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域数字经济的发展经验评析报告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区域数字经济的发展经验评析报告(通用2篇)

关于区域数字经济的发展经验评析报告 篇1

数字经济现状及发展阶段划分

自xxxx年x月《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数字经济”以来,围绕数字经济的讨论和研究成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区域一体化、实体经济发展等实践领域的热门。xxxx年xx月xx日,在xx开幕的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发布了世界互联网大会蓝皮书《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xxxx》,全面总结了当前中国数字经济方面所呈现的高速增长态势。比如,中国数字经济总量xxxx年就已经达到xx.x万亿元,占gdp比重高达xx.x%。另外,xxxx年x月xx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第xx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系统全面地揭示了当前我国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网民规模及结构、互联网应用发展、互联网政务发展、产业与技术发展和互联网安全等方面的快速增长态势。

实践中,全国不少城市尤其是长三角区域城市,都在围绕“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和信息经济示范区建设,探索如何让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新优势。比如,xxxx年,xx提出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一号工程”来抓。当前,xx省在数字产业化方面,已经涌现出以xx等为代表的优质企业。尤其是在电子商务、云计算、信息安全等领域取得了大量先进经验,代表了国际领先水平,在产业数字化方面探索出许多新的模式。

数字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xxxx年至xxxx年为初创期,即x.x阶段,本阶段以互联网应用为主,主要形态为电子商务。xxxx年至xxxx年为成长期,即x.x阶段,本阶段的突出特征是以移动互联网应用为主,同时以各类平台为载体,以数据为基本驱动力,主要表现为“互联网+”形式。xxxx年起为成熟期,即x.x阶段,至此中国正式进入后移动互联网时代,本阶段的突出特点是以云网端等新一代基础设施为基础,正逐步走向万物互通、万物互联的发展阶段,同时开始全面进入以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为主流方向的数字化转型。

不过,就全国范围来讲,当前数字经济发展仍然存在数字产业化总体水平不高、规模偏小、比例偏低、传统产业数字化主体动力不足、产业间发展不平衡、赋能平台经济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本文重点解析数字经济的现状、特征及功能,揭示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化治理之间的联系。

数字经济溯源及作用路径分析

从源头上讲,数字经济的概念可以追溯到美国学者唐•泰普斯科特(dontapscott)在xxxx年撰写的《数字经济:网络智能时代的希望与威胁》中的相关论述。其中,泰普斯科特预见性地提出,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普及之后,将会出现新的经济体制,这一论断宣告了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此后,泰普斯科特在《数据时代的经济学:对网络智能时代机遇和风险的再思考》一书中,更是站在经济学的理论层面,颇具预见性地展示了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之路。该著作从科斯的制度经济学理论如何影响整个互联网经济的制度框架设计出发,对以下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包括在数字经济概念对生产性消费、即时性、分子化、不调和性、去中间化与“再中间化”的影响思辨性分析基础上,对网络智能概念的兴起、分类学研究和语言研究对数字革命的影响、网络与数字经济对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影响、网络经济对企业及企业领导活动的深远冲击,以及网络时代对个人隐私的影响、数据时代的危险与不确定性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论述。

以xxxx年泰普斯科特《数字经济:网络智能时代的希望与威胁》为起点,从xxxx年起,美国商务部连续五年出版了从《浮现中的数字经济》到《再度崛起的数字经济》的研究报告。进入xx世纪之后,数字经济的概念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接受和使用。比如,xxxx年x月在xx召开的gxx峰会公布了《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对数字经济进行了规范化的定义,即“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正是基于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形态,从xxxx年开始,国内将数字经济的内涵界定为构建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的基本分析框架。当前,围绕数字经济的内涵又延伸出两条研究路径:一是数字产业化,二是产业数字化。前者通常被称为数字经济的基础和核心部分,属于信息通信产业的基础领域,具体业态包括:基础电信业、电子制造业、软件及服务业和互联网业等;

后者比较复杂,通常被称为数字经济的融合和延伸部分,主要表现为传统产业由于信息技术的改造,借助应用数字技术所衍生出来的生产数量和生产效率的提升。

不过,在xxxx年x月xx日由江苏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xxxx南京市长国际咨询会议上,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学鹏提出,数字经济应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其一是数字产业化,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信息通信业、软件服务业等;

其二是产业数字化,包括传统产业由于应用数字技术而带来的生产数量、质量和效率提升;

其三是数字化治理,即数字化的社会管理与服务,包括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警务等。

事实上,无论是二重分类,还是三重分类,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作用路径是一致的。当前,数字产业化的发展较为成熟,产业数字化则处于快速上升期,是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而数字化治理,即数字化的社会管理与服务,则是前二者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

数字经济不仅是牵引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也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之所在。比如,裴长洪等学者认为,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更高级、可持续的经济形态,作为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技术手段,对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起着前所未有的促进作用。因此,数字经济所强调的不仅是数据信息,而且通过所传送的技术手段,融入到传统经济,实现经济“质”和“量”的提升。一方面,依托数字经济可以培育出新的产业生态,形成新经济、新动能;

另一方面,数字经济通过改造传统工业及服务业的生产方式、销售渠道和消费模式,能够促进产业升级。比如,《中国制造xxxx》就十分强调从“物理”到“信息”、从“群体”到“个体”的过程,其主线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互联制造和数据制造,实质是从资源驱动变为信息驱动。

xxxx年xx月xx日的《人民日报》第xx版刊文指出,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通过技术植入所催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这种以平台技术为典型特征的技术形态,更容易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正在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新要素、新动能。据此,本文认为,所谓数字经济,本质上是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性投入要素,以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作为基本传播载体,同时以数字化的技术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再通过信息网络技术的有效链接和贯通,最终借助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促进技术效率的提升,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最终使得社会治理模式得到重构的新型经济形态。

数字经济本质及产业升级功能

从本质上讲,数字经济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关键是科技。数字经济的产生,不仅源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时以数据资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以全要素的数字化转型为最重要的推动力。数字经济的发展,以数字产业化为基础,以产业数字化为主导,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根据京东科技ceo陈生强在《中国经贸导刊》和《学习时报》上发表的观点,数字科技作为实现数字经济的手段,驱动了“产业×科技”的无界融合,突破了产业增长的传统边界。以数据和平台技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形态,正成为“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催生了继蒸汽机革命、电气化革命、计算机信息和通讯革命之后的数字化科技革命。从此,以数字科技革命为主要载体的技术变革,驱动了全球经济社会由当初的人类社会和物理世界所组成的二元结构,逐渐向由人类社会、物理世界和信息空间共同组成的三元结构进行转变。数字科技同时也是“数字中国”的重要驱动力量。其间,那些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科技,不仅是第四次产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而且通过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传导,实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类型学来看,所谓科技,通俗来讲就是“科学+技术”,包括基础性科学和应用性技术两个大方面。前者的本质在于如何将金钱或者说资本转化为知识,后者的本质在于如何将知识转化为金钱和资本。

正如区域经济理论所揭示的,在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过程中,科技创新一体化的空间和主要载体是城市。而依照区域和城市禀赋结构的差异和特点,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发展模式应当匹配不同的城市等级。从理论上讲,高等级的城市由于具备相对完善的各类高级生产要素,因而,能够定位和匹配科学层面上的研究活动。相反,那些等级较低的城市,由于资源和要素禀赋的限制,只能定位和匹配技术层面上的实践活动。而处于同一等级的城市层面上,则可以匹配对应层次的城市功能。因此,在不能接受外围技术溢出和辐射的前提下,小城市匹配的自然是低技术产业,中等城市匹配中技术产业,大城市匹配高技术产业。

比如,在长三角三省一市省会城市层面上,科技创新的战略选择优先考虑的自然是该城市应当承担和如何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层面上的内容。结合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区域实际,在现有的xx个核心城市中,那些处在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和平台,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或特大甚至是超大型城市,其功能定位应当首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自身优越的科教资源和技术优势,在将其被塑造成为以中国为主的全球价值链的链主角色的同时,更要打造产业和技术创新的高地,肩负起引领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战略的国家使命。相反,对于那些处在地市级层面的城市,更多应考虑在应用产业领域,如何承载更多技术职能和应用技术创新的产业化基地。

此外,数字科技通过从离线的“记录过去”,开始向在线的“预测未来”的战略转变。尤其是要在对产业数据进行在线化、标准化、结构化改造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对相关生产要素和对运营流程的数字化技术改造,并通过对关键的生产和经营环节进行精准预测,优化功能布局,实现精细化运营,并通过实时反馈信息和动态技术进行修正,进而突破传统产业增长的既有模式和边界,促进产业升级。比如,xx在《金融时报》撰文指出,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主要体现在公司层面、产业内部层面和产业融合层面等三个层面的价值链重构。这里,公司内部的价值链重构主要集中于流程再造和智能化生产方面,产业内部的价值链重构改变了产业整体价值的获取模式,产业融合的价值链重构是利用数字经济中的平台化模式。在这种以平台化技术为主体的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全面重构中,传统制造业的战略优势就不再仅仅局限于成本方面的单一维度。相反,个性化方案和增值服务逐渐成为新的经营理念和核心价值的增长点,使得制造业的品牌价值空间陡然增加。在此背景下,数字经济通过产业的跨界融合,推进了产业的质量提升。

另外,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xx的相关研究,数字经济通过个性化服务,塑造了需求端新的生活方式,丰富了数字经济的内涵,开启了以共享经济为代表的新商业范式、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生产要素,和以信息物理系统为载体的新基础设施的产业空间。

长三角两翼产业带的数字经济

当前,“数字经济是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的驱动力”已经成为广泛共识。全国各地都把数字经济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新引擎来培育,最为典型的是xx省,其不少地市都在把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来抓。比如,一大批像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数字经济企业、经济基地和平台,正引领xx省成为长三角甚至是全国的互联网产业,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转变、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拓展,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化的示范区。例如,xx市xx区以物联网产业为基础的基地,已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创新和示范基地;

而城西科创大走廊的云谷智慧园区,已成为全国云技术领域最大的示范平台;

阿里云已成为全国最大、全球第三大的共有云公司;

网易“严选”已成为电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杆性模式。此外,xx市xx港的数字平台和模拟中心,也已成为重要的行业支撑平台,通过大数据的集成和共享,xx江海联运大数据项目,已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

事实上,除了xx之外,长三角在数字经济均有不俗的成就。比如,根据《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白皮书》的数据,在xxxx年全国xxx个城市数字经济综合排名中,上海位列第一,xx第五,xx第八,无锡第九,苏州第十三,南京第十五,合肥第十八,长三角一共有七座城市进入第一梯队(见图x)。

以南京市为例,首先,南京重视“一谷两园多点”的空间布局。以“一谷”为先导,“两园”为双翼,多点发力的空间发展格局业已形成。近年来,南京注重软件、信息电子等产业的发展,依托丰富的高校资源,尤其是xxx、xxx、“双一流”高校的软件、信息电子等的专业优势,推动软件、信息电子等产业发展。“一谷两园多点”空间布局,不仅为南京数字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前期保障,也为南京产业数字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其次,南京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瞄准平民化、全民化方向,立足便利南京人民工作和生活的目标,着力营造良好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目前南京在发展数字经济的环境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在硬件环境和政策环境两个方面为发展数字经济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再次,南京市不断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拥有数字经济发展的创新动力和数字产业化的优势之源,为推动数字领域的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提供了强大的资源保障。同时,南京还紧紧围绕ict(信息通信技术)主导产业,深度发展数字经济,从数字产业、数字创新、数字企业、数字人才和数字应用等方面扩大数字经济规模。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重要议题中,园区开发、产业合作、科技创新,尤其是长三角南北两翼产业带的数字经济,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比如,xxxx年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刚刚上升为国家战略之际,一条覆盖长三角三省一市九个城市(区)的gxx科创走廊便呼之欲出。在这条覆盖“一廊一核九城”,即上海松江、嘉兴、xx、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的“人字形”南北两翼产业带中,处在“人”字形“捺”笔画的南翼产业带,覆盖了上海松江区,途经xx的嘉兴、xx和金华。处在“撇”笔画的北翼产业带,从上海松江区出发,途经江苏苏州,与xx湖州相连,最后经安徽宣城、芜湖,一直延伸到安徽省会合肥。

而在数字经济语境下,南翼产业带的一个的突出特点是,在阿里云大数据平台支撑下,整合了xx众多的中小企业集群。在这些中小企业集群当中,聚集了各类轻工、纺织和小家电等轻资产的中小微企业。与之相对比,长三角北翼的产业带则聚集了大量的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重资产的产业。正如xxxx年x月笔者在《xx日报》撰文所言,长三角南翼产业带的最突出特点,是以xx温州商人闯世界市场和义乌小商品城开发建设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模式。这种外向型经济模式之所以产生,源于众多集中扎堆的中小微企业对世界市场的商品需求信息的渴求,由此催生了淘宝等大型互联网和电商网络交易的平台经济。与之相对比,长三角北翼产业带以“订单经济”为主,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企业大多来源于早期的乡镇企业改制,以及之后陆续被政府规划入工业园和高新区的企业。

长三角的科技创新,成功演绎了“无民营经济不活,无产业集群不富,无龙头企业不强,无名牌产品不响”的亮丽景观。xxxx年x月笔者在《xx日报》撰文进一步指出,如果说十年前长三角以中小企业集群为主体成功演绎的是“小产品积极创造大市场、小概念产生出发展大前景、小企业引发专业化的大合作、小集群造就了发展中的大作为、小产品形成了产业的大配套”的时代画卷的话,那么,如今以gxx为主要载体和通道的科创走廊,通过数字经济一体化,正在演绎的是长三角真正走向世界科技创新前沿的升级版。

当前,长三角南北两翼产业带正处在全新的一体化窗口期。在数字经济方面,南翼产业带向北翼延伸。突出的特点是xx模式中“需求拉动”的电商平台经济,正在向制造经济模式转型和融合。以支撑南翼电商平台经济的核心元器件芯片为例,阿里、海康威视等以平台为依托的运营模式,其早期的核心元器件和技术支持主要依赖国外市场。大抵出于摆脱国外种种技术锁定和产业安全的考量,目前,长三角尤其是xx这些巨型网络平台企业,正迫切需要依托北翼产业带,发挥长三角北翼产业带在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和制造等方面的优势,并且紧紧围绕“中国芯”的研发和生产,逐渐向产业链的上游逆向延伸,一直拓展到芯片材料和芯片研发等环节,从而形成国际营销→信息集成→电商平台→芯片研发→芯片材料的切换,即完成从市场到技术的模式切换。

基于同样的逻辑和思路,当前长三角北翼产业带的代表性企业,由于早期在参与外资代工和配套生产时,严重依赖外资经济模式,形成了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要特点的被动技术升级的路径。目前,长三角北翼这条产业带,正面临着房价过高等因素导致商务成本攀升过快的倒逼,使得园区内的企业,必须依托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园区开发和园区共建,发挥园区飞地经济优势,开拓国内外市场空间,推动产业向外转移,实现从技术到市场的模式切换。

长三角园区合作中的数字经济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中的数字经济,不仅仅体现在南北两翼产业带数字平台的信息共享,更多还体现在园区的互动与协作中。以xxxx年x月公布的首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为例,xx个区域示范基地中长三角地区占据了x个,分别是上海市杨浦区、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xx省xx市余杭区xxxx未来科技城和安徽省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x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示范基地中有x个位于长三角,分别是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企业示范基地中,xx省的阿里集团成为x个企业示范基地之一。此外,截至xxxx年底,在xxx个国家级高新区中,长三角三省一市中占据xx个。

xxxx年国务院批复并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明确提出,要“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同时,还明确要求,要“协同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共同推动重点领域智慧应用”“合力建设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可见,数字经济作为实现长三角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和新动能优势,正在重塑区域经济主产业发展形态。而数字经济一体化又将使得劳动力、资本、人才、技术等优势资源,能够得到最合理的调配和使用,使得数据最终成为最为核心的区域资源。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区域内部的园区合作,最重要的成功经验是能明晰区域内每个城市的功能定位。不同城市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和禀赋条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承担符合其定位及发展状况的经济和产业职能,发挥不同城市的力量,实现总部经济和工厂经济的有机协调,推动长三角内部的区域一体化协作发展。其中,总部经济可以分为综合性总部、区域性总部和专业性总部三种类型。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园区经济良好的发展基础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其中,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主要致力于发展综合性总部经济和数字中心建设,引领整个长三角的发展。南京、xx和合肥作为省会城市,苏州、无锡、xx等作为制造业发展良好的城市,都重点发展区域性总部经济,并辅以其区县的专业性总部经济发展;

而周围其他城市,专注发展与其自身禀赋情况相符的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特色工厂经济。通过数字经济纽带和清晰的区域职能分工,实现长三角内部的合理分工协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目前,长三角园区经济呈现出多功能专业化的发展态势,有经开区、高新区、保税区、双创示范基地、飞地经济等多种灵活的形式。比如,xxxx年新成立的中新嘉善智能传感现代产业园,就是xx世纪xx年代中期中新苏州工业园区的升级版。现代园区的共同特点是,均是由两国政府牵头,都在经济最发达和产业基础最好的区域,位置毗邻,人文背景相近。长三角园区合作的数字经济成功经验和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贯彻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互动的发展理念。园区合作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统筹设计,需要企业自下而上的主动参与。长三角坚持以国家政策为指导,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指导意见,有针对性地围绕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开展园区共建。在操作层面则坚持以加快培育园区合作为载体,出台相关文件保障区域联动共建合作园区,围绕产业链对专利分布进行分类,实现对园区规划建设的精准招商。同时,企业主要依托上海以及苏南模式的成功经验,积极主动参与园区合作共建。

二是严格遵循产城融合发展的基本原则。这里,“产”主要是指园区中以工业经济为主体的产业,“城”则是指产业发展当中所必须依托的城市空间和载体。园区建设的目的是实现当地经济的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只有“产”没有“城”的园区,不能实现其历史使命,无法推动一体化进程。相反,利用合作园区内的数字共享,有助于将产业融入载体城市,使之具有城市形态和城市功能。因此,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园区建设,充分考虑到园区所在城市的能力及禀赋结构,通过建设不可替代的产业园区,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三是利用输出区域和目标区域的推拉力。一方面,由于现有区位产业集聚的经济要素成本大幅提高等因素,推动了相应的过剩产能必须借助“飞地经济”向外地产业转移。其中,既包括土地成本的提高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利润的压缩,也包括环境及生态管制和强迫使耗能高、污染大的长三角企业向外转移生产环节。另一方面,充分考虑到目标区位低廉的成本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等拉动力,主动实现转移产业与目标区域的自然资源、劳动力等禀赋状况的匹配与耦合。比如,苏州很早就选择了人口结构年轻化的埃塞俄比亚以及政策宽松的东南亚等地进行投资。

关于区域数字经济的发展经验评析报告 篇2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职教育,协调发展

所谓高职教育区域化, 是指高职院校根据地方区域经济的特点, 按照“立足于区域、服务于区域、区校互动双赢”的方针, 因地制宜地选择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发展范式, 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的二级学院尚德光伏学院是校企合作的结晶, 是目前国内首家以光伏产业为依托并命名的二级学院。该院充分利用地域优势, 紧密围绕区域经济中光伏产业、集成电路制造产业、物联网产业三大主导产业办学, 与行业领军企业密切合作, 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校企合作之路, 进一步证明了高职教育区域化是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

无锡新区区域经济的特点

无锡新区光伏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和物联网产业领先全国。

2001年, 无锡新区成功引进澳大利亚留学博士施正荣先生, 在无锡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成立了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如今, 尚德公司已发展成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光伏企业, 主要从事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系统工程、光伏应用产品的研究、制造、销售和售后服务。尚德公司太阳能电池组件产量居世界第一, 产业产值占全国同行业50%。尚德公司已经成为全国光伏产业的制造中心、标准中心、研发中心和人才培训中心。

进入21世纪以来, 无锡新区依托原有微电子产业的雄厚基础, 已建成为产业链完整、企业集聚度高、自主创新与市场竞争能力强、充满发展活力的国家微电子产业基地, 集成电路产业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和最具区域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无锡新区以海力士为龙头的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占全国15%以上, IC产能和制造技术跃居全国第一, 打造了以芯片制造为核心、封装测试技术为延伸的集成电路全价值产业链。

被写进201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物联网新兴产业正是诞生于无锡新区。国务院2009年11月13日正式批复了无锡新区成立国家物联网示范区。建于无锡新区的中国传感信息中心, 空间规划总面积20平方公里, 首期总面积10.8平方公里, 涵盖了产、学、研配套的空间布局, 主要由创新园、产业园、信息服务园以及大学科技园组成。

尚德光伏学院围绕区域经济特点办学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 尚德光伏学院围绕区域经济特点办学的主要做法

借力尚德优势, 创建品牌学院2009年,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与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磋商, 双方共同建立尚德光伏学院。学院聘任尚德公司董事长施正荣博士为尚德光伏学院名誉院长, 聘任了尚德公司11位高级技术人员为尚德光伏学院客座教授。尚德光伏学院开创了全国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光伏人才的先河, 它以全新的“高等职业教育——员工培训中心——实习实训基地”三位一体模式构建了综合性光伏高职教育学区。

根据区域经济特点, 形成优势专业尚德光伏学院本着“立足当地, 突出实用, 着手现在, 着眼未来”的原则, 在省级特色专业——应用电子专业的基础上, 全力打造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体系, 重点建设光电子技术专业、微电子技术专业、微电子技术专业 (液晶显示技术与应用方向) 等优势专业, 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优势专业群。

根据区域产业特点, 科学设置课程为培养光伏产业人才, 开设了《太阳能电池原理》、《光伏发电系统应用》等课程;为培养微电子技术人才, 设置了《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技术》、《半导体器件概论》、《集成电路CAD》等专业课程。为适应无锡新区建设“物联网示范中心”的要求, 尚德光伏学院专门开设了《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自动检测及转换技术》等偏物联网方向的课程。尚德光伏学院课程设置的另一特色是基于“校内教学工场”的项目化课程开发。例如, 结合“光伏组件生产线”开发《光伏电池材料》、《光伏组件制造与工艺》、《光伏系统实践》等项目化课程。

(二) 尚德光伏学院围绕区域经济特点办学的主要经验

密切联系企业, 实施“订单式”培养高职教育的学生培养要有针对性。尚德光伏学院根据企业的需求, 针对企业特定岗位 (群) 的能力要求, 为企业“订单式”培养人才, 每年每个专业至少成立一个“冠名班”, 与企业共同组织教学、管理班级, 开设企业文化、质量管理、生产组织、岗位技能、团队协作等方面的“工学结合”型课程, 实现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为企业提供能在基层岗位和生产一线直接上岗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加强与企业互动, 创新师资结构由于高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要求高职教师要具备“双师”素质。尚德光伏学院从企业选拔技术优、品德好的工程师为学院的兼职教师, 建立企业兼职教师管理机制, 使企业生产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参与组织教学, 逐步达到专兼职教师比例1∶1。教师深入与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一线, 系统掌握技术流程, 强化实践技能。通过与企业“零距离”接触, 教师理论得到深化, 实践能力大幅提高, 教学效果有效提升。

校企共建, 建设一流的实验实训基地尚德光伏学院利用区域优势, 积极与企业共建实验实训基地, 校企双方互相提供用于教学、研究和开发的有关技术及相应软硬件支持, 做到资源共享、双向服务、互惠共赢。学院的“现代控制技术应用实验实训中心”已建设成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建有两个特色专业实验实训室——微电子技术实验实训室和光电子技术实验实训室。学院还与多家知名企业签署合作协议, 建设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高职教育区域化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尚德光伏学院紧跟产业发展需求, 服务企业岗位要求, 通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近几年来, 尚德光伏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对口就业率在90%左右, 其中大部分毕业生留在无锡新区工作。尚德光伏学院为区域经济提供人才支撑的另一条途径是通过学生的顶岗实习, 为企业提供阶段性的技术劳动力。学院根据企业实际情况, 安排学生顶岗实习, 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机动灵活的人才资源, 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机会, 最大限度地发挥“工学结合”的效益。

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水平的支持和服务尚德光伏学院坚持教学与服务“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依靠学院的科研力量, 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攻关, 解决技术难题。学院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 支持科研成果产业化。例如, 学院教师通过研究申请到“太阳能实时自动跟踪装置”国家专利, 已有多家太阳能电池生产厂商与学院洽谈, 希望能够共同开发系列设备。尚德光伏学院强力推进以培训与技术支持为重点的社会服务, 致力于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 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 (AUTOCAD) (中、高级) 、计算机辅助设计 (PROTEL) (中、高级) 、单片机设计与开发 (高级) 等培训班, 开展企业员工培训、再就业培训等, 针对职业院校教师进行业务水平培训。

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层次的合作平台尚德光伏学院实验实训基地以“根植园区、面向园区、服务园区”为宗旨, 面向无锡新区开放, 面向企业员工开展技能训练、技能竞赛、技能考核鉴定、创业就业训练和技术服务, 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2010年, 学院与尚德公司合作建设了校内教学工场——“光伏组件生产线”, 首期投入300万元人民币组建的年产能力3MW的光伏电池组件生产线已经基本建成;学院与捷普公司合作, 重点建设了“SMT生产线”。“校内教学工场”模式可以为企业承担一些小批量、多批次产品的生产任务, 增强企业的生产能力, 为公司节省生产成本。公司员工也可在学院的生产线接受岗前培训和进修。

高职教育区域化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职教育区域化, 学院要做到快速反应, 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一致无锡新区正在实施产业的转型升级, 淘汰低产能产业, 大力发展以光伏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战略型新兴产业, 高职院校就要随之做出调整, 配合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尚德光伏学院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和做法, 组织专门人员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方向, 了解市场需求, 了解所设专业的前景, 进而思考学院下一步的发展思路。

高职教育区域化, 需要校企开展全方位、深层次、高水平的合作尚德光伏学院密切与企业联系, 其中, 太阳能科学与工程系依托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发展、微电子与液晶系依托海力士—恒忆半导体有限公司发展、电子与控制系依托尼吉康电子有限公司发展。学院与企业的对接合作不断引向深入, 应积极开拓新的校企合作模式, 探索新的合作之路。

高职教育区域化, 需要完善学院、政府、企业相结合的体制机制高职教育区域化发展, 要依靠地方政府主导、依靠优势企业支持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目前, 在与政府、企业的合作中虽然已有成效, 但仍然存在不足。我们可以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在学生入学时,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做好规划, 安排一定数量的学生在规定时间赴某企业实习。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参与;学校可以通过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及为企业提供人才保障来获得企业的认可。

总之, 高职教育区域化既是现阶段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 又关系到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 我们要深刻领会国家发展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 把握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 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集中力量实施高职教育区域化战略, 开创高职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毛才盛.宁波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的关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 2007, (6) .

[2]罗海丰, 陈泽龙.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关系的三维视角[J].教育与职业, 2008, (2) .

上一篇:排序教案下一篇:防治空气污染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