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
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
——访中国伦理学会会长罗国杰教授
金东禹/吕守民
【专题名称】精神文明导刊
【专 题 号】V6
【复印期号】2002年09期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在全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反响,《纲要》把道德建设作为“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从治国方略的高度强调了道德建设在当前的突出地位。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我国当前发展先进文化和建设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此,我们特地走访了我国著名学者、中国伦理学会会长罗国杰教授。现将罗国杰教授对深入理解和贯彻落实好《纲要》精神的阐述整理如下: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在每个方面、不同层次以及各个环节,都要努力体现它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罗国杰教授认为,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是贯穿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始终的一条主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在每个方面、不同层次以及各个环节,都要努力体现它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中,为了更好地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际关系,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方针和原则,如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尊重个人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的原则、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的原则、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和价值导向一元化的原则、道德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等等。只有如此,才能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一种新型的平等友爱、团结互助、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社会主义道德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又积极作用于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并以其自身的特有功能影响、激励和促进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因此,要从“治国安邦”的高度来认识建立道德体系的重要性,把道德和法律的相辅相成、道德对社会发展的稳定作用作为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立足点。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并不是与一般的市场经济相适应,而是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罗国杰教授指出,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能否达到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经济发展、体现时代精神的关键。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并不是与一般的市场经济相适应,而是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受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约的一种市场经济。它既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的特性,遵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同时又有自己的特殊规律。从市场本身来看,它在社会生活中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进步、效率意识的加强、资源配置的合理、人的主体性的增强和道德的进步,同时,市场商品交换的法则也容易侵蚀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领域,引发见利忘义、权钱交易,导致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和互助精神、奉献精神的减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在形成、发展、完善和规范的过程中,因此,我们所要建立的道德体系必须促进市场经济有利的一面,避免市场的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必然带来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会趁机而入。这些都是我们道德建设的新课题。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是一项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性工程,要通过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立,化解新矛盾,解决新问题,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道路顺利前进。
要深化拓展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基本要求的理解和认识,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
罗国杰教授说,在建立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基本要求的理解和认识,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
为人民服务作为核心、集体主义作为原则,贯穿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始终,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使这一核心和原则发挥强大的辐射作用,既能在适用范围上涵盖社会所有的不同群体、不同场合和各种不同的职业,又能在要求上分出高低不同的层次,循序渐进,从着眼多数和激励先进出发,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引导所有公民自觉地遵守基本道德规范,并不断向道德的更高要求攀登。
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不仅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要求、对先进分子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每个公民不论社会分工如何、能力大小、职位高低,都能够在本职岗位上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这也就是说,一心为公、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顾全大局、先公后私也是为人民服务。任何一个公民为谋取个人正当利益的劳动,只要能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服务社会,同样也体现着为人民服务的要求。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调节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但在实施中也有不同层次的内涵和要求。共产党员、革命军人、先进分子必须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同时,顾全大局、以集体利益为重,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也是集体主义思想的体现。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只要能够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维护国家、集体利益,遵守国家法律,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这也是符合集体主义要求的行为。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和爱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它们也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和层次。必须把这些基本要
2求贯穿到社会道德生活的三大领域,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之中,并使这三大领域中的具体道德规范能够适用于所有的群体。
建立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领域的道德规范,并付诸实施,是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罗国杰教授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由一系列道德规范所构成的。建立各种道德规范并付诸实施,是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从不同层次来看,有共产党员的道德规范、共青团员的道德规范、革命军人的道德规范、公民的道德规范等。一个社会道德风尚的转变和道德素质的提高,总是由先进分子倡导,从而影响到一般老百姓;总是由上到下,由领导到群众。因此,建立完善的先进分子的道德规范,并促其身体力行,是改善社会道德面貌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应根据全体公民道德素质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力求有效地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水平。
从职业道德来看,除了有全国统一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外,还应当针对各种具体的职业,制定不同的道德规范。如工人的道德规范、农民的道德规范、教师的道德规范、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规范、医务工作者的道德规范等。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职业的分类也愈来愈细,因此相应的职业道德也必然愈来愈多。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培养所有从业人员的敬业精神,是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和谐社会与政府经济职能的关联性
1. 和谐社会对政府经济职能提出新的要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谐社会的标准是政治上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文化上要倡导并发展有效的诚信文化, 经济上要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2]。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要求中国政府经济职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减少过多干预, 按和谐社会的标准分清各项职能界线, 界定其作用程度, 调整经济职能体系的内外结构, 以便对资源进行重新合理配置, 实现经济活而不乱、竞争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政府才能成为既促进经济发展又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推进器。
2. 政府经济职能的良好履行为和谐社会的实现提供保障。
建设和谐社会的条件很多,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政府职能的转变要到位, 没有政府, 就没有和谐社会的建立。因为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是经济的和谐发展, 而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为经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也就是说政府不仅要有行政职能, 更要担负起相应的经济职能, 从而为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提供条件, 创造良好的环境。
3. 和谐社会的经济标准使政府能找出自身经济职能体系的不足, 不断促进政府经济职能体系的完善。
党的十六大把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确立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大职能。这些经济职能是合理的, 关键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与和谐社会的标准, 去分析当前中国体制改革进展不快进而对公平与效率关系处理不当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滞后、体系结构混乱以及经济职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造成的。主要表现为中国政府在建设与执行以上四项经济职能过程中不管是微观与宏观方面一直都存在“越位”、“错位”和“缺位”三大问题, 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些矛盾也暴露出来。因此, 我们应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 建立和完善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行协调、灵活高效的政府经济职能体系, 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二、中国政府经济职能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 政府职能越位问题。
政府职能越位是指政府做了不应该由它做的事情, 表现在政府职能突破了政府与市场、企业和社会的合理边界, 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情, 导致垄断和不公平。主要表现为首先政府职能与市场功能不分, 指政府代替市场去配置与私人物品相关的资源, 包括不合理的行政审批过多过滥, 政府自身还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 工作缺乏透明度。其次政府组织与企业组织不分, 指政府变相经营企业, 甚至承担和不放弃应当属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 政府通过有关部门干部任免、项目审批、质量评定等方式干涉企业内部的各项微观活动等等, 影响中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进程。第三是政府组织与社会中介组织不分, 政府通过主管、挂靠、指导等方式直接介入各种协会、社团、自治组织的内部管理与运作事务, 使它们直接或间接处于政府组织的附属地位和控制之下, 难以真正依照自我管理、约束和发展的原则成长发育, 阻碍了中介组织在公共服务中地位的形成和作用的发挥。第四政府组织与事业组织不分。两者的混同在实际中既有使用事业编制的行政机关, 又有使用行政编制的事业机构, 有的承担一定的行政职能变成行政部门的延伸, 导致事业组织常成为政府机构精简的“收容站”, 而且为政府组织越权行使非分职权提供了组织上的条件[3]。例如, 证券市场监管体系还很不完善, 仍然带有政策市的性质。
2. 政府职能的错位问题。
政府职能的错位是指政府没有做好应该做好的事情, 行使了不该由政府行使的职能, 在对政府职能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和改革时期, 这个问题更加突出:政府职能分工定位上存在交叉和混淆的情况, 即同一层次的政府部门之间和在不同层次的政府之间的职能重复交叉设置及财权和事权不统一等。第一从纵向看, 既有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职能越位, 也有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职能越位。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例如, 在土地等资源的管理上, 较多的情况是下级政府和地方政府越位较严重, 而在人事、机构管理方面, 大多是上级政府越位。第二从横向上, 主要是各级政府部门职能交叉、重叠, 职权划分不清楚, 互相推诿扯皮, 经常发生政出多门的问题。第三从条块关系上, 既存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超越职权干预下级政府管理事务的现象, 又有下级政府超越职能干涉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业务的现象。
3. 政府职能的“缺位”问题。
政府职能的“缺位”指政府没有做它应该做的事情, 就是说中国政府在市场失灵的领域要做的事情很多, 应该负有责任的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没有很好地履行[4], 一直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做, 即在某些公共领域失职了。具体表现在:
(1) 最基本的公共物品供应无法完全保障。例如, 基础教育存在很大的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教科文组织提供的一个经验数据, 发展中国家财政占GDP比重达到25%以上, 教育要占GDP的4%, 也就是占到财政支出的1/6。而中国2006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为3.01%, 中国离4%的目标还有差距。类似应由各级政府提供的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公交、自来水、电力、天然气供应等公共服务, 仍然不能满足企业和公民的需要。应由政府提供的邮政、铁路、水利、生态环境和必要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力度不够;应由政府负责的市场规则不完备, 信用制度不健全, 还未形成市场自动调节机制。 (2) 社会管理出现了许多空白, 从而导致了一些社会不公正和社会不和谐。最主要体现在收入差距不能缓解的问题上, 其根本原因在于税收制度不够健全。国家虽然通过一些税收改革在逐步缩小不合理差距, 但更重要的是政府必须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如近年来不断出现的问题食品等, 都暴露出中国社会管理职能严重滞后的问题。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一是中国长期以来偏重经济增长, 政绩考核体系的不科学, 忽视人的创造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法律体系的不完善更加导致法制的制约力不够, 形成政府缺位、越位、错位并存, 从而导致资源的浪费与短缺并存, 因此, 美国经济学家钱颖一针对中国的改革历程认为, 中国应选择有限且有效的政府, 以取代过去的无限又无效的政府。政府应该在功能上“有进有退”。该退的地方一定要“退够”, 政府应尽量退出市场领域, 比如放松对企业的管制, 给企业充分的自主权;该进的方面要“进足”, 政府同时要加强对某些经济活动的参与和监管, 比如加强金融监管等。
三、构建现代政府经济职能体系的基本思路
目前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政府经济职能体系是绝对标准的, 但不同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经济职能范围及实现方式又不尽相同。因此从层次上看, 可以将政府经济职能分成三个层次:一是战略引导职能, 二是宏观调控职能, 三是微观监管保护职能。通过法律的形式适当区分职能, 将决策部门的相近职能集中化, 执行部门综合化, 机构层次扁平化, 同时落实到具体部门。才能构建符合本国国情并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合理和完善的政府经济职能体系。
1. 从全局上执行战略引导职能。
党的十七大明确强调了国家计划的导向性问题, 计划是指导性、战略性、预测性的, 以实现市场与计划在更高层次的综合。刘国光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计划”的[11]。因此, 政府的经济职能的首要任务是研究和制定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只有加强对影响经济全局重大问题的研究, 正确判断国际环境的变化趋势, 才能从统筹城乡、统筹地区、统筹经济社会、统筹人与自然相和谐、统筹国内经济与对外开放的高度, 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中长期发展战略, 把经济增长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 使国民经济能够在较长时期保持快速健康增长,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5]。各级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全国统一的产业政策, 结合本地实际, 制定区域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战略和规划。除此之外, 地方政府及由专业经济管理部门转化成的行业协会, 还应通过信息搜集、处理和发布等手段, 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 有利于全国社会资源的统筹与规划。这样政府只管宏观, 微观由市场去做, 政府职能分明, 才能改变越位、缺位、错位问题。
2. 从宏观方面强化平衡协调职能。
所谓平衡协调职能是指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利率机制、汇率机制等宏观经济政策和杠杆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 控制经济非理性发展, 平衡国内外经济, 以达到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政策目标[6]。西方国家政府十分注意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和综合协调职能。例如美国的总统府, 英国的内阁委员会、财政部, 法国的总统府、经济计划厅等, 都是承担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职能的重要部门。中国自改革以来, 历次宏观调控取得一定的效果可以看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性。正如弗里德曼所言:“政府的必要性在于:它是竞争规则的制定者, 又是解释和强制执行这些已被决定的规则的裁判者。”[7]现阶段在宏观方面补上缺位, 改变错位的重点是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 综合运用公共收支政策调节宏观经济运行和收入分配, 更加关注民生。将资金更多地投向长期处于“瓶颈”的社会事业。实现公用事业领域“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科学化管理、优质化服务”的改革目标。同时向西部农村倾斜, 加大中央财政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 解决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实际问题。
总之, 政府经济职能的宏观层面就是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进一步消除不稳定不健康因素, 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只有宏观上增强政府的主导、协调与驾驭能力, 才能构建一个有力和有效的政府。
3. 从微观方面执行监管职能, 强化对企业和消费者的保护。
政府经济职能的微观层面是指通过立法规范个体与社会经济生活的行为方式。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对微观经济履行消极规制的职能, 即政府通过法律和法规形式进行有规定的管理, 为微观经济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
(1) 减少对经济的直接行政干预, 做有限政府。首先弱化微观管理职能, 缺位的要强化, 错位的要转变, 越位的要退出, 实现政府职能和市场职能分开、政企分开、政社分开、政事分开。现在世界各国政府改革的一个大趋势是由社会中介和市场来承担政府退出市场能调节的领域, (1) 或实行公共事务管理民营化, 将公共服务或部分政府职能委托给民间团体或私人管理。如日本政府将清洁卫生、维修公共设施、修建学校等社会公共事务委托给地方自治体、民间团体或私人管理, 除社会福利设施外, 其他社会公共事务委托管理面达80%左右。美国大约有35%的地方政府让私营公司负责收集城市垃圾, 42%的地方政府使用私营企业经营城市公共汽车系统[8]。当前中国通过培育和规范中介组织, 明确各类中介组织的职能和职责。取消行政性垄断, 割断社会中介组织与政府部门的利益关系。使政府从微观经济事务中解放出来, 集中精力抓好宏观管理。其次重新划分与调配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财权[9], 给地方政府相应的财权来有效保障事权, 使二者相匹配。建立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政府与市场要逐步形成比较和谐协调的互相配合机制。 (2) 加快制定各方面的法律法规, 强化保护职能, 做有规政府。借鉴立法比较完备的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 他们运用法律干预和调节的范围已经十分广泛, 几乎到了有需要就有法律的地步。美国学者奥肯说过“市场的运行事实上, 日常生活亦是依赖于政治制度的各种强制性权力。国家运用这些权力, 建立并保障市场上的权力, 直接提供某些基础的服务, 并间接地创造出信任、理解和有安全保障的环境, 这对企业日常生活是生命攸关的。”[12]东亚的经验表明, 依法治国比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更重要。首先强化各种产权保护, 通过政策引导和信息提供等手段, 帮助企业规避风险,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特别是严重影响中国投资环境和企业竞争能力的不合理、低效率的项目审批制度。只有摆脱了大量微观审批事项的政府, 才能集中精力搞好宏观调控。其次, 对产品进行质量规制。针对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等信用问题, 偷税、逃税、骗税、走私, 建筑领域弄虚作假、工程质量低劣等严重问题[10], 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打破行政垄断, 打击各种违法乱纪、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防止企业相互勾结, 形成价格联盟, 保证各种食品的安全, 保护消费者利益。
综上所述, 政府经济职能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逐步深化、完善和渐进的过程。要根据经济发展本身所处的阶段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国情以及面临的国际形势来相机决策和适当调整, 使政府成为本国经济发展的服务者和保障者, 从而有利于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特别是对加强政府经济职能提出了新要求。从和谐社会与政府经济职能的关联性入手, 阐述中国目前政府经济职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针对存在问题从全局、宏观和微观三方面初步探讨构建现代政府经济职能体系的基本思路。这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和谐社会,转变政府职能,经济职能体系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2008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红旗大参考编写组编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参考[M].北京:红旗出版社, 2006.
[3]马庆钰.关于中国政府职能体系的解释[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3, (5) .
[4]李明.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政府职能体系[J].行政论坛, 2007, (5) .
[5]刘文俭, 姜亦凤.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定位及其实现[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 .
[6]路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经济职能[J].现代商业, 2008, (2) .
[7]郭蓓.中国政府经济职能现状及完善方向[J].知识经济, 2008, (8) .
[8]王秀云.城市建设管理中的公私合作[J].中国城市经济, 2007, (4) .
[9]邸丽.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政府的经济职能[J].辽宁经济, 2008, (6) .
[10]高萍.经济发展新阶段政府经济职能的创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11]刘国光.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计划与市场关系的变革[J].财贸经济, 2008, (11) .
由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得知,要使一个复杂组织系统具有较强的自适应性,就必须是一个开放系统,并引用负熵流,同时具有良性的非线性放大作用,使系统具有自组织性,能够不断地在较高的水准上达到新的平衡。企业作为一个复杂系统,要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就必须通过培训、对外交流、引进人才等激发企业活力的手段,引入适应企业生存发展的信息、知识、人才和观念,同时调整优化集团内部运作机制,在管理和业务流程上形成良性循环,使企业具有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环境的能力。培训体系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不可或缺。
培训体系即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系统的、与企业的发展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相配套的培训管理体系、培训大纲体系以及培训实施体系,这三个主要方面把企业培训工作的输入、设计、加工、检验、输出等过程严格有机地连成一个整体。
一个有效的企业培训体系,尽管管理循环PDCA四个环节相同,但由于企业的特点导致其培训体系在形式上截然不同。
二、赛特集团培训体系
赛特集团经过20多年的风风雨雨,建成了一个以服务业为中心,以商业管理、物业管理为基础,跨行业、跨地区、多元化、国际化发展的现代企业集团。她由赛特集团有限公司和成员公司以及若干家商业、物业管理机构共同组成。
由于日本八佰伴服务理念和管理模式的介入,使赛特在起点上就迈出了行业领先的关键一步,加之后期的中西方交融的企业文化,使赛特的各级员工以敬业、认真、好胜的工作态度在业界著称,几百名管理人员成为赛特输出管理的人才库。但是,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使赛特集团越发显露出服务行业人员知识结构的弱势:历史原因造成的各级管理者学历层次不能与高科技企业抗衡,七八十年代的学历教育知识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部分中高级管理人员、特别是中级管理者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亟待提高。
这里的学习能力不单是指课堂上对面授内容的接受程度,更多的体现在工作中主动将理论用于实践以及将经验升华为理论的行为,使其在工作中不断进步、不断创新。
我们知道:企业的兴衰和个人价值的增减,正如专家所说“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如何更有效的提高企业和个人的学习能力及自适应能力,如何使企业发展与员工职业规划有机结合,如何促进赛特用人机制有效开展,如何强化“不学习不行、不会学习不行、学习不下苦功不行”的学习氛围,成为赛特集团培训工作的关键问题。
(一)总体思路
面对赛特的特点,集团公司深化培训改革,扩大培训规模、加大培训力度、递进培训深度,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此,提出了培训工作的总体思路:
以集团经营发展战略和工作方针为指导,以提高全员综合素质、适应公司发展需要为基点,为提高经营管理效益服务,注重培
训工作的先进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为集团公司的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三年来,集团培训工作建立健全“二地三业四级五层”的培训体系:
按培训对象所在地划分,二地:京内、京外:
按集团行业划分,三业:商业、物业、酒店服务业:
按培训对象级别划分,四级:高、中、初及员工级;
按培训目的和深度划分,五层:知识更新层、技能培养层、观念转化层、思维变革层、心态调整层。
(二)主要做法
1、加大对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综合素质。针对中高级管理人员存在的学历层次偏低、知识老化、部分未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培训等情况,我们采取了与大专院校联合办学、送出培训、举办新知识讲座、组织境外和京外考察交流、参观见学、开展专题研究、管理者授课、读书会、案例讨论会等措施,按计划、分重点地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依据培训大纲要求分年度、分阶段组织培训和考试,根据岗位工作说明书,达标(英语、计算机应用、企业制度、时事等)与提高考试(理念、管理知识和技能、业务知识和技能)相结合,并对个人、单位的培训情况进行年度综合评定,评定结果作为各级人员和单位年度业绩考核内容之一。
2、实行规模化培训,提高综合效能。一是在各级别人员的公共培训内容方面,变“多头分散培训”为“统·一集中培训”,统一培训标准,捉高培训质量。将新员工人职培训共性部分由培训中心集中组织实施,专业培训由各用人单位组织实施。二是根据集团总体要求,组织集团规模的大型培训活动。几年来,赛特从高级管理人员到普通员工进行每年一次的军训和拓展训练。也适时组织集团范围或业界内的论坛、大型知识竞赛、辩论赛、技能比赛等活动,并创建了自己的品牌活动“赛特人对话”,目的是提供管理者与员工间、单位之间、行业之间的“零距离”沟通机会,疏通集团横向和纵向信息渠道。通过各种活动,既在企业内部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又培养了一批专题节目主持人、球类解说员、活动策划人等,极大地丰富了员工的文化生活,同时,各用人单位也由此发现各类人才。
3、储备管理队伍实力,提供人才梯队。对管理队伍后备人才的培养,建立梯队式的培训机制,实施各级人员“接班人计划”,并作为各级人员年度运营计划中工作目标之一。同时,推行岗位资格认证和优胜劣汰办法,采取“50%的操练,50%的训练”(松下幸之助语),即集中与分散(挂职锻炼)交替进行的培训形式。公布内部招聘计划,组织招聘前指导性培训,招聘后岗前培训。以“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为依托,有效地将企业目标和员工目标相结合。对大学生培养总体策划由集团培训中心负责,各用人单位组织实施,采取集中培训、轮岗、列席有关会议等办法。培训中心与用人单位保持“全双工”联系,掌握每一位大学生的全部情况,分别在入职一个月、试用期满、一年的不同时段,提出综合评价和培养计划,作为后备管理队伍建设的参考依据。
.4、完善与培训体系配套的培训制度和培训大纲,提高培训系统性、针对性。制定各级各类人员培训大纲,形成相互衔接、完整配套的培训内容体系,并编印成册 (培训手册)下发有关单位和部门,《手册》由五部分组成:
(1)总则:制定大纲的目的和依据、使用范围、涵盖的内容、受训对象分类及定义、各级各类人员培训学时规定、考核与奖惩等。
(2)集团培训工作管理制度
培训工作责任制——集团各培训机构、总部各职能部门及各级管理人员培训工作职责:
培训经费管理办法——培训经费的申请、使用、报批等;
员工培训档案管理办法——员工培训记录及协议的签定、管理等,
培训MIS管理办法,
持证上岗若干规定:
内部讲师管理办法——内部讲师的选拔、年审、聘任、培养等;
单位间相互承担培训任务的有关规定,轮岗、转岗培训有关规定其他相关制度。
(3)培训大纲操作(按高、中、初级管理人员,入职、晋升、转岗、提高来划分)
培训对象(人员界定、基本能力素质要求)
培训内容(公共培训、专业基础培训、专业培训三部分)
培训实施(培训形式、组织)
培训考核(考核方式、考核标准、考核等级及考核证书)
(4)有关培训工作流程文档
(5)各类培训用表格、协议样
本等
对初级以下人员注重业务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对中级管理人员侧重经营管理能力和转变观念的培养,对高级管理人员重点是观念转变和思维变革的培养。多年来,我们认为优化的培训比例为(如表所示):
5.树立投资观念,提高培训效果。选择适合成人教育特点的教学形式和教材,尽可能采用实地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有效手段,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达到培训内容和效果的统一。
将培训后的四级培训评估与培训前的投资评估相结合,分阶段实施。在投资评估上,按照20/ 80原则,将全体人员分类,目的是将80%的培训费用投入到20%的将为企业带来增殖效益的员工身上,主要考虑的指标有:(1)年度培训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年度培训经费占薪资总额的比例: (2)年度员工人均培训费用/年度员工人均培训时数;(3)年度培训人时数占工作总人时数比例/年度培训人次数占员工总人数比例。在衡量培训有效性的指标上,不仅关注上述的过程和投入指标,更重要的是关注结果指标。
6、全面开展对输出管理项目的人员培训,提高外派人员经营管理素质和人员本地化的程度。主要按开业前培训、岗上培训、回京后适应性培训三个阶段实施。结合输出管理项目的个性情况调整培训内容,组织外派及本地人员每年分期分批集中脱产回京轮训、函授培训、发放学习资料和实习锻炼。
7、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拓宽与国内外联合办学的路子。走企业、院校、社会联合办学之路,加强与国内名牌大学、有关教育培训学术组织的联系和沟通,探索与国外培训机构交流合作的途径,研究论证培训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组建支援培训工作的各界社会组织。
8、搞好培训中心自身建设,提高培训管理水平。建成完善 MIS,建立全员培训档案和教师资料库,注重培训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利用。加强自身业务学习。
9、跟进师资建设,内部讲师标准化。建立集团培训师队伍,通过授课比赛、观摩教学、内部授课反映等办法选拔“集团注册培训师”,并年审资格。制定培训师培养计划,制定一系列管理和奖惩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培训师的积极性,在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中形成了争上讲台的氛围。
三、几点体会
几年来的培训工作实践,使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1、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者重视并带头学习,是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学习风气和创建学习型团队的关键因素。他们不仅要在资金—土投入,更要在精力上投入,给员工做榜样。
2、用人机制与学习效果的紧密结合,是促进全员自觉学习的杠杆。热爱学习并将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做出成绩的人,是企业重要的人力资源,是不断推动企业进步和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如果这些资源得不到重视和利用,就可能流失,这会极大地挫伤企业员工的学习热情,降低企业人力资源价值,影响企业发展。
3、通过培训引入新的知识和信息,是保持企业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系统的开放性是形成自适应、自组织的重要条件,培训是引入负熵流、增强自组织度的有效手段,必须把建立完善企业培训体系作为企业适应社会、提高竞争能力的战略性措施。
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服务,一个高质量的科技服务体系将为智能科技的发展提供环境保障和支撑,同时会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社会化进程。在新形势下,如何建立一个高质量的科技服务体系,如何将信息技术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如何在科技服务体系内引导和激发社会的创新活力,将是未来科技服务行业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就以上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0 引言
科技服务体系是科技服务主体及其所依存的服务环境的总和,主要包括从事科技服务行业的各类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如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及网络平台、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技术交易机构、专利代理机构、创业投融资服务机构以及相关的法律事务所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其主要功能是通过整合科技服务资源,为政府、高校、研发机构以及企业提供信息交流、技术咨询、科技投融资等中介服务,从而提高知识和技术转移的速度,减少创新、创业成本和风险,为科技的发展提供环境保障,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社会化进程[1]。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已经超过了其他生产力因素,技术含量的高低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关键所在。2015年国务院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改革思路,以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释放促进生产力水平再上新台阶。科技服务体系作为连接科技和经济的纽带已经成为共识,但如何建立一个与创新需求相适应的科技服务体系,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激发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力,正在成为未来科技服务行业的重要课题。
另一方面,随着智能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应用,加速推进了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同时也颠覆了传统的科技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智能化的科技服务时代,因此建立一个与创新需求相适应的、智能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必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1 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局域物联网
科技资源是指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组织、管理、信息等软、硬件要素的总称,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国家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保障与物质支撑,主要包括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实验数据、科研成果和科技人才等等。科技服务离不开科技资源,只有对科技资源进行了全面的整合,才能提供高效优质的科技服务。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的科技资源总量较大,质量也很高,但实际应用的效果却不理想,总体利用率不高,闲置和重复引进、购置现象非常普遍。另外,各级政府和管理单位对科技资源的管理体制比较落后,信息公开透明度不高,导致各项管理制度、奖惩措施缺乏科学、公正的依据,难以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因此,对现有科技资源进行整合,摸清家底,对各种科技资源进行统一分类,实施有效的动态管理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在此过程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显得十分必要。如今,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科技服务领域,它可以通过运用现代通信技术把科研仪器、科技文献、科技人才和创新成果等各类科技资源通过新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形成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化和智能化的管理控制网络,从而大大提高科技资源信息的透明度和管理效率,减少或避免无谓的损失,使有限的科技资源在局部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该项工作是建立智能科技服务体系的基础,鉴于其庞大的工作量和复杂的体制壁垒,不应急于在较大范围和较高层面建立统一的物联网络,可根据实际需求在某一区域(如科研机构相对集中的科技园区)或某一行业(如某产业园区)率先建立局域的物联网络,使用户随时掌握本地区、本行业的最新科技资源信息,并且科技服务机构能在第一时间为用户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以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为例,当用户需要使用某一型号的大型仪器设备进行检测或实验时,可通过计算机、手机等互联通讯设备登录该地区的大型仪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查看仪器所在单位、使用状态、收费等情况,同时可在线进行相关的技术咨询,甚至在线进行检测或实验。
2 以共享为核心实现各局域网互联互通
智能局域物联网的建立,为下一阶段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实践的土壤。但使现有科技资源充分发挥出其潜在效能,以实现科技投资价值的最大化,唯一的途径就是共享。共享如同一条纽带,将各类科技资源链接起来,在原有的局域物联网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全局性的科技资源库,这个资源库将面向未来市场的创新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化的科技支撑和服务。
这种资源的链接,不是简单的数据积累和叠加,而是要通过在更大范围内的资源整合,使各类科技资源在整合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实现“1+1>2”的目的。这个过程类似于布鲁克斯对情报作用的基本描述,即:K[S]+ΔI=K[S+ΔS]。
式中K[S]为原有的知识结构,K[S+ΔS]为吸收情报以后的知识结构,ΔI为增加的情报。这个方程式说明新的知识结构形成是由于吸收情报的结果[2]。科技资源的利用也是如此,在整合与共享过程中,各类科技资源相互作用,将会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3 结合创新需求建立综合性智能化服务平台
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创新主体服务的,这是新的科技服务体系区别于传统服务体系的根本标志,即不以服务者能够提供的服务为主要内容,而是以被服务者的需求为主要内容,因此创新主体的需求将是未来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国家未来的发展战略和要求,创新应围绕市场需求展开,创新的主体也应逐渐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向高新技术企业转移。由此可见,未来的科技服务体系的主要服务对象应该是能够迎合市场需求、具有创新意识的高新技术企业。
而现代高新技术企业对于科技服务体系的需求,也已经从过去的单一性的、无逻辑关系的个体性需求,逐渐上升为全面的、综合性的、能为企业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整体性需求,例如从最开始的项目策划,到可行性分析,到资金的筹集,到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等等,所有的内容都能在一个服务平台上完成。这种需求通常是具有很强的个性特点,一般不具备可复制性,基本都属于“私人定制”式的服务。因此,现代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一定要打破传统条块分割式的服务模式,彻底改变批量式服务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服务理念,一定要建立一个基于创新主体需求的、能够为其量身定做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此时,已经实现互联互通的各个科技资源局域网络将发挥超出想象的功效。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逐步成熟与应用,将彻底打破地域和行业的限制,各种信息和数据的汇总不仅可以满足创新主体的现实需求,同时在信息和数据交换的过程中还会激发出更多的创新火花,产生更多的创新项目和解决方案,这种服务不仅高效,而且更专业。这就是未来的智能化科技服务平台应具备的基本特点,即开放式、个性化、高效率、有活力。
工作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国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更加开放的外部环境,只有不断创新其工作定位、组织体系、工作机制和活动载体等,才能在企业中找到应有的位置,发挥更大的作用。
要想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位,必须认识到位。虽然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方式与刚性的管理制度不同,但正是由于其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能使企业管理达到刚柔相济的效果,保证企业的稳定和发展。国有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
长期以来,一些企业对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导致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此,要切实做到“两手抓、两手硬”,建立健全科学考评机制,使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考评机制,有利于层层掌握情况、层层落实责任。
工作考核应按照与生产经营、企业管理目标考核密切结合的原则,通过设置目标体系,加大量化考核力度。坚持 考核标准公开,考核程序公开,考核结果公开。
建立健全规范的制度体系
具备规范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制度体系,是落实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证。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应当借鉴企业经营管理的先进方法。在实践中,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体系,能有效促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正规化、日常化。同时,对待党群工作应同其他管理工作一样,定期审查,发现不符合项及时予以纠正。
建制度和抓实施紧密相关,缺一不可。在实际工作中,应通过采取完善配套措施、量化责任目标,定期检查考核、加强督促指导等措施,督导基层党组织把制度实施作为加强支部建设,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集中精力抓紧抓好,保证制度的贯彻执行和落实到位。
建立沟通体系和渠道
要使思想政治工作富有成效,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职工遇到的问题。近年来,XX卷烟厂实施了“一点三网”。“一点”即党委委员基层联系点,党委将全厂所有车间、部门划片归类,每个党委委员都有具体分管单位。党委委员定期深入基层,听取职工意见和建议。对职工提出的问题,根据工作职责范围,凡能解决的,当场予以解决;一时难以办到的,要给予解释说明,并提交党委会或厂长办公会研究,拿出解决措施。“三网”是在党务、工会、宣传三方面建立职工思 想动态信息反馈系统。一是各党总支和党群部门在本单位建立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对职工反映集中的问题,每月至少一次报党委办公会研究解决。重要信息实行一事一报,随时办理。二是厂工会牵头,在全厂各部门选出一名职工代表组成职工信息联络网,每月三次报送职工思想动态信息。三是宣传部门与近50名通讯员保持联系,对广大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反映。在此基础上,党委还建立了职工思想动态定期分析、党政工领导与职工代表对话等制度,及时解决职工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遇到的问题。
建立形式多样的活动体系
有针对性地设计、实施主题活动,是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的重要保证。在载体的选择上,应坚持固定活动和随机活动相结合。固定活动包括:党支部“三会一课”、党员主题活动日、庆“七一”系列活动、党员民主评议、职工运动会、评比表彰会等,使其月有安排、周有活动、节日有高潮。在搞好固定活动的同时,注重在不同时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丰富和深化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开展活动,使思想政治工作入心入脑,增强职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上,应坚持从企业实际和职工群众需求出发,积极探索党组织活动的实现形式,努力做到“活、巧、实、新”。“活”就是既要选准时机,又要注意 形式的变化,根据需要丰富和改进活动方式,达到组织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巧”就是对活动方式巧设计、巧安排。一是要通过新的构思,开发新的题材、组织新的专题,力求体现时代特征。二是要创造性地开展活动,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活动内涵进行深刻揭示。“实”就是找准党组织活动方式与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结合点,以企业奋斗目标作为党建工作的奋斗目标,使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目标同向、工作同步、责任同负。“新”,就是要适应新形势,研究新的工作方法和规律,以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关键词:德育方法,多种渠道,适应社会
“经济体制的改革不仅会引起人们经济生活的重大变化,而且会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重大变化”。尤其是对青少年这个较为敏感的社会阶层,影响最为深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新公民,应根据新形势下的新特点对已过时的德育方式、方法和管理办法进行改进和创新,将封闭的校门敞开,走向社会,面向未来,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育人之路。对此,至少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做工作。
一、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德育管理体系,确保道德观念有序地进行传授,为学生走进社会打好思想基础
敞开校门育人,对于长期被学生只能“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思想所占据头脑的教育者来说,犹如晴天霹雳,震动极大。校门敞开,教育者思想观念要转变,自身迈出校门要先行,学生的思想状况要摸准,组织要严密。因此,建立科学而严密的德育管理系统是敞开校门育人的保证。对于学校来讲,应建立德育管理的“四线四层两把关”的管理体系,以此来对学校育人和社会育人进行调控。“四线”就是把学校党政群团各管理人员据工作特点分成四条德育管理的“专线”,管理各方面的德育工作。即:由学校党总支书记或校长为首,办公室协助为一线,主要负责社会教育的组织工作。另由党支部副书记或学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牵头,工会、学生工作处、班主任和团组织、学生会配合为一线,主要抓德育常规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第三条线是由负责教学的副校长牵头,教务主任、教研组长协助,负责落实学科德育渗透工作;第四条线以负责主管后勤的副校长为主,总务主任、财务室及事务室协助,主要负责后勤服务育人。“四层”就是把各线的管理者按职责分成四个层次,便于指挥和司职。这四层是:德育领导小组为最高层,主要负责决策和调控各条线的德育工作;各处室的主任为中层,负责德育的组织实施,并进行监督检查;第三层是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职责是按计划进行德育教育;学生干部是第四层,主要收集实施情况,并帮助个别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规范的矫正,对中间层提出工作的改进方法。把“两关”就是指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要把好德育方向整体规划关和学生品德行为评估关。这种管理使德育工作既指挥得当,运行机制畅达,又能各司其职,执行得力,信息反馈准确及时。道德观念的掌握是学生品德行为形成的前提,更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基础。因此,在这种管理体系的保证下,需加强对道德观念的传授,传授中主要是突出五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并将各方面的教育内容系列化,然后利用五条渠道进行灌输。五个方面的内容是:以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和初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常识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教育;以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教育;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的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以为建设祖国作贡献而刻苦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内容的理想教育和前途教育;以贯彻《中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和落实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范教育及法纪教育。五条渠道是指:通过政治课教学,按教学大纲的要求直接进行政治教育;在学科教学中,通过有意、有序、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搞好思想教育;利用班团队活动、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进行前途理想和行为规范教育。
二、有针对性地请进来,进行社会现状教育,为学生走进社会增强免疫力
社会是学校的外部环境,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并没有将学校撇开。关起校门来育人,就如同在没有光合作用下培育植物一样。据此而论,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育人之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学生在学校这个较为单纯的天地里,生活学习的时间较长,对社会上的美丑善恶分辨能力较弱,如若贸然敞开校門,学生会因免疫力弱而“伤风感冒”。因此,学生在走进社会之前应当有针对性地请社会上有关人士来校进行社会现状教育,指导学生判断哪些现象是积极正确的,哪些现象是阴暗的,是社会渣滓,如何面对现实,区分良莠,以增强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对于指导内容的确定原则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的思想状况而定;根据所列思想教育系列内容而定;根据政治课教学需要而定;为参与社会活动增强学生免疫力而定。
譬如,在组织学生从事社会活动之前,请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到校讲建立市场经济的意义、作用,讲如何以诚实、合法经营立足市场;请私营企业主来校讲参与市场竞争中的酸甜苦辣。请司法部門的干警来讲如何识破违法分子的欺诈之术和抵制黄赌毒。学生在走进社会之前,由于进行了一系列思想教育,对社会现状有了间接的了解,也有了思想准备,就不会将社会中看到的各种现象,不分好坏地全盘接收,而是有选择地吸取有益的东西,并能抛弃或抨击社会的不良倾向。
三、争取社会多方力量指导学生实践,帮助学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融入社会并健康成长
尽管学生是社会的一员,但因他们更多的时间生活在家庭和学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很少,且是一般性的生活活动。因此,他们不知社会的真面目。要让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得到提高,就得让学生一边在学校这个小天地里学习提高,一边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接受教育和锻炼。
1. 建设社会德育基地,
为学生走进社会铺路搭桥。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是由浅到深,由小范围到大千世界逐步发展的,因此在学生走进社会,深入社会的过程中应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据此,教育者要有组织有计划地逐步牵引,先让学生在小范围内活动,为学生融入大社会铺路设跳板。这块跳板应该是社会德育基地。德育基地的确立要在认真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基地”的实际情况而定。因此,德育基地上的活动既有目的性、计划性,又有社会现状的真实性。它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起点,理应建设好、利用好。学校可以与街道、福利院、明星企业、老干部休养所、某乡(镇)的生产村、生产专业户建立德育联系基地,每一个月内让学生到基地按照活动内容和要求参加实践活动,进行社会锻炼。
2. 建立家庭经济实验园地,
让学生尝一点市场经济的甜头。过去的家庭德育,主要是说教式的,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家庭教育除说教式外,还应通过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去引导学生参与市场经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这项工作中,可以通过家长学校,传递给家长们在新形势下的教子方法:一是要求家长配合学校规范学生道德行为;二是要求家长指导学生动手参加致富活动。这种致富活动不能是大规模的而应是小范围的,据此,班主任可以同家长一道指导学生建立家庭经济实验园地,如柑桔保鲜、池塘养鱼、家电维修等,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当地及家庭情况,自己确定项目,并制定实施方案,让学生的致富“梦”在园地中变成现实,并尝到甜头。
3. 建立社会实践指导站,
使学生有组织有目的地去接受社会的锤炼。星期天及寒暑假时间是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学生在这些时间里的活动所接触到的人、事及各种社会现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较大。为了引导学生开展正常的社会活动,可以在各村建立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站,聘请村 (街道) 干部为指导员,动员村组干部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不拘形式,可组织学生参加“政策宣传队”从事党的政策宣传活动;可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情况调查汇报会,以此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社会;还可以组织学生为孤寡老人及烈军属种责任田,以此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这种社会“指导站”既能引导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又能通过各种活动规范学生的言行。
4. 校企结合,
让学生融入到企业、社会之中。学生进入社会要有“小本领”,有了小本领才能进入角色,并要通过指导展示“小本领”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思想,增强竞争意识。一是学校可利用学生的假期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农业技术咨询站和致富咨询站,咨询站不仅在站里接待咨询者,而且可将自己所学农业技术知识送到农户家里,指导农民致富,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大量适用农村经济建设的信息,而且培养了学生“我为人人”的思想;二是在教学活动中轮流安排学生到企业里进行为期三至四周的教学实习,通过实习让学生体验企业管理,感受企业的奋斗精神,磨练意志,鉴别自身的能力,增强竞争意识。
【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推荐阅读:
建立和发展我国完善的股票期权市场07-10
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06-21
草莓质量安全HACCP体系的建立与应用11-04
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07-15
建立社区社会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下载10-12
企业文化建立及发展策略论文09-09
建立招聘的标准体系09-06
健康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07-13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09-20
如何建立知识体系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