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现

2024-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学发现(精选11篇)

科学发现 篇1

周泓熙

发明电灯的人是爱迪生,这是人人皆知的。但是,又有谁知道他付出过多大的努力?正因为他与他的助手们锲而不舍的奋斗,才能创造出电灯。

19世纪初,人们开始使用煤气灯,但是煤气靠管道供给,一但漏气或堵塞,非常容易出事——爆炸。人们对于照明的改革,十分殷切。事实上,爱迪生为自己订定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了改良照明之外,还要创造一套供电的系统。爱迪生自言自语道:“我希望它能亮1000个小时,最好是16000个小时!”于是他和他的助手们,不眠不休地做了1600多种耐热材料和600多种植物纤维的实验,才制造出第一个炭丝灯泡,可以一次燃烧45个钟头。后来他更在这基础上不断改良制造的方法,终于推出可以点燃1200小时的竹丝灯泡,这前前后后花了整整30年。

当我们尽情地享受着每一位发明家的发明时,却没有想过,这件发明是怎么来的?这正是每一位发明家善于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再对发明进行改造,完善这一件发明,才能做出自己满意的发明,得到满意的结果。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他们拥有着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能够见微知著。

学习也是一样,当遇到难题时,应该从题目中发现问题,一步步解决问题,去发现答案。我们做每一件事都不应该半途而废,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失败不重要,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努力过。尽管努力过后还是失败,这种失败也是甜蜜的,它已经结成了一个丰硕的果实。

科学发现 篇2

大型强子对撞机

这是一则好消息!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 (LHC) 首次启动, 并未摧毁地球!但同时, 这个新装置也没有真实地运行起来, 很快就出现了故障。去年9月份, 这台19英里长的大型强子对撞机首次启动, 人们对这项最新装置喜忧参半, 许多人担心强子对撞机产生的巨大人造黑洞会吞噬整个地球, 或者至少对整个欧洲构成灾难性威胁。总的来说, 如果该实验出现故障, 将酿成人类灾难性事件。虽然没有观察研究员能够真实预测强子对撞机真正运行后会发生什么, 但是他们期望这台庞大机器运行起来能与广告宣传相一致, 再现宇宙大爆炸后瞬间情景, 让物理学家有机会研究分析这一消失已久的历史时刻。据悉, 起初该机器运行时一切还正常, 但是开启不到两个星期由于氦泄露, 使得强子对撞机不得不关闭。预计今年6月份将再次开启运行。

凤凰号火星探测器着陆火星北极

以前所有的火星探测器都未曾登陆北极地区, 该地区是火星表面冰水物质最多的区域, 许多科学家猜测该地区很有可能孕育存在生命体。2008年5月份, 美国宇航局“凤凰”号火星探测器着陆在火星北极偏远地区, 开始挖掘土壤、取样并探测分析周围环境。虽然迄今为止凤凰号探测器未能改变火星是一个“死亡世界”的有力证据, 但是它的探测结果进一步支持了火星是一个曾经拥有水的世界, 过去还可能孕育着生命体。凤凰号探测器并不能长期存在于气候恶劣的火星表面, 2008年11月份开始, 该探测器将在火星寒冷黑暗的冬季进行冬眠。

科学家制造新的生命

虽说细菌是由数万对基因组构成, 并且它们拥有独立的物理解剖结构, 但是地球上的生命体莫过于细菌那样卑微。然而, 目前有位科学家致力于创造一个细菌生命, 他就是基因学家克雷格·文特 (Craig Venter) , 他和另一位科学家因成功绘制出人类基因图谱而著名。文特将582000对必要性基因组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生命体, 他下一步计划是启动两项活细菌DNA编程, 从而观测生命体所发现的变化。任何一位软件设计师都知道, 如果你懂得了如何编写程序代码, 那么你便能够编辑出任何可执行程序。同样的, 一旦科学家掌握了如何制造生命, 那么他们将能够制造出各种生命体。

中国宇航员太空漫步

2008年9月份, 中国宇航员进入太空轨道, 这则消息似乎不足为奇, 毕竟美国宇航员早在1962年就进入太空, 但对于中国而言, 中国航空事业发展速度却十分惊人。2003年, 首次载人航天飞行;2005年, 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2008年, 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只实现了1人太空飞行, 第二次实现了2人, 第三次实现了3人。在前不久的太空飞行中, 中国宇航员成功完成了太空漫步。在短短5年内取得这样的成就是非常惊人的。

大猩猩数量超过科学家估计

对于非洲濒临灭绝的非洲西地大猩猩而言, 这是一则好消息:2008年夏季野生动物保护学会最新调查统计显示, 目前大猩猩数量远高于科学家之前的估计。现在刚果北部森林和沼泽地区预计有12.5万只大猩猩, 是之前科学家估计数量的两倍。但与此同时, 战火蔓延到了维伦加国家公园大猩猩的生活地区, 直接威胁着在那里生活的350只山地大猩猩, 目前全球山地大猩猩的总数大约为700只。

发现太阳系外行星

科学家们曾认为宇宙中除太阳系之外还有许多拥有行星围绕的恒星系, 整个宇宙充满着行星和恒星, 但是直到1995年, 科学家才观测到所谓的太阳系外行星。由于这些系外行星距离主恒星太近, 从而导致它们看上去显得体积很大。2008年6月份, 瑞士天文学家米歇尔·梅杰 (Michel Mayor) 发现45颗更小的行星, 它们的体积仅是地球的4.2倍。这些行星的质量都很小, 多数在炙热的轨道上运行, 但是梅杰利用观测仪器发现受恒星的重力摇摆作用, 使得行星轨道越大, 其表面温度就越低, 这也就意味着这样的行星适合生命生存。在2008年11月份, 科学家又首次在可见光和紫外线下观测到几颗太阳系外行星。

隐形衣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已与科幻电影中的隐形衣距离越来越近了, 目前他们仅在学校范围内成功发明了一种隐形斗篷。他们使用纳米线在穿透性铝管材料中形成是纸张厚度十分之一的介质, 该材料包裹物体时, 可以反射落在其上的光线, 使物质处于隐形状态中。

猛犸公园

一团动物毛发并不会成为国际头条新闻, 但是2008年11月份,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生物化学教授斯特埃文·舒斯特 (Stevan Schuster) 宣称, 通过猛犸身体上的一团毛发, 他已成功破译早已灭绝的猛犸80%基因序列。这项研究不仅拼凑了猛犸30多亿组DNA序列样本, 并确信其中的基因序列并不是来自猛犸毛发中的细菌或寄生物。该研究使人们不由地想起了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 也许在未来不久利用以上猛犸基因序列便能够成功复活猛犸。

科学天才越来越多

你是否认为美国人比以前更加聪明了呢?1979~2006年, 具有科学家素质的美国成年人比以前增加了1倍, 现已达到17%。2008年, 美国密歇根州大学一位政治科学系教授的数据统计显示, 美国人正变得越来越聪明, 这一数据正逐渐增多, 但增长幅度较缓慢。众所周知, 美国人拥有许多重大发明, 比如:美国人发明了飞机和电灯, 在人类宇航事业发展上, 40多年前就将宇航员发送到太空。目前, 具有“城市科学理解能力”的人群占美国人口的四分之一, 调查研究人员指出, 这意味着美国有四分之一的人群能够阅读和理解《纽约时报》上的每周科学故事。2008年11月份, 中国宣布中国人在科学文化素养能力方面有所提高, 此外欧洲一些国家的居民科学素养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最早的基本家庭

2008年11月份, 科学家在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的奥伊劳发现迄今最古老的基本家庭结构的墓室, 这个墓室已有4600年历史, 其中埋葬着一位父亲, 一位母亲, 以及两个男孩子的尸骸。依据尸体摆放的位置, 考古学家们推测他们很可能死于一次部落暴力冲突。同时, 这项发现还为科学家提供了公元1万年前石器时代末期早期人类的社会结构状况。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法显示这个家庭生活于公元前2600年, 属于绳纹器文化时期 (Corded Ware culture) 。然而, 考古学家们对于绳纹器文化时期了解甚少, 很少发现该时期的远古人类尸骸和使用过的器皿。因此, 他们依据埋葬地点的信息拼凑了该时期远古人类的文化特征。这项最新发现暗示着4600年前, 远古人类的家庭关系在社会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

伦敦国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学家路易丝·汉弗莱斯 (Louise Humphrey) 说, “这项研究证实了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基本家庭葬礼, 这种埋葬方式表明, 4600年前远古人类对于家庭观念已很强, 将亲人尸体摆放在一起表现了对死者的尊敬。”

链接

2008最受欢迎十大科学新闻

北京时间12月27日消息, 美国《科学》杂志网站“科学此刻” (Science NOW) 评出2008年最受读者欢迎的十大新闻故事排行榜。

物理学家成功存储并重获空信息

年度最受欢迎的新闻故事同时也是最不可思议的。两支研究小组在气体中存储空信息并在瞬间后重获。虽然看似有些荒诞, 但这却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壮举。

蚯蚓难敌摩擦声诱惑

现在, 让我们走进第8届年度“蚯蚓哼哼节”。参加哼哼节的人看起来有些奇怪, 他们在地上摩擦木桩, 利用摩擦声将蚯蚓“勾引”出地下世界。如果想知道这项“钓”蚯蚓的技术为什么奏效, 不妨亲自到蚯蚓哼哼节现场看一看。

使用工具不过是“自欺欺人”

用锤子往墙里钉钉子似乎是最简单的任务, 但这种使用工具的能力却是少数几个物种的专利。我们的大脑如何实现这种飞跃?实际上不过是把锤子当成身体的另一个组成部分。

蜥蜴表演摩托车特技

有时候, 蜥蜴也会用两条后腿跑步, 看起来就像在表演摩托车特技。研究显示这不过是一种偶然行为, 站立移动的速度并不快。

量子物理学“幽灵化”?

物理学家距离证实亚原子粒子间能够进行“远距离通信”这一理论又向前迈进一步, 这一特性被称之为“缠结”。此外, 研究还显示信息能够以1万倍于光速的速度传送。

蚂蚁为保护同伴甘愿牺牲生命

这一年, 研究人员报告了第一个动物为保护同伴甘愿牺牲自己的例子, 即使危险并不会马上降临在它们头上, 这种无私的动物就是巴西蚂蚁。研究人员拍下了它们“舍己救人”的感人一幕。

早餐吃什么, 潜意识说了算

很多人坚信, 作决定完全由自己说了算, 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研究显示, 在你决定早餐吃什么前10秒钟, 潜意识就已经为你敲定菜单了。

雄孔雀羽毛、变色龙变色功能遭挑战

2008年畅销书《生物学101》提到了两个长久以来被普遍接受的观点:雄孔雀漂亮的羽毛是为了吸引异性;变色龙变色是为了与环境融为一体, 达到隐藏自己, 蒙蔽敌人的目的。然而, 这两种观点似乎都不正确。真正的事实可能是:雌孔雀对羽毛熟视无睹, 而变色龙改变体色也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更显眼而非为了隐藏。

古人故意与火山地震“亲密接触”

有研究显示, 古代人会有意选在火山和地震多发区定居。为什么会做出如此疯狂的选择呢?一种理论认为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磨炼下一代的意志。

类似金刚狼的超级青蛙

发现身边的科学 篇3

本文通过两个发生在孩子身边的科学案例(灯泡的自转、鲜花的保鲜)的解剖,说明了科学实践活动需引导儿童去发现身边的科学,去掌握发现的途径和方法,去感受发现的乐趣,孩子才能乐在其中,也才能发现科学的真知,提高科学实践能力,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关键词

科学 发现 探索

科学就是探索。身边的科学是儿童最想知道的,也是最能激发儿童探索兴趣的。实践活动需引导儿童去发现身边的科学,去掌握发现的途径和方法,去感受发现的乐趣。在实践中获得科学真知,培养探索精神,提高科学实践能力。

案例一:灯泡的自转(大班孩子和爸爸一起写的科学日记)

一天夜晚,我和奶奶围坐在客厅里的碳火盆前取暖。我一抬头,看见了一件怪事,吊在客厅正中戴着塑料帽的白炽灯自动转起来了,而且还围着火盆上方转圈。开始我以为是风吹动的,但观察了一会并不是,就问奶奶这是什么原因。奶奶盯着看了看越转越快的灯泡神秘地说:“要过年了。可能是去世的爷爷回来了。我们明天炒点菜祭拜一下。”当时我想,老师说过世界上没有鬼的。这不就是身边的科学吗?我一定要问爸爸弄个明明白白。

第二天,爸爸出差回来了。我迫不及待地告诉他昨天晚上发生的怪事。爸爸说:“这是一种正常科学现象,做一个实验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的。”在爸爸的指导下,我找到了实验的材料:酒精灯,一根毛线和一个小风车。我先将风车系在毛线的一头,再将毛线的另一头固定在卫生间的天花板上,使风车离地约一米悬着。然后关紧门窗,这时风车没动,接着我把点燃的酒精灯放在风车的下面仔细观察,不一会儿,风车自己转起来了。我又将酒精灯移开,过一会儿风车又不动了。我一拍脑袋说:“灯泡转起来,并不是鬼的缘故,而是火烧热了引起的。”爸爸启发说:“再想想其中有什么科学道理,找《十万个为什么》吧!”《十万个为什么》中解释了其中的道理:火使它上方的空气温度升高,而热空气比它周围的冷空气轻,就会不断往上升,就这样在火盆的上方形成了空气的气流圈。也就是看不见的热风,在这热风的作用下,吊着的灯泡当然随着气流而转动起来了。我弄懂了道理,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案例二:鲜花插在萝卜上(孩子们群体一起写的观察日记)

上星期妈妈生日的那天,爸爸下班回家后像变魔术般从背后拿出一大把鲜红的玫瑰花来,妈妈可高兴了!她把玫瑰花插在一只漂亮的花瓶里,每天都换上新鲜的清水,望着那一朵朵的玫瑰,妈妈脸上滋养着幸福的笑容。可是还不满一个星期美丽的鲜花全都谢了,妈妈为此很难过。于是我就想,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花开的时间变长呢?

不懂就要问,我先去请教了老师,在老师那儿,我了解到,充足的水分和养分是鲜花长开不谢的关键。于是我叫了几个小伙伴成立了一个实验小组,以阳台作为我们的实验室,想通过科学实验来寻找答案,可是,怎么实验呢?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有人说把花插在盐水中,不过马上有人反对,这样会使花凋得更快;有人说,可以把鲜花底部的根烧一烧再放进水里;我突发奇想说:“我想问萝卜借个根,把花种萝卜上。”

大家一致赞成:“先试试吧!”便开始行动了。我去商店买了15枝看上去比较均匀的康乃馨,我把买来的康乃馨重新剪了切口,并把3只烧杯分别编了号,我们在1号杯中插入了5枝鲜花,并加入清水。再把另5支康乃馨的切口放在酒精灯上烧,直到切口部分的水分被烧干后,放入2号杯的清水里。把鲜花种在萝卜上更难了,我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剩下的5枝花花茎上切出一个斜面,并在萝卜上也斜切一刀,再把花茎上的斜面紧贴着萝卜的切口插入,用胶带牢牢封住,防止进水,引起腐烂,并把这5枝种进萝卜的康乃馨插入了3号清水杯中,接下来我们可以观察了。

过了9天1号杯中的鲜花枯了,其中2枝花,没有开全。第15天,2号杯上的花也谢了,其中有一枝花没开全。而3号杯中的花一天比一天开得艳,并且全部盛开了,格外鲜艳。

通过这个实验,我了解到不经过处理直接插入清水里的鲜花花茎的切口处会流出原有的养分,这些养分会使细菌在切口处大量繁殖,在失去养分的同时也影响了水分的吸收,鲜花很快就会枯萎,如果烧干切口,花茎中的水分和养分就会被封住,能使鲜花较长时间不凋谢。而种在萝卜上的鲜花,因为不仅能吸收到萝卜内的大量水分、养分,而且新鲜的汁还能防止细菌的繁殖,这样鲜花就会更加美丽长久了。

科学就是探索大自然的秘密。那一套套系统的知识是科学的成果,属于科学的一部分,但不是科学的全部。科学还包含着探究自然的程序和经历。科学之可贵正在这里: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探究,从而发现自然的性质和规律,并对这些规律进行理性化的解释,掌握了这些,才有可能遵循自然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出前无古人的科学奇迹。这种探究自然的程序和经历是一种实践行动。这种探究自然的实践行动才是科学最本质的内涵。案例中以自然现象:“灯泡的自转”“鲜花的如何保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查阅书籍等实践研究行动,了解了热风形成的原理,知道了鲜花“保鲜”的原理,这就是科学的内涵。孩子们在实践行动中逐步学会了这种本领,那就不仅是一个科学知识的接受者,而且成了科学知识的生产者。这就达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真正目的,即通过学着“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搞科学”的实践行动,增长知识,提高本领,从小养成爱科学的风尚。

发现就是探索。发现无非是解决三个方面或者说三个层次的问题:一是是什么,二是怎么样的,三是为什么。第二方面又包括两层:一层是指事物的外部特征是怎么样的,这是感性认识,再一层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是怎么样的,这就是科学。发现是逐步的,不断深入的。“案例2”中孩子首先研究鲜花为什么“不鲜”,观探讨“保鲜”的道理,再实践保鲜的方法,逐步从感性到理性,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科学道理。

应是“行虽微而旨趣远,出虽浅而寓意深”。在引导儿童进行身边事物的探索活动中,要把一些先进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渗透在活动过程中,不须灌输,不必说破,而只是领着儿童去做,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逐步把他们对自然本能的“探究反射”和“求知欲”引导到科学的研究道路上来。“案例1”中儿童有了疑惑,爸爸不去说破,而是让孩子亲自实践、查阅资料自主地去探究其中的奥秘,逐步引导他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提高科学研究水平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要让儿童发表他们的探究结果。发现的过程应是儿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在发现中大人不要去当裁判,要尽量让孩子形成自己的见解。有不同认识就会有争论,真理越辩越明,最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通过集体讨论辩论、集体讨论,才能使孩子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案例2”中他们发现“保鲜”的道理就是经历了互相交流、相互提高的过程,他们从中获得了发现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使他们的智力得到了开发和锻炼。

科学发现作文 篇4

今天上午,我们五年级四个班要去参观宝鸡文理学院,大家在车上一路上谈天说地、欢声笑语、异常兴奋。

我们到了学校正门,门口写着庄严而醒目的大字—“宝鸡文理学院”,走进校园,广场后边是一座图书馆,四面都是花草树木,一条条林荫小路通往学校各个方向,真是气派。我们在这里进行了大合照,留下美好的纪念,在老师的带领下就开始参观了。

第一站:植物标本室。一进门,我们就看到各种植物,同学们看看这个,又摸摸那个,有些还写同学还掏出纸笔,记下相关知识,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仪的标本。

第二站:天文室。我们看到了复杂的仪器:三球仪、地球仪、天文望远镜等。许多小脑袋拥在仪器,一边观察,一边倾听姐姐的讲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获。

第三站:矿物室。这是最后一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站,一进门就看到各种闪闪发光的矿物,有紫水晶、金刚石……同学们一见就像四面八方跑去,寻找心仪的矿石。最吸引我的就是那紫水晶,明晃晃的,散发着既高贵又诡异的光芒,夺人眼目,让人印象深刻。听着姐姐精彩的讲解,大家既兴奋又好奇,不断地提问,处处都是我们一张张认真的小脸。

啊!时间转瞬即逝,参观的时间到了,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这所大学。

科学发现作文 篇5

从学校出发,沿着涟水河漫步了不到二十分钟,我们来到了目的地。大家兴致勃勃地涌入一个很大的展厅,一进门,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展厅里展出了许多有趣的科技知识和科学应用,一张张展览台,一样样稀奇物事,让人目不暇接。这些东西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们,大家四散开来,争着要玩展台上的器材。我眼明手快,迅速抢占了一个没有人的展台。台上有个盒子,按照牌子上书写的使用方法,我轻轻摇动盒子旁边的转盘,顿时,盒子里亮了起来。这下我看清楚了:盒子里是一条弯弯的长廊,每隔几厘米就有一支玫瑰花,一直向左延伸。真是让人难以置信,这么小的盒子,怎么可能装得下这数不清的玫瑰呢?我又仔细观察了好一会儿,才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盒子里只有一支花,但是摆放了两面相对的镜子。花的影像被两面镜子不停地反射,不断叠加,就使我看到了没有尽头的空间和无穷无尽的花朵。

接下来,我又看到了许多不可思议的现象:重力是向下的,可是锥体在滑道上却向上滚动;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是两个重量、体积都一样的铁球,放在两条滑道上,直滑道上的铁球落下的速度竟然比弯滑道上的慢;一把竖琴没有弦,只有几根光束,手指放在光束上面,居然发出了声音……太神奇了!我饶有兴趣地看看这个,摸摸那个,在一次次好奇的发现中,陶醉在科学的神秘世界里。

科学发现纵横谈 篇6

《科学发现纵横谈》是一本谈论科学发现的图书。书中王梓坤院士运用丰富的人文知识解释了科学中普遍存在的真理。从这本书中我们会逐渐对王梓坤院士有一个新的了解与认识。这也让我们看到一位真正的科学工作者不仅仅在自己的领域要有突出贡献,还要在向广大人民普及科学知识。这本《科学发现纵横谈》与我国的科学普及结合的非常好,真正做到了“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

书中作者先从德识才学谈起,作者认为对于一位科学工作者兼备德识才学至关重要,人民需要的是社会主义的德,辩证唯物主义的识,为人民服务的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作者例举了贾谊、开普勒、欧勒的事例来阐述德识才学这四方面的关系。王梓坤还在书中联系到了实践与理论。普朗克、赵州桥、海王星„„这些古今中外的著名发现或者建筑在作者的笔下熠熠生辉,仿佛一切都能跟生活中观察到的事实联系起来。作者认为一切的联系实际的科学都开始于观察,这是毋庸置疑的。

王梓坤院士博古通今,学识渊博。书中把科学真理以科学家的角度深入浅出的解释出来。例如文中外有引力的发现这一节,“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形容这一科学发现最为恰当。书中作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促使科学家获得这样丰硕的成果和达到这样高的创造境界呢?”当然,群众的生产实践,是一切发明、发现的基础。等到生产实践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这是就需要专业的人员利用卓越的洞察实物本质的能力与坚韧不拔的毅力最终总结出一项科学发现。而牛顿恰是这样的一位任务,在他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之前,开普勒等人已经发现了行星的三定律,这样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驱使行星不知疲倦地绕太阳作椭圆运动呢?之后波勒利想到离心力,惠更斯又指出离心力与半径r成正比,后来胡克、哈雷等人又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可见,前人已经做了许多的铺垫。牛顿正是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对引力的本质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利用数学知识表达出了万有引力,再经过反复的推理验证,最红确定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一基础的科学发现历经了无数人的推敲才最终得出确切的理论。这个例子也印证了牛顿曾经说过的一句名言: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科学家发现引力波 篇7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以及“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 (LIGO) ”的研究人员当天在华盛顿举行记者会, 宣布他们利用LIGO探测器于2015 年9 月14 日探测到来自于两个黑洞合并的引力波信号。

据科学家估计, 这两个黑洞合并前的质量分别相当于36 个与29 个太阳质量, 合并后的总质量是62 个太阳质量, 其中相当于3 个太阳质量的能量在合并过程中以引力波的形式释放。

LIGO探测器是美国分别在路易斯安那州利文斯顿市与华盛顿州小城汉福德市建造的两个引力波探测器, 不久前完成了改造升级, 其探测灵敏度相比2010 年提高了约10 倍。

用科学发现“购买”真相 篇8

这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的神经科学营销研究项目,我们选择了中国作为我们主要的实验区域。负责该项目的科学小组从德国出发,先后走遍了英国、美国和日本,最后来到了中国。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因为从来没有人获准在中国进行这种营销学的研究。

我们采用了脑电图SST技术进行了实验。关于SST技术,我将在本书中深入讨论。我们担负着两个任务:第一,检验“全球品牌理论”是否真正存在,如果全世界都在播放同样的电视广告,那么它是否能够吸引所有消费者的眼球?

第二,我们将要揭示出营销人员从来都无法得知的奥秘——我们大脑的潜意识究竟在想什么?是什么促使我们购买某一产品或品牌?我们的区域合作伙伴,日本第二大广告公司博报堂(Hakuhodo)上海代表处帮助我们打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在过去十年中,中国始终受到全球的瞩目,因此,在我们这次“购买的真相与谎言”研究中,中国成为了“全球拼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随着实验室的灯光转暗,一幅图像出现在了第一组实验对象面前。我们采用了最先进的脑部扫描技术。实验对象戴着眼罩和类似头盔的脑部仪器,在广告播放的过程中(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这些仪器对他们脑部选定的区域进行了测试。

这是我们首次对人类的潜意识进行窥探,我们的购买行为有85%都是由潜意识控制的。这也是我们首次明白了为什么在从货架上拿起商品的短短几秒钟之内,我们就能爱上它并决定购买,以及为什么有些品牌在尚未发布时就注定了失败。

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 篇9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1867年,俄国彼德圣堡大学里来了一个年轻的化学教授,他就是门捷列夫。身为化学教授的门捷列夫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实验室度过,而是将自己关在书房里。手里总捏着一副纸牌,颠来倒去,整好又打乱,乱了又重排。不邀牌友,也不去上别人家的牌桌。

两年后的一天,俄罗斯化学会专门邀请专家进行一次学术讨论。学者们有的带着论文,有的带着样品,只有门捷列夫两手空空,学术讨论进行了三天,三天来讨论会场大家各抒己见,好不热闹,只有门捷列夫一个人一直一言不发,只是瞪着一双大眼睛看,竖起耳朵听,有时皱皱眉头想想。

眼看讨论就要结束了,主持人躬身说道:“门捷列夫先生,不知可有什么高见?”门捷列夫也不说话,起身走到桌子的中央,右手从口袋里取出,随即一副纸牌甩在桌子上,在场的人都大吃一惊,门捷列夫爱玩纸牌,化学界的朋友已早有所闻,但总不至于闹到这种地步,到这么严肃的场合来开玩笑吧?

只见门捷列夫将那一把乱纷纷的牌捏在手里,三下两下便整理好,并一一亮给大家看。大家这时才发现这并不是一副普通的扑克,每张牌上写的是一种元素的名称、性质、原子量等,共63张,代表着当时已发现的63种元素。更怪的是,这副牌中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

门捷列夫真不愧为玩纸牌的老手,一会儿功夫就在桌子上列成一个牌阵:竖看就是红、橙、黄、绿、青、蓝、紫分别各一列,横看那七种颜色的纸牌就像画出的光谱段,有规律地每隔七张就重复一次。然后门捷列夫口中念念有词地讲着每一个元素的性质,滚瓜烂熟,如数家宝。周围的人都傻眼了。他们在实验室里钻了十年、几十年,想不到一个年轻人玩玩纸牌就能得出这番道理,要说不服气吧,好象有理,要说真是这样,又有些不甘心。

这时一直坐在旁边观看的门捷列夫的老师胡子气得撅起来了,一拍桌子站起来,以师长的严厉声调说道:“快收起你这套魔术吧,身为教授、科学家,不在实验室里老老实实地做实验,却异想天开,摆摆纸牌就要发现什么规律,这些元素难道就由你这样随便摆布吗?„„”老人越说越激动,一边还收拾东西准备离去,其他人见状也纷纷站起,这场讨论就这样不了了之。

门捷列夫坚信自己是对的,回家后继续推着这副纸牌,遇到什么地方接连不上时,他就断定还有新元素没被发现,他就暂时补一张空牌,这样他一口气预言了11种未知元素,那副牌已是74张。这就是最早的元素周期表。

在随后的几年中,门捷列夫预言的11种元素陆续被发现,乖乖地住进他的元素周期表,特别是后来发现的氦、氖、氩、氪、氙和氡又给元素周期表增加了新的一族。元素世界一目了然,它就像一幅大地图,以后化学的研究就全靠这幅指南图了。

牛 顿

少年时代的牛顿不像高斯、维纳那样,从小就显露出引人注目的科学天才;也不像莫扎特那样表现了令人惊叹的艺术禀赋。他跟普通人一样,轻松愉快地度过了中学时代。

如果说他和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他的动手能力相当强。他做过会活动的水车;做过能测出准确时间的水钟;还做过一种水车风车联动装臵,它使风车可以在无风时借助水力驱动。

15岁那年,一场罕见的暴风雨侵袭英格兰。狂风怒吼,牛顿家的房子直晃悠,就像要倒了似的。牛顿为大自然的威力迷住了,不禁想测验飓风的力量。他冒着狂风暴雨来到后院,一会儿逆风跑,一会儿顺风跳。为了接受更多的风力,他索性敞开斗篷向上跳跃,认准起落点,仔细量距离,看狂风把他吹出多远。

1661年牛顿考上了剑桥大学,尽管在中学里是个优等生,可是剑桥大学集中了各地的尖子学生,他的学习成绩赶不上别人,特别是数学的差距更大。但是他并不气馁,就像他少年时代喜欢思考问题一样,踏踏实实地学习,直到透彻地理解为止。

在大学的头两年里,他除学习算术、代数、三角外,还认真学习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弥补了过去的不足。他又钻研笛卡儿的《几何学》,熟练地掌握了坐标法。这些数学知识,为牛顿后来的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年后,他从剑桥大学毕业了。1666年的一天,牛顿请母亲和弟妹到自己房间里来。房间里黑洞洞的,只从窗子的一个小孔中透过一线阳光,在墙上照出一个白色的光点。牛顿让他们注意看墙上的光点。他手里拿着自制的三棱镜,放在光线入口处,使光折射到对面墙上,光点附近突然映出一条瑰丽的彩带。这条彩带同雨后晴空中出现的彩虹一样,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颜色组成。牛顿和自己的亲人共同观赏了人工复现的自然景象。后来,牛顿又用第二个三棱镜把七种单色光合成白光。他用白光分解实验宣告了光谱学的诞生。

牛顿在探索光色之谜的同时,还在探索引力之谜。他从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的事实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而且从数学上论证了万有引力定律,并且把力学确立为完整、严密、系统的学科。他在概括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验,提出了“运动三定律”。这三条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共同构成了宏伟壮丽的力学大厦的主要支柱。这座力学大厦是近代天文学和力学发展的基地,是机械、建筑等工程技术发展的基地,也是机械唯物论统治自然科学领域的基地。构造了宏伟壮丽的力学大厦。

瓦 特

瓦特出生于英国的格林诺克,由于家境贫穷没机会上学,先是到一家钟表店当学徒,后又到格拉斯哥大学去当仪器修理工,瓦特聪明好学,他常抽空旁听教授们讲课,再加上他整日亲手摆弄那些仪器,学识也就积累的不浅了。1764年,格拉斯哥大学收到一台要求修理的纽可门蒸汽机,任务交给了瓦特。瓦特将它修好后,看看他工作那么吃力,就象一个老人在喘气,颠颠颤颤地负重行走,觉得实在应该将它改进一下。

他注意到毛病主要是缸体随着蒸汽每次热了又冷,冷了又热,白白浪费了许多热量。能不能让它一直保持不冷而活塞又照常工作呢?于是他自己出钱租了一个地窖,收集了几台报废的蒸汽机,决心要造出一台新式机器来。

从此,瓦特整日摆弄这些机器,两年后,总算弄出个新机样子。可是点火一试,那汽缸到处漏气,瓦特想尽办法,用毡子包,用油布裹,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治不了这个毛病。

一天他又趴到汽缸前观察漏气的原因,不小心一股热气冲出,他急忙躲闪,右肩上已是红肿一片,就像被一把热刀削过一样,辣辣地疼起来,弄得他心烦意乱。他真有些灰心了,这时,是他的妻子给了他勇气,妻子用激将法又激起了继续研究下去的雄心。

他又回到地下实验室,将过去的资料重新翻阅一番,打起精神又干了起来,干累了就守着炉子烧一壶水喝茶。一天,他一边喝茶,一边看着那一动一动的壶盖。他看看炉子上的壶又看看手中的杯子,突然灵感来了:茶水要凉,倒在杯里;蒸汽要冷,何不也把它从汽缸里也“倒”出来呢?

这样想着,瓦特立即设计了一个和汽缸分开的冷凝器,这下热效率提高了三倍,用的煤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这关键的地方一突破,瓦特顿然觉得前程光明。他又到大学里向布莱克教授请教了一些理论问题,教授又介绍他认识了发明镗床的威尔金技师,这位技师立即用镗炮筒的方法制了汽缸和活塞,解决了那个最头疼的漏气问题。1784年,瓦特的蒸汽机已装上曲轴、飞轮,活塞可以靠从两边进来的蒸汽连续推动,再不用人力去调节活门,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蒸汽机诞生了。

钱三强

在法国留学期间,钱三强在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的研究工作。这期间,钱三强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中做出了很多成就。

首先,他与约里奥·居里合作,用中子打击铀和钍得到放射性的镧同位素,从它们的β射线能谱证明它们是同一种同位素。这对解释当时发现不久的核裂变现象是有力的支持。

他还首次从理论和实验上确定了 50000电子伏特以下的中低能电子的射程与能量的关系。并且与布依西爱和巴什莱合作,首次测出了镤的α射线的精细结构,并与电子内转换的γ谱线符合得很好。他最大的成就是与妻子何泽慧、两个法国研究生沙士戴勒和微聂隆合作,发现了铀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这个发现使他们异常兴奋,但他们并没有立即发表,因为当时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原子核分裂只有二分裂的可能。钱三强根据实验继续分析研究,最终得出了能量与角分布等的关系,对三分裂现象从实验与理论两方面作出了全面的论述。

经过十几年的考验,这一发现已得到公认,尤其是到50年代获得新的实验手段后,从第二裂片的同位素质量谱、射程、发射角度等都说明他的解释与实验证据以及电子计算机计算结果相符合。这一发现被人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第一个重要成果。

在钱三强要返回祖国时,约里奥·居里夫妇送给他一份鉴定书,上面写着:十年期间,在那些到我们实验室来由我们指导工作的同代人中,钱三强最优秀,我们这样说,并不言过其实。

钱三强回国后培养了一批从事研究原子核科学的人才,并且建立起中国研究原子核科学的基地。从1955年起,他参加了原子能事业的建立和组织工作,将近代物理研究所改良为原子能研究所,领导并促进了这一事业的发展以及有关科技工作的开展,对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建设、计划和学术领导都作出了贡献。

诺贝尔

诺贝尔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发明家,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受父亲的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去实验炸药。多年随父亲研究炸药的经历,也使他的兴趣很快转到应用化学方面。

1862年夏天,他开始了对硝化甘油的研究。这是一个充满危险和牺牲的艰苦历程。死亡时刻都在陪伴着他。在一次进行炸药实验时发生了爆炸事件,实验室被炸的无影无踪,5个助手全部牺牲,连他最小的弟弟也未能幸免。这次惊人的爆炸事故,使诺贝尔的父亲受到了十分沉重的打击,没有多久就去世了。他的邻居们出于恐惧,也纷纷向政府控告诺贝尔,此后,政府不准诺贝尔在市内进行实验。

但是诺贝尔百折不挠,他把实验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继续实验。经过长期的研究,他终于发现了一种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质--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药的引爆物,成功地解决了炸药的引爆问题,这就是雷管的发明。它是诺贝尔科学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矿山开发、河道挖掘、铁路修建及隧道的开凿,都需要大量的烈性炸药,所以硝化甘油炸药的问世受到了普遍的欢迎。诺贝尔在瑞典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厂,随后又在国外建立了生产炸药的合资公司。但是,这种炸药本身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存放时间一长就会分解,强烈的振动也会引起爆炸。在运输和贮藏的过程中曾经发生了许多事故,针对这些情况,瑞典和其他国家的政府发布了许多禁令,禁止任何人运输诺贝尔发明的炸药,并明确提出要追究诺贝尔的法律责任。

面对这些考验,诺贝尔没有被吓倒,他又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以硅藻土为吸收剂的安全炸药,这种被称为黄色炸药的安全炸药,在火烧和锤击下都表现出极大的安全性。这使人们对诺贝尔的炸药完全解除了疑虑,诺贝尔再度获得了信誉,炸药工业也很快地获得了发展。

在安全炸药研制成功的基础上,诺贝尔又开始了对旧炸药的改良和新炸药的生产研究。两年以后,一种以火药棉和硝化甘油混合的新型胶质炸药研制成功。这种新型炸药不仅有高度的爆炸力,而且更加安全,既可以在热辊子间碾压,也可以在热气下压制成条绳状。胶质炸药的发明在科学技术界受到了普遍的重视。诺贝尔在已经取得的成绩面前没有停步,当他获知无烟火药的优越性后,又投入了混合无烟火药的研制,并在不长的时间里研制出了新型的无烟火药。

诺贝尔一生的发明极多,获得的专利就有255种,其中仅炸药就达129种,就在他生命的垂危之际,他仍念念不忘对新型炸药的研究。

瓦 特

瓦特出生于英国的格林诺克,由于家境贫穷没机会上学,先是到一家钟表店当学徒,后又到格拉斯哥大学去当仪器修理工,瓦特聪明好学,他常抽空旁听教授们讲课,再加上他整日亲手摆弄那些仪器,学识也就积累的不浅了。

1764年,格拉斯哥大学收到一台要求修理的纽可门蒸汽机,任务交给了瓦特。瓦特将它修好后,看看他工作那么吃力,就象一个老人在喘气,颠颠颤颤地负重行走,觉得实在应该将它改进一下。他注意到毛病主要是缸体随着蒸汽每次热了又冷,冷了又热,白白浪费了许多热量。能不能让它一直保持不冷而活塞又照常工作呢?于是他自己出钱租了一个地窖,收集了几台报废的蒸汽机,决心要造出一台新式机器来。从此,瓦特整日摆弄这些机器,两年后,总算弄出个新机样子。可是点火一试,那汽缸到处漏气,瓦特想尽办法,用毡子包,用油布裹,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治不了这个毛病。一天他又趴到汽缸前观察漏气的原因,不小心一股热气冲出,他急忙躲闪,右肩上已是红肿一片,就像被一把热刀削过一样,辣辣地疼起来,弄得他心烦意乱。他真有些灰心了,这时,是他的妻子给了他勇气,妻子用激将法又激起了继续研究下去的雄心。他又回到地下实验室,将过去的资料重新翻阅一番,打起精神又干了起来,干累了就守着炉子烧一壶水喝茶。一天,他一边喝茶,一边看着那一动一动的壶盖。他看看炉子上的壶又看看手中的杯子,突然灵感来了:茶水要凉,倒在杯里;蒸汽要冷,何不也把它从汽缸里也“倒”出来呢? 这样想着,瓦特立即设计了一个和汽缸分开的冷凝器,这下热效率提高了三倍,用的煤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这关键的地方一突破,瓦特顿然觉得前程光明。他又到大学里向布莱克教授请教了一些理论问题,教授又介绍他认识了发明镗床的威尔金技师,这位技师立即用镗炮筒的方法制了汽缸和活塞,解决了那个最头疼的漏气问题。1784年,瓦特的蒸汽机已装上曲轴、飞轮,活塞可以靠从两边进来的蒸汽连续推动,再不用人力去调节活门,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蒸汽机诞生了

杨 振 宁

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他才16岁。20岁那年大学毕业后,旋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两年后,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杨振宁是理论物理学家,他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其中在粒子物理学方面贡献最大。在粒子物理学方面,他最杰出的贡献是1954年与密耳斯共同提出的杨--密耳斯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尔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为包括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理论、大统一理论、引力场的规范理论等现代规范场理论打下了坚实基础。另一项杰出贡献是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即后来所谓的K 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一种衰变成偶宇称态,一种衰变成奇宇称态;如果弱衰变过程宇称守恒,则他们必定是两种宇称状态不同的 K介子。但从质量和寿命来看,它们又应是同一种介子。杨振宁和李政道通过分析认识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他们仔细检查了过去的所有实验,确认这些实验并未证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实验途径。次年, 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他们也因次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粒子物理学方面,杨振宁的贡献还有费密--杨模型,与李政道合作的二分量中微子理论,与李政道和R.奥赫梅合作的关于电荷共轭变换和时间反演变换不守恒的分析,与李政道合作的高能中微子实验分析和关于W 粒子的研究。与吴大峻合作的宇称不守恒分析,规范场的积分形式理论,与吴大峻合作的规范场与纤维丛的关系。与邹祖德合作的高能碰撞理论等等。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20多年来,他频繁穿梭往来于中美之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

戴 维

戴维小时候是一个出名的浪子,虽聪明,但就是不愿学习。他上学时总是一个口袋里装鱼钩鱼线,另一个口袋里装弹弓,上学前总要到河边打几只鸟,钓几条鱼。父亲死后,母亲拖着五个孩子实在无法活下去,母亲只好把戴维送进一家药店当学徒。到月底时,别人领了工资,却没有戴维的份。戴维就伸手向老板要,老板却当着众人狠狠地打了戴维一下,还说:“让你抓药不识药方,让你送药认不得门牌,你还好意思伸手来要钱?”店里的师徒哄堂大笑。戴维哪里受过这种羞辱,从此他下定决心要浪子回头、发奋读书,他利用药房的条件研究起化学。这时恰好有个贝多斯教授成立了一个气体疗养院,戴维被邀请一块儿工作,在这里,戴维发现了一种“笑气”,从此戴维的名声大振。1803年,戴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他知道机会难得,于是更加刻苦研究。在许多研究题目中,戴维对伏打电池的电解作用尤感兴趣。他想电能将水分解成氢、氧,那么一定也能将其他物质分解出新元素。而化学中常用的就是苛性碱,不妨拿它试一试。于是他将一块苛性碱配成水溶液,然后通上电,溶液立即沸腾发热,两根导线附近都出现了气泡。开始戴维以为苛性碱分解了,可是后来发现跑出去的气体是氢气和氧气,也就是说分解的只是水,苛性碱根本没动。戴维的倔劲上来了,水攻不行,那就用火攻。这回他将苛性碱熔化后,然后通上电,嘿!在导线同苛性碱接触的地方出现了小小的火舌,淡淡的紫色。这可使戴维高兴坏了,但他很快又犯愁了,怎么收集这种物质呢?熔融物温度太高,这东西又易燃,一分解出来就着火了。看来火攻也不是个好办法。11月19日是皇家学会一年一度贝开尔报告会的日子,戴维满心希望这次能拿一样新发现的元素。可是眼看报告日期就要到了,电解苛性碱还是没有眉目。他苦苦思索了十几天,这天他突然想出了一个好法子:把苛性碱稍稍打湿,让它刚能导电又不含剩余水分。要将苛性碱打湿很简单,只要把它放在空气中片刻,它就会自动吸潮,表面形成湿糊糊的一层。这次戴维真的成功了,他电解出了金属钾。李 政 道

哲学书籍:《科学发现的逻辑》 篇10

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出生于197月28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的一个犹太裔中产阶级家庭,毕业于维也纳大学。1928年,他获授哲学博士学位,1930年至1936年间在中学任教。1937年,纳粹主义势力抬头,波普尔移民至新西兰。他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即基督堂市)的坎特伯雷大学任哲学讲师。1946年迁居英国,在伦敦经济学院讲解逻辑和科学方法论,1949年获得教授职衔。1965年,他经女皇伊丽莎白二世获封爵位,1976年当选皇家科学院院士。

内容简介

《科学发现的逻辑》集中地显现出,波珀关于科学与非科学分界问题的主张受到了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的影响。波珀认为可证伪性是科学不可缺少的特征,凡是不可能被经验证伪的问题,如本体论问题、形而上学问题、数学和逻辑上的重言式命题、宗教、神学和占星术都属于非科学。

作品目录

英译本说明

第一版序言1934年版

英译本第一版序言 1959年版

致谢1960年版和1968年版

第 一部分 科学逻辑导论

第一章 对于若干基本问题的考察

1.归纳问题

2.心理学主义的排除

3.理论的演绎检验

4.划界问题

5.作为方法的经验

6.作为划界标准的可证伪性

7.“经验基础”问题

8.科学客观性和主观确信

第二章 论科学方法理论问题

9.为什么方法论决定是不可缺少的

10.有关方法论的自然主义观点

11.作为约定的方法论规则

第二部分 经验理论的若干结构要素

第三章 理论

12.因果性、解释和预见的演绎

13.严格的和数的全称性

14.普遍概念和个别概念

15.严格全称陈述和严格存在陈述

16.理论系统

17.公理系统解释的几种可能性

18.普遍性水平否定后件假言推理

第四章 可证伪性

19.约定主义的若干反对意见

2011年之十大科学发现 篇11

1. “僵尸蚂蚁”

2011年3月份,科学家在巴西雨林最新发现一种叫做Ophiocordyceps camponoti-balzani的真菌,它生长在“僵尸蚂蚁”的头部。

起初科学家认为这仅是一支物种,之后鉴别发现实际上造成“僵尸蚂蚁”的有四种真菌,它们都可以控制蚂蚁的大脑。

这种真菌可以感染蚂蚁,控制它们的大脑,一旦它们移动至理想的真菌生长和散播孢子的位置,便將僵尸蚂蚁杀死。

2. 51区真相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内华达州高等机密军事基地51区钛A-12侦察机原型进行雷达测试时突然坠毁,之后该A-12侦察机坠毁事件的详细过程被完全删除。2011年年5月份,这个冷战时期的高等机密军事基地(之前官方从未透露其存在信息)的秘密公之于众,其中包括此前从未透露的A-12侦察机坠毁和残骸掩盖地点的图片。

51区军事基地是美国冷战时期建立的,该基地致力于研制先进航空项目,在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51区高等机密项目OXCART研制出A-12侦察机,以此作为U-2侦察机的后继飞行器。

3. 独眼白化鲨鱼

2011年10月份,科学家在墨西哥发现一只非常罕见的独眼鲨鱼,这个鲨鱼胚胎体长56厘米,仅在头部前方长着一只眼睛,这是一种先天性的独眼畸形,通常出现于几支物种,其中包括

人类。

美国杰克逊维尔市北佛罗里达州大学鲨鱼生物学家吉姆·杰尔斯雷彻特(Jim Gelsleichter)称,此前曾多次记录过独眼鲨鱼,事实上迄今从未在子宫之外发现过类似的独眼鲨鱼,证明这种畸形鲨鱼无法长时间幸存于野生环境。此外,这只独眼鲨鱼胚胎全身白化。

4. 美国黄石公园超级火山导致地面隆起

2011年1月份,美国黄石公园内超级火山经常“呼吸”,导致数公里地面显著隆起。该火山曾产生较大的地震事件,每次地震是20世纪80年代圣希伦斯火山喷发强度的上千倍,在过去210万年里黄石公园火山喷发了3次。

黄石公园火山口蔓延于怀俄明州长40公里、宽60公里的区域, 它是64万年前一次巨大爆炸形成的远古陨坑。

5. 史上最大鳄鱼

2011年9月份,菲律宾当地居民可能捕捉到迄今最大的鳄鱼,经过3个星期的捕获,一条体长大约6.4米长的海水鳄鱼被活捉。

这条鳄鱼重1 075公斤,当地居民猜测之前它攻击和杀害了多位居民。这只史上最大鳄鱼被命名为“Lolong”,被活捉并暂时囚禁于布纳瓦镇一个临时围场。

据动物学家亚当-布里顿(Adam Britton)称,2011年年9月份吉尼斯世界纪录审核一条在澳大利亚捕获的海水鳄鱼体长达

5.48米,被称为捕获最大的鳄鱼。目前,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表示,“Lolong”鳄鱼将至少于2012年3月份进行详细审核,才能入载官方纪录。

6. 适宜生命存在的系外行星

2011年12月份,美国宇航局宣称,一颗被称为地球双胞胎的系外行星距离地球600光年,它环绕一颗类太阳恒星运行,这颗行星可能位于孕育生命的宜居区域。

这颗行星是由美国宇航局开普勒望远镜发现的,该行星被称为开普勒-22b,是科学家发现的首颗体积比海王星小,存在于恒星宜居区域的行星。

宜居区域是环绕一颗恒星的适宜居住区域,处于宜居区域的行星表面温度适宜,能够维持液态水存在,因此,我们推测也适宜生命形式存在。

7. 发现黑胡子海盗的匕首

这刀柄部分镀金的匕首是否是黑胡子海盗曾使用过的?目前尚没有方法进行确认,但它发现于北卡罗来州海域“安妮女王号”残骸之中,“安妮女王号”是18世纪著名的海盗旗舰。

自1997年,考古学家便开始挖掘清理“安妮女王号”残骸,今年1月份,考古学家发现这把镀金匕首,将这项发现公之于众。

8. 发现遗失的玛雅城

如图,考古学家布里吉特·科瓦塞维奇(Brigitte Kovacevich)蹲在一座玛雅金字塔抢掠隧道口,目前这座神秘的古玛雅城的最终轮廓清晰浮现出来。

三维绘图显示数百年来茂密的危地马拉丛林遮盖了这座金字塔,2011年4月份,考古小组对该金字塔深入分析揭示该地区大约有近百个建筑遗迹。使用GPS和电子远程测量技术,研究人员标绘出一座7层楼高金字塔的位置和高度,此外还标绘出一个天文观测台,一个宗教仪式场地,几个石质住所等建筑遗迹。

9. 捕获最大的大白鲨

提及最大的鱼,2011年5月份,一支海洋探险队表示曾捕获并释放了一条迄今体形最大的大白鲨,它的体长达到5.5米,是2009年秋季在墨西哥瓜达鲁普岛发现的一条雄性大白鲨。

这条大白鲨刷新了之前的纪录——5.1米长的大白鲨,当时人们捕捉到一条巨形大白鲨,将它命名为“基梅尔”。

10. 类地行星HD85512b

2011年8月份,科学家在36光年之遥发现一颗非常接近地球的行星,该行星被命名为HD85512b,被描述为环绕船帆星座一颗橙矮星运行,且处于该恒星的宜居区域。

天文学家是使用欧洲南方天文台高精度径向速度行星搜索器发现这颗行星的。

(来源:腾讯科技 )

上一篇:学生会换届晚会主持词下一篇: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