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赔偿法律网(精选8篇)
上诉人(原审原告)登封市某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法定代表人张某某,该公司董事长。
委托代理人赵某某,河南某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王某某,河南某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殷某某,×民族,委托代理人张某某,河南某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孟某某,河南某律师事务所律师。
上诉人登封市某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某煤业公司)与被上诉人殷某某劳动争议纠纷一案,某煤业公司于2009年12月17日向登封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某煤业公司不承担殷某某的工伤保险责任。登封市人民法院于2010年5月25日作出(2010)登民一初字第284号民事判决。某煤业公司不服原判,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于2010年7月23日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审理了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审法院查明,某煤业公司是由原郑州市长达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大冶镇东施煤矿接替井和原登封市桂范煤矿资源整合于2007年9月20日成立。殷某某为原郑州市长达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大冶镇东施煤矿接替井的工人,2007年6月12日在下班洗澡过程中,由于地面较滑,不慎摔倒,致左侧股骨颈骨折。2007年11月20日殷某某以某煤业公司为被申请人向登封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起工伤认定申请,2008年5月27日,登封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作出豫(登人劳)工伤认字(2008)31号工伤认定决定书,确认殷某某在某煤业公司处所受伤为工伤。2008年7月4日郑州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认定殷某某的伤情为七级伤残。某煤业公司对豫(登人劳)工伤认字(2008)31号工伤认定决定不服,于2008年7月23日向登封市人民政府申请复议,登封市人民政府于2008年10月24日作出登政行复决字[2008]第016号行政复议决定书,维持了豫(登人劳)工伤认字(2008)31号工伤认字决定,某煤业公司不服向该院提起行政诉讼。该院于2009年5月6日作出(2009)登行初字第6号行政判决书,维持豫(登人劳)工伤认字(2008)31号工伤认定决定。某煤业公司不服,上诉于本院,本院于2009年11月7日作出的(2009)郑行终字第225号行政判决书,维持了登封市人民法院作出的(2009)登行初字第6号行政判决书。2009年12月8日登封市人事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登人劳仲裁字[2009]49号仲裁裁决书,该裁决书裁决某煤业公司接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一次性向殷某某支付109712元,某煤业公司不服该仲裁裁决,向该院提起诉讼,要求驳回殷某某的工伤待遇请求。
另查明,《郑州市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鉴定办法》(郑劳在工伤[2007]62号)规定,股骨颈骨折的停工留薪期为11个月。
又查明,登封市统计局公布2006年度和2008年度登封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分别为15648元和19656元。
原审法院认为,某煤业公同系原郑州市长达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大冶镇东施煤矿接替井和原登封市桂范煤矿整合后新设立的公司。殷某某原为郑州市长达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大冶镇东施煤矿接替井的工人。其在企业整合之前受到伤害,但该接替井于2007年9月20日整合为登封市某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合并的,承继单位应当承担原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责任。据此,某煤业公司做为工伤保险承继单位应当承担对殷某某的工伤保险责任,因此对某煤业公司的诉请该院不予支持,殷某某所受伤害为工伤,伤残等级为七级。某煤业公司应当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和《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的标准赔偿殷某某,一次性伤残补助金15648元/年÷12个月×l2个月=15648元,停工留薪期工资15648元/年÷12个月×11个月=14344元,一次性工伤治疗补助金19656元/年÷12个月×12个月=19656元,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19656元/年÷12个月×36个月=58968元,鉴定费300元,对交通费合理部分796元该院予以支持,护理费因殷某某未提供证据证明,对此该院不予支持,以上共计109712元。
原审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五条、第四十一条、第六十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原告应在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赔偿被告殷某某人民币 109712元;
二、驳回原告登封市某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诉讼请求;
三、驳回被告殷某某的其他诉讼请求。如果未按本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九条之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案件受理费10元,由原告负担。
上诉人某煤业公司上诉称:
1、原审认定某煤业公司是整合而来的企业,对整合前企业职工的工伤应承继工伤保险责任是错误的。因为某煤业公司的工商档案记载及营业执照均证实某煤业公司是2007年9月20日新设立的公司法人,与郑州市长达实业有限公司大冶镇东施煤矿接替井仅存在资源整合的关系,不属于法律规定的企业合并,某煤业公司与郑州市长达实业有限公司大冶镇东施煤矿接替井之间均是相对独立的法人主体,郑州市长达实业有限公司大冶镇东施煤矿接替井应为本案被告。所以,某煤业公司与殷某某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更不应对郑州市长达实业有限公司东施煤矿接替井的职工工伤承继工伤保险责任。故原审认定事实错误,依法应予撤销。
2、原审适用法律不当,判决结果显失公正。《工伤保险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合并的,承继单位应当承担原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责任。但本案中,上诉人属于新设公司法人,与郑州长达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东施煤矿接替井之间仅存在资源整合的关系,而资源整合与法律规定的企业合并根本是两个概念,两者之间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因此,原审适用上述规定判定某煤业公司承担工伤保险责任显属适用法律不当,依法应予撤销。请求二审法院依法撤销原判,驳回殷某某对某煤业公司的工伤保险待遇请求,以维护上诉人的合法权益。
被上诉人殷某某答辩称:殷某某在郑州市长达实业有限公司大冶镇东施煤矿接替井工作过程中受伤,郑州市长达实业有限公司大冶镇东施煤矿接替井与登封市桂范煤矿已合并成立新法人即某煤业公司,某煤业公司按照法律相关规定应承担原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责任。殷某某以某煤业公司作为工伤认定的被申请人合法,某煤业公司是适格的主体。请求二审法院维持原判。
本院经审理查明的事实同原审一致。
本院认为,某煤业公司系由郑州市长达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大冶镇东施煤矿接替井、登封市规范煤矿整合成立的新公司。殷某某系郑州市长达实业有限公司大冶镇东施煤矿接替井职工,在该接替井 2007年9月20日整合登记为某煤业公司前受伤,登封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于2008年5月27日认定为工伤,认定用人单位为某煤业公司。某煤业公司与殷某某的劳动关系先后经登封市人民政府登政行复决字[2008]第016号行政复议决定书、登封市人民法院(2009)登行初字第6号行政判决书、本院(2009)郑行终字第225号行政判决书所确认,殷某某向某煤业公司要求享有工伤待遇的理由正当,其合理部分本院予以支持。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程序合法,判决结果正确,本院予以维持。某煤业公司称应当驳回殷某某对某煤业公司的工伤待遇请求的上诉主张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审案件受理费10元,由上诉人登封市某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负担。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审 判 长 王献斌 审 判 员 周 金 审 判 员 马增军
二O一O年九月二十七日
一、工伤保险赔偿和人身损害赔偿竞合案例
案例: 戚某原是某工程公司电工, 在2007 年11 月达到法定退休年龄, 次月领取了社会养老保险金 ( 退休金) 。2008 年7 月戚某经人介绍来到某单位从事电工工作, 2009年8 月某单位发现其地下室有跳蚤需要用敌敌畏处理, 由于该单位没有专门的卫生人员, 也不懂劳动保护。在给了戚某一些常规的保护用品的情况下, 要求戚某去喷洒敌敌畏。戚某在喷洒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敌敌畏溅到了戚某的左眼, 使得戚某顿时感到不适。由于戚某为了能珍惜这份工作也没有与某单位提出左眼受伤的情形, 下班回家后自行去医院治疗。经医生诊断为左眼球化学性灼伤。并开出一周病假。第二天戚某还是去单位上班, 并继续喷洒敌敌畏。
到2009 年8 月底某单位找戚某谈话, 明确告知由于该单位有年轻人来接替电工的职位, 所以提出与戚某解除聘用关系, 并补偿3 个月的工资。戚某在接到某单位的告知后提出上个月在喷洒敌敌畏过程中受到伤害应该属于工伤要求某单位进行赔偿。某单位在帮其作出工伤认定并且对戚某的伤情进行了鉴定, 认定其为工伤九级伤残。戚某与某单位就有关赔偿数额进行了协商, 由于双方对赔偿数额存在分歧, 最后协商未果。戚某向虹口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在虹口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戚某的申请后, 经过审查认为戚某不具有劳动争议申请主体资格, 做出《劳动争议裁决书》裁决对戚某的申请不予受理。
戚某收到虹口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不予受理的裁决书后, 向虹口区人民法院提起了民事诉讼, 请求法院依法判令按照工伤保险的标准要求某单位进行赔偿。一审法院进行了二次开庭审理支持了原告戚某的诉讼请求按照工伤保险的标准要求某单位进行赔偿。由于数额的原因, 戚某不服一审法院的判决, 向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经过审理后认为本案应按照人身损害赔偿, 而不应按工伤保险赔偿。庭审中法官经过调解双方达成协议。
此案在处理过程中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 戚某因工受伤是事实, 但是戚某已经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领取退休金并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由于工伤保险属于社会保险适用于与用人单位具有劳动关系的职工, 另外工伤保险赔偿中一次性伤残赔偿、一次性医疗赔偿等项目属于国家工伤基金支出, 劳动争议委员会以戚某主体不适格为由, 驳回了戚某的申请。综上戚某不应按工伤保险处理, 应按照人身侵权损害处理。第二种意见认为, 戚某同时享有工伤保险请求权与人身损害赔偿请求权。两种请求权戚某可以并行行使。即李某可以兼得人身损害赔偿金和工伤保险赔偿金。第三种意见认为, 戚某因工受伤是事实, 虽然戚某已经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领取退休金并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以及工伤保险属于社会保险适用于与用人单位具有劳动关系的职工, 另外工伤保险赔偿中一次性伤残赔偿、一次性医疗赔偿等项目属于国家工伤基金支出, 但是戚某选择了按工伤进行赔偿, 且工伤赔偿数额与人身损害赔偿数额相比要低且工伤赔偿不支持精神损害赔偿。再加上用人单位已经帮助戚某作出了工伤认定, 事实上用人单位已经同意按工伤标准赔偿, 因此应当按工伤标准赔偿。
可见, 就本案而言, 当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领取退休金的人员在工作中, 发生事故到底应该按照工伤保险标准赔偿还是按照人身损害赔偿标赔偿呢? 即存在工伤保险责任和人身损害赔偿责任竞合时的处理办法。
二、相关国际立法规定及我国立法及其困境
关于工伤保险赔偿请求权和普通人身损害赔偿请求权之间的关系的立法模式, 目前国际上主要有四种模式, 分别是替代模式、选择模式、兼得模式、补充模式。
( 一) 取代模式。在此种模式下, 雇员遭受工伤事故后, 只能请求工伤保险给付, 不得依据侵权行为法的规定, 向加害人请求侵权损害赔偿。但是侵权责任的排除并非绝对的, 而是相对的。简言之, 即侵权责任排除, 仅仅适用特定的加害人 ( 此时的加害人包括了雇主和受雇于同一单位的其他雇员而不包括其他第三人) , 特定事故类型 ( 意外事故、职业病或上下班交通事故) , 特定损害 ( 限于人身损害) 以及特定意外事故发生原因。采取此种制度的国家有西德、法国、瑞士、南非、挪威等国。
( 二) 选择模式 ( 即择一模式) 。即受害雇员可在侵权行为损害赔偿与工伤保险给付之间, 选择其中一种 ( 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条也是如此规定) 。英国和其他英联邦国家早期的雇员赔偿法曾经一度采用此种模式, 但后来均已被废除。
( 三) 兼得模式。系指允许受害雇员接受侵权行为法上的赔偿救济, 同时接受工伤保险给付, 即获得双份利益。采用此种模式的国家, 最主要为英国。
( 四) 补充模式。采用此种模式的国家主要是日本、智利以及北欧等国。在此种模式下, 受害雇工对于侵权损害赔偿和工伤保险均可主张, 但全部所得不得超过其实际所受损害的一定比例。
从各国的经验来看, 关于达到退休年龄并且享受退休金的人员遇到因工伤害事故, 是适用工伤保险责任还是适用人身侵权赔偿都没有相应的规定, 因为在国外特别在一些福利国家, 退休年龄一般都在65 周岁以上, 并且在达到退休年龄后是否领取退休金退出工作岗位均由自己决定。
对于我国而言我国法律和法规对达到退休年龄并享受退休金的人员因工受到伤害是适用工伤保险责任还是适用人身侵权赔偿, 目前法律规定有存在着矛盾并在实务上各法院和仲裁机构处理不一。在法学理论界说法不一。我国在实行计划经济时期, 对于单位聘用的达到退休年龄并领取退休金的人员发生工伤事故的都是由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给付赔偿金, 随着社会保险社会化后, 达到退休年龄并领取退休金的人员发生工伤事故的赔偿标准一直是困扰着企业和法律界的难题。2004 年1 月1 日, 我国颁布了《工伤保险条例》, 并没有规定退休年龄并领取退休金的人员发生工伤事故是否适用工伤保险。而在《上海市工伤保险管理办法》中第六十二条规定“单位聘用退休人员发生工伤的, 由用人单位参照本办法规定支付其工伤保险待遇”。最高人民法院随后出台《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 “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 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 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 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第十一条规定: “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 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三款规定: “属于《工伤保险条例》调整的劳动关系和工伤保险范围的, 不使用本条规定”。2010 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 三) 》第七条规定: “用人单位与其招用的已经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人员发生争议, 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 人民法院应当按照劳务关系处理。”
从上述法律规定可以看到, 在《上海市工伤保险管理办法》明确退休人员发生工伤的适用工伤保险责任。而在《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虽然没有相关的规定但规定了雇主责任但是在该司法解释中将雇主责任与工伤保险责任进行了分离。明确了雇主责任适用人身损害赔偿责任即侵权责任。但是在该条规定中看到雇主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而侵权责任是以主观过错作为其构成要件。《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 三) 》中明确用人单位与退休人员发生争议的以劳务关系处理。从法理上来看劳务关系属于民事法律关系, 发生人身损害的适用侵权责任法, 按照人身损害标准赔偿。但是侵权责任法处理必须以主观过错作为构成侵权的要件。
三、处理方法
笔者认为当出现达到退休年龄并领取退休金的人员因工受到伤害时由受伤害者本人选择。原因主要有:
( 一) 工伤保险请求权与人身损害赔偿请求权均是原告的合法权利, 两者请求权分属不同性质的法律规定。工伤保险请求权是基于《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等行政性质的法规而享有的一种工伤保险请求权, 该请求权实质是国家对劳动者劳动权益的社会保障措施, 目的是将工伤损害负担社会化, 实现对劳动者利益的充分保护和补偿。人身损害赔偿请求权是基于侵权行为致人损害而获得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不具有社会保障和补偿属性, 其法律依据的是《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等民事法律规定。两种权利属性不同, 法律也没有对退休年龄并领取退休金的人员因工受到伤害时由受伤害应适用何种赔偿, 如用人单位为其作出了工伤认定视为双方同意按照工伤处理。
( 二) 从法理来讲, 无论是工伤赔偿和人身损害赔偿都是属于补偿性质的, 不能从赔偿中获利, 作为退休年龄并领取退休金的人员因工受到伤害时一旦获得双倍赔偿那么将打破补偿性质, 使得获得赔偿的人员得到双倍赔偿从而违反了法律规定的补偿原则。还会助长社会的道德风险。
另外工伤保险责任的基础法律关系式劳动关系而任选很损害赔偿的基础法律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 从我国现行的法律和法理上来看劳动法律关系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一种, 因此无论是工伤保险责任还是人身损害赔偿双方地位平等, 所以在处理工伤保险赔偿和人身损害赔偿竞合时适用民法原理中的私法自治原则处理。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 也能节约诉讼成本和司法资源, 当事人一旦确定选择赔偿标准, 则由法院进行释明。以后不得再以同一事实提出不同的赔偿要求。因为工伤鉴定与人身损害鉴定分属不同的部门和工伤赔偿和人身损害赔偿有着不同赔偿标准, 一旦同一事实提起二次诉讼则会浪费司法资源, 同时违反了一事不再理的原则。
从本文所记载的案例来看, 在一审理过程中法官向原告进行了释明, 告知原告其与单位一起进行了工伤认定, 视为双方认可按照工伤保险的规定处理, 因此法院按照工伤保险的法律法规进行审理。如果原告要求按照人身损害责任纠纷处理的法院将驳回原告的起诉, 由原告重新进行鉴定, 另行按侵权责任法的规定起诉。原告考虑后同意按照工伤保险的规定处理。
四、结论
在司法实践中, 应当由当事人自由选择赔偿标准, 笔者建议通过明确的专门法律条款对上述问题进行专章规定, 从而为受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提供更为有利的法律依据。
参考文献
[1]黄雅琴.论工伤保险与侵权损害赔偿竞合的处理规则[J].劳动保障世界 (理论版) , 2013 (01) .
[2]张雪梅.工伤保险与人身损害赔偿之竞合[D].华东政法大学, 2004.
关键词:工伤赔偿制度;法律制度;法律适用
1.工伤保险制度的起源
自进入工业化以来,工伤事故就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如何救济工伤职工,始终是理论和实务部门研究的重要内容。从最初在传统民法的侵权行为法范围内寻求权利救济至今,工伤法律救济制度经历了从劳动者自己负责制、雇主责任制到工伤保险制度,从民事侵权单一救济形式发展为多种救济手断并存的制度变迁过程。在所有救济手段中,工伤社会保险自问世以来,与以往任何一种工伤损害赔偿机制相比,就表现出它的优势,从而成为现代社会解决工伤问题的主要手段,它以保护雇员的利益为宗旨,同时兼顾雇主的利益,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适用的工伤赔偿制度。同时,工伤损害兼具民事侵权的特征,如何协调工伤保险和民事侵权赔偿的关系,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2.工伤保险与工伤损害民事赔偿的协调关系
工伤保险待遇的享受与侵权损害赔偿,它们在基本思想、构成要件、归责原则、救济途经、赔偿标准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工伤保险待遇是以维护劳动者之生存权为其基本哲学,旨在保障工人最低必要之生活。侵权损害赔偿是以分配的正义为其指导原则,其基本思想在于填补损害,使被害人能够恢复发生前之原状。“于侵权行为而发生损害赔偿者,赔偿义务人应填补赔偿权利人所受之损害,以至于如同侵权行为未曾发生一样。”基于这种不同的立法目的,便产生了赔偿标准的差异。侵权损害赔偿的标准是使受害人因此受到的损失按其价值“恢复”、“填平”;工伤保险补偿在于使工伤职工能及时得到救治、经济补偿和职业康复,不能使受害人全部损失得到填补。而且工伤保险补偿仅限于人身损害,不包括财产损害和精神损害。侵权损害赔偿的项目和标准也有别于工伤保险待遇的项目和标准。侵权损害赔偿中,受害人具有过错的可以实行过错相抵。而在工伤保险待遇中,工伤事故之发生,实行严格责任原则,用人单位或职工是否具有过错,在所不问。工伤职工对意外事故之发生具有过失(甚至是重大过失),亦不能过失相抵。“工伤保险补偿主要考虑的是事故处理而非过错追究”。承担工伤保险赔偿责任的工伤保险基金不可以向有过错的劳动者主张扣减,或者向有过错的第三人进行追偿。工伤保险补偿依据《条例》规定的程序进行,体现了极强的行政性。而侵权赔偿救济途经是与侵权人协商,或直接提起民事诉讼。
3.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赔偿两种机制的适用
在工伤保险补偿与用人单位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关系上存在着一种竞合的关系,劳动法领域里的《工伤保险条例》,具体规范了工伤保险各项制度,但对于工伤保险待遇和人身损害赔偿的关系并未作出明确规定。民法领域里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文简称《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12条则规定,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賠偿责任的,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由上面两种立法规定可以看出,工伤是由两种侵权模式产生的,一种是用人单位产生的,一种是第三人侵权产生的。
在用人单位侵权的情况下,多数学者认为“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的提法,并没有否定劳动者的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劳动者有权按照不同实体法选择按照工伤保险赔偿或者人身损害赔偿。从我国现有制度来看,这种观点比较科学的。一方面从请求权基础进行分析,劳动者因为工伤事故导致民事权利(生命权、健康权等)受到侵害,有权利寻求侵权法上的救济。另一方面,工伤保险待遇的取得需要工伤确认为前提,如果用人单位恶意不申报甚至阻挠当事人申报工伤,或是劳动者由于自身素质不足错过工伤申请时效,法院再不接受劳动者以民事侵权为案由的起诉,将造成劳动者无从获得司法救济,让本来以便利工伤受害者为目的的工伤保险制度反而成为受害者的桎梏。再一个,从我国工伤保险待遇和普通人身损害赔偿标准来看,后者赔偿范围大一些(比如包括精神损害赔偿)且赔偿标准有较大的可选择性,一些相同的赔偿项目,依照后者标准计算出来的赔偿数额较高。
在第三人侵权的情况下造成工伤的,受害人可以请求损害赔偿责任,也可请求工伤保险赔偿。一部分学者认为,受害人可以同时请求双份赔偿,因为损害赔偿是属于私法领域内的,而工伤保险赔偿是属于公法领域,两种赔偿制度是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这种赔偿制度既没有增加用人单位的赔偿负担,而且保证受害者的损失得到充分的弥补。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在发生工伤事故后,受害雇员可以同时请求工伤保险给付和普通人身损害赔偿,但其取得的赔偿总额,不得超过其实际遭受的损害,这种赔偿模式又被称为“补充模式”。
山东省贯彻《工伤保险条例》试行办法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称《条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试行办法。
第二条 工伤保险基金在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经济欠发达、实行全市统筹难度较大的,可先在市内各区实行统筹,所辖县(市)暂实行县级统筹,逐步过渡到全市统筹。
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参加工伤保险的具体步骤和实施办法,由各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第三条 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全省的工伤保险工作。县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伤保险工作。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规定设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称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工伤保险事务。
第四条 工伤保险基金按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筹集,存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
工伤保险基金用于下列支出:
(一)工伤医疗费;
(二)一至四级工伤人员伤残津贴;
(三)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四)生活护理费;
(五)丧葬补助金;
(六)供养亲属抚恤金;
(七)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八)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费;
(九)职业康复费;
(十)辅助器具费;
(十一)疾病与工伤因果关系鉴定费;
(十二)法律、法规规定的用于工伤保险的其他费用。
第五条 工伤保险费的征收、缴纳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关于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征收、缴纳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条 统筹地区经办机构首次确定用人单位缴费费率时,按用人单位《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者《营业执照》登记的经营范围,对照工伤保险行业费率标准确定。
统筹地区经办机构可根据用人单位上年度工伤保险费的征缴、支付以及工伤事故发生率等情况,适当调整用人单位当年缴费费率。
第七条 工伤保险储备金按统筹地区当年工伤保险基金征缴额10%的比例提取,储备金累计结余额不超过当年工伤保险基金征缴额的30%。工伤保险储备金的使用由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意见,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储备金一经使用,应及时补足差额。储备金不足支付的,由统筹地区人民政府垫付。
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要按照《条例》第十
七条的规定时限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其中,用人单位因交通事故、失踪、因工外出期间发生事故伤害及受其他不可抗力因素影响不能在规定时限内提出申请的,经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不得超过30日。
第九条 工伤职工认为疾病与工伤有因果关系的,应当在申请劳动能力鉴定时一并提出确认申请,同时提交工伤医疗服务机构出具的相关证明。就近实施抢救的,提交医疗机构出具的原始病历。
第十条 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自收到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其中,不予受理决定中应当载明不予受理的理由、事实依据并告知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时间、方式。
第十一条 省和设区的市应按《条例》规定分别建立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并设立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事机构,由专人负责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日常工作和劳动能力鉴定组织管理工作。
第十二条 劳动鉴定委员会承担以下鉴定或确认任务:
(一)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
(二)停工留薪期限的确认;
(三)疾病与工伤因果关系的鉴定;
(四)供养亲属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鉴定;
(五)职工因病或非因工伤残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能力鉴定事项。
第十三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建立医疗卫生专家库。列入专家库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选聘。医疗卫生专家库每年调整一次。
第十四条 省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由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省财政、物价等有关部门制定。
第十五条 申请工伤保险待遇,应向统筹地区经办机构提交工伤认定决定、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和工伤保险待遇申报表。对符合条件的,经办机构应在收到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核发待遇。
第十六条 被鉴定为1-4级工伤职工的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以及生活护理费调整办法,由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根据全省职工平均工资、生活费用以及物价指数变化等情况适时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十七条 破产、关闭、解散和注销企业被鉴定为1-4级的工伤职工以及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享受的工伤保险待遇仍按原标准继续发放。所需资金,原企业已经参加工伤保险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未参保的,预留至当地平均期望寿命(其中,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未满18周岁的,预留至年满18周岁),在资产清算时一次性拨付给经办机构。被鉴定为5-10级的,按规定支付其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所需资金在资产清算时一次性拨付。
对已破产、关闭、解散和注销企业的1-4级工伤职工和因工死亡职工的供养亲属,各地可参照本条前款的规定筹集资金,由经办机构单独列帐管理,参照工伤保险有关规定,保障其工伤待遇。资金筹集办法由统筹地区人民政府确定。
第十八条 工伤职工被鉴定为5-6级的,经职工本人提出,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分别以其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时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支付本人20个月、18个月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35个月、30个月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工伤职工被鉴定为7-10级的,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分别按其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支付本人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的具体标准为:7级16个月,8级14个月,9级12个月,10级10个月;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具体标准为:7级25个月,8级20个月,9级15个月,10级10个月。
职工被确诊为职业病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在上述标准基础上加发50%。
工伤职工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上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全额支付;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每减少1年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递减20%。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年的按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全额的10%支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第十九条 用人单位对接触职业危害作业的职工,在终止、解除劳动关系时或者办理退休、退职手续前,应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告知职工。被确诊患有职业病的,应办理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待遇核定手续,并按本办法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职工离休、退休和退职后被确诊为职业病的,可以按规定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第二十条 2003年12月31日以前发生因工伤亡,其定期待遇如低于《条例》所定标准且现在仍符合领取待遇条件的,可从2004年1月1日起改按《条例》规定的标准执行,以前低于的部分和一次性待遇不再追补,所需资金从原渠道列支。
陕西省彬县人民法院审理认为,由于原、被告约定原告在被告处劳动期限为4月1日至203月31日,说明原、被告之间已建立劳动合同关系。原告因第三人侵权造成损害,且构成工伤,其既是工伤事故中的受伤职工,又是侵权行为的受害人,用人单位和侵权人均应当依法承担各自所负赔偿责任,即使该劳动者已从其中一方先行获得赔偿,亦不能免除或减除另一方的赔偿责任。因此此案应适用工伤保险赔偿,原告有权同时获得工伤保险赔偿和人身侵权赔偿,即双份赔偿。故被告认为其只对第三人造成的损害承担未赔部分的补偿责任之理由,不能成立。原告在工作中遭受交通事故,被评定为工伤,依法应享受工伤医疗待遇。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因原告原月工资为710元,且于4月19日被评定劳动功能障碍等级为伍级,故被告应依法支付原告12个月的停工留薪期工资8520元;原告要求被告支付停工留薪期工资25%补偿金,因被告不是在原告正常工作期间,故意克扣、拖欠原告工资,而是发生交通事故,正在处理期间,故原告该项主张,不予支持;由于咸阳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认定原告劳动功能障碍等级为伍级,故被告应依法支付原告16个月本人工资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11360元。原告因工伤第二次住院,住院期间医疗费1563.30元,应由被告支付,原告住院10天,住院伙食补助费每天30元,计300元,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九条第四款规定: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70%发给住院伙食补助费,故被告应支付原告住院伙食补助费300元的70%,即210元;由于原、被告签订的原告劳动期限为204月1日至2009年3月31日,该期限届满后,原、被告双方再未续签劳动合同,原劳动关系自然终止,无需原告向被告提出解除劳动关系,故原告要求被告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请求,依法应予支持;因原告劳动功能障碍等级为伍级,被告应依法按职工月平均工资2524.42元分别支付原告24个月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24个月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各60586元。由于原告停工留薪期为1年,故该期间的护理费由被告按每天30元的标准支付原告,计10950元;由于原告被评定为生活部分不能自理,故应由被告从203月1日起按20职工月平均工资2524.42元的30%即757.33元逐月支付原告。根据《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第三十四条、陕西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第二十三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被告陕西省咸阳公路管理局支付原告连胜强12个月的停工留薪期工资8520元;
二、被告陕西省咸阳公路管理局支付原告连胜强一次性伤残补助金11360元;
三、被告陕西省咸阳公路管理局支付原告连胜强第二次住院期间医疗费1563.30元及住院生活补助费210 元共计1773.30元;
四、被告陕西省咸阳公路管理局支付原告连胜强停工留薪期护理费10950元,并从年3月1日起按2009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2524.42元的30%即757.33元逐月支付原告连胜强生活护理费(判决生效后被告一次性支付原告2010年3月1日至同年12月31日的护理费7573.30元,以后逐月支付);
五、被告陕西省咸阳公路管理局支付原告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60586元、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60586元;
六、驳回原告其它诉讼请求;
甲方(委托代理人):
乙方:,身份证号码:
乙方在甲方工地发生事故,现乙方已康复出院。事故发生后,甲方积极为乙方申报工伤,相关工伤赔偿待遇正在社保部门办理中。因乙方要求与甲方先行一次性了结工伤赔偿事宜。故甲、乙双方本着公平合理、协商一致的原则,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甲方一次性赔付乙方各项工伤待遇费用共计人民币 元(付款账号),社保部门对此次工伤事故的所有赔付则由甲方所有;
第二、双方签订本协议后日内,甲方支付乙方 元,剩余尾款元,则需乙方配合甲方,在甲方获得社保部门关于本次工伤全部赔付后,甲方再向乙方结清。
第三、基于双方因用工关系而产生之一切纠纷,就此了结,再无其他纠葛;
第四、甲、乙双方承诺签订本协议前已深知各条款之法律意义及风险,双方愿严格遵守,任何一方不得主张协议无效或撤销。如有违约,违约方应承担本协议赔偿总额20%之违约金。
第五、本协议一式三份,自双方签字或盖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委托代理人):
乙方:
年 月 日
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单位参加劳动过程中或者在法律规定的特定情况下受到了伤害, 或者因受到职业性有害物质的影响导致劳动者受伤, 乃至残疾甚至死亡的时候, 受害者及其供养的亲属可以获得一定的物质帮助和经济补偿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这种工商救济方式, 简单迅速, 能使受害者在短时间内获得赔偿, 从而实现对劳动者的充分保护。但工伤保险赔偿的范围仅限于物质损失, 赔偿标准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社会的最低标准确定, 在性质上更倾向于补偿性。侵权损害赔偿是平等民事主体在参加劳动过程中基于侵权行为引起的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等法律条文中均对其所有规定, 在法律实践中一般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或过错责任原则。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工伤事故责任属于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一种。但和工伤保险赔偿相比, 民事侵权赔偿的赔偿范围相对较大, 受害者既可以得到物质损害赔偿也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而且这种民事赔偿标准较高, 继而赔偿金额也较大。但这种救济方式存在诸如诉讼程序复杂、成本高等局限性。
二、工伤保险赔偿与民事侵权赔偿适用关系的几种模式
在审判实践中关于工伤保险与民事损害赔偿的适用关系这一争议长期存在。国外对两者竞合的处理提供了四种模式:免除模式、选择模式、兼得模式、补充模式。这四种模式各有利弊,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这几种模式。
(一) 免除模式
免除模式, 我们也称替代模式, 即完全免除侵权行为人的责任, 是指受雇的劳动者在受到伤害, 发生工伤事故后只能选择工伤保险来请求赔偿。该制度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 它仅适用于由同一雇主或雇主雇用的特定的人, 某些特定类型的事故 (意外事故, 职业或通勤事故) , 具体的伤害 (通常仅限于人身伤害) 和具体的事故 (通常仅限于轻伤) 。目前, 采用这一模式的国家以德国为首, 其次还主要有德国、法国、瑞士、挪威等国。这种模式可以减少诉讼, 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 有利于减轻雇主的责任。但这种选择方式往往使受害者的损失得不到应有的赔偿, 特别是受害者的精神损失得不到赔偿。
(二) 选择模式
选择模式顾名思义, 给了劳动者选择赔偿的权力, 即发生工伤事故以后, 受害者在侵权行为损害赔偿与工伤保险给付之间, 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即选择侵权损害赔偿或者选择工伤保险给付。这种模式看似给了当事人选择对自己有利方式选择的自由, 实际上我们来想一下, 由于工伤保险补偿与侵权赔偿各自的缺点, 这样的所谓选择的自由实际上让受害者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受害者一方面当然想选择民事赔偿的方式, 但这种方式诉讼成本很高, 诉讼过程很漫长, 浪费时间更浪费金钱, 这样只能让受害者被迫选择通过讨要工伤保险来得到暂时的不足额的赔偿。看似给了受害者选择权, 实则没有多大的实惠利益可言。这无疑是不公平的。
(三) 兼得模式
兼得模式是指受害者在遭受伤害的时候可以同时取得工伤保险赔偿和民事侵权赔偿。这种模式使受害者的利益达到了最大化。在劳动者和雇主这样矛盾的角色里, 一方得到利益, 就必然意味着另一方会受损。无疑, 这种, 模式加重了雇主的赔偿责任。也有人认为, 受害人获得的双份赔偿其所得赔偿款总额可能会超过其实际所受损害, 同时也与“受害人不应因遭受侵害获得意外收益”的赔偿标准相违背。
(四) 补充模式
补充模式系指劳动者在发生工伤事故以后, 受害劳动者在其实际遭受损失范围内, 可以同时获得侵权行为损害赔偿和工伤保险给付。目前, 采用这一模式的国家有日本、智利及北欧等国。这种模式兼顾了雇主和受害雇员的利益, 可以让受害者在损失范围内得到足够的赔偿, 又可避免受害人获得超额利益, 同样也可减轻雇主的工伤负担, 让有限的社会资源发挥最大的价值;这种模式相对前述三种模式逻辑更为严密, 也更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观念所以在当下, 这种兼得模式已经被很多国家接受并运用到法律实践中。
三、我国对工伤赔偿法律适用的相关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该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的从业人员, 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 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 有权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要求。” (1) 在对该法律条文的理解上, 学术界对此有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 在参加劳动过程中, 劳动安全事故发生之后, 受伤员工可以按照签订的劳动合同和工伤社会保险合同的相关约定, 首先得到自己应有的赔付金。如果工伤保险赔偿金不足以补偿对受害者造成的人身伤害及经济损失的情况下, 受雇于雇主的从业人员或其亲属还享受有要求所从事的企业单位给付相应赔偿的权利;另一种观点认为, 受伤害的员工应得到最大化的补偿, 因此, 工伤社会保险赔偿与民事赔偿彼此独立, 不能发生替代关系, 员工理所应当可以享受双重赔偿。 (2) 从先关法律条文中, 我们可以看出工伤保险请求权和民事侵权赔偿请求权同时被受雇员工享有。由此可见, 我国工伤劳动者在获得工伤保险赔偿之后, 还拥有请求民事赔偿的权力, 但是采取兼得模式还是补充模式并没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2003年, 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对工伤保险赔偿与普通人身损害赔偿的关系做出了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伤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规定:依法参加了单位的工伤保险统筹的受雇员工, 因在劳动过程中遭受工伤安全事故致使身体受到损害的, 该受伤的劳动者、其近亲属根据相关规定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用人单位对其进行损害进行赔偿的, 告知其按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处理。由于除用人单位之外的第三人造成受雇员工人身健康遭受危险的, 受害者请求该侵权第三人承进行赔偿, 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从此规定, 我们可以看出, 该司法解释对如何处理工伤保险赔偿与第三人民事损害赔偿的适用关系采取的态度是“混合模式”。但如果劳动者遭受工伤, 是由于第三人的侵权行为造成, 第三人不能免除民事赔偿责任。 (3) 针对这样的规定, 我们不免会有所思考:在用人单位承担责任的时候, 我们规定的替代模式是否合理, 能否更好的处理受害者和雇主的关系?在存在第三人侵权的情况下, 法律允许受害员工在得到工伤保险赔偿数额之后, 还得以行使民事侵权赔偿的请求权, 目的也是旨在充分保护员工的利益得到实现, 但具体是兼得模式还是补充模式呢?
四、笔者的观点及对未来立法的建议
现阶段我们处理工伤赔偿和民事侵权赔偿的关系时是分情况处理的:用人单位承担责任的情况下, 采用替代模式;在第三人侵权的情况下, 采用兼得模式或者补充模式。首先, 我就第二种情况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本人个人认为, 采取补充模式更为合理。第一, 首先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兼得模式没有上限, 这样会出现受害人得到的赔偿超过它实际受到的损害, 这样会造成社会资金的浪费。而补充模式, 以不超过受害者遭到的实际损失为限额, 在此基础上满足了受害者的最大利益。第二, 发挥了工商保险制度存在的意义。工伤保险制度的意义主要在于替代用人单位的民事侵权责任, 充分保护劳动者的利益。采取补充模式, 则首先选择工商保险作为首要的赔偿方案, 如若不能得到充分的赔偿, 还可以将民事赔偿作为补充, 这种先后有序的选择方式体现部分替代的思想。第三, 充分保护了受害者的利益。相比雇主来说, 劳动者的势单力薄, 发生了工商事故, 不仅是受害者还是弱者, 雇出于人道主义的思想, 应给与受害员工最全面的请求权, 首先。在实践中, 单个的侵权人能力有限, 经济赔偿承受能力不足, 当面临的侵权赔偿数额很大的时候, 侵权第三人可能即使倾家荡产也无力足额赔偿, 此情况下受害员工依旧得不到应有的赔偿。补充模式意味着受害者可以有两种选择方案来请求赔偿。受伤的工人可以选择要求通过保险机构工伤保险, 追索之后, 如果补偿较少的社会保险机构的侵权损害赔偿外, 雇员有权向侵权人再次补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有权对赔偿的侵权赔偿。受伤的员工还可以选择侵权人要求侵权损害赔偿, 如缺乏时间或缺乏赔偿实际损失, 受害人有权要求工商保险机构进行赔偿。
关于第一种情况下采用的替代模式, 我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在请求工伤保险赔偿的同时, 可以向用人单位请求不同程度的赔偿。由于工伤保险待遇和赔偿范围“民法通则”第119节规定大致相同, 在此情况下并不能证明雇主有过错, 这个情况下受害者选择工伤保险赔偿是肯定的;但与此相反, 若能证明用人单位对工伤事故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 则可依一般的过错侵权责任主张侵权损害赔偿, 其范围包括人身伤害、财产损害、非财产损害, 但受害者获得的赔偿最后应当不包括其已领的工商保险赔偿数额, 即不应超过其实际遭受的损失。
立法建议:
(一) 目前, 工伤保险立法主要是由劳动部颁布的法规, 缺乏统领全局的法律法规。
尽管许多省市制定了地方性法规, 但全国统一的强制性的工伤保险条例尚未出台, 情况远远落后于我们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应加快在这方面的立法步伐。
(二) 工伤保险应进一步扩大工伤保险的适用范围, 在立法上, 力争使其适用于所有类型的雇主和雇员, 充分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三) 出台相关立法, 明确解决工伤保险与民事侵权赔偿关系的具体适用问题。
在此建议在二者竞合的情况下采用补充模式。在用人单位承担责任的时候, 应视单位的不同过错程度追究相应的赔偿责任。
五、结语
工伤事故的有效合理解决关系到受伤职工的个人及家庭利益, 又牵扯到用人单位的经济利益和商誉。面对工伤问题的解决, 工伤赔偿和民事赔偿的适用关系已经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工伤保险制度无疑在解决劳动者赔偿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制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我国针对用人单位和第三人的不同而采取了不同的立法方法, 我认为这种方式也有不足取的地方, 而且就具体适用的问题规定的很模糊。笔者在本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即建议采取补充模式, 让受害者在利益受到侵害时可以同时主张侵权行为损害赔偿和工伤保险给付, 但其最终所获得的赔偿或补偿, 但不得超过其实际遭受之损害。在不浪费社会资源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的满足受害者的赔偿利益。在处理单位侵权的时候, 也不应一味的采用替代模式, 而应该根据用人单位的过错、过失程度采取不同的做法。
摘要:在发生工伤事故的时候,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势必会就赔偿的问题产生利益的矛盾。而赔偿的多少不仅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家庭生活水平, 还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利益, 所以研究工伤保险和民事赔偿的关系对解决工伤事故赔偿的问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在了解我国现阶段对工伤事故处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我国在这方面的司法实践的基础上, 分析各种观点的利弊, 提出了对工伤保险制度与侵权赔偿制度的构建设想。
关键词:工伤保险,民事赔偿,适用关系,对策建议
注释
11 吴强.工伤事故赔偿中工伤保险与民事侵权的关系[J].济宁学报, 2009 (4) .
22 李适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释义.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2:120.
洪先生
A:你所在公司应该承担你所提及的费用。首先,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 17条第 1款之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你所在公司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 30日内,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其次,由于公司没有在法定的时限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 17条第 2款,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 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再次,公司应承担你因申请工伤认定所发生的有关费用。《工伤保险条例》第 17条第 4款规定:“用人单位未在本条第 1款规定的时限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在此期间发生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该用人单位负担。 ”如果公司拒绝承担上述费用,你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如果对仲裁裁决不服,还可以到人民法院起诉。
Q:我在一家公司已经工作八年时间了,按照《劳动合同法》,再过两年,我就可以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了。可有的人说,这里的“十年工作期”不是从我上班时起算,而是从《劳动合同法》实施之日起算。请问,十年究竟该从何时开始计算呢?
黄女士
A:对《劳动合同法》第 14条规定的连续工作满十年的“十年”期限从何时开始计算,实践中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做法。如果以《劳动合同法》实施之日即 2008年 1月 1日为起算点,无疑不利于保障劳动者的权益。2008年 9月 18日开始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给出了答案,第 9条规定:“劳动合同法第 14条第 2款规定的连续工作满十年的起始时间,应当自用人单位用工之日起计算,包括劳动合同法施行前的工作年限。 ”第 10条规定:“劳动者非因本人原因从原用人单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单位工作的,劳动者在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新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原用人单位已经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新用人单位在依法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计算支付经济补偿的工作年限时,不再计算劳动者在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据此,你在该公司的连续工作年限应当从进入该公司上班之日开始计算,再过两年,你就可以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了。
Q:前不久,我所在的总公司在某市成立分公司,任命我为分公司经理,但分公司没有办理营业执照。经公司同意,我招聘了 8名业务员,他们都要求签订一份劳动合同。请问,究竟是以分公司名义还是总公司的名义与他们签订劳动合同呢?
章先生
A:《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 4条规定:“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用人单位设立的分支机构,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的,可以作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未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的,受用人单位委托可以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 ”你所在的分公司不符合法定的用人单位资格,不能自行招聘员工,也不能以分公司的名义签订劳动合同。经总公司同意,分公司招聘的 8名员工事实上是与总公司形成了劳动关系,依法应由总公司与他们签订劳动合同。当然,总公司也可以委托分公司与招聘的员工签订劳动合同。
Q:我公司招有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公司正在为他们办理“五险一金”的缴纳手续。有少数员工提出申请,要求不缴社会保险,而以现金形式发放,并且说可以与公司签订书面协议。请问,签订协议不缴社会保险是否违法?
韩先生
A: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是用人单位的义务,同时也是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等有关法规的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中有一部分是要提存为社会统筹基金的。因此,可以肯定地说,不缴社会保险是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我国《合同法》第 7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第 52条第 4项又规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无效。
由于用人单位与员工自愿协议不缴纳社保费用,将会侵害社会公共利益,因此该协议是无效的,该种行为也是不合法的。有关责任人员会因此受到处罚。《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 23条规定:缴费单位未按照规定申报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数额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Q:我是某安装公司的女职工。两个月前的一天,我在工作时不慎受伤,医生诊断为右手拇指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右手拇指屈伸肌腱断裂。出院后,公司即与我签订了一份赔偿协议,约定:“一次性赔付1万元,以后发生的任何事情与公司无关”。最近我再次入院做“右拇指切开内固定取出术”,不久又做了伤残鉴定,被确定为九级伤残,这样我所受工伤损失依法应为 4万余元。但公司以已有赔偿协议为由拒绝再次给我赔付。我该怎么办?
曹女士
A:赔偿协议签订时,你的伤情尚未稳定,更未做伤残鉴定。因此,是否构成伤残还处于无法预知的状况,公司理应承担的赔偿责任范围也同样无法确定。作为一个没有专门知识、经验的一般人,你当时自然难以预见损伤程度及可能产生的实际损失。安装公司本应对职工的损害依法承担全部赔偿责任,但却利用单位优势和你没有经验等情况,通过提前签订赔偿协议的手段,来减轻责任,使得协议的赔偿数额与实际损失有较大差距,因此这份赔偿协议显失公平。所谓显失公平,是指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在订立合同时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对显失公平的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法院撤销。因此,你应当自知道 1万元赔款无法弥补损失之日起 1年内向法院起诉,请求法院判决撤销该份损害赔偿协议。被撤销的协议自始没有法律效力,这样你就可主张公司按照实际损失进行赔偿。
Q:我与公司签订有 2年期的劳动合同,没有试用期。但是刚入职 2个月,公司就说我违反规章制度,拒绝我去上班,且不出具任何书面证明,后又告知我被辞退了,辞退的理由是我自动离职。我手中没有证据证明是被公司辞退的,请问我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呢?
小薛
A:《劳动合同法》第 50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 15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最高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13条规定:“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 6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可见,因辞退而发生的劳动争议,应由你所在的公司负举证责任。若公司不能证明辞退决定是符合《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的话,那么就应当继续履行劳动合同。
【工伤赔偿法律网】推荐阅读:
合肥工伤赔偿标准07-05
工伤死亡赔偿标准11-12
工伤分等级赔偿标准06-11
工伤赔偿流程图07-19
最新上海工伤赔偿标准07-27
工伤损害赔偿案例11-15
农民工工伤赔偿协议05-25
深圳工伤赔偿标准计算表07-19
浙江省工伤赔偿标准09-21
工伤赔偿仲裁答辩状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