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县基层农技体系改革探析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修水县基层农技体系改革探析(共10篇)

修水县基层农技体系改革探析 篇1

摘要 阐述了江西省修水县基层农技体系改革前的基本情况及推进改革的主要措施,分析了其取得的初步成效,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当地农技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基层农技体系;改革措施;成效;问题;江西修水

中图分类号 F3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3-0386-02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科教兴农、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对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意义重大[1-2]。2010年开始,修水县以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示范县”为契机,全面启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工作,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思路,雷厉风行抓改革,不遗余力搞建设,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为农服务水平得到切实提升[3-4]。改革前的基本情况

修水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大县,辖36个乡镇,农业人口69万人,耕地面积3.73万hm2。在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前,全县分设有农业局、畜牧水产局、蚕桑局、茶叶办和隶属县农工部的农村经营管理科,36个乡镇均设有农技站、畜牧水产站、蚕桑站、农机站、经管站五大站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编制336人,在编人员239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弊端日益显现,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农技的新要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管理体制落后。36个乡镇均建有五大站,建站成本高,农技人员资源分散,无法形成良好的工作合力。二是基础设施薄弱。由于投入经费没有保障,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整体处于“既无钱养兵、更无钱打仗”的困境。三是队伍建设滞后。现有农技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学历较低,观念不新,专业知识不足。四是运行机制缺失。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没有彻底分开,普遍重经营轻推广,工作错位、缺位,科技推广难以深入。推进改革的主要措施

2.1 加强领导强保障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并把此项工作作为加快农业发展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县委书记、县长多次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召开会议进行调度,并到部分乡镇检查督查。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推进改革工作。做到“五个一”,即一把手负总责,每星期一调度,半月一通报,涉农会议必讲内容之一和领导下乡必看内容之一。在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全县很快形成上下齐心、群策群力的改革氛围,增强推进改革的信心和动力,确保改革与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2.2 多方联动聚合力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涉及面广,面临各种困难和问题。为此,修水县建立了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同心共举、齐力合为的工作局面。将全县36个乡镇分为3个工作组,分别由农业局、畜牧水产局、蚕桑局局长担任工作组组长,分管副局长及相关人员分别交叉参与3个工作组。工作组对所分工乡镇综合站建设全程负责,发挥主心骨的作用,而各乡镇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财政上做到“三个保障”,即保障农技人员工资全额发放,保障每年每个乡镇2万元工作经费,保障一次性60万元建站经费。

2.3 把握重点抓推进

为确保改革和建设的顺利推进,修水县突出工作重点,着力抓好5个关键环节。一是清产核资,夯实基础。成立清产核资工作组,全面开展清产核资工作,为推动改革与建设奠定基础。二是先行试点,总结经验。3个工作组分别牵头完成太阳升、黄沙、西港3个乡镇综合站建设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为全面推进打下基础。三是全面铺开,规范建站。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铺开改革与建设,推进建站工作。对综合站建设做到“六统一”,即: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制作、统一采购办公桌椅、统一人员调配机制、统一建站时间节点。四是健全机制,明确职责。切实加大综合站内部管理力度,做到“三个一”,即挑选一名好站长,打造一支好的队伍,强化一项服务职能。五是科学考核,强化管理。制定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和服务对象三方考核制度,并将农技人员全年工资的20%作为绩效工资,由主管部门根据考核情况发放,大大增强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4 发展为本增实效

农业技术推广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桥梁和纽带,是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最有效措施。改革和建设的立足点和落脚点无疑都在“发展”二字上。为此,修水县紧扣发展抓改革,着力借改革之力破解农村发展的难点。一是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快速通道,促进产业发展。根据产业结构特点,重点抓好10个县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每个农技人员对接和培育10户科技示范户,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二是加强科技指导服务,促进农民致富。规定每个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技术指导每年不少于150 d,帮助制定生产计划,指导科学种养,解决生产难题,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切实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取得的初步成效

自全面启动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以来,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实现了“有地方办事,有钱做事,有人管事”。全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现场会在修水县召开,对该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3.1 综合建站全面到位

全县36个乡镇已全部将原农技、畜牧、蚕桑、经管、农机等5站整合为1个农技推广综合站,均设有“三室一厅”,即办公室、培训室、设备仪器室和咨询服务大厅。全县统一购置办公桌椅263套、报刊资料架36个等设备,统一制作了综合站站牌及各项制度牌、门头和背景标志,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站房进行适度的维修和装修,部分综合站还安装了电子显示屏,全县基层农技推广综合站已面貌一新。

3.2 人员管理落实到位

36个综合站站长按照乡镇政府和民主推荐,由县农业局、蚕桑局、畜牧水产局和经管科联合考察和联合发文任命;全体农技人员实行统一办公,到岗到位;在站长负责制下,分解任务,明确目标,责任到人,并建立和健全包村联户责任制等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3.3 工资经费保障到位,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全县140名基层农技聘用人员基本工资和补贴工资已按全额标准补发到位,下拨工作经费72万元,平均每个综合站2 万元。通过综合建站增强了农技人员的整体力量,促进了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在病虫害防治和畜禽疫病防治工作中,改革成效在实践中得到充分检验,农技队伍战斗力增强。存在的问题

虽然修水县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推进较快,成效明显,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必须进一步破解难点,打造亮点,切实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的实效。

4.1 农技队伍力量薄弱

修水县基层综合站总编制数为336个,缺编97人,且5年内退休48人,必须按逐年补充的原则,补充基层农技人员。

4.2 科技素质有待提高

现有基层农技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学历偏低。35岁以下占10%,50岁以上占43%;高中和中专学历占72%,初级职称及以下占85%。由于经费不足,农技人员难以继续深造,普遍存在知识老化、思路不宽的问题,缺少特色作物、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及营销示范推广的科技人员,缺乏懂市场、会经营、能管理、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复合型、综合性的农业科技人才,很多基层农技人员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4.3 基础设施陈旧落后

修水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原有站房基本是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建设的,已年久失修,面积不达标,检验检测设备、交通设备、信息设备等基础设施陈旧落后,还有部分基层站靠租用房屋作为办公场所,因陋就简,特别是农技人员居住条件差,给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参考文献

修水县基层农技体系改革探析 篇2

关键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建设现状,展望

在《农业技术推广法》的新形势下,对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所以,应该对之前进行的农技推广服务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明确新形势下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新目标,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服务创新,优化措施,从而推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长远发展。

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农技推广服务提供了指导依据,推动了农技技术的实际开展。在农技推广工作中,对新技术的引进、农业新品种的应用、病虫害防治以及配方施肥等方面有着重大意义。

1.1 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进步

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是一个公益性、长期性以及综合性的组织,主要是为广大的农民和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也是将具体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操作技术的主要阵地和载体。通过该组织,能够将一些农业的科研成果具体实施和推广,对基层农业生产部门的培训、指导和咨询提供了依据,并通过培训、示范以及实验的方式具体实施,促进新技术和农业新品种的大范围推广。据相关数据统计,经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建立,充分利用了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截至到2014年,我国的农作物良种覆盖率高达96%,病虫防害率达到了30%,农业科技的贡献率达到了56%。

1.2 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和正常供给

通过对基层农技的推广,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粮食质量以及粮食供给。比如通过开展绿色增产模式的创建,提高了作物的抗旱、抗虫能力,对种植物进行了专业化的统防统治,有力地促进了耕地的建设并利用科学的方法根据土方的实际情况实施施肥。有效地利用了各种资源,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的出产率,从而实现了农业的持续增收,保障了我国粮食的持续供给和粮食安全问题。

2 农技推广改革建设所取得的成效

2.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保障力度逐渐加大

自从2007年中央下发的一号文件中提出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进行进一步贯彻落实以及出台“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政策以来,农业部在得到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加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保障力度,推动了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对全国种植业系统的基层农技人员进行的财政工资预算,加大了财政对农技推广的财政保障力度,进一步促进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稳步开展。

2.2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得到提高

早在2013年,我国农业部就开始计划并实施了对农村基层的技术推广服务人员的培养计划,并针对各个地区的特点,采取了强有力的培训措施,从而大大提高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能力。比如湖南省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当地的农业大学展开了合作,并对乡镇的骨干成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和学历提升,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很大改观。

3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展望

尽管当前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对基层农机推广工作也给予了新的期待。在新时期,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服务工作将通过不断地探索和问题的解决,更加符合农业的实际发展需求。

3.1 体制机制得到优化,农技推广活力得到加强

在继续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背景下,加强县级和乡镇的农技推广体制改革,从而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的管理和指导。使相应的工作得到落实,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的整体功能得到优化,实行目标管理,将推广职能实行量化和细化,建立建全考评机制,让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工作更加符合推广标准,满足农业发展的技术需要。

3.2 实现规范管理,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经过人才和相关技术人员的不断培养,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人员的质量势必会得到持续提高,继而构建出一支具有活力、业务能力强、思想素质高以及专业素质过硬的农技推广服务队伍。根据各个农业地区的生态特色,实施规范管理,对产业的特色、生产规模以及区域布局等进行科学的构建。经过长时间实施和坚持科学的态度,市、县、乡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将得到不断提升。

4 结语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发展与改革探讨 篇3

关键词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改革探讨

中图分类号:F324.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6--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发展中国特色农业、改造传统农业的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中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技推广的步伐,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产生不利影响[1]。因此,主要探讨如何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推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发展和完善。

1 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发展现状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只有应用农业科技研究成果,采用先进农业技术,才能使农业走上现代化生产的道路。为实现农业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与基层农业生产的对接,我国基层普遍建立了农技推广相关机构,以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但受诸多因素影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尚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

1.1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机制不够健全,有待完善

从主观上而言,虽然我国各地基层都已建立相关的农技推广机构,但相关机构的完善程度有待提高。在县市一级农技推广站建设相对完善,而在农业生产的第一线的乡镇村等行政级别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一直相对薄弱,组织不健全,人员难以固定。乡镇级别工作的主要精力往往放在乡镇政府工作上,力量过于薄弱,而村级行政单位农技推广人员由于待遇难以落实,更是名存实亡,导致许多地方的农村缺乏专职的农技服务人员,不足以满足广大农户对农技服务的需求,使农技推广工作难以落到实处[2]。

1.2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缺乏专业的农业技术人才,使农技推广的效果难以发挥出来

农村人才向城市聚集,导致农业科技推广事业缺乏新鲜的血液补充,专业人才极度匮乏,现有的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多数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聘用的乡土人才,虽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年龄偏大,专业技能薄弱,已难以胜任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而由于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农业技术推广学科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这就直接导致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专业人才缺乏。目前,农技推广的主要人才来源是种子农药等投入品经销商。同时,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待遇较低,导致相关科技推广人员的流失,进一步加剧了农技推广体系人才的紧张程度,严重的制约了农技推广体系的发展。

1.3 经费短缺,设备落后,使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受到制约

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经费相对短缺,导致许多新的科研成果和新的农业技术由于缺乏资金而难以推广;经费的短缺也是导致农技推广人员待遇较低从而导致人才流失的进而形成人才匮乏的间接原因。同时,经费的缺乏直接导致了相关推广设备的落后,原有的仪器设备不仅难以满足技术需要,而且已严重老化,必要的仪器由于资金短缺难以得到补充,这就导致农技推广的手段落后,基础设施不足,这就使农技推广的效果难以得到保障[3]。

1.4 基层农技推广的模式和服务对象发生变化,推广方法的落后削弱了农技推广的效果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农业生产的模式发生变化,开始呈现分散型兼职农业和集约化、规模化农业结合的生产格局。推广对象的改变,这就要求基层农技推广的模式和推广方法产生改变,由于相关信息渠道和人才设备方面的不足,推广方法没有及时改进,导致农技推广的成果被削弱。

2 關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探讨

完善的机构,明确的职能,一支精干的队伍,辅之以有力的保障才能打造一个运行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发挥出农技推广的效果,为我国特色农业走上现代化道路发挥出应用的作用。

2.1 明确职能和作用,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明确农技推广机构作为公益性机构的职能,建立健全的基层农技推广机制,合理配置人员,科学管理。重点建设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技推广机构,保障农技推广体系能深入到基层农业生产中去,为农民的农业生产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作用。推行岗位责任制度,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保障农技推广工作的成效。

2.2 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农技推广队伍人员专业素养

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充分利用现有人才资源,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以保障农技推广人才的素质;同时,通过公平竞争,吸纳具备专业素养的农技人才,并引进高校涉农毕业生等专业人才进入农技推广体系,解决农技推广人才匮乏的困境。建设一支专业的农技推广专业队伍,有效的发挥出基层农技推广的作用[4]。

2.3 强化财政投入,保障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

解决资金短缺的局面,加大财政投入,为农技推广提供有力的保障。避免因为资金短缺而无法进行的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完善基础设施,为农技推广创造良好的基本条件。同时,提高农技推广专业人才的待遇,有效避免人才流失,保证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稳定性,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打造坚实的基础。

2.4 创新农技推广方法,创建多元服务模式,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效果

农业生产模式的变化,要求农技推广的方法与时俱进,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区、农业科技示范户,通过生产大户农技应用成果带动周边分散农户,创建科学实用的推广方法,因地制宜,建设多元化推广服务机制,丰富推广手段和方法,做好科技下乡活动,满足广大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才能使农业科研成果得到有效的利用,达到农技推广的目的。

3 结语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是我国特色农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建立健全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将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出十分积极的作用。采取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可以消除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生产的有效对接,保障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许新清.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调查与改革对策分析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11(5):64-66.

[2]黄季焜,胡瑞法,智华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30年发展与改革:政策评估和建议[J].农业技术经济,2009(1):4-11.

[3]白金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12(9):8-12.

[4]姜卫良.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全面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J].基层农技推广,2015(4):1-7.

修水县基层农技体系改革探析 篇4

一、农技改革任务完成情况 1、2011年年初,市政府在常务会议上已经研究通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并出台了实施意见,由14个基层农技站根据农业生产和地理位置特点改革为5个基层农技站,相应编办正式下文确立了基层农技站的编制,编制为40人,乡镇农技人员均为全额事业编制;

2、目前改革后的基层农技站办公场所借用乡政府的办公室,办公设备老化,检测仪器不全,交通工具没有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是今年4月初我们已经把古交基层农技改革出台的文件资料上报太原市农委科教处,至现在也没有列入计划,因而古交市配套资金无法到位,建议上级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给古交的农技改革列入资金计划,以便尽快完成改革任务,继续更好地服务于三农。

二、基层农技推广“五项制度”建立情况

五项制度即人员聘用制度、推广责任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农技人员培训制度、多元推广制度建立情况良好,具体为:

1、人员聘用制度

(1)聘用程序:公布聘用岗位、职责、聘用条件、工资待遇等事项;应聘人员申请应聘;聘用单位对应聘人员的资格条件进行初审;聘用单位对通过初审的应聘人员进行考试或考核,根据结果择优选出拟聘人员名单;聘用单位领导集体讨论决定受聘人员,并公布聘用结 果;聘用单位法定代表人或受委托代理人与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签订后的聘用合同须经政府人事部门签证。(2)人员聘用上岗办法:人员聘用要体现公平、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聘用的全过程要建立严密的人才考核流程,将聘用岗位及职数、竞聘者及个人履历、竞争规则及过程等信息全部公示公开,充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建立全方位的社会监督机制,充分体现聘用制度全程的公正性,加强全社会监督力度,严把“入口关和出口关”,实现真正的公平、公开、公正。

(3)竞争上岗考试考核内容:专业知识所占比重不得低于80%,参加竞聘上岗人员应具备竞聘岗位相应专业学历,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在编在岗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进、出、管、用由农技中心提出意见,按程序报批。

(4)人员聘用期限:人员聘用期一般为3-5年,对连续工龄25年或在本农技站工作10年以上、或距退休时间不足5年的人员,可签订长期聘用合同至退休。

(5)聘用人员考核:考核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实行领导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考核工作实绩与工作态度相结合的办法。考核的内容应当与岗位的实际需要相结合,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考核结果作为晋升、续聘、解聘、调整岗位及工资、津贴的依据。

受聘人员考核不合格,聘用单位可以调整受聘人员的岗位或者安排其离岗接受必要的岗位培训后调整岗位,岗位变化后,应当相应改变该受聘人员岗位工资待遇,并对其聘用合同作相应更改。

2、推广责任制度(1)结合当地农技队伍状况和产业发展实际,分类确定责任农技员、农技指导员和首席农技推广专家,明确各类农技人员的职责分工、岗位目标,进一步整合农技推广资源和力量,确保农技推广工作责任到岗、到人,加快构建分工合理、职责明确、运作高效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推动农技推广方式的转变。

(2)围绕农技推广组织、责任、考核、培训、保障体系建设,认真研究农技推广管理方式、服务手段、考核机制、奖惩措施,制定农技队伍人员分类、责任落实、绩效评价、激励机制等配套制度。坚持因地制宜,因专业制宜,进一步细化明确职位职责、人员聘任、工作任务和绩效考核的标准和规范,确保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3)切实加大对农技推广建设的投入,按照“有机构人员,有工作场所、有试验示范基地、有服务手段、有保障经费”的“新五有”要求,创建一批示范性基层农技推广站,不断完善农技推广硬件设施,改善服务手段。要安排必须的农技推广项目资金。支持责任农技员、农技指导员和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开展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不断提高农技队伍指导生产和技术服务的能力。要积极创造条件,按照统筹安排、分级负责的原则,深入推进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不断优化农技人员知识结构和业务技能。

(4)鼓励农技人员改进作风,切实加强调查研究,全面掌握“三农”实情,理解农民群众的所需所求,切实帮助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鼓励农技人员创业创新,主动承担技术推广项目,通过分片包干、挂钩结对和进村入户的形式,主动承担技术推广项目。通过分片包干、挂钩结对和进村入户,开展新技术、新农作制度、新管理方法的探索和推广,在帮助农民的同时锻炼自身才干。及时总结推广实施农技推广责任制度的典型经验,总结推广农技人员为民服务的先进事迹,树立一批示范样板,逐步形成以点带面、推动全局的工作机制。通过政策激励和典型示范,使农技队伍得到稳定、能力得到提升、机制得到优化、地位得到巩固,进一步发挥好公益性农技服务在建设现代都市农业中的主导作用。

3、绩效考评制度

绩效考评由综合考评、业务考评、服务对象直评三部分组成。(1)综合考评主要对其德、能、勤、绩、廉进行考评。包括职业操守、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以及爱岗敬业的表现,完成各项工作的数量、质量、效益和贡献,以及廉洁自律情况。具体考评由农技中心、乡镇人民政府和服务对象按相应的比例进行。

(2)业务考评主要对其完成的业务工作情况及取得的实绩进行考评。

(3)服务对象直评主要是指由服务对象对其服务内容的满意度进行测评。一般需对三个以上服务对象抽查等形式进行测评。

考评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

(1)市、乡镇(街办)两级建立农技推广人员考评激励制度,对考评优秀者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凡考评没有达到优秀的,不得推荐参加农技推广先进个人的评选。(2)农技推广人员考评结果与考核挂钩,并作为职务、职称晋升、评优、奖金发放、进修培训的重要依据。

(3)市级农技指导员和乡镇(街办)农技员第一年考评不合格者,予以警告;连续两年考评不合格的,不得继续聘任。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项目所聘用的技术指导员实行末位淘汰。对不能正常履行工作职责,不能按进度进行技术推广服务的要进行及时警告、撤换,并通报所在工作单位。

4、农技人员培训制度

(1)根据当地基层农技人员情况和农业发展需要,可自行组织举办各类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班,聘请教育、科研和推广单位等专家,对全市基层农技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中培训。每年举办培训班5期以上,并建立培训档案,详细记录每次办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人员及培训教师等。

(2)制定基层农技人员学历提升计划,分期分批选送基层骨干农技人员到高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专业研修、继续深造,提高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

(3)以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实施方案,搞好农民科技培训。培训对象只要是科技示范户和村级农民技术员,培训内容包括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农业法规政策等。

(4)采取集中办班与分散指导相结合,技术讲座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典型交流与观摩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培训效果,并充分利用电 视、广播、网络、音像、报刊、科技资料等各种媒体扩大覆盖面,建立培训档案。

5、多元推广制度

在稳定、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技术推广与服务组织,支持农村各类技术协会、合作社的发展。充分调动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和科技工作者参与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建立科研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农民、协会及合作组织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1)与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联合,积极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努力为合作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坚持采用集中培训骨干与巡回宣传相结合,专业技术人员系统讲解与农民群众现身说法相结合,现场指导培训与广播电影电视教育相结合,专题培训与实施科技项目培训相结合,广泛深入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活动。充分发挥农民科技示范户的带头作用,组织农民科技示范户现身说法,拓宽对农业新技术的宣传推广渠道,引导农民自觉学习和交流农业技术。积极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场,组装配套和展示新品种、新技术,引导农民群众学技术、用技术。

三、材料信息报送情况

农技中心与基层农技站能够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和通知,及时上报各方面的材料和信息,并且把在基层发现的典型及时以信息报送,灾害事件第一时间上报,以便给上级部门提供决策,上报信息均以电子邮件和简报的形式发送、抄报。

四、农技改革地方配套资金情况

由于上级部门对古交的基层农技改革至今未列入计划,地方配套资金也就未能到位,工作经费也未列入财政预算。我们相信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古交市政府是有决心把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列入预算的,我们基层农技的改革与建设是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的。

修水县基层农技体系改革探析 篇5

陕西省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区域站项目总结报告近年来,陕西省农技推广总站坚持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农技推广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强化技术服务为工作切入点,积极开展陕西省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区域站项目、运行机制创新、科技培训及重大实用技术的配套集成为主要内容的农技推广工作,为全省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陕西省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区域站项目现状

2009年以来,在全国农技中心的大力支持和省农业厅的正确领导下,我省从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入手,全面复制推广“平利模式”(所谓“平利模式”,可以概括为5句话:核心是“三权归

一、服务公益性、装备和素质、机制和体制”;重点是农业技术推广主要依托物化平台和虚拟平台;关键是推广模式要创新;要害是农技人员实行动态轮岗和系统培训的双轮对接;目标是构建多元发展,公益性机构、营利性机构和非营利性机构为主体共同组合为基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努力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截止今年4月底,11个市、104个农业县区全面完成了改革任务,共建成省、市、县、乡农技推广机构1600多个,职工接近2万人。

二、采取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抓体制创新,稳步推进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

一是抓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针对前期改革整体推进缓慢的问题,2011年7月5日,省委、省政府在平利县召开了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推进会,原省委副书记王侠、副省长祝列克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各地要准确把握陕西省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区域站项目改革的目的和要求,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省农业厅成立了以杨效宏副厅长为组长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4个督查组,从去年9月至今年3月份,先后4次对改革进度缓慢的市、县进行督导。

二是抓基层中心区域站建设。按照精简县级、撤销乡镇站、组建区域站的思路,将原有的2—3个乡镇农技站整合设置区域站,形成了“管理在县级、服务在基层”的运作模式。管理体制上,区域站隶属于县农技中心,作为县农技中心的派出机构;工作职能上,农技人员从繁杂的乡镇行政工作中解脱出来,专职从事辖区内的技术推广工作;经费保障上,区域站的经费全部纳入当地县级财政预算;人员构成上,由原县乡农技人员竞聘组成,保证了人员素质。同时,按照“改革到位、先建后补”的原则,我省于2011年正式启动了区域站条件建设项目,先后整合中、省资金约1.8亿元用于690个乡镇(区域)站的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和服务能力等方面的条件建设。

三是抓陕西省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区域站项目管理体制建设。针对新阶段农技推广机构职能和特点,制定机构管理制度、工作考评制度、人员录用制度和轮岗激励机制。根据不同岗位特点,科学合理量化考核指标,把单位民主评议与服务区域内基层、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群众对农技人员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把专业理论研究成果与一线实践活动成效密切联系起来,把为民服务意识强弱与实际工作能力高低合理统一起来,对现有农技人员进行严格规范的考核,淘汰不适合搞推广且顶编占岗的人员。强化动态管理,实行农技人员跨级、跨区域流动机制,健全业务考核和工作激励机制,提高一线人员待遇等措施,引导鼓励农技人员到基层推广机构工作。

(二)抓机制创新,建立高效、科学的农技推广新机制

在推广方式上,整合农技、种子、土肥、植保等方面资源,建立多元化投资的大规模、标准化科技示范方田,并逐步由以户为核心扩展到以村为单元,形成了以农业示范园区、科技示范田为载体的集试验示范、科技培训、成果展示为一体的物化平台,带动提升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5%以上。

在推广方法上,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从“大包大揽、不堪重负”的窘境中解脱出来,扶持和引导长安区长丰土地托管公司、泾阳键潍粮食专业合作社、澄城丰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种经济成份的社会力量加入到农技推广中来,构建了以国家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科研院所、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

在运行机制上,通过粮食高产创建、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等重大项目实施,加强农、科、教等部门间的合作,鼓励农技人员带着问题到科研院校研修深造,科研院校的专家、教授则带着课题到示范田验证成果,成功探索出了“行政推动、项目带动、技术集成、企业参与、专家领军、农技唱戏”的运行机制,实现了多

种有利因素优势互补,多种力量合作共赢。

(三)抓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在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与推广的同时,根据我省南北狭长,生态类型多样的特点,突出关中、渭北、陕北、陕南四大粮食主产区,加强对传统生产技术的改造集成,组装形成了十大粮油作物主推技术。并结合粮油作物高产创建、“四百”示范工程(即关中灌区百万亩小麦玉米高效超吨粮示范工程、渭北百万亩春玉米旱作高产示范工程、陕南百万亩优质稻油丰产示范工程和陕北百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工程”)等项目的实施,以此带动十大技术推广应用。

(四)抓科技培训,提高科技人员素质

从提高农技人员的科技素质角度入手,狠抓了技术培训工作。一是加强农技师资培训。结合重大项目实施,由省站组织对市、县农技人员进行师资培训,然后按照市、县、乡、科技示范户到农户的逐级培训形式,带动科技成果的快速应用。二是开展农技推广能力提升试点。以转变农技推广理念和方法为核心,以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质量和效果为目标,在泾阳、城固、蒲城3县9个村开展农技推广能力试点。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纽带,围绕小麦、玉米、水稻、设施蔬菜、苹果、酥梨、元胡等7个主导产业,组建不同作物农民技术小组,引导群众自己从生产实际中寻找问题、自主思考问题、相互探讨问题,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技推广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是开展农技体系培训年活动。我厅把2012年确定为全省农技体系培训年,整合2000万元,以市县乡三级体系为重点,按照“532”机制(即省、市、县逐级培训比例为5:3:2)和“纵横联动、教训结合、论坛讲评、技能比武、交流协作、三位一体”模式,围绕多个专题,对基层农技人员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培训,力争1年内把全省农技人员全部轮训一遍,每3年轮训一次。目前,省、市、县已举办培训班46期,培训农技人员6100人。

(五)抓信息化建设,发挥快捷畅通优势

把虚拟平台建设作为促进科技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加快与农技信息网、电子务农、农技110联网,与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实现信息共享,开发出了集网络、语音视频、手机短信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综合服务系统,推进了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截止目前,全省104个农业县全部开通了农技110,66%的农技推广机构开设了“农技信息网”或在当地农业信息网上设有“农技推广”栏目,使农民朋友更快捷、更迅速地从互联网上捕捉有益信息,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省站在抓好“陕西农技信息网”、《陕西农技推广》杂志等服务平台的同时,结合水稻、油菜高产创建活动,与联通、移动两大通讯运营商合作,免费为示范区群众发送技术服务短信,大大提高了技术指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地区认识不高推动不力。自我省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以来,省上多次下发文件,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全省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但大部分县区对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感认识不到位,文件上落实快,人员、经费等到位慢的问题仍然存在,“等、看”情绪严重,工作没有没有主动性和开拓性。

(二)地方财力投入严重不足。陕西是全国经济相对落后省份,仅国家贫困县达50个,占全省农业县的近一半,地方财政收入较低,没有能力对农业,特别是对农技推广进行大量投入,农技人员待遇较差,办公条件落后。而地方财力状况好的地区,当地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又不够,投入不足,从而导致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科技成果转化缓慢。

(三)人员断层和知识老化问题严重。近年来,受经济、编制等方面限制,许多农业院校毕业生进不来或者是不愿意到基层农技部门工作,加之现有人员中,中专以下学历人员占编制内人员数的44.9%,初级职称以下的占72.8%,接受培训和再教育的机会很少,导致科技人员知识老化,观念陈旧,很难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对新技术的要求。

附录陕西省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区域站项目采购项目配置清单

仪器采购情况(部分)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设施条件建设仪器

修水县基层农技体系改革探析 篇6

根据2010-2011年全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与示范县项目领导小组的安排,从上江乡调到建塘镇实施油菜产业科技示范户工作。为了确保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晃范县项目工作顺利实施,科技示范工作进展顺利,有条不紊,结合“香格里拉县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科技人员管理办法,及技术指导员考核制度”、“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科技示范户遴选办法”,建塘镇油菜生产现状和示范户情况,特制定本年度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1、通过实施科技示范户工程,进行技术指导,使示范户油菜产量增加10﹪,收入增加10﹪,辐射户产量和收入提高5%以上,科技示范户满意率达95%以上。

2、为了让科技示范户工作更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计划对示范户进行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提高示范户的科技水平、科技意识。使其真正做到学科技、用科技、传播科技的示范带头作用。

二、工作计划1、2010年10月一12月,指导示范户进行大春收获,总结2010年的示范户存在问题及成功经验。我县春油菜生产现状及主推品种介绍。建塘镇耕地进行冬翻晒垡。

2、2011年1月-3月,春耕生产检查指导,油菜品种、农用物资发放、印发技术资料,召开培训会一次,培训内容为,化肥、农药基础知识,目前主要种植品种,主推广技术。

3、2011年4-5月高原南区种植指导,如开现场培训会二次,现场指导3-4次。

4、2011年6-7月,中耕管理指导,病虫害防治检查指导督促,计划如开培训会二次,现场指导3-4次。

5、2011年8-10月,油菜产量调查以及各种数据、信息收集组织示范户现场观摩、培训学习一次,何等好科技示范户各种总结,材料的撰写。

全年计划进行科技培训四次,根据各示范户存在问题,入户指导8-10次,田间指导6-8次。

三、物化补助

根据“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每户科技示范户补助标准150元。补助实行建塘镇90户油菜产业示范户统一进行,由科技指导员统一购买,按批发价格,根据各示范户种植面积实行技物配套,补助物资为、油菜种、三元素复合肥。

四、技术措施

1、选用良种 选用我县推广的“花油3号”、“云油21号”品种

2、合理密植

3、适时播种

4、提高播种质量 施足基肥 加强田间管理

5、油菜病虫害综合防治

修水县基层农技体系改革探析 篇7

1 主要成效

1.1 理顺管理体制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于2012年9月完成, 改革后, 实行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划转县农业局垂直管理, 理顺了管理体制, 实行“三权” (人事权、财权、物权) 归县管理, 按照服务区域的人口、农作物面积、生产水平、 主导产业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核定编制, 共核定事业编制66人, 目前在编人员61人, 在岗人员50人。 在人员的调配、考评和晋升上充分听取乡镇政府的意见, 全面推行“服务在乡、管理在县、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更加明确了乡镇农技站的公益性职能, 创新了服务机制, 优化了人员布局, 完善了制度建设, 更有效地发挥了乡镇农技推广的作用。

1.2 改善服务条件

2012年以来, 全县围绕提升农业综合服务能力, 改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设施和设备, 共投入资金212.8万元 (其中, 中央资金110万元, 省、市、县配套资金102.8万元) , 对全县10个乡镇农技站进行设施条件建设。 目前, 全县10个乡镇农技站的条件建设已全面完成, 其中3个站达到了有办公室、有培训室、有检测室、有档案室、有咨询服务大厅的“五有”标准。 每个乡镇农技站外观统一设计, 办公环境得到全面改善, 每个站配备了全新的办公设备及下乡工具, 实现了基层农技人员办公有场所、 服务有手段、 下乡有工具, 充分激励了广大基层农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有利于稳定基层农业服务队伍。

1.3 完善服务模式

自2012年起, 每年投入中央资金100万元, 连续4年实施中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补助项目, 使龙门县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3.1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新机制, 加快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步伐在全县挑选了10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农技人员组建农技推广专家组, 遴选了50名农业技术指导员, 每名指导员指导10户科技示范户, 从水果、水稻、蔬菜、生猪等主导产业从业农户中遴选了500户种养大户作为农业科技示范户, 每户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10~20户农户, 全县共辐射带动了5 000~10 000户农户, 建立了“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业技术服务新模式和指导员包村联户工作新机制, 形成了上下一体的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网络, 有效地加快了全县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步伐。

1.3.2制定五项制度,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得到提升一是建立了农技人员聘用制度, 对50名农技人员实行聘用制, 由龙门县农业局择优三年一聘, 合同制管理。二是建立了农技推广责任制度, 明确了农技人员的公益性服务职能和责任, 农技人员实行“包村联户”责任制, 每个农技人员负责指导若干个行政村农业生产, 联络指导科技示范户, 并通过科技示范户将先进技术辐射到广大农户。三是建立了工作绩效考评制度。龙门县制定了《龙门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技术指导员年度考核办法》, 由农业局、乡镇政府和服务对象三方共同考核, 将农技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内容, 明确服务内容, 量化考核指标, 根据考核结果实行奖勤罚懒。四是建立了农技人员培训制度, 采取异地研修、专家授课、基地实训相结合的方式, 对农技人员开展了分层、分类、分批开展农业科技全方位的培训, 每年培训农技人员300余人 (次) 。五是建立了多元化农技推广制度, 积极支持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大力培育多元化推广体系, 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科技服务, 满足农民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服务需求。

1.3.3科技示范带动, 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得到普及通过专家遴选和评定, 龙门县围绕农业主导产业, 建立了蔬菜、柑橘、水稻、生猪等6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以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为载体, 积极开展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和应用。2012年以来, 全县科技示范基地共引进水稻新品种21个、蔬菜新品种35个、优质水果新品种2个、三元杂交猪品种2个, 推广农业新技术13项;全县主导产业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率达95%以上, 科技入户率和到位率均达95%以上, 带动全县科技示范户年均增收20%以上, 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15%以上。例如, 永汉镇慈菇种植户被列为科技示范户之前, 由于缺乏种植技术, 种植密度和施肥不合理, 亩产只有400~500kg;被列为科技示范户后, 由农技人员包村联户, 对其进行一对一的技术指导, 使慈姑亩产量提高到700~800kg, 亩增300kg, 还辐射带动了周边农户增产增收。

1.3.4 开办田间学校, 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解决以农民为中心, 以“田间”为课堂, 由农业技术指导员担任辅导员, 在田间地头开展新技术、新品种试验操作, 和农民面对面进行信息、技术交流, 鼓励和激发农民在生产中发现问题、 分析原因、解决问题, 将农业科技成果实实在在地送到农民手中。 这一创新模式受到了农民的广泛赞誉, 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积极学科学、用科学, 科学地进行田间管理, 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了解, 田间学校学员年均可增收12 000元, 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2 200元, 示范引领作用明显。

1.3.5 加强农业技术培训, 农民的种养技术水平得到提高近年来, 全县每年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到各乡镇、广大农村和田间地头, 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300场 (次) 以上, 接受咨询群众1.5万余人 (次) , 举办各类农业科技培训班100期以上, 培训农民6 000余人 (次) , 发放技术资料6万余份, 免费发放价值80余万元的放心农资。 同时, 利用手机短信等现代化手段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利用信息平台及时向广大科技示范户发送农业技术服务、天气预报、农产品市场动态等信息, 每年发送农业技术信息10 000余条。

2 存在问题

龙门县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具体工作中也发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 影响了农技推广体系的稳定和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

2.1 乡镇农技站人员“在编不在岗位”现象仍然存在

部分乡镇农技站原来由乡镇管理, 抽调农技人员参加镇政府其他工作的现象比较普遍, 要完全解决这些乡镇农技站“在编不在岗”的人员回归到农技岗位问题, 仍需要一个过渡期。

2.2 农技推广队伍素质比较低

2002年机构改革以后, 乡镇农技站划归乡镇管理, 而部分乡镇政府利用农技站的编制空缺, 招入一些非农业专业的人员, 加上一些骨干人才被抽调到其他工作岗位, 导致农技人才队伍不但得不到补充, 反而逐步被削弱。

2.3 全县农技人员总量偏少

龙门县农业人口23.84万人, 农村劳动力约9.2万人, 以种植业为例, 全县各乡镇在岗位上的农技人员只有50人, 平均每镇仅为5人, 全县平均每1 800个农村劳动力的农技推广人员所占人数还不够1人, 平均每个农技人员要负责5 800余亩耕地面积种植业的技术指导任务, 农技人员严重不足, 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现代建设的需要。

2.4 农技人员缺少推广经费

由于县财力比较困难, 未能将基层农技推广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 不能从根本上保证推广经费。 另外, 各乡镇农技站主管单位龙门县农业局和乡镇政府各部门都进行了车改并实行下乡补贴制度, 但是农技站人员却不纳入该范畴, 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农技人员的下乡积极性。

3 建议对策

面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为加快龙门县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不断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3.1 充分认识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农技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基础, 也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依靠力量, 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增强, 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更多优惠政策, 从2004年起,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1年“锁定”三农主题, 都把农技推广作为重要举措来抓。 因此, 县、乡各级党委、政府应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 切实采取有效措施, 贯彻执行好《农业法》、《农技推广法》等涉农法律, 支持农技推广工作,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3]。

3.2 完善机构设置

根据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承担的职能和任务, 建议农业部门与编办、人事和财政等部门协调, 科学测算并适当增加基层农技人员的编制, 确保有足够人员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明确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职能, 并切实予以加强。

3.3 加强农技人员管理

对各乡镇农技站的在编在岗情况进行全面清理, 根据清理情况进行分类处理, 对空编严重的要及时补充, 对不在岗的技术人员限期归位, 不能归位的要及时进行转岗。 同时加强对乡镇农技人员的管理、监督和业绩考核, 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竞争上岗制和目标责任制, 奖勤罚懒, 奖优罚劣, 激励农技人员专心致志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工作。

3.4 提升农技队伍整体素质

一是加强农技人员的学历继续教育, 鼓励农技人员积极参加函授、电大、农校等多种形式的学历再教育, 对参加本科、 研究生学习的农技干部给予报销50%的学费;二是通过公考招考, 择优录用涉农专业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工作, 逐步解决专业结构、文化层次等方面的问题;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技人员定期培训制度, 制定考核考试制度和职称激励机制[4], 将农技人员接受培训情况作为职称晋升和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是积极创造条件, 鼓励支持中青年农技人员承担农业科研项目, 参与课题研究, 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3]。

3.5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龙门县财政要把基层农技推广专项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 并做到逐年稳定增长;尽快完善基层农技人员的车改方案, 确保农技人员福利待遇不得低于同级公务员水平。 同时, 建立农技推广奖励基金, 对农业科研成果研究开发和适用技术普及推广等有贡献的给予奖励[2]。

摘要:文章介绍了广东省龙门县在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中取得的主要成效, 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今后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农技推广,存在问题,建议对策,广东龙门

参考文献

[1]吴英.龙门统计资料汇编[Z].龙门县:龙门县统计局, 2015.

[2]吴立峰, 李润霞, 杨漂, 等.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2) :368-369.

[3]王春明, 王立坤, 马君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21) :354.

修水县基层农技体系改革探析 篇8

会议对2012年项目启动落实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安排和布署,要求各位科技指导员能够把这次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到今年的工作中,有计划、按步骤地做好示范县项目各项工作。要以这次会议为新的起点,重点遴选好科技示范户,与示范户搞好面对面对接,且搞好技术指导对接,为全年工作圆满完成打下坚实基础。 (桦甸市农业局 鲁相臣 李姝 供稿)

集安市将全力创建特色精品乡镇

为了全力抓好创建精品乡镇工作,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集安市创建精品乡镇实施方案》,并于8月21日召开了全市推进新农村建设暨创建精品乡镇启动大会,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至2015年,利用二年半的时间,分三个阶段,包括基本达标阶段、全面建设阶段、提档升级阶段,将乡镇政府所在地打造成镇容镇貌整洁、生态环境优美、地方特色浓郁,能充分体现集安特点和亮点的精品乡镇。

和龙市特产管理总站组织阳光工程培训学员考察黑木耳种植先进基地

为进一步增强学员对国家阳光工程食用菌工专业培训的了解,提高黑木耳种植实用技能,8月7日,和龙市特产管理总站组织85名培训学员到和龙市发展规模最大、种植户最密集的头道镇长仁村,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在种植基地,学员们认真听取了种植大户由少到多的黑木耳种植发展过程,并与种植大户进行了交流学习。通过此次实地考察,不仅使学员们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经验,也大大提升了他们的种植热情,为和龙市阳光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和龙市特产管理总站 王丽华 供稿)

通化市着力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三率”水平

创新基层农技推广项目建设体系 篇9

创新基层农技推广项目建设体系 加快西部优势农业产业向纵深推进

内容提要: 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 要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以及“ 三农” 问题的解决, 关键是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 是推进科技进步和加速农业技术推广;而加速农技推广的关键, 是创新推广体制与机制。当前, 随着改革的深化,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普遍存在机构设置不当、人员素质不高、工作水平落后、运行机制不活等方面的问题, 使西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存在着严重的“ 线断、网破、人散”现象, 严重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吸收, 不利于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本文按照农技推广机构公益职能与经营服务分离的原则, 对新形势下创新农技推广事业做一些探索。

关检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制创新;发展思路;培训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施“科技兴农” 战略的重要载体, 尤其是面对我国西部农业成果转化速度慢、产业化程度低、科技对生产贡献不高的现状,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就显得更加迫切。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40% , 推广率只有20%;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份额已达 70% 以上。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高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使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增长的份额力争年提高 5% ~ 10% , 到2010 年, 科技贡献份额力争达到 50% 左右的全国平均水平。根据国家实施“科教兴农”、“可持续发展”及“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要求, 农业科技推广的重点和方向也必须进行相应调整。笔者认为,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不但不能削弱, 而要通过推广体系、体制的创新, 尽快建成适应杜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一、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是加速农技推广

(一)农技推广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桥梁。在我国, 大多数农业科技成果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实验室条件下研发出来的, 而其最终的使用者则是农民, 农技推广是实现两者对接的主要纽带。农技推广工作者通过试验、示范、展示、培训、信息发布、技物结合服务以及田间指导等方式, 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送入千家万户、田间地头, 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普及率和到位率, 使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产生巨大的效益。“九五” 期间国家安排以“农业部-九五.重点推广十大技术”为主体的适用农业技术近500 项, 由全国 1500 多个有关农业技术推广、科研, 教学单位牵头组织实施。据不完全统计, 新增总产值577106 亿元, 新增纯收益 181 1 64 亿元, 投资收益率达91112% , 显示了“科技兴农”的巨大威力。

(二)农技推广是农业科技的二次创新。现代农技推广工作不单纯是把某一单项技术送到农民手中, 而是要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按照系统的方法, 因地制宜地对有效的农业技术进行集成组装, 形成配套的技术体系, 并应用于农业生产体系之中。此外, 许多实验成果需要通过试

验、示范等推广过程, 得到进一步完善和熟化, 才能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可见, 现代农技推广是农业科技的延伸与二次创新。

二、当前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面临的新老问题

(一)现行的农技推广体系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农技推广机构是计划经济时期沿袭下来的体制, 推广项目均是由各级政府决定的(而不是由农民决定的), 从而为技术推广活动带来许多不确定性。技术的推广与否, 决定于政府财政是否有钱以及政府财政部门及相关财政预算编制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个人行为。前几年的行政体制改革, 使大部分县(市)农技推广机构人财物的管理权(简称“三权”), 由县(市)农业局下放到乡镇政府, 形成“上强下弱”、“上稳下散”状态;且各乡镇农技站专业结构不合理, 服务功能不全, 推广经费短缺, 职能发挥不力。与现代大农业发展严重不适应, 突出表现在: 一是推广理念不适应, 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推广思维定势, 说农业就是粮油生产, 说技术推广就是常规技术的普及, 推广活动热衷于在政府的组织下开展。农技推广与现行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接轨, 给推广计划的落实造成了难度, 往往是计划归计划, 落实归落实, 计划与落实“空对空”。二是职能发挥不适应, 在农业结构调整的今天, 农技推广的内容发生了改变, 农民不仅需要产中技术指导, 更需要产前的市场预测及产后的加工、销售、信息服务, 要求农技推广体系建立在更广阔的领域, 由单一模式向多个环节延伸。三是农技推广队伍综合素质不适应。

据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于2002 年的农技推广体系调查显示: 在国家正式编制人员中, 县乡两级种植业和畜牧业技术人员均占国家正式编制总人数的36% , 农机、经管分别占11% 和 13%。这一比例与目前的农业内部生产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农民生产急需的水产养殖、经作、园艺、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等专业, 其技术人员的比例均不超过 4%;此次调查的 363 个农技推广单位中, 28% 的人员没有中专及以上学历, 而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仅占10%;而且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一半左右, 非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技术推广工作的则高达15% , 其余 34% 从事经营创收工作(25%)与行政工作(约 7%)。在所调查的 1245 位农技人员中, 2002 年参加过各种讲座及进修过的人员(包括在职攻读中专、大专等人员)共有 398 位, 占调查人员总数的32%。新进大学生人数的减少及在职进修人数的比例过低, 导致了新一轮农技推广队伍知识断层及知识老化, 事实上, 许多农技人员现已无法有效地向农民推广最新的实用技术。四是推广方法不适应, 现行的推广方法是“技术示范+ 行政干预” , 农技推广和服务还沿袭着“ 一张嘴、一双手, 天晴下雨田边走” 的老方法, 农民接受具有被动性, 致使高新技术难以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二)农业法规落实不到位导致人才外流, 推广队伍不稳定, 严重影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1.1 队伍不稳, 人心不定。突出反映在农技推广经费无保障, 编制内的人员经费财政没有足额到位。不少贫困地区迫于经费压力, 把主要精力用在与农技推广工作无关的创收上, 其工作目标就是经营创收, 挣钱糊口。大多数农技人员只有围绕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经营, 获取薄利, 挣点工资;部分农技人员外出打工谋生, 致使技术流失严重。同时, 农技推广项目经费被行政主管部门挪用或截留的现象相当普遍, 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或者财政收入较为困难的地区更是如此, 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变成了完全的自收自支单位。1 设施落后, 信息不灵。长期以来, 在农村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业人员, 工作条件差, 生活条件艰苦, 工资待遇低, 普遍缺乏试验用地、仪器设备、培训场所等常规设施, 有的站仍然存在“吃饭无锅、住房无窝、办公无桌” 的现象。

3. 管理体系不顺, 政事不分。有些乡镇农技人员工资由乡镇发放, 工作不得不服从政府的安排,但政府在安排工作时, 往往不考虑农技工作业务的特点, 驻村、计划生育等工作安排给农技人员,使农技人员成了编外的行政干部。正如农民所说: 农技干部不农技, 跟着乡长收款去。

(三)基层政府科技兴农的意识有所淡薄。目前, 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人们对农业科技认识淡化了, 不把科技人员当财富而是当包袱, 认为“农民会种田, 不用农技管”。没有把农技推广体系对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与发展、转化科技成果的主导地位认识清楚,没有认识到科技推广在农业中发挥的作用。

三、坚持改革创新, 建立符合时代特征的农技推广体系

加速农技推广的关键, 是创新推广体制与机制。农技推广面对农民科技需求的多样性和农业科技服务市场的多元化, 在推广理念、职能定位、机构设置、运行机制、推广方法、人员素质等方面, 必须抓住机遇, 主动改革, 进行体制与机制创新。

(一)创新农技推广体制。一是发展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随着农业市场的全球化, 农业科技服务市场也逐步发展。通过改革, 稳定公益性服务;通过创新, 放活经济性服务;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 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 专业技术推广机构与科研单位、有关院校、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相结合、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综合性服务与专业性服务相结合, 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服务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网络。要根据“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原则, 进一步明确政府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和任务, 确保公益性职能的履行, 逐步退出经营性服务领域。二是构建基层农技推广创新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创新要按照“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的原则进行构建。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实行分类指导, 有条件的地方, 可根据经济特色、生态区域和产业结构等特点, 组建跨乡镇的农技推广区域站或区域性专业站。基层区域站或专业站应作为上级农技推广机构的派出单位, 主要承担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职能。这样有利于精简机构和人员, 又有利于使闲置的农技推广人员充实到第一线;

有利于用有限的财政支出, 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

(二)创新农技推广机制。一是改革内部管理制度。要打破“铁饭碗”, 实行全员聘用制, 主管部门要做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三定”工作(即定性、定编、定员), 实行资格准入制, 推行持证竞争上岗;建立推广成效评价和激励机制, 以工作实绩作为考核农技推广人员的主要依据, 细化考核内容,量化考核指标, 鼓励农技推广人员到一线, 到艰苦的地方去, 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二是改革推广运行机制。要尊重农民的自主权, 从市场的需求出发, 开展产前、产中, 产后全程服务。要从传统的“农技推广”转向“农业推广”或“农村推广”, 改变传统的“技术示范+ 行政干预” 相结合的“自上而下”的推广方法。

要树立“以人为本”、“自下而上”、“参与式” 的推广新理念。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机制, 使农技推广人员的收入与实际的工作成绩挂钩, 真正使农技推广人员的“责、权、利”相结合。鼓励科技人员大胆走向市场, 积极推进农业技术市场服务;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 领办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 参与农业开发。把自身利益与农民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效益共享, 风险共担, 不仅解决了工资问题, 而且也提升了农技推广水平。

(三)改革现有的农技推广模式。根据各地实际情况, 合理合并现有的农业局、畜牧局、农机局、水产局, 林业局等农口各站, 成立全新的农业局, 建立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加强技术引进、试验与示范工作。剥离非农技推广职能的人员, 推进/ 一人一村0 农技推广工程。鼓励党政机关干部从事农业开发, 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 并全面建立失业、养老、医疗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解决农技推广人员的后顾之忧。

(四)加大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力度。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骨干队伍, 确保公益性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针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新形式, 积极探索调整乡镇农技站分布与人员, 创办由县(市)农技推广中心统一管理的区域性特色产业技术推广站。按特色产业开发带, 分区设置区域性的蔬菜、畜牧、水果、中草药、山野菜等技术专业站, 形成集试验、示范、推广、培训、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网络。

(五)积极培育民间科技服务中介组织, 进一步健全民间技术推广体系。一是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协会、学会、研究会等科技服务组织, 网络专业大户、土专家、田秀才开展技术服务,形成以农民为主体, 技术为核心, 产业为依托, 科技为纽带, 基地为载体的科技服务队伍。二是民间技术推广体系, 特别是农民专业协会要按照“自愿结合、互惠互利”的原则, 按照“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运营、自我发展”的思路, 加以完善。采取培育典型、示范引路的方式, 逐步推开, 避免采取行政手段强行干预, 也不能一哄而上。

(六)创新培训机制。利用多种方式加强继续教育, 全面提升农技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政

治素质, 确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有为农民服务的态度和敬业精神;二是业务素质, 通过培训, 造就一批既有理论水平、又能解决农民生产中实际问题的高级农技推广专家;三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农民技术培训, 培养一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

温馨提示:

浙江托普仪器专业生产土壤(肥料)养分速测仪,土壤墒情速测仪,农药残留速测仪,病虫测报灯,病虫调查统计器,孢子捕捉仪等农业专用仪器,此项目仪器均为我公司自主研发生产,多项产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已获得软件著作权30多项,仪器均通过第三方检测,公司已通过ISO9001:2008质量体系认证。高知名度品牌及高端的资质配套为客户选择放心的产品和服务提供有力依据,为经销商投标成功提供有力的保障!

浙江托普仪器为您提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一站式服务!

大品牌可信赖、产品质量好、供货周期短、价格优惠。欢迎广大新老客户来电咨询合作!公司名称:浙江托普仪器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杭州市西湖科技园区西园八路11号

公司电话:0571-86056609 86059660 86823770 86054117 86055117

售后专线:400-672-1817

参考文献:

1.胡乔斯《改革农技推广体系, 推进农村小康建设》 十堰通讯, 2004(专刊)。胡泰龙、罗强等《对我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思考》 十堰通讯: 2004(专刊)。

3罗治平、王世龙等《关于农民组织化问题的探讨》 十堰通讯, 2004(专刊)。

4刘信《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现状与发展思路》 中国农网, 2002(9/ 17)。

修水县基层农技体系改革探析 篇10

为促进我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精神,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出资设立的公益性事业机构,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保障。现阶段新疆兵团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特定的时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新疆兵团农业科技进步,为新疆兵团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兵团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影响了新疆兵团农业新科技的推广。研究新疆兵团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并制定发展策略,对加速新疆兵团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新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

至2010年,新疆拥有区、地、县、乡四级农技推广机构共936个,其中包括县级的191个推广站和乡级的171个基层推广站,共有推广人员9621人,这些人员大多数来自各农业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基层农业推广站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有制定农业规划,宣传国家农业政策,提供农业技术指导等,基层的农技人员工作在第一线,对农村的情况了解最为及时和准确,在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我团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技推广体系自身建设得到了明显加强。通过制度建设和内部管理机制创新,农技推广工作效率明显提高;通过创新推广方式,自身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农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也调动起来了,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一)管理体制不顺,机制运行失灵

2002年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隶属关系由原来的县管或县乡双重管理改变为乡镇管理,主要受乡镇政府领导,乡镇随时会抽调农技人员从事其他中心工作,乡农技人员不能专一为农技推广工作,以致区乡两级农技推广工作出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往往是区级推广工作繁莺而紧张,而到了乡级却因乡镇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同,有时出现互相推诿,基层无人接应的尴尬局面。区乡工作上下关系有时严重脱节,尤其表现在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指与峥零距离’接触时,服务环节表现出严重的脱节或缺失。

(二)工作条件艰苦,经费严重不足

工作经费严重不足。部分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站除有门面开展农技咨询服务外,没有集中办公的场所,有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虽然有办公室,但办公条件差,缺乏工作经费、检测设备、电脑和交通工具等。由于县农业局作为其业务主管部门,自身财力差,负担重,无力给予经费支持,而一部分乡镇政府又没有将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列入了的数额也是微乎其微。乡镇财政不能保证农技站的业务经费,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乡镇农技站存在靠经营谋生存,轻公益性技术服务的现象,影响了农技推广的有效实施。(三)业务本末倒置,推广工作弱化

团部在管理过程中管理错位,政事不分,过多抽调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从事政府政务工作,造成服务功能弱化。据调查了解,我团连部农技站工作人员被抽调从事乡镇政府中心工作的现象极为普遍,有的乡镇还十分严重。有一半的连队农技人员平均每个月开展农技服务在10个工作日以内;有三成以上的乡镇农技人员对工作时间保障不满意或很不满意。

(四)培训工作滞后,素质有待提高

农技站划归乡镇政府管理后,乡镇农技人员普遍反映参加业务培训的机会明显少了,原业务主管部门与农技站已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业务部门想管也管不上,想管也无权管,造成业务主管部门与农技站的联系逐渐减少,对农技人员的业务培训相应减少,直接影响了他们业务素质的提高。

(五)农技推广与农业科研、教育系统严重脱节

对于农技推广部门而言,推广人员通常并不了解农业科研的进展情况,而对实际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往往又未能通过正规途径列入到科研计划之中。同时,农民的需求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难以反馈到科研开发部门,服务方式不适合农民的特点,也影响了农民对技术的吸纳效果。

(六)服务手段落后,基础设施条件差 以前由于经费困难等原因,基层农业服务站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培训条件落后、一些技术服务和农产品监测等仪器设施不健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手段没有在农业推广领域得到广泛而有效的应用,农业技术推广效果不是很理想。

(七)工作人员的奖惩机制不健全

目前工作机制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干与不干一个样,甚至不干最为好的不良现象。现实工作中由于缺乏奖勤罚懒的科学激励机制,挫伤了有些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丶目前全团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今年,全团经过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行,农技推广体系自身建设得到了明显加强。通过制度建设和内部管理机制创新,农技推广工作效率明显提高;通过创新推广方式,自身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农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也调动起来了,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县农发局虽然挤出办公经费,临时解决了从事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人员的交通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购置交通工具势在必行,若不能及时解决交通工具问题,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将造成农技推广工作的“短腿”现象。二是基层农技人员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现有农技人员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还不完全适应,特别是水果、蔬菜等专业技术人员尤为缺乏,同时培训工作也相对滞后。三是对基层农技人员的监督考核机制还要进一步完善。我县虽然已制定出台了农技推广责任制的实施意见,但还需要在工作目标和考核细化上下功夫。四是为稳定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提升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

四丶加强和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一)完善基层机构设置,明确职能,切实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要加大基层重点乡镇农技站建设的力度和加快跨乡镇Ⅸ域农技站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基层推广人员的用人制度,尽量能结合所涉及的专业选择性的用人。并且乡镇要有稳定的建制,专人专用,杜绝农技人员再过多的涉足其他乡镇事务。有条件地方要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结合本职工作开展技术的有偿服务、中介服务职能,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为农业产业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理顺基层推广机构管理机制,实现协调统一管理乡镇推广机构应由区级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对乡镇站所的建设,实现协调统一管理,尤其是对人、财、物等资源的管理更要加强。通过实际工作的检验和定期考核,淘汰不称职的农技推广人员,压缩超编人员比例。真正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履行农技推J“的中心任务,切实做至0“每件事有人十,每个人有事干”。

(三)加强对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在区乡两级农技推广工作队伍中人员配置、专业结构、知识结构都不尽合理,作为农技推广部门单位要定期举办培训会或给推广人员创造进修学习机会,来拓宽农技推广人员思路,了解国际、国内先进的各项农业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通过开展各种技术培训和进修来更新农技人员的知识结构,以便能适应新形势下工作的要求。

(四)建立和健全合理的奖惩制度,鼓励各类农技人员积极投身于农业现代化建’硬。制度建设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和协调管理的基本保障条件,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奖勤罚懒、保护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大财政投入,为农技推广提供资金保障 各级政府应把改善和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计划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分期分批投资建设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首先是要提高农技人员单位的待遇和地位。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农技推广条件,力争在最短时间使基层单位出勤有车辆、办公有场所、业务工作有必备的仪器,以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五)是积极培育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参与农业科技服务,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上一篇:愿景和领导力下一篇:房产公文处理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