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随堂感想

2025-03-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然辩证法随堂感想(精选4篇)

自然辩证法随堂感想 篇1

当下的中国,已经进入全新的航域,身后是法律体系的基本完备,脚下是发展的新阶段,周边是上下打量的目光。社会精神层面,法治日渐成为共同的核心价值;人民物质层面,法治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保驾护航乃是热切期盼。通过学习我明白了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明白了法的公平、公正、威严所在,与此同时我也从中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有法可依,这是依法治国的法律前提,也是依法治国的首要环节。有法可依不仅要求立各种各样的法,更重要的是要求所立的法是良好的法,即符合人民的利益、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精神的法。如果所立的法非常糟糕或者漏洞很多,不仅会给坏人提供为非作歹的机会,还会使好人无从依法行事。

(二)有法必依,有法必依是指一切政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民都必须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有法必依要求:(1)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 围内活动。执政党作为国家的领导核心,能否做到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能否依法决策和依法办事,是依法治国能否实现的关键。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实行并坚持依法治国,要求执政党不去随意干预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更不能代替国家政权包办一切,而是要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严肃认真的监督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严格执法守法,保证其充分、正确、合理地行使职权。全体党员,特别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务必加强对法律和法学知识的学习,努力增强法治意识,掌握和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本领,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带动广大干部和群众,在全社会形成学法、用法的良好风气,为坚持依法治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2)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是代表国家制定、执行和实施法律的专门机关和人员。他们严格依法办事,是实行并坚持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社会生活中,公平正义如阳光、空气,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

从总体情况看,改革开放这些年,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进步有目共睹。但是,还有一些地方的百姓遭受不法分子的欺凌,还有一些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而对群众利益造成侵害。有的案件存在徇私枉法现象,人民群众还难以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有的执法不严、选择性执法,有的有案不立、有罪不究,有的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这些都使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逐渐蚕食着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和法治的信心。

自然辩证法随堂感想 篇2

在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中, 课堂教学形式上曾出现过“刻意雕琢”, 表面上“富丽堂皇”“热热闹闹”, 而实际上却远离文本本身, 淡化真语文的课堂教学现象, 形成了“种自己的地, 肥别人的田”的教学模式, 那种课堂显然违背了课标的要求。素色的课堂教学环节简单, 不拐弯抹角, 让学生感到课程内容是真切的、容易感知的, 甚至可以触摸的。教师的教与导都应该是“无痕的”“润物细无声”的, 让学生在自然平和的气氛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前段时间, 有幸聆听了浙江名师倪静川老师执教的《最后一分钟》, 课堂中, 倪老师抓住诗歌重点, 聚焦文中的三组矛盾词语:痛苦与欢乐、午夜与清晨、寂静与欢腾, 引导学生发现诗歌言语中的秘密, 引导学生用朗读解答疑惑, 最后她利用课件呈现香港回归的画面, 让学生将画面转化为文字, 仿写诗歌:这最后一分钟, 你看到了什么?在整堂课中, 倪老师没有刻意去追求形式, 没有刻意去运用多媒体, 而是让学生安静下来潜心汇文, 真正做到了大道无痕。通过这一堂课, 我明白了言语实践是“素课”的主旋律, 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亲历文本阅读实践过程, 在言语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品、自悟自评,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简洁

素课应该是一节没有繁文缛节的课, 具体的说, 就是没有声光的包装、没有音乐的渲染、没有课件的强行介入等, 课堂教学环节紧凑、简练。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在对文本深度解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对文本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 优化组合, 提炼出简明的教学目标, 梳理出简约的教学内容, 设计出简化的教学环节和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的教学过程, 并要运用简洁的教学语言。如曾经有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花钟》的:课堂伊始, 教师播放了大量的鲜花图片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问学生:你们喜欢这些花吗?能用一个词语说说这些鲜花给你带来的感受吗?能用动作表示出什么是“欣然怒放”吗……虽然这种设计是以新课堂理念为引导, 以多媒体技术为依托, 整节课既热闹又丰富, 很精彩, 但这节课几乎每一个知识点都运用一个视频或一些图片来进行教学, 表面上是开发课程资源, 但实际上是资源太过丰富, 而导致学生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根本没有思考的空间和余地, 从而使这节课变成了图片视频的欣赏课, 这样的课堂教学像在“演戏”, 好像什么都做了, 其实是在“走过场”。另外, 我认为简约的课还要有简洁的语言。语言是最重要的教学媒体, 是点拨学生的敲门砖, 但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总是在重复啰嗦, 总是不放心, 反复强调、反复表述, 只见教师一人“孤芳自赏”, 见不到学生“百花齐放”, 其结果只能是教师“累”了, 学生“困”了。我想, 要纠正以上问题, 必须记住“简简单单教语文”这句话。要坚持做到学生会的不讲, 学生会学的不教, 对于学生的疑难之处要耐心地“教、导、讲”。

古人云:“文章做到极处, 无有他奇, 只是恰好;做人做到极处, 无有他异, 只是本然。”这个本指的就是回归自然, 力求简练。

三、高效

“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 则尘俗生其间。”阅读是增长智慧、陶冶情操、铸就品质的一条途径, 怎样上好阅读课, 怎样利用好课堂时间, 一直是不少教师关心的话题。前几天我校任梅兰老师运用了素课的理念执教了《最后一头战象》一文,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 她先重点指导学生对“重披象鞍”这个故事片段的理解感悟, 让学生找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 并在书上做批注, 写出自己的感受, 而后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归纳出学习方法, 并以此方法为迁移, 自学课文中的其它三个故事片段, 真正地把课堂交还给了学生, 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我解读文本的能力。这篇文章很长, 教师对于教学重点取舍得当。取舍之间, 彰显聪明。的确, 对于一篇课文, 哪些内容应该是教学的重点, 需引导学生字斟句酌, 反复敲打?哪些内容可以如微风拂过, 点到为止?哪些需要适度拓展, 适时补充?这些考虑周全了、处理恰当了, 自然就能使教学主线更明晰, 使教学重点更突出, 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确实, 对于一堂课而言, 我们不应该索取太多的东西, 不可能将全局的任务都放入其中, 这样只会造成举步为艰。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进行“减法思维”, 删繁就简, 清晰平淡, 从繁分数走向简分数, 多花时间品味语文的语言文字, 多花时间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观自然博物馆的感想 篇3

一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自然博物馆,我就被眼前这个巨大的恐龙化石吸引住了。它是我国发现的第一条恐龙——许氏禄丰龙。它的个头太大了,站在它的脚下,根本无法拍照下它的全貌。于是,我急忙跑到楼上,才勉强拍到了它完整的全貌。

随后我又看到很多的恐龙骨架,有体长达26米的井研马门溪龙,称王称霸的霸王龙,小巧玲珑的恐爪龙,背上布满剑板的沱江龙,威风凛凛的永川龙,展翅翱翔的翼龙,称霸海洋的鱼龙。

体长达26米的井研马门溪龙,称王称霸的霸王龙,小巧玲珑的恐爪龙……真让我目不暇接。

通过参观自然博物馆,使我了解了许多神秘而宝贵大自然的知识。我知道了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经历了几亿年的漫长岁月,通过六次生命大爆炸,才形成地球现在的样子。我们也知道了人类是由动物通过劳动进化来的。并且我还了解到现在地球上的很多生物都濒临灭绝,就像恐龙那样永远的在地球上消失,这使我深深体会到了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这样就不会有更多的动物灭绝了。

随堂阅读与作文训练 篇4

关键词:阅读,写作训练,应用

在中考中,作文素有“半壁江山”之称,教师及学生都明白作文的重要性。但中学生写作现状令人堪忧:真正对作文有兴趣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害怕作文,厌烦作文,写不好作文,在作文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逃避性、盲目性和脆弱性,严重影响到语文素质的提高。因此,加强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关键。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借助学生阅读文本的适当时机,让学生随阅读进行小练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这项训练就是围绕阅读中的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它形式活泼多样,可写人记事,也可描景状物,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可使长期沉积在脑中的感知记忆得以复苏,或喜或怒,尽情表达,极易获得成功的喜悦。长期系统训练,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又可激发学生的自由表达和创意表达,实现阅读与写作的双丰收。具体做法如下。

一、巧妙结合阅读中的对话进行练笔

在众多的阅读文本中,人物的语言往往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尤其是精练的人物对话都蕴涵着丰富的潜台词。透过它,可以更深入地探寻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人物,把握主题。

例如:在《故乡》一文中,“我”回到了分别二十余年的故乡,见到了自己盼望已久的伙伴闰土,然而“我”却怎么也感受不到那种好友重逢的激动与喜悦。因为,“我”在他那枯枝般的手上看不到红活圆实的痕迹;在他那灰蒙蒙的脸上找不到那紫红色的活泼与可爱;更因为在他那微弱的“老爷”声中,再也寻觅不到那亲密无间的“兄弟”之谊。这一声“老爷”如一阵刺骨的寒风吹进“我”的胸膛,也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在这一声“老爷”的背后蕴涵着什么呢?学生从他的那份“欢喜”中读出了两个童真少年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从他那份“凄凉”中读出了他生活的拮据与精神的苦闷;更从他的困窘中读出了他所认为的封建等级的不可逾越。他如木偶一般逆来顺受地迎接着生活中的一切苦难,与“我”再也不可能成为“兄弟”了。同学们在颤抖的声音中解读着闰土的心语;在沉郁的文笔中述说着闰土的无奈;在激愤的思潮中控诉着封建制度的腐朽。他们用心灵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二、巧妙结合阅读中的争辩进行练笔

在课堂阅读的进程中,往往有因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或是一种观点的理解不同而产生的讨论、探究活动。这是一个活泼而生动的过程。我们可在辩论之后,让学生写出心中所思。这样做,既可深化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阅读质量,又可创造学生与文本再次“亲近”的机会和倾诉心里话的机会,可谓一举双得。

例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古代圣贤孟子层层深入地论述了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极富有说服力。然而人们所渴求的一帆风顺的境地不更能促进成才吗?到底是“逆境成才”,还是“顺境成才”?这时教室里像平静的湖面投进一颗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学生们争先表达自己的看法,持有相同观点的同学还自发地结成了统一战线,形成了双峰对峙的局势。赞成“逆境成才”的同学们列举了司马迁、张海迪、贝多芬等古今中外名人在挫折困境中成就伟业的例子来证明,极富有气势。赞成“顺境成才”的同学们则条分缕晰地分析城乡教育差别较大的现状,强调良好的环境对成才的重要作用,还列举了温室培育蔬菜、水果、花卉等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及其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享受。生动形象,说服力强……双方或证明自己的观点,或搏击对方,争得面红耳赤,难分伯仲。当时激烈的争辩场面,至今还令我记忆犹新。小练笔交上来后更是令我激动不已。它们有血有肉,是学生们思维碰撞的结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们真正地获得了阅读与写作的双丰收。

三、巧妙结合阅读文本中的场景进行练笔

在典范的阅读材料中,常常有很多精彩的场景增添了作品的表现力。它们有的以优美的场景吸引读者,有的以深情的描述感染读者,有的以耐人寻味的场景启人深思。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紧密地结合这些精彩的描写,深入分析体验感悟,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赏析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阅读写作与情感体验相得益彰。

例如:台湾著名作家王鼎均的《那树》一文,以一棵老树默默为人类奉献反而无辜地惨遭杀戮的不幸遭遇深刻地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与自然存在之间的矛盾,朴实的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着作者的同情与忧虑。尤其是文中描写老树的葬礼这一场景更是感人至深。老树预知自己的被罚,事先将自己的不幸告知体内寄生的弱小的生灵,提醒它们做好迁移的准备。那些弱小的生灵们在临行前排着整齐的队伍,绕着老树依依不舍地道别,真是耐人寻味。走近那棵老树,走近那些弱小的生灵,在生离死别之际它们会倾诉些什么呢?学生们静静地思索着,深切地体验着,在幼稚的字里行间,有的倾诉着对老树的深切同情,有的表达着对老树由衷的赞美,有的强烈地谴责着人类伐倒无辜的罪行,有的提出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性思考,有的表达着人类美好生活在碧水蓝天、绿林环绕的优美家园的美好愿景……是的,弱小的生灵尚且有知,更何况我们身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呢?面对老树的不幸,我们又怎能无动于衷呢?学生们在充满深情的场景描写中感悟着作者的同情与忧虑,既提升了语言品析的能力,又经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所写出的练笔自然有血有肉,有了灵魂,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上一篇:毕业班工作下一篇:我的小组长同桌的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