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哲学易错知识点总结

2024-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考政治哲学易错知识点总结(精选10篇)

高考政治哲学易错知识点总结 篇1

经济学:

1、价格由购买力决定

2、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3、等价交换是指每次交换商品的价格都应与价值相一致

4、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

5、高新技术能够使用权单位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

6、国有资产等同于公有资产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混同

8、国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9、国家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干预经济

10、政府要减少对市场经济的干预

11、微观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宏观经济总是对立的

12、股票是一种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

1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降低失业率

14、国民收入与财政收入混同

15、税收可以由税务机关随意加以调整

16、国债可以无限制发行

17、消费决定生产

哲学部分

1、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2、意识能够对客观事物起促进作用。

3、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4、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5、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6、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7、要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实现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8、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9、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10、整体就是指由事物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

11、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12、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变化就是发展。

13、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造和消灭,是永恒不变的。

14、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15、只要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16、只要把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就能收到预想的效果。

17、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18、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目的。

19、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20、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1、事物的本质是稳定的东西,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也是稳定不变的。

22、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是现象的总和。

23、矛盾就是对立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24、主要矛盾就是急需解决矛盾。

25、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26、理性认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27、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就能对实践起重大的指导作用。

28、承认个人利益就是个人主义。

29、坚持集体主义就不能讲个人利益。

30、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31、人生的真正价值就是多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

32、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33、邓小平理论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34、认识的根本目的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

35、人生最重要的是对理想和事业的追求,没有金钱并不妨碍实现人生价值。

36、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37、外因推动事物的发展。

38、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

39、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40、量变是事物的变化,质变是事物的发展。

41、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

42、精神状态决定着人们办事情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

43、现象是个别的、多变的,本质是稳定的、永恒不变的。

44、人们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规律,办事情就能获得成功。

46、符合规律的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47、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48、要获得知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49、主观能动性决定办事的效果。

50、具体科学知识讲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51、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所以人的意识都是正确的。

52、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而矛盾是无差别的。

53、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是一切认识的起点和目的。

54、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55、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56、正确的思想意识才能反作用于事物

57、人的认识必须符合终极真理

58、解决主要矛盾是解决一切矛盾的前提

59、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60、事物的任何变化都是根本性质的变化

61、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靠

62、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63、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64、认识了事物的现象,就等于把握了事物的本质

65、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67、理性认识不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68、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69、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70、要实现社会价值最好先实现自我价值

71、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的最终目标

72、有些认识不需要通过实践即可获得

73、应对反倾销要加强行政干预

政治常识:

1、政府直接行使管理经济的职能

2、政府参与企业经营活动

3、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间接行使者

4、直接选举是我国选举制度的本质特征

5、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

6、权利与义务等同

7、党代会修改宪法

8、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有制定法律的权力

9、全国人大和其它国家机关是相互监督的关系

10、人民代表大会和其它国家机关都是由选民选举产生的

11、国务院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12、中共中央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机关,行使最高决定权

13、人民政协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14、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共同执政

15、财产多少是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主要标准

16、我国解决了各民族间发展晃平衡问题

17、经济发展是各民族平等和团结的充分条件

18、国家之间的关系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

19、处理国际问题要按联合国的决议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

高考政治哲学易错知识点总结 篇2

1.认为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价值总量一定增加

简析:要区分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生产率、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商品价值总量。社会劳动生产率(某部门、某行业)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小,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个别劳动生产率(某企业、某个人)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增加。

[例]假设某国2008年生产M商品10亿件,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0元,M商品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均为100亿元。如果2009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9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分别为

A.100亿元和110亿元

B.110亿元和110亿元

C.110亿元和121亿元

D.121亿元和121亿元

解析:由于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故2009年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M商品的价值总额不变,仍为100亿元。但由于2009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了10%,故2009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为:100亿元×(1+10%)=110亿元。M商品的价格总额为:10亿件×(1+10%)×(1+10%)×10元/件=121亿元。故答案为C。

2.认为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就是物价上涨

简析:通货膨胀通常是由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的,它必然引起物价的普遍上涨。但不能说物价上涨都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这主要是因为:①商品价格与其价值成正比,商品本身价值增大会引起价格上扬;②商品价格与货币价值成反比,货币自身价值变小时,商品价格也会上涨;③供求影响价格,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也会上涨;④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流通领域里的乱涨价等都会引起物价上涨。所以物价上涨并不一定就是通货膨胀。

[例]下列对通货膨胀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上涨现象②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③是由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的④通货膨胀时会出现企业利润降低、生产投资减少、失业增加等现象

A.①④B.②③

C.①③④D.③

解析:本题考查通货膨胀的相关知识。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故①说法不准确,不选;通货膨胀的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故②错误,不选;通货紧缩是指由国家纸币的发行量小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的物价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的一种经济现象,它与通货膨胀正好相反,④表述的是通货紧缩的影响,不选。因此,答案是D。

3.不能准确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

(1)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等同于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

简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是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按劳分配。

(2)把劳动收入等同于按劳分配的收入

简析:在我国现阶段,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既包括公有制经济中的按劳分配收入,还包括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劳动者的工资收入等;按劳分配仅指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收入,所以二者不能等同。

4.认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现阶段的生产关系决定的

简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巨大的反作用,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经济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5.认为在我国,国家的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简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例]2009年11月1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公布新一轮电价调整方案,宣布上调国内非居民销售电价,对上网电价做了有升有降的调整。同时要求各地研究对居民用电推行阶梯式电价改革方案,对居民用电分档定价,对基本电量保持较低的电价水平;用电越多,电价越高。实行阶梯式电价改革

①是国家在运用价格杠杆促进资源优化配置②符合公平负担的社会原则③表明价格变动对生产具有调节作用④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解析:实行阶梯式电价改革,既可以使低收入阶层支付较低的电价,保障其基本生活用电,又可以使收入较高的群体支付较高的电价,满足其高品质生活的要求,符合公平负担的社会原则,也有利于抑制不合理消费,故①②正确。实行阶梯式电价改革,针对的是居民用电及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而不是对生产的影响,故不选③;④错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答案是A。

6.不能区分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

简析: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强调通过经济政策和计划调整经济利益;法律手段强调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调节经济;行政手段是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调节经济。三种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例]2009年9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曝光了近期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伪造或假冒开办单位发布虚假药品信息、销售假药的15家违法网站,并将违法网站依法移送有关执法部门进行查处。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做法是

A.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B.运用行政手段整顿市场

C.引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

D.运用法律手段调控企业的生产

解析:从材料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曝光15家违法网站,并将违法网站移送有关执法部门查处体现的是行政手段的特点。答案为B。

7.认为企业以创新为根本目的

简析: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企业实现盈利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要把企业的目的和盈利的手段区分开来。

8.认为利润增加后经济效益肯定提高

简析:判断经济效益是否提高,关键看利润与成本的比例关系,如果利润增加快于成本增加,就表明经济效益提高;如果二者同比增加则经济效益不变;如果成本增加快于利润增加,则表明经济效益下降。

9.认为社会保障水平越高,越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简析: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能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促进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但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会造成政府负担过重,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当然,社会保障水平过低会损害劳动者的积极性,也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因此,我国的社会保障,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考虑国家、企业、个人的承受能力,本着兼顾发展生产与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原则进行。

10.不能准确理解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

简析:生产与消费是辩证统一的,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能影响生产的发展,对生产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不能起决定作用。

[例]手机的使用越来越普及,人们对手机的功能和通信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使得3G(第三代移动通信)应运而生。随着3G时代的到来,一个由设备生产、终端制造、信息服务构成的庞大产业链正在壮大。这表明

A.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决定作用

B.消费量的增加带来产品质量的提高

C.消费热点的出现能带动相关产业的成长

D.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解析:“人们对手机的功能和通信服务的要求”属于消费范畴,“3G(第三代移动通信)应运而生”属于生产范畴,这正说明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A错误。随着3G时代的到来,一个由设备生产、终端制造等构成的庞大产业链正在壮大,这说明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成长,C正确。产品质量的提高不是消费量增加的必然结果,B错误。生产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D错误。故答案为C。

11.对汇率变化、货币升值、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理解不透彻

简析:(1)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一定数量的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则说明外汇升值(与此对应是人民币贬值),即外汇汇率升高。

(2)对货币升值的影响要具体分析。货币升值是一把“双刃剑”,对一个国家来说有利也有弊。

利:一个国家的货币升值后,等量的该国货币与以前相比能换取更多的他国货币,买到更多他国的商品。同时,该国货币的信誉及该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也将随之提高。

弊:①货币升值后,该国出口商品价格随之提高,进口商品价格相应降低,这会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对国际收支产生不利影响。②货币升值,会使该国的对外贸易环境恶化,造成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国内矛盾加剧。③一国货币的升值,会使该国的外汇储备或从外国调回的资金,折成的该国货币也相应减少。

(3)目前我国已正式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这是人民币国际化征程跨出的坚实一步。人民币直接用于国际交易,标志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有利于更好地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协作,也有利于规避单纯用美元结算所带来的汇率风险。但人民币要真正成为国际货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例]小张按1美元兑换8元人民币的汇率换得1000美元,两年后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下跌了20%。小张又将1000美元换回人民币。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小张

A.损失了人民币1600元

B.减少了人民币损失1600元

C.损失了美元160元

D.减少了美元损失160元

解析:根据“小张按1美元兑换8元人民币的汇率换得1000美元”,可以推算他拥有1000×8=8000元人民币。而根据“两年后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下跌了20%”,又不难得出现在1000美元可兑换的人民币为1000×8×(1-20%)=6400元人民币。因此,同两年前相比,小张损失了8000-6400=1600元人民币。故答案为A。

第二部分哲学常识

1.对意识的形式、来源、反作用等认识有误

(1)认为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简析: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其内容是客观的,但这种反映具有能动性,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2)认为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人创造出来的;认为人们对同一对象所产生的正确意识是相同的

简析:任何意识都根源于物质,其内容归根到底都来自于客观事物。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认识角度、知识构成等差异决定了人们对同一对象所产生的正确意识不尽相同。

[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经典名著“速读本”走俏市场,被称为“速读时代”的21世纪,我们还需不需要原著读本?对于“速读本”,市民众说纷纭。有人认为“速读本”是对经典名著的“断章取义”;有人认为“速读本”对推广国学文化有积极作用,能将读者重新拉回到名著身边。这说明

A.意识的不同主体之间具有主观差别性

B.意识的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主观差别性

C.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主体会有一致的反映

D.意识的主观性表现为对客观对象的歪曲反映

解析:从意识的主观差别来看,意识的主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别性,二是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别性。前者主要是指对于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不同的主体会有不同的反映,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题干说的正是不同主体之间意识的主观差别性,因此只有A是正确的。

(3)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

简析:任何意识都根源于物质,其内容归根到底来自于客观事物,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正确的意识与错误的意识的差别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做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否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正确的意识能如实反映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则歪曲反映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阻碍作用。

[例]“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通过长期观测和研究提出来的。在此基础上哥白尼通过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提出了“日心说”,推翻了托勒密的结论。这一著名的科学史实证明

A.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

B.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来源于主观世界

C.正确的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错误的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

D.正确的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错误的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

解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无论意识是否正确,其内容都源于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答案是A。

(4)认为意识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简析: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它总是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工具或物质条件来发挥它的反作用。意识的反作用必须通过实践来体现,即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的途径是实践。

(5)认为意识促进事物发展或意识指导实践

简析:意识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不能简单地说意识促进事物发展或意识指导实践。

[例]被誉为“股神”的巴菲特有句投资名言:我与其他人不同,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在别人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以下哲学道理最能体现巴菲特这一观点的是

A.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选择性、预见性

C.意识对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意识的选择性与预见性,而不是计划性,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与生理活动无关,故排除C项。D项观点错误,只有正确的意识才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故正确答案是B。

2.认为物质和意识相互制约或相互依赖

简析: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也不能认为物质和意识相互制约或相互依赖。物质是基础、前提,是第一性的,意识受物质制约。

[例]“去国怀乡几十秋,辛酸苦辣涌心头。盛典扬我中华志,信心如磐振神州。”在电视里观看了国庆盛典后,一位老华侨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立刻在网上发帖,表达内心的感慨和自豪之情。日益增强的中国信心

①来自日益强大的国力和民族凝聚力,体现物质决定意识②是推动我国发展的巨大动力,体现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③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坚力量,体现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④能创造新的中国奇迹,体现主观能动性对客观规律的制约作用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③错误,物质与意识不是相互依赖的,物质是不依赖意识的;④错误,应是客观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故①②正确,答案为A。

3.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1)认为人们能够按自己的需要创造自然物或改造规律

简析:自然物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只能根据它的属性对它进行利用和改造。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只能创造条件利用规律,而不能创造或改造规律。

[例]2009年4月,甲型H1N1流感开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扩散。我国借助国际力量组织攻关,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甲型H1N1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这表明

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规律

D.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

解析:我国借助国际力量的帮助成功研制出甲型H1N1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说明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故A项正确。B项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造或消灭,故C项错误。意识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意识才会促进事物的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为A。

(2)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受客观存在的制约,或者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突破规律的制约

简析: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

(3)认为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简析:实现人生价值,既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又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脱离客观条件,只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难以实现人生价值的。

4.认为承认矛盾的客观性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简析:承认矛盾的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只有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出正确解决某一特殊矛盾的特殊方法,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例]2009年12月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这表明

①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③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和自觉选择性④承认矛盾的客观性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解析:“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体现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体现了意识活动的计划性和自觉选择性,故①③正确。②错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④错误,承认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答案是C。

5.不能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简析: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讲的都是矛盾不平衡问题,都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现。但二者在应用时侧重点不同:主次矛盾针对的是一个复杂事物,做工作时需要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针对的是一个事物,看问题时需要分清主次方面,把握事物的性质和主流。

[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在哲学上体现了

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C.主次矛盾关系

D.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

解析: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相适应,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党内存在的问题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故答案为D。

6.将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条件混为一谈

简析:事物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而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但它不起决定作用。内因与外因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例]2009年9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新疆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白皮书指出,新疆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在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长期支持帮助下实现的。材料表明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B.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内因是第一性的,外因是第二性的,内因决定外因

D.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解析:新疆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是新疆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内因,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的长期支持帮助是外因,答案为D。A错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B不符合题意;C错误,内外因都是客观存在的,不能说外因是第二性的、内因决定外因。

7.认为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简析: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但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不能说有了量变就一定会有质变,也不能说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例]2009年10月30日,我国首批28家创业板企业集中挂牌上市。我国创业板市场从最初酝酿到正式推出历经十年,是充分借鉴国际经验教训,结合我国经济和市场环境,经过反复的论证而最终推出的。材料说明

①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要不断抓住时机促成飞跃③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④一个正确的认识都是通过多次亲身实践得出的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解析:借鉴国际经验教训,结合我国经济和市场环境,体现了①,经过反复的论证体现了③。②错误,必须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④错误,一个正确的认识可以通过直接经验获得也可以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答案是C。

8.将认识的根本任务与目的混为一谈

简析: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认识的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例]进入19世纪以来,人类陆续发明了电报、电话等,长距离的信息交换成为可能。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越来越迫切需要寻找到一种高速、便捷,同时还要兼具制造成本低廉、信号损失很小的长距离信息传递介质。1966年,高锟发表“光通讯”基础理论圆满解决了这一问题。这表明

①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②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③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越来越具有创造性④认识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解析:①②③符合题意当选;④错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实践。答案是C。

9.不能正确把握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现象、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1)认为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简析: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只有对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2)认为感性认识就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就是事物的本质

简析:①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事物的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存在的,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属于认识范畴,是主观的。③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0.认为社会存在不变,社会意识就永远不变

简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可能超前于社会存在,也可能落后于社会存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也会发生或早或迟、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

[例]“物联网”已成为新一代炙手可热的IT技术概念。所谓“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水温的要求等等,这是国际电信联盟2005年的一份报告描绘的“物联网”时代的图景。“物联网”的逐步实现,将使城市生活的模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说明

A.联系引起变化,变化就是发展

B.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C.人们能突破规律的制约,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D.社会存在的发展推动社会意识的同步发展

解析:“物联网”作为一个新事物将会使城市生活发生革命性的变化,B正确。A错误,只有前进的、上升的变化才构成发展;C错误,客观规律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D错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可能超前或落后于社会存在。答案是B。

11.不能区分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简析: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有: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改造自然突出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改造社会突出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能使人类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12.认为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现实是理想未来的发展方向

简析: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源于现实,产生于现实的需要。理想又高于现实,是现实未来的发展方向,今天的理想可以转化为明天的现实。

13.认为科学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简析: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但不能起决定作用。

[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因为

①贯彻中央精神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②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作用③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推动作用④科学理论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属于正确的意识和科学理论,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及实践都有推动作用,故②③正确。当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发展经济,①不当选;科学理论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而不能起决定作用,④不当选。答案为C。

14.认为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知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简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我们必须尊重实践。但是由于人的生命和实践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亲身实践。认识的来源是实践,是唯一的,但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条: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要注意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获得知识的途径。

[例]1966年,高锟教授发表了利用极高纯度的玻璃作为媒介传送光波,作为通讯之用的基础理论。为寻找那种“没有杂质的玻璃”,他去了许多玻璃工厂,跟人们讨论玻璃的制法。后来,他发明了石英玻璃,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根光导纤维,使科学界大为震惊。这说明

①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突破规律的制约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③进行创新性思维要有合理的、科学的想象④人们要获得知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A.②③④B.②③

C.①③D.①②④

解析:①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不能突破规律的制约。④不准确,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直接经验,一条是间接经验。但不管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最终都来源于实践。②③正确,答案为B。

第三部分政治常识

1.不能准确区分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简析:经济职能侧重于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好对经济组织的协调、综合服务、宏观调控的作用。如国家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政策,进行西部大开发,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扩大内需,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等。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侧重为公众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如大型体育设施的建设,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事业的建设等。

2.不能准确区分人大的四个权力

简析:①对于法律的立、改、废的决定体现的是立法权,不是决定权。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②对国家机关干部进行任免的决定体现的是任免权。③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国家和社会或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除立法、任免和监督以外的重大事项)的权力是决定权。④监督权主要是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及“一府两院”工作的权力。人大具有法律监督职能,但不是法律监督机关,法律监督机关是检察院。

3.不能准确区分不同行为主体的地位及职权范围

(1)认为人民政协积极履行国家职能

简析:国家职能必须由国家机构来履行。不属于国家机构的不能履行国家职能,如村委会、政协、中国共产党等,其活动都不能称为在履行国家职能。

(2)认为各级人大都有国家立法权

简析: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才能行使国家立法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3)认为公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或党员干部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简析:人民通过人民代表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例]近日,某市发布了《关于开展文件清理工作的通知》,对全市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解决政策法规不符合或不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问题。该市尝试“开门”清理的方式,邀请包括普通市民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本次“红头文件”的清理工作。这一做法

①表明该市具有制定国家法律的权利②有利于提高立法效率和质量③说明人民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④有利于法律的完善

A.②③④B.①②

C.①②③D.②④

解析:我国的国家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该市不具有制定国家法律的权力,①不当选;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但人民不直接行使国家权力,而是由人民选举代表代表人民行使,③不当选。故答案是D。

[例]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党的十七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党务工作者、基层党员和从事党建工作研究的专家学者也被邀请列席会议,成为会议的亮点之一。基层党代表和专家学者列席全会

①是党扩大党内民主和进行民主决策的表现②是党保障广大党员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的表现③有利于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发挥党员主体作用④有利于集中全党智慧,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②错误,党员行使的不是国家权力,也不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①③④正确,答案为D。

(4)认为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共同执政

简析: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它们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组织上是相互独立的,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

(5)认为安理会是联合国的最高权力机构,或安理会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

简析:联合国安理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但它不是联合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因为联合国是一个国际组织,不是一个主权国家。联合国设有六个主要机构: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这六大机构具有各自的职权。联合国专门机构是指根据特别协定同联合国建立固定关系,或根据联合国决定成立的负责特定领域事务的国际组织。这些国际组织无论在组织上还是在活动上都是独立的,它们不是联合国的附属机构。如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

[例]2009年9月24日,安理会核不扩散与核裁军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这是安理会历史上首次专门就核不扩散与核裁军问题举行峰会。会议一致通过决议,寻求为全人类建设一个更加安全的无核武器世界创造条件。这表明

A.安理会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

B.联合国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C.安理会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D.安理会是协调各国活动的中心

解析:本题考查联合国安理会的有关知识。安理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D错误,C正确。安理会是联合国的主要机构不是专门机构,A不当选。B观点不合题意,不当选。答案是C。

4.认为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简析:我国公民与国家之间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国家和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具体利益可能存在矛盾。

[例]目前,中国政府已成功研制出甲型H1N1流感疫苗,并按照知情同意、自愿、免费原则,作为公共产品免费向社会提供。这表明

①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②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③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是非常必要的④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A.②③④B.①②

C.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流感疫苗作为公共产品免费向社会提供,体现了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体现了我国政府的职责,故②③正确。题中材料说的是政府,没有涉及党,故不选①;④观点错误,在我国,公民与国家之间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公民与国家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而不是完全一致的。答案为C。

5.认为权利和义务都是不能放弃的

简析:依法尽义务是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公民所享有的权利,有的是可以放弃的,如选举的权利,财产的继承权等。

6.认为每个公民在法律上都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

简析:在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强调了公民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但不等于说每个公民在法律上都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未满18周岁的公民就没有。

7.认为民主集中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简析:民主集中制既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也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这是因为

A.民主集中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中国共产党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C.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D.国家机构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解析:A错误,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B、D与题干无关。答案为C。

8.不能区分根本政治制度与基本政治制度

简析: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的、重要的政治制度。

9.认为政府实施政治领导,或中国共产党履行国家职能

简析: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对国家进行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国家职能是由国家机构行使的,中国共产党不属于国家机构,不履行国家职能。

[例]2009年8月18日,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发布了《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正式启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工作。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基本药物足量供应和合理使用,有利于保障群众基本用药权益,促进“以药补医”机制的转变,也有利于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企业资源优化整合。材料表明我国

①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②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③政府履行了公共服务职能④政府对国家实施政治领导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国家机构的一般知识。在我国,对国家实施政治领导的是中国共产党不是政府,排除观点④,答案为A。

10.对民族矛盾、民族平等原则的理解有误

(1)认为我国已不存在民族矛盾

简析: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我国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从而铲除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经由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转变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但是由于各民族在风俗习惯、经济发展等方面客观上还存在着差异,国际上各种反华势力和国内的民族分裂分子还会勾结起来,制造民族矛盾,破坏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的民族矛盾依然存在。

(2)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特殊照顾政策违背了民族平等原则

简析:由于各民族存在事实上的差异,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特殊照顾政策,有利于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这正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

11.认为我国宗教的本质已经发生了改变

简析:在我国,随着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消灭,宗教存在和发展的阶级根源已经基本消失。我国宗教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宗教已经成为教徒独立自主自办的事业,宗教组织已成为联系各自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广大信教群众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但是,宗教在本质上依然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

[例]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信教群众众多。各宗教之间,各宗教团体之间,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之间,互相尊重,和睦相处。这是因为

A.我国贯彻执行正确的宗教政策

B.宗教已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C.我国的宗教已经从本质上得到改变

D.宗教问题往往同民族问题连在一起

解析:注意题干考查的是原因。B错在社会主义,应为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宗教的本质没有改变,C错;D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答案是A。

12.认为恐怖主义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简析: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恐怖主义严重危害世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但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13.认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简析: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14.认为国家间交往是为了追求共同的利益

简析: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是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依据,国家间交往是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相悖则是引起国家间摩擦、冲突的根源。

[例]2009年11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会谈后发表《中美联合声明》。声明强调,中美在事关全球稳定与繁荣的众多重大问题上,拥有更加广泛的合作基础,肩负更加重要的共同责任。两国应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为促进世界和平、安全、繁荣而努力。材料表明

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②中美合作造福两国和世界人民③国家间交往是为了追求共同的利益④在应对国际重大问题上,中美应尽相同的义务

A.①③④B.①④

C.①②③D.①②

解析:中美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不仅符合两国利益,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安全和繁荣,故①②正确。③错误,国家间交往是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④不准确,在应对国际重大问题上,中美应当切实履行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而不是相同的义务。答案为D。

15.认为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导力量,或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领导作用

简析: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需要各国人民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重要、积极)力量,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例]2009年12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发言时明确表态: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这

①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本国和人类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②表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③表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领导作用④体现了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积极履行国际义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聚焦高考化学易错知识点(一) 篇3

易错点1:联系STS(科学、技术、社会)知识模块

错因分析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能复述再现常识性的数据和知识.

(1)酶具有很强的催化作用,胃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的水解,348 K时活性更强(×)

348K转化摄氏温度75℃催化活性降低.

(2)丙烷比丁烷更易液化(×)

易液化是指沸点高,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越高.

(3)合成纤维、人造纤维及碳纤维都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碳纤维跟石墨很相近,是由一层层以六角型排列的碳原子所构成,碳纤维也能导电.

(4)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贡献,是发现了准晶体,化学式为Al63Cu24Fe13的准晶体不可与稀硝酸发生反应(×)

Al63Cu24Fe13的准晶体所含元素都能与稀硝酸反应.

(5)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贡献,是开发多尺度复杂化学系统模型,催生了现代化学研究手段的一次新飞跃.属于现代化学对物质结构研究的手段还有X射线、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

X射线用于晶体与非晶体结构的判断,红外光谱用于获得化学键或官能团信息,质谱法用于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核磁共振氢谱用于氢原子种类的判断.

(6)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接近于2.5×10-6m的颗粒物,这些细颗粒物分散在空气中形成混合物属于胶体(×)

含2.5pm颗粒物的空气不能形成胶体,它在空气中混合形成的是浊液,通常把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

易错点2:基本概念模块

1.物质的组成和分类模块

错因分析分类标准含糊,概念部分文字相似产生混淆.

(1)淀粉、纤维素和油脂都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104~106,单糖、二糖、氨基酸、油脂的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以下属低分子有机物.

(2)直径介于1nm~100nm之间的微粒称为胶体(×)

如果直径介于1nm~100nm之间的微粒没有形成分散系,不是胶体.

常见的混合物:漂白粉、铝热剂、水玻璃、氨水、氯水、王水、爆鸣气、水煤气、石油气、裂解气、焦炉气、福尔马林,没有纯净的NO2存在,因存在平衡:2NO2N2O4.纯净物概念是指同种物质组成的,因同素异形现象,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混合物;因同分异构现象,分子式相同的物质,可能是混合物;从性质看纯净物具有固定熔沸点的物质,逆命题也成立.

(3)焰色反应、显色反应、颜色反应都是化学反应(×)

焰色反应是物理变化,类似的还有分馏、电泳、盐析、萃取,而干馏、电解、电镀、氧化、钝化、裂化、裂解、炭化、皂化、硫化、氢化(硬化)、酯化、变性是化学变化.

(4)乙二酸乙二酯、乙二酸二乙酯、二乙酸乙二酯属同分异构体(×)

三物质的碳原子数分别为4、6、6,故不可能为同分异构体.同位素、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类物质、同一物质,宜对同类概念“异”的挖掘.

(5)金属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从组成上定义的,碱性氧化物从性质上定义的,Al2O3是两性氧化物,Mn2O7是酸性氧化物.类似的还有难溶电解质与强电解质,酸的强弱、酸性的强弱、酸的浓度、pH,列表对比清晰明了.

2.常用物理量模块

错因分析确定结构微粒方法不当,或未察觉隐含微粒.漠视气体摩尔体积和气体定律使用的条件.

(1)12 g石墨烯(单层石墨)中含有六元环的个数0.5NA(√)

石墨烯中每个碳三个六元环共用,平均每个六元环拥有2个碳原子,12 g石墨烯中含有六元环的个数为12 g/12g·mol-1×2NA=0.5NA.晶体结构要用分摊法确定晶胞,气态团簇分子,即是一个大分子,不能用分摊法计算.

(2)可逆反应

①X(g)+2Y(g)2Z(g)

②2M(g)N(g)+P(g)

分别在密闭容器的两个反应室中进行, 反应室之间有无摩擦、可滑动的密封隔板.反应开始和达到平衡状态时有关物理量的变化如图1,达平衡时体系的压强与反应开始时体系的压强之比为14∶15(×)

图1

错解②反应前后气体化学计量数不变,压强的变化是反应①引起的.

根据

p1p2=

n1n2,

p后p前=

2.83=

1415.

错因在于此条气体定律成立条件是体积不变,左右两侧体积变化了.

正确解法隔板不动,左右两侧压强相等,

V左V右

=n左n右

2.82.2=

n左2 moln左=

2811,

整体的体积不变,

p后p前=

2+28113+2=1011.

(3)0.5 mol/L Na2CO3溶液中含有的CO2-3数目小于0.5 NA(×)

Na2CO3溶液的CO2-3水解离子浓度降低,但不知溶液的体积,无法计算确定离子数目是大于还是小于0.5 NA.

3.分散系模块

nlc202309020410

错因分析胶体胶粒不分,主观认为胶体只有氢氧化铁胶体,并将其性质应用到所有胶体,如电泳现象扩展到淀粉有机高分子溶于水形成的胶体,它的胶体粒子不带电荷.溶液中溶质若是非电解质,除了水的电离,不会有带电粒子.

(1)在含硅原子数为0.0010NA的硅酸胶体中,胶体粒子为0.0010 mol(×)

胶体中分散质有两种,一种是高分子微粒,一个分子就能达到1 nm~1001 nm,另一种胶体粒子是微粒的集合体,几十或几百个硅酸分子形成一个胶粒,其数目小于0.0010 mol.

(2)向硅酸钠溶液中滴入稀盐酸得到胶体: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离子方程式2H++SiO2-3H2SiO3(胶体) (√)

胶体制备实验,将Na2SiO3饱和溶液按1∶2或1∶3的体积比用水稀释,滴入酚酞,边逐滴加入稀盐酸边振荡至红色接近消失,化学方程式必须对硅酸标注胶体.水解法制备氢氧化铁胶体至红褐色,停止加热,防止胶体聚沉FeCl3+3H2O(沸水)△Fe(OH)3(胶体)+3HCl.

易错点3基本理论模块

1.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错因分析质量数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概念不同,在计算物质的量时可以用质量数近似替代摩尔质量.质子数和电子数只有在净电荷为零才相等.核外电子排布中核外电子数、内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利用它们之间的倍数、分数、和差关系推断易错.理解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标准出现偏差.元素周期律在应用时共性与递变性不能兼顾.位构性推断时特性知识积累不足.

(1)已知A2-核内有x个中子,A原子的质量数为m,则n g A2-所含电子的物质的量是n(m-x+2)mmol(√)

质子数=质量数-中子数=m-x,阴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离子电荷数,核外电子数=m-x+2.

(2)已知第三周期元素M,其原子最外层达到饱和时所需的电子数小于次外层与最内层电子数之差,且等于最内层电子数的正整数倍,M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都是强酸(×)

第三周期元素第一层有2个电子,第二层有8个电子,最内层电子数的正整数倍分别为4、6,原子最外层达到饱和所需的电子数分别为4和2小于6,M可能是S,也可能是Si.

(3)Na2S溶液的pH大于NaCl溶液的pH说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强(×)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来判断:酸性越强,非金属越强(除氟元素之外).Na2SO4溶液的pH,小于Na2CO3溶液的pH,非金属性:S>C.

(4) Tl是某超导材料的组成元素之一, Tl3++2AgTl++2Ag+.推知Tl+的最外层有1个电子,Tl3+的氧化性比Al3+弱(×)

铊是第ⅢA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是3个,根据方程式可知Tl3+的氧化性强于Ag+,所以Tl3+的氧化性比Al3+强.(转下期)

(收稿日期: 2014-03-15)

高考政治通用易错点总结 篇4

易错分析: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一种劳动产品虽然用于交换,但如果不再具有使用价值,也就不再有价值,那么它就不再是商品。比如有毒的产品、假冒伪劣产品不是商品。

易错点2:跟着价格走就是自觉遵循和运用价值规律

易错分析:

价值规律发生作用与自觉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不完全是一回事。价值规律是客观的,其作用也是自发的。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价值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因而,自觉遵循和运用价值规律,不是被动地跟着价格走,盲目地扩大或缩小生产规模,而应该根据价格信号综合各方面信息,从长远和动态中把握价格和供求的变动趋势,进行正确的决策。

易错点3: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纸币是劳动产品,用于交换,因而是商品,有价值

易错分析:

(1)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2)纸币是劳动产品这一点毫无疑问,但纸币“用于交换”与一般商品的“用于交换”不是一回事。商品本身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商品“用于交换”是指一方通过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或价值)而获得另一方商品的价值(或使用价值)。纸币“用于交换”,人们的目的不获得纸币的价值即生产纸币所耗费的劳动或纸币的使用价值,而是用它代替金属货币来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正因为如此,纸币才需要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纸币不是商品,其本质只是价值符号,它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的职能。

易错点4:凡物价上涨就意味着通货膨胀,凡物价下跌就意味着通货紧缩

易错分析:

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的关系:通货膨胀伴随着物价上涨,但物价上涨不等于就是通货膨胀。只有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才是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与物价下跌的关系:通货紧缩伴随着物价下跌,但物价下跌不等于就是通货紧缩。只有全面、持续的物价下跌,才是通货紧缩。

易错点5:通货紧缩,物价下跌,对消费者而言,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好

易错分析:

(1)通货紧缩,物价下跌,企业和商家为扩大销售也会相应降价,给消费者直接带来一定的价格实惠。

(2)通货紧缩影响企业产品销售和利润增长,增加企业的经营困难,严重的通货紧缩更会影响投资信心和消费心理,导致恶性价格竞争以及经济衰退,从根本上不利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3)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秩序,都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都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易错点6:等价交换是指每次商品的交换是等价的

易错分析:

等价交换原则是在动态中通过价格波动实现的,从单个交换过程中看,价格时涨时落,但从一段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价格总的来说仍然与价值相等。等价交换只存在于商品多次交换的平均数中.

易错点7:提高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居民收入

易错分析:

发展生产,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是提高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就消费与生产的关系而言,是生产决定消费,因为人类消费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务都靠生产创造出来。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

易错点8: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会限制消费,与当前扩大内需的形势要求不一致

易错分析:

(1)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作为一种精神和传统美德,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消费方式,不管处于何种消费层次,这种精神都不能丢掉。

(2)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是要求人们根据实际需要和收入水平进行合理消费,不盲目攀比、铺张浪费。因而,它反对的是高消费、超前消费和铺张浪费,而不是要抑制人们的合理消费需求,限制人们的正常消费,符合适度消费原则。

(3)不能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看成是永远只能过苦日子,有钱也不去消费。否则,就会抑制消费,阻碍生产的发展。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4)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从根本上符合我国的国情,与当前扩大内需的经济形势不矛盾。

易错点9:企业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能营利和取胜

易错分析:

公司经营成功,需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公司要依靠技术创新、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包括价格、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品牌效应等);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兼并。企业经营成功往往是上述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单单提高劳动生产率,无法保证企业营利。

易错点10:个人储蓄都能为经济建设积累资金,居民储蓄越多越好

易错分析:

(1)适量的存款储蓄,可以为国家建设筹集资金,支持现代化建设;有利于调节货币流通,稳定币值,维护宏观经济稳定;有利于居民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因而,适量的存款储蓄利国利民。

(2)存款储蓄并非越多越好。过量的存款储蓄,不仅不利于居民消费的扩大,也会加大银行的运行风险。

高考政治哲学易错知识点总结 篇5

1、哲学是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离开具体科学,哲学就会“干涸”和“枯萎”。

3、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4、哲学基本问题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提供依据。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区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5、该观点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庸俗化,其根本区别在于根本观点的不同。

6、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也是哲学的一个对子,另一个对子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7、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区别在于它的三个特征。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

辩证法的历史观的统一;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9、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客观的,意识的反映形式却是主观的。

10、物质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本题的观点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11、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人们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但是人们可以发挥主观

能动性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造福人类。

1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人们可以认识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

13、物质决定意识,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不能说客观符合主观。

14、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大脑不等于人脑。

15、人脑对事物的反映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不仅能反映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不仅能反映当前对象,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16、意识能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的作用是间接地,不是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17、客观规律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客观规律。

18、规律具有客观性,不能被创造和消灭,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为人类造福。

19、认识的唯一来源是实践,要将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区别开来。20、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说明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但是真理还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所

以真理不是永恒的。

22、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但是单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23、联系具有普遍性,但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因为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4、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25、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

能之和。

26、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但是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27、量变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事物的质变。

28、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到质变并不代表事物发展的终结,质变又会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

上开始新的量变。

29、哲学上的矛盾概念是对立统一,既有对立性又有统一性。因此要把哲学中的矛盾概念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

区别开来。

30、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31、含义不同、外延不同、方法论要求不同。主次矛盾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

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32、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把

辩证否定的实质与辩证否定的要求混为一谈是错误的。

33、社会发展总趋势是前进行的上升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因此社会发展趋势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

34、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基本矛盾是生产

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35、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

36、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的范围广泛,人民群众是个历史范畴。

37、人生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体。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38、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反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人们实践,促进社会发展,错误的价值观

则阻碍社会发展。

39、人们对事物的客观状况及其本质属性、发展规律作出判断仅仅是事实判断,而价值判断需要在此基础上进

一步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40、正确的价值判断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41、个人利益是指个人生活、工作和发展的物质文化需要。它与个人主义根本不同。个人主义是一种一切以个

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愿望而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的思想体系。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的正当利益,反对个人主义。

高考英语易错知识点 篇6

【典例】

I would appreciate _____ if you could come and help me with my work.

A. that B. it C. this D. one

【错因分析】

很多考生认为this或that可以指代上文或下文所出现的内容,于是误选A或C。其实,用于指代后面整个句子的内容且作形式宾语时,只能用it,故答案选B。

名词的格的误用

【典例】

— Look! This is _______.

— Very beautiful. When did she take it?

A. my mother’s picture

B. my mother in the picture

C. a picture of my mother

D. a picture of my mother’s

【错因分析】

高考地理必考易错知识点 篇7

风化作用——是指在流水、风、温差、生物等的作用下,岩石崩解破碎的过程。

风力侵蚀——是指降水少的地区,大风强,作用于地表将地表物质搬运的过程。

区别——风力侵蚀一定有风的作用,风化作用不一定有风的作用。

地下水的来源:

①主要是大气降水。降雨历时长,强度不大,地形平缓,植被良好的情况,对地下水补给最有利。

②河湖水补给。河湖水位高于潜水面时,河湖水补给两岸潜水。反之,潜水补给河湖水。黄河下游只有河水补给地下水。

③凝结水:在干旱地区,大气降水很少,主要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凝结渗入地下。

高考政治哲学易错知识点总结 篇8

2、常温常压下,3.2g O3所含的氧原子数为0.2NA.(对)

3、常温常压下,1molHe所含原子数为NA.(对)

4、标准状况下,2.24L H2和C2H2的混合气体所含气体分子数约为0.1NA.(对)

5、标准状况下,8gSO3所含原子数为0.4NA.(对)

6、标准状况下,2.24L Cl2完全溶于水转移电子数为0.1NA.(错,溶于水不等于与水反应)

7、标准状况下,22.4L HF所含分子数为NA.(标准状况下HF是液体)

8、标准状况下,2.24L Cl2与氢氧化钠完全反应转移电子0.2NA(错,0.1NA)

9、7.8gNa2O2与CO2完全反应,转移电子0.2NA(错,0.1NA)

10、标准状况下,1L辛烷完全燃烧生成CO2 8 L(错,标准状况下辛烷是液体)

11、3.4g H2O2完全分解转移电子0.2NA(错,0.1NA)

12、2.4g Mg无论与O2还是N2反应,转移电子都是0.2NA(对)

13、5.6g Fe与Cl2 完全反应,转移电子0.2NA(错,0.3NA)

14、6.4g Cu 与S完全反应,转移电子0.2NA(错,0.1NA)

15、3.1g白磷中含P-P键0.15NA(对)

16、1mol白磷分子中含有P-P键为1.5NA(错,6NA)

17、12g金刚石中含C-C键4NA(错,2NA)

18、12g石墨中含C-C键1.5NA(对)

19、28 g乙烯、丙烯的混合物中含有6NA对共用电子对(对)

20、1mol C17H36含有共价键总数为52NA(对)

21、6.0g SiO2晶体中含有0.2NA个Si-O键(错,0.4NA)

22、6.0g SiO2晶体中含有0.2NA个O原子(对)

23、1L 1mol/L CH3COOH溶液中,所含CH3COO—CH3COOH的总数为NA(对)

24、1L 1mol/L NH4Cl溶液中,所含NH4+的总数为NA(错,< NA)

25、1L 1mol/L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完全水解生成Fe(OH)3胶粒NA个(错,< NA)

26、10g 46%的乙醇水溶液中所含H原子数为0.6NA(错,还要考虑水,应为1.2 NA)

27、1mol/L CH3COOH溶液中,所含CH3COO—小于NA(错,无体积不能确定)

28、1mol-OH中所含电子数为9NA(对)

29、1molCH3+所含的电子数为8NA(对)

30、2 gNO2和 44g N2O4的混合气体所含原子数为3NA(对)

31、25℃ 1mLH2O中所含OH-为10-10NA(对)

32、2.9g2CaSO4·H2O含有的结晶水分子数为0.02NA(错,0.01NA)

33、2molSO2和1molO2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反应后分子数大于2NA(对)

34、T℃1LPH=6的纯水中含10-6NA个OH-(对)

35、18gD2O所含的电子数为10NA(错)

高中政治易错知识点 篇9

1、法律法规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 )

点拨: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法律法规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

2、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 )

点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要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3、加强法律制裁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 )

点拨: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4、只要有了市场竞争,就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 )

点拨:竞争虽然能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但盲目的竞争也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垄断现象。

5、价格、供求和竞争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 )

点拨:价格、供求和竞争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和手段,但要想发挥价格、供求和竞争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必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6、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 )

点拨: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又是信用经济。 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要求讲诚信,因此诚实守信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7、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 )

点拨: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8、财政补贴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居民同步富。( × )

点拨:财政补贴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有利于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同等”“同时”富裕。

9、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属于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 × )

点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等也属于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

10、科学的宏观调控可以消除市场调节的弊端。( × )

点拨:科学的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但不能消除市场调节的弊端。

11、政府是超越市场的中立者。( × )

点拨: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调控者,也应通过对市场主体利益的调节来实现国家的整体利益。

12、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宏观调控比市场调节更有效、更优越。( × )

政治高考知识点总结. 篇10

一、经济学:

★(1)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2)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商品价值的大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价值规律的作用: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部门的分配(调节作用、棒子作用);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刺激作用、鞭子作用);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淘汰作用、分化作用)。最终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4)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从根本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地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5)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是我国的分配制度;这是由生产力水平、所有制结构决定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6)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

(7)国家的宏观调控:由于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且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因此需要国家的宏观调;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其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手段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8)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企业经济效益是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等;途径主要有两条(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9)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既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又要具有经营的专业知识、才干和能力。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竞争至关重要;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质量上,保证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应当在市场上开展正当竞争,反对和抵制不正当竞争。★(10)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保障;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要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道路(靠政策、靠技术、靠投入、靠产业化经营、靠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等)。

★(1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指现代机器大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支柱工业(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因为一个国家能否实现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产业的发展水平;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要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发展工业必须走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12)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我国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必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增加劳动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3)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通过实现劳动者的权利和履行义务体现出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是统一的;其主要权利(略)和主要义务(提高职业技能—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技术实力甚至生产力的水平、遵守职业道德)。(14)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15)国民收入的分配: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受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

(16)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集中起来的资金(税、利、费、债);财政支出就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的过程,财政支出规定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也可以反映政府的政策。国家的财政是通过瞀实现的。

(17)财政的巨大作用: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为了使财政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增加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

(18)税收的性质和作用: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社会主义新型税收;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19)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我国的银行主要有中央银行(是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其职能是依法制定实施货币政策、管理人民币流通、经理国库、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商业银行(企业法人)、政策性银行(目的是建立健全国家的宏观调控体系)。

(20)银行的作用: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住处为企业和国家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21)商业保险:是一种针对风险本身的投资方式,是建立在商业原则的基础上,是参与保险人个人意志的体现,是把分散的社会资金集中起来,用以弥补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损失的一种措施,为企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生活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22)市场交易原则:市场交易原则是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件,其内容主要包括自愿(基本原则,是前提)、平等(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市场交易的重要原则)、公平(是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内容,是市场交易原则的灵魂,是衡量市场交易活动是否有序、是否规范的试金石)、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发展商品服务市场,必须坚持市场交易原则,这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

(2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

(24)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商品服务市场上,消费者占有重要地位,消费者在商品服务市场上享有广泛的权利消费者也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经济秩序。

(25)经济全球化:随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实行对外开放已成为全球性的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世界间的经济联系广泛地渗透到各个领域,其表现是(生产国际化、市场国际化、资金国际化、科技开发与应用国际化、信息传播国际化)。(26)世界金融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TO—专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协调国际货币关系、向会员国提供短期贷款等)、世界银行(World Bank—主要协调对发展中国家贷款和和投资的国际金融组织)

(27)世界市场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必然的(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要条件);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已为世界各国的经验所证明,也为我国的实践所证明,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8)通过海关征收的关税对一国对外贸易具有重要影响(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调节进出口贸易,调节国内市场供求关系)。

(29)我国对外贸易的作用: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节约社会劳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吸收、引进当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接受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和挑战,促进国内企业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30)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的原则;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既要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有益的东西,又要坚决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 经济学新考纲修改:

1、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调整为“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对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确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公平竞争;进一步完善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监督管理和服务,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健全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要素,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

3.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宪法确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其次,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维护了社会公正。使合法的私有财产有了法律保障。第四、表明我国正按照文明政治、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构筑文明政治、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这有助于树立好的国际形象。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

4、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①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因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客观规律。②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5、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这一观点体现了党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6、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社会信用体系是保证经济良好运行的社会机制。它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以解决市场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为目的,使守信者受到鼓励,失信者付出代价,保证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与效率。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二、哲学常识:

(1)世界的客观性: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2)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规律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实事求是(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4)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善于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5)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之中;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学会创造性思维。“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6)规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应该也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7)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互相排斥、互相斗争,又统一双方互相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必须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对事物的具体特点要进行具体的分析;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前提和关键)。

(9)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办事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重点,又要统筹兼顾);看问题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0)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对外因要一分为二的分析,善于利用对事物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外部条件,注意避免其对事物发展的不利影响)。(11)量变和质变:坚持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的原则;注意优化结构,促进事物的发展。(12)发挥主观能动性:人有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客观因素的制约。

(13)认识要不断深化(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学会运用分析与综合思维方法;重视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

(14)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1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促进或阻碍)。“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

(16)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有导向作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正确的价值观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不同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是不同的。

(17)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要走群众路线,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核心、也包括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三、政治常识:

★(1)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职能,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并反映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的国家职能有对内职能(依法打击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科文卫事业;搞好社会公共服务---维护安定团结和社会治安、建立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和保障制度、兴办公共设施和保护生态环境)和对外职能(防御外敌入侵和颠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2)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地方一切重大事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监督权);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向人民负责,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宪法赋予他们特有的权利(发言表决免责权、提案权、质询权等)并且必须自觉履行义务(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密切联系群众、接受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等)。

★(3)我国的国家机构: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对人民负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其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实行依法治国的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当家作主的地位。

(4)我国的公民与国家: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坚持公民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公民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认真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5)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决定的,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保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调动各方面的各级因素);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方式)。

(6)我国铲除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根源,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政治、经济、文化权利)、民族团结(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是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各民族共同繁荣(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都得到发展和不断进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步消除东西部差距,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首先民族地区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需要国家、发达地区的帮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7)我国的宗教政策:在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国家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8)当代国际社会:国际关系是变化发展的,决定国际关系的因素主要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度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9)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障碍;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各国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10)我国的对外政策: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首要目标,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关系的基本准则、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支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四、补充知识:问题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背景: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必须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它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是硬道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要以人为本,注重“五个统筹”,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无论是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最根本的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切实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要坚持经济发展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切实加强薄弱环节;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努力缓解资源约束矛盾;抓住有利时机,着力推进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一)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2、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战略思想。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

(三)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特别是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更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增长要注意质量,做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要转变增长方式。

2、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

3、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4、坚持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5、坚持可持续发展。这就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6、坚持改革开放。按照“五个统筹”推进改革开放,才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才能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锐意推进改革。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7、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问题

二、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增长方式转变、走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之路

上一篇:观光农业经营课程设置下一篇:五一活动参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