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杂诗教案(精选9篇)
1、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背诵诗词。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对古诗词知识方面的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出课题
“山”是古代文人雅士歌咏不尽的永恒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品味两首写山的诗文。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山中杂诗》和《山中》(王维)。
二、初读诗文,了解作者和朝代
1、《山中杂诗》南朝梁吴均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书法自成一体称谓“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
2、《山中》唐·王维
王维,唐朝诗人,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有“诗佛”之称。王维诗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浩然合称“王孟”。
三、再读诗文,理解重点字词及诗义。
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把你不懂的字词提出来。
2、学生互相解决提出的疑问,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3、连词成句,简单的说说诗文的意思。
4、教师总结
四、背诵古诗。
同学们刚才已经读懂了古诗,现在我们一起来熟读吧!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读(自由读、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直至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描写“山”的古诗,是哪三首?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这三首古诗,比较一下,同样是写“山”,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二、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来品味他笔下诗文的内涵
1、《山中杂诗》
这首诗是作者隐居在山中所做,当时作者远离尘嚣过着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非常闲暇,所以山中的生活显得很有乐趣。让人觉得人和自然已经融为一体,分不出是人间还是仙境,那我们应该怎样去读呢?
3、《山中》 唐·王维
这首诗是诗人在山行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诗中的色彩斑澜、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我们又应该怎么读呢?
三、课后拓展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这是南朝诗人吴均(469-520)现存约140首诗中唯一的写景诗。与其说这是一首诗,倒不如说它是一幅画,一幅夕阳西下时分的山中风景画。它与古典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技法极为相似,只不过它不是用水墨丹青,而是使用语言文字而已。
读罢这四句诗, 脑子里浮现一个疑问, 诗人站在哪个角度来观察山中风景的呢?“山际见来烟”, 在远山与天空相接之处, 涌现出、飘荡着云气。有山中生活体验的人都知道, 那山际的烟, 不是炊烟, 也不是草木燃烧产生的烟, 而是轻如薄纱般的云气。作者观察这一景象时, 他的视野是很开阔的, 他一定是站在高处或者相对开阔而视线没有障碍之处。那么, 这是早晨的景象, 还是傍晚的景象呢?“竹中窥落日”,这一句明确告诉读者,诗人写入画面的是傍晚的景象。不过,作者第二句诗的观察点与前一句却截然不同,诗人是在竹林里静静地欣赏落日的。一个“窥”字似乎道出了诗人独自儿观察自然、欣赏自然的内心秘密。诗人所处的竹林恐怕不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竹海,而是稀稀疏疏的一片小竹园而已。如果是前者,那是不可能看到落日的。总之,诗的前两句便从两个不同的观察点来观察山间气象,并将二者的感受巧妙地描绘在同一个画面上了。
吴均似乎并不单纯欣赏大自然之美,而且要展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这后两句诗着笔于诗人的山中别墅。屋檐上有小鸟筑就的窝,夕阳西下时分,鸟儿要回窝了。诗人也许不只看到了鸟儿在屋檐上找窝的身影,也听到了鸟儿的啼鸣声,感受到那声声啼鸣是和悦的,因为鸟儿并不担心屋子的主人会加害于它们。特别有趣的是,那山中别墅不是什么豪华的建筑,因为山间的云气能从窗里流出,说明它只是一座简朴的茅舍。正因为它简朴,和周遭的自然环境,才显得和谐统一。那么,诗人是在室内或者竹林里观察这幢建筑以及鸟与云的吗?显然不是。如果是在室内或者竹林里,视野必然受到限制,很难把握建筑物及其四周的整体形象。笔者以为,诗人是站在离别墅不远处、他平日流连的空旷之地来观赏这一切的。从字面上读者看不到诗人的形象,但透过诗人所描绘的明朗而优美的画面,我们已经感受到诗人怡然自得、恬然自适的心境了。
短短四句、二十个字,简练之极了。将它比作画,那就是寥寥数笔勾勒而就的素描,不着一点色彩。读者有理由猜测那是诗人兴之所至,脱口吟出的。可能是这样吧。不过诗人从不同角度对大自然景物的观察,当有较长时间的体验和积累,就像画家对客观之物早已烂熟于心,才能在纸上一挥而就一样。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一、【译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译:山峰上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译: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二、【赏析】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三、【考试链接】
1、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表明诗人家住于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山中的两句是
。
2、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反映山中屋宇地势高峻的两句是:
。
3、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富有情趣的两句是
。
四、【考试链接答案】
1、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2、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3、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一、【译文】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译:月夜,我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会儿弹弹琴,一会儿吹吹口哨。“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译: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二、【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
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三、【考试链接】
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
。
四、【考试链接答案】
1、独 坐 幽 篁 里,弹 琴 复 长 啸。
2、深 林 人 不 知,明 月 来 相 照。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一、【译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译: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译: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二、【赏析】
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三、【考试链接】
1、在四川乐山市北约23 公里的平羌小三峡是古代成都地区赴嘉州(今乐山)及经水陆出川的交通要道,峡区河道蜿蜒。自平羌峡以下至乐山一段江流,又名平羌江,沿江古迹甚多,久负盛名,站在此地你会想起李白哪句诗“
。”
2、在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描绘令诗人留连忘返的景色的诗句是:。
3、在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是:
。
4、在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全诗由五个地名串联而成为读者展现令一幅千里蜀江旅行图五个地名分别是:、、、、。
四、【考试链接答案】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4、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一、【译文】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译: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译: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不会勾起思乡之情呢?
二、【赏析】
1.”闻”。这首诗当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前三句描写、叙事,末句抒发思乡之情。这一切皆由“折柳”一词关联起来,而这首诗的“诗眼”是“闻折柳”。
2.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友的思念和当年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折柳曲让诗人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亲友在春风中折柳赠别的情景,猛然触动了诗人孤独伤感的情绪。)由于“柳”、“留”谐音,古诗中的“柳”暗含希望对方留下来之意。《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句子。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三、【考试链接】
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
是
;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
3、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
。
4、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
。
四、【考试链接答案】
1、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4、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一、【译文】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译: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译: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二、【赏析】
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写去,不事雕琢,亲切不味,真挚感人。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
三、【考试链接】
1、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
。
2、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者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
。
四、【考试链接答案】
27.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28.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童年》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另有《在人间》、《我的大学》)。小说讲述阿廖沙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所著。《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它既是一部优秀的科普著作著作,又是一部公认的文学经典 诗中主要描写了诗人在竹林中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2.诗中第三四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相照与一,二句中的“ ”一词相照应,是什么意思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2.啸:类似于打口哨。3.深林:指“幽篁”。
4.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
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无《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者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竹里馆:诗人在辋川的别墅二十景之一。
幽篁:幽静的竹林。复:又。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相当于现在吹的口哨。深林:幽深的竹林。林,竹林。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幽绝俗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安闲自在,与世无争的内心世界。诗中写景,选择竹林、明月,贴切地表现出环境的清幽澄净。写自己的活动,只用独坐、弹琴、长啸,就将怡然自得的神态充分表现出来,选材十分简洁。山中杂诗
作者:吴均
1、请结合具体景物描写谈谈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2、“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能否改为“望”字?请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
1、”黄昏时分,山边暮霭弥漫,竹林中透出落日余辉——这是头两句所描写的画面。“山”而特意点出是“山际”,“竹”而特意点出是“竹中”。这别致的观赏角度使画面平添了几分幽谧气氛。在苍茫暮色中,倦飞的鸟儿纷纷归巢,栖息在茅檐下;山风吹拂,晚云飘浮,仿佛是从窗里飘出。整个画面透出一股飘逸出尘的韵味,展示着诗人闲淡自得的情怀。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2、不能。
“窥”就是从缝隙里看的意,“竹中窥落日”,竹林森繄而且交杂在一起,所以隔着竹子看落日难免只能从缝隙中看到一点,所以就是“窥”了,这样就使诗意更加真实,而且形象生动,让读者感到身临其境。而且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
一、知识链接,文学常识
1.《山中杂诗》作者 吴均 是南朝 梁 文学家。文学体裁五言绝句
。选自欧阳询《艺文类聚》。我们以后要学习他的代表作《与朱元思书》。2.《竹里馆》选自《
王右丞集笺注 》,作者 王维,是 唐
朝著名诗人。文学体裁五言绝句。
二、自主学习(括号内注音)
1.《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kuī)落日。鸟向檐(yán)上飞,云从窗里出。
①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1·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2·烟:此指云雾。
3·窥(kuī):从缝隙中看。
4·檐(yán):房檐。
2.《竹里馆》独坐幽篁(yōu huáng)里,弹琴复长啸(xiào)。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① 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⑴幽篁(huáng):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幽深的竹林。
⑵啸(xiào):嘬(zuō)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⑶深林:指“幽篁”。⑷相照:与“独坐”对应。
三、赏读品味合作探究
1.《山中杂诗》①你对题目的理解是什么? ②全诗四句,一句一景,依次描写了哪些景物? 答:山(烟)、竹(落日、)鸟、云。③.第四句最有趣,请具体分析。
答:云彩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写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闲适的心情。④、山中杂诗的“山际”和“竹中”两词在诗中有何表达作用
答:山际、竹中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达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⑤、“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描绘怎样的情景
答: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⑥,“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
答: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⑦、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一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2.《竹里馆》
①月夜竹林的幽静,以弹琴长啸来反衬。
②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答: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和愉悦的心境。独坐、弹琴、长啸。
③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答: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④、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一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
四、再读感悟 背诵展示
五、理解性默写
1、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表明诗人家住于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山中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映山中屋宇地势高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维《竹里馆》表现作者安闲自得的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维《竹里馆》表现了作者清心淡泊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知识链接:
1、《山中杂诗》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山中杂诗》选自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家事寒微,好学有才,工诗文,颇受沈约赏识。官奉朝请。其文善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文词清拔古朴,时人或仿效其体,称之为“吴均”体。明人辑有《无朝请集》。书法自成一体,称谓“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在文学方面,他提倡“骈体文”。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梁武帝天监初,为郡主簿。天监六年(507)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后又被任为奉朝请。因私撰《齐春秋》,触犯梁武帝,被免职。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
2、《山中杂诗》【欣赏】
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白描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居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意谓这首小诗将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写
景上,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这四句小诗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观察角度的选择得当。“烟”是由“山际”所见,“落日”是由竹中所见,“鸟”在檐上,“云”从窗出,这样,就不同与寻常的写山岚、落日、鸟和云,而带上了诗人山居所见的主观色彩,并有了典型的意义。就象是摄影,摄取同一物象,却各人有各人的角度。而一帧成功的作品,总是能取新颖巧妙的角度,摄出景物的特征与情趣,吴均的摹山范水也正是如此。
3、《竹里馆》王维作者简介:
(701-761)唐代诗人。字摩mó诘jié。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擅画人物、丛竹、山水。公元721年(开元九年)中进士第一,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被擢为右拾遗。安史乱前,累官至给事中。公元756年(天宝十五载),为安史乱军所获,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王维诗现存约四百首,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作品有《王右丞集》。
4、《竹里馆》【欣赏】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
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先看前两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篁,竹林也;啸,撮口作声也。诗人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但琴声似乎不足以宣泄郁抑之情,所以长啸一声。这里借用了一个典故。据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载:“阮步兵啸,闻数百步。”阮步兵即阮籍,他是汉魏时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他和嵇康等人对当时的封建礼教不满,对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不满,时常集于竹林咏怀言志。阮籍在竹林长啸,声闻数百步,也由此传为美谈。日本汉诗学者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精细地指出:这首诗的前两句,暗用了魏晋之际诗人阮籍闻“苏门之啸”的故事和阮籍《咏怀诗》中的“起坐弹鸣琴”句意。并指出:诗人王维独坐幽篁里悠然弹琴,自得其乐,也很像陶潜。只不过陶潜弹的是无弦琴,而王维弹的则是有弦琴。王维居竹林之中,效阮籍长啸,以阮籍自比,表现自己对权奸的不满。竹之品格,叶如箭指,质如坚石,干可断而不可改其直,身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诗人独坐幽竹之中,是表示自己具有翠竹一样的气节的。
再看后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进一步渲染那种孤寂的情绪和气氛的。明月相照,不仅点明坐得久,坐到明月东上,更主要的是想表明惟有天上明月是知己。明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它独自放射光辉于青天碧海之中,也像诗人一样。所以王维引以为知心的“朋友”。这样写,对描写自然景物也有好处。深林幽篁使人有暗绿色的联想,有寂寞沉郁的感觉,画面是暗淡的,现在忽然“明月来相照”,使幽暗的竹林,洒上一层银白的色彩,这种变化似乎增添了一股生气,一层诗意,孤寂之感一扫而光,竹林、明月、诗人都融化到静穆和谐的夜色之中了。
杂诗十二首 第一教案(教材教案)A案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2.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表现诗人“悲戚”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移情的手法;意象的选用,意境的营造。2.难点:“悲戚”的深意。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阮籍说“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李白说“花间一杯酒,独酌无相亲”,他们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远的志向,不愿随波逐流,因而都难容于世,陶渊明也是这样一个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杂诗十二首》。
一、作家作品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曾做过几年地方小官,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从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隐居不仕。主要作品《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归去来辞》《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等。
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系组诗,约作于晋义熙十年(414)前后,大都慨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课文所选为其中的第二首。
二、诗歌鉴赏 1.师问: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 生答:悲戚。2.师问:诗人为什么“悲戚”?(用诗中的语言回答)生答:“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时光飞逝离人而去,空有壮志难得伸展。(结合诗人生活背景讨论)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诵读、自学、解析、赏析、背诵、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拳拳爱国之心。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拳拳爱国之心。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可由解释诗题中的“己亥”导入)
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tanwufubai,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中;这一年是1839年,道光,农历己亥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一首。
二、作者简介:
龚自珍: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清代思想家、文学家。48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三、朗读诗歌
1、录音范读
2、学生自读
3、教师泛读
4、划分节奏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四、自主学习
1、小组讨论诗歌各句中字词主要意思
2、汇报交流
A.浩荡离愁白日斜:浩荡:广大无边。离:离开京城、朝廷。白日:太阳(白日依山尽。)
B.吟鞭东指即天涯:吟鞭:鸣鞭。即:走向。
C.落花不是无情物:落红:落花。
D.化作春泥更护花:花:暗指朝廷、国家。 3.总结全诗:满怀离愁面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五、译文欣赏,整体感知
1、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哪些感情?
梁
聪
山中避雨
丰子恺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乐以教和”的主旨。
2、品味平易而生动的语言。
3、感受文中浓浓的诗意。
4、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乐以教和”的主旨。教学难点:感受文中浓浓的诗意。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话题设置:
如果你和家里人或同学们作好了一切准备,兴致勃勃地到某个地方游玩,不料中途遇到天下大雨,你们不得不停留在某个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干些什么?
(学生们就这个问题发言交流)教师总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走近作者:
丰子恺:现代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曾用名丰润、丰仁,号子恺。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里,另外还出版了《子恺漫画集》、《音乐入门》等。翻译作品有《猎人日记》、《源氏物语》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词语障碍。
1、读准字音: qū liáo cáo rǒng 趋之如归 寂寥 嘈杂 冗长 lòng chě hè yě
里弄 工尺 应和 陶冶 yuè huáng tì zòu 乐以教和 仓皇 剃头、演奏
2、字义:
趋之如归(小步急走)
怨天尤人(责怪)望洋兴叹(仰望的样子)(发出)
萍水相逢(浮萍)
3、掌握词义:(补充注释)
仓皇;匆忙而慌张。也作仓惶、苍黄。
惜别:
三、研读课文
1、理清记叙六要素。
时间:前天;
地点:西湖山中;
人物:“我”、两个女孩、青年们;起因:避雨;
经过:游玩遇雨——躲雨苦闷——借琴抚慰——拉琴和唱——感受思考;结果:乐以教和。容县珊萃中学
梁
聪
经过:
叙事
情感变化 山
山中避雨----扫兴 中
丰
女孩心境----苦闷 避
子
借琴安慰----欢喜 雨
恺
我拉众唱----兴奋
还琴辞别----难舍
2、作者与女孩在避雨前后心境有什么变化?三家村的气氛有何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两个女孩的心境:
“怨天尤人,苦闷万状”→
欢喜
→
无比快乐
(因出游遇雨)
(见作者要拉琴)
(和着琴声纵情歌唱)“三家村”的气氛发生的变化:
“雨越落越大”,气氛寂寥而深沉,“顾客稀少”
→
作者拉琴两女孩唱,“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 →
“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起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 →
“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充满了依依惜别之情。变化的原因是:
“乐以教和”,音乐可以调节人的心绪,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
3、“运用比较,突出主题”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①、本文多处运用了“比较”,你能从文中找出几例加以说明吗?
探究明确:①将作者平时与这次对音乐的不同感受作比较。
②将两女孩前后不同的心境作比较。
③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的不同特点作比较。④将“三家村”的前后气氛进行比较。
②、同桌互相讨论:“比较”在本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比较”是为“乐以教和”这一中心服务的,“比较”能更有利于突出“今日般的音乐趣味”,强调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③、“比较”是为“乐以教和”这一中心服务的。作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想说明什么?这样写与表达“乐以教和”的主张又有什么关联?
四、精彩片段品析。第4自然段
1、“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为什么“很欢喜”?
2、两个女孩为什么说:“你会拉的?你会拉的?”若改为“你会拉吗? 你会拉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你会拉的?你会拉的?”能充分表现出两女孩想听“我”拉琴的急切心情,若改了,表达效果就减弱了。
3、作者在写自己拉琴时,为什么要插入自己以前学拉琴的经过呢?
明确:为后面“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做了铺垫,也说明了“我”拉琴拉得特别好的原因。
4、“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句中“闹”能否换为“变”?...“温暖”有何妙处? 明确:“闹”点明了音乐的魅力,写出了当时无拘无束的热烈气氛。
“温暖”既写环境的温暖,又写作者内心的温暖,表达了他的欣喜之情。
5、怎么理解“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容县珊萃中学
梁
聪
明确:作者在山中避雨时,感受到这次拉琴与歌唱,十分自然而真挚,是音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大家相处得如此和谐,所以他认为“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品析完精彩片段后,让学生有重点的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精彩的片段,根据以上品析片段的方法,进行自我评析。)
五、小结:
授课:文浪
教学目标:1.训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探讨本文的新奇构思,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3.体味文章的优美语言,展开想象,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4.理解“心中有美,世界更美” 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的心境
2.品位文章的优美语言 课型:新授,自读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用具:音乐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小学,我们学过这样一首诗:
《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请说一说这首诗讲了什么?
(诗人去山中寻找一位隐者朋友,向童子打听隐者到哪里去,童子告诉诗人,隐者去采药了。童子只知道隐者在山中云雾深处,不知到底在什么地方,最后没找到。)
3、假如你进山拜访朋友而朋友不在,你会空手而归吗?
4、你喜欢在山里做些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分别给以评价、鼓励)
5、如果同学们进了山,收获一定很大。有位作家李汉荣也到山中拜访朋友,带回了好心情,好记忆,他拜访了怎样的朋友?就请我们来共同欣赏李汉荣的[《山中访友》]。
二、朗诵
1.放配乐朗诵本文,并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幽径(jing)
唱和(he)
湛蓝(zhan)
犬吠(fei)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名望很大。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2.学生带问题进入课文: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学生讨论明确:[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B.心情如何?[愉悦]
三、合作探究,品味赏析(三四段)
(一)这天早晨,作者一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了个满怀,于是,他带着满怀的好心情独自踏上幽径,去访问他的山中好友,但是大家发现,他访问的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山中的景致。那么他为什么要说成是访友呢?下面我们就来看课文,沿着作者的足迹去瞧瞧这些特殊的朋友。我们看第三段,他第一个访问的是古桥。请一位同学带上感情朗读这一段。
提问:1.作者对他的第一个朋友的评价?[德高望重]
2.为什么?A老;B坚持,服务的姿态(看文中怎样说)
[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在作者眼中,古桥是岁月的一种承载,岁月一去不返,而古桥从未改变,作者对古桥怀着深深的敬意,在他眼中,古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同时也是值得作者深深喜爱的忘年之交。
(二)访完了古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树林)那么在树林里发生了什么呢?下面大家一起来朗读
这里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我”变成了树!大家说这是真的吗?可不可能发生?(不可能),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作者将树视为[知己])“知己”意味着什么?[平等而亲切地交流]
我们来看,树向“我”打着青翠的招呼,而我用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和树用眼睛和心灵交流着,我们之间心心相通,你看,树也有灵魂呢,只要我们与作者一样有一颗与它们平等的心,它们就能跟你交流,而你也能扎根于树林当中跟它们说悄悄话呢。
(四)重点朗读(第五段)
作者进入了山谷深处,他又碰到了许许多多的朋友,跟他们热情地打着招呼,那么同学们,让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我们现在跟作者一起来到了这山谷深处,我们看到了许多的朋友,我们用自己的声音跟它们打打招呼好不好?
(六个同学分别朗诵与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的对话)姐姐、妹妹、大哥、大嫂等等这些称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只用来称呼自己的亲人,而作者在这里却用来呼唤这些景物和动物,大家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样称呼说明了什么?(作者已经把这些朋友当成了自己的亲人)[亲人]而亲人的存在[让我们的生活和谐、美丽、有韵味]
作者将访景访物说成是访友,这个“友”是把自然人化了,从而生发出作者的情感,而“访”是他精神沐浴和洗涤的过程。文章这样构思,新颖独特,更能表达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五)品味语言
在接下来的段落中,大家会看到“我”与石头、落叶、小花等的对话,这里老师就留给同学们课后去仔细阅读和品味,现在回到文章的开始,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请大家再次阅读全文,选出自己最喜爱的朋友,然后请你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它。
(自由回答)
四、小结
作者满怀了好心情,去山中访问朋友,他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把看到的景物和动物都当成了自己的老友、知己、伙伴和亲人,这些朋友拥有古老而坚韧的灵魂,与他们平等而亲近地交流,能让生活更加和谐、美丽、有韵味,这样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应该是每一个人都向往的吧?同学们,作者的心中有美,他看到的景物都是美的,他也必将以美的心态来创造世界的美,生活的美。而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你试过以美的心态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景物吗?如果以前没有,那么我们从今天开始试试看,看你将发现的是怎样一个世界。这节课我们上到这里,下课!
五、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平等而亲切地交流 山泉 溪流
白云
亲人——让我们的生活和谐、美丽、有韵味 瀑布 悬崖 云雀
雷红梅
教学设想: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来感受、体验文中的意境和道理;并出疑问,共同探究,研究进一步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理清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线索,进一步弄清文章的中心意思。
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目标:感受和体验音乐的趣味。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线索。教学难点:弄清文章的中心意思,感受音乐的趣味。教学过程: 导入
1、导语
这是一篇抒写野游乐趣的回忆性散文。全文语言生动,耐人寻味,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学习这篇课文,将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真挚之美、清纯之美、绘画之美、音乐之美、深邃之美、和谐之美„„真是美不胜收!
2、简介作者,揭示课题 反复诵读接近美
1、师配乐朗读课文,生听读课文,体会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2、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自由诵读、自主体验、自主鉴赏。
3、扫除字词障碍(投影显示)合作探究寻找美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师: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文意。
师: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归纳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并提出问题,准备进行研讨。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投影研讨题或学生提出的较有研讨价值的问题)
(1)、为什么避雨的作者说:“反觉得比春天游山趣味更好”?你有类似的经历吗?(2)、“三家村里„„十分温暖”雨是“苦雨”,山是“荒山”,作者为什么还觉得“温暖”?
(3)、“有生以来„„的趣味”怎样理解?
讨论完毕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讲述对某个问题理解,另组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自己本组的不同理解,个别同学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深刻体验。
拓展延伸品味美
1、师:音乐给人以享受,音乐给人以无穷无尽的趣味,你们爱听音乐吗?音乐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虽然接触过一些散文,但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如果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模拟情景,交流谈话,一定能引起情感共鸣,融入自然,融入作者的情怀。
【设计思路】本文用“读题引疑”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他的朋友是谁呢?他和朋友的关系怎样呢……一系列问题构成解读本文的主线,引领学生跟随作者的足迹,遍访山中好友,构建“呵护自然、珍爱家园”的情怀。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关键词,理清课文思路,并通过反复阅读中感悟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难点:学习运用作者写景状物的技巧。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导读法
【课前准备】1、课前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2、制作课件。
【教学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读题引疑,导入课文
1、揭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跟随现代诗人李汉荣先生一起去山中拜访他的朋友,出发之前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李汉荣先生吗?
(学生可以借题发挥,畅所欲言,只要语言流畅完整即可。)
老师:李汉荣先生很神秘哦,只给了我们一个微笑,让我们自己去寻求答案哦,那我们现在就一起出发吧,好吗?
二、浅层阅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看看李汉荣先生访问了哪些朋友。
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积极查字典;2、与你找到的朋友握握手,也就是在他下面画上横线。
2、读后交流:
(1)生字正音并理解重点词语。
湛(zhan)蓝 邀(yao)请 栀(zhi)子花 唱和(he)
幽径:隐蔽、僻静的小路。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形容时间流失。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声望卓著。 津津乐道:饶有趣味地谈论。
(2)你找到了哪些朋友呢?请介绍给大家!
(明确图示)依次是: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
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1、默读课文,用心聆听作者与朋友之间的语言,把让你感受到真挚情谊的词语或句子用波浪形画出来,并及时记下你心中的那股暖流。
2、学生自由交流 :
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山泉──“要我重新梳妆”;溪流──邀我“唱和”;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悬崖──“挺拔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白云──“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云雀──谈“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小结: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3、化身朋友,真切交流:
同学们,是不是有一股友谊的清流在心中流淌,不吐不快?现在我扮演作者,你们扮演山中的朋友,把心中的话语说出来好吗?
例如:
老师: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生甲:是啊,我想洗去你脸上的沧桑,焕发灿烂的笑颜!
生乙:
4、重组教材,续话真情:
下面,我们也用这种方式,与6-7自然段中的朋友来场对话行吗?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四、挥手作别,情意悠悠
读最后一自然段,我读出了作者的依依不舍,因为满腔的情意让作者此时已忘言了,如果是你,你将会和这些朋友有一番怎样告别的情景呢?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跟随李汉荣先生一起拜访了哪些朋友?大家喜欢这么朋友吗?现在,让我们带着愉悦的心情再把课文读一遍好吗?读的时候,请同学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一切显得这么亲切呢?在称呼上有什么特点呢:
交流明确:本文应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如同和人对话,显得亲切自然。
二、本文还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能从文中找出来并简要说说他们的妙处吗?
例:1、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明确】拟人的手法不仅写出了桥的古老还写出了老桥的奉献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老桥的敬意。
2、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明确】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我和鸟儿、露珠之间的深情厚谊,让人心动。
3、同学自由交流
三、跟随动画,再访新友
同学们观看录像,留心每一位朋友,用你真挚的语言与他们交流,愉快完成你本次的探访之旅,好吗?
四、课堂总结:
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只要带上一双有情目,怀揣一颗含爱心,自然界的一切都会成为我们的朋友的,你们说呢?
【板书】
山中访友
老桥 相知相爱 朋友
【山中杂诗教案】推荐阅读:
语文版《山中避雨》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07-16
山中夏日,山中夏日孟贯,山中夏日的意思,山中夏日赏析10-05
山中问答体会06-01
山中送别古诗07-06
山中访友作业12-21
山中送别王维古诗09-23
山中访友仿写01-20
山中风景日记500字07-25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01-21
课文《山中访友》教学设计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