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侦查发展趋势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化侦查发展趋势(共8篇)

信息化侦查发展趋势 篇1

姓名

【摘要】侦查体制是关于侦查权如何配置、运作以及如何监督控制,以保证侦查权不被滥用,使侦查权的行使符合国家利益,在维护国家利益中发挥它应有作为的国家制度。我国的侦查体制模式是在吸收职权主义理念,借鉴前苏联侦查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在设计上存在着严重的方向和技术错误,在司法实践中危害到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权利。为此,必须实现机制变革,体制转型:第一,维持职权式单轨制侦查模式,但应赋予嫌疑人及其辩护人证据保全申请权;第二,倡行检警一体化,改造检、警关系;第三,实现强制措施的司法审查化,由行政型侦查转变为司法型侦查;第四,增强侦查的技术含量,由主观型侦查过渡为客观型侦查。

【关键词】侦查体制;司法审查;检警一体化;主观型侦查;单轨制;

【Title】On the reform trend of Investigation

【Abstract】Detection system is right on the investigation how to configure, operate, and how monitoring controls to ensure that investigative power is not abused, the investigation exercise of the right in the national interest to play in safeguard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of the state system as it should.Our model is the system of investigation powers doctrine in the absorption of ideas, learn from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on the basis of detection system built up, so there are serious design direction and technical errors, in judicial practice endangers the personal rights of criminal suspects.Therefore, we must implement mechanisms for change,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first, to maintain single-track system of authority investigation model, but it should be given to suspects and their counsel to apply the right to preservation of evidence;second, Advocating for prosecutors and police integration, transformation of the seizure, police relations;Third, the realization of judicial review of compulsory measures, type of investigation into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based detection;Fourth, enhance the technological content of the investigation, investigation by the transition to a subjective type of objective-type investigation.Detection system;Judicial Review;Prosecutors and police integration;Subjective 【Key words】

type of investigation;Monorail system;

司法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作为刑事诉讼的第一道工序,从立案到破案,从实体到程序、从证据的数量到证据的质量等方面,都必须树立全新的思维和观念,以适应司法改革的需要。侦查体制是侦查程序运行的物质基础,侦查程序是侦查体制功能的动态表现,二者具有相同的制度精神,因而我国侦查制度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就在于侦查程序的改革,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在实践中所暴露的绝大多数问题,都与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时侦查程序改革力度不够,存在着直接或间接地联系,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吸取前一次刑诉法修改的教训,将讨论的重点放在侦查程序的修改上,首先应当认真检视我国现行侦查体制存在的问题,从宏观上规划我国侦查体制改革的走向,从而为我国司法体制的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现行侦查体制的模式

(一)职权式单轨制侦查模式

从侦查程序的权利配置状况来分析,侦查程序的改革可以区分为职权式单轨制侦查模式和对抗式双轨制侦查模式。区分对抗式与职权式侦查模式的主要标准和关键,在于是否赋予辩护方在侦查阶段的调查取证权。在对抗制侦查模式下,侦查权并非国家专属的固有权利,非侦查人员也行使着调查取证的侦查权。

而职权式侦查模式的突出特征是程序运作的单向性,即侦查权为国家侦查机关所有。所谓侦查,就是侦查机关为了收集证据、揭露犯罪事实、查明和证实犯罪人儿单方面进行的调查活动。在整个侦查阶段,国家职权运用主动而且广泛,为了收集证据、揭露犯罪事实、查明和证实犯罪人,法律通常授予侦查机关较大的侦讯权利,而对犯罪嫌疑人在侦查中的诉讼权利则有较大的限制。尤为重要的是,在整个侦查阶段,多数国家从立法上排斥律师介入,有些国家虽然在侦查后期也允许律师参加,但限制极严。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律师只有运用侦查机关侦查结果(即有权查阅侦控方的案卷)的权利,而不允许辩护方进行侦查;证据的收集只能由侦查机关依职权进行,律师往往只具有收集证据的申请权,即证据保全请求权。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三条规定:“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有公安机关负责。检查、批准逮捕、检查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除法律特别规定外,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利。”据此,在侦查权的分配上,侦查权主要由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行使(依照法律规定,享有侦查权的其他机关还包括国家安全机关、监狱机关等)。除此之外,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侦查权。这表明,我国现行侦查体制采用的是职权式单轨制侦查模式。

(二)检警双向制约模式

检警关系式刑事诉讼关系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到诉讼结构的型塑和诉讼目的的实现,因此,不管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对此都十分重视。从各国关于检警关系的规定来看,虽然各国对检警关系密切程度的具体要求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强调检警关系的紧密性是各国的共识。

我国现行《行使诉诉法》第7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据此,在侦查机关的相互关系上,公安机关与人民检察院之间是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关系。这一关系模式的构建依赖于两个理论支点:一是检、警平等。即公安机关与检察院在法律地位上式平等的,都是侦查权的主体,两者在侦查刑事犯罪行为的权限上,是分工负责、互相配合的关系,而不存在谁服从谁、谁领导谁的主从关系;二是检、警制约,即在检、警分立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公安机关与检察院的双向制约,不仅检察院有权制约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反过来也可以反制约检察院。,这突出表现在公安机关享有对检察院的决定有复议、提请复核权。根据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吗,公安机关逮捕犯罪嫌疑人或移送起诉的案件,要提请同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如检察院不批准逮捕或不起诉,公安机关认为有错误时,可以要求复议,如果检察院不接受,还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请复核。这种复议、复核权的配置说明我国公安机关并不仅限于校级结婚搜检察院的监督,而且可以积极反向制约检察院的行为。

(三)行政型侦查模式

根据侦查程序中控、辩、审三方的关系,即侦查程序是否受法院的控制,可以将其区分为司法型侦查模式与行政型侦查模式。我国现行刑事诉讼关于侦查体制的设计,不是强调司法对侦查的监督制约作用,二是注重发挥检察院对侦查的监督作用,侦查程序由侦查机关自行控制,法官不介入侦查,强制侦查措施的采用由侦查机关自由裁量决定。由于缺乏一个中立的司法裁判者来对侦查机关的行为加以制约,这就使得整个侦查程序缺乏一种控、辩、审三方组合的司法型结构,而呈现出一种行政型结构,即由侦查机关及其相对uren构成的两方组合。另外,由于我国检察院享有自侦权,对于自侦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需要加以逮捕的,也是人们检察院自行决定,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内部审查制度

(四)主观型侦查模式

侦查程序以获取犯罪嫌疑人口供为中心而展开的侦查模式是主观型侦查模式;而客观型侦查模式则是以获取客观物证为中心展开的侦查程序。我国的现行侦查程序显然是以获取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为中心而加以设计的。立法上否定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权、反对律师同步介入侦查;实践中侦查机关阻挠、限制律师与嫌疑人的会见交流,都是为了确保对犯罪嫌疑人“口供”顺利突破。“主观型”侦查模式给我国侦查程序带来的另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侦查程序的封闭性和秘密性。

二、对我国现行侦查体制的弊端

我国的侦查体制是在原革命根据地和苏联司法经验的基础上,随着我国的法制建设的兴衰,遭遇多次摧残和重建而形成的。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启动司法改革以来,1996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正可以视为前期司法改革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然而,由于改革的阶段性和渐进性,一些重要问题(主要是侦查体制改革的问题)被搁置、遗留下来。我国现行的传统职权主义甚至是超越职权主义的侦查体制未得到根本改造。

(一)职权式单轨制侦查模式在限制辩护方调查取证权的同时未能赋予其证据保全权,导致辩护职能在侦查阶段的严重“虚置”和“空转”。

如上所述,我国实行的是单轨制侦查模式。但是, 与典型的职权式单轨制侦查不同的是,我国在强调侦查权的国家垄断性、排斥辩护方调查取证的同时,并没有赋予辩护方充分的证据保全请求权,虽然《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七条规定:“辩护律师可以申请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收集、调取证据,或者申请人民法院通知证人出庭作证。”但这一规定仍然不能适用于侦查阶段。辩护方享有请求保全证据的权利,是其后续展开的辩护防御活动的基础和前提,而缺失这一权利配置,将使犯罪嫌疑人无法在侦查阶段及时收集对自己有利并容易灭失的证据,直接造成其后续辩护防御活动的“虚置”和“空转”。同时,缺失了这一权利配置,也使辩护职能在侦查阶段的存在失去实质性意义。

(二)检警双向制约模式在司法实践中引发了严重的机制冲突,造成了诉讼关系的不顺、侦查机制的不畅。

1.由于我国检警配合制约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检警关系的平等性和制约的双向性。因此, 检察院对公安机关的监督、控制力度有限,公安机关往往脱离检控的要求自行其是,造成刑事侦查不能按照检控的要求实施,甚至双方扯皮、内耗,减损了检控的能力。

2.在配合制约的侦诉关系模式下,公安机关与检察院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平行关系,而在实践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公安机关往往地位较高。因此,检察院难以对公安机关的行为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而我国又未能建立由法官控制侦查的司法审查机制,导致公安机关

在侦查中的活动缺乏外部制约。在侦查实践中,公安机关采取逮捕以外的强制措施和其他强制性侦查手段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 刑讯逼供、非法取证等违法侦查、侵犯人权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行政型侦查模式导致侦查机关的强制性侦查行为缺乏司法控制,权力的恣意行使缺乏必要的制衡,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状况堪忧。

不论是公安内部审查,还是检察机关审查,本质上都是一种同体监督机制。公安机关作为一个整体,由机体内部的上级对下级进行审查作为一种同体监机制是勿庸置疑的。即使是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监督、审查,实质上也是一种同体监督。因为从结构上看,侦查职能实际上是控诉职能的一部分,侦查是控诉的准备阶段,两者在性质上都属于刑事诉讼控、辩、审“三方组合”中的控诉方,两者在与辩护方相对抗这一点上是没有分别的。因此,站在辩方立场上看,检察审查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同体监督机制。这一制度的缺陷在于缺乏有效的外部制约。而对于防止违法侦查这一目的来说,单靠侦查机关的内部审查,是难以真正制约侦查机关的违法行为发生的。

实行行政型侦查模式导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将侦查中的涉讼公民置于更加艰难的境地。由于缺乏法官介入侦查、控制侦查的司法审查机制,侦查程序的结构行政化,呈现出一种侦查机关及其相对人的两方组合形态, 侦查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完全控制着侦查程序的运行,而使得嫌疑人在侦查中的地位相对弱化。以羁押为例,羁押是剥夺公民自由的严厉措施,除了在立法上规定羁押的期限以外,还应当有羁押前的审查以及羁押后的复查。但在我国,由于没有司法审查机制,羁押期限的延期无需经过法官批准,而是由检察院决定。由于检察院在诉讼中也隶属控诉方,与承担辩护职能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构成了刑事诉讼程序中相互对抗的双方,由作为当事人一方的检察院来对羁押期限的延长进行审查,其公正性难以得到保证。

(四)主观型侦查模式诱发刑讯逼供。

主观型侦查模式强调侦查以寻求犯罪嫌疑人的“口供”突破为中心,这导致侦查机关将侦查工作的重点放在犯罪嫌疑人身上,趋向于对犯罪嫌疑人采取高压手段,而这又极易导致侦查机关因为破案的压力而转为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刑讯逼供,而主观型侦查模式导致的侦查程序的封闭性和隐秘化,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趋势。实践中,屡禁不止的刑讯逼供现象,与主观型侦查模式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

三、我国侦查体制改革趋势

如前所述,不同的侦查体制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但随着交通、通讯的进步及经济、社会全球化的深入,不同法系、不同国家在侦查体制上也出现了互相借鉴、互相吸收的趋势,从而呈现出一种共同的发展趋向。

(一)从控辩关系来看,侦查体制出现了双轨化趋势

“侦查作为国家追诉犯罪的活动,是强大的国家机器对弱小的犯罪嫌疑人发动的,双方力量之悬殊显而易见。前者可以调动大量的司法资源,动用各种各样、强度不一的侦查手段与后者展开旷日持久的鏖战,后者只能借助辩护律师有限的帮助进行消极防御。”虽然各国的法律都要求,行使侦控职权的国家机关在收集证据时要客观行事,收集有利于和不利于犯罪嫌疑人的两方面的证据,但作为侦控方的特定的诉讼立场决定了警察和检察机关在侦查时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侧重于对控方有利的证据的收集,而对有利于辩方的证据往往顾及不够。这不仅可能导致无罪被判有罪或轻罪重判,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而且有可能使有罪的人逃脱法网,损害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为了克服单轨式侦查体制下侦控机关在收集辩护证据方面的天然不足,近几十年来,许多大陆法系国家在修正刑事诉讼法的时候,都非常注意给予辩方一定的调查取证权,从而出现了由单轨式侦查体制向双轨式侦查体制靠拢的趋势。

(二)从警察、检察官的关系看,越来越多的国家在侦查体制上开始折衷化

检警合一与检警分立这两种代表性的检警关系模式各有优劣,更多的是各国的文化观念和司法传统的反映。从现在世界各国检警关系的发展趋势来看,伴随着两大法系在各个方面的相互借鉴、融合,两大法系的检警关系模式也开始趋于协调、接近。[实践证明,完全的复合式或完全的并列式侦查体制都不是一种好的侦查体制。虽然从立法上来看,大陆法系国家希望通过复合式侦查体制的运作使警察、检察和预审法官间相互结合,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侦控主体,但司法实务中的情况却是:警检两家常常因分工不明而互相推诿责任,以致严重地影响到犯罪的侦控效率。如意大利在1988 年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加强了检察机关对警察机关侦查的控制,规定侦查活动由检察机关负责,结果导致警察在实践中认为,在接受检察机关的批示以前不需要做任何调查工作,以致警察失去了许多本应在案发后即刻收集的重要的案件信息。并且,由于检察官通常缺乏在犯罪侦查方面的专业训练,其所发布的侦查指令经常相互冲突。因而在司法实践中,包括德国在内的许多大陆法系国家,对于中等以下的刑事案件,均由警察独立进行侦查,案情基本确定以后,才交给检察官,亦即在实际操作中,传统上实行复合式侦查体制的国家的检警关系有由复合式向并列式发展的趋势。

由此,对于检警关系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以下趋势:第一,由于侦控职能之间的天然亲和性,检警一体化应当是检警关系的理想模式。虽然各国基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法律传统,对检警一体化程度的具体要求有所差别,但警察机关与检察机关的紧密合作仍是各国构建检警关系的基石,也是检警关系发展的趋势。第二,检警一体化仅仅指业务关系的一体化,而不包括组织隶属关系的一体化。因此,主张将刑事警察从公安系统中剥离出来,划归检察系统隶属的观点,是找不到可供借鉴的法例的。第三,从检警关系发展的趋势来看,检警一体化的形式在加强,即检察院作为形式上的侦查主体,一般不直接进行侦查,而是由作为实质侦查权主体的警察机关承担主要的侦查工作;检察院的侦查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补充性权力,即检察机关只是在警察机关侦查有不充分之处时,进行补充侦查。这就提示我们,在实施检警一体化改革时,应当注意对检警关系一体化程度的具体把握,而不是如有的学者所主张的,实行检警一体化就意味着侦查工作完全由检察院大包大揽。

(三)从警察机构内部的纵向组织关系来看,侦查体制也呈现出折衷化的趋势

如前所述,虽然集中式侦查体制具有运作高效的优势,但其不能适应各地执法的具体情况的缺点也非常明显,因而许多大陆法系国家试图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警察体制中增加一些地方性因素。像法国的一些小市镇近年来组建自己的警察力量,以保证地方法规的实现,在侦查活动中也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与此同时,英美法系传统分散式的侦查体制相互之间缺少配合和统一指挥,特别是当今跨地域犯罪的增多,使分散式侦查体制的缺点日益暴露。

(四)从警察机关内部的侦查组织是否有阶段划分来看,侦查体制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当今世界各国很少有单纯全部采用一步式或两步式侦查体制的,而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案件的具体情况采用一步式和两步式相结合的侦查体制。通常情况下,在农村地区,警察机关人员较少,案情相对较简单,一般采用一步式侦查体制;而在城市地区,发案率较高,案件复杂,专业化需求较高,实行两步式侦查既能保证及时收集犯罪证据,又能进行深入的专业化侦查。因此,在西方国家,不仅不同地区的警察机构采用不同的侦查体制,即使是在同一警察机构内,特别是大中型警察机构内,也经常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案件采用不同的侦查体制。参 考 文 献:

信息化侦查发展趋势 篇2

关键词:油库,信息化,建设,对策

1 油库信息化的现状

1.1 油库信息化的必要性

石油在国家和日常生活,包括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一个国家的石油储备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存储石油的场所只有油库。油库中存在各种不稳定的安全隐患,由于当今油库的管理水平过低导致在石油的运用中出现问题[1]。在这样的环境下对油库的高效管理成为必然。

科学技术和智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往旧式的油库管理平台跟不上时代发展,其存在这个中劣势无法保证油库中石油的安全,而且在平台上所运用的时间比较多,保护性差,无法满足所需用户的满足,成本高,需要大量的复杂的操作进行管理[2]。曾经每个国家都为此进行了改变,制定一系列对油库的建设方针,实行信息化智能建设,相关人员也因此研发出各种各样的平台加强对油库的管理,但是未能起到起初预想的结果。因此,在面对科技发展时代下的石油管理,制造研发出一种不仅满足国家发展,而且满足所需用户的管理方式,是必不可少的[3]。

1.2 国外油库信息化现状

在地球的能源数量急剧减少的情况下,和广大市场中的竞争需求,许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对石油的运用,管理和储备,加大对石油保护的投入,所以油库中的技术非常先进[4]。许多大型石油公司运用了各种不同的科学技术,提高石油的利用率,开采率,减少了相当大的成本,根据国家和市场的需要,来制定规划,从中获利[5]。

在一些如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对油库的数字化水平特别高,无论是在作业还是统计管理中实现了全面自动化,依靠网络技术将所得信息进行内部共享和远程控制,不再需要人工完成采集信息和数据整理[6]。日本的鹿岛炼油厂就是实现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典例,它大大减少了检测时的所需时间,节约了成本。较为广泛应用的Honeywell[7],为众多国家的石油企业安装了数字系统,得到了认可。这样的管理方式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还大大缩减了应用成本,可以使企业在运营中得到更多效益,从而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1.3 国内油库信息化现状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石油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明显不足,处于劣势,使建设仿真并未能与其企业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情况,在面对数据之间的相互转换中,各个环节得不到层层关联,导致应有的优势体现不出来。

我国在几年前为此进行了重大改变,引进国外大量科技对企业进行信息化的建设,对企业内部进行同意整顿,打破了原来独立的情形,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高效率[8]。在面对油库问题中,开始采用自动化控制,对油库中储存的油量进行自动化整理统计,在后续发展中,对油库的管理也得到了提高,建立了相对于较完整的油库管理系统。在其运行过程中也的确得到了预期的效益。但是,这种老式的系统难以客服客观不确定因素,使每个环节不能紧紧的联系起来,最后导致内部数据无法正常转换。

在以往的对油库的管理系统中有两层管理方式,包括对油量进行自动数据统计的作业层和对油库进行存储信息管理的管理层。其中作业层负责对油库中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工作量较多,所包含的方面层次多样,每一个方面所包含的内容又分为许多部分[9]。

因为以上的自动管理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中无法做到两方面的层层联系,都是相对独立运行的,会出现许多不同的问题。在行使作业时各数据之间太过于单一,数据之间无法得到整合,不能共享利用;因为数据不能得到共享利用,会减少对系统的安全,使油库中万一出现紧急问题,无法得到有效处理,从而导致整个油库的正常运行;油库中的作业层和管理层不能联系起来,从而导致管理层未能得到相关数据,并不能完成全自动的管理,需要在特定情况人工完成,未能减少人力。一旦人工处理会出现结果不准确,完成工作不确定。

在科技发展情况下,许多国家企业采用了计算机管理方式,通过计算机制作的软件或应用将其运用到油库管理系统中[10]。计算机作为高智能平台,为其在石油开采过程中使得对石油的精度提高的准确,减少了曾经有的问题。面对以往管理系统中的不足,出现许多通过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开发的应用平台。在广阔的数据领域中,以XML为基础的技术可以将文字和数据进行完美连接,为国家和企业制造了新的结构,在数据集成中,使每一个系统和平台之间建立更好的信息[11]。

需要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高效石油保护系统,完成油库的完全自动化,信息话的管理系统,是当前解决油库问题的需要,是应和如今飞速发展的科技信息时代的要求。

2 油库信息化系统存在的问题

通过各个阶层努力研究,在油库的建设中得到了改善提高,也为后续发展鉴定了基础,可是综合水平还是趋于劣势,不能完全适应如今的信息时代。

其一,提高对油库的管理水平和完成油库信息化的关键就是将系统进行集成化。油库中的每一个环节的制定都是由不同的部门单独进行制作,并未联系到一起,而且每个部门的技术实力不均衡会导致一部分环节跟不上另一个环节的技术,导致在功能运用和维修上带来许多不方便,会拘束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12]。

其二,在油库中的设施中,有一部分是未能通过需求门槛的,这样会带来一部分设施不健全。又有一部分设施不能对整个系统通用,会出现工作效率低下。油库中的每一个软件都需要同意,然而面临的问题是,各软件应用不能层层结合起来,标准不一致,很难完成系统之间的集成。

其三,在油库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相关人才。如今高等大学里的热门课程几乎都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然而学习油库知识的学生几乎是以非自动化的技术为基础的,而这些毕业生的学历大部分比较低。因为对油库需要的人员较为苛刻和油库工作不受广大人员的喜爱,导致专业人员改行或者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国家也无法保留这些人。在国家众多高校中,学习油库信息化条件少,机会少,许多人对油库知识还不了解,导致在油库建设中得不到相关知识人员和技术人员[13]。

其四,因为油库系统中往往会出现运行故障问题,这就需要进行维修,此时因为对维修报价没有一个标准,所以会增大维修是的经济费用和物理材料,因此对未知的维修能力时往往选择放弃或者简修,所以往往会使系统出现停止运行。对油库进行强力监管会使油库避免不必要的维修,但油库的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即使对油库进行强力监管,但因油库的建设位置差,油库会经常性的遭到破坏。

其五,油库缺少网络的防护。网络是双刃剑,会使得在油库管理中,管理人员因为担心网络可能会对其带来不便,所以使得网络在管理中无法得到其应用的效果,如果在通过网络对油库进行安全防护,那么油库的管理就会得到成长[14]。

在已经拥有的系统中能否进行综合运用并在过程中安全的运行成为了油库建设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油库管理中若想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减少人力物力,使得油库中的储备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到最大效益,就需要对油库的系统进行应用和管理之间的整合,使油库中的油量趋于平稳。通过专业人员对市场和国家需求的预测,大力提高优化体系,来判定一个大油库中运营系统如何得到其最大化收益,充分合理的将其运用到实际需求中。

3 油库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该文需要讨论的重点是如何将所需的数据进行连接,完成数据之间的联系,实现数据信息之间在系统内部的共享,实现将复杂的问题全部转换为自动化。基于这一点,面对目前研究的情况,制定合理的油库管理方法,在油库信息的齐全的条件下,是各个系统中存在层层联系,使数据之充分利用到其运行过程中,从而过大油库的自动化,信息化管理功能[15]。

油库之间的信息与信息之间难以形成一个连接,每个信息都是独立的个体,这就形成了油库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油库中的管理系统将信息进行综合,不仅可以提高油库中的生产效率,也会大大加大管理水平,降低油库中的运行成本。因为解决了油库中存在的信息孤立问题,所以可以对油库内的石油进库,储备,石油出库进行更加安全稳定的监控,可以更加准确的像相关人员进行准确的数据传输。根据对油库的整体监管,可以确保油库正常运营情况,保证油库内的石油可以安全使用。

油库中的信息独立,无法连接的问题在因为制定了油库整体管理系统后得到改善,完成了油库内的运行和管理之间的整体化,使得信息不再是独立不共享的,系统内部可以准确的得到相关信息并进行下一步操作。总体来说这种油库的综合管理的系统降低了运行过程中的成本,减少了人力,使数据可以传输到系统中的每一个部分,因此系统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4 总结

图书信息化管理发展趋势 篇3

关键词:图书;信息化管理;发展趋势

一、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概念

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是指对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全过程实施管理,以保证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有计划、分层次、有步骤地实施,稳步推进,防止重复投资建设。图书馆信息化是图书馆利用信息技术逐步提高各类信息资源管理水平的发展过程,而这一过程离不开图书馆信息化战略目标和决策方案的制订、实施步骤的规划和具体的组织实施等。图书馆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变传统图书馆管理方式和文献信息资源管理方式,充分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不断提高图书馆管理和服务能力。图书馆信息化能否实现这一目的,关键取决于图书馆信息化管理。

二、图书信息化管理的主要途径

(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图书信息化管理需要专门的技术管理人才。他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要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既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一定的心理素质,又要具备现代科学管理能力;既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又要有娴熟的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能;既要有一定的人际关系协调和公关能力,又要有较强的独立处理信息的本领。因此要着重培养提高现有管理人员的信息能力,要积极创造机会让他们参加各类培训学习,补充专业或管理知识,熟练掌握图书管理工作,尤其要专门组织图书管理人员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化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与考核,促使图书管理逐步由经验管理型向科学管理型转变,由事务型向更高层次的信息处理型转变。

(二)需要管理层的重视和参与。信息化管理必须反映管理层的信息化战略意图。反映管理层的信息化战略意图,是指信息化管理必须反映图书馆的信息化战略发展方向,因此信息化管理需要图书馆管理层、领导层的直接参与。

(三)完善图书信息管理体制。图书馆对于社会文明系统和信息咨询机构来说非常重要,分析市场的需求、了解掌握读者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资源管理体制的构建,具备多样性和丰富性等特性。首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和读者的需求,确定标准,准确地定位图书馆;其次,严格把握控制图书馆的数据资源高质量的水平,数据库体现很好的专业性和针对性等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最后,大力充分开发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地整合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资源,并且能够吸收转化,促进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的提高,最终能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建立信息化管理机构。图书馆应建立信息化建设管理的组织机构,即信息化项目组,负责组织与协调本馆信息化建设。项目组应服务于全馆业务管理,而不是某一特定的业务领域。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涉及了业务问题。

三、图书信息化发展趋势

(一)数字化目前,信息化管理技术、数字式信息资源建设和数字化处理技术已经成为了国际竞争的焦点,各国在积极研发。自从“数字图书馆”这一理念被提出后,它就成为了新时期信息产业的一种发展趋势。数字化图书馆是运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文献资源,实质上,它是一种利用信息化技术、数字技术等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用数字技术储存各种不同形式、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跨越区域面向对象,从而构建网络查询和传播的大型信息系统。

(二)产业化。为更好地实现图书馆信息化产业化,图书馆先要建立相关的信息资源并开发自己的特色数据库。而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快速、有效地获取自己所需的各种信息,在信息市场下,图书馆的馆藏文献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和前景。根据本馆的独特优势,整理相关文献资源,并组织人力建立和发展特色数据库,这样不但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还能为图书馆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图书馆信息化产业化。在产业化条件下,图书馆的资源成为了自身的生产资源,通过市场流通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资源丰富的图书馆可以共享资源获取效益,资源匮乏的图书馆付费后获得其他图书馆的资源,继而再加工转让,这样既能带来收益也能充分共享开发资源。

(三)人性化。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读者提供方便。建设维护资源平台,以便读者能够快捷、有效地查询资源。与过去单一检索点的线性检索相比,可以通过更高效的多元、多检点的布尔逻辑组配检索,从文本式检索发展到超文本式检索,除了可以提供目录、索引、全文等文字信息,还包括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信息,并提供更多相关延伸、拓展的资料和获取途径,根据个人的偏好和兴趣构建个人的资源管理空间。借、还系统采用自动式,图书馆可以提供邮寄图书或者送书上门等服务方便读者。利用电话、互联网或者借书终端为读者办理续借手续,操作更加简洁、方便,使读者感觉更加自由。

结束语:总的来说,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迫使推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因此,相关管理者必须在实践工作中意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问题,并结合自身的能力以及他人的经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推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挥图书馆的效力。

参考文献:

[1] 马述平.图书资料信息化:提高院系图书资料使用价值的关键[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 年

信息化金融机构的发展趋势 篇4

1服务机构虚拟化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信息化在互联网时代的广泛运用,营造出一个全新的不同于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而未来的金融机构将会呈现出显著的虚拟化趋势。网络信息技术在金融业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在互联网上设立网络银行等网络金融机构,从事虚拟化的金融服务,或者传统金融机构以现有专用网络与Internet联网,提供服务或设立网站。2服务对象平民化

随着我国金融业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金融业所面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互联网时代新兴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进入,更使传统金融机构感受到威胁。同时,互联网时代金融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使得金融机构推出小额理财产品的成本大幅下降,使小额理财成为可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普通居民的投资理财意识将更为强烈,寻求收益更高的投资方式也成为他们迫切的需求。可以说现实的激烈竞争和居民的金融需求要求金融机构服务对象平民化,而互联网技术又使得这一趋势成为现实,未来的信息化金融机构的服务将会向着更加平民化的趋势发展。

3金融机构平台化

平台经济实质是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三大趋势的集大成者。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建立平台能在竞争中居于有利位置,从而具有聚集各种资源的能力,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从风险控制角度来看,通过平台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平台通过不断增加参与者规模并且逐渐改进、完善平台商业模式来为参与者带来更多价值,最终完成平台自身的增值。

面对一个金融需求强烈、客户群体庞大但渠道稀缺的市场,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扩张是必然性战略选择。而同新设机构背后承担的巨大建设成本与人员管理压力相比,构建虚拟化的平台中介,整合渠道与资源,低成本拓宽销售渠道更是转型发展的新方向。

4金融服务个性化

互联网通过开放、分享、个性化和分布式协作改造着传统金融,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金融机构的运营模式使得金融服务的成本更低,操作更便捷,同时服务的透明度更高,个性化更强,用户体验更好。对于信息化金融机构而言,未来的竞争更多体现在服务质量的比拼上,是否有能力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推出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是每个金融机构必须面对的考验。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篇5

产生的深远影响之分析和见解

网络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引擎,以IT业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我们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网络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无论是财务、人力、质量、库存、采购等内部管理活动,还是客户关系、供应商关系等的外部管理活动,无不体现了大量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等工作,这些内外部管理活动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必然导致信息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信息的价值于企业管理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收集、处理、整合各个环节的信息并指导企业经营活动实践,如何做到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高度协调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初衷。

根据公司“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和目前信息化建设现状,结合我自己对信息技术的把握以及对企业信息化的理解和洞察,就公司将来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做一下分析,提一些个人见解。不妥之处,望领导批评指正。

一、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现状

公司目前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主要从管理控制、生产经营、安全调度三个方面进行了推进和实施。在管理控制方面,公司组织实施和自主研发的有:财务电算化管理系统、人劳绩效考核管理系统、OA办公系统、工资管理系统、房租管理系统;在生产经营方面,公司自主

研发并实施使用的有:客运营收管理系统、汽车站微机联网售票系统、货运车辆综合管理系统、晋城物流网信息平台、配件维修管理系统、汽车分期信贷管理系统、汽校学员管理系统、汽校无纸化理论考试系统等;在安全管理方面,公司主要实施使用的信息化高科技手段有:GPS卫星定位应用系统和行车记录仪分析系统。具体应用情况如下:  公司——财务电算化管理系统。公司财务处从2002年使用U8财务管理软件至今,经过多次升级,目前版本是U8.7,使用模块有总帐、报表、固定资产、工资四个,财务处经过多年电算化管理应用,已经彻底摆脱了手工帐处理,应用比较深入,通过系统建立了内控管理体系,往来管理等,财务管理人员都能够熟练掌握应用U8财务管理系统。公司下属15家单位财务电算化管理应用今年8月份刚实施完成,使用的是用友T3财务通,财务人员也都经过培训,能够熟练操作应用用友财务管理软件。

 公司——人劳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公司人劳绩效考核管理系统是公司人劳处单独使用,主要管理公司人员档案信息,使用的是用友人事通管理系统。

 公司——OA办公系统。OA办公系统是公司2010由信息处自主研发,根据公司实际网上办公需要,对其主要功能做了开发。目前已试运行两个月,能够满足前期使用需求,达到了预期效果。(公司各GPS监控端监控管理的报表上报、审核、即时通讯等功能已全部实现网上办公)

 公司——工资管理系统。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现下属各分

子公司独立核算单位达到27家,自2009年起开始使用信息处自主开发的工资管理系统,实现了下属公司独立进行工资核算,每月上报业绩考核处进行工资汇总,彻底摆脱了手工工资帐,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业绩考核处的管理水平。

 公司——房屋租赁系统。随着公司房屋出租的增多,结合公司对房租管理的现状,由信息处牵头,2010年根据公司相关管理部门需求开发设计了房租管理软件,系统采用B/S架构,规范了各管理部门的操作审核,方便了领导查询统计,目前系统运行正常。 汽车站——微机售票管理系统。晋城公司下设晋城汽车站、客运中心站、高平汽车站、阳城汽车站、陵川汽车站、沁水汽车站、端氏汽车站共七个汽车站,全部使用了微机售票管理系统,并且各车站之间采用VPN进行联网售票。

 客运——营收调度管理系统。2004年公司自主开发的客运管理系统,分为车辆管理系统、调度系统、营收系统三大子系统。目前,该系统根据业务功能需求已经过多次升级,系统运行正常。 货运——车辆综合管理系统。2002年公司自主开发的货运管理系统,实现了车辆管理、各项费用(规费、保费、二保费)按月生成、费用收缴管理等功能,规范了车辆管理流程,堵截了收费管理漏洞,提升了对货车的管控能力。

 4S店、维修——配件维修管理系统。公司下属二汽服务站、一汽汇海、重汽众鑫三家4S店都使用了公司自主开发的配件维修管理系统,实现了对配件采购、销售、库存等管理。2011年,董事长

调研分析后,针对库存配件存在积压、采购不科学等问题,完善了采购、库存管理、销售等环节功能模块,增加了库存上下限、滞销等管理功能。

 汽车经销——汽车分期信贷管理系统。2004年公司货运下属的汽车经销处使用了信息处自主开发的汽车分期信贷管理系统,经过多次升级改动,实现了对分期信贷车辆资金的有效管控。

 苗匠物流——“晋城物流网”。从2009年公司信息处自主研发“晋城物流网”开始,至今已经过改版、合作、信息共享等方式,将“晋城物流网”上日信息量(全国)达到近300多万条,提供物流新闻资讯、车源、货源、供求等信息,是物流公司、车主、货源供应商的汇聚地,是晋城地区物流信息最全面、社会需求面最广、实用性最强的地区性物流公平信息平台。自主开发的LEDShow软件,物流大厅LED屏实时显示网站相关车源、货源、天气、新闻等信息。

 汽校——2004年自主开发了“汽校学员管理系统”和“汽校无纸化理论考试系统”,包含了教练、车辆、学员档案、学员考试、学员成绩和学员交费等管理内容,在汽校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安全——GPS车辆监控系统。GPS定位系统作为公司车辆动态监管的重要手段之一,近来年,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我处结合道路运输的特点,深入研究GPS功能应用,增加了 “道路检测”、“语音提示”、“网上查车”、“手机查车”等实用功能,并顺利通过了省交通厅、运管局GPS领导小组的验收工

作。为了在车辆运行过程中做到事前防范、事先告知,2010年,根据公司要求,对GPS平台做了功能完善,增加了道路危险点提示功能,使车辆经过危险点时,提前语音播报,提醒司机注意前方路段,安全行驶。通过多次上路校正,目前,已设置开通了晋阳高速、晋焦高速、晋陵二级路、阳翼高速危险点提醒功能(设置危险点30多处)。2011年在全省率先安全使用了车载3G视频监控系统,有效监督防范了车辆超员、司机疲劳驾驶等违规行为的发生。

信息化建设规划:

一、增加联网售票点,扩大售票范围。随着公司客运东站建成投产,肯定会对旅客购票乘车带来一些不便,原有的联网售票功能不能适应新的经营管理模式,要抓住客运东站信息化建设契机,真正实现远程售票、联网售票系统功能,将售票网点延伸到二检点、旅行社、宾馆酒店等场所,实现网上订票等业务,为旅客购票提供方便,增加客票收入。

二、数据实时采集汇总,公司集中管理控制。通过信息技术创新,实时定期采集公司下属各单位的经营数据,通过系统汇总分析经营情况,从而判断经营业绩和市场变化情况,及时发现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实施该系统,可以使公司各单位的经

营数据第一时间被领导所掌控,同时也可形成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

所谓知识管理,主要是帮助企业进行知识的积累和转移。让员工的知识和经验扩展其他员工,提高效率、减少企业成本。比如:

1、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2、提高客户对于企业服务的感知

3、减少因为员工离职对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4、增加员工之间的互动,加快信息交流速度,从而提高团体的执行力 等等。

科技的日新月异,其发展速度之快,也会对企业信息化造成影响,信息化应用的趋势也主要体现在:

1、客户个性化需求将会越来越强烈。这是一个所有国内软件厂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为客户提供快捷、方便配置的产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将是国内信息化软件的方向。

2、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会进一步加强。我国的企业信息化空间非常大,而目前的企业信息化的渗透率都比较低,这将为未来国内的信息化市场提供强大的支撑。对每个企业而言,信息化在财务、人力资源、办公自动化、供应链等领域可应用的范围非常广。

3、企业间的信息化将逐渐成为重点。企业将更多地考虑在供应链中如何与上下游企业配套,以及这些企业间的信息化如何集成、整合。

信息化侦查发展趋势 篇6

关键字:趋势 信息化 行业 医疗卫生

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主要包括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门诊部、疗养院、妇幼保健院、专科疾病防治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学科研机构、各级医疗卫生行政管理机构等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卫生部公布的统计数据,2008 年上述国内卫生机构数量为278,337 家。

根据卫生部发布的《医院分级管理办法》,国家对医院实行分级管理,按照医院的功能、任务、设施条件、技术能力、医疗服务质量和科学管理的综合水平等条件,将医院划分为一、二、三级;每一级又分为甲、乙、丙三等,三级甲等为最高级别。

除医院外,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还包括卫生院39,860 家、门诊部(所)180,752家、妇幼保健院(所/站)3,011 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534 家、专科疾病防治机构1,310 家,疗养院(所)210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4,260 家、卫生监督所2,675 家和其他机构3,013 家。

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过程

医院是典型的兼具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特征的机构,病人到医院就诊、住院乃至手术,需要经过一套十分复杂的诊疗流程才能完成,并涉及大量物流、费用乃至复杂的诊疗信息的处理。而医生在为病人进行诊断、治疗时,亦需采集大量的相关信息并借助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整个过程涉及基础医学、医学影像学、解剖学、药理学、病理学以及心理学等多个专业学科,医疗业务本身的复杂性也就决定了为其提供技术支撑的医院信息系统的复杂性。而我国医院规模、水平参次不齐,各种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分类多样化,相应加大了其产品开发的技术难度和创新要求。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相对较晚,随着近几年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医疗卫生行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带动了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根据国际统一的医疗系统信息化水平划分,医院信息化发展普遍经历三个阶段:医院管理信息化(HIS)阶段、临床管理信息化(CIS)阶段和局域医疗卫生服务(GMIS)阶段。除上述三个信息化阶段之外,医院和公共卫生管理中的基本管理信息系统(MIS)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也逐渐建立起来。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是以收费为中心,将门急诊的挂号、划价、收费、配药和住院病人的医嘱、配药、记账,以及医院的人、财、物等工作,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并将从各信息点采集的信息供管理人员查询、管理和决策。目前,中国的大型医院基本建立了成熟的HIS 系统,其应用不断扩展,无线技术和手持设备等也逐渐应用到HIS 系统中。中小型医院开始部署HIS 系统,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也开始建立HIS 系统。

临床管理信息系统(CIS)是以病人为中心,用影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ACS)、放射信息系统(RIS)、检验信息系统(LIS)、病理信息系统(PIS)、手术信息系统(ORIS)等,全面收集病人的临床信息,并通过医生工作站提供给医生。医生可使用电子化医嘱录入系统录入处方、医嘱和检查申请单,查询检查结果,建立电子病历。这套系统将实现医疗文件“无纸化”,提高诊治的自动化,并为区域医疗的开展打下基础。目前,中国的大型医院正处于CIS 系统建设的高峰期,诸如PACS 等各子系统的应用正逐渐成熟。由于各子系统的部署和运营处于相对独立的阶段,信息化建设比较发达的医院已经开始进行集成。

公共卫生与区域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是用IT 技术把社会医疗保健资源和服务,如医疗保险、社区医疗、相关医院、远程医疗、卫生行政机关、药品供应商、设备供应商、银行等连接起来整合为一个系统,实现局域医疗卫生服务。

目前,中国的区域医疗信息系统还处于摸索和试验阶段,政府在区域医疗的管理流程和管理政策方面还没有成熟,例如如何转诊、病历的所有权归属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区域医疗所需的基础数据系统建设刚刚启动,居民健康档案、区域医疗数据中心等系统也处于起步阶段。

基本管理信息系统(MIS)是医院和医疗管理部门对基础业务的管理。随着信息化应用的深入,医疗机构对于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逐步增强,医院成本核算管理和OA 是主要的管理信息系统。在新的医疗改革方案中,公立医院对成本核算的需求驱动了对信息系统的需求。目前医院的成本核算系统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原因是政府的管理政策正在制定和调整中,不同医疗机构的成本核算系统发展区别较大。随着社区卫生医疗网络的建立,社区卫生的成本核算系统也正处于试验阶段,OA 建设同样处于起步阶段。

国内医疗卫生信息化应用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开始从以费用、管理为主的医院信息化初级阶段逐步过渡到以医院临床信息为主的高级阶段。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正在向深度发展,开始从早先的侧重于经济运行管理,逐步向临床应用、管理决策应用延伸,逐步实现“以收费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数字化医院转变,同时在合理利用医疗资源、优化医疗业务流程、完善医院管理决策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三级医院几乎都开展了信息化建设,二级及以下级别的医院中80%以上已经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大多数以HIS 系统为主。HIS 系统的应用基本成熟并逐步扩展应用,医生工作站和护士工作站不断普及,导医系统更加完善;无线应用技术快速发展,手持终端应用逐渐扩展。CIS 系统正在逐步深入,PACS、RIS 等系统应用逐渐成熟,EMR(电子病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医院试用和采用,手术麻醉、重症监护等系统应用得到推广。从2007 年开始的数字化医院集成平台稳步发展,但是整合难度较大,目前发展较慢。

2003 年SARS 重大疫情灾害爆发后,暴露出我国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不健全、公共卫生发展严重滞后的问题。政府开始加大对公共卫生领域等区域性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和投入,并推动了包括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与决策系统、医疗救治信息系统以及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在内的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同时,医疗体制改革也推动了针对城镇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和针对农村居民的农村医疗保险信息系统等多个医疗信息化产品的快速发展,大大延伸和完善了我国医疗信息化产品线;各地卫生行政部门也纷纷建立计划免疫信息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血液管理信息系统等,为未来共享和整合信息资源建立了基础。

目前,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社区卫生以及新农合等信息化建设在各地区逐渐展开,欠发达地区也着手建设相关系统,但信息化应用相对简单。疾病控制、新农合等信息化应用已经在全国展开,但是目前建设重点还是省级平台。居民健康档案系统建设和区域医疗数据中

心建设作为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2008 年开始大力发展。居民健康档案是实现区域医疗的基础,也是实现医疗改革目标的关键途径,多个省级的政府卫生管理部门开始建立省级平台。区域医疗数据中心用于集成区域内多家医院的医疗信息存储和交换,是将来实现区域医疗的基础。

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发展起步较晚,在整体IT 投资规模上,目前国内医疗行业每年实际的投入只占医院年收入的0.3-0.5%,而发达国家和地区是3-5%,两者存在10 倍的差距。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国内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是从国内少数大型综合医院开始发展,逐步向中小型医院市场普及。从医院等级上来看,三级医院的投入显著高于三级以下医院,乡镇医院及农村卫生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从地域分布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的医院信息化投资也明显高于经济中等发达及经济欠发达地区。信息化程度的差异对全国范围内的医疗体制改革、新农合等政策的实施及全民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几年,随着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新型医疗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实施,将促进我国医院信息化和公共卫生信息化的建设快速发展。

行业发展趋势

医疗卫生信息技术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较快,占整个IT 市场的份额呈上升趋势。根据计世资讯公布的数据,2004、2005 和2006 年,中国医疗卫生信息技术产业市场占整个IT 市场的份额分别是1.22%、1.33%和1.41%,而全球这一比例是约2.9%,因此,我国医疗卫生信息技术产业市场还有不小的上升空间。国内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趋势如下:

大型医院的信息化已经进入整合阶段,未来会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

大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将主要是整合HIS 系统和CIS 系统,通过HIS 的升级推动HIS 向临床信息化发展,如电子病历、在线临床医疗信息共享等。同时PACS系统、预算管理系统、数字化医院集成平台等也会快速发展。

中小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

未来几年,中小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以经济管理为核心的HIS 系统,并在原有的HIS 上增加医疗保险接口,在基本的财务核算等功能完善之后,也将逐渐转移到临床信息化的阶段。

区域性公共卫生信息化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随着我国逐年加大对医疗体制改革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区域性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将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并逐步成为未来我国医疗信息化市场的主体。目前,我国区域性公共卫生信息化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社区医疗信息系统

基本模式是在一个社区建立一个数据中心,外联若干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功能是记

录社区内的全部医疗过程,完成计费、药品和医疗物资管理,为每个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能够做到区内的医疗文档共享,支持药品配送。系统升级后,还能支持包括全科医生团队管理、家庭病床管理、慢病管理和慢病随访等新功能,甚至实现支持患者“上传”和“远程预约挂号”。目前,上海、北京等地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较快,已经开始逐步建立社区医疗服务系统。

以大医院为中心的系统

基本模式是依托某个大医院或地区的中心医院建立一个数据中心,外联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与上一类系统相比,它的特点是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直接享受到某个大医院(或中心医院)的医疗资源,如远程挂号预约、远程会诊、“上传下送”等服务。

区域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基本模式是在一个区域内建立一个医学影像中心,供区域内成员共享。除了提供医学影像共享资料之外,系统具备“基层拍片、高层阅片”功能,对一些拥有检查设备但诊断水平偏低的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帮助。

区域卫生数据中心系统

基本模式是在一个行政管理区域内建立一个数据中心,通过设置在各医疗机构内的前置机和通信网络,专门收集各医疗机构与医疗相关的数据,再通过统计分析,将本行政区的医疗运行情况展现给管理者。此类系统可以为主管部门提供完整数据信息服务。

区域医疗协同系统

本系统是真正意义上的区域医疗系统,系统基本目标是:大范围实现医疗文档共享,让医生在接诊时能够了解到就诊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医疗机构的医疗记录,以此辅助医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和治疗的有效性,从而减少重复检查检验、降低医疗费用。

产品新功能不断完善,新产品不断创新

IT 行业的发展以及3G 等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促使产品由单一化逐渐向多元化展开,数字化医院的建设、完整临床信息系统的建设、电子病历,甚至无纸化、无胶片化等新功能将逐步完善推广;各种形式的呼叫中心、医疗资源的整合和网络化、远程医疗会诊、健康管理服务等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新产品也将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服务成为未来软件发展的新方向和主要盈利手段

顺应信息化趋势发展农村科普期刊 篇7

1 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信息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996年,第一次全国农村经济信息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建设农村信息化的思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10年发出的“一号文件”中都提出了明确要求。2010年,工信部等五部委制订了《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0—2012年)》,强调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11年12月,农业部出台了《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该规划提出,到2015年,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整体水平翻两番,农业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从现在的20%提高到35%,基本完成农业农村信息化从起步阶段向快速推进阶段的过渡。

“十一五”以来,我国重点组织实施了“金农工程”“三电合一”及“12316三农服务热线”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工程、项目建设,使我国的农业电子政务、为农服务的基础设施、工作体系、运行机制及人才队伍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呈现出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一批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及产品研发,多方力量共同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全新格局正在形成。远程教育、移动互联、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物联网、3G、手机短信、农民信箱等,发挥了信息技术作为载体在农业科技推广和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中的作用,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日渐深入,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步显现,社会关注程度日益提高,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2012年1 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信息化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没有农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信息化,就没有新农村。农业农村信息化对于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影响重大。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信息化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就建立了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全国联机网络,该系统可收集、处理、贮存和传递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技术信息。进入21世纪后,日本又开发了农业技术情报网络系统,把大容量处理计算机和互联网网络系统、气象情报系统、高效农业生产管理系统、个人计算机用户等联结起来,用户可随时查询、利用各种数据。日本通过建立发达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作为载体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使日本的农业获得了极高的劳动生产率[1]。

从国内外信息化趋势看,未来农村信息化将呈现出以下4个特点[2]:一是应用普及化,即为满足农村居民信息服务需求日益增强,普及信息化将成为农村信息化的必然趋势。二是应用网络化,以互联网为主的网络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农村,用于传递文本、图形艺术、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信息。三是应用专业化,专业化服务将进一步强化,针对经济活动中的某项技术、某个市场、某个过程等,都要形成专业化服务。四是应用傻瓜化,即农村用户使用信息简单方便,实用性、模仿性强。

2 信息化对农村科普期刊发展的冲击

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科普期刊发行量普遍萎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呈现出下滑趋势,发展遇到瓶颈,其中信息化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一是信息化浪潮弱化了农村科普期刊的基本功能。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大众传播业还不够发达,在农村科技传播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占优势,大众传播媒介以电视、广播和报纸、期刊、书籍等媒体为主[3]。农村科普期刊在当时是农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发行量一度屡创新高。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迅速崛起,传媒行业的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虽然,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2005年年底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率仅为2.3%,一直远低于城镇,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1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年底,互联网在城镇的普及率为54.6%,农村仅为20.7%,但目前正在由起步阶段向快速推进阶段过渡,农业信息网站发展迅速,互联网正越来越广泛地被百姓接受,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农村网民达到1.36亿人,比2009年年底增加了3 333万人。以网络、手机和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悄然改变着信息的传播方式,农村科普期刊的基本功能逐渐被弱化。新媒体还提供了远程教育、手机科技报、互联网农业科技专家系统等远程农业科技传播方式,丰富了农民的学习渠道和手段。而中国移动、联通和电信则分别推出了内容涵盖农业科技、农业气象等方面的“农信通”“金农通”“信息田园”等短信服务,使农民可以方便地接收农业科技信息。

二是信息化环境下农村科普期刊读者群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农村人口持续不断地向城市转移,农民群体分化了,这些变化使农村读者市场趋向层次化、多样化、复杂化,农民读者不断流失。据统计,2012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达2.63亿人,并且每年以近千万人的速度增长。务农农民尤其是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数量急剧减少,目前40%以上的务农人员的年龄在50岁以上,仍然居住在传统农村村落的农民,主要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农民工大多居住在工厂、工地或城市边缘,由于获取知识的环境比较差,书籍和报刊不容易获取且购买成本相对较高,感兴趣的读物不多,传统阅读来源少,而手机具有门槛低且成本较低的特点,通过手机阅读,一个月只需要几元钱甚至能免费阅读,因此大部分农民工尤其是“80后”“90后”的新一代农民工都在使用手机阅读,手机成为他们重要的上网终端和获取各种信息的工具。

三是发行投递不适应信息化快速便捷、准确有效的要求。受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传统通过邮政发行的农村刊物,邮路不畅、邮发滞后、投递质量差是老大难问题,严重打击了读者订刊的积极性。一种情况是投递速度慢,邮政投递系统对刊物的投递工作缺乏应有的监督机制,不能及时投递到位,有时刊物发出一两个月,读者还没有收到,这与现代信息快速传递的要求极不相符,导致期刊的时效性大打折扣;另一种情况是刊物丢失现象严重,由于农村交通不畅、人手不足等原因,在一些地方,投递员为了省时省力,对部分邮件只送到村组织,而不是直接送到读者手中,造成刊物丢失。

3 顺应信息化趋势发展农村科普期刊的对策建议

在农村信息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下,基于农村信息化的基本特征,以及当前农村科普期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期刊必须顺应农村信息化大趋势,以读者需求为导向,采取相应对策走出困境。

第一,重新审视农村科普期刊读者群定位。农村城镇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大趋势,目前我国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民工已达2亿多人,而且每年以近千万人的速度增长,这个庞大的群体中大部分是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他们的文化科普知识需求与传统农村读者虽有所不同,但也有共同点,他们与农村有着很密切的联系,还没有真正融入城市中,一部分人还有返乡创业的打算。因此,农村科普期刊的目标读者群体,要从传统村落农民扩大到这些转型农民,在细分读者市场时配合运用市场泛化的策略[4],研究他们的需求特点,比如对创业、就业信息及提升谋生技能的技术知识的渴望,挖掘他们的潜在需要,把他们纳入服务对象。

第二,创新农村科普期刊的栏目内容。以读者需求为导向,根据目标读者群定位,在内容上抓住主流读者,报道对农民工、中小城镇、农村的居民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信息,刊载对他们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技术、市场信息、打工之路、生活技巧、教育培训、法律常识等方面的内容[5,6]。例如,针对农民打工族,增加有关创业技术、就业知识栏目,刊登一些农民工感兴趣的创业技能与管理技术、就业技巧与人际关系等内容;针对中小城镇居民,新增就业与城镇生活栏目,从创业与就业等方面向读者传授在现代城镇中生存的基本技能;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向读者传授生活窍门、健康养生、生态环保知识,使其尽快地适应现代城镇生活。

第三,顺应信息化,完善各项服务功能。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农村信息化基本要求,农村科普期刊要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强化期刊为读者服务的功能。把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方式有机结合,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一是提高服务效率,为广大读者提供热门技术、信息、培训等服务,提高回复读者信函、回答读者咨询的效率,热情接待来访读者,帮助其解决相关问题;二是建立“科普110”“解难120”之类的互联网、电话、短信等服务,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读者提供解难答疑的服务;三是举办各类互动和宣传活动,让广大读者参与到办刊中来,面对面地了解他们的最新需求,增进与读者的沟通,可以举办科技知识竞赛、新技术的比赛、农业科技节等活动,以吸引媒体和农民的关注,达到扩大期刊传播范围的目的[7]。

第四,加强与运输、快递等物流企业合作投递。针对农村期刊投递质量较差、速度较慢等问题,坚持“两条腿走路”,既重视邮局发行,又要搞好自办发行,在自办发行中与城镇农村的运输、快递等物流企业开展相关投递合作,让期刊及时送到读者手中。同时,基于邮局征订发行之路不够顺畅或发行量小的情况,农村科普期刊应该寻找自我发行网络,例如与省、市、县政府扶贫部门、科技部门、民族宗教部门等合作,设立独立的发行站,促成自办发行网络,建立通信员队伍,推动农村科普期刊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进村入户,提高投递速度和服务质量。

第五,争取政府的政策扶持。农村科技信息传播是薄弱领域,促进农村科技信息传播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农村科普期刊作为农村重要的信息渠道,政府部门应将其纳入农村科技信息传播平台建设的内容,支持农村科普期刊的创新发展。虽然网络新媒体信息量庞大,但存在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缺陷;而期刊刊载的内容则是经编辑、记者甄别核实过,在真实性上更胜一筹。各部门应将农村科普期刊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事务来抓,对优质的农村科普期刊在发行上给予重点扶持,共同推动,加快发展,以繁荣农村科学文化。

摘要:信息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农村信息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农村科普期刊在受到城镇化影响的同时又面临着信息化冲击的重大挑战,一方面是信息化浪潮弱化了农村科普期刊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使期刊读者群发生了巨大变化,此外农民订阅不便也一直是难题。发展农村科普期刊,要重新审视农村科普期刊读者群定位,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创新农村科普期刊的内容,顺应农村信息化,完善各项服务功能,加强与快递、运输公司等合作投递,使发行服务更到位。

关键词:农村,科普期刊,信息化,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新功。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政府主导型农业信息化体系[J].农村经济,2003(5):33.

[2]陈良玉,陈爱锋.国际农村信息化现状与特点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3):75-79.

[3]彭光芒.对当前农村科技传播媒介环境的调查[J].湖北农业科学,2002(5):17-19.

[4]张东华,郑威.农村科普期刊市场细分及泛化策略[J].编辑学报,2008(4):325-326.

[5]朱春艳,赵静,王玉平.西部农村群体信息需求与服务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8):63-66.

[6]许敬林.农民工的学习需求[J].科技创新导报,2012(9):250.

信息化侦查发展趋势 篇8

一、中国社保信息化应用特点

1、“大社保”建设推动社保核心业务系统的本地化实施

根据中央“大社保”发展要求,各地社保核心业务系统本地化的进程将得到进一步推进。尚未建立社保业务系统的地区正在加快推进核心业务系统的本地化实施,目前已经取得一定成效,预计未来一些以省为单位进行统一软件本地化实施的地区,将会实现统一软件的全面普及。各地已建业务系统中尚未采用统一应用软件的,也纷纷制定了向统一应用软件的升级计划。随着全国的非现场监督和宏观分析需求日益强烈,异地业务系统试点推进工作正在进行,基金监管、联网监测、宏观决策等纵向数据采集及监管、分析软件将得到联动推进和统一部署。

2、核心业务系统的全国联网是社保信息化工作重点

对已启动社保核心业务系统全国联网的地区应用,基于新指标的养老保险监测数据上传工作、监测指标的增加、调整、以及基于新指标的监测软件的部署工作等都是未来工作的重点与难点。赛迪顾问预计,随着数据上传工作的顺利进行,2011年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监测数据将覆盖到90%以上的失业人员。除社保核心系统之间的联网应用,与其他系统之间的联网也将是未来的工作重点。社保核心业务系统全国联网的进程直接关系到社保部门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程度。通过网络进行异地业务办理是全国联网工作的最重要目标。值得注意的是,统一的安全信任体系在纵向全国联网体系中的应用,是提高联网应用安全防护能力的保障,社保机构需重视此项工作的开展。

3、社保应用系统的统一要求加强社保标准规范建设

随着社保核心系统统一推进工作的进行,标准规范建设工作迫在眉睫。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08年工作重点,赛迪顾问预计未来标准规范建设重点集中在几个方面:结合统一应用软件开发和部署,修订或制定社会保险等主要业务系统指标体系,制定异地业务系统接口规范,优化业务流程;结合各项联网监测应用的开展,制定和完善交换区数据标准、决策区数据标准;制定全国统一的劳动保障安全信任体系、劳动保障短消息服务、劳动保障电话咨询服务标志、域名等相关标准,修订社会保障(个人)卡规范;加大各项统一标准规范的执行力度,确保劳动保障相关业务系统中各类业务代码的标准、规范和统一,为各业务系统之间、各地区之间的信息共享奠定基础。

二、中国社保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1、随着金保工程的推进,社保信息化从分散建设向统一集中建设迈进

2003年以来,随着“金保工程”的推进,社保信息化正从分散建设向统一集中建设迈进。客观上中国公民需要“五险”合一,而且需要全国联网共享,异地就业、异地就医、异地领取养老金的需求非常强烈。目前金保工程在数据中心建设、联网工程建设、统一软件应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和较好的发展态势,各地对信息系统统一建设的认识程度和实施力度有明显提高,系统建设的应用效果已开始显现。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对于优化管理服务模式,提升劳动保障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统一趋势对社保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统一建设”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内社保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基调。

2、社保IC卡将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社保卡是实施建设全国统一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它使金卡工程与金保工程相互促进,在这两项金字工程的共同推动下,目前中国IC卡在社保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图12004-2008年中国社保卡市场规模与增长(按销量)

图22004-2008年中国社保卡市场规模与增长(按销售额)

随着金保工程应用系统实现全国联网,很多异地业务将逐渐通过网络实现。社会保障卡作为异地和网上办事的凭证,将在各地实现互通互用。未来社保卡应用将具备以下几大特点:

申请发卡地区数量增多。目前除西部少数省份以外,全国大部分省市已经开始申请发放社保卡,各地的社保系统建设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北京在2009年底将完成社保卡的发放工作。

申请发卡规模变大。2007年,国家加大监管力度以后,许多省份已经开始统一规划社保工程,出现了一些像江苏、广东、重庆、湖北、浙江、安徽等以省为单位建设的项目,这些省份规模庞大的采购量,将成为今后几年中国社保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根据业务需求和信息化建设实际的本地化开发,社会保障卡的功能的扩大,社会保障卡跨地区应用。特别是一些社保信息系统网络较为完善的地区,采用的新社保卡在不同程度上均具备“一卡多用”和“异地通用”的功能。

3、IT运维服务的提升仍是社保信息化关注的重点

对IT厂商来说,能否提供持续有效的后续服务已经成为客户衡量IT厂商价值的重要标准。社保行业性质特殊,它的信息系统能否顺利有效的持续运行,直接关系到离退休人员养老金领取,职工的医疗保险服务享有等关系到公民切身利益的问题。社保行业的用户对于服务的需求非常高,加之政策的频繁调整使得IT运维服务的提供至关重要。未来随着社保信息化建设在地方全面铺开,对IT服务的需求将愈加旺盛,高质量服务的提供已经成为厂商在竞争中的一步重要棋子,这一点已经成为IT厂商的共识。

而对社保信息化部门来说,未来对IT系统运行的支撑能力也必须得到提高。目前,业务部门对信息化部门的要求停留在技术服务层面,缺乏业务与技术之间的结合、协调和促进。未来一段时期内,社保信息化部门将会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加强对所需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信息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信息化工作机制,为业务扩展和数据应用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承担标准规范的建设和完善工作,修订或制定社会保险等主要业务系统指标体系,制定异地业务系统接口规范,优化业务流程。

上一篇:中学迎接教育督导检查汇报材料下一篇:关于学会坚强高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