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课土地的誓言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9课土地的誓言(共9篇)

9课土地的誓言 篇1

上课(师生问好)

师:激情演讲文章的写作背景,导入新课。作者简介。(充满激情地)配乐朗读课文。学生活动:听读课文,圈画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最富有情感的语句。

[简评]导入新课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在内容上有讲究,讲究的是要与课堂所授内容的紧密结合,讲究的是新课伊始的情境渲染与铺垫,讲究的是先声夺人的课堂教学美好效果,讲究的是切合所教内容的基本情调。王老师的课堂教学导入语,充满激情,简洁而准确,巧妙地交代了作品的时代背景,简介了作者,又暗含了本文教学的价值和本堂课教学的立足点(“铮铮誓言”的文本特点)。教师的配乐示范朗读,也起到了很好的情境渲染作用,能收获引领学生把握文章情感基调的良好效应。

强调:刚才教师范读课文时同学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生思考)

生交流。

师评价:大家聚焦第一自然段,能说明起止句吗?这里都写了哪些景物呢? 生1:读原文语句,这些语句的核心词是名词。师:修饰语呢,是什么词? 生2:是动词。师:都是动词吗?

生(七嘴八舌)还有的是形容词。

师:如果我们把这些修饰语去掉,表达效果会怎样呢? 生:表达不出这样的深情„„

[简评]这里抓住课文第一部分中语句的中心词和修饰语来品味和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浸润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出发点是完全正确的。只是思路还没有充分展开。如果细细推究起来,是教师在课型设计上少了更多的思考,对于学情的了解也有估计不足的方面。与此同时,我们冷静思考一下:这里的“哪些景物”和“起止句”并不是学生理解文章的难点所在,倘若仅限于此,课文教学的价值就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师:大家看课文,在作者的笔下,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生1:丰饶的土地。

生2:作者多角度描写了东北特有的景物,他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角度展开描写。(结合课文语句做具体的分析)

师:可以概括为,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 生3:这是一片多姿多彩的土地。生4:这是一片充满幸福味的土地。

师:面对这样的“土地”,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来朗读呢? 生(齐):自豪的语气。学生齐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师(追问):文中还有哪些词语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生1:“泛滥”。解说词语的含义。师:“泛滥”的原义和引申义。

生2:三个“回去”:“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这三句话在感情上是递进的。

师:你能朗读一下,让我们一起体会一下这种递进的情感吗?(生2朗读这几句话)师:给点掌声。(全体学生鼓掌)

[简评]这个教学环节的核心是“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这个主问题。这个问题的设计是很有教学层次的,它紧扣教学目标,也十分切合本文教学的重点;学生的思考与交流也很精彩。(虽然发言的人数不多)例如,紧扣“泛滥”一词,老师引导、师生对话以领会它的深层含义;再例如,生2的发言,抓住关键句很准确,也分析的很到位,这就体现了这个主问题设计的价值。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针对“作者在面对土地发出的铮铮誓言”只局限于这几句话还是不够的,文中这一部分的语句是一个整体,是前有蓄势、后有勃发的内在逻辑的,是有感情上的步步递进的——师生涉及到了后面一层;而且,生2的朗读也的确能体现这种情感的体会,如果全班一起朗读,如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更进一步地深入体会:“为什么是递进?”“应该怎样朗读?”“为什么要这样朗读?”等等,这样的追问,就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所浸透着的悲愤、坚定的情感,课堂教学的生成就会很精彩。

师:面对天空中流浪的星星,端木蕻良在关内,面对家乡„„作者在第二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生找课文语句,朗读语句,说明起止语句。)(师生一起,紧扣“埋葬”来调动情感的体验)

师:在配乐声中,激情讲述东北沦陷后,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暴行。[简评]这里,教师的教学意图是要回扣前文,关注全文的整体解读和赏析。

最妙的是教师的配乐穿插——这样的情境渲染,意在推进教学走向深入,也再一次渲染了课堂教学的特定情境。此外,本文的确富有情感教育的深层价值。

师:面对这片土地,他发出了哪些铮铮誓言呢?(找出文中的起止句)

生:第二自然段中的“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师(投影):重点赏析短句、整齐的句式如:“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有离开她”等。生(交流):这几句都是祈使句。祈使句的特点是感情强力饿,朗读起来语气要铿锵有力。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一下,在前文中找一找类似的语句,好好朗读,认真体会。

(生找语句,朗读语句)

师:全文中,人称是有变化的,大家怎么理解?

生:找到修辞手法运用的语句(呼告、排比等),赏析这些语句表达上的效果:很好地表现了作者坚定、悲愤的强烈情感。

师:请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坚定、悲愤,和着音乐去朗读课文誓言部分。

(朗读完毕,投影明确知识点)誓言的特点有:1.情感浓烈;2.语气铿锵;3.表达直白。布置作业:将课本上的歌词《松花江上》与课文进行比较,说说它们语言上的特点。下课。(14点47分)

[简评]这里的教学重点是“重点赏析短句、整齐的句式,如:‘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有离开她’等”。学生能够在句式特点(祈使句)、关键词句的作用和表达效果、修辞手法的辨识(可惜课堂教学时间不够,这里只能是辨识,而没有赏析它们的表达效果)等方面来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是可取的,也有比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配乐朗读重点片段之后,教师投影“誓言特点”的知识,让整个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呈现了出来。

认真审视,我们可以有很多的思考。我个人认为,如果把这个教学环节设计成朗读—分析—朗读(演读),或者设计为“语言积累”的教学板块,教学效果应该会更好。

[听课随弹] 总的来说,本节课有这样几个优点值得肯定:

1.教学目标具体,切合文本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文本的教学价值;知识的传授准确、精要,技能的训练较好,基本上做到了“实在”、“清晰”、“灵活”。

2.教学侧重点很明显,教学环节的额衔接与过渡比较自然。

3.着眼于文章教学语言的品析,紧扣原文语句,反复揣摩,是在培养学生阅读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教师有意识地注重了学生阅读过程中思维训练的层次。

4.充满激情的配乐朗读课文,是王仁根老师的优势,也是课堂上很大的一个亮点,是课文朗读的示范,也是课堂教学情境的精心设置(渲染与铺垫);教学中适时的材料穿插,起到了情感教育的作用。

5.还有一点,王老师的公开课教案是很规范的。尤其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值得我们很多老师学习。

——听课之后的思考中,我只想就本堂课教学的两个问题做点儿拓展思考:一个是朗读 3 课型与朗读教学的问题,另一个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艺术”问题。(其中,我穿插渗透我阅读《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一书的相关内容,以及我个人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一、语文阅读的朗读课型中,朗读教学有这样一些基本任务 1.训练朗读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2.在朗读训练中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的声调、音韵、节律之美。3.朗读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情感与理义的熏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4.指导朗读文学作品,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5.指导朗读文学作品中的诗歌、散文,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雅的气质。

6.朗读各类课文,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以利于学生积累、体验和形成语感。

7.诵读古代诗词,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品析能力。8.组织各种朗读、演读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中实践活动,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技能、思维训练。

„„

朗读课作为一种课型,在得到充分的运用之后,以分析为主的课型将得到改造与遏制,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将得到环节上的简化、内容上的深化和方式上的美化,学生的听读实践与个性发展将得到一定的保证。

朗读课型的设计与运用,对语文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对朗读教学有着较为丰富的知识和较为厚实的素养。在朗读教学方面,我们起码要做到如下四点:

第一,要有设计朗读课的基本能力; 第二,要通晓关于朗读的基本知识; 第三,要有较高的示范朗读的水平; 第四,要熟悉朗读教学的基本方法。

这里,最难的有两处:一是,教师自己的朗读水平是否能够达到教学的要求;二是,如何根据课文的特点巧妙而有力度、有层次地让朗读起伏绵延于整节课的教学,如何做到多朗读、少讲析而教学过程又不显得单调乏味,还适时地完成了课文的教学任务。

二、再简要说说课堂教学中的“穿插艺术” 请看一个教学片断:

对同学们的畅所欲言,我大加赞扬,并参加他们的行列。谈一段亲身经历。那是在“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铁蹄长驱直入,家乡危在旦夕,小学即将解散。一天下午,音乐老师教我们唱《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尽管曲调温柔敦厚,节拍缓慢,但老师却教得那么激动,我们心中第一次闯进了“祖国”、“气节”、“亡 4 国奴”这些大字眼,似乎一下子长大了许多。现在想来,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老师用“心”在歌唱,唤起我们幼小心灵的觉醒。就像小弗朗士一样,这一课,我永远忘不了。

这是于漪老师在教学《最后一课》中的一段“穿插”。这段故事式的演讲,穿插在教学过程之中,着力于抒情、移情、激情,营造出一种特别的学习氛围。老师的深情讲述,将历史、现实与小说教学联系在一起,拨动着学生的心弦,不仅恰切地丰厚了教学内容,而且有力地烘托了课文的主题,强化了教学效果。

可以说,在语文阅读教学之中,恐怕没有教师不使用“穿插”这种教学技巧的。在课程改革、教学手段现代化、初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布的教改环境下,“穿插”手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更是司空见惯。

这种用“穿插”手法设计的教学思路,就是“穿插式教学思路”。

“穿插式教学思路”也叫“穿插引入式思路”,这种思路的特点是,或在课始、课末阶段插入、加进与课文相关的其他内容;或暂时中断教学主线;或靠近教学主线有机地“切”进一些学习内容及活动片断。所谓“引入”,就是配合教学内容有机地“牵引”进一些知识内容。总的来讲,一并称为“穿插引入”。

阅读教学中的“穿插引入”,从教学功用来讲,主要有如下内容:

1.知识穿插:扩充教材中某个知识点的含量,引入“伴”读文章、引入作品的背景材料、引入有关的科技自然知识等等。

2.调节穿插:穿插故事、寓言、笑话、小幽默、音乐与画面等内容,改变教学节奏,改善教学氛围。

3.活动穿插:在教学中穿插竞赛、献题、抢答、创编、练习等等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热情。

4.欣赏穿插:穿插音乐、诗朗诵、课文配乐诵读、课本剧演播等等,开发课文资源,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性情。

5.情感穿插:或穿插教师的大段精彩独白,或穿插课文中人物的动人故事,或穿插情感丰富的精短美文——以加强课堂情感氛围,渗透思想情感教育。

9课土地的誓言 篇2

2013年, 党中央以1号文件的形式提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 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1]土地入股合作社是党中央鼓励构建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重要形式之一,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 国家农业部就曾选择广东南海作为农地股份合作制的改革试点地区;90年代后, 该制度在广东、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得到极大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制的产生和发展是农村经济制度继家庭联产承包制后的又一次深刻变革。[2][3]然而, 近些年土地入股合作社发展遇到瓶颈, 绩效增长受阻, 个别地区甚至发生农户退股风潮。[4]因此, 构建科学的土地入股合作社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厘清影响绩效增长的关键因素, 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激励便尤为重要。

二、案例介绍

S村位于吉林省东北部, 距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 面积12.2平方公里, 村民448户, 耕地610公顷。1986年实行土地承包到户。1998年第二轮按人口发包土地, 每人承包3.7亩土地。2004年, 在村集体组织的带领下, 本着农民自愿的原则, 组建土地入股合作社。合作社依法在工商局注册登记, 获取营业执照, 取得法人资格, 经济性质属于集体所有制, 经营范围是农产品自产自销, 营业期限为第二轮土地承包剩余年限。

三、土地入股合作社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首先, 根据系统性、可行性和科学性原则, 设计土地入股合作社综合绩效评价指标 (见表1) 。土地入股合作社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 在实现自身经济绩效和组织绩效的同时, 担负着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功能, 遂应包含社会绩效。经济绩效:包含合作社、农户经济绩效, 前者由合作社入股户数、土地入股面积、资产总额、年总产值和年总支出指标考察;后者由交易成本节约量、入股农户土地收入增加量和工资性收入增加量考察。社会绩效:包含社会教育和社会效益, 前者由合作社年培训人数、年培训次数和年培训费用考察;后者由合作社带动非农就业人数和非社员通过合作社销售农产品的比例考察。组织绩效:包含组织完善程度和可持续发展力, 前者由组织机构完善程度、制度完善程度、成员大会召开次数和社员退出机制完善度考察;后者由信息通畅度、高素质人才数量和相关环节支持力度来考察。

其次, 分层次构造成对判断矩阵。按德尔菲法, 由专家据0~9标度法赋值, 构成判断矩阵。两两指标进行比较, 1代表两个指标同等重要, 3代表前者比后者稍微重要, 5代表前者明显比后者重要, 7代表前者比后者重要的多, 9代表前者比后者极端重要;2、4、6、8代表上述相邻判断的中间值。指标i与指标j的重要性之比为aij, 则指标j与指标i的重要性指标为1/aij。发出专家调查问卷6份, 其中无效问卷1份, 最终得到5份有效调研问卷。汇总专家意见得到判断矩阵。

第三, 确定指标权重, 进行一致性检验。用MATLAB软件求解各判断矩阵的特征值及对应的特征向量, 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公式:CR=CI/RI, 其中RI是平均随机移植性指标, CI=λmax-n/ (n-1) , λmax是矩阵最大特征根值, n是准则层指标个数或准则层每个指标下的指标数。计算得到各指标权重如表2。

四、吉林省S村土地入股合作社综合绩效测算

评价吉林省S村土地入股合作社9年的绩效, 定性指标数据源于该社历年账本记录或计算获取;定性指标数据通过与村书记、合作社社长、入股农户、非入股农户访谈整理获取。为使数据具有可比性和参照性, 利用SPSS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如表3。

线性加权函数法测算土地入股合作社的综合绩效值, 计算公式是:

undefined

Sumi:合作社第i年的综合绩效计算分值;Xij:合作社第i年的j指标无量纲化后的值;Wj:合作社j指标的权重值。

S村土地入股合作社综合绩效值除2006年外逐年上升, 但绩效增长量呈波动式下降 (见表4) , 说明绩效增长不可持续。利用方差 (Variance) 分析定量指标的增长幅度, 方差值越大说明其增长幅度越大。经计算, 经济绩效中合作社效益指标值方差大于农户经济收益指标值方差, 说明前者增速大于后者;社会绩效中社会教育指标值方差是0.03666, 社会效益指标值方差是0.0397, 说明社会效益绩效增速滞后于社会教育绩效增速;组织绩效中的组织完善指标值逐年递增, 而可持续发展力指标值呈现波动式下降。

分析权重前6位的评价级指标:①交易成本节约量。交易成本节约量从2004年的每公顷1110元增长至2012年的1680元, 标准差是297.05, 说明增长快速, 合作社通过规模化机械化经营有效地减少了交易成本, 该指标是拉动农民经济收益绩效增长的关键因素。②年培训人数。年培训人数从2004年的49人增加至2012年的358人, 标准差是99.72, 说明增长快速, 合作社在社会教育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该指标是拉动社会教育绩效增长的关键因素。③入股农户土地收入增加量。入股农户每公顷土地收入增加量从2004年的2700元波动式下降到2012年的1900元, 标准差是271.32, 该指标的波动式下降是农户经济收益绩效增长缓慢的关键因素。④带动非农就业人数。合作社带动非农就业人数是衡量社会效益的重要指标, 该指标值从2004年的196人增加至2012年的773人, 标准差是219.70, 说明增长快速, 农民将土地入股后能够顺利地从农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 该指标的快速增长是推动社会效益绩效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⑤年总产值。年总产值代表合作社的经济实力, 该指标值从2004年的240.56万元增长至2012年的1001.05万元, 标准差是289.58, 说明增长快速, 是推动合作社经济效益绩效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⑥信息通畅度。信息畅通度从2004年的畅通到2012年的不畅通, 指标值呈下降趋势, 该指标是导致可持续发展力增长缓慢的关键因素。

五、结论与建议

基于APH决策方法构建了土地入股合作社综合绩效评价体系, 并评价了吉林省S村土地入股合作社9年的运行绩效, 发现该社9年间的综合绩效除2006年外是逐年递增, 而绩效增量呈波动式递减, 说明绩效增长不可持续。为促进土地入股合作综合绩效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从金融、组织、产权和法律几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扩大融资渠道

土地入股合作社综合绩效的可持续性发展, 首先需要着力解决其融资问题。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加大商业性金融支农力度, 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作用, 保障涉农信贷投放。其次需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优先满足土地入股合作社的信贷需求, 加大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信贷支持力度。第三需要安排部分财政投资项目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土地入股合作社, 将由国家补助项目形成的资产转移到合作社管护, 从而增加农民合作社发展资金, 支持合作社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增强发展能力。

2.规范组织形式, 做到“政社分开”

实践中, 土地入股合作社组织形式往往不完善, 虽设立了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 但流于形式, 无法实现真正的民主管理。为了做到合作社和基层行政组织之间“政社分开”, 应做到:①规范土地入股合作社的组织形式, 落实“三会”制度, 保障土地入股合作社的信息公开, 增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力度。②健全土地入股合作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完善收益分配制度。③建立有效的企业监督机制, 主要是对管理者的行为进行严格审核和监督, 预防其产生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倾向。

3.明晰产权关系, 完善股权流动机制

产权关系影响人的预期收益, 产权关系不清会使组织内部的交易成本增加。目前, 我国土地入股合作社的产权边界仍比较模糊, 产权残缺问题尚存, 需要建立一个明晰的合作社产权结构体系。在农地“三权分离”的基础上, 明晰各产权主体的权责界限, 厘清合作社、农户和基层政权之间的产权关系。股东代表大会作为最高权利机构掌握着合作社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入股农民作为合作社的股东应充分行使选举权和表决权, 维护其自身权利。

土地入股合作社的股权封闭性一直是合作社发展难以克服的障碍, 在合作社发展初期阶段, 为稳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 应对入股农户拥有的股权及其行动给予一定的限制。但随着合作社的发展成熟, 可以适当放开股权交易, 允许合作社的部分股权转让、抵押, 使入股农户的股权从“虚权”转化成为“实权”。

4.加强立法建设, 保障土地入股合作社运行

我国2007年7月实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广义上合作社设立和登记、成员、组织机构等进行了规定, 但并未细化到具体合作社类型上, 至今仍找不到一个配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土地入股合作社。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土地入股合作社运行缺乏法律依据, 增加了其可持续性运行的难度。因此, 笔者认为, 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 加强土地入股合作社的立法建设, 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促进土地入股合作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全国性的土地入股合作社立法尚未颁布前, 各地区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尽快制定出一套与土地入股合作社相关的地方性法律法规或暂行条例。

摘要:土地入股合作社是党中央鼓励构建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重要形式之一, 其运行绩效直接影响到合作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AHP决策方法构建了土地入股合作社综合绩效评价体系, 并运用MATLAB软件对计算判断矩阵进行了一致性检验。从而评价了吉林省S村土地入股合作社9年的运行绩效, 针对关键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土地入股合作社,综合绩效评价,AHP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3.

(2) 黄少安.从家庭承包制的土地经营权到股份合作制的“准土地股权”——理论矛盾、形成机理和解决思路[J].经济研究, 1995, (07) .

(3) 钱忠好, 曲福田.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制度经济解析[J].管理世界, 2006, (08) .

说说《土地的誓言》的教学 篇3

作者所眷念的关东原野,已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十年之久。对于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于国人来讲,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作者的笔下,故乡美好事物奔涌而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样如浪潮一样澎湃。

研读这一课,需要品析这样一个要点,那就是,作者在运用什么样的手法在抒情。

关于这一点,《教师教学用书》上有这样的分析:

1.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

2.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3.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处。

4.课文中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叙述的方式和内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应,形成文章的波澜与节奏。

这样一些分析,似乎没有说到点子上去。

我们用最简洁最概括的语言来表达,就是:《土地的誓言》,最优美的抒情手法是“反复”,那对故土深沉的、激越的、浓烈的赞美和思念之情,在各种各样的语言反复中得到了渲染和强化。

先看全文结构上表现出来的“双段反复抒情”。

这篇文章由两个大的段落构成。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而热血沸腾!

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第一段是“明”写对家乡的思念,重在想象,全段文字中用了六处“想”;第二段文字是“暗”写对家乡的思念,重在回忆,全段文字中没有用一个“想”字,但对家乡生活的回忆内容全部都是“想”。由此可见语言表达的高妙,由此可见高妙的反复抒情。如果我们细细地分析一下,这两段文字连结构都是一样的,这越发能够证明它们的“反复”。

正像人们所说: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再看第一段中的“长句反复抒情”: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这是一个偏正结构的长句,三个“当我”句是附加成分,是修饰成分,它们的“反复”,表现了作者无时无刻的思念;“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的反复,表达了作者无处不在的思念。

还要看第二段文字中的“短句反复抒情”: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辗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

反复之中,可见遥远的回忆,可见热忱的期盼,可见悠长的思念,可见誓言与决心。

【教学设想】

课型:自读课

课时:一节

教学创意:诵读课

创意说明:《土地的誓言》,就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一篇比较难的文章,是一篇比较长的文章。而就自读课而言,又只有40分钟或者45分钟的教学时间。所以,此课的教学必须化难为易。就课文本身的表达而言,此课的教学又必须考虑到其情感抒发的真挚热烈,考虑到语言的生动优美。综合这两个方面的要求,课文教学主要采用剪辑课文片段并以激情朗诵的方式进行。

教学步骤与内容:

导入: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活动之一:厚重地铺垫

铺垫内容:

1.作者简介。

2.“九一八”简介。重在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努力让学生感受到家国之痛、民族之恨,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同时营造课堂学习的庄重氛围。

3.初读课文。利用课文“研讨与练习”中的第二个题目切入教学,切入课文内容:你觉得这篇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得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你?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学生活动,粗知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浓郁的抒情性。

活动之二:精心地剪辑

教师组织“精选”课文内容的活动。

活动形式:分组活动。

活动内容与要求:从《土地的誓言》中选出三“块”完整的内容,形成课文朗诵稿。对这三块内容中的每一块,都要加上小标题,三个标题既要有利于诵读演示,又要力求表现课文主题。

学生活动,师生对话,形成大致统一的看法:

《土地的誓言》诵读稿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故 乡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土 地

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辗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誓 言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活动之三:激情地演读

教师组织不同形式的表演式诵读活动,让这语言的精华,让这热爱的深情,渗透到同学们的心灵之中。

教师进行学习小结。

疑 义 相 析

一字之差的教训

——谈“订”与“定”

据报道,有一姓李的先生为购买一辆POLO牌轿车,向车行预付订金5000元,双方约定一个月后交货。订金收据写的是“预付定金5000元”,李先生当时没在意写的是“订金”还是“定金”,只看了一下上面写着5000元,就放心走了。半个月后,李先生要求退车。车行告诉他,车可以退,但“定金”不能退。李先生大惑不解,质问为何,经理说:先生交的是“定金”啊,这是不能退的。李先生大呼上当,追悔莫及。类似李先生这样的案例,还频频发生在房屋买卖或租赁中。

“订”是形声字。本义为评议、评定,引申指改正、商定(经研讨或协商后把计划、章程、合同等确定下来)、约定(经商讨或按一定程序约定)、装订。

“定”是会意字。本义为安稳、平静,引申指安定、决定、固定、约定(已经约定或规定了的)。

“订”与“定”都有商定、约定义,但“订”带有契约的性质,如“订单、订购、订货、订户、订婚”等,着重于商讨的过程,带有庄重色彩;“定”带有决定义,一般是单方面的,无须经过双方商讨,如“定产、定销、定级、定价”等,着重于确定的结果,没有特殊的庄重色彩。

9课土地的誓言 篇4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揣摩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揣摩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时数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1、预习课文,写出生字词并查字典注音。

2、结合中国现代史和中国地理的有关知识了解中国东北的历史和物产。

教师:

1、提供相关的书籍或网站;

2、制作课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简要介绍端木蕻良及 “东北作家群”;

2、播放音乐《松花江上》,学生跟着学唱,体验乐曲表达的情感。

3、学生交流各自听了曲子之后的感受,把握乐曲的思想感情;

4、小结:

乐曲表达了在 “九·一八”事变后,无数的东北同胞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之下,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时,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的愤恨……家仇、国恨,对故土、对祖国无法比拟的怀念和热爱充满了字里行间,听了无不为之动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境。

二、结合要求听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体会文章的情感

要求:

1、注意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的把握和处理 以及字音的把握(课件显示)

端木蕻良 炽痛 胸膛 喷涌 泛滥 白桦林 嗥鸣 山涧 斑斓 碾 丰饶 污秽 谰语 怪诞 亘古 默契 田垄 蚱蜢 镐头

2、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词语

3、结合音乐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情感

4、学生交流听读感受,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5、教师肯定和点评

三、作业

1、熟读课文,再次体会文章蕴含的感情

2、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小练笔:写一则短文,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感情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预习

提问: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讨论明确:

第一小节主要写作者对故土的回忆、听见的故土的呼唤及其心中奔流不息的激情;

第二小节主要是写作者对故土难以忘怀,并发誓要为故土母亲而战,不惜为母亲献身的决心。

二。整体感知: 主要内容:

1.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本文的结构内容看似复杂,实则线索清晰,结果简单。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婉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2、结构特点:

思考:本文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接抒情。内容的相同: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3.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1)、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2)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3)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4、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类似句子可用换字比较法进行赏析理解,体会词语的表现作用

三、问题讨论:

1、第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那么多吗?删去一半如何? 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煤块、赤色的足金、悠远的车铃等等;有必要,删去不好,因为这些都是关东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读者充分了解关东大地,感受关东大地的美丽富饶,也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

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土壤的香气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秋天,银线似的······

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小组讨论: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 2 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含义: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

“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5.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

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一步步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四、归纳主旨:作者通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眷念之情,表达“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充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五.欣赏一首诗:《我爱这土地》艾青

第九课土地的誓言七年级 篇5

学习目标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4.揣摩文章精彩的段落和语言,感知文章的写作特色。

重点难点

1.重点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结构和思想感情。

2.难点

揣摩文章精彩的段落和语言,感知文章的写作特色。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痛(chi4) 嗥鸣(hao2) 斑斓(1an2) 怪诞(dan4)

亘古(gen1) 默挈(qi4) 田垄(long3) 蚱蜢(zha4 meng3)

污秽(hui4) 谰语(1an2) 辗(zhan3) 辘(lu4)

镐(gao3)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生词。

(1)炽痛:热烈而深切。

(2)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3)斑斓:灿烂多彩。

(4)怪诞:奇怪;古怪。

(5)亘古:整个古代。

(6)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7)污秽:不干净。不干净的东西。

(8)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3.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土地的誓言》教案 篇6

李宽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文中生字。

2、找出文中优美的词句并背诵。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 美丽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介绍背景,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

二、扫清字词障碍

怪诞(dàn)

亘古(gân)

默契(qì)

污秽(huì)

炽痛(chì)

嗥鸣(háo)

谰语(lán)

三、抽学生朗读,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学生自由朗读,理解抒情散文所表现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恨和爱国情感

四、理解全文结构

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两段文字在结构上如双峰对峙,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对联。

五、问题研讨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称呼,而后来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哪?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激动,就不满足于使用“她”,而改用“你”直接与土地对话交流,这在修辞上称作“呼告”,《黄河颂》中有类似用法。

3、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试结合课文具体说说

作者是怎样表露的?

作者选择有特征的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但有人说有些段落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六、反复朗读,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句子,背诵出来,比赛看谁背的句子多。

七、作业

1、课外阅读秦牧的《土地》

2、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土地的誓言》教案 篇7

1.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2.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生动形象和说服力。

3.联系生活实际,正确的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

2.揣摩本文比喻中蕴涵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1.精心导入

播放《国歌》的音乐,同学们,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正如歌词中所说的那样,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创作的。她如战鼓震撼了中国人的心,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保卫和建设自己的家园,克服重重困难,执着向前。伟大的革命家李大钊曾在代,也是在我国处在艰难的时候,创作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她同样也激励着中国人努力冲破一切困难,奋勇向前。

2.感悟内容

a.如果别人要你向他们介绍我国的困难处境,我国的国民雄健的两种情况时,那么你会怎么读标题?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都重读)

b.如果要鼓励你的同胞挺起胸膛来战胜困难,那么你又怎么读标题呢?哪个词语该重读?(“雄健的国民”重读)

c.再读课文,将体会结合起来。

d.下面研究一下,国民为什么能雄健,先读课文,要求读准子音

e.国民为什么能“雄健”?同学们采集课文说话,这样说:国民之所以能雄健,是因为他们……。

f.选读课文,选取你最喜欢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并谈谈理由。

g.明确雄健的含义。

投影

比喻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

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

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

曲折回徊,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程

小结:

作者在通篇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提出了用雄健精神战胜困难。(播放课件)这雄健精神是: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勇往直前。

3.朗读体味

a:下面一个人读一段,请五个学生读。

b:四人小组讨论,哪个同学读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感情,3分钟后,派代表发言。

c:分部朗读:男、女个一名担任领读,读第一段。第二段由全体女同学朗读。男同学读第三段。第四段男女生轮读。第五段由领读来读首句,后几句由男女生齐读。

体味反思质疑交流

1.阅读全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大家交流一下。

2.“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体验过这样的美趣吗?

总结:同学们,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乃至每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我们就是要靠雄健精神;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像奔流不息的长江、黄河那样勇往无前。

延伸作业

土地的誓言反思 篇8

本课堂思路是“读—品—悟”,预设的学习目标是“感知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情感;诵读课文,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培养并提升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重点是品味语言,难点是领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这些都能在师生和谐融洽平等的教学活动中得以实现,且能面向全体学生,基于学生的需要而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以突破。有几个地方我认为处理得还是不错的。

一是成功的情境导入和之后让学生谈感受,加深了印象,增进了情感,渲染了氛围,为学生走进文本做了很好的铺垫。此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路逐渐被打开。

二是课堂的开放性、灵动性。教师的课堂引导、追问、激励对学生而言是很有效的,因此学生能提出不少有价值的问题,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感悟,有了自己个性化的品读,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以畅达自然地发挥。

三是在引导学生理解学这课的意义上,联系了现实生活,有拓展,有延伸,既有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还有对学生观念、情感上的引导,在历史与现实的切换中,加深了学习的效果,既读透了文本,又走出了文本。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 篇9

《土地的誓言》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近乎散文诗的文章,文中充溢的是众多的鲜明的意象和丰沛激越的情感。写于特定的时代,有着深刻的时代内涵,激荡着浓厚的爱国激情。我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设定为教学的重点。

这节课为了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情感,我播放了歌曲《松花江上》,并且出示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老百姓的图片,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在悲凉的音乐声中,所有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我听见有学生小声的说鬼子真坏,真不是个东西!”。通过这画面、音乐,把学生们朴素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后,就能顺利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聆听作者的心声。我想我最初设计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只是让我没有预计到的是,这首歌比较长,占用了许多时间,如果我利用课前的时间就开始播放,也许就好些。趁学生还沉浸在悲愤的情感之中,我马上导入课文,走近作者,并播放了课文的录音,并且向学生提出要求: 1.注意听准字音。

2、整体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3、划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去听读课文。

感情饱满的朗读使听者无不动情。教室一片沉寂,学生都沉浸在朗读所营造的氛围中。就在此时,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听读后的感受,或从中体会到作者蕴含于文中的情感。”问题一提出有许多学生都举起了手,我知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了,心里暗暗高兴。有学生说:“本文作者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有答 “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有答 “抒发了失去家园的悲愤之情”,有答“抒发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之情”,对这些回答我都给予了一一肯定。如此看来,学生已经走入文本,把握住了文章的情感基调。

接下来我要求学生选取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深情朗读。希望学生能在读中品味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蕴含于文中的情感。遗憾的是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表现并不如意,多数同学朗读时语调平平,缺乏感情,需要重读的地方也没读出重音来。虽然我也适时进行了朗读评析指导,但效果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其实学生朗读能力差的问题我早就注意到了,在平时自习或课堂上我也加强了这一方面的训练,可长进并不明显。我常在思考,我们的朗读教学要么就是齐读,要么个人读,顶多来个范读,方法简单,形式单调,不能不让人生厌。也许根据课文特点,来个分角色朗读、男女对读、接力朗读、挑战赛朗读等方法,更能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这将是我今后应更多关注的地方。

由于学生的朗读并不到位,我想也许是因为学生对文章理解不深造成的,所以我让学生先理清文章结构,明确本文的主旨后再去品读赏析。再次要求学生深情地朗读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的句子和词语,还要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并提示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这个环节我要求小组合作完成,结果我发现只有部分小组在很认真的完成,有不少的学生并没有参与进去,倒把合作学习当成了学习之余的休息,这让我觉得小组合作学习难以保证活动的有效性,以后要注意这种形式的运用。我想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用大事小事都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在全班交流时,有学生读:“我必须看见一个更加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我问他什么地方读得不够。现在回想我这种发问有着消极的暗示性,我应该问的是,你觉得自己什么地方读得好。另一位女生朗读了作者描写在故乡生活的那一段,我马上问其他的学生,还有没有读的更好的,我现在后悔我的这种发问,也许她鼓起很大的勇气才站起来读的,我没有及时的给她更多的激励。只有肯定和赏识才能激励孩子进一步的努力和进取。

在备课时,我的脑海里想着,在教学环节要有“出示目标”这一环节。为此我在备课时选了这四个环节,也是四个学习驿站。(1)题目解读;(2)情感品读(;3)深情诵读;(4)心潮宣读。我知道要教好本课,既要把课文解读透。又要了解学生的状况。由于我们班的孩子们性格内向,不爱发言。我决定选择给这个班的孩子上课,这也是对我的一次自我挑战。,在对孩子们进行友好而默契的交流之后,我的课堂就这样开始了。

课前,我制作好课件,歌曲《松花江上》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flash动画素材。艾青《我爱这土地》、秦牧《土地》,我觉得整个教学过程得心应手。开始我先送给大家一首歌曲《松花江上》,然后通过视频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让这些形象画面、音乐强烈的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然后我让学生对题目进行解读,将“誓言”与“语言”作对比,可见作者感情强烈。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读好这篇文章是品读好课文的关键。接着我让孩子们交流讨论一下文章所读的感情基调:读出苍凉悲愤;读出炽痛热爱;读出深切怀念;读出誓言呐喊。学生读前,我先泛读了一段后,孩子们被我的配乐朗读所感染,他们情绪激昂,苍凉悲壮的情绪怒不可遏。在情感品读这一环节,我巧妙的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一些思乡、爱国在那一瞬间,达到完美结合。我和孩子们都很投入,都在享受教学的快乐,真希望这一刻 永恒。

上一篇:竹笛兴趣小组工作计划下一篇:讲重作个人对照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