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生活杂文随笔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平淡生活杂文随笔(精选10篇)

平淡生活杂文随笔 篇1

这些天经历了很多,工作上被领导批评,陷入极度自我怀疑之中;每天早起困到怀疑人生;每天上下班都是大汗淋漓的骑着我的二手自行车;在领导那背诵资料紧张得不行……也会遇到同样房贷20年的同事,以及自己转正和发工资时的开心。

在公司的这段日子,见了一个又一个的同事离职,而我只能尽力去坚持,虽然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但是为了自食其力我必须努力去适应生活,尽管工作能力不行,遭人白眼,尽管形单影只,我也理解,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不奢求什么。

每天两点一线,回到家就有香喷喷的饭菜等着我,还像以前一样一家三口坐在一起吃饭,有母亲操持家务,我饭后就是刷剧,和先生语音一会。

偶尔和朋友聚一次,大吐苦水,朋友说业余时间都是挤出来的,那天散步到晚上十点多,突然觉得晚上的几个小时只要充分利用还是可以做点什么的。

每个休息的周日我几乎都会坐城铁去先生那边,先生会在我挫败的时候鼓励我,会带我去吃好吃的,带我去医院看牙齿,陪我在炎热的夏季逛公园,也会因为我打扰他睡觉而大发雷霆。

有时候会甚至会怀念之前和他在上海的时光,那时我俩都是无业游民,天天在一起,会吵架也会有点滴的温暖,而现在我们分隔两地,矛盾少些了,也说不上好与坏。人就是这样矛盾,不好好珍惜当下,失去了又开始怀念过去。

这段时间狂爱看自制美食节目,精致的厨具和碗筷,让我重拾对生活的希望。在一个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的晚上,我在厨房切菜,油爆羊肉加上母亲做的花菜,这就是第二天的午餐,自家做的饭菜,卫生又营养。

购买生活杂文随笔 篇2

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人变成绵羊?

我以前很少更新这个日志,就算写也不会写具体的事情,喜欢纪录的是当下暧昧不明的心情。但是最近的自己,也开始写一些非常流于口语的句子了。虽然无趣,但对我而言,这也并不是一个应该警觉的信号。直至前几日朋友与我抱怨实习的重担,说她无法接受这样的一生--每天都是剪片,我都没有自己的生活了。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工作之后,逐渐地就失去自己的生活了。虽然讽刺的是,工作之后才是我们正式开始塑造生活的时候,但是匆匆忙忙地寻觅伴侣,组建家庭,似乎与我们追求的安逸生活相去甚远。日常生活究竟是什么呢?是每天回家时候的热饭,每晚定时的淋浴,睡觉前的视频娱乐,还是每天早上不想面对的闹铃?如果今天没有工作,可能就会在家里瘫一天,也并不觉得有什么异常,反而觉得是最高的享受,是多日劳动后亲切的舒缓。

大学之后我就几乎没有更新过这里了。现在才意识到,可能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失去自己的生活。

生活变得乏味并不是什么可怕的地方,可怕的是每天活着却没有设想过期待,过去不会向生活索要什么,但是还是小心翼翼地怀揣希望。如今则是光明正大地宣告,我放弃这些无谓的追求了。但是这些真的是无谓吗?与别人开始一段感情关系的同时,我也失去了我个人的生活了。开始这个专业的同时,我也放弃了自己的生活。需要付出如此重要的代价,是我在还没有开始这些之前不能察觉到的。当我选择这个职业的时候,我觉得辛苦没关系,我可以不被改变,但是慢慢地,我做的决定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想法,而是出于“别人想要这样”或者“如果是他们的话应该会这样做”而考虑的。处事方式和性格都改变了很多,作为一个更好的工人而被改造了,知道怎样做大家可能会更满意,但是这个东西却不是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所以到头来它也不会有独特的魅力,只是一个“做得还行”的东西。你递交之前明明知道自己对于作品的评价了吧,但是你却还狠冷静地说服自己,只是时间仓促的原因呢。所以归根到底,还是自己抛弃了自己吧。

当我觉得对一件事情放下了的时候,绝不是因为真的放下了,而是自己暂时忘记了。如果允许自己的坏记忆持续腐烂,看起来是一件好事,但是事后再看回来的时候,我宁愿原地烧毁,而不是让它烂在心里。比如吃饭的时候提起过去的事情,其实自己还是很介意,但是却平和地带过了这个话题去,在饭桌上一晃而过的话题,现在却持续在心里生根。如果我更早地去到那个学校,是不是就会更早地意识到自己的平凡,更早地抛弃自己的生活?

还是说我也会有机会更早地开始自己的生活?

觉得自己的人生一动不动地静止了,并且已经维持这个状态好几年了。自己的生活并不是家庭生活的延续,更不是高中生活的复制,所谓的自由不是逃避生活困难的借口,不是给予我们躲在被窝里面看视频的遮雨棚。每日重复的生活并不可怕,定时吃饭,定时睡觉甚至是令人称赞的自律行为,令人恐惧的是缺乏前进的理由,缺乏构成这重复的生活的动机,于是生活只能乏力地日复一日地重复,但是我们却将哪里都不会前进。静止在原地,无意识地度过时间的流逝。

为了打破这重复,也曾每日看书,每日听歌,每日画画,拍照,煮食。带来的快乐,并非一时三刻即可获得,需要长久的坚持。如果脱离了某个坏境太久,就很难重拾那种感觉,如果离开一个人太久,就难以回忆起相处的种种。驱使我去做这些的,并非是活得更好的使命感,只是为了迷茫不知所措的自己寻找突破的借口。觉得自己一直以来都掩盖了自己的情绪,难以相信社交的通路就这样杯关闭了,只能逼迫自己与并不喜欢的人相处,不是没有试过与别人坦诚相待,只是要么落下别人能不停刺痛我的软肋,要么留下别人轻蔑的感情。

所以究竟什么是自己的生活,什么是自由,什么是日常的幸福?

真的需要不断地尝试才有答案呢。过分的蛮干和挑战,可能只是,过于忍让的代名词。

借用电视里面的比喻,当心受伤的时候,就盖好好为她包扎,而不是任凭它流血,自己却只会在旁边说没关系的,坚持下去。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选择痊愈,努力过上好的适合自己的生活呢?

心情生活随笔杂文 篇3

最近刷抖音,不知道为什么92的猴子就给火了,尴尬的年纪,谈恋爱太晚,结婚又太早。微博上的热门话题:90后的爱情观,有酒有手机,余生就不用你指教了。以后你遇见的人,心里都会住着曾经的那个她。各种关于爱情、婚姻的话题,在这个年纪显得特别的敏感。在老一辈人看来,婚姻就是搭伙过日子,门当户对的就差不多可以结婚了。可在我看来,婚姻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另一个人的心锁,开启有趣的生活。

同事说,爱情不是你耐心等待就来了,要学会主动出击。现在更多的是害怕吧,害怕真心被辜负,在这个年纪还有多少的青春可以蹉跎呢?曾几何时,也变的这样在意起年纪来了,不是要做一个老顽童吗?

生活与生存杂文随笔 篇4

世界终于安静下来,当一切归于沉寂,那些只属于白天的忙碌和喧嚣如潮水般溘然退去,内心的欲望和焦虑便停止了生长,让位于那些心底更深处的渴望和念想,终于可以去想一想白天不会想、不愿想、也没空去想的那些问题……

生活在这个都市的丛林,每一天都步履匆匆,紧追慢赶,就像是在跑一场马拉松,你根本不知道终点在哪儿,还有多远,只知道别人都在跑,所以你也不能停。工作、家庭、孩子、父母样样都要争先恐后。有五个报告还没完成,四个项目需要推进,三个职位等待争取……仅有可怜的假期想带孩子去澳洲看考拉,也想陪父母去海岛晒太阳,还想跟爱人去北欧看极光……无从取舍,无所适从。

正是在这种无所适从中,我们一路走过懵懂的少年、激越的青年、油腻的中年……填平了学业、工作、买房、成家、立业,这些人生中一个接一个的大坑。

在这个时代里,忙碌不仅是一种成功的标配,向上的途径,更是一种努力的凭据,甚至是活着的证明。就像王家卫的《阿飞正传》里说的:有一种小鸟,它生下来就没有脚,一直不停地飞,飞累了就睡在风里,一辈子只能着陆一次,那次就是它死的时候。

我们经常饱含无奈地说,这就是生活。

雨果曾经说过,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可是我们经常会搞不清楚,自己所有奋斗的目的,所有忙碌的初衷,究竟是为了生活,还是为了生存?

如果说生存都是有关基本保障的动物性需求的话,它必是无法抽离的,那我们在职场中的辛苦打拼,熬夜加班,究竟是为了基本的生存,还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如果说生活必定是要结合理想、情趣、爱好这些精神需求的话,可那些厌倦了忙碌,主动逃离都市,投身田园的人们,将对物质的依赖降到了最低,自给自足,生活几乎退步到基本的生存,为何很多人却觉得他们过的才是真正的生活。

这是一个充满悖论的时代,这样的悖论无处不在,我们早已习以为常。就像我们努力地去借助高科技和互联网来提高效率节约时间,而这些高技术同样也在便利我们肆意地去挥霍和浪费时间;就像我们每天开着车上下班,再开车到健身房去练跑步机;就像我们会警惕消费主义的陷阱,却无法克制双十一疯狂购物的冲动,还是会买回一大堆无用的东西。

绝大部分人都是在循着前人和众人的脚步前行。说到底,人是个群居的物种,从众会比较安全,而安全是人类在漫长的物种进化中,最为基本和关键的生存需求,是进化过程铭刻在我们基因里的烙印。即使到了今天,我们努力展现个性,但还是会顾忌并极力隐藏自己跟别人彻底不一样,比如,同性恋者的出柜。

生存依赖于物质,需向外求,生活才是自己的,应向内求。这是二者最根本的区别。

太过考虑别人的感受,注定自己不会好受;完全从自己的意愿出发,不顾及他人,又会处处碰壁。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彼此很难兼顾和平衡。其实我们冰雪聪颖的老祖先早就给我们留下一套堪称完美的处世法则,入世可祭出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世可捡起道家的清净无为至简自然,二者刚柔相济,无论置身何种境地,都能进退自如,泰然自处。

佛家说,人生无常,放下执着。人不能光想着如何生存得更好,也应该经常停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问一问自己的内心——究竟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一味地在懵懂中随波逐流,容易迷失自我。

这就需要一种自觉,这种自觉会帮助我们更好的自我把握,自我掌控,获得相对的自由,去追逐内心向往的生活。正如康德所言:“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大学生活的杂文随笔 篇5

犹记得我以前不爱看书,但是在大一的时候因为闲得慌而开始看书,但那时候看的都是理论书,后来一个机缘巧合的机会,老师建议我看小说,因为小说看起来不那么枯燥,也容易懂,也会慢慢提升你的阅读兴趣。

后来,我在寒假就开始看小说了,寒假看了很多书后,也结交了很多爱读书的人,突然发现原来喜欢读书的人那么多。

到了开学,经常与室友们闲聊,发现原来他们也看过很多书,我在寒假看的书他们小时候就已经看过了,人与人的差别怎们就这么大呢!当我在寒假弥补我以前不爱看书的过错时,他们已经开始接触了新的知识了!

但是,我想,只要我够努力,总有一天能够赶上那些比我优秀的人的,毕竟超过一个人只需要四年时间!

看到他们在很努力很努力的学习,我就有点发憷了,我就开始反思自己,我有没有浪费时间呢,答案肯定是没有的啦,原谅我对自己这么乐观!

我,每天是宿舍睡的最晚,起得最早的人,周六周日和平时没有早课的时候我都不睡懒觉,也许这在一般人看起来是没啥的,但是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可相当不容易啊,之前我每天都在看书,平均每天能看两本书,写一篇小短文,虽然写的不好,但是也算对看的书的一个总结吧,后来我报了中国财政大学的金融学,这个是自考,金融对于一个大学学社会工作的人来说可是够呛的,因为一个属于文科,一个属于理科,但是我还是对金融感兴趣。这不,四月份就要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原理和英语二,这些都是我主动选的。一个月准备三门课可是够艰难的,而且我高中是学理课的,大学里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马原都是大二学的,不过我相信我能过。就因为这个,我每天看书的时间减少了,也不再日更文章了。

说实在的,我不太会合理地安排时间,每次都是要做这个事,那么另一件事就做不了了,不能让几件事都做完,这就是不能合理安排好时间,我希望有人能指导指导我,毕竟目前想做的事很多很多。

例如,我们大二要考英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这是学校要求的,我自己要学第二外语日语,想拿到日语四级证书,我还想每天都看书,都能日更文章,都能看一部比较有意义的电影,还有我的金融学的备考,除此之外我还有自己的专业,这个学期考试都要闭卷,课后作业也很多,我希望这学期我的绩点能达到3.5以上。这么多事堆积在一起,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安排……

现在此时此刻我正在用电脑来写下我的所思所想,我只能相信我自己能做到我所期望的一切,相信自己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当然,如果有大神能够给我指导,我将不胜感激。

生活点滴见家风杂文随笔 篇6

春晚进行中,主持人推出了有关家风讨论的节目《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记得当时一家人正围在一桌琳琅满目的年夜饭旁,其乐融融地吃着饭,说说笑笑地看着春晚节目,我扭头问父亲:“爸,咱们家的家风是什么,有家训吗?”父亲微微一愣,停止和姐夫说话,放下手中的筷子,看向姐姐反问道:“你说说吧?”大家又一起看向姐姐,姐姐用筷子敲了我一下抿嘴答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食不言寝不语,好好吃你的饭吧!”瞬间响起一片掌声,大家哈哈一笑,为姐姐的机智鼓掌。父亲笑着慢慢地说道:“其实,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传统教育方式,这也算是咱家家训其中的一部分吧,像待人要诚恳,做事要认真,要注意勤俭持家……”

我认为,不管我们每个人是否口头上认知,其实每个人从小都受到各自家庭的`文化背景或家风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引导其后来的人生经历。虽然,我们不像一些名门望族或者大家族们将其祖训挂在墙上供奉敬仰,以便时时刻刻鞭策警醒后人,但是不可否认,我们大多数家庭的家风都是老一辈儿们用他们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并传给下一代的。

提起对家风家训的讨论,不禁令我想起小时候所接受的家风家规的教育中体现的点点滴滴。

儿时记忆中,记得最多的就是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规矩和严苛的“清规戒律”,既繁琐又令人头疼。首先是待人待客要有礼貌,诚实,说瞎话是绝对不允许的。家里来客人或大人带出门做客的时候,见了熟人或经大人介绍生人后,要首先打招呼并面带微笑微微鞠躬,然后站在或者坐在一旁,大人不问问题是不能主动说话的。家里来客人或长辈时要第一时间为其让座,引导坐在堂屋正左手边并为其沏茶,然后安安静静的听其说话询问事情,期间要记得及时为其蓄茶。茶壶的嘴要不能对人,不然是不礼貌的行为。客人起身走的时候要留三留,并送至大门外。

上学后,每天背书包上学走的时候要先去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那屋告别,鞠躬说“……我走了。”放学回来,再去各个屋鞠躬并说“……我回来了”甚是繁琐。

在行为举止上的规矩就更多了,记得小时候是不允许上桌和长辈客人一同吃饭的,自己有自己的小桌吃饭,记得当时还不屑地称其为“迷信”的做法。后来长大些了,可以与大人们同桌吃饭了,但饭桌上有很多规矩,如:须等大人们动筷子后小孩才可以吃饭;吃饭时嘴里不能发出声音,不能嬉笑玩闹,老人说话时要放下筷子静静地听着,;夹菜时不能超过菜盘的中线(即:不能“过河”);筷子不能插在米饭碗里。吃完饭,要告知大人一声方可离桌,筷子放在桌子上时不能有较大的声音。站立或坐下也有规矩:站立时不能歪斜身子,不能倚着门框或其他,坐着时不能翘二郎腿和抖腿,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当时总是抱怨我们家怎么会有这么多规矩,别人家没见这么多规矩不是一样生活的很好吗,我们为什么要遵循呢?记得母亲总会打一个比方:房梁上的木材总是又直又长才会被木匠使用,一颗小树苗想要长得又高又直成为有用的木材,除了按时施肥呵护外还要不定期地打岔才能促进其慢慢成材。

生活不只有苟且的杂文随笔 篇7

中午被带去吃火锅,中午没有变脸表演,可隔壁桌的人很吵,而我喝了不少番茄汤,很酸又很甜。

回到小哥哥朋友上班的医院,惊奇的发现透过她办公室的窗户可以看到我以前上班的地方,在两栋灰色的大楼中间,那一抹蓝很显眼。

窗台上的多肉很听话,排着队晒阳阳。

办公桌旁的人体骨头模型成了我和小哥哥的玩具,端起模型的手,开玩笑说“我们。”把模型拍给二师兄被问到,“不害怕吗?”当然不怕啊,因为你在大理为我挑选明信片,我很开心啊。

花上一下午的时间来练习尤克里里,竟还有些模样,所以很自恋的录了个视频。

昨天淋了春雨,不能浪费,要融入血液,运输到全身各个器官,这样就能长高了。所以,小哥哥,我说我腿疼不是你所谓的风湿造成的而是我要长个了。

他所理解的生活杂文随笔 篇8

那天无意间在家中玻璃柜子里翻到这本书——韩寒的《我所理解的生活》。

韩寒《我所理解的生活》

说实话,我懒,除了序和前几页,这本书我基本上没怎么看,就把它闲置在了柜子里。现在再打开,吸引我陷入沉思的,是扉页上潦草的签名,不是韩寒,是购买这本书的我的高中同学,刘宏。

和他相识,纯属偶然,严格意义上来讲也并不算同窗几载的高中老同学。可他的性格为人却让我印象深刻。

高三那年,因为决心搞好文化课,我又搬进了学校的宿舍住。我所在的那间,人没住满,一个一起学传媒的老同学,一个原来文化课班的老同学,再加上我。住了得有一阵子,刘宏就搬进来了。

他是美术生,是别的学校转进来的。刚来宿舍那天拎了很多东西,到后来也随处可见他的画板、颜料和素描纸。可能是都学艺术的原因,我和他有蛮多共同话题。他浑身上下也散发着艺术气息:头发凌乱,有小胡子,不爱早起,手指和衣服时常被颜料染上颜色。不过他的作品倒是不错,就当时我们几个没怎么见过世面的层次来讲,算是挺让人赞叹的风格了。我们也就将他的画,不论是成品还是半成品,全拿来装饰宿舍了,门上墙上按他的意见贴着挂着,他倒是也很高兴,像是遇到了知己,懂得欣赏他的画了。这样一来我们也着实感觉到不同于其他宿舍别样的艺术感和精致。他也很有情调,时常一个人蜷坐在床上,听着歌画着画。

有次为了应付检查卫生,我帮他整理了书桌,无意间看见一张纸上他写的一首诗,内容大致记不清了,只记得好像是与森林、童话、虚幻的意境相关。总之挺让我对他刮目相看的,原来看起来任性随意的人还有着那么样的文笔和内心世界。

他话少,属于呆萌型,平时我们几个开玩笑疯啊闹啊的时候,他不过就是跟着后面乐呵乐呵,若是主动发表两句,都已是极开心的程度了。

可是就是这样开心的他,有段时间却像变了个人似的。

记不清从何时开始的,好像突然就是某个晚上,我和艺术同班的同学一起回宿舍,发现已经到了下晚自习的点了刘宏还迟迟没回来。再过了一会儿他回来了,却垂头丧气闷不做声。我们几个猜想他又是受了什么“画的不好看”的`打击,想发发牢骚罢了。于是我们尽量的去带动气氛哄他开心。可他还是一言不发,匆匆的上床睡觉,一头埋进被子里。见此情形,我们也没再多说什么,心里想着过一晚就该好了。

第二天我们照常去上课,洗漱的时候他却还没起床,我们一边叫他,一边忙不迭的怕自己迟到。最后赶着点叫他快起来别再睡过头了。因为他是美术班,和我们的课程设置也不太一样,我们也完全不了解他是哪个点有课。

晚上回来时,他还躺在床上,看样子是一天没起。我问他,今天有课吗?他小声的答了句请假了。之后的几天他也是这样,宿舍没见到他人影的时候听他同学说是请假回家了。我们也始终不知道他到底怎么了。

他再来宿舍的时候,是和他妈妈一起。妈妈拎着一大袋零食,和我们热情的打招呼还大方的分给我们吃。说完谢谢客气一番后,他和他妈妈去外面阳台聊天了。我们没在意,只隐约的听见几句“别学了吧”“这样还怎么学”的话。中间我又似乎听见刘宏几度哽咽,有时叹气,有时低沉埋怨。我们一度以为是家里的私事他不说我们也就没多问,况且那个高中最后一年的紧要关头,大家都扑在了课桌上。

往后我便因为集训的关系不常呆在宿舍了,和他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一直到艺考差不多结束,我回来再接着上文化课,最后的几个月里,他倒是又回到了刚开始认识他时那般可爱的状态,依旧是那么热爱画画,虽然艺考结束了,还是时不时的拿起画板,素描上几张。

是临近高考,我们越是莫名的焦躁,大家都很少再像之前那样有说有笑,熬夜也不再是为了玩手机,而是挑灯夜读,学习到很晚。我们也不再像之前那样一同起床,而是想早起学习的人先起尽量不打扰到大家。我记得有个周末前的一晚,我们一起约着下了晚自习打球,就着微亮的灯光打了一会儿,也因兴奋而哈哈笑着。回了宿舍冲了凉,一起吃了桶泡面,再一起约着学到后半夜两点。就这样学着学着,刘宏第一个缴械投降说看不下去了。我为了鼓动他,和他聊了聊艺考,他也高兴的和我们说他过了哪些学校。另外俩也参与进来,权当中场休息了。毕业前的话题永远带着点伤感,大家都说着自己未来的计划和打算,手中的笔也握得更紧了。

等到高考来临再恍然般的结束时,我们也开始收拾东西分别。一个接一个离开了宿舍,只剩下我和刘宏还在收拾。因为感觉自己考砸了一直在埋怨,问他考的如何,他笑着说也就那样。快要和他告别时,他说他有点舍不得,说完将一本书递给我——韩寒的《我所理解的生活》。

“你不是说很喜欢韩寒嘛,这本书我看完了,送给你吧。”

我推辞不要,他又说:“拿着吧,我书太多了也装不下。”于是我便收下。

因为要等舅舅的车过来载行李,所以我又在宿舍的床上小坐一会儿。一直和他说着话,看着他收拾完。他转过身,拎了一口大箱子准备走,到门口时突然望着我:“哎,分别啦,周涛你知道吗,其实那个时候我不开心是因为高考体检,查出来我有色弱……”我张大眼睛,想说点话却又不知被什么堵住了嗓子眼。“没关系啦,我还是坚持过来了啊,所以啊,你别担心考的不好,你付出努力了,生活一定不会亏待你的!还有,谢谢你那段时间总是关心我,谢谢你们……”说完这番话他像是不好意思,拖着箱子挎着包就走了。

而我,坐在那儿怔住了,竟没说一句话,我既惊讶于他说检查出色弱,也温暖于他对我的鼓励和安慰。过了好一会儿,我依然有些难以相信,仔细回想之前,原来那个时候他不开心、伤心的和妈妈谈话都是因为色弱的事情……直到现在,我还是无法想象他是如何承受这个消息并且接受、坚持下来的。对于一个热爱画画的美术生来讲,色彩的辨识是那么重要。

那个时候忙着艺考高考,我竟在之后很久才反应过来没有留下他的联系方式。生活的场景一再变换,我甚至也把对他的记忆像那本书一样毕业后就放在柜子里。当时不懂事,也不能全然明白或体会到那个检查结果对他的影响有多大。越到如今,越能感受到他临别前对我说的那番话的决心与勇气。

后来听另个室友说,他好像也考上了他喜欢的一所大学。是的,他说的那句话还在我耳畔响起“你付出努力了,生活一定不会亏待你。”

刘宏送我的书,现在我也看了大半,可我始终不舍得看完。我也很怯懦,这么久以来不敢去主动找他联系他,因为我害怕听到他哪些不好的遭遇。我没有想象过他之后还会不会坚持美术这条路,但我宁愿让自己对他的记忆就停留在那个夏天,也祝福并希望他以后能够越来越好。

韩寒的《我所理解的生活》他读完了。有些好的句子,他用笔在书上标记出来了。有一句话他打了星号:“生活不是攀爬高山,也不是深潜海沟,它只是在一张标配的床上睡出你的身形。”

韩寒《我所理解的生活》

还有一句话他打了对勾:“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韩寒《我所理解的生活》

的确,他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他喜欢的一切在一起。我仅知晓的,便是他热爱画画,哪怕现实与他的喜欢相背,他还是愿意和自己喜欢的东西在一起。

我打从心底佩服他,我的高中同学,刘宏。

该怎样度过老年生活杂文随笔 篇9

再美的容颜也会随着岁月的侵袭爬满了皱纹,再健硕的体质也会有一天变得步履蹒跚。当告别了青春、美貌、力量,步入了老年的生活,你该选择怎样度过?

8年前一位叫周仰的摄影师,她用镜头记录了老年人的生活。从伦敦到上海她留下了近千张照片。她的拍摄对象大都已经超过80岁,白发、皱纹和脸上的老年斑都是岁月曾留下的痕迹。但总有一些生活的片段,时间是无效的。你看照片里老人穿着大红色的时装,随时准备参加演出,笑容虽然遮盖不了满脸的皱纹,但依然令人觉得活力四射。周末的时候老人都会穿上正装和老伴在咖啡店里约会,谁说浪漫约会只是年轻时才会做的事呢?

8年来周仰见证过无数老人的老年生活。这些老人的生活也刷新了她对衰老的认知。曾经和很多人一样,一谈到衰老,周仰的脑海里就浮现出记录片的画面感来,一堆老人扎堆在墙角。为排遣寂寞而聊天,看谁今天没来,猜测是不是没了。虽然说不上凄苦,在周仰看来也是很可怕的事。

在英国读书时,她发现有些老年人的生活方式跟自己想象的太不一样。他们穿着时髦,还会上街游行,参与政治生活。除了身上的老年特质,行动迟缓,心态上跟年轻人比似乎无恙。他们积极地做着喜欢的事,在延迟退休年龄,养老等议题上发声。

他们的老年生活打动了周仰,原来衰老并没有那么可拍,原来即便老了也一样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她决定用自己手上的镜头去记录他们老年的美好生活。

伦敦的一所公寓里大部分老人是她的`拍摄对象。她发现拍摄他们还要提前预约。这些老人冰箱上贴满了便签条,上面排满了各种行程。好几次,周仰的登门拜访都扑了个空。

在她的镜头里有76岁的老人还选择和年轻人一起读大学。老人和蔼可亲,周仰边拍摄边和老人聊家常。被问到是什么动力让您再次以这个年龄步入了学校?老人平静的回答,年龄意味着智慧,岁月也让她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也让她更懂得享受生活。年轻人为了文凭和工作读书,终日惶惶不安,却忽略了教育对人生最本质的意义。

还有位88岁仍在工作的精神科医生,她告诉周仰现在的年龄对她来说很宝贵。这让患者对她有更多的信任,更愿意在她面前敞开心扉,这也有利于患者的治疗。

周仰从没想过原来“变老也可以是一件好事”。这组照片她取名为《如何变老》,也是她的毕业作品。当她把自己的毕业作品展示在导师和同学面前时,获得了各种好评。回国后,她在上海的日托中心,老年大学,公园,咖啡馆都成了她的拍摄场地。她想用镜头去记录真实的老年人生活,打破人们对老年生活的固有认识。让衰老变得没有那么可拍。

她拍过昆曲艺术家蔡正仁。近80岁的蔡正仁还活跃在一线,很多老戏迷也只认他这个角。当被问有没有想过休息,老人直白的回答,不想两腿一蹬天天看着天花板,那样会让他觉的无所适从。

很多时候,现实要比镜头下的生活无奈得多。曾经打着吊瓶指挥乐团的曹鹏,93岁的他仍然精力充沛。让他感动失落的却是找不到一个健身房供他锻炼,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为离休人士提供服务的游泳馆,还被告知必须在子女陪同下游泳。

年龄在过去意味着“德高望重”,而现在年龄对老人来说不一定是幸运的。社会上不乏对年龄的一种歧视。他们会认为年龄大了就该好好待在家里,就该去做老年人该做的事,晒晒太阳,带带孙子。老年人也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他们也可以尝试新的事物,而不只是属于年轻人的范畴。

生活把美梦撕得粉碎杂文随笔 篇10

在这个三线城市,工作过于饱和,更不容易找兼职。大多介绍兼职的中介都会收取200左右的中介费。

于是,我只能凭自己的眼睛去找。只要看见店里有招聘的广告,我就走过去瞅一瞅。

问了好几家火锅店,他们大多招长工,不招兼职。

清晰记得前几天路过一家火锅店时,上面写的是招兼职,我满怀期待的走过去,可最终,我却哭着回来。

找到那家招兼职的火锅店,再次确认上面的广告是招兼职,内心充满欢喜,生活费有着落了。

走进火锅店里面,看见一个年纪五十五岁上下的妇女,面前背着一个收钱的包,心想,她应该是这儿管事的,然后和她聊了两句。

“阿姨,请问你们这儿在招兼职吗?”我自信的问道,其实,我已经看见“兼职”广告。

“对,你长期还是短期呢?”她脸上流露出人情练达的表情。

“你住哪里?”她再次问道。

我回答,我住在旁边的大学,挺近的。

她听见我的回答后,脸上露出一点和颜悦色的笑容。

“暂时留个电话吧,等我儿子回来再问问他。”

“好的。”

听过好几个人说这样的套话,顿时,我对这份兼职不抱有期望。

向前走去,看见一家理发店,我的脚停在这儿,不想走动。

看了一眼放在理发店门外的牌子上的价目表,洗剪吹30元,我犹豫不决。

翻出手机,看看支付宝里是否还能提现30元人民币。

欣喜,还能提现30元,去把头发修理一下,重拾好心情。

从理发店出来,心情也还不错,打开手机,有一通未接电话,再仔细一看,是刚才那家火锅店的人打来的。

我拨通她的电话,心中掠过一丝希望,这么快就有回应吗?

街上有些喧闹,她说些什么听不清楚。

我回答,我现在还在你们家的旁边,等我过来吧,满心欢喜。

走进她家火锅店,此时看见她坐在店门口的板凳上,可能她是吆喝人进去吃火锅的,所以坐在最外边,招罗生意。

她笑脸相迎,“小妹,我们这儿短期兼职一天70,你看可以吗?”

我犹豫了一会儿,答应道:“行。”

此刻,不能挑剔,只要能挣点接下来几天的生活费,也满足。

原来,读书才是最轻松的活儿。

走进里面,看见两个年纪和我妈妈年纪相仿的搭着围裙的女人。

一个有点肥胖,有点矮,但笑容亲切,让人没有压力,另一个稍微高一点,瘦一点,但是脸型瘦削,给人一副尖酸刻薄的模样,她的手里拿着一把锋利的刀刃,一只鸡在她娴熟的刀功下被四分五裂。

第一次进火锅店做菜的地方,里面十分狭窄,只能插足三四个人在里面兜转。地面全是水,锅、碗、瓢、盆,以及炒菜的周围全是油腻腻的,无法下手。

我把书包放下,笑容亲切的那个女人给我一个围裙,帮我系好,正式工作。

最脏、最乱、最忙的地方,应属火锅店,没有之一。

虽然以前在家里也干过不少活儿,但外面不能和家里相提并论,在外面的体力活儿让人身心俱疲。

体力活儿很容易使人忘记生活的美好,渐渐地,会使一个人变得麻木。

第一次做这样的事情,不知道的事情很多。

不知道她家的碗放哪里,不知道煤气怎么开,不知道菜的剂量怎么配,不知道怎么回应凶巴巴的客人……

有时,我只能傻站着,不知所措。

火锅店最忙的时候应该在早上十点,下午,晚上。

刚好,我碰上了早上十点。

来来往往的客人,有学生、有青年、有中年、有老人、有懂礼貌的、有粗鲁的、有自以为是的、有蛮横的……

好像来吃饭的地儿,他们都是高高在上的,颐指气使,服务员就得温声细语,随声附和。

在学校附近的火锅店当服务员,最怕的是看见认识的同学。

因为自以为是的自尊心。

不知道这种心理是打哪儿冒出来的?

有人说,世界上永远没有感同身受,不,我相信还是有的。

之前看见几个年龄差不多的同学也在饭店兼职,只觉得她们挺勇敢,但从未去认真考虑过她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

所有的谈笑风生,都是内心底气十足的自然流露。

我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去问她们,十分小心翼翼,担心她们轻视,一个大学生,在她们眼里,居然这么一无是处?

瘦削的女人很是厉害,干起活儿来十分利索,说起人来也十分干脆,没有几分钟,我被她嫌弃得一无是处。

她麻利的干着手里的活儿,嘴里不停的念叨着,正是这种语无伦次的念叨,让我自己很受挫。

我很懦弱,在一旁傻盯着她手里的活儿,听着她嘴里的碎碎念,眼泪憋屈的从眼眶里滚落。

在火锅店得从早上9.00忙到晚上9.00,中午没有单一的休息时间,有客人来就得去做菜。

这样的日子对她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她们是在找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而我,只是在找一份兼职。

最后,我走了。

从火锅店哭着出来,什么都不想看,沉浸在自己的悲伤里,回到寝室,直接躺下。

庆幸我还在学校,还有许多学习的机会。

深刻的体会到,原来,读书才是最轻松的事情。

记得余华先生《活着》里的一段话:“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可是,“忍受”,让有些人失掉了自己的个性。

上一篇:印刷业分析下一篇:送温暖献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