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法律制度与构成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会计法律制度与构成(推荐8篇)

会计法律制度与构成 篇1

课题:第一章第一节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一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会计法律制度考试的题型题量分析、复习要注意的基本要点和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 重点:

1、会计法律

2、会计行政法规

3、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4、地方性会计法规 难点:

1、会计法律

2、会计行政法规

3、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4、地方性会计法规

教具准备:ppt

施教时间:

****年**月**日

教学过程:

新课开始时给学生介绍这门课程的地位,学习的必要性,针对考试对其题型题量进行分析,并强调复习时要注意的要点。前言大约讲述45分钟。

一、会计法律制度的概念:

它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借助于专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和监督。

会计法:(1)广义:指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各种会计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包括

①会计法律 ②会计行政法规 ③会计规章

(2)狭义:仅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通过一定立法程序颁发施行的会计法律,即《会计法》。

二、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内容

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基本形成了以《会计法》为主体的比较完整的会计法规体系,主要包括四个层次:

①会计法律 ②会计行政法规 ③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④地方性会计法规

①会计法律:

1、我国现行的会计法律是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判断题)

2、它是会计法律制度中层次最高的法律规范,是制定其他会计法规的依据,是指导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

②会计行政法规:

是指国务院制定发布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拟订、经国务院批准发布,调整经济生活中某些方面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

如:1990年12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总会计师条例》; 2000年6月21日国务院发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

③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包括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选择题).......

1、会计规章是根据《立法法》规定的程序,由财政部制定。

如:财政部第26号令签发的 ①《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和以财政部门第33号部长令签发的 ②《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等。

2、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内容框架包括:(1)总则。

(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1真实性要求、2相关性要求、3明晰性要求、4可比性

要求、5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要求、6重要性要求、7谨慎性要求和8及时性要求。

(3)会计要素的定义与确认。

(4)会计计量。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1历史成本、2重置成本、3可变现

净值、4现值、5公允价值。

(5)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1资产负债表、2利润表、3现金流量表。

(6)附注。

(1)《企业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

1、一般业务准则主要规范各类企业普遍适用的一般经济业务的确认和计量要求,如存货、长期股权投资、资产减值、职工薪酬等。

2、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主要规范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的确认和计量要求。如生物资产、企业年金基金、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

3、财务报告准则主要规范普遍适用于各类企业通用的报告类的准则,如财务列表列报、现金流量表、合并财务报表、外币折算等。(2)《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3)2000年12月29日《企业会计制度》 它适用于除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和金融保险企业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所有企业。

(4)2001年1月27日《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成立的各类金融企业,包括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等。

(5)2004年6月《小企业会计制度》

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6)1996年6月17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适用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组织的会计基础工作。④地方性会计法规

小结:由学生自己总结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及各会计法律制度之间的关系,熟记各会计法律制度的内容。

会计法律制度与构成 篇2

现代法务会计的出现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的内部股票舞弊以及储蓄信贷行业的丑闻有关, 查办这些案件需要既懂会计又熟悉法律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 要对涉及这些经济丑闻的账簿进行调查, 而对这些书面证据进行直接、有效、专业判断的方法就是法务会计。

一、法务会计———适用于法律事务的会计

1. 法务会计的产生源于诉讼及法律行为的特殊需求。

法务会计的产生源于司法实践的需要。在具体的案件处理中, 必须同时处理事实与法律两方面的问题, 法官受其专业限制只能处理法律问题和一般的事实问题, 而一些较为复杂的专门性事实问题则只能交由相关行业的专家处理, 这既是社会分工协作制度的本义, 也是克服社会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个体或行业能力限制的现实之举。

法务会计的对象与法律事项相联系, 它是法律事项所涉及的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或者其所涉及的资金运动或状态。从法律的角度来看, 法务会计的对象就是法律事项所涉及的待证会计事实。政府纪委及监察部门需要法务会计提供有关公职人员贪污受贿与职务犯罪的证据信息;公安机关需要法务会计师参与有关欺诈与经济犯罪案件的调查取证以及对财务数据进行解读;检察机关在对贪污贿赂犯罪、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等经济案件进行立案侦查和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的过程中, 需要法务会计师配合收集有关会计证据并对这些证据进行司法鉴定;法院在审理涉及财务与会计专业问题的复杂经济案件时, 会要求法务会计师以专家证人的身份出庭, 对有关的会计证据进行陈述与解释;律师在诉讼代理或者辩护业务中, 需要法务会计师提供专业性的诉讼协助与支持;公司的管理与监管部门需要法务会计师介入公司内部欺诈、舞弊的调查与取证, 以弥补内部审计的不足;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法务会计师在涉及洗钱、保险欺诈等金融犯罪的调查方面提供专业的证据支持;各类商务调查事务所以及私家侦探在处理涉及债务清讨、合同纠纷、人身伤害、婚姻调查、财产追踪等问题的业务活动中, 也需要法务会计提供专业协助与支持。

2. 法务会计的作用在于提供会计证据或会计事实。

法务会计的目的就是对法律事项涉及的会计问题进行调查, 收集、固定证据, 并据此形成结论性专家意见, 用于法庭作证或供当事人实施合同订立、纠纷解决等法律行为之用。法务会计根据工作结果向司法机关、当事人或律师提供专家结论或报告, 作为司法判决或订立合同的证据。

法务会计的产生源于司法实践的客观需要, 随着诉讼业务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法务会计的主要工作内容是诉讼支持与会计调查。在美国, 越来越多的法务会计师以专家证人身份出庭作证, 越来越多的法务会计师受聘于政府机关、警察局、公众公司和私人公司等机构从事欺诈调查与审计, 越来越多的会计师事务所拓展其服务范围, 对外提供调查与法务会计服务。专家证人或专家辅助人是西方司法制度中的一大特色。专家证人是指基于特有的实践经验或专门知识对案件事实提出判断性意见的人。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第702条规定:如果科学技术或其他专业知识将有助于事实审判者理解证据或确定有争议的事实, 凭其知识、技能、经验、训练教育够格为专家的证人可以用意见或者其他方式作证。在英美法系国家, 专家证人处于证人和辩护人的地位, 由当事人双方自行委托, 在法庭上充当委托方的辩护人, 以维护本方当事人的立场和利益为鉴定活动的目的。在大陆法系国家这一角色称为专家辅助人, 主要相当于诉讼中的技术顾问。技术顾问是在诉讼中, 由控辩双方聘请来审查判断案件中的某些技术性证据、指导或参与技术证据的法庭辩论活动的技术专家。法务会计的其他业务也都与诉讼或经济纠纷有关, 法务会计的工作成果或是为了解决特定的经济纠纷, 或是为潜在的民事诉讼及经济犯罪提供证据。诉讼过程就是查清事实、正确适用法律的过程, 法院与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活动主要围绕证据展开, 法院最后的裁判必须以证据为依据。

3. 法务会计涉及的法律事项须能够以货币确认和计量。

查办、处理涉及会计信息的案件或实施相关的法律行为往往需要对会计资料进行调查、验证、确认和计量, 而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是对一系列经济业务的逐级汇总与概括, 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与专业性, 公安司法人员、案件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等受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限制难以理解和判断, 需要会计人员认定相关的财务会计事实, 法务会计就是会计专业人员为解决或处理特定法律事项而提供的专业服务。法务会计涉及的法律事项具有财产内容, 且能够以货币计量, 用数字说话, 这也是法务会计不同于其他法律事务的一个重要特性。法务会计为司法诉讼、经济纠纷、合同订立、损失计算等解决能够以货币计量的会计问题。

二、法务会计与司法会计的比较

司法会计, 是指调查、审理涉及财务会计业务的案件时, 为了查明案件, 对案件所涉及的财务会计资料及相关财务活动进行专门检查, 或对案件所涉及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专门鉴定的法律诉讼活动。司法会计的主要业务是从事司法会计鉴定, 即依法取得有关司法会计鉴定资格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受司法机关或当事人委托, 运用会计学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检查、计算、验证和鉴证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等财务状况进行检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结论的活动。司法会计也是法律与会计相结合的产物, 其从业人员需要具备会计、审计及法律等多种学科的知识。事实上, 我国目前的司法会计主要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 司法机关为查明有关案情, 依职权启动的诉讼行为, 是一种排他的国家公权力的体现, 往往与侦查权和取证权结合在一起, 是职权行为。司法会计的实质就是司法介入, 具有一定司法权限, 是特定案件司法程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事司法会计工作的一般也是侦查机关内部工作人员, 且其不能面向社会接受鉴定工作委托。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第7条明确规定:侦查机关根据侦查工作的需要设立的鉴定机构, 不得面向社会接受委托从事司法鉴定业务。

源于西方的法务会计与我国的司法会计不同, 它更主要的是以社会中介服务的形式提供的, 不仅应用于刑事案件, 也广泛地运用于民事案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诉讼和经济业务中对法务会计提供专业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我国诉讼法律制度为法务会计的发展搭建了平台。在刑事诉讼中, 职权会计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意见再可靠, 也不能剥夺被告人的鉴定权利。民事诉讼中, “谁主张, 谁举证”的证据规则也使更多的当事人为了解决涉案会计问题, 不得不借助于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提供的法务会计服务, 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决定》确立了侦查职能、起诉职能和审判职能与司法鉴定管理职能相分离的原则, 且2005年司法部出台了《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 越来越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取得了鉴定资格, 司法鉴定的社会化为法务会计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也有助于提升法务会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公信力以及职业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三、法律框架下我国法务会计的发展路径

目前, 我国的法务会计远远不能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 尤其是在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证券市场健康发展方面, 法务会计还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1. 完善的诉讼与证据制度是法务会计发展的根本保障。

法务会计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为特定法律事项提供证据支持的工具和手段, 技术层面的发展和完善有赖于其运行其中的制度、法律、政策环境的有力支持, 其实施的主体和形成的工作成果如果不能以一定的证据形式和规则为法院所认同、采纳和使用, 就失去了本身的价值。我国目前的三大诉讼法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都有关于证据形式和效力的规定, 这些规定是我国法务会计发展必不可少的制度平台, 无视或忽略法律规定而奢谈法务会计的制度建设无异于纸上谈兵。诉讼与证据法律的完善非一朝一夕所能蹴就, 但现行法律的具体规定仍然能够为法务会计建设开辟出巨大的空间。例如, 《民事诉讼法》第72条和《行政诉讼法》第35条规定:人民法院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 应当交由法定鉴定部门鉴定;没有法定鉴定部门的, 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鉴定部门鉴定。

法务会计应以事实为根据, 以法律为准绳。为了查明法律事项涉及的会计事实, 法务会计人员必须依照《公司法》、《证券法》、《会计法》、诉讼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证据规则等实体法与程序法的规定, 运用会计、审计知识和调查技术、证据规则, 结合企业会计准则、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以及职业道德规范等, 为司法机关、律师、诉讼代理人和当事人提供可以作为证据的报告和结论。证据的合法性或非法性特征是证据法律属性的正反两个方面, 二者都以一定的法律标准为依据。法务会计的主体、报告和结论的形式及其工作程序、确认方式和计算方法只有符合法律的有关规定, 才能具有直接或间接认定案件事实以及判断其他证据的效力。

2. 改革现行鉴定管理体制是发展我国法务会计的关键所在。

法务会计的出现是司法活动中相关法律问题专业化、复杂化的必然要求, 对于司法诉讼中复杂多样的会计问题, 只能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 充分依靠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和人员加以解决。2005年, 《决定》的颁布和施行, 在规范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行为、统一鉴定管理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 迈出了鉴定制度改革的重要一步。但是应当注意到, 这些规定在完善鉴定机制、解决原有问题的同时, 也在同一法律框架下引入了与原有鉴定机制不同的鉴定模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1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一至二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庭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人民法院准许其申请的, 有关费用由提出申请的当事人负担。我国司法实践中事实上引入了专家辅助人制度, 专家证人制度亦初现端倪。

对当事人自行委托鉴定人提交的鉴定结论, 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 各地法院做法不一。通常情况下, 如果当事人未就对方委托鉴定提出异议, 则该结论获得证据资格;而一旦当事人质疑对方鉴定的公正性、合法性, 则该结论被搁置, 法院往往出面重新委托鉴定。尽管处境尴尬, 但当事人自行委托鉴定仍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司法潜规则的认同, 这也符合《决定》的精神, 形成与专家证人制度近似的单方鉴定人制度。因此, 综观我国现行的司法鉴定制度, 实际上已经形成了鉴定人、专家辅助人、专家证人三足鼎立之势。这些事实上已经形成但尚需明确和规范的制度为我国法务会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在司法审判活动中, 司法鉴定实施程序、技术标准、技术规范不统一等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 缺少对鉴定次数的限制和对鉴定意见的评价标准与程序, 加上法庭举证、质证、认证规则和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不完善, 致使法务会计在司法实践中仍然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

法务会计必须适应我国诉讼模式、审判方式和证据规则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要求。法务会计的工作成果是一种法定证据和证据调查方法, 完善会计类司法鉴定是发展法务会计的客观要求。会计鉴定既需要诉讼制度、证据制度和行政管理制度的配合, 又需要立法、司法和其他社会活动的支持, 更需要司法鉴定管理和机制在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上的统一。只有改革现行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和模式, 才能为法务会计的发展开辟更大的空间, 确立法务会计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公信力, 进而起到服务诉讼、促进司法公正、化解矛盾的作用。

3. 加强法律与会计研究的整合。

法务会计是涉及法律、会计、审计等多个学科知识的新兴交叉学科。研究法务会计一个重要的问题是, 必须加强会计知识和法律知识的沟通和结合。大到现行会计制度和准则是否与法律规定相一致或存在实质性冲突, 如果存在差异可能会对相关案件的认定造成什么影响, 例如, 会计制度中的权责发生制与《合同法》规定的货物交货方式的差异, 是否会对具体案件的性质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企业间普遍存在的借贷行为的会计处理与《商业银行法》的禁止性规定和《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于挪用公款罪具体规定之间的关系等等。小到如何将会计概念与术语转换为法律语言。凡此种种, 偏废任何一个方面都可能失之偏颇。

由于法务会计产生于英美法系国家, 其产生和运作其中的司法制度和审判方式与我国差别甚大, 不加以必要的本土化改造难免水土不服。我国法务会计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都很薄弱, 尤其是一些理论成果由于缺少必要的法律储备或会计知识, 往往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硬伤。法务会计的长足发展和进步, 需要加强法律和会计的密切联系与整合, 应通过一定的平台, 集中注册会计师、法官、检察官、律师、诉讼法与证据法专家, 通过共同交流和探讨, 推动法务会计的发展和相关的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明辉.亟待发展的法务会计.法学, 2004;4

[2].于朝.司法会计学.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4

浅谈我国法务会计的法律制度构建 篇3

【关键词】法律;会计;法务会计;法律制度

一、法务会计的概念

法务会计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国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处理经济业务纠纷时,出现了许多令法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难以判断的会计事实,单凭其所掌握的法律专业知识已难以合理的解决相关问题,需要求助专业的会计技术人员,法务会计正是适应这一需求而出现的。它既不同于一般的会计工作,也不同于一般的法律工作,因其主要涉及会计和法律的特殊领域,因而被称之为“法务会计”。从实务角度看,法务会计是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以会计理论和法学理论为基础,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会计资料为凭据,处理涉及法律法规的会计事项,或者以法律法规和相关会计知识审查、监察、判定、裁定、审计受理案件、受托业务。从学科角度看,法务会计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以会计理论和法学理论为基础、融会计和法学于一体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

二、法务会计在我国的发展

(1)法务会计发展的必然性。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金融创新不断深化,市场经济日趋复杂,市场经济对会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与会计、审计工作相关,法制观念的强化要求加强会计领域和法律领域的沟通。在经济纠纷中,需要法律知识和会计知识的完美结合,来满足社会对法务会计的需求。(2)我国法务会计发展现状。一是法务会计理论尚不完善。和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相比,法务会计至今还没有一个成熟的理论框架。理论的偏差,使得法务会计学者们的研究方向有很大不同,现有的理论研究也尚未达成一致意见,造成法务会计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难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法务会计实践的需求。二是法务会计人才缺乏,据报道,在美国前100家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中,有近60%的会计师事务所拓展了法务会计服务。法务会计已跻身国外最热门的行业之列,在美国的人才需求排行榜上排名第一。然而我国法务会计制度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既懂会计又熟悉法律的复合型人才,阻碍了法务会计的理论和实践发展。

三、法务会计法律制度的构建

法务会计越来越多地进入了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是规范法务会计行为的前提。目前我国关于法务会计的法律规范仅限最高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司法解释,且这些司法解释只侧重规范司法机关的司法会计活动,对来自其他司法机关或被指派、聘请的法务会计人员则无约束力。因此应当对法务会计的法律制度作出新的构建,解决法务会计在法律制度方面的空白。(1)明确法务会计的主体及其权利义务。法务会计服务直接表现为调查、仲裁和诉讼等与法律密切相关的活动,其活动结果直接影响到案件所涉及的各方利益,甚至对司法的公正性和合理性产生影响,因此不应由政府、司法机关的公务人员或某个企事业单位的内部人员来担任,而应该由具有较高独立性的社会中介机构来聘任专业性较强的法律人才或会计人才。为了便于法务会计人员的工作,应当赋予法务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调查取证权、质证权。同时,从法务会计工作的严谨性出发,应当保证法务会计人员的中立性与独立性,法务会计人员应当与当事人双方或待证事实无任何利害关系,并根据自己对待证客体的专业判断出具检验结论。(2)明确法务会计中相关的业务内容与服务范围。法务会计实务在我国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展,但目前主要还是体现在司法会计服务方面,检察院在对各种经济案件进行调查时,聘请国家审计部门、税务部门或具备一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来收集有关的证据,以便为起诉提供帮助。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法务会计将会有越来越大的业务发展空间,我国应当扩大法务会计的业务内容与服务范围:支持政府或司法机关的法律诉讼;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为个人提供法律服务。(3)建立法务会计法律责任制度。法务会计的法律责任制度,是指法务会计人员及会计机构在执业过程中因故意或过失提出了错误的意见或有其他违法行为而应依法承担的不利的法律后果。法务会计工作的业务内容和服务范围表明这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工作,其结论的正确与否对当事人的经济事务影响极大。因此,明确法务会计主体的法律责任,对促使其遵守职业道德,加强工作纪律,保证鉴定结论的正确、公正和合法,具有重要意义。(4)建立法务会计执业准则。法务会计作为一种职业,在具体的实践中需要有一套公认的执业准则,包括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及职业道德规范、行业标准和鉴定技术标准等。

参 考 文 献

[1]盖地,张敬峰.法务会计研究评述[J].会计研究.2003(5)

会计法律制度与构成 篇4

会计法规体系主要包括四个层次――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地方性会计法规。(制定机关、地位、举例)

1、会计法律

(1)制定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2)具体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3)地位:它是会计法律制度中最高层次的法律规范,是制订其他会计法规的依据,也是指导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

2、会计行政法规

(1)制定机关:国务院制定或发布、或者国务院的有关部门拟订并经国务院批准发布。

(2)具体法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总会计师条例》。

(3)地位:低于会计法律

3、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部门规章

(1)制定机关: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并由财政部部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

(2)具体法规:《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3)地位:低于会计法律和会计行政法规

规范性文件

(1)制定机关: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的财政部门

(2)具体法规:《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

(3)地位:低于会计法律和会计行政法规

4、地方性会计法规

(1)制定机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会计法律制度的三个层次 篇5

会计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经过一定立法程序制定的有关会计工作的法律。是调整我国经济生活中会计关系的法律总规范。《会计法》、《注册会计师》1993年 新中国于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自1985年5月1日起施行;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会计行政法规:指国务院制定并发布,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拟定并经过国务院批准发布,调整经济生活中某些方面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

会计行政法规制定的依据是《会计法》,会计行政法规的效力仅次于会计基本法。如1990年12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总会计师条例》、2000年6月21日国务院发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

会计行政法规通常以条例,办法,规定等具体名称出现。

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指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包括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会计规章是根据《立法法》规定的程序,由财政部制定,并由部门首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的制度办法。会计规范性文件是指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的行政部门即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并发布的各种核算制度及办法。

会计部门规章: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的程序,由财政部制定,并由部门首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的制度办法

内容:《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财政部令第10号令2001年2月20日;《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26号、《代理记账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27号等。《会计师事务所审批和监督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24号《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违规行为处理办法》财政部令第40号《注册会计师注册办法》财政部令第25号《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财政部令第33号

会计规范性文件:会计规范性文件,是指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的行政部门,即国务院财政部门,就会计工作中某些方面所制定的会计法律制度。

第一章会计法律制度[小编推荐] 篇6

会计法规体系包括:

(1)会计法律:最高准则,全国人大制定

(2)会计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包括:总会计师条例,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

(3)国家统一的会计法律制度

(4)地方性会计法规

必须依照会计法办理会计业务的单位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会计工作管理体制包括:会计工作管理组织形式

管理权限划分

管理机构设置 会计法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财政、税务、审计、人行、证监、保监—有权监督检查

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方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包括制度、准则、办法等 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

设置总会计师:大中型企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可不设的:行政单位,小型企业)权限由国务院规定,是单位的行政领导

协助单位主要领导人工作,直接对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负责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 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出纳:稽核,电算化,核算(资本,基金,收入,支出,债权,债务,工资,成本,费用,财务成果)

会计法律制度与构成 篇7

一、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能力构成

(一)良好的政治素质。

相对于其他一般职业来说,政治素质对会计人员尤为重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强烈的爱国热情,可以激励会计人员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深刻领会国家方针政策的能力,是更好地组织日常财务管理的向导;熟练掌握国家的有关法规制度,有利于正确处理国家、单位和职工个人之间的关系;一身正气的品格,有利于预防单位违法乱纪问题的发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严格的自律要求,又是会计人员保持一生廉洁节操的法宝。

良好的政治素质主要表现在: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强烈的爱国心;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身的精神;有很强的法律意识和组织纪律观念;严格执行《会计法》及相关的财经法律、法规、财务会计规章制度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作风严谨,严于律己;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努力完成工作任务,等等。

(二)与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水平。

会计是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对该职业的从业人员有特殊的能力要求。不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相应的业务能力水平,是无法胜任会计工作的。

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主要有:与履行职责要求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基础,它包括会计理论基础、税收法规知识、财务管理知识、业务管理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等;处理日常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能力,如会计制度的适用性设计能力,组织日常会计核算的能力,奖金筹集、运用和分配的能力,设计并监管内部控制的能力,文字及语言表达能力、珠算及计算机操作能力,等等。

(三)一定的实践经验。

会计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是对会计事项的认定,还是日常经济关系的处理,理财或实施内部控制,许多知识都是无法从书本直接学到的。一般的会计理论和具体单位的业务实践之间始终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会计人员在掌握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备了基本能力之后,还应在实践中认真地、坚持不懈地学习,总结和完善实践经验。一般来说,受过会计专业教育的人员,至少要经过半年的实践,才能胜任某一方面的会计工作,至少要经过二年以上的实践,才能形成比较完整的会计工作实践能力。

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实践经验主要包括: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和具体单位的业务实际,设计并实施适用的会计制度的经验;根据各种利益矛盾的特点和法律制度规定,正确处理国家与单位内部各种利益关系的经验;根据单位的经营目标和财力渠道,合理筹集、运用、分配资金的经验;根据单位实际及管理要求,设计并组织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经验;根据单位的特定环境和人员构成情况,正确协调和组织会计工作的经验,等等。

(四)熟悉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制度。

会计工作政策性很强,规范性很强。任何一项业务处理都有着严格的政策界限或法律、法规、制度要求。若不掌握这些政策界限,不熟悉法律、法规、制度的要求,就会给会计工作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因此,会计人员应当成为一个单位的有关国家财经法规政策及法律、法规、制度方面的行家里手。

会计人员应掌握和熟悉的国家财经法规、政策主要有国家财经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如会计法、审计法、税收征收管理法、公司法、破产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这些法律、法规和制度,从不同方面对会计工作进行了规范,会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

(五)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会计是一种管理工作,而且与人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会计工作经常面临着两难的问题,这就需要较强的组织能力来协调。

会计人员应具备以下组织能力:组织协调单位与国家及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组织协调单位内部各层次、各部门,以及单位与员工利益关系的能力;组织实施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能力;组织筹集、运用、分配资金的能力。

除了以上五个方面的能力之外,会计人员还需具备的、在能力结构中占重要地位的能力结构之一就是会计职业道德。

二、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一)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在会计工作中所应遵循的,与会计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根据我国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的实际情况,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方面,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修养和素质,具有现实意义。而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其主要工作在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从目前加状况来看,我国的会计教育仍未把职业道德教育摆在应有的位置,它严重削弱了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从而大大影响了会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修养,使会计人员的执业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出现下降的趋势。许多会计人员的业务知识与技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得不到发挥。有部分会计人员甚至丧失基本的职业道德修养,不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假帐、错帐层出不穷。这种现象与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加强法制的发展战略是格格不入的。美国著名会计学家贝尔考依在其《会计职业道德》一书的序言中写道:“会计职业包括会计信息的产生与鉴别过程,它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制订和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以及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一般公众对会计信息的使用,源于他们对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持有的高度道德水平的信赖。因此,会计职业技术教育道德是会计从业者维护其职业技术教育威信和高度正直观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列入会计教学内容已成为当务之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指为了使会计学生在毕业以后履行会计职业道德义务,遵守会计职业技术道德规范,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活动。一般地说,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以下几点:

1. 思想品德教育。

在企事业单位中,会计工作虽然重要,并需要经常接触金钱等财产物资,但具体工作却十分平凡、琐碎。因此,职业道德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并具有好的思想品德。具体地说,首先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会计工作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会计工作的艰巨性,热爱会计事业,把个人的理想同会计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培养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精神。会计人员必须“忠于职守、实事求是、尽职尽责”。其次,思想品德教育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公与私、个人与集体、奉献与索取之间的关系,提倡先公后私、重贡献轻索取。最后,会计工作触及许多方面的不同利益,会计人员经常会遇到矛盾,甚至会遭受挫折和打击,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的原则性、坚韧性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2. 法制教育。

法制是道德规范中带有强制性的部分或最基本的部分。法制教育是让学生知法守法,培养学生学习和执行有关法规政策的自觉性。由于会计工作涉及面广,法制教育的范围应尽可能广泛。具体地说,在会计教育中,必须尽快开设有关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经济合同法等经济法规课程,将相关法规知识渗透到有关会计课程中,把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纳入教与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就业前就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会计职业道德。

3. 专业及技能教育。

会计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职业,会计职业技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完成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二是完成专业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经验。精通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会计职业道德得以存在的前提。对会计一知半解的人,根本不能胜任会计工作,至于是否遵循职业道德就意义不大了。因此,对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教育,绝对不能放松。

目前,我国会计专业教育仍然过重注重知识灌输,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整个教学过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技能的训练,学生成为消极的信息接收者。在当今信息时代,许多知识与技术的有效期在日益缩短。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中心,从专业知识灌输转向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以便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会计教育有必要大力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一般地说,会计教育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基础教育、基础会计教育、专业会计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大力提倡启发式,共同学习实例分析等方法,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把教学重点转到那些将来即使在某种知识过时以后也能有用的技能与价值观上,如交流技能、理解技能、分析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创造性意识、合作意识、持续学习意识和职业道德观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适应对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

摘要:会计人员是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 参与决策等会计工作的人员。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为内部管理当局所重视, 而且为广大的政府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所关注。而作为会计信息提供者的会计人员的素质对企事业单位尤为重要。会计工作的性质, 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与会计工作职责相适应的能力结构与会计职业道德。

关键词:会计人员,能力构成,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法律制度与构成 篇8

(一)掌握银行卡账户和交易、银行卡计息和收费(二)掌握汇兑、托收承付、委托收款结算方式(三)掌握票据权利与责任、票据行为

(四)掌握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本票和支票(五)熟悉银行结算账户的管理(六)熟悉银行卡的分类和票据追索(七)熟悉结算纪律与法律责任

(八)了解办理支付结算的原则和基本要求(九)了解国内信用证 【考试内容】

第一节 办理支付结算的工具、原则和基本要求

一、支付结算

支付结算是指单位、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使用现金、票据、银行卡和结算凭证进行货币给付及其资金清算的行为。

银行(含城乡信用社)是支付结算和资金清算的中介机构。

二、办理支付结算使用的主要支付工具

我国目前使用的人民币非现金支付工具主要包括票据(汇票、本票和支票)、银行卡和结算方式(汇兑、托收承付和委托收款)。

三、办理支付结算的原则 1.恪守信用,履约付款;2.谁的钱进谁的账,由谁支配;3.银行不垫款。

四、办理支付结算的基本要求

1.单位、个人和银行办理支付结算,必氛使用按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规定印制的票据和结算凭证。

2.单位、个人和银行应当按照账户管理的规定开立、使用账户。3.票据和结算凭证上的签章和其他记载事项应当真实,不得伪造、变造。4.填写票据和结算凭证的收款人名称、出票日期、金额等应当规范。

第二节 银行结算账户管理

一、银行结算账户的种类

银行结算账户是存款人在经办银行开立的办理资金收付结算的活期存款账户。银行结算账户按存款人不同分为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和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包括基本存款账户、一般存款账户、临时存款账户和专用存款账户。

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按基本存款账户或专用存款账户管理。

二、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变更和撤销(一)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

存款人应在注册地或住所地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符合异地(跨省、市、县)开户条件的,也可以在异地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存款人申请开立银行结算账户时,应填制开户申请书。银行应对存款人的开户申请书填写的事项和证明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进行审查。审查后符合开立相应账户条件的,应办理开户手续,并履行向人民银行备案程序;需要核准的,应及时报送人民银行核准。开立银行结算账户时,银行应与存款人签订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银行应建立存款人预留签章卡片,并将签章式样和有关证明文件的原件或复印件留存归档。

(二)银行结算账户的变更

存款人银行结算账户资料有下列变更的,应于5个工作13内向开户银行申请并办理变更手续,开户银行2日内向人民银行报告:(1)存款人的账户名称;(2)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3)地址、邮编、电话等其他开户资料。

(三)银行结算账户的撤销

被撤并、解散、宣告破产或关闭的,注销、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因迁址需要变更开户银行的,以及其他原因需要撤销银行结算账户的,存款人应向开户银行提出撤销银行结算账户的申请。

存款人撤销银行结算账户时,应与开户银行核对银行结算账户存款余额,交回各种重要空白票据及结算凭证和开户登记证,银行核对无误后方可办理销户手续。

存款人尚未清偿其开户银行债务的,不得申请撤销银行结算账户。

三、各类具体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和使用

各类具体银行结算账户包括基本存款账户、一般存款账户、专用存款账户、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临时存款账户、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异地银行结算账户等。

四、银行结算账户的管理

银行结算账户的实名制管理、变更事项的管理、对账管理和存款人预留银行签章的管理。

第三节 银行卡

一、银行卡的分类

银行卡是商业银行向社会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

银行卡按是否具有透支功能分为信用卡和借记卡。前者可以透支,后者不具备透支功能。信用卡按是否向发卡银行交存备用金分为贷记卡和准贷记卡。

二、银行卡账户和交易(一)银行卡申领、注销和丧失

凡在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开立基本存款账户的单位,应当凭中国人民银行核发的开户许可证申领单位卡;个人申领银行卡,应当按规定向发卡银行提供本人有效身份证件,经发卡银行审查合格后,为其井立记名账户。银行卡及其账户只限持卡人本人使用,不得出租和转借。

持卡人在还清全部交易款项、透支本息和有关费用后,可申请办理销户。

持卡人丧失银行卡,应立即持本人身份证件或其他有效证明,并按规定提供有关情况,向发卡银行或代办银行申请挂失。

(二)银行卡交易的基本规定

单位人民币卡可办理商品交易和劳务供应款项的结算,但不得透支。单位卡不得支取现金。

同一持卡人单笔透支发生额不得超过规定金额。准贷记卡的透支期限最长为60天。贷记卡的首月最低还款额不得低于其当月透支余额的10%。

三、银行卡计息和收费

发卡银行对准贷记卡及借记卡(不含储值卡)账户内的存款,按照中国人民银行 规定的同期同档次存款利率及计息办法计付利息。发卡银行对贷记卡账户的存款、储值卡内的币值不计付利息。

贷记卡持卡人选择最低还款额方式或超过发卡银行批准的信用额度用卡时,应当支付未偿还部分自银行记账日起按规定利率计算的透支利息。

贷记卡持卡人支取现金、准贷记卡透支,应当支付现金交易额或透支额白银行记账日起按规定利率计算的透支利息。

贷记卡透支按月记收复利,准贷记卡透支按月记收单利,透支利率为日利率万分之

五、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此项利率调整而调整。

第四节 结算方式

一、汇兑

汇兑是汇款人委托银行将其款项支付给收款人的结算方式。汇兑分为信汇和电汇两种,由汇款人选择使用。单位和个人的各种款项的结算,均可使用汇兑结算方式。

支付结算法律制度对汇兑的办理程序、撤销和退汇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二、托收承付

托收承付是根据购销合同由收款人发货后委托银行向异地付款人收取款项,由付款人向银行承认付款的结算方式。

使用托收承付结算方式的收款单位和付款单位,必须是国有企业、供销合作社以及经营管理较好、并经开户银行审查同意的城乡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

托收承付结算每笔的金额起点为l万元,新华书店系统每笔的金额起点为1000元。支付结算法律制度对托收承付办理程序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三、委托收款

委托收款是收款人委托银行向付款人收取款项的结算方式。

单位和个人凭已承兑商业汇票、债券、存单等付款人债务证明办理款项结算,可以使用委托收款结算方式。委托收款在同城、异地均可以使用。

支付结算法律制度对委托收款办理程序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四、国内信用证

国内信用证是开证银行依照申请人(购货方)的申请向受益人(销货方)开出一定金额、并在一定期限内凭信用证规定的单据支付款项的书面承诺。我国信用证为不可撤销、不可转让的跟单信用证。

信用证结算方式只适用于国内企业之间商品交易产生的货款结算,并且只能用于转账结算,不得支取现金。

信用证与作为其依据的购销合同相互独立,银行在处理信用证业务时,不受购销合同的约束。

信用证有效期为受益人向银行提交单据的最迟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支付结算法律制度对信用证办理程序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第五节 票据的一般规定

一、票据

票据是由出票人签发的、约定自己或者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指定的日期向收款人或持票人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有价证券。包括汇票、银行本票和支票。

票据当事人,是指在票据法律关系中,享有票据权利、承担票据义务的主体,分为基本当事人和非基本当事人。基本当事人有出票人、收款人和付款人。非基本当事人有承兑人、背书人、被背书人与保证人。

票据是完全有价证券、文义证券、无因证券、金钱债权证券、要式证券、流通证券。票据具有支付、汇兑、信用、结算和融资功能。

二、票据权利与责任(一)票据权利的分类

票据权利是指票据持票人向票据债务人请求支付票据金额的权利,包括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

(二)票据权利的取得

签发、取得和转让票据,应当遵守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票据的取得,必须给付对价。

以欺诈、偷盗或者胁迫等手段取得票据的或者明知有前列情形,出于恶意取得票据的,或者因重大过失取得不符合《票据法》规定的票据的,不享有票据权利。

(三)票据权利的行使与保全

持票人对票据债务人行使票据权利,或者保全票据权利,应当在票据当事人的营业场所和营业时间内进行,票据当事人无营业场所的,应当在其住所进行。

(四)票据权利丧失补救

票据丧失后,票据权利有三种补救措施:挂失止付、公示催告和普通诉讼。(五)票据权利时效

票据权利在下列期限内不行使而消灭:

持票人对票据的出票人和承兑人的权利自票据到期日起2年。见票即付的汇票、本票自出票日起2年。

持票人对支票出票人的权利,自出票日起6个月。

持票人对前手的追索权,在被拒绝承兑或者被拒绝付款之日起6个月。持票人对前手的再追索权,自清偿日或者被提起诉讼之日起3个月。(六)票据责任

票据责任是票据债务人向持票人支付票据金额的义务。

票据债务人可以对不履行约定义务的与自己有直接债权债务关系的持票人,进行抗辩。票据付款人依法足额付款后,全体票据债务人的责任解除。

三、票据行为

票据行为是票据当事人以发生票据债务为目的的、以在票据上签名或盖章为权利义务成立要件的法律行为。票据行为包括出票、承兑、背书和保证。

(一)出票

出票是出票人签发票据并将其交付给收款人的票据行为。

出票人必须与付款人具有真实的委托付款关系,并且具有支付票据金额的可靠资金来源。

票据记载事项分为必须记载事项、相对记载事项、任意记载事项和记载不生票据法上的效力的事项等。出票人签发票据后,即承担该票据承兑或付款的责任。出票人在票据得不到承兑或者付款时,应当向持票人清偿法定金额和费用。

(二)背书

背书是在票据背面或者粘单上记载有关事项并签章的行为。以背书目的为标准,将背书分为转让背书和非转让背书。

背书由背书人签章并记载背书日期。背书未记载日期的,视为在票据到期日前背书。背书连续是在票据转让中,转让票据的背书人与受让票据的被背书人在票据上的签章依次前后衔接。

不得进行条件背书、部分背书、限制背书、期后背书。

背书人以背书转让票据后,即承担保证其后手所持票据承兑和付款的责任。(三)承兑

承兑是汇票付款人承诺在汇票到期日支付汇票金额并签章的行为。承兑仅限于商业汇票。

承兑程序,包括提示承兑、受理承兑、记载承兑事项等。付款人承兑汇票后,应当承担到期付款的责任。(四)保证

保证是票据债务人以外的人,为担保特定债务人履行票据债务而在票据上记载有关事项并签章的行为。

保证的记载事项包括:表明“保证”的字样、保证人名称和住所、被保证人的名称、保证日期、保证人签章。

保证人对合法取得票据的持票人所享有的票据权利,承担保证责任。

四、票据追索

票据追索适用于到期后追索和到期前追索两种情形。

持票人可以不按照票据债务人的先后顺序,对其中任何一人、数人或者全体行使追索权。持票人对票据债务人中的一人或者数人已经进行追索的,对其他票据债务人仍可以行使追索权。

持票人行使追索权时,应当提供被拒绝承兑或者拒绝付款的有关证明,否则丧失对前手的追索权。

持票人行使追索权或再追索权,可以请求被追索人支付法定的金额和费用。被追索人依照规定清偿债务后,其责任解除,与持票人享有同一权利。

第六节 汇票、银行本票和支票

一、银行汇票

(一)银行汇票的适用范围

银行汇票是出票银行签发的,由其在见票时按照实际结算金额无条件支付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单位和个人的各种款项结算,均可使用银行汇票。

(二)银行汇票的出票

申请人使用银行汇票,应向出票银行填写申请书,记载有关事项并签章。

出票银行受理银行汇票申请书,收妥款项后签发银行汇票,将银行汇票和解讫通知一并交给申请人。

申请人应将银行汇票和解讫通知一并交付绘汇票上记明的收款人。(三)填写实际结算金额 收款人受理申请人交付的银行汇票时,应在出票金额以内,根据实际需要的款项办理结算,并将实际结算金额和多余金额填入银行汇票和解讫通知的有关栏内。

(四)银行汇票背书

银行汇票的背书转让以不超过出票金额的实际结算金额为准。未填写实际结算金额或实际结算金额超过出票金额的银行汇票不得背书转让。

(五)银行汇票提示付款

银行汇票的提示付款期限自出票日起1个月。持票人超过付款期限提示付款的,代理付款人不予受理。持票人向银行提示付款时,须同时提交银行汇票和解讫通知,缺少任何一联,银行不予受理。

(六)银行汇票退款和丧失

申请人因银行汇票超过付款提示期限或其他原因要求退款时,应将银行汇票和解讫通知同时提交到出票银行。

银行汇票丧失,失票人可以凭人民法院出具的其享有票据权利的证明,向出票银行请求付款或退款。

二、商业汇票

(一)商业汇票的种类和适用范围

商业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商业汇票按照承兑人的不同,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

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之间,必须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或债权债务关系,才能使用商业汇票。

(二)商业汇票的出票

商业承兑汇票的出票人为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法人以及其他组织。银行承兑汇票的出票人为在承兑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三)商业汇票的承兑

商业汇票可在出票时向付款人提示承兑后使用,也可在出票后先使用再向付款人提示承兑。付款人拒绝承兑的,须出具拒绝承兑证明。

(四)商业汇票的付款

商业汇票的提示付款期限,自汇票到期日起10日。持票人应在提示付款期限内通过开户银行委托收款或直接向付款人提示付款。

持票人依照规定提示付款的,付款人必须在当日足额付款。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五)商业汇票的贴现

符合条件的商业汇票持票人可持未到期的商业汇票连同贴现凭证向银行申请贴现。贴现银行可持未到期商业汇票向其他银行转贴现,也可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再贴现。

三、银行本票(一)本票的适用范围

本票是出票人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在我国,本票仅限于银行本票。

单位和个人在同一票据交换区域内支付的各种款项,均可以使用银行本票。(二)银行本票的出票

申请人使用银行本票,应向银行填写申请书,记载有关事项并签章。出票银行受理银行本票申请书,收妥款项签发银行本票。签发银行本票必须记载相关事项。

申请人应将银行本票交付给本票上记明的收款人。(三)银行本票的付款

银行本票的提示付款期限自出票13起最长不得超过2个月。

银行本票见票即付。跨系统银行本票的兑付,持票人开户银行可根据规定利率向出票银行收取利息。

(四)银行本票的退款和丧失

申请人因银行本票超过提示付款期限或其他原因要求退款时,应将银行本票提交到出票银行。

银行本票丧失,失票人可以凭人民法院出具的其享有票据权利的证明,向出票银行请求付款或退款。

四、支票

(一)支票的种类和适用范围

支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分为现金支票、转账支票和普通支票。

单位和个人在同一票据交换区域的各种款项结算,均可以使用支票。(二)支票的出票

支票必须记载相关事项。

禁止签发空头支票。出票人签发的支票金额超过其付款时在付款人处实有的存款金额的,为空头支票。

支票的出票人不得签发与其预留本名的签名式样或者印鉴不符的支票。(三)支票付款

持票人应当自出票日起10日内提示付款。持票人可以委托开户银行收款或直接向付款人提示付款。

出票人在付款人处的存款足以支付支票金额时,付款人应当在当日足额付款。付款人依法支付支票金额的,对出票人不再承担受委托付款的责任,对持票人不再承担付款的责任。但付款人以恶意或者有重大过失付款的除外。

第七节 结算纪律与法律责任

一、结算纪律

结算纪律是银行、单位和个人办理支付结算业务所应遵守的基本规定。单位、个人和银行办理支付结算应分别遵守各自的结算纪律。

二、法律责任

(一)签发空头支票等的法律责任

上一篇:公司年终总结范文模板下一篇:房建工程认识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