市公司之外,有资产注入的预期。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

上汽集团(600104)作为上海的标杆国有企业,新的管理层履新后,旨在激发企业后续发展动力的国企改革有望继续深化。

华域汽车(600741)有望享受上海国企改革加快红利,通过推动新一期股权或现金激励计划、引进战略投资者等。

上柴股份(600841)公司控股股东上汽集团已经进行国企改革和激励,也将对上柴股份的管理优化产生积极影响。

上海城建总公司

城投控股(600649)城投控股在引入战投弘毅投资后的一举一动牵动市场,已于2014年11月份停牌。

上海报业集团

新华传媒(600825)公司属于重要国企改革股,为集团公司唯一资本运作平台。同时,公司非常重视新媒体业务布局。

上海仪电电子

仪电电子(600602)公司退出非主营业务,集中资源发展主营业务,有利于推动公司业绩的长期发展。

飞乐音响(600651)公司治理结构改善进度可能快于市场预期,公司将推动股权激励方案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

上海实业集团

上实发展(600748)上实发展目前身具上海自贸区、国企改革、土地流转、养老地产等多个市场热门概念。

上海水产集团

开创国际(600097)公司自上海拉开国资改革大幕起就被寄予改革先锋的厚望,重大事项终止,不过后期预期犹存。

申能集团

申能股份(600642)集团旗下新能源业务未来以上市公司为平台,是集团推进国企改革的载体,公司整合优质资产步伐加快。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

上港集团(600018)发布员工持股方案,公司近72%的员工参与认购且锁定三年,更加有利于提升港口运营效率,缩减成本

广东省: 中山中汇投资

中山公用(000685)引入复星作为二股东,很可能是广东国企改革第一单,中山市政府意在对接复星整体资源,对中山公用进行改制。

深圳振业集团

深振业A(000006)深圳国资委有五个A股上市地产公司,深振业为深圳国资委唯一增持的公司,较大概率成为国资委整合平台。

广东广晟资产

中金岭南(000060)公司可能成为广晟资产集团旗下除了稀土矿产之外的矿产资源整合平台。

风华高科(000636)可能成为广晟的电子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广东国企改革方案明确提出要电子信息类企业要注入同类上市公司。

广晟有色(600259)已经通过定增收购了稀土资产,成为广晟集团整合稀土资源的上市平台。

广东商贸控股

广弘控股(000529)不仅是集团旗下而且是广东省国资旗下唯一的食品类上市平台,未来可能成为广东省食品行业的整合平台。

广东粤电集团

粤电力A(000539)公司在建机组将于2015年、2016年相继投产,且集团资产注入可期,未来装机规模有望大幅提升

广东水电集团

粤水电(002060)公司是控股股东广东省水电集团下的唯一上市公司,集团旗下还有优质的水力发电、医院、旅游度假等资产

广东广新控股

省广股份(002400)集团公司旗下的广告文化创意平台,通过实现营销传播链条的全贯通,推动实现公司的转型升级。

佛塑科技(000973)佛塑科技属于科技型企业,未来可能做股权激励,可能作为新能源和新材料平台。

星湖科技(600866)星湖科技在2014年1月引入战投汇理资产,可能整合集团公司旗下生物医药及食品资产。

珠江钢琴集团

珠江钢琴(002678)广州国资委绝对控股,拥有众多可整合的文化资源;已经做过股权激励,存在国企改革预期。

广州无线电集团

广电运通(002152)国企改革大潮下,公司在管理层激励、员工持股等激励措施上有望取得突破,业绩增速可望提速。

海格通信(002465)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其中员工持股计划认购3500万股,价格之高及锁定期之长,体现公司员工对海格看好。

珠海华发集团

力合股份(000532)珠江金控经过多次举牌,合计股份达到30%以上,可能作为珠江金控的金融资产整合平台。

珠海格力集团

格力地产(600185)51.94%股份转让给珠海投资控股,格力地产为三大核心之一,未来有大可能性获得优质资产注入。

广东广业资产

贵糖股份(000833)广业集团下面还有其他矿产资源,贵糖股份可能成为广业矿产资源的整合平台。

宏大爆破(002683)民爆综合服务,广东广业资产主营环保、燃化能源、矿山、现代服务四块业务。

广州百货集团

广百股份(002187)存在集团整体上市预期,有望成为广州市国资唯一的商贸零售资产整合平台。

广州岭南国际

东方宾馆(000524)广之旅总裁陈白羽出任公司总经理,广之旅拥有丰富的旅行社客源资源,公司可能成为打造旅游产业链的平台。

三、两会后的改革预期

国资改革顶层设计方案有望近期出台。该方案将是囊括国企分类、改革布局、公司治理、监事会强化和党建工作等方面的“1+34”项文件。

有预计称,一旦国企改革的顶层方案在今年的全国“两会”后出台,国企改革也就意味着将正式步入“快车道”,并将撬动24万亿的资本市场“热潮”,国企改革有望成为2015年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一个最活络的投资主题,并进而推动A股市场发展,带动资本市场的相关改革,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可以说,国企改革进一步,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就将前进一大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步伐必将得以更快推进。

国诚通集团在今年2月初召开的2015年工作会议上透露,将全力争取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诚通集团下属A股上市企业主要有3家,分别为中储股份、岳阳林纸和冠豪高新.此前,国开投和中粮集团于去年7月被选为改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在“四项改革”试点中最具想象空间。

从最新动态来看,国开投旗下的中纺投资、国投中鲁均发生重大资产变化,前者注入安信证券,后者拟被民营医疗器械企业江苏环亚借壳(有终止风险)。中粮集团方面,华孚贸易发展集团整体并入中粮集团,未来中粮集团将对旗下资产进行分业务单元整合。

国资改革请示 篇6

此次上海国资改革方案中着重提出:要完善注重长效的激励约束分配机制。建立健全企业核心骨干长效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实现收入分配与市场水平接轨。具备再融资能力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可实施股权激励或激励基金计划。符合条件的竞争类企业实施股权、现金两种类型的中长期激励。

此前,上海国资委曾于2008年实施过一轮国企高管股权激励方案,但由于激励制度受到比较严格的限制,仅光明乳业、上海家化进行了尝试。

上海国资系统内部人士表示:“上海汽车、上海交运股份也都搞过,但他们是拿现金激励通过奖励池再去买股票,属中长期激励。”

国资改革请示 篇7

企业如果在资产负债率较高、现金流紧张不足的情况下仍持续进行大规模投资, 超越现有的财务投资能力, 极有可能会加大财务风险, 甚至陷入财务危机。今年来, 各行业“巨无霸”企业因超越财务投资能力进行投资最终陷入财务危机 (甚至破产) 的实例屡见不鲜。如曾经国内最大的PTA企业——浙江华联三鑫在资金链紧张的情况下仍进行大规模投资而破产清算;曾经世界最大的光伏生产企业无锡尚德也因超现金流能力投资导致到期无法偿债, 最终被迫破产重整。

企业生产性质的投资机会与风险并存, 一方面, 如果不进行生产投资或是投入较少, 无法从市场取得更多的收入;另一方面, 如果资产负债率较高, 并且现金流紧张, 企业举债进行大规模投资, 由此加大财务流动性风险。那么, 如何确定合理的投资规模以避免财务风险过大, 这就需要通过投资能力预测 (投资额最大值) 以约束投资规模。

然而, 国资国企改革背景下, 传统的以现金流恒等式为逻辑起点的投资能力预测无法考虑央企集团变革的因素, 逐渐变得不够全面、实用。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 针对国有资产、国有企业的改革不断深化。改革对于大型国有企业集团 (尤其是央企集团) 影响深远。

首先, 通过集团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实现资本集中管控。央企集团实际成为控股公司, 主要功能为并购重组、资本运作与投资融资。

其次, 集团生产经营功能主要由子公司实现, 由此增强了集团控股子公司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再次, 整个央企集团中内部资本市场实现集团资金安排的功能日渐凸显;最后,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原央企集团层面统一协调优化集团产业战略与业务布局, 央企集团中投资决策不合理、集团产业协同不足导致的重复建设与内部竞争等问题将得到改善。

区别于以往研究与实务探索, 本文的独特贡献在于:基于国资国企改革的新背景, 并结合最新的投资理论, 研究央企集团的投资能力预测问题。为改革导向下的央企集团“如何确定合理的投资规模以避免高财务风险”提供参考与借鉴。全文布局安排与目的功能如下: (1) 引言:提出问题与理论、现实背景, 点明本研究的独特贡献; (2) 已有研究评述:回顾现有央企集团实务中有代表性的投资能力预测方法, 依据相关投资理论辩证评述现行实务方法; (3) 投资能力预测的改进与创新; (4) 研究结论。

2 已有研究评述

本部分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1) 回顾现有央企集团实务中有代表性的投资能力预测方法; (2) 依据相关投资理论辩证评述现行实务方法。现有央企集团实务中普遍使用的投资能力预测方法是以现金流恒等式为逻辑起点, 在给定资产负债率、预计销售收入、目标利润率下 (不考虑现金存量的情况下) 根据现金流恒等式逆推出投资能力, 即“投资能力=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量+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入+筹资活动现金流净流量-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根据投资规模约束等理论, 实务中现行给定资产负债率、预计销售收入、目标利润率的投资能力预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Myers and Majluf (1984) 提出:信息不对称导致外部资金成本高于内部资金成本。企业投资支出更多地依据企业内部现金流制定。企业在确定投资规模时, 需要考虑资金使用效率与财务风险, 限制投资规模。Tinbergen (1938) 认为:企业投资受限于预期利润。预期利润高的企业更倾向于更多的投资。结合中国企业特殊情况, 陆正飞 (1996) 指出中国企业普遍存在过度负债以投资的情况, 故此投资时需要依据负债水平约束投资规模。

然而, 实务中普遍使用的投资能力预测方法将不再适用于国资改革背景下的央企集团。同时, 该投资能力预测方法也忽略了实务中存在的诸多非财务因素。因其未考虑内部资本市场、集团产业战略协同、集团与控股子公司不同的职能分工等因素变化, 预测出的投资能力与实际相差较远, 也远远落后于投资决策者行为的发展变化。

(1) 行为投资理论将行为学、心理学等学科与企业投资相结合, 认为投资决策者自信、谨慎、从众等心理可能影响投资行为与实际的投资能力。Scharfstein and Stein (1990) 认为管理层投资决策存在从众行为。Malmendier and Tate (2005) 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层更倾向于更大规模更频繁地投资。

(2) 利益相关者外在的压力也会影响企业投资能力。Jen sen (1986) 提出举债因素能够有效制约公司投资规模。Baker, Stein and Wurgler (2003) 研究发现:融资约束越高, 企业投资规模对股价波动越敏感。换言之, 悲观投资者情绪会通过股市制约管理层决策, 制约投资能力。

(3) 其他的诸如的分配现金股利 (Jensen, 1986) 、独立董事与机构投资者等治理因素 (Richardson, 2006) 、内部资本市场 (Stein, 1997;陈胜蓝等, 2014) 等都能制约投资能力。现有央企集团实务中普遍使用的投资能力预测方法过于局限于财务视角, 且不适用于国资改革背景下的央企集团, 与实际投资能力相差较大。实务中对于“基于国资改革背景与实务管理视角的央企集团投资能力预测”的需求日渐突出。

3 投资能力预测的改进与创新

不同实务做法与理论对投资能力本身的界定不同, 本研究无法穷尽影响投资能力的因素, 只是试图探索国资改革背景下考虑重要实际影响因素的更实用的投资能力预测方法。另外, 本研究提出的方法仅为思想框架, 并非计算模型, 旨在为央企集团实务提供更全面、更实用的投资能力预测的思考角度。

3.1 投资能力预测的逻辑公式推导:央企集团实务中的现行方法

实务中普遍使用的投资能力预测方法是由现金流恒等式逆推出投资能力 (投资最大限额) , 原始公式如下:

预期投资能力=预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量+预期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入+预期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预期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公式 (1) 。

考虑上期现金存量, 预期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没有实质的财务意义, 因此, 实务中通常将原始公式 (1) 修正为:

预期投资能力=预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量+预期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入+预期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预期期初现金持有量-预期期末现金持有量, 公式 (2) 。

在给定资产负债率、预计销售收入、目标利润率的约束前提下, 欲得出投资能力 (投资最大限额) , 需要将公式 (2) 左右两边取极值, 得到公式 (3) :

预期投资能力= (预期收入*目标净利润率+预期折旧摊销-预期净营运资本增加量+预期利息费用化部分+预期长期资产处置损失+预期公允价值变动损失+预期投资损失) +预期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入+ (目标资产负债水平下预期权益与债务筹资流入-预期债务本息偿还-预期现金股利支付) +预期初现金持有量-预期末现金持有量

3.2 投资能力预测的改进与创新:基于国资改革下央企集团变化与其他因素

第一步改进:国资国企改革后的央企集团中, 集团公司实际成为控股公司, 实现并购重组、资本运作与重大投资融资, 而生产经营集中在子公司。虽然重大投资决策权在集团公司, 但是生产经营性质的投资 (而非股权投资) 需求实际源自经营实体子公司。

因此, 预期投资能力时需要区分主体是集团公司 (股权投资等) 还是其控股子公司 (生产经营投资) 。改进的投资能力预测方法中的部分考虑因素需要区分不同的预测主体, 尤其对于内部资本市场因素来说。原因在于:改革后的央企集团中, 内部资本市场实现集团资金安排的功能日渐凸显。

一方面, 集团可以通过内部资本市场调配帮助成员企业 (通常是控股子公司) 获取更多的投资资金 (Stein, 1997;王化成, 2011) ;另一方面, 也可以通过非正常关联将子公司资金调出用于自身或其他子公司更优的投资项目 (陈胜蓝等, 2014) 。

另一方面, 国资改革后, 集团将统一制定集团产业战略与业务布局以实现产业协同效应。故此还需从集团产业协同出发控制投资规模。综上所述, 需要在预测公式的右边加入“内部资本市场配置资金 (调入为正, 调出为负) ”, 并且以集团产业协同所允许的最大投资额来限定投资能力得到改进后的公式 (4) :

预期投资能力计算值= (预期收入*目标净利润率+预期折旧摊销-预期净营运资本增加量+预期利息费用化部分+预期长期资产处置损失+预期公允价值变动损失+预期投资损失) +预期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入+ (目标资产负债水平下预期权益与债务筹资流入-预期债务本息偿还-预期现金股利支付) +预期初现金持有量-预期末现金持有量+内部资本市场配置资金

第一, 当预期投资能力计算值<集团产业协同所允许的最大投资额时:

预期投资能力=预期投资能力计算值

第二, 当预期投资能力计算值>集团产业协同所允许的最大投资额时:

预期投资能力=集团产业协同所允许的最大投资额

第二步改进:公式 (4) 所预测的投资能力是投资的最大额度, 然而集团还需要重视保证持续经营能力与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 (李焰等, 2007;吴战篪等, 2013) 。保证可持续的财务能力首先需要保证持续经营的能力与适当的财务弹性。葛家澍等 (2008) 指出:财务弹性是指公司利用现金数额与时间分布的弹性应对现金意外需求的能力。

故此预测投资能力时需要加入应对意外资金需求因素, 即加入一定的弹性现金储备。同时, 持续的财务能力还包括持续的投融资能力。企业不能为了一次投资将全部剩余资金耗尽, 而错过了未来意外的投资机会。这部分因素已在弹性现金储备中体现。

本研究的弹性现金储备不仅包括应对财务风险的安全现金储备, 并且考虑了财务机会的积极现金储备。另外, 在确定为投资进行融资的方式与规模时, 需要权衡利弊。例如:不分配现金股利为投资节约资金也减少了股权融资的机会。预测中还需要考虑将融资相关因素取可持续的合理值 (通常小于最大值) 以保持持续融资能力。得到公式 (5) :

预期投资能力计算值= (预期收入*目标净利润率+预期折旧摊销-预期净营运资本增加量+预期利息费用化部分+预期长期资产处置损失+预期公允价值变动损失+预期投资损失) +预期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入+ (目标资产负债水平下预期权益与债务筹资最大流入-持续融资能力储备-预期债务本息偿还-预期现金股利支付) +预期初现金持有量-预期末现金持有量+内部资本市场配置资金-弹性现金储备

第一, 当预期投资能力计算值<集团产业协同所允许的最大投资额时:

预期投资能力=预期投资能力计算值

第二, 当预期投资能力计算值>集团产业协同所允许的最大投资额时:

预期投资能力=集团产业协同所允许的最大投资额

第三步改进:到公式 (5) 为止, 投资能力预测囿于传统财务指标的框架内, 并不能考虑实际投资中的非财务因素。借鉴行为投资理论, 预测方法还需要构建非财务指标的因素群以更贴近于实际情况。

管理层 (投资决策者) 自信、谨慎、从众等心理可能影响投资行为 (Malmendier and Tate, 2005;Scharfstein and Stein, 19 9 0) 。股市投资者情绪等利益相关者因素 (Baker, Steinand Wurgler, 2003) 、独立董事与机构投资者等治理因素 (Richardson, 2006) 、政治关联等也会影响企业投资规模。

考虑到以上非财务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无法将其穷尽, 这些因素多为财务框架之外的因素 (非财务因素也可能是部分财务因素的函数) , 可以通过构建逻辑函数的方法加入公式, 得到公式 (6) :

预期投资能力计算值=[ (预期收入*目标净利润率+预期折旧摊销-预期净营运资本增加量+预期利息费用化部分+预期长期资产处置损失+预期公允价值变动损失+预期投资损失) +预期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入+ (目标资产负债水平下预期权益与债务筹资最大流入-持续融资能力储备-预期债务本息偿还-预期现金股利支付) +预期初现金持有量-预期末现金持有量+内部资本市场配置资金-弹性现金储备]*非财务因素影响系数函数 (管理层心理与行为偏好, 利益相关者因素, 治理因素, 政治关联……)

第一, 当预期投资能力计算值<集团产业协同所允许的最大投资额时:

预期投资能力=预期投资能力计算值

第二, 当预期投资能力计算值>集团产业协同所允许的最大投资额时:

预期投资能力=集团产业协同所允许的最大投资额

4 结语

本文以现金流恒等式为逻辑起点并在国资国企改革背景下, 研究央企集团投资能力预测问题并构建了新预测公式。区别于实务中已有的投资能力预测方法, 本文不仅考虑了国资改革背景下集团与成员企业关系、内部资本市场、集团产业协同等新影响因素, 还从持续财务能力、管理者行为、利益相关者等维度改进预测方法, 使预测的投资能力与实际情况更相符。

研究提出的方法仅为思想框架, 并非计算模型, 旨在为央企集团实务提供更全面、更实用的投资能力预测的思考角度, 为改革导向下的央企集团“如何确定合理的投资规模以避免高财务风险”提供参考与借鉴。另外, 本研究提出的新预测方法还有待国资改革后的央企集团进行验证。部分因素诸如价值创造、商业模式等因素未纳入考虑, 使得公式与方法本身存在不足。

参考文献

[1]陈胜蓝, 王琨, 马慧.集团内部资金配置能够减少公司过度投资吗[J].会计研究, 2014 (3) .

[2]葛家澍, 占美松.企业财务报告分析必须着重关注的几个财务信息——流动性、财务适应性、预期现金净流人、盈利能力和市场风险[J].会计研究, 2008 (5) .

[3]吴战篪, 李晓龙.企业集团资金安全预警体系研究[J].会计研究, 2013 (2) .

[4]Malmendier, U.and G.Tate.2005, CE O0verconfidence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Journal of Finance.

国资改革的上海路径 篇8

上海世博中心四楼会议厅内,正在举行2013年度上海国资改革动员大会,座无虚席的听众席上鸦雀无声,有人频频落笔记录。

一份名为《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的方案,在酝酿了十个月之后,此时终于面世。

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大棋局中,破局的“棋眼”非国有企业莫属。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今天的国企改革已然与整体性、系统性的改革捆绑在了一起。

作为中国地方国资国企的“重镇”,上海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率先公布地方国资监管改革路线。这是继2008年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9号文”)之后,上海对国资国企改革的又一次全面部署。方案由于承续着金融危机以来上海国资一贯坚持的“先行先试”思路,涉及国企分类监管、国资流动平台搭建、股权激励扩容等国企改革的核心内容,受到了公众广泛的关注。

多方调研最终定调 改革再启程

尽管《意见》的出台距离上一次改革意见已有5年时间,但是,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潮头堡,上海在最先分享改革带来的红利同时,从未停止自身对于国资国企改革的探索。

这可以从20年前上海国资委成立之时说起。

1993年7月16日,上海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宣告成立。同年12月18日,上海市国资委发出1993年第1号、第2号、第3号文件,分别批复同意上海市纺织工业局组建上海市纺织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进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授权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统一管理经营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国有资产。是为上海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行业局改制的第一步。

1996年,上海建立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撤销行业主管局。为了整合部分国资国企,推动国有资产资本化,重组、上市成为这一时期上海国资国企的“标准动作”。到2004年,上海88家含国有股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益697.41亿元,占经营性国资总量的13.63%;主营业务收入2284.63亿元,约占全市国有企业的1/3;国有股权益净利润相当于全市国有企业净利润总额的43.79%。

2008年,上海“9号文件”发布,明确了当时上海国资改革方向:坚持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联合,加快推进企业发展壮大;推动国资多层次、大范围流动,优化国资布局结构;明确产业类企业(集团)的主业,推动优势资源向主业集中等方面。

2008年到2013年,上海国企在分类监管、资本融通等方面的尝试事实上已经开始为新一轮改革开始铺路。目前,上海国资资产证券化已由2008年17.8%提高到了2012年的35.2%,61%的国资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等关键性领域和优势产业。

在这一过程中,上海国资国企通过整体上市,明确了主业,优化资源,扩大规模。其中上海建工、上海汽车、友谊股份、上海医药等纷纷实现了核心资产的整体上市,当然其中也不乏国资退出竞争性企业的例子,如上海家化。

2013年2月,新一轮改革开始酝酿。正如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动员会上说的那样:“上海已到了没有改革创新就不能前进的阶段!”

而改革就意味着不可能有“皆大欢喜”的局面,意味着不仅需要浅犁更需深耕。为了找到国资国企发展软肋,打开改革的突破口,上海市委将“深化本市国资国企改革”作为常委会6个重点调研课题之一。

3月,调研工作正式启动。上海市副市长周波和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徐逸波率队课题调研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上海市各部门按照“完善监管体制、优化布局结构、加强分类监管、完善公司治理、培育跨国企业、深化企业改革、改进国企党建、探索政策创新”8个专题,分别组成调研小组,走进国企,开展工作。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出台后,韩正、杨雄指示,要求认真按照中央精神进行修改完善。“20条”最后审定中,韩正逐字逐句审读,提出重要修改意见。整个调研工作得到了国务院国资委的指导。国务院国资委分管领导担任课题组顾问,主要司局负责人逐条审改。

调研过程中,共召开40多个座谈会,征求人大、政协、委办区县、企业集团、专家学者等600余人次意见。可以说,整个调研过程为方案最后的定调寻找了重要依据。

从管资产到管资本:去行政化的主线

《意见》一经公布,人们便发现了不同。此轮改革突出国资改革,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成为本轮国资改革的核心。从之前的“国资国企改革”到如今的“国资改革”,一词之差背后体现的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将只对国资增值保值负责,不再过多干涉国企的具体事务。

在动员会上,韩正强调,要为国企松绑,减少审批事项,切实落实企业自主经营权,“多管、管少、不管”。具体地:凡是和出资人有关的事情,都要严格地管起来;少管企业人事,特别是竞争类的企业;不管企业内部事务,把过去越位、错位的归位,让企业更好更主动地面向市场。

“管资产转向管资本,这个说法背后是有深意的。”参与过《意见》审议讨论的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对《国企》表示,“管资产更多是使用价值对象、企业组织平台对象。管资本更多是价值形态对象和市场流动能力,本质上是资本的运作能力。”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谢鲁江则认为,当政府职能发生转变时,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两者将从原先的上下级关系转变为民事主体间的契约关系。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长远的视角来看,推进民事主体间的契约关系的形成显然更符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要求。

去行政化的核心就是放权,首要的就是企业的人事权。韩正特别强调,要完善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任职机制,让懂市场、懂经营的人来干企业。

nlc202309031920

只有用市场化的方式来用人、选人,才能激发起管理者的企业家精神。《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进市场化导向的用人和管理机制,全面推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与《意见》同时发布的法人治理结构以及企业领导人任期制的管理办法两个配套文件,则明确上海国企一把手将面临三年一考。知情人士透露,针对《意见》,下一步,上海还将发布四个配套文件,形成组合。

“和资本有关的、和出资人有关的,才是我们要加强的监管。”韩正说,“要落实市场化选聘和董事会管理。将来在竞争性领域,我们只管三个岗位: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其他都放开。在有些地方,总裁也要引入市场化选聘,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政府绝不能干预。”

国资流动平台:2014年实质性运转

上海国有经济体量很大,国资总额近10万亿元。数据显示,2008年到2012年,地方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年均增长17.4%;2012年,上海市地方国企创造的生产总值、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缴纳各项税金占全市总量都超过了五分之一。

韩正表示,国资国企是上海发展的最大存量资源,潜能亟待进一步释放。上海国资国企存在许多明显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瓶颈,比如,动力活力不够足、作用贡献不够大、能级能量不够高。

为此,在此次上海国资改革方案中,国资流动平台被重点提及。张晖明向记者介绍,所谓国资流动平台,无非两类,一是国有产权交易平台,二是国有资产投资公司或者运营公司。根据计划,上海将逐步形成2~3家符合国际规则、有效运营的资本管理公司,对于具备条件的上市公司股权和部分非上市公司股权进行运营管理,上海国资将以此为抓手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的转变。

而在《意见》公布前,“国资流转平台”曾一度被外界解读为新加坡“淡马锡”管理模式的舶来品。在此次会上,韩正否认了这样的说法。他指出,改革不是简单地把企业一卖了之,更不是简单地照搬其他模式。我们需要从实际出发。

据了解,上海将建立统一的国资流转平台,并在2014年内首选1~2家国有资本运作平台公司启动实质性运转。

现已经确定的一家是上海国有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于2010年3月31日,正式挂牌成立。《国企》记者查阅相关报道发现,公司由国盛集团与上海国际集团这两家平台共同组成了上海国资管理的产业、金融“双平台”模式,主要任务是盘活国有存量、促进国有股权流动和确保国资保值增值。早在2011年,上海国有资本管理公司运作了上海家化的股权交易。在此番政策落地之后,该公司将作为上市公司的股权管理平台,对上市公司的股权进行统筹管理和市场化运作。然而,公司至今尚未有任何明确的动向。

有学者指出,上海欲搭建国资流动平台,是对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响应。三中全会决定明确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国资管理提出要求: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然而,由于目前国有上市公司都在集团公司名下,这样的架构下要实现国资便利、有效地进出,运作成本会比较高,因此通过统一的平台加以统筹会更加合适。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建文对《国企》记者解释,随着经济的平稳发展,也可以利用国有股的减持,补充资金进入社会保障等领域。

目前《国企》记者向知情者了解到的情况是,建成的国资流动平台将只对国有股权实际控制产生影响,而国资委与企业的监管路径以及对干部、资产和日常事务的管理权限不变。国资流动平台也不会参与企业的内部管理。

分类监管:转变并非一朝一夕

为更好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此次改革在国资布局方面做出重大改革以求突破。而选择这一改革途径正是“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韩正表示,要凸显国有企业在先导型、基础性、新兴产业中的集中度。《意见》要求:“将国资委系统80%以上的国资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

对此,张晖明表示:“战略新兴产业是一个要培育的产业,需要有一个财政投资的铺垫期。这个铺垫期投资的成本通常情况下需要政府引领,由国有资本来承受。正是为了集中资本力量,发挥引领作用,既有的国有资本配置在竞争性领域可以调整退出,转而投向新兴产业领域。”

“任何资本合理的投资方向都应当建立在充分的规划下进行,包括投资风险、专业化程度、利润回报等因素的结合。简单归结为一点,便是资金效率优先。”马泓认为,从文件提出对国资布局80%以上国资集中的考量可以看出。在此次目标产业里,前景是光明的。然而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一旦阶段性出现资金下降,就会对国有资本产生负面影响,从而降低执行力。

《意见》指出,改革将“突出企业市场属性,兼顾股权结构、产业特征、发展阶段,逐步实现差异化管理”。其中竞争类企业将以市场为导向,努力成为国际国内行业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将按照市场规则,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对涉及上述分类业务的企业,因企制宜、分类分层管理。

此次上海国资改革明确国资国企的功能定位,并按不同功能进行分类监管,逐步实现差异化管理。在具体企业划分上,上海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上汽、电气等多数集团将划入竞争类企业,国盛、临港等属于功能类,城投、久事等属于公共服务类。目前在市国资委系统市管企业中,竞争类企业户数占67%,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占91.5%和84.9%。

多位接受采访的企业家认为,分类监管是改革的最大亮点,对他们产生不小的触动。

“在明确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同时,只有突出企业市场属性,监管才能有的放矢,而这本身也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发展和成长。”易贸资讯宏观分析师马泓对《国企》表示,“在这之前,国资的经济运作制度基础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对国有资本的经营参与度和控制力较强。这次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的进程中,更多倾向于市场化的经营,向建设现代企业制度转型,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竞争类企业需要及时调整和适应。”

nlc202309031920

“功能类公司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更多是保障政府重大工程的转向任务,例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这类企业,应当在项目经营与政府任务之间相互协调,国资委适当减少监管,并引导有实力的社会资本参与到城市的建设。而对公共服务类公司,涉及国防安全、社会安全、保障性设施建设的企业,应加强监督管理,保证资金合理利用,发挥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马泓表示。

在张晖明看来,国资分类管理是一个方向。对于那些竞争类的国有资产可以果断选择退出变现以减少风险,比如上海家化资产的“整体转让”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分类监管也意味着对于管理班子也要有相对应的考量。对于竞争类企业,上海将仅管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三个岗位,有的企业总裁也将尝试放手市场化,经理层副职以及相应党群干部不再“市管”,管理层以市场化配置为主。这意味着在业绩考核和薪酬激励上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包括股权激励在内的市场化手段将成为激活国企活力的突破口。

《意见》中称,将全面推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明确责任、权利、义务,严格任期管理和目标考核,保持合理的稳定性和必要的流动性。竞争类企业,按有关规定落实董事会选人用人、考核奖惩、薪酬分配权。合理提高市场化选聘比例,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积极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

然而,马泓指出:“此次改革明确了竞争类企业要强化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功能,符合市场化经济的精神。但是,这对于一直以来习惯于服从组织安排的任免方式的国资体系而言,要完成这种转变并非一朝一夕。”

改革关键:如何牵住“牛鼻子”

上海国资改革方案刚刚公布,尚未实施,现在评价为时过早。事实上,上海如何在三五年时间内培育数家资本管理公司和跨国集团,或许这才是改革的“牛鼻子”。

《国企》记者从公开渠道获悉,2013年一季度,上海国资旗下控股企业共有55家,其中涉及资本运作的企业有上海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上海国盛集团、上海国际集团等数家公司;8月,国盛集团和长江计算机集团重组,两家公司集团总资产已经接近600亿元。

“如果按照上海国资改革的思路,那么这几家公司未来将会有更大的动作,对国资进行进一步的整合。”海通证券分析师李婷对记者表示。

上海国资系统一位负责人透露,上海国资已经在不断加快资产证券化进程,包括上海城建、上海建工、上海交运等大集团整体上市工作正在进行中未来上海国资的整合将向纵深化发展。

就在上海国资委发布《意见》会议前后,旗下上市公司已纷纷采取行动,可谓动作频频。

2013年6月开始,上海电气集团、上海纺织集团等国有企业领导班子进行调整。11月27日,光明食品董事长王宗南离职。11月28日,联华超市董事长马新生和财务总监徐苓苓双双辞职。

10月28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整合重组,上海报业集团正式成立。

12月11日,兰生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兰生集团和东浩集团将实施联合重组。12月13日,重组后上海东浩兰生国际服务贸易(集团)有限公司挂牌。该举动也被认为是上海国资系统将要开始的新一轮并购的序幕。

2013年12月16日,光明集团旗下的上海梅林发布公告称,拟向包括公司高管在内的114名员工推出股权激励计划,授予激励对象725.4万股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为每股5.46元。

然而,新政效果的不确定性来自没有现成的样本可以借鉴。如何保证10万亿的国有资产增值保值,面对这两年仅2%的收益增长,上海国资改革面对的依然是一个未知数。

现实也从另一个侧面敲响了警钟:兰生股份和上海梅林的财务报表上每股经营现金流都出现了负值。

张辉明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在任何地方国有企业中,都有经营得好的国企,也有经营亏损的企业。好的企业可以吸收更优质的资源,而差的企业如何处理,也考验着政府的智慧。”

在上一轮上海国资国企改革中,上广电的例子跃然眼前。这家曾经员工人数达2.5万人,堪称上海最大国有集团。由于负债数额巨大,最终被上海仪电集团接收债务,并通过上海东方传媒借壳上市。它也从上海国资企业的名单消失。

“不论民企还是国企,如果不思变革,最终都会重复上广电的命运。如梅林和兰生这样的企业,如果维持原状,或许也会走到亏损那一天,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行变革。因为,谁也不愿意见到第二个上广电。”上海国际集团一位管理者如是说。

上一篇:砍树报告下一篇:加油站装修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