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之间的文化差异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英美之间的文化差异(通用8篇)

英美之间的文化差异 篇1

关键词:英美国家;文化差异;文学评论;产生影响

作者简介:张燕霞,女,汉族,1968年2月生人,河北省无极县人,大学本科,硕士学位,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1

文学是艺术与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在艺术领域中具有鲜明的特色,文学评论是文学发展的直接产物,也是一种充分体现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艺术价值及人文内涵的表达方式,能够提高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认知及理解能力,但文学评论与民族意识及人们思维方式息息相关,故文学评论本身便具有差异性及特殊性。针对英美文化领域而言,文学评论受到英美文化差异的影响较大,对英美文化中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深入研究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化评论的影响,能够最大程度上推动英美文学评论的发展。

一、英美文化存在的差异分析

(一)语言发音的差异

英语,是英国与美国人民的主要使用语言,对于英国人而言,英语作为母语,在语言发音方面与美国国家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英国人发音时强调字正腔圆,发音特别清楚,停顿之处较少,反之美国人发音时主张能够省略多少便省略多少,能一句带过便一句带过[1]。一般来说,英国式英语比美国式英语听觉上更为舒服。

(二)语言环境的差异

导致英国与美国文化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语言环境的不同。因英国人在处世方面具有严谨性,在思维逻辑与文化理解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且很难被外界因素改变,同时英国文化存在单一性,接受先进文化的能力较弱;反之美国人追求创新,很少受到传统文化因素的阻碍,美国文化具有多元性与包容性,能够充分汲取国外文化。

二、分析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文学评论是文学及文化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之一。随着英美文化的逐渐发展,文学评论层出不穷,关于英美文学评论的研究也愈来愈多。受到英美不同社会意识的影响,文学评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具体体现如下:

(一)英美文学评论中语言差异的影响

语言作为文化的表现工具之一,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发展与生存的根本。受到语言差异及各种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学评论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当语言接受一定程度的加工与再创造后,文学作品便会产生出不同的社会影响力与文化内涵,从而形成文化差异。英语在受到历史的影响后,成为全世界人民的通用语言,一方面推动着世界政治领域、经济领域与文化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够发挥自身的巨大优势,即丰富的文化底蕴与浓厚的历史感,能够最大程度促进文学评论的顺利开展。英国文学评论的主要特点为:保守性、中规中矩性。原因有:英国人思维及个性与美国人相比带有保守性,低调又不张扬,这点为文学评论的特色之一。除此之外,英语作为社会发展过程的产物,且作为英国的母语,人们对其的尊重与敬仰也能极大地影响到文学评论。反之对于美国人而言,历史上美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在英语使用方面受到了英国人的影响,但美国的发展历史中没有经历过封建时期,是直接由奴隶制转变为资本主义,这样的历史背景中使得美国历史与文化缺乏了沉淀,故美国文学评论的使用语言具有先进性与创新性的特点,常带有夸张语气,缺少了英国人的保守性,同时非常直接与大胆[2]。

(二)英美文学评论中文化内涵差异的影响

从英国文学评论方面来说,评论语言主要存在继承与摒弃之间,英国人思维的固守性,促使了英国国家的发展水平较为缓慢,英国文学评论也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不论是带有宗教色彩或者是现代诙谐色彩的文学评论手法,都展现了英国文学评论领域渴望突破自我与探索新兴评论方式。反之从美国文学评论方面来说,其文学评论发展方向与美国文学趋同,同样作为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不但没有历史厚重感,缺乏深层次的含义,而且缺少了历史文化的积淀,难以在世界文学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这些情况都与美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及历史文化密切相联。因美国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促使了美国文学评论语言上的直接与大胆,加之受到印第安土著及欧洲大陆文学的影响,文学评论的角度更为灵活与全方面,能够取长避短,故美国文学评论在世界文学领域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3]。

结束语:

英美之间的文化差异 篇2

英美文学包含在英语专业当中,是其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如果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水平不高,那么则会对英美文学课程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也不利于培养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都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在这种环境下,高校难以切实落实教育宗旨,也难以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综合型的人才。我们应当承认,新形式、新环境下必须转变高校的办学模式,主要原因在于,虽然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模式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是,这种快餐式的教学模式也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且这种负面影响是长时间的。试想一下,如果我国高校的外语教育仅仅以培养学生掌握一门技能为目标的时候,外语教育的教育功能还能不能发挥出来,在这种教育目标下,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也就很难学习到英美文学的内涵,更难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愉悦。不仅如此,高校大学生在这种快餐式的教学环境下,甚至很难深入到英美文学作品当中去,难以体会到英美文学中的深层次的内涵、写作的背景以及发展的转变。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也只能是一些表象的知识。受就业主导意识的影响,学生对英美文学也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其只是调剂日常学习生活的一个调剂品,对于日后的发展起不到一点作用,学生在这种错误意识的主导下,也就放松了对英美文学的学习,长此以往,英美文学势必成为一个无人问津的行业。

二、文学的功能特性探究

文学是存在于人类概念意义层面上的知识,对于文学的功能是什么,可谓是众说纷纭,柏拉图认为,道德教育蕴含在文学当中,因此,文学的主要作用就在于能够辅助世人去了解未知的事物,以解读文本中作者思想的方式,来揭示作者的创作意图。与之想对的是他的徒弟,亚里士多德认为,可以利用不同的感官去解释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意图,不仅如此,还能够对文本进行不同的划分,从而实现愉悦身心的目的。在这些伟大的哲学家看来,文本的思想层面蕴含着其内在的价值,且文学的内在价值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文学的这种思想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分别是外部功能和内部功能。从教学层面来说,外部功能主要体现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广大高校大学生通过这种教育形式能够获得新知识,能够进一步强化自身素质。内部功能主要体现在大学生通过作品阅读来获得身心的感知。

三、将人文思想倾注于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客观的来看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目的,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办学目的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很容易产生极端的个人主义,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会出现片面化发展的现状,一旦出现这种结果,学生则很难接受,有的学生由于难以接受这种后果,还会产生自闭的现状,这并不是耸人听闻,也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市场对于学生的行为运作有一定的支持作用,但是,市场却难以塑造学生的人格以及精神。我国高校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90后,在校期间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行程时期,这一时期也是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与生理日渐成熟的时期,如果在该时期没有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理性情感的灌输,那么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后,社会适应能力则会相对较弱。高校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如果没有得到提高,学生的身心就难以实现均衡的发展,而这种审美能力的塑造,则应当以文学课教学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欣赏文学内容,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与此同时,还能够塑造自身的人格,实现全方面发展。

四、英美文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思想的方法

文学的功能特性虽然包括教育功能和感知功能两大类,但是,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不论什么人在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我们都难以完全将这两类功能分离开来,也就是说他们是一个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整体。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高校的绝大多数英语课堂对学生进行以教育功能为主的英美文学作品的讲解。教师在课堂上,虽然能够带领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对文章进行精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深入的分析。除此之外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加深对世界观、人生观的理解,还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将文章当中的思想寓意深入的挖掘出来,从而重塑自身的人格特性以及思想境界。

英美之间的文化差异 篇3

【关键词】英美文学 现状分析 倾注

一、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

英美文学包含在英语专业当中,是其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如果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水平不高,那么则会对英美文学课程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也不利于培养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都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在这种环境下,高校难以切实落实教育宗旨,也难以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综合型的人才。我们应当承认,新形式、新环境下必须转变高校的办学模式,主要原因在于,虽然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模式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是,这种快餐式的教学模式也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且这种负面影响是长时间的。试想一下,如果我国高校的外语教育仅仅以培养学生掌握一门技能为目标的时候,外语教育的教育功能还能不能发挥出来,在这种教育目标下,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也就很难学习到英美文学的内涵,更难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愉悦。不仅如此,高校大学生在这种快餐式的教学环境下,甚至很难深入到英美文学作品当中去,难以体会到英美文学中的深层次的内涵、写作的背景以及发展的转变。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也只能是一些表象的知识。受就业主导意识的影响,学生对英美文学也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其只是调剂日常学习生活的一个调剂品,对于日后的发展起不到一点作用,学生在这种错误意识的主导下,也就放松了对英美文学的学习,长此以往,英美文学势必成为一个无人问津的行业。

二、文学的功能特性探究

文学是存在于人类概念意义层面上的知识,对于文学的功能是什么,可谓是众说纷纭,柏拉图认为,道德教育蕴含在文学当中,因此,文学的主要作用就在于能够辅助世人去了解未知的事物,以解读文本中作者思想的方式,来揭示作者的创作意图。与之想对的是他的徒弟,亚里士多德认为,可以利用不同的感官去解释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意图,不仅如此,还能够对文本进行不同的划分,从而实现愉悦身心的目的。在这些伟大的哲学家看来,文本的思想层面蕴含着其内在的价值,且文学的内在价值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文学的这种思想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分别是外部功能和内部功能。从教学层面来说,外部功能主要体现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广大高校大学生通过这种教育形式能够获得新知识,能够进一步强化自身素质。内部功能主要体现在大学生通过作品阅读来获得身心的感知。

三、将人文思想倾注于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客观的来看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目的,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办学目的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很容易产生极端的个人主义,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会出现片面化发展的现状,一旦出现这种结果,学生则很难接受,有的学生由于难以接受这种后果,还会产生自闭的现状,这并不是耸人听闻,也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市场对于学生的行为运作有一定的支持作用,但是,市场却难以塑造学生的人格以及精神。我国高校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90后,在校期间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行程时期,这一时期也是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与生理日渐成熟的时期,如果在该时期没有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理性情感的灌输,那么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后,社会适应能力则会相对较弱。高校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如果没有得到提高,学生的身心就难以实现均衡的发展,而这种审美能力的塑造,则应当以文学课教学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欣赏文学内容,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与此同时,还能够塑造自身的人格,实现全方面发展。

四、英美文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思想的方法

文学的功能特性虽然包括教育功能和感知功能两大类,但是,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不论什么人在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我们都难以完全将这两类功能分离开来,也就是说他们是一个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整体。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高校的绝大多数英语课堂对学生进行以教育功能为主的英美文学作品的讲解。教师在课堂上,虽然能够带领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对文章进行精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深入的分析。除此之外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加深对世界观、人生观的理解,还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将文章当中的思想寓意深入的挖掘出来,从而重塑自身的人格特性以及思想境界。

文人通过想象逐步加工成以文学创作为基础的现实世界的经验,这种经验经过一定的发展之后,会逐步上升到现实层面。对于人们来说,上升到现实层面的经验能够给其带来不同的感受,能够使其在欣赏和阅读文字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作者则会通过对多元人物形象进行描述的方法向人们展示纷杂的世界,还会在作品之中融入自己的经验以及认识观点,正因如此,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作者的这类观点指出来,从而帮助学生在英美文学课堂上获得认知。而学生在这一世界观认知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获得人生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刘加媚.论英美文学教学中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04:114-116+124.

[2]贾丹阳.谈英美文学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才智, 2015,02:14-15.

分析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 篇4

1.1文化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

通常来讲,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主要包括文字、语言、文学、绘画等内容,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文化特点也不尽相同。文化是对人类社会长期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集中体现,不仅是对当时社会人类生活特点的体现,也是对一个国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文化特色的积淀,更是对每个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

在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历程中,作为观念形态的社会文化,是对这个国家某个时期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发展的反映,并能给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此外,随着文化的长期积淀,使国家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影响着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交流方式和特点,不断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可见文化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因此,在进行大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时,应该深入了解相关国家的文化特点,总结和分析文化差异,促进共同发展。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使得中国文化逐渐传承和积累了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和思想,这其中就包括“百善孝为先”、“三纲五常”、“四书五经”等优秀传统文化,这些先进的思想文化不仅反映了我国历史的悠久,而且这些优秀文化不断影响和教导着中国人民,使得数代中国人不断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行为理念,并不断带领中国走向富强。优秀的文化不断影响着中国人民,中国人民也在不断发扬和创造着中国的优秀文化,保证了文化的传承不息,也使得中国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的博大精深。但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些弊端,我们知道,虽然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是我们人口众多,而且分布比较分散,导致我国具有较低的人均收入和文化水平,这也是我国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由于受到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熏陶,使得部分中国人民依然被封建落后思想所蒙蔽,影响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也使得我国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交流的困难性。

相比,英国和美国等西方经济发展大国是西方资本主义倡导者的代表,不仅是在经济发展还是文化交流领域,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都比较大。与中国相比,英美国家工业革命和社会发展起步较早,在长期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文化得到了很好的积淀,具有较深的渊源,并且不断影响和作用于国家的发展。相比于东方各国,西方国家的文化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倡导女士优先以及男士中的绅士风度,鼓励国民在日常生活和娱乐中发现规律并引发思考,此外,西方国家重视国家法律建设,始终坚持依法治国,并且在国家和个人的文化素养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对于违背道德素养、触犯国家法律的行为予以强烈的制止,也正是由于英美国家的这种优良、科学的教育方式,也使得英美国家能够一直处于国际社会的上层,不断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优秀的发展人才。

可见,不管是在文化内容和文化特征上,英美国家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使得中国与英美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碍,只有更好地把握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并保持两种文化的健康长期发展。

1.3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

圣经对英美文化的影响[最终版] 篇5

《圣经》从最早成书的约伯记在3500年前左右(约公元前1500年)到最后成书的启示录(公元90-96年之间),历经1600年左右,共有超过40个作者。各作者受神的默感,描述神给各人的启示各自成文。此后口耳相传,最后由各宗教组织权势团体集结成册。并各自宣称正统《圣经》。《圣经》不仅仅只是一本宗教读物,其中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它与希腊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圣经由亚洲传到欧洲非洲再到欧洲美洲澳洲,对英美文化的影响可谓深远。本文仅从人生礼仪、英语语言、文学、政治方面简要阐述其影响。《圣经》对英美国家人生礼仪的影响

作为“基督教国家”的英美国家,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无不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英美国家,孩子生下来后,往往要接受洗礼,父母把孩子抱进教堂或把牧师请到家中,牧师读完《圣经》中的词句后,把清水轻轻洒在孩子的头上,并用《圣经》中的人名给孩子取名。洗礼和命名结束后,有时父母会给孩子戴上一个小十字架,祝福孩子在主的保佑下一生平安。

《圣经》认为婚姻是一种永恒的关系,这使婚礼成为英美国家重要的礼仪。教堂里,牧师为他们主持婚礼,新人上帝面前盟誓、终生相爱,在亲友的祝福中结为一体,组成家庭。英美国家的丧礼也受到了《圣经》的影响,带着浓厚的基督教色彩。丧礼包含两部分,前半部分在家里或教堂举行,经过祷告、唱赞美诗以及牧师致辞,祝愿死者灵魂早日升入天堂。后半部分在墓地举行简短的入葬仪式,下葬时牧师进行祈祷,在英国,下葬时死者头朝东方,表示迎接日出或复活之意。葬礼自始至终保持庄严、肃穆的气氛。《圣经》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圣经》为英语语言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习语、格言、典故词、派生词等,丰富了词汇。以色列王亚哈(Ahab)的王宫附近有一葡萄园,是耶斯列人拿伯的产业,葡萄园连年丰收,贪心的亚哈对这座葡萄园垂涎已久,想据为己有,但遭到拿伯的拒绝,亚哈为此十分恼火。亚哈之妻耶洗别密谋诬陷拿伯,用石头打死拿伯,强占葡萄园。后来人们就用Greedy as Ahab 形容极度贪得无厌、不择手段侵吞他人财富的人。Manna 一词源于《旧约.出埃及》,当摩西率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在旷野绝粮,此时天降食物,众人取而食之,称之为“Manna”。现在Manna一词指不期而遇的东西,令人振奋的东西。“God”、“Christmas”在英语中应用十分广泛,“God is still in heaven”、“What else did you get for Christmas”用来讽刺某人像别人炫耀自己的东西。《圣经》对英国文学的影响

宗教故事是文学创作的题材,文学作品中也渗透着宗教故事的汁液。在英国文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圣经》被作者们的广泛化用。

作家们或直接引用《圣经》中的人名、语录作为作品的人物名称,或直接引用《圣经》故事或作为原型进行变形处理,作为创作素材通过比喻、隐喻或象征等手法,把《圣经》故事的寓意融汇到作品情节中或人物性格里,使这些故事发挥有力的陪衬作用。如莎士比亚的《一报还一报》剧本名典出《圣经·马太福音》,又如雪莱的《撒旦挣脱了锁链》。再如托马斯·哈代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圣经典故——约柜(ark of the convenant),典出《旧约·出埃及记》第25章。此典意指至圣之物,不可冒犯和亵渎。作品中,哈代描述了苔丝家搬家的情形,描述那个碗架橱,“它仿佛是一个神圣庄严的约柜,非恭恭敬敬的搬运不可”。《圣经》本身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审美价值,这些美丽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为无数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提供无穷的灵感与启迪,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

《圣经》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圣经》为美国的建设构建了一幅蓝图,这种植根于基督教思想并且在不断发展的政治文化深深影响着美国的政治行为。

从1620年“五月花”号到达美洲开始,圣经文化就正式开始了对美国的影响。而此前为了预防无政府状态,由威廉姆·布雷福德发起而签订的《五月花公约》实际上是一种教会盟约式的民主协定,它显示了初来殖民地的移民对民主自由的渴望,以及希望政府是来源于人民之间的社会契约这一愿望。这一公约乃是北美殖民地乃至当今美国政治社会规范的基础。随着英国的清教徒为躲避宗教迫害大批来到这里,一位名叫罗杰威廉斯的英国神职人员于1636年创建了罗得岛殖民地。他主张宗教自由和政教分离两大原则,这就为美国的建国理念奠定了思想基础。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学说更加系统化,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和卢梭的“人民主权说”给予了杰斐逊和潘恩极大的鼓舞,他们将《圣经》中“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演化成“人人生而平等”。后来的美国民主政治制度基本上是遵循着他们设计的政治蓝图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宗教始终与美国历史的进程机密地交织在一起。美国的立国之本和美国的宪法都是以圣经为基础的,基督教作为一种主流思想一直影响着整个美国的政治进程:如美国国家元首就职宣誓必手按《圣经》;美国的钞票上赫然印着“我们的上帝”;美国的国歌里有“上帝保佑美国”的歌词;国会参众两院的每一届会议都是以国会牧师主持的祈祷开始;法官判案要手按《圣经》;美国的军队里有牧师、神甫等各种不同宗教的随军神职人员,身穿军官制服,在军队中提供宗教服务。上帝和基督教救世主义给美国推行政治扩张、武装侵略和宗教渗透提供了最好的借口,救世主义不惜一切把一切非西方的意识形态降服甚至消灭,将美国自由、民主的光亮照耀在非西方国家的上空。

《圣经》对美国的内政及外交文化的影响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英美文学文化分析 篇6

论文摘要: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的新形势下,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英美文学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通过英美文学教学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培养跨文化意识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利用英美文学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教学思路。

随着国际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发展步伐的加快,交流日益频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交往合作更加频繁,国际交流也越来越广泛,多种文化相互交汇碰撞、交流融合,在这种环境下,如果不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文化、行为习惯、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不同文化间就会产生误解甚至冲突,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由此,外语教学中,关注目标语文化,提高跨文化意识,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的重要。“跨文化意识”是指外语学习者对于其所学习的目的语文化具有较好的知识掌握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能像目的语本族人的思维一样来思考问题并作出反映,以及进行各种交往活动。具有“跨文化意识”的外语学习者能自觉地消除在与目的语本族人进行交往时可能碰到的各种障碍,以保证整个交往过程的有效性。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外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文学又是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始终与文化相伴相生。因此,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

一、英美文学教学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

首先,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民族个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文化知识、文学知识及其具有的哲学、人文、美学等价值是某一民族社会文化的缩影,是学生了解英语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观念、风土人情等文化因素最鲜活、最丰富、最直接的材料。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和国民性格是一种基于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可的跨文化交流层次,它的重心是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想疆域,提高综合人文素质,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文学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文化修养的重要源泉,涉猎古希腊、罗马神话,了解基督教《圣经》故事及人物典故,熟悉一些神话传说中的神抵,可以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有利于语言学习中文化因素的积淀。

其次,文学是提高文化素养和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语言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又是艺术的语言,是学生学习和模仿最理想的.语言和文化材料。特定的文化常常在其语言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学生除了要对原文语言有精确的理解和把握之外,还要对两种文化,尤其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有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西方文学实质上就反映和代表着西方文化,优秀的文学作品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又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语言源泉。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清楚表明,文学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跨文化意识的双重职责。

再次,文学的生动性和通俗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文学是最优美的语言,如果我们要学习和获得最优美的语言,我们就必须学习文学。”(李赋宁语)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学习英美文学,不但可以在接受作品内容情节的同时,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文学作品中渗透的跨文化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语言教学和学习中,我们应该充分重视文化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广泛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了解有关西方的哲学、历史、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和社会风俗。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应遵循的原则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即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交际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要求教师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导人的文化内容与英语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同时应突出语言的生动性,情景的真实性,材料的生活性,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自己民族的了解和热爱,对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从而使其形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态。

阶段性原则要求文化内容的导人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心理状态,根据学生语言的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采用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的渐进教育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学文化内容的本质。从介绍英语国家人民的日常生活开始,逐步更多地涉及他们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人文地理等,以至更深人地探讨人生态度、道德价值观等。

交际性原则认为培养跨文化意识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既然语言是交际的手段,又是文化的载体,那么,教师就有责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使文化通过语言的交流得到传递沟通,语言通过文化的渗透得到合理的交流发展。

三、利用英美文学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教学思路

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挖掘教材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和渗透跨文化意识。广泛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了解和熟悉西方文化并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语言水平。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师不能把课文仅仅当成单纯的语言教材,而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放眼世界,扩大视野。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教师还可以配合教材内容恰当地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以及中英文化差异的知识介绍,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具备应有的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在授课时采取启发和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和进行相互之间的讨论,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文学教学课堂中来。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不能一味地进行理性的抽象与概括,不能要求统一理解模式和死记硬背。这样,才能使学生切身感受语言大师们的语言艺术、学习巩固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从文学作品中认识社会、体验人生,感受不同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其次,教师应尽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文学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容量大、内容丰富、效率高、覆盖面广等特点。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或课件、录像机、投影仪、光盘等直观有效的手段。除了课堂教学外,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课外也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课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由名家名作改编的电影、欣赏精彩对白或学习英美国家文化背景知识,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让思维突破原有的束缚,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学生根据原著自编自演也是非常有效的学习途径。学生在编、导、演的过程中,能充分理解把握原著的历史背景,穿越了时空与文化的差异,与文学作品作直接的对话。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英语经典文学作品,积累有关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文化关系等方面的材料。阅读能使学生了解英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语言风格的知识,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将自己在文学作品鉴赏过程中获得的对作品的理解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鉴赏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从易到难,从简写本开始,逐步过渡到读原版作品。这里阅读文学作品不仅指小说,还包括阅读报纸杂志、时事等。因为现在的刊物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有助于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动态、科学文化的最新成就和英语语言发展新趋向,获取丰富的跨文化知识。

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的差异研究 篇7

笔者经过系统地学习、研究认为, 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发展态势不同

中国文化从整体上看, 是一种静态文化、一种家国文化。中国处于亚洲东部, 在历史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地理环境优越, 这为人长期居住、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人们长期居住在同一个地方, 使得家族发展很快。家族繁衍、世代相传, 家族纽带日益复杂, 尊老、祭祖等现象产生, 家族观念、宗法制度逐渐形成并根深蒂固。这样发展的必然结果, 就是人们形成了安居乐业、居安而不思流动的静态文化。而中国人对家的看重, 可以从“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窥见一斑。所以, 对于中国人来说, 家就是国、国就是家, 家和国的差别仅仅在于规模有所不同。这种静态文化和家国文化最直接的体现是以仁、孝、礼、义、信为核心的、贵和尚中的中庸思想。

英美文化是一种动态文化、一种斗争文化。英美国家的地理环境、气候, 使得人民具有很大的流动性, 在这种模式下发展的文化自然具有动态的特点。而人口流动, 使得英美人的家庭观念较弱, 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逐渐形成并得以发展、传承。英美国家长期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很快, 有发展就会有竞争, 有竞争, 斗争就在所难免, 长此以往, 就形成了一种斗争。

二、伦理观念不同

中国文化以家庭伦理为本位, 而西方文化则主张个人本位。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家国文化, 家国文化以家族为本位。家庭中长幼有序, 夫妻有分, 家庭成员各守其责, 各安其分。中国传统家庭中特别讲究纲常, 有三纲五常之说。“三纲”指“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要求臣绝对服从于君主, 子女绝对服从于父母, 妻子绝对服从于丈夫, 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做出表率。“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最重要的家庭伦理关系是一个“孝”字。“百善孝为先”, 孝道是中国的根本, 是国粹。中国的“孝”文化自古有之, 古人以孝治天下。但由于过分强调“孝”, 于是形成了一种畸形的家庭观念, 忽略个人的自由发展, 群体利益高于一切, 个人必须向群体负责。

英美国家强调“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它们的文化追求的是人格独立, 于是个人主义、骑士精神、英雄主义盛行。英美文化主张个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 他们以个人为本位、自我为中心。这种个人本位思想即使在亲人之间也划分得界限分明, 如就餐时的AA制、年满18岁子女必须独立生活等。这种文化反映在家庭中, 就是家庭各成员都是平等的, 讲究的是沟通, 而不是命令。

三、对人与自然的基本观点不同

杜维民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与基础。传统的中国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 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帮助、同情等, 人与人的关系达到“仁”才算是完美。英美国家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竞争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机会均等, 就看竞争力是不是足够强大。

中国文化古有“三教九流”。儒家强调人对社会要有所作为, 道家追求长生, 佛家强调人的觉悟, 同时建立了“三纲五常”等一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而对自然规律的科学研究从来没有重视过。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顺天应物”, 往往把大自然人格化、神化, 不是改造自然, 而是顺应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很久以前就开始了对自然奥秘的探索, 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是它们的主流思想。英美国家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它们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充满斗争的, 认为人可以征服自然, 控制自然, 并利用自然。

四、礼仪文化不同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规则, 不仅是一种语言, 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根源不同, 世界各国的礼仪也不相同。中国与英美国家的礼仪就存在较大的差异,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交际语言的差异

在日常打招呼时, 中国人习惯问“吃了吗?”“上哪儿呀?”等, 在中国人看来, 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切感的表达, 但英美人却认为这是对个人隐私的窥探。他们在日常打招呼的时候, 只是简单地说声“你好”, 具体点也只是“早上好”或“中午好”“晚上好”。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真好”之类问候语。

在称谓上, 中国人在遇到年长者时, 会加上“爷爷”、“奶奶”等;在遇到领导时, 会加上领导的职务, 以表示尊敬;对于平辈人或亲密的朋友, 则直呼其名。在英美国家, 常用“先生”、“夫人”来称呼不知道名字的陌生人, 未婚女子可称呼“小姐”, 对已婚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在家庭成员之间, 不分长幼尊卑, 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二) 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吃饭时喜欢热闹, 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 说说笑笑。而英美人用餐时, 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此外, 宴请时, 中国以左为尊, 要将地位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 然后依次安排落座;在英美则以右为尊, 男女间隔而坐, 女宾客的席位稍高于男宾客, 男士要替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 以示对女士的尊重。

英美之间的文化差异 篇8

【关键词】英美文化差异 英美文化评论 影响

一、前言

文学作品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作品就是作者表达思想的最好载体。英美文学作品主要以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的形式出现。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凝聚着作者的智慧和情感,更代表着国家文化和民族艺术。从英美文化发展历程来看,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由于国家风俗、民族文化、国家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地域文化的差异和不同,英美文学间有着明显差距。文化影响着文学发展,自然也影响着英美文学评论。

二、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

英国文学的发展相对于美国而言,发展时间较长,经历了复杂的演变之后,现实、历史、政治以及文化等力量都对英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美国文学的发展在19世纪之前,属于英国文学的分支,而发展至20世纪之后,美国文学逐渐走向独立与成熟。

(一)英国文学发展

英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世纪时期。该时期,撒克逊、朱特人从北欧侵入到英国,当时的人们在《贝奥武甫》这部史诗当中了解了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敢于与恶势力进行斗争。这部文学作品当中诗的结构相对完整,所描述的画面十分生动,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浓浓的英国文学特色。发展至9世纪,国王注重振兴学术,使得英国文学得以产生[1]。

第二阶段,新古典主义文学时期。在18世纪前半叶,新古典主义文学得到推崇。在该时期,作家们凭借启蒙主义精神,开拓了随笔与现实主义小说,使得文学领域得到拓展,出现了新的领域。相较于随笔而言,现实主义小说备受欢迎。例如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以及斯威夫特的《格力佛游记》,使得英国小说文学创造力得以提升。

第三阶段,浪漫主义文学时期。该时期英国文学作品的发展,以布莱克为代表,其作品包括《天真之歌》《经验之歌》以及《四天神》等表现出对法国革命的拥护[2]。浪漫主义文学时期,英国文学发展进入到顶峰,对世界文学的发展意义显著。

第四阶段,现实主义文学时期。现实主义文学时期实质上是由一种文学创作的手法发展而来,其与浪漫主义文学能够保持一致。该时期的文学作品通常以写实为主,对凭空猜想与想象给予反击。

第五阶段,后现实主义文学时期。在该时期英国文学的成熟主要得益于戏剧的创作。延续欧洲古典戏剧传统,与英国文化实现融合,最终产生《人与超人》《苹果车》等作品,内容新颖,能够准确地反映出社会问题。

(二)美国文学发展

美国文学发展,表达上具备较强的阳刚之气,表现的内容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形态。在美国的文学发展中,具体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阶段,殖民时期。在该时期,美国文学的发展,能够在迈克尔·威格尔斯沃斯、安妮·布拉兹特里特以及爱德华·泰勒的文学作品当中发现一些英国文学的痕迹[3]。

第二阶段,独立革命。在该时期,美国文学出现了大量的革命诗词,真正意义上诠释出美国文学的特点,标志着美国文学的独立与产生。该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散文化诗人,政治上与文化上保持相对的独立状态。

第三阶段,南北战争。南北战争之后,现实主义文学出现。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环境,为文学提供了自由的发展空间。该时期的美国文学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但受到民主制的影响,批判性的现实作品增多。

第四阶段,“两战”时期。美国文学在“两战”时期的发展十分繁荣,不同的文学代表流派得以出现。但针对文学作品所表现出的本质内涵作为研究对象可以发现,主要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矛盾。

第五阶段,“二战”后期。“二战”时期的美国文学作品通常是一种评传的方式,并且所展现出的与传达的内容十分翔实。以《亨利·詹姆斯》为典型代表性文学作品[4]。当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被广泛传阅。

三、英美文学的评论内涵

文学评论是充分运用文学理论现象,通过研究、探讨以及揭示等基本手段,探索其中的发展规律,进而指导文学创作与实践活动。开展文学评论,涵盖基本项目包括小说评论、诗歌评论、影视评论以及戏剧评论等。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开展文学评论的基本对象,探索英美文化的评论内涵,还可以分为狭义与广义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狭义角度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评论主要是针对某一个作品的赏析与评价;而广义层面则是对所有与文学相关的思想、人物以及现象展开评论与分析。文学评论的开展,高于文学分析,是在文学分析的基础之上得以实现。其中,分析是具体的内容,而评论则是广泛与深刻的。

对于英美文学的评论,实质上是文学评论当中的一种,主要将英美文化作为基本的切入点,对其进行探究与讨论。将英美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对象,能够深刻揭示英美文学的发展规律。当然,评论的针对对象为英语作品。将英语作品在美国及英国的不同表现形态进行诠释,涉及表现形式、创作风格、本质内涵等多方面,在综合分析与论证的基础之上,提高欣赏者的欣赏水平,让他们正确地接受文学作品评论挖掘出的内容[5]。

由上可知,英美文学的评论内涵,主要是基于作品本质探索作品属性,侧重对文学作品所呈现出的文学艺术表现与外在表现进行综合思考。

四、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影响

英美文化所表现出的不同差异,对英美文学评价具有一定的影响,具体包括对语言文化、文化内涵、文化历史以及人道主义差异等多方面的影响。下面展开具体分析:

(一)语言文化差异影响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基础,对人们生活方方面面产生深远影响。当然,即便是在文学作品当中,语言同样是其灵魂,是作者传递思想感情的基本工具。作者通过对语言的构建,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英美语言文化上面,虽然同是英语,但受到地域环境、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影响,导致英语使用习惯、俗语表达方式等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英式英语语言表达结构相对完整,文学评论语言同样十分严谨,究其原因,是由于评论家对文学作品评论具有较高的崇敬心理,展现出英式英语端庄沉稳的一面;而在美式英语当中,受到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对文学作品展开评论并不十分严谨,用词开放,独具特色。在语言文化差异的影响下,英美文学评论不尽相同,英国文学评论注重对语言的使用,保持历史厚重感;而美国文学评论的开展,则更倾向于对语言的灵活运用,追求一种创新性与自由,实质上是一种语言文化的创新。然而正是这种开放性的语言文化,使得美国文学在整个学术研究领域迅速崛起。

(二)文化内涵差异影响

站在文化内涵差异的角度,探索英美文学评论。其中,英国受到历史背景的束缚与限制,开展文学评论的过程中,通常集中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挣脱,在18世纪,英国文学评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这一矛盾因素当中。这一时期,英国文学作品都倾向于宗教色彩,文学作品的创作手法十分荒诞[6]。而进入到20世纪,文学创作手法的转变以及作品本质的更新,使得大量的英国文学评论家重新审视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向着后现代主义的方向发展。不得不提到的是英国评论家特里·伊格尔顿,他的文学评论倾向于天主教与社会主义思想的浪潮,具备较高的政治热情,对文学作品的评论角度独特。在美国展开的文学作品的评论,其本质内涵都受到欧洲大陆文学的影响,呈现出一种相对多元化的发展形态;文学作品无论是在文化内涵还是在实质要求方面,更继承并延续了英国文学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文学特点。

(三)文化历史差异影响

文化历史差异的影响,使得英国与美国的文学作品评论完全表现出不同的发展形态。英国在文化历史的层面,继承与发扬的是一种人本主义精神,是相对于神权主义与禁欲主义的基础之上而言,英国的文学评论中,对人本主义观念十分保守。究其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历史中的不彻底造成的。而相对于美国而言,其在发展中并不会受到历史包袱的影响,对人本主义观点显得尤为激进,文学评论的开展具有较强的独创性优势。不具备历史包袱的影响,保持独立、自由以及民主的文化氛围,这与英国文学评论具有本质上的差别,因而美国文学评论更具有创造力,有助于本本地文学体系的形成与完善[7]。

(四)人道主义差异影响

人道主义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一定的影响。英国国家的人道主义,通常表现在对上帝的信仰,影响着英美文学评论。相对美国评论家而言,英国文学评论家对文学作品的评论相对保守。例如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在依据广为流传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problem”中,能够在侧面看出哈姆雷特优柔寡断的性格[8]。莎士比亚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英国文学评论的走向。人道主义在英国文学评价当中并不会持续太久,只有对原有的人道主义进行创新,才能够彰显出社会完善的本质要求。美国的人道主义,具有较为积极的态度,对文学评论的开展能够保持较为积极的状态,评论思想开放且自由。正如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真实地反映出美国的历史,文章的结尾黑奴吉姆重获自由,美国评论界对这部作品存在不同的评论声音,可见美国评论家对于作品的评论十分自由,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五、结论

综上所述,结合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价的影响分析,基于语言内涵、文化内涵、文化历史以及人道主义等角度做出的研究结果表明,英国的文学评论受到较重的历史性包袱的影响,评论倾向于保守的特点。而美国评论相对于英国而言则较为激进与创新。可见,英美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使得其在文学评价上不尽相同。

【参考文献】

[1]王姝,李昕.论述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中国外资,2014,10(04):312-313.

[2]范晓红.浅析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的影响[J].语文建设,2014,10(03):50-51.

[3]姚济国.论述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造成的影响[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4(02):171-172.

[4]郭淑梅.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电影评介,2014,10(12):105-106.

[5]曹蕊.探析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4(11):21-22.

[6]黄媛.论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评论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4(10):109-110.

[7]张月娥.刍议英美文学评论中文化差异的影响[J].科技风,2014,10(18):230.

上一篇:跟单文员的个人简历下一篇:车棚改造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