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电子教案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前教育学电子教案

学前教育学电子教案 篇1

2013-2014学年度第2学期

第1周 第1-4学时教案

实训课

一. 教学目标

1.基本功训练

2.进入中国古典舞元素以及身法练习

3.初步了解古典舞手型 4.“提

沉”组合学习

二. 教学内容

1.基本功软开度训练及热身活动 2.了解古典舞呼吸、身法

3.古典舞身韵“提沉”练习讲授

三. 教学方法

1.示范讲授法

2.分组个别练习法 3.动作正误纠正法

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初步了解中国古典舞呼吸与身法,手型 2.教学难点:学习古典舞组合,“提

沉”的动作要领

五. 教具

1.舞蹈形体室 2.多媒体

六. 教学步骤

1.集体问好 2.活动组合

3.软开度训练恢复 4.初步了解中国古典舞

5.古典舞身韵练习“提

沉”(1)呼吸

身法

(2)“提

沉”单一动作讲授及方法(3)对“提

沉”进行分解和节奏训练(4)示范组合动作

(5)进行组合学习(6)合乐反复练习

七. 课后作业

1.软开度复习,练习2.练习古典舞呼吸

身法 3.“提

沉”组合合乐练习

八. 教学小结

本节课恢复软开度练习,重点在于进入中国古典舞元素的训练,学生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难以掌握组合要领,提示学生学习中找舞蹈感受,多练习。

教育与艺术系学前教育《舞蹈2》电子教案

2013-2014学年度2学期

第2周 第1-4学时教案

实训课

一. 教学目标

1.基本功训练

(1)胯

(2)腿

(3)腰的软开度恢复

2.进入中国古典舞元素,身法,初步了解古典舞手型 3.“提

沉”组合复习4.“冲靠旁移”组合学习

二. 教学内容

1.热身活动练习及基本功软开度训练 2.复习“提

沉”组合 练习“呼吸” 3.古典舞身韵“冲靠旁移”练习讲授

三. 教学方法

1.示范讲授法

2.分组个别练习法 3.动作正误纠正法

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古典舞“呼吸”和动作的配合

2.教学难点:古典舞“旁移”肋骨左右移动的动作要领

五. 教具

1.舞蹈形体室 2.多媒体

六. 教学步骤

1.集体问好

2.软开度胯腿腰的训练恢复

3.古典舞身韵“提

沉”训练复习4.呼吸的练习

5.“冲靠旁移”的单一动作讲授及方法(1)对“冲靠旁移”进行分解,节奏训练(2)示范组合动作

进行组合学习(3)合乐反复练习

七. 课后作业

1.练习古典舞呼吸,身法 2.复习“提

沉”“冲靠旁移”组合八. 教学小结

本周课软开度恢复,重点是中国古典舞呼吸和身法动作的配合,提示学身在学习中找到舞蹈感觉,多练习“呼吸”和动作组合

教育与艺术系学前教育《舞蹈2》电子教案

2013-2014学年度第2学期

第3周第1-4学时教案

实训课

一. 教学目标

1.2.3.4.5.基本功训练

中国舞元素身法的运用 “提

沉”组合复习“冲靠旁移”组合复习“含腆移”组合学习

二. 教学内容

1.基本功软开度训练

2.复习“提

沉,冲靠旁移”组合,练习呼吸 3.中国古典舞身韵“含腆移”练习讲授

三. 教学方法

1.示范讲授法

2.分组个别练习法 3.动作正误纠正法

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采用“坐”的形式,强调不能缩脖子,腰背直立 2.教学难点:舞姿和动作过程中贯穿古典舞所特有的美感意识、五. 教具

1.舞蹈形体室 2.多媒体

六. 教学步骤

1.集体问好

2.软开度胯腿肩腰的训练恢复 3.古典舞“提

沉”训练复习4.古典舞“冲靠旁移”训练复习5.“含腆移”的单一动作讲授及方法(1)对“含腆移”进行分解,节奏训练(2)示范组合动作,进行组合练习(3)合乐反复练习

七. 课后作业

1.练习古典舞身韵呼吸,身法 2.复习“提

沉”“冲靠旁移”“含腆移”组合八. 教学小结

本周课基本功教了把上压腿,同学们软开度还是要继续练习,身韵注意要把呼吸和动作相结合,这样才能贯穿古典舞的美感意识

九. 教学反思

1.加强对组合的顺序要领要求写笔记

教育与艺术系学前教育《舞蹈2》电子教案

2013-2014学年度第2学期

第4周 第1-4学时教案

实训课

一. 教学目标

1.2.3.4.5.6.基本功训练

中国舞身法以及元素的运用 “提

沉”组合复习“冲靠旁移”组合复习“含腆移”组合复习“手位”古典舞学习

二. 教学内容

1.基本功软开度训练 2.复习前三周组合

3.中国古典舞“手位”练习讲授

三. 教学方法

1.示范讲授法

2.分组个别练习法 3.动作正误纠正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区分各种手型,记住手位名称 2.教学难点:身体和脚手配合五.教具

1.多媒体 2.舞蹈形体室

六.教学步骤

1.集体问好 2.基本功练习(1)跑步热身

(2)压小胯,前腿,旁腿(3)把上压腿,踢腿

(4)压肩,后膀子,活动肩膀(5)下腰,跪下腰,躺撑腰(6)背,腹肌练习

3.复习古典舞前三周的三个组合

4.古典舞“手位”单一动作讲授及方法(1)对“手位”进行分解,节奏训练(2)示范组合动作,进行组合学习(3)合乐反复练习

七.课后作业

1.练习古典舞身韵呼吸身法 2.复习组合

八.教学小结

本周对中国古典舞“手位”进行讲解时,同学们对手位的位子摆放不到位,手型有时反应不过来,节奏掌握的不是很好。

十. 教学反思

1.手位的要领和名称要记住 2.贯穿呼吸在手位里 3.要求身体协调一致

教育与艺术系学前教育《舞蹈2》电子教案

2013-2014学年度第2学期

第5周第1-4学时教案

实训课

一. 教学目标

1.2.3.4.5.6.7.恢复体能和基本功训练 中国舞身法,元素的运用 “提

沉”组合复习“冲靠旁移”组合复习“含腆移”组合复习“手位”组合复习“脚位”组合学习

二. 教学内容

1.热身活动,基本软开度训练 2.复习前四周组合

3.中国古典舞“脚位”练习讲授

三. 教学方法

1.示范讲授法

2.分组个别练习法 3.动作正误纠正法

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脚位一次站到位,不能乱,记住脚位名称。2.教学难点:上身保持不动,变化脚位。

五. 教具

1.舞蹈形体室 2.多媒体

六. 教学步骤

1.集体问好 2.基本功训练(1)跑步热身

(2)压小腿前腿旁腿(3)把上压腿踢腿

(4)压肩后膀子活动肩膀

(5)把上下腰,把下下腰,躺撑腰(6)腹肌背脊练习

3.复习古典舞前4周的4个组合

4.古典舞“脚位”单一动作讲授及方法(1)对“脚位”进行分解,节奏训练(2)示范组合动作,进行组合学习(3)合月反复练习

七. 课后作业

1.复习组合 2.写舞蹈笔记

八. 教学小结

本周对中国古典舞“脚位”进行讲解时,同学们对脚位的名称能记住,但是上身就直立不好,掌握度差点。

九. 教学反思

1.脚位的顺序要领,要求学生写笔记 2.呼吸,手,也要贯穿其中。

教育与艺术系学前教育《舞蹈2》电子教案

2014-2014学年度第2学期

第6周第1-4学时教案

实训课

一. 教学目标

1.基本功软开度 2.中国古典舞练习

3.古典舞“旁提”组合学习

二. 教学内容

1.热身活动以及软开度练习2.古典舞身法组合练习3.古典舞“旁提”练习讲授

三. 教学方法

1.示范讲授法

2.分组个别练习法 3.动作正误纠正法

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练习身韵身体的协调

2.教学难点:只做上身的练习,掌握不好

五. 教具

1.舞蹈形体室 2.多媒体

六. 教学步骤

1.集体问好 2.活动跑步 3.软开度训练

4.中国古典舞呼吸训练 5.古典舞身韵练习

(1)“旁提”单一动作

(2)对“旁提”进行分解,节奏训练(3)示范组合动作,进行组合学习(4)合乐反复练习

七. 课后作业

1.练习组合 2.舞蹈笔记

八. 教学小结

本节课内容有些难,“旁提”要求身体的配合,协调身体提示学生课后练习找感觉。

九. 教学反思

注意身体的协调,呼吸的贯穿,学生们课后多合音乐练习。

教育与艺术系学前教育《舞蹈2》电子教案

2013-2014学年度第2学期

第7周第1-4学时教案

实训课

一. 教学目标

1.基本功软开度 2.中国古典舞练习

3.古典舞“旁提”组合学习

二. 教学内容

1.热身活动,软开度练习2.古典舞身法组合练习3.古典舞“旁提”练习讲授

三. 教学方法

1.示范讲授法

3.分组个别练习法 4.动作正误纠正法

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气息与动作的协调配合 2.教学难点:气息与动作的协调配合五. 教具

1.多媒体 2.舞蹈形体室

六. 教学步骤

1.2.3.4.5.集体问好 活动跑步 软开度训练

中国古典舞呼吸训练 古典舞旁提训练

七. 课后作业

1.复习前面所有组合 2.练习“旁提”

八. 教学小结

本节课学生掌握的还不错,只是古典舞课后还要继续练习,这样会越跳越好

九. 教学反思

1.加强对组合顺序的记忆

2.身体与手还有呼吸的统一协调

教育与艺术系学前教育《舞蹈2》电子教案

2013-2014学年度第2学期

第8周第1-4学时教案

实训课

一. 教学目标

1.基本功训练

2.中国古典舞呼吸,身法练习3.“横拧”组合二. 教学内容

1.基本功软开度训练,热身活动

2.中国古典舞呼吸,手法,脚位,身韵练习3.古典舞“横拧”练习讲授

三. 教学方法

1.示范讲授法

2.分组个别练习法 3.动作正误纠正法

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上半身的控制

2.教学难点:手与身体的协调配合 五. 教具

1.多媒体 2.舞蹈形体室

六. 教学步骤

1.集体问好 2.活动热身跑步 3.软开度训练 4.古典舞“横拧”(上)的训练(1)“横拧”单一动作训练

(2)对横拧讲解,练习,节奏训练(3)示范组合动作,进行组合学习(4)合乐反复练习5.复习之前的组合七. 课后作业

1.舞蹈笔记

2.复习古典舞组合八. 教学小结

本周初学“横拧”动作要领掌握的不太好,但课后学生应该多加练习。

九.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及呼吸有了更多的了解,动作顺序节奏记得比较清楚。

教育与艺术系学前教育《舞蹈2》电子教案

2013-2014学年度第2学期

第9周第1-4学时教案

实训课

一. 教学目标

1.基本功训练

2.中国古典舞身法练习

3.古典舞“横拧”组合学习(下)

二. 教学内容

1.基本功软开度训练,热身活动

2.中国古典舞呼吸、手法、脚位、身韵练习3.古典舞“横拧”练习讲授

三. 教学方法

1.示范讲授法

3.分组个别练习法 4.动作正误纠正法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上半身的控制

2.教学难点:手与身体的协调配合

五.教具

1.舞蹈形体室 2.多媒体

六.教学步骤

1.集体问好 2.活动热身跑步 3.软开度训练

4.古典舞“横拧”的训练,下(1)“横拧”动作练习

(2)对“横拧”进行讲解,节奏训练(3)示范组合动作(4)合乐反复练习5.复习之前古典舞组合七.课后作业 1.复习古典舞组合 2.练习横拧组合

八.教学小结

本周把古典舞“横拧”组合教完了,感觉比以前一周稍好些,学生们的协调配合能力还是差些。

九.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学生们能独立完成组合,需呼吸,手,身体协调。

教育与艺术系学前教育《舞蹈2》电子教案

2013-2014学年度第2学期

第11-12周第1-4学时教案

实训课

一. 教学目标

1.基本功训练

2.中国古典舞呼吸身法练习3.古典舞“双晃手”组合学习

二. 教学内容

1.基本功软开度训练

2.中国舞呼吸、手法、脚位、身韵练习3.古典舞“双晃手”练习讲授

三. 教学方法

1.示范讲授法

2.分组个别练习法 3.动作正误纠正法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手臂协调,身体与脚配合。2.教学难点:呼吸不能灌入动作

五. 教具

1.舞蹈形体室 2.多媒体

六. 教学步骤

1.集体问好 2.活动热身跑步 3.软开度训练

4.古典舞“双晃手”的训练 5.古典舞呼吸练习(1)“双晃手”单一动作练习(2)对双晃手进行讲解(3)示范组合动作(4)合乐反复练习(5)分组练习

七. 课后作业

1.复习古典舞组合 2.练习“双晃手”组合八. 教学小结

学生们对“双晃手”这个组合学起来有些吃力,节奏掌握不是很好。

九.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学生记住了动作和要领,课后需多加练习。

教育与艺术系学前教育《舞蹈2》电子教案

2013-2014学年度第2学期

第13-14周第1-4学时教案

实训课

一. 教学目标

1.基本功训练

2.中国古典舞呼吸,身法练习3.古典舞“花帮步”组合学习

二. 教学内容

1.基本功软开度训练

2.中国舞呼吸手法脚位身韵的练习3.古典舞“花帮步”练习讲授

三. 教学方法

1.示范讲授法

3.分组个别练习法 4.动作正误纠正法

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脚底下碎步平率要均匀,协调快 2.教学难点:节奏太快,脚底拍子和的不是很好

五. 教具

1.舞蹈形体室 2.多媒体

六. 教学步骤

1.集体问好 2.活动热身跑步 3.软开度训练

4.古典舞“花帮步”的训练(1)“花帮步”单一动作训练(2)进行讲解,节奏训练(3)示范组合动作(4)合乐反复练习

七. 课后作业

1.写笔记(舞蹈组合)2.练习“花帮步”

八. 教学小结

脚下动作僵硬,节拍跟不上,协调性有些不太好

九.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够掌握花帮步,动作要领以及脚底下的控制。

教育与艺术系学前教育《舞蹈2》电子教案

2013-2014学年度第2学期

第15-16周第1-4学时教案

实训课

一. 教学目标

1.基本功训练

2.中国古典舞呼吸以及身法练习3.古典舞“圆场”组合学习

二. 教学内容

1.基本功软开度训练

2.中国古典舞呼吸、手法、脚位、身韵练习3.古典舞“圆场”练习讲授

三. 教学方法

1.示范讲授法

2.分组个别练习法 3.动作正误纠正法

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脚下动作要干净,频率均匀。2.教学难点:脚跟脚掌脚尖的配合 五. 教具

1.多媒体 2.舞蹈形体室

六. 教学步骤

1.集体问好 2.热身活动 3.软开度训练

4.古典舞“圆场的训练”(1)“圆场”的单一动作训练(2)进行讲解,分析(3)示范组合动作(4)合乐反复练习

七. 课后作业

1.复习之前所教古典舞组合 2.练习新学组合,合音乐 3.舞蹈笔记

八. 教学小结

最后一个组合,难度也较为难些,学生们的动作协调性也不是很好,需多加练习。

九. 教学反思

学前教育学电子教案 篇2

关键词:档案袋评价,电子成长档案

现代教育评价非常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发展性、合作性、评价标准的多元性, 提倡多角度、多主体、多方法地进行评价。档案袋评价, 又称为“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 是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西方“教育评价改革运动”而出现的一种新型质性教育教学评价工具, 是以档案袋为依据而对评价对象进行的客观的综合的评价。档案袋是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起来的一系列的学习作品的汇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强调对孩子进行全方位动态的评价。档案袋评价能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克服传统评价方式中评价主体过于单一化、重“评价的结果”而轻“评价的过程”、重“认知发展评价”而轻“情感和社会性评价”等局限性, 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于是就被借鉴到学前教育领域了, 并获得了许多幼教工作者的认可与好评。于是幼儿成长档案袋一下子就风靡全国, 各大幼儿园都纷纷效仿, 这看似简单实则艰巨的工作无疑落到了各位一线教师的头上。教师的负担也就随之增加了不少, 每天除了备课上课, 准备各种玩教具和活动材料以外, 还要写各种各样的计划……教师就像一个忙碌的陀螺在不停地转动, 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之下, 许多教师不免产生工作懈怠, 不管工作质量如何, 简单应付, 完成任务。许多的幼儿成长档案其实已经演变成了一些孩子平时作品的简单堆积, 甚至几乎每个孩子的档案都一个样。

为了把教师从繁重的任务中解放出来, 也为了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幼儿成长档案袋的作用, 我们开始尝试巧用各种电子软件, 制作成集声音、视频、图像、照片、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电子成长档案。

一、电子成长档案的概念

电子成长档案, 是指以整个班级的儿童为对象, 以活动为单位, 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和积累儿童的各种作品和相关资料, 通过计算机磁盘等设备进行存储, 相互关联的通过电子图像文件结合, 为科学、全面地评估幼儿发展水平提供丰富、生动的信息。

电子成长档案, 不同于我们的相册, 也不同于我们的家园联系册, 更不同于我们的教科书, 它并不仅仅是一种评价工具, 也是幼儿展现自我的一个平台, 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工具。

教师和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 创造适宜的环境, 调整自己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等, 更加有效地促进幼儿的成长。幼儿在亲自参与电子成长档案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自我教育。它不仅是一个幼儿展示自我的平台, 更是教师呵护幼儿, 父母关爱孩子的成长过程的再现。

二、电子成长档案应用于学前教育领域的意义

班级电子档案, 经济实惠, 生动形象, 易操作, 易储存, 易修改, 将电子档案应用于学前教育领域, 对教师、对幼儿、对家长、对幼儿园管理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对教师而言, 有利于教师从繁重的任务中解放出来, 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幼儿教师工作繁忙, 任务重, 容易出现为收集而收集的现象, 抱着应付的态度往档案袋里塞一些资料, 致使档案袋形式化, 失去了记录成长档案的意义了。档案袋成了应付检查的一个工具, 成了记录孩子的一个账本, 教师和儿童无法从中得到任何收获, 演变成了教师的一个累赘。电子成长档案可以将教师从中解放出来, 变负担和任务为支架和平台, 在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的评价同时, 为教师制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提供依据, 在此基础上更好的引导孩子进一步的发展。电子成长档案还可以促进教师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 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 对幼儿而言, 可以更真实、全面、多角度的记录幼儿成长轨迹, 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 调动幼儿主动参与电子成长档案制作过程的积极性。幼儿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 其自我评价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电子成长档案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幼儿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 尽可能地帮助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从而更好地发挥成长档案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3. 对家长而言, 可以引领家长转变观念, 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幼儿在校情况, 方便在家复习幼儿学习的内容, 与幼儿也有更多的共同关注点, 更有利于亲子感情的培养;电子成长档案, 还提供了一个很好地能与幼儿、教师沟通交流的平台, 使家长更关注学前教育和幼儿的成长, 促进家园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4. 对幼儿园管理而言, 有利于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 教师的日常工作情况, 有利于对教师的日常工作考核, 有利于幼儿园的现代化的科学管理。

三、如何在幼儿园建构电子成长档案

一个好的电子成长档案, 至少需要做到以下四化:

1. 目标明确化———准确定位。

约翰逊根据收集材料的性质的不同为标准, 把成长记录袋分为三种类型:最佳成果型、精选型和过程型。我们在设计班级电子档案时, 首先要明确应用班级电子档案的目的, 认真规划, 定位准确, 不同种类的成长档案, 其目的不同, 内容、方式方法、功能也是不一样的。譬如, 同样是在幼儿园进行赣南采茶戏活动, 如果我们的定位是最佳成果型, 那我们的成长档案主要就要通过收集幼儿一定时期内所进行的赣南采茶戏活动中最优秀、最满意的作品, 来对幼儿在该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进行评价。如果我们的定位是精选型, 那我们的成长档案袋就不仅要求收集幼儿最满意、最优秀的作品, 同时还要收集他们觉得最为困难的典型作品, 其目的是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幼儿的进步过程、成长历程。如果我们的定位是过程型, 那我们的成长档案则主要让幼儿在进行赣南采茶戏活动时, 从起始阶段开始到最终结束阶段, 一步一步地收集一切能够体现出他们成长过程、进步过程的作品和成果。其目的在于寻找幼儿发展过程中的具有发展性的成果证据。

2. 内容条理化———搭好框架。

按照一定的线索将所要记录的内容用不同的文件夹进行标注, 如我们可以按时间顺序, 以时间为线索, 也可以按照活动形式的不同, 以幼儿的主题活动或区域活动为线索, 用不同的文件名标注各个文件夹, 确定档案的内容。这个框架的建构持续的时间会比较长, 因为档案袋的创建本身就包括在使用中不断丰富其内容。内容不断的变化, 框架也需要不断的调整。通过建立超级链接将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变化、作业、视频、照片记录以及相关资料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以中班幼儿赣南采茶戏活动为例, 我们可以中班赣南采茶戏活动为一个文件夹, 其包含子文件夹有:班级主题活动、家庭活动、家园合作活动三个文件夹, 班级主题活动中又有子文件夹:教学活动, 一日生活, 环境创设, 游戏活动等, 家园合作活动中有子文件夹:亲子活动, 家长开放日, 家长会等。每个子文件夹中又可以继续按照活动图片, 视频, 宝贝名, 作品集等文件名命名子文件夹。如此细化, 一个网络框架就搭好了, 条理化的内容有利于我们搜集和管理各种资料, 并为调整进一步的活动提供依据。

3. 主体多元化———全员参与。

切记制作幼儿成长档案不是教师自己一个人的事情, 千万不要教师一个人包办, 这样做只会吃力不…………………………………………………………………………讨好。制作幼儿成长档案是教师、幼儿、家长共同参与的事情, 需要调动大家全员参与。幼儿是成长档案的主人, 成长档案一定要以幼儿为核心, 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参与到本活动中来, 积极鼓励孩子去主动记录下自己和他人的点点滴滴和精彩瞬间。孩子的热情也会感染家长, 家长的积极参与会进一步激励教师的参与, 如此一个良性循环就产生了, 这样的电子成长档案想不好都很难。

4. 反思常态化——反思、分享与调整。

要想从电子成长档案中获益, 对其进行反思是必不可少的。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检查档案袋的使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内容的搜集是否合理, 框架结构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使用的要求, 评价主体的参与程度, 以及还有哪些方面可以改进等等。经常反思, 不断基于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 搭建桥梁, 为幼儿的进一步发展不断调整进程, 也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而努力。

我们还可以经常将电子成长档案与幼儿、家长、教师同行等进行分享, 在分享中获得快乐, 在分享中求进步。

参考文献

[1]司进立.运用成长档案袋培养幼儿积极的心理品质[J].兰台世界, 2013 (10) .

[2]王丽霞.电子档案袋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研究[J].兰台世界, 2013 (7) .

简析电子产品对学前儿童的利与弊 篇3

[关键词]电子产品;学前儿童;弊端

随着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地变化,电子产品也在这种潮流下更新换代,当下电子产品已经不再仅仅可以提供视听功能,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它以更强大的功能和姿态摆在人们的面前,为人们提供更周到更贴心地服务。除了它强大的功能外,电子产品也是一种时尚的标志,更是时尚娱乐界的新宠。而这种潮流也慢慢地在孩子身边兴起,特别是学前儿童中慢慢辐射开来,家长希望通过这类电子产品能够为孩子提供更优质的音响和画面,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效果,能够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因此有不少家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惜重金争先恐后地为孩子购买电子产品,那么学前儿童是不是就像他们的父母那样期盼地呢,而事实上电子产品所带给儿童的效果往往是相反的。

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他们更倾向于画面颜色鲜艳,有声会动地学习教具,而电子产品从形式上符合了这个特点,因此很受孩子们的喜爱,但从内容上电子产品过多地是采用动画片、电子游戏等内容来引导和控制了孩子的思维,让孩子们欲罢不能。接下来我们来看下电子产品表现的好处有如下几点。

1 可以减轻父母的教育负担

现代的家长越来越多的不得不面对繁忙的工作和孩子教育的冲突。父母辛苦工作了一天,下班回到家还要照顾孩子,此时的他们已经没有了体力和精力来陪伴孩子,因此面对这种情况他们最先想到的就是电子产品,特别是孩子一哭闹时,家长拿出电子产品来哄孩子,孩子马上就不哭闹了,而是安静地观看电子产品。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为家长们减负了,他们再也不用为孩子的哭闹而烦扰了。

2 增长知识

电子产品对孩子休闲娱乐、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有很大帮助。电子产品功能强大,不但有强大的视听效果,而且还能提供无穷无尽的知识。还有的家长知识学历有限,教育方法不尽科学,就算尽心辅导也可能会事倍功半。这时高科技的电子产品就凸显出了强大的作用。各种教学视频等等层出不穷,资源无穷无尽,很有针对性,能够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增长知识。

3 助于增强孩子专注力

电子产品里面也有很多益智的游戏,而在玩这些游戏时,他们就会全神贯注地做这件事情,看着他们那么认真投入地做一件事,为它高兴或失落也是一种幸福。其实偶尔让孩子玩玩单纯兼有益智类的游戏也未尝不可,不仅能放松他们的心情,也能锻炼他们的集中力和辨别图形的能力。

不可否认,电子产品对孩子的益智和早教确实作用明显,玩游戏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智力开发的过程。但假如孩子拥有或接触的电子产品过多、过度、过滥,则不仅会占据孩子大量的时间,影响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严重的还会让孩子对电子产品产生依赖,变得懒惰、迟钝,甚至出现各种生理、心理疾患。

4 影响儿童人际交往能力

现在大多孩子为独生子女,平时很少有机会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交流玩耍,如果孩子过分依赖智能电子产品来排解寂寞,那么他们与人直接接触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现在的很多父母都忙于工作,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多,孩子长期与电子产品在一起,会渐渐觉得不需要和其他人交流,也觉得做其他事情没有这么有趣,从而变得比较孤僻和冷淡。时间一长将阻碍儿童的语言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5 影响儿童思维发展能力

孩子接触的电子产品越多,他们就会越受控于电子产品的影响,所有的思维都是围绕着电子产品而发展的,从某种程度上说电子产品扼杀了儿童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儿童发挥主观性进行创造性事物。

6 影响孩子视力和运动能力的发展

电子产品带给儿童最直接的伤害是影响视力。学前年龄段正是孩子眼睛快速发育阶段,比较娇嫩,对外界反应比较敏锐。电子产品色彩鲜艳的屏幕对眼部刺激比较大,而且亮度较高,对眼睛刺激大。使用电子产品时,孩子的眼睛会聚焦在某一点上,长期地近距离的接受电子产品,势必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引起近视或弱视。因此电子产品不宜让孩子长时间观看,而是要有计划地有时间性地给孩子做安排,更不能因为孩子的哭闹而继续让孩子观看电子产品。

作为家长,我们要正确并理智是对待电子产品,切不可因为跟风而无条件地让孩子使用电子产品,这只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如果家长遇到孩子哭闹时,也不要随意将电子产品塞给孩子来打发孩子,在给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时一定要慎重对待。

平时家长可多带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实物,多陪孩子游戏玩耍,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这样,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转移其集中在电子产品上的注意力,进而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王春杰.王卓健.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综述[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02).

[2]胡春雁.家庭环境创建与儿童健全人格塑造[D].华中师范大学,2006.

作者单位

苏州市职业大学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 篇4

一、课题:学前教育学第四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二、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次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探讨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特别是关键期对于学前儿童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探讨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学前教育应坚持的原则。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目标的类型以及特点以及学前教育的原则,重点理解游戏作为儿童基本活动的重要性。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学前教育价值

1、儿童受教育的可能性(领会)

2、儿童发展的特点(记识)

3、儿童发展的两种观点(应用)

4、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应用)

5、学前教育的价值(领会)第二节、学前教育目标

1、学前教育目标(领会)

2、学前教育目标的功能(领会)

3、学前教育目标类型及特点(应用)第三节、学前教育的原则

1、坚持儿童本位(应用)

2、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应用)

3、培养儿童的个性化(应用)

4、重视游戏在学前期的重要性(应用)

五、教学重点

本章主要探讨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学前教育目标和学前教育应坚持的原则。在本章中重点掌握儿童发展的特点、儿童发展中的关键期、学前教育的目标类型以及坚持个性化、游戏的教育原则。通过本章的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领会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学会在实践中运用。

六、板书设计 见 PPT

七、教学过程

导入:从谚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导入学前教育对孩子成长的价值,同时这句谚语中也包含了关键期的内容。另一方面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也可以明白该句谚语的合理性。以这句谚语导入本章节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前教育价值

一、儿童受教育的可能性

1、生理基础:人的大脑

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会使用工具,会劳动,这一切都依赖于人的大脑的复杂性。人脑组织的复杂性远远高于一般哺乳动物。大脑是优先发育的,出生时新生儿的脑重量是390克左右,已达成人脑重量的25%,而同时期新生儿的体重仅为成人体重的5%。2岁半至3岁时脑重量发展到900克至1011克,相当于成人脑重量的75%。儿童大脑重量的增加并不是神经细胞大量增殖的结果,而主要是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合和神经纤维的伸长。(触觉)神经纤维髓鞘化渐渐完成,它能保证神经兴奋沿一定的道路迅速传导。髓鞘化是脑内部成熟的重要标志。

2、生理的未完成:需要接受教育(狼孩)人脑的发展可能性是无定向的,具体的发展过程需要依靠出生后的文化和教育。一个孩子出生后先是一个生物,然后是自然后,最终将要成为社会人,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必须要完成社会化,这就需要教育。

二、儿童发展的特点(黄皮书P15)

只有了解了儿童发展的特点,才能够给予儿童正确的教育指导。

1、顺序性(会坐、爬、直立、行走)

儿童动作发展的三个原则就是顺序性特点的表现:头尾原则、离心原则、大小原则

2、波动型连续性

顺序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此特点可以用语言和动作发展的图表来讲解)在儿童一岁左右时,语言尚处在准备期,儿童尚不能表达,但这一时期,儿童动作发展迅速。在2-3岁时,儿童处在语言发生阶段,理解语言迅速发展,积极主动地说话,能够掌握基本的口语。

3、阶段性

每一年龄段上的儿童都会有比较显著的差异,因而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在幼儿园中小中大班的教育方法等方面就有很多的不同。在小班中,玩具的数量比较多,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有自己的玩具,幼儿之间的分享、同伴行为较少。而中班大班则不同。

4、个别差异 因材施教

5、分化与统合

三、儿童发展的两种观点

(一)成熟优势的发展观——代表人物:皮亚杰

成熟优势发展观的理论认为,成熟时任何一种发展的前提;无视成熟的练习和训练是徒劳的,不能持续的。

代表人物:皮亚杰(之前再第二章讲过,帮助同学回忆有关皮亚杰认知理论的内容)皮亚杰认为认知学习过程包括同化、顺应和平衡。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同化,就是儿童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的刺激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化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的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顺应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

从这个平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史儿童自己主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发展的前提依赖于儿童内部已存在的成熟的图式。环境等外部影响是其次的。(游戏)它重视儿童的主动性、自发性。儿童的发展不是由教师传授,而是出自儿童本省,是儿童主动发现、自发学习的结果。

运用到实际中,教师只是儿童学习的促进者,要尊重儿童学习的愿望,不能强加给儿童。教师的作用是间接的,教师不应该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是介绍问题和对策,让儿童自己主动地、自发地学习。教师除了为儿童提供主动、自的发学习机会外,还可以选择一定的材料,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儿童的发展。

(可以让同学分析一下这种观点的弊端,从而引入第二种观点)

(二)学习优势的发展观——代表人物:华生、维果茨基、布鲁纳

成熟优势的发展观将重点放在个体内的成熟过程与结构变化上的,强调的是内因的主导作用,而学习优势的发展观则将儿童认知发展的重点放在了个体的外部条件,尤其重视社会和文化这两个方面。

维果茨基认为皮亚杰是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待儿童的发展,脱离了周围的环境考察儿童思维的发展,没有真正理解和认识儿童发展的本质。他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是个体的生理成熟和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儿童的成长不是靠内部条件制约的自发性完成的,而是靠个体外部的文化介入,强调教育在发展中的重要性。由于语言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质,他特别强调语言在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之前再第二章讲过,帮助同学回忆有关最近发展区的内容)儿童的智力发展有两个水平,一个是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即儿童目前能够独立完成任务的水平;另一个是潜在的发展水平,指儿童在别人的帮助下所能完成的任务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运用到实际中,教师要了解儿童的发展水平,在教学中相应的要求儿童到达更高的发展水平。而这种水平的制定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好的教育,不是追随在发展滞后,而是在于超越发展过程,引导发展过程。

(可以让同学分析一下这种观点的弊端,从而引入我们该持有怎样的观点)

(三)我们该持有的儿童发展观

以上两种观点都有闪光之处,但也各自存在不足。

成熟优势的发展观:重视儿童的主动性,忽视了社会因素的外部影响

学习优势的发展观:重视成人的指导作用,忽视了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教学中容易发生“导演”的现象。

儿童的发展史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将两种观点相结合使用,不可偏废其一。

四、关键期

(一)关键期

“关键期”这个概念是从植物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移植过来的。它也被称为“敏感期”。动物心理学家劳伦兹发现鸭鹅之类动物在刚刚孵化出来时,让其接触其他种类的鸟类或会活动的东西,它们就会把这些东西当做自己的母亲紧紧跟随,而对自己同类母亲没有任何依恋。这种现象好像在凝固的蜡上课上标记一样,称之为“印刻”。同时劳伦兹还认为这种现象只发生在极短暂的特定时刻,一旦错过这个时机就无法再学会,因此又称关键期为“最佳学习期”。

我们的人的一生有很多个关键期。当我们还是一个胚胎时,关键期就已经存在。例:人类胎儿在胚胎期(2-8周)是有机体体内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和器官迅速发育生长的时期。这时的机体对外界抵抗力十分脆弱,胎儿受到不良影响,很容易造成先天缺陷,这个时期就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怀孕头三个月是关键期,这一时期处在细胞和组织分化前期,所有的细胞和组织都是按照严格的步骤和精确的规律进行繁殖、分化、迁移和消长,并有条不紊地形成各个器官的原基,对这一环节和步骤的干扰,都会引起各种各样的畸形的发生,严重的还会发生死胎和流产。)

当我们出生后一直到我们进入小学,这一段时期我们称之为学前期。这一个时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我们刚才讲过,在这一阶段中大脑迅速发育,大脑的神经元会比成人产生更多的联结。我国的朱熹也认为儿童时期是人的心智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儿童的教化能够与心智发展相吻合,就会达到一种“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效果,这时养成的一切品质都会很稳固的。

我们在最开始所讲的“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也是指的一个关键期的问题。个性的初步萌发是在3周岁左右,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健康与否,3周岁就已奠定了基础。所以,3岁看小的道理就在于:从儿童3周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已能看到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影子。但是,3周岁的儿童,个性尚未完全形成。如果对3周岁儿童的个性倾向做一个总结,并进行分析、鉴定,找出个性上的优点,有意地进行培养、发展,再找出个性中的缺陷和弱点,有意识地进行矫正,就可使这些缺陷和弱点被掩盖起来而不显现,这就是通过后天培养、教育,发挥良好的个性特征,克服不良的个性倾向所取得的效果。由此,也充分显示了个性的后天可塑性。埃里克森也曾提出过,3-5岁是儿童自我控制力发展的关键年龄,4-6岁是儿童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

我们刚才所讲的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同样在儿童发育的其他领域也存在关键期。书P48。需要让学生注意的是,除了语言、视觉等之外,其他领域的发展即使是过了关键时期,这些方面在以后的生活中仍然可以学习,但是发展水平不会很高。(例:自闭儿童的语言发展)。

儿童在关键期学习各种技能最容易熟练掌握,同时通过关键期的学习活动也能塑造大脑的结构。这是一个相互发展的过程。

带领学生阅读书P50材料(例:情绪控制)

(二)关键期的价值

1、儿童的教育要及早进行

胎教盛行。优秀人才成长经历:1988年,当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一堂,记者问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时,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回答道:“在幼儿园。”并说自己在幼儿园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相反,如果儿童在学前时期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后继阶段的社会化就会出现困难。

一些研究表明,早期行为、性格发展不良的儿童,在学龄阶段更难适应学校生活,交往困难,厌学、逃学,纪律问题和少年犯罪率更高;成年时期更容易出现情绪、交往障碍和行为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人格障碍,走上犯罪的歧途。

2、注意发现并确定关键期的出现

早期教育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测儿童将来的认知、语言和智力发展水平;成人对儿童恰当的关爱、支持、鼓励和引导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其日后认知与智力的发展。

3、尊重孩子发展的主动性 家长和教师必须要确立的观念

4、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

蒙氏教育:注重感官教育。给儿童提供参加各类游戏的机会。

例:近年关于孤儿院儿童与正常家庭中成长儿童的比较研究则进一步表明,如果在婴幼儿时期缺少了恰当的抚育与学习机会,将会使儿童的智力发展受到压抑、迟滞。研究发现,在孤儿院的单调环境中成长的婴儿,与生活在一般正常家庭环境中的婴儿相比,不仅情绪行为表现异常,而且智力发展水平低下。此后,研究者将这些婴儿分成两组,第一组迁居到丰富多彩的正常环境中,并有成人很好的照顾和引导;而第二组仍处在孤儿院单调环境中。一年后,这两组儿童的智力水平出现了明显的差异,第一组儿童的智力远远高于第二组;随着在不同环境和教育影响中生活时间的延长,两组儿童智力发展的差异愈加显著。

5、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勇敢尝试

五、学前教育的价值(根据上课时间而定是否详细讲)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

1、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的重要性

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

2、对于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同时也是个体心理多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变化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要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成人提供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学前教育的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

(二)学前教育对于教育事业、家庭和社会的价值

1、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

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影响。通过帮助幼儿做好上小学的准备(包括社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身体素质以及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态度和能力等方面的准备),学前教育有助于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对儿童实施学前教育会大大提高他们中、小学时的学习成绩和智力。

2、对于家庭和社会的价值

由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行,当前我国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就使独生子女很自然地成为整个家庭关注的焦点。众多事实表明,孩子能否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已成为决定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幸福、影响家庭生活质量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家庭又是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每一个幼儿都连接着一个或几个家庭,因此学前教育牵动了全社会,在许多国家成为政府关心国民的窗口。

让每一个儿童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也能稳定社会的发展。不受学前教育或没有受良好学前教育的儿童容易导致儿童学业失败,进而导致其成年期的贫穷。而且也会造成儿童认知、情感上的缺陷,从而引发犯罪行为,危害社会稳定。

第二节

学前教育目标

一、学前教育目标概述

我们在谈及教育目标时常会提到另一个词:教育目的。这两个词之间的含义是不同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意识规定了教育“为谁培养人”,二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它所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下为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学前教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一个分支,是国家对学前教育机构提出的幼儿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是全国各类学前教育机构对幼儿进行教育活动的统一指导思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二、学前教育目标的功能

1、指导性

2、确定幼儿园教学课程

①儿童中应当发展的行为种类——行为侧面 ②行为得以实现的学习领域——内容侧面

3、提供幼儿园教育的评价标准

三、学前教育目标类型

(一)普遍性目标

总目标,适用于中个学前教育阶段。把一般学前教育宗旨和幼儿园课程教学目标等同起来。

特点: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

(二)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将幼儿园要达成的教育目标,以具体的行为法上的形式加以陈述,指明教学活动结束后在儿童身上发生的行为变化。

行为目标是相对具体的、外显的,易于被观察发觉的。

行为目标的设计是有很强的具体性,可操作性,预设性。

例:今天课程要求,教会小朋友数数。外显的行为上的变化,一目了然,易于对学生、教师进行准确的评价。

特点:简单明了、易于把握(相对于简单的教育目标的达成)

不足:

1、不适用于所有课程目标。认知不是完全外显的。比如道德评价。例:老师在与不在是否一样

2、过于强调行为目标,会成为强加于教学过程的枷锁,师生的主体性会泯灭。

3、缺乏联系、发展的眼光。将教学、学习划分为一小块一小块,没有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将儿童的高级心理和素质分解开来培养容易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三)生成性目标

引入:由行为目标的不足引出生成性目标

针对“行为目标”的不足,有人提出“生成性目标“这个概念。我们刚才提到“行为目标”强调外在行为变化的结果,而忽视内在心理的变化,但有的学习结果很难行为化,它不能完全反映学习的本质特征。同时,在教学中的预设性很强,师生的主动性、灵活性容易被淹没。而生成性目标不同,它否定这种预设性的目标对于实际过程和手段控制,对儿童和教师在课程活动中的主动性表现出应有的尊重。生成性目标的过程性决定了它不把重点放在特定的行为和结果上,而是放在认知过程和解决问题上。

生成性目标的基本宗旨是通过活动过程培养儿童获得以知识体系为支持的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这是使儿童进入“知识本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获得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获得了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许多突发的问题,而问题的产生是有情境性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可能由外部事先予以明确规定。

例: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P128 自主性游戏

“生成性目标”对于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注意观察儿童兴趣点、个性特点等多方面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

2、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

特点:过程性

(四)表现性目标

引入: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奠基阶段。终身学习强调的人要不断学习,学会学习。因而在学前阶段,就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幼儿园的学习其实就是一个让儿童对学习感兴趣的过程。而我国学生比较缺乏这种学习能力。例:南方周末。我们的教育强调了记识。基本功扎实,但是学习和实际相脱节。中国的教育更喜欢使用行为目标,而缺乏对学生创造性、个性化的培养。——引出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有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所提出的。表现性目标旨在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强调个性化,不是规定儿童在完成一项或多项学习活动后准备获得的行为,而是指明儿童将在其中作业的情境、儿童将要处理的问题、儿童将要从事的活动任务,但它不指定儿童将从这些遭遇中学到什么。简单来说,表现性目标意在成为一个主题,儿童围绕它可以运用原来学到的技能和理解了的意义,通过它拓展和拓深那些技能与理解,并使其具有个人特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

表现性目标不同于行为目标,它没有标准答案,因而对儿童的评价也不同,它采用一种美学评论式的评价模式,即对儿童活动及其结果的评价是一种鉴赏式的批评,依其创造性和个性特点检查其质量与重要性。

例:语文雷人标准答案

特点:

1、反对把教学目标技术化的取向。

2、注重儿童的自主性、创造性、个体性,注重课程的情境性。强调个人接受既有文化时个性化,强调个人对文化的创造性发展。

3、不主张完全取消行为目标。

在艾斯纳看来,这两种目标模式对课程来讲都是需要的,且也都存在于课程实践中,但他们需要不同的课程活动和评价过程。行为目标适合于表述文化中已有的规范和技能(概括人的较低层面的素质),从而使进一步的探索成为可能;表现性目标则适合于表述那些复杂的智力性活动,已有的技能和理解是这种活动得以进行的工具。并且,这类活动有时需要发明新的智力工具,从而导向创造性的活动,这使文化得以扩展和重新构建而保持勃勃生机。

4、允许差异的存在,评价上主张一种批评、鉴别式的评价方式。

(五)、体验性目标

体验性目标,不是以儿童表现出某种变化为直接目的,而是期待儿童自身产生某种特定内容的体验。体验分为两种:

1、直接体验:游戏、活动。

2、间接体验:读书、试听。

对于儿童来说,最重要的是直接体验。幼儿感官丰富有利于其自身认知的发展,因而在幼儿园中,教师要让儿童多进行游戏活动,多和大自然亲密接触,体验社会生活。在体验中丰富感官认识,促进儿童身体、思维、自信心等能力的发展。

强调体验性学习。书P55

第三节

学前教育原则

原则是儿童观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每一位教师应该将这些原则内化,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体现。

一、儿童本位

平等看待每一位儿童

(一)保障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 教育的阶级性 精英主义

大众主义:每一位适龄儿童都应当平等地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①平等:每一个适龄儿童都有均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平等、公平②高质量:每一个适龄儿童所接受的是到达一定质量规格和标准的学前教育 介绍美英等国学前教育的情况,反观中国的学前教育。

(此处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讨论我国的学前教育、十二五规划)我国学前教育还很薄弱,尚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毛入园率仅50%且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困境主要表现在:

(1)入园难

(2)农村等贫穷偏远地区学前教育的落后、缺乏(3)学前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二)热爱儿童、尊重儿童

对于儿童来说,在家庭中父母亲是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幼儿园中老师是十分重要的角色(依恋)。幼儿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师德。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儿童。教师的言行观念会影响儿童(小朋友:我们不要和他玩,老师说他是个坏孩子;流动儿童;父母亲的职业)

2、扎实的专业知识、高素质——能够正确的教学: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让儿童在幼儿园中感受到关怀,建立自信心,保护儿童的自尊心。正确地教育小朋友,帮助他全面发展。

3、杜绝体罚。(怎样看待体罚这个问题,怎样界定体罚,适当组织同学讨论)这一点适用于幼儿园。学前教育不仅幼儿园,同时也是家庭、社会的共同教育。在家教中,也存在打骂孩子。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例:偷窃行为

百度百科:体罚:是指通过对人身体的责罚,特别是造成疼痛,来进行惩罚或教育的行为。成年人(如父母或教师)对小孩身体使用的惩罚,其严厉性从打手心到打屁股不等。

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本段内容简略带过,学生可自己学习)

(一)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促进儿童情感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四)促进儿童交流能力的发展

(五)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六)促进儿童感知和运动能力的发展

三、个性化 解析“个性”。

我们常说的“个性”常指特例独行。

心理学:个性主要指在生物基础上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而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调控能力的、具有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心理结构包括自我调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三个系统。自我调控系统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个性发展和成熟的动力基础。这主要指自我意识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调节、控制,使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性、计划性和能动性,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情感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个性倾向性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活动的内在动力,标志着个性活动的方向性和指标性。着主要是指决定一个人的态度和对现实的积极性、选择性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家孩子管、人生观和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系统是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性格系统、气质系统和能力系统。个性是在儿童2岁左右开始萌芽,3-6岁是儿童个性形成的开始时期。在这一时期,自我意识、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已经初步发展。

个性发展:

1、全面发展,特别是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

2、有独立性,独立的思维,不要永远人云亦云——会学习会思考的表现(招聘中,喜欢有思想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公司有活力。国家也同样)

3、个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交融,它们不是对立的关系。

4、个性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发展个性、充实个性就需要不断的吸取新知识。独立的思想也是因为要多看多读多交流才能形成,要终身学习。——学期教育是基础。

在教育中,主张个性化教育,反对一刀切的教学。要充分尊重儿童的独立性、自主性;充分调动儿童参与探索的积极性,保障每一个儿童以多样个性为出发点的活动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幼儿园的使命在于,培养每一个儿童成为自立的、活动的合作的学习者,构筑学习共同体。

四、重视游戏

游戏伴随着儿童发展,儿童在游戏中成长。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游戏对于儿童来说,不仅是他们实践社会生活的桥梁,也是他们全面发展的需要,儿童除了满足生理需要外,还要通过游戏来满足精神需要,游戏时儿童的权利。

1999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再次强调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1、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2、游戏时对幼儿园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3、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邱学青P125)

(一)游戏的特征(邱学青P12-13)

1、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具有愉悦性

游戏可以给儿童带来快乐。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处于身体的最佳、最自然、最轻松的状态,带给儿童快乐的享受。

2、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具有主动性

儿童之所以游戏,就是因为处于自发、自愿的需要。游戏的目的存在在于主体的内部需要,游戏是由内部动机引起的。儿童在游戏中将显示难以实现的愿望,降低到实际能力所能承受的水平,使自己成为游戏的主人,主宰儿童自己的世界,不受他人支配。因而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儿童玩医生病人游戏)

3、游戏时一种假装行为,具有虚构性

4、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具有有序性

(二)定义

游戏时儿童在某一固定时空中,遵从一定规则,伴有愉悦情绪,自发、自愿进行的有序活动。(操作性定义: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变量含义的方法。)

(三)游戏与儿童身心发展(详见:邱学青P24-44)

1、游戏与儿童认知的发展

(1)游戏与儿童语言发展:提供语言实践机会(自我中心语言、交流沟通语言)(2)游戏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自由游戏能够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游戏与儿童问题解决:不同类型的游戏对儿童解决不同类型问题的作用(邱P32)

2、游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1)游戏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催化剂(2)游戏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逐渐学习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3)游戏促进儿童的同伴交往

(4)游戏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3、游戏与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1)游戏可以让儿童体验积极的情绪,帮助儿童宣泄消极的情绪(2)游戏可以丰富、深化、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

4、游戏与儿童身体发展

(1)游戏是发展基本动作的重要途径(2)游戏促进儿童运动能力的提高(3)游戏促进儿童的身体发育

学前教育史教案 篇5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明确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主要是儿童公育,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主要是天子宫廷内的学前教育,掌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胎教的国家。教学内容:原始社会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及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奴隶社会的宫廷学前教育;奴隶社会胎教的实施。

教学提示:重点是奴隶社会的宫廷学前教育;难点是奴隶社会胎教的实施。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节 中国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

一、原始社会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

1、社会公育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

在原始社会,由于社会资料公有,没有阶级、没有家庭,所有的成员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在一定集团内,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进行着集体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因此,对儿童的教育也是由整个原始人群或氏族部落共同承担。对儿童实施公育成为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

2、社会公育内容: 在原始社会,对儿童实施的社会公育,其教育内容均与儿童今后将要参加的集团内共同的生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1)生活和劳动教育。原始社会对儿童实施公育,其教育内容均与儿童今后将要参加的集团内共同的生产与生活密切相关。现代民族学也证明了这一点,如对我国少数民族鄂温克族人(解放前仍处于父系氏族社会)和基诺族人(解放前尚处于原始社会农村公社阶段)的调查报告。

(2)思想教育。思想教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3)审美意识教育。《尚书·舜典》“帝曰:夔kui!命汝典乐,教稺子,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稺,亦作稚,幼儿。稺子,泛指小儿。

(4)军事体育教育:部落战争需要军事体育技术与强健的体能。

二、原始社会后期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

原始社会后期,大约在五帝时期(公元前2700年),我国原始社会进入了部落联盟和军事民主制阶段,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时期。历史即将跨入阶级社会的门槛,这是便产生了名为“庠”(xiang)的教育机构。据史籍记载,“庠”是虞舜时代的学校名称,如《三礼义宗》中说:“虞氏之学名庠。”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庠”还只能说是学校的雏型,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所。

“庠”这种机构的形成是经过一定过程的。“庠”的原意就是养羊的地方。《礼记·明堂位》“米廪lin,有虞氏之庠也。”这里的“庠”由家畜饲养场所变成了粮食仓库。孟子:“庠者养也。”《说文解字》:“庠,礼官养老。”《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三、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

2.教育没有专职人员。原始群落的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体现了“长者为师”。

3.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与儿童日后将要进行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4.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采取口耳相传、在实践活动中结合实际的示范和模仿而进行教育。

5.教育活动没有专门的场所,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采取随时随地、分散进行的教育形式。

第二节 中国奴隶社会儿童的学前教育

公元前21世纪,我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私有财产便开始形成,原始社会逐渐解体,慢慢向奴隶社会过渡。夏代开始,我国进入奴隶社会。夏代(前21世纪-前16世纪),是奴隶制形成的初期,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经历400多年。商代(前16世纪-前11世纪),是奴隶制发展时期,经历了600年左右。西周(前1066年-前771年),是奴隶制全盛时期,经历了300年左右。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是奴隶制走向崩溃的时期,经历了300年左右。

在社会发展的这一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机构的建立,文字的出现,学校开始产生。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与此相对应的学前教育也开始出现。

一、奴隶社会的宫廷学前教育

(一)意义和任务

奴隶社会家天下的宗法制和贵族专政决定了培养天子的重要性。

(二)奴隶社会的胎教

胎教:是指通过对孕妇实施外界影响,或通过孕妇自我调节达到作用于体内胎儿,使其能良好地发育、生长的教育过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最早实施胎教的是西周文王的母亲太任。西周还建立了胎教制度,以加强从外部对孕妇进行的约束。“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青史氏之记》记载:“古者胎教之道,王后有身,七月而就蒌室,太师持铜而御户左---”

(三)奴隶社会学前教育计划的制定:西周按儿童年龄大小来制定循序渐进的学习计划 《礼记 内则》中记载的学前教育计划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礼记·内则》:“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pān)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

(四)保傅之教与乳保之教

为加强对太子的有效教育,在奴隶社会时建立了保傅教育制度和乳保教育制度。

1、保傅教育制度: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太师、太保、太傅合称“三公”,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道之教训。《大戴礼记·保傅》中记载“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

西周除设“三公”外,还置有副职“三少”即少师、少保、少傅,他们常相伴太子左右,以影响和指导太子。

2、乳保教育制度:是指在后宫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母等,以承担保育、教导太子、世子事务的制度。

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师,教以善道者;慈母,审其欲恶者;保母,安其寝处者。据《礼记·内则》中记载,太子、世子出生后不久,即“异为孺子室于宫中,择于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皆居子室。他人无事不往。”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他们分别承担母后的部分职责,其中,:“师,教以善道者;慈母,审其欲恶者;保母,安其寝处者。”总之,由他们共同负责太子、世子德性的培养与日常起居的料理。

二、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

1.由于家庭的出现,原始社会的儿童社会公育已经消失,而代之以家庭承担教育学前期儿童的任务。

2.由于奴隶主贵族居于统治地位,垄断着受教育的权力,因而儿童的学前教育也仅限于奴隶主贵族的家庭中实施。

3.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已有了较明确的年龄划分。

4.对幼儿实施的学前教育不仅有着鲜明的阶级性,而且已经注意到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制定相应的学前教育计划。

5.奴隶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对学前教育尤为重视,不仅建立了针对君主教育的保傅制度与乳保教育制度,还提出了实施胎教的主张和具体要求。

作业与思考:

1、为什么奴隶社会特别重视天子的学前教育?采取了什么措施?

2、我国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如何?

第二章中国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发展

教学目的:了解我国封建社会儿童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以及封建社会胎教的发展,明确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是家庭学前教育。

教学内容:封建社会儿童的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内容;

封建社会胎教学说的发展演进及经验和局限。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封建社会儿童的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及内容,教学难点是封建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节 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

背景知识:

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

1、皇家与国家的统一,但聘用皇室以外的人来管理国家(政权)

2、科举成为人们的晋升之阶

3、乡土社会、农业社会(皇权不下县,靠血缘、家长、族长、皇帝)“忠孝”

4、强调伦理道德的力量,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5、家庭的重要性:在封建社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子女与社会的最早接触点,也是我国古代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场所。

6、重视学前教育:养正于蒙。张载《正蒙·中正篇》“蒙以养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者之功也。”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序论》“谓之《正蒙》者,养蒙以圣,功之正也。圣功久矣,大矣,而正之惟其始。蒙者,知之始也。孟子曰:“始条理者,智之事也。”其始不正,未有能成章而达者也。”

罗泽南《小学韵语》“教人之道,首重发蒙;蒙以养正,是曰圣功。…人之初生,至善者性;仁义礼智,天之所命。恻隐辞让,羞恶是非;蔼然四端,扩而充之。幼而不学,遂失天真;性漓情怪,不可为人。父兄之教,当及其时,长其良能,充其良知。”

一、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 1.为培养统治阶级人才服务

历代统治者多重视教育,建立学校,目的是通过学校教育为封建社会培养“建国君民”的统治人才。

(1)邸第: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的萌芽。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和帝的妻子邓皇后,曾征召汉和帝的弟弟济北王与河间王的子女四十余人(年龄在五岁以上)及邓家近亲子孙三十余人,在宫廷开办邸第,教这些孩童读经书,其中还为年幼的儿童专设教师和保姆。邓皇后每天早晚亲自到邸第对孩子们抚育教导,监督学业。这是中国最早学前教育机构的萌芽,因为只局限在一定的大家族内,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学前教育机构。邸第的出现,是封建宗法家族制度下的产物。

《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2)太学:封建社会一种重要的官学机构,西汉武帝时建立,为造就官僚后备军而设立。董仲舒“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源也。” “学而优则仕” 2.齐家治国的基础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孔子:“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家教与治国的逻辑关系:本源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中家与国的密不可分。皇位实行嫡长继承制,百姓以血缘关系论亲疏。父权与君权名异实同。“家之不宁,国难得安。”由此,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提出国之本在家,欲治其国,须先齐家的观点,并赋予家庭人口生产、物质生产、教育三重功能,使中国传统的家庭具有特殊的意义。《孟子·离娄上》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3.光耀门楣

如果说齐家治国是政治家为古代学者学前教育制定的终极目标,那么光耀门楣则是普通家庭实施学前教育的实质动机与最切近实际的目的。

将个体的光荣与家庭的荣耀联系起来,根源于中国社会的特点。“一人当灾,全家遭殃”“株连九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望子成龙”

二、学前家庭教育内容 儿童生活常规

常规,一般指生活规则和行为规则,用以约束人的行为,培养良好习惯。常规教育一般包括生活常规和行为常规。(1)礼仪常规的训练

封建礼教是封建时代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体系。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礼”的核心在于辨名分、定尊卑,使君臣、夫妇、长幼、上下各有等级差别,从而确定各类人际关系的准则及相应的行为规范,使每个人都能在自己所处的位置上安守本分、循规蹈矩,从而稳定整个社会秩序。

古代关于儿童生活常规的教育,概括为“幼仪”或“童子礼”,基本上都是为封建礼教服务。生活常规总的原则是谦卑、恭谨、稳重。

幼仪教育是对幼儿言行举止必须符合“礼”的规范的教育,就是对幼儿进行符合礼仪的姿态训练,对儿童的坐、立、行、跪、拜、饮食起居等各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儿童与家中长辈的关系礼节:“应对、进退之节”,包括:长辈召见之礼和求见长辈之礼。《礼记·曲礼》:“将上堂,声必扬”,即事先发出声音以使长辈有所准备,不可突然推门而入。“将入户,视必下”,即进屋时应放低视线,不可四处张望。

《童子礼》规定:“凡见尊长,不命之进,不敢进。进时当鞠躬低首,疾趋而前。”(2)养成卫生习惯

南宋教育家朱熹“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 “饮食照管勿令污坏;行路看顾,勿令泥渍。”

朱熹在《童蒙须知》中指出:“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常令洁净。” 清人朱柏庐也要求子弟“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

(二)初步的道德教育

1、孝悌

孝:主要是要求幼儿从小不违背父母的意志,服从父母绝对权威的习惯。

悌:要求儿童自幼兄弟友爱,为兄的爱护弟弟,为弟者敬爱兄长。兄弟和睦、家族兴旺 《吕氏春秋·孝行》中说:“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孝悌之道成为古代道德的根本。孝:尊敬长辈 悌:兄弟友爱

“孝”的教育,主要是要求幼儿从小养成不违父母意志,服从父母绝对权威的习惯。清代学者李 秀《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居家杂仪》中也指出:“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无得专行,必自禀于家长。”均突出了父母的绝对权威。

对幼儿进行“孝”的教育,还要求幼儿自小养成敬奉双亲的习惯。《孝经·纪孝行》中说:“孝子之事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 《礼记·曲礼》中要求儿子对父母应做到“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即冬天应使父母温暖而不受寒,夏天应使父母凉爽而不受热,晚上要为父母铺好床,早晨要向父母请安。东汉时的黄香是实行这种孝行的典范,《三字经》中说“香九龄,能温席”,讲的就是黄香九岁时对父母非常孝顺,寒冬时能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暖被窝。因此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辩证地看待古代“孝”的教育,“借正父子之论,以严君臣之分”——本质,即突出父权的“孝”,旨在强化对皇权的“忠”,而且这种“忠”、“孝”是不问是非的“愚忠”、“愚孝”,它完全扼杀了儿童的个性与自由,成为制造奴性和奴才的渊薮,这是我们应当批判的。对幼儿进行“梯”的教育,主要是要求孩童自幼兄弟友爱,为兄者爱护弟弟,为弟者敬爱兄长。“孔融让梨”的故事在封建社会曾广为流传,并在学前家庭教育中作为进行梯的教育的典型事例而屡被引用。

2、崇俭

提倡节俭,切勿奢华,这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农业文明古国,农村的稳定决定着朝廷的安危。农业生产艰辛,丰收得之不易,一如唐诗中所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提倡勤俭并举。“一生之计在于勤”,但只知勤若不能节俭,勤劳所得很快就会化为乌有。明清之际学者孙奇逢在其《孝友堂家训》中告诫弟子说:“居家勤俭,孰为居要?博雅曰:„勤非俭,终年老瘁,不当一日之奢糜。‟”他说,勤与俭相比,“似俭尤要”。

3、诚信

诚信就是诚实无欺。

幼儿的心理特征:明人李贽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幼儿的天性纯洁美好,“绝假纯真”。不正确的影响或幼儿自身因自夸或惧过,有时也会说谎,导致日后欺诈之心生长的萌芽,逐渐丧失“童心”,“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要卫护此诚实无欺的“童心”,使之不失,长辈应从正面进行引导教育。而幼儿年幼无知,难辨是非,长辈又应以自身诚实的行为来引导幼儿,《礼记·曲礼》中说:“幼子常视勿诳。”元人陈澔释为:“常视之以不可欺诳,所以习其诚。”《韩非子·外储上说》中讲到的春秋时期的曾参杀猪的故事为人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另外,《韩诗外传》中也记载了一则孟母教子无欺的故事,都给后人留下了很好的榜样。

一旦小孩子由于某种原因说了谎时,父母则应该及时训诫,予以纠正,以杜绝此类事情的再度出现。宋代邵博在《闻见后录》中曾记载史学家司马光儿时剥核桃皮的一件往事,便是很好的例证。

4、为善

善,在封建社会主要是指合乎道义、合乎礼仪的事。由于儿童年幼,不可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善事,故许多家长都非常重视教育幼儿行小善戒小恶,积小善以成大德。三国刘备遗诏教训后主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清人张履祥在《训子语》中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西汉的贾谊在《新书》中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孙叔敖幼时见到两头蛇的故事。这些都说明了古人重视教育幼儿为善积德,积小善成大德是很可取的。

(三)文化知识教育

由于“万般成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支配,文化知识教育便成为众多家庭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

封建社会家庭对幼儿实施的文化知识教育,主要是教他们识字、学书、听解《四书》,以及学习一些名诗、名赋、格言等。

识字教育是文化知识教育的重点与起步,在有条件的家庭中,幼儿的识字教育一般在3-4岁便已开始,并且有的家庭还很注意研究识字教学的方法。

清代学者蒋士铨4岁时,其母“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即撇)、磔(zhe,即捺)、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以竹丝代笔合成字,不仅能引起儿童兴趣,而且对于儿童清楚字的笔画结构亦有益处,此外,她的教学方法还运用了教学中的巩固性原则。

王筠《教童子法》 “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ju匆忙,急忙)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识日月字,即以天上日月告之。识上下字,即以在上在下之物告之,乃为切实。纯体字既识,乃教以合体字。又须先易讲者,而后及难讲者。” 清代学者崔学古、唐彪等都曾对幼童识字教育进行过研究。

封建社会对于幼儿识字启蒙教育的字书教材的编写颇为重视,秦时李斯著有《仓颉jie篇》,赵高作《爱历篇;汉时司马相如撰《凡将篇》,史游作《急就篇》;南朝周兴嗣的《千字文》与宋代王应麟的《三字经》,以及无名氏的《百家姓》,简称“

三、百、千”,则是古代蒙学字书编写的代表作,它们流传极广,甚至为朝鲜、日本所学习。这些字书虽不是专为家庭幼儿教育而编,但实际上许多家庭已经将它们作为家教识字课本,原因在于这些教材编得生动活泼,而且均采用韵语,或三言句,或四言句,句短合仄ze,读来朗朗上口,便于幼儿记诵。此外,它们虽都按集中识字编排,但并非字的机械组合,而是把它们巧妙地组成富于思想意义的句子,由此介绍日常生活常规、自然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教育等。可见,从严格意义上讲,它是分散与集中识字相组合的教材,这种编写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诗赋教育 ??由于诗赋是科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故在家庭中亦极为重视对幼儿进行诗赋知识的启蒙。当时在家庭中主要是选择汉赋中的某些名篇、唐宋诗词中的某些名家作品让幼儿背诵。最为常见的教材有《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和北宋汪洙的《神童诗》等。着意于使幼儿养成乐学、勤学的学风??? 常常鼓励幼儿要从小立下大志,以此作为勤学苦读的目标和动力。

三国诸葛亮在《诫子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视志向为成才的前提与保障。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历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根据不同孩童的资质进行鼓励向学。“极慧者,必摘其短以抑之,则不骄;极钝者,必举其长以扬之,则不退;倦者,必加以礼貌(如习礼、呼字之类),则不鄙;稍长,必励以蒙工(如理书、默书之类),则不佻。”

(四)幼儿身体保健教育

“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

第二节 封建社会胎教的发展

一、封建社会胎教学说的发展演进

1、秦汉时期《黄帝内经》

2、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了胎教作用的基本理论“外象内感”。也就是说孕妇所接触的外界物象会直接感应到体内胎儿。

3、孕妇饮食的调理

二、古代胎教的经验和局限

1、注重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2、注重孕妇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3、注重胎教和母教的结合

4、有些非科学的理论

三、封建社会学前教育发展的特点

1.打破了过去奴隶主贵族垄断学前教育的局面,使学前教育成为普通平民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前教育的内容大为丰富,涵盖了德智体诸方面,并出现了许多专为幼儿编写的用于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方面的教材;

3.对幼儿的潜能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挖掘,学前教育内容的难度与广度均有较大的增加; 4.学前教育的实施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在实施过程中,总体上是重教轻养; 5.儒家思想规范指导着学前教育的实施。作业与思考:

1、请分头收集“

三、百、千”,下节课汇报这几本古代儿童读物的特色。

2、请收集古代家庭教子的先辈,让他们讲讲他们的的故事数则。

3、请采访你家里的前辈,他们的家庭教育是如何进行的?

4、请阅读一位古代或近代名人的传记,看他们的家庭是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的? 第三章 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教育思想

教学目的:了解贾谊、朱熹、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明确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总结古代学前教育思想中有积极意义的主张。

教学内容:贾谊论早期教育;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古代学前教育思想中有积极意义的主张。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教学难点是古代学前教育思想中有积极意义的主张。

第一节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颜之推简介 颜之推之生平:

颜之推出身士族,深受儒家名教礼法影响,又信仰佛教。但他博识有才辩,处事勤敏,应对闲明,所以在南北胡汉各政权之下,先后都受宠任。他年逾六十的一生中,“三为亡国之人”,行踪遍及江南、河北、关中,又死在南北统一之后的隋开皇年间,所以经验、阅历都较丰富,非南朝或北朝局促一隅的高门士族所可比拟。他著作《颜氏家训》被后世称为“家教规范”。

一、早教

“教妇初来,教子婴孩” ,儿童的教育为什么要及早进行?

1.认为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有条件的还应在儿童未出生时就实行胎教。孔子“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俗谚“教妇初来,教子婴孩”

2.主张儿童出生之后,便应以明白孝仁礼仪的人“导习之”。“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

3.颜之推认为早期教育之所以重要,至少有两条原因:其一,幼童时期学习效果较好,得意较大。“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其二,人在年幼时期,心理纯净,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大。

4.认为早期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认真接受父母的习惯在内,能够“使为则为,使止则止”。

二、威严有慈

父母对孩子从小就要严格要求,勤于教诲,不能溺爱和放任。

1.主张正确处理慈爱与严格要求二者之间的关系,慈爱和严教结合。“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

2.批评当时许多家庭父母对子女“无教而有爱”。“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反奖,应呵反笑。”

3.主张父母对孩子从小就要严格要求,勤于教诲,不能溺爱和放任。“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惧而生孝。”

4.认为肉体惩罚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推崇棍棒教育。“笞chi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

鞭挞体罚犹如以苦药治其疾病,“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

三、均爱勿偏

1.家庭教育中,切忌偏宠,平等对待子女。“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亦当矜怜。”

“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饰,冀其自改。” “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

2.偏宠孩子,意愿与效果相反,值得家庭教育者深思。

四、应世经务

1.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行道以利世”,要掌握“应世经务”的真实本领。

2.批评当时许多世族子弟不学无术,饱食终日,庸庸碌碌,知识浅薄,夸夸其谈,不务实学,脱离实际。

他抨击了当时教育培养出来的尽是不可理事、脱离实际的人物:一类是玄学空谈家,他们虽然评古今事务,但“及有试用,多无所堪。……保俸禄之资,不知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以应世经务”。另一类是死守章句的腐儒,他们整天“诵短句,构小策”,却完全脱离实际,“施之经务,怠无一可”、“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梲zhuo竖也(梲:梁上的短柱);……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桼迟也”。这两类人实是废才,于国家毫无用处。3.主张要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学习各种杂艺:琴、棋、书、画、数、医、射、卜等。还要熟悉农业生产知识。他特别强调要掌握一技之长,以为立身之本,所谓“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五、重视风化陶染

1.重视家庭中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对年幼者的示范作用。风化是指“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颜之推认为“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家长的言行常被儿童奉为金科玉律,即所谓“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强调父母必须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2.十分重视让儿童置身于比较优良的社会交往的环境之中。“慎择友”,“必慎交游”

颜之推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3.认为语言的学习应该成为儿童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事一物,不经查考,不敢随便称呼。学习语言要注意规范,不应强调方言,要重视通用语言。

第二节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背景知识:宋代的社会状况

1、唐末五代社会离乱,纲常失调,世风日下

2、中华民族的信仰或文化逐渐建立的过程(儒学哲学化)

3、轻武崇文

一、朱熹的生平及思想

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wu)源人,今江西婺源县,南宋时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朱熹时代的科举考试有点类似于美国今天的大学入学考试。朱熹认为,通过科举实现进入上层社会对学生来说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所以他向学生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准则:把你学习时间的30%花在考试上,剩下70%的学习时间用于个体的成长,毫无疑问,对于今人而言如果能够将这一准则变成现实,许多文科大学都会为此感到欣慰。

1178年朱熹东山再起,出任“知南康军”,尽管他重新入仕,却未忘自己的学者身份。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即: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要”。“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接物之要”。

这个“白鹿洞书院”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而其“学规”则成为各书院的楷模,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朱熹与理学(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理与气、理与欲

理存在于古代圣贤的书籍当中,教育就是学习古代圣贤的书本知识。因此重视环境和书本知识的学习。(外烁、环境和师友的影响)“支离事业” 重视蒙养教育

1、重视蒙养阶段的基础教育作用。

“古人之学,因以致知为先,然其始也,必养之于小学”。把人的受教育阶段划分为“小学”和“大学”。

“小学”指8-15岁。强调学“眼前事”即“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三、要求慎择师友(外烁的作用)

1.对于普通的士大夫家庭,慎择幼儿的教师应自慎择乳母开始。“乳母之教,所系尤切”

2.儿童稍长,应开始注意培养儿童辨别是非、交游益友的能力。

家信《与长子受之》“交游之间,尤当审择,虽是同学,亦不可无亲疏之辨”

至于如何决定交游的亲疏,他指出“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谀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益友”应近之,“损友”则应远之。3.对太子、皇孙来说,师友的选择就更为重要。(晚年做过帝师)

十分重视太子、皇孙的择师问题,“夫太子,天下之本,其辅翼之不可不谨”

四、提倡正面教育

1.在教育工作中一贯重视和提倡以正面教育为主,曾说“尝谓学校之政,不患法制之不立,而患义之不足以悦其心,而区区于法制之末以防之,……亦必不胜矣”,又说“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而之而后有持循哉?” 2.对于儿童教育更为强调积极诱导,少消极限制。“多说那恭敬处,少说那防禁处”

3.非常重视榜样的教育作用。在《小学》一书中,收录了大量古今圣贤的“嘉言懿行”,供儿童模仿学习,力求能使儿童从中“学到做人的样子”。

3.对儿童的日常生活行为的规定也主要着眼于进行正面的具体的指导。

“凡著衣服,必先提整衿领,结两衽、纽带,不可令有缺落”“凡写文字,须高执墨锭,端正研磨,务使墨汁污手”等等。

4.对教师提出指导、示范和适时启发的要求。“指引者,师之功也”

“师友之功,但能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尔”。把教师对学生的适时启发比喻为“时雨之化”,认为“譬如种植之物,人力随分已加。但正当那时节,欲发生未发生之际,却欠了些子雨,忽然得这些子雨来,生意岂可御也”

第三节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背景知识: 明代的社会状况

1、宦官专权

2、宋代理学成为正统统治思想

3、宋明的主观唯心主义理学(心学)得到了大发展。理在心中,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即理,致良知”。强调人的个性的发展与高扬,强调教育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一、王守仁生平介绍: 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王阳明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9月30日亥时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其远祖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其父王华,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据《年谱》记载,他出生前夕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梦醒时王阳明刚好出生,祖父便为他起名叫王云,乡中人亦称其降生处为瑞云楼。然而,他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一天一位高僧经过,抚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为守仁,此后他便开口说话了。这个故事有点神话色彩,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幼年时并未显示出聪慧和才华。

一、顺导性情、鼓舞兴趣

教育应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最重要的是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

1.教育儿童应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2.顺导儿童性情进行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兴趣在提高儿童教育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生意萧索,日就枯槁”

3.尖锐地批评当时流行的无视儿童兴趣,摧残儿童天性的传统教育方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拒囚” “视学舍如囹狱”、“视师长如寇仇”

二、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王守仁认为,儿童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儿童的精神、身体、智慧都处于发展之中,是一个“精气日足、筋力日张,聪明日开”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量力施教,不可拔苗助长。

三、因材施教,各成其材 考虑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

四、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儿童的学习包括:歌诗、习礼、读书。“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教,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

作业与思考:

1、你有学前教育思想吗?讲讲你的学前教育思想?

2、我国古代的学前教育思想有何总体特点?你对其如何评价?我们应借鉴什么,批判什么?

3、我国古代学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分为几个流派?反映了何种教育规律?

4、请访问你周围的老师和家长,看看他们有何幼儿教育思想? 第四章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颁布,把握蒙养院与蒙养园的异同,了解外国教会设立的学前教育机构是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一部分,掌握康有为的儿童公育思想。

教学内容: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背景;蒙养院制度的确立和实施;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康有为的学前公育思想

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蒙养院制度的确立和实施,教学难点是康有为的学前公共教育思想及其评价。

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一节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背景

一、客观需要:社会化大生产,妇女走出家门,从事社会职业。

中国封建社会是封建守法家族制度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其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家庭教育。自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近代工业,大工业的出现,使不少妇女走进了工厂,如纺织厂、缫丝厂,学前教育完全由家庭承担已不适应。

二、舆论基础和思想准备:近代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的引进和传播。

近代一系列思想家对本方幼儿教育的介绍,提出的建立学前教育制度的主张,是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思想基础。

三、制度上容许:清末新政的改革。

1904年“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学前教育的地位,建立了蒙养院制度。标志着我国的学前教育开始摆脱家庭教育,逐步向由社会专门教育机构组织实施的方向发展。

第二节 蒙养院制度的确立和实施

一、蒙养院制度的建立

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中为学前教育专门制定了《奏定蒙养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这是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第一个法规。

(一)蒙养院的对象

保育教导3-7之儿童,每日不得过4点钟。

(二)蒙养院的设置

附设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

(三)蒙养院保姆的来源与培训

乳媪、节妇训练而成。由其中识字的充任。

二、蒙养院制度的实施

(一)女子师范中保姆的培训

1907年,清政府正式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中国女子教育由此取得合法地位。同年在上海开办了第一个私立保姆传习所。

(二)蒙养院的设立

1、官办蒙养院

中国最早创办的公立幼儿教育机构,是1903年(光绪29年)武昌创立的武昌蒙养院。并招收15-35岁女子,专门学习幼儿师范课程。这是中国幼儿师范教育的萌芽,但不久就停办。

2、私立蒙养院

天津严氏蒙养院,是私立蒙养院中办的很有名的。由清末翰林院编修严修所设,聘请日本人大野铃子为老师,从日本购进教学设备,招收亲友子女和附近邻居子女。

三、特点:

1、过渡性,虽有制度,但实施不充分。是家庭教育的辅助形式。

2、迈出了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第一步。

3、蒙养院制度建立是至上而下的。是随着近代学制的出现而勉强出现的。

4、抄袭日本。基本依照了日本明治三十二年颁行的《幼稚园课程保育设备规程》,在实施中,较正规的蒙养院教员都由日本人担任,设备也从日本进口。

5、“中西结合”。蒙养院的办院纲领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第五章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1912年-1949年)

教学目的:了解中华民国时期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情况,包括幼稚园的课程、各类幼稚园的建立和发展概况、幼稚园师资的培养概况、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学前教育。

教学内容:中华民国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幼稚园课程;各类幼稚园的建立和发展;幼稚园保教人员的培养;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学前教育。

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新学制中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内容和师资培养,教学难点是评价新学制中幼稚园的课程标准。

第一节 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

一、蒙养园制度的建立

1912年公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蒙养院改名为“蒙养园”,附属于各级学校内或单独设立。明确规定蒙养园的师资训练要在女子师范学校中开展。但蒙养园并未单独成为学制系统中的一级。它的建置是其他教育机构的附属部分,附属在小学和女子师范学校、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内。但与晚清相比,已纳入到真正教育机构之中,这也是学前教育地位提高了的标志。

二、幼稚园制度在学制体系上的确定

1922年《学校系统改革案》“壬戌学制”。主导思想是“美式教育”,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此学制规定在小学下设幼稚园,并把学前教育正式列入学制系统。改变了以前蒙养院和蒙养园在学制中没有独立地位的状况,确定了学前教育机构在学制系统中作为国民教育第一阶段的地位。

第二节 幼稚园课程

1932年我国颁布了中国的《幼稚园课程标准》,这是我国第一个自己制定的统一幼稚园课程标准。

一、幼稚教育的总目标

1、增进幼儿身心健康

2、力谋儿童应有的快乐和幸福

3、培养人生基本的优良习惯(包括身体、行为等各方面的习惯)

4、协助家庭教养幼稚儿童,并谋家庭教育的改进。

二、课程范围

音乐、故事、儿歌、游戏、常识、工作、静息、餐点。

三、教育方法

1、强调照顾儿童的喜好,不必强求一致地活动。教师要进行引导和个别辅导。

2、采用设计教学法。主张由学生自发地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保教活动用单元活动的形式,打破各科目界限,把教学分成若干单元,每一个单元以一个问题为中心,所有活动都要围绕这个中心进行。

3、强调儿童要做户外活动,认为自然界、家庭、村庄、城市、工商业都是儿童最好的活动场所。

4、引导儿童,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做。

5、教师要做观察、教育记录,对儿童的身体、性情、喜好都要记录下来,作为研究和施教的材料。

6、儿童的玩具用品尽量利用废物、天然物和日用品。

7、教育活动要与家长相结合,也中向家长宣传幼稚教育和家庭教育方法。

四、评价

1932年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它是由我国的专家和学者在总结自己实践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学前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因此,既体现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洋为中用的特点。

五、各类幼稚园的建立和发展

1、厦门集美幼稚园

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于1919年在集美学校内成立,是一所私立的独立设置的幼稚园,招收幼儿百余名,请陈淑华为主任。

2、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幼稚园

1919年开设,均为南京高等师范工作人员子女,这个园注重儿童特点,在探索幼稚园课程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上,很有特色。

3、北京香山慈幼院

正式成立于1919年,其前身为慈幼局,主要收容无家可归的儿童,后由水利督办熊希龄自任院长,收容香山附近孤儿。

4、南京鼓楼幼稚园

是陈鹤琴创办于1923年,该园以研究幼儿心理与教育为中心,开始创办在陈鹤琴家中,后得东南大学教育科赞助,1925年在南京鼓楼购地3亩建园,称南京鼓楼幼稚园。

5、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这是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由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于1927年创办。该园办园宗旨为建设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招收贫苦农村孩子30名,园舍设备皆以节约为原则。作业与思考:

1、试析学前教育制度在民国时期的演进。

2、试评《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内容和意义。

3、结合本章所举的一些代表性幼稚园,分析民国时期幼稚园教育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第六章 共产党领导下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的方针和政策、各种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概况,明确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的实施措施、保教人员的培养和提高措施。

教学内容: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的方针和政策;老解放区托幼机构的主要形式;老解放区学前儿童保教内容和方法;老解放区保孝队伍的建设 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各种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和发展的意义,教学难点是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的实施措施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方法:学生自学

第七章 现代学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教学目的:了解现代是我国学前教育思想发展最活跃的时期,了解陶行知、张雪门、陈鹤琴、张宗麟的生平与教育活动,明确他们的学前教育思想。

教学内容:陶行知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张雪门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陈鹤琴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张宗麟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陶行知的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难点是陈鹤琴的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

第一节

陶行知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安徽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陶行知,1891年生,原名文濬,后改知行,又改行知。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 学文学系。后留学美国,曾从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学习。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推动平民教育运动,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

陶行知原籍浙江绍兴府会稽县陶家堰,后迁居安徽古溪地方,不久又移居古城徽州(歙县)城西黄潭源村。陶行知的父亲名位朝,字槐卿。接管了祖上的一片酱园,后因社会经济萧条而破产倒闭。母曹翠(Lè)。陶行知生活的年代,是祖国的危难之际,多事之秋。自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由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到被帝国主义列强们用枪炮打开国门,被迫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陶行知,亲眼见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占中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们过着贫穷、愚昧、落后,受压迫、受欺凌的悲惨生活,出过洋,亲眼见到了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中的先进的东西。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强烈反差,重重地刺激着陶行知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陶行知自小十分聪敏好学。六岁时,曾在邻居家厅堂玩耍,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便坐在地上临摹起来,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以为神童,免费为其开蒙。后入家乡蒙童馆吴尔宽处就读。十五岁时,其母在歙县一所教会中学“崇一学堂”帮佣,陶行知经常到那儿帮母亲做些事,被学校校长英国人唐敬贤看中,免费让他入学读书。他在睡觉的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他三年的课程两年学完,并以优异成绩毕业。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1909年他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他更加自觉而刻苦努力地学习,以便能更好地实现报效祖国的愿望。读大学期间,在他倡导并主编中文版校刊《金陵光》上,他写了《金陵光出版之宣言》一文,号召全校同学,努力学习和工作,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报效祖国,“使中华放大光明于世界”。辛亥革命爆发时,他曾回乡投身革命运动。1914年,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1926年起草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1932年创办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宣传生活教育,提倡教学做合一及小先生制,要求教育与实际结合,为人民大众服务。设想以教育为主要手段来改善人民的生活。一二·九运动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影响下,积极宣传抗日,参加民主运动,进一步认识到教育应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服务。先后创办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培养出不少革命人才。并曾帮助一些进步青年前往革命根据地。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6年7月25日病逝于上海,终年55岁。

二、主要的幼儿教育思想

(一)创办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园

陶行知通过对当时中国幼儿教育的考察,指出当时国内幼稚园有三种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提出要办中国的幼稚园、省钱的幼稚园和平民化的幼稚园。

1、中国的幼稚园:吸收各国经验,结合中国实际,使中国的幼稚教育适合中国的国情。

2、省钱的幼稚园:教师要本国培养,本土选择,教育材料要就地取材,不必事事效法外国。

3、平民化的幼稚园:教育对象面对工农。

(二)解放儿童创造力

陶行知认为,儿童有很强的创造力,但在旧社会儿童往往受到各种封建礼教的束缚,身心得不到充分发展,因此要解放和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如何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1、解放儿童的头脑:让儿童自己去思考、去想。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陈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

2、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他指出自古以来不许孩子动手的错误,孩子好动手是他动脑、好奇、好学、好创造的表现。

3、解放儿童的眼睛:让孩子自己去看,去观察。要引导和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否则世界上的事物将在他面前白白流过。

4、解放儿童的嘴巴:儿童有问题要允许儿童问,不要尊从中国不许说话的旧习惯,小孩子只有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题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

5、解放儿童的空间:把孩子从鸟笼式的学校解放出来,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大社会,要解放他们的活动空间,扩大认识眼界,以发挥儿童内在的创造力。

6、解放儿童的时间:学校及幼稚园要给儿童自己学习的时间,不要把儿童全部时间占用。措施:充分的营养;建立良好的习惯;因材施教

(三)幼稚师范教育的改革

1、改造并创办幼稚师范学校

培养适合于农村幼稚教育的师资,以武术培养体魄,以园艺培养农人的身手,以生物学培养科学的头脑,以戏剧培养艺术的兴趣,以团体自治来培养改造社会的精神。因此,幼稚师范应开设这些课程。

2、采用艺友制的方法培养幼儿教师 艺:技艺、手艺;友:朋友。

做教师必须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学习,跟幼稚园教师结成朋友来学,书本知识只是纸上谈兵。做教师的途径一是从师,一是访友。

教师用朋友之道去带徒弟就是艺友制。亦师亦友。

陶行知最大的贡献在于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和为农民办教育的实践。这是五四民主思潮在教育界的反映。

第二节 陈鹤琴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

陈鹤琴,中国近现代教育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和幼稚团设备。一生主要从事于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

陈鹤琴,1914年(民国3年)8月清华大学毕业。同年考取公费(“庚款”)留学美国,与陶行知同行,就读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1919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硕士学位,1919年8月回国。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东南大学教授兼教务主任。1921年出版了陈鹤琴、廖世承合编的《智力测验法》,对智力测验作了详细的介绍。陈鹤琴是边知、边行、边写、边讲,即把研究、实践或发表互相结合在一起的一位学者。他同时研究儿童,同时办幼儿园,同时在自己的家庭里实施幼儿教育,同时宣讲儿童心理和幼儿教育。1922年出版《语体文应用字汇》,为第一本汉字查频资料,开创了中国汉字字量的科学研究。对编写小学课本和普及教育起了推动作用,也为陶行知、朱经农编写《平民千字课》课本提供了用字依据。1923年,创办中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 一 南京鼓楼幼稚园。1925年,他根据教学、研究、观察、实验中所积累的材料,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上、下册),商务印书馆出版。其中第一章“照相中看一个儿童的发展”,发表他的儿子陈一鸣从一个半月到两岁七个月的生活照片86幅,展示婴儿的发展进程,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这在当年可算是先进的研究方法。儿童心理的测验研究引进我国是比较早的。1927 年他在东南大学任教期间,兼任陶行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二院(幼稚师范院)院长,南京特别市教育局学校教育科科长,建立南京教育实验区制度。与陶行知合力创办樱花村幼稚园,开辟乡村幼稚教育基地。与张宗麟一起发表《我们的主张》一文,提出创办适合我国国情和儿童特点的幼稚园15条意见。又发起成立中国幼稚教育研究会,创办专门研究幼儿教育月刊《幼稚教育》。1928 年至1939 年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1928.9),创办多所小学、幼稚园和中学。1939年任中华儿童教育社主席。1940 年创办江西省立幼稚师范学校,并任校长。抗战开始,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下,投身于进步文化活动和抗日救亡工作,任上海市难民教育委员会及国防救济会难民教育股主任,创办救济会中学、儿童保育院、报童学校。次年,创办《活教育》月刊。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市教育局督导处主任督学。1945 年回沪任教育局督导处主任督学,接管外国人所办中小学,创立上海市立幼稚师范学校、后改名上海市立女子师范学校)。1946 年兼任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校长,生活教育社上海分社理事长。并先后担任中共创办的上海省吾中学、华模中学和报童小学校长、校董事会董事长。1948年4月,赴菲律宾,在马尼拉暑假小学教师讲习会讲学。8月,赴捷克参加世界儿童教育会议。解放前夕,两次遭国民党特务逮捕。民国38年(1949)5月曾先后两次遭国民政府当局逮捕,经上海五位大学校长联合营救获释。8月,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9月,出席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解放初期(1949——1952)陈鹤琴曾任春晖中学校董。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先后当选为全国和江苏省政协一至五届委员、副主席,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和南京分社主任委员,中国教育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会长。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等职。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一、二、三、四、五届委员,江苏省一、二、三届副主席。从50年代初起,由于“左”的思潮的影响,他的活教育思想受到错误批判。而他本人,在1958年也遭到错误批判,他的儿童教育思想被全盘否定。1959年,他不得不离开了自己长期从事而又深为热爱的幼儿教育工作。文化大革命后,陈鹤琴先生得到平反昭雪。除了担任社会和政府的一些要职之外,他当选为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1981年六一儿童节时,他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不忘儿童,并为儿童题词:“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一切为四化。”1982年,他在连说话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还写下了“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的肺腑之言。由此可见,陈鹤琴先生把毕生的精力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儿童教育事业,他不愧为著名的幼儿教育家。1979 年后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1982年12月30日陈鹤琴在南京病逝。终年91岁。

二、论幼稚园教育

(一)幼稚教育的中国化

1927年,在《我们的主张》一文中,提出了幼稚园发展的15条主张。幼稚园要适合中国国情。

陈鹤琴指出:“现在中国所有的幼稚园,差不多都是美国式的。―――要晓得我们的小孩不是美国的小孩,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环境与美国不同,我们的国情与美国的国情又不一样,所以他们视为好的东西,在我们用起来未必都是优良的,―――总之,幼稚园的设施,总应当处处以适应本国国情为主体,至于那具世界性的教材和教法,也可以采用,总以不违反国情为惟一条件”。

幼稚园要与家庭合作。

“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凡是儿童能学的而又应当学的,我们都应教他们。

三条标准:凡是儿童能够学的东西诮可能作为幼稚园的教材;凡教材须以儿童的经验为根据;凡能使儿童适应社会的,就可取为教材。

4、幼稚园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

5、课程设置应该以计划性和灵活性相统一。

6、课程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儿童的健康。

7、幼稚园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

8、幼稚园应特别注意音乐。

9、幼稚园应有充分适宜的设备。

10、幼稚园应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方法。

11、幼稚生的户外活动要多

12、幼稚园应采用小团体式的教学方法

13、教师应当是儿童的朋友。

14、幼稚园的教师应当有充分的训练。

15、幼稚园应当有种种标准,可以随时考查儿童的成绩,课程的中心和组织,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教师和幼稚生的关系,幼稚园和家庭的关系以及环境设备等。

(二)幼稚园的课程:

五指活动: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文活动。

(三)幼稚园的教学:整个教学法

三、活教育的理论

(一)“活教育”的目的论

1、“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要有合作的态度,要有服务的精神。(二)“活教育”的课程论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三)“活”教育的方法论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活教育的教学过程分为4个步骤: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发表创作,批评研讨。教师的责任:引发、供给、指导、欣赏。

作业与思考:

1、请思考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的特色是什么?对中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贡献有哪些?

2、请思考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的特色是什么?对中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贡献有哪些?

3、试比较陶行知和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的异同。

第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学前教育

教学目的: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概况,了解“十年**”对学前教育的破坏结果。

教学内容:建国初的学前教育改革;学前教育盲目发展与调整巩固;学前教育遭受全面破坏;学前教育的拔乱反正与恢复振兴。

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我国学前教育的经验与教训、《幼儿园的暂行规程》中“幼儿园的任务和目标”,教学难点是学前教育的拔乱反正与恢复振兴。

第一节 1949-1957期间的学前教育事业

一、学前教育的性质、任务和方针

1、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妇女参加劳动

2、公办和民办并举 幼儿园向广大工农开放 制定了《幼儿园暂行规程》。幼儿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学前师资的培养

第二节

盲目发展和全面破坏时期(1958-1976)1、1958年大跃进中,幼儿园特别是农村幼儿园大大增加。超出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师资质量低下。

2、学前教育专家和教师遭到批判。

3、文化大革命中,教育方针严重歪曲,管理体制遭到彻底破坏,师资培训全面取消。

第九章

当代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概述

教学目的: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的幼儿教育和21世纪初我国幼教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的状况。教学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的幼儿教育;21世纪初我国幼教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的幼儿教育概况,教学难点是21世纪初我国幼教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情况。

一、提高入园率

到2005年,全国学前3年幼儿受教育率达到55%,学前1年幼儿受教育率达到80%,大中城市普及学前3年教育,大面积提高3岁以下和3-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

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负责的体制 各级政府的职责:

1、国家制定有关幼儿教育的法规、方针、政策及发展规划。

2、省级和地(市)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幼儿教育工作,统筹制定幼儿教育的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政策并组织实施,积极扶持农村及老少边穷地区的幼儿教育工作,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3、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幼儿教育的规划、布局调整,负责公办幼儿园的建设和各类幼儿园的管理,负责幼儿园团长、教师的管理等

4、城市街道办事处配合有关部门制定本辖区发展幼儿教育的计划等

5、乡(镇)人民政府承担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办学责任,负责举办乡镇中心幼儿园,筹措经费,改善办园条件,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尊严和基本权利,为儿童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儿童多方面发展的需求,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关注个别幼儿差异,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促进体、智、德、美等全面发展。

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试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这是在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经验,并充分吸纳了世界范围内早期教育优秀思想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的。它的方向是指引儿童快乐地学习,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要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突出对幼儿的情感、兴趣、态度和个性的关注。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总目标是坚持“儿童优先”的原则,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这两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又将进入一个新阶段。作业与思考:

1、中华民国时期的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相比较有哪些异同?

2、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3、请电话采访或实地采访你身边的亲人请他们回忆他们的幼儿园生活。

第十章 古代东方国家的幼儿教育

教学目的:了解古代埃及、印度和希伯来的幼儿教育发展状况及具有宗教性的特色。教学内容:古代埃及的幼儿教育;古代印度的幼儿教育;古代希伯来的幼儿教育。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古代印度的幼儿教育,难点是古代希伯来的幼儿教育。

第十一章 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幼儿教育

教学目的:了解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幼儿教育发展状况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昆体良的幼儿教育思想。

教学内容:古代希腊的幼儿教育;古罗马的幼儿教育;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幼儿教育思想。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古代希腊的幼儿教育;教学难点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幼儿教育思想。第一节 古代希腊的幼儿教育

一、古代希腊的基本情况

大约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进入奴隶制社会。

希腊各部族建成了数以百计的独立城邦。由城市和周围农牧地域构成的奴隶制国家。最著名的:雅典和斯巴达。

二、斯巴达的幼儿教育

(一)概况

斯巴达是一个农业城邦,周围群山环绕,交通闭塞。该城邦是在外族入侵征服当地居民过程中形成的。斯巴达中有三种居民: 斯巴达人:统治者,正式居民,享用一切特权。人数少30000人。

皮里阿西人:拥有土地,可以经营农业和商业,有人身自由,但不享受政治权利。希洛人:斯巴达的土著居民,没有任何政治与经济权利,是奴隶。

少数的斯巴达要统治多数的希洛人,为了压迫希洛人,斯巴达人要求全体的斯巴达人成长为武士以保持国家的军事化,从而镇压奴隶们的起义。因此,军事体育教育就成为斯巴达教育的特点。

(二)斯巴达的教育状况

儿童属于国家所有,对出生的婴儿实行严格的体格检查制度。体格健壮者被允许活下来,身体孱弱或残疾者被弃于荒野。儿童7岁前由父母在国家的监督下抚养教育,主要由母亲承担。吃苦耐劳品性的培养。7岁后,男孩被送入名叫“教育场”的国家公育机关,过集体军营生活。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儿童终年赤足光头,冬天只能以单衣裹身,还常常吃不饱饭,做苦工,遭受鞭打,不许呼号。

学生们还被命令偷袭希洛人的营地,屠杀他们,以养成其凶残的性格。

二、雅典的幼儿教育

雅典三面环海,航海和贸易发达。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和保守的农业奴隶主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都想争取自由民的支持,结果雅典逐步建立了奴隶制度下的民主政体。在民主政体的条件下,雅典全体公民都有参加公民大会的权利,决定国家的一切事物。这种政治要求雅典公民具有全面的认识与“无所不包的才能与活动”。

因此,雅典人认为教育不仅要训练身强力壮的军人,更要培养具有多种才能,能说会辩,善于通商和交往的公民。

因此在雅典人中,逐渐形成一种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儿童在7岁前,由家庭负责教养。属于父母。一般由家庭女教师担任教育职责。教授音乐、故事、游戏、玩具、礼貌行为习惯的培养。

7岁后男孩子进入文法学校、体操学校和弦琴学校等各类学校学习,获得智、德、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

第二节 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幼儿教育思想

一、生平简介:

柏拉图(Plato,Πλ?των,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二、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 1.与苏格拉底相识

柏拉图出生在雅典附近的伊齐那岛,他家世显赫,但其青少年时期却是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与战争间频繁更迭的政体中度过的。柏拉图成年后,雅典城邦的生活开始趋于稳定,重新出现了歌舞升平的局面,人们开始出席各种社交活动,柏拉图与苏格拉底就是在一次赛诗会上相识的。当时,柏拉图带着自己的作品前去参加比赛,在举行比赛的剧场前,正好遇到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柏拉图也挤进了聆听对话的人群,听完苏格拉底的话,柏拉图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很多一直苦苦思索却找不到答案的问题,一瞬间豁然开朗,他当即拜苏格拉底为师,是年,苏格拉底61岁,柏拉图20岁。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处死,柏拉图愤然离开雅典,与一些门徒逃往麦加拉避难,由此开始了他在地中海沿岸的游历生活,先后到过麦加那、埃及、南意大利等地游学,结识了一些学者。这段游历生活是柏拉图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阶段。2.苏格拉底之死:可怕的民主?

雅典的民主时期,个体非鬼即兽,“人民”的意志和利益高于一切,“人民”可以牺牲任何“人”。而现代的民主政治,享有政治主权的是“人”,而非“人民”,“人”从属于“人民”,但享有作为个体的“人”的自由、独立和尊严不是民主保证自由,而是法律保证自由 3.《理想国》的蓝图

一个权力和能力相一致的理想社会。人民不能自我领导,他们没有充足的美德和才能。必须由“专家”执政并确保团结和忠诚。在一个健康的城邦中,权力应该掌握在胜任者手中,不是掌握在人民手中,或是无能和不公正的专制统治者手中。通过建立一个普遍的教育体系,使 每个人有同等学习的机会和在城邦中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就能实现这个理想。柏拉图认为人的天赋不一样。不是每个人都能当政治领导者。他认为国家的教育和培养能保证每个男人和女人在社会 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在社会 中发挥他们最能胜任的职能。因此在《理想国》中他隐喻将人分为三等:

金子做的,银子做的和铁和铜做的。这些人经过教育的培养才能各获所能。因此在《理想国》中他隐喻将人分为三等:

金子做的,银子做的和铁和铜做的。这些人经过教育的培养才能各获所能。

教育属国家所有,要平等对待所有儿童,不管他们的出身和性别为。所有学生在10岁到20岁时都接受相同的教育,主要科目是体操、音乐和宗教。培养强壮和协调性好的身体,对美的鉴赏力和具有服从、自我牺牲和忠诚的素养。

20岁时挑选最优秀的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特别是数学),一直学到30岁。进行再次挑选,让其中最优秀者再学习五年哲学,直到35岁。然后学习管理实际事务,学15年。50岁时,经过40年的学习、训练和经验后,这些人就成为国家的领袖。他们拥有绝对的能力和美德。

在第一次选拔中淘汰下来的人成为工匠、体力劳动者和商人。第二选拔中淘汰下来的人成为管理者和士兵。社会三个阶层:统治者(智慧)、管理 者(勇敢)生产者(节制)有智慧天赋的人统治国家、勇敢的人保护国家、节制的人生产食物和其他社会所需的物品。当每个人都从事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且所有社会职能都能得到最好发挥时,社会就是合乎正义的。

三、理念论:人类如何学习?

世界可分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现象世界:现实世界中可感知到的自然界。理念世界:精神世界。理念世界是万物的本原,是真实、永恒的。现象世界是不可靠的、不真实的。人由肉体和灵魂构成,人的灵魂先于肉体存在于理念世界中。当灵魂与肉体相结合“投胎”为人时,就暂时失去了对最高理念的认识和记忆,然而在现象世界万物的刺激下,又可把忘掉的记忆捡回来。教育就是引导人重寻记忆的过程。

四、学前教育思想

1、任务:培养美德

2、学前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和内容的选择

0-3岁,送到国家特设的育儿场,接受统一的照料和管理,女仆专职负责饮食起居,由国家最优秀的公民来实施教育,并用摇篮曲、儿歌等对婴儿教育。3-6岁集中到神庙的儿童游戏场上,由国家选派公民监督教育,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讲故事、做游戏和学音乐。作业与思考:

1.斯巴达的学前教育方式和雅典的学前教育方式有何不同? 2.西方教育从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中分别继承了什么?

3.柏拉图学前教育思想的特色是什么?和他的政治思想有联系?

第十三章近代六国的学前教育 教学目的:掌握英、法、美、德、俄和日本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演变。

教学内容:英国的学前教育;法国的学前教育;德国的学前教育;俄国的学前教育;美国的学前教育;日本的学前教育

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的学前教育;教育难点是英国和美国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近代英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近现代英国发展概况

1、世界上第一个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

二、近代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背景

1、大机器生产兴起,妇女参加工作,无人照管儿童,幼儿的健康和成长受到威胁。

2、工厂里经党雇佣童工,但这些童工需要接受培训,才能在工厂高效地工作。

3、由于没人照管,儿童混迹于社会,道德堕落

三、近代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1750-1850之间)

(一)欧文的幼儿学校

欧文在1816年创办新兰纳克幼儿学校,是英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为2-5岁的儿童设立幼儿游戏场,接收刚会走路的儿童,聘请热爱孩子的青年女子接任幼儿保姆,帮助幼儿发展体格和良好的品德。为5-10岁儿童提供免费入小学的条件。为10岁以上的童工、青年设立业余学习班,为成人举办实用知识讲座。1816年正式命名为“新兰纳克性格陶冶馆”。共招收3-6岁的儿童200多名。

(二)怀尔德斯平的幼儿学校

怀尔德斯平于1820年在伦敦斯平脱地区开设了一所幼儿学校。智育为主要内容。

两所学校都以贫民和工人的子女为教育对象,强调幼儿的安全和健康,强调游戏,强调幼儿的自主学习,反对死记硬背。

(三)政府的政策

1833年政府实行从国库拨款的教育补助政策。1840年枢密院教育委员会视学官首次发出关于幼儿学校检查项目的训令。对学校设备、娱乐和身体练习、劳动、艺术模仿、学习音标、自然常识、阶梯教室的教学纪律等方面进行检查,合格者政府提供拨款补助。19世纪30年代末,贫民子女的12%左右进入幼儿学校。

四、英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1850年之后)

(一)福禄贝尔幼儿园的引进

1851年德国人伦克夫妇在英国创立德语幼儿园,1854年又办英语幼儿园,提倡福禄贝尔的教学法,受到重视。1874年福禄贝尔协会宣告成立。1876年实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加考教育学、教育史、博物学、生物学、卫生学、体育、音乐、福禄贝尔著作,幼儿园作业等专业课。1881年教育法中还规定了在幼儿教育中,除读、写、算等传统的学力考试科目外,增加实物、自然以及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采用幼儿园的恩物和作业,注意手和眼的正确训练等。

五、近代英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特点:

1、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是由下而上的。先由民间兴起,然后得到国家的资助和监督。

2、小学化还较严重。有些幼儿园主要以幼儿的智育为主,有的教简单的识字等。

3、分层趋势:欧文的幼儿学校和怀尔德斯平的幼儿学校都招收一些下层人民的子弟,而福禄贝尔幼儿园招收则中上层人的子弟。

4、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特殊性的认识,在逐步突出学前教育的特点,不再将它看作的是小学的预备。

第二节近代美国的学前教育

一、近代美国的历史状况 通过纪录篇:《新国新梦》介绍美国

二、幼儿学校的兴办(19世纪前半期)1、1818年欧文的幼儿学校传入美国,1824年欧文在印第安纳州建立“新和协村”,1826年在此开办示范幼儿学校。招收对象为上层家庭4-8岁儿童,强调幼儿的健康保护和户外活动。后衰落,但欧文幼儿园的传入改变了美国人的观念,使他们开始重视学前教育。

三、私立幼儿园的建立(19世纪后半期)

(一)德语幼儿园

1855年,德国移民玛格丽特 舒尔茨开办了一所德语幼儿园,采用福禄贝尔教学法。对美国学前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1870年大概有10所德语幼儿园。

(二)英语幼儿园

1860年伊丽莎白 皮博迪在自己家里开办了美国第一所英语幼儿园。1867年皮博迪的幼儿园在美国已享有盛誉,但他自己 认为还没有充分理解福禄贝尔思想的精华,关闭幼儿园,赴德国拜访专家,到幼儿园参观实习。并到欧洲其他国家参观。1868年在其支持下,美国第一所幼儿师范学校在波士顿成立。聘请德国老师,灌输福禄贝尔思想。

四、慈善幼儿园的兴起

19世纪后期 慈善幼儿园的兴起,由个人、慈善团体和教会开办,招收贫困家庭儿童免收学费。1877年开办第一所。此后在肖夫人的努力下到1883年己建立起30所在内的免费幼儿园网。且于1870年成立幼儿园协会。

五、公立幼儿园运动

(一)公立学校运动(19世纪30年代)

(二)19世纪70年代公立幼儿园兴起

1873年美国第一所公立幼儿园在密苏里州的对路易市建立,这是一所公立小学里附设的幼儿园,由当时圣路易市教育局长威廉哈里斯创建。到1914年,几乎美国所有稍大的城市都建立公立幼儿园系统,一般附设在小学内,作为初等学校的第一阶段。公立幼儿园运动的影响:

1、幼儿园不再是单纯的民间慈善护理机构,而是发展成为整个公立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2、推动了幼儿园在美国的普及。

3、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幼儿园和小学脱节的情况。

4、将福禄贝尔的理论与美国现实相结合,既促进了幼儿园的美国化,又推动了美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

六、近代美国学前教育的特点

1、发展至下而上,先由民间兴起,然后得到国家的资助和监督。

2、从照搬到本土。从照搬英国的幼儿园和福禄贝尔幼儿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3、重视普及。国家重视普及学前教育

作业与思考:

1、近代英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特点?

2、近代美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特点?

3、讨论近代六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轨迹的异同。

第十四章:近代学前教育理论 教学目的:了解近代各位著名的学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掌握夸美纽斯、卢梭和福禄倍尔的幼儿教育理论,并能分析各位教育家教育理论的联系和区别及理论产生的条件。

教学内容: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理论;洛克的学前教育理论;卢梭的学前教育理论;奥伯尔林的幼儿教育理论;裴斯塔洛齐的幼儿教育理论和福禄倍尔的幼儿教育理论。

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夸美纽斯、卢梭和福禄倍尔的幼儿教育理论;教学难点是卢梭和福禄倍尔幼儿教育理论的产生背景和主要内容。学时:6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 讨论 学生自学

第一节 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生于1592,卒于1670捷克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处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他出生于新教家庭,大学毕业后任牧师,兼任学校校长。反对德国的统治失败后,流离于各国从事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著作:《母育学校》1633年出版,1652年改名为《幼儿学校》。这是历史上第一部学前教育专著。《大教学论》1632年写成,他的代表作,奠定了近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世界图解》1654年完成,这是历史上第一部依据直观原则编写的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看图识字课本。

二、学前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主导原则

1、泛智教育

将一切有用的知识教给一切人,并使其智慧得到普遍发展。

2、教育适应自然

教育要遵循自然界的秩序。“自然界”近似于客观世界,不仅包括大自然也包括人类社会。特别是大自然界存在着一种起支配作用的秩序,即普遍法则,他认为这些法则无论在动植物生活或人的活动中都发生着作用。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发展以及对人进行教育,也应服从这一原则。

(二)儿童观和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反对基督教原罪论认为儿童是上帝的种子,生而具有和谐发展的根基。反对虐待儿童。儿童是种子、嫩芽,如果要使生长成为有用的人,必须在他身心形成的最早阶段就开始教育。“任何人在童年时代播下什么样的种子,那他老年就要收获那样的果实”。父母要注意儿童的教育,施以虔信、德行、知识和体育在内的全面训练。

(三)母育学校的性质和任务 适应男女儿童的4级单轨学制。

出生—6岁,婴儿期,儿童在母育学校接受家庭教育。

6-12岁 童年期,儿童由设在每个村落的国语学校进行初步教育 12—18岁少年期,由设在每个城市的拉丁语学校实施教育 18-24岁 青年期 通过设于省或王国的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母育学校将为儿童奠定体力、道德和智慧发展的基础,作为人生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应当把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中所当具备的全部知识的种子播种到他的身上”。

(四)母育学校的教育内容和用书

1、保健

“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育妇的保健和婴儿的锻炼和娱乐。

2、德育

必须在幼年生活的头几年就为他们的每种良好德行奠定基础。就让儿童学习节制、整洁、礼节、尊敬长辈、诚实、不损害他人、不嫉妒、落落大方和爱劳动等品质。

道德教育的方法:训斥、榜样和练习

3、智育

训练幼儿的外部感觉、观察力及获得各类知识、同时发展语言、思维,为他们以后在初等学校里的系统学习作好准备。

课程:自然、光学、天文学、地理学、年代学、历史学、家务、政治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学、音乐、语言等科学。“应当把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所应当具备的一切知识的种子播植到儿童身上”。、父母教育指导书及教材

父母及保姆的责任,儿童所学各科大纲,教学方法。为儿童编写可直接供其观赏的图画书。

(五)论幼儿的游戏及玩具

应该让儿童常常有事可做,乃至像蚂蚁一样不停地忙碌,凡是儿童喜欢的东西,只要对儿童没有害处,那么就应让他们通过玩而得到满足。父母要指导参与游戏

(六)劳动和语言教育

(七)进入公共学校的准备

儿童是否适宜进入公共学校学习,可看该儿童是否符合以下标准:

1、该儿童是否真正获得母育学校所应学会的东西。

2、他对问题是否有注意和辨别、判断的能力。

3、他是否有进一步学习的要求或愿望。

父母没有准备就将其子女送往学校是不智之举。

1、在儿童接近入学的时候,父母、家庭教师和监护人应当以快乐的心情尽力鼓舞儿童,好像节日和收获葡萄季节快到时那样;要告诉儿童入学获得学问是何等美好的事情。

2、应当用各种方法努力激发儿童对于未来教师的信心和爱戴。

三、在学前教育史上的地位

1、详细论述了教育的作用及人受教育的可能性。

2、在历史上第一次把学前教育纳入其充满民主色彩的单轨学制

3、撰写了历史上第一部幼儿教育专著《母育学校》,以及与其配套的亦可堪称历史第一的看图识字课本。《世界图解》

4、首次深入“研究了在家庭条件下学前教育的完整体系,规定了它的目的、内容和基本方法”。

第二节卢梭的儿童教育思想

一、卢梭其人(1712-1778)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1778年),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著名的哲学家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他出生后不久母亲便离开了人世。卢梭10岁时,父亲被逐放,离开日内 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儿子。1728年卢梭16岁时,只身离开日内瓦。卢梭长年做临时工,他默默无闻,到处谋生,漂泊四方。他有过几起罗曼趣事,其中包括与泰雷兹·勒瓦瑟的风流韵事,他俩有5个孩子,他把所有这五个孩子都送进了一家育婴堂(他最终到了56岁时才与勒瓦瑟结婚)。

1750年,卢梭在30岁时一举成名。第戎科学院开展了一次有奖征文活动,题目是《论科学与艺术是否败坏或增进道德》。卢梭的论文论证了科学和艺术进展的最后结果无不益于人类,获得头等奖,使他顿时成为一代名人。随后他又写出了许多其它著作,其中包括《论不平等的起源》(1755),《埃罗伊兹的故事》(1761),《爱弥尔》(1762),《社会契约论》(1762)和《忏悔录》,所有这些著作都提高了他的声望。此外卢梭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写了两部歌剧:《爱情之歌》和《村里的预言家》。

虽然起初法国启蒙运动的自由主义作家有几位是卢梭的朋友,其中包括德尼·狄德罗和达朗贝尔,但是他的思想不久就开始与其他人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卢梭反对伏尔泰在日内瓦建立一家剧院的计划,指出剧院是所伤风败俗的学校,结果他同伏尔泰反目,成了终生的仇敌。此外卢梭基本上属于情感主义,与伏尔泰及百科全书派成员的理性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1762年起,卢梭由于写政论文章,与当局发生了严重的纠纷。他一生的最后二十年基本上是在悲惨痛苦中度过的,1778年他在法国埃及迈农维尔去世。

二、自然主义教育观

1、确立儿童的地位

他批评封建教育不顾儿童的天性发展,抹杀了儿童与成人的区别,以致不根据儿童的特点施教,硬把对成人适用的教育强加于儿童。这种教育,在他看来,无异于使儿童成为教育的牺牲品。

“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期有儿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

2、卢梭主张教育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而实施。教育考虑人的自然发展的进程,并据此作为 确定教育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的基础。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3、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

身心发达、体脑健全,不受传统束缚,天性发展的新人。他们不依从任何固定的社会 地位和社会职业,能适应各种客观发展变化 的需要。

三、教育的年龄分期

1、婴儿期(0-2)体育,以身体的养护和锻炼为主。

2、儿童期(2-12岁)感觉训练为主。

3、少年期(12-15岁)智力教育和劳动教育

4、青年期(15-20岁)道德教育(品行、宗教和性教育)

四、论幼儿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一)原则:把儿童当作儿童对待,把儿童看作教育中的一个积极因素,教育要适合儿童天性的发展,保持儿童的天性。

(二)方法

1、给予行动的自由:卢梭认为人具有自由的天性,在所有的财富中最为可贵的不是权威而是自由。教育就要给儿童以行动的自由,但不是放纵。

2、合理的养护和锻炼:主张在乡村中养育孩子,认为空气对儿童的体格健康作用很大,尤其在生命开始的头几年更为显著。同是要锻炼儿童的体格,使他们能够忍受各种艰难困苦。

3、感觉教育:卢梭认为人的认识过程分为感觉和判断两个阶段,认为“知觉,就是感觉;比较,就是判断”。人的智力无非就是比较和判断的能力,我们的感觉力无可争辩地是先于我们的智力而发展的,我们先有感觉,而后有观念。有感性的理解做基础,理智的理解才得以形成。因此,必须锻炼儿童的感官,通过它们学习正确的判断。

4、模仿:用榜样的力量去教育儿童,因为儿童具有爱模仿的天性。

5、自然后果法:卢梭认为上帝在使人自由的同时,对人的力量也施加了极其严格的限制,以致即使人滥用给予的自由也不能扰乱总的程序,即人做了坏事,就自受它的恶果。如果儿童打坏了家具,你另忙着给他另外的家具,让他感觉到没有家具的不方便。他打破房间的窗子,你就让他昼夜都受风吹,别怕他受风寒。第三节 福禄贝尔的幼儿教育理论

一、福禄贝尔其人:

福禄贝尔(1782-1852)德国教育家,被公认为是19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几个教育家之一,现代学前教育的鼻祖。他不仅创办了第一所称为“幼儿园”的学前教育机构,他的教育思想迄今仍在主导着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方向。生平简介 早期

1782年4月21日,福禄贝尔出生在图林根森林中的一个村庄奥伯韦斯巴赫(Oberweissbach),是兄妹5人中最年幼的一个。奥伯韦斯巴赫几世纪以来以草药贸易闻名欧洲,几个家族多年来控制了草药商人穿越欧洲的贸易路线。他的父亲(死于1802年)是当地正统路德会的牧师。他任职的那座教堂今天还在,拥有欧洲所有教堂中最大的讲坛,可容纳12个人。1783年2月,福禄贝尔9个月时,他的母亲病死,1785年父亲再婚。

小福禄贝尔被继母和忙于工作的父亲所忽视,度过孤独的童年。曾有一次,继母把他关在地窖里,不许吃晚饭,后来又忘记了放他出来。当她早晨开门时,对小福禄贝尔居然非常整洁,他的头发也梳过了,感到非常惊讶。她问他为何关在地窖里一夜还能如此整洁,他回答说,“当你把我关到地窖里以后,我真正的母亲来和我度过了这一夜。早晨她还梳理我的头发,平整我的衣服。”继母被这个事件所震惊,便允许福禄贝尔去STadt-Ilm 他的舅舅家,他的舅舅也是一位路德会牧师。

1792年,10岁的福禄贝尔去小镇Stadt-Ilm 与慈祥的舅舅同住,开始得到家庭的温暖。此后4年中,他在当地的国民学校上学。1796年,他领受了坚振礼。15岁时,他不再继续上学,成为林务官学徒,培养他对大自然的热爱。1799年10月,他进入耶拿学哲学科学习数学和植物学,当时耶拿大学是德国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费希特和谢林等大哲学家都在此讲学。1年多以后(1801年),福禄贝尔因无力缴纳学费而中途退学。1802年,他的父亲去世。

此后几年,福禄贝尔回到家乡,从事过土地测量师助手、见习林务员、贵族农场会计等许多工作。

开始教育生涯

1805年,23岁的福禄贝尔前往法兰克福,准备深入研究建筑学,将来成为一名建筑师。就在这一年,他偶然遇到法兰克福模范学校的校长、著名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弟子格吕纳,进入这所学校担任教师和校长助理,从此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这所学校是按照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进行教育改革的一所实验学校。在这里,福禄贝尔接触了裴斯泰洛齐的著作。当年8月,他就前往瑞士伊弗东学院,拜访裴斯泰洛齐,在那里考察了14天时间。回到法兰克福以后的第二年(1806年),福禄贝尔到霍尔茨豪森男爵家中担任家庭教师,直到1811年。其间在1808年,他得以陪同男爵家的两位少爷去瑞士伊弗东学院接受教育,为期两年。这一次福禄贝尔在伊弗东学院既学习又任教,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受益匪浅。1811年,29岁的福禄贝尔结束了家庭教师的工作,再次进入大学深造。他首先进入哥廷根大学,次年又转入柏林大学,在此他对魏斯(C.S.Weiβ)教授的晶体学深感兴趣,他相信从晶体发育中可以找到对自然和人类生活普遍规律的解释。

1813年,受费希特的影响,福禄贝尔加入了抵抗拿破仑侵略的爱国运动,成为卢真志愿步枪队的一员。一年后战争结束,福禄贝尔退伍,在柏林大学矿物学博物馆担任助理。1816年,福禄贝尔在施塔提尔姆的格里斯海姆创办了一所学校——德国普通教养院(Die Allgemeine Deutsche Erziehungsanstalt),第一批学生是6名男孩,其中3个是他自己的侄儿。1817年,福禄贝尔把这所学校迁到鲁道尔施塔特的凯尔豪,4年前的战友、在教育思想上志同道合的朋友米登多夫(W Middendorf)和朗格塔尔(H Langethal)也来到凯尔豪帮助他办学。当时正值施泰因(Karl von Stein)领导普鲁士改革,倡导民主,因而凯尔豪学校受到欢迎,几年内学生增加到50多人。1818年,36岁的福禄贝尔与霍夫迈斯特女士(W Hoffmeister)结婚。

在凯尔豪,福禄贝尔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著作,还创办了《教育家庭》周刊。1826年,他的代表作《人的教育》出版。

在1820年代,根据1819年通过的卡尔斯巴德决议,普鲁士开始限制国内的自由运动,凯尔豪学校也受到牵连,学校陷于崩溃。1831年,福禄贝尔流亡到瑞士。创办幼儿园

1836年,福禄贝尔回到家乡图林根,开始指导和帮助母亲们教养幼儿,并着手设计一套符合教育要求的游戏材料。

1837年,年已55岁的福禄贝尔在凯尔豪附近的巴特布兰肯堡创办了一所“发展幼儿活动本能和自发活动的机构”儿童游戏活动机构,招收3~7岁幼儿,并运用自己在数学和建筑学方面的专长,为儿童设计了6套玩具,称为恩物(德语:Spielgabe;英语:Froebel Gifts),以球、立方体和圆柱体为基本形态,供儿童触摸、抓握。是上帝设计给幼儿玩的,是上帝恩赐的,所以被称为恩物。1840年,热爱大自然的福禄贝尔为这个机构创造了一个新词——幼儿园(Kindergarten),这也是这个词汇的来源:幼儿园如同花园,幼儿如同花草,教师犹如园丁,儿童的发展犹如植物的成长。同时,他在欧洲首先给了妇女专业位置——幼儿园教师。1844年,布兰肯堡幼儿园迁往马林塔尔城堡。1848年欧洲革命以后,普鲁士政府开始查禁国内自由因素。1851年,教育部下令取缔幼儿园。福氏因此遭受重大打击,后来由一位伯爵夫人继续致力于这项推广工作。1852年6月2日,70岁的福禄贝尔在马林塔尔住宅的楼上安祥地去世,当时环绕在他身边的人几乎没发觉他已经过世了。床头悬挂着他最喜爱的拉斐尔的绘画圣母和圣婴。因为他在幼儿教育的发展,有极大的贡献,被称为幼儿教育之父。

二、论教育的一般原理

(一)上帝是万物的统一体 万物中有一永久不灭的法则,此法则乃万物赖以生存,并支配及统一万物,此统一者就是神。万物从神而来,神是万物之源,她在万物中掌管万物,支配万物。人的使命就是表现上帝的精神。

(二)人是不断发展的

人作为宇宙万物中的一员,是不断发展的,总是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直到永恒的目的,即展现上帝的精神。

每个人诞生都具有4种本能:活动的本能、认识的本能、艺术的本能、宗教的本能 儿童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婴儿期:养护期 幼儿期:生活期 少年期:学习期

(三)教育必须适应自然 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内在本能,尤其是活动本能的自发表现,也是幼儿时期最纯洁、最神圣的活动。活动本能日后将会逐渐发展成创造本能。因而对儿童的教育,不应加以束缚、压制,也不应拔苗助长,而是应当顺应其本性,满足其本能的需要,如同园丁顺应植物的本性,给植物施以肥料,配合以合适的日照、温度。如此,蕴含在人里面的神性将得以在人性里逐步被唤醒而体现出来。教育必须适应儿童自然的生长和发展次序。教育必须遵从每个儿童的个性。

三、论幼儿园的作用和任务

根据上述观点,福禄贝尔认为,游戏和手工作业应是幼儿时期最主要的活动,而知识的传授只是附加的部分,穿插其中。幼儿园上课只需要用口语,不需要学习文字。而教师最主要的责任,是妥善地加以指导、设计各种游戏活动

四、福禄贝尔的恩物

恩物:为满足儿童活动和游戏的需求,福禄贝尔设计了创作了幼儿园的玩教具,他认为这是上帝的礼物,所以称为恩物。

作业与思考:

1、卢梭的幼儿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2、福禄贝尔对世界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3、夸美纽斯、卢梭和福禄贝尔幼儿教育思想的异同点有哪些?

4、请利用网络,搜集福禄贝尔的恩物视频,下节课请同学介绍与观摩。

第十五章 20世纪六国学前教育

教学目的:掌握英、法、美、德、前苏联和日本六国在20世纪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演变情况和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美国的学前教育;英国的学前教育;法国的学前教育;德国的学前教育;日本的学前教育和前苏联的学前教育。教学提示:教学重点美国的学前教育和英国的学前教育发展概况和主要特点;教学难点是前苏联的学前教育发展概况和特点。

第一节 现代英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二战前的学前教育制度

(一)保育学校的创立(nursery school)

1870年初等义务教育法规定5岁为义务教育开始的年龄。

1905年教育委员会规定:地方教育行政当局开办的学校有权拒绝5岁以下的儿童入学。1913年麦克米伦姐妹开设的“野外保育学校”招收5岁以下贫民和工人的儿童。(1919年接受国库补助)

明确提出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增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办学宗旨。注意幼儿的手工教育、言语教育、感觉训练、家政活动和自由游戏,强调儿童的个性发展。

(二)费舍法案

191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费舍法案》,正式将保育学校纳入国民教育制度中,并把保育学校的设立和援助问题委托给地方教育当局。规定除伙食和医疗费外,对保育学校实行免费入学;决定对13所保育学校实行国库补助。

(三)《哈多报告》1933年

1、保育学校对城市儿童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建议将保育学校作为“国民教育制度中理想的附属机构”。成立7岁以下幼儿为对象的独立的幼儿学校。

3、幼儿学校的教师应遵循保育学校的原理,通过开展体育、游戏、会话、唱歌、手工、国画等活动使6岁以下的幼儿获得知识。

(四)幼儿教育方法的改革

注重儿童身心自由发展、培养良好习惯的教育,取代传统幼儿学校中强调写、算的正规教育和死记硬背、惟命是从的压抑性教育方法。二、二战后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白特勒法案1944年 初等教育由3种学校实行

1、为2-5岁儿童设保育学校

2、为5-7岁儿童设幼儿学校(义务教育)

3、有的地方如果设立5-11岁的初等学校。可在校内附设保育班,招收3-5岁的儿童。5岁以后为义务教育的阶段。

(二)《普洛登报告》和1972年的《教育白皮书》

1967年普洛登女士经过调查发布于关于“儿童与初级学校”的报告书。

1、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大量增加保育设施的数量,尤其要在教育不发达的地区尽快设立“教育优先地区”。

2、应在学前教育地区增加更多的教育成份,由教育部门将尚由卫生部门负责管理的日托机构接管过来。

3、凡年满3-5岁幼儿开学 后任何时间都能入学。

4、幼儿教育应以20人为一组划分一个保育集体。1-3个保育集体组成一个“保育中心”所有保育集体每60人配备1名有资格的教师,每10人至少配备1名修完2年课程 的保育助长来担任每天的保育工作。

5、在公立保育机构得到扩充之前,地方教育当局有义务对非盈利私立保育团体进行援助,以资鼓励。

6、管理

1972年教育大臣萨切尔发表了《教育白皮书》提出要“扩大幼儿教育”。预计在10年内实现幼儿教育全部免费,并扩大5岁以下的儿童教育。

1、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2、确保有相当数量的教师队伍

3、政府提供必要的经费。

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1978年3岁儿童入托占15%,4岁儿童入托占53%,但尚未达到白皮书规划的50%和90%的指标。

三、当代学前教育概况及新发展

(一)学前教育概况

英国学前教育机构主要包括:单独设立的幼儿园(2岁时入园);附设于小学的幼儿班(3岁入园)。此外还有由家长自己组织管理的游戏班以及在日托部门领导下的日托工中心等。英国的义务教育开始于5岁,因而保育学校和保育班是指对5岁以下的儿童而言的。5-7岁的儿童则开设学前班,附属于 小学内,属初等义务教育之列。幼儿园分公立和私立。

公立幼儿园和幼儿班由地方教育行政当局管理,经费半数来自于教育部的补助费,其余由来自各种途径,如自愿捐款等。幼儿园不收学费。

私立幼儿园一部分直接受教育部的补助,而大部分靠家长所交费用。

幼儿园课程:没有任何正式的课程。幼儿以自由活动为主。幼儿园主要是训练幼儿的感觉,培养其观察事物的能力,以获得自身与环境的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幼儿身心得到健全发展。

第二节 现代美国的学前教育

一、20世纪上半期的学前教育

(一)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

1、理念依据 霍尔:复演说

杜威:教育目的是培养儿童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自主活动为主要形式等。

2、兴起与发展

主要领导人安娜 布莱恩和帕蒂 史密斯 希尔。

安娜 布莱恩:公开批评福禄贝尔幼儿园的缺陷,在自己的幼儿园应用新法教学。认为应将儿童看作是主动的、活泼的人,教师应帮助孩子自己想而不是强迫幼儿领会恩物。帕蒂 史密斯 希尔:设计希尔积木

3、特点

强调研究儿童心理身体发育中的特征

强调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协调进行科学的实证研究和指导 注重学前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 注重幼小衔接 家园合作

过分强调活动,超出了儿童的能力范围

(二)蒙台梭利热

(三)保育学校的传入

1915年芝加哥大学教授夫人以团体名义自发开设第一所保育学校。1919年第一所公立的保育学校成立。

二战期间政府对保育学校进行了经济援助,数量猛增。

二、20世纪后半期的学前教育

(一)学前教育机会均等运动 1965年秋美国推行了《开端计划》(head start program)是美国政府实现学前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而实行的一项重要计划。

由联邦政府拨款将贫困而缺乏文化条件的家庭4-5岁的幼儿免费收容到公立特设的学前班,进行为期数月到1年的保育,内容包括:体检、治病、自由游戏我,集体活动,户外锻炼、校外活动,文化活动等。

一般对5岁儿童进行为期8周的短期课程教育,对4岁儿童进行1年的长期课程教育。

计划中的学校是借用小学、教堂、集会场所的房子或运动场的一角来进行的,保育时间一般为3-4小时。到1977年受惠者达100万人以上。

(二)幼儿智力开发运动 “芝麻街”

1、佩里学前教育研究计划

2、学前教育研究实验

蒙台梭利、布鲁纳、皮亚杰的儿童教育思想颇受亲睐。

三、80-90年代的学前教育 信息社会,美苏不再争霸

1983年《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开始了整体性、综合性的教育改革。

1、学前教育观念的演进

空前重视学前教育,全美50个州全把幼儿教育纳入公立学校系统中。在功能上强调保教结合

教育目标上强调整体性:社会性、谁知、情感 教育内容上注重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教育对象上面向全体。5岁100%入学。3-4岁逐年增加。

美国对6~18岁儿童和青少年实行义务教育,但大部分州的5岁幼儿进入小学附设的幼儿园(班)是免费的,也就是说,这些州的义务教育实际上包括了学前一年,在那里,一般学校的学制是从幼儿园算起的。美国的小学,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均设有幼儿园(班)。幼儿园(班)顺理成章地由学校领导,其人事、经费、师资、设备等也均由学校统一管理。据了解,美国约有90%以上的5岁幼儿进入了这样的幼儿园。这对加强幼、小衔接,为儿童入小学作准备,是有利的。

从渠道看,办园单位有政府机关、学校、科研机构、军队、医院、宗教慈善团体、企业和私人。从形式看,有全日制或半日制的幼儿园、托儿所、日托中心、保育学校;也有计时制或咨询游戏性质的托儿站;还有一些以艺术训练为主的幼儿艺术学校。一般托幼机构招收孩子的年龄,幼儿园4~5岁,托儿所是2岁左右到5岁。从教育因素与保育因素的比重关系看,幼儿园的教育因素就多些。一般来说,两者兼有的混合性质的园所较多。

全美国没有统一尺度的教育大纲、教材和标准,连评估的方法各地也相差较大。各州制定的幼儿教育的法规也不相同。园所有选择教材、选择参加评估组织的自由。各州教育厅只对任教的幼儿教师的资格规定统一标准,这是幼教管理上的唯一行政规定。

在美国,每个园(所)的办园宗旨、目标、教育内容、形式、方法都不尽相同,各有千秋;每个园所都是最充分地利用本园(所)。及周围的有效资源,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办园(所)。它们之间是不可能相互替代或简单合并的,显示了其强烈的集团个性。

2、学前教育的发展实施

加强立法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增加学前教育的政府拨款。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管理。

3、学前教育类型的多样化

4、学前师资培训

幼儿园教师要有学士学位 硕士学位优先 作业与思考:

1、二战后英国和美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2、英、美两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给中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3、搜集关于当代英、美两国学前教育事来发展的资料。

第十六章 现代学前教育理论

教学目的:了解现代学前教育史上的各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掌握杜威、蒙台梭利德可乐利的教育理论。

教学内容:爱伦凯的幼儿教育理论;杜威的幼儿教育理论;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理论和罗素的幼儿教育理论。

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杜威、蒙台梭利和德可乐利的教育理论,教学难点是杜威的学前教育理论。

第一节 杜威的儿童教育思想

一、杜威生平简介 约翰·杜威(John Dewey)是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一位评论家说他是“实用主义神圣实用主义神圣家族的家长”(M.怀特)。如果说皮尔士创立了实用主义的方法,詹姆士建立了实用主义的真理观,那么,杜威则建造了实用主义的理论大厦。他的著作很多,涉及科学、艺术、宗教伦理、政治、教育、社会学、历史学和经济学诸方面,使实用主义成为美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杜威在公元1859年10月20日出生,他诞生在一个中产阶级的杂货商家中。他的家乡在新英格兰的维蒙特州的贝林顿。这个地方向来习于自治,崇尚自由,笃信民主制度。

杜威小的时候有点害羞,并不是很聪明的小孩,不过他很喜欢看书,是大家公认的书虫。他在中学毕业之后,就进入当地的维蒙特大学就读。大学的时候,杜威修过希腊文、拉丁文、解析几何及微积分,大三开始涉猎自然科学的课程,大四时,他才更广泛地接触到人类智能的领域。

1879年,杜威大学毕业,开始了他一直想要从事的教职工作,并且继续研读哲学史。1882年,杜威首次发表论文,这三篇论文被刊登在全国唯一哲学学术论文的杂志上,对他自己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鼓舞。后来,杜威拿到博士学位,也结了婚,他六个孩子中最聪颖的老三后来不幸因病夭折,对他和太太的打击很大。1879年毕业于佛蒙特大学,1884年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884-1888,1890-1894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188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哲学。1894-1904年在芝加哥大学任哲学系、心理学系和教育系主任,1902-1904年还兼任该校教育学院院长。1904-1930年,他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兼任教授教职。还担任过美国心理学联合会、美国哲学协会、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主席。1896年他创立一所实验中学作为他教育理论的实验基地,并任该校校长。反对传统的灌输和机械训练的教育方法,主张从实践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口号。其教育理论强调个人的发展、对外界事物的理解以及通过实验获得知识,影响很大。杜威曾经到世界许多地方演讲,宣扬他的想法,他曾经到过中国、印度访问,因此他的思想也影响着美国以外的地区。

1894年,杜威跟他妻子创立了实验小学,后因归并的问题,遂辞职离去。之后他到了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19年,他曾经先后在北京、南京、杭州、上海、广州等地讲学,他还去了苏联、土耳其、南非及墨西哥等地。1952年去逝。

二、教育的本质

1、教育即生长: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各种自然倾向和能力的正常生长”,这种生长即不是一个从内部将潜能展开的过程,也不是一个从外部进行塑造的工作,而是仰赖于儿童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因此,要正视儿童的需要,并提供相应的环境。

2、教育即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学校必须呈现和简化现实的社会生活,其方法是提供过去由家庭负责的那些教育因素,把各种不同形式的主动作业如烹调、缝纫、木工等引进学校,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

3、教育即经验的不断重组与改造:

经验即动词的经历与体验,也是名词经验,教育就是使儿童在经历与体验中,不断地获得经验,不断地改造已有的经验。

三、幼儿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一)游戏与作业

杜威十分重视活动在教育中的意义,充分肯定了游戏和作业在教育上的重要地位。他认为,游戏和作业能减少校内生活和校外生活之间的人为隔阂,能供给种种动机,使儿童注意那些有显著教育作用的各种材料和制作方法,并能使儿童能力合作,了解知识材料的社会背景。学校的任务就是设置一个环境,使游戏和工作的进行能促进儿童道德和智力的成长。

(二)幼儿教育的课程和教材

杜威关于教材的基本观点是,必须以具有社会用途的事物作为教育的媒介。“当儿童的本能活动与社会利益及社会经验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取得的成效就最大。对于年幼儿童来说,这后者即社会利益和社会经验的中心,在于他们的家庭。与他们个人有关联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最为重要”。在杜威看来,学校中太重视成型的材料,儿童由些获得的不过是技术性知识而已,这些技术的获得与发现和试验的目的毫不相干,而只有通过发现和试验,才能使技术具有意义。

(三)论幼儿教育的方法

杜威把方法问题归结为儿童的能力和兴趣的发展顺序问题,在他看来,儿童本性发展的这种顺序是:“自动的方面先于被动的方面;表达先于意识的印象,肌肉的发育先于感官的发育,动作先于有意识的感觉。”杜威教学方法论的核心是行动,他认为观念是由动作引起的,所谓理性主要就是有顺序的或有效的行动法则,要发展儿童的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必须参照行动的方法来选择教材和安排课程。

第二节

蒙氏教育背后的秘密

一、蒙台梭利生平简介

1870 年 8 月31日玛利亚 · 蒙台梭利出生在意大利。父亲亚历山德鲁 · 蒙台梭利是贵族后裔和性格平和保守的军人,母亲瑞尼尔·斯托帕尼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博学多识、虔诚、善良、严谨、开明。作为独生女的蒙台梭利深得父母的宠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从小便养成自律、自爱的独立个性,以及热忱助人的博爱胸怀。蒙台梭利五岁时,因父亲调职而举家迁居罗马,开始了她的求学生涯。玛丽亚从孩提时代起,她的自尊心就非常强烈。有个老师对学生很严格,很权威,不尊重,不关心。有一次这位老师曾用略带侮辱的口吻提及她的眼睛,为了抗议,玛丽亚从此不在这老师面前抬起“这对眼睛”,十三岁时,她选择了多数女孩不感兴趣的数学,进入米开朗基罗工科学校就读。且于 1886 年时以最优秀的成绩毕业,奠定了数学基础。中学毕业后,在进入国立达文奇工业技术学院,学习现代语言与自然科学。十六岁(1886 年)进入工科大学,专攻数学。因后来发现对生物有兴趣,于1890年进入罗马大学读生物。读了生物,蒙特梭利觉得对医学有了浓厚的兴趣,她做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学医。“

父亲强烈反对,断绝经济来源。但不屈不挠。最后惊动了教皇才得以允许进入罗马大学医学院,成为第一名女生。26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获罗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成为罗马大学和意大利的第一位女医学博士。随即在罗马大学附属医院任精神病临床助理医生,诊断和治疗身心缺陷儿童,开始对低能儿童的研究发生了兴趣。她深入研究和检验了伊他(Jean itard)和塞贡(Edward Seguln)的教育低能儿童的方法,在此期间,曾去巴黎和伦敦参观和访问有关低能儿童的教育机构。

1898年,在都灵召开的教育会议上,蒙特梭利发表了以《精神教育》为题的演讲,阐述了对智障儿童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她指出:“儿童的智力缺陷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并向社会呼吁,智障儿童应当与正常儿童一样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蒙特梭利发现,智力缺陷儿童的心理水平一般比同龄的正常儿童差,但与年龄更小的正常儿童有很多共同的特点,如感官发育不完善,动作不协调,走路不稳定,不能从事脱衣服之类的活动,没有掌握语言,注意力不集中等。因此她确信,自己为智力缺陷儿童设计的教育方法也适用于正常儿童,而且会获得更显著的效果。于是,她决心献身于正常儿童的教育工作。在这种思想支配下,1901年,蒙特梭利离开精神治疗学院,再次回到罗马大学,进修哲学、普通教育学、实验心理学和教育人类学,以扩大和加深自己的理论基础,进一步研究教育正常儿童的方法,为以后从事正常儿童的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07 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建立“儿童之家”。招收 3 — 6 岁的儿童加以教育,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出现了惊人的效果;那些“普通的、贫寒的”儿童,几年后,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被培养成了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的、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蒙台梭利崭新的、具有巨大教育魅力的教学方法,轰动了整个欧洲,“关于这些奇妙儿童的报道,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人们仿照蒙台梭利的模式建立了许多新的“儿童之家”。1909年,蒙台梭利写成了《运用于儿童之家的科学教育方法》一书,1912 年这部著作在美国出版,同时很快被译成 20 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100 多个国家引进了蒙台梭利的方法,欧洲、美国还出现了蒙台梭利运动,1913 年--1915 年,蒙台梭利学校已遍布世界各大洲。到四十年代,仅仅美国就有2000多所。蒙台梭利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幼儿教育的革命。

1929年,“国际蒙特梭利协会”在丹麦成立,蒙特梭利任会长。此后,10多个国家相继成立了“蒙特梭利学会”。从1929年至1951年蒙特梭利逝世前,“国际蒙特梭利协会”召开了9次大会,蒙特梭利连任9届大会主席。并到世界各地传播她的思想和儿童教育的方法。

二、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精髓

一、儿童具有天赋的生长潜能

儿童不是一块泥土,也不是一个无知无能者,只能依靠成人的摆布。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的生命力”或称之为“内在潜力”,或把它总括为“人类的潜能”。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潜在生命力会逐渐分化并形成复杂的心理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个性和行为模式。

二、儿童具有“吸收力的心灵”

潜在的生命力如何分化和发展为各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和功能? 因为儿童具有吸收力的心灵。

正是这种具有吸收性的心理帮助幼儿获得关于环境中的各种经验,使之成为自己心理的一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个性和行为模式。

(一)什么是吸收性的心智? 儿童具有学习的能力。或者说是儿童从他所处的物理和社会环境中吸收经验的能力。从婴儿期开始,儿童就对每种经验具有很强的吸收力,而且这种吸收是直接的。在儿童吸收经验的过程中,心理就逐渐得到发展。所以,儿童直接从他所处的物理和社会环境中吸收经验的同时,发展了内部的精神力量。

例如:儿童对声音、节奏和语言结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当环境中充满各种声音时,婴儿能自然而然地、无意识地从中区分出人的嗓音。渐渐地,不需要任何意识努力或成人直接的传授下,儿童就能记住本国语的声音、节奏以及词语、语义和句法。儿童,至少在发展早期,没有有意识记忆,但必须通过经验,无意识地吸收人类语言结构,而且这种吸收是强有力的、直接的。

这种强有力的心理结构发生在出生到6岁之间,它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出生到3岁,这时儿童处于无意识吸收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通过感知觉和动作探索环境,同时学习所处文化的语言。儿童会记住这些经验,但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

也就是说,这些经验不能因儿童的使用需求而有意识地提取。蒙台梭利指出,“如果我们把成人心理称作有意识心理,那么必须把儿童(3岁以下)的心理称作无意识心理。但无意识心理并不一定是低级的。无意识心理可能是最富于智慧的”。

3岁以后,儿童的这种强大的吸收力开始变得有意识、有目的。这时儿童变成了一个讲求实际的、感性的探索者。他能注意到事物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对比。此时,儿童将感觉经验分类、提炼,将过去吸收的经验带入意识中。这样,“他逐渐建构自己的心理,直到它拥有记忆、理解力、思维能力。”

(二)吸收力的心智是通过儿童的“工作”或“活动”逐步得到发展的。

只有儿童和环境充分的接触,通过自身积极主动地探索、实践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三)要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是永恒的求知者。他们“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各种信息,并将它们纳入自身。在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引起学习者兴趣的环境中,儿童会有目的地、自由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同时产生自己的想法。这带来的将是积极的发展。

蒙台梭利的有准备的学习环境包括物理和心理环境。

物理环境是有秩序的,而且与儿童的身体大小成比例。此外,物理环境须具有美感,在视觉上必须和谐。

心理环境:激发平和的心理氛围,启发儿童进行注意力集中的活动;对儿童作出真实、温和的反应,尊重每个儿童及他们的需要;协助儿童形成儿童与活动材料之间的“良好匹配”。1、自由的环境

只有自由的环境经验才能使人具有发展的可能。

因为只有提供自由,儿童才能随时选择最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经验。然后,成人可以观察儿童的兴趣和活动,了解儿童的个性和发展,随时改进环境以适应儿童的需要。因为只有儿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这种工作才能够满足儿童内部发展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这项工作上。此时儿童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就延长了,由此也发展出了自我规则。2、有秩序的环境

每天的活动都按日常周期进行,儿童能在自己期望的地方找到活动材料,活动材料特意设计成对称的,控制行为的地面活动规则是可以预见的。

3、现实和自然的环境

她认为儿童想象力的发展基于感知觉和真实世界的经验,而不是成人创造的虚幻世界。所以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手里拿的活动材料必须具有真实性,摸起来让人觉得是真实的东西。避免采用质地较次的材料或反映虚幻事物的材料。必须让年幼儿童生活在现实而非虚幻的世界里。

蒙台梭利环境为儿童提供的工具是真实、可操作的,而且与儿童身体大小相匹配。例如,在蒙台梭利教室中常用的扫帚、垃圾铲、玻璃碗杯都和儿童身体大小成比例。蒙台梭利教具经常使用的是结实的硬木、玻璃、优质塑料(在相应的年龄阶段)。教师培训中也提倡教师使用优质、真实的材料。4、优美和协的环境

蒙台梭利提倡不仅活动材料要具有美感,而且环境本身必须具备完全和谐的气氛。蒙台梭利教育环境必须是清洁、富有吸引力、经过精心准备的。对儿童来说,这个环境必须生动,但又不显得凌乱,过分刺激。除了美之外,蒙台梭利还提倡整个环境应当平和、有滋养力。

三、儿童发展存在敏感期

儿童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种“敏感力”。“敏感力”是指一个“人”或其他有知觉的生命个体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会对外在环境的某些刺激产生特别敏锐的感受力,以至影响其心智的运作或生理反应,而出现特殊的好恶或感受,这种力量的强弱,我们称之为“敏感力”。当敏感力产生时,孩子在内心会有一股无法抑制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的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力量才会消逝,蒙台梭利称这段时期为“敏感期”,有些教育家则称为学习的关键期或教育的关键期。儿童发展就是建立在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之上。

(一)语言敏感期(0-6岁)

婴儿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型,并发出呀呀学语的声音,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大工程,但幼儿能容易的学会母语正因为儿童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

因此,若孩子在两岁左右还迟迟不开口说话时,应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是否有先天障碍。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秩序敏感期(2-4岁)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蒙台梭利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因而确定“对秩序的要求”是幼儿极为明显的一种敏感力。

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中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三、感官敏感期(0-6岁)

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三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3-6岁则更能具体透过感官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因此,蒙台梭利设计了许多感官教具如:听觉筒、触觉板等以敏锐孩子的的感官,引导孩子自已产生智慧。

您可以在家中用多样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事物,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危险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

四、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边环境中的细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奥秘,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您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时,正是您培养孩子巨细靡遗、综理密微习性的好时机。

五、动作敏感期(0-6岁)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蒙台梭利则更强调小肌肉的练习,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教育,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六、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了明确倾向。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节,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七、书写敏感期(3.5-4.5岁)

八、阅读敏感期(4.5-5.5岁)

孩子的书写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等动作敏感期内,得到了充足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便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书香的居家环境,使孩子养成爱书写的好习惯,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九、文化敏感期(6-9岁)

蒙台梭利指出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于三岁,但是到了六至九岁则出现探索事物的强烈要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田地,准备接爱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伸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蒙台梭利强调说:“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容易地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同时,儿童不同的内在敏感性使他能从复杂的环境中选择对自己生长适宜和必不可少的东西……使自己对某些东西敏感,对其它东西无动于衷"。

因此,在教育当中蒙台梭利认为要根据研究的九个敏感期的划分,把握儿童的敏感期,进行适当的教育,在适当的敏感期内给与幼儿相应的适当的刺激,才能为儿童将来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基础。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通过幼儿与外界世界的接触和探索,从而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利于发挥幼儿敏感力的环境。

正是这些思想的指导下,才有了蒙台梭利的教学和教具。

三、蒙台梭利教学与教具

为3~6岁儿童设计的蒙台梭利学习环境分为4个基本领域;实际生活领域(日常生活),感觉领域(专门训练一种或多种感觉的材料),语言领域,数学领域。此外,音乐、艺术、运动和戏剧也包括在蒙台梭利课程中。

(一)感觉领域:

从出生之日开始,儿童就处于刺激丰富的环境中。儿童用感官无意识地接收各种经验,并纳入有吸收力的心灵中。满两岁后,儿童借助手头一些为他们精心准备好的具体材料检验事物,同时开始具有秩序感,能对经验进行分类。

蒙台梭利感觉材料能吸引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和嗅觉。每套材料训练一种感觉,突出一个具体的概念或感觉。例如,长柱子(突出长度),彩色写字板(突出颜色),触摸式写字板(突出结实光滑的质地),声筒(突出音量),嗅罐(突出特别的气味)。每套材料都是从简单变得复杂。这些训练还从一种间接、具体的经验逐步发展相对有关概念或特性的更抽象的意识。作业与思考:

1、杜威教育思想的特色是什么?他对世界教育的贡献有哪些?

2、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特色是什么?他对世界学前教育的贡献是什么?

3、请利用网络搜集蒙氏教育课程的视频,并观看,讨论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的特色。

第十七章:当代西方学前教育发展概述

教学目的:掌握当代西方学前教育发展的新动向,了解光谱方案的主要特点和当代西方学前教育研究的主要特点。教学内容:当代西方学前教育发展的新动向;光谱方案;当代西方学前教育研究的主要特点。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当代西方学前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教学难点是光谱方案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 光谱方案

一、理论基础

(一)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所有的个体拥有不同程度的,至少是7个领域的且相互独立的智力:

语言、音乐、逻辑、数学能力、空间、身体动觉智力、内省智力和交往智力。加德纳最近还加了第八种智力,自然智力,表现为对自然的热爱。主张提供多种环境和活动材料以发展孩子的多种潜力。

(二)费尔德曼:非普遍性理论 提出在人类或个体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活动和领域。它们既不是每个社会个体都必须或可能达到的,也不独立于一定的环境教育影响。

二、内容和特点

(1)让儿童见识或接触广泛的学习领

(2)在丰富的学习环境中发现儿童的强项;(3)发展儿童的强项;

(4)把强项迁移到其他领域和学业表现中去。

一般每一个光谱教室会开设8个学习中心,包括语言、数学、自然科学、机械和建构、艺术、社会理解力、音乐和运动等。

光谱课程认为要用一定的材料使儿童参与到活动中来,但儿童的能力不会自动得到提高,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它同时认识到了教师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发挥儿童主体性的重要性,体现了世界早期教育课程发展的趋势。

评估的多样性、过程性还评估儿童在不同领域的工作风格,如儿童的自信心水平、坚持性水平以及对细节的关注程度。

第二节 当代西方学前教育研究的主要特点

一、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

当代西方的幼儿教育研究非常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同时又寻求来自应用研究的支持。应用研究渴求基础研究的指导,同时又不断为基础研究提出新的研究课题。

例如以“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指导的“光谱方案”和“瑞吉欧教育方案”。

二、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评价研究相结合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幼儿园课程开发研究与幼儿园课程评价研究走向了同时进行和相互交织,由幼儿园课程开发研究开始,西方幼儿园课程开发研究和幼儿园课程评价研究已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三、课程开发与教师发展研究相结合

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教案 篇6

活动名称:Action Adventure

活动目标:

1、能听清楚老师的英语发音

2、能大方清晰的说出老师所教的几个关于动作的单词

3、喜欢玩英语游戏,能够在游戏中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扮演

活动准备:与动作有关的Flash cards<正面为单词,背面为动作图案>、音乐《小步舞曲》、动物头饰

活动难点:清晰地说出walk、run、jump、fly,并理解意思;在游戏中用英语进行角色扮演 活动重点:说出单词walk、run、jump、fly,并理解意思

活动过程:

1、课前律动:反口令,教师用英语喊坐下、起立、向左转、向右转等口令,幼儿做相反的动作。例如

T:stand up(学生坐下)

2、导入部分:

T:Good morning, my dear babies.T: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冒险吗?

T:嗯,小朋友们想做些什么呢?

T:哦……,小朋友们真厉害!你们猜森林里的动物宝宝们想冒什么险呢?

T:他们呀,要开始动作冒险啦!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和动物宝宝们去动作冒险好不好? T:OK,we will conduct action adventure!Go!

3、基本部分:

T:可是,在他们冒险之前遇到了一个大难题。袋鼠宝宝要学会跳,小鸟要学会飞,小象要学会走,小狮子要学会跑。所以呢,我们也需要和动物宝宝们一起学习。Now, we learn to action words.T:OK, you can see this word ”walk”.(老师出示闪卡)My babies, do you know the meaning of “walk”?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walk”的意思吗?嗯,那你们看老师的动作猜一猜。(老师在教室里缓慢的走)

T:What’s the meaning?是什么意思呢?

T:OK,“walk”的意思正是“走”。Now, read after me.“walk”“walk”“walk”(老师可以多教几遍)

T:看我们平时啊,基本上都在走,小朋友们,学会“走”了没?

Now, read after me again, 现在再跟着我读一读,“walk”“walk”“walk”,小象学走“walk” “walk”“walk”

T:小朋友们,我们学了“走”,“跑”该怎么说呢?

T:那我们来学习这个”run”, ”run”就是“跑”的意思啦!Now, read after me.”run””run””run”,小狮子要学跑呢,来,我们和它一起原地跑。And read after me,大声跟着我说: 小狮子学跑”run””run””run”

T:袋鼠宝宝要学跳啦!我们也一起,”jump””jump””jump”

T:”jump”是什么?

T:Oh…very good!You are very clever!跳一跳,就是”jump”,来,我们和袋鼠宝宝一起学,”jump” ”jump” ”jump”,大声的说,跳起来,”jump” ”jump” ”jump”

T:小鸟呀,才不想认输呢,它呀,要学会飞啦!”fly” ”fly” ”fly”,小鸟要努力的飞到天上去哦!T:Now, read after me.”fly” ”fly” ”fly”,飞、飞、飞,小鸟努力地”fly” ”fly”。小朋友们都知道”fly”

是什么意思了吧?

T:小朋友们,学会了吗?”walk” ”run” ”jump” ”fly”

Now,我们开始动作冒险啦!

3、游戏环节

可以进行两个小游戏

1>TPR

游戏玩法:A、老师说单词,幼儿做动作,老师做动作,幼儿说单词

B、让小朋友上台做动作,下面的小朋友说单词

反应快的小朋友老师给予奖励。

T:小朋友们,知道规则了吗?那我们开始了

T:”jump”

T:”walk”

T:”run”

T:”fly”

……

T:下面我们请小朋友上来引导我们玩,好不好?

……

2> Action Adventure

游戏准备:4种动物头饰分别2个

游戏玩法:8名幼儿戴上动物头饰,请一名没有戴头饰幼儿喊动物名字,被喊到戴了动物头饰的小朋友就大声的说出学的单词,并做动作。

小象——”walk”

小狮子——”run”

小鸟——”fly”

袋鼠——”jump”

T:小朋友们,我们快来玩这个游戏吧!

……

4、结束部分

学前教育学电子教案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改革

乔治·莫里森在《早期教育的基础》一书中指出, 教育的水准和背景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性的四个维度之一, 幼儿教师要有与儿童发展相关的准备课程学习。随着幼儿园对教师综合职业能力要求不断提高, 学前教育课程应注意与幼儿生活相结合, 努力探索多元化的课程模式。“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培养和检验学生学前教育基本知识以及幼儿园课程五大领域之一的数学教育应用能力的课程,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该课程以儿童心理学为基础, 研究幼儿的数学以及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方法、措施等等, 具有全面性、应用性的特点。学生通过学习应了解幼儿数学教育的基础理论, 掌握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方法、措施, 并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幼儿园教师需要在真实而生动的教育教学情境中, 通过对实践的反思, 将教育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智慧。但调查发现, 高职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胜任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教学内容仅以教材为主, 教学实践机会也较少。笔者尝试对这门课程进行一些探索性的改革。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一) 课程改革目标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开发理念, 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型人才。教学以实际工作情况为引线, 突出教学的年龄特点, 最终达到以下具体目标:一是进一步探讨和创建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努力创新的环境;二是优化并调整教学内容, 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一步体现基础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三是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合作的情境下完成学习任务;四是结合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实际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 努力实现“工学结合”;五是让学生掌握对不同年龄段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 教学内容整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通常包括:感知集合、量、几何形体、数概念、时间、空间等内容。本课程传统的教学思路为按照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讲解, 再配合相应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案例。此次课改, 我们把各部分内容分别融入每个年龄阶段的教育中, 使得学生能像在幼儿园教学一样,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进行同一内容的不同难易度的教育。例如, 小班教育活动设计的内容包括: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集合元素的多少;能进行手口一致的点数;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三) 教学方法探索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结合学生的教学实践和生活体验, 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知识, 使学生了解幼儿听、说、读等方面的特点和需求。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注重教学的启发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心感受能力, 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 注重小组合作能力。除传统讲授法之外, 还可运用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讨论法等。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无论使用哪一种教学方法, 都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每节课不单纯强调理论知识, 而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己总结和归纳。例如, 在大班教学活动“认识整点”中, 课前将案例的教学过程发给每个小组, 先进行案例分析, 要求小组阅读讨论后补充教学目标和教学准备, 课上分角色扮演, 进行模拟教学, 小组内进行试讲, 所需教具、学具自行准备。最后, 总结“认识时间”活动的重点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四) 考试考核方法改革

考试考核摒弃了以前的单一化理论考试, 而采用多元化方式对学生进行测试。课程学习评价采取形成性过程考核与终结性结果评价相结合方式。形成性考核的重点是考察学生小组活动记录、到课率、课堂表现、阶段测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等反映学生学习过程方面的情况。考核中将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例如, 对小组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 首先由小组自评, 总结本组教学活动表现, 再由其他小组对该小组进行评价, 然后教师点评总结, 最后形成对该小组的综合评价。终结性结果评价主要考查学生设计课程和讲授课程的能力。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

(一) 前期准备

针对本课程, 通过与幼儿园教师以及部分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了解以往课程安排上的优势和不足。在进行课程整体分析和设计时, 也相应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包括教材选定、人员分工、社会调研等。在课程设置上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进行了年龄阶段划分, 并在每个年龄段选取比较重要的内容让学生研读、讨论, 进行相关材料收集。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 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 (6~8人) 完成任务。

(二) 实施模块化教学, 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路

整个教学分解为三大模块, 第一模块以学生掌握必备的基本理论为主要教学任务, 教师讲授理论时要大量结合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案例, 让学生初步了解幼儿园数学教育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教学方法;第二模块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教学技能为主要教学任务, 按年龄班划分, 学生通过课堂模拟教学训练、幼儿园见习等形式的训练, 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路;第三模块在前两个模块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主题在班级或幼儿园进行试讲,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能力完成教学。具体模块安排如表1所示。

(三) 加强实践训练, 实训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在课堂模拟训练之前, 请幼儿园的优秀教师给学生上教学示范课, 传授一名称职幼儿园教师的基本技能, 创造机会让学生了解一线教师必须具备的个人教学能力, 从而有目的、有步骤地逐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需要完成的实践训练项目有:编写教案、说课展示、模拟试讲、幼儿园见习等。具体实践项目安排如表1所示。其中, 模拟试讲即模拟仿真教学。模拟仿真教学是一种具有实践性、动态性、交互性、协作性的教学方法。应用模拟仿真教学, 能有效拓宽理论教学的视野, 缩短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距离, 培养未来教师的应用技能, 克服面对教育现场实施教育活动时的紧张、慌乱心理, 帮助学生尽早进入教师角色。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一) 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部分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持怀疑态度, 表现出很低的自我效能水平, 在学习中往往放弃尝试和应有的努力, 进而影响学习成绩。而在本次课程改革中, 学生由于经常要分组活动, 小组每位成员都会根据自己不同的能力和特长承担任务, 并且在合作过程中, 有些能力突出的学生会主动帮助和指导其他组员完成任务。所有人都能为完成小组任务而主动参与, 并尽可能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 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参与的乐趣, 从而逐步增强自我效能感。

(二) 锻炼了学生的教育实践技能

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弹、唱、跳、说、画这些传统教育技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幼儿教育教学的需要了。通过课堂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应掌握以上这些基本技能, 还应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学生通过活动设计、说课、模拟试讲、亲自到幼儿园观摩或组织教育活动, 把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三) 提升了学生的课程开发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指出:教师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 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执行。这就需要教师有设计及统筹课程的能力, 即课程开发能力。当前, 幼儿园课程也随着新理念、新信息的不断更新而发生变化, 教师要根据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 用丰富多彩、充满趣味的活动吸引幼儿。

(四)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通常幼儿园教师不是一个人单独完成保教工作的, 需要与其他人共同配合来完成, 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学会与他人沟通和协作。在课改中, 学生分成小组, 协商决定组长。大家选择主题并确定活动内容, 共同合作完成活动方案的设计。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相互启发, 提出自己的建议, 最终设计出合理方案。

参考文献

[1]George S Morrison.Fuddamentals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3th edition) [M].Merrill Prentice HALL, 2003.

[2]杨敏, 田景正.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历程分析及其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 2012 (11) :56-59.

[3]徐青.学前儿童数学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4]冯晓霞.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J].学前教育研究, 2012 (10) :3-12, 45.

[5]李慧.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教学模式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 :147-148.

[6]吴丽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J].学前教育研究, 2011 (4) :61-63.

[7]张岩莉.幼师生学习动机现状分析与教育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 2013 (12) :54-57.

[8]陈幸军.幼儿园教师教育技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9]秦光兰.幼儿园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意义与途径[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9) :80-83.

[10]汤振纲.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 2013, 33 (11) :101-106.

上一篇:感恩父亲节微信祝福寄语下一篇:清廉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