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调研报告

2024-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教学调研报告

小学教学调研报告 篇1

小学科学教学调研报告

见习期间我对三所学校的小学科学课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采取的主要方式有领导汇报、现场听课、教师座谈与学生座谈,调研的主要内容有教材使用、教师现状、教法研究和校本教研情况。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关于课程开设:各校均能按课程计划开设科学课。

2、关于教材:

师生普遍认为教科版科学教材图文并茂,色彩艳丽,版式设计活泼美观,贴近学生心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内容强调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追求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教学,积极地把学生学习科学的场所引向生活和大自然,这样设计益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学生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且学习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3、关于课堂教学:

通过课堂教学,教师科学教学观念不同程度地有所转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目标设定:科学学科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目标由过去注重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三维目标。

⑵内容选择:在内容选择方面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意识,科学教学开始关注科学与现实的联系;注重让学生感悟科学的价值和意义;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注重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⑶学习方式 :教师们均有意识地改进方法,摆脱灌输式传授教学,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问题与探究意识比较强。⑷师生关系:注重创设和谐愉悦的地教学氛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评价方式有了可喜的改观。

听课过程中看到老师们一改以往的简单的评价方式,基本能体现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肯定和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注意通过评价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在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这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和实行的学习评价。通过听课我发现,不少科学教师特别重视教学评价,科学的评价方式已经逐步成为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重要手段。

5、实验教学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

由于这两年仪器站组织的实验考试和教研室对科学探究实验的加强督导,促使科学实验教学得到一定程度重视。通过调研,与领导、老师交流,检查实验室和相关资料,看到各学校领导从思想上比较重视实验教学,实验开出率有所提高。任课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也提高了,实验教师有实验资料性记录,有的资料比较完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使用方面:

目前使用的小学科学教材与以往的自然相比,内容更丰富,涉及的知识领域更广,在呈现形式上更为开放,而又缺少与教材相配套的资源。教材中有许多“留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教材内容以图为主,图文并茂这也导致教师难以把握设计意图,对于知识点的把握更是无从下手。科学教材中只有一些活动提示,没有知识点,开放性极强,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挑战,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很高的教学机智,而且要有宽广的知识面,调研中通过课堂教学明显反应出科学教师知识视野的狭小,知识储备量的欠缺,不能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无法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急需提高。

2、课堂教学情况:

(1)大多数教师依然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照本宣科,授课方法还是比较简单,科学探究过程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没有落到实处,不能很好的体现科学课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新课标理念。更不能体现教研室一直倡导的“以学论教,以学定教,有效愉悦”的教学理念。

(2)受安全等因素的影响,老师不敢带领学生走入社区,走向自然,有些观察和探究不能落到实处。

(3)难以把握教材重难点,学生活动随意性大,一堂课根本看不出教学目标是什么,有时热热闹闹的一节课,学生收效甚微。

(4)班额大,课堂教学难以调控,易出差生。尤其是一些教师,同时教几个班的学生,面对的学困生很多。

3、校本教研情况:

在走访的几所小学中,只有海岱小学科学教师能搞一些比较规范的科学教研活动,其他地方因为每校一般只有一两个科学教师,资源无法实现共享,校本教研流于形式。

4、教师队伍建设:

调研中看到科学课任课教师配备较随意,除海岱小学有专职教师之外,其他学校一般由“主课”教师兼职,还有大多数学校由接近退休的老教师或学校领导兼任;一般是从初中调到小学的教师,或是年龄较大体弱多病的教师。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学校、老师普遍重视语文、数学、甚至于英语学科的教学工作(学校、老师们都在想方设法提高这些学科的质量),所以“兼职”教师往往会根据担任课程的“主、副”地位分配精力投入,主科挤占科学课课时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于是科学课的质量就很难保证了。

5、实验教学情况:

(1)实验设施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通过本次调研,发现大部分学校的实验教学仪器与现行教材不配套。课本上要求教师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探究实验中所用的仪器、模型、标本、实物等实验用品实验室不足;而与教学无关的实验用品闲置太多;实验管理员多数是兼职,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对现有仪器与现行教材的实验进行摸底、整理、归纳,使实验室显得零乱;实验室的水电、防火等也达不到要求。(2)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

由于对“副科”的不重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大部分教师“重结果,轻过程”,教师上课时,照本宣科,讲实验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教学观念相对陈旧,方法单一,没能真正理解科学教育的内涵,加之开设科学课所需的器材不足或不配套,实验开出率较低,有的甚至完全省略。一些教师只是在上公开课,或有听课时才用仪器,平时上课使用的很少。有时为应付上级检查,突击补写实验报告。学校在常规管理中也重视不够。

综上所述,可见我市的科学教师队伍极不稳定,配备随意也导致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再加上一些领导、教师不重视科学课的教学工作,不能很好地意识到科学课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成为阻碍提高科学课堂效率和使校本教研流于形式的重要因素。

三、思考与建议: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界定了“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可见,这门课程的地位是何等重要。应引起各学校的重视。要把科学课教学放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放在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其重要性。同时,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离不开包括科学课在内的各学科质量的提高。所以针对我市小学科学教学现状,我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重视程度。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做好宣传工作,转变多年来形成的不重视的现状。科学课程是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课程,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他们正确地认识周围世界,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而且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打下基础。各学校不能一有什么活动就占用科学课,把它当成副课对待。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师更应重视科学教学。

2、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科学课教学质量。

在师资的配备上应做出相应的调整,适当地增加专职科学教师比例,确保科学课的教学质量。新教材的特点是教材结构性强,实验多,学生探究性强。

三、四年级的教材一般有4—6个单元,一个单元由4—8课时组成,一节的实验课都有二至三个实验活动组成,课前准备的工作量大,所以兼职教师一般都难以胜任,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科学课学习的兴趣和科学教学的质量的提高。

3、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是瓶颈,教师是关键。只有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才能提高科学课的教学质量。科学课程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教材呈现在教学面前,对教师提出了极为严峻的挑战,如果只凭经验教学,则很难达成科学课程教学目标。为此,针对科学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我县科学教学现状和教师的实际,以及科学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可以定期对教师进行课程理念、专业知识、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也可以组织课堂教学研讨和评比活动,提供观摩示范课等,发挥骨干教师和学科教研员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这些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专业水平,更好地为实施新课程服务。

4、树立学习意识,增加知识储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知识在不断增加,不断变化,因此,教师对科学知识的了解也必须跟上科学发展和科学教学深入进行的步伐,科学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是一个连续不断而持续终身的过程,因些,教师自身应树立学习意识,自我提高,不但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还要不断充实自己,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宽知识面。

5、重视实验教学,保证实验开出率。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并逐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为将来从事自然科学的学习研究打下初步的基础。针对我县的实验教学的现状,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实验课的质量:

① 因地制宜地用足用好现有的实验器材,保证实验的开出率。

近几年,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给各个学校配备了相当的实验器材、教学仪器,各校的硬件设施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所以我们首先要对学校现有的仪器进行整理,哪些可用,哪些不能用,哪些需要改进,看看课本上的实验哪些是利用现有的仪器可以直接完 成的;哪些是需要改进后才能完成的;哪些是纯粹无法完成的;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实验室现行的实验器材,我们要用足用好保证实验的开出率。

② 挖掘生活中的实验资源,提高实验课开设率。

科学教师对实验室没有的现成仪器,可开动脑筋,挖掘生活中的实验资源来提高实验课开设率。一是教师动手自制教具,教师自制教具是科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当前解决学校实验器材缺乏的首选措施。科学教师要克服困难,因陋就简自制教具,通过这一活动还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实验素质。二是鼓励学生自带实验材料,小学科学课本中不少实验材料都能从生活中找到,教师要大胆鼓励学生去寻找材料,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又可以弥补实验材料的不足,既节约开支,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③ 实验室的配置也应逐步调整,加强实验室建设,确保实验课的质量。实验教师一定要做好实验资料性记录,做到资料完整,有备可查,绝对不能搞突击补写实验报告。

6、重视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建立以学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有利于创设教师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交流的学校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目前所展开的校本教研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教师在学校教学环境中个体与群体对教学问题的研究和反思,更好地解决教师在教学实际中的困惑,其核心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校本教研。

“校本”其意为以校为本,即立足于本校。校本教研,就是要围绕学校中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拘形式、不分场所、不限人数,随时随地的进行研究。因为一节课下来,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碰到的疑惑,而我们课前所创设的教学设计,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检验后,是否适合学生实际的需要,存在的什么问题等等,都需要及时地加以解决。这样教师就需要通过自己反思并寻找同伴互助,在研究中解决问题。校本教研能够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是通过教师自身的课堂实践来不断加以反思、改进,获得教学质量的提高。既然校本教研的“本”是学校,那么研究就要扎根于本校的实践,以解决本校教师教学中的问题为出发点,开展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校本教研活动。

要更加深入地开展校本教研,学校在各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在管理方面,学校应逐渐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加强科学教研组建设,有条件的学校应独立科学教研组,通过加强校本教研的计划制定和落实促进科学教研的有效开展;在教师的反思方面,需要更加提高教师有意识反思的意识和有效反思的能力,促使教师反思性教学的形成;在同伴互助方面,需要创设一种人人是教学研究的主体、共同分享经验、彼此支持、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氛围,而不仅仅是传统的师徒传承;在专业引领方面,要注重挖掘骨干教师的潜力,充分发挥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功能。还可以通过外出学习、承担课题、阅读教育教学著作、聘请校外专家、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等多种形式获得支持。

7、建立科学教学网站,实现资源共享。

小学教学调研报告 篇2

一、良好的教学现状及氛围

(一) 课程设置

基本上都按新的部颁计划开设了科学课及科技活动课程。

(二) 教材使用

均使用了教科版科学教材。小学教科版科学教材版式美观, 色彩丰富, 图文并茂, 并考虑了城市与农村学生的一些实际,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师教学现状

在课堂教学方面, 绝大部分教师均能按照教学大纲要求, 以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1.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通过课程学习, 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由以往注重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协作学习能力, 并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兴趣培养。

2.在选择教学内容方面:绝大部分教师都比较注重这样的一些教育教学意识:注重科学知识的掌握与现实相联系, 注重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 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注重让学生感悟科学的价值和意义。

3.学生学习方式培养方面:多数教师都注重研究教学方法, 注重避免单纯的灌输式传授教学, 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重视实验能力培养。难而可贵的是, , 很多教师都能够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的形式, 更加直观地进行教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教材使用方面问题

1.教材部分内容与实际有距离, 既有农村学生学习理解有难度的内容, 也有城市学生一无所知的内容。

2.教材的版式与内容虽然很美观, 图文并茂, 以图示或表格留空为主, 体现了培养学生探究与自学的思想, 但一些教师难以把握设计意图, 对于知识点的把握更是无从下手, 特别是很多农村老教师由于自身的问题, 对教材理解与把握存在难度, 造成了在教学中理不清思路, 抓不住重点, 也难以突破教学难点。

3.教材内容偏多, 个别内容有些超出了小学生的学习范畴。。如, 五年级科学中关于“恒星周年视差”的内容, 不但明显让学生理解难度大, 很多教师自己也必须努力“求索”才能理解。

(二) 教师教学方面

1.仍然存在重知识讲授的现象,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没有落到实处。

2.因教材存在与现实脱节的内容, 使教师难以把握教材重难点, 教师讲授难度大, 学生收效甚微。

3.因资源配备不足, 如一些农村学校的实验设备、电教设备的配备远远跟不上要求, 与教材内容的需求严重不相称, 单凭苍白的讲解难以让学生理解。

4.因现实中过分强调安全等因素, 教师极少带领学生亲近大自然, 对一些与自然环境紧密相关内容的观察和探究难以落到实处。这方面城市显得更为突出。

三、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一方面, 学校或教师对本学科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由于传统因素作怪把科学等学科打入“副科”, 不能受到与“主科”同等的重视, 没有很好地意识到科学课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

另一方面, 基于前面的原因, 教学能力较强的中青年教师基本上都从事语数学科的教学, 科学等学科往往由老年教师承担, 虽然拥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 但因老教师在知识更新及实验与现代教学手段方面的不足, 不太适应现代科学学科的教学需要。

基于以上原因, 提出对科学教学教学的思考:

(一) 要提高广大学校领导与教师对小学科学课的重视程度

科学课程是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课程。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使他们正确地认识周围世界, 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而且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打下基础。

(二) 要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理论素养

科学课程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教材呈现在教学面前, 对教师提出了极为严峻的挑战, 如果只凭经验教学, 则很难达成科学课程教学目标, 为此, 学科教师应加大培训力度, 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三) 教师树立学习意识, 增加知识储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科学知识在不断增加, 新教材在不断变化, 因此, 教师对科学知识的了解也必须跟上科学发展和科学教学深入进行的步伐。科学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是一个连续不断而持续终身的过程, 因此, 教师自身应树立学习意识, 自我提高, 不但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还要不断充实自己, 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拓宽知识面。

(四) 需教育主管部门改革评价办法, 全面提高质量

小学教学调研报告 篇3

一、调查对象与内容

本次调研活动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形式进行。2010年3月份,在全省9个设区市进行了小学品德教学和评价情况问卷调查,发出问卷9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725份,回收率85.6%,其中农村教师382份、城区教师343份。2010年3月13日,在宁德市蕉城区实验小学和七都中心小学组织了两场有近百位师生参加的座谈会。2010年11月底,还在福州组织参加义务教育农村骨干教师“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解决”专题研修班的110名学员,召开课堂教学专题座谈会,并进行问卷调查。

本次调研活动,力求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科学理论和先进理念为指导,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问卷设计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采取不记名方式,问卷题型为选择题46题、简答题2题。问卷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学校的教学情况和考试评价情况以及教学建议与要求等48个信息点进行基本信息采集。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收回问卷的统计和分析研究发现,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相比,在许多方面差距甚远,不适应国家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主要表现为:

1.绝大多数任课教师为兼职,专职教师极少

统计2010年3月收回的382份农村教师调查问卷,专职教师(含学校行政领导任课)仅20人,占5.2%;兼2门的教师有101人,占26.4%;兼课3门及以上的教师有118人,占30.9%。农村小学品德任课教师中,有的是学校领导,有的是班主任,有的是其他学科教师,他们的主要精力往往并没有放在品德教学上。更糟糕的是,他们中有的年老体弱,有的是不能胜任主科教学任务的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没有期待。要求他们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显然是很困难的。

2.没有开齐开足课程,周课时数缩水严重

《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计划》对课时有明确要求: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3课时,三四年级品德与社会2课时,五六年级品德与社会3课时。但在收回的382份农村教师问卷中,学校课程表中品德课每班周课时数,回答安排3节的有235人,仅占61.5%;回答安排2节的有135人,占35.3%;回答安排1节的有5人,占1.3%。而实际上品德课程每班周课时数,回答3节的有182人,占47.6%;回答2节的有184人,占48.2%;回答1节的有9人,占2.4%。可见,福建省农村小学品德课程的课时计划,并没有真正按教育行政部门要求落实,存在被挤占或挪用的现象。

3.培训机会少、时间短,专业能力得不到发展

据统计,在参加2010年义务教育农村骨干教师“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解决”专题110名研修班品德学员中,曾经参加过新课程培训(多为县市区级培训)的有85人,占77.2%;有25人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级别的新课程培训,占22.7%。骨干教师尚且如此,其他农村教师参加培训情况更是可想而知了。座谈时我们了解到:制约农村小学品德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中,摆在首位的是教师工作压力大,其次是培训跟不上,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差,通识培训多,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有效地帮助一线教师掌握品德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在农村小学,兼课老师在学科知识结构上“先天不足”,加上培训不到位,造成“后天营养不良”和专业水平偏低,难以适应教学要求,也就不奇怪了。

4.教研活动偏少,教师自主发展意识弱

多数农村小学规模小、布局零散,学校没有教研组,即使有,也很少能正常开展活动。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不能及时提高,农村教师自主发展意识弱化。许多农村教师对品德常态课缺乏认识,存在简单模仿和照搬他人的现象,影响农村品德课程实效性的落实。从图一可以看出,农村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含集体备课组活动)的次数明显少于城区教师;从图二可以看出,农村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校内教研,其中参加区域教研活动人数比例比城区老师少10个百分点。

5.许多农村小学品德课程评价滞后

许多农村学校对品德课程评价重视不够,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工作,过程性评价流于形式。小学品德课教师教得如何?学校无法做出科学的判断;学生学得如何?教师心中无底。仅仅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给自己留下的直观印象而给出一个等级或分数。有的学校采用纸笔测试的形式进行评价,但缺乏规范性,评价的措施有待完善。从图三可以看出,农村教师认为所在学校正常开展过程性评价的比城区老师少13个百分点;从图四可以看出,农村教师开展总结性评价的比城区教师少了近7个百分点;从图五可以看出,农村学校没有独立开展品德评价工作,有278人认为仅仅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的占72.8%,明显高于城区学校。

三、思考和建议

基于以上的调查与分析,我们建议:

1.加强农村学校教学常规的管理和督导,开齐开好小学品德课程

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品德教材变漂亮了,教学质量却很少有人问津,在农村学校尤其严重。许多农村学校对品德教师的备课、上课等环节缺乏严格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常规管理处于失控状态,更不用说作业批改、学业评价等环节检查。品德成为可有可无的“副科”,課程在时间、师资和制度上缺乏有力保障,品德处于教学边缘地带。正如有的农村老师在座谈中所说,小学品德课还是“机动课”,“主科”语文、数学时间不够用的时候,便成了“替补”;师资配备随意,工作量不够,“品德课”来凑,“兼职”“百搭”加“流动”;对于小学德育课程,想说“爱”你不容易。

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认真调研,加强监督和支持力度,引导农村小学品德课的教学工作步入正轨,按要求开齐开好。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小学品德课的重要性,把品德课教学摆到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真正做到认识到位、机构到位、措施到位。

2.增加培训机会,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

小学品德课的教学任务最终落在任课教师的肩膀上,只有提高教师的素养,才能推动课程的健康发展。在农村小学品德课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培训结果,更应该重视培训的过程和形式。每年进行的农村骨干教师专题研修班活动,要做好跟踪培训,保持学员的相对稳定,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打造一支稳定的小学品德教师专职队伍。培训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组织农村小学教师到兄弟学校,学习先进教学经验,以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加快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各级教研部门应经常调查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召开专题教学研讨会,及时解决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3.开展切合实际的校本教研、区域教研和连片教研

活动

在教学研究方面,许多农村学校基本上没有开展过正式的教研活动,农村小学品德教师缺少专业发展的氛围;教研活动形同虚设,教学方法严重滞后,个别教师甚至把品德课上成语文、数学课。因此要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选拔责任心强、精通业务、有组织才能的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长。以教研组为依托,认真制定教研计划,开展研讨活动,真正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可以采用先进带动,分层推进,整体提高的形式进行,这样,一方面可以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又能促使人人进步,全体提高格局的形成。结合农村实际开展区域性教研活动,以一定区域内的相关学校构成共同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开学初制定联片教研计划,每所学校均出专题,出教师。可以邀请教研员参加,与会教师撰写心得笔记,有主讲人、发言人、评议人。要求参加教师均要发言,还请城区知名学校担任农村薄弱学校“牵头人”,开展城乡共建手拉手活动,走出去,请进来。还大力开展各具特色的“同课异构”教研、“会诊式”教研等活动,改变以往仅由少数优秀教师充当教研主角,其余教师当配角的现状。

4.创新研修方式和途径,提升农村教师专业水平

教师的专业技能来自实践,用之于实践,只有在实践中获得的教学技能才会有生命力,才能经得起检验。开展结合实际的、可操作的教学实践研修,有利于农村教师从中获益。

如可以开展城乡教师“同课异构”活动,提高农村教师驾驭课堂的整体能力;指导农村教师分析、思考、模仿和借鉴优秀教学课例,掌握新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农村教师教学水平。省、市教研部门要定期开展农村教师教学设计和优质课评选活动,为农村教师的发展创设平台。指导农村教师开展教学反思,以促进农村教师的发散性思维,构建新的教學方式,将自己的反思成果写成文章。

5.完善学生学业评价,探索建立教学质量监测体系

小学教学工作调研报告1 篇4

宜春电大07秋教育管理本科 漆玉玲 学号: 0936001209512

一、基本情况

根据电大毕业教学实习的要求和工作安排,我与教研组人员对我乡7所小学教学点进行教学调研。调研采取听课、评课、座谈、查看材料、问题反馈的方式,整个调研围绕主题共听课72节,召开教师座谈会24场,近100余名教师参与了活动。现将调研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亮点纷呈

(一)管理工作注重精细

1.办学思想正确

几年来,各学校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精神,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注重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全体学生,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能够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学生的需要,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学校制定有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明确,符合学校实际。各校的办学理念均与素质教育相吻合,2.管理运行通畅

各学校进一步优化教学管理机制,使学校管理通畅有效。一是注重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各校针对学校管理、教学管理、教学常规、教学研究、教学督导、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了建章立制。中心小学推出了学校管理制度七章191个,教学管理制度六章75个,教研室内部管理制度四章31个,从而保障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有序地运转。二是重视了过程管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各学校注重实施过程管理,在管理中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及时整改。重视科学、高效、民主、规范的管理体系建立,3.师资提升重视

各校都重视了师资水平的提升,均出台了不同的措施,促进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中坚持开展过“三关”(基本功关、现代教育技术关、业务关)、“五个一”(开一次公开课、每周写一次教学反思、每月写一个教学案例、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外出学习一次)活动。

(二)教学工作突出实效

1.教学过程突出有效性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学过程各环节的优化,通过调研,可以发现各学校能够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针对各环节采取了有效的措施进行优化。

备课方面:同安中心小学积极开展备课研究,为提高备课效益,开展了“三四五”活动,即“三反思”(备课前反思、备课时反思、教后反思)、“四考虑”(学生喜欢怎样学习,学生喜欢参加哪些活动,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学生怎样进行自我反思)、“五做到”(目标要明,内容要细,活动要实,思路要清,资源要丰)。还极进行备课改革,提出了“合作加个性”的备课方式,推出“一人备多人用”的模式,实施了“五步备课”,即一备、二研、三改、四用、五反思,成效明显。每个要求教师备课做到“六备六明确”(备课程目标、明确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备教材,明确本节知识的特点与重难点;备学生,明确学生学习本内容的基础与能力;备目标,明确本节教学要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备教学用具,明确教师和学生分别要准备哪些用具;备教学参考信息,明确教学参考书、教育网站、资料库等可以借鉴的图文信息)。

课堂教学方面:针对有效课堂,提出了“三个突出”(突出精讲多思,突出学生活动,突出学法指导)、“四种思想”(关爱每一个学生成长,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因材施教,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五个体现”(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教师的激励作用,体现学生的参与过程,体现学生的自我表现,体现师生的创造性)。

2.教学研究注重实效性

各学校十分重视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积极拓宽校本教研的途径,丰富教研形式,构建校本教研新体系。、为确保教研的实效,进行了必要的制度保证,规定每周二为教育理论学习日,周四为集体备课及科研活动交流日,隔周六为双周教研日。

(三)教学质量彰显多元

1.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正确的教育质量观首先体现在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上。学生的学业成绩并不等于教育质量,学生成绩所反映的仅仅是学生发展的一部分。学生的发展,包括认知、情感、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1)德育活动丰富多彩

各校均重视德育活动的开展,各校的德育活动丰富多彩。部分学校注重主题开展教育活动,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

(2)艺体活动开展经常

各学校注重开展广泛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每学年都组织大型运动会和体育单项比赛,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艺术兴趣小组”,让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了发展。大艺术团体的建设和提高,让学生人人有爱好,班班有活动。

(3)实践活动扎实有效

各学校大力充实班级图书角,以班级为主阵地,广泛开展主题讲故事、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写字竞赛、写作竞赛等。各校能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开展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2.注重学生的全员发展

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应体现在全体学生的质量上。每一位学生不求一样的发展,但都要发展;每一位学生不是同步提高,但都要提高;每一位学生不必相同的规格,但都要合格。各校注重了学生的全员发展。中心小学秉承“从最后一名孩子抓起,不让每个孩子掉队,创造无淘汰教育”的理念,在教学中本着“让学困生在闪光中起步、让中等生在活动中发展、让优等生在探索中创新”的原则,实施了“三爱”(对优等生厚爱、对中等生热爱、对后进生偏爱)、“四推进”(思想教育、引导推进;课堂教学,分层推进;分类辅导,逐层推进;多元评价,激励推进)策略,促进了各类学生协调发展。

二、问题与不足

1.教学设施需进一步完善。部分学校舍不足,班额过大,严重影响了正常教学;专用教室、图书、仪器严重缺乏。

2.校本教研的实效性需进一步提高。校本教研是为教学服务、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的。部分学校校本教研的开展,在内容上与教学中的问题没有联系,在形式上与教师无关,仍浮在面上,远离教师与教学,没有发挥出校本教研应有的作用。

3.德育活动的开展要进一步向有特色、序列化发展。部分学校在活动开展上做大做强的意识不足,年年组织,年年一样,对怎样再进一步、再深一层、把握特色思考不足,致使德育活动流于形式。

4.教学档案保存要进一步完备。致使在档案中只看到计划,却看不到过程性的原始材料。

5.教师课堂教学水平需进一步提升。个别学校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不高,新的教学理念还没有真正落到教学行为中。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1.加大投入,规范办学,让学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要让学校获得跨越式发展,要让学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必须要有丰厚的教育资源。各学校要争取多方支持,加大投入,完善教育 教学设施,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优越的学习条件。要加大专用教室的建设,让学生的操作有地点、实践有场所;要加大仪器的配置,让课程的实施落到实处,让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要加大图书的购置,为学生想读书、爱读书创造条件。

要进一步规范办学,将我们办学行为落到实处,发挥最大的效益。要有科学发展的眼光,审时度势,全面论证我们的办学行为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要有严谨办学的态度,以一颗高度负责的心落实办学行为,我们不仅仅要看到开始,还要看到最后的结果,更要看到留下我们深深脚印的过程;要有一颗进取的心,进一步提高做大做强的意识,要善于积累,善于思考,善于学习,善于提升,做出我们自己品牌。

2.注重内涵发展,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

一所学校的发展,既要重视外延发展,更应注重内涵发展。只有内涵发展,才能让我们学校文化底蕴更足、更丰厚,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

要进一步加强师资建设,竭力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管理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师,学校管理的动力和核心也是教师,塑造一个精干高效的教师群体,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各学校要建立有效的学习制度,构建起学习型组织,促进教师自主自觉的学习;要建立校本培训的多条腿走路方式,借助本校骨干教师团队形成专业培训网络,积极有效地组织起“时间固定、内容具体、形式多样”的教师研训活动;鼓励教师教学研究,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引导教师把教室作为课改实验室、把教学作为师生交往互动、民主对话的过程,不断促进教师向研究型转化;要加强高水平教师部分学校不重视过程材料的积累,致使在档案中只看到计划,却看不到过程性的原始材料。

3.积极开展校本教研,让教师真正享受到教育的幸福。

教师的幸福是多方面的,教师幸福的核心是真正体验、享受教育的幸福,而获得持久的教育的幸福,则需要教师具有自觉的专业成长的意识,校本教研则是教师养成专业成长意识、获得专业成长的最佳途径。

小学双语数学教学工作调研报告 篇5

古丽先·沙都瓦哈什

伊吾县前山乡寄宿制学校

2013年11月26日

小学双语数学教学工作调研报告

在这次的调研活动中我主要发现和总结了在哈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这些存在的问题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进度,影响着教学质量。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在我校而且在全县也普遍存在。其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师资水平薄弱,缺乏真正的双语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大部分少数民族教师都不能用汉语授课。现在我校存在的问题为:双语教师一部分为汉族教师,只能用汉语授课,无法用民语解释数学术语;而有些民族教师不能全面的将数学术语用汉语来表达或传授。学生严重存在听不懂的情况。

(二)家庭教育不足,家庭教育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双向互动教育,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农村家长的文化程度、汉语水平,教育观念和能力,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水平。因此家长不能够给孩子进行教育以及辅导。

(三)没有语言环境,前山乡只有为哈萨克民族,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语言单一,学生没有学习双语的条件和环境。双语教学器材,设备缺乏,能实用的很少。

关于小学英语教学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6

一、学生的反映

通过问卷及个别谈话,得出72%的学生喜欢上英语课,4%的学生不喜欢。喜欢上英语课的学生认为英语课生动有趣,形式多样,喜欢老师的教学形式,特别喜欢上英语课时做游戏和竞赛活动。但对部分老师的“太严”“太凶”“骂人”表示不满。

二、教师的反映

1.对教材的看法;教师们都比较喜欢教新教材,特别是改版后的新教材,因为它的内容、编排体系到呈现形式等方面都比较有趣,而且语言比较真实、地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于问卷中的“校领导是否重视英语学科”的问题,教师们的回答差不多都是“比较重视”或“还可以”,只有市直属小学及个别中心校的领导者非常重视。

3.每周2节英语课实在太少了,不符合语言教学规律,因为现行xx市英语学习的环境还不够好,学习氛围还不够浓厚,学生学习英语大多只能在学校跟老师学,但按现行的课时及课程安排,往往是星期一教的语言点,到星期四或星期五再上英语课时,学生早已忘记,且每节课教学容量大,为完成教学进度,教师是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复习旧知识,所以英语学习的效果极差。

4.教师们认为英语课全安排在下午或上午的第三节是不够科学的。

5.教师们对省、市、区开展的各项学习,培训及教研活动很满意,认为有助于提高自身素质及教育教学水平。但是,各校英语教师人数有限(大多是1至2人)没有能力开展教研活动,建议市、区教研室多组织开展指导性的教学研讨及观摩活动,同时希望他们参加活动时,校领导能在时间上给予支持。

三、课堂教学反馈

1.16节课都有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把培养学生兴趣和信心放在了首位,并采用多种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绝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凡是写在教材里的,教师们都面面俱到地教授,教师教的很累,学生学的很辛苦,而收效却不大。

2.新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而使学生能自主学习和交流是每一节英语课的灵魂。但现在我们的班生规模太大,课时太少,受时间和学生数的制约,学生进行交流及个别参与活动的面受到制约,形成集体活动多,个别活动少的现象。(问卷中,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发言的占37%,50%的学生发言机会比较少,13%几乎没有发言机会)因此,课堂上,教师大都不能针对不同学生需求给予最合适的帮助。

3.听了16节课,我们发现有81%的教师个人素质还是挺好的,业务能力也比较强,但教师的英语语音纯正的不够多,且教学中还出现个别词、句发音错误的现象,有的教师用汉语组织教学,有的用中国式的英语组织教学,有的教师教学指令不明确,让学生不知所措。

4.本次调研发现:录音机100%进课堂,但是使用效率极低,这是不够的,让学生模仿纯正的、地道的英语语音不但必要,而且非常重要。

四、几点建议

l.请按《英语课堂标准》(实验稿)提出的“遵循课时安排的高频率原则”,适当增加每周课时数,并合理安排课程,以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就课堂教学设计方面,建议各区、各教研组多组织教师学习、集备及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转变思想,端正对教材的认识,灵活地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小学教学调研报告 篇7

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 还应该传承我们中华文化的精华, 书法作为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被社会重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当然也势必引起教育体制的变化, 为此以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提高的素质教育成为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 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就要改变过去单一地追求学生成绩的教育思想, 而是要使学生在各个方面均能够获得发展和提升。在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 我国新时期的教育必须要真正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教育的过程中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使学生在感受和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 既能够收获知识, 也能够提升学生个人的素养。在国家这样的要求下, 书法课在社会的呼声下开始逐渐进入了小学课堂。那么, 作为一线的小学教育工作者, 如何面对小学书法课的开展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开展小学书法课的重要意义

我国新时期教育的职能应该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既能够使学生收获知识、提升能力, 同时也使学生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精华。我国著名教育家苏士澍曾经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 中国文字和书法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底蕴和风格, 代表了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根。因此, 重视汉字和汉字的书写是尊重和了解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但是, 就目前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 汉字的书写在社会上不是受到多大的重视, 而是在逐渐弱化,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由于多种因素, 导致小学书法课在很多地区已经取消, 从而造成了书法教育的“断档”;其次,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导致应试教育思想盛行, 很多学校更多地追求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 而那些学校和家长认为浪费时间的“课程”逐渐居于可有可无的地位, 书法教育逐渐流于形式;再次, 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信息时代来临。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和工作、学习压力的加大, 使很多人对于现代书写工具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导致更多的人意识不到书法的重要性, 甚至写字的能力都在弱化, 导致错别字、“提笔忘字”的状况经常出现。

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陈振濂教授非常关注书法教育发展的现状, 他曾经不无担忧地说:“现在的孩子是通过键盘拼汉字, 而不是通过笔顺写汉字, 等到他们再结婚生子, 这两代人一过, 中国人就可能失去汉字的书写概念。”这一系列的事实说明, 在小学开展书法课教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传承我国文化的重要方法。因为广大青少年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他们通过对于书法的学习, 不仅会加深对于我国汉字和书法文化的了解, 从而提升对于汉字和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也能够磨练学生的品格, 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书法课的学习过程中, 它不仅是要求怎样写好汉字, 而写需要学生平心静气地投入其中, 进而培养学生的耐心、坚持不懈的毅力, 对于学生品格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所以说, 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设置和安排书法课是我国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符合我国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从小学书法课的教学内容来看, 主要包括硬笔书法教学和毛笔书法教学即软笔书法教学两部分内容, 下面我就这两个方面的教学作一简单介绍。

二、小学硬笔书法教学的方法

硬笔书法是当前社会应用较广的一种书法模式, 相对于软笔书法也就是毛笔书法, 它有着自己的特点和模式。首先, 硬笔书法的书写材质较硬, 因此, 在书写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什么书写文字线条的变化;其次, 就是硬笔因为材质较硬, 所以相对于毛笔来说更容易控制, 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掌握;最后, 相对于毛笔字来说, 硬笔书法的字型相对较小, 这与硬笔书法的书写工具有着密切关联, 因为硬笔书法的主要书写工具是以钢笔、水笔、圆珠笔, 甚至是铅笔为主, 所以字型不可能太大。针对硬笔书法的这些特点, 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来结合硬笔书法的特点来安排教学。

1. 结合学生实际, 调动学生兴趣。

新时期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宰课堂的状况, 要尊重学生、以生为本,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和安排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 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和自己学习的主人, 进而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这样才会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进而提升学习的效果。

书法教学课程, 主要是以学生书写实践为主, 内容相对枯燥, 形式相对单一, 往往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 特别是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弱的小学生更容易产生问题, 因此, 我们的硬笔书法教学必须要从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的实际出发, 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 以培养学生兴趣作为教学的目标和出发点,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不要盲目地增加学生的负担, 要力争量少而求精, 使学生能够学一个掌握一个, 多让他们来体会成功的快乐, 这样在循序渐进中学生的兴趣就会在不断地提升, 他们也不会把书法课的学习当作自己的负担, 而是使之成为自己的快乐, 这样就进入了“乐学”的境界, 学习效果也是最好的。

2. 重视学法技巧的指导。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对于学生学习书法来说, 并不是简单地使学生反复地练习、临摹就能提升学生硬笔书法的技能, 而是要在教师科学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提升。也就是说他们必须要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进行硬笔书法练习, 教师指导得科学、得法, 学生自然学得轻松自如、兴趣盎然。从一般来看, 学生的硬笔书法书写技巧一般应该包括以下这几部分。

首先是笔法指导。笔法是学生书法学习中的最为关键的环节, 学生能否写好字这一部分最为重要, 但这一部分也是学生在练字过程中最为难学的一个环节。所以在学生练字的过程中, 笔法的训练必须要常抓不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科学握笔, 也就是持笔, 然后必须要按照笔画要求按部就班地打好根基。

其次就是要从基础着手, 即从基本的笔画练习着手, 切忌贪多弃易。小学阶段是学习书法的初始阶段,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入门阶段,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基础的构建, 认真做好每一步, 真正打好学生的基础, 使其掌握硬笔书法的基本要领。

再次就是要做好汉字的偏旁和结构书写指导。我们中国的大部分汉字都是由偏旁部首构成的, 而这些偏旁部首书写的规范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着整个字的书写效果和感官效果, 所以必须要在入门阶段使学生掌握汉字偏旁部首的书写规律, 进而把这些偏旁部首带入到整个汉字的书写中去, 从而达到汉字书写的整体和谐和规范。同时也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 在反复的练习和实践中掌握书写的规律, 使整个字更和谐;在学生重视偏旁部首的书写过程中也要提醒学生汉字的书写结构, 也就是整个字的书写布局, 这不仅要求学生写好每一笔每一划, 而且要求学生从全局着眼、从整体着手, 要有大局观地来书写每一个字。这样的练习最好要求学生是在规范的田字格中进行科学的训练, 慢慢地使学生做到下笔之前, 字在心中, 这样才能在整体效果上提升学生自身的硬笔书法书写能力。

3. 教学过程中把讲、练、评有机地结合起来。

上好书法课, 必须要把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 , 以及师生间的评有机地集合起来, 这样才能真正地使学生硬笔书法学习效果最优化。

在学生刚刚接触硬笔书法课程时, 教师的讲非常重要, 教师的讲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硬笔书法的要求, 使学生了解硬笔书法。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学生在听教师讲的过程中掌握硬笔书法书写的一些基本的技能。但是, 单纯的听教师讲而不让学生及时的练往往使学生很容易遗忘一些要求和技能, 同时学生枯燥地听也容易厌烦, 进而影响学习的效果, 所以要把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结合起来, 使学生边听边练, 这样就能强化对于书写要求的理解, 也能丰富教学过程, 避免学生厌倦。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还要把评结合进来。这里的评不是过去教师来评学生的单一模式, 而是要使学生加入进来, 和教师一起评, 在师生共评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 让学生自己来评能够加深学生对于书写要求的理解, 进而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 也能够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 这样就能取长补短, 推动自己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小学毛笔书法的教学方法

毛笔书法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是极为漫长的, 也是我国书法最初的内容。相对于硬笔书法, 毛笔书法对于书法功夫的要求更高, 难度也更大一些,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结合毛笔书法的一些特点进行安排。

1. 试学试练, 重在激趣。

不少小学生来学习书法前根本没有什么兴趣, 而且有部分学生还有畏难的心理。因此, 教师要把握好学生此时的心理, 因为是第一次与毛笔零距离接触, 教师要善于引导, 教学生正确执笔, 强调站立练功, 当学生写出第一根线的时候, 教师要不无幽默地夸奖这是你人生中的第一根线条, 写得棒, 即便学生写得不好, 教师也要艺术性地点评鼓励, 以此来奠定学生的自信心。如果教师能适时地夸奖学生第一次拿笔就牢固或者划出的线很直, 悟性不错, 大有潜力, 学生的兴趣或许由此而生, 对教师的认同, 等于精神上的皈依, 第一次的好印象, 会让一个即便不喜欢书法的学生从此结缘翰墨, 爱上书法。

2. 因人选帖, 避免雷同。

因材施教是我们很早就已经在落实的教育理念, 毛笔书法教学更应如此。一个班中如果都写一种书体, 虽然有利于开展教学, 但是容易千人一面, 枯燥乏味。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篆书、隶书、楷书、行书中任选一体, 这样学生的作业不会相近和雷同。尤其是课堂结束, 学生的作业被分别悬挂起来, 教师点评的时候, 学生会感到诸体并存, 绚烂多姿, 增加了学生的新鲜感。例如, 一位学生看到另一位学生写的“五环连世界, 圣火耀中华”篆书作业时, 他激动地说:“这字真好玩, 老师, 我下一期能不能也练篆书?”

3. 抓大放小, 铸胆塑魂。

在训练好基本笔画之后, 我们着重对大字予以完整的训练。大字是训练小学生果断下笔、从容用笔的基础, 如果不具备写大字的气魄和胆量, 学生的书写气质就难于激发出来, 最终会造成格局局促, 造型欠佳, 软弱萎靡的病笔现象。为此, 我们在训练小学生基本技法的同时, 也要注重大字的课堂训练, 字大有气魄见胆气, 具有很强的现场感染效果和视觉感染力。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指掌肩肘的连续性动作, 更促进了学生做事大气不拘泥小节的性格养成。

4. 悬之于墙, 评之以口。

为了让学生获得书法临摹或创作的进步, 我们可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通常每次课前和家庭作业都可以做集中开放式点评的方式。先把诸位学生的作业悬挂起来, 然后, 相互谈各自的感受, 提出真诚的意见建议。教师最后做指导性总结。这样, 学生对自己的作业由写完就扔, 不注重和原帖比较的现象变为主动性对照, 找差距, 看比例, 观轻重, 审用笔, 悟曲直, 悟方圆, 悟宽窄, 悟开合, 悟章法, 悟节奏等, 通过自评与评人, 找差距找得失, 这样, 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使学员在真诚评判中看到不足, 避免了盲目自大。久而久之自身对于毛笔书法的领悟也会不断地提升。

四、形成科学的书法教学评价体系

在教学活动当中对学生的评价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应该从新定位与思考, 评价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 而是运用一种手段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 我们的评价目标不能仅仅只停留在结果 (学生的作业) 之上, 而要结果和过程并重。评价的权杖也不能仅仅掌握在教师的手中, 而应让更多的主体参与到评价当中。

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应积极地寻找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运用评价的多元化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 充分体现书法学科的独特性。如在书法的学习方式方法上, 执笔的姿势, 书写的姿势, 临帖的方法等一些问题, 要从小处着眼, 认真对待学生书写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给予学生客观、正确的评价和引导。

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调研 篇8

[关键词] 农村小学;科学课堂;现状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3-0048-04

一、调研背景

为了缩小与城市及发达地区的课改差距,实现课程改革的均衡发展,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调研农村学校,找出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才可能“对症下药”,推动课程改革持续发展。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课堂,落脚点也在课堂。老师们都清楚新课改的理念,也都已经能够接受,所以新课改的成败在于课堂教学的成败。基于以上考虑,笔者最近深入课堂,对我县已实施课改三年有余的科学教学现状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分析,集中听课20节,这些课涉及乡镇中心校、村校各个层面。通过调研,看到了科学课程改革的质的进展,找出了科学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实现了调研的预期目标。

二、质的进展

通过几年的实践,科学课堂改革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质的进展。第一是树立了正确的科学教学理念。理念决定行为,所以这个进展是最重要的。老师们基本上能有意识地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有意识地让学生自主构建科学概念,努力实现“三维”目标。20节课中,理念有明显偏差、包办代替行为较为严重的只有一节课,仅占10%。第二是做到了以探究为核心。老师们都能抓住“探究”不放,从内心认可了科学课必须以探究为核心,把探究既作为目标也作为手段,把大段的时间“让”给学生去实践。即或是老师讲课,也能做到竭力调动学生的思维,让“讲”成为调动学生探究的手段。那种只要结果不要过程、只要知识不要情感、三五分钟就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然后就没事干的现象销声匿迹了。第三是对“有效教学”的追求。这主要表现在老师能有意识地“追问”学生的收获。几乎每节课结束之前,都要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追问:你们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有什么体验,有什么遗憾,你们觉得自己(或别人)在探究中的表现怎么样,你对老师有什么评价等等。老师们已经把这种“追问”当作了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这是一种好的现象,不仅是对学生发展的关注,而且是对学生反思品质的有效熏陶;同时,也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一种反思。一节课下来,教师必须想一想,自己究竟让学生收获了什么,有多少收获,不论是科学品质方面的,还是科学态度、科学习惯、科学能力、科学知识等方面的。探究不一定要有结论,但一定要有收获。第四是实践论思想的有机渗透。以往的科学课在学生猜想之后,大都是老师说“那我们来做个实验吧”或者“下面看老师做个实验”。现在学生猜想之后,老师这样问学生:“要知道我们的猜想正不正确,应该怎么办?”学生在稍加思考后都能回答“做实验”。这就是实践论思想的有效渗透,同时也把探究的权利比较“透彻”地交给了学生。这虽然看起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件小事,但实际上却折射出教师的一种科学教学理念。老师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实践思想、实证意识、实践品质,这对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科学”的人是十分重要的。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然科学课堂教学改革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内容及对策如下。

(一)怎样有效地使用教材

1.教学重点的确立问题。教学重点的确定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教材本身,二是学生实际。教材的重点必须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分析,让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如一位老师在讲《磁铁的磁性》时,就把磁铁有磁性(包括磁铁两端的磁力最强)作为了教学重点。单纯从教材的角度分析,该老师对教学重点的确立是没有问题的,对磁铁磁性的研究确实应该是重点;但结合学生的实际,按照让学生得到最大发展的原则,这个教学重点就有问题。因为大部分学生本身就有“磁铁有磁性”的认知基础,那么再把这个作为探究的重点就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了,事实证明,学生也确实对此没有多大的探究兴趣。那么究竟应该把什么确定为教学重点呢?课后我和老师一起研究,决定把重点放在“证明磁铁两端磁力最强的实验设计上”,认为这是最有探究价值的地方,是最能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的地方,是最有利于学生经历“有意义”的探究过程的地方,本节课的精彩和探究高潮可能也就在这个地方。不出所料,老师在另外一个班再上这节课的时候,学生的探究兴趣高涨,设计出了很多连老师都无法“预设”的探究方法,而且学生相互质疑,使实验方法不断完善,真的具有“直抵真理”的味道了。于是学生发展了,教师发展了,我也跟着发展了。

2.对“用教材教”的理解问题。一是对教材的“忠贞不二”,照本宣科,是在教教材而不是在用教材教。二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误区。这里我想重点说说第二个问题,有的老师过激地、片面地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将教材中很有价值、对学生来说很有意义的内容也砍掉了。老师的表面理由是“新课程可以变动教材”,其真实的原因是这些颇具探究意义的内容往往“不好讲”,对教师本身的敬业态度和科学素养是一种挑战。其实只要老师们多花些功夫钻研教材,把教材“吃透”,这些“不好讲”的内容是完全可以深入浅出的。新课程认为教师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其确实可以变动教材,但这种变动应该是对教材的一种优化,而不是一种退化;是根据学生、环境、条件等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的提升处理,而绝不是随意乱改,如果改了还不如不改,就是对教材的一种糟蹋。《比较水的多少》这节课中,“量筒的发明”应该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非常充实而“漫长”的探究过程,是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过程,但老师却将这个过程“无情”地砍去了,由“怎样比较水的多少”直接过渡到“要准确地测量出水的多少就要用到一种仪器,这种仪器就是量筒”。这不仅让学生失去了一次极有意义的探究经历,而且整个课堂教学效益就好比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怎样理解“探究”的内涵

1.探究的实质与形式问题。我们知道,探究的充分程度并不是由时间的长短决定的,也不是由探究问题的多少决定的,而是由探究的深度和“精彩”度决定的。有不少课探究的时间很长,但学生的探究并不充分;也有的课探究的问题很多,但探究更不充分。在相同的时间内探究的问题越多探究就越不充分,这是一种反比关系。值得高兴的是,有一位老师对《比较水的多少》的处理就非常有助于学生的探究。她把这部分内容分成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就只是“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比较水的多少”,她让学生充分地猜想,充分地设计实验,充分地交流问题,充分地质疑其他小组的方法,充分地动手探究。整个课堂十分精彩,探究十分深入,学生的思维极为活跃,收获很多。当老师问学生“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时,学生说:“猜想不一定正确,还必须用实验来检验。” “听别人发言时,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问题。”“实验做错了不要紧,怕的是再犯同样的错误。”……我想,如果我们的探究不进入实质,不想尽一切办法消灭形式,那么学生是不可能有这些“无价”收获的。

2.探究中的真实体验问题。《身体的结构》这节课中,在引导学生填写“气泡图”,即填出“跳绳”、“跑步”等动作中参加运动的身体部位时,老师采取的是让学生“仔细回忆”、“再想想”的办法。于是我就纳闷,为什么不让学生现场做一个动作体验呢?即使跳绳、跑步在教室里不好做,换一个其他的动作也可以,再说如果老师只“钟情”于“跳绳”、“跑步”的话,那就干脆让学生去操场亲自体验一下又何妨呢?毕竟现场体验比回忆的效果好得多;毕竟经历真实的探究历程是科学课的生命线;毕竟实践(而不是回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尽管在这之前学生已有跳绳、跑步的生活经验,但那毕竟还不是探究。

3.手段与目的的关系问题。再先进的手段也只是手段,不可能成为目的。我们永远不要把手段当成目的去追求,否则,我们的课堂就会变味,就会降低目标的完成度。比如电脑多媒体手段,有少数教师不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而是“为了使用多媒体”,结果现代化的手段不仅成了形式,而且干扰了学生的探究。《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中,学生在做材料沉浮的实验之前,老师说“等我的音乐声开始你们才能开始”。我在想,为什么一定要等老师的音乐声开始学生才能开始呢?在学生动手探究的过程之中老师悄悄地把音乐打开不是更好吗?更重要的是老师在这个地方安排的音乐“手段”究竟是对学生的探究有用,还是对听课的教师有用?课后我问这个老师:你究竟是想让学生探究呢,还是想让学生听音乐?我这么一问,这个老师似乎明白了什么。

4.探究的效率问题。在学生动手之前,一位老师这样问学生:“你们组需要哪些材料?” 学生回答后老师说:“那我给你们吧。”接着又问第二个小组:“你们组需要哪些材料?”学生回答后老师说:“那我给你们吧。”……就这样一组组地问,一组组地发。显然,这样就白白浪费了学生的许多学习时间。其实完全可以让每个小组先自己讨论,在报告单上写好所需的材料,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学生上前各取所需就行了,这样不仅节省时间,而且更多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效率从何而来,从教师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严谨而科学的设计中来。

(三)怎样培养学生的探究素养

1.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问题。小学科学的主要任务或者说主要时间是让学生观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让他们在“获取事实”的过程中摸爬滚打,而不是解释和阐述什么。解释和阐述必须是在学生获取了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进行的,否则,学生的解释和阐述就免不了带有主观的色彩,这不利于对真理的追求。有不少的课在学生还没能占据足够的客观事实的时候,老师就急着问学生“这是为什么”、“这是什么原因”等,学生的回答当然就“站不稳脚跟”。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教师自己必须首先要有“用事实说话”的科学素养,然后才可能将“事实是科学之基”的理念渗透在科学教学的全程。教师要多用“证据呢?”“你的根据是什么?”“你凭什么这么说?”等语言对学生进行追问。不要动不动就问“为什么”。即使是科学探究的猜测阶段,也必须要学生养成合理猜测、猜而有据的习惯。尽管这个时候的猜测不免带有主观成分,但却是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之上的。如一位老师请学生猜测条形磁铁的什么地方磁性最强,一学生回答“应该是两端磁力最强”,老师马上追问“你有什么根据”,这对学生就是非常成功的证据意识的培养。

2.实验方案的设计问题。小学生在动手探究之前,如果没有充分而完善的方案设计,那么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探究就会近似于胡乱摆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当然,如果老师是专门训练学生在动手中寻找方法的能力则另当别论。其实,动手之前的“设计”过程,同样是探究。遗憾的是,我们大部分课却忽视了这个环节,让人看了总觉得不像是“正宗”的科学课,不是有板有眼的科学课。《溶解的快慢》一课中,在学生做搅拌可以加快溶解的对比实验之前,就必须要引导学生设计这个对比实验的做法。即用什么方法,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特别是必须控制哪些相同的实验条件,更需要引导、启发学生“找”出来。但是老师却急躁地喊“开始实验”,导致学生的实验杂乱,秩序混乱,方法不科学。有的小组两杯水的多少就不一样,又怎么能得出“搅拌可以加快溶解”的科学结论?即或得出了这个结论,这个结论也只是表面上的正确。

3.对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问题。乐于倾听,善于倾听,是一个人非常可贵的品质,尤其是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这种品质显得尤为重要。可惜,我们的大部分课还比较忽视这个问题,不能在学生发言(交流)之前做这样一些有效地强调:请同学们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看你能从别人的发言中发现什么问题,产生什么疑问,你有什么建议,有什么不同的意见,等等。因此绝大部分课只要有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都基本上无所事事,有的在继续玩实验,有的在说话,有的甚至在无所顾忌地打闹……但是有一位老师的这个环节却做得非常到位,结果学生的质疑状态、质疑能力发挥得可以说是淋漓尽致。这说明,“倾听”是多么的重要,它确实是一个探究者不可或缺的品质。

4.“合作”的内涵问题。这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老师不知道怎么“训练”学生进行合作,方法上存在问题。只是在学生动手探究之前老师交代一句“下面请同学们合作探究”,或者“请同学们分好工,进行合作探究”,至于怎么探究,怎么分工,怎么合作,却缺乏必要的指导,缺乏有意识地训练。二是合作目的茫然。老师们认为,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的要求,有利于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仅限于此。这种理解无疑并没有错,但是缺乏高度和境界。合作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品质,壮大民族精神。这种理念下的合作才是最有价值、最有前途、最大气的合作。

尽管我们的科学课堂离“成熟”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但我们坚信,既然质的进展越来越多,那么问题肯定就会越来越少,也就是说科学课改注定要成功。

作者单位 重庆市巫山县教研室

上一篇:三年级语文园地八下一篇:夏秋季食品安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