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过渡的技巧(精选8篇)
从“此岸”如何“飞渡”到“彼岸”――记叙文写作之过渡技巧赏析
102423北京 张英华
人在旅途,遇到河水阻路时,会有多种办法:可泅水而过,可借桥而过,可乘船而过。不同的办法,当然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泅水有危险,过桥有自在,乘船有方便。
其实,写作记叙类文章有时也需要“从此岸到彼岸”,从这个场景转换到另一个场景,从这一事件切换到另一事件,从这一道理深入到另一道理……此时,便需要过渡。
既然要“渡”,便会有不同的“渡法”。如果“渡法”太过虚无,会让人一下子摸不着头脑;如果“渡法”偏于生硬,会让人感觉生涩;如果“渡法”轻灵、自然而巧妙,会给人带来妙不可言的艺术享受。怎样才能让“渡法”轻灵、自然而巧妙呢?
其实,精妙的过渡法就像一流的魔术师所玩的一流魔术一般,往往于不着痕迹之中,让你的眼前展现出万花筒般意想不到的惊喜。而究其实,其精妙的“魔术”本身还是有迹可寻,有踪可找,有法可学的。因为这“魔术”本也无他,只是善借而已矣。
一、借助时间自然“摆渡”
“今年母校校庆,我就是带着这些断断续续的回忆重新踏进离开三十多年的校门的。”
文中的“我”,乃余秋雨也。“这些断断续续的回忆”就是文中的“我”在《老师》一文的一至七自然段所忆及的在上海读初中时的老师印象。然而,此句中的“今年母校校庆”一语,却一下子将时间拽过了三十多年,拽到了“母校校庆”的“今年”。
于是,你便很自然地跟着作者从三十多年前的回忆里走进了现实,走进了今年校庆之时“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你便能深深地体会到作者眼里那些已经成了老人的老师们带给“我”的沧桑、亲切与失衡的情感……
在这里,时间成了文章“摆渡”的船,那么轻巧,那么自然,又那么不可疏远。否则,你如何理解一份积淀了三十多年的沉甸甸的情感?
二、借助空间巧妙转移
“我拉着祖父就到后园里去了,一到了后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决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的世界,而是宽广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用手摸不到天空。” .你注意到选自现代女作家萧红《呼兰河传》的这一段文字中的“后园”了吗?表面看来,“后园”是“我拉着祖父”走到的地方,是和“那房子里的狭窄的世界”不同的“宽广的”另一世界,其实,你肯定还能看出,这是作者借助空间所做的“乾坤大挪移”呀!
这一挪,就将故事的地点从“狭窄”的“那房子里”转移出来啦!而文章也便完成了巧妙自然的过渡。
在过渡之前,“那房子里”的“我”会被祖母用针刺痛捅往纸窗外的小手,会因吓到祖母而被祖母骂,会听到祖父因擦不干净地板上的摆设而常常挨祖母的骂。――哦,在“那房子里”,“我”留下的是多么不快的记忆啊!
但是,别着急,看过渡之后的文字吧:
“而土地上所长的又是那么繁华,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觉得眼前鲜绿的一片。
“一到后园里,我就没有对象地奔了出去,好像我是看准了什么而奔去了似的,好像有什么在那儿等着我似的。其实我是什么目的也没有。只觉得这园子里边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活的,好像我的腿也非跳不可了。……”
于是,当空间挪移到“后园”之后,一个繁华的、丰富的、鲜绿的世界便呈现在“我”眼前了,鲜活在“我”的描述之中了,也便生动地展开在读者眼前了。
三、借助“道具”腾挪“飞渡”
请看中国现代作家张爱铃《金锁记》中的这一段过渡:
“风从窗子里进来,对面挂着的回文雕漆长镜被吹得摇摇晃晃,磕托磕托敲着墙。七巧双手按住了镜子,镜子里反映着的翠竹帘子和一副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再定睛看时,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为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
就这么三句话,借助风、长镜、翠竹帘子、金绿山水屏条,作者就轻轻巧巧地让时间一下子-跨过了十年!
再看十年前:
“七巧立在房里,抱着胳膊看小双祥云两个丫头把箱子抬回原处,一只一只叠了上去。从前的事又回来了:临着碎石子街的馨香的麻油店,黑腻的柜台,芝麻酱桶里竖着木匙子,油缸上吊着大大小小的铁匙子。漏斗插在打油的人的瓶里,一大匙再加上两小匙正好装满一瓶――一斤半。熟人呢,算一斤四两。有时她也上街买菜,蓝夏布衫裤,镜面乌绫镶滚。隔着密密层层的一排吊着猪肉的铜钩,她看见肉铺里的朝禄。朝禄赶着她叫曹大姑娘。难得叫声巧姐儿,她就一巴掌打在钩子背上,无数的空钩子荡过去锥他的眼睛。朝禄从钩子上摘下尺来宽的一片生猪油,重重的向肉案一抛,一阵温风直扑到她脸上,腻滞的死去的肉体的气味……她皱紧了眉毛。床上睡着她的丈夫,那没有生命的肉体……”
哦,十年前,七巧在看着瘫睡在床上的丈夫皱眉。
十年后的七巧呢?
“去年她戴了丈夫的孝,今年婆婆又过世了。现在正式挽了叔公九老太爷出来为他们分家,今天是她嫁到姜家来之后一切幻想的集中点。这些年了,她戴着黄金的枷锁,可是连金子的边都啃不到,这以后就不同了。七巧穿着白香云纱衫,黑裙子,然而她脸上像抹了胭脂似的,从那揉红了的眼圈儿到烧热的颧骨。”
哦,十年后,七巧对金子的幻想与期盼可以成为胭脂般热烈的现实。
这漫长十年岁月被作者借助“风”与“长镜”巧妙地虚幻成了读者的想象,虚幻成了轻灵的过渡。“风”吹动“长镜”,“长镜”映出“在风中来回荡漾着”的“翠竹帘子和一副金绿山水屏条”,还带给你一种“晕船的感觉”,让你在“晕船的感觉”中不知不觉静下来,不知不觉让“魔术”腾挪成功。接着,看吧,“翠竹帘子”也“褪了色”了; “金绿山水”呢?换为她丈夫的遗像了;镜子里的人呢?老了十年了!
于是,“魔术”戏法巧妙地腾挪成功,时间转换自然完成,从“此岸”到“彼岸”轻灵飞渡!
其实,在记叙文写作的过程中,为了文意的上下贯通,为了文章的意蕴丰厚,为了表达得酣畅淋漓,不同的佳作,往往会采用各具风致的过渡技法来让灵动跳跃的文意拥有贯通的气脉,让汪洋恣肆的文字拥有宽广自然的河道,让如风筝般高翔的文章拥有一脉牵系的风筝线。所以,阅读佳作时,不妨赏鉴其精妙的过渡艺术。
“操千曲而后识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常见的过渡词语按其表达功能分为以下几类。
1)递进型:besides,otherwise,what’s more,thus,moreover,even...
2)解释型:that is(to say),in other words,or,
3) 转折型:however,but,yet...
4)列举型:firstly.secondly.thirdly.finally,first(0f al1).then.after that.at last.first.then.next·”finally,on the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at the same time,meanwhile,such as.and so on.for one thing.for another (thing) ...,for one thing,also
5 ) 举例型 : f o r e x a m p l e , f o rinstance,such as ,like,and soon,that is,namely
6)让步型:though,although,inspite of,much as I like that.
7)归纳型:in conclusion,in a word,in the end,at last,finally,after all,in short,in general,generally speaking
8)转换话题型:by the way,I’m afraid,in my opinion,to tell the truth,after all,in fact.
9)并列型:and,as well as,also
10)选择型:or,either…or,or else,otherwise
l1) 原因型:because,because of,owing to,due to,on account of,since,as ,now that.
12) 结果型:so,therefore,thus,as a result,therefore
13) 时间型:when,while,8oon after,before,later,afterwards
14)比较型:on the contrary,like,as.…as.,than .
请大家参看2010年江苏卷的书面表达,从中感受一下过渡语的作用:
假设你应邀参加学校组织的“英语学习师生座谈会”,请你根据下表所提示的信息,用英语写一篇发言稿,简单介绍自己英语学习的情况,并对学校今后的英语教学提出建议。
注意:
1.对所给要点逐一陈述,适当发挥,不要简单翻译。
2.词数150左右。开头和结尾已经写好,不计人总词数。
3.文中不得提及考生所在学校和本人姓名。
参考范文:Dear teacher and schoolmates,1t’s a great pleasure for me to be today and share my experience of learning English with you.I'm interested in English and hope to be an interpreterin the future.Naturally ,it’s very important for me to learn English well.As everybody knows vocabula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language,just like bricks in a building .I usually memorize twenty new words a day and put them to use whenever possible .After class.I often listen to English programs on TV and on the radio .Besides,I've learned a lot from the Internet and other sources.
N o w . I ' d l i k e t o m a k e s o m e suggestions on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our school.Firstly,we should be given more opportunities to use what we’ve learned in order to have a better grasp of it.Secondly.I hope our teachers can recommend more interesting books and magazines and give us more free timeto read them.Finally,1 suggest we have more English activities,such as English contests and festivals.
Thank you for listening.
艺术的教学过渡,会使教学全过程节奏清晰,又环环相扣,浑然一体,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究竟如何进行教学环节的过渡呢?下面本人就近年来实践的关于教学过渡技巧与大家分享。
一、串联式过渡。
通过富有艺术情趣的问题的创设,将教学内容用巧妙的过渡串联起来,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我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运用了一系列富有艺术情趣的设问语言,把学生安然地从一个波峰送到另一个波峰上去时,一堂课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自由读课文3-5自然段,同时思考:
1.小壁虎去向谁借尾巴了?结果怎样?
2.再读想一想,为什么他们都不能把尾巴借给小壁虎,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师过渡:除了你们刚才说的原因外,我想可能是小壁虎借尾巴时不礼貌,所以他们不借,是不是呀?(学生:不是)他借尾巴时是怎么说的?找出那几句话来读一读,从哪里看出他有礼貌?(指导朗读小壁虎说的话,通过“称呼:您、姐姐、伯伯、阿姨,商量:行吗?”体会)
3.出示小动物们说的话,指导朗读。要读出动物们有礼貌、无奈的语气,速度要慢一些。(先自由读,然后同桌互读、再指名读、分组读。)
师过度:老师发现小壁虎除了有礼貌,还有一个优点很值得我们学习,你们有没有发现?
4.出示: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小河边……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大树上……小壁虎爬呀爬,爬到房檐下……(通过“爬呀爬”引导学生感悟发现小壁虎遇到困难不灰心,不放弃)。
(发现课堂纪律不太好。师过渡:小壁虎有这么多的优点,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也有很多优点,你们看(指一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这位同学上课多认真,坐得多端正呀!我看谁会比他坐得更端正。)
师过渡:同学们和小壁虎一样棒。那你们看小壁虎从小鱼姐姐、老牛伯伯、燕子阿姨那里没有借到尾巴,因为小动物们的尾巴都有各自的用处。借不到尾巴,多伤心啊!那你们帮小壁虎想想办法,他该怎么办呢?假如小壁虎还不放弃继续向其它动物借尾巴,它会来到什么地方,向谁借,怎样借,能借到吗?
5.模仿说话。
模仿课文说一段话,(出示投影字幕)小壁虎爬呀爬,爬到_____________他看见___________。小壁虎说:“___________,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___________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___________。”
师:尽管小壁虎说话那么有礼貌,又那么不怕困难,不放弃,但由于别的动物尾巴都有用,他还是没有借到尾巴。借不到尾巴的小壁虎心里很难过,这时候它想起了谁?(生:妈妈)。可我听说,小壁虎见到妈妈后,发生一件让他特别高兴的事,什么事呢?
(二)学习第7自然段。(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能力。)
1.指名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小壁虎高兴地叫起来,应当怎样读?谁能试一试?
2.拓展:假如小壁虎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小鱼姐姐、老牛伯伯和燕子阿姨,他会怎么说?小鱼、老牛、燕子又会怎么说 ?
二、提示性过渡。
阅读课文从形式到内容,在涉及的事物或现象之间,都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有目的地提示课文的某一方面,启发学生作“由此及彼”、“以因求果”、“举一反三”地联想,从而在揭示“来龙去脉”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教学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自然勾连,上下贯通。在听一位老师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他在课堂上突然提出:“假如第二次比赛中,田忌按孙膑的方法去做,但结果不是胜利,而是失败了,这可能是什么原因?”这一问题的提出,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去变更思路,由结果去设想原因。经过思考,不少学生认为:很可能是田忌以下等马与齐威王的上等马比赛后,齐威王发现了秘密,随即采取了对策,用自己的下等马对孙膑的上等马,先输一场,再用自己的中等马对孙膑的中等马,再胜一场。这样,齐威王最终还是以二比一获胜。这时,我又进一步追问:“难道孙膑没有考虑这种可能性吗?孙膑的胜利是不是偶然取得的?”至此,学生已豁然开朗,十分肯定地说:“孙膑断定齐威王不会这样做,因为他看到的齐威王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趾高气扬,忘乎所以,他认定战胜田忌不费吹灰之力,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提防的。”师再问:“你从哪里看出齐威王的骄傲自大?”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孙膑、齐威王的不同心态,更深地了解了人物的内心,感悟了课文中心思想,培养了思维能力。
三、悬念式过渡。
学生高效率的学习,需要有下个良好的思维环境和心理态势。悬念过渡,就是以激发求知欲,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的过渡方法。它利用学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的心理,通过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关切和渴望心情,达到与教师心理同步,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著名特级教师王燕骅在教学《五彩池》这篇课文时,在学生深读课文之后,给学生一个“空白”:四川省黄龙山上的五彩池十分奇异,这一点通过学习大家已经体会到了,可《五彩池》这篇课文的写法也有“奇异”之处,使孩子们感到“可真新鲜”。于是,教师留下的这一悬念,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深究课文的兴趣。
四、迁移性过渡。
利用语言材料之间的内部外部联系,通过联想,类比,进行知识迁移,以起到紧密衔接作用。特级教师贺诚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安排了这样一段过渡语:“是啊,这是一份份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的情意。如果你是被大娘从敌机下救出的伤员,如果你是被小金花妈妈用生命换来的老王,如果你是吃过大嫂亲手挖来野菜的志愿军战士,那么在这离别的时刻,还会怎样对这些朝鲜亲人们说?”由此引读四、五节。教师运用移情体验,深化题意。
一、歌唱共鸣的原理
我们在歌唱中声音缺少共鸣往往就会显得苍白无力, 没有色彩感。歌唱的共鸣, 是指唱歌发声时, 声源振动产生原始音波, 再通过声带附近的肌肉、软骨和空气的传递, 使口、头、胸等腔体里的空气产生共振的现象。声带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单薄微弱, 经过人体各共鸣腔体的共鸣作用后, 不仅可以变得响亮、优美动听, 还具有穿透力。良好的声音共鸣对音量的扩大、音色的改善和声音的传播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歌唱中如何运用这些共鸣就是我们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在歌唱中要取得比较好的共鸣, 首先要注意各部分发声器官的协调配合。怎样才能使各部分发声器官协调配合呢?下面先介绍一些常见的歌唱共鸣方法。
1、胸腔共鸣
胸腔共鸣的要求:咽喉腔作半打哈欠状态发声, 把口腔共鸣在硬腭声波振动的反射点移动到下牙背上, 使声波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动, 然后再经过气管传递到整个胸腔而产生共鸣, 感觉好像把声音唱到胸部去了一样, 这时手掌按住胸口, 会感到有种轻微的颤动。但要防止故意把声音下压, 特别是男中、低声部过分追求胸腔共鸣, 会导致咽喉肌肉紧张、压迫喉头, 产生喉音。不少人认为胸腔共鸣只在低声区运用, 其实每个声区都包涵有胸腔共鸣的成分, 只不过是所含的比例不同。唱高音不能缺少胸腔共鸣, 否则声音必定是单薄, 僵硬紧张的。人体口、头、胸是一个完整共鸣腔体, 在歌唱中这三个腔体是相互联系、互相配合的。缺少其中任何一部分, 都会影响整体的共鸣效果。实际上, 当声音从声带振动发出来以后, 经过喉咽腔、口咽腔、口腔、鼻腔及鼻腔上方诸窦和气管胸腔等共鸣腔体, 基音的音波已经在不断地扩大美化, 当它从口腔发出来时, 已经包含着头腔、口腔、胸腔的混合共鸣。只是随着声音的高低、强弱, 各共鸣腔体共鸣的比例不同, 当声音渐渐提高时胸腔共鸣相对的减少, 但不是不要, 过分强调胸腔共鸣声音暗淡压抑, 缺少胸腔共鸣声音单一, 因此掌握和运用好胸腔共鸣是非常重要的。
2. 口腔共鸣
口腔共鸣的要求:口腔按照吸气和打哈欠的状态上下自然张开, 下巴、舌头和喉头自然放下, 微提笑肌, 上口盖有上提的感觉。口腔共鸣是各共鸣腔体中最方便得到和感受到的共鸣, 也是声音从喉咙里出来后进入的第一个共鸣腔体。气息冲击声带振动发出的基音通过声带附近的肌肉、软骨, 气息的传送使声波沿着硬腭向上齿背方向运动, 这就使得口腔里的气息离开喉咽部位, 流畅向前, 引起口腔的前部和上部振动, 这种共鸣效果明亮靠前。这样也减少了声音在咽喉部位的振动, 减轻了咽喉部位的负担, 喉头也就得到了放松, 喉头及声带等发声器官也就受到了保护。口腔共鸣使声音丰满、音色优美。在运用三个共鸣腔体时, 又必须注意以口腔共鸣为主。原因是:声带振动发出的基音是很微弱的, 首先在声带附近的共振中获得共鸣, 而口腔是声音和气息的主要通道, 离喉头声带较近, 所以口腔共鸣能够比较容易掌握;其次, 口腔中的唇、舌、齿、喉、下腭、软腭等都是咬字吐词的器官, 在歌唱时, 随着语言和情感的变化, 口腔内各发声吐字器官也要敏捷灵活地作各种不同的调节, 才能把歌词发得准确清楚。只有正确地调节运用口腔共鸣, 才能更好地结合头腔、胸腔共鸣, 使各共鸣腔体的共鸣保持一定的平衡, 使歌声的共鸣比例调配恰当, 这样歌声的效果才会优美动听。
3. 头腔共鸣
头腔共鸣的要求: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 把声波在口盖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向后移动一些, 把下腭放下来, 像是把上牙床往上提高一些, 同时软腭和小舌也随之上抬, 大舌根下放一些的感觉, 这样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广, 声波便由上腭骨传递到鼻腔及鼻腔上部的诸窦里, 并回荡在这些腔体中, 使整个头腔共鸣比较丰满。但要注意一点, 不能把声音直接从鼻腔里送出去, 否则就会产生鼻音。头腔共鸣使声音获得清脆明亮的色彩, 具有穿透力。声波在鼻腔及其上部的诸窦里形成的头腔共鸣是高泛音的共振, 使歌声具有丰富的泛音色彩和高位置, 音色宏亮透明。同时声波共振远离喉头、声带, 也就减少了喉部的负担和用力, 使演唱的功能持久。
4. 关于共鸣区的统一问题
所谓共鸣区的统一, 就是指运用胸声区 (低声区) 、混声区 (中声区) 和头声区 (高声区) 来发声时, 共鸣腔的使用要调节得当, 各个声区的比重虽有所不同, 但每个音都要有整体共鸣的色彩。共鸣的调节, 是歌唱发声的需要, 更是音色变化的需要。因为歌唱的共鸣是以泛音共鸣为主, 三个腔体的灵活调节对音色的影响很大, 变化也是多种多样的。中声区缺少头腔共鸣的声音是“扁”的, 而高声区只有头腔共鸣的声音是尖锐单薄的, 低声区只追求胸腔共鸣的声音是喉音。因此, 在歌唱的训练和演唱时, 必须注意共鸣区的统一协调, 也就是要有比例恰当的混合共鸣。做到深呼吸、高位置、巧协调, 这个问题解决好了, 共鸣区的统一问题就解决了。所以, 只有善于调配各腔体的共鸣比例, 才可能在统一共鸣区的前提下, 进一步发挥各共鸣腔体的特点, 使音色具有丰富多彩的变化, 较好地达到表现歌唱艺术的目的。
二、歌唱声音的高位置
声音的高位置实际上就是指用共鸣来唱歌, 而不是凭嗓子来喊歌, 也就是我们说的“头声”。真正优美动听富有穿透力弹性集中的声音是建立在以头腔共鸣为基础的高位置上, 无论是低声区、中声区、高声区, 声音的统一和混合共鸣的运用都是建立在声音的高位置上, 也就是在鼻腔上部诸窦丰富的共鸣泛音, 具有金属质色彩的声音。而声音的高位置又是建立在深沉饱满的呼吸支托和稳定的喉头发声的基础上。歌唱的呼吸支托是建立在声带闭合挡气的基础之上。而且声音越高, 呼吸支托的力量越大, 二者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方向相反成正比, 所以声音的高位置应该是建立在深沉持久的气息支托之上。要有高亢明亮、向上靠前的歌声, 就必须要有积极饱满富有弹性的气息支撑, 但要注意区别气息过于深沉下压的腹式呼吸, 它影响声音的灵巧和弹性光泽, 造成低位置压喉的喉音。高位置声音的感觉可以用张开口发哼鸣的方法体会。发哼鸣练习时要注意气息的下沉支托控制, 要注意喉头的稳定和口、咽腔体的打开。先闭口轻声哼鸣并寻找鼻腔眉心处集中充实的共鸣, 再逐渐把口腔张开继续发哼鸣, 注意声音的位置、音量、音色都要保持不变, 和闭口哼鸣一样, 特别是练习下行音阶的哼鸣练习时, 要感觉随着声音音阶下行的发出, 声音的位置好像越来越高, 这样就能保持声音的高位置不会随着音阶的下行而降低, 而使声音的高低音声区平衡统一, 都具有声音的高位置。高声区声音的高位置不只是呼吸的支托和喉头的稳定, 还要运用关闭唱法来使声音更加集中和富有穿透力。否则的话就会力不从心, 失去与中、低声区的统一和平衡。声音的高位置是头腔共鸣、口腔共鸣、胸腔共鸣的总体集中体现, 是混合共鸣的具体表现形式, 并非单一的头腔共鸣。充分地运用共鸣腔体来扩大美化声音, 就能减轻喉头声带发声的负担, 放松喉部肌肉, 保持歌唱声音的持久, 延长歌唱艺术的生命力。可以说, 用嗓子歌唱只能唱一时, 用头声歌唱却能唱一世。
三、歌唱共鸣技巧运用时应注意要点
关键词:师生;网络沟通;技巧
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必然对师生的沟通和交往产生影响,师生网络沟通便应运而生。师生网络沟通与现实沟通相比具有较大的不同,教师要重视网络沟通的技巧,网络沟通技巧直接影响着师生网络沟通。
一、确立师生平等的网络角色
通常情况下,师生之间行为的主要模式是“控制——服从”,教师的行为在于“课堂控制”。师生互动不同于其他人际互动,特别是同伴交往的特征,即师生角色带有社会规定性、特殊性和社会对师生角色的不同期望等,因而师生互动不可避免地具有先定性和“控制——服从”的特征。
在师生网络沟通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必须进行较大的转变,从“控制——服从”模式转变为“平等——合作”模式。在网络中,教师首先是学生的朋友,其次是其长者、良师,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交往关系。教师能否以朋友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师生网络沟通的成败。在诸多的师生网络沟通成功案例中,教师几乎都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在“平等——合作”模式中,教师以朋友的身份了解学生的思想、倾听他们的心里话,设身处地去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学会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就可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使师生网络沟通进入良性循环。
二、尊重学生的隐私
隐私是有关个人生活领域的一切不愿为他人所知的事情。它从保护内心世界不被干扰、正常生活不受干涉等方面来维护人们的人格尊严,它是自然人保持人格独立、平等、自由和尊严以及从事社会活动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尊重他人隐私是社会生活中所有人的义务。
在师生网络沟通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保守秘密。网络的虚拟性更容易使学生敞开心扉向教师倾诉,因此,教师在网络沟通中更容易了解学生个人或他人的隐私。对于学生不愿公开的隐私问题,教师要为其保守秘密,对其他教师和学生家长也要保密。
但是,教师对学生而言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仅仅是学生的益友,更是学生的良师,特别是对未成年学生来讲,教师还肩负着教育的重任。在与学生沟通时发现学生有严重问题,最好先取得学生的同意,然后及时与学生家长或其他教师沟通。没有取得学生同意或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教师向学生家长或其他教师反映自己了解的情况,要共同采取比较艺术的方式,否则不仅会失去学生的信任,对那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还可能造成心理伤害。
三、运用多种网络沟通方式
1.“一对一”沟通与“一对多”沟通
“一对一”沟通指教师与学生利用网络一对一单独地进行个别沟通。“一对一”沟通的特点是私密性强,沟通双方容易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出来,有较好的沟通深度。教师为加深与学生之间的信任与了解,或发现某些学生表现异常,通过面对面沟通效果不佳时,可以采取这种沟通方式。
“一对多”沟通指教师与多个学生利用网络同时进行沟通。“一对多”沟通的特点是沟通效率高、节省时间及网络资源。“一对多”沟通更多地倾向于讨论大家所共同关心的话题,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有组织的,群体内成员可以参加讨论,也可以旁观。
2.匿名沟通与实名沟通
匿名沟通是指在网络中沟通主体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与他人进行沟通。匿名沟通的特点是匿名方不用担心自己的身份会带来不便,沟通双方均较为放松,比较容易将自己平时不愿意表露的观点和想法说出来,这就更容易使沟通深入。实名沟通是指沟通主体在网络沟通时表明自己的真实身份,使沟通内容更具真实性,它是现实生活中面对面沟通的延续和很好的补充。
教师发现由于某些原因与学生沟通发生障碍,可以借助网络进行沟通。特别是在实名沟通影响沟通质量或沟通无法顺利进行时,匿名沟通往往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恰当处理“移情”
移情是对知觉到他人情绪体验的一种设身处地的情绪反应,或认为移情是从他人的立场出发,对他人内在状态的认知而产生的一种对他人的情绪体验。移情包括正移情和负移情两种情况。
正移情是在沟通中学生对教师产生正向情感的移情现象,多表现为对教师非常的友好、信任和敬仰,甚至产生爱恋之情。正移情多发生在未成年学生身上,这是因为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正处于发育、发展的过程中,其内心大多压抑着许多情感和愿望,当这些情感和愿望大量积聚而无法排解时,就很容易发生正移情。
负移情是在沟通中学生对教师产生负性情感的移情现象,学生把教师当做其生活中不喜欢的某个人。程度较轻时反应不明显,多表现为在表面上愿意与教师沟通,而内心深处却与教师作对;如果程度较重时就会产生明显的消极情绪对抗教师,多表现为抵抗等现象,有时甚至向教师发泄积压在内心的消极情绪。
教师把学生的感情移入自己的心里,设身处地地体验学生的情感,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相信他们能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在沟通中要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不对他们的思想情感与道德品质直接作出评价或批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安全感和自信心,获得真实的自我意识,去充分地实现“自我”,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在师生网络沟通中移情产生后,要以正确的方式进行处理。首先,教师要有超强的情感感受能力,准确判断学生的情感表现是否正常,做到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其次,对于已出现的移情现象,要考虑是否要控制对方情感反应的继续发展,避免移情现象对师生沟通效果产生负面影响,保证沟通的顺利进行。再次,一般程度的正移情,可以让其自生自灭或婉转地进行解释,并揭示这种感情的性质。而对于比较强烈的正移情,教师可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向其剖析其情绪反应的实质,帮助他们理解移情并处理好移情。最后,当学生对教师产生比较强烈的负移情时,教师可以加以利用,从而深入地分析和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心理活动。
总之,教师在网络沟通中要注意把握和控制移情,无论是正移情还是负移情,如果运用得当,都能使师生网络沟通产生良好的效果。教师在网络沟通中要向学生解释移情现象,让学生对移情有比较明确的认识,避免移情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
五、以“疏导”为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一种传统的师生之间的授受关系、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教师是权威、是中心、是表演者,学生是观众、是听众。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常以权威者和社会代言人自居,要求学生绝对地服从自己,“教育者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对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这样的结果是,“现行的教育本身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从事教育工作”。这容易导致师生之间缺乏交往与对话,也就谈不上理解,更谈不上疏导。
教师与学生在利用网络进行沟通时,要确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正如美国后现代教育家多尔所言:“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相反,教师要求学生延缓对那一权威的不信任,与教师共同参与探究那些学生正在体验的一切。”在沟通中,教师要进行疏导,而不是说教,在疏导中达到对学生指导和教育的目的。面对学生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和困惑,教师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沟通,更能发挥现实沟通所不能达到的良好效果。
师生网络沟通不仅便利和快捷,而且如果运用得当,还会发挥其他沟通方式不能达到的沟通效果。在网络时代,我们要重视师生网络沟通的重要作用,掌握网络沟通技巧,使网络成为师生沟通的一个重要桥梁。
参考文献:
[1]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4).
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快阅读速度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阅读速度,必须首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是养成默读的习惯;二是养成限时阅读的习惯;三是养成按意阅读的习惯。
二、精选阅读材料,增加阅读量
新《课标》明确提出: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一)高中英语阅读材料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1.广泛性原则。阅读材料在题材方面应包括名人轶事、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寓言、幽默小品、日常生活、新闻报道、社会背景、政治经济、史地常识、科普文章、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等,要求灵活多样,在体裁方面则应叙述、描写、应用、说明、议论等文体皆备。
2.时效性原则。所谓时效性,不仅指所选材料要讲求时效,还应该注意材料选用的时机。教师选用阅读材料时要注意选用富有时代特征的、对人们生活有重大影响的、贴近学生现实的材料,同时应特别关注各个领域的最新信息和研究成果,如国内外时事、伊拉克问题、航天技术、纳米技术、世博会、奥运会、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等方面的内容。虽然这些文章在知识难度上可能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但由于是热点问题,学生通过报刊、电视等各种媒体已经熟悉相关话题,因此,在教师的帮助下,他们完成阅读任务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3.趣味性原则。由于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年龄段,他们常常对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内容比较关注,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当然,选材时要避免体裁和题材的单一化。
(二)阅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背景知识的积累。由于东西文化的差异,政治制度、风俗习性等的不同,学生往往在阅读英美读物时,由于对其所涉及的地理、历史、文化、风俗、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而导致理解困难。如下面这段话:“Why don’t you go to church?” Asked the minister.“Well, I’ll tell you. The first time I went to church they threw water in my face, and the second time they tie me to a woman I’ve had to keep ever since.” “Yes.” said the minister, “and the next time you go they’ll throw dirt on you.”要充分理解这个语篇,学生必须知道,“他们把水泼到我脸上”一句指的是,父母将新生儿抱到教堂洗礼时,牧师将水泼到小孩脸上;“他们把我和一个女人系在一起,从那以后,我一直照顾她”指的是,在教堂举行了婚礼;“他们要向你身上撩土”指西方人死后由牧师做最后祈祷并向棺材撩土再进行埋葬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果读者不熟悉英美国家的宗教文化背景知识,就会导致理解受阻。
2.注重英语思维模式的构建。教师应利用各种方法积极营造“真实、本土”的英语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英语思维。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提供原汁原味的英语材料,如对话、俚语或各类文章让学生阅读。
三、掌握阅读技巧,提高理解能力
根据多年阅读教学的经验,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及新《课标》的要求,笔者在平时阅读教学中侧重培养学生掌握如下阅读技巧:
(一)猜测词义,提高阅读速度
学生在阅读中难免会遇到生词,如果每次遇到不认识的单词都去查词典,则会影响阅读速度和理解效果。因此,对于阅读中碰到的生词一般采用猜测的方法来解决。词义猜测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猜测词义的方法通常有两种,即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知识。
(二)寻找主题句,速知文章大意
每篇文章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段落与段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的关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训练学生寻找段落主题句,借助主题句对各段落内容的浓缩来了解文章大意。
(三)逻辑推理,深层理解语篇
在实际阅读中,有时作者并未把意图说出来,阅读者要根据字面意思,通过语篇逻辑关系,研究细节的暗示,推敲作者的态度,理解文章的寓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层理解。深层理解要运用归纳概括和推理判断,是阅读理解中的难点。深层理解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必须忠实于原文;要以文章提供的事实和线索为依据,立足已知推断未知,不能凭空想象,随意揣测;它要求读者对文字的表面信息进行分析、挖掘和逻辑推理,不能就事论事,以偏概全。只有吃透文章的字面意思,推理才有前提和基础。
(四)先看题干,带着问题读文章
即先看试题,再读文章。阅读题干,首先,要掌握问题的类型,分清是客观信息题还是主观判断题。客观信息题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找到答案;而主观判断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情基调、作者未加陈述的观点以及贯穿全文的中心主旨的理解等,这类题必须经过作者的态度、意图以及对整篇文章进行深一层的推理得出结果。其次,了解试题题干以及各个选项所包含的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对文章进行扫读,对有关信息进行快速定位,再将相关信息进行整合、甄别、分析、对比,有根有据地排除干扰项,选出正确答案。此法加强了阅读的针对性,提高了做题的准确率,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1.1 和每一个来访者在2分钟以内进行谈话
原因:主动向客户提供服务。让他或她了解你可以随时提供咨询服务。说服并打消顾客的任何疑虑或无目的性。也就是说, 如果在一开始便给予顾客足够的注意和重视, 那么顾客就会向你敞开心扉谈出其要求, 没有任何禁忌。
实施:仔细分析顾客进入展厅时的情况, 一般来说, 顾客是等待营销人员前来问候。但是如果顾客不需要你提供帮助, 你走近并问候他的时候, 他将明确告诉你。如果你已经在和一个或几个客户交谈 (面对面或电话交谈) , 请用适当的手势和面部表情向客户致以问候, 当谈话结束时, 请径直走向你的顾客。
1.2 销售人员应公开姓名, 建立积极的营销气氛
原因:对于一个成功的谈判, 你需要一个注意力集中的谈判伙伴。你接近顾客的方法以及你说的第一句话, 将决定你的客户是否有兴趣继续听你讲下去, 以及他是否告诉你他的愿望和兴趣。也就是说, 这几秒钟的谈话对客户来说一种“经验”。客户一般无意识地把这种“经验”和头脑中已先入为主的印象进行比较。人们一般对谈话时先说的几句话较为敏感, 这样, 很快便对对方形成以情感为基础的判断 (反感, 同情, 不信任等等) 。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将决定他接下来谈话的态度。它将对谈判气氛有促进或破坏作用, 所以也就决定了你谈判成功的机会。
实施:应该让你的客户感觉到他受到了特别的注意。例如你应以笑脸来迎接, 保持目视接触。因为微笑可以影响你的嗓音, 个人魅力, 以及情绪等。所以首先, 主动与顾客握手, 并把自己的姓名告诉对方, 询问顾客的姓名, 以便在以后的谈话中称呼对方, 并在此时递上自己的名片。
1.3 营销人员与顾客开始谈话应尽量获取对方更多的信息, 从而更快获得对方来访的意图
原因:人们一般以问题为切入点而进入谈话, 而且你的问题越是直接了当, 你就越能掌握谈话的主动权。为了更多的获得顾客愿望和兴趣方面的信息, 你应该给顾客提供他表达此事的机会, 你应该鼓励并提示对方所谈的问题, 因此尽量避免谈话被打断的情况。无论如何, 你以问题为切入点开始了谈话, 并运用这种方式简便而快捷地了解他到访的意图。
实施:避免一些缺乏想象力, 太狭隘的或者容易中断谈话的问题, 例如:-我能帮助您吗?-找到您喜欢的了吗?-我想您就是来看一下吧?
而应该以开放式的问题, 例如:-我能帮您做点什么吗?-我怎么帮您呢?-是什么原因使您来到我们的展厅?-您对什么特别感兴趣吗?-您想得到哪方面的信息?
2 确定顾客需求
2.1 销售人员探求顾客的购买意愿或获得相关信息, 从而在5个问题内确定顾客需要何种类型的建议
原因:你了解所有的产品状况, 装备情况和价格等, 但是你了解顾客需要什么吗?不要因为顾客对你所提问题的回答是:“我对PASSAT感兴趣”, 你便把此车的所有卖点一股脑和盘端出, 开始时尽量避免对交叉目的问题的定向, 尽量“改进”或贴近其需求。没有对顾客需求的准确分析, 你不可能达成一笔好的交易。对需求分析的问题主要涉及下列几方面:购买愿望;购买时间 (购买可行性) ;现有车辆状况;-个人状况。
实施:以下为一些建议——“您在车型、发动机和装备方面有什么要求?”;“您最想了解的问题是什么?”;“您现在所开的车的用途是什么?”;“您一般是自己开车还是经常搭载乘客?”。直到您已经获得所有关于顾客希望和意愿的相关信息, 你才能开始下一步。
2.2 销售人员应在5个问题内得出顾客的购买动机
原因:虽然你对你们所有的产品、装备及价格了如指掌, 但是对于面前的顾客, 你了解什么?在你向他提供建议前, 你需要针对顾客的主观要求进行准确的需求分析。也就是要了解顾客的购买心理, 满足其情绪及直觉要求。知道了这些, 你就可以适时的调整自己, 根据其需求, 提出合适的建议。例如:车辆的安全性能对于曾经发生碰撞事故的人来说将是其购车时至关重要的因素。
所以说了解顾客的主观要求是非常关键的。知道了这些可能会使你卖出档次更高的车, 马力更强劲的发动机, 或者更多的特殊装备。这些一般不是顾客提出的, 销售人员必须能发现这些, 然后才知道如何准确地满足顾客的需要。所以对顾客客观准确的分析将会给你提供更多帮助, 但是也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车辆具备什么样的条件顾客才会买它?“
-“顾客决定购车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您为什么换了另外一家经销商?“
-“您为什么要更换品牌?”
-“购买一辆新车会对您哪方面产生更加有利的条件?”
直到你认为你已经知道了顾客的所有必要信息, 你才能开始下一步工作。
所有这些问题都是由W开头 (英文) , 因此我们称之为W型问题, 或开放式、渗透式问题, 因为对方不能简单地用“是”或“不是”来回答你。开放式的问题会使你获得关于对方的更多的信息。如果你的顾客迟疑不定, 这时, 你可以向他提供建议, 例如提供一些选择性的信息, 使他尽可能作出决定。
摘要:交谈是人际间进行交流的主要方式, 在汽车销售中占有重要位置, 销售人员认真学习和掌握好交谈的技巧是非常必要的。要做好汽车销售工作, 汽车销售人员需要掌握汽车销售技巧与话术, 以给客户留下良好的印象。
课堂提问(questioning)是外语教学中师生交互(interaction)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步骤之一。在外语教学中,课堂交际模式决定着学生通过语言对课堂活动的参与,以及目的语习得的机会和成效。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提问既为学生的语言输入提供了重要来源,促进师生互动,又为学生提供了用目的语交流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第二语言的输出。因此,深入研究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本文拟从教师提问技巧的角度,探讨如何通过提问来促进学生英语的学习。
二、大学英语课堂的特殊性
目前,大学生习得英语的主要场所还是在课堂上,因此课堂上的第二语言教学技巧仍然相当重要。英语课堂是学生提高其语言能力和言交际能力的主要场所,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英语课堂应是一个充满“话语交流”和“问题提出”的场所,学生通过参与交际习得真实语言。课堂师生交互模式的控制是否得当会对学习者的输出和交际能力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近20多年来,语言学家越来越注意到:课堂内学习者的成功的产出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课堂所用的教学语言及师生在课堂上的相互作用有关,如:教师话语量的多少、提问方式、交互调整的模式、话题的控制、对待错误的方式等几个方面。因此,作为课堂教学过程和活动主导的教师,其采用的不同提问技巧,可以使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差别。教师用什么样的话语激发学生参与对话交流、输出语言的欲望,提高课堂互动的成效,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其语言学习的效率,这是英语教学的关键问题,也是英语课堂教学与其他课堂教学的最大不同。
英语课堂提问有助于学生在理解的同时正确掌握和运用所学内容,并更多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通常情况下,如果教师能够采用合适的提问技巧,那么,通过提问给学生提供的训练机会就越多,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也就越明显。
三、大学英语课堂的提问技巧
由上述分析可知,由于大学英语课堂的特殊性,教师提问在课堂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教师该怎样提问,何时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提多少问题呢?笔者认为,英语课堂提问可用如下几点技巧。
(一)展示性问题(display question)与参考性问题(referen-tional question)相结合,提高参考性问题的比例。
教师课堂提问所涉及的问题可分为两大类: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展示性问题又被称为YES或NO问题。通常这类问题答案唯一,教师知道答案,或者答案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在课文中找到,若学生能解答,可用“YES或NO”回答;参考性问题又称为WH问题,教师一般不知道答案,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大多是随意且开放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提展示性问题时,其目的不是要寻求自己所不知的信息,而是为了进行语言练习。虽然这种问题在课堂以外的自然环境中很少使用,但Long&Sato (1983)发现,在他们研究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中,需要学生作答的79%的问题为展示性问题。他们因此发现在这些课堂中“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仅占很小一部分”。因此许多学者提出,为了使课堂上有更多的交流,教师应少使用展示性问题而多采用参考性问题。Brock (1986)的研究说明,参考性问题可以增加学习者在课堂上的语言输出,从而促进语言习得。Nunan (1987)的研究进一步证明,当教师使用参考性问题时,学生使用的语言更为复杂,更接近自然环境中的话语。周星、周韵(2002)采用自然调查的方法,表明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中,若教师的参考性提问多于展示性提问,则有更多的交互调整、更多的积极反馈。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各有特点和侧重。因此在英语课堂中若要学生多说敢言,提高语言交流能力,教师就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需求、不同的教学对象,综合考虑问题的类型,有目的地选择提出的问题。例如,可先用展示性问题引出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自己寻找答案,然后教师可根据课文的材料,提出对某些现象的看法、意见等归纳或推理的参考性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提问的整体设计中,还是要尽量以参考性问题为主,这样可以让学生积极展开发散性思考,主动获取知识,促进在课堂中与教师的面对面的交流,扩大语言输出量,进而提高语言实际交际能力。
(二)教师提问的难度。
提问的难度要适中,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所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没有内在联系,这个问题就太难了。回答时,会使学生处于紧张状态,损伤学生的自信心,并使之产生恐惧心理,久而久之,学生对于教师的提问不再积极主动地回答,而是尽量回避;当问题所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完全相同,这个问题就太容易了,学生会觉得问题太乏味而不屑于回答,会对学习失去兴趣,而且过易的问题,学生凭借记忆就能回答,这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当问题所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有联系,但又有些不同,那么这个问题就难易适中,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回答,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就非常有效。因此,考虑提问难易程度必须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相衔接,这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都能得到发展。
(三)提问后的等待时间。
提问后的等待时间(wait-time)是指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教师提问后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是课堂提问技巧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让学生能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是大多数语言教师面临的问题。在笔者研究的课堂中发现教师的提问虽然难度适中,可是许多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所留的思考时间往往只有一两秒,若该生回答不了,教师就自己回答,或让其他学生回答,或将问题重新组织后再次提问。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卡壳,回答的难度也会加大,他们往往因组织不好回答而放弃机会,甚至对于简单的问题,答案到了嘴边又忘得无影无踪。实际上,教师提问后,若能以耐心的态度等待3—5秒钟或更长的时间,且加之以适当的暗示,会使学生有时间充分收集并组织信息,进行合理的归纳总结,进而有条理地正确回答问题。
(四)给予积极的反馈。
所谓反馈指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反应。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大量研究表明,教师在给予积极反馈(positive feedback)时,不仅能使学习者知道他们正确地完成了任务,同时还能通过赞扬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因此积极反馈比消极反馈(negative feedback)更有助于改进学习者的行为(Nunan, 1991:104)。但笼统、机械的积极反馈,如“Good”、“Very Good”等,并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Brophy, 1981;Nunan, 1991)。对于学生正确的回答当然要加以肯定,并且要给予适当的点评,最好加上一点表情,不要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在敷衍。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要不要纠错,如何纠错,不同语言学家有不同的见解,笔者认为纠错时应视错误严重程度而定。如果产生的错误不妨碍交际的正常进行,不影响意思的完整表达,教师可不进行更正;如果在学习新的语言项目,需要学生通过模仿、重复、替换等准确掌握所学的语言项目,而学生的反馈信息影响交际时教师可采取直接纠正、委婉纠正、学生自我纠正、学生互相纠正等方式来正面进行纠错。在纠错时,教师应对学生错误的严重程度及产生错误的原因进行认真分析,充分把握好纠错的时机,采取灵活多样的纠错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因错误的出现而造成的语言障碍,有效降低出错机会,但切记一点:不要生气批评而伤害学生。
根据笔者的随堂访问和问卷调查,教师对学生作出积极的反应,或加以赞赏或是进行鼓励,或是善意纠正错误和进一步启发,都会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类型的问题,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交互过程中,结合不同提问技巧,加大合作交流的机会,加深对文化知识和语言交际技能的认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自主、自由地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给学生开阔的空间去发展语言交际能力,确定更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促进其第二语言的学习。
参考文献
[1]Brown, G.&Yule, G.Teaching the Spoken Language[M].Beijin, 2000.
[2]Long, M.&Sato, C.Classroom Foreigner Talk Discourse:Forms and Functions of Teachers’Questions.In Seliger and Long (eds) Classroom Oriented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Newbury House.People’s Education Press, 1983.
[3]周星, 周韵.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 (1) .
【议论文过渡的技巧】推荐阅读:
高考议论文正确使用论据的技巧05-29
议论文写作技巧 如何写好议论文06-26
议论文知识及答题技巧10-25
议论文阅读读答题技巧12-14
写好议论文写作技巧02-03
高考议论文主体写作技巧精讲06-30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方法09-11
议论文的议论11-13
以勤奋为话题的议论文-议论文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