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成长故事(精选8篇)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生前在我们鞍钢化工总厂工作近一年(1958年--1959年秋)的时间,当时我是化工总厂洗煤车间主任。时间虽然已过去近30年了,但雷锋同志的音容笑貌和他的感人事迹,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记得雷锋刚分配到我们车间时,是我找他谈的话。当时分配雷锋同志开推土机。我和他说:“你是南方来的人,刚到北方来是有很多困难的,特别是开推土机的工作又脏又累,比较艰苦,你能受得住吗?有什么困难没有?”雷锋大声说:“我的工作请领导考虑,我保证服从领导分配。困难是有的,但我能克服,我一定把工作做好,请领导放心。”
雷锋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到岗位后,虚心向师傅们学习,不懂的地方就问,对老师傅们也特别尊敬。他的努力没有白费,这使他的技术水平提高很快,在较短的时间里,就能独立工作了。会开车以后,他看到往往由于推土机出故障,找维修工人修理要耽误很长时间,这样要影响生产的。于是,他就利用业余时间向修理工人学习维修技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基本掌握了推上机的性能和一般故障的排除方法。这样,他在工作时,一发现推土机出故障,就能及时地排除,既节省了维修的费用,又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雷锋的 这一行动给车间带来很大的反响,他的经验很快在我们车间推广起来。很多工人既能操作又能维修,成了多面手,这对生产有很大的好处。
雷锋爱护设备胜过自己的眼睛,他精心操作,又能精心维护。他一有时间就去保修推土机,从而保证了设备的完好率。他使用的推土机多次被评为厂和车间的红旗设备,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赞扬。
他很平凡:技校生, 操作工, 班组长。
他很精彩:劳模, 标兵, 金牌, 奖章。
子承父业走进吉化
1986年, 17岁, 刘玉考入吉林化工技校化工班。1989年7月毕业, 分配到吉化染料厂25号车间。
刘玉的父亲是吉化化肥厂装卸队工人, 看到儿子按自己设计的“初中毕业上技校, 技校毕业进吉化”的“人生流程图”, 如愿以偿地穿上工作服, 成为吉化人, 甭提多高兴了。
那个时候的染料厂, 设备陈旧, 工艺落后, 坛坛罐罐, 环境艰苦。刘玉所在的车间生产还原艳绿FFB, 因为有毒有害, 工人们时常是防毒面具, 大皮兜子, 全副武装, 刚刚20岁的刘玉却十分知足, 爱岗敬业, 人们总是见到他乐呵呵的在岗位上奔波、忙碌。
刘玉入厂那年, 吉林省、化工部分别做出“学吉化”的决定, 吉化公司电视有影, 报上有名, 全国各地到吉化参观学习的人, 络绎不绝, 这让刘玉感到光荣而又兴奋。
下班回家, 他跟同是吉化人的父亲谈起自己参加工作的体会:“爸, 当个吉化人真好, 真光荣!”
“儿子, 咱得当个合格的吉化人、优秀的吉化人!”
当时, 吉化党委正在组织“吉化人形象”大讨论。为了说明什么是“合格的吉化人”, 爸爸讲了“麻袋毛”的故事:“你们染料厂有个李云山, 老工人, 那真叫爱工厂, 做主人, 长年累月, 他用积攒起来的麻袋毛给厂里换回两台大解放。”
这是刘玉第一次知道李云山的名字, 也头一次听说“麻袋毛”的故事:“爸, 你放心, 不能光沾吉化的光, 我也要为吉化争光。”
从此, 李云山就是榜样, 刘玉下定决心, 要成为“麻袋毛”精神新时代的传人。
1990年5月, 进厂还不到一年。有一天, 刚接班, 氧化反应锅的法兰垫呲开了, 浓度98%的强酸夹带物料溅射出来, 刘玉毫不犹豫的冲上去, 关掉阀门, 控制险情, 避免了事故的蔓延。
衣服烧碎了, 脸又红又肿地苍了起来, 从医院回家, 母亲吓哭了:“儿子, 再有这事儿你不能上啊!”
比谁都心疼儿子, 却一直没言语的父亲生气了:“他是操作工, 他不上谁上!”
“妈, 爸说的对, 我有岗位责任, 我不上谁上?”
刘玉始终把父亲视为“导师”。他说:“我有个好父亲, 他给我人生注入的都是爱工厂、做主人的正能量。”
2013年父亲被查出肺癌, 晚期, 刘玉打算请几天假, 在家陪陪他。但是不行, 爸爸都快要把心掏出来了:“儿子, 你一天也不能请假,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你是带队伍的人, 啥时候都别忘了自己劳模、班长的身份, 尽忠高于尽孝。”
“原来咱爷俩都是吉化人, 现在我不行了, 你必须担起咱家两代人的责任, 好好干, 干出个样来。”
2015年春节, 大年初四, 父亲走了。
捧着老人的遗像, 接过老人的遗愿, 担起两代人的使命和责任, 刘玉继续演绎精彩吉化的感人故事。
尽职尽责的好工人
苯酚丙酮装置是吉化30万吨乙烯的配套工程。在“96.9”开车目标明确之后, 1994年刘玉被调了过来。
吉林石化的苯酚丙酮装置引进美国UOP技术。对刘玉而言, 从还原艳绿到苯酚丙酮, 决不仅仅是个“调动”啊, 那简直就是从封建社会一下子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从手工作坊一下子到了现代技术。
他十分震撼, 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油然而生。
在新车间、新岗位, 刘玉最佩服班长吕海波。吕海波比刘玉年长10岁, 技术过硬, 名满全厂。有一次, 精馏岗位的一台设备打不出料, 谁也找不到毛病, 美国专家来了也没辙, 吕海波瞅了瞅, 胸有成竹地说:“里边结晶了, 堵了。”
大伙将信将疑地把设备拆开, 果不其然, 哗啦一声, 大夏天却淌出一堆“冰”来。刘玉佩服得五体投地:“高手, 当工人就得这样, 给工厂长脸。”
在25号车间, 刘玉已经当了3年“岗长”。但是, 到了苯酚丙酮他必须从头做起, 从“外操”到“内操”, 从“主操”到“备员”, 20年间, 装置区里的酚回收岗位、烃化岗位、氧化岗位、分解岗位、精馏岗位他干遍了, 车间里的工艺流程倒背如流, 装置里的阀门节点了如指掌, 凭着精湛的技艺, 他从初级工, 干到高级工, 2011年考取了工人技师称号。
2008年开始, 化工市场动荡, 苯酚丙酮装置无法稳产高产, 负荷频繁调整, 给工艺带来无法承受的压力。
无法承受也得想法承受。刘玉和他的一线操作人员必须责无旁贷地担起自己的责任, 调控运行参数, 确保平稳操作, 提升质量, 降低成本。QZ—2000是一种价格昂贵的催化剂, 使用寿命3年, 但是频繁调整负荷, 势必影响其活性, 影响到产量和质量。而要恢复催化剂活性, 就必须全线停车, 进行热苯冲洗, 带来成本与消耗的巨大压力。
那些日子, 在工艺工程师的指导下, 刘玉和班组成员早来晚走, 死看死守地盯着DCS画面, 盯着AMS塔的塔板温度和焦油塔回流流量, 连续跟班分析检测1100多次, 渐进调整, 寻找最佳运行数据, 将装置的控制点优化在90%以上, 从而保证了产品质量, 有效降低了各项能耗指标, 为工厂创效106万元。
十几年来, 刘玉上班, 没坐过厂里的通勤车。无论上什么班, 无论白天晚上, 他必须比别人提前到岗1小时, 坐在电脑前, 对装置区成百上千个控制点、监测点, 逐个翻看其数据变化, 凭经验, 判断生产工艺的运行情况, 心中有数, 遇事不慌。
有一次, 在中控室精心监盘的刘玉发现C区中和酚回收单元PRU系统的流量指示有问题, 拿起对讲机通知“外操”:“马上确认一下, 我怀疑FRS-5017画面显示的进料量是假数值。”
“外操”到现场一看, 已无流量, 确实是“假数值”, 立刻处理, 没给生产造成损失。刘玉常说, 再现代化的技术也得靠人去精心管理, 这种假象如果不识破, 处理不及时, 就会烧坏设备, 酿成事故。
2011年10月, 利用大检修的机会, 厂里给装置加了一台空压机, 使苯酚丙酮产能从11万吨增长为13.5万吨。但试车不顺利, 启动就报警, 开不起来。新设备制造厂家的技术人员来了, 也没查出毛病。一直在现场忙碌的刘玉提出了他的看法:我看这像是循环水系统的自我保护功能, 是不是管线里的盲板没有打开?
一查, 果然如此, 让刘玉言中了。人们赞扬刘玉“技术过硬”, 但刘玉一再强调, 当个合格的吉化人, 技术业务得有李国才、侯德武的“矛盾乐”精神, 爱厂爱岗得有于德泉、李云山的“麻袋毛”精神。刘玉本人率先垂范, 爱工厂, 做主人, 始终是标杆, 是员工中的佼佼者。
2013年2月, 刘玉向车间“请战”, 把中和酚回收单元伴热系统改造任务承揽下来。他带领大家一口气换掉了中和单元36个老旧疏水器, 又把工艺管线伴热回水与暖风机回水合并为一条管线, 同时还组织大家清洗了蒸汽凝液罐上部的冷却器。这三招儿下来, 两个月, 为工厂创效16万元。
刘玉说:“节能降耗人人有责。工厂里, 能源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可着劲儿的用, 很多事儿其实就是个责任心问题。”
他带人把泵房的蒸汽采暖, 改为凝液回水供热, 按照零上5~10℃的标准严格控制, 在保证设备、管线安全过冬的同时, 一个月, 全车间的蒸汽消耗每班节约17吨, 每天节约50吨、每月节约1500吨, 折成人民币就是20多万元。
夏天的一个晚上, 凌晨4点, 在装置区巡检, 经过铁路专用线站台, 刘玉看到己二胺空桶参差不齐的堆放在那里, 走过去, 他想归弄归弄, 随手一搬, 感觉桶底有液体流动。一连检查了好几桶, 或多或少都有些挂壁料残留。己二胺, 进口化工原料, 一吨5万多元, 空桶没空, 就这么从眼皮底下放走了?不行!下班后, 他再次来到站台, 50多个待运空桶, 挨个“控”了一遍, 1个多小时下来, 竟然回收了价值1万多元的原料。
刘玉把他的发现跟班里的党员同志说了, 跟他一块儿回收己二胺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 空桶里倒出了化工三班党小组的“第一桶金”。当时在工厂开展“党员人均创效1000元”活动中, 他所在的化工三班人均创效8000元。如今, 这个回收项目已经列为车间党支部的“党员工程”长期坚持, 每年回收己二胺价值5万余元。
家大业大, 积少成多, 节能降耗就像海绵里的水, 只要挤总是会有的。2009年春天, 天刚亮, 站在车间控制室门前的刘玉, 看到装置区里的照明灯全都在曙光中有气无力地亮着。心想:“冬天7点钟亮天, 夏天4点钟亮天, 装置里这么多照明灯, 要是管理不好, 那得浪费多少电呐!”
于是, 他和副班长车军、运行工程师冯长满商量, 尝试着把“照明灯”纳入班组岗位责任管起来。从此, 整个装置里819盏照明灯, 被化工三班20多双“定时开关”般的眼睛死死地盯上了, 4个月下来, 节电5.64万度, 价值5万余元。
领导把刘玉班的做法在全车间推广, 使个人行为成为团队行动, “麻袋毛”精神在新时期、在他的故乡染料厂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与升华。2013年, 刘玉20年如一日点滴节约的事迹被拍成电视专题片, 获评中国石油最美一线石油工人称号。
尽心竭力的好班长
2000年刘玉被选为副班长, 2003年当上了班长, “长龄”已有15年。
也许有人会问:班长到底是个多大的“官”?他有什么权力?能管多少事?
苯酚丙酮装置占地4.5万平方米, 安装着现代化程度很高的631台设备, 21座高塔, 28个大罐, 几千条管线, 遮天蔽日, 而里面走的物料易燃易爆, 有毒有害, 当厂长、车间主任下班回家以后, 班长就是生产活动的总指挥, 他就是这片广阔天地说话算数的主宰。
2010年夏日的一天, 4点班, 晚上10点多钟, 突然风起云涌, 雷电交加, 刘玉和全班同志的神经高度紧张起来, 大家都明白, 面对这种天气的第一要务是严防“晃电”事故的发生。
在中央控制室, 刘玉操起对讲机, 面对DCS画面, 向外操、内操, 向各岗位发出“密切关注装置运行状况”的号令。按应急预案的要求, 当务之急是把全班人马“钉”在岗位上, 随时准备处理异常情况, 外操启动设备, 内操调整参数。
果不其然, 10点15分, 一道强烈的闪电划过, 瞬间断电, 装置停车, 12台泵全部停止运行。可是, 此时化学反应还在装置里继续, 一旦操作失误, 或处理不及时, 超温, 超压, 就会造成严重后果。
刘玉在指挥各个单元内外配合、尽快开车的同时, 自己一头扎进狂风暴雨, 冒着电闪雷鸣, 朝800米开外氧化单元那个反应剧烈、开车难度最大的岗位跑去, 那里有两台自动化程度很高的大型机组:冰机、空气压缩机, 他必须亲自处理, 亲自启动。
刘玉带领班组员工一起回收化工原料
当时, 从1楼到6楼, 几乎所有的泵都被“晃”停, 要完成一个操作, 至少折腾两个来回, 刘玉和他的同事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那就是尽快把装置开起来, 绝不能让“小故障”扩大蔓延成大面积系统停车的“大事故”。
在长800米, 宽400米, 高6层楼的硕大空间, 15名操作工, 纵横驰骋, 镇定而又准确地忙碌, 只用15分钟, 就让装置全部恢复了正常运行。
可是, 还没等大家喘口气, 第2次、第3次晃电又接踵而至, 两个多小时, 刘玉带领大家处理了4次晃电事故, 顺利切换设备31台次, 稳住了装置的运行状态, 避免了全线停车, 挽回了企业至少500万元的损失。
一个个操作工都成了落汤鸡, 但大家累得高兴:这一宿没白熬, 这一宿有价值, 大家共同经受了一次对工厂, 对岗位, 尽职尽责的洗礼和考验。
刘玉指挥若定的魄力与权威, 源自对装置的了解, 对技术的把握, 当然也包括对他的员工心里有底。
刘玉所带的化工三班, 始终是吉林石化、中国石油的模范集体、标杆班组。有人把刘玉班组比作新时期吉化染料厂的“黄埔军校”。十几年来, 手把手“传、帮、带”, 化工三班培养出许多技术尖子和走上管理岗位的基层干部。
刘玉有个爱徒叫车军, 1994年技校毕业, 机灵好学, 是个好苗子。刘玉一直鼓励他“再学习”:“咱们掌管着这么先进的装备, 你那点知识哪够用!”听师傅话, 小伙子拿到“大专文凭”, 刘玉还说“不行”, 2012年车军拿到华东理工大学的本科学历。在刘玉成为吉林石化“十大金牌”工人之后, 车军紧追不舍, 成为吉林石化第5届“十大金牌”工人, 同时还考上“高级技师”, 只有“技师”称号的刘玉比谁都高兴。他说:“这证明了一个真理,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杨云龙, 在苯酐车间当过多年班长, 是个“硬手”。2008年, 转岗分流到刘玉身边, 外操, 内操, 从头做起。这个人办事麻利, 闻风而动, 但刘玉强调“雷厉风行没错, 但在这么精密的现代化装置里, 不能听风就是雨, 必须思考一分钟。”经过5年磨练, 如今杨云龙也跟刘玉一样在化工一班当班长, 撑起一片天地。他说, 刘师傅让我“想好了再去”, 这对我不仅是个重要改变, 也是安全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保证。
2013年长春工业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陈刚, 入厂后, 一直放在刘玉班培养锻炼。有两次夜班, 小伙子困了, 刘玉亲切地招呼他:“走, 我带你到装置里转转。”边走边看, 边看边讲, 把困倦时刻变成了学习机会、实践课堂。陈刚说, 师傅亲兄弟一样, 用行动教育我珍惜每一天, 珍惜每一刻。
李树江, 年龄偏大, 身体不好, 转岗来到化工三班, 人生地不熟, 一直有点隔阂, 融不进这个集体。刘玉主动亲近他, 上班带他巡检, 下班一起回家, 尽量让这位老同志感到班里有温暖。一次夜班, 李师傅突然觉得头晕没劲儿, 直冒虚汗, 大家不知所措, 刘玉马上想到他有脑血管毛病, 送到医院, 诊断为重度脑梗塞。住院护理, 照料饮食, 刘玉和班里的同志全程参与, 李师傅不仅庆幸自己摊上了一个好班长, 更认可这个集体可以托付。他一再表态:“别人不愿意干的杂活儿, 我都能干。”上夜班, 他总是早来个把小时, 把食堂送来的夜餐, 每人一份, 装好, 摆好, 竭尽全力让这个班像家一样。
曾经在化工三班当工人, 现已调到关键岗位, 当上中层干部的大有人在, 陈亚军、陈启昌、姚兵、石林等当年刘玉的徒弟, 如今都成了厂里的部门领导。
刘玉说, 一个人再能耐, 就是浑身是铁, 能打几颗钉?团队的力量, 才是实力, 才是战斗力、竞争力。
基于儿童化、生活化、常态化的理念,我们着重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学雷锋教育。
一、氛围营造,渲染雷锋精神
我校远离雷锋的故乡,并且学校占地面积不大。我们利用有限的空间,在环境设计上独具匠心,建设了“雷锋广场”,分别展示历代领导人的题词、雷锋日记与格言选,以及我校少先队员首创的红领巾小事业——雷锋少年行动中心的发展情况。我们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把抽象的人物精神化作可观可感可触摸的具体的环境和活动。入学第一课,第一节队会课,第一次戴红领巾,老队员们都会带着新同学环绕在“雷锋故事浮雕群”四周,向他们介绍雷锋的故事,讲述我们自己学雷锋的故事,传递学雷锋的热情、激情,拉近雷锋与孩子们的距离。这样,我们把环境作为一种课程,让这有形的环境与教育活动融合在一起,让“雷锋叔叔”带领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求真,求善,求美。
故事是儿童成长最好的伙伴,故事也是触动儿童心灵最好的“魔法棒”。为了营造全方位的雷锋文化氛围,我校把雷锋精神化为一个个能引发孩子们心灵共鸣的生动故事,用故事去感染和引导学生。一个个平凡而又感人至深的故事成为孩子们认知雷锋精神的载体,内涵丰富的雷锋精神涤荡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灵。《立志参军》启发孩子从小就要有远大的志向,《一次义务劳动》使孩子懂得助人的快乐,《苦练》使孩子们明白,只要肯下工夫,就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孩子们聆听故事,收获的是一点一滴对自我与社会的认识与反思。
我们的校园成了一个故事园。一个故事犹如一点烛光,也许它的作用微不足道,但是润物细无声,无数次的顿悟和感动,将会渐渐点亮孩子们心头的明灯,育德养心。在这里,孩子们聆听着雷锋的故事;在这里,孩子们传扬着雷锋的精神;在这里,孩子们争做雷锋式的好少年。
二、活动激励,践行雷锋精神
活动是少先队教育引导少年儿童的基本方式。活动要打动孩子,就必须设计得有意思,既让孩子受教育,又让孩子喜欢。多年来,我们坚持践行雷锋精神,让学雷锋活动贴近儿童生活,通过精彩纷呈的活动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1.榜样激励——“雷锋叔叔”进校园
三十多年来,我校通过“与雷锋人物面对面”的活动,让榜样来激励队员自觉走雷锋成长的道路。师生数次远赴辽宁抚顺雷锋生前连队、班队,了解雷锋的生平,聆听雷锋战友的回忆。小队员们一次次寄信、打电话,向“雷锋班”的叔叔们汇报学业,讲述自己“学雷锋”的故事。
1988年,第十一任“雷锋班”班长李仕库来到我校观摩少先队员的主题队会。1990年10月下旬,第十六任“雷锋班”班长朱华来到我校看望少先队员们,交流学雷锋心得。2002年4月,雷锋生前的战友乔安山来到我校与红领巾们一起谈雷锋,说雷锋故事,并为我校题词——“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改革开放30年之际,队员们通过网络视频,与雷锋班第二十二任班长吴锡有就“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新内涵、新形式、新延续”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建国60周年之际,我校在“红领巾寻访共和国英模”体验活动中开展了“寻访雷锋班班长”活动,队员们以各种方式——电话、网络、书信,先后与雷锋班第二十三任、第四任、第八任班长取得联系。2011年,我校邀请到雷锋班第一任班长张兴吉、第二任班长庞春学和第四任班长曲建文来校,与师生们作面对面的交流。2011年,我校雷锋少年在辅导员带领下来到抚顺,亲身寻访雷锋成长的足迹。
一次次与雷锋人物面对面,让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模范”走近了学生。榜样的力量不仅在于其自身的成功,更在于其能够给予人们在人生追求、价值取向上的指导,并使人终身受用。通过“与雷锋人物面对面”活动,队员们充分感受到一个普通人的崇高精神境界,认识到雷锋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先进人物是从小事做起的,不平凡的人生是从平凡的一举一动开始的。
2.成长激励——“雷锋奖章”人人争
很多人认为,学雷锋就是做好事,因而学雷锋对孩子而言是枯燥的,无法持久的。为了让孩子们喜欢并坚持学雷锋活动,我校紧贴儿童实际,把雷锋精神化小化实,让学雷锋活动融入孩子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少先队雏鹰争章实践体系来创新学雷锋活动的载体。我们把雷锋精神细化为具体的、可践行的、可评价的知行合一的争章项目,让孩子们自己设计时尚动感好玩的卡通形象——“小小雷锋章”,如勤俭节约、保护环境的“小水滴章”,勤奋刻苦、有“钻”劲的“小钉子章”,团结合作、自觉维护集体荣誉的“小蚂蚁章”,勤劳、勇于创新的“小蜜蜂章”,顽强自信、不服输的“小海燕章”,乐于奉献、热心公益的“小羚羊章”。这一套6枚的“小小雷锋章”形象化、儿童化,很好地诠释了教育目标,规范了队员们的言行。
孩子们你学“小海燕”,我做“小水滴”,你当“小羚羊”,我是“小蚂蚁”,做到了天天有进步,人人都争章,个个学雷锋,家家喜洋洋。“小水滴”们忙碌在校园中,为我校获得“节水型”校园、“绿色学校”等荣誉立下了汗马功劳;“小钉子”们善于钻,善于挤,热爱学习,勤读书;“小蚂蚁”们团结合作,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为集体争荣誉……每年6月1日,都会有数百名的雷锋少年戴上他们心爱的小小雷锋章。队员们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高兴,老师、家长为孩子们的成长感到欣慰。
“争章”活动把学雷锋活动生活化、儿童化,孩子们喜欢这样可爱好玩的章,感到“每天进步一点点其实并不难,只要我努力,我就是小雷锋”。
3.集体激励——“雷锋中队”班班创
从雷锋的成长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出:良好的集体环境和集体生活,为个人的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了促进学雷锋、学英雄活动的常态化,我校开展争创“雷锋中队”活动。
1987年11月12日,我校诞生了无锡市第一个以“雷锋中队”命名的中队,以此为契机,我校推出了“雷锋中队”的评比机制,把学雷锋活动作为班集体建设的有效载体,尝试学校德育评价制度的改革与实践。到今年,我校已先后有一百多个中队获得“雷锋中队”的光荣称号。
在先进集体的创建过程中,我们还与时俱进,鼓励“雷锋中队”形成各自的特色文化。如“啄木鸟”中队,关注环保,不仅维护着班级、校园的整洁与美丽,还走出校园,走进社区,清扫街道,到公园捡拾垃圾袋,收集废旧电池,在太湖畔种植“雷锋林”,进行环保宣传。又如“书香诗韵中队”经典诵读持之以恒,在诵读中亲近中华经典,弘扬中华文明,与经典相伴,做美德少年。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三十多年来,“雷锋中队”不断涌现,不断成长,他们的成长启迪我们:雷锋精神是民族精神,是培养少年儿童成长的有力武器,是建立少先队优秀集体的强大动力。
小时候,不是听到大人口中“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赞语;就是听到“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的歌声萦绕在我耳际。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雷锋这个和平时期的英雄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他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乐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甘当革命的螺丝钉;他热爱集体,有强烈的主人翁精神,节俭或抢救集体财产;他平时生活简朴,却对灾区人民和有困难的战友慷慨大方;他热爱学习,工作的空闲时间都在读书思考提升自己的文化……
上初中后,我更是与雷锋结缘了,因为我成了雷锋中学的学生。在校园里,我天天都能看到雷锋的金色塑像,我经常能耳闻目染雷锋的事迹。雷锋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雷锋一直在伴随着我成长。
雷锋,那前行的路
因为雷锋,前军委副主席迟浩田爷爷为我校及雷锋纪念馆题名;因为雷锋,雷锋的战友乔安山爷爷几次来我校宣讲雷锋事迹,弘扬雷锋精神;因为雷锋,军旅演讲家田永清将军成为我校的名誉校长;因为雷锋,革命前辈王遐方爷爷来我校作了生动的报告;因为雷锋,前海军总政委冷宽爷爷、杭州雷锋纪念馆的李克孝爷爷、拍雷锋事迹最多的军人摄影家季增爷爷都参加了我校雷锋纪念馆的开馆仪式;因为雷锋,现在雷锋班的几任班长来我校作报告,宣传雷锋精神;因为雷锋,很多省市劳模成为我校德育辅导员;因为雷锋,61699部队与我校结成军民共建单位;因为雷锋,清华大学神厨张立勇老师为我班做了坚持立志成才的精彩报告;因为雷锋,北京讲师团的裴老师为我校师生及家长做了感人肺腑的“感恩在行动”的互动讲座……雷锋精神对社会的影响如此之大,有这么多的人宣传雷锋,学习雷锋,践行雷锋精神。这些雷锋精神的传人,不仅影响了社会,也给我校师生送来了温暖,他们是活着的雷锋,让我们雷锋中学的师生倍受鼓舞,更坚信了学雷锋的重要性、光荣性。
雷锋对我的影响就如一条路,一路上我受益匪浅——
当我自私的心中想为了省事儿乱丢垃圾时,我想起了雷锋,不能丢;当我懒惰的心中想抢公车座椅时,我想起了雷锋,不能抢;当我自大的心中想浪费食物时,我想起了雷锋,不能做;当我学习遇到难题想懈怠放弃时,我想起雷锋,学习要有钻劲和挤劲,不能放……
作为班长,我要向你学习,对同学要有春天般的温暖,工作要细心负责,敢于担当;作为学习标兵,我对同学学习上的疑难要尽量帮助解答;作为班上团支部书记,我要关心后进生;作为长女,我要为弟弟妹妹带好头,帮妈妈分担家务;作为雷锋中学的学生,经常应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
尽管这些我不能说都做得很好,但我一直在努力做:学习上一直是勤奋努力勇做排头兵;工作上,及时高效当好老师的助手;在家里,自觉有孝做好乖乖女;在社会,乐于参与公益活动是个好公民。
在这条路上虽有荆棘、坎坷,但我依然在不断的前进,因为我心中贮藏了雷锋精神,它伴我前行,伴我成长。
雷锋,那不灭的灯
雷锋精神在人们心中就如一盏不灭的明灯,雷锋虽已逝世50个春秋,但他的精神却传承了下来,进入了每个善良者的心扉。雷锋之花在神州大地遍地开放。
远有雷锋传人郭明义,近有夷陵好人李广佳,世上还有那许许多多不知名的活雷锋。不信,你看:
我看到一个小孩正在蹒跚学步,只见他要与大地亲吻了,这时一位青年跑来抱起小孩,他俩对视一笑;我看到一位戴着墨镜的老奶奶拄着拐棍在斑马线附近徘徊,只见一群红领巾搀着老奶奶走过斑马线,老奶奶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我看到同学拾金不昧把捡到的钱物交公;我看到同学顺手捡起地上的垃圾悄悄扔到了垃圾箱里;我看到了老师加班加点为我们备课改本,找同学谈心;我看到了军人叔叔用休息时间给我们搞军训;我多次看到并参与了我校师生上街文明劝导……这些虽然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不正说明了雷锋精神深入人心,与我们如影随形吗?
作为雷锋中学,我们宣传雷锋、学习雷锋一直与我们的学习生活紧紧相随:办学习雷锋的黑板报、手抄报;学唱雷锋歌曲竞赛;开展学雷锋、纪念雷锋主题班会;给地震灾区或残疾人捐款捐物;续写雷锋日记;开展写雷锋征文竞赛;给雷锋班写慰问信;观看雷锋电影;观看雷锋图片展;到社区慰问孤寡老人……
雷锋就如不灭的灯,不仅温暖了他人的心,还照亮了他人前行的路,他的精神将会被永远的传承下去——那盏灯,也永远都不会被熄灭,一直伴随着我成长
雷锋——大海中,一滴水珠洋溢。公而忘私人本道,粉身碎骨心皎洁。日记抄,字字出心头,言行一。向雷锋叔叔学习!向雷锋叔叔致敬!
雷锋,一个闪着金光的名字,一个被人们传颂的英雄。他如春雷,唤醒了辽阔的大地;他如春雨,渗透了亿万人的心。
雷锋曾说:“要学习,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学习。每天早晨,当我留恋暖暖的被窝时,我就想起这句话,会立刻穿衣起床,进行晨读。每天晚上,当我昏昏欲睡时,我就想起了这句话,会立刻打起精神,继续学习。星期天,当同学们像一只只飞出去的小鸟,在大自然畅游,在电脑桌前游戏,在亲戚朋友家享受温情,我却依然坐在书桌前埋头苦读、奋笔疾书。因为我明白: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获得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妈妈说:雷锋是月亮,是盏指路的明灯;爷爷说:雷锋是太阳,能照亮世间每一个角落;而我要说:昨天是雷锋,今天该是你我。我会在公交车上给老幼妇孺主动让座,让他们不那么辛苦;我会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使我们的环境更加美好;我会扶起摔倒的小朋友,为他们擦去伤心的泪水;我会热心为同学解答疑惑,与他们共同进步;我会积极为灾区,为希望工程捐款,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我会„„
没了小桥流水,哪来的诗情画意;没了湛蓝天空,哪来的彩云追月;没了雷锋精神,哪来的和谐校园!
校园如同一个五味瓶,包含着酸甜苦辣咸,每一种味道都为我的人生之路铺上了一条黄金地毯。
看!蔚蓝的天空和洁白的云朵与天上飞翔的白鸽交谈着,碧绿的大地和旺盛的冬青树与地上青青的小草讨论着,校园中的一切都是那么快乐、那么和谐。
听!同学们高声齐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那气势澎湃激昂,那歌声撼人心腑。
闻!一朵朵花儿都排列的那么整齐,它们娇艳欲滴、芳香扑鼻!每进校园,总会有一股清香使同学们的脚步不禁停顿,上帝都给了花儿营养的雨露,让他们茁壮成长!
三月,雷锋月。同学们都想着怎么给予别人帮助,怎样构建和谐校园。每一位同学都不甘示弱,纷纷讨论着自己的想法,老师欣慰的眼神仿佛充满了希望。
校园公演栏里面贴上了许多关于雷锋榜样的文章,还清楚得记得那次课间看到的一篇文章:2003年2月22日下午,一艘从辽宁旅顺发往山东龙口的客轮在途中发生故障,船体快速地倾斜情况万分危急,船上的81名乘客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彻骨的寒冷和死亡的恐惧紧紧地包围着每一个人,妇女和儿童在哭喊着救命。危急关头,救援船及时赶到,并放出第一只救身艇。此时此刻,谁先下到救生艇,谁就脱离了死亡的威胁,多在为船上呆一会儿,就意味着多一份危险。在这生死考验面前,轮船上的人们并没有发生争执。所有的船员一方面镇定的安慰穿上惊慌是错的乘客,一方面积极指挥大家有秩序的逃生。乘客中的成年男子自觉地让妇女和孩子先走,并协助他们登艇。大海无情人有情,在海难的考验面前,大家表现出的人性之美将永远地留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是啊!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如果你是一盏明灯,就为迷茫的人带来光明。
故事具有无穷的魅力, “润物细无声”, 那些生动形象, 蕴藏着人生哲理的故事会深深地吸引孩子, 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或震撼, 让他们受到熏陶或感染, 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一、故事储备自主化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使故事源头不枯竭, 才能在需要的时刻信手拈来, 点石成金。因此, 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故事储备, 使故事讲之不完, 用之不尽。
一开始主要是我给孩子们讲故事, 久而久之, 我感到精力和时间都很有限。于是, 我想到最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何不让孩子自己学会寻找故事, 让更多更好的故事之星在他们的心头闪烁呢?这不是一种很好的自我教育吗?
生活处处皆故事。网络、电视、报刊杂志, 日常琐事……都可成为故事的源泉。
1. 引导孩子自主积累。
我引导孩子们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 注意收集各方面有价值、有针对性的故事, 并做好分类整理。这样坚持下来, 每个孩子都有了自己的一个故事库, 其中的故事内容各异, 精彩纷呈, 有关于名人榜样的故事, 有关于勤奋学习的故事, 有关于文明礼仪的故事……孩子们阅读、收集的过程, 就是一次自我教育的过程。
2. 发现生活中的故事。
我还引导孩子们做生活的有心人, 仔细观察, 练就一双慧眼, 去发现生活中具有教育价值的故事材料, 随时捕捉。一次, 一个孩子发现他家停靠在小区里的车辆被谁无故划伤了, 便写成了一篇故事《谁动了我家的汽车》, 对这种不文明的行为进行了揭露, 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孩子们听后很有感触, 各抒己见, 提高了自己的道德认识水平。
写班级故事更是孩子们乐此不疲的事。一个个班级故事鲜活生动, 如初发芙蓉, 自然可爱。《都是眼镜惹的祸》《野蛮女生和斯文男生》《课堂上的“不速之客”》……单看题目就妙趣横生。
忠实记录班级生活, 在写班级故事的过程中, 孩子们袒露真实的内心世界, 主动积极地思考自己及他人的行为, 不仅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高了他们的思考力和判断力, 同时在日积月累中还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真是一举多得。
二、主题内容系列化
以往, 我们的故事是单个的, 有些随意, 虽然有一定的目的性, 但缺乏内在联系。为了让教育具有可持续性和针对性, 更深入一些, 更扎实一些, 我们精心筛选了故事内容, 做成了主题化系列。如传统节日故事系列, 社会上的热点故事系列等等。
我还根据孩子们成长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些思想动态, 因材施教, 用典型的故事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
针对现在有些孩子只懂得享受, 不懂得付出的现象, 我们进行了“感恩父母, 与爱同行”主题系列故事教育。从《孟母三迁》到《藏羚羊的跪拜》, 从《暴走妈妈》到《孝心女孩孟佩杰》……孩子们深受触动。在这一个个充满深情的故事中渗透教育, 化无形为有形, 变僵硬为生动, 既直接形象, 又易于被孩子们接受, 促使其反思, 并将新的认识内化为自身的良好行动。
为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和担当意识, 我引导他们写下“我是班级小主人”系列班级故事。这样的教育看似无声, 却胜有声。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文明的呼唤》、《梦想的翅膀》、《让快乐绽放》、《今天你光盘了吗》……一系列主题故事应运而生, 悄悄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
三、分享形式多样化
浩如烟海的故事, 有限的时间, 怎样分享, 怎样让孩子们的兴趣保持长久不衰, 怎样才能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为此, 我做了一些积极的思考和尝试, 力求故事的分享形式灵活多变, 讲究创意, 寓教于乐。
1. 评选“故事大王”。
利用每天的晨会时间, 让孩子们进行故事接力赛, 每天一人讲故事。看谁的故事讲得精彩, 有意义, 有价值。每周五下午放学前进行一次“故事大王”的评选。为了当选, 孩子们无不是精心准备, 非常踊跃。
2. 分角色表演故事。
依据自愿组合的原则, 孩子们自己寻找合作伙伴, 做好分工, 一起演绎故事, 力争有创意, 有特色。为了取得与众不同的效果, 孩子们在表演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精心策划。有的还自己动手制作了道具, 准备了服装。在这个过程中, 孩子们不但从故事中受到教育, 还懂得了竞争与合作, 学会了合理分工, 互相帮助, 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3. 班级博客分享故事。
在班级博客里建立“让故事说话”专栏, 大家共同分享故事, 从中得到启迪与教育。为了吸引孩子们主动参与, 我们建立了有效的评选和激励机制, 还开展了“晒晒我的故事”等活动。
4. 随机点播。
孩子们在故事中成长, 将一个个故事珍藏在心中, 班级弥漫着浓厚的故事气息。他们会随时随地用故事去教育影响身边的同学。如有同学犯了什么错误, 就有孩子主动上前, 一本正经地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待他故事讲完, 那个犯错的同学一般都会默默地低下头……这一招还真有效, 我们美其名曰“随机点播”。
5. 班级板报展示。
近四十年寒来暑往,庄仕华用自己的执著和真情,在新疆大地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颂歌。医院楼道墙壁上一万多面绣满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塔吉克、藏族等各种文字的大小锦旗,层层叠叠,都述说着庄仕华对患者的大爱,也展示着老百姓从心底对“当代雷锋”的认可。
人物故事
求助信解决燃眉之急
2011年1月26日20时,离过年还有一星期,70岁的朱凤英终于如愿以偿住进新疆武警总队医院,准备做手术了。摸着病床上的白色床单,朱凤英仍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由于家庭生活拮据,患有胆结石的朱凤英一直无法到医院治疗,无奈之下,朱凤英的女儿刘爱霞给庄仕华写了一封求助信,没想到还真解了一家人的燃眉之急。
朱凤英家住乌鲁木齐市七道湾路附近,老伴是名煤矿工人,2005年因脑梗去世。如今,老人和女儿刘爱霞、孙女相依为命,一家人都靠刘爱霞每月1300元的工资过日子。
2010年下半年,朱凤英发现自己脑袋左侧总是一阵阵的胀痛,到12月时,腹部两侧也不时地疼。老人怕花钱,就忍着没给女儿说。直到2011年1月,刘爱霞发现母亲有些不对劲,忙带着母亲到医院检查。结果令一家人大吃一惊,老人不仅患有脑梗,而且胆囊里还有两个结石。
为给母亲治疗脑梗,刘爱霞已经借了两万多元,胆结石更没钱治了。为此,她只能偷偷抹眼泪,同事知道后,给她出了个主意:听说武警医院胆结石治得好,院长庄仕华还是个热心肠,要不你给他写封求助信试试。“天下还有这样的好人?”刘爱霞抱着试一试的心情,给庄仕华写了封求助信,庄院长,“ 我们家住本市,但很贫困,母亲得了胆结石却无钱医治,希望医院能够减免相应的费用……”
一天、两天、三天……一个星期过去了,就在刘爱霞绝望时,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你是刘爱霞吗,我这里是武警医院……简单询问病情后,对方说:钱不够不要紧,最重要的是先治病,明天就来住院吧。”电话“挂断后,刘爱霞不知道电话那头到底是谁。
2011年1月20日,刘爱霞带着母亲来到了医院,当她说明来意后,医护人员马上给她安排了病房。随后她按照那个电话号码拨了过去,电话那头说,这是庄院长的办公室电话,他正在给患者做手术。为了当面向恩人道谢,刘爱霞在手术室门口等了5个小时,后来她一打听,才知道院长当天有28个手术。“先做检查,尽快做手术。”庄仕华表示,治疗费、手术费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无法减免,但他会号召整个肝胆中心的医护人员进行捐款,并当即决定自己带头为朱凤英母女个人捐款1000元。
看到这一幕,朱凤英哭了,“好人啊,没有你我这病就没指望了。”庄仕华却浅浅一笑,“我们是军人,这都是我们分内的事。”
瑞瑞会叫“爸爸,妈妈”了
“孩子能恢复到这个程度,多亏了庄院长和总队医院开展的干细胞移植术,不然我们家就彻底完了。”这是瑞瑞父母的心声。
3岁的瑞瑞是一个乖巧的孩子,全家人的宝贝。然而,一个意外,给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罩上了一层厚厚的乌云。
2010年底的一天,小瑞瑞和平常一样起床,但不久就哭闹着说头疼,很快就不能控制身体的平衡,摔倒后头部撞击到硬物。焦急的父母将他抱在怀中,大声地呼喊,可瑞瑞却没有任何反应。家人立即将瑞瑞送到医院抢救,CT的结果显示:左侧小脑出血。
这犹如一道晴天霹雳,令瑞瑞的父母手足无措。因为这么小的脑出血患者实在少见,医生在最短的时间为瑞瑞进行了手术。原以为血肿清除术后,病情可以稳定了,没想到复查时,CT显示瑞瑞脑部再次出血,生命垂危,这等于宣判了“死刑”。全家人顿时陷入了绝望,只剩下悲痛的哭泣。
瑞瑞是全家的希望。一家人都坚持不放弃,期待奇迹的出现。此后留置在重症监护室的瑞瑞,吃饭靠鼻饲,呼吸靠呼吸机维持,导尿管、输液管、监护仪的各种管线,维系着瑞瑞脆弱的生命。幼小的生命,经受着如此巨大的折磨和考验,让医护人员和家人看到后都揪心和悲痛。随后的高压氧舱和物理康复治疗,让瑞瑞的病情渐渐稳定了。可几个月过去了,小瑞瑞依然昏迷不醒。
再次绝望的家人在朋友的介绍下,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武警新疆总队医院神经外科咨询,恰巧碰见庄仕华院长和前来指导干细胞移植的武警总医院安沂华主任。安主任在询问病情、认真看了片子后,告诉瑞瑞的父母:有治好的希望。这个天大的喜讯,犹如一针强心剂,让瑞瑞的父母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们马上把瑞瑞转到了武警新疆总队医院,之后的1个月内,瑞瑞接受了4次干细胞移植治疗,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慢慢地,饮食、睡眠都规律了,烦躁哭闹消失了。
干细胞移植治疗2个月后,2011年5月1日,发病6个月的瑞瑞开口叫了“爸爸、妈妈”,并在家长的辅助下,可以迈步走路了,这让在场的每个人都由衷地为瑞瑞感到高兴。瑞瑞的家人无法掩饰内心的喜悦,一个劲感谢庄院长。“为各族患者解除病痛,光有好的态度是不行的,还必须要有先进的技术;服务各族人民,光靠一个科室一个人也不行,全面发展、全员参与才是最重要。”2010年以来,在庄仕华的提议下,医院在武警总医院的指导下,筹备成立干细胞移植中心。目前已为30名患者解除了痛苦。
一条圣洁的哈达
2013年2月7日,蛇年春节前,青海玉树曲麻莱县藏族牧民西然江永得知庄仕华院长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特意打来电话祝贺,并表达了全家人对他的感激之情。2008年,西然江永的妻子、两个女儿以及外甥都患有胆结石,本想着在当地做手术。但看到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播出的庄仕华真情为维吾尔族老大娘帕塔木汗一家人解除病痛的事迹,西然江永被这位肝胆专家的爱民之情深深地感动了。他通过电话与武警新疆总队医院肝胆外科取得了联系。2月17日,他带着妻子、女儿乘汽车转火车,历经5天4夜千里迢迢来到了总队医院。医护人员热情接待了他们,并很快为他们办理了住院手续。刚刚走下手术台的庄仕华听说西然江永一家来到后,立即赶到病房看望他们。为方便西然江永照顾母女俩,庄仕华还特意为他们一家安排了一个两人间病房。
2008年2月19日,庄仕华为母女俩成功进行了手术。术后第二天早上,庄仕华就带着早餐和鲜花来探望她们,嘘寒问暖,这让西然江永一家心里觉得热乎乎的。女儿索南达吉激动地说:“为了让妈妈和我得到最好的治疗,父亲执意要带我们到遥远的新疆找庄仕华看病,亲朋好友包括我都不理解,但现在看来,父亲的选择没有错。”
一个星期后,西然江永的妻子和女儿即将康复出院,庄仕华提前为他们购买了返程车票和路上食用品,并把他们送到了火车站。临离开医院时,西然江永把辗转了几个地方才买到的洁白哈达,用藏族人特有的礼节献给了庄仕华。
回到青海的家里,庄仕华对他们的关心并没有中断,经常打电话问候,并叮嘱他们康复的注意事项。西然江永的妻子和女儿身体恢复的状况非常好。他的大女儿卓玛拉措和外甥才仁多杰了解情况后,也想来新疆找庄仕华做手术。西然江永心里总觉得这样会给庄仕华院长添麻烦,不好意思再开口。就在这时,庄仕华打来了问候电话,于是他就顺便提起了这事。没想到,庄仕华依然非常热情,让他们尽快起程来新疆,及早解除病痛。
2008年4月14日,西然江永又带着大女儿卓玛拉措和外甥才仁多杰来到了医院,再次得到了庄仕华和医护人员为他们提供的热情服务,体味了藏汉一家、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所带来的关怀和温暖。他和家人满怀深情为庄仕华敬献了洁白的哈达,赠送了用藏汉文字书写的锦旗:“不分民族与贫富,以救死扶伤为己任;没有节日与假日,以他人之乐为己乐”。
解读:
【雷锋成长故事】推荐阅读:
雷锋伴我成长11-05
“雷锋精神”伴我成长作文11-19
校外教育征文——雷锋精神伴我成长06-22
《同上一堂课:雷锋伴我成长》观后感09-14
《雷锋小故事》日记11-02
身边的雷锋故事12-30
故事稿:学雷锋的故事01-14
读雷锋的故事有感10-20
雷锋的故事观后感07-19
读雷锋的故事有感作文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