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贿罪存在的主要问题(精选6篇)
理时,不可能象大企业那样,可以请专业的咨询公司设计方案,也不可能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制定方案。中小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关注那些在短期内能为企业带来有效价值的东西,经常把一些比较先进的考评手段实行“拿来主义”,但没有注意到它的针对性如何。特点之二是人员较少,组织结构简单,人力资源组织机构设置不完善,管理人员更是匮乏,相对的管理辖区就宽,只能让少量管理人员去执行绩效管理,导致效率低下,不能充分发挥绩效管理各个环节的功能。随之而来的就是职业化的经理人加速流失,形成恶性循环。特点之三是规模较小,产权结构独特和缺乏系统化的管理,导致在绩效管理中存在简单化、非程序化和专断化现象,如何利用考评结果制定“员工个人发展计划”、“培训计划”、“薪酬计划”等深层次的问题也难获得关注,导致绩效管理的效果不好。
1、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象透析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以家庭作坊式、粗放式、家族式经营模式起家,在我国发展只有二十几年的历程,正因为它发展的时间比较短、经验少,同时又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起来的大企业相比,无论是在管理上、规模上,还是企业文化上,都有相当的距离。在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传承下来的“百年老店”,还是初具规模的新生企业,它们都是在一种十分系统的、成熟的整体企业管理文化氛围中经营运作的,而我们缺乏的就是这种成熟的企业管理文化氛围。这是历史给民营企业发展造成的先天不足,要想弥补这种不足,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不懈努力。
近一时期来,有部分民营企业发展老板已经意识到了企业改革的重要性,开始外聘职业经理,进行企业内部改革。在改革浪潮中,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改革,在经历改革阵痛之后生存下来,但受传统的管理思想的影响,这些企业内部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管理上,说是重视人才,可是人才“公寓”见不到人才;说是科学化管理,可是在管理上见不到科学,只是停留在各种各样的形式上,科学的、实质性的内容太少,大部分是虚设。而另有一些民营企业发展,他们不思改革,仍在旧磨坊打转转,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缺乏活力。这些企业面临着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否则,这些民营企业发展将会面临无法生存的局面。从以上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发展在管理上确实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淡泊、没有创新的经营理念、传统管理意识严重、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企业文化。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民营企业发展的真实现状令人喜忧参半,喜的是一部分企业老板已认识到了科学管理的重要性,高薪聘请职业经理,想对企业内部进行改革。但是,职业经理的处境却令人担忧。环境影响人,如果没有适宜的环境,职业经理的作用就不可能正常发挥。而这时他正处在血缘相连、环环相扣的家族网中,被排挤,甚至受敌视,才能得不到发挥,使企业只能靠家人、朋友出谋划策去发展,那就造成:
第一,企业高层或中层领导岗位多数是由老板亲属把持着,而这部分人又大都是老板绝对信任的门外汉,缺乏科学管理思想,这注定使民营企业发展难以走上正轨;
第二,这些人大多数文化水平偏低,不懂管理和技术,他们虽然对企业贡献不大,但因
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地位而相互争权夺利,为了牟取利益,置企业利益于不顾,造成外聘人员受排挤,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这极大地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第三,家族人员带着天然的特殊性,滋生天然的优越感,工作中我行我素,规章制度对于他们来说形同虚设。
在工作发生失误时,又往往因裙带关系而逃避责任。企业制度是用来约束管理者和员工行为的,没有制度的约束就没有秩序,没有秩序就没有责任,没有责任就没有力量,没有力量的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
第四,家族成员在企业中占据了各个要职,在其他员工的眼中,这些人干与不干、干好干坏都是一样有特权,而自己干的再好也没有晋职的希望,这严重地挫伤了外聘管理者和员工的上进心和自信心,抑制了他们的工作才能,使他们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只好另谋出路,以便更好地发展自己。这样,就造成了优秀人才的大量流失,这极大地抑制了企业的发展;
第五,有的民营企业发展表面上已经走上科学管理的轨道,但内部仍有股暗流,在阻止着改革浪潮的推进,出现小农意识和小市民意识的传统文化和改革大潮中的职业经理现代管理思想带来的新文化,这两种文化的冲突、排斥和矛盾,使企业文化在纠缠中糊涂。企业的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如果灵魂出现问题,那企业就成了毫无生机的行尸走肉。
二、民营企业运行中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民营企业数量、规模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与其他市县比较,在数量、规模、效益、创品牌能力等方面差距依然较大。
1、规模企业偏少,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不强。
我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36家,仅占全部民营企业的8%,小规模企业偏多,且多数以家族式组织管理形式存在,在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上存在较大缺陷。虽然家族制组织形式在创业初期具有一定优势,但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较高层次后,就存在一些管理上的缺陷,如用人唯亲,唯亲必用现象,导致企业在用人方面能者上不去,庸者下不来,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企业拓展空间的难度加大。
2、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目前,我市大部分企业在培育拳头产品、创名牌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在大多数产业领域,产品结构水平依然较低,缺少具有较高附加值、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市场占有率、能够带动整个产品结构升级的名牌产品群。由于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门槛较低,造成一般加工工业发展过快,许多企业陷入低水平过度竞争状态。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生产能力严重短缺,致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难以发展壮大。
3、企业家素质还不高,企业人才匮乏。
经济学家吴稼祥曾说过“有多大的人格,就能办多大的企业”。这是他对企业家素质的最好诠
释,我市民营企业家的整体素质还不高,缺乏知识型、技术型、专业型的人才,大多数民营企业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中、高等教育,在市场经济的历练中土生土长。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小农经济思想比较普遍。而且,面广量大的从业人员来自广大农村,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年龄结构和文化层次参差不齐,难以适应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作,更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4、统计网络难以健全。
《统计法》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等统计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部分企业领导法制观念淡薄,只关注企业经济效益和工商税务执法,但对于统计工作漠不关心,甚至阻挠。除较大规模企业的财务、统计相对正规外,一人兼数职,财务人员兼任数家单位财务,甚至无财务报表的现象在一些小企业较为普遍。尽管每年都开展统计监审和检查,仍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统计资料收集渠道不畅问题,统计网络难以健全。
5、企业发展资金短缺,融资渠道单一,自我发展能力还不强。
1 猪场总体设计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场地的选址和养殖场的总体设计不合理。由于近几年的养猪效益较好, 导致一些人盲目跟进, 匆忙上马, 为了充分利用空闲地建造猪场, 往往忽视了科学选址和合理设计。大部分猪场受场地的限制, 造成猪场离村较近, 有不少小场大都在村庄里建设, 结果是猪舍朝向不合理, 通风采光不良, 排污不畅, 臭味冲天, 苍蝇、蚊子、蠓虫到处都是, 致使猪病越来越多。
2 生产管理水平低下
大部分中小规模场管理者文化水平较低下, 多是由农村散养户转型而来, 他们没有专业的养殖技术, 对养猪业发展形势和生产技术缺乏了解, 往往凭传统经验和部分从他处学来的所谓“经验”就盲目进行养殖生产。同时又由于资金有限, 造成许多中小猪场先天投入不足, 投资超过20万元的猪场不到40%。生产设施简陋, 技术力量薄弱, 给以后的生产管理带来了很多隐患, 得不到预想的生产效益。
3 盲目引进猪源, 品种参差不齐
在许多小猪场, 养殖人员缺乏科学养猪知识, 人云亦云, 分不清好坏, 引种时过分考虑种猪价格, 从一些不知名、不正规的种猪场引入“便宜的种猪”, 甚至是一些土杂猪, 这些“便宜的种猪”在生产性能及健康方面都没有保障。这样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容易造成各种疾病的传播, 同时由于其生长速度慢, 增加了饲料成本, 并且由于其肉质较差, 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在生猪上市时基本呈微利状态。同时过分强调体形, 导致种猪饲养难度大, 容易难产, 生长速度慢, 经济效益差, 当面对猪价暴跌时, 其损失惨重更是不言而喻。
4 免疫程序不科学, 操作不规范
一些小规模养殖户缺乏技术人员, 认为养猪是件很简单的事情, 在疫苗的使用上极不科学, 经常是人云亦云。地区不同, 猪舍所处的环境不同, 表现出的疾病也有很大差别, 因而猪的免疫程序亦不相同。可不少养猪户不从实际出发, 没有一个合理的防疫程序。重复防、漏防、大剂量防疫, 五花八门, 一则浪费, 另则造成免疫麻痹, 起不到好的作用。还有不少人在疫苗的选购、运输、保存、使用上不注意, 特别是免疫不按操作规程, 没有无菌概念, 疫 (菌) 苗稀释液不对, 配比不准确, 注射剂量不准确, 造成防疫过后仍然发病的现象。
5 饲养时间长, 市场意识不明确
猪的发育规律是前期长得快 (90 kg以前) , 高峰期 (90~100 kg) 后生长速度快速下降, 生长缓慢, 但是脂肪的沉积相对增快, 因此当体重超过100 kg时, 猪只料重比升高, 生猪胴体瘦肉率降低, 这与目前市场上的生猪瘦肉消费观念不符, 导致出售价格降低, 这两者一结合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生猪出栏要及时, 并应该饲养瘦肉型良种猪。
6 抗菌素残留超标
现代养猪业的发展趋向是规模化、集约化, 同时, 使用抗菌素也成为保障畜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然而不少养猪户由于缺乏药理知识和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在生猪的饲养和治疗过程中, 大量使用抗菌素, 有的甚至全程使用, 致使抗菌素在动物体和动物性食品中残留超标, 从而造成人和猪的急慢性中毒、过敏反应抵抗力下降、抗药性增加等危害。
7 消毒知识缺乏, 消毒设施不健全
具体表现在使用消毒药品种单一, 兑药比例不准确, 消毒程序不合理, 消毒时间过长或过短, 有的甚至天天消毒, 还有的出于应付而消毒。消毒不彻底致使病毒或细菌杀不死或产生抗药性。在消毒设施上, 很多中小猪场没有坚持合理的消毒制度, 没有消毒室或消毒池, 即是有的也形同虚设, 诸如装紫外线灯数量不够, 灯管坏了不换, 地下的消毒垫子药液不够, 配药不按比例, 选择消毒药不合理, 消毒池药水长期不换或不放消毒药, 消毒室没有换衣间和胶鞋等等, 疫病防制消毒关把不严的现象十分严重。
8 生猪粪便污染严重
随着养猪业的迅速发展和规模养猪的大量增加, 粪便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小型猪场受场地和设计的制约, 排污不畅, 没有硬化粪场, 缺少沉淀池, 粪尿遍地, 造成猪场人为污染, 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 疫病流行不断。
9 动物尸体及污染物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
对于养猪场来讲, 死亡猪和母猪胎衣及病猪的污染物是最危险、最直接的传染源。但这一点往往没有引起养猪场的重视, 在中小型养猪场大部分没有设制合理的化制炉或化制洞等无害化处理设施, 对病死猪和污染物均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 这也是造成疫病流行的重要一环。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通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及上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和指导,永仁县山区小学的就学情况一年比一年好,“两基”“普实”巩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一是边远山区学生入学巩固难。部分群众的法制观念不强,依法送子女上学的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另外,由于许多家长不愿送子女到离家较远的学校上学,因此,撤并校点、优化学校资源配置工作任重道远。二是县级财政困难,投资渠道单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小学教学仪器、文体器材、劳动课设施的配备仍达不到现在的教学需求,许多村小学现在仍无篮球场,学生课外活动场所十分有限。三是校点收缩后寄宿制学校增多,寄宿的学生从学前班到六年级都有,但上级核定的半寄宿制校点和享受半寄宿制的学生名额太少,补助标准低,贫困山区的半寄宿制学校后勤保障不力,学生食宿条件差。四是教师队伍素质还不能适应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科研、实验教学工作管理水平、实验教学开设情况,全县发展不平衡,极少数学校比较薄弱。五是永仁县还有8位民办教师,身份和待遇问题一直未能解决,民
办教师上访一直不断。
基础设施逐年有所改善
加强教育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
乡政府、村委会及学校充分利用广播、录相、黑板报专栏、标语等各种宣传途径,对四法—纲两条例进行广泛宣传。临近学年末,中心学校、中学领导到各完小举办毕业生家长座谈会,结合有关法律法规宣传,确保完成初一招生计划。新学年伊始,教师提前到位,及时开展入学动员工作,深入学生家中对监护人宣讲教育法律法规,动员流失生入学。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教育,干部群众的教育意识和参与意识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经反复做工作后仍流动在外的中小学生由各学校统计上报中心学校,然后由中心学校统—呈报乡政府,由乡政府组织教育执法组逐一清理。
2、基础设施薄弱,办学条件落后 办学分散,给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教师队伍建设困难突出
教师缺额大,教师来源困难。近几年来,乡下老师想到城镇,城镇的想到州里,结果湾碧的教育和其他乡镇之间不平衡问题就越来越严重。好的老师都想办法调走了,特别是青年教学骨干,没人愿留在湾碧,都往城镇里调,留下来的多数是老弱残兵。湾碧骨干教师频繁调动,造成湾碧教师严重紧缺,该招考的又招不进来,教师队伍建设困难加大。教师结构比例、专业搭配急需改进,尤其是一部分优秀初中教师调到城区任教后,初中英语、物理等学科教师紧缺,教师缺编数量较大,不得不聘请代课教师,这样既不能保证教学质量,而且代课教师工资旧帐未还又添新帐;因为缺乏师资,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难以开展。教师的轮训学习、知识更新等工作也无法正常进行。部分教师学历不高,年龄偏大,缺编教师大多由湾碧自聘教师顶岗,加重了湾碧中心学校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自聘教师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被拔高使用,从教比较吃力,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对发展山区民族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对完小的建设,逐步实现集中办学
山区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较多,教育成本偏大,教学质量偏低。但如盲目撤并,集中办学,又会给学生上学造成不便。解决这个问题,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坚持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低年级学生就近入学并举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予以解决。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方便和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为出发点,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学校的布局和建设。对于分散的一师一校,逐步进行合并,充分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以一个村委会重点建设一所小学,下面校点逐步收缩为宜。
二、建议上级政府加大对山区基础教育的投入
1、加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目前,山区学校除教室基本安全够用外,很多半寄宿制学校学生住宿拥挤,食堂破旧甚至无食堂,缺少运动场,大门围墙年久失修,师生饮用水困难,厕所紧缺。危改等上报项目一般只有教室、宿舍,就永仁、大姚两县来说,县、乡两级财政困难,学校又无预算外收入,配套设施无钱投入;尽快解决中小学的D级危房,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2、建议上级民政和财政部门增加贫困山区半寄宿制校点数和享受半寄宿制生活补助的学生人数,免除全部农村学生的教科书费,逐步提高半寄宿制学生的生活学习条件。
3、建议上级部门提高山区教师待遇,在统—的基本工资标准外,发放民族地区津贴和山区补贴,这样可以吸引和挽留优秀教师在民族边远地区任教,保障教师师资力量,切实解决历年来教师严重不足的现
象;还应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并把它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条件之一;加大对贫困山区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职工队伍素质,使山区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
四、要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要在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的小学和教学点,大力推行以光盘教学为主教师教学为辅、光盘教学与教师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弥补教师的不足,充实
学生的教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二、存在的问题
我区山区乡镇地处偏僻,经济基础薄弱,文化教育事业近年来虽有长足发展,但与城市、平川乡镇比,发展仍然滞后,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经济格局和利益结构的继续调整,山区乡镇教育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各方,特别是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以便及时有效解决这些困扰山区乡镇义务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学布局结构不合理,不利于规模办学。
由于历史原因和当时经济地域等情况的制约,山区乡镇自然村原来的学校布局都是一村一校,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一村一校的教学模式已经严重地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庄磨镇15所小学中就有8所小学为一师一校的二三级复式教育。庄磨镇连寺沟小学,有教师1人,学生9人,三级复式教育。三交镇31所小学中一师一校学校19所,都是三级复式教育。三交镇自然村赵买沟教学点仅有教师1人,学生4人,其中两个学生分别是一二年级,另外两个学生是学前班学生。山区乡镇的这种一师一校的复式教育给教学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按国家标准21个学生配置1个教师,复式教育对人力资源、教学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教书的积极性相对减弱,也不能开展正常的教研活动。因为没有竞争,同学之间缺乏交流,学生也没有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2、校舍危房仍然存在,旧房维护缺乏资金。
山区乡镇的校舍大部分是1996年普九过程中新建改建的,多为砖木结构。近年来,在上级危改政策的支持下,绝大部分危房校舍消除,但仍有个别学校还有危房。庄磨镇下曹庄、大保沟学校,有关部门鉴定为D级危房,因无资金不能改造。由于校舍正常的维护经费不能到位,个别学校的校舍若干年后可能会变成危房。三
交镇的三交小学和东峪小学屋顶漏雨无钱修缮,庄磨镇庄磨小学、连寺沟小学、北社小学校园破烂、基础设施陈旧,由于经费短缺不能正常维修。
3、教师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老化,不能适应现代教学发展需要。
近年来,山区乡镇教师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日渐老化,不能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庄磨镇104名教师中,50岁以上的达45人,占43%;三交镇112名教师中,50岁以上的教师42人,占38%。这些教师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由民办教师转正的,基础学历是初中或高中。现阶段,学校搞现代教育、远程教育、网络教育,这些老教师很难在短时期内适应新的课改要求,致使山区乡镇现代教学受到了严重影响。
4、学生流动现象日趋严重,部分中小学难以立足。
近年来,山区乡镇一大批农民走上了富裕之路,加之,现代交通的便利,城市学校的诱惑,家庭盲目的攀比,山区乡镇农民让子女进城读书的越来越多。据统计,庄磨镇现在在城区各类学校上学的学生,小学有60多人,初中有50多人;三交镇今年新学期开学,初中生进城读书的13人,小学生8人。生源的急剧减少,给山区乡镇中小学带来严重损害:一是学校因学生流动减少了人头经费;二是中小学校学生人数大量减少,又给正常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
5、学校经费不足,严重影响自身发展。
近年来,山区乡镇单人校(10人以下复式班)基础设施和办公条件由于经费不足几乎不能改善;初中和中心校根本没有国家所规定的音乐教室、实验室等;教师的进修培训不能正常进行;寄宿制学校经费短缺,基础设施不能配套。比如,庄磨镇田庄寄宿制学校,建成两年多尚未配套供暖设备,安装暖气设备需款近10万元,至今未能落实。该校住校生130多人,分住在三个宿舍,三四十个小孩住在一起,极易得传染病,冬天生的火炉,不小心就能造成煤气中毒,老师、家长为这事,整天提心吊胆。此外,山区乡镇代教、代工无编制,这些人的工资靠各学校自行解决,无形中又加剧了学校经费的短缺。
三、对策建议
上述反映问题,是我区教育领域出现的共性问题,只不过山区乡镇表现更为突出。参与调研的委员经认真讨论形成以下意见,供区委、区政府决策时参考。
1、整合资源,建立科学的中小学布局结构。
山区乡镇中小学点多面广,经费不足,根本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其根本出路在于整合资源,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建立寄宿制学校。比如,庄磨镇的田庄小学,是一所由7所复式小学合并成的寄宿制小学,全校共有教师9人,学生196人,其中外范围学生48人。按原来每村一校,148名学生计算,每所学校平均21人,再按三级复式算,每个学校2名教师,至少需14名教师,而且7所学校合成一所,节省出6所学校的土地,教师的办公用房,办公经费也减少了,大大地节约了教育成本。更重要的是这样一合并,充分整合了教育资源,实现了规模办学,提高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增加了孩子们学习的竞争力,同时也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像这样的复式学校和单人校全区还有187所,如果能把这些学校中的大部分改造成寄宿制学校,那就会节约很大一批教师和资金,重要的是改善了山区的办学环境,提高了办学质量。
2、增加投入,建立科学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近年来,我区的财政收入逐年好转,教育经费应按财政增收比例逐步增加,并建立合理完善的投入保障机制。在这样的前提下,应向山区乡镇适度倾斜。此外,要定期对校舍危房进行检查、维修,设立专项资金,保证危房改造的正常实施;要建立科学的农村中小学债务偿还机制,逐步清理历史欠账。
3、充实队伍,建立科学的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
为解决山区学校一线教师短缺问题,每年要按照学生增减人数和退休教师人数从大中专毕业生中择优录用年轻教师,建立有效的教师补充录用机制,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特别是山区乡镇中小学校教学的正常运转。为鼓励年轻教师到山区工作,首先要建立大中专毕业生到山区学校任教实习机制,实习满两年后,才能有报考正式教师的资格。这样做即可调动大中专毕业生到山区任教的积极性,也为他们提供了努力实践、积极任教的平台,同时也减轻了财政的负担。要把上述条件作为制度确定下来;其次,招考录用年轻教师时,应适当照顾原籍在山区的大中专毕业生;第三,为稳定教师队伍,在山区乡镇一线工作的年轻教师,要建立轮换机制,工作3至5年后(含两年实习期),让其到平川乡镇或城市教学。
4、落实政策,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各项管理制度。
新的《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后,给农村特别是山区乡镇教育带来了福音,增加了新的活力。乡镇党委政府以及教育部门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严格贯彻落实《义
务教育法》,使“两免一补”政策真正落实到位,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及相关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推进我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帮助家长们提高教育水平,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因为山区家长文化素质都偏低,对于一些家教理论方面的资料他们并不一定能领会,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互访或电话的 方式,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向家长介绍、讲解一些家教伦理。这样,家长就能领会、学习到一些实实在在的家教知识。虽然这样大大加大了老师、家长的负担,但会大大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建议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增加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围。
首先,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对孩子经常犯的错误进行细致的讲解,帮孩子买一些参考书籍。在学习之余,家长还可以订阅一些有益的杂志,培养孩子对读书的兴趣,增长孩子的知识面。这样,形成浓厚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围,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注意杜绝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不在孩子面前赌博,不讲粗话,不做对孩子有负面影响的事情。
(三)建议家长多关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0%的家长关心孩子的自闭,不擅长交朋友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山区家长应该更加注重关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多和孩子沟通,了解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
一、调查目的及其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达8.6亿,占总人口的73%(刘荣勤、秦庆武,1994),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成长和我国的教育事业有很的影响。大部分农村地处山区,山区家长的教育观念很大不同于城镇家长的教育观念。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的调查,实地走访当地居民,了解山区家庭教育的观念、现状及小学教育的看法等,通过资料统计和分析,得出山区家长的教育观念及其影响因素,为山区教育改革事业提供丰富有益的参考资料和借鉴。
近期,通过深入学校、农户,调查、走访、座谈,对*乡小学基础教育现状进行了为期5天的调研。调查表
明*乡在实施义务教育中,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明显。但是*乡做为边远山区乡,农村基础教育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山区交通不便,学生居住分散,学校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活艰苦,待遇还比较低,城乡教育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现将这次调研情况分析整理报告如下。
.教师待遇偏低,家庭负担重,教师工作热情不高。
不分公办与聘用,教师配偶绝大多数没有正式工作,有些教师家庭子女较多,加上老人,一家数口全靠教师一人的收入,生活很拮据。等孩子大些,有些教师配偶便离开当地,外出打工补贴家用,照顾老人和子女的任务就落到教师一人身上。许多教师尤其是待遇更低的聘用教师,一边耕田种地,一边忙于教学,农忙时节赤脚泥腿上讲台的不在少数。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教师只是把教书当成生存的必需,很难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中,整体教学热情不高。
二.思想观念落后,导致教育落后。
贫困山区存在着“读书无用论”,笔者支教的地区因为信息闭塞,经济落后,除了读不起书,认为读书无用的更不在少数,这是造成当地教育陷入困境的深层原因。由于经济落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如果仅以务农为生,一年的家庭收入不过五六千元。而这里的多数农家人口较多,生活贫穷,贫穷让很多人选择外出打工。据了解,当地几乎每家都有人在外打工,一个人的打工年收入从几千到万元不等,如果干的好,一年能挣到几万,相当于一个壮劳力几年的土地收入。
二、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休想(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三、学校及社会要做的事
一、加强师德建设和管理
组建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为了搞好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 我们特意组建了师德师风建设小组, 同时要求领导小组成员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 育人的高度, 发展的高度, 观念的高度, 众志成诚, 敢抓敢管, 敢于发言, 敢于负责;同时要求领导组的成员充满信心与活力, 做到要求上高, 制度上严, 方向上引, 评估上精;更要求领导小组成员率先垂范, 严于律己, 树立榜样, 为人楷模。
“曲线救国”。努力在校园中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 营造促使老师走向高尚的环境氛围。(1)深入学习并广泛宣扬《教育法》《教师法》和其他法律法规, 科学解读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让教师自觉自愿地为自己戴上神圣与高贵的光环。(2)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用制度强化形成尊师重教之风, 用铁的纪律去维护教师的尊严和崇高。在学校制订的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生活行为的规定中, 重笔点击: “尊敬教师, 见面主动问候, 对老师的态度要谦虚、诚恳、和蔼, 切忌以任何方式侮辱打骂老师”。在如此优良的文明氛围中, 让老师们感觉到自己在学生心底的份量而不自轻自贱、引喻失义、妄自菲薄。注重培养, 激发教师学习理论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以不断提升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 填补认识上的缺陷, 修改思想上的误区, 校正行为上的错误, 冲刷精神上的苍白。这样, 不断提升了教师们的思想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层次。因为, 优秀教师职业道德的成功是以深层次的理性阅读和理性思考作为基础的。通过理论学习, 教师们都能自觉地将所学理论内化为他们的品德和精神, 外化为他们优秀的教学行为。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作为蓝本, 以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的文件精神作为依据, 结合金斗中学实际, 针对师德师风建设制定出一套较稳定的科学管理细则, 并运用一定的科学教育理念进行管理, 其运行的管理过程充分体现了系统化、全面化、计划化、制度化的特点。实践证明, 管理的程度和要求越高, 越规范和科学, 教师的优质就越得到充分的体现, 教师就越有朝气、积极性和创造性。师德建设和管理“管”出了优秀的教师, “管”出了教师应具备的 美德。
一、目前教师道德修养中存在的问题 只重教书, 不重育人。教书育人, 这是教师的天职, 是社会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 是教师自身素质的具体体现, 也是职业道德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然而, 目前一些教师, 片面理解自己的任务只是教书, 在课堂上极少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 甚至有个别教师,为了迎合学生, 在课堂上标新立异, 信口开河, 宣讲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思想观点∋ 有些教师, 经常用一种不科学、不规范的方法去接触、了解学生,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据我们调查统计, 有的学生认为, 当前一些中学教师只重教书, 不重育人∋ 有., 的学生认为, 教师对学生的不良言行不抓不管∋ 有(/ − , 的学生认为,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 只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 不注重其他素质方面的引导和教育。从这些数字中, 我们可以看出当前一些中学教师, 其教育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业务素质与学生的期望相距甚远, 也与社会的要求存在着严重的差距。不尊重学生。热爱学生, 与学生平等相待, 这是良好师生关系的体现, 也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但是据我们调查, 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任课教师“不尊重理解学生” , 这主要集中表现在有一部分教师不能够公正地对待学生, 拘私情, 讲私利, 甚至有个别教师以学生赠礼的价值多少来评判一个学生的“成绩” 和“表现”。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 有
− , 的学
生认为教师不能够公正地对待学生,有%/ 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评定学生的成绩中加人了人情分。奉献中掺杂了一些功利主义色彩。“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无私奉献”历来是我们对教师精神的描述, 然而在市场经济日益深化的今天, 尽管在主观态度上, 绝大多数的教师对此观点仍持认同态度, 但表现在具体事例上, 则掺杂了一些功利主义色彩。
一、目前教师道德修养存在的问题
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 它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 是教师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应该说,当前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的主流是好的, 广大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 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起到了人民教师应有的表率作用。但是,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影响, 在少数教师中, 师德师风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有:
1、信仰缺失。有的教师失去信仰, 淡漠政治, 把金钱利益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 在物质诱惑面前失去了做人的准则, 不讲精神, 只讲利益;不求贡献, 只求索取。
2、治学不严。近年来, 一向被人们视为纯洁圣土的高校, 学术丑闻频传。有的教师, 工作消极, 纪律涣散, 弄虚作假, 沽名钓誉。有的教师忽视教学质量, 却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 将主要精力放在经营自己的公司或社会兼 职上。
3、为师不尊。有的教师, 上课自由散漫, 讲课随心所欲, 发牢骚、讲怪话, 公开发表一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论;有的教师, 不注意仪表, 穿着随便, 满口脏话, 行为放纵;有的教师, 缺乏自尊自爱, 思想消极颓废, 沉溺于社会上一些低俗之风不能自拔。
4、不思进取。有的教师, 缺乏进取精神, 不注重获取新知识, 不钻研业务, 整天混日子, 得过且过,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5、文人相轻。有的教师, 妄自尊大, 目无他人, 老子天下第一, 缺乏相互尊重, 缺乏整体协作的团队精神。以上种种, 不一而足。这些现象不仅使教师的社会形象大打折扣, 而且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 软化了校园的育人环境, 听之任之, 贻害无穷。
当前在部分教师身上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师 德失范问题: 一是在岗不敬业, 缺乏事业心。有的教师# 身在曹营心在汉∃ , 他们捧的是人民教师的铁饭碗, 打的却是个人的小算盘, 教学混日子, 在岗不敬业。有的受社会# 经商∃ 热的影响, 处心积累地搞第二职业, 整天手机响不停, 上课心不在焉, 把主要精力用不到教学上, 在学生、家长中影响极坏。有的教师热衷于搞有偿家教, 对自己所任学科不认真备课, 不批改作业, 甚至连考试卷也不批改, 把标准答案读一读或往黑板上一贴, 还美其名曰# 学生自己纠正错误∃ , 导致学生、家长意见很大。
二是教学不认真, 缺乏进取心。有的教师不重视加强自身学习, 只吃# 老本∃不# 充电∃ , 跨进教师行业就好比进了保险箱, 不思学习, 不求进取,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除了看一下教材和教参外, 不关注教育教学方面的发展趋势, 不读书不看报, 不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不更新自身知识结构, 不获取新教改相关信息, 致使知识贫乏、观念陈旧、教学呆板, 站在三尺讲台上, 照本宣科, 凭# 教参∃ 念经, 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三是处事不公正, 缺乏仁爱心。有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 # 嫌贫爱富∃ , 处事不公, 偏爱尖子生, 冷漠中等生, 歧视后进生。特别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 有的教师认为后进生影响班级的名次, 丢了教师的面子, 不是从正面加以教育和辅导, 而是对他们放任自流, 冷漠忽视, 有的甚至采用讽刺挖苦、变相体罚等方法, 严重影响一大批学生的身心健康。诚然, 后进生会给教师的管理和教学带来许多困难, 转变后进生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但这些学生也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花朵, 他们同样需要阳光和雨露, 更离不开教师的仁慈和爱心。
四是为师不清廉, 缺乏自警心。有的教师由于受社会上金钱至上、权钱交换等不正之风的影响, 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差, 以教谋私, 处心积累地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 挖空心思地捞取家长的好处, 巧立明目
地赚取学生的金钱。有的自购课外复习资料、练习题向学生兜售;有的故意把课堂上应教的内容留到课外来做, 以此吸引学生参加有偿家教;更有甚者, 故意泄露考试内容, 以虚假成绩博取学生和家长的欢心, 提高个人的声望和名誉。这些腐败现象极大地败坏了社会风气, 损害了教育系统的良好声誉。五是言行不检点, 缺乏自尊心。有的教师为人师表的意识淡薄, 自我约束不强, 不注意在学生面前树立形象。有的言行表里不一, 说一套做一套, 口是心非, 阳奉阴违。有的仪表不整, 举止粗俗, 言语污秽, 甚至还在社会上参与赌博。有的在学生面前过分强调自己所教学科的重要, 有意无意地贬损其他学科, 以此达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目的。还有个别教师缺乏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敏锐性, 遇事信口开河, 在教书育人的讲台上任意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这些师德失范行为, 严重损害了人民教师这个神圣而光荣的称号。上述师德失范行为, 虽然只表现在少数个别教师身上, 但影响极坏, 危害性极大。我们必须要引起高度警觉, 下大力加以克服和纠正。否则, 将会严重损害教师队伍的形象, 甚至会给中小学义务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一、存在问题
第一,不“敬业”。即不热爱教育事业,不爱教师职 业。主要表现在:
1、“混世型”。这类教师认为,自己现在职业与当初的工作设想不一致。表现在工作上松松垮垮,违纪犯规现象不断;生活上摆出一副流里流气的架势,老虎屁股不能摸。这类教师为数较少,但素质极差,影响恶劣,败坏教师整体形 象。
2、“玩世型”。这类教师往往看破红尘,不争名利,不思进取。工作不积极图舒服,业务上不冒尖得过且过,一切只能听天由命。
3、“经济型”。这类教师往往把精力和才智投入到第二职业上,他们通常是上班常休息,下班忙得急,满脑子全是“家庭经济”,整天忙着捞外快。第二,不“精业”。即对教育教学业务不精通,不去精益求精。主要表现在:
1、“工具型”。这类教师只是语言的传播工具,是参考书的放映机,备课抄参考书,上课读教案,什么备教材、备学法等都是空话。
2、“保守型”。这类教师业务上不钻研,不精通,又看不起别人,不愿向别人学习。对他们来说,什么教学信息、教改动向、提高教学效率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3、“花架型”。他们不锤炼教学基本功,却想出风头,也不去谈什么“五认真”,上公开课搞一些小花样,典型的丑婆娘三打扮,只重形式,不重实质,便自以为了不起,到头来,教学效果差劲。
第三,不正派。这类教师虽有一定业务知识,但道德品行差,不能为人师表。表现在思想上,偶尔流露出自由化言论。在行为上,常和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结伴,破坏社会公德,他们严重地损坏了师表“形象”。
二、教师修养偏差分析
在师德方面存在“四重四轻”的问题:(一)重个性发展、轻团队建设
有的教师热衷于单枪匹马、单打独斗,缺乏团结合作精神,只注重个人发展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不关心团队建设与课题建设,对事关办学方向的某些重大问题,思想认识上模糊。有的对集体不关心,对教学以外的工作不重视,敷衍了事。消极应付本职工作,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降低。缺乏 团队精神。
(二)重传授知识,轻教书育人
有的教师不能自觉地将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贯 穿和渗透于教学全过程,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仅仅看成是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只教书不育人,只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忽视了学生人格培养,不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课后不与学生沟通。没有意识到教书育人是个良性循环的系统,是自已的工作责任;没有意识到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没有意识到把日常教学工作中与育人结合起来。缺乏事业心和责任心。
(三)重提高业务,轻思想修养 在教师形象的自我定位上,有些教师较为重视业务学习、能力的提高、晋升职称,甚至以此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砝码。轻视思想修养、对政治学习不重视,在政治思想上要求不高,思想松懈,致使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向上有失偏颇,只为晋升职称而奋斗。对自已的工作要求不严,在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上自觉性 较差。
(四)重循规蹈矩,轻创新教育
教育理念陈旧,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还停留在旧框框里。有些教师教学任务繁重,难以挤出时间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担心“创新”出“乱子”,或者担心评估不能通过而放弃探索,没有掌握前沿知识。认为与其“冒着危险去闯”还不如“循规蹈矩”的完成教学任务。
师德表现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情况和问题。1.敬业精神不强
对教学工作投入不够。一些教师奉献意识差,不愿甘作“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而是把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看得较重,把教师工作仅当作一种“稳定”的谋生渠道,导致“身在曹营心在汉”,敬业精神不强,对教学工作投入不够。2.缺乏爱心,育人意识淡薄
在教育实践中,有些教师满足于课堂教学,只顾完成教学任务,片面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没有把育人作为教师应尽的职责,轻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他们对学生的违纪行为及一些不良嗜好视而不见,不愿批评教育;对学生缺乏爱心,不肯花时间、下力气去研究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因而对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讲不清楚,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不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3.师表意识不强,自身形象不佳
导致师德失范现象的因素很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教育理念陈旧,其理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框架里,只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培养,没有注意心灵的沟通。二是在利益的驱使下急功近利,缺少爱心,不会关爱学生。三是教育评估机制仍以教学效果、科研成果为核心,教师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延缓了师德建设的进程。师德形成决非一种表面的具体行为,任何一种师德表现都能折射出深层的东西,它包含着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管理观、学习观、评价观等
三、建议和对策
必须系统地、有计划地开设针对性很强地专题课。系统地、有计划地开设专题课, 应该是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基本途径和重要形式。由于继续教育的课程不同于学历达标课程, 所开设的课程应该是针对性很强的专题课。所以培训学校要针对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的目标、内容, 结合继续教育的不同层次、系统地开设德育课, 列人培养方案。这样做, 不仅为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提供了保证, 而且也扩大了广大教师适应现代政治生活 的知识和本领, 增长了教书育人, 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才干。积极发挥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的群体作用。要积极发挥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的群体作用, 要把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的目标, 交给每一位继续教育任课教师, 要求他们结合各科教学, 从不同角度来共同完成。这样做, 对学员来说, 是形成齐抓共管的群体教育力量∋ 对每一位教师来说,也是教书育人业绩的考核评估。这些业绩若能与职称晋升挂钩, 只要常抓不懈, 同时也能培养出一支好的继续教育的师资队伍来。必须由培训学校与学员所在学校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共同完成。鉴于接受继续教育的学员, 大都是在职中学教师, 大都是业余学习, 他们在培训学校的时间不长, 而且组织生活、政治学习都在原校, 所以提高广大中学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的目标, 必须由培训学校与学员所在学校互相配合共同完成, 单靠培训学校一方无法完成的。培训学校要主动将目标、内容、成绩考核办法等, 介绍给教师原单位, 请原单位积极配合, 分工合作, 齐抓共管, 在成绩考核时, 培训学校要主动请原单位领导来参加。必要时, 还应深人到原单位进行调查了解, 听取意见。这样做,既落实了对学员的目标管理, 又促进了原单位对教师的管理工作。&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是提高学员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必不可少的途径和方法。对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学员来讲, 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是提高学员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必不可少的途径和方法。为此, 培训学校要保证安排一定时间组织继续教育学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依靠社会力量对学员进行生动活泼的实例教育。几年来的实践表明,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提高广大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师德修养成效更加明显。__
四、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孟子说: “ 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 兄弟无故, 一乐也;仰无愧与天, 俯不怍于人, 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19] 在儒学尊师的眼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是君子人生的三大乐趣之一, 是一种极端高尚的事业。一个好的教师, 首先是
有教无类。教师以教育学生为天职。然而, 学生的出身、家境、智力等各方面都是有差异的。作为教师, 决不能拒绝一切有用之材。教师选择学生的唯一条件就是有学习的要求和愿望。柳宗元说
俞、扁之门, 不拒病夫;绳墨之侧, 不拒枉材;师儒之席, 不拒曲士, 理固然也。[ 20] 决不能因此而亲此疏彼, 在教育活动中有任何偏私。其次是
学而不厌, 诲人不80倦。读书学习是非常艰苦的, 而且也永无止尽。作为教师, 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水平, 就必须
学而不厌, 不厌其烦地读书和学习, 不间断地充实自己。在教育活动中要不知疲倦地教诲学生, 努力将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为有用之材。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正是教育工作的精神的体现, 也是教师伟大之所在。其三是因材施教。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反应能力、家庭环境、教育基础等各方面条件的不同, 学生所能够适应的学习方法就不同, 学习效果也就有差异, 所以说, 教育无定法。因此, 教育活动应当为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方法有别, 目的一致, 这是教育工作的一个基本规律。王守仁说:
2、思想消极不进取。一些机关干部精神萎靡,意志消沉,热衷于比待遇、比条件、比享受,不想事、不谋事、不干事;有的畏惧困难,对工作能拖则拖,能推则推,不负责任;还有的缺乏干事创业的激情、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创先争优的勇气。
3、工作漂浮不务实。少数机关干部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不愿深入基层一线,不愿开展调查研究,不愿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缺乏全局观念和服务意识;衙门作风盛行,服务态度不好,门难进、脸难看;工作效率不高,人难找、事难办。
4、纪律散漫不严明。个别机关干部慵懒散漫,对工作麻木不仁,冷淡厌烦,要求不高,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应付了事,仅仅满足于一般性常规工作任务的完成。有的上班迟到早退,上网聊天、炒股、玩游戏,有的甚至溜之大吉,玩麻将打扑克,有的干脆成伙结伴下基层吃喝玩乐,败坏了党和干部的形象。
关键词:情境德育,管理,主要问题
一、在德育目标上、内容上未能做到循序渐进
高校德育目标定位处于过于理想化的虚幻境界中, 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道德认知水平和思想、心理的成熟度。二是德育思维或内容的泛政治化。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德育中的应有之义, 但它不能代替德育。可是, 长期以来, 在学校德育中往往片面重视和强调德育的政治教育功能, 把德育当成完成政治任务的手段。三是德育视野的内向性。即德育工作中重视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 而忽视面向世界的伦理道德的教育。
二、重智育灌输、轻情境德育
德育“说起来重要, 干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和德育的智育化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一是大学的德育课程度不同的存在着被弱化的现象。有的学校和教师即使上了德育课, 也缺少明确的和科学的德育目标, 要么是为了追求知识体系的全面完整放置学生的发展于不顾, 要么是为了应付学科考试而使具有丰富教育内涵的德育内容变成了机械讲解与记忆的教条。这种“变了味”和“走了样”的德育课和德育活动已经背离了德育的初衷, 其效果可想而知。二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功能被严重地剥离, 只剩下干巴巴的学科知识讲授及其技能训练, 忽略了学科教学的教育功能。现行高校德育的弊端之一, 就是教育者忽视了只有在特定情境下, 受教育者方可将道德理念内化为道德行为这一规律, 人们总是习惯于对学生进行外在的强化灌输。没有经过主动内化过程的道德教育是肤浅的, 在实践中是脆弱的, 德育的任务、目标均没有落到实处。
三、内容老化、形式单一、管理滞后
情境德育不适应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缺乏针对性以及方法手段滞后。一是情境德育内容老化, 不能及时反映时代特点。一些德育理论不能解释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无法令人信服, 因而教师教学无信心, 学生学习没热心, 甚至产生了道德虚伪感和社会虚伪感, 从而削弱了德育的作用。二是德育手段单一、僵化、无可持续性、缺乏科学依据、缺少互动体验。三是管理系统不健全、严重滞后, 面对一些发生在学生身上束手无策的问题, 使高校学生自觉自愿地去抑制网络等不良的诱惑, 只是更多地使用看、管、压、罚等手段, 因此不仅不能有效地制止一些社会上的不良思潮和行为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还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四、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
一是把课堂教学尤其是把“两课”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作为德育的主渠道, 企图通过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来完成道德建构, 忽视了道德需求的激发、道德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尽管在理论上认识到德育是一个学校、家庭、社会协调合作的系统工程, 但实践上仍然着眼于学校德育, 似乎通过学校这个“世外桃源”的努力便可为社会输出具有较高道德素质从而能够逐渐改变社会的因子。三是学校德育总体上仍属于传统的他律型德育范式, 教育者以无可置疑的道德的先知、权威的身份出现, 对受教育者进行训诫, 要求学生听从、遵守, 并通过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的约束重点进行养成教育, 学生在情境德育中的主体作用基本上被忽略。结果导致青少年形成了只有被动的纪律感而没有主动的道德感的“奴性”意识。
五、缺乏科学、简明、有效的道德评价体系
一是过分依赖对学生的定量评价, 未能做到与定性评价真正的有机结合。尽管对学生的评价在原则上理论上都坚持定量与定性的结合, 但是, 现在的小学、中学和大学评价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最流行的方法是非“量化考核 (评) ”莫属了, 实际上是通过量化的结果给出定性的结论。这种评价虽然减少了主观随意性, 但它不可能将教育现象全面予以量化, 而且操作起来又十分烦琐, 因而具有不可克服的片面性并且诱导着学生不注重内在的修为而注重干“面子活”的行为倾向。二是情境德育评价过于笼统缺乏个性化。由于情境德育目标的整齐划一或过于理想化, 导致情境德育评价不能因人而异, 从而不能准确地判断每个学生在道德上的进步与退步及其变化幅度。三是主要依据教师评价, 缺少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的品德评定通常都是由教师凭经验、印象给出的, 而这与教师个人的素质紧密相联, 无法避免评价的主观性, 不易于做到客观、公正、准确。不仅在客观上阻止了学生道德水平的自我认识和鉴定能力的提高, 而且阻止了师生间在评价过程中的交流, 难以实现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264.
[2]范树成.德育过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44.
【受贿罪存在的主要问题】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