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观后感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汶川地震观后感(精选12篇)

汶川地震观后感 篇1

四川地震,它来得那么突然,让广大的四川居民没有一点准备,让那些无辜的人没来得及惊慌就已离去。网上很多人评论:养那些专家不如养一些蟾蜍,地震局干什么去了,不为人知,四川地震既然没有人预测。现在的科技应该比以前进步多了,但为什么以前都能预测到地震的来临,而现在没有预测???令人反思啊应该是个很好的预兆年,但那么严重的事情既然被忽视,我只能说那些专家们是不是在看报纸了,那么投入,要地震发生了才能把他们震醒???老百姓的血汗钱投入了不少在科技上、在培养专家上,为的就是老百姓能有一个平静、平安、快乐的生活。但现在呢?广大的民众再度陷于恐慌之中【上一次是新年期间的湖南等地的大雪灾】。

无奈,悲哀!!我能做什么我只能祈祷灾区的人们都能平平安安!真不希望听到死亡人数继续上升,真希望我们都有一个真正为人为民的国家、团体、机构,我们都有一个平静安稳的家。

汶川地震观后感 篇2

1 强化城镇综合抗震减灾防范能力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地球内部不停地运动,在它的运动过程中,始终存在巨大的能量,推挤地壳内部岩层使其薄弱部位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地震。世界上每年发生的地震大约在500万次,人们的有感地震在1%。据统计,造成严重破坏的大地震每年全世界平均大约发生18次。我们大家生活在地球上,靠地球养育,地震不可避免、无法回避。面对每年发生如此之多地震,深层次思考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研究地震,了解地震,以便初步熟悉地震规律,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和社会财富。

我们国家虽然在抗震减灾工作中,各种组织机构、研究机构有一定基础,但这次汶川特大地震之前没有预警迹象,没有科研成果。这进一步说明了在今后抗震减灾工作中政府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出人才、出成果,哪怕是地震之前十几秒预警也能挽救很多生灵。

四川汶川地震之后,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和完善城镇综合抗震减灾防范能力。主要包括城镇发展用地规模,防灾区域划分,场地选择,应急疏散通道,应急避难所,应急反应和救援预案等内容。主要技术措施包括两方面内容,对原有建筑物进行全面普查并按照当地的抗震基本烈度进行抗震加固,新建的建筑物抗震设防必须达到标准的要求或予以提高抗震设防标准。

2 做好建筑工程规划选址和工程结构选型

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各类建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大小程度。我们可以形象比喻,震级为炸药包的装药量,地震烈度为炸药包爆炸之后的破坏程度,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有好多因素。从这次四川汶川震害的房屋损害情况看,有的严重破坏倒塌,有的破坏较小。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地质构造与场地条件的差异对建筑物震害影响明显。所以,我们今后建筑设计中要认真思考规划选址,严格选择稳定基岩、坚硬土或开阔、平坦、密度均匀的中硬土等有利地形地段,以免场地选址不当,对建筑房屋抗震产生不利因素。

我们都知道为了评定地震烈度大小,就需要一个衡量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地震烈度表。目前,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都采用12度的地震烈度表。抗震设防烈度是指国家规定权限批准的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震中烈度(I0)与震级(M)的关系为M=0.58I0+1.5。这次汶川地震公布的震级为8级,也就是说震中烈度为11度多。我们的建筑物在烈度为6度、7度、8度、9度才进行抗震设防,9度已是最大限度的抗震设防了,可以讲汶川特大地震使得建筑物本身抗震及设防所起的作用已微不足道了。从四川汶川震害情况看我们应适当提高公共建筑,人流集中地方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

据四川汶川震害有关情况看:大开间、大窗户、外走廊的砖混结构中,由于整体性差、空间大,砌筑墙体的砂浆强度低,没有必要的抗震构造柱、圈梁等构造措施。由于砖混砌体结构材料的脆性性质,其抗剪抗拉抗弯强度低,所以震害最为严重,所以我们在日后的建筑设计中,尤其是公共建筑,例如学校教学楼尽量避免用砖混结构或者采用抗震性能好的钢结构与轻钢结构。框架—砌体混合结构,在重灾区普遍受重创伤,框架柱先于框架梁破坏。角柱的震害重于内柱;短柱的震害重于一般柱;柱的上端重于下端。柱子与梁的节点属于刚性节点,即承受竖向轴力和弯矩,剪力的作用,受力复杂,而柱子地位又最为重要,一旦破坏整幢建筑就可能倒塌。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设计中变“弱柱强梁”为“强柱弱梁”的设计原则,这样建筑房屋不会因柱子的破坏而倒塌。单层工业厂房的排架结构,由于空间大,预制装配,节点连接差,厂房的整体稳定性差,在今后的建筑设计中要适当增加柱间支撑和强化节点的连接。木结构房屋和轻钢结构房屋在这次汶川地震中震害较轻。这是因为这两种结构自重轻,延性好,地震作用小的缘故。综上所述,我们在房屋工程结构选型上,一定要坚持选用被广泛证明相比更为抗震且广泛适用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形式,以及选用钢结构,轻钢结构,木结构等抗震性能好的建筑结构形式。

3 普及和推广应用抗震减灾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

全国各地城镇在扩张膨胀,人口在增加,楼越盖越多,越盖越高,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高层建筑在10万幢左右,超高层有115幢。现在好多发达县级市也高楼林立。1976年唐山地震之后我们国家才颁布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这次汶川特大地震之后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我国大城镇建筑工程结构减震与抗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推广应用,使得新建工程经得起百年的考验。

我国传统抗震设防目标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这种传统抗震方法是以“硬抗”为主要途径,通过“肥梁胖柱”多配筋来抵抗地震,其结果是梁柱截面越大、刚度越大,地震作用也越大。 传统抗震方法成熟,广大设计、施工都熟悉,在大多数情况下抗震是有效的,但在安全性、适用性、经济性方面存在着一定问题。结构隔震体系是指在结构物底部(或在某层间位置)设置具有一定的承载、隔震多位特性隔震支座而形成的结构体系。这种隔震支座的水平刚度远小于上部结构的层间水平刚度,所以上部结构在地震中的层间水平位移均集中在隔震层,结构层间水平位移很小,上部结构在地震中作长周期,缓慢的整体水平平动,从而保护结构本身,内部装饰和精密仪器等不遭任何破坏。这种隔震结构减震效果是传统抗震结构望尘莫及的,极大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反应。结构及承重构件地震中的损坏过程,就是地震能量的“消能”过程。结构及构件的严重破坏或倒塌,就是地震能量转换或消能的最终完成。

结构消能减震体系,是把结构物的某些非承重构件设计成消能杆件,或在结构的某部位装设消能装置。地震发生时,随着结构侧向变形增大,消能构件或消能装置率先进入非弹性状态,产[生较大阻尼,大量消耗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使主体结构处在弹性阶段,并迅速衰减结构的地震反应,保护建筑物主体在强地震中的安全。

我国目前对建筑结构隔震,建筑结构的消能减震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处于初始阶段,大多数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仍缺乏经验,不熟悉。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这种新技术目前仍主要用于使用功能有特殊要求或设防烈度要求高的建筑。如何推广普遍应用这种新技术需要我们努力研究与思考。

参考文献

[1]程懋.高层建筑结构构造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汶川地震120小时 篇3

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57.8秒。中国,依然是春日晴好,万里安澜。之后一瞬,5月12日14时28分57.9秒!四川阿坝州汶川映秀镇(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地下12~19公里处的地壳,在印度洋板块向欧亚板块挤压作用下,突然发生断裂。一瞬间释放出来的能量,从青藏高原向内陆边界释放,相当于255颗广岛原子弹同时爆炸。一场里氏8.0级地震爆发了!

一瞬间地动山摇,天崩地裂!就在成都西北方向60公里到200公里范围内的汶川、北川、都江堰市、绵竹市、德阳市、茂县,甚至就是成都市,整个大地和大地上的所有建筑物,都在剧烈地震动、摇晃,1分钟,2分钟,3分钟……大量曾经看上去那么坚固的一幢又一幢楼房此刻仿佛积木,从地震开始的十几秒钟之内,在扭曲、撕扯中轰然坍塌。

顷刻之间,宁静美好的城市乡村已变成了一片废墟。

那一瞬,成千上万的人还没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就随着坍塌的房屋被压在了钢筋水泥的残骸里,成千上万的人一瞬间就血肉模糊失去了生命,成千上万的人一时间魂飞魄散。承受这一灾难的,仅仅震中汶川,就有10万在册人口……

一位后来亲历现场的女记者,泣不成声地形容:“世界末日!”

大半个中国都在战栗,地震波向四面八方横扫千里,大半个中国大地上的百姓几乎同时看到了、感觉到了大地、建筑和身边的每一件事物在晃动。成都“楼房裂缝,物品倒地,电视移出1米多远”,满街市民乱成一片;重庆“所有高楼矮楼都在摇晃”,楼上的人都涌到楼下;湖北武汉“花瓶摇晃,百叶窗抖个不停”;贵阳“楼内吊灯大幅度甩动,鱼缸内水被晃出,人们纷纷躲到空旷地带”;湖南“睡在床上的人被摇醒”……

北京、辽宁、上海、内蒙、甘肃、青海、河南、云南、河北、浙江、台湾、广东等省市均有明显震感,甚至千里之外的泰国、越南等地也受到波及。人们惊魂未定,几乎所有人同时掏出电话,试图联系亲友,却发现突然间手机不通了、座机也不通了……

地震了!国家地震台网迅速测定方位,四川,汶川,7.8级(后修正为8.0级)!

8.0级是什么概念?1976年将河北唐山夷为平地的那场地震,才7.8级,就死难了24万人!

“我们站在地狱边缘,但是我们没有战栗!”

灾情就是命令,生命重于一切。

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

中国地震局立即启动一级预案,抢险救人。

仅1小时后的15时30分,四川省立即行动起来,省委书记刘奇葆带领12支医疗队赶赴灾区一线,其他领导分赴各地灾区。

16时40分许,地震仅2小时12分钟后,温家宝总理紧急担任抗震总指挥,立即搭乘空军专机从北京西郊机场起飞,赶赴灾区指挥抢险。中央电视台立即向灾区派出记者,启动24小时不间断现场直播,及时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传递最新信息。

16时,民政部从西安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紧急调拨5000顶救灾帐篷发往灾区。

19时10分,温总理专机抵达成都,他当场要求部队“克服一切困难,就是步行也要尽快进入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早一秒进入受灾地区,就能早抢救一个生命”。19时50分,两架空军伊尔76军用运输机运送着224各紧急救援人员、专家和医生从北京南苑机场起飞。20时30分,温总理一行驱车1个多小时抵达都江堰市,连夜部署救灾行动。

与此同时,全国四面八方更多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民政及医护人员,正在向灾区紧急集中。

汶川地震重灾区的范围已经超过10万平方公里,地震的强度、烈度甚至超过了唐山大地震。在前线,大量民宅发生垮塌,全城停电、停水。政府和部队组织人员奋力救援。都江堰聚源中学300名师生被埋,深夜22时许,大雨滂沱。温总理望着从废墟里扒出的孩子们的遗体,这位66岁的老人潸然泪下,面对遗体弯下腰深深鞠躬……

同胞罹难,神州同悲。一场凝结民族团结信念和生命尊严的生死大搏斗就此展开……

12日当夜,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表讲话,代表联合国向中国政府和人民表示深切同情和诚挚慰问,对死难者表示沉痛哀悼。

死亡数据在上升。12日22时50分,8533人遇难;1个小时后,上升到近1万人。

时间就是生命。与此同时已有近24000名官兵投入重灾区都江堰、德阳、绵阳、绵竹救人,另有1万多名官兵通过铁路公路源源不断地从全国各地赶来。此时,重灾区停水停电通讯中断,冷雨如泣。看到大面积的死伤惨状,无数人一边流泪一边奋力救援。一位战斗在废墟中的前线记者的话让人记忆深刻:“我们站在地狱边缘,但是我们没有战栗!”

受地震影响,中国移动四川公司有3个交换机发生拥塞,有2300多个基站因断电、传输中断等原因退出服务;汶川、理县、黑水和茂县本地固定通信也完全阻断。而通向汶川的公路被滑坡的山体掩埋,进不去,也出不来,没有汶川的任何消息。

震中汶川,崇山峻岭中那个并不遥远的县城,正笼罩在重重乌云和捅破了天一般的暴雨中。十万火急,抢进重灾区!

遇难数字在不断攀升。救援工作展开的面积越来越大,人力紧张,供给紧张!

12日下午,全军紧急总动员,全国紧急总动员。

此刻,全世界在~夜之间知道了一个名字:汶川。现在它是一座“孤城”!道路中断,救援难及;通信中断,信息不通。灾难使汶川成为了灾难中的孤岛,也成了抗震救灾最引人关注的焦点之一。汶川的灾情到底怎么样了?救援何时才能抵达汶川?

13日1时15分,通过近11个小时的联系,阿坝州政府终于与汶川县委书记通过卫星电话取得了联系,第一次向外界传递了汶川房屋倒塌、物资短缺的信息。

7时30分,成都军区赴汶川先遣部队距离汶川还有75公里。暴雨如注,山体滑坡,道路掩埋。行军受阻。

“就是步行也要尽快进去,早一秒就可能救活一个人!”这是温总理的命令。此时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里电话此起彼伏,因为通信困难,所有的参谋人员都在声嘶力竭地对着电话讲话,成都军区司令员李世明的嗓门也越来越大:“焦点在汶川,制高点也在汶川,关键的关键在汶川,你们要连夜出发,进入汶川,把汶川的情况说明白!”

“带上精干人员,不惜一切代价向汶川进发!”13日10时,李世明大声命令。

此时,成都军区3000多名官兵正冒着暴雨和余震,克服一切困难,徒步从都江堰、理县、茂县等多路向汶川进发。但是12日晚开始的暴雨,大大减缓了先遣部队连夜急行军的速度。挺进的困难超乎寻常,先遣队报告说:“路上到处都是塌方,70%以上的路面损坏,桥梁全部被毁。”

汶川地震观后感500字 篇4

温总理在地震后两个小时赶到了地震灾区,视察灾情,看望灾民,指挥抗灾,温总理对失去亲人的小朋友特别关心,对哭泣不止的小女孩,他饱含深情地说:“你们虽然失去了亲人,但我们会管你们的,政府会管你的。”此情此景,我激动的掉下了眼泪。

解放军、消防官兵、武警部队第一时间赶到震区,他们利用各种机械工具,甚至用手刨,抢救许多埋在废墟下的人,每一个人成功救出,我都为他们鼓掌。

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的损失太大了,为了使灾区人民有吃、有喝、有住、小朋友有学上,为了灾后重建,全国人民都为灾区捐款捐物,我们学校也和全国一样,也举办了募捐活动,我捐了五十元钱,有人比我捐的还多,我想在下次捐钱时超过他们。

为了悼念在这次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国家决定,五月十二日至五月二十一日为全国哀悼日。五月十九日,我校国旗降了半旗,下午二点二十八分,全校师生在各自的班级和操场上,默哀三分钟,好多同学都哭了。

汶川地震观后感 篇5

当地震灾难突然袭来时,谭千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了他的学生。在那千钧一发之际,人生阅历丰富的他本来有机会能够从容自保,但是他首先想到了学生。在那一瞬间,他眼前可能浮现出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也可能有些许迟疑和犹豫。但是自己学生的爱让本来有选择的他毫无选择,他毅然地张开双臂,护住自己的四个学生,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们,把死亡留给了自己。在他的身后,留下了一个家庭的悲痛和惋惜、四个家庭的团聚和幸福以及无数的感动。他无私的爱就像种子一样开始发芽,不仅感染他在湖南衡阳的老乡、他大学时期的同学,也感染着无数的教师和国人。

“走在校园里的时候,远远地看到地上有一块小石头他都要走过去捡走,怕学生们玩耍的时候受伤。”当你看到这些细节的时候,你就明白谭千秋的勇气和力量来源于哪里。谭千秋的行动并非偶然,只有对学生巨大的爱和对职业的虔诚才能让一个人在面对死亡威胁产生如此大的勇气。

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北川教师刘宁在地震时先救出学生却永远失去女儿。

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都江堰聚源镇教师在地震时为疏散学生而放弃了逃生的机会。

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广安的特岗老师为救一个被绊倒的孩子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平通中学的化学老师乔广平在地震时呼喊所有的人快跑,自己却跑到了最后。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乃至生命,向我们阐释了什么是师德,什么爱,什么是荣耀!

当成千上万间房屋倒下去的时候,是他们的爱撑起了整个世界!

汶川地震升旗讲话 篇6

老师们,同学们!

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震碎了多少人美丽的家园,震碎了多少个温暖的家庭。几万人的死难数字,难以计算的财产损失,还有无数伤者和幸存者正在承受着身体和精神的折磨。这一切,都在刺痛我们的眼,刺伤我们的心。当面对一组组残酷的镜头的时候,四川父老乡亲们所经受的这场空前的灾难,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怎能不感同身受。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人民行动起来了,海外侨胞行动起来了,我们要用自已的爱心告诉那些受难者,天灾无情人有情;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告诉那些受难者,我们是骨肉相连的一家人。地震使他们失去了亲人,但我们所有的中华儿女都是他们的亲人,灾难使他们失去了家园,但我们会用自己的力量来重建一个新的家园。

在这次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每天,我们都在感动着。为那些废墟里坚强的生命感动,为那些灾难中舍小家顾大家的人们感动,为参与救援的人们的精神感动,为来自四方八方的的爱心感动。这种感动的背后,我们更深地感受到我们这个民族面对灾难时坚韧不屈的意志,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崇高使命,以及我们这个国家越来越强大的经济实力。对我来说,这种感动,也来自我们身边那些可爱的学生们和可敬的同事们。当地震的消息传到我们的校园,我们高一六班学生首先行动起来,向全校师生发出捐款的倡议书,表现出了强烈社会使命感;我们初三2班的信欣同学,拿出自己压岁钱和零花钱,两次共捐献了512元;还有一些家庭十分困难的学生,他们本身就是靠学校的爱心资助来完成学业,但他们拿出自己的生活

费,献给灾区更需要帮助的同龄人。同学们,老师们,捐款不论多少,爱心同价,支持不在大小,真情永恒!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血脉相连,四川灾区的苦难就是我们的苦难,同胞的痛苦牵扯着我们的心灵。灾区的困难还很大,重建工作更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共同努力。上周,我们的学校的一些老师和学生又参与了自发的捐款活动,今天,在这里,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我个人再次向灾区捐款1000元,作为一个党员的救灾党费,我也希望我们全体师生能行动起来,关注地震灾区,再次奉献爱心!

老师们,同学们,灾难必将过去,生活还在继续。我们没有经历这场劫难,我们是幸运的,幸运的同时我们更要反思,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我们的生活。正如刚才老师和同学演讲中提到的,当我们太多的抱怨生活的不如意,当我们太多的感受到工作学习的艰苦,当我们浪费太多的时间去追求眼前的欢乐,我们可曾想到,生命是多么的宝贵,能够实实在在的工作学习又是何等的幸福!老师们,同学们,珍惜生命的每一天吧,因为生命是高贵的,他不允许我们用浪费来亵渎;生命是有责任的,他不允许我们用自私来侵害。我们作好自己的工作,搞好自己的学习,就是在履行我们的使命,就是在为国家尽一份力,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告慰遇难者,支持灾区的人民和重建工作。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用更大的勇气来面对一切的困难,用更大的支持铸起爱心长城,用加倍的努力来建设我们的国家,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光荣使命!

汶川地震与伦理的升华 篇7

伦理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规则。具体可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爱护、帮助、同情、怜悯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 还是在重大的自然灾害和困难面前, 每个人的伦理都会得到充分的表现, 与受教育程度没有天然的联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汶川发生了8.0级的强烈地震, 这是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大地震, 不紧牵动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 也震惊了全球。在这场气壮山河、惊天动地的抗震救灾过程中, 从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伦理理念到广大公众的大爱伦理都体现的淋漓尽致。震后的第一时间, 党和政府果断决策, 紧急号令, 震后不到1个小时,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随电波传遍全国, 震后2个小时温家宝总理飞赴灾区一线, 亲临震中的重灾区慰问受灾群众、查看灾情, 指挥救灾。党和国家领导人无论是在北京, 还是在去往灾区的飞机上、列车上、震区的临时帐篷里多次召开不同类型的会议, 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目的只有两个:一是救人, 只要有一线希望, 就要百倍努力, 决不言弃, 决不放过任何救人的机会, 这是抗震救灾的核心价值。并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总指挥部, 指挥机构高效运转, 调集了中央各部委、各部队、各军兵种十多万官兵, 一百多支医疗队奔赴灾区争分夺秒地抢救掩埋在废墟下的一个个生命。震区的省委、省政府及各级领导干部, 有的不顾失去亲人的痛苦, 冒着余震的危险亲临现场指挥救援, 形成了坚强有力的抗震救灾领导核心、灾区人民的主心骨。

在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面前, 全国的公众都表现出了人心的善良和卓越, 在最危难的时刻站到了一起, 人人通过不同形式为灾区人民表达自己的爱心, 闪烁着民族精神和生命伦理的伟大光辉。各行各业各界人士, 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全球的华侨、华人、民营企业家、献血者和数十万的志愿者。他们摒弃了等价交换原则冲击而被世俗化了的人际关系, 爱心热流一时间向着同一个方向———汶川喷涌, 他们有的捐款, 有的捐物。有的直接赶赴抗震救灾的前线救援, 一笔笔“特殊党费”汇往灾区。29岁的女巡警放下自己6个月的孩子, 自愿为灾区幸存的嗷嗷待哺的婴儿喂母乳, 南京的拾荒老人把零钱换成百元整钱塞进捐款箱, 邱光华等人牺牲在救灾前线, 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生命。谭千秋、瞿万容、袁文婷、向倩等许许多多的灾区教师在地震发生的那一瞬间, 想到的是如何掩护学生、帮助学生逃生, 用生命守护学生, 把死留给自己, 他们虽然永远的走了, 但他们的生命价值永存!这种师生的伦理之情为所有的教师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总之, 抗震救灾中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尽其所能表达对灾区人民的伦理之情和无私的大爱, 体现了公民责任和伦理担当, 国际社会给予高度评价,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说“汶川大地震后, 出资捐款地震受害者的中国人数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志愿者被外国媒体称为“中国温柔的心”, 国际社会评价说, 这里的人民不仅懂得如何哀悼, 而且懂得如何给予, 中国的公民精神并未缺失。曾几何时一些人怀疑和感叹, 市场经济使人们的伦理道德滑坡, 人与人之间失去了人性的爱, 变成了功利关系。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大爱、乐善好施、团结和奉献的民族精神, 这是历史上少有的, 可以说得到了空前的升华, 感动了所有的人。美国《时代》周刊认为, “地震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 让人们对中国政府有了不同的了解。即使是北京的批评者也对中国大地震的迅速反映表达了钦佩”。英国《每日电讯报》说, “世界正在更多地接受中国共产党”。事实也正是如此,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 彰显出13亿人的责任和大爱, 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得到了空前的大发扬。

珍爱生命, 尊重生命, 同时也尊重死者的尊严, 5月18日, 国务院发布公告, 5月19日至21日, 为地震死难者设立全国哀悼日, 在此期间, 全国和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 停止一切娱乐活动, 暂停奥运会火炬传递3天, 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5月19日14时28分起, 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到全国各族人民默哀3分钟, 届时火车、汽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黎民百姓享受国哀, 这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记载中是第一次,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自然灾害罹难的同胞降半旗志哀也是第一次, 这历史上的第一次表明了一个政党, 一个政府对生命的尊重, 对人民的负责, 也体现了领袖与人民是平等的, 是一个社会文明法则与国家政治伦理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不仅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 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好评。新加坡《联合早报》说, “中国政府决定向地震遇难者默哀3分钟, 并设立三天全国哀悼日。这一决定给生命以最高敬重, 把普通百姓的命运作为第一优先。奥运火炬传递暂停3天, 更显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以人为本’的理念正在扎实的推进”。“轰然倒塌的是建筑, 从废墟上赫然矗立的是中国人民的脊梁, 中国人民以自己的方式, 向世人展现了人间的英勇无畏、坚忍不拔、相濡以沫和万众一心”。党和政府调集全国一切力量竭尽全力抢救生命的大爱感动了世界, 也感动着每一个人, 教育着每一个人。二是重建家园, 灾后党和政府仍以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基准, 尊重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为建设一个美好家园, 制定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 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针对地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条例, 将灾后的重建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确保灾区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家园更美好。从抗震救灾到建设家园的一系列决定、行动都反映一个政党、一个政府执政伦理理念的完整体现。得到了国内各族人民和国际社会的称赞。

汶川地震周年祭 篇8

还记得公元2008年5月12日,无数人的心因汶川纠集在了一起,无数摄影人的步伐因汶川而一致。那时就有许多从汶川灾区拍摄回来的人说,汶川地震是一个值得拍摄十年以上的摄影题材。翻看历史,无论是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过后的新奥尔良,还是印尼地震海啸后的苏门答腊,它们的影像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有许多摄影师跟踪拍摄了许多年。这种长期跟踪拍摄在国外屡见不鲜,题材也很广泛。

印度博帕尔事件是历史上最严重的环境灾害事件之一,(当天死亡数千人,死者达两万人,伤者以数十万计)。从1984年事件发生当天起,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印度摄影大师帕布劳·巴塞洛一直对此事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长期跟踪拍摄。他的这一事件拍摄的系列作品极富震撼力,引发了强烈的国际反响。再比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摄影师保罗·法斯科跟踪了这一题材近20年,记录了在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发生后那里的一切。他的画册《切尔诺贝利的遗产》中记录的那些因核污染而患病的孩子,引发了人们对于核能源深层的思考和参考。

对于汶川这样一个巨大的灾难,摄影人应该把镜头对准在哪里呢?许多人在思考和实践着这个问题。春节前后,一拨又一拨的摄影人来到灾区,陪伴灾民们度过第一个孤独悲伤的春节,并用镜头记录了他们的生活——震后家园的重建,震后百姓的生活,震后学校的状况以及学生的学习、震后重组的家庭……甚至许多文字记者也拿起了相机、DV,用动静结合的影像来记录震后灾区的点滴变化。但是有一些摄影人回来讲,灾民很难接受我们的采访和拍摄,他们也不愿意谈及过去的那段经历,重组家庭后的人们更不愿意曝光。在这样的情况下,拍还是不拍?的确让人为难。

汶川地震分析材料 篇9

赶赴现场,了解事实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里氏7.8级地震,此次地震突发迅猛,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但中央领导人却不计劳烦,在第一时间接到通知安排部署会议,并亲赴灾区慰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5月12日下午就乘专机抵达四川成都,赶往地震灾区,指挥抢险救灾工作。马凯、孟建柱等人一同赶往灾区。

根据国家地震台网的数据监测显示,此次地震为浅源地震,造成的破坏力大,且日后余震不断。这一精确消息的发布,也很恰当的符合了公共危机处理的“3T原则”:以我为主提供情况、尽快提供情况、提供全部情况。政府部门在此次危机处理中牢牢掌握了信息发布的主动权,由中国中央新闻频道滚动直播灾区现场并持续跟进救援报道。在信息的发布上尊崇了真实性的原则,主导了社会舆论的走向,从而有效避免了不法分子的造谣引起不必要的恐慌。能搞好的把握局面,确保下一阶段的救援等工作的顺利开展实施。

分析情况,确立对策

在飞往灾区的专机上,温家宝说,灾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重要指示,国务院成立了以我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并设立有关部门、军队、武警部队和地方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参加的救援组、预报监测组、医疗卫生组、生活安置组、基础设施组、生产恢复组、治安组、宣传组等8个抗震救灾工作组。并根据《中国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中国国家减灾委紧急启动国家二级救灾应急响应,并组成救灾工作组即赴四川汶川灾区,协助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中国政府在此次危机公关中所表现出的对危机的冷静判断,以及提出应对方案,全面掌控大局,使公众看到希望,有了动力,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和影响。

安抚群众,缓和对抗

温家宝汶川地震救援中指出:这次抗震救灾工作时间特别紧迫,责任特别重大,任务特别艰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全力做好被困群众和受伤群众的救治工作,安排好受灾群众生活,全力组织恢复受损的基础设施,特别要抓紧通水、通电、通路,保证通信畅通,保证重要基础设施和水库大坝、铁路、涵洞安全,保证社会秩序的正常。

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在抗震救灾第一线,身先士卒,带领广大群众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发扬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一切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

此次公关事件的突发,政府领导人作为人民的父母官,身系百姓群众安危,置自身安全于度外。冒着余震的危险积极投身抢险救援工作,不仅能有效的安排部署救灾指挥工作,还能以公共形象发言人来安抚公众情趣,使日后的危机处理工作更顺畅。

联络媒体,主导舆论

汶川地震,是上天给刚刚经历过冰雪灾害的中国抛出的又一份严酷考卷。必须作答的不仅仅是灾区民众、党和政府、国民乃至军队,也包括报纸、通讯社、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而在各个媒体给出的答卷中,你可以看到这样的词汇:打破常规,机制突破;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快速反应,先声夺人,有序组织,整合版面;人本主义,人文关怀;核心战斗力:使命,责任,职业精神„„新华社第一时间发出的震灾消息,人民日报破例推出的报道特刊,中央电视台创纪录的“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直播节目,回响在灾区角落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之声”,四川卫视24小时的实时直播„„中央与地方媒体破天荒的“全制式”立体报道,像一条条坚实的纽带,将灾区与全国、中国与世界连接起来。废墟下一个个顽强不屈的生命,废墟上一群群不离不弃的官兵,前线记者疲惫而又急促的脚步,重灾区无处不在的志愿者的身影,天安门广场、天府广场上“中国,挺住!”“四川,雄起!”撼天动地的呐喊,电视台主播饱含深情的泪水,整齐列队向遇难者遗体默哀的外国救援队,一这幅幅画面、一条条信息,无不让人为之动容、为之行动。

全中国的媒体,在这次空前透明,可以全方位介入的地震报道中,及时准确全面翔实地报道了灾区情况,谣言毫无滋生之地。媒体公关也采用了多元化的报道方式,除了24小时的在线实时转播外,大力利用网络媒体为其造势宣传也是使公众参与事件的很好方式。公众在网络,论坛里献爱心,为灾民祈福。大量的志愿者通过媒体报道了解到灾区现状,并赶赴现场积极参与救援工作。媒体的真实有效的报道,使广大民众在后方甚至可以比前方能够更准确全面地了解情况。让大家深切感受到切肤之痛,体验真挚感情,真正做到万众一心。

多方沟通,迅速化解

中国社会各界在此次地震中所表现出来的行动力迅速是前所未有的。首先,来自中国地震监测局的及时发布消息,中央各电视台,网络媒体发布消息,并及时跟进报道。国家重要领导人也紧急召开会议安排部署救援工作,温家宝等人当日下午就乘坐专机抵达灾区,安排慰问并组织重要讲话,他说:“同胞们,同志们,在灾害面前,最重要的是镇定、信心、勇气和强有力的指挥。我相信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军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特别重大的地震灾害。”

这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话语,是中国政府公关形象的良好塑造。除此之外,中国政府还迅速争取到了与其他公众、社会团体、权威机构的合作,协助解决危机。当中央调运救灾物资的同时,也积极发动全国各地政府出动人力物力参与救援。并联系红十字会、保险公司等具有良好社会公共效益的组织参与救助,并接受来自世界各国、政府组织的悼谒慰问。此外,社会各地的志愿者也是个规模庞大的团体,他们与救援官兵们一起奋战在受灾第一线。他们坚毅挺拔的身影,与民众努力逃生的形象融为一体,将汶川地震抒写为无情下的温情一幕。

有效行动,转危为机

国家领导人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派出救援官兵参与现场救援,重要领导人们多次召开紧急会议部署安排救援工作。国家总理温家宝、总书记胡锦涛甚至冒着余震的危险,多次亲临灾区发表演说,为受灾民众们加油,鼓舞士气,重建家园。随着大批救援物资的到达,抢险官兵排除万难修复道路,更多的志愿者也参与进汶川地震救援工作中来。他们竭尽全力找寻着残留的生命,争取不放弃任何一个人。为灾区人们祈福,清扫现场,消菌防疫。并妥善开展灾后家园重建的工作。

汶川地震相关诗词 篇10

“5·12汶川地震”

2008.5.12,我们记住了这个永恒的国殇

1.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了。什么苦楚,什么怨屈都受得了。

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摘自《繁星春水》无名诗

2.生命从八十岁开始。

3.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

4.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5.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的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6.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减少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

7.假如生命是无趣的,我怕有来生,假如生命是有趣的,今生已是满足的了。

8.人生的道路,到底是平坦的少,崎岖的多。在平坦的路上,携手同行的时候,周围有温暖的春风,头上有明净的秋月。两颗心充分地享乐着宁静柔畅的“琴瑟和鸣”的音乐。在坎坷的路上,扶掖而行的时候,要坚忍地咽下各自的冤抑和痛苦,在荆棘遍地的路上,互慰互勉,相濡以沫。

9.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总是相十指连心,冷暖痛恙,泣极而勇14:28,这个瞬间的天崩地裂定格成民族大难兴邦之书的一抹底色生命是船,生活是水,船水相契我们矢志升华一切上善若水的日子日子之大,如山如海,也巍峨也澎湃又何其小,或砂粒或水滴,岂容忽视多少真假,多少善恶,多少美丑我们该爱的爱,该恨的恨,人生真性情最后啊,我们总是以温暖的眼神传递所有铿锵如歌的平凡与伟大大爱无疆,“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封面页页都是重生跟苦难博弈的华章

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10.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11.世界上充满了光和爱,等着青年自己去找,不要走那条悲惨的道路!

12.自古皆有死,只在乎迟早罢了。在广漠的宇宙里,生一个人,死一个人,只是在灵魂的海里起了一朵浪花,又没了一朵浪花,这也是无限的自然。

13.愿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14.“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是冰心的一句名言,也是她一生坚持的信念。“永远的爱心”融入她近八十年的文学创作,洋溢在她七百万字的作品的字里行间。冰心已逝,这份爱却永存人间!

当我们爱上不该爱的人,进退都是错。

在年轻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会陷入一种怪圈——总是爱上不该爱的人,明明知道对方很危险,却仍旧不顾一切地扑上去,结局差不多有两种,一种是鲜血淋漓地退后,一种是流着眼泪勇往直前。

痛恨一个人四年比喜欢一个人四年更加厉害。喜欢只是一种惯性,痛恨却需要不断地鞭策自己才行。——韩寒

温柔要有,但不是妥协,我们要在安静中,不慌不忙地坚强。——林徽因(午安)如果我能回到从前,我会选择不认识你。不是我后悔,是我不能面对现在的结局

生活总以一种高压的姿态,肆意考验着我们脆弱的神经,让我们叹息或者窒息。这个世界真的很拥挤,我们难以寻找一方精神的栖息地。与其在风雨中逃避,不如在雷电中舞蹈,即便淋得透湿,也是领略生命的快意。不要抱怨与哀叹,不必嫉俗与愤世,只有当心灵坚强了,心头那些洪水才会慢慢退去。(世界在你掌中,你在谁掌上?世界在你梦中,你在谁梦里?--简桢用铅笔写下的爱情故事,可以轻轻抹去,但是抹去后同样还会有痕迹。那些痕迹就像泪水被风吹干,留下无精打采的记忆。记忆虽然会很美,但同时也很伤人,以为给了幸福就会有永远。承诺、誓言在现实面前总是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有些路段,只能你一个人寂静地走;有些辛酸,只有我一个人无奈地尝。人生苦短,但愿有人,能给我一世纵容

离开我就别安慰我,要知道每一次缝补也会遭遇穿刺的痛。

从文艺复兴到汶川地震 篇11

历史教育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还要重视对学生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因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活的意义,学会做人。历史教学要帮助学生感受人类文化的精神家园,从而达到内心的选择和情感的升华,培养他们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精神。因此人文主义精神的教育说到底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对学生健康性格、良好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学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时,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精神教育的最好时机。在讲到文艺复兴这一节课时,我先让学生回顾了人文主义精神起源于古希腊,接着追问:为什么说人文主义精神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先哲们对发展人文主义思想做出了哪些贡献?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向学生指出从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到斯多亚学派要求以人为中心,从尊重人的感性发展到倡导人的理性,追求知识、美德、思想自由,倡导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人文主义的观点,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文主义的含义。并指出正是在这样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环境中,产生的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也被赋予了人格和人性。众神尽管伟大,但也有像人一样的缺点。神话中的英雄们自由奔放、独立不羁、狂欢享乐,但在困难面前又表现得艰苦卓绝,百折不挠。其实希腊神话对众神性格的塑造反映的是人类在童年时代对自身的要求:自尊、刚强、勇敢、乐观。

在人性被基督教压抑了千年之后,14世纪首先从意大利开始,迎来了一场伟大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人性得以复苏和张扬。在教学中,我一反结论式的教学,而是采取了引领学生欣赏文学艺术作品的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人的发现”。我首先介绍了在基督教的原罪说、禁欲说之下,人的现世生活被否定了,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赎罪和忏悔。其次,我引领学生欣赏中世纪宗教作品中的表情呆板的人来加深印象。然后通过文化巨匠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的形象来理解这个伟大变革的时代。通过欣赏意大利文学三杰、艺术三杰和英国莎士比亚文学作品中对人的塑造和赞美,让学生把自己的体验感受进行表达交流。学生纷纷发言,指出这些文化巨匠赋予人以自由平等、富有才智和创造潜力,他们笔下的人乐观热情、青春唤发,反对禁欲主义、追求爱情金钱,提倡冒险,勇于探索未知世界,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世俗生活的享受。即使美术作品中圣母的形象也表现得青春、丰腴、慈爱,充满了女性的韵味和母性的光辉。通过作品赏析,学生深刻理解了文艺复兴继续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是继古希腊智者运动之后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早期资产阶级摆脱宗教束缚,要求人性解放的一场新文化运动。

伴随着学生对人文思想的进一步理解,我进而指出,人文精神表现在个体身上,就是倡导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表现在国家和民族身上,就是如何对待个体,如何体现以人为本、为人民利益服务。并及时结合汶川大地震这一场中华民族深重的灾难,指出当这样的灾难来临时,我们伤心、哭泣,我们同时也深深地被炎黄子孙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和关爱生命、绝不放弃的人文主义精神而感动、震撼:从温总理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到胡主席的:“时间就是生命,灾情就是命令,一分一秒,都可能救出一个生命,一个孩子”;从解放军战士和武警官兵不畏生命的危险和亲友的安危奋力抢救每一个生命,到全国人民无怨无悔,慷慨解囊,勇跃募捐,支援灾区;从医疗工作者到平凡的志愿者、每一个普通人,每一个场景都让我们震撼并潸然泪下。政府的迅捷、理性,竭尽所能挽救每一条生命,全国人民的同情、关爱、帮助,灾区人民坚强乐观和重建家园的信心,都让我们无处不在地感受到了人文主义的光辉、人性的温暖和爱的力量,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正如学生指出的西方媒体指责中国在西藏问题上没有人权,而汶川地震中中国政府的表现就是最好的回击。中国政府以它的人性化、人道化、公开性受到了国际舆论的好评。

其实,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实质就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汶川地震中,中国军民的表现给我们上了一节生动感人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实践课,使人文主义教育自然天成,深入到学生的灵魂之中。

汶川地震观后感 篇12

2008年5月12日, 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 数以万计的建筑物倒塌破坏, 人民生命和财产遭受巨大损失。60%的新建房屋和80%的老区建筑都遭到破坏, 其中尤以学校最具代表性。据统计数字, 超过1.2万所学校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需要各种形式的改造、加固或重建……

建筑物垮塌造成的人员伤亡是地震中最大灾害因素。汶川大地震使人们有了共同的认识:“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 有生命在, 就有希望。“尊重生命和强调人的安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这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建筑设计和建造不能忽视生命安全。我们不得不再次重新审视和检讨建筑设计中的防灾减灾问题。

2 反省与思考

地震与暴风雨、洪水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给人们的生存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 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5.12地震唤醒了建筑师的良知, 时间过去了近一年, 人们渐渐忘却, 但痛楚犹在。作为建筑师如何承担起肩负的责任, 在职责范围内将灾害的损失控制在最小, 为公众利益、平民建筑服务, 而不是在奢华的温床中继续沉沦, 只为泡沫地产、形象工程和资本的炫耀服务。

建筑设计是需要经验支持的行业, 正是积累的技术财富, 才使我们有勇气承担更艰巨的设计挑战。对于建筑空间, 经过学习、尝试、完善、创新等实践, 逐渐形成成熟的设计经验, 不断提高空间创造水准, 并积累模式语言与技术资料, 形成相应建筑的设计导则, 增强建筑师在条件复杂与时间紧迫等情况下的应变与竞争能力。

作为建筑本身则应更多地关注实际的应用, 绝非仅仅是空间的创造, 艺术的再现, 重新审视我们的设计原则, 更多地关注建筑的性能和品质。由于地震中90%以上的伤亡都直接源于建筑的倒塌, 建筑的结构安全性自然是头等要事, 而建筑的体型、平面形状也同样至关重要。

建筑师们所熟知的《建筑十书》, 书中许多理念至今仍被视为建筑设计的原则。作者在书中写道:“建筑的设计原则应当是能够保持坚固、适用及美观。”虽然这是维特鲁威在罗马帝国时代提出的建筑原则, 但是2000多年来建筑教育和建筑设计基本上仍遵循着这三个原则。上世纪50年代, 苏联建筑专家倡导的“建筑就是艺术”的理念曾在我国建筑界引发较大规模的探讨, 但更适合我国国情的“实用、经济、美观”的建筑三原则很快统一了大家的思想。然而时过境迁,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加强, 建筑师转而追求“创意”和“时尚”, 对传统的建筑三原则渐渐淡泊, 甚至认为“坚固、适用、美观”和“实用、经济、美观”的三原则只适用于“一般性”建筑。虽然不同类型的建筑对造型的要求并不相同, 个别建筑也可以为了造型不惜工本, 但这毕竟只是少数。对于灾区的重建工作, 对于未来的建设方向, 应该是朝着具有进步意义的新方向发展。

3 策略建议

安全与质量是毋庸质疑的设计考虑因素, 我们还想从其他方面谈谈我们的建议。

首先, 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台湾的新校园运动。他们在经历了921大地震后的校园重建中, 不但确定了目标和原则, 而且还为目标的实现作了积极的努力, 采取强有力的保障措施。新校园运动确定的目标与原则包括:

确保安全、健康、舒适的无障碍环境;落实高效能且符合功能的教学环境;营建作为小区终身学习及景观地标的核心设施;依据校园整体规划原则, 推动校园重建工作;组成校园规划重建小组, 落实开放公共参与;建立校园与学区、小区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模式;确保校园重建期间, 学习与生活环境质量;永续发展的绿色校园环境。

然而, 徒具观念不足以实践。在推动以“新校园”为目标的重建工作之前, 台湾的教育委员会作了积极的努力:

第一, 建立透明公开的评选机制。

第二, 拟订真实明确的建筑计划书。

第三, 提供具体可行的设计规范。

新校园运动的重要原则, 如教育性、地区性、生态性、亲和性等, 已成为当今台湾设计工作者在从事校园设计时必然触及的议题。任何一个方案如未能包含这些议题, 应该不会被视为好的设计。

另外, 看看日本的状况。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灾害国家, 他们有很多防震减灾的措施和经验。我们仅举一个小例子便可见一斑。

在日本城市的街上, 抬头望去, 很多楼房都带着室外的疏散梯, 谈不上美观但绝对实用。因为疏散梯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疏散。节俭精明的日本人没有花费更多的金钱, 做无益、甚至是有损基本功能的事。回头看看我们的建筑, 楼梯却常常是我们喜欢装饰的部位。作为建筑师从消防的角度看, 室外平台和外楼梯对于火灾的疏散比仅设室内楼梯要安全很多。

学校里也有很多出现这样的室外疏散楼梯。而有关学生在校的安全问题, 日本法律对学校的责任是有明确的要求的, 凡属学校的责任由学校负责, 如果学校执行了严格的管理和措施, 学生出了意外, 学校是没有责任的。家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活动, 如果学生出了意外造成伤害甚至死亡, 家长也不会对学校追究。这不仅是法律, 也是一种对孩子对社会负责的社会风气。建筑师承担安全设计的责任, 教师承担教育的责任, 学生个体和社会同样需要承担自身那一份的责任。

通常, 建筑设计是遵照规范来执行的, 设计师根据当地规范, 满足条款就算完事大吉, 心安理得。殊不知, 规范只是一个最低极限, 而且是根据制定时的实际状况决定的, 有一定的局限性。时代在发展, 很多功能性强和复杂的设计任务不可能在规范中体现的那么具体, 需要建筑师根据设计时的实际状况和自己积累的经验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取舍。

如绵羊九洲体育馆设计就是一个出色的案例。当时的规范规定抗震按六度设防, 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设计师根据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积累, 决定按七度设防, 从而在5.12大地震中安全地保全了下来, 并为抗震救灾工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也体现了设计师的责任心不仅仅是照本宣科, 不负责任地完成工作而已, 而是真正地投入工作。

4 结束语

作为建筑师, 在设计上追求新、奇、特无可厚非, 体现了人们追求美的愿望, 实现超越自己的梦想。但是, 有一个前提, 那就是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 其他的才会成为可能。如同一幢建筑, 没有扎实牢固的基础, 其他都是枉谈, 如同空中楼阁。灾害发生提醒我们, 需要注重对建筑抗震、防灾减灾、节能、高新技术等的基础研究, 在满足基本安全的前提下, 运用技术的手段追求创意, 也就是充满科技含量的创新才是有意义有生命力的创意。才是真正合格的建筑师的所为。

建筑师是城市建设的一分子, 我们要运用好科学发展观, 用科学的理念, 理性的思考和细致的工作, 来对待每一项设计工作。社会各项法律法规正逐步健全, 设计规范在逐步完善, 作为建筑师, 不能消极对待, 首先在建设的源头把好观, 打好底。坚守建筑师的职业道德, 把自己的职业优势融合到社会需要中去, 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应尽的社会义务。

摘要:通过对汶川大地震的回顾, 进行了地震灾害对建筑设计和人们心理的影响的研究, 重新思考作为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和建筑设计所遵循的原则, 以及建筑师身上所肩负的责任。

关键词:地震,灾害,设计原则,安全,理性,责任

参考文献

[1]吕钦文.台湾新校园运动的发韧与影响;城市建筑;2009, 03.

[2]林娜.游走在生命的边缘;建筑创作;2008、06.

上一篇:关于亲情的哲理性句子下一篇: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