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第九十课教案(通用9篇)
团支部人员原则上是由书记,副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纪律委员、各小组长组成。职责分工如下:
一、团支部书记:张嘉豪的主要职责
团支部书记是团支部和团支部委员会的领导核心,全面主持团支部的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抓好支委会的自身建设。
2、认真了解校团委、学校党支部的工作指示和决议,团结带领支部团员创造性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3、组织好“两会”即团员大会和支委会,认真传达贯彻校团委和学校党支部的指示和决议,研究和计划团支部的工作,将支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及时提交支委会和团员大会讨论决定,必要时要果断决策。
4、监督检查支部工作计划、决议的执行情况、组织实施支部的各项活动,出现问题及时向支委会、团员大会报告。
5、了解、反映团员青年的思想、要求和呼声,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开展文化、娱乐、体育活动,服务青年的成长和进步。
6、经常向校团委和学校党支部反映情况,请示工作,加强和其它支部的密切联系,努力为团支部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团支部副书记:马洪伟的主要职责
团支部副书记是团支书好助手,并协助分管重要团小组的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协助团支书张嘉豪展开团支部工作。
2、负责主管纪律方面的工作。
3、书记不在时代理书记处理支部内事务。
三、团支部组织委员:乔凤丽的主要职责
团支部组织委员具体负责支部的组织工作,其职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掌握团支部的组织状况,做好组织统计工作。支部组织状况包括:团小组划分情况;各小组负责人情况;团员数量及构成(男女比例,年龄状况,学习状况,工作岗位等);团员的流动情况等。
2、团员团籍的管理。包括:团员证的颁发;建立《团员花名册》;团员组织关系接转;团员团籍的注册、注销等。
3、做好团员发展工作和“推优”工作。向团支部提交团员发展计划,抓好积极分子的培养和考察工作。发展对象成熟并达到入团标准时,向支委会提出发展建议,并做好接受新团员的组织工作,组织委员还要引导优秀团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认真、负责地向校团委推荐校级优秀团员
4、组织支部过好组织生活。团的组织生活是团组织对团员进行教育和团员进行自我教育的基本形式。通过团的组织生活,可以提高团员的思想觉悟,密切团员与团组织的联系,从而保证团组织政治上的先进性和组织上的严密性,提高团组织的战斗力。
5、做好团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对团员的管理包括:团员证的日常管理;团员的奖励和处分;落实和开展团员教育评议工作;团费的收缴工作等。
6、指导团小组中的组织工作。指导所属团小组做好基础团务工作。
7、主管组织小组的工作。
四、团支部宣传委员:张顺飞的主要职责
团支部宣传委员具体负责支部的宣传工作,其主要职责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团员青年的思想状况和要求,结合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校团委的要求,提出宣传工作意见,拟定和提出学习计划和建议。
2.根据学校党支部和校团委的指示和决议,配合学校党支部和校团委的工作重心。开展宣传工作。
3.组织团员青年进行政治理论、时事政策、团的基础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等知识的学习。
4.针对团员青年的思想情况,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如组织团课学习、办板报、组织参观和报告会等,及时化解、排除团员青年中的消极情绪。
5.协助支委会组织团员青年参加上级团组织举办的各种宣传、教育和其他社会性活动。
6、指导各团小组的宣传工作。
7、主管宣传小组的工作
五、团支部纪律委员:张玉祥的主要职责
团支部纪律委员具体负责支部的纪律检查工作,其主要职责有以下几个方面:
1、每天认真检查团员、团干部佩戴团徽情况并做记录,待召开支部团员大会时宣读。注:(连续三次或一学期累计五次不戴团徽者期末不准被选为优秀团员)
2、协助团支书张嘉豪,监督团员、团干部是否遵守学校的校规、校纪,对在校内外胡作非为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3、负责具体实施并执行团支部《五个不准条令》
4、协助副书记马洪伟,分管纪律小组。
六、团支部各小组长的主要职责
团支部各小组长具体负责团小组的工作,其主要职责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团结带领小组成员,完成支部的各项任务。
2、服从分管领导的指派,若有意见先执行直接向团支书反映
3、管理小组成员,教育他们必须遵守,校规、校纪和团支部《五个不准条令》
团小组名单
组织组成员
宣传组成员
纪律组成员 张雄、组长
崔梦杰,组长
周博豪、组长 关艺
朱小飞
何彩霞
郭思佳
李童伟
武国霞 姚红
李东艳
罗恒 韩璐
祁娟
姜亚茹 金鹏鹏
陈茹月
赵沂龙 高慧慧
景妍妍
宋敏 王向玲
严丹
韩二营 山梦婷
潘凤婷
马中午 杨丁溶
张芳芳
何玉婷 姚辉斌
何超
王婷婷 注:团小组内由组长可选一名团员担任副组长,副组 长的人选报支委会审议。
注:本学期人员安排如上,若有意见可直接向团支书 反映
乌市第九十中学九年级团支部
教学目标:
能熟练地掌握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1.口算:
2+ 80= 6+80= 54—50=
39—3= 90—30= 89—9 =
77—70= 60 + 6= 70—50=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来上一节练习课,复习一下数的比较大小和口算加.减法.二.练习.1.练习一6.出示图:
提问:
1)一共有多少人去旅游
2)每辆汽车分别有多少座?
3)他们坐哪辆汽车比较适合?为什么选(40座)
2.练习一7
1)出示第7题.2)提问:
a.一年级有多少人?
b.二年级人数和一年级差不多, “差不多”是什么意思?
3)二年级可能有多少人?学生独立选择答案,交流结果.为什么选“82”人?
3.练习一9
1)读出题中所给的5个数.2)从小到大的顺序是什么意思?
3)学生独立排列,老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4..练习一10
1)独立口算,同桌互相检查.2)观察每组的四道题,上下两题.左右两题有什么不同.5.练习一11
独立口算,集体订正.6.练习一12
出示一小题,老师讲解,其它独立完成.7.练习一13.14.1)了解图意.2)提问:图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单元教材特点:
本单元的教材主要使结合实际,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和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教材提供了学生熟悉的题材,借助直观图,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教材借助天平,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单元重点难点
1、重点: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解决问题。
2、难点:对集合直观图的理解;理解等量代换的思想。
单元课时分配: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108页例1,练习二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教学准备:课件、小动物图片、“嘉年华”游乐园代币 教学过程:
一、借助熟悉题材,渗透集合思想
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
(1)谈话:老师知道同学们有很多的兴趣爱好,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美术,有的两样都喜欢,老师想进一步了解你们,请允许我对其中的一个小组进行调查,好吗?
(2)(指定小组)分别在“音乐”和“美术”下面签上名字,两者都喜欢,两边都签。
(3)全班一起统计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人数。
(4)(故作惊讶):咦,这个小组没有这么多人呀?问题出在哪儿呢?(5)四人小组讨论发现:统计过程中有学生既喜欢音乐又喜欢美术,是重复的,在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再把两个圈进行合并。(2)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3)让学生列式求出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共有多少人。(4)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5)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3、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1)情境出示课本P110第2题。(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3)同桌交流,重点说说想法。
(4)反馈。(昨天和今天进货的重复部份用重点号显示)
二、在解决问题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1、(出示“嘉年华”游乐园代币)谈话:在“嘉年华”游乐园,一个代币5元,玩一次“摩天大旋转”要12个代币,玩一次“摩天大旋转”要多少钱?
使学生明白:5元能买一个代币,一个代币需要5元,两者是等量的,可以互相代换。
2、情境出示P109“做一做”:一只猪的质量和两只羊的质量相等,一头牛的质量和4只猪的质量相等,问两头牛的质量相当于几只羊的质量?
3、四人小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若有困难,可通过摆学具,比较容易找出相互之间的等量关系。)
4、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三、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1、谈话:小动物在讨论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好。一共来了10种动物,有6种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有6种动物可以在水里生活。这里面有几种动物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里生活?
(适当给学生介绍“两栖动物”的常识,扩展学生知识面。)
2、(情境出示)谈话:小动物们要来个交换大行动,它们规定:6根胡萝卜换2个大萝卜,9个大萝卜换3棵大白菜。6棵大白菜换多少根胡萝卜?
3、谈话:动物们交换得正热闹,几个图形也来了,它们分别是“○、△、□”。你能求出○、△、□所代表的数吗?(1)△+□=240(2)○+□=91 △=□+□+□ △+□=63 △=? △+○=46 □=? ○=?△=?□=?
四、小结。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今天所学知识来解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 109例2及练习二十四第3、4、5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教学重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教具、学具:卡片学具、课件。师生活动
一、情景引入。
师:看,今天水果园里正在进行“体重”大比拼呢?(播放课件)我们先来看看西瓜姐姐多重?(4千克)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说明: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一样重,所以西瓜姐姐重4千克。师:接下来进场的是苹果妹妹,我们假设每个苹果同样重。(继续播放课件)看!天平又平衡了,这又说明什么?(引导学生说出:4个苹果重1千克。)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二、教学新知。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方案。
师:这个问题提得真棒,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呢?(10个、12个、15个、16个„„)
师:小朋友不要急着猜,好好动动脑筋。或者在小组内摆摆学具,通过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及操作学具的时间,老师巡视,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与指导。)小组汇报:这时大部分的学生喊出:16个。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怎么想的?
生1:因为:一个西瓜4千克(等于4个砝码),1千克(1个砝码)等于4个苹果,我们用替换的方法,把一个1千克(1个砝码)换成4个苹果。西瓜重4千克(4个砝码),总共要换4次,因此是16个。
(师依学生的回答,一边摆学具,利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生2:我们组认为:如果第二个图中天平的右边变成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原来的4倍,就是16个苹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生3: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而4个苹果和1千克砝码同样重,所以4千克砝码就有4个4,4×4=16(个)。生4:„„
(二)进一步体会等量代换方法。
师:小朋友说得都对,(课件展示: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这时又来了波萝哥哥,1个波萝的“体重”等于2个苹果。一个西瓜与几个波萝一样重呢?(课件)为什么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汇报结果。生1:32个。
(可能有些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老师要及时给予分析引导,再通过生生评析,帮助其改正。)
生2:8个。因为,2个苹果可以换1个波萝,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就可以换8个的波萝。
生3: 2个苹果换一个波萝,16个苹果里面有8个2,16÷2=8(个),所以1个西瓜和8个波萝一样重。
生4:把2个苹果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16个,等于1个西瓜的重量。把1个波萝也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8个,这样天平也平衡,所以是8个。师:(略小结。)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完成p109“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个别辅导。讲评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思考的,最后师生共同梳理解题思路:要求2头牛和多少头羊同样重,首先要知道2头牛和多少头猪同样重,再利用猪和羊的关系进行替换(计算),最后求出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四第3题。
引导学生读题、分析关系,并尝试抽象地推导(计算)一下。如果学生抽象地想象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先用学具摆一摆。
2、完成练习二十四第4题。
提示:直接比较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比较困难,可以转化为2只鸡和2只鸭,或4只鸡和4只鸭的比较。
3、完成练习二十四第5题。
第1小题,把第一个等式中的△用□+□+□替代,就变成了□+□+□+□=240,所以□=60,而△=□+□+□,所以等于180。第2小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讨论,寻找方法。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教案
When was he born?教案 Language goal: Talk about famous people The first class ( Section A: 1a――Grammar) (1) Say,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when some students were born. Write “born” on the board. T: When is your birthday? S: April 11. T: When were you born? S:19. Repeat the activity with other students. (2) Write “how long” on the board. T: Another thing we will talk about is how long each student did something for. How long does it take to walk to school? S: Ten minutes. (3) Have student ask and answer other how long question. Such as: How long did it take you to do homework? 1a. Ask students to think of some famous sports stars. Write their names. T: What sports does he/she play? Do you like hin/her? Why? 1b. Listen and write the year the sports tar was born under each photo. The first time, students only listen. The second time, write in the date. 1c.Pairwork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 about DengYaping. 任务活动:写小传记 包括姓名、出生年月、学过什么、得过什么奖赏等。 2a――2b Point out the columns in the chart and read the column heading to the class. Listen and fill in the chart. 2c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information from the chart in activity 2a. Then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 with a partner. Grammar Review the grammar box. Ask students to say the questions and responses. The second class (3a――4b) Sa. Read the directions,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names in the chart. Explain the word “achievement”. Point out the sample answer in the chart. Divide the class into two groups A and B. Group A look out at the picture and paragraph on page 93.Remind students not to look at the other page. Have students continue filling in their own charts, on their own. 3b. Work in pairs. Exchange information with your partner and fill in the chart. 4a. Interview your classmates and fill in the chart. Ask students talk to each other, more around the room checking their progress. 4b. Ask students to tell the class what they learned about one student. Point out the sample answer in the box. Ask each student to read at least one statement from his or her chart. The third class (Section B 1a 2c) *target language: Who’s Midori? She’s a famous violinist. When was she born? She was born in 1971. When did she tour the U.S.? *Structures: Adverbial clauses with when When questions *New languages: talented, loving, creative, outstanding, unusual, violinist, skater *Teaching Procedure: Step1: Free talk Get students to say some adjectives that they have learned for descnbing people. Step2: Presentation 1. Write on the board the eight words in the box in 1a. 2. Point to the words one by one and ask students to say what they mean. 3. Use the words in several sentences to show what they mean. Step3. Practice (Activity.1a) 1. Ask students to write one or two words from the list under each person’s picture. 2. Ask several students to describe 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s. Step4. Groupwork (Activity 1b) 1. Ask a student to read the statement in the box. 2. Get students to work in groups. Ask them to make their own statements about 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s using the words they wrote in their books. 3. Ask students to tell the class what they said about some of the people. Step5. Listening and writing 1. Get students to listen to the boy and girl talking about people, and circle the words on the list in activity 1a that they hear on the recording. 2. Do activity 2b. Step6. Pairwork 1. Ask two students to read the sample conversation to the class. 2. Ask each of students to work with a partner. Get them to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using the sentences in activity 2b. 3. Ask several different pairs of students to say a conversation to the class. Homework: Collect some information about famous people, and write every person on a card. The fourth class (section B 3a――4b) * Goal: Learn to write Biography and Autobiography. * Target language: He was born in 1982 in ChongQing. He started to learn the piano when he was seven. *.New Language: WellCknown, alive, pianist, athlete, accordion, song, a piece of music, hum. * Teaching Procedure: Step1. Revision Get two students to say something about Midori and Laura using the information in activity 2b. Step2. Presentation 1. The usage of piece. 2. The usage of began and start. 3. The usage of took part in. Step3. Reading 1. Get students to look at the chart in 3a. Point out the headings When and What. 2. Ask different student to read the phrases in the chart to the class. Discuss what each phrase means. 3.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article and fill in the information in the chart. 4. Correct the answers. 5. Ask students to circle words and phrases that they don’t understand. Write these items on the board and ask other students to explain what they mean. (They can use the word in a different sentence, point to a picture in the book, or draw a simple picture on the board.) Step4. Writing 1. Ask students to do activity 3b, write4 an article about Laura. Remind them to look back at activity 2b for the information they need. 2. Ask students to write about a person their own admire. (1). Ask students who they might write about. Make a list of these names on the board. (2). Ask them to make some statements they can use in their articles and write these on the board. (3). Ask students to work on their own. (4). When they finish,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article to a partner and to talk about the person in the article. Step5. Groupwork 1. Point out the sample conversation. Ask three students to read it to the class. 2. Ask students to work in groups of four. Three students in the group ask questions. The fourth students answer the questions about the person in his or her article. Homework: Write a autobiography
一、周教学内容:学习第9单元《礼物》。本单元安排了5篇课文,两篇自读主体课文,3篇自读课文。
二、周教学重难点:
1、生字:认识19个,会写17个。
2、积累:联系实际思考。作文:《礼物》
三、周学科融合:本单元教学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实践,贯穿于自读、精思、感悟、鉴赏、提高的学习过程中;以及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本单元以“礼物”为主题,编排了三篇主体课文和一篇拓展阅读课文,通过四个与礼物有关的故事,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礼物的内涵。课题
献你一束鲜花整体设计个性设计教材分析《献你一束花》写了机场女服务员向一位失败的运动员献花的故事,说明了鲜花不仅可以献给英雄和胜利者,更可以给失败者以鼓励。学习目标1.理解目标:理解机场服务员送的这束鲜花,珍贵在哪里。体会服务员说的关于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的话有什么含义。
2.积累目标:会认生字6个、会写生字9个。
学习过程1.初读感知: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段序。2.细读感悟:
出示自学提示:向我们讲述是怎样一个失败者?
3、品读文本、感受内心、解读深意
品读失败者的沮丧、愧疚:
(1)勾画文本内容,读出相应的句子。
(2)联系第三自然段,进一步理解失败者痛苦的内心世界!
(3)结合学生的体会,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4.出示拓展文本:
(1)体会文本中的运动员所承受的巨大的心理压力。
朗读文本,体会运动员的心理压力,感受运动员的不易。
(2)出示文本中的语句:
“愈赢就愈怕输,成绩的包袱比失败的包袱更重。精神可以克服肉体的痛苦,肉体却无法摆脱精神的压力。”课后反思课题
微笑整体设计整体设计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西班牙民歌,作者以简洁自然纯朴真实的语言,字里行间,意蕴幽长。通过生活中最简单的一个表情——微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整个社会大家庭更加和谐。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性的呼唤。学习目标
1、学会本文,了解生字,正确读“逝、隆、顿、转瞬即逝、善良淳厚这几个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使学生知道微笑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知道人与人之间应当和谐相处。学习过程1.初读感知:
(1)本文为什么以《微笑》为主题?
(2)课文中几次提到微笑?
2.细读感悟:(1)学生自由朗读,诗人为什么把微笑比喻成“最好的身份证”?你是怎样理解?
(2)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谈谈自己的看法。
单元教学内容:第九单元(找规律)(第115—118)单元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教学中用主题图找规律的方法。
2、数列相邻两项的差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找规律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年—月—日 星期—
课本第115—1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找出有新意的排列规律。教学准备:
给每对同桌学生提供3组图片学具。教学过程:
一、观察引入:
1、观察(出示教科书第115页墙面图、地面图)
师:小东家厨房装饰得真漂亮,你能发现瓷砖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吗?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如果学生只看到斜行的规律,则教师酌情启发学生注意横行、竖行的规律,要是还有困难,教师可进一步启发)a、每行有几种瓷砖?
b、这几种瓷砖排列的顺序是怎样的?(1)学生交流(2)揭示课题:找规律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让学生小组合作找出墙面和地面装饰的瓷砖的图形排列规律,并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规律,帮助总结:
(1)从看的方向不同来寻找规律
(2)从图形的不同来寻找规律(3)从图形的排列来寻找规律
2、把同学们发现的规律进行分析,像这样几个图形按一定的规律不断重复地排列,我们叫这种排列为循环排列规律。
3、每个同学在学习小组内把自己的想法,或别人好的想法说一说。[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的发现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动手实践,创造规律:
1、如果你是小小建筑设计师,你能设计出什么样的美丽图案?老师和同学拿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卡片,请大家设计一些有循环规律的图案。
2、展示:□▦★▣、▣□▦★、★▣□▦、▦★▣□
3、让学生按要求去思考,下面的图形应当怎样摆。
生:这图形是后面的向前循环移动一个位置,所以应该是□▦★▣,与第一个图一样。
4、出示练习题:a、一只鸭子头像和两只鸟的头像循环排的 b、看书第115页,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巩固了新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规律?
五、提高练习: 出示小黑板:
1、我爱数学、学我爱数、数学我爱、。
2、上下、下右、右左、左右、上左、下上、。3、1234、4123、3412、。
第二课时:图形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年—月—日 星期--
课本第116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通过教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图形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图片若干、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
1、出示小黑板,让学生独立完成(1)1 4 7 10
(2)4 6 8 10
(3)▣ ▢ ▣ ▢
今天我们来学习“图形的变化规律”(揭示课题)
2、请大家看书第117页,用已掌握的知识把第2题最后一个图的时针和分针画在书上,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
3、出示小黑板:
第一行贴图片:小熊、兔子、猴子、青蛙 第二行贴图片:兔子、猴子、青蛙、小熊 第三行贴图片:猴子、青蛙、小熊、兔子
第四行怎样贴呢?由学生来贴,说出为什么要这样贴?
4、问:你们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
1、画一画
▥▤□■、▤□■▥、□■▥▤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认真审题,明确解题要求
2、请同学们尝试,动手画一画
3、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4、请学生汇报一下这幅图的排列有什么规律。(1)它们全是四种图形组成的
(2)从右边起,每组图形中的第一个图形在下一组中变成第四个图形,第二
个图形变成第一个图形„„ 如此循环排列。
(3)看成动态的就是图在向前一格一格地移动。
5、完成第116页例1下面的“做一做”,同组同学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
6、请几个同学来说一说,应该怎样画?为什么要这样画?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很好地突破难点。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二十三中第1、3题
2、自由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它的规律是什么?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掌握了哪些规律?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P52页
第三课时: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年—月—日 星期--
课本第116页例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发现、探究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并能合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很好地实现从图形变化规律的认识过渡到数字变化规律的认识上来。教学准备:
情境挂图、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1、出示情境挂图
你们看哪些图案是有规律的?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2、同学们在图上找到了那么多的规律,看来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我们今天就继续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a、仔细观察我们刚才找到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b、出示例2的小正方形,你能看出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吗?拿出学具试一试。c、谁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
d、括号里应填几?再往后你会摆吗?应摆几个?为什么?(1)括号里应填16,再摆16个正方形
(2)我们根据正方形的个数的特点:1+1=2,2+2=4,4+3=7,7+4=11 11+()=(),肯定是11+5=16
2、你可以仿照例2的规律自己创造出一些拥有这些规律的图形吗?
3、展示你创造出来的规律,并汇报你的规律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发现新的规律,并找出和原来的规律的不同点,然后放手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究,进一步了解这些规律的特点,最后再设计活动,创造性地利用规律,巩固新知。
三、深入探究,应用规律:
1、四人小组讨论,你能找到其中隐藏着的秘密规律吗?
2、你找到规律了吗?请告诉大家应该填几?为什么?
3、出示巩固练习题
(1)括号里的数字是什么? 1、2、3、5、8、13、21、()、55(2)96、()、24、12、6、3 [设计意图]:在例2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探究“做一做”的规律,并总结出找规律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积极思考。
四、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18页4—7题
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并同时渗透数轴的知识和数位的知识。
2、出示课本p118页8的思考题,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仔细思考,认真倾听。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不但找出了图形的变化规律,还找出了数字的变化规律。每组图形的个数是怎么变化的,就有了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搜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用简单的方法搜集、整理数据。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分类整理的统计方法。
四、教学难点:能看懂简单的统计图表。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等。
六、教具:小黑板、挂图等。
七、教学课时:5课时(其中有4节课是活动课)
八、教学关键: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九、教学突破: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学生熟悉的事情出发,有效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十、单元小结:
一、课题:统计
二、教学内容:教科书P93-97页。
三、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搜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用简单的方法搜集、整理数据。
四、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分类整理的统计方法。
五、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整理数据方法。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谈话法等。
七、教具:小黑板、挂图等。
八、教学课时: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激趣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老师手中拿的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吗?怎样才能知道装的是什么?
2、那么你们知道盒子里有多少种颜色的花?说说是哪些颜色的花?怎么样才能知道各种颜色的花有几朵?
(二)教学例1
1、教师小黑板出示条形统计图,并说明:图中的四根条形柱分别表示下面所列花的朵数、统计时,有几朵,就在条形柱上涂几个小方格。
2、师:小朋友们,请仔细看图,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先看图交流后,再全班汇报。师:你能提出些什么问题?指名提问并解答。(主要是比多比少的问题。)
在集体活动的基础上,分小组进行提问练习:一生提问,一生回答。师小结:刚才大家的提问都很不错,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例2)
(三)教学例3
1、师:你们喜欢这四种颜色的哪一种?大家先不要着急回答。喜欢红色的举左手,喜欢黄色的举右手,喜欢蓝色的拍手,喜欢紫色的摇头。
2、师:小朋友们都在动,老师还是不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人多,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办法吗?让学生同桌互议后发表。
3、师小结:这些方法都不错。请同学们分小组,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在你喜欢的颜色下面作记录。
(四)教学效果测评
生活中的统计。师:统计的作用很大,生活中常常用到。例如,我们每个小朋友的家里每个月都要交水费、电费等,那么就要统计电的度数,水的吨数。大家想想我们生活中还要统计哪些数据?给每组学生准备一份统计表,让学生合作完成。
(二)《简单的数据汇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二)》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主要是通过一些简单的调查和便于操作的游戏,引导学生在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中,学习数据的简单汇总,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感受不同数据总体所蕴含的信息既有所不同又存在关联,体会数据的意义和价值。
设计理念:本节课我主要是有趣的蛋糕店叔叔促销活动作为主线,吸引儿童,召唤着学生对学习的乐趣和无限童趣,主动探索“全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这个问题,感受不同数据又蕴含的信息。
学情分析: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简单的统计,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
教学目标:
1.学生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把按小组收集的数据进行简单汇总,能进行数据的简单分析。
2.学生在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不同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作用,不断增强收集和运用数据的意识,积累理解和分析数据的经验,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3.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互相合作的习惯和品质。感受不同数据所蕴含的信息既有所不同,又存在关联。
教学重点: 数据的汇总与分析。
教学难点:产生数据汇总的需要,理解数据汇总的方法。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各小组的调查记录表、数据汇总表。2.教师准备骰子。
3.学生准备每个正方体朝上次数记录表、数据整理表,小组同学艺术特长调查表、数据整理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童趣
谈话:蛋糕叔叔在我们学校附近开了一家蛋糕店,为了卖出更多的蛋糕,想要做促销活动,应该选在哪个月做促销活动呢?想听听我们班同学的意见。
明确需要讨论的问题: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设计意图:小学生学习统计,核心的目标就是建立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上述教学活动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启发他们联系生活经验想到必须先知道班级学生的生日,才能判断“全班同学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二、合作交流,探究思维
(一)讨论数据数据的方法,小组合作 提出问题:你打算怎样来收集这些数据?
引导学生收集数据需要按小组分类整理,再和全班进行交流。提出要求:按小组开展调查,将调查结果填写在表格里。
学生小组活动后,讨论:你们小组有几人,你们组同学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二)整理汇总析据,班级汇总
1.各小组展示汇总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怎样汇总全班数据呢? 学生交流,师生共同完成班级汇总表。
引导学生观察:从这份统计表中,你发现了什么?全班同学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小结:像这样把各小组每个月的人数相加,能够得到全班每个月出生的总人数,这就是数据汇总。
2.提问:把全班汇总后的数据,按季度进行分类,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填表后,交流反馈。3.比较两份表格的联系和区别
4.启发:如果在全校同学中调查,估计得到的结果和我们班的结果一定相同吗?
[设计意图:本次统计活动是自主决定活动程序,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儿童个性特点,确定学生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各组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收 集数据,在全班汇总”让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动手操作实践。引导学生先对自己组的数据简单分析,能根据比较不同数据总体所蕴含的不同信息]’
三、丰富体验,开阔拓展
1.促销活动:选择你最想要的文具。引导:学生明确分几步开展活动? 学生活动,全班汇总。2.游戏:掷骰子
提出活动规则,四人一组完成掷骰子游戏。小组活动后汇报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练习的重点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再次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帮助他们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经验,加深对统计活动过程和方法的认识;二是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体验统计的运用,感受数据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四、交流反思,总结收获
我们是如何解决蛋糕店老板的问题?说说我们经历了什么过程? 总结并引出课题。……
五、板书设计: 简单的数据汇总
小组收集数据
↓
分类汇总数据
↓
得到结果
六、教学反思:
单位:城南中心校
备课人:贾素清
教学内容:
P32例11、做一做,P34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
2、使学生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5.6÷0.07 5.2÷0.2 6.9÷0.3 5.5÷1
0.8×90 2.5×0.2 1.25×80 7.4×0.1
二、导入:
1、教学例11:
同学们,你们见过奶牛吗?张燕家养了3头奶牛,她正在和爸爸一起挤牛奶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课件), 从图中,大家能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1)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尝试分析数量关系。
问:这题能一步算出最后结果吗?
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请学生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想法。
指名有代表性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方法一:220.5÷3=73.5(千克) 220.5÷7=31.5(千克)
方法二:73.5÷7=10.5(千克) 31.5÷3=10.5(千克)
请同学说一说每道算式求的是什么?
(2)观察对比:
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2、P32做一做
读题分析数量关系,请学生从数量关系描述解题思路,并说出不同的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
1、P34第3题:
师:你从此题中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思考?
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汇报分析过程。
小结:解答问题时要找准有直接关系的条件或信息。
2、独立完成P34第1、2:
教师巡视,辅导学困生。
四、总结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一)
方法一:220.5÷3=73.5(千克) 220.5÷7=31.5(千克)
方法二:73.5÷7=10.5(千克) 31.5÷3=10.5(千克)
第十课时
课题:解决问题(二)--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近似值
单位:城南中心校
备课人:贾素清
教学内容:P34-35练习六第4-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2、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
3、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进一”法或“去尾”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谈话引入: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问题。你能帮助小强的妈妈,王阿姨,解决她们遇到的问题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2:
课件出示: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中,每个瓶最多装0.4千克,需要多少个瓶子?
①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展示可能出现的三种答案,6.25个、6个、7个)。
②组织学生进行辩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大胆地与同学进行交流。
同学们充分发表意见,明确瓶数取整数,6.25按四舍五入法应舍去25,但实际装油时,6个瓶子不够装,因此瓶数应比计算结果多1个。6个瓶子可以装多少香油?(验证)
2、再来看看王阿姨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
①先独立思考,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②全班交流答案,组织学生讨论,强调以理服人,使学生明确,盒数取整数,16.666…计算结果按四舍五入法本应进1,但实际包装时,丝带不够包装第17个,因此个数应比计算结果少1。
问:这题为什么不能像第1题那样进一呢?
3、小结:看来,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只适用于一般情况,在解决问题时,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有时要“进一法”,有时要用“去尾法”。
你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时候要用“进一法”,什么时候要用“去尾法”吗?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P33“做一做”
如何处理结果?为什么这样处理?
2、幸福小学有378人去秋游,每辆客车限乘40人,需要几辆客车?(进一法)
3、装订一种笔记本需要用纸60页,现在有同样的纸2800页,可装订多少本这样的笔记本?(去尾法)
四、作业:
1、P34-35第4-6题。
2、搜集生活中用“进一”法或“去尾”法来解决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二)
(1) 2.5÷0.4=6.25≈7(个)
答:需要7个瓶子。
(2)25÷1.5=16.666……(个)
≈16(个)
【九年级第九十课教案】推荐阅读:
喜迎建党九十周年07-21
建党九十周年范文07-21
妈妈九十大寿祝寿词07-19
建党九十周年心得体会10-31
四年级第九单元教案07-14
关于建党九十周年论文参考材料09-12
喜迎建党九十华诞演讲稿09-17
庆祝建党九十六周年系列活动总结05-28
庆祝建党九十周年_两篇参考06-13
建党九十周年团日活动策划书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