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险调研报告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医疗保险调研报告(推荐8篇)

医疗保险调研报告 篇1

倪文君2008140741

41班级:民族学系2008级劳动与社会保障

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调研报告

实践主题:关于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0 年12月 4 日

地点:重庆市万州区高笋塘广场

摘要:医疗保险制度旨在改善农村医疗现状,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给农民带来的切实利益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尝试以及其取得的伟大成果。这是我国经济建设中必须要面临的重要环节,但是看病贵看病难的情况并没有完全随之而去,而医保制度的缺陷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医疗保障的不足,提出相关建议使之日益完善,服务于民。

关键字:农村;医保;问题;建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0%多,但是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社会保障滞后,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妨害了社会稳定。农村医疗保障突破了农村社会保障的死角也是农村社会保障的新曙光。可是,农村医保正处在发展前期,问题迭出,势必会阻碍其发展进程。本文旨在探索其出现的原因,提出建议解决问题使之更加完善,服务于民,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一、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理论上来说,主要是依靠社区居民的力量,按照“风险分担,互助共济”的原则,在社区范围内多方面筹集资金,用来支付参保人及其家庭的医疗、预防、保健等服务费用的一项综合性医疗保健措施。中国农村的合作医疗,有其自身的产生发展足迹,也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必然选择。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曾说,“初级卫生人员的提法主要来自中国的启发。中国人在占80%人口的农村地区发展了一个成功的基层卫生保健系统,向人民提供低费用的、适宜的医疗保健技术服务,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卫生需求,这种模式很适合发展中国家的需要。”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为:

1.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生

我国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是以“合作社”的形式举办医药卫生事业,实际上是一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萌芽。在建国初期,由于资源有限,选取了城乡有别的福利提供原则,是农村绝大多数农民基本处于国家的社会福利体系之外,缺少医疗保健的农民采取自发的互助形式来解决医疗问题。我国农村正式出现具有互助性质的合作医疗制度是在1955年农村合作化高潮阶段。一些地方如山西、河南等地出现了由农村生产合作社举办的保健站,采取由社员群众出“保健费”和生产合作公益基金补助相结合的办法,由群众集资合作医疗,实行互助共济。1955年初,山西省高平县米山乡建立了我国

【】第一个医疗保健站,实现了农民“无病早防、有病造纸、省工省钱、方便可靠”的愿望。

12.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与发展

在卫生部肯定了米山乡的做法之后,其经验在全国部分地区得到推广。1959年11月,卫生部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肯定了农村合作医疗的形式,促使其进一步兴起和发展。1960

年2月中央肯定了合作医疗这一办医形式,并转发了卫生部《关于农村卫生工作现场会议的【】报告》,将这种制度成为集体医疗保健制度。21960年5月18日《健康报》在社论《积极

推行基本保健医疗制度》中肯定了这种集资医疗保健制度的办法,这对于推动全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时,全国农业生产大队举办合作医疗制度的已达40%。“文化大革命”时期,新兴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被大力推广。据世界银行(1996年)报道,当时的合作医疗费用大约只占全国卫生费用的20%,却初步解决了占当时80%的农村人口的医疗保健问题。到1976年,全国农村约有90%的行政村实行了合作医疗保健制度。

3.合作医疗制度的衰退

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农村推行了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原有的“一大二公”“队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解体,农村合作医疗也随之大幅衰减,1989年的统计表明,继续坚持合作医疗的行政村仅占

【】全国的5%。

3二、农村医疗保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医疗保险现状

1.农村保障水平低

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3.91%,而在农村100个人中,只有12人不同程度地享有商业或社会统筹医疗保险,在大中城市这个数字则为54。从1999 年正式实行的社会保障改革,至今已有10.895万人受益,其中近65%都是城镇的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而农民享受的社会保障率极低,作为各种商业和社会保险中覆盖面最大的社会统筹大病医疗保险的覆盖率不足20%。而且,农村79%的农民自费医疗,保障水平低。中国社会保障仅仅在城市开展是远远不够的,使广大农民享受到社会保障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

2.农村投资不足,城乡差距大

多年来,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沿袭的是向城市倾斜的思路,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失衡,占全国70%的农村人口却只占有30%的卫生资源。农村医疗保险资金严重不足。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开展,地方财政吃紧,许多村的集体经济已所剩无几,对农村卫生机构的补贴减少,农村卫生资源将更加匮乏。

3.“因病致贫”现象严重

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医疗服务供给逐渐市场化,自费医疗制度仍然占主导地位,农村医疗服务费用不断上涨,“因病致贫”、“有病难就医”在农村已不是偶然现象,农民对看病就医心存隐忧。近年来农民医疗费用的攀升超过了农民实际平均收入的增长幅度。许多农民已无力承担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形成“小病拖,大病抗”的普遍局面。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矛盾突出,必须改革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否则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如计划生育、传染病、流行病的管理控制等问题,都将面临严重的挑战。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在农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

首先,缺乏激励机制农民参保热情不高,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为目的,主要是解决农民的大病医疗负担。而患大病具有偶然性,因此,农民会因为患大病的几率小而不愿意保险费参加统筹。其次,管理存在漏洞,筹资力度不够,个别地方出现了一些违反中央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关政策和试点指导原则的做法。此外,忽视地区间差异,造成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农民医保的问题。

(二)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法制建设滞后

中国有80%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80%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2002年10月颁布实行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也明确指出:“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大意义”。这样一个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举足轻重的大事,在实施过程中,没有相应的政策法则、实施办法,制定具体规定就会各不相同。即使是杭州地区相邻的区县政策规定也差别很大,农民享受的保障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这项制度的可信度。

2.政府职能不明确

政府的管理职能未恰当发挥,未明确自身在医疗保障体系中的角色一些本应该由政府承担的服务和产品,政府将其转由市场提供,使农村较贫困的缺医少药的人口无法获得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而一些本应主要由市场提供和分配的医疗服务资源,政府却在负担。长期以来,政府过分依赖直接提供医疗服务,过分集中控制医疗设施,而对由政府支配的金融、信息和规章制度工具,则利用得太少。在调查中,农民普遍反映,穷人患病能拿得出钱,富人得病能拿出钱,但是怕年年交钱不生病,明摆着吃亏。很多农民直言不讳地表示对村乡干部工作的不信任,对政府政策多变的担心

3.合作医疗等经办机构的工作不够规范

管理好运作好合作医疗基金,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机构,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经办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水准的专业知识。但是,很多地方的实际情况差距很大,甚至存在“四无”的问题:无正式机构、无专职人员、无工作经费、无规范制度。兼职经办人员较多而且变动频繁,报销审批程序繁琐,患病农民报销时意见很大。基金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透明度不高,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挪用贪污等违规违法现象。

4.医疗费支出增长迅猛,加重了患病农民的负担。

医疗费用负担沉重如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医疗费用的急剧膨胀已经给我国财政、企业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由于“医疗领域中的不确定性和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市场失灵”。所以现实中,目前我国很多医院以药养医,辅助检查项目过多、药价偏高,导致住院费猛涨的不良现象依然存在。不少医生在巨大的批零差价诱惑下,开大处方、用贵药、乱检查甚至拿回扣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些现象一方面造成了医药资源、国家的财政的巨大浪费,同时也给病人尤其是农民群众带来了十分沉重的负担。并且人口老龄化、高新医疗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多样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增高、公共卫生体制不健全可能带来突发事件等等原因还会继续导致医疗费用快速上涨,如何合理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实现医保基金收支平衡仍然是医疗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一个难题。

5.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医疗保障的公平性差。我国当前的医疗卫生资源多集中于地区性的中型或大型医院,一些中小型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则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从城乡来看,医疗卫生资源则被集中投放于城市,占总资源的80%,其中2/3又集中投在大医院。可见,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存在极大的不合理因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2000年医疗卫生服务报告中披露,191个国家和地区医疗卫生资源分配公正指数中,中国排188位,在所有成员国中居倒数第四,是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农村人口的医疗可及性差,导致了广大农村地区农民小病不看,大病看不起,看大病则意味着倾家荡产,因病致贫。于是,农村卫生医疗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改革在医疗卫生方面的一大失着。也就成了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完善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困难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困难,群众缺乏对于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了解,国家财政投入及地方对合作医疗的财政支持都极其有限,而农民的收入增长又比较缓慢,合作医疗面临筹资困难的窘境。即便是能够筹集起资金,合作医疗也缺乏群众基础,因为农民对合作医疗的组织者不太信任,尤其长期以来政府的信用危机严重影响了农民对新型合作医疗政策落

实的信心,很多农民渴望农村医疗保障,但对此又持怀疑和观望态度,还有少数极其贫困的农民对拿出10元合作基金确有困难而担心将是有去无回,因而参与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不高。

三、政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改善投资结构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作为整个社会保障的组成部分,具有公共产品的特点。在农村,农民以家庭为单位从事效益很低的农业生产,农业剩余很少。为了保证农村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行和农民获得公平的基本医疗服务,必须建立和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政府应该承担起供给公共产品的责任,投入相当大的财政资源,切实改善财政资金在城乡卫生的差异化支出结构。据了解,2006年,中央财政投入47.3亿元,用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比上年增加41.9亿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每人每年补助标准由10元提高到20元。

(二)建立与人均GDP挂钩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补助体系 如前所述,目前无论是中央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补助,还是西部各省、地(市、州、盟)、县(市、区、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补助,其标准都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而加入试点的各县,其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支状况又千差万别,有的地方经济较为发达,财政状况较好,有的地方经济落后,财政状况不好甚至因某些事件还不断恶化。加之,西部县乡财政“隐形负债”问题特别严重,采取“一刀切”的办法,难以使已经建立起来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发展。为此,建议,建立与人均GDP挂钩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补助体系。这样做的好处是,真正体现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给予不同的支持,有利于中央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效益最大的地方,另一个附带的作用,是让过去在GDP上“吹牛”的地方付出代价。

一是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补助,与各省的人均GDP挂钩。具体有两个办法:(1)中央确定补助标准是各省人均GDP的某一比例;(2)先确定一个基数,比如每人每年5元,在此基础上,再与人均GDP挂钩,其办法同第一种。

二是省级财政对所辖范围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与各地(市、州、盟)人均GDP挂钩。其具体办法与中央对西部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补助思路一致。

三是县级财政对所辖范围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与各省的人均GDP挂钩。其具体办法与中央对西部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补助思路一致。

(三)加大强化农村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

各国经验表明,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与卫生习惯的培养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呈现正相关关系,可以有效地促进民众的健康,同时降低医疗压力。利用人类已经创造和提供的知识及其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来促进我国的公共卫生、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把传播卫生知识作为一个最重要的公共物品,提供给13亿人民,预防疾病、普及和增加人民卫生健康知识这本身就比治疗疾病更有效益。2007年3月29-30日在北京召开了“2007年医院管理年暨医政工作会议”。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在2006年的工作回顾中指出,四川坚持“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培育和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医疗机构日常监管等八个方面结合,全面加强医院管理。

(四)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促进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医疗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加强对支付制度的内在激励机制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付制度包括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消费者如何对医疗费用风险进行保险和医疗服务提供者如何就服务进行收费。支付制度决定了医疗服务的消费者和供应者可能受到的激励程度的大小。相应地,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中同样面临着支付制度的激励问题。如何构建一种既能使农民获得合理的医疗服务而又能遏制医疗费用的过度上涨的支付机制一直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对医疗服务方的激励。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强化对医疗服务方服务意识的激励。二是通过医疗费用的偿付方式来影响医疗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即利用共付制、按人头付费制及按病种付费制等方式来抑制医疗服务过程中的道德危险,从而尽可能地发挥医疗服务资源的效率。在这方面,德国和泰国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都实行了按病种付费制度,日本则通过共付制及限定封顶线等措施以确保医疗费用的合理性。以泰国的“30铢计划”为例,它是针对农民及流动人口而推行的一项全民医疗服务计划。它由中央财政按照一定标准(2002年为人均1202铢,约250元人民币),将资金预拨到省,省卫生管理部门按人力工资、预防保健和医疗等几个部分分配给相应的医疗卫生机构。参与本计划的国民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无论是门诊还是住院,每诊次只需支付30铢的挂号费(约6元人民币,对收入低于2800铢的农民可予免缴),即可得到下列医疗服务:(1)预防保健,包括体检、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及艾滋病预防等;(2)门诊和住院服务,包括医学检查、治疗及《国家基本用药目录》规定的药品和医疗用品;(3)不多于2次的分娩;(4)正常住院食宿;(5)口腔疾病治疗等。开展“30铢计划”所需资金主要通过调整国家卫生支出结构来实现。国家将每年用于卫生的财政拨款,在事先作必要扣除后,全部用于该项计划。“30铢计划”规定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偿付主要采用“按人头付费”和“按病种付费”制,但在具体操作时,各省可相机选择使用何种偿付方式。

(五)建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法律支持体系

为了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规范化运行,保持这项制度运行的可持续性,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法律支持体系实属必要。建议首先制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管理条例》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条例》两个法规,从法律上保证该项制度的有序运行。并配套制定有关法规细则及政策措施,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各利益主体—国家、地方和农民各自的责任、权利及利益有一个明确界定,使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保障此项制度能够持续稳定地运行下去。

(六)建立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配套的医疗救助体系

在地方财政资源保障能力不强的条件下,农村医疗救助体系只能是按“保重点,分阶段”的原则,保障那些最贫困农村人口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为此:

首先,要建立起农民生活的最低保障线,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网的“网底”建设。根据西部农村的实际情况确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而起到一个社会稳定器和减压器的作用,并为其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创造条件。

其次,要摸清当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具体情况,同时,对当地农村居民疾病发病的地域分布、居民家族病史、发病频率以及地方性流行病状况有一个充分认识,并对农村居民的经济和卫生情况进行系统化管理。要将那些收入水平低、家庭负担重、长期患病、年老体弱的农村人口优先纳入医疗救助体系。

再次,地方财政要专门安排资金用于农村医疗救助并与中央财政拨款相配套。

最后,农民获得医疗救助的前提条件应是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部门可通过合理运作基金的办法对农村低收入人口获得医疗保健实行补偿。

结语

在本次社会实践调查中,小组成员感受到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给农民带来的切实利益,尤其是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尝试以及其取得的成果,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研究探索的问题:新农合与社保并轨;新农合属于大社保,并轨运行,可以利用其社保网络、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做到资源共享,完善整个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在调查过程中,小组成员发现了“新农合”在实施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也深刻体会到农民们在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困难,许多参合者尚未真正地享受到或不知如何享受这一政策带来的优惠。当然,每一项新的政策的实施总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出现了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充分的认识到问题,了解存在的困难,要想方设法去更好的解决好问

医疗保险调研报告 篇2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各地对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创新, 并先后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按期重点实施方案 (2009-2011年) 》两个文件, 鼓励各地推进医疗保险制度创新,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疗保险服务, 加快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工作。目前, 山东、广东、天津、重庆、青海、宁夏等六省市, 以及一百多个县、市已广泛开展这项工作的创新实践。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世界性难题, 很多西方发达国家都在不断推进这项改革。国内外医改实践为辽宁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创新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研究样本和经验。本文以辽宁城乡基本医疗保险改革实际状况调研为基础, 分析总结国内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医疗保险改革的经验和做法, 对改革创新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政策理论和实践方案探索进行深入思考,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辽宁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进程和成效

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是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下国营或集体所有制单位包办城镇职工及其家属、乡村农民的医疗卫生体制开始起步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共实施过三次大的医疗体制改革, 即1985年开始的医院补偿机制改革, 1997年开展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 以及2009年全面启动新一轮即本轮医改。经过三次改革, 一个不同于原有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和农村医疗制度的新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对于保障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对于促进辽宁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 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网基本形成

十几年来, 辽宁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 城镇职工、乡村农民、城镇居民、在校学生、进城务工人员以及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全部纳入参保范围, 整体参保率逐年提高。截至2013年年底, 全省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2333万人 (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1625万人, 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708万人) ;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为1969万人,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整体参保率达到96%以上。加之民政部门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工会部门的互助医疗制度及商业保险等辅助制度, 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省城乡居民的社会医疗保险网, 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险的目标。

(二) 特殊群体参保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辽宁关闭破产企业和无缴费能力职工以及城乡低保群体, 均已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十一五”期间, 全省各级政府将困难群体的参保问题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加以解决, 完善了困难企业职工和低保人群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在中央财政支持下, 共筹集资金100多亿元, 将全省国有及集体关闭破产和无缴费能力企业150万退休人员、130多万城镇低保人群纳入了基本医疗保险范围。过去被群众和社会关注的“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情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困难群体争取医疗保险权益的上访现象基本消除, 这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 医疗保障水平大幅度提升

首先, 城乡参保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的平均报销比例超过70%。通过适当降低统筹基金起付标准和提高其支付限额, 参保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不断提高。截至目前, 根据不同定点医疗机构级别,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符合规定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0%-90%;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符合规定的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在65%-85%之间。

其次, 建立了门诊统筹制度。参保的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患小病在基层医疗机构普通门诊发生的医疗费用, 按40-60%的比例报销。

再次, 建立了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结余部分参加商业保险, 建立起大病医疗制度。参保人员患大病发生高额医疗费用时, 超过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最高支付限额部分, 通过商业保险可给予50%以上的补偿, 大大降低了患重大疾病参保人员的个人和家庭负担。

最后, 建立了门诊特殊病种医疗费用报销制度。参保人员患不需要住院但在门诊就医费用很高的一些特殊疾病, 其医疗费用按住院报销的比例给予报销。目前各地确定的医疗保险门诊特殊病种普遍在10种以上, 个别地区达30种以上。

(四) 基本医疗保险的业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全省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达到3000多个, 定点药店达到5000多个, 全部实行定点协议管理, 通过不断完善定点协议, 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更加明确, 协议的约束力不断增强。全省加强医疗保险的网络建设, 基本实现了网上监督、网上结算。目前98%以上统筹地区实现了医保费用即时结算, 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费用网络结算系统 (即“一卡通”) 已基本开通。制定了全省跨统筹地区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各地经办机构建立业务经办窗口, 规范业务办理程序。推进医保住院费用按病种付费和总额预付等结算方式, 建立依托城镇居民门诊统筹推进按人头付费制度。

二、当前医疗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现行医疗保险制度是在单位保险和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基础上起步的, 加之新制度建立的时间又很短, 且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 所以肯定取得不菲成绩的同时, 不容忽视制度模式暴露出的一些局限性。特别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迁徙流动数量增加以及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 现行医疗保险制度潜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浮出水面。

(一) 医疗费用持续高涨, 部分地区统筹基金入不敷出

首先, 医保人口红利面临终结。近年来, 经过连续不断的扩容、扩面, 人人享有医保的目标已基本实现, 依靠增加参保人员提升基金规模的传统模式已经不可持续, 基金收入像过去连年增长的势头会逐渐减弱, 而医疗费用却呈现大幅持续增长态势, 医保基金支付将日益捉襟见肘。据不完全统计, 2013年全国有25个省市区的225个统筹地区当期职工医保有收支赤字, 其中有7个省市区的22个统筹地区基金累计赤字, 其余18个省市区的108个统筹地区出现当期收支赤字。从2011年开始, 辽宁部分市出现职工医保统筹基金当期收不抵支的情况, 2013年收不抵支的市已经达到7个, 部分严重的地区甚至出现累计亏空现象, 即结余基金已经全部被支付。

其次, 提升缴费水平的空间有限。提高用人单位及其职工的缴费比例是应对医保基金长期收不抵支的重要措施之一, 但近年来要求降低企业税费负担, 特别是减免中小企业负担的呼声日益高涨, 包括大连在内的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在下调或阶段性减免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缴费。在此背景下依靠提升缴费水平增加医保基金规模, 抵减基金风险的方式也已经不可持续。

再次, 提高医疗保险待遇水平愈加困难。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 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及其他相关待遇不断提高, 城乡居民的参保意识不断增强, 参保积极性空前高涨, 希望获得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医疗保险待遇水平的期待更加急迫。而现实情况是, 我国医疗保险待遇整体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基于现有的医保基金现状, 继续通过提升保险水平来提升百姓满意度愈加困难。

最后, 医保管理红利不可持续。从实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开始, 到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多年的实践表明, 无论是参保人员还是医疗机构, 对医保制度的期望和要求日益提高。医疗消费习惯已经养成, 医疗费用在不断增长, 医保管理越来越复杂和艰难。在有限的人力和物力条件下, 传统的管理手段愈显力不从心, 原有的管理模式不可持续。

(二) 财政对医疗保险的补助额度逐年增加, 政府负担日益加重

财政对城乡居民参保补助标准和对低保人群的医疗救助标准逐年提高, 各级财政压力有增无减。以城乡居民保险为例, 2007年各级政府对参保人员每人每年补贴40元, 2014年增加到每人每年补贴320元, 七年间增长了8倍, 各级财政压力可想而知。

当前, 解决关闭破产等困难企业职工参保方面的财政资金补助大多还没有到位, 一些地区部分困难群体还没有纳入医保范围, 部分地区医保基金亏空等待财政予以补助。既要还清多年来的历史欠账, 又要解决新出现的问题, 各级财政的压力陡然增加。

(三) “医疗卫生、医药流通、医疗保险”三项改革不同步, 整体效能难以发挥

按照中央的要求,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三项改革要同步推进, 这样才能相得益彰, 体现整体效能。但是三项改革中, 除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之外, 其他两项改革效果并不明显, “三医联动”机制未完全建立, 医疗保险制度创新形成“单兵突进”局面。

首先, 医疗机构的公立与非公立、公益与非公益、营利与非营利等的界限并未划清。特别是公立医院的科学用人机制、现代管理机制、激励和分配机制等均未全面建立起来, 公益性质并未体现, 机构臃肿, 人浮于事、效能不高、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没有根本改变。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机构医疗质量、服务态度和收费标准意见很大, 医患矛盾突出。

其次, 药品生产、药品流通及药品定价的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药品生产企业过多过滥、生产标准把关不严、流通环节过多, 价格虚高等现象普遍存在。这几年实行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并没有对医院药品收入和药费降低带来实质性的变化,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以后患者没有得到明显的实惠, 反而徒增了大量的社会成本。

再次, 公立医院追求内部收益最大化, 不断增加医院设备投资, 以期增加竞争力, 造成医疗费用不断增加。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对公立医院实行财政差额拨款制度, 即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部分医疗设备采购、科研项目以及离退休人员工资等由政府拨款, 其他均由医疗机构从各项服务收费中解决。有资料显示, 政府拨款占医疗机构开支的比例不到20%, 其他开支主要来自医疗服务和药品销售收入。由于政府拨款比例低, 对医疗机构自身创收又缺少管理办法, 因此造成医疗机构为自身生存和发展而过度追求经济效益, 有的甚至达到唯利是图的程度。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没有到位, 医疗机构盲目追求内部经济效益的现象没有改观, 医药价格虚高问题仍然突出, 这是造成医疗费用持续增长, 医药价格居高不下, 群众看病贵和医保基金支付不足的直接原因。

由于缺少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 致使医疗机构及其专业技术人员、大型或先进的医疗设备等资源主要集中于大城市的大医院。而中小医院设备简陋、专业技术人员短缺、药品供应不足等情况始终没有改变, 群众对中小医院能否看好病、治好病没有信心, 因此无论看大病和小病, 宁肯多花钱、跑远路也要到大医院就诊, 从而使大医院患者拥挤, 就医困难, 甚至挂号一票难求;相反, 中小医院业务严重不足, 门可罗雀。以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去向为证, 全省医疗保险基金的70%, 支付给了数量不到15%的三级定点医疗机构, 这正是参保患者主要流向三级医疗机构造成的。

综上, 由于“三医”未能联动推进, 医保部门对定点医疗机构监管能力愈显力不从心, 加之政策的缺陷, 致使医疗费用逐年大幅增加, 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当期收不抵支及累计亏空的地区数量逐年增多, 不仅医疗保险制度的持续性发展面临考验, 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

(四) 医保制度和政策的“碎片化”, 造成医保关系不可接续, 待遇不平衡, 从而限制了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

一是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分属不同政府部门管理, 制度之间差距大, 医保关系转移和衔接困难。因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由人社部门管理, 新农合由卫生部门管理, 双方两套经办队伍、两套服务网点以及不同的工作流程。农民、城市居民、城镇职工相互之间身份转换后, 其原参保年限不能接续, 参保关系不能转移, 影响农民进城居住、进城就业的积极性, 也影响城镇化进程。

二是现行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工作, 分属政府的两个行政部门管理, 分设两套业务经办机构, 共有经办人员近4000余人。机构重叠, 信息不能共享, 管理成本高昂。而且各险种保险水平和补助水平不一致, 百姓不满意;信息系统不统一、医保目录不统一、管理标准不统一等给医疗机构经营造成了额外的负担, 医疗机构不满意;同时两套医保管理机构之间协调困难、沟通成本高, 也不利于医保的健康发展。由于分散管理, 各地和各类群体实行不同的制度政策, 在不同制度政策下的参保人员即使患同样的病, 在同样的医院治疗却有不同的报销比例和报销范围, 这不仅使患者难以分辨清楚, 即使医院的医生面对三种医保制度的不同要求、不同报销比例和不同药品目录, 也是疲于应对。一旦患者是异地就医, 则更加繁琐。这些都人为的增加了患者的就医不便, 违背了医保制度发展的初衷。

三是因经办机构的割裂, 造成两套信息系统相互闭塞, 形成重复参保问题。目前政府对农民参加新农合、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行补助 (2014年为每人每年320元) , 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没有补助。很多在农村参加了新农合的农民携家属进城务工, 在城镇居住地或务工所在地按当地政府规定参加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但原农村的新农合关系并未注销, 保费由所在村或其亲属代缴。由于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分属两个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 因此参保人员总数汇总时可能造成重复统计, 财政补助也就重复拨付。据有关部门初步估算, 仅辽宁此类情况的人数约有80万人以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 大量的农民经历着从农民到城镇居民, 再到城镇职工的转变, 而现行医保管理的割裂人为造成了重复参保、重复统计的现象, 不仅给参保人带来极大的不便, 而且也浪费了宝贵的财政资源。在当前城镇化进程加速和城乡劳动力流动频繁的情况下, 各自分割的医保制度不仅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参保人员, 也有失社会公平, 难以适应人口流动的格局。

(五) 社会参与度不够, 百姓看病和医保管理过度依赖政府

现行的医疗保险主要由政府主办和统管, 广大群众医疗保障主要依靠政府的保险制度。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业务也主要由政府有关部门经办, 形成医疗保险由政府包打天下的局面。当前, 虽然居民大额 (大病) 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承办, 但政策仍由政府制定, 收费标准统一, 患者通过医保信息系统统一报销, 没有形成社会化的竞争和社会化的费率, 本质上仍是政府包办。不仅如此, 部分地区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已经将保险范围扩展到了门诊和意外险的保险, 形成了大而全的全面保险, 已经远远偏离了保基本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属性。这不仅增加了政府保险民生责任及其工作压力, 也增加了政府财政的压力。特别是在医疗卫生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不到位的情况下, 一方面政府管理部门感觉管理难、压力大;另一方面又没有向发达国家那样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特别是商业保险机构的资源。社会参与度不够, 制度发展缺少生机和活力, 也缺少风险分解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 加剧了辽宁基本医疗保险运行的矛盾和困难。

三、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难点及国内外经验启示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最大难点, 是准公共产品供给、消费过程中存在的质量和成本控制问题。如果医疗服务完全按私人产品对待, 会使中低收入群体、困难群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危害社会和谐稳定。如果完全成为公共产品, 必然降低服务质量, 成本费用难以控制。于是, 个人参加保险和社会成员互助形式相结合的制度应运而生。社会强制性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仍然存在服务质量和成本控制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难题, 各国近年来都在不断探讨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主要做法是, 通过医疗机构竞争提高服务质量, 通过权力制衡监督控制成本费用。

(一) 国外探索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

世界上主要有三种医疗保险模式, 分别是国家卫生服务模式、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和商业医疗保险模式。

模式一:国家卫生服务模式通过税收筹资, 由国家直接举办公立医疗机构提供服务, 免费向全民提供, 代表国家是英国和北欧诸国。

英国:在全民医疗基础上政府向商业保险公司外包服务。

英国的全民医疗服务制度为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公医制度。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实施, 迄今已有半个世纪之久。其医疗经费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收入, 约占全部国民保健费用的80%以上。其余的部分为居民缴纳的国民保险费、看病处方费, 以及受益人支付的较高档次的医疗服务费。英国NHS体系的缺点是医疗投入资本较大, 效率低下。为此, 英国实行了一系列医疗改革, 其中引入商业外包服务成为一项重要举措。上世纪80年代以来, 英国推行内部市场改革, 将筹资付费与服务监管分别由两个机构承担。全国按地区设置了152个初级卫生保健信托 (PCT) , 作为最大的医疗服务购买者, PCT掌握着80%的医疗经费, 居于国民健康服务系统的核心。为全面提升PCT的购买能力和管理水平, 英国政府于2007年在PCT中全面推荐采用“服务外包” (FESC) , 认定14家商业医疗保险公司具有为PCT提供管理服务的资格。根据资质不同, 有些商业保险公司只能开展政策咨询评估、购买服务具体组织等辅助性服务, 政府按照约定支付管理费用;部分保险公司可以受托完全承担基金管理责任, 在确保居民能够享受到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前提下, 保险公司从节省的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管理收入。

引入服务外包 (FESC) 方案后, 部分地区的初级卫生保险信托 (PCT) 管理能力明显增强, 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病人等候时间明显缩短, 患者的就医选择权得到保证, 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模式二:社会医疗保险模式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筹资, 医疗服务由社会保险机构通过与公立和私立医疗机构签订合同的方式提供, 医疗费用主要由社会保险支付, 但患者也需要共付一部分, 代表国家包括德国。

德国:在政府立法和监督下, 由社会医疗保险基金会经办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德国于1883年建立了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医保覆盖面经历了一个逐渐扩大的过程, 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 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德国社会医疗保险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按行业、按区域来组织, 政府并不直接参与社会保险的实施和管理, 所有医疗保险基金会都是以公法形式组织起来的, 基金会是一个自我支持和自我筹资的机构, 并在全国形成从上到下的管理体系。基金会的运行经费从基金中提取, 目前占筹资总额的5.5%。医疗保险基金会一般是通过各基金会的管理委员会来实施自我管理。管理委员会是由担任名誉职务的投保人和雇主各派一半的代表组成的。最初建立的时候疾病基金有上万个, 经过多轮合并, 目前已经减少到了132家。德国社会医疗保险的一般费率由医疗保险基金根据自己的风险自行确定, 缴费比例各不相同, 对特殊人群有减免。德国联邦政府建立了一个风险调剂基金, 由各医保基金按收入一定比例上缴的资金组成。其运营模式保留了最初的基金保险形式。德国政府对社会医疗保险主要行使宏观政策制订和监督。联邦卫生部负责医疗保险立法, 并对全国的医疗保险运行进行监督。联邦社会保险局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制订有关行政规章, 并负责直接管理隶属联邦的医疗保险基金会和商业健康保险公司。

模式三:商业医疗保险模式通过自愿性商业医疗保险筹资, 由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组织, 医疗服务由商业医疗保险公司通过与医疗机构签订合同的方式提供, 医疗机构一般以私立为主, 代表国家是美国。

美国:商业保险竞争政府医疗保险合同。

美国的医疗保险以商业保险为主导, 同时也有政府保险计划, 即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的医疗照顾计划和针对低收入人群的医疗救助计划。美国在政府医疗保险计划中, 也注重运用商业保险公司的力量。第一, 商业保险公司为政府保险计划提供信息咨询、理赔经理等专业化服务, 不承担基金运行风险, 按照约定收取一定管理费用。第二, 商业保险公司销售政府保险计划产品。最为典型的就是1997年推行的医疗照顾选择计划, 2000年调整为医疗照顾优选计划。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联邦医疗保险优先计划产品, 不仅覆盖政府的医疗照顾计划保险项目, 而且还涵盖不同附加保险项目 (受益人自愿选择参加、需额外负担不同保费) 。政府按照人头付费给承保公司, 公司自负盈亏, 自行承担经营和管理风险。

实践证明, 联邦医疗保险优先计划的实施, 丰富了受益人的选择, 扩大了保险范围, 控制了医疗费用, 受到受益人的欢迎。根据统计, 2008年参加医疗照顾计划的4500万人中有23%在商业保险公司联邦医疗保险优先计划中注册, 注册人数比2003年翻了一番。

(二) 国内部分地区探索医疗保险制度的做法

近几年来, 国内部分地区在整合医疗保险经办资源、引进第三方参与医疗保险经办服务建立共管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在整合医疗保险经办资源和实行城乡医疗保险体系一体化方面, 已有山东、广东、天津、重庆、青海、宁夏等6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和以外的100多个市、县开始实施。这些地区创新的核心, 是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山东省2014年1月下发了《关于印发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改革创新内容包括:一是整合职能、机构、编制、人员、资产、档案、信息数据;二是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基金和新农合基金;三是整合信息系统, 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险信息网络;四是整合筹资方式和标准、保险待遇、经办管理以及基金管理和监督。

在引进第三方 (商业保险公司) 参与经办服务, 建立共管机制方面, 已有山东省青岛市、福建三明市、广东湛江市、贵州贵安开发区等地区, 进行大胆探索, 且效果初现。如青岛市2014年下发了《关于引入第三方参与经办社会医疗保险业务的试点意见》, 在黄岛区、崂山区、城阳区开展试点, 由第三方机构 (商业保险公司) 经办八个方面的服务:一是窗口经办服务;二是医保费用初审;三是医保资格初审;四是基金结算业务;五是定点医院管理和稽核业务;六是设立医疗保险健康服务中心;七是异地医疗服务;八是参保人评估体系建设。

福建三明市自2012年2月自行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医保创新, 短短一年多时间, 就将医保基金扭亏为盈,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好评如潮。创新的核心措施是公立医疗机构的硬件投入依靠政府, 软件和日常管理依靠医院自身, 降低医疗成本和提高运行效率依靠体制机制创新;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质, 医生回归看病角色, 药品回归治病功能。

(三) 几点启示

一是统一的立法和行政管理是完善医保制度并推进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从实行社会保险的国家来看, 虽然医疗保险计划不乏有按行业、按区域组织的, 但在政府层面的行政管理都是统一的。正是这样一种统一的立法和管理发挥了协调不同医疗保险计划的作用, 特别是确保了医保基金的调剂能够顺利实施, 也降低了管理成本。

二是不管采取什么样的经办管理体制, 管理经费和人员配备需要予以充分保障。从国际经验来看, 不管采取什么样的经办管理体制, 管理经费和人员配备都需要充足, 这样才能使医疗保险顺利、有效运行。从大多数实施社会保险国家的情况来看, 经办机构的管理经费是从医保基金中提取的, 这不仅符合社会保险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 而且也能保证管理经费的稳定性, 这是财政经费保险往往做不到的。当然, 管理经费的提取是需要受政府约束的, 提取比例也是经过认真审核的。我国目前社保经办机构的管理经费由同级财政拨付, 而不是从基金中提取, 主要目的是使基金与经办机构彻底隔绝, 防止被挤占挪用。但这是可以用技术手段来预防的。大多数国家社保经办机构的人员配备也比我国充足, 可以雇佣更多人员, 有利于经办职能的完成。我国由财政资金来保障经办管理经费导致经办机构人员严重不足, 影响社保基金管理。

三是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医疗保险, 有利于增加保险对象的选择和提高医保运行效率。从国内外经验来看, 第三方机构 (可以是商业机构, 也可以是非营利机构) 在某些环节参与社会医疗保险, 有利于增加保险对象的选择和提高医保运行效率, 也可有效化解风险。

四是改善社会医疗保险的治理, 引入利益相关者参加。从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类型, 可以看出不同类型医疗保险的组织特点。以公共机构为主导的国家, 政府在医疗保险的管理、执行中发挥主导作用, 参保者、雇主等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较少。而以社团、协会为主导的国家, 在医疗保险的政策制订和管理中, 有政府、雇主、参保者、公众代表的广泛参与, 能够更好地平衡各方利益, 特别是保险参保者的权益。我国的医疗保险管理是政府主导的, 今后要引入利益相者的参与, 改善治理结构。

四、创新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建议

归纳以上研究, 我们认为, 我国现行医保制度并不是完善定型的, 改革正在进行中。为了解决辽宁现行制度存在的局限性和难以持续的问题, 进一步改革创新医疗保险制度是十分必要和非常紧迫的。改革创新, 应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一系列文件政策精神, 学习借鉴国内外制度的经验做法, 遵循医疗保险一般发展规律。总体思路是, 在政府主导下, 购买商业保险服务, 使商业保险机构参与竞争和医疗保险经办服务, 建立健全监督制衡机制。具体推进方式是由点到面, 循序渐进, 采取先小范围试点, 然后逐步推开。

(一) 建立“三保合一”的医保行政管理体制

目前, 基本医疗保险行政管理部门是分设的。“三保合一”、归口管理是大势所趋, 近年来学界有各种探讨, 地方也有不少实践。主要模式有三种:一是将新农合划归人社部门管理, 二是将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划归卫生部门, 成立相对独立的二级局进行管理, 三是成立独立于人社和卫生部门的新机构, 直接隶属于同级政府, 统一管理三项医保。近年来各地进行了不同的探索, 在上述三种形式之外还有其他模式, 比如三明市将医保基金划归财政部门管理, 还有地方建议可以划归发改委或者医改办管理等。

三种模式的利弊还是显而易见的。由人社部门进行管理, 优点是能够形成真正独立于卫生系统之外的第三方支付机构, 有利于形成更加有力的约束;但缺点是不容易问责, 即在面临医疗费用过快上涨问题时, 医保部门可能以仅承担支付职能、缺乏对医疗服务机构的行政管理能力为由, 卫生行政部门可能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为由, 相互推诿责任;并且, 当前医保部门确实对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缺乏足够了解, 监管能力有限。由卫生部门的二级局进行管理, 优点是卫生部门熟悉医疗机构运行规律, 熟悉各种医疗技术和医药产品, 监管手段多, 政策调整更灵活更及时;但缺点是没有实现真正的“独立第三方”, 在当前卫生行政部门监管能力整体不强的大背景下, 实际的管理效果可能并不理想。

基于这种情况, 可以考虑先采取第三种模式撬动改革, 即由独立第三部门归口管理。中远期, 待第三方管理部门工作理顺后, 再视全国的发展逐步并入统一的行政部门, 形成更加稳定的格局。目前来看, 这种模式推行的阻力是最小的, 同时独立运行也有助于政府及相关部门强化医保基金管理理念, 为后续医保管理部门真正实现“购买和提供相分离”打好基础。

(二) 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医保经办模式

根据国际经验,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在行政管理体制层面应由单一的政府部门统一管理, 而在基金经办经营层面则应采取多种模式, 也是多方参与的, 其中不乏社会组织的大量参与, 这有利于参保人自由选择, 医保经办人互相竞争, 提高服务质量。德国医疗保险的经办机构是各类疾病基金会, 是参保人选举产生的管理委员会的下设机构, 属于“受国家法律制约的私人公司”。我国有些地方也有将医保基金的经办管理整体委托给商业保险公司的探索, 在控制成本费用,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维持基金收支平衡方面有积极作用。例如:2014年青岛市人社局和财政局下发文件, 将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服务、费用审核、基金结算、定点医院管理、异地就医管理等业务交由商业保险公司承担, 并在市属三个区开展试点。

2013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 为社会资本参与基本医保经办服务敞开了大门。2014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稳步推进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各类医疗保险经办服务。

第三方机构参与基本医疗保障的模式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医保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具体需求, 由符合资质要求的第三方机构通过公开竞标的形式获得相关服务合同, 经办部门与中标机构签订一定年限的服务合同。目前来看, 社会组织和商业机构可以提供的服务可以包括:窗口服务、医疗审核、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数据统计分析等, 还可以扩展到费用审核报销、医疗机构监督检查、医疗服务和医疗技术评估、医药价格谈判、开发补充或附件险种、就医指导和健康管理等。

(三) 建立以专业化、信息化为支撑的医保经营体系

医疗保险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 当前医保制度存在的很多问题都源于经营体制不顺、管理能力不强。在理顺行政管理体制的基础上, 应尽快调整经营管理理念, 提高精细化经营管理的能力。

首先, 应尽快转变经营管理理念, 从单纯追求基金收支平衡转为主动控制医疗成本。如前所述,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作用不仅仅是可以分散疾病风险, 减轻患者经济压力, 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约束和引导医疗机构的行为, 并利用基金优势参与医疗服务和药品、器械价格的谈判, 有效控制医疗成本。然而, 当前各医保基金的首要目标和基本理念仍集中体现为追求基金的收支平衡, 还缺乏主动参与医疗成本控制的意识。这种状况必须尽快转变, 才能真正实现医保的专业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其次, 加快医保信息系统建设。医保信息系统建设是完善医疗保险经办管理的基础手段, 可以极大地推进医疗保险系统的整合和优化, 改进医疗保险的制度体系和流程设计, 为医疗保险的经办管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当前医保信息系统大都以地市级为单位独立委托开发, 存在重复投入、资源浪费的问题, 对今后医保制度的整合也会造成障碍;同时, 当前医保信息系统功能相对简单, 仅能实现医保病人诊疗及费用信息的记录功能, 还不能实现自动审核、超限预警、统计分析、决策支持等功能。为此, 应尽快整合信息系统开发的资源, 建议以省级为单位进行信息系统开发的规划和指导, 并落实研发经费保险;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 提升信息系统智能化水平, 为科学决策和精细化管理提供基础支撑。

再次, 加强医保经营管理和经办部门人员队伍建设。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是进行科学管理的基础。只有熟悉医疗机构运行规律、临床诊疗技术手段、医药市场流通市场行情的专业人才, 才能制定出有效监督医疗机构行为、合理控制医疗成本的政策。在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管理和经办模式下, 政府部门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就更加重要。因为只有熟练掌握医保政策和业务流程的专业人才, 才能向第三方机构提出明确的需求, 第三方机构才能开发出相应的产品、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因此, 必须尽快提升医保管理和经办队伍的能力。组建包含医疗保险、临床医学、医院管理、卫生统计、信息技术等多学科背景的人员队伍;探索医保管理机构与医疗机构人员轮岗机制;引入参保者、雇主、公众代表等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参与, 加强监督, 改善社会保险管理和经办机构的治理机制。

然后, 改革经办机构经费和人事管理制度。在实行政府直接设立医保基金经办机构的前提下, 我们认为, 在管理方式上还需要进行调整。当前, 各项医保的经办机构 (社保/医保基金管理局、新农合管理办公室等) 大都是行政或事业编制, 经费由同级财政负担。编制和经费的双重限制造成大多数机构面临人手不足、专业性不强、管理效率低等问题。从基金中按一定比例提取管理经费, 管理经费会随着基金的增加而自动增加, 从而可以雇佣更多人员。我国正经历着社保覆盖面迅速扩大的时期, 基金盘子迅速扩大, 但由财政资金来保险经办管理经费就难以跟上这个速度。因此, 经办机构的运行经费应当按照适当的比例从医保基金中提取, 编制和人员管理方面也应该借助事业单位改革的契机进行相应调整。

最后, 积极培育专业化的第三方机构。第三方参加医保经营经办应是竞争性市场。尽管当前不少商业机构或社会组织对医疗保险的管理和经办都有浓厚的兴趣, 也参与了不少工作, 但总体而言, 真正专业化的、能够提供成熟产品和服务的机构还不多, 第三方机构的市场还没有充分形成。在初始阶段, 政府必须进行试点, 并给予大量的投入和引导。医保行政管理部门或基金经办部门应秉持开放的态度, 主动提出需求, 鼓励相关机构开展基础研发, 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充分利用发展健康产业的契机, 通过税收减免、购买服务等政策, 大力促进相关机构的发展, 培育出更多适应医保新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需要的、专业化的组织和机构。

(四) 同步推进“医疗”、“医药”领域深层次变革

高效的医保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约束和引导医疗机构行为, 控制医疗费用, 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辽宁省医药卫生领域面临的所有问题;同时, “医疗”和“医药”领域改革效果也制约着“医保”的改革成效。因此, 必须始终坚持“三医联动”的整体改革思路, 同步推进“医疗”和“医药”领域的改革。应尽快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理顺医疗机构补偿机制;改革医务人员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 提高医务人员待遇, 调整收入结构, 变短期激励为主为长期激励为主;推动医疗机构信息公开, 加强各利益相关方对医疗机构行为的监督。加快推进药品生产流通领域改革, 提高产业集中度, 减少流通环节和流通成本;建立科学严格的新药审批制度, 形成合理的药品定价机制;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 建立有效的价格谈判机制, 严格控制药品价格;落实处方点评和同行评议制度, 有效管理药品的使用。

(五) 适时适地开展医保制度改革试点

辽宁率先推进医保运行行政管理体制整合, 医保基金经营由第三方 (商业保险机构或非营利性机构) 经办, 第三方按医疗保险基金结余金提取管理费, 医保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立法和监督。辽宁开展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局看,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按期重点实施方案》,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医药价格形成机制,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等方面的政策还将陆续出台, “十二五”、“十三五”期间, 这些政策的效果将逐步显现。这些将为医疗保险制度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单兵突进的局面将改变, 新形势对医疗保险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是从医疗保险制度的作用和地位看, 医疗保险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全面小康社会需要健康的医疗保险体系”, “老龄化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健康的医疗保险体系”, 今后几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2020年前也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战略时期, 肯定也是医疗保险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推进基本医疗保险模式创新, 解决医疗保险深层次问题, 实现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险, 必然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和支持, 这为医保制度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实践经验看, 辽宁城乡医疗保险工作经过多年的开拓与发展, 不仅建立起较完善的多层次医疗保险政策体系和管理体系, 而且已经解决了一些诸如困难群体参保等重大历史遗留问题, 积累和掌握了许多宝贵经验, 这些经验必然为新的医保创新提供内在动力。

医疗保险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

2015年4月21日,国务院制定并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意见的通知》,为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完善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保障居民基本医疗需求,党中央国务院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把建立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我们以东平县为主要调研单位,通过对调研的几个村镇的多次走访,居民的参保率高达百分之百,每户居民无一例外地全部参加了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这说明了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山东省的推行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现状

我们队伍于8月3日开始对山东省东平县下属接山村、刘所村、后口头村以及东平县卫生局、社会和劳动保障局进行了相关调研活动。调研的方式主要包括发放问卷、访谈纪要等,通过这些形式,我们对东平县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实施现状与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下面我们具体进行论述。

(一)实施现状的特点

1、“新”的特征明显,由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合并,建立了全市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完善了系统服务功能,提高了经办服务效率和质量,实现了“两保合一”的新转变。

2、资金筹措的方式更加多样,政府部门对医疗保险事业的投入更大。与2012年相比,基金的使用率大幅增加,然而居民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没有明显增加,而且有下降趋势,表明政府对医疗保险的支出日益扩大,对全市卫生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有效促进了全市医疗事业的发展。

3、由医疗卫生部门的“单独作战”转变为全市各个部门相互联系、统筹配合、通力协作,做好全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这项艰巨的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主管行政区域内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经办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督促落实,财政部门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政策,做好政府补助资金预算安排和拨付、资金专户管理等工作,卫生部门负责医疗机构服务管理工作,协助做好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有关工作,公安部门负责参保人员的户籍身份的认定工作,教育部门负责配合做好在校学生参保缴费相关工作。民政、物价、食品药品监管、残联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

4、参保居民收益水平和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不断提高,一个医疗年度参保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16万元,按照一档标准缴费的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85%(基本药物为90%)、70%、55%,按照二档标准缴费的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85%(基本药物为90%)、75%、65%,未成年人、在校学生发生的无责任人意外人身伤害事故,其门诊、急诊费用,符合统筹支付范围超出100元以上的部分,统筹基金给予70%的补助,每个医疗年度最高补助10000元;全部伤残或死亡的分别给予一次性补助15000元、20000元。

二、政策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一)政策宣传的力度还不够,参保居民对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认知度差。通过调研,很多农民因为科学文化素质的限制,对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缺乏应有的了解,对其与新农合的区分不明白,对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申报的程序和步骤也缺乏必要的知识。然而,又因为缺乏专门的宣传和推广讲解的机构,导致居民在现实情况中,遇到该报而未报、想报却不知如何去报的困境。

(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报销程序繁琐,而且报销的过程缓慢。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许多农村居民对一些诸如感冒发烧之类的小病,都不会走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报销程序,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程序太过繁琐。繁琐的登记、来回的核实、理赔程序的缓慢都让一些农村居民望而却步。而且据了解,目前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费用需要由各村统一缴到财政部门,再由财政部门根据各地方的具体情况划拨。这就导致一些农村居民在大病面前无力支付高昂的医药费,即使勉力支付也已经致贫,虽然在事后报销机制的作用下,但只是对贫困局面的缓解而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因病致贫”的问题。

(三)基层卫生院医疗条件较差,报销地点存在局限性。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农村地区卫生服务体系包括村卫生所、镇卫生院、县医院,而由于近年来国家致力于建立大城市医院,主要集中于对城市医院的投资建设,对于乡镇地区的卫生所卫生院的投资往往很少,但是乡镇的卫生院又是参保农村居民就诊的必要一环,然后才能转诊到县医院。这样就导致农村居民对村卫生所的医疗水平信不过,小病宁愿去私立的大药房,大病多愿意去大医院就诊。但是因为报销地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导致他们不得不选择指定报销的医院。

三、对东平县基本医疗保险的法律政策解读

为响应中央政策号召,切实为广大人民服务,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山东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实施方案》,文件确定了山东省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轨的目的、对象、原则、资金筹集管理等众多问题。

山东省泰安市人民政府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的指示,发布了《泰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泰安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的通知》和《泰安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根据上级指示制定了《泰安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并完成了将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合并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工作。

下面我将重点对《泰安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和《泰安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分别进行法律、政策解读。

(一)《泰安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的政策解读

1、《泰安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的优点

(1)分工明确。根据《泰安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的规定,将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过程划分为组织实施、经办、基金监督管理、基金收缴四项工作,分别对各县市区、各级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各类学校和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分工进行了划分。

(2)资金监督渠道多样、公开。根据《泰安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第四条、第五条的规定,资金监督的渠道有三个,分别是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最后规定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定期向社会公布基金收支使用情况,允许社会公众对资金进行监督,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资金在阳光下运行;另外,学生的资金还由泰安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会同泰山区人民政府监管,切实保障了学生医疗保障基金安全。

2、《泰安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的不足

(1)资金管理分散,不利于统一规划。根据《泰安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第七条的规定,全市基金统一管理,但是其他条款又分别赋予了泰安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泰山区人民政府、各县市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财政部门、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资金的管理、监督等各项权利,这样可能会导致基金管理不统一,使得基金规划、使用出现不必要的浪费或错误。对参保者切身利益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泰安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的政策解读

1、《泰安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的优点

(1)进一步明确了分工。《泰安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规定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会同泰山区人民政府负责“驻泰市属以上大中专院校学生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管理、统计上报等工作”, 《泰安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规定12所驻泰市属以上大中专院校学生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管理等工作由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会同泰山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山东服装职业学院、山东财政学院东方学院学生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管理等工作由泰安高新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将主体与对象一一对应。

(2)对《泰安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未涉及内容进行了补充规定。补充规定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针对学生的不成规定,另一个部分是对定点医疗机构义务、责任的补充规定。

《泰安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规定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会同泰山区人民政府负责“驻泰市属以上大中专院校学生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管理、统计上报等工作”其中并未涉及中小学学生,《泰安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将中小学考虑在内,规定10所市属以上中小学学生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管理等工作由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会同泰山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对《泰安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进行了补充。《泰安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规定“对大学生实习、寒暑假期、因病休学等符合规定的不在校期间住院所发生的医疗费用,享受市内三级医院住院医疗待遇”,补充了《泰安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的空白。泰安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规定“各定点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总额控制指标,不得无故推诿拒收病人,严格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增长”,给予病人更大的权利保障。

(3)对《泰安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涉及内容进行详细规定。《泰安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规定未成年人、在校学生发生的无责任人的人身意外伤害事故的补助金额。《泰安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对提供“伤害经过详细说明”、“相关机关调查取证”、“门诊病历、费用清单及相关检查报告单、有效报销凭证等有关材料”、伤残证明、死亡证明等过程中发生的程序性和实体性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定,大大增强了规定的可行性。

2、《泰安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的不足

补助力度有待提高。根据《泰安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第十八条规定“一个医疗年度内参保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为16万元”,对于某些病人如果能够将16万元限额尽数放在其所患病上还可能勉强维持,例如门诊慢性病病人、发生无责任人意外人身伤害事故未成年人、在校学生。但是根据《泰安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和《泰安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门诊慢性病甲类病人只能补助30000或4000元,乙类病人限额为每人每年3000元或4000元,而未发生无责任人意外人身伤害事故未成年人、在校学生如果全残或死亡只分别给予一次性补助15000元 、20000元,对于严重患者而言不过杯水车薪,因此应当放开对这些病种严重患者的最高限额,使其与最高支付限额16万元相一致。

四、结语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山东省已经获得了较好的落实,绝大部分地区的普及率都达到了百分之百,农民们正不断因这一优惠政策持续受益,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也有所缓解。不过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项政策在落实上依然有许多问题,许多村民虽然在村里的宣传下参与了此项制度,但并不了解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具体实施的步骤及承包范围,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网点不够密集也为村民从中真正获益增加了难度。未来仍有许多的困难等待政府施政人员克服。当然我们也应当承认山东省政府对此项制度大力落实取得的成效。就目前来看,在山东省内本项制度落实已经初具规模,所欠缺的是对更进一步问题的处理与解决。

参考文献:

[1]付晓光.汪早立.张西凡.程立.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问题的谈论[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 (3):166-168.

[2]朱玲.政府与农村基本医疗保健保障制度选择[J].中国社会科学,2000(4):89-99.

[3] 顾昕.全球性医疗体制改革的大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 2005(06)

医疗保险调研报告 篇4

一、××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运行的现状

××自2007年10月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试点,到2008年5月31日止,全县共有54024人

参保,参保者按类别分:学生25081人,一般居民28943人,参保者按地域分:澧阳镇(县城)49489人,其它乡镇4535人。共筹集保费874万元,其中征缴筹集677万元,中央转移支付97万元,省补贴53万元,市补贴3万元,县财政补贴44万元。实行首诊医院制度,确立首诊医院13家,其中澧阳镇4家,其它31个乡镇9家。已有1194人住院,其中927人报销了住院费,实际报销住院费96万元。共有10人因大病住院,支付大病住院费16万元。住院人员分布情况是:县人民医院604人,中医院68人,第三人民医院235人,澧州医院149 人,其它首诊医院138人。

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此次调研,选取了澧阳镇澹阳社区、多安桥社区和××第三人民医院作为样本,其具体情况是:澹阳、多安桥两个社区共有居民8205户,20079人。其中参加职工医保的有7659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有1958人,参加居民医保的有2149人,享受二等乙级伤残和离休待遇的35人,未参保8278人,均应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对象,尚未参保的对象占居民总人口的41%,应参加居民医保而参加农合的占居民总人数的10%。

在两个社区中共入户调查参保住院人数43人,其中首诊医院选择第三人民医院15人,人民医院24人,澧州医院4人。3家医院的报销比例分别为41%、31%、50%。

同时,对第三人民医院实施首诊制度情况作了调查,结果显示,参保居民选择第三人民医院为首诊医院的有10514人,已住院150人,其中本院住院126人,住院总费用21.53万元,基金报销8.83万元,报销率为41%;转诊住院24人,报销比例为31%。而据调查,在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农合参保者911人,其医疗费报销比例为46%,高出居民参保人员报销比例5%,高出转诊人员回院报销比例15%。

经对调查情况综合分析,认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居民医保待遇未达到设计目标,挫伤了居民参保积极性。在启动居民医疗保险时承诺:参保居民住院比农合多4500多条药品目录,一、二、三级医院住院报销比例分别高10%、10%和5%,而实际结果是低了5%甚至更高,负面效应明显,导致一部分已参保的萌生退意,已住院的心生悔意。

2、扩面工作欠力度。对澹阳、多安桥二个社区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参加农合和未参保比例为居民总数的51%,足以说明扩面工作不到位,潜力很大。一方面政策范围界定不清,以及低廉的缴费政策,使一部分居民选择参加农合;另一方面部分居民对医保政策还不很了解或不认同,继续徘徊观望。

3、制度设计欠合理。一是享受待遇与参保时间缓冲期的设计,使扩面工作陷于停滞。办法规定,参保者缴费3个月后方可享受住院报销待遇。目前,居民医保已经运行8个月,也就是说,现在参保缴费的人在本内享受待遇的机率已经很小了,降低了参保者的心理预期和积极性。

二是首诊医院制度与县情实际不符。首先是居民对首诊医院制度不十分理解,尤其是职工医保和农合都没有这样的制度设定。参保者往往认为,自己参保后需住院,只要选择方便对路的医院就可住院了,实际上,这样做会给住院费报销带来不便。澧州医院是××开展腹腔镜手术最早、价格相对低廉的医院,澹阳社区某参保居民胆结石发病后直接前往澧州医院就诊治疗,而该患者所选的首诊医院是县人民医院,按规定,其住院费应由县人民医院报销,当他治疗终结前往报帐时,却遭到县人民医院拒绝,理由是:“该病作为首诊医院能治疗,而你却转诊,更何况县人民医院是二级医院而澧州医院是一级医院,没有高级向低级转诊的道理,且报销比例不一样,难以操作”。其次首诊医院的主要特性是:“节约归医院”。这个原则,驱使医院增加参保病人的自负项目和选择自负比例高的药品进行检查治疗,导致参保居民住院费的自负率居高不下,损害了参保者利益。第三是首诊医院少,且多数乡镇未设首诊医院,乡镇参保者就诊很不方便。第四是首诊医院为了自身利益,对转诊转院的参保者回首诊医院报帐持从紧原则,而转诊医院又在提高自负比例,使参保者利益受损,限制了转诊转院的有序进行,侵害了参保者的权益。

三是大病互助与基本医疗捆绑,抬高了居民参保的门槛。城镇居民除学生群体以外,由于受经济状况的制约,往往容易忽视自身健康状况,从而诱发大病。对于大病患者,仅靠基本医疗是无法解决的,必须开辟新的途径。基于为民办好事的考虑,经省市主管部门的同意,××政府在启动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同时,参照城镇职工大病互助办法,同时启动了城镇居民大病互助,即每人每年缴纳96元大病互助费,报销待遇最高可以达到10万元,从而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居民因病致贫的问题。虽然此想法和做法很具前瞻性,体现了民本思想,但由于一方面在做法上区别于其它县市,部分居民不认同;另一方面部分居民受到经济状况制约,无力承受。

4、监督手段欠刚性。在医疗保险制度中,对医疗机构的监管主要依赖于经办机构与医院之间的合作协议及相关考核办法,作用是有限的。一方面医疗行为是一个高技术含量的行为,医疗方案可塑性较大;另一方面医保经办机构与医院相比,技术力量和水平都较欠缺,考核难以深入。因而对医院提高自负费用等一些做法确是束手无策。

三、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几点建议

1、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应保尽保。

一是要加强宣传。尤其是要把国家开展居民医保的指导思想,优惠补助政策等宣传到位,吸引居民参保。二是要强化工作责任。由县政府与各乡镇结帐,每月调度,确保进度。三是要优化服务。乡镇及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要逐家上门开展工作,办理手续;并加强对参保病人的跟踪服务,确保医疗费报销待遇落实。四是要界定范围。城镇居民不得参加农合,已参加的要转入居民医保。

2、合理确定享受待遇限制时间,维护参保居民权益。

试点期间,可以不设定限制,即自参保之日起,就可以享受居民医疗保险待遇。制度完善后,也宜将3个月限制期改为1个月。作为基本医疗,作为政府行为的社会保险,应该尽量让利于民,不宜商业味太浓。试想,如果一个人已经得了病,又急需住院,此时再来参保,他能挺一个月吗,应该是不可能。

3、取消首诊医院制度,并轨定点医院制度。

实现首诊医院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收支平衡。从××目前运行状况分析,一是整体运行情况,全县54024人参保,基本医疗已筹资611万元,大病互助筹资263万元。8个月共支出基本医疗费96万元,占基本医疗基金的16%;支出大病互助费16万元,占大病互助费的6%。如改为定点医疗制度,并按不低于50%报销率测算,需支出基本医疗费 136万元,只占基金收入的22%。二是以选择第三人民医院为首诊医院的10514人为例测算,年可筹集保费101万元,而实际8个月共支出医疗费8.83万元,报销比例为41%。如改为定点医院制度,并按不低于50%报销率,也只需要支出11万元。从测算情况分析,实行定点医院制度后,基金完全可以实现收支平衡。因此,取消首诊医院制度是可行的。

4、合理确定大病互助缴费标准,造福广大城镇居民。

据统计,2007××职工医保大病互助参保43600人,年大病患者为80人,患大病率为0.2%,支出大病医疗费201万元,人均2.5万元。目前××居民医保参保人群中学生达到46%,而学生患大病比率相对较低,运行8个月来,没有学生因患大病住院。如学生患大病率按0.05%、一般居民按全县职工患大病率计算,则现有居民医保参保者中年患大病者约73人,按职工人均支出大病住院费水平80%计算,人均需支出2万元,也就是说全年需筹集大病互助费146万元。参保者人均需缴纳27元。因此,建议继续实行基本医疗与大病互助捆绑,但宜将大病互助缴费标准确定为学生每人每年30 元,一般居民每人每年48元,减轻居民缴费压力。同时,按照以收定支的原则,可将报销封顶线降为8万元。

5、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强化监管确保安全运行。

医疗保险调研报告 篇5

一、调研的主要内容

这次调研有以下几项内容:一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费收支情况、节余情况;二是医院、药店有关药品目录针对城镇职工的限定情况及存在问题;三是城镇职工住院病人报销比例、程序及存在问题;四是如何在简化城镇职工住院报销手续方面做好工作;五是造成统筹基金结余率过大的主要原因;六是怎样落实好国家“以收定支,略有节余”的医保政策;七是政府应如何做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监管工作。

二、调研活动的组织

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这次调研工作,常委会主任李洪民主持召开主任会议,对调研工作进行专门研究和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按照主任会议的意见,制定了调研活动的实施方案,明确了调研的指导思想、目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专门下发了《关于进行全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工作调研活动的通知》,市、县人大调研同步进行。4月15日,市人大副主任梁照仲主持召开了由市政府、劳动局、财政局、卫生局、物价办等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专门听取了全市医保工作汇报。4月16日,调研组从参保人员中随机抽取8人(其中在本市区内曾住院病人2名,省直区域内曾住院病人2名,北京等省外曾住院病人4名),进行了座谈。同时,召开了市中心医院、市中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等医疗服务机构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详细了解了住院病人报销程序,用药限制,药品目录限定,有些规定的利弊等情况。4月17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梁照仲、王建庄分别带队,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市人大机关有关委室和市政府、劳动局、财政局、卫生局、物价办有关负责同志,深入到商水县、川汇区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听取了有关部门的工作汇报和情况介绍,召开了由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参加的座谈会,深入医院调阅了个别病历和记录,访问了病人,了解了有关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4月18日,调研组召开专题会议,对调研的有关情况进行了梳理汇总。4月21日,提交主任会议研究。

三、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基本情况

(一)参保情况:我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开始于1997年。扶沟县是全省试点县之一。1999年10月出台了《周口地区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实施意见》。2000年9月原地区行署召开实施动员会。2001年1月全面实施。城镇职工参保人数2007年12月达到36.65万人(其中:在职职工30.37万人,退休人员6.28万人),农民工参保13965人。确立定点医院127家,定点零售药店108家。实现了“计算机联网、医药费网上计算”。

(二)基金收支情况:截止到2007年底,医保基金收入17616万元,支出11980万元,结余5636万元,2001至2007年累计结余20914万元(其中统筹基金9201万元,个人帐户11713万元)。

(三)参保人员医疗待遇情况:以市中医院基本医疗保险住院费用统计为例,报销额占总费用的比例为,2002年72.14%;2003年73.13%;2004年69.37%;2005年66.16%;2006年59.04%;2007年58.499%;2008年1月至3月份64.06%。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规定,2007年8月1日,全市将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2008年5月1日起,又将执行在07年的基础上,报销比例再提高5%,在职职工报销比例由80%提高到85%,退休职工报销比例由85%提高到90%。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07年8月以来报销标准,一直未能落实到位。并且实际报销比例只达到了50%左右。

(四)提高服务质量情况:2001年以来,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体系和网络逐步完善,实现了管理网络化、信息化、定点单位布局合理化、医疗服务行为规范化。市医保中心连续7年被省厅评为优秀单位,2002年被市文明办评为“市文明单位”,2007年被评为“优秀服务窗口单位”。

(五)存在问题:

1、筹资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差。目前太康、淮阳、郸城县大额医疗保险尚未启动。全市财政拖欠基本医疗保险费比例严重,如:欠费严重的川汇区,2001年以来已欠两千多万元,参保人员应报未报医疗费用已累积到上千万元;

2、报销比例较低,参保人员个人负担过重,大病参保人员数量大,如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心脏支架及搭桥手术等,其中心脏支架手术逐年呈上升趋势,但由于总体医疗费用较高,报销比例和规定极不合理,并且实际报销中报销比例达不到报销标准,个人负担仍然较重;

3、异地就医报销比例低。如省内医院报销比例降低5%,省外医院报销比例降低10%,而实际上医院的等级不同,报销比例又不一样。据参保人员讲,实际支付低于14%。重症慢性病报销比例在职不到70%、退休不到75%;

4、现行的还是2005年版《河南省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药品范围较窄,只有2078种,其中甲类药品只有450种,乙类药品1628种(个人先自负20%后才能按比例报销),自费药、新特药也加重了参保人员负担;

5、破产倒闭企业的退休人员、城镇非从业人员、未成年人、丧失劳动能力的伤残人员都没有医疗保险。我市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至今没有出台,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无法实施;

6、政策宣传还不够广泛、深入;

7、医保服务平台建设发展不平衡。计算机网络建设投入不足,服务手段比较滞后,工作流程还停留在人工审核、结算阶段,工作效率较低。报销手续繁杂、周期长,不能为参保人员提供高效、便捷、周到的服务;

8、超出起付线以上部分报销比例在职人员实际报销低于75%,退休人员实际报销低于80%,重病人报销比例低且花费多,无形中造成因病致贫的现象;

9、重管理、轻服务,就医手续繁琐;

10、新调入参保单位的人员参保必须补交以前所有费用,但不报销以前不曾报销过的医疗费用,不合理;

11、肾移植病人抗排异药品必须在药店购买,不合理。

四、综合分析

结合其它县、市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通知要求自行调研的情况书面汇报材料,主任会议认为目前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经过7年来的实施运行,通过劳动保障、财政、卫生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强化管理、改进服务,实现了公费医疗制度到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平稳过渡;建立健全了职工与用人单位共同负担,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稳定的医疗保险费筹资机制,促进参保人员形成了节约意识;建立了有效的医、患、保三方之间的制约机制,控制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实现了统一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减轻了用人单位的事务性负担;为我市广大参保人员提供了基本医疗保障。据统计:2001年以来,全市医保统筹基金为90012人次报销住院医疗费用21283.75万元,为5000多名重症慢性病患者解决了门诊医疗待遇,切实减轻了参保人员个人负担,基本避免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为我市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我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还存在着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和不足。主要原因是:

(一)由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职工社会平均工资较低,筹资水平在全省处于落后地位。2007年全市城镇职工人均统筹收入为262元,比全省人均统筹收入463元少201元;人均支出331元,比全省人均支出304元多27元;人均累计结余254元,比全省人均累计结余540元少286元。若按累计结余与当年统筹基金支出相比,我市基金结余率在全省偏低,保障能力还很低。但参保人员的实际医疗费用支出不会因经济发展的落后而降低。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属地管理,并确定医保基金实行“以收定支、略有节余”的原则,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筹资水平和保障能力。

(二)我市是大病重病高发区,这一群体医疗费用高,个人负担重。患恶性肿瘤等大病参保人员数量大。仅周口市直参保人员中患恶性肿瘤等大病的职工有315人,占参保人员61532人的千分之五,其中器官移植参保患者21人。心脏支架及搭桥手术的2007年1—12月有45例,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尽管各统筹地区都在政策上对患大病重病的人员给予了倾斜照顾,但由于他们总体医疗费用高,个人负担仍然很重。

(三)受医疗水平的影响,选择郑州、北京、上海等地医院异地就医的参保人员比较多。由于异地就医时的就医行为不受我们当地医保政策和协议的约束,乙类药品、自费药品和大型检查使用比例过高,导致实际报销比例较低。

(四)目前我市没有实施公务员医疗补助制度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个人负担无法通过补充医疗保险这一渠道来得到一定比例的补助,减轻个人负担。

(五)现行的2005版《河南省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药品范围小,不能及时调整,甲类药品比例非常小,乙类药品比例特别大,新特药又没有纳入药品目录甲乙类药品范围。

(六)医保管理人员到医院查房时,重视查证件,缺少征求意见。特别是特殊检查、特殊用药、特殊治疗,必须医院填写申请单,经医保中心审批盖章后,方可报销,病人及家属既浪费了钱财,又耽误了时间。现在虽可以在网上上传,但审批还是不及时,审批人员医学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医保中心医学专业技术人员短缺,也给审核、管理、服务、制定政策带来很多不便。

(七)一些单位和部门过分强调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财政困难等原因,不能从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事关大局稳定的角度去认识,把大量的财力浪费在办公楼、新区、“政绩工程”上,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不去倾力于“民心工程”建设,不去注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

五、几点建议

为了落实“十七大”精神,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切实解决医疗保险工作中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城镇职工从社会发展和医疗改革中享受更多的实惠,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大政府支持和财政投入力度,建立稳定的财政支持机制,补充医保统筹基金的不足。同时,积极申请国家财政和省财政向周口倾斜和支持,用于统筹医保基金,特别对财政比较困难的地方,应重点给予支持。

二是为减轻公务员个人医疗负担,建议市政府尽快制定全市公务员医疗补助实施意见和办法,尽早实施。

三是加强基金监管,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健全服务规则。积极推进医疗服务和经办服务规范化,简化住院程序和医药费报销手续,缩短报补时间。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出适当的统筹医疗保险基金结余比例。

四是.要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建议:一是调整药品目录,提高甲类药品种类所占比例,降低乙类药品比例,让新特药纳入药品目录。或者借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做法,不分甲类和乙类药品,以便从用药环节方便医务人员和患者,维护参保人员利益。二是提高重症慢性病及器官移植,心脏支架及搭桥等重大疾病报销比例,减轻患者负担。同时,采取措施避免大型仪器检查过多、过滥,外诊、外转医疗费虚高等不合理现象。

医疗保险工作自查报告 篇6

一、基本情况及运行成效

20xx年,我局按照县委政府考核目标和市县人社部门对医保工作设计的规定动作和硬性指标,扎扎实实地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有力地保证了各项预期目标任务按时完成。

(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报销比圆满完成

20xx年1月1日-11月30日,全县已有79371人次城乡居民享受住院补偿,住院总费用为40854.95万元,共使用住院统筹基金达8.93万元,人均补偿达2522.2元。实际报付比达49%,参保居民政策范围内报付比达78.3%。有1187228人次使用门诊统筹基金3645.39万元、有1569人享受住院分娩报销238.99万元、有1894人次享受门诊重症补偿326.88万元、有338人次享受慢病门诊报销31.07万元、支出一般诊疗费达731.69万元。

(二)超任务完成发展基层村卫生室和定点药店

20xx年,我局积极配合县卫计部门,对各乡镇卫生院业务下属的14家村卫生室联通医保金保软件系统,保证辖区内参保群众能正常享受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服务。另外全年共开通8家定点药店的网络覆盖,保证能正常享受《社会保障卡》的相关业务服务。

(三)积极提升异地就医报销服务质量,统筹区内即时结算全面实现

积极完善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审算制度,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平常县外县外非统筹区受理报销资料七个工作日内及时拨付报销医疗费用;县外非统筹区住院大额度费用和外伤住院病历受理报销资料后十五个工作日内拨付报销医疗费用;岁末年初网络运行压力大和报账高峰期的特殊情况下,县外非统筹区受理报销资料后一个月内拨付报销医疗费用;对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责任人员明确,落实专人负责日常工作,20xx年我县城镇职工医保异地联网直报工作不断得以加强。开通异地住院即时结算达70%。全xxx市范围内,与所有开通金保软件联网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实行即时结算,极大方便了广大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就近就医。

(四)单病种付费工作如期推进

20xx年,严格执行《xxx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xxx市财政局xxx市卫生局关于完善城乡居民医保分级诊疗及双向转诊制度的通知》(x人社办发〔20xx〕134号)和(x人社发〔20xx〕81号)文件精神,强力推进在定点医疗机构单病种付费办法。并积极配合县卫计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等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成员单位,以市县人社(医保)行业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为准绳,强力持续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年共完成白内障、复发性腹股沟疝、结节性甲状腺肿、慢性扁桃体炎等18种单病种付费病种,进一步规范了定点医疗机构的日常管理。

(五)城乡居民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报销比例稳中有升

根据x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的通知》(x府办函〔20xx〕190号)和《x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政策的通知》(x府办函〔20xx〕61号)文件精神,为科学设计多层次的医疗保险,提高群众的受益水平。出台了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通过基金向商业保险再投保的方式,对大病患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予进一步保障。20xx年我县城乡居民医保基金累计向商业保险公司投保1755万元,20xx年1月1日至20xx年12月31日,有1520人次城乡居民享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1212余万元。城乡居民合规自付费用大病保险报销比例达到65%。有力缓解了大病绝症患者的经济负担。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报销比例偏低。20xx年新农合启动之初,人均筹资标准为45元,其中财政补助35元/人,个人筹资10元/人。20xx年城乡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标准为600元,其中财政补助450元/人,个人筹资150元/人和270元/人两档。基金的抗风险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全民医保持续纵深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时代。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十一年时间,筹资标准和各级财政补助组成的基金总量增加13倍不止,但实际报销比例仍然徘徊在50%以下,城乡居民医保缴费档次和待遇标准仍然显得失调,这里面除了群众健康意识明显增强和物价杠杆的因素,更多的还是顶层制度设计和医改成效不强的原因,特别是职能整合后,各区县医保经办机构无任何城乡居民医保自选动作和因地制宜的空间,没有发挥好城乡居民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

二是医疗扶贫的上下口径不一,日常管理难度大。20xx年4月市县扶贫移民工作部门与市人社局信息中心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础信息和数据进行了更正和微调,20xx年医疗扶贫工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波动影响。20xx年4月27日、5月24日,市人社局信息中心分批对贫困人员在金保系统中进行了重新标识,此前已经享受了贫困人员医疗待遇而现在又不该继续享受的,医保基金进行了支付;而该时间段住院的贫困人员应享受医疗救助政策却没有享受到该政策,是否纳入补报范围,目前无统一口径。另一方面从20xx年1月1日开始,截止到目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因其住院不需要支付任何医疗费用,大量可到门诊医治疾病的病人钻政策空子申请住院,提高了住院率,且医院在诊疗过程中存在不规范治疗,大处方大检查现象严重,造成医保稽核难度增加,医保基金运行潜在风险加大。

三是医疗机构逐利心态重,主动控费、节约使用医保基金观念不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处于渐行中,相关政策和各级财政配套资金不到位,业务收入仍然是医疗机构的自身建设和医护人员绩效工资的主要来源,也是上级卫生行政单位对医院的重要考核指标。造成医疗机构入院门槛低、住院病人居高不下的现象。加之部分医护人员片面追求业务收入,置国家法规和病人权益于不顾,利用服务对象医疗知识匮乏的弱点,分解检查、重复检查、开大处方、人情方、滥用药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而医保稽查部门人少量大,不可能面面俱到的管理督促,上级也没有出台刚性的临床检查用药的流程和制度等。上述现象的管理很大程度上是流于形式。

四、20xx年工作安排

努力践行全市大医保工作服务办理“零距离”、服务事项“零积压”、服务对象“零投诉”的“三零服务”工作理念,构建人文医保、便民医保、和谐医保、规范医保、阳光医保,促进我县医疗保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进一步加大定点医疗机构监管力度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完善和简化就诊程序,做到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治疗,降低成本,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医疗权益。

稳步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分级诊疗及双向转诊制度

进一步强化宣传分级诊疗及双向转诊实施范围,大力贯彻落实城乡居民医保支付政策。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对为不符合上转条件人员出具虚假证明及伪造材料的医务人员,取消医保医师资格;对多次违规的定点医疗机构,由人社部门取消医保定点资格。同时督促定点医疗机构建立告知制度,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相关政策宣传执行到位,确保我县城乡居民医保分级诊疗及双向转诊制度稳步推进。

(三)加大医疗扶贫工作力度,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合法医疗权益

一是确保贫困人口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100%。

二是加大审核力度,督促县域内各定点医疗机构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性倾斜支付和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政策落实到位。

三是继续稳步实施慢性和重症特殊疾病门诊政策。

医疗保险调研报告 篇7

7月24日,医疗保险评估专家组组长、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会长王东进率专家组部分成员赴贵州省开展评估调研。王东进强调,要落实十八大和三中全会要求,关键是要抓住改革重点,在重点领域、重点环节上取得突破,也就是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理顺医保管理体制,建好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改革支付制度,完善门诊统筹政策,妥善处理职工医保个人账户问题,建立居民医保筹资机制。

(详细内容请浏览http://t.cn/RPlnWdE)

医疗保险调研报告 篇8

在总人口为13亿多的中国人中,中国高血压人口有1.6~1.7亿人,高血脂的有将1亿多人,糖尿病患者达到9240万人,超重或者肥胖症7000万~2亿人,血脂异常的1.6亿人,脂肪肝患者约1.2亿人。有研究数据显示: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人罹患癌症,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人罹患糖尿病,平均每30秒,至少有一个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中国医疗大数据现状:压在百姓身上的3座健康大山

第一座健康大山

——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触目惊心的数据结果,根据德勤最新发布的《2020年健康医疗预测报告》,中国的老龄化趋势严重。

到2012年止,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人均寿命预期为80岁,相比1990年呈现大幅老龄化现象。

其中日本最为严重,平均寿命预期为84岁,英国为81岁,美国79岁,中国75岁,而印度为66岁。

预计到2018年,超过65岁人群数量会达到5.8亿,占全球人口10%,也就是说,其中每10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位超过65岁的老年人。到2020年,我国正式进入老龄化严重阶段!

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在5000~8000美元,2014年健康医疗支出占总支出77%。

相比在中国,从2003年开始我国未富先老,人均GDP为1000美元。2014年的健康医疗支出占总支出23%,预计到2020年,健康医疗支出占总支出上升到32%。

全世界痴呆病人已达2400多万,平均每7秒增加一个,中国老年痴呆患者约占全世界病例总数的1/4,平均每年增加30万的新发老年痴呆病例。

骨质疏松症已跃居常见多发病的第七位,60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为56%,女性发病率为60~70%。其中骨折率发生率接近1/3,每年医疗费用按最保守的估计需要人民币150亿。

第二座健康大山

——癌症年轻化

根据统计数据:2005~2015年间中国因疾病而导致生产力丧失将累计给中国造成55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其中中国一年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经费达到3000亿人民币元人民币;中国的肝炎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600亿。2013年到2014年,35~46岁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中国是22%,美国是12%。

目前我国主流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白领接近六成,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不足3%。白领女性更容易受到妇科、心脑血管疾病的威胁,男性则面临猝死、过劳、癌症等问题!

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平均每个月都有报道较为年轻的企业高管、影视明星患有癌症或者离世,最高个人资产可达14个亿,包括百视通COO吴征、德尔惠股份创始人兼原董事长丁明亮、兴民钢圈董事长王嘉民、成都百事通总经理李学军等12位高管,均因疾病离世,比例高达63%,其病因主要是癌症和心脏病,其中,像吴征、李学军等近半数为突发疾病逝世。

2013年,慢性病患病率已达20%,死亡数已占总死亡数的83%。过去十年,平均每年新增慢性病例接近了2倍。心脏病和恶性肿瘤病例增加了近1倍!

美国《保健事物》杂志报告,中国人的腰围增长速度将成为世界之最。肥胖人口将达到3.25亿,未来20年将会增长一倍,腰围只要增长一英寸(2.54厘米),血管就会增长4英里,患癌风险高8倍!

在中国人群中,糖尿病或许成为最为常见的慢性病,全球糖尿病患者将达到3.82亿,而每四个人中有一个是中国人。总患病人数将比德国和葡萄牙人群总数之和还要多。

从2014到18年,全球药品支出将以每年6.9%增长,从2014年的1.23万亿美元到18年的1.61万亿美元。其中肿瘤疾病花费最高。

医疗支出上,基因工程将占有最大比例,从26.1亿美元(2012年)上升到42.1亿美元(2017年),涨幅36%。

第三座健康大山

——新生儿生命 "先天缺陷"

每年的9月12日是我国“预防出生缺陷日”,2009年监测显示,每隔30秒就有一个缺陷儿出生,相当于每小时30个,每天720个!

导致出生缺陷的因素非常多,最常见的就是遗传有关,此外还有环境因素和感染因素。一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预防来解决,比如积极治疗基础病、避开危险环境、避免滥用药物和防止病毒感染等。但是还有些问题我们是很难阻断和改变的,例如遗传因素,我们只能做到尽早发现异常、尽早采取措施,因此必须采取规范的产前检查。

遗传代谢病很多人觉得陌生它是导致儿童夭折或残疾的主要病因之一。我国婴儿患病病例较高,每年约2000万的出生人口中,有40万到50万名儿童患有遗传代谢病。可怕的是,患儿在新生儿时期常没有特别的临床表现,一旦出现异常,孩子已经造成智力和身体的终生残疾。一般地,每当一个普通家庭出现了患有“先天缺陷”的新生儿,这个家庭将永远被压在健康大山之下,难有出头之日。

除此之外,2013—2014年度,北京中小学肥胖检出率为19.5%,其中10%出现脂肪肝,而全国肥胖儿中脂肪肝发生率40~50%。Ⅱ型糖尿病发病率20年间增长了11~33倍。

教育部《2013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报告》显示近年来小学生近视率32.5%;初中生59.4%;高中生77.3%;大学生80%;沿海城市高中毕业生视力低下率85%,高度近视率呈急剧上升趋势。

面对严峻的健康挑战怎样推翻压在身体上的“三座大山”?

nlc202309012129

2014-2018的年平均医疗支出预计将从西欧国家的2.4%增长到北美的4.9%;从亚洲和澳大利亚的8.1%到中东和非洲的8.7%;全球医药支出总额预计将从2014年的1.23万亿美元以每年6.9%的速度增长到2018年的1.61万亿美元,而肿瘤将成这个领域的主要贡献者;仿制药将占取全球药品消费市场更大的份额,从2012年的27%(2610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36%(4210亿美元);内服药领域销售预计将从2013年的3638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5135亿美元,体外诊断将达最高;2013年,纵观七国(G7)市场,几乎每个工作日都有226个伴随诊断协议交易,而2009年每天仅有8个交易。

在中国,每年卫生资源消耗6100多亿元,因疾病、伤残造成的损失约7800多亿元。总计一万四千多亿元。这是个惊人的数字,因为“三峡工程”十五年的总投资才是2000亿。

面对越来越称重的“三座健康大山”,我们应该尽早改变意识,未雨绸缪,认识到“预防大于治疗”才是健康的真谛。

在此,德勤咨询也预测了2020年医疗服务可能发生的变革。

1.实现患者、医疗机构、企业之

间的互动

医疗机构与患者通过社交媒体接触,根据预算和医疗要求定期评估需求和向他们推荐合适的产品与服务;在线病人社区呈指数级增长,并且成为众包数据的丰富来源,也成为药物和医疗保健的评级系统;通过分析社区病人的聊天信息,提供一个更好的治疗方案,允许实时截取药品信息和服务。提供疾病早期警报,如流感;企业和政府部门与社区的病人、医院和纳税人一起找出最佳实践和具有高效益的治疗方法;新的供应商和行业模式,包括互助组织和其他形式的协作与合作方式,帮助降低成本,改善护理。

2.建立医疗新观念

消费者学会主动,对健康更加关注,更加坚定良好行为如锻炼,从降低支付到减少税收(例如,不吸烟);

数据的隐私和安全仍然令人担忧,但有一个好处就是数据共享了;

纳税人和提供者能接受复杂的患者,找寻通向治疗新途径的分析方法和项目;

医生们从不愿意参与电子健康信息到积极参与并发展和改善技术;

在发达国家,大多数病人已经有了自己的电子健康记录,并分享在社交网站。

3.新的商业模式和概念

在未来,新的商业模式和概念会大面积在移动健康领域爆发,病了都有APP。举个例子:玛丽知道她有患乳腺癌的风险,在她母亲死于这种病后,基因测试显示她携带相同基因。然而,更令她担心的是最近飙升的体重意味着她的糖尿病越来越难控制,并附带增加乳腺癌的风险。这一切都始于她不得不放弃工作来照顾重病的母亲,于是“吃”成了她主要的安慰方式。她手机APP上的数据暗示她的健康恶化,包括记录健康的家庭秤。更重要的是,她的糖尿病护理专家已经在三个月里每两周来检查她的身体。

她也知道她没办法既控制体重又能降低血糖水平。如果她没有让她的BMI指数降到一个可接受的水平,她希望在线支持组织和APP“Be the Local Loser”能帮助她减肥和降低风险。

4.健康数据化,市场对相关器具

和计算模型需求增加

根据《2020年健康医疗预测报告》,初级保健医生如何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在线互动课程推出,他们中许多人往往比医生更了解;且医学模型逐渐向“4P”医学(预测性、预防性、个体化、参与性)迈进。到时候会有针对“P4-Medicine”医药新规范出台,以及将会出现一些类似于PatientPeoplePower.com的新兴互动平台,在病人中宣传运动具有极高的影响力。

5.相关监管会更为完善

从2014年开始,病人越来越像消费者,然而就目前来说,虽然大多数行业已经接受了“客户第一”的意识,但医疗行业还远远落后。才意识到医疗服务提供者今天遇到的挑战是,他们仍停留在把顾客放在做事上,而要从根本上改变家长式的管理方法,重塑患者、供应商和纳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伴随着人民对健康要求的越来越高,相关监管会更为完善,特别是针对新的技术和研究成果。

就像2014年10月,沃尔玛开了一系列诊所,在那儿人们有没有买保险也有一个高效率的医疗治疗,而且在那有大量员工,不用担心拥堵,并推出了在诊所看病仅需40美元的诊治服务(是目前行业标准的一半左右),且沃尔玛美国雇员和家属看病只需要4美元,怀孕检验只需3美元,胆固醇检验仅需8美元。

6.新进入者们正在改变医疗健康

例如,美国零售商店为响应消费者的需求开始提供初级医疗服务。提供廉价、快速、方便的医疗,一周七天,每晚都可(找一个初级保健医生成了一个挑战),服务包括接种疫苗、筛查和慢性病的管理,大多数零售诊所同意承保和以现金支付。逐渐地,诊所有了合作关系,当地的医疗保健系统使他们能够共享数据和访问病人的电子健康记录。消费者不需要预约,直接输入在数字屏幕上输入信息,就能在几分钟内接受治疗。

来源:生物探索

上一篇: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七大突破下一篇:电气系统及自动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