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新课改反思

2024-12-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生物新课改反思(精选9篇)

初中生物新课改反思 篇1

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初中课程的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就初中生物新教材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反思问题进行探讨。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生物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生物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生物问题的空间呢?那么,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新课程下生物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生物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

一。初中《生物》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生物“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

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生物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新课程下初中生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生物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生物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生物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生物教学》、《中学生物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2.丰富生物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

生物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生物学名著、生物学学术论文、生物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第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生物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生物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2.生物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生物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生物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生物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初中生物新课改反思 篇2

一、教师角色转变不到位

首先, 教师必须由教材传递和接受的过程向教材开发和创造的过程转变, 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 而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即利用当地的生物材料、生态环境及社会生产、生活有关的生物学问题;当地的各种课程资源 (学校的、社会的) ;当地学生的生活经验, 经过教师选择和组织, 创造多样化, 更为亲切、生动的探究性学习的情景。因此, 探究性学习给教师留下了广阔的创造性的空间。

其次,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帮助者、组织者、促进者。由师道尊严居高临下的教师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在生物教学中有较多的小组合作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是组织者。当小组活动有问题时, 教师是他们的帮助者, 当活动进程受到阻碍时, 教师是他们的促进者。

再次, 应树立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观, 教师不再是教学生学, 而是师生互动, 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所谓互动, 即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对话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没有互动, 事实上就不存在或未发生真正的教学。因此, 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是与教师同样价值的人, 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 教与学是民主的, 教学气氛是和谐的。对教师而言, 师生交往互动不但促进学生的发展, 而且还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对学生而言, 体现在学生主体的凸现, 心灵的开放和潜能的释放。这样认识教学, 教师便不会“满堂灌”, 学生也不会把教师讲的不假思考地“照单全收”, 取而代之的是师生的共同参与、积极思考和探索。

二、注重结果性知识, 忽略过程性知识

知识与能力是构成现代人才的两大要素,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并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能力, 然而并不是所有知识都能转化为能力, 只有活的知识才具有能力价值, 学习过程和终端结论相比, 前者属于活的知识, 后者属于死知识。在教学过程中, 倘若忽视过程的分析研究, 而强求学生死记硬背结论, 实属本末倒置, 在生物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观察、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 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的过程中, 这样, 学生不但通过探究过程, 掌握了生物知识, 还掌握了研究问题的方法。

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是注入式教学法的基本特征, 这种教法主要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将知识“嚼烂”喂给学生, 而新的教学观点则认为, 学生在一定条件下, 完全可以独立地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这一定条件, 则靠教师来提供, 进行指导和引导, 这种方法称为“指导发现法”, 也就是说, 学生依据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材料、背景、器材, 由教师启发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思考、问答、讨论、分析推理, 综合概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 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 这种方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他们由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被动地位转变为自己发现和获取知识的主动地位。学生自己参与问题的发现、实验分析、结论的整理过程, 这种重视过程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强化、提高都是颇有益处的。

三、评价观的转变

教育的评价观念的更新主要表现在应从重视终结性评价转变到重视发展功能的形成性评价上来, 让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 要注意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 调节教与学, 让评价促使学生萌生成就感,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因此, 在评价过程中, 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单一由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状况, 提倡学生自评与他评 (小组互评、教师评价) 相结合, 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而教师则是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的指导者。

(2) 实施教学评价, 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首先要实施差异评价。在一个班级中,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学习水平的差异, 因此, 在评价的标准上, 要软化“班级参照”强化“自我参照”, 这种因人而异的评价, 具有个体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能够促进学生在对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中增强自信, 发挥其创造潜能。其次, 要采取多种激励措施, 鼓励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变“纠错”为“觅优”, 用满意的效果去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 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提高。

(3) 应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作为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形成的观察、归纳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逐步形成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的能力, 逐步形成收集和分析数据, 表达和交流能力等。教师应结合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 此外,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应密切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进步状况, 以及良好习惯的形成, 并及时作出科学的、公正的评价。

四、问题的原因及改进措施

导致“穿新鞋, 走老路”的原因。 (1) 生物教师通过通识性培训, 从理论上接受了新理念, 但没有转化为教育教学的自觉行为, 要么自觉或不自觉地回到过去教学的老路上去;要么形式主义严重, 在课程上重视现象轻视本质, 浮躁而不深刻, 外在多于内在, 为活动而活动, 表面上搞得花哨, 实质上是偏离教学目标。这些教育教学行为是老师未深入学习领会现代教育理念的表现, 是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表现。 (2) 新的课程标准、新教材, 需要以新的教学理念, 教学原则, 教学策略和方法去支撑, 尽管有一些内地生物科学教育的成功经验可以学习, 但我国地域辽阔, 地区和学校发展水平差异很大, 对生物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也不一致, 课程教学资源丰欠不一, 面临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不一样。 (3) 由于受传统评价制度的影响 (包括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 造成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功利心日益膨胀, 进而造成不少老师的短视行为, 认为只要在自己任教的过程中, 学生能考好过关就行, 而很少在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情感上做文章。

针对上述原因提出如下改进措施: (1) 面对新课程, 每位生物教师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通过学习, 深刻认识教育、认识课程、认识学生、认识教学、认识自己、认识评价, 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 积极投身课改, 大胆探索课改的途径和方法,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体现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2) 加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以教材为基础, 结合我区和学生的实际, 开发教材, 探讨适合西藏学生的教学和评价方法, 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 探索教育规律。 (3) 组织好探究性学习,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首先, 要把教材规定的探究活动做好, 确保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数量和质量, 要花大力气组织好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明确的探究目的, 科学的活动程序, 每一步骤都要到位。在教师指导下做好分工合作, 观察记录、检测、描述都要实事求是, 讨论时要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 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是否正确, 甚至急于求得结论。此外, 在新课程教学中, 课外活动已成为日常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改下初中生物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生物教学 反思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如果生物教师对传统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新的教学研究成果,又自己对教学不做认真思考,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必然不会取得理想效果。以下从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两方面着手,进行反思。

一、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导课即一堂课的开始,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而艺术的开课,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奇亲切的感受,不仅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迅速由抑制转为兴奋,而且还会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新课的导入是生物学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导课激趣激疑,激活学生的“动情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采用问题探究型、关注“热点”型、直观形象型、活动快乐型、实验型和说课型等开课方式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振作学生精神,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这样,在师生互动配合下,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正所谓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教师把课前精心准备的相关教学内容以思考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并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看书自学,独立思考,寻求答案。同时,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消除紧张、压抑、沉闷的情绪。如学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变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等,可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思考后进行讨论作答,并相互修正,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进行启发诱导,既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又要启发学生进行聚合思维,同时还要赞赏学生的大胆见解,并及时指正,整个过程教师要控制好课堂讨论时的气氛,组织好课堂秩序。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针对出现的相关问题,将课堂训练引入竞争氛围,以不同方式让学生作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防止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防止养成思维隋性。

学生在学习中主要场所是在教室,中学生物学教学绝大部分时间也在教室里,黑板粉笔,重复一年又一年。学生在教室里是死板板坐着,面对黑板,面对书本,单调地重复学生像笼中小鸟,我发现适当改变教学环境对活而有效课堂教学也起了很重要作用。并且在实践当中,根据教学需要大胆离开教室,更换教学场所。如实验室就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教学场所,那里有做各种实验的仪器设备,那里有用于课堂教学的各种模型、标本、教具,那里有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氛围,所以我有很多课是把学生带到实验室上课,效果很好,学生可以动动手,培养操作能力,学生可动动眼,培养观察能力,学生也不是一直坐着,根据需要时站时坐。

二、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1、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学习指导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形成科学的高效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神经系统时,名词多而抽象,可以把易混淆的名词列出来,让学生在组成和分布上分析、比較它们的异同点。例如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神经中枢和中枢神经等。当学到“神经元”时教师可让学生取一节有节的树枝,那么枝节就可比喻为细胞体,较细的可看为树突,较粗的就可比喻为轴突。树皮就可理解为髓鞘,那么较粗的枝条和树皮合起来就“组成”了一条神经纤维。像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把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再加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识过程.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理解和概括,生物学知识结构才能真正被接纳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深刻的领悟。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具有积极的探索欲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一切教学材料,生活实际现象引导学生去探索、分析和总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学习了传染病知识后。我就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某人患了重感冒,出现流黄鼻涕和头昏的现象,请学生分析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把上述实际实际问题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教师可行引导学生思考感冒属于哪一种传染病?是由什么病原体引起的?学生在这种经常性问题解决过程中,领略到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经过长期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系统梳理知识的能力

对知识的系统梳理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系统规律,及时对知识进行梳理。如在学习显微镜的操作方法时,总结为操作口诀:一取二放三安装,四转低倍五对光,六上玻片七下降,八升镜筒细观赏,看完低倍看高倍,九退整理后归箱。(整个口诀易记而且实用)。在学习心脏的结构时,可启发学生结合实物或挂图将其总结为“四腔”“八管”(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各一条。肺静脉四条)“两瓣膜”(指房室瓣和动脉瓣两种)。而在学习人体“血液循环”时,不同部位血液的性质可概括为:“左心动,右心静。肺相反,体相同”。这样学生懂得生物学“怎么学”、“学什么”。长期训练可培养自学的习惯。有利于形成学习创新能力。

三、小结

新课改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反思 篇4

课程改革在我校已深入开展,那么课改究竟改的是什么?我深刻学习课改精神,认识到课改是基于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而进行的,目的是扬长避短。我们的“短”是什么呢?

专家指出,我们基础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弱。形成这一原因有诸多因素,但以“灌输―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听讲―记忆―练习―知识再现”为主的教学方式是造成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听完xx老师这节课后我充分感受到:

在生物课堂中应这样去做:

1、注重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2、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3、在实验课中应用探究性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活动,从中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多是在课堂进行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成为我在课改中研究的重点。

1、首先教学转变观念,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式。

我本着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思想,教学中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通过全组教师参与式的研讨,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加强集体备课,取得共识。发挥群体效应,全面挖掘教材,探讨教学方法,教师间的合作、交流,使教学方式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课堂教学,大胆尝试。教改的过程,是在学校领导支持和教师共同参与、同步提高的过程。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操作合理的教学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分专题进行听课,课后及时组织评课,倾听教师的意见,通过听课、交谈等途径将教师一些好的教学方式进行梳理、小结,并及时反馈,并运用课改的理念,进行评析,教学理念能及时更新,教学方式得以转变。

2、我在新课改教学当中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1)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学生的视觉感知,让学生去看、去想、去画。

学生记忆材料是以视觉加工为主,孩子更喜欢生动直观、色彩缤纷的知识。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师首先较为深刻地领会了教材的编写意图,以活动增趣,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将学习和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合理地运用多种手段,为教学服务。第三是鼓励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描述自己心目中多彩的生物世界。

(2)在学习过程中,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让他们去说、去读、去讲。

(3)在学习过程中,营造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去玩、去动、去演。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课堂教学应顺应孩子的天性,从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出发,设计教学方法。

(4)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实验立足于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开发、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的课件。绚丽的色彩、清晰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将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变得具体,静的变成动的,虚幻的变成真实的,既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又能将学生引入想象的世界,使教材“活”起来,使课堂也“活”起来。

3、勇于实践,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

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富有探究新知,不断进取的精神,这一切,迫切需要教师勇于实践,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5

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而是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这样才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

一、教学反思有助于深入研究物理教学和实践教学智慧

1.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2.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因而我在欧姆定律教学中,先介绍了这个定律的发现过程。

二、要转变物理教学理念同时要有丰富的物理专业知识

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1.教学反思要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2.教学反思要有丰富的物理专业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物理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不但可以提高物理专业素质、同时提高分析能力、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三、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1.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通过物理课案例研究来促进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通过课后小结和反思笔记可以及时的反思,并在反思中提高。

四、物理教学反思具有的真正功效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授课中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趣闻和物理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物理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启于思,思启于问”。在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这样: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的养育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殿堂,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有了探索新知识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有了亲身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这才是物理教学反思具有的真正功效。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教法陈旧、知识老化、观念僵化的现象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仍普遍存在。为此,历史教师应切实转变课程观念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打造历史魅力课堂,高效课堂,以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就此,本人结合几年来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与各位同仁探讨、商榷。

一、深刻认识历史教育的本质,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根本追求是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促进人智慧的生成,促进人的完美情感的生成,促进人的健全人格的生成;教育的本意应当是:赋予人以价值,并且不断提高这种价值,使得受过教育的人的生命更具有意义,更能为其他人和社会所接纳、所需要、所尊重。

“关注生命发展”这一教育的本质追求使新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回归人本。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教育”应当是以人类历史文化的丰厚营养来促使人的智慧、情感与人格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和升华,以促进人的生命整体不断获得发展为根本追求的学科教育。

从历史教育的角度看,以人为本符合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的教学要求。历史学科不仅仅是史实的载体,更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作为一种完整的教育,历史教育显然可以且应该为构建未来新型人才所需的人文精神的趋向而努力,应充分发挥其陶冶人格情操、深化精神 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文养育功能;应积极开发其激活人的心灵,为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疏源导流,促进智力发展的益智功能。

历史教育怎样实施以人为本?历史教育必须增加一定量的文化史、思想史、风俗史、科学史等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全方位的、各个角度的对人类的文明与野蛮进行鲜明的对比,深刻认识两者的关系,使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历史,明白人类奋斗的目的就是要使自己及自己的同类生活得更好。历史教育要使学生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关注当今人类共同的命运,分析本国在国际社会的作用和地位、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在中国融入世界的时代大潮中更好地胜任时代的使命,迎接中国同国际接轨的挑战,并用世界的眼光来解决我们的问题和人类共同的问题。

二、创设历史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天朝田亩制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编写活动剧本——三个农民谈《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获得土地的喜悦、上交剩余产品的无奈用活动剧的形式展示出来,揭示制度的革命性、空想性、落后 性,其直观感受远远超过了教师的平铺直叙。

三、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其表现欲得到发挥、好胜心得以实现,深刻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推动其不断进步。其次要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面对创新之路的艰难险阻,只有那些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并始终如一地坚持创新的人,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历史学科的优势,这方面的历史事实可谓数不胜数。

四、与时俱进,树立新的历史教学观

1.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历史教学,应该是通过教授历史,发挥历史知识中所蕴含的教化功能,从而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性终身发展的目的。这也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要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必须改变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传统教学行为。

2.教有生命的历史

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教学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多数是在灌输僵死的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机械的强化训练。这样的课堂与学生的生 活世界是完全割裂开来的。

历史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生活的学科。体现在课堂教学里,就是我们的历史教学应充盈着多姿多彩的生活化特点,应使人能够从中充分感受到强劲跃动着的生命脉搏和浓郁的人文气息。

因此,历史教学应以鲜活的生命个体——学生为中心,传授包含着精神、文化、智慧与情感等丰富的生命意蕴的历史知识。其次,在历史课堂里应有生命的互动与智慧的碰撞,有生命激情与灵性飞扬。“历史之为历史,在于其留给人有血有肉的回忆”。学生最崇尚最向往的是主体参与、充盈着生活气息、富有浓厚的情感色彩的活动体验式历史教学。再次,“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教学生从历史中“学会思想”,生成智慧,生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变“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

历史课堂应当重视学生的思维,促成学生智慧的生成与发展,历史课堂应当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在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得到陶冶与美化。历史课堂还应当重视学生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使生命得到不断成长。只有树立“生命课堂”观,才能真正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

新课改下初中生物创新教学初探 篇7

一、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 学生对所学习和探究的知识产生兴趣, 才能让他们主动地进行学习, 激发思维的活跃性。所以, 在教学中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的严肃课堂氛围, 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使师生之间进行有效互动, 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他们在情境中产生对生物知识探究的欲望,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也可以通过设疑来提高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使他们对生物知识产生兴趣;还可以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生物知识,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生物知识的奥秘。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在选择时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选择, 用适合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 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并和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 让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感, 使他们愿意和教师进行交流。在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逐渐增进时, 学生会把对教师的喜欢转化成学习生物的动力,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在教学中, 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又要对他们的消极情绪进行疏导, 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进行学习。

1. 创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

在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互动和交流过程中, 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对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主动进行探究。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会轻松地和教师进行知识讨论, 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对知识的理解, 在和教师交流的过程中, 使教师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信息, 从而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设计, 让学生在感受到课堂学习的新颖性时,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 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 促使学生产生学好生物的内在动力。

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能使他们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并使他们从情感上拉近和生物学科的距离, 在课堂学习中积极主动地探究生物知识。所以, 教师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 在他们取得进步时要及时对他们进行表扬, 使学生能更积极地进行学习;在学生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 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及时引导和鼓励, 让学生能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在教师的鼓励和表扬下,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探究, 提高生物综合素质。

二、加强生物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初中生物学科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学生主动进行操作, 并让他们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养成认真观察和分析的习惯, 用科学严谨的态度来进行实验操作, 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 对生物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1.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探究, 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需要学生进行操作的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自主探究, 让他们自己设定实验方案, 并准备实验器材, 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 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的能力, 使学生的生物综合能力获得有效发展和提高。

2.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整理和总结, 提高他们的生物综合能力。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并认真观察, 随时记录下实验现象, 并整理和总结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在整理和总结的过程中, 学生能对实验过程有进一步的理解, 并对他们出现错误的地方进行深入分析,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在让学生进行整理和总结时, 教师要让学生进行讨论, 把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和同学分享, 提高他们的综合归纳能力。

三、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进行开放式教学

要使初中生物教学实现创新教学, 教师不仅要利用好生物课堂教学的时间, 还要拓展学生的视野, 在激发他们思维活跃性的同时, 进行开放式教学, 让学生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中, 把他们带入到对大自然的探究中。开放式教学就是废止传统的“封闭式”的学习指导, 代之以差异的、动态的、开放的学习指导。教学目标是动态的、开放的, 教学内容是动态的、开放的, 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动态的、开放的。这相对传统教学中满堂灌、注入式的方法, 严重束缚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的教学模式有着巨大的进步。初中生物课程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是由课程本身决定的, 因为生物课程本身就是一个更新速度快、不断发展完善的学科, 需要以开放的理念对待。初中生物课程的开放式课堂教学环节包括: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资源的开放、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作业的开放、评价的开放等五个方面。比如学习绿色植物相关部分内容时, 教师就可以利用开放式教学进行, 把学生带进大自然中, 让学生亲自观察不同类型绿色植物的异同。例如, 让学生观察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的异同;草本和木本植物之间的异同;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之间各器官的区别等等, 通过亲自观察, 加深印象;在环境的污染与保护的教学中, 把学生带到校外, 让学生自己调查研究环境污染的原因以及给人类的影响, 在学生能真正理解环保的重要性后制定环保措施等等。

新课改下初中生物创新教学初探 篇8

一、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对所学习和探究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让他们主动地进行学习,激发思维的活跃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的严肃课堂氛围,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师生之间进行有效互动,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情境中产生对生物知识探究的欲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也可以通过设疑来提高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使他们对生物知识产生兴趣;还可以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生物知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生物知识的奥秘。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选择时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用适合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并和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感,使他们愿意和教师进行交流。在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逐渐增进时,学生会把对教师的喜欢转化成学习生物的动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要对他们的消极情绪进行疏导,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进行学习。

1.创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在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互动和交流过程中,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对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主动进行探究。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会轻松地和教师进行知识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对知识的理解,在和教师交流的过程中,使教师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信息,从而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感受到课堂学习的新颖性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促使学生产生学好生物的内在动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能使他们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使他们从情感上拉近和生物学科的距离,在课堂学习中积极主动地探究生物知识。所以,教师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在他们取得进步时要及时对他们进行表扬,使学生能更积极地进行学习;在学生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及时引导和鼓励,让学生能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在教师的鼓励和表扬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探究,提高生物综合素质。

二、加强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初中生物学科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主动进行操作,并让他们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养成认真观察和分析的习惯,用科学严谨的态度来进行实验操作,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对生物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1.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探究,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需要学生进行操作的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自主探究,让他们自己设定实验方案,并准备实验器材,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的能力,使学生的生物综合能力获得有效发展和提高。

2.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整理和总结,提高他们的生物综合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认真观察,随时记录下实验现象,并整理和总结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在整理和总结的过程中,学生能对实验过程有进一步的理解,并对他们出现错误的地方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在让学生进行整理和总结时,教师要让学生进行讨论,把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和同学分享,提高他们的综合归纳能力。

三、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进行开放式教学

要使初中生物教学实现创新教学,教师不仅要利用好生物课堂教学的时间,还要拓展学生的视野,在激发他们思维活跃性的同时,进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中,把他们带入到对大自然的探究中。开放式教学就是废止传统的“封闭式”的学习指导,代之以差异的、动态的、开放的学习指导。教学目标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动态的、开放的。这相对传统教学中满堂灌、注入式的方法,严重束缚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的教学模式有着巨大的进步。初中生物课程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是由课程本身决定的,因为生物课程本身就是一个更新速度快、不断发展完善的学科,需要以开放的理念对待。初中生物课程的开放式课堂教学环节包括: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资源的开放、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作业的开放、评价的开放等五个方面。比如学习绿色植物相关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开放式教学进行,把学生带进大自然中,让学生亲自观察不同类型绿色植物的异同。例如,让学生观察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的异同;草本和木本植物之间的异同;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之间各器官的区别等等,通过亲自观察,加深印象;在环境的污染与保护的教学中,把学生带到校外,让学生自己调查研究环境污染的原因以及给人类的影响,在学生能真正理解环保的重要性后制定环保措施等等。

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探究,还要走入学生中间,和他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和想法,在课堂上创设丰富多彩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认真思考,积极谈论,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使课堂教学目标有效完成。

试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9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在教学反思倾向的支持下,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念和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并且在思考中发现所遇到的问题,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反思性教学其实就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专业成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历史教师应当加强课堂教学的反思,以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和专业成长的需要。

一、认识历史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工作多年的历史教师,他们同一个教案用了好几年,同一个历史知识去年这样教,今年还是这样教,教学能力停滞不前。这是缺乏反思的、静态的历史教学,而不是动态的、持续的、良性发展的历史教学。

1.历史教学反思是适应新课程的必然选择

新课程的实施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历史教师使用的教材具有开放性,并且要求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充分展现主动性,要求历史课堂具有生活化倾向。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虽然少了一些传统的羁绊,但只有对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才能增长历史教学智慧,加快自己的专业成长。即使工作多年的老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因为过去的许多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正在受到新课程的挑战。在我们身边,不乏从事教学工作多年但教学能力停滞不前的教师,面临新课程他们的教学还是老一套,纵观许多教学名师的成功历程,无不是反思研究所造就。

2.课堂教学的随机性要求历史教师重视教学反思

我们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在不断变化,使得原来自认为很出彩的教学设计变得不合时宜。特别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成长环境各不相同,他们各有自己的历史知识结构、历史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他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也是动态的,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很难准确预料的。教学环境中的其他因素,如班风、学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后的教学反思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教师保持可持续性的教学效应,并弥补历史课堂上留下的遗憾。

二、明确历史教育的价值和最终目标

著名史学家白寿彝说过,历史教育的关键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讲做人的道理,第二条是讲人类改造自然的道理,第三条是讲历代治乱兴衰。在这三条中,第一条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学历史首要是懂得做人的道理。现今历史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意识”“国际意识”“公民意识”,养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人文素养”等。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把这一要求作为自己实施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这也是历史教师教学反思的重点。那么,怎样实现这个“终极目标”呢?可以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考察。情感,从心理学角度说,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道德感的表现形式有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友谊感、同情心、责任心、良心、荣誉感、自尊心等;美感是人对外界事物的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足、愉悦、爱慕的情感;理智感指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表现为成功感、怀疑感、对成就的欢喜与自豪、以科学的对真理追求等。历史学科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的资源,教师应多探讨如何把情感资源内化为学生自身情感的途径。态度,指人对于种种对象和现象的反映倾向和心理准备,是人根据以往的经验,给行为的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在基础教育阶段,态度主要体现在社会化方面,如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正义感、同情心等。从态度形成的过程来看,良好的态度可以经过学习者的成功体验直接形成,也可以通过效仿榜样而间接获得。而历史教学在后者中作用巨大,较其他学科有更强的优势。价值观的形成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循序渐进:一是学习、理解道德规范,使学生接受;二是引发学生的价值观念,促进其自发的反应;三是让学生进行价值的是非选择价值澄清;四是使理想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价值体系。因此,作为历史教师,仅仅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丰富的历史情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应少一些历史教育的功利色彩,注意探索利用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三、教学反思能促进历史教师的不断进步

教师的实践智慧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和感悟才能生成,正如波斯纳所说的“教师的专业成长=经历+反思”。教学反思的载体可以是多样性、灵活性和随机性的。历史教师可以写教后感、教学小结、教学日记、教学札记,短到一两句话,长至三五百字,甚至是长篇大论。

历史教师如果能坚持写教学反思,将会形成动态的、持续的、良性发展的历史教学,必将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有研究成果表明,教学反思可以在以下方面加速历史教师的发展。

1.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历史教师可以深刻认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开拓自己的教育视野。在反思中,历史教师吸纳了先进的理念,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开始重视过去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的问题,更多关注教育的热点问题和深层次问题。此所谓“我思故我新”。

2.增强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撰写教学反思是教师最适宜的、最具操作性的草根化研究方式,既贴近教育教学的实践,又能将理性的思考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撰写教学反思,可以为教研积累第一手鲜活资料,以后将反思的成果加以整理,形成论文,就可以发表或获奖。教师尝到甜头后,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将会极大提高,持之以恒,学者型的历史教师不再是梦想。

上一篇:领导的素质和能力下一篇:国际技术咨询合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