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企业新闻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写好企业新闻(通用8篇)

如何写好企业新闻 篇1

大家都有一些新闻功底,今天我们就重点来探讨怎么样写好企业新闻。新闻也称“消息”,它是一种传递迅速,文字简明的事实信息,是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报道,新闻的特点可简单概括为四个字:快、实、新、短。

“快”就是要迅速及时,讲究新闻的时效性,事实发生同分开见报之间的时间越短越好。

“实”就是用事实说话,要安全真实。

“新”就是思想鲜明,有的放矢。具体表现为材料要新,要把人物、新事迹、新经验、新创举等新鲜事物报道给人们,扩大人们的视野,认识要新,新闻所反映的思想,说明问题,要富有新意。

“短”就是语言简明扼要。

总体来说,企业新闻承担着对外对内进行新闻宣传的任务。

对外,由于行业的服务对象是面向整个社会,行业特点决定了他需要依托大众媒体的宣传、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对内,面向干部职工宣传教育,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干部职工凝聚力。把握企业和大众的新闻宣传尺度是企业新闻工作者的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企业新闻所独具的特点。

可以这样说,企业的新闻宣传是企业勾通社会,团结职工,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的重要手段。客观来说,企业新闻和大众新闻是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实质上,企业毕竟是以赢利为最终目的的市场主体,企业在新闻价值的取向上有自己视角和观点,具有主动维护企业利益的功利性。

1、企业新闻其注重点在“宣传”,而不在时效性。企业新闻宣传虽然也报道一些时效性强的新闻,但其注重点在“宣传”。宣传企业管理层的战略、决策,宣传企业涌现出的模范人物、典型事例,弘扬企业文化,刊登领导讲话等等,对新闻的时效性、新闻性不是特别关注,比较注重宣传效果的大小。

2、企业新闻宣传以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为价值取向。企业新闻对内重在宣传教育,统一干部职工思想,新闻是“多报喜少报忧”,对外竭力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目标。宣传上更是“只报喜不报忧”。

至于这喜怎么样报,就大有讲究。广东某集团曾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正值午餐时间,因部分员工离食堂较远,就在附近的桥头快餐小摊解决。集团的董事长的车子从此处经过,看见小饭摊上挤挤嚷嚷用餐的都是本公司的员工,马上停车察看。一问才知,原来这里一份饭菜只需一块钱,但卫生和质量可想而知。这位董事长当即叫来有关部门的几位老总,大家一起吃起“一元快餐”来,然后问:怎么样,好不好吃?其实,此时大家都领会了这位董事长的意图。这位董事长也不多说,责成相关部门马上开会,研究解决这一问题。很快,财务拨出20万专款,三天内在三期工程新厂区为员工搭建了临时食堂,解决了大伙的吃饭问题。听到这一消息,公司内刊的特约记者和通讯员前去现场采访,先后连发两篇稿子——《董事长的餐桌会议》《桥头一餐饭老总一片心》,在公司内部报刊上连续报道,引起很好的反响。因为这个小小的细节就是这位董事长设身处地为员工着想,对员工的关爱;也是公司文化中的人本精神,也是这篇稿子的“新闻眼”所在。

3、企业新闻宣传工作者应当是熟悉企业情况的“专家”。企业新闻宣传工作人员要了解新闻宣传的基本规律,要熟悉企业运作流程、发展情况等方方面面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把企业宣传与新闻工作有机结合,增强企业新闻宣传的可信度和传播效果。

谈到企业新闻人员挖掘新闻,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每年榨季生产完后,我们糖厂就开始进行了几个月的机器维护和修理期,如果每年都是写香糖认真组织职工做好机器维修迎接榨季到来。这样的文章就没有什么新意了。国庆节前,你们厂的陶朝东跟我说要写这方面的报道,就谈到如何写才有新意。我就建议他联系国庆写工人加班加点维修为国庆为党的十七大献礼,这样更能体现我们香糖职工的奉献精神。于是,他在放假这几天到厂里拍新闻图片,并配文字,题目是:。结果稿件安排在我们《武鸣时讯》的头版倒头条。所以挖掘企业某个现象后面的本质,并以敏感的态度关注,是一个企业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4、企业新闻宣传获取信息、线索相对容易。企业新闻的任务就是宣传企业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社会美誉度,再加上企业新闻宣传往往被列为管理机关的一项职能,因而有时还带有行政命令的形式。因此,企业新闻宣传工作人员在采写新闻时往往能得到被采访对象的主动积极配合,获取信息、线索相对容易。

我们香山糖厂有自己的宣传阵地,出版:香山糖报和墙报,有自己的宣传载体,非常有利于管理层决策的宣传贯彻,更有利于职工及时了解公司的发展及动态。因此,增强企业新闻宣传队伍自身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篇反映企业工作的好的新闻稿,往往是在熟悉企业工作的通讯员的优秀底稿基础上才能产生。只有企业的新闻宣传队伍素质提高了,才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出反映企业工作的优秀新闻作品,从而最终提高企业的新闻宣传效果。

2.如何写好企业新闻稿(之二)为什么我找不到新闻

可能大家一直在想:为什么我找不到新闻?

有的说:我成天都在忙碌,写这写那,但是似乎从来没有时间看报纸、看电视。常常把新闻挂在嘴边,却离新闻越来越远。

另外,多看相关行业的报纸,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写作启示,别人写这样的角度很好,我们是不是也有相似的呢?这样的标题很吸引人,我们能不能为我所用呢?(谈自己写作提高的体会:一个是多看报纸,借用人家好的思路和标题,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工作,采写收集资料,撰写稿件;二是多读文章和反复读好文章,并融入自己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感知能力。)

有的人可能会说:我们的新闻敏感被现在报纸上每天刊登的新闻报道“吃掉”了。现在的新闻报道开篇必定是“……会议召开,……领导参加”。长期以来,我们不觉得这种”八股文式”的写法有什么不对,自然而然地我们的新闻敏感就消失了。

有更多的人可能认为:写了也不见得发表,发表了也不见得有酬劳。没有动力,写也白写,所以就偷懒。不就是个作业嘛,做与不做,没什么区别。

有的人是:一般只管做好自己的事,没有大局意识,不从全局考虑,没有站在领导站在全企业利益甚至本地区的高度去考虑,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份量就低。找不出有价值的东西,只好照抄文件,敷衍了事。

所以,平常多看新闻,多看相关行业的报刊,增强新闻敏感。要注意观察,要有另类的思维,独特的见解和理解,从平常的东西找出有价值的内容,找出切入点。站在广大读者的角度去采访找出新闻。

3.如何写好企业新闻稿(之三)企业报刊新闻写作常见问题解析

知道了我们为什么找不到新闻,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解决这个问题:企业报刊新闻写作常见问题解析。

一、新闻与宣传不分

如果以宣传和新闻的标准来衡量,许多人采写的文章多属于宣传,而不是新闻。仅有一些可以称得上新闻的会议消息。这一方面是由“企业喉舌”的性质决定了它只能以宣传为主。另一方面,也因为我们本身没有自觉的新闻意识。

二、新闻脸谱化

通常存在这样的问题,越是重要的新闻、越是重要的讲话、越是重要的发奖大会,就越是模板化、脸谱化和程式化。

例如:会议的报道模板:某某部门,于某日,在某某地方,举行了某某大会,集团某某、某某、某某……领导人参加,某某领导主持大会。某某领导讲话。

会议气氛隆重,某某领导宣布会议开始,在热烈的掌声中某某领导发表讲话。

会议首先……其次……接下来……最后……(领导讲话很长,但是很少使用直接引语。)

关于这些报道的模板式案例比比皆是,每天随便翻开任何一家主流报纸,上面刊登的那篇可读性最差的新闻一定是严格按宣传模式制造出来的。而我们这些深受其害的内刊人竟以此为”金科玉律”,又反过来去毒害他人。

三、不会写新闻标题和导语 新闻稿件要写好标题。

好的标题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篇新闻稿件能有一个好的标题,那么就会给人以好的印象。

新闻稿件的标题不一定要有文采、诗韵,最好就是整篇新闻稿件的中心思想,反映整个报道的主题,让人听了题目就能明白了整个报道的大概内容了。

像我们在单位,每天都收到很多稿件,每天要下乡要采访,回来还要写稿件编版面,工作很忙。要处理这些稿件,第一个视觉就是:新闻标题。好的新闻标题会先看,先处理;普通的标题会做到后面看,如果是全县同类开展的一些活动,没有好的角度,往往稿件被枪毙。

比如说:前阵子,全区全县都在搞城乡清洁工程,很多通讯员写稿件来,不是说镇里开动员会,镇领导作重要讲话和重要部署;就是说组织干部学生上街开展大扫除。这类的稿件,如果是第一个发来的还有些价值,后面来的就没有什么新闻价值了。但如果是写些深度报道:群众什么样自觉加入到清洁工程中来,一些典型的人物或者新的举措,这样的稿件才有价值了。

谈一些制作新闻标题的体会:

城里人下乡度“蜜月” “泥腿子”进城过周末(华南新鲜事)日前,广西武鸣县双桥镇下渌村迎来了一批客人,广西农校的学子们入住该村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村主任韦瑞运说,近些年来我们村靠种养发展经济,如今村里楼房林立,实现了硬化、绿化、美化,有果园、文化室、钓鱼台,不少城里人都喜欢节假日来度“蜜月”,寻找一份宁静与和谐。这是武鸣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喜人变化的缩影。

近年来,武鸣县依靠资源优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现已成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农业部水奶牛和秸秆养牛示范县,2003年7月被国际品牌协会授予“中国龙眼之乡”和“中国木薯之乡”。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全县建有沼气池9.7万座,入户率达78%,创建92个生态文明示范村屯,建成生态家园示范户3263个,使得街道、巷道卫生环境大大改善,不再像以前污水肆意横流。不少村屯还筹资铺设村道、巷道,实现了硬化、绿化、美化,有些村屯还建有文化娱乐室,村民可以打篮球、读书、看报、学电脑、唱卡拉OK等。居住的环境好了,引得不少城里人“眼红”,都乐意到乡下过节度假,感受农村“新鲜的泥土气息”。老家在城东镇邓广村的县信用联社的黄先生说,以前村里破破烂烂,逢年过节都懒得回去,现如今村里建起新村,又搞硬化、绿化。节日里还有斗鸡、斗狗、赛歌、球赛等壮族传统活动,节假日都乐意回来,有时周末还喊同事、朋友一起来玩呢。

而对于手头宽裕的农民来说,周末进城玩耍嬉乐也成了他们的另一种生活方式。近年来,武鸣县的城镇建设也取得了喜人成绩,县城高楼林立,街道宽敞漂亮,焕然一新,新崛起的伊岭开发区、城东开发区、红岭开发区等已成为县城重要的商贸住宅居地。仅红岭开发区就有800多位农民购置地皮建房,这些农民平时外出跑生意或下乡看护果园,子女则寄宿在县城的学校读书,到了周末便回到县城与子女共度周末。而县城附近乡镇、村屯的青年到了周末则相约到县城喝夜茶、唱卡拉OK、打桌球、溜冰、打保龄球等,近距离品味“都市”生活。

4.如何写好企业新闻稿(之四)新闻导语

下面谈谈新闻导语:

无论任何媒体报道新闻,导语是基础。一般而言,导语是整篇消息的第一个单元,它以凝练简洁的语言告知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和观点。好的导语给读者和观众一种期望,一种诱惑。如果你在导语中失去了读者,你就别想指望在稿件的中间把读者拉回来。

为节约时间,我们就不再举例。那么,具体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

1、更新观念,打破惯性。

“改变行为必须先更新观念”。由于我们很多的通讯员和厂报的编辑记者没有经过新闻写作的基本训练,长期受“机关报”文风的影响,耳濡目染之下,形成了一些固有的新闻观念和写作习惯。比如我们许多内刊记者对会议报道都不感兴趣,认为“太死”,“没什么东西”,“就报报程序而已”,而在国外,正相反,记者们都爱跑会,因为会议里也埋藏着“大新闻”,只要记者注意挖掘,把会议写活,写透,则会议新闻不会成为死板、枯燥的代名词。读者关心的是会议中披露了什么,开会的目的是什么,以及达成了什么结果等,而不是关心会议的程序。就像现在要开十七大了,大家上网看看,凤凰网的记者是什么采写新闻的:

·中共治国理政历经三次重大转变

·中共党代会中央委员新面孔是规律 海外关注人事布局 ·人事、民生成境外华媒17大关注焦点 ·京西宾馆:43年中共重大决策诞生地 ·17大用车均为红旗

2、学习一些写作技巧

导语不必包括稿件里所有的要点,只需选取其中最吸引读者的一两点就可以。

《新闻学核心》中说:“永远把最有意思的放在导语中。导语中只包含和强调突出一件事情。”“把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和最能吸引读者的行动、讲话、声明或场景放在导语中。有的新闻事件中包含多个兴奋点和亮点,记者只能金子里挑钻石,选取最大的钻石。”“导语是事件的高潮”,而不是无关紧要的铺垫和引入。

想吸引读者,必须知道读者的心理。作为写作者,心里应时刻记得读者,不要忘了自己也是读者。你要知道读者喜欢什么,反对什么,什么内容读者才会感兴趣。你自己都不相信的,你自己都无动于衷的,最好不要写。写导语时尤其要注意。记住,导语的作用是要读者看了导语愿意读下去。

现在我们来共同学习写导语的经验:

1)导语中选用的事实,必须是到了非要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不可的地步。这种事实有一种紧紧抓住读者的力量; 南糖香山糖厂通过清洁生产验收

日前,武鸣县香山糖厂以其突出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业绩通过了自治区清洁生产验收,成为全区第八家、武鸣县第一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

2)所报道的事实或观点有新意或新的味道;

3)坚持倒金字塔结构,导语不要超过50个字,最好是一句话导语; 4)导语内容越具体越好;

5)导语要有一个兴奋点或卖点,要调动读者的情绪,而不是他的大脑; 6)用讲故事的口吻写导语,好像你在跟一个坐在对面的朋友讲故事; 7)从具体问题入手,然后在正文拓展话题; 8)导语最好有视觉感;

9)导语写作要有针对性,要明白稿件是给谁写的;

10)尽量使用直截了当、生动的、不拘形式的语言和短句子。

比如上面提到的会议新闻,要永远把会议中最有意思的新闻放在导语中,导语中只包含和强调突出一件事情,而不是一开始就罗列一大堆事情,什么会议召开,谁出席,讲话,讨论了什么,通过了什么。在报道这些事件时,不是报道什么会议召开,或是什么领导人讲话。而在于在这个会议上,人们或领导人讲了什么新鲜的话,或回答了公众关心的什么问题。

应该把会议的目的——做出的决定和采取的行动放在导语中,而不能采取编年史的写作手法。5.如何写好企业新闻稿(之五)现代生活发展趋势及其新闻写作的启示

前面我们从写作技巧与思路上对企业新闻写作进行了探讨,接下来,我们从现代生活发展趋势方面进一步探讨企业新闻写作的路子。

现代社会的三大变化主导着新闻写作的流向:

一、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的变化:现代生活特点是快节奏、紧张。生活的快节奏体现在社会对工作高效率的要求,时间本身就是资源,时间的浪费意味着成本的增加,竞争力的削弱。快节奏成为社会的要求,也成为人们自发的追求。

快节奏,紧张的现代生活,人们接触大众传媒的时间也要少。人们不会象阅读专业书籍一样“研读”报纸、电视,而是无意识的用眼睛“扫描”,以期获得更多新鲜的、变化的信息。

这给新闻媒体带来的变化是: ①长文减少,短文增多。②文章短而信息容量却很大。③图片增多。

④一整片一整片的文字少了,分行增多,以适应“扫描式阅读”的需要。⑤信息更新更快,对信息的新鲜度要求高。

相应的,对我们在坐的各位采写员而言,现代生活的“加速现象”对我们新闻写作的启示是:

①多写短文。1000字能写完的,决不写成1001个字。②言简意丰,可以成“压缩饼干”,决不能作“灌水文章”。③能用图片说的,少用文字说。④语言节奏可以快一些,多分行。⑤多关心企业营运方面鲜活的事实事例。

二、新闻媒体环境的变化:信息爆炸的年代,新闻媒体何其多也!有党报,机关报,有行业媒体,有都市晚报型媒体,有经济类媒体,有娱乐型媒体;有电视、有杂志,有报纸,有广播,还有网络媒体,人们处在信息的重重包围之中。

在同一个媒体当中,也有不同的版面,而且照现在的趋势来看,成功媒体的版面也有越来越多的倾向。新闻写作首先要解决引起“受众注意”的问题。

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有意注意通常是由受众本人自己的需要而产生,另外,也要通过本人一定的意志努力。比如,一个代理商在寻找产品阶段可能会有意识的留意报纸上新闻与广告。一个从事政治工作的人会去有意识的留意电视中会议传达的详细精神,一般的大众则可能不会如此。

所以这些新闻媒体环境的变化给我们在坐的各位带来的新闻写作启示是:

1、以前重视标题与新闻提要、导语的写作,现在要把标题、新闻提要、导语的写作提到一个更重要的战略地位。锤炼新闻标题和打造广告语一样,要让它简明而含有丰富的信息。

2、在新闻的选材,角度的选择上,要推陈出新。新鲜的东西才会引起人们的兴趣。

3、研究读者心理,以一个”虚拟读者”的身份和兴趣来选择新闻内容。

4、注意新闻事实与读者情感上的关联,并且把它们千方百计挖掘出来。

5、在必要时请写一些“编者按”、“编后语”,揭示新闻的重要意义。如果你是记者和编辑,当然条件很好,如果你是企业和广告、公关公司的人,不要不好意思,这种事我们干过,编辑大人叫好!

6、写作中多用动词,增强动感。

7、多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少用空话。

8、有机会的话,要多和编辑记者联系,这样你采写的稿件才会得到更多关注和帮助。

6.如何写好企业新闻稿(之六)新闻写作的“十二字真经”

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为:“多事实少评论,多客观少主观”。

这可称之为新闻写作的“十二字真经”。真正领悟了这十二个字,就领悟了新闻写作全部学问的百分之八十。

“多事实少评论,多客观少主观”包含了这几层意思,作者在占有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是有思想和观点,有倾向的,但作者的思想和观点是通过报道事实本身,以客观的立场呈现,自然而然的显示出来的,不是通过作者站出来评论,以主观的、特意的方式指出来的。

愈是好的新闻,就愈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愈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

把“这十二字真经”用活,形成强有力的无形意见,有一些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下面结合例子分述:

①精选典型事实,以小见大

俗语说: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在新闻策划中,我们必须有一双慧眼,能在企业纷纭复杂的经营活动中精选出有价值的典型事实,有价值的事实未必是大事,有时一个小企业的一件小事,初出端倪,就能反映一个行业的巨变,成为一个大题材。

②正反并举,对比衬托。

有比较就有鉴别,有时,新闻策划者只要将古今,正反,国内国外等不同的事实组织摆放在一起,读者就能自动得出结论。新闻策划者本人不用出面说一句话,而要说的全部说出来了,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③适时引语,借口说话

新闻策划者自己站出来评论新闻事实,是主观的评论,但是将别人对事实评论的话记述出来,就是一种客观的报道了。这等于是把自己想说的话,借别人的口说了出来。比如,新闻策划者可以自己或通过媒体采访一些各行业的专家,引用他们的话,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所引别人的话,必须是别人的原话,真实、准确,可以删节,但不能听凭自己的表达冲动,断章取义,歪曲原话。

④用活数字,说话有力

数据是很有力的语言,经过数据的罗列,优劣、高下、多少自已会显现出来。在作为经济新闻的一部分的企业新闻,数据是常用的,用得好,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数字是冰冷的,是抽象化了的概念,人们对不同的行业的数字的接受力受到了限制。因此,用数字不宜连串的用,有时要讲些技巧。

回过头来谈谈陶朝东写的这篇稿件,前面说了,这篇稿件的思路和角度都可以。但还是有缺点。大家仔细看一下:这个稿件实在的内容比较少,既然写职工在国庆还上班加班加点工作,可以在文章的标题和内容都加进:香糖多少职工在。。

香山糖厂3000万巨资无偿补贴蔗农

为了进一步发展甘蔗生产,提高甘蔗的产量,帮助农民增收,香山糖厂决定从今年9月起至2008年5 月止,连续 3 年每年投入 1000 余万元无偿补贴该厂蔗区蔗农大面积实施甘蔗吨糖田生产项目,帮助蔗农利用科技发展甘蔗种植,提高甘蔗产量,3 年内无偿补贴蔗农 3000 余万元。

⑤集点成面,点面结合

新闻写作中的“点”,是指发生在特定时空的具体的新闻事实,而“面”,则是指整体的概貌。“点”,具体客观,也就是事例;“面”,虽然也是事实,但需要归纳概括。采用“点面结合”的办法,把宏观的整体表现了出来,而读者又对具体的新闻事实有感性而具体的认识。是体现”用事实说话”的有效的办法。

⑥目击实录,再现场景

在新闻写作中,采用现场目击实录、亲身经历讲述、口述实录,逼真,现场感更强。尤其是口述实录,从原汁原味的语言中,亲切感扑面而来。如有些采访实录就是这一方法的运用。

⑦主观评论,画龙点睛

新闻写作主张“多事实少评论,多客观少主观”,这个“少”字,说明它并不是一味的排斥主观的东西,排斥评论。相反,适当时候,一语中的的主观评论,能使事实更清晰、更完整。

一般来说,在这些情况下是需要有评论的: A、仅叙述事实不能准确传达意蕴。

B、新闻事实过于隐蔽,不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容易引起误解。

所以:评论必须要言不繁,十分精炼,惜墨如金,以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快速,是新闻必不可少的特征。新闻是易碎品,它的时效性很强,无论在当时如何激动人心的新闻,星换斗移,物是人非,都已是明日黄花。除了当事人外,再读很少有当时的心境。作为企业新闻,当然没有这样的“生死时速”,但及时,快,仍然是基本的标准和要求。商业竞争,有时争的就是速度。如比:一家企业与另外一家企业准备的是同一个题材的新闻发布会,一家企业先开,另外一家企业准备的东西就成了一堆废纸,酒店已经订好,人员已经到位,进退两难。勉强开了,其效果也是大打折扣。

7.如何写好企业新闻稿(之七)新闻语言的语体特征

新闻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它主要有三个特点:准确性、白描性、大众性。

一、准确性

新闻语言的准确性是指新闻语言的表述与客观事物高度吻合。具体包括: ①在时间、空间、形态、色彩等方面。②对事物的属性 ③对事物的数量、程度

它排除主观臆断和以偏概全,在词语的使用中,慎用可能产生歧义的词语。

二、白描性

一般来说,文学用细描的多,大量使用形容词,大量使用比喻、夸张等修辞,较多地偏重于主观感受。新闻中则白描的方法借鉴得多,不装饰、不铺陈,绚烂之极皆归于平淡,全由客观事实呈现。

三、大众性

企业新闻策划中写作的大众化,要求写作者多用口语,从大众角度来关心企业的话题。

8.如何写好企业新闻稿(之八)新闻标题的制作

前面我们大家共同学习掌握了新闻语体的基本特征,现在,我们重点来探讨新闻标题的制作。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到底是“浓眉大眼”,还是“眯缝小眼”,标题传送给受众的信息是直接明了的。

“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不仅反映了受众的心理需求,而且道出了标题在文章中的主导地位。

一个好标题,不仅可以激起读者内心的波澜,拨动读者的心弦,磁石般的吸引读者去读新闻,而且能够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

邓拓先生生前也诙谐地说过:“谁要给我想出一个好标题,我给他磕三个响头”,可见,研究和探索新闻标题的制作对于作者和编者尤为重要。

当下,新闻媒体传播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壮大,新闻资源竞争的惨烈硝烟味随处可嗅,许多媒体改头换面、不断包装,力求推陈出新,势必对标题制作要求更高。但是,翻开报纸,也不难看出,一些空洞华丽、乏味冗长、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的标题屡屡见诸报端。从某种程度上讲,削弱了新闻事实的价值,降低了报纸的质量。任其发展下去,必将失去读者,对报纸的品牌形象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伤害。反之,一些报纸为了追求标题的冲击力、渲染力,过于夸张,文不对题,剑走偏锋,有失新闻的真实性,也同样对读者带来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所以,新闻标题的“蹩脚”,除了与新闻事实本身不新,写作方式程式化,表现手法陈旧有关外,取决于写作者的文化修养水准、生活实践体验和对新闻事实的真切感悟和敏锐捕捉。

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制作时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标题制作尽量避免程式化、一般化。尤其对企业报来说,会议新闻标题的制作,既要从企业宏观方向上把握,又要注重具体的新闻事实的传递,如果稿件的表现手法过于陈旧,往往会使编辑感到很棘手。会议新闻的标题制作一定要在细节上下功夫,使会议新闻的语言力求口语化,找到真正的新闻点是关键。避开常规化,从细节中提炼。比如2月6日《北京青年报》一则会议新闻标题就富有新意:

主题是:一个会议记录了20条 一百米走了10分钟 副题是:昨天,市委书记、市长分别参加市政协专题讨论

这则标题选取了会议中的两个细节,一个是专题讨论上20位委员发言,市委书记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了20条;另一个是市长从会议室走到宾馆门口,不足百米远竟然走了10分钟,和委员们交流讨论,言犹未尽。这则标题形式对仗,内涵丰富,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同时,标题本身就给读者一个悬念,促使读者读完全文。

《新民晚报》一则消息称:本市召开会议认真部署严防“问题猪”的措施,畜牧、工商、公安、卫生等八个部门携手结成对上海生猪及其产品安全监管网络,严格清理不洁肉品赖以藏身的角落,保障市民吃上放心肉。这则消息的标题是:

主题是:八顶“大盖帽”盯牢“一块肉” 副题是:上海多管齐下严防“问题猪”

这则标题突破了叙事式的表达,运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趣味性强、通俗易懂,贴切生动,具有吸引力,从而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另外,标题制作中尽量避免“万能标题”,如《xxx工作再上新水平》《xxx科学管理结硕果》《xxx经济保持良好运行》等。如此标题,任何单位、任何时期都可以用,没有新闻的个性和区别性,往往会使读者产生反感。

2、注意制作标题引用过滥现象。巧用引用,能够画龙点睛,使标题精彩传神。

如2003年4月3日《天津日报》报道了美军“海豹”突击队营救出女兵林奇的事件,所制作的标题是《“海豹抱得美人归》,可谓匠心独具。

但是这种“启发”要根据不同的新闻题材“量体裁衣”,如果一窝蜂地使用同类标准,就会使标题显得平庸。例如,当《都是月亮惹得祸》一歌成名后,《都是绯闻惹得祸》《都是彩票惹得祸》《都是黄片惹得祸》等等纷纷登场;

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播出后,引用该名的标题铺天盖地,《将变革进行到底》《将减肥进行到底》似乎它们变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给人以措辞贫乏,似曾相识之感。

3、制作标题应避免冗长乏味。标题应该简洁平实而富有文采,读起来朗朗上口,耐人寻味,具有感染力。对新闻事实的准确理解和自身深厚的文化修养是克服标题冗长乏味的基础。

首先,在标题制作中应尽量使用不必要的形容词,要多用动词。动词用得得心应手,恰到好处,就像一张具有冲击力的照片往往能使一千个形容词相形见绌,富有个性的动词常常能使文句简练而传神。

如一篇关于闪客小小状告美国耐克侵犯其作品“火柴棍小人”著作权,被判赔付30万元的报道,标题为《 “火柴棍小人”扳倒“耐克”》。动词“扳倒”使标题增色不少,具有张力。

2003年1月7日《天津日报》报道本市驻外办事处招商引资成果累累,标题是《“拓荒牛”拉回九个亿》。这则标题中的“拉”字形象贴切,采用拟物的手法,以彼拟此唤起形象,实体和动作的联想达到妙不可言的效果。

4、标题要做到平实中见文采,一定要选用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尽量避免生涩字、词、句,力求口语化,从而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在此选用《新民晚报》几则标题:

报道一老板修车生意清淡,竟在路上下设下“刀阵”,然后悠悠地“守刀待客”,赚取昧心钱,制作的标题是《布下“刀阵”待客来》;

在报道一退休干部将“二奶”杀害弃尸的案件时用的标题是《“二奶”包进垃圾袋》;

在报道一出租司机由于好赌债台高筑,竟将公司出租车非法占为己有的事件中,标题是《麻将输惨 “自摸”汽车》;

在报道沪上老中医“国宝”人数越来越少的情况时,制作的标题是《“绝技”不能“绝后”》;

在报道一男青年由于恋爱失败残忍杀害女友的事件时的标题是《“痴情郎”无情动刀》。这些标题语言大众化,以特有的诙谐意境让人在会心的微笑中领悟生活的哲理,给读者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激发读者对新闻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顿生阅读全文的强烈欲望。

“读文看题,买针看鼻”,标题具有引导读者选择信息的功能,在报纸编排中的重要性不言而语。

大众化是新闻标题制作的前提条件; 趣味性是新闻标题制作的内在要求; 感染力是新闻标题制作的客观要求; 形式美是新闻标题制作的必然要求。平实中见文采是新闻标题制作的最高境界。

突破新闻标题的固有模式,探索新方法,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9.如何写好企业新闻稿(之九)写活”导语”,先声夺人

一条好新闻的导语。除了能够抓住主题,突出中心以外,重要的是要使受众产生想继续听下去的愿望。如果导语开门见山,中心突出,立意新颖,精彩生动,简短有力,就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反之,导语平庸老套,就很难吸引读者继续接受新闻事实。

导语要新,要把最具新闻价值的事实写进导语,以显示”新闻眼”。突出了这些”新意”,才能使整篇报道言之有物,进而言之有味,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新闻效果。例如:

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香山糖厂通过自治区清洁生产审核验收

4月22日,在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香山糖厂由自治区经委主持召开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会,经与会专家一天的评审考核,香山糖厂以其突出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业绩通过自治区清洁生产验收。

2006年以来,该厂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使企业在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同时,减少污染物排放。至2007年2月,全厂共实施无/低费清洁生产方案89个,中/高费方案11个,榨季结束产生经济效益共1198万元;环境效益方面,与上榨季相比,废水COD削减量83.55吨,烟尘二氧化硫减排242吨,共减少排污费21.13万元。与行业清洁生产标准相比:水重复利用率、吨蔗悬浮物产生量达一级标准,吨蔗耗新鲜水量、吨蔗废水产生量、百吨蔗耗标煤达三级标准,实现了企业增效不增污的目标。

南糖香山糖厂通过清洁生产验收

日前,武鸣县香山糖厂以其突出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业绩通过了自治区清洁生产验收,成为全区第八家、武鸣县第一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

近几年来,香山糖厂极其重视节能降减污增效,尤其是2006年以来,该厂结合自身实际按国家规定的相关程序和要求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使企业在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同时,减少污染物排放。至2007年榨季结束,全厂年度清洁生产共投入资金763万元,实施了无/低费清洁生产方案89个,中/高费方案11个,产生了直接经济效益共1198万元;环境效益方面,与上榨季相比,废水COD削减量83.55吨,烟尘二氧化硫减排242吨,共减少排污费21.13万元。与行业清洁生产标准相比,水重复利用率、吨蔗悬浮物产生量、吨蔗化学需氧量产生量达一级标准,吨蔗耗新鲜水量、吨蔗废水产生量、百吨蔗耗标煤达三级标准,实现了企业增效不增污的目标。

写活导语,稿件成功的关键

导语是新闻最重要的开头,它应当是新闻中最关键的、最具本质的和最精彩的事实。具备了这些条件,导语才能产生既引导主题,又吸引读者的作用。如果导语不是建立在确切事实的基础上,而是一些空洞乏味的语词,这样的导语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它的价值,读者也很难把握它的价值取向。

可见,导语应该是落笔切题,开门见山。用极简要的文句说明全文的目的和结论,以唤起读者的注意,使他们在脑子里先有一个总的概念,渴望继续听完全文。

简短而精练的导语,能给人以鲜明而突出的印象,使读者在接触新闻的瞬间便产生兴趣。广播与其他媒体的区别在于,它是依靠声音传递新闻信息,无影无踪,人们不能反复收听,一个地方没有交代清楚,就会影响读者接下来继续收听的兴趣。因此,在采写广播新闻时,宜采取先虚后实,提供听觉先导的写法。即先交代与主要新闻事实有关的内容,再引出后面的主要新闻事实,他的好处在于符合听觉规律和读者思路,便于全面的,准确地接受新闻信息,提高传播效果。在导语写作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导语的立意要“新颖”。从采访所获得的素材中,选择一定量的事实写进导语,其间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即导语中不要罗列太多事实,使人无法抓住重点;导语中缺乏生动的事实,只是笼统地进行抽象描述。新闻要显示新近发生的事实,导语就应该用简洁明快的语言点明主题。

二是善于运用归纳和引入式导语。当一篇报道的新闻事件本身就非常具有吸引力时,导语的绘声绘色就会在读者心中形成一幅画卷,对记者所描写的事件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就取得了先声夺人的良好效果。

三是跳出框框写导语。我们知道,导语有确定全篇新闻主题,确定写作范围的作用。就会议新闻来讲,读者从中接受新闻事实,目的在于了解新闻信息,接受新闻事实,而并不特别关心某个会议在何时何处召开,某某领导出席了会议等等。在采写这类消息时,应针对受众的这一心理特征,突出传播他们所关心的内容,以求取得好的效果。

此外,写导语还应注意简化语言,精练文字,少写细节,避免空话、套话。导语里人名、头衔、单位名称,地名以及专用名词和术语不能太多太杂,要少用或不用数字。因为这些内容在导语中出现过繁,将会冲淡主要的新闻事实,影响读者接受新闻的兴趣。

引人入胜的导语是写好一篇报道的良好开端,好的导语往往令人耳目一新。新闻报道选取适用得当的引语作为开头,可以为接下来的事实描写留出足够的空间。

写导语是新闻的重点和难点,“写好导语,也就写好了新闻的一半”。因此,有经验的记者,无不在导语的打磨上狠下功夫,反复推敲,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新闻事实中的“黄金点”,将最有价值的东西立于篇首,以期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巧选角度。

新闻事实本身意义具有多面性,同一新闻事实,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报道,角度不同其新闻价值和思想意义也就有所不同。

“新闻角度的选择在于追求新闻价值。”新闻角度选得准、选得巧,新闻价值就倍增。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一、思想角度,有启发性的思想常常能够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力,加强思想上的力度是最重要的新角度。如一个班级的党章小组开展的活动,单从范围来说,算不上大的新闻,但如果从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角度来看,却又有报道的价值。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公司企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职工工作和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

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车间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车间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精心构思。

细节的运用要从消息的整体内容和形式上加以精心构思和巧妙布局,从而提升消息的新闻价值。这要注意两点:细节安排的位置和消息的结构方式,而细节安排的位置制约着消息的结构方式:

1、细节描写若放在消息开头,其结构方式常常用“倒金字塔”或“倒金字塔和金字塔”结合式。如埃菲社6月9日消息《君子还书,七十年不晚》开头的细节:“现年58岁的罗马尼亚人科丽娜近日到当地的一家图书馆还的一册书很特别,因为这是她父亲在她出生前12年借来的。”然后交代新闻背景及结果——这就是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的运用;

2、细节描写若放在消息中间,其结构方式常常用“倒金字塔和金字塔”结合式。

3、细节描写若放在消息的结尾,其结构方式常常是用“金字塔式”。

10.如何写好企业新闻稿(之十)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写作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注意人称的使用。新闻稿件应该以第三人称来写,最好不要以第一人称来写。有的职工却犯了逻辑性错误,在写新闻稿件时经常偷换概念,一会是第三人称,一会又换成第一人称,让人产生误会。如有职工在一篇新闻稿件中就出现这么多称呼:“我厂”、“我车间”、“该厂”、“该车间”…… 第二、避免犯一些简单的语法错误。经常看到有职工这样写:“稿件截止于 X月 X月不再收稿”,既然“截止”,为何还要加上一个“不再收稿”呢?还有些职工在写图片说明时:“图为职工正在抢修电机现场。”为何后面要加“现场”二字呢?那图片本来就是现场意思,而且我们意在抢修而不是现场。所以,在写新闻稿件时,一定要注意一些平时容易犯的语法错误,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错误。

第三、一稿一报。一篇新闻稿件报道一件完整的事情就可以了,不要把几个报道放在同一篇新闻稿件报道,从而使其混杂化了。一篇一报可以使内容更集体中化,单一化。

第四、注意书写。新闻稿件首先入眼的是你的书写,如果写得龙飞凤舞,一团糟,那么审稿人根本就没心情再仔细看了。新闻稿件应该书写工整、清晰,让人能看清楚,或是用打印搞,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第五、写完一篇新闻稿件之后,许多职工就匆忙拿去报道。我建意职工们写好之后最好能再认真的看一遍,看有没有什么错漏的地方,那是对别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特别是数据,逗号在前在后事情就大了。如果是大的篇幅的话,最好几个人一起讨论,加强了同行间的交流沟通,争取更好。不要写总结式的报道,一是二是三是之类的。

第六、一定要跳出本部门的圈子,站在全局衡量事实。许多事情在本部门是大事,但是放到全国全省就算不了什么了。新闻是面对整个社会的,写稿之前,一定要将你选择的事实用全局的眼光来衡量一下,大体考虑以下五方面:

1,该事实在全地区或全县的意义怎样;

2,该事实与最近公司企业需要宣传的政策是否有关;

3,该事实对于正确引导某一普遍性质的问题是否有启示意义; 4,该事实是否具有特色,可以通过报道引起共众的注意;

5,该事实是否具有趣味性或人情味,报道它可以增添生活的情趣。第一点发生的机遇不多;第五点较好把握。较困难的是把握第二、三、四点。这需要提高政策水平,养成分析报道形式的习惯。如果陷在本部门的圈子里,会把什么都看得很重要,结果大部分报道会白写的。稿件既要符合上级的精神、企业的要求,也要反映基层的需求,代表群众的呼声。

如何写好企业新闻 篇2

首先要考虑所写题材是否典型, 是不是社会上存在的问题, 是不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有没有指导意义, 要选择最佳的角度。矛盾的突破口、群众关注的焦点、受众同情心之所在, 就是最佳角度。这样的题材和角度, 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而不仅仅是“吹皱一池春水”。比如长春人民广播电台曾经播发的一条社会新闻, 《六十岁老人为七十岁老人让座》就是一条令人心颤、耐人寻味的新闻, 这条新闻的大意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乘坐公交车, 上车之后, 有座位的年轻人视若无睹, 纷纷掉头窗外, 最后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让出了座位。这篇只有400多字的稿件, 反映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 暴露出一些年轻人社会公德缺失, 阐释了社会呼唤公德回归这样一个主题。还有本台曾经围绕有一些利益熏心的人, 把目标锁定在老年人群, 利用老年人有病乱投医的心理, 欺骗老年人, 购买所谓的特效药, 然后商家人去楼空这件事, 采写了社会新闻《骗子瞎忽悠, 目标是老年人》反映的是赵大娘患有Ⅱ型糖尿病, 2006年6月初参加某社区举办的“免费健康咨询”, 被劝说后买了10盒药, 服用一段时间后, 病情不但没有好转, 反而加重。后发现此“药”是保健食品, 找商家退货, 但已人去楼空。记者请市消费者协会工作人员对这起案例进行了点评, 并提醒老年人, 保健食品绝不是药品, 千万不能上当, 一旦发现有人在把保健食品当药卖时, 可以拨打12315进行举报。以上这两个例子说明。写社会新闻要突出广泛的社会性这个特点, 即显示其“社会相”。

2 要有头有尾有情节, 活人活事活道理。

这就是要突出社会新闻来源于群众之中,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个特点。要在新闻现场描写中交待情节, 在情节的叙述中展开矛盾, 在矛盾的演化中褒贬人物, 在人物的举止言谈中显示性格。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特别要注意写好那一瞬即逝的关键性细节。我们要写生动的细节, 但并不去猎奇媚俗。比如:长春人民广播电台针对时下出现的结伴旅游这件事, 采制了录音报道《结伴出游, 注意趋利避害》, 提醒市民不要仓促成行。文章大致的内容是这样的:市民洪小姐是个旅游爱好者, 大好春光, 无限美景, 早已令她心驰神往, 按耐不住, “五一”长假的临近, 在网上寻求“同游”伙伴。通过对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结伴同游”四个字, 发现相关的网站比比皆是。记者通过对律师和市旅游局市场处工作人员, 以及旅游业内资深人士还有旅游爱好者的采访, 对结伴出游这件事进行比较全面的概述, 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市民不要仓促出行。这样, 就能紧紧揪住受众的心。还有本台曾经采写的社会新闻:《非法宠物交易占道经营, 影响行人通行》, 反映的是在长春市人防地下商场入口处以及桂林路一带, 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商贩把小狗、小猫、小兔子放在纸壳箱子里或是笼子里向过往行人兜售。既没有相关部门的合法手续, 也没有动物检疫检验证明, 一个自发形成的宠物市场就在狭窄的人行道上“开张”了, 行人从此处经过举步维艰。通过对这件事情的报道, 一方面反映出市民行路难, 另一方面呼吁有关部门对事情及时进行解决。长春市城市管理治安支队限制养犬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将重点打击非法宠物交易行为, 还市民一个畅通的交通环境。

3 要以小见大寓深意, 警劝世人见真诚

社会新闻的另一个特点是反映人们日常生活中新鲜而又平凡的小事, 往往寓教育于针砭之中, 是一些微言大义的新闻。写作时要注意以小见大, 从大处着眼, 从小处着手, 寓意深刻。比如长春人民广播电台采写的录音新闻“破损健身路径, 5月前将维修”反映的是天气转暖, 进行户外运动的市民也多了起来。设在小区以及公园里的健身路径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的健身锻炼活动。然而严冬过后, 不少地方的健身路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损坏。通过对这件事情的采写, 一方面呼吁有关部门更换维修损坏的体育器材, 另一方面也提醒市民要爱护公共设施。还有长春人民广播电台以《沉重, 使儿童走向成年》为题播送了二道区吉林小学四年一班学生孙宁因母亲身患重病, 父亲离家出走而使生活陷入困境的报道。在这篇报道播出后的第二天, 长春市某私企的李先生及时为这个不幸的家庭送去两千元现金, 并承诺今后每月会资助这个贫困家庭3000元钱。

这两条新闻看似平凡小事, 却抓住了深刻的社会问题, 发人深省。

4 要软硬结合, 暴露适当

有人曾经提出新闻“要短些短些再短些, 软些软些再软些”。这后者主要是对社会新闻提出的。新闻短些短些再短些是对的, 但是软些再软些就要考虑斟酌了。社会新闻当然不能太硬, 太硬了受众难以接受。也不能太软, 太软就容易流于媚俗, 使社会新闻格调走低。要软硬结合, 通俗亲切, 从小讲到大, 由近讲到远, 引人入胜。例如, 本台采写的录音报道:《古稀老人的奥运情结》, 反映的是家住长春市绿园区青年路街道银融社区的72岁老人李研华, 剪了一套以2008年北京奥员会吉祥物福娃为题材的剪纸作品, 祝福2008年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的事情。所以采写社会新闻应该把朴素的思想内容, 鞭辟入里的分析, 同通俗、亲切、形象的语言表达结合起来, 质文统一。另外社会新闻是暴露社会问题, 某种程度上要触及社会阴暗面, 对此, 记者要把握好度, 不暴露要适当, 不能为暴露而暴露, 要注意把握好舆论导向, 以正面引导为主, 通过揭示社会现象, 引导公众处理好社会问题, 这才是我们采写社会新闻的要领, 也是社会新闻对公众产生吸引力的关键所在。

摘要:社会新闻, 是指显示一定“社会相”的新闻, 反映当前的社会生活、社会道德、社会风尚、社会秩序以及社会与自然界特异现象的新闻, 属于社会学研究范畴内的新闻。它报道的多是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件、严重的或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和能引起人们兴趣的社会、自然现象。

关键词:社会新闻,新闻写作

参考文献

[1]周胜林著.高级新闻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64, 65.

[2]刘海贵, 尹德刚著.新闻采访写作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1:P87.

如何写好现场短新闻? 篇3

那么,如何采写现场短新闻?

选准典型。采写新闻都有个精选材料的问题,而对现场短新闻来说,精选典型就尤为重要。因为现场短新闻是从众多事件中精心选取一件“小事”,从繁杂的场景中摄取一个“镜头”。可以说,没有这样的选择,就没有现场短新闻。这个最闪光的“亮点”,或者是新闻事件的关键情节,或者是新闻人物活动的中心场面,或者是事物矛盾的集结点……在采写现场短新闻时,抓住这个“亮点”,就可以采用以小见大的笔法,写深写透。如《兴安日报》刊发的《蔬菜大棚里的笑声》这篇现场短新闻,作者写到“‘去年大棚收入有2万多元。这一茬香菜在小年前后上市,能赶上好价钱。’张福华认真地给记者算着账,领着记者来到大棚里看香菜长势。虽然张福华一直在说入冬以来的降温天气影响了蔬菜长势,但在她的精心管理下,大棚中幼小的香菜还是茁壮地生长着。”通过主人公的描述和记者现场的目睹,记者轻而易举地点出了主人公如何巧用农闲时间,发家致富的这一主题。

巧妙切入。现场短新闻要求作者及时“步入”现场,通过现场观察,写好所见、所闻、所感。作者在这里就是新闻事实的目击者、见证人,甚至是直接“参与者”。这样,写出的现场短新闻就显得十分真实、亲切、感人。记者是一上来就“步入”现场,还是在中间巧妙地相机“步入”现场,还是无声无息地“步入”现场,这要视具体事实和写作需要而定。

现场短新闻受篇幅限制,以报道“一时一地一事”为特征,因而在立体化、全方位、深层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个侧面上,是难以与其他报道方式比拟的。然而巧妙的切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现场短新闻的这个缺陷。

现场描写。这是现场短新闻采写中最难的一个问题。写新难,写短难,写好现场更难。有的现场短新闻中,根本没有现场描写。有的只有现场的开头,后面全是一般的叙述,而且是一敘到底。有的是在开头部分让作者一露面,接着就是采访对象一说到底,中间没有任何的细节描绘。这样的现场短新闻,读者看不到现场中“活”的东西,既不会产生兴趣,又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注重现场描写,再现现场场景,是现场短新闻的最大亮点。

现场,不仅提供消息的准确性、可信性,也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强调记者亲身经历、亲身感知的“现场”,才是现场短新闻所提倡的个性要求。只有采访者亲临到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捕捉“水灵灵”的活素材、活细节,才能使报道的描述鲜活起来、新闻的内涵丰润起来。

写出鲜活。人们在谈到那些脍炙人口的佳作时,常用“栩栩如生”、“身临其境”等来形容,这些形象的说法充分揭示出现场短新闻的新闻语言的生动和构思的活泼之美。长期以来,纸质媒介摆脱不了呆板、乏味的报道模式,许多原本很“活”的新闻事实报道出来后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动性和活泼性可言。现场短新闻怎样才能写得“活”?归根结底考验的是记者对文字技法的立体化综合运用能力。

记者深入到现场后,不能像个木偶,要用敏锐的新闻眼、灵活的新闻思维去观察现场。要把事件中主要人物的肖像、行动,以及把深化主题的现场细节摄下来。做到耳听八方,眼观六路。这样采写出来的现场短新闻,才给读者新鲜、活泼的美感,才有深度。因此,只有记者亲临现场,亲身感受的东西越多,写出来的稿件也就越生动。

如何写好新闻报道 篇4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的人来说:写好第一篇新闻稿件十分关键。

一、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意思准备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写新闻报道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1)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

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税收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关键是要用心去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好多人刚开始写作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 的新闻工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终于驾轻就熟了。

二、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作为一个初学写作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新闻素材是进入作者视野并被作者所意识,所采摘的工作现象,即从税收实践中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

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报道的角度,是作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作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特色角度、读者角度、时间和空间角度。

三、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关键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如果是学写第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学会写导语。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第三、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而谋篇布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稿件在受众和编辑眼中的‚身价‛。

第四、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工作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

而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义。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清代的袁枚对“主题思想”的问题讲的精彩。他把漂亮的句子比做一大堆铜钱,古代的 铜钱外圆内方,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一串铜钱叫“一贯”,袁枚认为,文章的主题就好比是穿钱的绳子,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来统帅你的文字,那你写的东西就像撒满一地的铜钱,不能派上用场。

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

四、虚心请教,大胆投稿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必要过程

请教的时间,可以贯穿到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寻找新闻线索可以请教;如何拟订提纲、选好新闻题材、提炼和表现新闻主题可以请教;如何使写出来的新闻更加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更加精彩,更应该虚心向人请教。

如何写好医疗行业新闻源 篇5

一、写什么的问题:

我觉得做三类,一类是地域+治疗项目的关键词扩展,覆盖地级市县,区域中心的也可以覆盖附近身份的地市。

第二类是仿新闻报道,既然是新闻平台,就以假乱真用新闻报道治疗病例的形式来做,当然还是要结合竞价消费靠前的关键词,不然展现量很差。

第三类就专门消做消费靠前的关键词了,这个竞争比较激烈,因为是全国范围竞争,没有地域词那么容易上首页。

二、怎么写的问题:

标 题:地域+关键词+医院名/消费靠前的关键词扩展

关键词:把完整关键词扩展分词一下填上去

前三段:都要加上完整关键词扩展

第一段:写导读,因为新闻源页面的description一般会摘取文章第一段

链 接:插入图片,图片上加商务通链接或者站内深度文章链接

段 落:段落小标题加粗加红,重点句子加红

结 尾:温馨提示+来院路线+站内相关文章5篇(项目横向文章扩展),扩展阅读的同时增加外链和关键字

商务通代码,点击咨询按钮图片

浅谈通讯员如何写好新闻稿件 篇6

这是一个很宽泛的课题。其实,写好新闻的要素很多,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现结合自己从事新闻宣传工作近二十年的实践,谈一谈通讯员怎样把新闻写好、怎样写出好新闻,是以共勉。

1.选一个新颖的角度

角度,就是文章的立意。同样一个会议、同样一桩事件,不同的通讯员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关键看你如何选取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

2007年11月23日,我参加了局安质部在武汉公司胶济客专项目部召开的全局“质量安全现场会”。根据安排,参会人员上午到正在施工的两座大桥现场和桥面系步行板制作现场参观,下午回到项目部开会,时间非常紧张。当天上午九点钟之前,泉城济南浓雾紧锁,5米开外看不见人影,汽车几乎是在途中滑行。为了安排我采访,武汉公司项目部一路上给我换了三辆汽车,我抓紧时间分别采访了指挥长、项目经理和项目总工,对整个工地建设的大致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每到一个作业点,我就仔细观察现场,采访相关人员。后来又从材料中了解到项目部抓安全、保质量的经验做法,于是从项目部如何抓好安全质量这条主线入手,写出了《走马泉城看“胶济”—武汉公司胶济铁路客运专线安全质量工作印象》的文章。这篇两千多字的通讯,《中国经济导报》(发表在其中一个版面的头条位置)、《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华建筑报》、中国工程建设网等多家媒体都采用了,还被《中原建设》评为当的好新闻。

由一个会议引发的新闻之所以被多家媒体采用,并且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关键在于选取了一个新颖的报道角度。如果我按照惯常思维,只写会议本身,而不去发掘会议背后的新闻,那么,这次会议的新闻要想被众多媒体采用,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何况会议本身的新闻已经有人写了,我总不能空手而归吧?)。

因此说,要想找到一个新颖的报道角度,需要通讯员有敏锐的新闻观察力和丰富的知识积累。也只有平时多读一些好的新闻作品,拓宽自己的写作视野,并通过采访中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才能发现别人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东西,才能抓住“活鱼”。其实,“活鱼”就在我们身边司空见惯的人和事之中(突发性、冲击性大的事件除外),关键看你如何去发现、如何去采访、如何去思考、如何去选取一个与众不同的写作角度。2.做一个醒目的标题

一般来说,同样的新闻内容,能不能吸引读者,关键看标题是不是吸引人。标题是新闻的“眼睛”、“题好一半文”,这也是对一条好新闻的基本要求。怎么使标题有新意、有个性?我认为,不论是消息也好、通讯也好,都要尽量做到标出“事实”、标出“首例”、标出“卖点”、标出“悬 念”、标出“反差”、标出“动感”、标出“情感”。只有当读者从标题中看出你文章的与众不同时,他(她)才有兴趣读下去。以下是我曾经在媒体上刊发的部分文章的标题,如:标出“事实”的:“中铁七局集团百万重奖先进员工”;标出“首例”的:“河南省首座公铁两用黄河桥开工”;标出“卖点”的“凭真功夫闯入国际市场,到非洲一展雄风”;“标出“悬念”的:“中铁七局郑州公司给开发工作‘泼冷水’”;标出“反差”的:“从‘实在差劲儿’到‘一百个放心’”;标出“动感”的:“闯过去,前面是个天”;标出“情感”的:“拎着母鸡谢恩人”和“愧对妻子”等等。3.写一段精彩的开头

任何一篇文章的开头,都应该做到开启全篇就吸引住读者的眼球。相对于消息来说,开头就是导语部分。它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吸引读者往下读,最好是一气呵成、读完全文。先说导语。写消息导语时,在内容上要尽量考虑如何去接近读者,在写作手法上要不拘一格,力求生动活泼,在语言表达上要平实易懂,切忌空洞、充满概念和口号(建议通讯员多看一些专门介绍导语写作的新闻书籍,多研究导语的写作手法)。总之一句话,写导语要以新闻眼光观察事物,“无事不新”、“求新求异”、“标新立异”。特别是同类题材,在选取不同的切入点时,导语写作一定要“千变万化”。

再说通讯。我们单位涉及报道的通讯体裁无外乎工作通讯(综述之类)、事件通讯(包括特写、现场短新闻)和人物通讯(先进模范人物、与事件有关的新闻人物和精英人物、凡人奇事与奇事凡人)几种。不管是哪一种通讯的开头,总的来说应该是力求新颖别致、不拘一格,让读者一看到开头部分就产生一种要读下去的强烈欲望。请看下面几例:

(1)工作通讯:(《中原建设》2008年6月30日第一版“高举旗帜做表率 挺起脊梁担重任”)

急、难、险、重,党组织迎难而上;关键时刻,共产党员挺身而出!今年以来,在四川,在山东,在深圳,在贵州,在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角落,无论是突击生产、技术攻关,还是抗击洪涝、抗震救灾,全局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挺起脊梁,义无反顾地挑起了发展生产、壮大企业和履行社会责任的重担,以实际行动彰显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事件通讯:(《中原建设》2007年8月30日第一版“斩关夺隘 饮誉‘武康’—来自中铁七局武康铁路增建二线襄樊至胡家营段01标段的报道”)

1800年前,诸葛亮自襄樊出山三分天下;解放战争期间,著名的襄樊战役蜚声全国。作为自古“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演义》120回中,有31回故事发生在襄樊。而今,仍是这片古战场,中铁七局4000余名将士在沪汉蓉铁路通道中承东启西的重要组成部分—横贯襄樊的武康(武汉—安康)铁路增建二线襄樊至胡家营段01标段62.59公里的施工战线上,以舍我其谁的气势,斩关夺隘,演绎出了一曲现代版的英雄颂歌!

(3)人物通讯:(《中原建设》2007年9月30日第一版“武康二线工程魂记共产党员,局副总工程师、武康二线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董炬洪”)2006年11月28日,襄樊的空气里飘荡着初冬寒冷的味道。

站在新修的路基上,表情凝重的董炬洪心中盘算着如何在这63公里线路上迅速打开工作局面。

这一天,董炬洪离开他奋斗了20多年的武汉公司,临危受命来到七局襄樊武康二线指挥部担任常务副指挥长。他心里明白,这个角色对于一直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他来说是一次新的挑战。他只有一个信念:要重塑七局信誉、再展七局风采!

那么,通讯当如何起笔呢?以人物通讯为例,我们平常用得最多的开头有如下几种:

一、概述型,就是以概括的、直接陈述的方式写作。如原《中国铁路工程》2007年4月4日第三版《荣誉背后是责任》的开头: 从见习生到高级工程师,从项目部经理到局总经理助理,20年间几乎年年被评为先进。青海省高管局优秀工作者,辽宁省交通厅、郑州铁路局、武汉铁路局优秀项目经理,中国铁路工程集团劳动模范等荣誉,是对他事业上执著追求的最好奖赏。他,就是局总经理助理兼武汉天兴洲大桥北岸引桥工程指挥部指挥长、党工委书记毛锁明。

这类开头的优点是:事实、信息的传递较为简捷明了,因为是“直线交流”,所以易为读者理解人物的整个闪光点。

二、肖像型开头。如《中原建设》2006年9月27日(试刊号)第三版《献身测量终无悔—记中铁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劳模、郑州公司测量工金伟仪》的开头:

黝黑的脸庞,不高的身材,不善言辞,这就是郑州公司测量工金伟仪给人们的印象。从事测量工作22年来,他先后参与建设了各种结构或工艺的大、中、小桥数百座,其精确的测量定位为工程的圆满完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多座桥获得了各级奖励,其中安阳文峰路立交桥获得了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郑州农业路立交桥获得河南省建筑行业最高奖“中州杯”奖。

作者运用描写手法为主人公作文字画像,恰似一幅肖像画,使之更具立体感,对金伟仪有了一个较为明晰的第一印象。

三、讲故事型开头。运用讲故事的理念能有效地摆脱旧的宣传模式。如《中原建设》2007年7月30日第四版《有志不在年高记共产党员、四公司武康二线项目部总工唐志勇》的开头:

早就听说四公司副总经理兼武康二线项目经理徐家炎有个“得意门生”叫唐志勇,技术和人品俱佳,在武康二线项目部任项目总工。当笔者前去向徐家炎求证时,一向不爱夸赞他人、不苟言笑的徐家炎,脸上却露出满意的笑容,对“徒弟”毫不吝啬赞美之辞,令笔者对唐志勇不得不刮目相看。

还有亦描亦述、描述兼有的描述型开头(人物通讯的开头即出现画面、出现镜头,具有可视可感的效果)、生平型开头、散文型开头、引语型开头(由主人公的说话看出人来)等等。

............当然,要写好新闻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善于运用细节。不论是消息还是通讯,细节描写得当,有助于增强报道的思想性、可信性、可读性。实践证明,对场面、新闻人物的描摹,可以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还原现场逼真感,提升新闻价值。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如何写好现场短新闻 篇7

现场,不仅可以提供消息的准确性、可信性,也可以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强调记者亲身经历、亲身感知的“现场”才是现场短新闻所提倡的个性要求。只有采访者亲临到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捕捉“水灵灵”的活素材、活细节,才能使报道的描述鲜活起来、新闻的内涵丰润起来。要使报道现场感强,包含两点要求,一个是要求记者有出色的现场表达能力,另外,巧妙地利用被访者的原话,使现场鲜活。而在细节捕捉上我感觉记者在“现场”千万不能逮什么写什么,更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选择那些有典型价值的场景,不求场面的恢宏和繁杂,只截取新闻事件的一个场面或一个片段,达到以点带面的功效。选取被采访者要与事件发生有紧密联系的人,同时选择“现场”、找准最佳角度审视“现场”,都需要记者具备良好的新闻眼光。

如,记者201 1年1月20日采写的“暖棚养猪快脱贫”一稿中,“进客房,左墙上挂着的手抄版的电话号码‘挂历’以及在门框上面立着的‘畜禽疫病防疫登记册’和荣誉证书格外抢眼,这为并不富裕的小家庭增添了些许文化气息。”本稿以环境的描述切入,衬托主人公的敬业、认真和业绩。

写出鲜活。人们在谈到那些脍炙人口的佳作时,常用“栩栩如生”、“身临其境”等来形容,这些形象的说法充分揭示出新闻语言的生动和构思的活泼之美。长期以来,纸质媒介摆脱不了呆板、乏味的报道模式,许多原本很“活”的新闻事实报道出来后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动性和活泼性可言。现场短新闻怎样才能写得“活”?归根结底考验的是记者对文字技法的立体化综合运用能力。

作者深入到现场后,不能像个木偶,必须充分发挥五官的作用去观察现场。眼,要像一部摄像机。要把事件中主要人物的肖像摄下来,要把主要人物的行动摄下来,要把能深化主题的细节摄下来,要把现场的景物摄下来。耳,要像一部录音机。要把主要人物的话原汁原味录下来,要把其他人物的有意义的话录下来,要把现场物体发出的声音录下来。鼻,要成为“新闻鼻”。要嗅一嗅现场空气的气味是否正常,若不正常,要尽可能地感受出是个什么气味。口,要成为“新闻嘴”。要张开嘴,伸舌头去舔一舔,或把东西放进口里嚼一嚼,看是什么味道,是甜,是咸,是苦,是辣,还是酸。身,也不能偷懒。要注意感受现场的冷暖,要感受现场的风向、风力。对有关东西,还要用手掂一掂,提一提,拉一拉,推一推,抱一抱;还要用肩背一背,挑一挑,以感受东西的轻重。

写好财经新闻评论的要点 篇8

一、普及风险意识,强化投资理念

目前,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已超过1000美元,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个人的理财投资需求日益旺盛。财经媒体要随着民众财富效应的增长而加强社会舆情的监测,建立调查、汇集、分析、反馈机制,从有效引导舆论出发,对一个时期围绕经济热点形成的各种意见、议论、反响及锋芒所向作正确的估量,继而运用舆论力量,对社会舆论施加积极的影响,使正确的舆论形成强势,成为社会舆论的主宰,从而影响个人意愿和群体心理。新闻舆论要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表达民意,关注民主,反映民生,排解民难,进一步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牛市,如何引导广大中小散户的投资行为,对于手中的股票是长期持有还是短期投机,是独立判断还是跟风炒作等,投资理念的长期正确引导均是财经媒体义不容辞的职责。

媒体要顺应市场积极引导广大消费者的理财兴趣,普及金融常识,强化风险意识,而不是误导市场,致使中小投资者损失惨重。如2006年下半年股市大涨、基金收益率大幅攀升,“基金投资热”成了理财市场新风景。一些基金公司为争夺客户,对基金回报进行了不负责任的夸大宣传;一些地方媒体更是推波助澜、大肆炒作。大众对基金的投资出现了漠视或无视风险的非理性行为,有些投资者根本不知基金为何物,就匆匆将储蓄搬进基金。有些媒体利用大众的盲从跟风心理,配合银行或基金公司片面宣传基金的高额利润而不提风险防范,结果2007年2月27日沪指狂跌268.81点,跌幅8.84%,创下1996年12月以来单日最大跌幅,创下中国A股市场十年来跌幅最高记录,投资者万亿市值在一天之中被蒸发殆尽,一些股票型基金投资者在血淋淋的教训中切身领教了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残酷事实。因此,作为财经报道工作者,应当在报道中主动承担普及基金投资知识、揭示投资风险、承担投资者风险教育的社会责任。

二、发挥引导作用,服务市场经济

中国是一个新兴的金融市场,投资机会固然诱人,但新兴市场本身所固有的政策风险、市场风险和投资者的心理素质风险,同样不容忽视。作为承担这方面报道的财经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善于在类似中小金融机构出现问题时,通过报道做好投资者的情绪疏导、安定人心工作,更要善于在市场氛围极端狂热时,冷静解剖热点,及时提醒投资者自我保护,为社会稳定积极发挥媒体的作用。

当2007年1月31日沪指出现144.23点的非理性暴跌时,《金融时报》迅速在第二天一版醒目位置刊登署名文章《2007年,我们需要怎样的牛市》,立场鲜明地回答了“政府是否会采取强行干预的办法,终结这轮持续一年有余的牛市”的疑问,指出从各个角度看,2007年中国都需要一个牛市环境,投资者应当用心领会政策意图,呵护市场,为中国资本市场“黄金十年”蓄积恒久的牛市动力,同时忠告投资者,只有树立健康投资理念和理性投资态度,市场各方才能真正分享到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下的牛市硕果。

关于调控股市的各种经济政策的出台,人们往往高度敏感。在进行相关分析报道时,要准确把握国家政策,严格按照政策口径进行采写,必要时要送归口的金融管理部门审定,以求政策的准确性。而涉及政策事实及真实性时,更要慎之又慎,避免因为失实,误导舆论,诱发和引发金融动荡。目前,有些媒体在采写稿件时,往往采取“据知情人士透露”作为消息来源,这种模糊消息源的方法不严谨,也容易产生报道风险,应该为金融报道工作者所禁。对于某些具体政策的误会,媒体应努力做好解释和疏导工作,为健康而稳定的市场服务。如2007年5月30日财政部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现行1‰调整为3‰。当天,两市大盘大幅跳水,沪指收盘报4053.09点,下跌281.84点,成交2712.94亿元;深成指报12627.15点,跌829.45点,成交1393.14亿元。两市900余只股票跌幅超过9%。次日,沪指一度跌破4000点,单日振荡下跌320点,创下15年来的纪录。市场弥漫一片恐慌情绪,中小散户的投资信心受到严重挫伤。为了维护市场稳定,三大证券报在2007年6月4日同一天分别发表社论“策变势不变正确理解印花税税率调整”(《上海证券报》)、“股市繁荣需要理性”(《中国证券报》)、“调整印花税是市场化调控手段”(《证券时报》),媒体在政府和投资者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从多个角度说明政府调整印花税的意图并不是打压股市,而是要引导市场树立长期理性投资的观念,是一个有利于市场长远稳定发展的积极信号。在舆论的积极引导下,市场经过一个星期的调整和消化,中小投资者重拾信心,两市的交易量逐渐放大,投资目标开始回归价值股,牛市行情继续呈现。

三、搭建融通平台,疏导民众情绪

我国金融目前正存在流动性过剩、信贷增长过快、国际收支不平衡等突出难题。汇率改革需要应对国际上呼吁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股市持续攀升的背后也有风险隐忧,农村金融改革虽然开始破冰,但道路依然漫长。当前金融工作任务可谓繁重,金融调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2007年恰逢亚洲金融危机10周年,经过10年的发展,当年遭受重创的亚洲国家均已走出了危机的阴影,经济一派欣欣向荣。然而,历史不应该被忘记,否则同样的悲剧还可能重新上演。国际金融形势常常变化莫测,险象环生,稍有不慎,就会招致巨大损失。如果一个新兴市场股市的方向选择和政策取向唯国际投行的言论是瞻,话语权和资产的定价权基本被国际投行所控制,任其股市成为国际投行瓜分经济繁荣和增长的豪华盛宴是极其危险的。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之所以危害巨大,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此。

2007年5月30日的股市暴跌,与三大证券报激励股民重拾信心的三篇评论不同,人民网刊出“中国股市既要防泡沫也要抗打压”(2007-06-05),直指此次调整其实是国际资本打压的结果,认为中国股市不能一味地听任外资投行“大合唱”,集体唱衰中国股市,我们却毫无防范,甚至不自觉地替他们买单。评论在分析外国投行的良苦用心时,运用中国股市发展历程中的事例,说明外资在中国股市由2245点跌到998点的过程中,抄到了该轮行情的“天底”,在股市后期的一路上扬中,早已赚得盆满钵满,并在3000点附近全身而退,准备等待股市回调。然而由于中国经济形势的健康发展,沪深股市的惊人表现以及广大中小投资者高涨的热情,使得股市在轻松越过3000点后一路飙升,很快又冲过了4000点大关。因此,国际投行希望通过力劝政府出手打压股市,以获得机会建仓,进而获得“政策红利”。在牛市的进程中,最大的风险往往来自政策的不确定、不稳定与不可测。国际投行正是看准了中国股市的这个最大软肋,才不惜违背自身的价值观念去诱导中国股市的“政策市”卷土重来。评论最后语重心长地告诫:“未来的中国股市往何处走,是重复‘过热——打压——低迷——刺激——过热’的循环,还是走上一条积极健康、符合广大投资者和全体国民根本利益的发展之路,现在必须要准备想清楚了,因为我们没有多少时间和资本来交学费了,也因为这样的损失代价太大了,我们无法承受。”该评论站在平衡立场,在全面分析国际金融市场的复杂形势下,既指明股市中存在换手率过高投机过重的非理性行为,也指出政府在出台具体政策时要慎之又慎,不能给外资假以机会而使中小股民永远成为政策市的牺牲品。

财经媒体一方面要加强经济报道“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同时要进行深入细致、有针对性的疏导工作。疏与导,是辩证的统一,疏中有导,导中有疏,又疏又导,疏导结合。如果新闻媒体对民众迫切需要的新闻信息能及时提供,对民众希望回答的问题能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对民众正确的舆论能及时传播,对社会上的流言能予以澄清,既不畏上也不媚下,那么,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就能取得很大的效应,就会给构建和谐社会增添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上一篇:足疗店营销方案下一篇:秀山旅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