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教学设计(理解要点)(精选3篇)
一、阅读理解的层次
阅读理解是一种复杂的主动思维的心理语言活动过程, 因此理解的层次必然是多方面的。语篇教学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即字面理解、推理性理解、评价性理解和欣赏性理解。
1. 字面理解仅仅是理解文章的表层意义, 如辨认词义、句法结构、文章大意和细节, 了解人物事件及发生的时间、地点、顺序等, 这一层主要依靠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来完成。
2. 推理性理解是深层次理解, 指读者能根据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和逻辑判断, 包括从上下文推测词义, 事件发生的原因、顺序和结果、人物性格、因果、对比关系和中心思想等。这一层次的理解要靠语言能力和阅读技巧共同完成。
3. 评价性和欣赏性理解属于阅读的最高层次, 需要在了解文字形式和内容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文章进行整体分析和评价, 这需要依靠读者的文化背影知识和阅读理解的相互作用。
以上四个层次的理解在高中阶段和阅读教学中, 应以字面理解和推理性理解为教学重点。随着年级的提高, 要逐渐引导学生对文章和作者的基本思想进行评价。如果阅读教学只停留在讲解词句的字面理解层次上, 就只能达到对文章表层意思的理解, 而不能达到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整体思想的领会, 也就难以有效提高学生深层次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语篇水平分析训练
语篇分析教学是就文章整体内容进行词句解释、人物或事件推理分析和评价、总结中心思想等, 其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 但在教学中若能辅之以必要的阅读技巧, 不仅可以加快阅读速度, 而且还可以提高阅读能力。
1. 了解文章的文化背景知识。
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的程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阅读材料的内容涉及多方面的知识, 因此, 教师应尽力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文化背景知识, 从而更有效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识别文章或段落的主题段 (句) 。
作者将若干与中心内容有关的段落或句子靠语言手段组织起来形成篇章或段落, 其中往往有一个段落或句子概括了文章或段落的主题, 而其余的则是支撑和展开这一主题的细节。因此, 要正确理解中心思想就得通过识别文章的立论句、主题句和结论句及关键词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基础知识, 强调语言理解的同时, 还要点出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 教会学生识别主题句。一般来说, 文章的主要信息在第一段 (主题段) 和最后一段 (结论段) 或段落的头一两句 (主题句) 。
3. 进行判断和推理。
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常常超过其字面意义, 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判断推理的方法, 不仅要理解字面意义, 还要弄清文章中“字里行间”所隐含的意思。我们必须仔细地阅读, 准确地掌握事实, 认真分析思考, 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同时, 我们还要善于利用文章中明确表示的内容, 如句法、逻辑、文化要素和线索, 理解信息的言外之意, 作出正确的推理。
4. 把握作者的态度。
能否正确把握作者的态度也是体现阅读能力的重要方面。作者如何表达一个问题, 他是开门见山地说明问题还是用一系列的事例来引出问题, 他怎样发挥自己的观点, 他怎样得出结论?等等。有时作者先介绍了一种观点, 然后用“yet”表示转折, 提出了相反的观点, 读者必须把上下文联系起来, 要仔细琢磨文中的所用词汇, 如Probably, Certain等表示可能性的词, 以弄清作者的态度是赞成还是反对, 是肯定还是否定。
5. 根据语境判断词义。
语境, 也叫上下文, 就是词汇所处的前/后语言环境。有经验的读者会根据语言环境和内容联系, 再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猜测词义。有时, 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其意义, 也常常提供这种线索, 推断的依据一般包括:构词知识、词义、常识和经验、因果关系及上下文联系, 等等。
三、阅读理解的解题步骤
阅读理解的解题步骤与水平分析训练一般是相对应的, 更加要注重的是解题的技巧及考试中对问题的应对方法。
1. 先看题干, 带着问题读文章。
首先迅速阅读题干 (即问题) , 弄清提问指向。了解问题是针对一句话设计的, 还是针对一段话所陈述的事实设计的。其次, 要分清问题的类型。客观信息题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找到答案;主观判断题则需要对文章各方面有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再次, 猜读理解题干及选项包含的信息。注意题干的主语、疑问词及重要的谓语, 留意问句中的五个Wh-和How等问题, 然后有针对性地对文章进行扫读, 对有关信息进行快速定位。
2. 速读全文, 了解大意知主题。
阅读的目的是获取信息, 阅读能力一般指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两个方面。阅读时, 读者没有必要研读全文, 速读的诀窍在于浏览文章的内容提要、前言、标题、副标题、插图、表格、开头和结尾等部分, 这样就可以把握文章大意了, 因此阅读时应带着问题快速阅读全文, 从整体去领会文章大意, 注意首尾段意及各段主题句。抓主题句, 是快速掌握文章大意的主要方法。用归纳法撰写的文章, 表述细节的句子在前, 主题句往往是文章的最后一句。用演绎法撰写的文章, 则相反。但有些文章没有主题句, 就需要读者自己去归纳。
3. 详读细节, 理顺思路与文章脉络。
阅读中以动作、时间、地点、事件、因果等为线索, 运用“画图列表法”, 勾画出一幅完整、清晰的文章主题和细节的认知图, 把细节问题落实到文中词句、段落。特别应注意题中的一些关键词, 如:that is to say, above all, especially, mainly等, 要尽可能地在头脑中记住问题, 遇到相关的材料时用铅笔划出来, 在空白处写上问题题号, 并与问题相对照。
4. 逻辑推理, 做好深层理解题。
有时, 作者并未把意图在文中说出来, 要根据已知信息及生活常识挖掘文中作者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意思。这时, 就可根据字面意思, 通过语篇逻辑关系, 推敲作者的态度, 理解文章的寓义。推理题在提问中常用的词有:infer, imply, suggest, indicate等, 读问题时最好判断出哪些问题与文章存在直接关系, 即在文章中能直接找到答案, 哪些问题需要推理, 哪些问题需要做出结论等, 以做到心中有数。
语篇阅读理解是难度较大的一种综合性题型, 但从命题设计、应试对策以及解题步骤等各方面探讨剖析, 也并非无章可循;恰恰相反, 其规律性不容忽视。只要学生平时勤学苦练, 打下扎实的英语基础, 提高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实践能力, 就能使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进而强化、提高整体阅读理解的能力, 最终获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曹怡鲁.外语教学应借鉴中国传统语言教学经验[J].外语界, 1999.
一、独立性和灵活性
每个手指都要有独立触键的能力。独立,并不是说一个手指抬起弹下,其他手指绝对不准动。最重要的要领是:掌关节要积极主动。在连奏中的五指练习时应注意,手腕平稳、平静,指弄稳定,注意力集中在掌关节的活动上。手指抬起时,要觉得只用了掌关节的机能,手指另两个关节不参与、不勾拢、不伸直。抬起手指的动作要果断、积极而又舒畅、自如。抬起的高度,慢练时可稍高,但要在不勉强的前提下。弹下(触下琴键)的动作,也要感觉只用了掌关节,也要果断。开始阶段不要追求音量大,也不要有勉强感。触下琴键发出声音的同时,掌也停止用力。这时除了第一关节负责把手指保留在键上外,整只手进入近乎休息的状态。如练习《哈农》,开始阶段速度要慢,每弹下一个音都在那个音上休息片刻。速度、音量,只能随练习的积累而逐渐增加。要在感到一切都很自然、不费力的情形下一步步过渡到响亮而又快速。
二、力量均匀
即弹下琴键的动作要能够达到一定的力度,以及对力度大小的控制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弹下动作速度越快,力度越大。反之变反。但手指练习时,是不是力度越大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在学生没有掌握钢琴基本触键法之前,用较大的力度练琴,很容易导致紧张、僵硬。手指基本练习时,用较小的力度、正确的方法,弹得均匀、流畅,乐曲能弹得完整,比力不从心地大声弹奏要好得多。至于强的力度,则应随身体的成长、弹奏技术的进步而逐步达到均匀。
我们有时还会受到“思想懒散”的影响。在弹奏乐曲时,当我们发现手指误入歧途,不如直率承认乱子是出在大脑的办公室。这个神秘的管理员正在和一个朋友闲谈,忽略了工作。就是说大脑与手指的步调不一致。这时我们实际上只是依靠机械动作在弹奏。我们让手指跑在前面,思想则落在后面,而不是像应该做的那样,让思想走在手指的前面,为手指作好准备。
三、承受巨大重量的支撑力
在弹奏各种强音时,都有赖于手指坚如磐石般的支撑力。手指支撑力,要求手指三个关节承受重力时的稳定。其中,最薄弱的是手指第一关节,遇有重压,不能保持自然状态的稳定。做法是:用手腕提起手,手指离开键盘,手部自手腕下垂,然后下落,其中一个手指做触键的准备。在手指将要落到琴键时,手腕放平,触键,手指第一关节“挂住”键盘,腕关节下沉。再提起手,进入下一個提起、落下的循环。要一个手指一个手指地落下触键。先是提得低,落得慢,尔后,逐渐提得高些,落得快些,直到提得再高些,落得再快些,仍然“天塌下来顶得住”。再者,加强对手指第一关节的注意力。一个是听觉上想象要发出集中的声音(塌指的声音都是散的);另一个是视觉上盯住第一关节,不准塌下来,在触键的一刹那有稍稍“绷住”的感觉。
手指基本功就是房屋的基石,基石越深越牢固,房屋就建造得越高越宏伟。一个优秀的钢琴演奏者,定是有坚实的手指基本功。
一、手指游戏能够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著名哲学家康德说过:“手是身体的大脑。”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由此可见, 手指游戏其实就是大脑的体操, 活动的虽然只是手, 但得到锻炼的不仅是手, 还有大脑。在幼儿活动时, 教师可通过拍手歌等形式让幼儿来形成对数的认识、对语言的学习。这样既通过手指的活动刺激了幼儿大脑的发育, 又增加了幼儿更多的体验与感受, 让幼儿在感受快乐的同时得到全面的发展。
如, 对于数的认识, 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手指游戏的方式进行初步感知。这种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幼儿认识数字及其写法, 而是让幼儿会数数, 建立最基本的数感, 同时利用儿歌等方式进行教学使得幼儿的语言能力也得到加强。如, 可用儿歌:“一座房、两扇窗、三口之家喜洋洋, 四盆花、五条鱼、六只母鸡咕咕咕, 七个碗、八个盘, 九个杯子摆一边, 小康生活天天有, 十全十美笑哈哈。”幼儿学唱儿歌时大脑中就会构建起相关的意境。同时在幼儿唱的过程中配以动作, 这样幼儿的大脑将处于思维快速运行的状态, 手指的活动和大脑的配合会使幼儿的智力得到发展。既让幼儿丰富对生活的感知, 又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和数感的形成, 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二、手指游戏能够增强幼儿合作的意识
手指游戏不仅能让幼儿手指灵活起来, 更能让幼儿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会与其他小朋友合作, 从而增强合作的意识。手指游戏中要的不是个人的行为, 更多的是配合, 让幼儿通过共同的努力取得进步才是游戏的根本。手指游戏更多的是两人或多人的游戏, 通过游戏幼儿就能发现合作的重要性, 也才能意识到只有合作才能与小伙伴们玩得高兴、玩得快乐, 从而让幼儿在玩的同时提升自我。
在幼儿园活动中比较盛行的是双人拍手歌, 如“你拍一我拍一, 一休哥;你拍二我拍二, 王小二;你拍三我拍三, 三太子;你拍四我拍四, 四大金刚;你拍五我拍五, 参见五公主;你拍六我拍六, 六小灵童;你拍七我拍七, 七仙女;你拍八我拍八, 八仙过海;你拍九我拍九, 九个龙王来喝酒;你拍十我拍十, 十个小朋友坐整齐。”在游戏中不仅比幼儿的反映速度, 还能看出幼儿在游戏中的默契与合作。同时幼儿在游戏中不仅要拍手, 还需要比划出具体的动作, 如说到一休哥时需作出用食指在头上转一圈的思考状;说到参见五公主时需用双手作出参拜的样子;说到十个小朋友坐坐齐, 需要抬头挺胸双手放在腿上坐好。这样幼儿在游戏中既收获到了快乐, 又锻炼了快速反应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不断变换游戏的花样, 会让幼儿始终保持一份好奇心, 从而使幼儿更加喜欢幼儿园的生活。
三、手指游戏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幼儿正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通过手指游戏让幼儿知道一些生活常识, 明白生活中的道理既有必要, 也很重要, 好习惯的养成能使幼儿终身受益。教师与家长的言行会影响到幼儿, 这就要求教师与家长相互配合, 在细节处讲道理, 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同时手指游戏对于幼儿的成长更加重要, 幼儿在幼儿园教育中能够通过手、口、脑的结合来逐步认识生活、体验生活, 这对于幼儿来说是进一步探究新知、取得更大进步的心理需求。
如, 在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方面, 教师可以借助“洗手歌”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两只小手搓一搓, 放上洗手液, 十指交叉反复洗, 手心手背不要放过, 时间长短控制好, 不要草草冲洗了。”这样在反复的练习中, 幼儿掌握了洗手的方法, 并养成了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教师还可以通过“穿衣服”、“系鞋带”等手指游戏来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这样幼儿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技能, 又在不断的训练中养成了习惯, 为幼儿以后的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幼儿有很长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 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仅对幼儿至关重要, 对于教师来说也可以减轻很多的工作量, 同时家长也会为孩子的进步而感到自豪。幼儿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表扬下会做得更好,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也是锻炼幼儿的一个必需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