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西游记的读书笔记(精选7篇)
《西游记》的故事情节生动,又深受读者喜爱,于是一再有国内和海外的影视工作者把它拍成各种版本的电视剧等文艺作品。这不,如今已有好几部动画片、电视剧、改写乃至续集的《西游记》呈现在大家面前,可见它的影响之深远。
原著《西游记》主要描写了唐僧师徒一行四人历尽千辛万苦、九九八十一难,共行十万八千里路程,从东土大唐到西天求取真经的过程。先从头说起,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后,拜师傅学得了七十二变。又到龙王那里夺取了定海神针——如意金箍棒后大闹天宫,被太上老君装进炼丹炉里却炼出了火眼金睛,最后还是如来降伏了他。悟空在山下被压了五百年后,去西天取经的唐僧救了他并受他为徒。他们途中又收复了白龙马,猪八戒和沙僧。在这十四年的漫长征途中,他们遇见了很多想通过吃唐僧肉而长生不老的妖怪,但都被三个徒弟合力降伏,读书笔记大全《写西游记的读书笔记》。其中有“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等许多有趣的故事。最终他们经历了重重考验,得到了真经。
《西游记》主要人物唐僧的原型是我国唐朝唐太宗时期的高僧玄奘。在真实的西天取经中可没有那三个神通广大的徒弟来保护他。只有玄奘一人,他独自历尽了磨难,如荒无人烟的大沙漠、野兽出没的森林等等,最终才来到佛教圣地天竺。这一路上,唐玄奘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战胜艰难险阻,才得以来到天竺完成唐太宗交给他的重任。不过,想必他一路上也看到了许多别人不曾见过的壮丽风景……
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做事也就像一次次小小的西天取经,只要有了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就是有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就像旅游的时候爬山,那山很高很高,当爬到半山腰的时候,已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了。当时有不少人便放弃了,不再往上爬了。可我一想到唐僧他们西天取经历尽那么多磨难,我们这点小困难算得了什么?我便加了把劲,更加努力地往上爬,待大山被我踩在脚下,放眼四望,美丽的风景尽收眼底。
关键词:读书笔记,句子,片段,感想
“不动笔墨不学习,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养成写笔记的习惯,是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一本好书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时刻把自己读书的痕迹记录下来,这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
那么写读书笔记有几种方法呢?
一、摘录好词好句(警句、格言、诵读识记)是写好作文的源泉
词汇是学生写作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丰富的词汇才能写好文章。好的词句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为一些警句、格言读起来朗朗上口,又都含义深刻。运用恰到好处可以给文章增添色彩,学生的思维也得到较好的训练。
1.有效的利用文本。在学文本的同时大量的积累词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好词句的意义,激励学生有意识地识记好词句。
2.让学生读广搏的书。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结合“好书伴我行”活动,让学生自由读书,自己去寻求好词句,积累识记。
二、抄录好的片段,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文章是由句、段等构成。好的句、段可以使文章增添色彩,学生平时积累生活素材较少,即使有素材学生也写不出来,即使写出来,也是平平淡淡的。让学生读书的同时,积累诵读好的片段,在多诵读的基础上,就能形成创新的语言,精炼出美好的句子。
在学习文本时,让学生好好读自己喜欢的片段,熟读成诵,训练语言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课外书籍,记录下自己喜欢的片段。如写春、夏、秋、冬季节的;场面、人物描写的等。
三、写读后感(观后感)
读完一篇文章有许多感受,要写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启发最大的一点或几点。这种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最重要的一种方法。是词、句、段的综合训练。
那么怎样写读后感呢?
写读后感,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是边叙边议,就是一边交代内容,一边谈论自己的感受;二是先速读后再谈感受。
上述两种形式,不管哪种方式,都要认真阅读文章。只有读好读懂原文,才能对原文的内容主旨有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从中有所感悟,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写读后感重在感上,在研读原文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内容,或某一个方面而谈感想。不能面面俱到,而要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文章的主旨去谈,如写人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的精神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等。
一、让学生认识读书笔记的价值
正确的认识是正确行为的基础,人的判断和行为是根据认识和思想来活动的,因此想要改变学生的行为,首先要改变学生的思想。一类学生认为写读书笔记就是浪费时间,自己不过是应付作业罢了。可以确定的是这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不是很大,老师可以有针对性的推荐一些图书和报刊,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鼓励学生将摘录下的内容应用到作文中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作文进步水平与读书笔记的间接关系。
另一类学生认为读书笔记有用,但是自己懒于写。老师要鼓励学生养成坚持做笔记的习惯、不可以半途而废,长期的积累与坚持才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成果。总结原因,很多学生还是缺乏或者没有正确认识到读书笔记的价值和意义 ,老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心得分享,使学生认识到做读书笔记带来的成长与进步,也可以请有做读书笔记习惯的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浓厚的学习氛围可以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起学习的热情与兴趣。我把每周的两节自习课作为学生的阅读与读书笔记课,使学生有集中的时间一起阅读。为了避免长时间单一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失去兴趣,可以将阅读和写读书笔记的时间设计得更加丰富些。可以每隔一段时间主办一次主题书单读书活动,学生们把自己近期看的比较好的书籍以演讲的方式进行介绍,并展示自己读这本书的笔记情况,哪里令自己印象深刻,为自己带来了哪些感动和启示等。
比如一位学生推荐的图书《小王子》,推荐理由是所有的大人最开始都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美好的小事,偏见与成见的危险,人生探索的启迪,勇于承担责任的重要……小王子带给我们太多太多。这位同学用读书笔记摘录下了《小王子》里的温情语录,并且用的双语摘录,既文艺又使人回味无穷。“你在你的玫瑰花身上耗费的时间使得你的玫瑰花变得如此重要”这句经典的语录后来出现在很多学生的读书笔记上面。浓厚的氛围使学生摆脱了为了写笔记而写笔记的压力感,真正找到为了丰富知识而写读书笔记的轻松、愉悦感。
三、掌握几种读书笔记方法
读书笔记并不是只局限于单一的抄写方式,学习多种读书笔记的方法,会从中找到不少乐趣。第一种是摘录式,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把阅读中遇到的优美的、有意义的、富有哲理的句子、段落摘抄下来,当写作需要时可以直接拿来用,实用性非常强。摘录式须要注意的是尽量选择自己认为有用的片段,做到“少而精”。第二种是体会式,即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记录下来。第三种是提纲式,即把一篇文章中作者的中心思想、思路整理下来,学习作者的写作思路。
第四种是剪报式,即将不用的书和报纸上有用的内容剪下来贴到读书笔记上。第五种是索引式,前提是你想用的时候可以找到这本书,将自己认为有用的地方做好书名、题目、出处等详细记录。第六种是卡片式,可以将自己认为有用的地方用卡片整理下来,可以随时带在身上读读、背背。除此之外,还有批注式、书签式的读书笔记方法,主要针对的是自己的书籍,可以随时拿出来查阅。掌握了读书笔记的方法,可以充分实现读书笔记的价值和意义,并使学生在其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
四、开展读书笔记展览评选活动
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读书笔记作为学生的一项学习积累成果,用于展示并鼓励学生享受坚持做笔记带来的成就感,促使学生相互学习。老师可以每月组织开展一次读书笔记展览活动,选取优秀的读书笔记让学生们翻阅欣赏,并由学生投票选出“最美读书笔记”。
参与评选的同学还可以准备一些自己在平时做读书笔记时的心得体会,使其他同学也可以感受到读书笔记带来的成长乐趣。此外,老师还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批阅读书笔记,并认真写下评语。这种方式的交流不仅使学生在批阅读书笔记中找到了趣味性,而且通过批阅学习了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一本读书笔记就是很多本书的精华,在别人的精华中汲取能量,并不断丰富自己的眼界和情操,使学生用心体会读书笔记的美妙之处。
写读书笔记并不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不难,难的是把这件事情培养成学生的习惯,只有坚持做下去才会保持兴趣的延续性。因此,还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把读书笔记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多注入一些新鲜元素,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读书笔记的使用方法,使读书笔记真正成为积累知识的法宝。
放暑假了,我闲着无聊把《西游记》看了一遍,它是一本神话小说,写的是唐僧和徒弟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一路来他们打败了许多妖魔鬼怪,历经了千辛万苦,坚持不懈,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
书中有慈悲仁爱的唐僧;有好吃懒做的猪八戒;还有憨厚老实的沙和尚;更有机智勇敢的孙悟空。其中我最喜欢神通广大的孙猴子,有一次孙悟空去龙宫借兵器,拿一根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像玩玩具一样玩得那么轻巧,那么灵活自如,他还会翻跟头、筋斗云、七十二变……都让我十分佩服,它不仅十分厉害,还特别顽皮可爱,就拿那一次来说,猪八戒有一个大西瓜,把西瓜分成了四块,本想大家一起吃的,结果不知不觉自己把这些西瓜全部吃光了,孙悟空看到了十分生气,用法术把西瓜皮变到了猪八戒的脚下,害得它连摔四个大跟头,摔得鼻青脸肿,好不可怜……读到这个地方时,我忍不住笑出了眼泪……
读完这本书,它让我感受到了团队精神的可贵,唐憎的坚持、仁慈、善良、包容;孙悟空的勇敢机智、神通广大;猪八戒的好吃懒、搞笑;沙和尚的任劳任怨……无一不让我深深的震憾与感动。而从这个故事中,我也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在人生的成长道路上,不一定会一帆风顺,也许会遇到许多的困难与挫折,可是我们要学习他们取经一样的精神,要克服重重困难、不气馁、不放弃、才能取得自己的真经。
《西游记》读书笔记400字1 西游记是明朝吴承恩所著,现在被人列入四大名著之一,在现实中,只是玄奘一个人独穿沙漠,但是经过了吴承恩的改编,所以才有了这么一部有声有色的书,西游记这部书里有三个主要的人物,分别为: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三藏,吴承恩都对其有了生动的描写,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配角,有神、佛、妖这些人物来衬出唐三藏那三个徒弟的厉害。
唐三藏虽然慈悲为怀,但是却经常不识妖而误会了悟空,从而给妖怪机会;孙悟空功夫了得,但是有一个缺点,就是性格鲁莽,太冲动了,但是幸亏他才可以让唐三藏个安全;猪八戒是三个徒弟中最可爱的一个,爱开玩笑,但是也常常惹了不少麻烦。沙僧呢,虽然是蠢了一点,但是为人老实忠厚。
从西游记这一部书里,我知道做人要有慈悲之心,而且要有宽阔的心胸,除此之外,做事不能太冲动鲁莽,否则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我感受到了一路的艰难险阻,就像红军长征似的,但是他们并不气馁,就是因为他们坚持不懈的心,才是他们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到达了雷音寺,这一点非常我非常敬佩,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这部书里最激动人心的是最后一回,取得了西经,普度众生,功德圆满。孙悟空被封为战斗胜佛;唐僧被封为功檀德佛;猪八戒为净坛使者;沙和尚为金身罗汉!
《西游记》读书笔记400字2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也不例外。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在孙悟空的形象塑造上,就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孙悟空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奋起金箍棒,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愿望和要求。
在我看来,唐僧是一个心地善良、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但盲目慈悲、是非不分、固执迂腐的,而孙悟空则是敢于斗争、有勇有谋、积极乐观,但争强好胜、心高气傲的。
《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建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
因为在《西游记》中,内容不必多说,也便是唐僧带四个徒弟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故事,这早已是耳熟能详的。而在这一百回中,一件小事,决定了整本书的发展。悟空被压在山下,求观音相救,观音却让他等,等那东土来的取经人。此时,悟空的内心一定是复杂的:若等,要助那人取得真经;若不等,则永世不得翻身,只得当个屠沽小辈,再后毫无机会可言。
思想矛盾中,悟空说出了自己的答案。我等。
其实在很多人看来,悟空的行为叫懦弱,为了能自由不惜放下五百年前那个高傲的大圣形象。而我却不这么认为,一个真正具备勇者与智慧风范的人,在面临选择时,只会思考,找到一条对自己有利,有益的路,而不会吝啬地坚守着所谓的“形象”这样的人,才能被称之为真正的英雄。
即然选择了它,那就要负责下去。事实证明,悟空也这么做了。曾经那个只为自己成名获利的悟空不见了,取代的是一个视师傅生命贵于一切的“保镖”,这也是悟空被我认定英雄的原因之一——负责。
即然认为这条能走向正确,与成功。那么真正的英雄会不顾一切地保护或付出某种东西。
也许悟空没有想到,而几个朝代后的明朝,金戈铁马依旧存在,而人物变了,这个人物的名字,叫于谦。面对无人防守的德胜门,面对自己是个文官的事实,他依旧选择了防守。结果是,德胜门防守成功了。他正确的选择,又坚强的负责了下去。
于谦之后,再无于谦。
悟空之后,再无悟空。
《论法的精神》研究指向的是什么问题, 或者说, 孟德斯鸠在该书中主要想解决什么问题?这也是我写这篇读书笔记所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接下来, 我将对本书中的几个重要的观点加以阐述。
一、政体决定法律
在孟德斯鸠的思想中, 对法律影响最大的是政体。孟德斯鸠把国家政体分为两大要素:政体性质和政体原则。在政体的两大要素中, 对法律影响最大的是政体原则。
(一) 政体性质决定基本法律
在孟德斯鸠的语言中, 所谓“政体的性质是构成政体的东西”。因此,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政体性质就是指国家权力结构和行使的最基本现象, 或最本质因素。
孟德斯鸠将政体按照传统的方法划分为三种:共和政体、君主政体、专制体。共和政体的性质就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共和政体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民主政治—由全体人民握有最高权力;另一种是贵族政治—有一部分握有最高权力。君主政体的性质是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的政体。专职政体的性质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的政体。
(二) 政体原则决定法律
孟德斯鸠认为, 政体的原则不同于政体的性质。政体的性质是“政体本身的构造”;政体的原则是“使政体运动的人类的感情”。同时, 孟德斯鸠强调, 所谓政体的原则, 不是说各种政体中已有的或现有的东西, 而是应有的东西, 即“应该要有这些原则, 否则政体就不完全。”总的看来, 孟德斯鸠所说的政体的原则主要是指处于某一政体中的人们的思想、品质、情感、观念之类的主观精神状态。简单的说, 孟德斯鸠所谓的“政体的原则”是一种政体中的主导性群体所应当具有的精神、观念、情感、意识等。
二、对安全的追求决定法律
(一) 为保障国家安全、防御外敌而采取的措施, 决定相应的法律
孟德斯鸠认为, “政治法都是从同一个原则出发, 就是:‘人民的安全就是最高的法律’。”对安全的追求, 是一个国家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不同的政体有不同的保障国家安全的办法。共和政体从本质上说, 并不安全、稳定。他认为, “一个共和国, 如果小的话, 则亡于外力;如果大的话, 则亡于内部的邪恶。”无论是民主制的共和国还是贵族制的共和国都不能避免这种弊端, 以至它们都容易被君主专制所取代。专制国家通常用荒废边境部分土地以便与外界隔离, 或者设置藩镇以便与外敌隔离的办法来保障本国的安全;君主国家通常用设置要塞、驻扎军队的办法保障自己的安全, 这些都分别表现为相应的法律规定。
(二) 为自卫而攻击、征服他国后所采取的统治被征服地居民的措施, 决定相应的法律
孟德斯鸠认为, 就像公民拥有自卫权一样, 国际法也规定国家有进行自卫战争的权利。孟德斯鸠甚至认为, 如果一个民族预见到他民族可能会发动旨在灭亡自己的攻击行动时, 就可以主动攻击该民族。不同政体的国家对被征服地会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 这会决定被征服地的法律。一般来说, 征服国对待被征服国有下列四种统治方式:“ (一) 按照被征服国原有的法律继续治理其国家, 而征服国则仅仅行使政治及民事方面的统治权; (二) 在被征服国建立崭新的政治和民事的治理机构; (三) 毁灭这个社会而把它的成员分散到其他的社会里去; (四) 把它的公民全体灭绝。”
孟德斯鸠指出, 根据自然法, 万物莫不力求保存其种类, 可以推论出, 政府是为了取得, 包含着保存和使用, 而不能是破坏。传统上认为征服者在征服之后可以屠杀被征服者的权利是不存在的。同样, 有杀人权引申出的奴役权也是不存在的。如果一个民主共和国征服了其他国家, 应当将被征服国纳入民主范围;应当尽可能地以良好的政治法规和民事法规来弥补征服统治的弊端。
(三) 对自由的追求, 决定了国家政体和相应的法律
孟德斯鸠认为, 自由是人们珍视和重视的东西。对政治自由的追求, 可以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的目的。围绕着实现政治自由这一目的, 对一个国家有关政体的法律和有关公民行为的法律都形成一些原则性要求。
孟德斯鸠首先着手阐明自由的含义。孟德斯鸠认为, 尽管不同的人对自由有不同的理解, 但确切的说, “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这种心境的平安是从人人都认为它本身是安全的这个看法产生的。要享有这种自由, 就必须建立一种政府, 在它的统治下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
三、自然地理环境决定或影响法律
孟德斯鸠在人类思想史上率先从自然条件的角度看待法律问题。他认为, 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对法律的产生、发展有重大影响作用, 甚至可能有决定作用。
(一) 气候条件对法律的影响作用
孟德斯鸠认为, 法律在最初产生时, 受人们的精神气质、内心感情的影响相当大;而人们的这种精神气质、感情因素又受到气候条件影响和作用, 因此, 处于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不同民族因情感、气质因素的不同而创造出的法律各不相同。炎热的气候条件下, 人们大多表现为懒惰、怯懦、心神不定, 这种气质适合于暴君统治, 而暴君统治又必然制定较严酷的法律;寒冷的气候条件下, 人们意志刚强、勇敢、自信、豪放, 这种气质的人们珍视并善于捍卫自由, 所以适合于建立共和国, 并产生出维护自由的法律。他认为, 亚洲多专制政体, 欧洲多共和政体, 主要是气候条件所决定的。
(二) 国家的地理条件对法律的影响和作用
孟德斯鸠认为, 一国的地理条件也对政体、法律有着重大影响。一般说来, 土壤肥沃、地势平坦, 国家不易防守、易被征服, 容易使人缺乏毅力、眷恋生命。于是, 在这种地理环境条件下适合于专制政体, 且法律简单、残暴。相反, 地貌多山、土壤贫瘠, 国家可以据险防守, 人们勇敢善战, 崇尚自由。于是, 在这样的地方容易建立共和制度, 且法律倾向自由。
【写西游记的读书笔记】推荐阅读:
描写初一西游记读书笔记10-14
西游记读书笔记摘抄好词10-16
阅读西游记的作文怎么写07-15
《西游记》读书征文07-06
西游记读书思想总结200字10-29
《西游记》名著小说读书心得500字06-19
西游记读书心得感想小学600字09-10
西游记读书心得体会1000字09-28
我读书我快乐 阅读《西游记》教案10-05
写西游记读后感小学作文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