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2024-10-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安全管理组织机构(通用7篇)

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篇1

一、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何海连(园长)副组长:陈卫(财 物)组员:刘恋、覃玲玲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全面制定学校安全工作方案,领导学校安全工作,落实“平安校园”的工作目标;

2、制定学校安全应急预案,指挥处理各类突发安全事故,最大限度减少安全损失;

3、定期召开安全工作会议,传达上级有关文件精神,部署学校安全管理工作;

4、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学校安全工作,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

5、不定期排查校内安全隐患,监督、检查各部门、各岗位的安全落实情况。

6、定期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二、园内安全保卫小组

负责人:陈卫(保安)成员:全体教师

主要职责:

1、门卫室日常安全管理,出入登记,严防闲杂人员和物品进校。

2、园内24小时巡逻,防止安全事故。

3、园内公私财物的安全管理。

4、消防安全、用电安全管理。

5、剧毒、危险药品的安全管理。

6、外来车辆安全管理。

7、电教设施安全管理。

8、校舍、教学设备等设施的安全检查。

三、幼儿集体活动及日常行为安全管理

负责人:覃玲玲(内务负责人)成员:全体任课教师

主要职责:

1、课间活动等校内外集会安全管理(班主任、副班主任、值周教师)

3、中晚餐的安全管理(内务负责人)

4、放学、集会幼儿疏导(保安,班主任)

5、幼儿日常行为安全管理(任课老师、班主任)

四、食品安全和卫生防疫小组

负责人:何思瑜(保健组长)成员:炊事员及采购员

主要职责:

1、传染病、禁毒等知识的宣传教育。

2、突发病例的上报(班主任)

3、发病学生的应急处理(班主任、任课教师)

4、水源、食具、教室及其他场所卫生消毒工作(任课老师)

5、严把买入食品的安全质量关(食堂管理员)

6、食堂工作人员的健康体检

7、果菜的清洗消毒、食物24小时留样、食堂防火、食品仓库管理(炊事员)

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篇2

关键词:财会管理组织,机构优化,公司治理

一、财会管理组织结构主要观点及评述

对企业会计与财务管理组织机构的研究经历了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这样三个阶段,众多的专家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形成了相应的财会管理组织机构,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观点。杨纪琬、夏冬林(2003)设计的财会管理组织机构是实行总经理领导下的总会计师负责制,下设财务、会计、内部审计三个部门;陆正飞(2001)的财会管理组织机构是典型的制造业企业组织图,财务副总经理是作为现代公司三大功能板块之一的领导,直接对公司总裁(首席执行管,CEO)负责。在大型公司里,财务副总裁负责的工作往往又被分割成两块:一块由财务长(Treasurer)负责,另一块由主计长(Controller)负责;张鸣(2005)认为,董事会下设总经理和财务经理,总经理和财务经理共同管理计划财务部。从组织设计理论来讲,第一种观点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审计部同时受总会计师和总经理负责,容易导致多头领导;从内部控制角度来讲,会计对财务具有监督作用、审计可以有效的制约会计,从而达到相互制衡、相互制约的作用,而第一种观点中的财会管理组织机构,确是把三个部门放到一起,这不仅有违内部控制理论,在实践中还可能会导致“监守自盗”的行为。第二种观点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没有分清财务与会计的区别,从而混淆了两者的责任对象,把会计和财务同属一个部门,可能会导致责任不清、义务不明。第三种观点中的组织机构也有导致多头领导和职责不清的问题,不利于相互监督和公司治理的完善。除了案例中组织结构设置中所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中,许多企业集团也确实存在组织机制设置紊乱,人员岗位和隶属关系不合理问题。以上对财会组织机构的观点,其共同问题是没有分清会计与财务的责任对象、对谁负责,从而会计部和财务部,甚至审计部都隶属总经理。

二、财会组织结构优化设计思想

财务与会计在理论和实务工作中具有紧密的联系,以致于众多的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不能很好的界定他们的关系,给实践工作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财务和会计不是等价的,会计是基础、财务是目标,会计可以为财务决策提供大部分的信息支持。他们分属不同的信息系统,会计属于信息系统,财务属于决策系统,因此他们是有区别的。他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下表中:

认清他们的联系和区别对于合理的设立企业财会管理机构意义非常重大。如果不能很好的分清财务与会计的区别,就不能很好的认识财务与会计的职能,甚至审计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各自的责任主体。

组织控制是指对公司组织机构设置、职务分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控制。公司组织机构设置涉及两个层面:一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问题,涉及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的设置及其相互之间的权力制衡和分配关系;二是公司内部管理部门的设置及其相互关系。财务控制应在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上,选择与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的控制模式。职务分工主要解决不相容职务分离问题。做到授权批准与执行业务、业务经办与审核监督、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财产保管与会计记录、业务经办与财产保管五种职务之间相应实行分离。

三、财会组织机构优化设计

严密、高效的组织控制是企业高效运转的前提,根据会计与财务的区别、内部控制制度的职务不相容原则、公司治理的原理和要求,设置了一个全新的财会组织机构图(如下图所示)。在该组织结构图中,股东的股东会自然是最高权利机构。股东推荐董事形成董事会。董事会作为决策层,决策重大事项,并对股东会负责。董事会选择经营者,经营者是执行层,执行公司的决策。为了建立制衡决策和执行机制,设立监事会,监事会直接对股东会负责。在此治理结构中,作为主要控制手段的财务控制职能将细分为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其中,会计工作系统不应隶属于经营者,因为经营者实质上是“运动员”,会计核算的功能是按经济业务依据客观的会计制度进行客观的计量,并向公司内外报告“运动员”的成绩——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是裁判员,自然不能受“运动员”控制。

因而,会计工作系统应独立于经营者,应隶属于董事会,董事会对经营者进行考核和监督。作为日常的财务管理,包括组织收入、成本管理和提高利润等,应对经营者负责。作为监事会在许多企业形同虚设,并没有发挥应用的作用,影响了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其原因之一是没有自身的职能部门。所以应分设出审计部门,由监事会直管,对董事会的决策和对经营者的执行实施审计监督。在这种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岗位安排中,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条路清晰,设置分明,从而保证公司系统有条不紊的运行,从组织控制上保证了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纪琬夏冬林:怎样阅读会计报表 (第三版)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5

[2]陆正飞:财务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P19

[3]张鸣等:财务管理学 (第一版) [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P5~6

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篇3

关键词:创新思维 组织机构代码 管理

1 概述

科技是发展的第一要素,创新是发展的重要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大对于科技创新的投资、扶持力度,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实行重点跨越的发展方针。建设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由于我国大力提倡“创新”, 创新型国家,创新型政府和创新型企业等各种有关于创新的词汇全都搬上舞台,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但也出现很多人盲目“追风”,却连创新最基本的概念都不知道,导致对创新的认识出现误区和错误,闹出许多笑话。本文从创新概念的起源及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工作实际,对创新进行全面解读。

2 关于创新

2.1 创新概念的提出及其发展

美籍奥地利人熊彼特是首次提出创新概念和创新理论的经济学家,他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创新既是“以新的方式展开全新的生产生活,从而达到获得更好的经济产出的目的”。在1950年,美国著名的管理家彼得·德鲁克认为创新实质是创造新的更多的财务资源和能力。于是他倡导把创新植入于管理领域。由于社会的发展,现如今的创新概念的范围早已超出经济领域和管理领域,同时向其他领域蔓延发展,渗透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社会的不同方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2 创新概念的内涵

在现有的条件下,给创新明确一个具体的定义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一个完整、全面的概念来说,通常情况下,主要包括创新的主体(个人或组织)、创新动力或诱因、对象或属性、创新过程和创新的目的(实现价值),只有满足这5个要求,所进行的活动才能被称为创新。

2.3 创新的特点

2.3.1 创新的综合性

创新是不同参与对象和组织机构相互作用,涉及技术、制度和组织等多个维度的一项复杂的综合工程。创新不仅能促进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更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

2.3.2 创新过程的长期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这些都要求创新在发展和竞争中拥有绝对优势。创新需要国家方针政策的大力扶持,深厚的文化底蕴,严格的市场督导,长效的保障机制,这都是要在长期的实践中发展和完善才能形成。因此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氛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我们急功近利,一方面影响事物创新的发展,另一方面抑制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发挥。

2.3.3 创新的风险性

创新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其特征主要表现为超前性、新颖性等,在创新目标和创新期望方面,导致创新本身和主体缺乏相应的对比和参照。另外,受市场结构、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造成创新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创新的风险性。

2.3.4 创新成果的可扩展性

对于创新来说,市场价值是其必备的要素之一,同行甚至全社会都会关注、模仿创新后的成果,在一定范围内引发创新成果的扩散。在创新社会性方面,创新的可扩展性也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创新可扩展性是一种创新社会运行机制,其重要性甚至超过创新本身。

2.4 创新成功的条件

对于创新来说,要取得成功,通常情况下,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①勤奋、有才能的领导人;

②根据国家发展的实际需要;

③丰富且合理的基础资料;

④优秀的研究基础;

⑤良好的创新资源平台;

⑥良好的企业创新文化。

当然,创新管理也是创新成功的重要因素,千万不可忽视。

3 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与应用的创新

组织机构代码是国家质量监督的相关部门国家强制性标准《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编制规则》对我国境内依法注册、登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下发的法定代码标识,相当于我们的居民身份证号码,绝无仅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的代码管理机构已下发超过百万的机构代码,是反应最权威和全面的组织机构数据库之一。

组织机构代码把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管理系统和信息传输纽带相连接。迄今为止,已广泛应用于公安局,检察院,金融,工商等重要政府部门,并成为开展商务活动所必备的“身份证明”。组织机构代码管理的使用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的公共安全,有利于上海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4 应用创新概念和相关理论,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之后创新提出看法

4.1 完善组织机构代码管理机制

当前的组织机构代码管理、服务和应用过于老套,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对此进行创新。实行从登记到使用的全方位跟踪。规范对组织机构代码的管理,完善相应的考核制度,坚持“公开”原则,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基本权利。

4.2 优化组织机构代码办证流程

由于当前我国组织机构代码的办理越来越火热,使得办证的企业及相关部门越来越多,以前的办证程序繁琐复杂,限制条件多使得办证困难,等待时间长等。为提高代码登记服务水平,提高办证效率,缩短办证时间,制定了包括组织机构代码在内的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措施,新开展和其他相关行政部门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信息变化的自动化和行政审批的流程化。

4.3 构建组织机构代码基础信息角化支撑平台

构建“组织机构代码基础信息查询、远程调用和交换”于一体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以“一站式、多方式、低成本、标准化”为参考标准,通过提供可集成、组合、调配的基础服务组件和不同的接入方式,实现组织机构代码和基础信息“一次采集”“多方分享”的目标。达到强监管、优服务、高效率的目的,以便进一步拓展组织机构代码的应用范围。

4.4 支撑全新信息化实施模式

应用交接与共享平台面向服务构架和分布式技术构架,以汉字检索为基准,提高组织机构基础信息的准确率和实时性。采用指纹认证技术,建立应用交接与共享平台全程监控和管理机制,以增加系统的安全性。

5 结束语

根据创新理论和创新过程可以看出,在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中,必须要使用组织机构代码,这标志着我国将组织机构代码从应用设想阶段转变为实用阶段,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于组织机构代码的重视。这是我国组织机构代码的一大里程碑,值得我们骄傲。但我们还应该更清楚的认识到,组织机构代码领域非常宽广,在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还不是很完善,还有很长很远的路要走。面对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出现的更严峻的形势、更复杂的问题,我们必须抓紧学习,勤于思考,刻苦研究,通过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提升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和应用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董鸣.应用创新思维提升组织机构代码管理水平[J].质量与标准化,2012(7):41-43.

[2]张艳荣,朱本行.组织机构代码标准体系建设初探[J].标准科学,2013(8):94-96.

[3]孟魁荣.完善法人单位基础信息数据库索引平台服务社会管理創新——组织机构代码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标准科学,2013(11):92-95.

[4]秦英凡.浅析组织机构代码在我国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J].标准科学,2013(7):92-96.

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篇4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 本标准规定了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组织保证体系及其职权。本标准适用于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劳动保护管理监督、组织机构的设立及其职权的制定与行使。2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机构的构成:

以经理为主任,党支书记、生产副经理为副主任的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以下简称安委会),委员由相关人员组成,设立常务办公室— 安全环保办公室。隶属于公司安委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组、电气设备安全管理组、消防安全管理组、车辆交通安全管理组、工伤事故调查组。公司工会设立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当该管理机构人员发生变动时,由安全环保办公室提出建议,由经理审批,重新确定公司安委会及各专业组人员名单。车间设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3.公司安委会职责

3.1 安委会是公司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对公司的生产安全、工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医务劳动鉴定以及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等负全面领导责任。

3.2 负责贯彻党和国家有关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方针、政策、法令和法规。

3.3 在经理领导下,把职业健康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季度要组织一次安委会全体成员会议(公司安全例会),听取各部门的安全工作汇报,分析本季度安全状况,决策部署安全工作。3.4 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或修订安全管理制度、标准、和安全作业指导书等,下发安全通知并督促实施。

3.5 按照国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方针,对各级负责人的安全业绩定期评议,提出改进要求,对玩忽职守发生事故单位的领导进行责任追究,做出行政处罚决定。

3.6 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负责公司重大工伤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3.7 加强对员工进行全员职业健康安全教育和培训考核,提高员工职业健康安全防护素质。

3.8 组织开展员工安全竞赛活动,定期总结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对职业健康安全工作搞的好的单位与个人应及时予以表彰。4.安委会电气安全管理组职责

4.1 服从公司安委会的领导,认真执行安委会安排的专项安全任务; 4.2 负责公司电气安全管理工作,组织电气安全技改工作; 4.3 定期(一年一次)对公司电气人员进行专业安全培训; 4.4 定期(一个季度)对公司的所有电气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并向安委会办公室上报检查结果;

4.5 受安委会办公室委托对相关部门下发《(电气)安全整改通知单》并限期督查整改。

4.6 定期(半年一次)召开电气专项安全组会,研究确定电气安全工作。5.安委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组职责

5.1 服从公司安委会的领导,认真执行安委会安排的专项安全任务; 5.2 负责公司特种(锅、容、管、特)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组织特种设备安全技改工作;

5.3 定期(一年一次)对特种人员进行专业安全培训;

5.4 定期(一个季度)对公司的所有特种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并向安委会办公室上报检查结果;

5.5 受安委会办公室委托对相关部门下发《(特种设备)安全整改通知单》并限期督查整改。

5.6 定期(半年一次)召开特种设备专项安全组会,研究部署特种设备安全工作。

6.安委会交通安全管理组职责

6.1 服从公司安委会的领导;认真执行安委会安排的专项安全任务; 6.2 负责公司各部门行政车辆安全管理工作;

6.3 定期(一年一次)对行政车辆司机进行专业安全培训; 6.4 定期(一个季度)对行政车辆车况等进行安全检查并向安委会办公室上报检查结果;

6.5 牵头或审批行政车辆的安全整改工作。

6.6 定期(一年一次)召开交通安全专项组会,研究部署行政车辆安全工作。

7.安委会消防安全管理组职责

7.1 服从公司安委会的领导;认真执行安委会安排的专项安全任务; 7.2 负责公司各部门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7.3 定期(一年一次)对重要防火岗位人员进行专业安全培训或火灾应急演练;

7.4 定期(一个季度)对消防设施和重要防火部位进行安全检查并向安委会办公室上报检查结果; 7.5 组织或审批消防隐患的安全整改工作。

7.6 定期(一季度一次)召开消防安全专项组会,研究部署消防安全工作。

8.工伤事故调查组职责服从公司安委会的领导;对突发的人员工伤事故进行调查取证;分析事故原因、落实责任;为事故责任追究提供如实的依据。

9. 公司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职权

9.1 积极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的政策法令并监督检查其在本企业认真贯彻执行。

9.2 对本公司员工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9.3 不定期召开专业性的安全会议,监督检查新建、扩建、改建或技改项目的劳动保护设施,严格安照与主体工程“三同时”规定执行。

安全组织机构 篇5

1、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程彦瑜(校长)

副组长:宋瑞琴(副校长)

成员:梁建才(教导主任)薛彩霞(副校长)

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1、全面策划学校安全工作,保证学校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率为零。

2、将安全工作进行分解,保证资源的配置,明确各自的职责并督促落实。

3、保证安全工作处于受控状态。

4、制定监测措施和反馈机制,使得安全工作能够持续改进。

交通安全小组

组长:刘四罢

组员: 全体班主任

交通安全小组职责:

1、确保走读学生就学往返路途、住校学生双休日回家往返路途和组织学生外出往返路途的交通安全。

2、加强对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普及交通安全常识,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3、教育小学生在就学往返途中,要在安全地带行走;

4、主动要与公安、交通等部门加强联系,在学校门口两侧各200米处,设置车辆慢行标志牌。

5、加强对学生乘坐本校车辆的管理和安全检查,及时检查排除车辆隐患;组织学生外出参加活动需租用车辆时,学校必须与出租单位或个人签订“安全行车协议书”。

6、不得租用车况不良或无牌证车辆,不得租乘无照人员驾驶的车辆。

7、加强对学生进行预防雷电,山洪爆发、山体滑坡、地震等自然灾害知识的教育。运动安全小组

组长:高鹏

组员:全体教师

运动安全小组职责:

1、确保学生在参加各种运动时的安全。

2、重视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教育并制定相应的事故防范措施。

3、强化对体育教学、运动会、课间活动、课外活动等体育运动的管理,教师要按教学要求向学生介绍体育运动安全知识;

4、在组织学生开展剧烈体育竞赛时,应事先进行身体检查,严禁身体不适者参加;

5、应经常检查体育设施、器材的完好情况,发现隐患要立即维修或停止使用。体育娱乐设施要在有教师组织和看护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并切实做好安全防护。

劳动安全小组

组长:宋瑞琴

组员:各班班主任

劳动安全小组职责:

1、确保组织学生在参加劳动技能训练、学校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勤工俭学等各种形式劳动中的安全。

2、学校在组织师生参加劳动技能训练,学校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勤工俭学等劳动时,要加强劳动安全教育,教师要搞好组织工作,讲明注意事项,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3、不得组织学生参与接触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品的劳动和容易造成学生被砸、落水、跌落等其它危险性劳动。

活动安全小组

组长:韩冬冬

组员:董鹏,高鹏

活动安全小组职责:

1、确保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春游、外出参观、勤工俭学等集体活动中的安全。

2、学校各部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履行严格的审批制度。

3、组织学生集体性外出活动,必须报经校长批准,学校及时报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4、各种外出活动前必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周密组织,精心安排,制定安全预案,并指派人员勘察活动场所,并有领导和教师带队。必要时要为学生办理保险。

5、凡不安全或安全措施不落实的场所,不得组织学生前往。

6、学生乘坐车辆不得超载、超速,要确保乘车安全。

7、不得组织学生参加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各种社会活动;不得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商业庆典、婚丧礼仪等活动;不得组织参加超越学生年龄、生理和自我保护能力范围以外的各类活动。

饮食安全小组

组长:董小彦

组 员:班主任成员

饮食安全小组职责:

1、加强后勤和食堂管理。确保师生在校内食堂就餐、饮水、加餐等饮食卫生安全。

2、学校饮管人员必须持有体检合格证,经常保持个人卫生,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上班必须穿着工作服,并保持整洁。

3、要建立食物采购和验收制度,采购人员要懂得食品卫生知识,对采购供方要按规定进行评价,索取其合格证件并保存备查。不买腐烂变质食物,不买无照商贩出售的食品。

4、确保食物储存安全和饮用水安全。保持环境卫生整洁。

5、未经上级部门和学校批准,不得组织学生食用加碘加钙和碘钙制品及其它药品。

6、要加强师生传染病的预防工作,不得组织学生到有传染病场所开展活动,发现传染病必须进行隔离,及时救治。

消防安全小组

组长:宋瑞琴

组 员:所有中层领导

消防安全小组职责:

1、确保学校在用火、用电、用油、使用煤气等方面的消防安全。

2、搞好教育师生注意安全用电、用火、用油、用气、使用煤炉,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普及消防常识和自救知识。严禁师生私自用电、用火、用油、用气。

3、学校要根据消防法规的要求,加强校内消防安全管理,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经常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对发现各类火险隐患,要及时妥善处理,严防人为因素和管理不当引发火灾。

4、不得组织中小学参加扑救山林火灾和其它火灾。

5、学校发生火灾要及时组织学生疏散。

管理失当安全小组

组长:梁建才

管理失当安全小组职责

1、防止在教育教学中,因管理失当造成师生人身伤害等方面的问题发生。

2、加强对教职工遵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尊重学生、科学施教的教育。

3、严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防止因管理失当,造成学生自杀、误伤及其它意外伤害,给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4、深入班级,了解管理状况,及时化解矛盾,预防管理失当事件的发生。

治安安全小组

组长:刘四罢

组员:数学教师

治安安全小组职责

1、要切实加强校内治安管理,确保学校治安安全。

2、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校规校纪教育,严防教职工伤害学生和学生之间因打架斗殴致死、致伤案件的发生。

3、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的安全保卫制度。

4、要健全保卫机构和队伍,强化综合治理;选派称职的专门保卫人员。层层监督、加强教职工轮流值班。

5、加强对校园周边治安的综合治理,建立健全治安防范体系。

6、对到学校打架斗殴、敲诈勒索、寻衅滋事,扰乱学校教育教学秩序或破坏校舍、场地及其它财产的不法分子,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并请求依法处理。

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篇6

组织机构代码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法注册、依法登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颁发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惟一的、始终不变的代码标识。组织机构代码作为连接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管理系统的桥梁和信息传输纽带,具有不可替代的先天优势,以组织机构代码为索引,对各部门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建立跨部门的横向信息联合检索,连接各部门专业信息库,能够有效地发挥政务信息资源的整体效能,极大地增强政府在市场、金融、税务、海关等领域的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水平和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能力,同时,通过分析、研究组织机构代码信息资源的构成和发展趋势,能够为政府宏观决策和指导组织机构的经济行为提供科学的信息咨询服务。

近年来,根据《关于自治区开展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工作的实施意见(草案)》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规划实施意见》,自治区经济信息化委员会组织开展了以政府公共网络为统一平台,在我区逐步建立以工商部门企业基础信息为基础,以全国统一的组织机构代码为惟一标识的企业基础信息库,协调统一我区工商、质监、国税、地税四部门通过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平台进行在线实时的信息交换,进一步促进新疆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和互用,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消除信息“孤岛”。为了保障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在基础信息交换平台中安全、稳定、可靠的运行,加强对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安全防护建设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在充分考虑组织机构代码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扩充性前提下,详细分析了组织机构代码系统建设的整体构架、网络设计、软硬件构成、数据库建设、信息交换与共享流程、数据库管理和应用系统软件功能等内容,据此开展了我区的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安全体系建设研究工作。

1 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安全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

组织机构代码的数据安全体系建设就是通过部署安全系统,投入技术力量,加强网络安全管理等方式确保组织机构代码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与可审查性,最大限度的发挥信息资源的整体效能,促进新疆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和互用,为各级政府和行业部门提高宏观管理能力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推动政务公开,为社会提供广泛、准确、动态的信息咨询服务。最终达到如下目标:

(1)合理管理和使用组织机构代码数据资源,为社会提供必要服务的同时要确保数据的机密性;

(2)抵御病毒、恶意代码等对组织机构代码系统发起的恶意破坏和攻击,保障组织机构代码系统硬件、软件稳定运行;

(3)保护组织机构数据的存储与传输安全,防范数据被篡改,建立数据备份机制和提高容灾能力;

(4)构建统一的安全管理与监控机制,统一配置、调控整个系统多层面、分布式的安全问题,提高安全预警能力,加强安全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实现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安全的可控性;

(5)建立认证体系保障组织机构代码数据访问行为的真实可信以及可审查性,并建立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机制。

2 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安全体系建设的研究内容

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安全体系建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按照系统工程的要求,采用系统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来研究和实施,使之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动态发展的过程。只有技术,规划,管理等因素有机结合,组织机构代码系统安全建设才能真正迈入稳定发展正轨。在体系建设中综合采用加密、认证、访问控制、安全检测、安全监控、安全审计管理,电磁屏蔽,防病毒等技术,来增强新疆组织机构代码数据整体的安全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研究影响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安全的各种因素(包括物理环境、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及应对措施,确定组织机构代码安全体系架构。

(2)改建新疆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的数据机房,依据相关标准实现机房硬件基础设施安全。

(3)根据组织机构代码系统的运行现状,科学合理选择信息安全软硬件设备,进行有机的配置整合,全面提升代码系统的安全性。

(4)完成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5)建立组织机构基础信息CA认证管理系统。

(6)依托全自治区统一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建立组织机构基础信息交换系统,实现组织机构信息跨部门整合,对组织机构代码数据进行挖掘、分析,面向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3 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安全体系架构

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安全体系架构包括:物理环境安全、链路及网络安全、系统层安全、应用层安全、数据安全和安全管理等六个层面的内容,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3.1 物理环境安全

保证组织机构代码系统各种设备的物理安全是整个系统安全的前提,通过物理环境安全建设来保护服务器、网络设备、数据存储等免遭地震、水灾、火灾等环境事故,人为操作失误或错误,各种计算机犯罪行为导致的破坏过程,它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1)环境安全,对系统所在环境(主要指计算机机房)的安全保护,主要是依据GB50173《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2887《计算站场地技术条件》、GB9361《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等标准来设计、建设和实施。

(2)设备安全,主要包括设备的防盗、防毁、防电磁信息辐射泄露、抗电磁干扰及电源保护等,保证整个系统的高可用性,主要包括主要服务器、网络设备、UPS设备等的双机备份及主要线路冗余备份的建设。

(3)物理线路安全,主要依据GB/T 50311《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和新疆信息安全相关政策要求来进行建设。

(4)媒体安全,包括媒体数据的安全及媒体本身的安全,对计算机机房及重要信息存储授权访问。

3.2 链路及网络安全

由于网络是承载组织机构代码系统的载体,它的安全是十分重要的,对网络安全的建设从访问控制、入侵检测、安全扫描、安全审计等方面来进行。

在组织机构代码网络中,针对不同的业务需求及应用系统安全需求,对其进行安全域划分,通过配备防火墙并制定严格的安全策略实现不同安全域之间的隔离与访问控制。

网络配置入侵检测系统,通过实时侦听网络数据流,寻找网络违规行为和未授权的网络访问尝试,当发现网络违规行为和未授权的网络访问时,入侵检测系统能够根据系统安全策略做出反应(阻断、报警、发送E-mail),防止针对网络的攻击与犯罪行为。

安全扫描是采用模拟攻击的形式对工作站、服务器、交换机、数据库应用、操作系统等各种对象可能存在的已知安全漏洞进行逐项检查,然后根据扫描结果向系统管理员提供详细可靠的安全分析报告,以此作为提高网络安全整体水平的重要依据。

审计是记录用户使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所有活动的过程,它是提高安全性的重要工具。它不仅能够识别哪些用户访问了系统,还能指出系统正被他们怎样地使用。另外,通过对安全事件的不断收集与积累并加以分析,有选择性地对其中的用户进行审计跟踪,以便对发现或可能产生的破坏性行为提供有力的证据。

3.3 系统层安全

系统安全问题来自系统内使用操作系统的安全,如Windows 2003,Windows 200,Linux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操作系统本身的缺陷带来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系统漏洞等;二是对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问题;三是病毒对操作系统的威胁。通过严格制定操作系统管理制度,定期检查系统配置和日志,用“最小适用性原则”配置系统以提高系统安全性,及时安装系统安全补丁程序来提高系统层的安全。

3.4 应用层安全

应用安全主要是指应用系统的安全,即用户在使用系统时必须依照一定的安全策略进行相应的操作,从应用层面上来保证系统的安全。根据组织机构代码业务,采用身份认证技术、安全授权机制、防病毒技术以及对各种应用服务的安全性增强配置服务来保障系统在应用层的安全。

3.5 数据安全

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安全域:公众服务数据域和组织机构代码基础数据域。

公众服务数据是对社会公众提供组织机构代码查询服务的,是可公开的数据,不存在保密性,只是对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不可篡改性方面有要求。对此安全域可采取以下安全措施:通过对组织机构数据的抽取、整理形成可对外提供服务的公众服务数据,放在一个专门对外提供服务的前置服务器中,利用防火墙、入侵检测、安全扫描、网络防病毒等安全手段对其进行保护,使其不会受到非法攻击和入侵,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不可篡改性、真实性等。

组织机构代码基础数据,由新疆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监管和维护,具有较高的秘密性,对此安全域除了采取以上安全措施外,还要采取严格的CA身份认证机制,通过CA认证的人员才能访问相应的数据,并利用安全审计系统对数据访问历史进行记录、审计,使其处于更加安全的保护之下。

在这两个安全域间还要采取防火墙、入侵检测、安全审计等手段,对组织机构代码数据进行保护。

3.6 安全管理

新疆组织机构代码中心建立数据安全组织,明确指定专人负责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安全工作,安全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技术背景、工作经历和国家要求的信息安全从业资质,同时根据新疆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包括资产安全管理制度(软硬件设备管理制度等),运行维护管理(机房安全管理制度,防病毒管理制度,系统运行安全管理制度等)。

4 结束语

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篇7

关键词:土地储备机构,组织管理体系,制度变迁,交易成本

中图分类号:F29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38-(2016)10-0003-09收稿日期:2016-09-01

1 引言

自1996年上海建立第一家土地储备机构以来,土地储备模式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土地储备机构在规范土地市场、加快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诸多发展困境。2016年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土地储备和资金管理等相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对土地储备机构职责予以厘清,明确将其统一划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更快地实现土地储备机构管理方式的转变、重构土地储备机构组织管理体系,使其能够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及增加社会公共福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当前土地储备制度变革的研究热点。本文从依法治国、制度变迁及交易成本视角对我国土地储备机构组织管理困境进行分析,并结合新一轮改革措施探讨土地储备机构变革方向,进而探索土地储备机构组织管理体系的重构路径,使其更有效发挥公益性职能,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2 我国土地储备机构组织管理体系现状梳理

为了实现土地储备目标,如何有效设置土地储备机构及划分层级是土地储备机构组织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上海、北京、广州、武汉、杭州等代表性城市的土地储备机构比较分析,从两方面将现有土地储备机构组织管理体系进行分类。

2.1 按决策和领导机制划分

2.1.1 以上海市为代表的复合制组织管理体系

上海市土地储备机构组织管理体系相对完善,主要特征为分层次市区两级管理(见图1),多层面是指决策、管理和执行层面。决策层面中,市土地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协调解决土地储备中重大问题。管理层面分为两级,第一级是国土房管局,负责指导土地储备体系的相关业务;第二级是区县土地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监督本行政区域内土地储备计划执行情况。执行层面也分为两级,第一级是上海市土地储备中心,是市政府设立的土地储备机构,负责本市区域范围内储备地块的前期开发;第二级是各区县政府设立和经市政府批准设立的其他土地储备专门机构。

2.1.2 以杭州市为代表的单一制组织管理体系

杭州市土地储备机构分两级进行管理,第一层级是土地储备体系的决策机构——杭州市土地收购储备管理委员会。它是由分管城市建设的副市长和副秘书长领导,委员会成员包括市政府的经济、计划、城建、规划、财税、土地管理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主要工作是指导和监督土地储备中心的工作并协调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第二层级是土地储备执行机构——杭州市土地储备中心,其隶属于市国土房管局。相较于复合制组织管理体系,两级管理体制更有利于土地储备制度的顺利实施和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

2.2 按管理地域划分

我国土地储备机构按管理地域划分为单一机构制和多机构制。在市辖区、县范围内只设立一个土地储备机构来负责全域范围内的土地储备就是单一机构制。在初期,如大连、青岛、杭州等,较小的城市也大多采用此类形式,多机构制是指除了市政府设立市级土地储备机构之外,各区县设立土地储备机构,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按照市区两级间有无隶属或指导关系,又可将多机构制分为两种,一种是两者间无明确隶属关系,二者可单独或联合实施土地储备,如上海;另一种是市级机构指导或监督区级机构工作,并委托其在本区范围实施土地储备工作,如北京、广州。

3 不同视角下我国土地储备机构组织管理现实困境

我国土地储备机构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逐步规范的过程,取得一定绩效成果,但组织管理方面亦存在许多问题,从依法治国、制度变迁及交易成本视角对我国土地储备机构组织管理困境进行分析。

3.1 依法治国视角——土地储备机构法律定位模糊

我国的土地储备制度经历了自下而上、由实践到理论的发展过程,长期以来缺乏法律层面的宏观指导与约束,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变革是建立在“良性违法”基础之上。在土地储备组织模式设置过程中,土地储备管理委员通常会作为土地储备的决策机构,土地储备中心作为执行机构。从法律关系视角看,土地储备管理委员负责管理或协调土地储备相关行政机构的,二者之间这种内部行政法律关系实质是宪政关系。在我国,较大市及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土地储备机构行使权力源于行政规章,理应视为委托,而其他各级地方政府设立土地储备机构的行为,应理解为是对上级行政机关决定和命令的执行。土地储备执行机构可看作是“具有行政权能的组织”,其权力来源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支撑。严格意义上讲,我国土地储备执行机构的法律地位并不清晰,而全国性法律法规的缺失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地市场的混乱。

3.2 制度变迁视角——土地储备机构职能定位偏离

随着土地储备制度的不断完善,土地储备机构的性质及职能定位也不断发生变化。(1)分散探索阶段(1996-2001年)。这一阶段土地储备机构性质有事业单位或公司法人,突出问题表现在缺乏全国统一的管理制度体系。(2)中央政府主导试行阶段(2001-2007年)。期间,《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土地储备资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土地收储进入了由中央政府主导的试行开展阶段。但城市土地的公有制本质和潜在价值的驱动,使得土地储备机构逐渐成为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工具,集管理者与经营者于一身。(3)全面推行阶段(2007年至今)。这一阶段突出特点表现为:制度体系已基本完善,机构管理更为强化,融资管理日益严格与规范;突出问题则表现为土地储备机构“低进高出”的运营模式有悖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初衷,存在潜在金融风险。纵观土地储备制度自下而上诱致性的变迁历程,究其实质表现为土地储备机构在土地一级市场供地垄断地位的强化,由于我国财税体制的局限、土地财政依赖、地方债务管理和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等因素制约,土地储备机构公益性职能的转变任重而道远。

3.3 交易成本视角——土地储备机构组织管理成本过高

从横向看,土地储备过程中涉及经济、计划、城建、规划、财税、土地管理等许多职能部门,城市土地储备的运作成本与各部门间的配合互动程度直接相关。从纵向看,各区(县)虽相继成立了土地储备机构,但职能性质却不尽相同,市、区两级机构间许多关系还没有理顺,当涉及到利益分配时会出现矛盾。土地储备的外部交易成本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土地储备制度实行时间较短,操作运行缺乏统一的规范;土地储备组织管理体系设置不尽合理、部门权责划分有待完善;实施土地储备部门权威性不够。

4 新形势下土地储备机构组织管理体系重构内在要求

新形势下,政府职能转变、供给侧改革、“多规合一”等政策的推动,使土地储备机构组织管理体系面临着更加深刻的变革。

4.1 在政府职能转变中回归公益性本质

长期以来,土地储备机构作为政府委托或授权的主体,既是土地储备过程中的政策执行者,又是资产经营单位,兼有政府职能和企业经营双重角色,而这种自相矛盾的角色定位,使得政府难以有效对土地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受短期利益的驱动,实际工作中往往追求土地储备机构的自身利益,甚至将部门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政府职能应当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宗旨,实现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因此,应进一步强化土地储备机构管理,明确其在土地收购、储备和供应各个环节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

4.2 在供给侧改革中优化土地供应结构

我国土地储备制度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相关体系还不太完善,同时由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各地政府大多重视建设用地的储备和供应,即土地供应结构主要是以工业和居住用地为主,而生活性服务业设施用地、绿化生态用地等占比较少。近年来,由于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致使城市环境不断恶化,以及城市无序扩张导致的经济效率低下等问题愈发明显。与此同时,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央提出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寻找新动力,而土地要素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理应积极配合宏观经济供给侧结构改革,通过制定差别化供地政策,改革供应方式,调整供地结构,规范土地储备,从而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例如,加大土地政策引导支持,鼓励创新,增加新产业、新业态用地供给;合理调整居住用地供给结构,加速过剩地区库存消化等。

4.3 在“多规合一”中促进部门协同合作

土地储备规划是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有效控制和统筹安排的专项规划。在“多规合一”背景下,土地储备规划的制定应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其他规划。土地储备计划则应根据土地储备规划、城市近期建设计划以及土地市场现状与趋势等统筹编制(见图2)。编制方式有以下三种:一是以北京市为代表的多部门联合审批;二是以上海、广州等为代表的规划、计划审批结合;三是目前大多数城市采取的国土部门为主导。计划编制的科学性需要合理组织形式,应 “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相结合,加强各部门间的分工与协作,进一步完善与健全城市土地管理体系。

4.4 在投融资机制改革中构建多层次融资体系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土地储备机构立足稀缺的建设用地且兼具政府背景,使得“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为土地储备机构的良好运营与城市发展提供了持续的资金支持。《关于规范土地储备和资金管理等相关问题的通知》明确土地储备机构只能从事土地储备职能,其他诸如融资、基建等职能一律剥离。未来土地储备与城市发展过程中,投融资机制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要求进一步改革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的关系,逐步摆脱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积极推动政府改革,促使地方政府更节约和有效地使用公共资金,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城市建设。另一方面,要求土地储备机构创新融资模式,构建高效的多层次融资体系。如在风险可控情况下,可尝试建立土地基金、发行土地债券等方式来解决融资难题。

4.5 在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中明确长期目标管理

表面上看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打破了政府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地位,将会与土地储备形成竞争,但长远来看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可看做是广义的土地储备。随着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构建,将从根本上逐步打破现行土地储备制度的运行基础,使土地储备机构供地范围缩减和能力萎缩。在此期间,土地储备机构需要尽可能完善其职能范围,将农村建设用地纳入储备范畴,增设“集体土地入市”等职能部门,并合理调整土地储备制度的目标、对象和内容,积极探索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储备制度体系,促进土地储备机构从土地“供给者”向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管理者与调控者”转变,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加强土地宏观调控、维护社会公平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多重目标之间的平衡。

5 我国土地储备机构组织管理体系重构路径探析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背景下,充分结合各领域改革成果与要求,促使土地储备机构更好地发挥其公益性本质,探索出适合我国土地储备机构组织管理体系重构的合理路径。

5.1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土地储备机构有法可依

新的时代背景下,土地储备机构的组织变革应当在法律规范的前提下探索,这就需要从法律层面明确土地储备各层级机构的性质与定位,使土地储备有法可依。首先应加快制定具有现实性、可操作性的土地储备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使土地储备组织管理体系内各机构、部门及以外相关利益主体能够在完备的法律框架内依法行政与经营;其次,健全土地储备制度法律体系,地方规章应当服从上位法律,确立严格层级管理体系;最后,严格划定土地储备的客体范围,规范土地收购、储备、供应等过程中的具体标准与办法,并对土地储备过程中的违法行为确定相应问责机制。

5.2 创新组织管理体系重构思维,明确土地储备机构职能

土地储备机构组织管理体系重构首先要转变传统思维,不断吸纳接受先进的理念。明确各层级土地储备机构职能范围,使各级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土地储备机构等形成责权明确、相互配合与制约、高效运行的土地储备组织管理体系;试行土地储备开发“双轨制”,即除土地储备机构外,成立土地储备开发公司(二者不存在隶属关系),进一步剥离土地储备机构融资、基建等相关职能,增强土地储备开发公司对市场的敏锐度和专业开发能力;积极推动土地储备政府采购,加速城投公司市场化转型。

5.3 统一土地储备决策机构,由集权向多主体参与分权转变

我国大部分城市设有如土地资产管理委员会等类似土地储备决策机构,在传统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决策目标易偏离公共利益轨道。土地储备决策结构应向多主体参与的分权结构转变。组建以国土资源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部门以及土地储备机构为核心的决策机构,可以统称为城市发展委员会;以灵活多变的方式使公众及其他社会组织在决策过程中拥有不同程度决策自主权,实现民主化、科学化决策。

5.4 构建科学有效的信息化平台,加强储备机构间网络化联系

土地储备机构之间既有竞争又需要合作,在统一规划下协调行动,机构之间可以建立长效沟通机制,进行部门工作对接。构建土地储备信息化平台,可由用地规划系统、土地收储系统、土地出让系统、违法用地巡查系统等一系列系统构成。网络化既指依托互联网为平台构建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又指土地储备机构之间建立良性互动竞争与交流机制,有助于加强土地储备机构在整体目标下各部门间的沟通和协作。

5.5 合理设置土地储备机构部门,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

土地储备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增设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服务部,主要职责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监督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正常入市交易,对于违法现象依法予以打击;二是在推进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建设过程中,加强资金风险、收储风险、拆迁风险、流转冲击等土地储备风险预测,建立自我约束的土地收购储备风险管理机制;三是结合农用地定级估价工作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施,建立兼顾公平与效率的集体土地入市收益分配机制,在保障农民权益基础上稳步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入市。

参考文献:

1.崔立群 刘红.论土地储备机构的法律地位.前沿.2007.04

2.毕继业 杨亚东 田亮.从制度变迁角度看土地储备管理新规.中国土地.2016.07

3.郑艳馨 孙昊亮.浅析土地储备机构及其行为的性质.当代法学.2003.09

4.徐斌 喻建华 周丽.特大城市土地储备计划编制方法与建议.中国土地.2013.10

5.马骁 翟婧彤 王振坡.我国土地储备制度转型研究.中国房地产.2015.12

6.夏方舟 严金明.土地储备、入市影响与集体建设用地未来路径.改革.2015.03

作者简介:

贾宾,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与房地产经济。

薛珂,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经济。

上一篇:大米调查方案下一篇:生活中的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