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导(语言对比)

2025-04-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文指导(语言对比)(精选8篇)

作文指导(语言对比) 篇1

加强作文文采,体现文字魅力

【寄语】尽管目前我们的作文仍然以记叙为主,但如果不加以描写、抒情等方式来加强文章的文采与内涵,那写出来的文章会和小学生写的文章差别不大的。初中生的作文,是有初中生的要求和标准的。其中文采(即多角度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内涵(对人生、生命的认识),是初中生作文的好差的一个分水岭。

★ 考场作文评分标准:

一类作文(36——40分)符合题意,主题深刻、新颖,内容充实,结构巧妙,语言生动,富有文采,书写工整、美观,标点正确,没有错别字,800字以上。

二类作文(32——36分)符合题意,立意正确,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结构完整,语言基本准确,书写工整,标点正确,几乎没有错别字,700字以上。

三类作文(28——32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较充实,结构较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字迹清楚,标点错误不多,错别字不多,不足700字,但字数相差不大。四类作文(24——28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充实,结构不完整,语句不通顺,语病不多,错别字和标点错误较多,字数相差较大。

五类作文(24分以下)不符合题意,文理不通,结构不完整,层次混乱,错别字和标点错误多,篇幅较短,字数严重不足。

★ 注:

一、加分:只要符合以下任意一条,可酌情加1-3分。

1、构思新颖,有创意;

2、具有浓郁的个性色彩,不人云亦云;

3、体现出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4、语言优美,富有表现力。

二、缺少题目扣2分。

记住自己坚强的时候(修改前)

06级学生

看着电视剧中那一幕幕生离死别,却因皆是虚幻而不曾伤感。可当自己面对朋友至亲的离别时,却早已涕泗横流,昔日点滴尽浮上心头:

从小,我就倍受外婆的疼爱。我喜欢依偎在她的身旁,听她讲那过去的故事;我喜欢紧握着她的大手,缠她带我去那田畔间;我喜欢嗅闻这她的香味,扯她衣服上的纽扣······

看着病魔将她折磨的身形消瘦,听着她痛苦的呻吟,泪水夺眶。得知她搭乘了开往天堂的火车,泪珠再次滚落。我尝试着不哭,不哭。可是,外婆,对不起,您的外孙女做不到,这好难,对不起,我做不到······

外婆,求您别抛下我。没有您的日子我过的好辛苦,上帝为什么将您从我身边带走?外婆,您在哪?

望着窗外那一盆盆她亲手栽种的菊花,沁人的花香随风四溢,眼前的愁云似乎变淡了,几道光束冲破云霄,愁云消散了,无踪了,我的心豁然开朗。外婆并没有走,她化身成了菊花时刻伴随着我,我要拿出我的坚毅不屈,让外婆笑从双脸生,使菊花开出妖娆,开出娇艳,开出灿烂。

学会坚强,这是我从菊花中撷下的一小片花瓣。外婆的辞世,让我学会了坚强,要笑着面对人生。

习习春风中,我开始走向朝霞。

有人记住了国仇家恨,是为了复国兴邦,救万民于水火之中;有人记住了屈辱岁月,是为了报仇雪恨,以雪自己昔日之耻;而我记住了当我坚强的时候。不为别的,只希望能告慰外婆,给她寄身的菊花绽放出绚丽光芒的一次浇灌。

轻轻折下一枝含苞待放的小雏菊,放入我桌前的小花瓶中:

小雏菊啊小雏菊,请你见证我今后的坚强,替我告慰外婆,她的小外孙女长大了,学会了不屈,懂得了坚强,请她绽放笑容吧!

(字数644)

记住自己坚强的时候(修改后)

06级学生

轻轻折下一枝菊花,淡雅的清香解去心头的一份思念。

看着电视剧中那一幕幕生离死别,却因皆是虚幻而不曾伤感。可当自己面对朋友至亲的离别时,却早已涕泗横流,昔日点滴尽浮上心头:

从小,我就倍受外婆的疼爱。我喜欢依偎在她的身旁,听她讲那过去的故事;我喜欢紧握着她的大手,缠她带我去那田畔间;我喜欢嗅闻这她的香味,扯她衣服上的纽扣······

看着病魔将她折磨的身形消瘦,听着她痛苦的呻吟,泪水夺眶。得知她搭乘了开往天堂的火车,泪珠再次滚落。我尝试着不哭,不哭。可是,外婆,对不起,您的外孙女做不到,这好难,对不起,我做不到······

多少悲,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逢佳节,眉开眼笑喜相聚,花月正春风。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

外婆,求您别抛下我。没有您的日子我过的好辛苦,上帝为什么将您从我身边带走?外婆,您在哪?

望着窗外那一盆盆她亲手栽种的菊花,沁人的花香随风四溢,眼前的愁云似乎变淡了,几道光束冲破云霄,愁云消散了,无踪了,我的心豁然开朗。外婆并没有走,她化身成了菊花时刻伴随着我,我要拿出我的坚毅不屈,让外婆笑从双脸生,使菊花开出妖娆,开出娇艳,开出灿烂。

学会坚强,这是我从菊花中撷下的一小片花瓣。外婆的辞世,让我学会了坚强,要笑着面对人生。

茫茫人海中,我与外婆之间有了一条菊花链。漫漫人生中,我和坚毅之间有了一架菊花桥。习习春风中,我开始走向朝霞。

有人记住了国仇家恨,是为了复国兴邦,救万民于水火之中;有人记住了屈辱岁月,是为了报仇雪恨,以雪自己昔日之耻;而我记住了当我坚强的时候。不为别的,只希望能告慰外婆,给她寄身的菊花绽放出绚丽光芒的一次浇灌。

轻轻折下一枝含苞待放的小雏菊,放入我桌前的小花瓶中:

小雏菊啊小雏菊,请你见证我今后的坚强,替我告慰外婆,她的小外孙女长大了,学会了不屈,懂得了坚强,请她绽放笑容吧!

······

外婆,方才的一缕清香可是你的回音?

(字数795)

被爱的幸福,如影随形(修改前)06级学生

很小很小的时候,爸爸就牵着我的手,教我学会走路,领我体会了过马路的感觉„„ 很快到了觉得很光荣的上学年龄,我兴奋而又激动,早早的准备好了新书包,新学具,迫不及待地催促爸爸,蹦蹦跳跳的期盼着去上学。而他却简单一句“我们没空,你自己去上学”后消失在我的视线里。顿时,我有一种哭不出来的难过。一路上,不停地疑惑着爸爸的冷漠,心痛着爸爸的抛弃,甚至涌现出不再需要他们的念头!

我一个人默默地背着书包,幼小的身躯拥簇在众多家长的队伍中,有种浮浮沉沉的感觉,家长的背影,原来像是山。此时,我愈发的孤独,开始在心里不断地发泄不满与不解。沮丧的我只好埋着头,强忍着不去听身旁的一声声关切,不去看身边的一幕幕温馨。但周遭的一切还是不时的一次次撞击着我那时破碎而脆弱的心。

就在我一个不小心跌倒在地上后吃力地爬起来,流着眼泪沮丧抬头的那一瞬间,我却远远的望见了一个熟悉而又渺远的身影——在人海之中若隐若现,但又却镜头定格般紧紧锁定着不肯移动。刺眼的阳光照耀着我看不清前方的眼神,但我能肯定那就是我期盼已久的身影——那个不停张望的身影。我迅速擦干眼泪,却倔强地表现出一种懦弱的坚强,天真的认为他绝对不会来理我,更无知地以为自己不再需要他。

可我还是抵御不住陌生的环境给我带来的恐惧,选择害怕地躲在角落里大声哭了。

直到爸爸急切地跑来紧紧地围抱住我,轻轻地拭去我的眼泪,心疼地抚摸着我的脸,我才得以安心的哽咽在他怀里,渐渐平静下来享受爸爸那熟悉的关爱与呵护。那一刻,全世界的花都开了。

泪水朦胧中,我看到您被无数风霜吹打过的脸庞上,仍然挂着一丝不轻易察觉的微笑。在时光的催促下,您老了,可是您那深沉的爱永远不会老。(字数689)被爱的幸福,如影随形(修改后)06级学生

很小很小的时候,爸爸就牵着我的手,教我学会走路,领我体会了过马路的感觉„„从此,你便牵着我的手,走过了车水马龙,走过灯火阑珊,走过青葱岁月。

很快到了觉得很光荣的上学年龄,我兴奋而又激动,早早的准备好了新书包,新学具,迫不及待地催促爸爸,蹦蹦跳跳的期盼着去上学。而他却简单一句“我们没空,你自己去上学”后消失在我的视线里。顿时,我有一种哭不出来的难过。一路上,不停地疑惑着爸爸的冷漠,心痛着爸爸的抛弃,甚至涌现出不再需要他们的念头!

我一个人默默地背着书包,幼小的身躯拥簇在众多家长的队伍中,有种浮浮沉沉的感觉,家长的背影,原来像是山。此时,我愈发的孤独,开始在心里不断地发泄不满与不解。沮丧的我只好埋着头,强忍着不去听身旁的一声声关切,不去看身边的一幕幕温馨。但周遭的一切还是不时的一次次撞击着我那时破碎而脆弱的心。

就在我一个不小心跌倒在地上后吃力地爬起来,流着眼泪沮丧抬头的那一瞬间,我却远远的望见了一个熟悉而又渺远的身影——在人海之中若隐若现,但又却镜头定格般紧紧锁定着不肯移动。刺眼的阳光照耀着我看不清前方的眼神,但我能肯定那就是我期盼已久的身影——那个不停张望的身影。我迅速擦干眼泪,却倔强地表现出一种懦弱的坚强,天真的认为他绝对不会来理我,更无知地以为自己不再需要他。

可我还是抵御不住陌生的环境给我带来的恐惧,选择害怕地躲在角落里大声哭了。此时的我,像一只流浪的猫,孤单地躺在阁楼里黏着伤,细细数着自己的寂寞,心里有点茫然,不知所措。

直到爸爸急切地跑来紧紧地围抱住我,轻轻地拭去我的眼泪,心疼地抚摸着我的脸,我才得以安心的哽咽在他怀里,渐渐平静下来享受爸爸那熟悉的关爱与呵护。那一刻,全世界的花都开了。

六岁,你为了逼迫我练习写字而夜夜作陪,当年的苦不堪言成了我现在得意的资本; 八岁,你为了锻炼我的身体连同自己扔进游泳池,当年你的残忍成就了我现在的健康; 十岁,你为了增强我的胆量强行自己绑上蹦极,当年你的坚持换来了我现在的坚强; „„

现在我十六岁了,一路走过的旅途中,成长的足迹,有我的一半,也有您的一半。幸福的青鸟就这样,一直陪伴着我走过车水马龙,走过灯火阑珊,走过青葱岁月。条条皱纹是岁月的见证,丝丝银发是沧桑的印记。泪水朦胧中,我看到您被无数风霜吹打过的脸庞上,仍然挂着一丝不轻易察觉的微笑。在时光的催促下,您老了,可是您那深沉的爱永远不会老。

作文指导(语言对比) 篇2

关键词:语言习得,语言转移,英汉对比分析

一、引言

在大学专业英语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作业里的语法错误现象。面对学生反复出现的英语习得过程中的语言问题, 找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对策非常关键。我们正是基于这个考虑, 希望在对比分析理论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相关理论的指导下, 去探索语言迁移现象中学生出现语言问题的原因, 以便为语言教学开辟一条积极的和有益的研究之路。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认知和感知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 它的创建人为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布鲁德斯·华生。行为主义观点认为, 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 只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华生主张心理学只应着眼于有机体整体的适应性行为, 无需过问这些物理和化学变化。其次, 华生自称行为主义是唯一彻底而合乎逻辑的机能主义 (张厚粲, 2003:135) 。他在芝加哥大学深受机能主义的影响。机能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安吉尔也说过心理学要研究行为。但机能主义者把意识和行为都看作人适应环境的手段。按机能主义的哲学依据———实用主义来说, 检验意识适应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行为的适应性。所以, 考察了行为就无需考察意识;反之, 若不考察行为则无法考察意识的适应性。因此彻底的机能主义就必须承认, 可以丢开意识去考察行为, 但不能丢开行为去考察意识。华生宣称心理学家应该像物理学家那样去使用意识, 即只把它看作关于客观事物的经验, 而不看作关于心理活动的经验, 从而否定了冯特所指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区别, 把心理学家所研究的意识和物理学家所研究的客观事物等同起来。再者,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这样就能根据刺激推知反应, 根据反应推知刺激, 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行为主义者在研究方法上摈弃内省, 主张采用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和测验法。这是他们在研究对象上否认意识的必然结论。

华生式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最高峰。它的一些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渗透到很多人文科学的研究中, 尤其对当今的第二语言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直至今天, 其涉及的领域仍日益扩大。它们尽管不全以行为主义为指导观点, 但名称的起源则不能不归之为行为主义。不仅如此, 华生的环境决定论观点影响了美国心理学长达30年。尤其是他的预测和控制行为的观点更是促进了应用心理学的发展。

三、对比分析下的语言行为的相关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十分重视语言行为 (verbal behavior) 的研究, 因为语言可以使行为主义理论在研究和解释心理现象时, 避免采用“思想”等一些心灵主义的概念。通过将语言过程描述为语言行为或以语言表达的刺激和反应,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可以把他们用于描述人或动物的其他行为方式的基本原理应用到描述人类语言上来, 认为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与其他类型的习惯的形成一样, 受同样的一套学习理论的支配 (许余龙, 1989:309) 。事实上, 这些行为方式的基本原理不仅适用于儿童语言习得过程, 也同样适用于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他们的学习过程都遵循下面示意图所表达的规则 (其中, S表示刺激, R表示反应, 方框中表示语言行为) :

S1→R1→S2→R2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 由于学习者已经习惯按照母语的模式进行思维, 因此在学习新的语言时, 总会受到原有语言习惯的影响, 也就是要受行为主义心理学中迁移 (transfer) 规律的约束。语言转移理论者认为, 新知识的习得是建立在旧知识基础上的, 前一项学习任务的完成会影响后面学习任务的进行。语言对比分析的兴起正是建立在这种语言转移理论的基础上的。Osgood (1949) 总结了当时对转移现象的研究, 提出了转移的三种模式。从分析三种模式中我们发现英汉两种语言对应的情况。

1. 两种语言里两种不同的刺激产生相同的反应, 如:

(a) Can you give me your book, Lily?

(b) Can you give your book to me, Lily?

英语中有两种表达方式, 但是在汉语中我们都可以理解为:“莉莉, 你可以把书给我看一下吗?”

2. 虽然有时看上去两种语言表达上构成完全对应关系, 但是他们的语用目的是截然不同的。如下句:

(a) 早上好, 你上哪儿去?

(b) Good morning, where are you going?

这里汉语里问谁“早上好, 你上哪儿去?”纯粹是问候语, 无需对方回答;而英语里的“Good morning, where are you going?”则是希望对方给予明确答复的真正问话。

3. 两种语言在刺激和反应上没有相同之处。由于对比分析看重的是对比的共同基础, 如果两种语言没有相似地方, 语言比较就失去了对比意义。

当然, 语言行为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 单靠一种理论是难以解释清楚的。所以对于语言行为的研究转向了语言迁移方面的研究。通过研究发现语言迁移的类型有三类。

第一, 有害迁移,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干扰 (interference) 。这类迁移通常发生在两种语言的学习任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 外语学习者倾向于用母语的表达和理解方式来代替外语中的表达或理解方式, 造成有害迁移。也就是说语言学习过程中语言习得者的母语在某种程度上对外语的学习构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而原因恰恰就在于母语的干扰现象。如:学生在写有关跨文化方面的毕业论文时常常犯这样的错误。他们会把汉语的“中国传统文化”翻译成英语的“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实际上, 该句应该翻译成“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另外一个情况更为典型。在汉语里我们把称谓放在姓氏的后面, 而在英语中是两者颠倒过来的。如:“胡经理” (Manager Hu) 、“张阿姨” (Aunt Zhang) 、“李局长” (Bureau Director Li) 等。

第二, 有益迁移, 又称为促进 (facilitation) 。这类语言迁移通常发生在两种语言的学习任务相同的时候。这种相同性可以促使外语学习中新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比如, 汉语中的“金鱼”与英语中的“goldfish”, “黑板”与英语中的“blackboard”, “铅笔盒”与英语中的“pencil case”, 等等。两者虽然在语音形式和文字书写形式方面都不同, 但在语义方面却是相同的 (都是“金+鱼”, “黑+板”和“铅笔+盒”) 。这种相同性可以构成有益迁移, 促使说汉语的学生在goldfish和金鱼等情况之间建立新的联系。而汉语中的“红茶”在英语中是black tea, 两者之间在语义结构上没有上述的相同性, 因而对中国学生来说, 学习black tea要比学习goldfish难, 有时还可能会受到母语的干扰而说成“red tea”。

第三, 零迁移。这类迁移现象通常发生在两种语言的学习任务毫无联系的时候, 也可以发生在两种语言的表达形式差距太大, 以至于外语学习者认为这两种形式毫无共同之处的时候。如汉语中的亲戚比较复杂, 而英语里表达亲戚的单词就过于简单化。它们之间的差距很大, 以至于无法在两者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从另一方面可以说明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对比结果是汉语更为具体化和复杂化, 而英语更简单和简练。如:汉语中我们把女性亲戚称为阿姨﹑大姨﹑小姨﹑姨妈﹑大姑﹑小姑﹑姑妈﹑婶婶﹑大娘﹑舅妈和婶娘等, 而对应的英语单词只有一个:aunt。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在外语学习中, 语言迁移的范式和类型取决于外语学习者在两种语言中遇到的学习任务的异同, 而学习任务的异同又取决于两种语言的形式、意义和使用方式的异同。因此, 以迁移理论为心理学基础的对比分析便特别重视语言之间的对比。对比分析的目的是试图通过对比, 在外语教学中促进有益迁移, 防止和纠正有害迁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以迁移理论为心理学基础的对比分析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防止和纠正这些错误, 它是大学专业英语教师教学的好助手。在多年的专业教学中, 我通过分析学生英国和美国文学作业中表达错误发现, 学生的错误其实有不少是由于母语的干扰而造成的有害迁移。所以外语教师必须认真地把学生的母语和他们所学的外语进行比较, 才能了解学生究竟错在哪里。也就是像罗伯特·拉多所指出的, 经过专门训练的外语教师能够清楚地指出错误的具体所在, 而不是笼统地斥之为“外国腔”或“不正确的形式”。

下面分析一组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所犯的错误:

1.There are so many Taiwan people live around the lake.

2.There is a mountain separate two lakes.

3.There are so many tourists visit there.

很多人会分析为, 这些句子的共同错误是从句结构不对, 并得出结论说, 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是学生不知道在上述句子的加下划线处加上that, who, which之类的从句引导词。然而, 这一结论掩盖了另一个更深层的原因, 那就是汉语句子的篇章结构的干扰。汉语的特点是主题显著, 句子的基本结构主要体现为主题与述题的关系, 而不是主语与谓语的关系。受这种结构的影响, 在上述英语句子中, 学生可能试图将所加下划线的部分作为主题, 它们之后的部分作为述题, 而将there is (或are) 作为主题引导词, 相当于汉语中的“有”。也就是说, 上述的英语句子是受下面一些汉语对应句子的结构的影响:

1.有许多台湾人住在湖边。

2.有一座山把两个湖隔开。

3.有许多观光客去参观那里。

这里明显反映出中国学生在语言迁移中犯的错误。汉语的句子中动词的表达简单, 而英语中动词的语法现象非常多, 仅是非谓语动词的具体表达形式就有多种, 如:动名词表达法﹑现在分词表达法和动词不定式。根据该语法上面的三句话应该写成:

1.There are so many Taiwan people living around the lake.

2.There is a mountain to separate two lakes.

3.There are so many tourists to visit there.

可见, 语言迁移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 自觉或不自觉地借助于本族语的语言知识来学习第二语言的现象。当本族语的模式与第二语言的模式相一致或相似时, 就会发生语言的正向转移 (positive transfer) , 而当本族语的模式与目的语的模式不一样, 这时借助于本族语的模式来学习目的语就会发生语言学习中的负向转移现象 (negative transfer) , 负向转移又称之为干扰 (interference) 。上面例句中出现的动词表达错误问题正是这种现象的最好诠释。另外, 在教学中所发现的学生在英语语言习得中所犯的常见错误以动词时态问题居多。如有个学生在回答文学课程的课后习题时, 写道:

The poet think that his friend could live forever in his mind.When he puts him in the eternal lines, he would become immortal.

在短短的两句英语句子里, 该生就出现了动词单复数问题和主从句动词时态的一致性问题。而这种语法错误在中国学生作业里比比皆是。具体地说来就是有些学生经常把动词的一般现在时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搞错, 还有他们会把英语复合句中主句和从句动词时态的一致性问题没搞清楚。其原因是汉语中动词在表达动作的状态和行为的目的和效果时没有现在时﹑过去时与将来时等时态的具体变化, 而英语在这一问题上显得严谨得多和细致得多。所以通过两种语言对比分析, 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中国学生因为受汉语母语干扰所常犯的语法错误的问题所在。但是如何把这些问题解决掉对英语专业的教师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四、探索纠正错误语言行为的对策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对语言教学的指导是有正面和积极的意义的。但是, 他所强调的“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 只应该研究行为”的说法对语言教学者和语言习得者来说是误导。而从上面所提到的迁移理论来看, 出现学习过程中的有害迁移原因并不是单单对学生的语言行为研究所能解决的了的。我们所提倡的以迁移理论为心理学基础的对比分析便是解决问题的有益尝试。这里采用对比分析手段辅助语言学习的做法正是从培养语言习得者的语言意识入手, 通过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对比让学生认清两种语言的差异现象, 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规避错误的语言行为。其实, 对比分析的目的就是试图通过对比, 在外语教学中更多地促进语言习得者的有益迁移意识, 防止和纠正他们的有害迁移意识。关于对比分析理论我们不得不提到美国结构主义派的代表人物罗伯特·拉多 (Robert Lado) 。他在1957年出版《跨文化的语言学》一书中就开门见山地说道:“最好的教材是这样的教材:它的立足点是一方面对所学外语进行科学的描写, 一方面又对学生的本族语进行平面的描写, 加以仔细的比较。” (转引自:李瑞华, 1995:5) 他还进一步说:“我们假定, 学生在接触外语时, 会觉得其中有些特征易学, 有些难学。与本族语相同的要素, 他们就觉得简单, 不同的就困难。老师如果把两种语言比较过, 就知道真正的困难何在, 因而更有办法去进行教学。” (引文出处同上)

而王宗炎先生在他的《语言问题探索》中提到的对比分析的四种模式更值得英语教学者借鉴和参考。 (1) 结构主义模式。这一模式是罗伯特·拉多在1957年规定的。后来转换语法派对此加以改造。 (王宗炎, 1985:146) 具体地说, 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进行对比: (a) 语音的转移现象。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发音不准确和语调问题都是英语学习中比较突出的现象。原因在于汉语是象形文字, 靠拼音来读出字的音, 而英语是字母文字, 靠音标来确定单词的发音。这一不同现象就造成学生在发某些音标时发音困难和不准确。 (b) 语法结构的转移。汉语的语序毕竟与英语不能完全等同, 所以由此给中国学生带来些语言障碍是不新鲜的事情。如:汉语里我们说“冬天晒太阳”, 英语里找不到对应的表达形式。但是我们可以这样表达:We enjoy the sunshine in winter.而我们不能说:We shine the sun in winter. (c) 词汇的转移。这种情况与上一个基本相同, 在学习过程中会同时发生。如:汉语里我们说“与某人结婚”。英语的表达应该是“get married to sb”, 而不是“get married with sb”。这说明英语中有大量的习惯表达法, 它们是建立在英语文化背景下的英语习语, 是语言长期演化的结果, 是后来学习者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因此,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我们就不能想当然地进行语言的迁移。 (2) 转换语法模式。这是基于乔姆斯基的假定的模式。他的假定说认为人类尽管语言上各不相同, 人们的心理却都有同样的深层结构, 这就是语言的通性。依次看来, 我们就可以把语言的深层结构转换成语言的表层结构, 从而达到语言的迁移和转换。但是事实证明这种模式不能完全避免语言习得中语法错误的发生。 (3) 生成语义派模式。前面两种模式都是关注语言的内部要素, 而这种模式把注意力放在语义和语言交际实践方面。Charles F.Fillmore是该模式的倡导者。他特别关注语言里指示语问题, 即人称指示﹑地点指示和时间指示。汉语里指示语没有单数和复数之分, 而英语里却有。而且他们对动词的单复数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和干扰。 (4) 系统语法派模式。它关注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环境问题。他们认为由于生活经验不同﹑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同﹑语言安排不同和句子复杂程度不同, 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语法问题是不足为怪的。如:A:Why did you get acold?B:Because I watched movie outside. (中国学生) 而英国学生会说:Because I didn’t take enough vitamin pills.如中国人劝别人不要如何我们会说:如果你再不好好学习, 你会一事无成的。而英国学生会说:你最好把你的成功或失败与你的努力联系起来。用英语说就是:You shouldwork hard, or you will do nothing in the future. (中国学生) You can relate your success or failure to your efforts at col-lege. (英国学生) 由此可见, 无论如何进行语言的对比研究和寻找修改语言行为的可行性对策, 都只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上的探索而已, 彻底地解决语言迁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将是一条漫长的求索之路。

五、结语

从以上的具体事例和理论分析可以看出, 我们在讨论语言学习问题时, 要想得到一个完美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可能的事。因为语言本身是非常复杂的和多变的。它有固有的一套规律和准则, 这是我们作为学习者应该严格遵循的;同时, 语言本身也会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以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本文以上的分析和探索仅仅是谈谈我的某些教学体会和对有些理论的些许理解而已。但是, 无论如何, 我们都会从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罗伯特·拉多的跨文化语言研究和王宗炎先生的语言问题探索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的, 以此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语言行为中的错误。当然, 语言对比分析会始终贯穿在语言迁移现象的研究之中, 并起一定指导作用的。这一点是经过长期的语言教学得出的结论, 毋庸置疑。

参考文献

[1]张厚粲.行为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2]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9.

[3]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

浅议英汉语言对比 篇3

英汉语言差异对比

语言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若要将英、汉两个语言体系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有着一定的难度。现将我任教以来的一些经验、方法加以总结、归纳,希望能引起英语学习者的注意,增强他们对英汉语言差异的理性认识,以便更好地完成英汉翻译学习。

一、从英汉构词法对比来看

汉语构造词语的方法可分为合成法、附加法两种。

1.合成法,也称复合法,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合成新词的方法,其合成形式多样、主要有:

(1)联合式,由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语素并列组合而成,如多少、是非、反正;

(2)偏正式,前一个语素对后一个语素加以修饰限制,如高楼、深夜、漆黑;

(3)主谓式,前一语素为陈述对象,后一语素对之加以陈述,如心跳、胆小、地震;

(4)动宾式,前一语素表示行为或动作,后一语素表示行为或动作的对象,如讲理、操心、说谎;

(5)补充式,后一语素对前一语素加以补充说明,如改正、打开、分明。

2.附加法,亦称加缀法,是指通过在词根前加前缀或在其后面加后缀构造新词的方法。汉语词缀表达的意义不像英语那样丰富繁多,往往一缀一义,极为严格,如汉语当中“老”这个前缀,老家(hometown)、老师 (teacher)、老虎 (tiger)、老鼠 (mouse)、老外 (foreigner),虽然汉语是同一个“老”字,但组成不同的词语后意思却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而英语词缀一缀多义、多缀同义的现象十分普通。如“un-”前缀,它所表达为3种意思;词义①是 not,不、非,例unable;词义②是 opposite相反,对立,如unlock;词义③是 remove from,移走,如unmask。同时un-,dis-, ab-,im-,ir-这些前缀却都可表示否定。

英语构词法却可分为合成法(compounding)、派生法(derivation)、转换法(conversion)及截短法(clipping)。

1.合成法即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合成在一起,而构成的新词,如sun(太阳)glasses(眼镜)——sunglasses(太阳镜);backstroke(仰泳、反手击球),stockholder(股东)。

2.派生法即在词根上加前缀或后缀构成另一个与原意略有变化或截然相反的词 cloud-cloudy, happy-unhappy,snow-snowy,strength-strengthen。

3.转换法即把一种词性用作另一种词性的方式叫做词性的转换,

例1:Here is a suit for everyday wear. (动词变名词)这里有一套日常穿的衣服。

例2:Your support furthered my career. (副词变动词)你的支持促进了我的事业。

4.截短法,kilogram-kilo(千克)。

二、从英汉词类划分对比来看

词类指的是语言中间在语法上的分类。英语把词分成十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词、介词、连词、冠词和叹词;汉语分成十一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词、量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汉语中有量词、助词而英语中没有,英语中有冠词,而汉语中没有。此外,英汉词类数量上的差异在对一些封闭性词类所作的对比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证明,以介词为例,英语中仅简单介绍就有40多个,加上复合介词(into, within)和短语介词(instead of, along with)等共约286个,相比之下,汉语的介词数量较少,只有30个左右。另外,据专项研究统计分析,介词是英语中最活跃的词类之一,出现率占所调查词汇的15%,而汉语和介词仅占6%,连词的情形也很相似,英语13%,汉语为2%。同时英语代词的使用频率也远远高于汉语,而英语数词的使用频率则大大低于汉语。

英语多用名词,而汉语则多用动词,动词连用在汉语中比比皆是。而英语受语法规则的制约,一个句子中除非采用并列结构通常只有一个谓语动词。

例1:He walked around the house with a gun.他拿着枪,绕着屋子。

例2:She was delighted at this good news.听到这个好消息时,她非常高兴。

三、从英汉词义对比来看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一词多义的现象并不陌生,其词义比较灵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下义;相比之下,汉语则比较严谨固定,涵义范围较窄,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程度比较小。比如,以英语bird一词为例,它本来的意思是“鸟”,后来在口头语中又常用来指“人”“姑娘”等。近来随着人类科技事业的发展,bird的意义又进一步扩大,可指飞机,火箭、直升飞机、航天飞机、飞星等任何飞行器。因此,英语词汇在汉语里的对应程度,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种情况:

1.英、汉语中词义完全对应,作用范围全然相同的绝对等值的词为数不多。The pacific Ocean:太平洋;digital camera:数码相机。

2.英语中有些词与汉语中有些词在词义上只有部分对应,如marriage娶、嫁;sister姐、妹。

3.英语中有些词所表示的意义。目前在汉语里还找不到最后确定的对应词来表达,如站票:stand-room-only tickets;馒头:mantou(一种多用途的);床:beddo。

总之,英译汉的一切翻译理论、方法和技巧都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上,掌握两种语言的特点,不仅在翻译时可以自觉地運用这些特点,而且还可以使我们实现一切难译的地方、内容如何用不同语言形式来表达的问题。希望本文对英汉语言对比的总结归纳,有助于广大英语学习者的学习与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培基,喻云根.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对比 篇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任何形式的语言都有某种文化内涵。于是深富特定民族情感、内涵深厚的一种语言就会成为译者极难克服的对手。有学者把英汉语言与中西思维方式、民族文化联系起来进行单向、双向或交叉对比研究 ,但“ 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成果。” [ 1 ]这始终是英汉互译困难的焦点所在。因此 ,只有明晰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差异 ,才能保证翻译的顺利进行。

一、英汉语句差异

(一)英汉词汇现象对比.意义差异“ 英语是综合型语言 ,词化程度相当高 ,即在英语词汇中存在大量分析型语言(如汉语要用一个短语甚至一个句子才能表达单个词)。” [ 2 ]译者熟练掌握英语的这种特点 ,就可以使译文简洁。英语中有不少单个动词隐含着“make +宾语 +补语 ” 的意思 ,“v.+ adv” ,“v.+ like” “v.+with” 这些复杂的意思。英语一个动词 ,汉语要用一个短语词组来表达。如果在汉译英中正确运用这种动词 ,就简洁多了。由于名词尤其是抽象名词大都是从动词或形容词派生来的 ,而很多动词或形容词都有自己习惯的主语或并与之搭配 , 因此单个抽象名词隐含一个主谓或动宾结构的内容。.词类差异

“ 英汉语言的最大差异之一便是体现在动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词的运用上 ” [ 3 ]。汉语动词灵活多变 ,表现力极强。沈家煊认为 ,汉语在句法上遵循时间顺序的相似原则 ,这是因为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而采用直接映照的方法。[ 4 ]汉语句序体现认知次序 ,多述谓成分线性排列。因此“ 汉语中动词使用频率远比英语为高。” [ 5 ]在表达一些复杂的思想时 ,汉语往往借助动词 ,按时间顺序逐步交待、层层铺开 ,给人以舒缓明快的感觉。从使用方法上来看 ,汉语动词的连用和叠用非常普遍 ,而在英语中习惯用非谓语动词形式。例如:他出去迎接妈妈。He went out t o meet hismother.(汉语后一个动词在英语中变成不定式)英语句子中 ,主要采用主谓结构。由于句中的谓语动词受动词形态变化的约束 ,句子中一般只能有一个谓语 ,它是句子的轴心。然后借用名词来表达 ,而名词之间则使用介词加以串通。所以英语中名词与介词等词类占优势。下例中英语中的名词、介词等只能译成相应的汉语动词:He cried at the news.听到这个消息他哭了。此外还有搭配方面的差异等。

(二)英汉句法现象对比.句型差异英语表达常呈“ 浓缩性现象 ” ,汉语表达常呈“ 展开性现象 ”。“ 由于英民族常取„浓缩型 ‟ 的思维方式 ,喜欢将众多的信息靠多种手段集中于一个单位加以思考 ,因而表达时往往倾向于取较低的句法单位。” “ 而汉民族往往更趋向于把问题层层铺开 ,用节节短句逐点交代。” [ 6 ]因此 ,英语多用长句 ,而汉语中短句占优势。例如:We have achieved an extraordinary technol ogical capabil2ity which enables us t o seek out uni maginably distant civiliza2ti on even if they are no more advanced than me.(我们已经具备了一种非凡的技术能力 ,这种技术能力使我们搜索到无比遥远的文明世界 ,即使他们和我们一样不先进。)英语表达复杂的意思时 ,偏爱借助连接词(如上句中的 which、even if)用长句连贯地

加以表达。而汉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语言则相反 ,侧重于用短句。如上例中 ,把一个长句分解成三个短句 ,使整个句子节奏分明 ,脉络清楚 ,正所谓“ 大珠小珠落玉盘 ”。因此长句和短句的习惯差异在我们平时的翻译中要加以注意。.英汉句序差异英语和汉语复合句中主句和从句之间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不完全相同。彭宣维统计表明 ,在主从关系上 ,英语中的因果、条件、假设以及时间状语从句的位置比较灵活 ,“ 在这一点上比汉语的表达手段多出近一倍。” [ 7 ]但是 ,“ 复合结构中从句在前 ,主句在后仍是汉语复合句的典型顺序。” [ 8 ]为此 ,彭宣维对汉语的主从复合句(包括时间、方式、条件、原因等)的分布进行了统计 ,结果表明 , 汉语基本上是按“ 从句-主句 ” 的方式组织。如:Please tellme when you have a p r oblem.如有问题 ,请给我打电话。

二、英汉语言思维差异

归根到底 ,上述词句间的差异源于语言主体间的思维差异。“ 思维方式的差异 ,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 9 ]翻译的过程 ,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 ,更是思维方式的变换。

(一)形合思维与意合思维“ 英语句子结构比较紧凑 ,句子内部连接之处 , 一般都要用具体的词语来体现 ,也就是王力先生所说的„形和 ‟。” “ 汉语句子结构比较松散 , 连词用得不多 ,但意思是连贯的 ,这就是王力先生所说的„意和 ‟。” [ 10 ]形合和意合是分析思维和综合思维的各自具体表现。“ 形合 ” 就是主要靠语言本身的结构手段来表达意思;“意合 ” 主要靠句子内部逻辑关系来表情达意。英汉两种语言形合、意合思维的差异对翻译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差异中运用抽象词的频率大大高于汉语。汉语用具体词表达的事情 , 英语中往往用抽象词:戴安娜代表了热情 ,责任 ,风度和美丽。Diana was

theessence of compassi on, of duty, of style, of beauty.现代汉语中抽象词的使用也大增 ,如以“ 性 ”、“观 ”、“ 化 ” 等结尾的词 ,例如:科学性、荣辱观、园林化等。(三)被动思维与主体思维的差异英语中凡是不必说出主动者 ,或者为了使方便、叙述客观、语气委婉等往往都是用被动语态 ,所以被动语态极其常见。相比之下 ,汉语的被动语态使用范围窄得多 ,而主动语态用得多。

三、英汉文化差异

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认为语言类型的不同影响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11 ]反过来说 ,一种语言的词语数量的多寡和语义所指往往因文化不同而异。在语言的形成发展过程中 ,由于语言客体的区别和语言主体心理思维的不同 ,表现在语言中必然出现某种差异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甚至冲突对立 ,这种语言体现在心理上的差异即是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渗透在两个语言形式的各个方面 ,在语音、词汇、语句、篇章等方面都各有表现。(一)英汉文化有部分重叠“ 语言的不同层次和相当层次的语言单位具有不同的文化蕴含内容 ,其中词是文化蕴含内容的核心。” [ 12 ]这种情况首先体现在概念词语上。英语在概念上加以明确区分的实体 ,在汉语文化可能不加区分 ,反之亦然。英汉两种语言概念划分很少有完全一致的 , 这就给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亲属称谓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英语的 uncle就可以指汉语的伯、叔、舅、姑父、姨父任何人。汉语的区分较英语细致得多。(二)英汉文化空缺“ 以别的语言为参照 , 任何一种自然语言的词汇场中都

可能有„ 词汇空缺 ‟。” [ 13 ]所谓空缺(文化上的),是指有些表达方式是一国所独有而别国没有。这种空缺在词语的使用上显得尤为突出。英语和汉语的俗语、谚语、成语、禁忌语、委婉语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就更大了。(三)中英文化冲突所谓文化冲突 ,有两种情况:(1)有些表达方式 ,一种语言有另一语言也有 ,但涵义刚好相反。(2)含义相同的内容在两种语言表达方式上截然相反。正如柯平所说:“ 翻译理解中最大的危险在于原语和译语里有一些貌合神离的假朋友 ,它们的指称意义相同 ,但语用意义(主要是喻义)完全不同 ,甚至正好相反。” 众所周知的一个例子就是 pull one‟ s leg(开玩笑),它的含义并不是“ 拉某人的腿 ”或“ 拖后腿 ”。“ 观察事物的视点不同是造成英汉文化冲突的另一个原因 ”。

[ 14 ]如英语说 beat the enemy,汉语是战胜(或战败)敌人;英语 fight fires在汉语变成了“ 救火 ”。由此可以看出 ,在互译中英文作品时一定要把握词语的文化内涵 ,出现文化冲突时切忌直译 ,否则 ,将严重损害原作的内容和精神。

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影响翻译的准确与否 ,因此 ,在翻译中必须深度挖掘词句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 ,高度重视语言差异 ,包括语句差异、思维差异以及不同方面不同层次间的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

汉德语言中外来词的对比研究 篇5

汉德语言中外来词的对比研究

汉德语言在其语言发展历史中都曾借用和吸收了大量外来词,它们都各具特色.从对比的角度分析属于不同语系的汉德语言借用外来词的`现象,探究两种语言中外来词构成的异同和特点及其与本民族语言融合的情况,总结其发展趋势,具有借鉴意义.

作 者:张晓青 ZHANG Xiao-qing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刊 名: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46(5) 分类号:H33 关键词:汉德语言   外来词   异同   特征   对比研究  

作文指导(语言对比) 篇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hetoric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摘要:汉英语言对比,尤其是两种语言中的常用修辞现象的对比,是汉英翻译学习的有效法。本文就两种语言中最常见,用法又最为相近的几种修辞手段做了详尽的对比。这些修辞包括比喻中的明喻、暗喻和借喻,还有夸张、拟人和反语。

Abstrac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especially that between figures of speech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is of great help to leaning translation.This paper makes an extensive study Of the popularly一 used the rhetoric figures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including simile,metaphor,metonymy,hyperbole,personification and irony.关键词:修辞对比,暗喻,借喻,夸张,拟人,反语喻体

Key words: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rhetoric,metaphor,metonymy,Personification,hyperbole,irony,vehicle/image,tenor/object 在通讯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的当代世界,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对于创造人类和谐社会显得尤为重要。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同时也带有各自强烈的文化色彩。语言的修辞手段更是如此。它能帮助增强语言的力量,使文字表达更加优美。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都把修辞的美和强烈的表达效果表现的淋漓尽致。英语同汉语一样有大量的修辞现象,他们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创造,寓意于文章的字里行间,显示出作者的灵感和智慧。比较是研究语言的一种很好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加深两种有关语言本质及其异同的理解。对于这一点,恩格斯说过:“你只有将本族语言和其他语言进行比较,你才能真正懂得自己的语言。”只有拿外语和母语相比较,你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更好地掌握外语。在文学作品的英汉两种语言互译中,修辞结构因为其独特的作用,尤其更应该受到充分的重视。

一般说来,文学作品的内部形式分为三个层次:语义结构(sementica structure),修辞结构(rhetorical structure)和好音结构(euphonical structure)。针对这三种结构,在汉译英的过程中,修辞格从翻译的角度可分为3类:可译,难译,不能译。这三类应该采取最恰当、最接近原文的处理方法,使原文中音、形、意的最佳修辞效果尽可能地传达到原文中去。属于可译范围的汉英修辞格,是我们使用最为频繁的,在汉英两种语言都有对应的修辞格。这一类修辞格汉英互通,一般都在语义上做文章。接下来,对集中常见的汉英通用的修辞格比较和分析。

一、“比喻”与“Metaphor”,“simile”,“Metonymy 英汉比喻的共性来源于人类思维的共性。从根本上讲,比喻的本质在于把握人与自然的两种基本存在关系,揭示人与自然的相似和统一,在不同事物和经验里建立起等值、相似的关系。英汉虽是两个不同民族,但人脑这一机能的相同性,反映到人类语言的手段上,便产生了英汉比喻相同的基本模式。如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表达对爱情忠贞不渝诗句“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哀怨,哀怨又仿徨”。同样在英国文学作品中也有这样的诗歌,例如: “0,my love is like a red,red rose,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O,my love is like the melodies,That’s sweetly played in tune.As fair thou art,my bonnie lass,So deep in love am l And 1will love thee still,my dear,Tilla’the seas gang dry(Robert Bums: A Red,Red Rose)通过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上述诗歌中的本体、喻体、喻义全部相同。把爱情的永恒比做山川、大海,正所谓“海枯石烂不变心”。这样的诗句不但使英美人领悟其美,而且汉民族也共享美的愉悦,“一见眼明,一读难忘。”(王佐良),究其原因,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的联系中,很多相似的经历决定了知觉感受的相同性。本体、喻体、喻义的相似和联想的对等使得英汉民族共同进人了美的境界。下面再来看一下比喻中的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

(一)明喻与Simile这个辞格在汉语和英语修辞里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明显地打比方,在本体和喻体之间都出现显而易见的喻词,如:汉语里的“像”、“好像”、“比如”、“仿佛”、“好比”、“像.......一样”、“如.....一般”。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如狼似虎”、“花样年华”等。英语里的like,as,as if,as through等等。在翻译时,可利用其共同特点,用译文中相应的喻词来译原文本体之间的喻词。英语里的as„as结构的明喻大多可以直译,有的甚至和汉语里的习惯比喻方法一样。如:as cold as ice 冰冷;as hot as fire火热;as light as feather轻如鸿毛;as hard as rock硬如磐石。但有些这种结构的部分明喻,采用了语义双关,不能从字面进行翻译,只要译出其实际意思即可。As Cool as a cucumber非常冷静,as sharp as a needle十分精明,as tight as a drum非常不肯花钱。

(二)暗喻与metaphor暗喻是根据两个事物之间的某些共同特点,把一个事物的名称用在另一个事物上。靠读者自己去意会。这种比喻是含蓄的。在英语专著中对隐喻的较新的定义是:“将一个词从其本义转为一般不能换用但却相似的另一个词,强调其认同,即两者相似。但不是明喻。”(Larham,1991:100)汉语的暗和英语的暗喻都不漏比喻的痕迹,把甲直接说成“是”乙或“变成”了乙。常用的比喻词在汉语里有“是”、“变成”、“变为”、“成为”、“成了”、“当作”等,英语常用“Be”做喻词,也用become,turn into等。暗喻在翻译中也可采取直译。

例如:1)He has a heart Of stone.他有铁石心肠。

2)no longer after he saw the fruit of his patient efforts.不久他便看到了辛勤劳动所获得的成果。

3)The fountain of knowledge will dry up unless streams of new learning continuously replenish it.知识之泉要连续不断注人新的学习的溪流才不会枯竭。

(三)借喻和Metonymy,汉语和英语里边的借喻内容丰富,有的借人或事物的特征或标志来代指人或事物。例如:水浒传里的英雄好汉都有各自的绰号,如“黑旋风”、“母夜叉”、“及时雨”、“霹雳火”,这些绰号都形象的表现了这些人物的外貌特征或性格特征。

1)Great minds think alike.英雄所见略同。(Great minds比喻英雄、大人物 2)Paper and ink cut the throat of a men,and the sound of a breath may shake the world.纸和墨能断人喉,嗓音能震动世界。(纸墨=写几个字,声音二说几句话)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少数英语和汉语喻体相同,但喻义却大相径庭。这是因为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差异存在决定了人类不同民族审美意识的差异。也就是说,话语的意义蕴涵和情感信息在某个民族身上产生美感愉悦、具有美学价值。而对另一个民族或另一些人来说,没有完美的表达意义,情感信息没能在受话者身上产生美感效应,因而不具美的价值。

二、拟人和personification 拟人是英汉两种语言常用的修辞手法,在汉语中是比拟的一种,汉语的比拟还包括拟物。所谓拟人就是把无生命的事物,如动物、植物等当作有生命的事物来描写,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感情和动作或是把动物拟人化。例如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动物故事以及寓言故事中常有“土壤妈妈是宽厚仁慈的”、“太阳公公和月亮婆婆”等一类写法。拟人法用的好,不仅使语言表现的生动、有力,而且给人亲切、实在的感受。它具有思想的跳跃性,能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捕捉它的意境,体味它的深意。例如:“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这里把“春风”、“夜雨”人格化,使它们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动作情态。表达的形象又新颖。英语语言也是一样有这类辞格的使用,例如“:Necessary is the mother of invention.” “He is the favored child of Fortune.” “the boat was at the mercy of the waves.” 以上几句拟人化是通过名词构成的。三句中的mother、child、mercy通常用于人,这里分别用于无生命的名词invention、fortune、the waves,从而使这三个名词拟人化。“a deep peal of thunder went rolling and tumbling down the heavens”、“the tempest howls”这两句拟人化是通过用拟人的动词“roll”、“tumble”构成的。英语当中的拟人现象是很容易看的出来的。但有关拟体的性别方面需要注意。英语中有一些固有的具有性别特征的拟体。例如: Famine 1.nature—mother nature 2.eartll—Mother earth

3.moming-Aurora;daughter of the dawn 4·evening—the pale child 5.the moon—Diana,Luna;Queen of heaven Masculine

1.the sun—Apollo,Helios 2.rivers—The father of waters

三、Hyperbole和夸张

英语和汉语虽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却有一种相同的修辞方式:夸张。他们在特征、作用上相同,用以加强语气,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在表达方式上契合。英汉夸张从性质上、作用上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扩大夸张,即故意夸大事物的形象特征;一类是缩小夸张,即故意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从表达方式上,英汉夸张也分成两类:一类是直接夸张,即在事物原有基础上直接夸大;另一类是间接夸张,即借助其他修辞方式夸张。下面举例说明:(一)扩大夸张

1)“隔壁千家嘴,开坛十里香。”这是一副酒家对联。上联的隔壁能使千家人醉倒,即言酒味浓重;下联的“开坛”能使十里的人闻到香气,即言酒气香醇。

2)The noise was loud enough to wake up the dead.那声音足可以将死人吵醒。(二)缩小夸张 五岭遭逸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英语表达中的比较见的感谢是thank you,用夸张的表达就成了“thanks a million’。“she is Very pretty.”这句话用夸张的表达则是“she is the prettiest girl in the world.”很多英语的夸张语句都可直接翻译。

l)The woman shed a flood of tears.那女人泪如泉涌。2)The Waves rose mountain high.巨浪如排山般局。

3)Six year have passed by in a twinkle since I came to the capital city from the countryside.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

另外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常用两种或多种修辞结合于一体的艺术手法。夸张也常与其他修辞格连起来增加语言的艺术感染力。例如: l)举着红灯的游行队伍河一样流到街上。天空的月亮失去了光辉,星星也都躲藏。(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诗中的夸张借助了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格,描绘和渲染了人民群众的欢乐的情绪和气氛。

四、反语和Irony 现代汉语中对反语的定义是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也叫“倒反”、“反话”,英语里称“Irony”,用反语来表达思想、观点、事物等,从而达到强调和讽刺的目的。这种辞格采用直译能保留原文嘲弄的修辞效果。例如: l)What a noble illustration of the tender laws of his favored country!they let the paupers go to sleep·(Charles Dickens)以此说明他那行善的国家的仁慈的法律是多么有意义的例证!—他们经允许穷人睡觉。作者用noble、tender:、favored来讽刺当时的英国法律,说明穷人只有失业和睡觉的权利。

2)Men would look at him with pitying eyes,for He had about as much ethane of getting a job as of being chosen mayor of China即.人们以同情的眼光看着他,因为他得到工作的机会差不多和他当选芝加哥市长的机会一样多。(把失业的工人找工作同当选市长相提并论,这真是极大的讽刺。)汉语中同样有这样的表达,可以分为以正代反和以反代正两类。例如: l)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夏衍《包身工》)句中的慈祥“佳肴”实则是“凶恶”和“猪食”。表现了资本家们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和没有人性。

2)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个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孙犁《荷花淀》)这里的狠心贼并没什么恶意,相反更能表现出几个女人对自己丈夫深沉的爱。综上所述,英汉语言在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方面有许多相近或相似的辞格手法。这些手段从某些角度反映出了客观事物的联系、属性和发展规律,能调动人们去注意、联想的心理活动,是人类语言文化的共同的宝贵财富。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语言学习中注意两者的对比,在打好坚实的母语的前提下,努力探索两种语言的共同规律。这对于语言的学习和教学来说都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实践方法。

英汉语言性别歧视对比研究 篇7

关键词:语言性别歧视,英语,汉语

语言是被用来理解和描述世界的工具。它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着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所以可以这样说,社会中的一切现象都可以反映在语言中。性别歧视当然也毫不例外。而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是指语言中体现的那些对女性歧视的文字和语言使用。这也就意味着语言肯定男性的社会地位而轻视女性的地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这两种现象都很常见。

1 构词规则上的语言歧视

1.1 英语

英语中关于构词规则上的语言歧视屡见不鲜。比如,在关于一些表明男、女性别之分的词上,语言的不对称性经常可以发现。而且一般男性的词汇是没有后缀的。但是一些女士的单词后面则要加如-ess,-ine等等的后缀。例如:

表明女性职业的英语词汇很多都是在相应的男性词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比如加后缀、转化或者合成。除了上述例子外,还有如headmaster/headmistress(男/女校长),steward/stew⁃ardess(男/女管家),和priest/priestess(男/女祭司)等等的单词。就连“female(女性)”都是从“male”中衍生的,所以说女性的顺从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英语中还有一些中性词的专业术语,它们经常被用来描述与男性的职业所相关的内容。例如,judge(法官),writer(主席),和lawyer(律师)。但是当描述女性的一些职业时,通常要在这些词后面加上表示女性的单词。比如,female judge(女法官),woman writer(女作家),office girl(女记事员)和woman lawyer(女律师)。所以这些词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在英美旧时代的社会现象:高地位的工作职位一般是由男性来担任。而另外一些表示职业的词,比如nursery maid(保姆),和shorthand typist(速记打字员)则是专指女性的职位。同时在英语中,人们通常会在表明职业的词汇上加上后缀man(男士),但女性职业就很少有这样的用法。例如,policeman(警察),fisherman(渔夫),sportsman(运动员),dustman(清洁员),和milkman(送奶人)。

1.2 汉语

在汉语中,一些与女性相关的词汇经常会包含“女”的偏旁部首,代表着贬义的行为或状态。例如:奸、娼、妓和妖。这些词大都与男女关系有关,并且将女性放在非常低下的位置——只是供男性玩乐。同时,一些与“女”有联系的词语也是包含着贬义的意味,比如奸商,奴婢,妓女和妖精。但是在汉语中,却很难找到与“男”有关的贬义词

另一方面,那些带有“女”的褒义词大都是形容女性外表,态度和行为状态。比如娇、妩、好、娟和婕。一些中性词,如妆、姓、姜、娜和娩,则是与人名和地名相关。而且也与两性关系有联系。尽管它的意思是积极向上的,但这也是表明女性卑微的社会地位的写照。它表明旧时的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在传统社会被压迫的处境。

2 词序上的语言歧视

2.1 英语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同样也反映在词序上。传统观点认为,在智力和体力上,男性是强壮有力并且充满智慧,而女士则都是很虚弱没有能力的。所以男士在任何时候都需要挺身而出来保护女士。因此,在日常的生活词汇中,男士总是在前。例如,king/queen(国王与王后),men/women(男女),brother/sister(父母)等等。但是若将这些顺序换过来,就不符合英语的习惯用法了。这也表明了一个常见现象:女性是词次于男性的。当然“lady and gentlemen(女士与男士)”是个例外。在某些社交场合,这是个固定的称谓顺序。然而,把“lady”放在“gentlemen”前面并不表明女士比男士尊贵或者女士真的是第一。这只是说明了女性就如同儿童一样,在人们的眼中都是弱者。

2.2 汉语

汉语中男女的不对称性还反映在反映男女关系的词汇中。下面一些常见的男女配对性的词就说明了这点。例如:

儿女公婆兄妹夫唱妇随男尊女卑男婚女嫁

毫无例外地,这些词都将男性放在第一位。但是女性为什么总是被放在末位呢?事实上,这反映了传统的意识观念是女性比男性差。

由于这些语言习惯,汉语中的一些既含有“男”又含有“女”的贬义词语也是使用这个顺序,比如男不男不女,狗男女和男娼女盗。另一些与动物相关的词也是这样排序:公母,鸳鸯,龙凤和凤凰。

总之,普遍公认的事实是词序体现了社会的某个现实:男性的地位高于女性。

3 词序搭配上的性别歧视

3.1 英语

英语中有一些词可以用来形容男性,但却不适合女性。而有些与女性有关的贬义意味的形容词也不适合男士。比如,强大的男性是“charismatic(有魅力的)”而女性则是“domineering(刚愎自用的)”,愤怒的男士是“outraged(愤怒的)”而女性是“hysterical(歇斯底里的)”,顽强的男性是“strong-willed(意志坚强的)而女性则是“stubborn(固执己见的)”,以及幽默的男士是“witty(机智的)”而女性是“sarcastic(讽刺的)”等等。

同时,一些与女性相关的形容,比如“womanish tears(女性的眼泪)”,“feminine wiles(女性的诡计)”等,都是不好的意思。另一些与男性有关的形容,如“manly courage(男子汉的勇气)”,“masculine charm(男性魅力)”等,则是代表着积极向上的意思。还有一些男女相对的词,如“woman of the street(妓女)”,如果短语中的“woman(女士)”替换成“man(男士)”,其中女性的词汇包所含负面含义而男士就没有。

3.2 汉语

汉语中的言语歧视在词汇搭配中也可以发现。例如,妇人之仁,母老虎,好男不与女斗等等。而有一些词本身并不带贬义的含义,但是加上女性词后则有了消极色彩。比如女流之辈,娘们儿,和女人气。如果形容一位男士有“女人气”,那么对这位男士来说,绝对是个侮辱。而“长舌妇”和“小市民”之类的词则是专门相容女性的,这也充分体现了在语言的词汇搭配上,女士长期遭受歧视的现象。

4 结束语

语言是人们在生活中传递和记录信息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人们表达和交流情感的工具。所以语言只是一个工具,本身并没有带有任何歧视。但是女性的歧视现象在英语和汉语中却屡见不鲜。这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男女在社会中扮演的不同角色造成的。因此,人们要想真的消除带有性别歧视的语言,就应该从根源上消除对女性的偏见,实现男女真正的平等。

参考文献

[1]Lakoff R.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J].Language in Soci-ety,1973(2):45-46.

[2]Miller C.Words and Women[M].Anchor Press,1977.

[3]Nilsen Allen P.Sexism in English:A Feminist View[M].St.Martin’s Press,1982:31.

[4]孙汝建.性别与语言[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5]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对比各种单片机编程语言 篇8

关键词:单片机;编程语言

中图分类号:TP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4-0000-01

Comparison on Various Microcontroller Programming Languages

Zhou Hao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Physics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College,Nanchong 637002,China)

Abstract:MCU applications now is gradually expanding,meanwhile microcontroller programming language can be used for it is also more and more, the most commonly used languages are C language, PL / M. and the BASIC language, etc. This paper will give a variety of Comparison of these languages and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to provide quick and easy path for beginners.

Keywords:Single chip micyoco(MCU);Programming language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产业的不断发展,单片机的优点和特性十分突出,其应用领域也非常广泛。下面分别对汇编语言、C语言、PL/M.和BASIC等4种语言做个对比,让大家对这4总语言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二、汇编语言

汇编语言是是最接近机器码的一种语言,它用来表示机器指令的符号语言,一种用文字助记符。占用资源少是其主要优点,程序执行效率高。汇编语言调试起来也比较方便是因为它一条指令就对应一条机器码,每一步的对应都很清楚,并且程序大小和堆栈调用情况都容易掌控。但是因为不同的类型的单片机的指令系统是有区别的,所以其汇编语言也有些差异,不易移植。单片机的汇编语言和其他汇编语言也很相像。指令系统比第一代微处理器要好一些。但单片机编程之所以变得复杂一些是因为其拥有不同存储区域,如果你是一位电子工程师,懂得汇编语言就等于是一个基础,它可以帮助你了解影响任何语言效率的特殊规定。

三、单片机的C语言

单片机的C语言是一种具备汇编语言功能以及多种高级语言的编译型程序设计语言。C语言可以直接控制系统硬件,此外还具有许多其他功能。如库函数功能多样,操作运算速度快,编译效率强,可移植性也较强。值得一提的是在软件开发中如果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C语言就具有明显的优势,因其具有完整的程序模块结构。它与汇编相比,有如下几大优点:

(一)程序函数可互有差异且组织结构规范,其最大的优点就是使程序的可读性得到很大的提高,程序结构化趋于完善。

(二)模块化编程技术使得其数据处理力较强,它能将已编好的程序轻松的植入新程序且所需要的编程及程序调试周期短,效率高。

(三)C语言程序最大的优点就是它不依赖于机器硬件系统,因此它能较快地移植且不做修改。

(四)它是一种中级语言。他具有承上启下功能,上则具有高级语言的基本结构和语句,下则具备低级语言的实用性,他可以对位、字节和地址进行操作,就像汇编语言,上述三个地址是计算机最基本的工作单元。

(五)它是结构式语言。结构式语言的显著特点是代码及数据的分隔化,有

各种各样的数据类型,这种结构化方式可使程序层次清晰,便于使用、维护以及调试。

(六)C语言功能齐全。具并引入了指针概念,可使程序效率更高。另外C

语言也具有强大的图形功能,支持多种显示器和驱动器。而且计算功能、逻辑判断功能也比较强大,可以实现决策目的的游戏。

四、PL/M编程语言

PL/M语言具有以下几大优点:

(一)具有较好的可读性

模块式的程序,结构化的语言以及缩进式的书写方法,这都使得其可读性提高。一个大型的程序是由多个模块组成的,而在每一个模块下面又分布着多个程序块,这样每个程序块负责一部分功能,各司其责,即缩短了编程时间又提高了程序设计的灵活性。

(二)具有较好的可依赖性

如果程序中有冲突使用或不合理使用时其能在提出警告的同时自动为用户程序重新合理分配内存,给使用者带来了方便也有效地节约了空间资源。

(三)具有较好的结合性

局部动态变量是指一个程序中的不同模块由多个人共同编制,但其不会因为使用了相同的标识符而发生冲突,从而减小了工作量.全局的静态变量不像局部动态变量那样在所说明的程序块中有效而在其以外无效,它是在整个程序中都有效,而PL/M正是这两者的结合。

(四)具有较好的兼容性

PL/M程序可以使用户方便地连接某段特定的汇编语言程序并生成可执行代码。

(五)BASIC编程语言

BASIC译成中文是“初学者通用符号指令代码”,它是由美国科学家托马斯库尔兹研制出来的,后由微软公司把它应用到微型机上,BASIC一直被定义为初学者最合适的编程语言,它的最大特点及优点就是容易入门,现在BASIC语言也包括了很多结构化程序及编程方式。例如,局部变量,全局变量,数据传递,函数,模块等。

六、结语

上一篇:真挚的元旦寄语下一篇:初中以爱为话题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