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贸易发展问题(共8篇)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 四班 张沁
指导老师 潘曦
摘 要:加工贸易一直是广东省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广东对外经济贸易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广东省加工贸易转型与升级更为艰难。本文从广东省加工贸易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出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的策略。
关 键 词:广东 加工贸易 现状 升级转型
一、广东加工贸易的发展进程
改革开放之初,在借鉴国外加工贸易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中国政府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上海等沿海省市进行加工贸易试点。1979年7月,中央决定给予广东省以特殊政策及灵活措施。1979年9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开展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办法》。在特殊优惠政策的鼓励下,再加上毗邻港澳地区的地理优势,广东的加工贸易发展迅速,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地区。广东省加工贸易经历了早期的以服装、鞋类、箱包、玩具等产品为主,发展到现在以IT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占60%。
二、广东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
1、加工贸易成为广东外向型经济的主体,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2008年全省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为8697.72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6.9%;涉外税收为2355.9亿元,增长19.9%。全年加工贸易顺差达1054.9亿美元。
2、加速了广东工业化的进程,促进了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2008年,我省加工贸易项下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额的80.7%和46.5%。全省加工贸易增值率由1996年的35.6%上升为2008年的67%。
3、推动了广东科技创新和产业技术的进步。通过吸收外资发展加工贸易,引进了一大批先进的技术设备,其中核心关键技术4676项,促进加工贸易的逐渐转型。
4、加工贸易产业链不断延伸,带动了国内配套产业的发展。2008年以来,我省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总金额达1280.9亿美元,增长7.9%,占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的三成。2008年加工贸易出口带动国内配套产业的产值超过5500亿元,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5、推动了广东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形成了深圳布吉(电子信息产业)、东莞虎门(服装)等专业乡镇。
6、促进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大型企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涌现出华为、美的、格力、格兰仕等一大批具有自主品牌的企业。
7、增加了劳动就业、培养了大批熟练产业工人,有利于解决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截止2008年,我省加工贸易吸纳就业1600多万人,其中工程技术和企业管理以上人员占13.66%,技术、熟练工人占66.7%,普通工人占19.64%。[2]
8、金融危机对广东加工贸易造成严重冲击。具体表现在:
一、加工贸易进出口降幅较大;
二、出口订单匮乏;
三、内销信息不足;
四、融资难度增大;
五、部分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贬值导致我省产品竞争力下降;
六、来自周边国家与其他省份的竞争压力加大;
七、沿海地区加工贸易由原来珠三角占绝对比重逐步向长三角、环渤海等地区发展, 东部其他省份如江苏、浙江等地,加工贸易发展势头强劲。
9、欧元汇率的不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影响。加工贸易的出口主要是销往欧洲等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欧盟地区爆发的欧债危机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外销出口订单。加上人民币不断的升值,会导致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下降,增加企业的汇兑风险,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会亏损甚至是倒闭。
三、广东省加工贸易转型与升级的策略
1.规划加工贸易产业布局及结构调整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结合广东省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目标,对广东省加工贸易的空间布局做出规划引导,注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鼓励各地市根据资源与产业发展优势,明确功能定位与产业发展重点,促进形成各地市有序分工、相互协调的发展格局,克服功能交叉重叠和产业结构趋同。
(二)将加工贸易与招商引资紧密结合
改进和提高招商引资的操作方式和层次,跟踪国际行业技术和领军企业的最新动向,瞄准有代表性的跨国公司,充分发挥广东地域优势,多渠道主动招商。明确招商引资的指导方向。提高加工项目投资门槛,对于增值率低于目前平均增值率的新项目限制进入,分行业规定新进入项目增值率的最低限,确定国内采购的最低比率,推动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对于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资金、技术密集的加工贸易项目和“关联配套”型加工贸易项目,要通过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大力引进;不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两高一资”加工项目坚决禁入。
要重点鼓励和吸引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来广东省设立生产制造基地、配套基地、以及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要继续加强对日韩企业的招商工作。充分发挥区位、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抓住日韩企业海外加工布局结构调整的机遇,主动分析收集各类企业发展动向和信息,尽可能多地吸引日韩等地区企业来广东省开展加工贸易。扩大对欧美的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欧美的大型跨国公司来广东省投资建厂,扩大技术溢出效应,尤其是应该加强对欧盟各国的吸引,同时,借我国与非洲、东盟各国关系发展日益密切之机,多渠道地加强与其合作。
(三)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加工贸易
加快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使其具备应有的激励机制、竞争理念和市场行为,从而发挥现有工业基础和产业技术基础的作用,为加工贸易升级换代提供有利条件。
民营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积极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给予其资金、技术方面的倾斜和支持,降低进出口权的门槛,改变现行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规定,积极建立对民营企业发展加工贸易的激励机制,创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和发展的新环境,从而促使内资企业加工贸易的快速增长。
鼓励和支持科技型、自主知识产权型民营企业密切跟踪有关跨国公司的产业发展,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争取跨国公司的订单,融人跨国公司的产业链,为其提供配套产品,彻底解决技术扩散效应差的问题。
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积极建立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出口信贷资金支持体系,促进外资经济与当地经济不断地融合,形成民营企业加工贸易群体,促进加工贸易本地化。
(四)发展加工贸易海外营销
品牌是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是竞争力的象征,仅仅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环节,不但导致企业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的利润极少,而且生产经营中始终不能掌握主动权。因此,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培育知名品牌企业,是新时期加快我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扩大增值率的重要环节。为保证加工贸易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政府和有条件的企业需要共同努力,开拓自己的销售渠道,培育自己的国际品牌。
企业需要转变思想,正确认识海外分销与品牌建设的重要性,积极融入到全球产业发展的大潮中;采用现代网络技术,及时了解国际市场供求信息,调整企业生产;多渠道获得融资,解决营销网络建设与品牌建设中的资金短缺问题;成立海外业务部,吸引国际经贸人才进入,积极接触海外跨国公司,争取直接接单;实施正确的营销策略,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做好分销商的沟通与管理,加强合作,加强品牌宣传,逐步建立完善的海外分销渠道,提高国际市场的品牌知名度。2.推动关联产业集群发展
引导配套产业向主体产业靠拢,推动关联产业集群发展,通过产业集群特有的技术外溢效应加快技术的扩散、传播和创新,释放科技创新能量。打破行政区划概念,各地在发展主要产业基础上,加强与其它地区的产品配套能力开发,形成中东部大产业群。
产业集群发展应该以各类开发园区以及出口加工区为核心,根据各园区发展重点规划,发布推荐一批重点发展产业的企业名单,规划、引导与之配套的关联协作企业在其周边集聚,有效解决加工贸易产品配套难的问题。
鼓励外资的跟随性投资,引导外资向专业园区发展,促进配套产业群的形成,培育新技术产业的配套生产基地,为加工贸易的升级换代创造更加有利的产业空间。
支持国内企业与加工贸易企业发展配套协作,不断提升包括加工配套、人力资源配套以及同行企业和相关企业聚集效应在内的加工贸易的整体工业配套水平。
改革和完善各项不利于配套产业发展的现行制度和政策。提高海关通关效率;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更多地使用国产料件;加强对配套企业的科技、资金和信息支持;发挥政府、科研单位和中介机构的作用,为有能力进行配套生产的内资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联合技术开发、人才培训。
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积极支持外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子公司设立研发机构,促进中外企业的联合开发和合作,鼓励企业转移先进技术,培训员工,同时,严把审批关,将加工贸易审批和管理工作与促进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外溢工作结合起来,扩大技术溢出效应。
鼓励加工贸易企业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鼓励模仿创新。借鉴台湾等地的经验,设立高新技术发展促进基金和产业科技进步基金,积极支持大中型企业更新设备、引进技术和进行新产品开发;发放优惠贷款和各种补贴,用于中小企业的产品设计、工程技术进步、质量改进、自动化发展和员工培训,以有效地缓解企业技术进步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合与合作,加快科技尤其是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同时,大力宣传并采取适当鼓励措施,促使加工贸易企业实施合理的人才开发战略,鼓励员工创新,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实施力度,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技术进步的合法权益。
3. 完善政府配套服务
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工贸易是广东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的一条现实路径,各级政府要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加工贸易的发展环境。
引导企业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国际博览会、展销会,尤其是国际著名的专业博览会,将山东的产品推向世界,努力创造世界知名品牌,增强产品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参考文献
[1].易雪玲.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2].黄晓玲.发展加工贸易与产业技术升级探析[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1)
[3].刘似臣.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效应研究[J].统计研究,2005(2)
[4].尹浩华.我国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05(2)[5].孙楚仁.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估计.世界经济研究.2006(3)
[6].王晨钟.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天津:《现代财经》2005年第8期。
[7] 马强,2009:《国际金融危机后对创建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的思考》 [8] 文佳妮,2007:《广东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9] 邵祥林、王玉梁:《未来国际贸易的主流──加工贸易》
[10] 陶涛:《金融危机对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国际经济评论2009年3-4月
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基本情况分析
一、总量规模分析。
从进出口贸易总额看,广东省2000年总额为1701.08亿美元,而到了2013年,达到10915.70亿美元,是2000年的6.42倍。2004年,首次超过5000亿美元大关,2013年,首次超过10000亿美元大关;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总量有所下降,但并未跌破6000亿美元的关卡;2010年,达到7846.60亿美元,与2008年相比,增长了14.84%;2011年、2012年分别达到9134.80亿美元、9838.20亿美元,比2008年有了明显的增长。
从出口贸易总额看,广东省2000年总额仅为919.24亿美元,而到了2013年,达到6364亿美元,是2000年的6.9倍。2004年,达到1915.58亿美元,翻了一番;2008年,达到4040.97亿美元。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为3589.56亿美元,比2008年降了11.17%;2010年,为4532亿美元,超越了2008年的水平,商品出口贸易有所恢复,2011年、2012年分别达到5741.4亿美元、5741.4亿美元,比2008年有了明显的增长。
从进口贸易总额看,广东省2000年总额仅为781.84亿美元,而到了2013年,达到了4551.70亿美元,是2000年的5.82倍。2004年,达到1655.75亿美元,翻了一番,而到了2008年,达到了2791.64亿美元,翻了近两番;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为2521.62亿美元,比2008年相比,略有下降;2010年,达到3314.60亿美元,与2008年相比,增长18.73%,2011年、2012年分别达到3815.40亿美元、4096.80亿美元,比2008年,有了明显的增长。
单位:亿美元
说明:各类贸易总额换算成人民币均以各年的平均汇价为准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信息网
二、对外贸易方式分析。
从一般贸易总额看,广东省2000年总额为382.93亿美元,而到了2013年,达到3687.70亿美元,是2000年的9.63倍。2003年,首次突破500亿美元大关,2005年,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大关;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总量增长不大,与2008年保持平稳;2010年,达到2684.60亿美元,与2008年相比,增长了35.13%;2011年、2012年分别达到3288.60亿美元、3687.70亿美元,比2008年有了明显的增长。
从来料加工贸易总额看,广东省2000年总额仅为444.94亿美元,而到了2008年,达到953.43亿美元,是2000年的2.14倍,是近14年的高峰,但到了2013年,仅为596.50亿美元,与2000年相比,13年仅增长了34%。不难看出,2008年是分水岭,2000-2008年,来料加工贸易额一直保持增长的势头,但2009-2013年,其贸易额持续下降。
从进料加工贸易总额看,广东省2000年仅为766.72亿美元,而到了2013年,达到了4671.10亿美元,是2000年的6倍。2004年,达到1789.22亿美元,而到了2008年,达到了3138.10亿美元;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为2781.00亿美元,比2008下降13.55%;2010年,达到3616.50亿美元,比2008年略有增长,2011年、2012年分别达到4266.10亿美元、4671.10亿美元,比2008年有了明显的增长。
单位:亿美元
说明:各类贸易总额换算成人民币均以各年的平均汇价为准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信息网
三、对外贸易主体分析。
从国有企业贸易总额看,广东省2000年总额为707.25亿美元,而到了2008年,达到1111.87亿美元,是2000年的1.57倍,是近14年的高峰,到了2013年,仅为903.50亿美元,与2000年相比,15年仅增长了27%。不难看出,2008年是分水岭,2000-2008年,国有企业贸易额一直保持增长的势头,但2009-2013年,其贸易额持续下降。
从三资企业贸易总额看,2000年广东省的商品出口贸易总额仅为920.82亿美元,而到了2013年,达到5921.10亿美元,是2001年的6.43倍。2004年,达到2265.31亿美元,翻了一番;2008年,达到4387.79亿美元。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为3824.15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12.83%;2010年,为4844.10亿美元,接近了2008年的水平,对外贸易有所恢复,2011年、2012年分别达到5499.00亿美元、5711.70亿美元,比2008年有了明显的增长。
从私营企业贸易总额看,广东省2004年仅为358.44亿美元,而到了2013年,达到了3550.60亿美元,几乎是2013年的10倍。2008年,达到了1084.57亿美元,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为1159.09亿美元,与2008年水平相近;2010年,达到1684.70亿美元,比2008年略有增长,2011年、2012年分别达到2164.40亿美元、2668.40亿美元,比2008年有了明显的增长。
单位:亿美元
说明:各类贸易总额换算成人民币均以各年的平均汇价为准;“-”表示无法找到该数据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信息网
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趋势分析
一、增长率分析。
从进出口贸易增长率看,2000-2007年7年间,几乎每年均保持不低于20%的增速,广东省对外贸易进入黄金时期,发展迅速。但2008年开始,增速明显放缓,甚至于2009年出现了10.8的负增长,虽然在2010年增速高达28.4%,但2012年仅为7.7%,2013年,为10.9%。
从出口贸易增长率看,2000-2007年7年间,几乎每年均保持高于15%的增速,广东省出口贸易进入黄金时期,发展迅速。但2008年开始,增速明显放缓,甚至于2009年出现了11.5的负增长,虽然在2010年增速高达26.3%,但2012年仅为7.9%,2013年,为10.9%。
从进口贸易增长率看,2000-2007年7年间,几乎每年均保持不低于14%的增速,广东省进口贸易进入黄金时期,发展迅速。但2008年开始,增速明显放缓,甚至于2009年出现了9.7的负增长,虽然在2010年增速高达31.5%,但2012年仅为7.4%,2013年,为11%。
说明:增长率=(当期/基期-1)×100%。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信息网
二、贸易顺差分析。
自2000年以来,广东省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贸易顺差的大好局面。在2000-2004年,维持在200亿美元左右;在2005-2008年间,差额逐年扩大,平均增幅高达40%,到2008年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是2001年的7倍;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为1067.94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14.52%;2010年,为1217.4亿美元,有所回转,实现14%增长;2011-1013年,差额逐年扩大,2013年高达1812.3亿美元,与2008年相比,翻了近一番。
说明:贸易顺差=出口贸易总额-进口贸易总额,增长率=(当期/基期-1)×100%数据来源:根据表1计算整体得出
三、贸易方式占比分析。
从一般贸易占比情况看,2000-2013年13年间,一般贸易总额在对外贸易总额中每年均保持不低于20%的比重,并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2000年为22.51%,2013年为33.78%,2000-2005年,占比情况变化不大,维持在22%左右,2006-2013年,比重逐年增加,2006年占25.85%,2012年33.43%,平均占比31%。
从来料加工占比情况看,2000-2013年13年间,来料加工贸易总额在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呈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2000年为26.16%,2013年仅为5.46%,2000-2005年,虽逐年下降,但平均比重仍有21%,2006-2013年,降幅逐渐增大,2006年占13.95%,2012年6.91%,平均占比10%。
从进料加工占比情况看,2000-2013年13年间,进料加工贸易总额在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总体保持平稳,但每年均保持不低于40%的比重。2000年为45.07%,2013年为42.79%,2000-2005年,平均比重仍为48.44%,2006-2013年,平均占比47%。
说明:占比=各贸易方式贸易总额/进出口贸易总额×100%数据来源:根据表2计算整体得出
从图2中可以看出,进料加工贸易占比变化不大,一般贸易与来料加工贸易占比波动较大,且一般贸易占比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来料加工贸易呈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
四、贸易主体占比分析。
从国有企业占比情况看,2000-2013年13年间,国有企业贸易总额在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呈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2000年为41.58%,2013年仅为8.28%,2000-2005年,虽逐年下降,但平均比重仍有30%,2006-2013年,降幅逐渐增大,2006年占17.27%,2012年6.91%,平均占比13%。
从三资企业占比情况看,2000-2013年13年间,三资企业贸易总额在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总体保持平稳,但每年均保持不低于50%的比重。2000年为54.13%,2013年为54.24%,2000-2005年,平均比重仍为59%,2006-2013年,平均占比61%。
从私营企业占比情况看,2004-2013年9年间,私营企业贸易总额在对外贸易总额中每年均保持不低于10%的比重,并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2000年为10.04%,2013年为32.53%,2004-2008年,占比情况变化不大,维持在13%左右,2009-2013年,比重逐年增加,2009年占18.97%,2012年27.12%,平均占比24.75%。
说明:占比=(当期/基期-1)×100%;“-”表示无法找到该数据或该数据无法计算数据来源:根据表3计算整体得出
从表7中可以看出,三资企业占比变化不大,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占比波动较大,私营企业占比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国有企业则呈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
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贸易顺差逐年扩大。
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贸易顺差逐年扩大,发展趋势良好。从进出口贸易总额看,2000年总额为1701.08亿美元,而到了2013年,达到10915.70亿美元,是2000年的6.42倍,且13年间,平均增速高达16.32%;从出口贸易总额看,2000年总额仅为919.24亿美元,而到了2013年,达到6364亿美元,是2000年的6.9倍,且13年间,平均增速高达16.13%;从进口贸易总额看,2000年总额仅为781.84亿美元,而到了2013年,达到了4551.70亿美元,是2000年的5.82倍,且13年间,平均增速高达15.76%。此外,贸易顺差逐渐扩大,13年间,平均顺差为836亿美元。
二、一般贸易规模逐年扩大,进料加工为主要贸易方式。
广东省对外贸易中一般贸易规模逐年扩大,来料加工贸易规模逐年缩小,进料加工为主要贸易方式。从一般贸易总额看,2000年总额为382.93亿美元,而到了2013年,达到3687.70亿美元,是2000年的9.63倍,且13年间,一般贸易总额在对外贸易总额中每年均保持不低于20%的比重,并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从来料加工贸易总额看,2000年总额仅为444.94亿美元,而到了2008年,达到953.43亿美元,是2000年的2.14倍,是近14年的高峰,但到了2013年,仅为596.50亿美元,13年仅增长了34%,且来料加工贸易总额在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呈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从进料加工贸易总额看,2000年仅为766.72亿美元,而到了2013年,达到了4671.10亿美元,是2000年的6倍,且13年间,进料加工贸易总额在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总体保持平稳,但每年均保持不低于40%的比重。
三、私营企业规模逐年扩大,三资企业为主要贸易主体。
关键词:FDI;加工贸易;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6.020
1 FDI背景下广东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
1.1大型出口企业拉动了广东加工贸易出口快速增长
近年来,广东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建立产业园的方式来推动产业升级显得尤为突出,为众多仍然处于OEM的企业打开了走出国门拿订单的一条通道一些中小企业也以此机会得到了发展。2012年,广东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35.49亿美元,同比增长8.03%;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043家,同比下降14.10%。从行业看,农、林、牧、渔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3.82%,占同期全省总量的O.65%;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5.66%,占同期全省总量的55.61%;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11.35%,占同期全省总量的40.63%。
1.2贸易增值率逐年提高。带动国内配套产业的发展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广东不断提高吸收外资的技术含量,大力促进加工业配套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的产业配套体系,提高加工贸易产业对国内的辐射、带动能力,使加工贸易产业链不断延伸,加工层次越来越多,加工程度越来越深,加工链条越来越长,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越来越高。
1.3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推动了广东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广东加工贸易以低附加值的服饰、鞋帽等的产品为传统的产业,现已发展成为以电子、通讯、信息产品等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为主,服务业更是近年来的新秀,在吸引外资有力地推动了区域协调优化发展,从而使外贸增长方式产生了巨大的转变。2012年,累计出口机电产品38946224万美元,占全省出口总值68%,高新技术22138084万美元,占39%。
1.4新兴产业的进出口总额增长缓慢
加工贸易的增值率有所提高,并且维持稳定的增长,但是新兴产业的进出口总额增长缓慢。加入WTO后,广东不断吸收外资的技术含量,大力促进加工贸易配套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的产业配套体系,提高加工贸易对国内产业的辐射,带动本土企业产业升级,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越来越高。但是以新兴产业为代表的高附加值产品的进出口总额却增长缓慢,以三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业、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石油及化学)来说,2009年的产值比2008年仅增加了5.5%。
2 FDI对广东加工贸易转型的影响
2.1 FDI对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的影响
广东省自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以来,外资的引进起到了促进作用。2000年以来,加工贸易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是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呈逐年上升趋势,FDI对于加工贸易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见表1)。
2.2 FDI对加工贸易产业结构的影响
FDI对于广东贸易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入,改变加工贸易的投资结构,进而直接促进结构优化;另一方面是,FDI流入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使得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提升,从而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间接地促进了结构的优化。
加工贸易的FDI因素给我国带来大量新产品,在从事加工贸易的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逐渐提高,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得到极大的提升,但是以服装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占据着竞争优势。现阶段广东加工贸易是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并举的产业结构。同时,外商投资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一直占据着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70%以上份额,这说明FDI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结构水平起着重要作用,而且,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主要依靠加工贸易企业。
2.3 FDI对加工贸易产业链的影响
“价值链”概念由M.E.Porter(1990)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认为企业的价值链可以被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个环节,产品开发、材料供应属于上游环节,其经济活动中心围绕产品、产品技术特性在价值增值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工组装属于中游环节;成品发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属于下游环节,该环节围绕消费者、营销管理技巧在价值增值中起决定性作用。
2011年,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53381万美元,比同期2008年增长了77.8%,这说明广东加工贸易企业在科研、技术专门化教育等人力资本上有较大的优势提升空间。为推进广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进程,相关部门提出至2015年,从事加工贸易业务的企业品牌拥有总数将达到2万个;全省从事加工贸易业务的企业设立独立法人研发中心达到450家以上。2011年,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为2000年的9倍,产品附加值获得大幅度增长。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U形价值链模型逐渐形成。
3 FDI背景下广东加工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3.1经营主体间发展不平衡
广东加工贸易经营主体间的发展很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国有企业的进出口总额比重呈现下降趋势,私营企业有上升趋势,而超过50%的进出口总额由外商投资企业创造。2011年国有企业的进出口额比重只达到2000年的四分之一,而私营企业的进出口额比重增长为2000年的34倍,鲜明的对比下可以看出FDI对于经营较自主的国内企业存在的好处,使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实现由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过渡。但是内资加工贸易企业比例及其规模仍然偏低,本地企业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优势不足,这不仅不利于广东本地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加工贸易增值率和贸易利益的提高,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掌握在跨国公司母公司,技术外溢程度不高,影响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提升。
3.2企业代工率仍然很高
据广东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全省从事加工贸易业务的企业拥有品牌总数达14779个,共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145个、“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470个,建立企业自主营销网络8021个,增幅分别为2008年的46.3%、5.1%、81.5%、17.7%这是自推进转型升级以来取得的成就,但是全省从事加工贸易业务的企业中,劳动密集型企业达到11848家,资本密集型企业有10453家,技术密集型企业仅有6669家,这说明企业代工率仍然很高。
贴牌生产并不利于本土产业升级,在一定程度上挤占自有品牌的市场份额,最后使自有品牌几乎从市场上消失,并有可能使被剥夺市场的企业沦为外国品牌的加工厂;另一方面,国外品牌以很少的投资就能获得巨大的生产能力和由品牌带来的增值。
4对策建议
4.1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发展
首先,向价值链的上游发展,即发展零部件配套产业,沿着“组装一零部件制造一产品研发一自有品牌产品的研发、设计”的轨迹,提高我国零部件制造的国际竞争力。第二,向价值链的下游发展,即向品牌、销售和售后方向发展。提高技术水平,加快自主知识产权开发,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同时,加大仓储、物流、配送等服务环节的发展力度,延长整个加工贸易的价值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进而从整体上提高整个加工贸易行业的利润。
4.2促进产业关联和发展产业集群
加工贸易要实现升级,就必须增加广东相关产业的关联性,发展相关产业集群。首先,按照大项目一产业链一产业群一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培养规模化产业集群,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和作用。其次,提高本地采购率,尤其是提高加工贸易中间品的进口替代率,促进当地配套产业集群的形成,全面提高加工贸易对广东省相关产业的外部收益。最后,抓住跨国公司基于市场驱动向当地转移较先进技术的机遇,加快实现技术本地化,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提高产品层次。
4.3扩大内需,引导企业转内销
人民币升值,促进外需与内需协调发展,一方面,促进加工贸易企业转战国内市场,在本土成立科研中心,成立自主营销机构,使产业链得以延伸,产业配套程度加大这对于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现“干中学”,形成内外贸结合的发展态势,从而起到缓解对外贸易不平衡,新兴产业附加值低等一系列阻碍产业升级的问题。
4.4坚持“双转移”政策
“双转移”是“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两大战略的统称,具体是指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研究表明,FDI的流入大多数集中在广东沿海地区以及中部,而东西两翼及粤东相对较少,没有形成相应产业群,或产业群配套效应不高,建议对该区域吸收外资进行政策照顾,鼓励基础设施的大型项目开发通过创建良好的招商引资平台增强对产业、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吸引力集聚力,引进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行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4.5调整加工贸易相关政策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毫无疑问成为一个世界贸易大国。但是随着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受国际压力也越来越大。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是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却不能称为世界贸易强国,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中仍然存在着需改进、不完善的地方,这关系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服务贸易、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外贸易摩擦、反倾销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粗浅的解决对策,望给予指正。关键词:对外贸易国际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额贸易顺差。
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外贸易每年以20%速度递增。首先,中国出现高额贸易顺查最主要的因素是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众所周知,我国拥有众多的廉价劳动力和广大的原料,基础工业设备,这使得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加上加工贸易实行保税政策,更加鼓励了加工贸易的发展,加剧了贸易顺差。其次,利用外资直接投资数额的增长,中国广阔的外贸前景吸引了大量外资,并且外资在我国经营中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外资投资便替代了部分的进口,并且国内的企业很多面向出口,而国内需求有限,最终导致越来越高额的贸易顺差。最后,我国国民贮蓄高于投资,由于国情、文化思想的不同,国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等,公民的用于投资的钱远低于贮蓄,这就限制了国内消费,企业便更加注重改善技术,开拓国际市场,大量出口,也增加了我国的高额贸易顺差。
(二)对外贸易摩擦方面
1、反倾销问题。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反倾销问题广受重视,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对我国商品反倾销起诉开始大幅增加,反倾销金额不断上升,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反倾销税率加高产品范围不断扩大,中国主要出口项目都遭到了反倾销诉讼,严重打击我国企业的积极性;对我国实施反倾销的数目不断增加,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几乎每3起反倾销案中,就有1起是针对中国产品的。
这些因素除了来自经济、政治方面,还有西方敌对势力借口制裁中国,不希望一个强大的中国。但是对我国反倾销调查也是有一定内因的,如企业自身方面:相对单一的价格策略导致反倾销,由于国内市场尚不规范,盲目发展的市场行为,导致出现了大量过剩产品,企业为了生存在其国内和出口的销售策略上采取低价倾销策略;企业反倾销意识淡薄,由于中国企业出口规模不大或没有直接自营进出口,出于应诉成本和直接利益考虑不应诉,对WTO框架不了解、对相关知识和信息掌握不足;企业对反倾销存在着一些错误认识等;对国际市场特定了解不足等。便导致国企之间的恶性竞争,采取价格大战,恶性压低价格,引起当地生产企业的恐慌,于是产生了要求其政府采取反倾销等保护措施。政府、组织机构:行业协会组织企业应诉不力;法制不健全,人才缺乏,我国的相关法制相当不健全文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够灵活,有的法律相互间不规范,使出口企业无力应对频繁的国际诉讼。贸易保护主义者滥用反倾销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加大了中国对外贸易压力。
2、技术性贸易、绿色贸易壁垒。虽然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增长,但我国现在仍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都还有很大的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由于目前各国经济水平、科技文化水平发展程度不一,规定和实施的技术标准必然“标准不一”和 “高低不同”。发达国家往往制定较高甚至高于一般国际水平的“技术标准”,从而形成贸易障碍。但是国内存在的问题如产品附加值低,国际竞争力弱,企业的标准化意识
不强,企业基础工作薄弱,不理解标准化是连接贸易技术壁垒的纽带;行业协会未充分发挥应对技术壁垒的特殊作用,绝大多数行业协会经营规模小,处于分散状态,基本上不能起到对行业内部企业的协调、规范和提供信息平台的作用;产品的技术法规和标准未与国际接轨各国很多技术标准与国际通行的标准不相一致,这对我国产品进入当地市场造成很大的影响;企业对产品质量认证意识薄弱,中国企业没有树立较强的符合国际标准的质量认证意识,发达国家的部分认证体系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检疫技术与贸易技术壁垒发展趋势不相适应等。
(三)外汇储备过高。外汇储备过高毫无疑问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一个主要问题,特别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增长更快更多。然而,外汇储备规模增长过快,持有的机会成本加大,外汇储备激增,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巨额的外汇储备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导致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失衡。
(四)服务贸易方面。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服务贸易明显快速增长。但是总体发展状况却存在一些问题,其发展水平远落后与世界货物的发展水平。
1、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规模相对滞后。现阶段我国服务贸易规模不大,归根结底,在于我国服务业发展得不够充分,服务业发展不够成熟,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不牢固。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总额所占外贸总额的比重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
2、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商品没有转型、主要集中于传统领域。现阶段我国服务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素质不高、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发展不完善。而当今世界传统贸易领域已经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贸易向资本密集型的新兴服务贸易。
3、我国有关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立法滞后。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相关的法律法规数量极少,对于一些重要的服务领域立法不完备甚至没有立法,缺少统一的关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基本法,并且现行的立法与国际规范也存在着差距,影响了法律规定标准,有待改进,在出台的法律也有不足的地方,某些地方缺乏规范,甚至有冲突的现象。
5、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的管理存在不足、人才紧缺。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统一的关于服务贸易的协调管理部门;各部门对管理责任不够明确;没有规范的行业和服务标准,有的甚至与国际不符。人才的紧缺限制了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
二、我国对外贸易问题的对策
(一)高额贸易顺差对策。可采取保持出口适度增长,适当增加进口,提高出口技术含量;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积极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减少外商投资的特殊待遇,实行国民待遇;调整出口市场,降低外贸依存度;刺激国内需求,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加快相关的法制建设等措施。
(二)贸易摩擦对策。
1、反倾销措施。尽快取消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标签,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同,为我国的对外贸易创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制定产品出口价格要加强调研,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之间进行协调,增强政府的宏观引导,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促进企业与国内外的沟通;在产品制定出口价格时,尽可能考虑整体利益,避免恶性竞争;同时加快产业升级,努力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性能和服务。企业应增强反倾销意识,完善企业营销策略,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实施出口多元化,全方位多渠道地开拓国际市场,不断调整市场结构,扩大市场覆盖面,完善营销策略,积极规避反倾销控诉的风险。完善法律体系、加强人才的培养、积极利用WTO多边争端解决机制、理顺企业产权制度等。从政府、组织机构、企业、社会人才方面共同努力,为我国对外贸易创造良好的环境。
2、技术性贸易、绿色贸易壁垒对策。政府应在这方面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全民环境意识,提高全中国人民对外贸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使得全国民众都能充分认识到环境在我国对外经贸中的重要性,让环保导入企业的经营决策,树立危机意识感、紧迫意识,开发和研制更多更好的绿色产品,充分发挥绿色产品和环境标志的示范作用,推动绿色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尽快建立绿色产品贸易体系,提高外贸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重视行业协会的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为企业提供咨询和沟通信息平台,对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提出对策和建议,开展国际间交流,加强与国外的沟通机制;积极推进国际化标准进程,尽快与国际化标准接轨,提高科学技术含量;加强认证市场,提高企业对产品质量认证意识,尽快完善我国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为出口企业提供合格的认证市场。加大资金投入,尽快培育高质量、高水平的检验检疫实验室。
(三)外汇储备对策。完善人民币市场化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加大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灵活性,建立更加合理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放宽外汇管理政策,鼓励企业海外投资,提高外汇储备使用效率,减少对资本流出的限制,将外汇保留在企业手中,以鼓励更多的本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以减轻外汇储备的压力,减少政府所承担的外汇储备风险,有利于提高企业海外投资收益,从而提高外汇储备的使用效率;利用现有外汇储备存量,建立能源储备体系,有计划地引进一批国内所需关键技术,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调整外汇储备的结构,适当增加黄金储备的份额。
(四)对外服务对策。,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提高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利用国际资源和外资力量发展我国的服务业和对外服务贸易;优化服务贸易发展的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新兴的知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加快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建立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三、结束语
我国对外贸易不断的发展,问题也日益突显,针对现有突出存在的问题,我国应尽快予以重视,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从而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巩固我国对外贸易地位,真正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强国地位。
参考文献:
根据调查显示,我国从美国进口贸易主要是在一些重工业方面,而我过主要出口的都是各种轻工业产品和农产品。品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监测报告显示,2008年前11个月,中美双边贸易额为3078.2亿美元,同比增长11.6%,增速回落3.9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9.6%,增速回落5.6个百分点,低于同期中国出口总体增速9.7个百分点。(1、新华网北京1月15日电报道周英峰)统计表明,前11个月,中国对美出口机电产品增长7.9%,增速回落8个百分点。同期,对美出口超过20亿美元的21类大宗商品中,除鞋类、农产品、游戏机、钢材、体育用具及设备、纺织纱线及织物等出口出现小幅提速外,其余11类商品出口增速都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其中服装、电话等4类产品出口更是由增转降。美国国内消费低迷影响了中国出口。2008年以来,美国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经济增长率迅速下滑,第三季度出现0.5%的下降,主要由于美国国内消费出现萎缩。据美国商务部统计,第三季度美国消费者开支下降3.7%,是近17年来首次出现下滑,美国消费市场的低迷制约了中国出口在美国市场的扩张。并且国内企业要出口产品必须得到政府的批准,大多数生产企业不能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出口产品。进出口贸易中,也有许多漏洞存在。这是我过对美国进出口贸易的现状。
以我过从美国进口最多的大豆为例,就可以看出我国在进口贸易上存在着的问题。虽然中国面临通货膨胀压力,但是对大豆的市场需求没有减弱迹象,也没有影响到我国在美国采购大豆的热情,作为世界第一大豆消费国,中国对美国的采购一直没有减少,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大豆进口总量在今年前10个月超过了4300万吨,与去年 同期相比增长20%,而据美国农业部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2010年全年的大豆进口量可能达到5400万吨。为什么,国内的大豆消费工厂,都要选择美国的大豆呢?就是因为美国等发达国家机械化生产下的转基因大豆成本相对较低,具备明显的价格优势。我国应该出台相应政策,支持国产大豆。据了解,国内多个部委也正在酝酿针对包括大豆在内的部分农产品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目的在于保护国内豆农的利益,保障农副产品的质量,打破海外大豆企业的市场强势地位。
我国与美国相比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的立法与监管缺失,随着国内外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业务品种、经营范围乃至组织机构均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既不利于对其进行有效监管,也不利于其自身的健康发展。近日,稀土出口问题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美国贸易代表处称将根据贸易法301条款,调查中国在环保技术贸易和投资方面的相关政策,稀土出口情况也属于调查对象(1 中国贸易报 2010年11月14日 第6版)。中国对稀土出口是有管理,但没有限制,配额是重要手段,管控稀土资源是中国的主权,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定,不违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据悉,我国稀土等资源走私的情况也非常多,稀土走私头偷梁换柱,年六十或达10万吨(2010年10月14日,中国贸易报)目前美国90%以上的稀土上中游产品都是来自中国。
稀土的问题,又一次将我国在出口贸易方面的漏洞显露出来。所以,在实施出口的同时,要打击走私,还要保持一定的出口增长率,但不是随便增长,也是需要有配额的。这就是一种对策。
今年,中美进出口贸易产生的纠纷增多,因为中美双边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增多,近期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和出口退税上调对出口的拉动作用有限。在当前出口商品普遍处于买方市场的情况下,提高出口退税率虽然能增加部分企业的出口利润,但是总体上扭转出口形势的作
用仍然不够有效,反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外商议价提供了新的借口。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深入,直接影响了全球消费者的信心,已引发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部需求的不足必然会对中国企业的出口形成长期的压力。加上近期中美双边贸易摩擦接连不断,中美双边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明显增多。当前,确保中国对美出口贸易稳定健康发展,对于防范中国出口继续减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还有一种特征,就是技术档次低下,而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部分商品都是有科技含量在内的商品。由于在传统的国有产权制度中,国有企业之间不可能有真正激烈的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且国有企业因没有独立的财产而不可能真正承担经营风险或亏损的财产责任,同时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及职工对采用先进技术所形成的企业财产并不拥有所有权,技术并不能通过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变成有回报的投资因此导致国有企业既没有外在的压力,同时又没有内在的动力和压力不断地开发和采用更先进的技术。这一切都从根本上 决定 了国有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动力及压力,从而自然会导致我国出口品的技术档次低下。所以,为了减少高科技产品从美国的进口,国有企应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1、粤西地区()资源优势明显,发展农业、矿产开发、海洋产业等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A、自然
B、矿物
C、旅游
回答正确
2、()是设计农业的高级层次。
A、工厂化
B、现代化
C、经济全球化
回答正确
3、()是全国八大深水良港之一;粤西地区处于亚热带,是全国糖蔗、橡胶、剑麻等作物生产基地。
A、湛江港
B、茂名港
C、珠海港
回答正确
4、主导产业具有序列演替性和()。
A、关联性强
B、互联性
C、多层次性
回答正确
板块二(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在线作业
5、广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全面小康与总体小康的最重要区别在于()
A、区域间实现协调发展
B、区域内实现协调发展
C、粤东西北地区实现协调发展
回答正确
6、社会发展差距明显表现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均等化程度低以及()。
A、高层次的民生需求正在日益凸显
B、中低层次的民生需求正在日益凸显
C、贫富悬殊
回答正确
7、()资源是粤西地区亟待发掘的潜在优势,水产品产量居全国之首,其中湛江、阳江市水产品总产量占全省的26.9%。
A、自然
B、水产
C、海洋
一、广东省港口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发展概况
(一) 广东省港口国际物流的发展概况
广东省位于华南沿海地区, 濒临南海, 港口星罗棋布, 水运物流发达, 随着与国外经贸往来越来越密切, 港口国际物流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2005年广东省水运货运量达到26422万吨, 2013年增加至78027万吨, 处于2005年以来水运货运量最高点, 2014年水运货运量略有回落, 跌至77219万吨。从水运货物周转量来看, 2005年为2888.2亿吨公里, 2014年增至11407.8亿吨公里。从港口货物吞吐量、外贸货物吞吐量及集装箱吞吐量来看, 自2005至2014年10年间广东省港口外贸物流呈现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态势, 见表1。
尽管受到国际金融风暴影响, 2008年和2009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外贸货物吞吐量仍然保持总量增加之势, 其中2009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增至10.28亿吨, 外贸货物吞吐量增至3.79亿吨。2008年, 集装箱吞吐量保持稳定增长, 达4039万TEU, 受金融风暴影响, 2009年集装箱吞吐量跌至3678万TEU。一年后, 集装箱吞吐量呈现喜人势头, 吞吐量上升至4360万TEU, 呈现恢复性增长。
(二) 广东省国际贸易发展概况
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来, 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迅猛, 颇具特色。在贸易总量与发展速度方面, 发展形势令人鼓舞。2004年广东省进出口总额突破3000亿美元, 2008年全省进出口总额增至6834.92亿美元, 其中:出口总额4041.88亿美元, 进口总额2793.04亿美元, 实现贸易顺差1248.84亿美元。2002-2007年, 广东出口增速保持在22.0%以上, 年均增长25.3%;GDP增速保持在12.0%以上, 年均增长14.2%。2002-2007年, 广东外贸依存度 (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平均为84.3%, 其中2006年高达92.0%。受国际金融风暴影响, 2008年广东外贸出口增速大幅下滑, 出口贡献率明显下降, 但仍有近四成的工业产品产值通过外贸出口实现, 对外贸易在广东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依然举足轻重。在贸易方式方面, 呈现多样化, 加工贸易发展迅猛。2008年, 广东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1986.87亿美元, 占对外贸易总额的29.1%;来料加工954.46亿美元, 占14.0%;进料加工3217.01亿美元, 占47.1%;其他贸易676.58亿美元, 占9.8%。加入WTO以来, 广东加工贸易产业链向纵深发展, 初步实现了由贴牌加工向委托设计生产、自有品牌营销的转变, 有力地推动了外贸出口结构升级和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外贸市场不断扩大, 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与粤港澳合作一体化进程加快。在外贸经营主体方面, 呈现多元化格局, 民营企业对外贸易业务发展迅速, 成为广东省外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广东省港口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发展关系分析
(一) 港口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指标体系的构建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 从发展能力、结构优化与发展潜力三个层面构建港口国际物流指标体系, 并从发展规模、结构优化与贸易关系三个层面构建国际贸易的指标体系, 见表2。
(二) 港口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关系的主成分分析
从中国港口、国家统计局、广东省港口协会、广东省统计局等网站上收集数据, 经过整理、统计得到2005-2014年的广东省港口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样本数据, 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计算步骤如下:
(1) 构建指标体。设原始数据矩阵为X= (Xij) n×p, 其中, n为评价对象个数, P为集约利用指标个数, Xij为第i个评价对象第j项指标的数值。
(2) 对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对不同计量单位的指标数据进行同度量处理。该研究采用标准差标准化方法处理, 求取标准化后的数据矩阵
式中:i=1, 2, …, n;j=1, 2, …, P;样本均值
(3) 建立相关系数矩阵R。采用标准化以后数据矩阵Yij, 求取相关系数矩阵R= (rij) p×p,
(4) 求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 确定主成分个数即新指标个数m。计算相关矩阵R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 并使特征值按大小顺序排列, 即λ1>λ2>…>λP≥0。本文分析根据特征值大于1及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 确定广东省港口国际物流系统和国际贸易系统各有4个公共因子, 这些因子能反映出港口国际物流系统和国际贸易系统绝大部分的信息, 结果见表3。
根据各个子系统提炼的主成分, 得出两个子系统各年的综合发展指数 (见表3) 。综合发展指数反映该年度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相对水平, 而不是绝对水平, 系统发展水平越高的年度其评价指数越大。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求得的指数有正值, 也有负值。综合发展指数为零表示该年度的发展水平处于其评价范围内的平均水平;大于零表示该年度的发展水平高于评价范围内的平均水平;小于零表明该年度的发展水平低于评价范围内的平均水平。
港口国际物流系统的得分值与国际贸易系统的得分值在数值上对等, 即港口国际物流得分的1分与国际贸易得分的1分是等值的。因此, 港口国际物流发展指数大于国际贸易发展指数时, 表明港口国际物流系统发展快于国际贸易系统的改善;当两者相等时, 表明港口国际物流系统与国际贸易系统同步发展;当港口国际物流发展指数小于国际贸易发展指数时, 则表明港口国际物流系统的发展滞后于国际贸易系统的发展水平
从表4可以看出广东省港口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的综合发展状况及变化趋势:2005-2014年广东省港口国际物流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 综合评价值由0.491145上升为1.416507;国际贸易的变化趋势与港口国际物流的发展趋势类似, 2005-2014年, 国际贸易综合评价值呈上升趋势。因此, 近10年随着港口国际物流的快速发展, 国际贸易的发展水平相应提高。
(三) 广东省港口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的相关性分析
利用SPSS软件对广东省港口国际物流综合发展指数与国际贸易综合发展指数的相关度进行分析, 结果见表5。
从表4可以看出, 广东省港口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相关因数为0.954, 即两者之间显著相关, 说明广东省港口国际物流的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 国际贸易的繁荣有利于港口国际物流的发展, 反之国际贸易发展的滞后最终会影响和制约港口国际物流的发展。
(四) 广东省港口国际品物流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协同性分析
设正数x1, x2, …, xm为描述港口国际物流的m个指标;正数y1, y2, …, yn为描述国际贸易特征的n个指标;函数f (x) 和g (y) 分别为广东省港口国际物流综合评价函数和综合国际贸易评价函数。港口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两个系统协调度C的计算公式[5]为
式中:C为港口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发展的协调指数, K为协调系数 (K≥2) , C的取值为0~1的实数, 数值越小, 表示两个系统协调发展的程度越低, 数值越大, 说明两个系统协调发展的程度越高 (见表6) 。
为更准确地表现广东省港口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引入协调发展度D, 计算公式[6]为
式中:T为港口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综合协调发展指数, T=αf (x) +βg (y) , 其中α和β为待定权数, 鉴于港口国际物流发展与国际贸易同等重要, 这里取α=β=0.5。
表6显示广东省港口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协调发展状况及协调发展度的变化趋势, 港口国际物流的发展优于国际贸易的发展:2005-2014年, 广东省港口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协调发展度不断变化, 基本呈带刺“W”型曲线;2005-2007年协调发展度呈上升趋势, 2014年协调发展度达到10年中的最优;2007年开始, 协调发展度呈现急剧下降趋势, 自2010年开始, 协调发展度基本呈现上升趋势。这几年随着港口国际物流的发展, 国际贸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结论
本文通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及协调发展模型分析广东省港口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发展关系, 得出以下结论:港口国际物流综合发展指数略大于国际贸易综合发展指数, 表明港口国际物流发展略优于国际贸易发展水平;港口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具有显著正相关性, 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从协调发展方面看, 港口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协调发展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港口国际物流的快速发展推动国际贸易的相应增长。
参考文献
[1]陈宸.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相互促进关系研究[J]物流技术, 2014 (1) :223-225.
[2]CANTER L W.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M].2nd ed.Singapore:Mc Graw-Hill Inc, 1996:122-143.
[3]梁彦冰, 崔雪松.SPSS统计分析与实践应用宝典[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0.
[4]蔡静, 赵光珍.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初步探讨[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5 (2) :16-20.
[5]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 1999, 19 (2) :171-177.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中国钢材产量达58488.1万吨,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当年钢材进出口额分别达271.38亿美元和709.74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438.36亿美元,自2006年连续三年实现贸易顺差。在中国钢铁对外贸易中,作为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韩国始终占据重要地位,以2008年数据为例,当年中国钢材出口主要集中于韩国、美国和欧盟三个主要市场,其中对韩钢材出口146.99亿美元,占中国钢材出口总额的20.71%;自韩钢材进口42.75亿美元,占中国钢材进口总额的15.73%;对韩钢材贸易顺差104.24亿美元,占中国钢材贸易顺差总额的23.78%。近年来,随着中国钢材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和持续顺差,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在钢铁贸易领域的摩擦日益增多,这主要是由于钢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其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发展、拉动就业和消费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各国政府倾向于对钢铁贸易采取保护性贸易政策,而各国钢铁企业联合会也易于利用反倾销诉讼等手段维持其本国市场份额,从而导致钢铁产业的国际贸易摩擦频繁发生。
特别在此次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各国贸易保护主义迅速抬头,其针对钢铁产业的保护措施尤为激进,更加剧了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在钢铁贸易领域的争端。2009年4月8日,以美国钢铁公司为首的七家钢铁企业和钢铁工人联合会针对中国钢铁企业提起了反倾销诉讼,诉讼金额高达27亿美元;同一天,欧盟委员会对于2008年7月发起的对中国产无缝钢管的反倾销调查做出初裁,决定对中国产无缝钢管征收临时反倾销税。欧盟、美国对中国钢铁企业的反倾销诉讼很可能对韩国等国家产生“示范效应”,并危及中国钢铁企业乃至整个钢铁产业的发展。在这一现实背景下,以对中韩钢铁贸易现状及趋势的研究为基础,分析中韩钢铁贸易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潜在冲突,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对避免和减少中韩钢铁贸易争端,促进中韩钢铁贸易的良性发展,以及对中国钢铁企业乃至整个钢铁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韩钢铁贸易的现状及趋势
利用2001-2008年中国钢铁对外贸易数据对中韩钢铁贸易予以分析,结果见图1。在这段时期,中国钢铁对外贸易得到显著增长,其原因可归结为: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钢铁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了钢铁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另一方面,由于钢铁产业主要为资本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随着中国在钢铁产业上所具有的资源禀赋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提升了中国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期,中韩钢铁贸易也获得明显增长。与中国钢铁贸易的整体趋势相同,2001-2008年间中韩钢铁贸易也表现出两个“拐点”,第一个“拐点”是2004年,当年中国对韩钢铁出口增速明显加快并超过进口增速;第二个“拐点”是2006年,当年中国对韩钢铁贸易首次出现顺差,至2008年中国对韩钢铁贸易已连续三年保持顺差态势,且顺差额逐年增加。此外,近年来中国对韩钢铁进出口占中国钢铁进出口比重的波动幅度较大,但整体趋势则有所上升,这表明中韩钢铁贸易增速大于中国钢铁贸易的整体增速,韩国在中国钢铁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有所提升。中韩钢铁贸易的增长,尤其是中国对韩钢铁出口的增长,除上面提到的两个原因外,还得益于韩国大型钢铁企业为利用中国在钢铁生产上所具有的比较优势,通过FDI等方式在中国建立工厂,而后通过公司内贸易或直接出口将产品返销韩国市场,从而加大了中国对韩国的钢铁出口。
本文进一步按SITC 3位数分类划分钢铁产业具体产业部门,并借助出口竞争力指数、贸易差额、进出口价格比对中韩钢铁贸易作更为细致的分析。按SITC 3位数分类,钢铁产业可划分为671(生铁、镜铁、海绵铁、铁粉、铁砂及铁合金)、672(锭状及其他初级形状的钢铁;钢铁的半制成品)、673(铁及非合金钢的平板轧材、未经包覆、镀层或涂层)、674(铁及非合金钢的平板轧材,包覆、镀层或涂层)、675(合金钢平板轧材)、676(铁及钢的条、杆、角材、型材及异型材(包括钢板桩))、677(钢轨及铁道铺轨用钢铁材料)、678(钢铁丝)、679(钢铁管及空心异型材;管子的钢铁制附件)等产业部门。利用联合国统计署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 Database)数据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首先,就出口竞争力水平的变动而言,2001-2008年中国对韩钢铁贸易具体贸易部门的出口竞争力水平发生了明显变动。2001年,中国在对韩钢铁贸易中整体处于竞争劣势地位,除671产业部门保持竞争优势外其余产业都处于竞争劣势,在673、674、675、677、678产业部门更处于绝对竞争劣势地位。随着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至2008年,中国在对韩钢铁贸易中整体已处于竞争优势地位,其中,除678产业部门仍有微弱竞争劣势外其余产业都已具有竞争优势,并且在671、673、676、677产业部门的竞争优势尤其明显。其次,就贸易差额的变动而言。2001年中国在对韩钢铁贸易中整体处于贸易逆差地位,其中673、674、675、676、678产业部门的贸易逆差明显,而2008年,中国不但在整体上处于贸易顺差地位,而且在除678产业部门外的其他产业部门都实现了贸易顺差,特别是673和676产业部门的贸易顺差更分别达到了58亿美元和30.01亿美元,2008年两部门贸易顺差额占当年中国对韩钢铁贸易顺差总额的84.43%。最后,就进出口价格而言,除676产业部门外,与2001年相比2008年中国各产业部门对韩进出口单位产品价格之比都有所下降。其中,除674产业部门中国对韩进出口单位产品价格比为1.28,出口价格略高于进口价格,673产业部门进出口单位产品价格比为1.06,进出口价格大致相当外,其余产业部门出口单位产品价格都低于进口单位产品价格,其中675、678、679产业部门进出口单位产品价格比接近50%,而672、677产业部门进出口单位产品价格比更是接近30%,出口单位产品价格远低于进口单位产品价格。
三、中韩钢铁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中韩钢铁贸易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可能在中韩钢铁贸易中制造摩擦,进而对中韩钢铁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其一,中国对韩钢铁贸易顺差增长过快,易引致韩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自2006年以来,中国对韩钢铁出口增速明显加快,而进口则相对停滞不前,从而使中国对韩钢铁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如2008年,中国在673产业部门实现对韩贸易顺差58亿美元,相比2006年增长了近10倍。中国对韩钢铁贸易顺差的过快增长,加大了韩国钢铁企业的竞争压力,可能引起韩国企业采取相应的贸易保护措施。2006年,韩国钢铁协会提出通过采取建立进口动向监测系统、提高进口产品的质量和规格保持市场稳定、与出口国及时协商等一系列措施来保持国内市场稳定,维护国际竞争力。这表明韩国钢铁企业为保护本国市场份额已开始针对中国企业采取一定的对策,而这将增加中国从事对韩钢铁贸易的企业所面临的外贸风险,特别是在此次全球性经济衰退的背景下,韩国企业很有可能采取进一步的贸易保护措施,从而对中国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其二,中韩钢铁产业出口竞争力水平的变动表明,由于在产业结构上的互补性正逐渐为竞争性所替代,今后中韩钢铁贸易的贸易摩擦将愈发频繁。中国对韩钢铁出口竞争力的快速提升,并已在大部分产业部门占据竞争优势的事实,已引起了韩国产业部门的重视,如由韩国产业资源部组织,韩国产业技术财团主管的“中国产业技术竞争力分析和对应方案”等相关研究就已经展开。
其三,中国对韩钢铁贸易顺差过于集中,且主要依靠价格低廉获得出口优势的局面,使中国钢铁企业易遭受反倾销诉讼。以2008年数据为例,当年671、673和676产业部门积累的贸易顺差已占到中国对韩钢铁贸易顺差总额的91.61%。这一状况增加了从事对韩钢铁贸易的中国企业的外贸风险,不利于中韩钢铁贸易长期的发展。中国对韩钢铁贸易顺差过度集中于某些产业部门,一方面,对韩国相应产业部门造成的冲击就更为剧烈和显著,因而易于引发贸易争端和摩擦。另一方面,中国具有贸易顺差的产业部门的出口单位产品价格相比进口单位产品价格更为廉价,虽然在SITC 3位数分类标准下673、674产业部门的出口单位产品价格大于进口产品价格,但进一步利用SITC 4位数划分的产业部门贸易数据则发现,673产业部门的顺差主要集中于6732产业部门,其顺差占顺差总额的87.39%,其进出口价格比为0.97;674部门的整体进出口单位产品价格比虽为1.28,但其顺差全部来自6743产业部门,其余部门则为贸易逆差,而6743部门的进出口单位产品价格比则为0.79。可见,中国对韩钢铁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在于价格低廉,而当这种依靠价格优势获得的贸易顺差短期内大量增长并过度集中于某些产业部门时,易引起反倾销诉讼。
其四,中国钢铁产业的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业集中程度低,不利于对钢铁产业外贸易的健康发展。以2007年数据为例,当年欧盟四大钢铁公司的产量合计为15942万吨,占欧盟15国总产量的90.73%,韩国最大的三家钢铁公司钢产量合计为4568万吨,占韩国总产量的88.93%,而中国最大的四家钢铁公司宝钢、唐钢、鞍钢、沙钢产量合计为9441万吨,只占全国总产量的19.3%,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低已成为制约中国钢铁产业发展,引发钢铁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众多小型钢铁企业参与对韩钢铁贸易,由于其企业规模小,缺乏规模效益和国际竞争能力,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下,产品附加值低,往往只能单纯依靠低价格获得出口优势,这一方面扰乱了中国钢铁对外贸易秩序,另一方面使中国钢铁产业在对韩贸易中处于贸易劣势地位,如长期维持依靠低价格出口低附加值产品的贸易格局,在对外易遭受反倾销调查的同时,对内则会阻碍中国钢铁产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并有损国民福利。
四、问题的归结
针对以上问题,为促进中韩钢铁贸易长期稳定的发展,中国应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产业策略与外贸策略,具体而言:
首先,就企业而言,在对外贸易过程中企业应加强自律,规范对外贸易行为。但根本上,企业应由以往采取单纯依靠价格低廉获得出口优势的价格竞争策略,转变为采取依靠产品开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以及企业规模、经营管理、生产技术、价值观念、形象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品牌竞争策略,以此加强产品差异化的创造,并加大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加快技术革新与产品换代,通过优化产品结构, 增加产品尤其是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减少国外对我国钢铁出口产品反倾销的可能性, 提高我国钢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其次,就政府而言,一方面,为从根本上提高中国钢铁产业的外贸竞争力,避免贸易摩擦,政府可以利用非均衡协调手段促成和强化产业聚合力量,通过对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钢铁产业部门的重点保护带动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并通过对瓶颈产业和薄弱产业的重点扶持来缓解结构性约束;此外,应加强国际合作研究、开发和生产,加快中国钢铁产业技术改造,提高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增加产品尤其是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减少贸易伙伴国对中国钢铁出口产品采取反倾销的可能性,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钢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贸易地位。另一方面, 针对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政府应利用财政及税收政策来优化产业组织结构,采取市场化和法制化的手段来协调条块之间的关系,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推动各地区企业间的吸收、兼并、联合与联盟以形成具有规模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钢铁集团,借此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此外,规范扰乱市场秩序的竞争行为,培育有利于规模经济发展的市场结构。
最后,加强中国钢铁行业协会的协调管理能力,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三位一体的协调机制。通过政府引导,依靠行业协会协调和监管企业外贸行为,对钢铁企业的对外贸易行为进行协调与约束,消除不正当竞争和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避免不必要的贸易摩擦和争端。在产生贸易摩擦时,行业协会需积极应对,利用WTO相应规则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陈浩然.2007. 中国钢铁产品对外贸易的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10).
[2]张璐,董有德.2007. 浅析中美钢铁贸易摩擦及其对中国钢铁产业的其实 [J],经济师(5).
[3]付伟国.2003. 加入WTO后我国钢铁企业应对贸易壁垒的对策研究 [J],钢铁(4).
[4]戴春平,戴魁早.2007. 我国钢铁业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J],国际贸易问题(11).
【广东省贸易发展问题】推荐阅读:
广东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06-22
广东省大数据发展规划07-07
印发广东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10-18
广东省公安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工作发展计划03-03
广东发展银行实习报告07-08
广东珠海:发展海洋经济 大有可为07-01
广东省水库管理11-16
广东省面试真题12-12
广东省安监局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