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诗词欣赏阅读

2024-07-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筑梦诗词欣赏阅读(推荐8篇)

筑梦诗词欣赏阅读 篇1

高耸的铁架,

是你坚挺的脊梁;

林立的大厦,

是你写下的诗行。

粗糙的大手,

以砖写诗砸开幸福的大门;

黝黑的肌肤,

在烈日下闪着勤劳的光芒。

忙碌的身影,

背负着父母的叮嘱;

如雨的汗水,

承载着妻儿的希望。

这里有你辛酸,

也有你的`梦想。

忍受着劳累,

忍受着孤独,

忍受着城里人异样的眼光,

梦乡里,

家人期盼的面孔使你坚强。

高楼插入了天空,

伸手就能摘下火红的太阳。

一脚踩着地狱,

一脚踏着天堂,

血汗换来的钞票,

让回家的路不再漫长。

城市的远处,

有你慈祥的爹娘,

有你温暖的家乡,

筑梦诗词欣赏阅读 篇2

古诗词阅读是各地中考语文考查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考查的范围、题型、题量等基本保持不变, 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与连贯性。古诗词阅读在中考语文中所占分值不多, 但复习时不可掉以轻心, 依然要有的放矢, 努力寻求有效的途径, 提升古诗词的阅读水平。

一、命题材料

古诗词阅读, 从材料来源来看, 尽管有的地区选自教科书, 有的地区选自课外, 但一个地区阅读材料的来源与上一年甚至前几年相比, 往往没有变化;从朝代的角度来看, 以唐、宋为主, 尤以唐朝为最;从类型上来说, 山水田园诗最多, 边塞诗次之;从思想感情上来说, 表现愁思的内容最多, 爱国情怀次之;从作者来说, 多为名家以及在不同时期有影响、有代表的诗人词客;从体裁来说, 以近体诗为主, 尤以唐代绝句为多。

二、考点详解

1. 理解诗句含义。

古诗词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 诗歌中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 往往通过诗的语言来实现。因此, 理解古诗词中每一个词语、诗句的含义, 既是阅读的基本任务之一, 也是近年来中考古诗词阅读题的重要考查方面。一般会涉及对诗句意义的理解, 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 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 对全诗名句的感悟等。常见的提问方式有:结合全诗, 谈谈你对“××”一句中“×”字的理解;诗中的“×”比喻什么;请结合全诗, 谈谈你对“××”诗句的理解;这首词虽在描写“××”, 可作者意在言外, 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 体会诗句意境。

诗歌的意境, 是作品中通过对寄托情感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等形象的描写, 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诗词的意境, 不仅考查同学们对诗词的理解, 更能考查大家的想象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因此, 这类试题的出现频率较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请展开合理想象,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诗歌的三、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3. 体悟作者情感。

情感是诗词的灵魂。诗词中的情感, 有的委婉缠绵, 有的激昂澎湃;有的沉郁, 有的张扬;有的直抒胸臆, 有的借景抒情。中考试题一般会考查某一诗句蕴含的情感, 也有的是考查全诗表现的情感, 还有的将诗歌中的人、景、情结合在一起考查。常见的提问方式有:试从“××”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全诗, “××”一句蕴含了哪些情感?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 赏析技巧。

学习和积累一些诗歌鉴赏常用的艺术技巧, 能够帮助大家提高诗歌的阅读鉴赏力。因此, 赏析技巧这类题型最受命题者的青睐。诗歌的写作技巧很多, 常见的有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常见的提问方式有:这首词意境深邃, 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对“××”一句进行赏析;从情景交融的角度, 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曲中“××”一词用得好, 请说说好在哪里;细读全词, 请品析下阕中画线的句子;请简要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试一试:你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一、课内阅读

(一) (2015·江苏苏州) 阅读诗歌, 完成下面的题目。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1) 题目中的“_____________”表明了这首诗的体裁。

(2) 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春天来了!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了, 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位同学在此处引用岑参诗句是否恰当?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面哪一项与“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在写法上和表达的情感上最为接近? ()

A.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B.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C.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D.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解析: (1) 这道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体裁的把握能力。“题目中”已经明确指出引号内答案的来源, 答题时应阅读题目, 理清题目包含的内容。题目“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分为“白雪歌”与“送武判官归京”两个部分, 由此即可辨别出体裁。答案:“歌”或“白雪歌”。

(2) 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与运用诗歌的能力。一方面要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的内容与含义;另一方面, 要明确作文描写的内容, 从而辨别二者是否一致。当然,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给出明确的判断以及合理的理由即可。答案示例:不恰当。学生引用岑参诗句后, 整个句子就构成这样一种比喻关系:“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像“很多树开满了梨花”, 不符合比喻要求;“春天来了”已是事实, 后面又说“忽如一夜春风来”, 前后矛盾, 违背逻辑;此外, “梨花、杏花、桃花”与诗句中单一的“梨花”照应不周。

(3) 这道题考查学生领会情感的能力。首先, 应结合诗歌内容, 把握“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所蕴含的情感, 然后分别阅读各个选项的诗句, 体会其中的情感, 从而找出最为接近的一项。答案:A。

(二) (2015·江苏徐州) 阅读散曲, 完成下面的题目。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下列对散曲句子的品析的一项是 () 。

A.《天净沙·秋思》表现了一个羁旅漂泊的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 被称为“秋思之祖”。

B.“小桥流水人家”创设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 表现了游子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 作者把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连接成一幅简洁苍凉的水墨画, 将无限愁思自然寓于画面中,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D.“断肠人在天涯”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 画龙点睛, 直抒胸臆。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试题, 考查学生把握散曲主题、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 要在理解散曲内容的基础上, 逐项辨别, 从而发现错误。如B项的“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是环境描写, 营造的是一种幽静冷落的气氛, 更增添了凄凉与愁苦之情, 故该项的陈述错误。答案:B。

(三) (2015·广东广州) 阅读下面这首词, 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 欢饮达旦, 大醉, 作此篇, 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1) “此事古难全”中, “此事”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一句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 这道题考查学生把握词句指代内容的能力。阅读全词, 找到“此事古难全”这一句, 然后向前推寻, 即可找出代指的词句。答案: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2) 这道题考查学生领会词人情感的能力。首先是领会词句“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表达的意思, 领会其描述的意境, 然后结合语言环境, 分析词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分析其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 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 照着屋里失眠的人,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借景抒情, 表达了词人思念亲人以及被贬的失意之情。

(四) (2015·河南) 阅读下面一首诗, 完成各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回答此类试题, 在把握全诗内容的基础上, 应把握关键词, 如尾联“乡书”“归雁”等, 从中可领悟到诗人的思想感情, 感受诗歌笼罩的淡淡思乡愁绪。答案:思乡。 (意思对即可)

(2)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点诗句的能力。“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所描写的是:夜还未消尽, 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江上春早, 旧年未过, 新春已来。诗句表现了时间变化、季节交替的自然之趣。第二问, 可从诗句所描写的意境之妙、用词的巧妙、运用修辞的作用等方面分析。答案:时序交替 (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 。示例一:通过描写景物, 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示例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 “生”“入”给“日”“春”以人的情态, 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自然理趣。 (分析合理即可)

(五) (2015·湖北黄石) 阅读下面这首词, 完成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 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1) 词的上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词的下片运用的两个典故“遣冯唐”“射天狼”, 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 这道题考查学生想象与表达的能力。想象, 首先要把握意象, 理解内容。如“牵黄”“擎苍”“锦帽貂裘”说明出猎装备齐全;“千骑”说明随从众多, 气势宏大;这些描写都是为了表现“老夫聊发少年狂”。在此基础上, 发挥联想和想象, 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答案示例:词的上片记叙了一个壮观的出猎场景, 词人装备齐全, 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 表现出了像当年孙权一样的少年狂气。

(2) 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典故与作者情感的能力。“遣冯唐”出自《史记》。汉文帝时, 魏尚为云中太守, 抵御匈奴有功, 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 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 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遣冯唐”, 是以魏尚自喻, 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持节赦魏尚那样, 重用自己。“天狼星”出自《晋书·天文志》, 据说是“主侵掠”的星宿, 在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前来进扰的西夏军队。“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答案:“遣冯唐”表达了词人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 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的情怀。“射天狼”表达了词人关心国家命运、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二、课外阅读

(一) (2015·江苏宿迁) 阅读古诗, 回答问题。

寒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炉 (1) 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 才 (2) 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 (1) 竹炉:指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 (2) 才:仅。

(1) 请展开合理想象,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 这道题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仔细阅读诗歌一、二句, 把握诗句中的意象, 如“寒夜”“客”“茶”“竹炉”等, 然后结合生活实际,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 再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情景。描绘时, 可适当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增添语言的生动性。答案:冬天的夜晚, 来了客人, 用茶当酒, 吩咐小童煮茗, 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起来了, 水在壶里沸腾着, 屋子里暖烘烘的。

(2) 这道题考查探究诗歌意象的能力。所谓意象, 就是寓“意”之“象”, 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解答时, 首先应了解“梅花”这一意象本身的特点, 再根据诗歌具体的情境, 联系诗人的主观情思进行分析。答案:梅花有高洁的志趣, 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 但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 写出了诗人的热情, 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 具有高洁的志趣。

(二) (2015·江苏常州)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完成问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1) “乾坤日夜浮”一句中的“浮”字, 表现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全诗, 概括“凭轩涕泗流”一句蕴含了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 这道题考查学生分析字词的能力。解答时, 要明确加点字的意思, 还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乾坤”, 是指空间上的辽阔;“日夜”, 是指时间上的连绵。这样, 就可理解“浮”字在诗歌中的意思和表达效果, 进而可联想出洞庭湖的特点。答案:“浮”有动态感, 表现了洞庭湖宏大壮阔、气势磅礴的特点。

(2) 这道题考查学生领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的能力。解答时, 可联系全诗内容、作者生平, 以及写作背景思考。另外, 要把握诗句的意思, 特别是“涕泗流”所隐含的作者情感。答案:亲人离散、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奈和伤心。

(三) (2015·江苏扬州) 阅读诗歌, 完成问题。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 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 这首诗的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________________之情。

(2) 从情景交融的角度, 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 这道题考查学生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前两句中, “十年曾一别”极言分别时间之久;“征路此相逢”是说别后相见, 由此可体会到诗人久别重逢时的愉悦心情。答案: (久别重逢的) 惊喜。

(2) 这道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回答此题, 首先要明确题目“从情景交融的角度”, 即要注意“景”和“情”的融合, 分析时要结合诗句明确描绘的“景”, 还要分析“景”中隐含的“情”。把握“情”, 则需要联系全诗, 体会“情”包含“与友人分别”和“对前途迷茫”两层情感。答案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再次离别的伤感之情, 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四) (2015·江苏连云港) 阅读下面一首诗, 完成问题。

迎燕

葛天民

咫尺 (1) 春三月, 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 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 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 相伴过年华。

【注释】 (1) 咫尺:距离很近。比喻春天的短暂。咫, 古代称八寸为咫。

(1) 这是一首咏物诗。首联能让人想起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 飞入寻常百姓家。”

(2) 颔联“为迎新燕入, 不下旧帘遮”中的“旧帘”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翅湿沾微雨, 泥香带落花”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 这道题考查学生识记古诗词的能力。可根据下句“飞入寻常百姓家”, 联想到上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默写时还要注意, 不能出现错别字。答案:旧时王谢堂前燕。

(2) 这道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中关键词语的能力。解答此题, 既要结合全诗内容, 又要联系诗歌主旨来思考。可从“旧帘”在诗中与某些内容的照应关系入手, 如诗句描写的是“寻常百姓家”之事;另外, 还要想想为什么“不下旧帘”, 从而领会诗人的情感。组织语言时, 应做到言之成理、语句通顺。答案: (1) “旧帘”表明这是一个普通的百姓家庭, 呼应首联的“寻常百姓家”。 (2) “旧帘”是小燕子顺利找到前一年住过的人家的标志。 (3) “旧帘”与上句中的“新燕”均为名词, 词性相对, 符合诗歌的对仗要求。 (4) 表现了主人对燕子的喜爱, 以及人与燕子的和谐关系。 (答出3点即可)

(3) 这道题考查学生描绘诗句意境的能力。解答此题, 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展开合理的想象, 抓住诗句中“翅湿”“泥香”等意象, 把燕子衔泥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此类试题, 千万不要只对诗句进行翻译, 可适当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增添语言的生动性。答案示例:春雨绵绵, 小燕子扑扇着翅膀忙着衔泥筑巢, 细雨沾湿了双翅, 嘴上衔着的泥土还带着落花的芳香。 (意近即可)

(五) (2015·江苏镇江) 阅读下面的唐诗, 完成题目。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 (1) 钟, 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 (2) 后云犹在, 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释】 (1) 精舍:佛寺的别称, 此处指柏林寺。 (2) 霁 (jì) :雨止天晴。

(1) 请根据诗意, 在下面的括号内填写出诗人的行踪。

() →松径 (或松林) → ()

(2) 登高远眺, 诗人眼中山色尤为苍翠, 试根据第三句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画出西南四五峰”不但写出了山峰的美妙, 还表达了“望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 本题是对诗词内容理解能力的考查。题目要求填写诗人的行踪, 解答本题, 要通读全诗, 从诗中找出表示诗人行踪的词语, 如由乘船 (第一句“溪上”) 出发, 途经松林 (第二句“深松”) , 后达寺庙 (第一句中“精舍”) 。答案:溪上或船上;柏林寺。

(2) 此题考查对诗意的理解。从“青山霁后云犹在”中的“霁”字不难想到, 雨过天晴, 一切被雨水冲刷后焕然一新;另外, 从“云犹在”可以联想, 白云与青山相对比, 更加增添了青山的翠色。围绕这个意思, 言之成理即可。答案:一是雨后, 青山如洗, 苍翠欲滴;二是白云映衬, 更显苍翠。 (意对即可)

(3) 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领悟能力。解答本题, 要联系诗词的具体内容做分析, 如诗的最后一句“画出西南四五峰”, 诗人对“四五峰”壮观景象的突现感到十分惊讶, 为此表达了对奇观异景的惊喜和赞叹。围绕这个意思, 言之成理即可。答案:“惊喜”或者“惊奇与愉悦”。 (回答“喜爱”“赞美”“热爱”等情感, 而无“惊”或意外”之意, 得一半分)

(六) (2015·湖北黄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 回答后面的问题。

闻洮西捷报 (1)

苏轼

汉家将军一丈佛 (2) , 诏赐天池八尺龙 (3) 。

露布 (4) 朝驰玉关 (5) 塞, 捷书夜到甘泉宫 (6) 。

似闻指挥筑上郡 (7) , 已觉谈笑无西戎 (8) 。

放臣 (9) 不见天颜 (10) 喜, 但惊草木回春容。

【注释】 (1) 指元丰四年种谔 (北宋将领) 指挥的米脂大捷, 米脂在山西洮河之西, 故称洮西。 (2) 是说将士身材像佛像一样高大。 (3) 天子的马曰龙, 高七尺以上, 故称八尺龙。 (4) 指征讨西夏的檄文。 (5) 此处指边塞。 (6) 指宋朝廷。 (7) 指修筑边境防御工事。 (8) 古时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的总称。 (9) 苏轼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故以放臣自称。 (10) 帝王的容颜。

(1) 下列对诗歌赏析的一项是 () 。

A. 首联采用夸张的手法, 以“一丈佛”“八尺龙”极力渲染了将士的威风和朝廷抗敌的决心。

B. 颔联中“朝”“夜”对举, 夸张地写出了王师的威风, 突出了战争胜利之迅速。

C. 颈联想象奇特, 极具浪漫豪放之风。诗人远在千里之外, 却宛若在前线一样, 亲历了将士们的艰辛劳作与御敌英姿。

D. 尾联寓情于景, 诗人是说听到这样大快人心的消息, 他却无法见到皇帝的笑颜, 只能在盎然的春色中暗自神伤。

(2) 阅读全诗, 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 这道题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回答此题, 应在领会全诗内容与写法的基础上, 辨别各个选项的正误。如选项D, 诗的尾联的意思是“我被放逐外郡, 不能亲见皇帝欣喜的面容, 但惊喜地看到草木忽然春意盎然, 在欣喜的心情下, 似乎大地回春”。诗人借草木之喜写人之喜, 生动地表现出自己的一片爱国忠君之情。由此可判断D项陈述有误。答案:D。

(2) 本题是对诗人思想情感体会能力的考查。解答此题, 要结合下面的注释, 联系时代背景, 领会诗歌的内容, 并抓住关键词句, 如“谈笑无西戎”“草木回春容”等, 准确分析诗歌蕴含的情感。答案:不计较个人得失, 渴望国家强盛、建功立业的爱国主义情感。

(七) (2015·湖南长沙) 古诗文阅读。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1) 古诗词中, 一些物象常常被赋予特定的情感, 成了情感的象征。例如, 本词中“东篱把酒黄昏后”中的“酒”, 被赋予了___________的情感, 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酒酣胸胆尚开张”中的“酒”则被赋予了___________的情感。

(2) 古诗词中经常有语意双关、形神具备的字词, 例如本词中“半夜凉初透”中“凉”字一语双关, 既指天气之凉, 又指词人___________内心感受;又如“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的“瘦”既写出了菊花的形态, 又形象地写出了词人___________的形象特点。

解析: (1) 这道题考查学生体会诗词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结合具体诗句合理分析。将词中“东篱把酒黄昏后”中的“酒”, 与上面的“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愁”字结合体会, 就可得出“愁闷”之感;再将“酒”与“莫道不消魂”结合起来, 即可得出“百无聊赖”之情;当然, 将“酒酣胸胆尚开张”中的“酒”与作者的“鬓微霜, 又何妨”, 以及“千骑卷平岗”的豪气相结合, 即可体会出“豪壮”之感。答案:愁闷, 百无聊赖;豪壮。

(2) 这道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回答此题, 应理解词中重点词语的表面意义, 然后再根据语境, 结合作者的感情, 来体会词语所蕴含的比喻义或者延伸义。词中的“凉”除表面意义“寒冷”之外, 还有“凄凉”“孤独”之意;而“瘦”字除了写菊花的形态之外, 还有词人因思念亲人而身形消瘦之意。答案:孤独、凄凉;消瘦、憔悴。

(八) (2015·江西) 阅读下面的古诗, 完成各题。

二月二日出郊

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 雾失江城雨脚 (1) 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 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 麦垄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 呼儿吹笛跨牛归?

【注释】 (1) 雨脚:雨线之意。

(1) 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的一项是 () 。

A.首联点明了刚出郊时太阳未出、江城隐于雾中的情景。

B.颔联描写了天气晴朗、云雾完全消散的景象。

C.颈联描绘了一幅黄鹂轻语、紫燕翻飞的生机盎然的图景。

D.全诗描写了作者郊游时的所见所闻。

(2) 下列对诗的赏析的一项是 () 。

A.“云犹含态石披衣”一句采用拟人手法, 赋予“云”和“石”以人的情态。

B.诗的颔联写远景, 颈联写近景, 远近结合, 使景物富有层次感。

C.最后两联用鸟类逢春之乐反衬“田家”早耕归来的心情。

D.全诗借景抒情, 表达了作者热爱田园风光的感情。

解析: (1) 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回答此题, 可结合选项提示, 先明确选项涉及的诗句, 然后理解诗句, 最后与选项内容比较、辨别, 从而发现错误。如选项B, 颔联的意思是:忽然天又变晴, 卷起帐幔露出了群山;云彩朵朵, 好像山石披上了白衣。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云犹含态石披衣”———云摆弄着姿态, 山石好像披着衣裳, 形象地写出了云雾缭绕山石的情状, 而不是完全消散的景象。答案:B。

(2) 这道题考查学生赏析古诗的内容和写法的能力, 方法与上题基本相同。如选项C错在“反衬”:鸟类乐如果是反衬的话, 就表明人不乐, 是乐景哀情了, 但其实诗中田家也是快乐的, 故不是反衬。鹂语燕飞的自然景物衬托农家之乐, 并流露出诗人自身热爱自然之情趣, 手法细致且含蓄。答案:C。

三、比较阅读

(一) (2015·江苏泰州)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 完成问题。

望夫石

王建

望夫处, 江悠悠。

化为石, 不回头。

山头日月风复雨, 行人归来石应语。

望夫石 (1)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 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 只似当时初望时。

【注】 (1) 望夫石:亦作望夫山。

(1) “化为石, 不回头”与刘禹锡诗中“______________”一句意思相近。

(2) 刘禹锡诗中“望”字出现了三次, 请赏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面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 一项是 () 。

A. 诗句“望夫处, 江悠悠”, 采用了以动景衬静物的手法, 也暗喻了思夫之情的绵绵不绝。

B.“行人归来石应语”中的“行人”, 是指经过望夫石的过路人。

C.“终日望夫夫不归”一句中, “夫”字的叠用达到了意转声连、音韵悠扬的表达效果。

D.“望夫石”象征了恒久不变的忠贞之情, 两首诗都是沿着这一传统指向进行立意的。

解析: (1) 这道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化为石, 不回头”, 意思的重点是“不回头”, 而诗句“只似当时初望时”表达出盼夫归来的始终如一的神态, 这与“不回头”意思相近。答案:只似当时初望时。

(2) 这道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回答此题, 一是审清题意。题目是要求赏析刘禹锡诗中“望”字出现三次的各自妙处。二是结合诗句内容, 分别赏析“望”字的表达意思与作用。

答案:全诗紧扣题面, 通篇只在“望”字上做文章。“望”字三见, 诗意也推进了三层。一、二句从“望夫石”的传说入题, 是第一层。“终日”即从早到晚, 又含日复一日时间久远之意, 可见“望”者一往情深。三句“望来已是几千载”比“终日望夫”意思更进一层。望夫石守候山头, 风雨不动, 几千年如一日, 这大大突出了苦恋的执着, “望夫”的题意至此似已淋漓尽致。殊不知在写“几千载”久望之后, 末句突然出现“初望”二字, 出乎意料, 又尽情入味。因为“初望”的心情最迫切, 写久望只如初望, 就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深切和久远。这里“望”字第三次出现, 把诗情引向新的高度。三、四句在层次上是递进关系, 但通过“已是”与“只似”两个虚词的呼应, 又有一气呵成之感。

(3) 这道题考查学生比较与理解的能力。回答此题, 首先要明确选项的内容, 然后结合诗歌理解相关诗词, 再进行比较, 从而发现错误。如选项B中的“行人”, 是指经过望夫石的过路人, 而诗中的“行人”应指“望夫”中的“夫”, 即丈夫。答案:B。

(二) (2015·河北) 阅读下面两首诗, 回答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1)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内容。

(1)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2)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2) 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 的一项是 () 。

A.“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表达了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临愿望, 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B.“家书抵万金”, 形容家中书籍的珍贵。此句写出了乱离中人共有的一种感受, 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C.“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生动细致地描绘了诗人忧愁难解的情状,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 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与五、六两句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语意凝练, 节奏感强, 富有韵律美, 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

解析: (1) 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意境的能力。解答第 (1) 题, 应领会诗句描写的内容。如前半句写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 把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 突出了泰山之美。后半句写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朋的刀, 把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 突出了泰山之高大。解答第 (2) 题, 应把握关键词, 如通过“国破“”草木深”进行想象, 从而领会诗句描绘的景象。答案: (1) 泰山神奇秀丽、高大雄伟; (2) 国都残破, 乱草丛生。

(2) 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 应将选项陈述的内容与原文对照做出正确判断, 如B项“家书抵万金”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 以及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 也以家书的不易得, 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的忧虑。通过比较, 就很容易发现错误。答案:B。

(三) (2015·上海) 阅读下面的诗句, 完成问题。

【甲】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乙】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丙】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望岳》)

(1) 以上三句诗均为诗词的末句, 都抒写了作者心中的渴望, 请分别写出渴望的内容。

甲句:渴望能直接抒发心中的忧愁

乙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下列对诗句理解的一项是 () 。

A.以上三句都在感情高潮时结束。B.以上三句或写现在或写将来。

C.三句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D.三句都与标题有直接关系。

解析: (1) 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回答此题, 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是“写出渴望的内容”;其次要读懂例句, 题目已经给出甲句的示例句式回答;第三, 分析诗句表达的渴望之情, 还需回想全诗的内容准确把握。

答案:乙句表达了作者渴望能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丙句表达了作者渴望能登顶泰山、俯瞰一切的气概。

(2) 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回答此题, 要结合选项给出的内容, 回想三首诗词加以判别。如选项D“三句都与标题有直接关系”, 但回想三首诗词的标题, 不难发现甲句与题目“书博山道中壁”无关。答案:D。

(四) (2015·浙江台州)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 完成问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山行

叶茵

青山不识我姓字,

我亦不识青山名。

飞来白鸟似相识,

对我对山三两声。

(1) 如果说《浣溪沙》中的主人公是故地重游, 那么《山行》中的主人公则是_______, 这从“___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

(2) 两首诗歌的主人公在见到“似相识”的飞鸟时, 流露出的情感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 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与把握内容的能力。首先, 要读懂题目中“《浣溪沙》中的主人公是故地重游”的意思与暗示, 这是准确答题的前提。其次, 要明确“《山行》中”限定了答题的范围。第三, 研读诗句“青山不识我姓字, 我亦不识青山名”, 抓住关键词“不识”, 再结合“故地重游”, 用四字短语概括。答案:初来乍到 (初到此地) ;不识。

(2) 这道题考查学生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浣溪沙》“似相识”所在的诗句中有表达情感的词语“无可奈何”, 由此可得到启发;《山行》“似相识”所在的诗句中有表达情感的诗句“对我对山三两声”, 由此可寻找到答案。答案:《浣溪沙》中的主人公看到“似曾相识”的燕子, 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无奈和怀旧伤今之情;而《山行》的主人公独行山中遇见飞鸟, 则流露出惊喜之情。

听一听: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1. 理解诗句含义。理解诗句含义,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了解常见意象的喻义。古诗词中, 作者常常借助一些意象表达内容, 因此, 了解一些意象的喻义, 有助于理解语句的意思。如竹含有气节高尚、积极向上之意,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等。例如, 回答“诗中的‘兰’比喻__________, ‘野香’比喻__________”这个问题, 如果明确“兰”代表“高洁”, 就比较容易把握其比喻义。 (2) 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语句, 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处处闻渔唱’中的‘闻’字在词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 联系诗句中的“唱”字, 即可明确“闻”含有听、听见的意思。 (3) 结合作者经历。诗歌的语言讲求含蓄, 诗人往往借助某些意象或典故表达自己的情怀。因此, 了解作者是领会诗句深层含义的关键。如只有了解苏轼的生活经历与思想情感, 才能准确理解《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遣冯唐”“射天狼”两个典故所表达的意思。

2. 体会诗句意境。意境把握可以通过找景 (描写了哪些景物) 、绘景 (描绘诗词中展现出来的情景画面) 、品景 (说说画面美在哪里, 有何感受) 来完成。描述意境, 要力求忠实于原诗内容, 语言生动形象, 但不能进行简单的翻译, 也不能直接引用, 应抓住诗句中意象的主要特征, 用优美的语言再现诗歌意境。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上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请简要分析。”一题, 即可抓住“牵黄”“擎苍”“锦帽貂裘”“千骑”等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 然后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回答此类试题, 一般采用“描写了 (或刻画了) 什么的景色 (或人物形象等) , 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格式。

3. 体悟作者情感。揣摩诗歌情感, 一般要结合具体的诗句或关键词, 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就无法完成。如分析“飞来白鸟似相识, 对我对山三两声”所表达的诗人情感, 一要联系前面的诗句, 明确“我”是初到此地, 而给出的诗句中的白鸟对“我”却“似相识”, 且对“我”“三两声”, 不难体会诗人内心的惊喜之情。回答此类试题, 一般采用“诗句描写了什么景 (人、事、物) , 创设了什么意境, 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理想、志趣) ”的答题格式。

4. 赏析技巧。赏析技巧, 常常是针对全诗或某一诗句展开。解答时, 首先应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如使用什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方法、结构技巧等。其次, 要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进行分析, 具体指出这种表达技巧所表现的内容、抒发的感情或揭示的道理。如扬州卷中“从情景交融的角度, 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一题, 就是从“情景交融”写法的角度予以分析。回答此类试题, 一般采用“这首诗 (词) 或诗句运用什么写法 (表达方式等) , 描绘 (表现) 了什么内容, 抒发了什么情感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的答题格式。

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1) 阅读下面这首词, 完成各题。

诉衷情·枕畔闻梅香

李清照

夜来沉醉卸妆迟, 梅蕊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 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 月依依, 翠帘垂。

更挼残蕊, 更捻馀香, 更得些时。

(1) “人悄悄, 月依依, 翠帘垂。”寥寥数语, 勾画了一幅春夜无眠图。请品味“垂”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哪句词最能集中体现这种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 完成问题。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1)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的一项是 () 。

A.题目“乡村四月”, 中心词是“四月”, 暗示是农村的繁忙季节。

B.前两句着重写景, 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

C.后两句重在写人, 真切地表现出“乡村四月”劳动的闲适、快乐。

D.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

(2)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的一项是 () 。

A. 一个“遍”字, 写出山绿、原野绿、树绿草绿禾苗绿, 描绘出的是一个绿色的世界。

B.“子规声里雨如烟”运用比喻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初夏时节江南地区如烟似雾、一片迷蒙的雨中美景。

C.“蚕桑”与“绿遍”相呼应, 描绘了树木葱郁的山坡田野绿意盎然。“插田”与“雨如烟”相映照, 写出了涨满的河流与汪洋的水田泛出一片白色的特有景象。

D. 诗中不直接说农活忙不过来, 而用“闲人少”来衬托, 用刚干完这样活, 又要干那样活来述说, 所以就更显得忙。

(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山居

施肩吾

去雁声遥人语绝, 谁家素机 (1) 织新雪。

秋山野客 (2) 醉醒时, 百尺老松衔半月。

【注释】 (1) 素机:织布机。 (2) 野客:离乡在外的游客。

(1)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的一项是 () 。

A.“雁声”点明是秋天, “绝”点明没有人说话, 衬托夜的寂静。

B.“醉醒时”表明在家喝酒后, 醉眼蒙眬地观赏夜晚的自然美景。

C.“新雪”, 把秋霜比作像谁家织机织出初降的雪一样, 揭示出秋霜的特点。

D.这首诗歌描绘秋夜的美景, 抒发了作者对山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2) 诗中的“衔”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阅读下面的古诗, 回答问题。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1) 诗中点明“望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 点明“怀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从“生”和“竟”字看, 诗中所写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

(2) 请对“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两句中的“怜”和“滋”字做简要分析。

阅读欣赏两则 篇3

The Future Life 展望未来

What would the future life be like? I think we will be able to travel faster and safer around the world and into space. Maybe one day we can work in Beijing, sleep in Chengdu and visit the moon for a holiday.

We will have new energy that doesn’t make pollution possible. People will find ways to use cleaner things, such as sea water, to make energy without polluting the earth.

We will have machines that can copy everything in the future, put a cake on the machine and it makes a new one. If the machine is like a fax-machine, we can send food and presents to our friends easily.

We will have clever robots that work for us, and the robots can bring us useful things and take away our rubbish, now we have to press a key or type a word to make a machine work. But in the future, if we think of something, the machine can make it for us. The machine can understand our ideas.

We will be able to go into computer games and films and everything will feel real. We will be able to make our homes like forests or sunny beaches or anything we want. Perhaps, one day we will be able to collect our dreams and put them on DVDs.

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正误。正确的用“T”表示,错误的用“F”表示。

1. In the future, we can work in one city and sleep in another.

2. In the future, we can make energy by using sea water.

3. In the future, we can make a new machine by pressing a key.

4. In the future, we can only copy food by machines.

5. People can probably make DVDs of their dreams in the future.

(B)

The Unusual Hotels 奇异的旅馆

There are many unusual hotels around the world. In Greenland there is a hotel made out of ice, open between December and April every year. In Turkey, there is a cane hotel with a television furniture and a bathroom in each room. And in Bolivia there is the Salt Palace Hotel. Thousands of years ago, the area around the Salt Palace Hotel was a large lake. But over time, all the water disappeared. Today the area has only two small lakes and two salt deserts.

In the early 1990s, a man named Juan built the hotel. He cut big blocks of salt from the desert and used the block to build it. Everything in the hotel is made out of salt, the walls, the roof(屋顶), the tables, the chairs, the beds and the hotel’s bar.

The sun heats(使变热) the walls and roof during the day. At night the desert is very cold, but the rooms stay warm.

The hotel has twelve rooms and a double room costs $60 a night. A sign on the hotel’s

wall tells guests “Please don’t lick(舔) the walls.”

1. What is unusual about the Salt Palace Hotel? ____.

A. Its long history B. The price of the rooms

C. The guests that stay there D. What it is made of

2. Which sentence about the area around the Salt Palace Hotel is not true? ____.

A. It was a lake many years agoB. It is white during the day

C. There are several roads to the hotel D. It is more than 10,000 square kilometers

3. Where did the salt used for the hotel come from? ____.

A. The groundB. A salt factory C. TurkeyD. The walls of the hotel

4. What keeps the rooms warm at night? ____.

A. Heat from the walls B. The desert air

C. The sun D. The furniture

5. Why do people call it Salt Palace Hotel? That’s because ____.

A. It’s made of salt desertB. It’s made of salt lake

C. It’s used for keeping warm D. It’s made of salt

讲义古典诗词对比阅读阅读 篇4

河南新乡办事处电话: ***(豫)***(渝)牟老师

古典诗词对比阅读讲义

重庆 赛德 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 牟方利 09.3 对比阅读是诗词鉴赏中比较特殊的一种阅读方法,它主要是将两首以上的诗词或者同一首诗中的两个词加以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主要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等方面设题,有时也会涉及大意境和文学常识。具体阅读方法和解题思路可以参考诗词鉴赏前面讲义中的阐述。下面再作些简单提示。古典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测试形式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比较意象的内涵与人物形象的特点:诗词中的形象包括意象、诗中人物和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总是借助特定的意象来抒发情感、表达意趣。意象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物象。

意象与人物形象的设题形式主要表现为判断其言行、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意象的特点、意象蕴涵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评价等。

解答意象与人物形象比较赏析题,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特别是细节刻画以及烘托、对比、衬托、比兴等方法和抒情方式等。就意象而言,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月亮多写思乡怀人,秋风多写离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等创作背景材料,并能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

例1:阅读下面两首诗,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女形象的异同点;并分析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女形象,各表达出什么样的感情。

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白居易《采莲曲》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飐风:在水中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参考答案】①同:两首诗中的采莲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异:王诗中的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的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②同:两首诗都传达出作者的欢悦、惊喜之情。异:王诗更突出地赞美少女的美丽,白诗更突出的是表现少女情感上的羞涩中包含着的喜悦。

例2: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两诗中为什么都写到雁。

韦应物《闻雁》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悠。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赵嘏《寒塘》 晓发梳临水,寒唐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参考答案】两首诗借助“雁”表达了相同的情感。因为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例3:05年浙江高考诗歌题,要求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杜牧《齐安郡中偶题》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揽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参考答案】这两首诗均以荷与西风为主要意象,运用拟人手法刻画“荷”的形象,但是抒发的感情不一样。①杜诗的“落日、轻、恨、背”等属于冷色调词,诗中的“绿荷”由“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②杨诗中的“热、藏、碧”等属于暖色调词,诗中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二、比较思想感情

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而作者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思想、特定的心境和特定的情感。

解答此类赏析题,应找出能传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具体

古典诗词对比阅读讲义 第 1页 若想孩子轻松考好大学 敬请联系我!

河南新乡办事处电话: ***(豫)***(渝)牟老师 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用什么方法+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例4:下面两首唐诗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离情,试简要分析两首诗感情的不同之处。王昌龄《送柴侍卿》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参考答案】《送》诗中“不觉有离伤”“一道同风雨”“何曾是两乡”等词语,在劝慰友人中表达出诗人洒脱、乐观、豪爽的感情。《黄》诗用“烟花”“孤帆”“尽”“唯见”等词语,表达出友人去后诗人惆怅、难舍、牵挂的感情。

例5:2006年高考重庆诗歌鉴赏题的第二问,要求分析两首清代诗歌思想感情的不同之处。张维屏《新雷》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参考答案】前者通过“春生”“千红万紫”“新雷”,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通过“落红”“春泥”“花”,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限关爱。

三、比较遣词造句的技巧

古典诗词讲究遣词造句,甚至有人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遣词炼句其实就是作者力求选择最能准确传达自己情感的词句。赏析古典诗词,离不开对遣词炼句的揣摩,离不开对诗眼的分析。

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可以按照分析词语含义、表现方法与表达作用的步骤来进行。例6:阅读下面两首诗,简要分析李诗中“逐”字和曾诗中“倚”字的不同表达效果。李商隐《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曾巩《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

【参考答案】李诗中的“逐”字运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曾诗中的“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出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

例7:阅读下面这首诗,找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王维《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危咽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四、比较意境的营造:优秀诗词作品总是情与景、意与境交融,感染力强,具有永久艺术魅力。对诗词意境的揣摩,不仅要把握客观形象,还要感悟作者主观感受,从而把握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解答意境赏析题,可以按照“客观形象+表现方法+主观感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的格式进行。例8:简要说明下面两首唐诗所写的“山中”景色,各有什么特点?各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王勃《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维《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参考答案】第一首诗中的“高飞晚”“黄叶飞”是一派萧瑟凄凉的秋景,烘托了“悲”与“念”的复杂心情,抒发了作者寓居他乡的羁旅之愁和归乡之思。第二首诗中的“白石”“红叶”“空翠”,色彩鲜亮斑斓而富有变化,是一副迷人的深秋图,表达了作者在大自然中得到的喜悦之情。

例9: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叶诗化用陆诗陈句,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试简要分析。陆游《马上作》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参考答案】叶诗较陆诗取景小而含意深。加上了“关不住”三字,突出了春意的活跃,使与“关”字相应的“出”字更有精神。借一枝伸出墙外的“红杏”表现“满园”的盎然春意,叶诗较陆诗更为鲜明。

五、比较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篇章结构、修辞方法。具体的有:对比、衬托、映衬、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伏笔照应、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双关、用典等。

解答表达技巧赏析题,要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并按照“手法+材料构件+表达作用”的格式进行表述。例10: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看看它们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任选一种结合作品分析其表达效果。

古典诗词对比阅读讲义 第 2页 若想孩子轻松考好大学 敬请联系我!

河南新乡办事处电话: ***(豫)***(渝)牟老师

《南园(诗二首)》李贺

其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其二: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参考答案】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反问、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①“若个书生万户侯?”“文章何处哭秋风”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化了对读书人不受重视、功业难成的愤慨之情,不仅增强了语势,也使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更加鲜明。②“晓月当帘挂玉弓”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了读书人通宵达旦苦读的情景,将月亮比喻成弯弓,便寓有诗人参战的遥想,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在动荡的时局中欲显身手、欲有所作为的心理。③“男儿何不带吴钩”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用“吴钩”代指武器,表现出作者想从军参战、建功立业的志向。

例1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两个问题。

王维《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僮未归,莺啼山客犹眠。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⑴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共同点是什么?⑵从艺术手法看,两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写出其中一个方面。【参考答案】⑴都写了春天早晨的景色,如夜雨、啼鸟、落花等,还写了人们的迟起。⑵王诗绘彩丰富,重在视觉形象,主要写静景;孟诗叙述过程,重在听觉感受,重在写动景。

例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谈谈它们写法上的异同之处。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艳,飞入寻常百姓家。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参考答案】两诗写法上的相同点:①均是面对古迹抒发感怀。②均是依靠禽鸟穿越时间,将古今联系起来。③均有昔盛今衰的对比。写法上的不同点:①在表现角度上,刘诗以写今事为主,由“堂前燕”点出历史;李诗以写古事为主,由“鹧鸪飞”指出现实。②在抒情手法上,刘诗借景抒情,用朱雀桥与乌衣巷今日的衰败来发出慨叹;李诗即事抒情,用当年越王凯旋的盛况来反衬今日的凄凉。

六、“创新开放型”答题模式 提问方式:你以为怎样?

提问变体:你以为哪个更好?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解题分析:这种题型看起来无处下手,实则还是从意象、意境、主旨及语言风格等角度进行比较,主要是要找到在表达这些内容以及如何表达上的差异。

答题步骤:

步骤一:从描写意象特征、表现意境特点和表达作者感情及所用手法的几个角度比较,找出哪一个(首)词句(诗)与另一个(首)相比的更突出。

步骤二:组织答案时详细描叙你赞同的那一个(首)的突出之处,对另一个(首)只作简单否定。答题示例:

例1:比较:李白《望庐山瀑布》(略)和徐凝《庐山瀑布》: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入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评: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你是否同意苏对李、徐的评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1同意。李诗更为瑰丽,想象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2不同意。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显得气势壮阔。例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辽宁)

宋•方惟深《舟下建溪》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答案: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

古典诗词对比阅读讲义 第 3页 宋•王安石《江宁夹口三首(其三)》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若想孩子轻松考好大学 敬请联系我!

河南新乡办事处电话: ***(豫)***(渝)牟老师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例3: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 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1)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2)答案之一: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

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答案之二: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

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七、考查文学常识:古典诗词的比较鉴赏在考查上述几类考点知识的同时,还兼顾考查文学常识,诸如诗词文体知识(律诗、绝句、词牌名、词题等)诗人字号雅称,诗词的作者、篇名、名句等。解答文学常识题,要求平时多注重积累,加强记忆。

例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填空题。

严维《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从诗歌体裁上看,两首诗分别属于近体诗中的 和。而从题材上看,《丹》是 诗,《夜》是 诗。诗人李白,字,被世人誉为。

【参考答案】七言绝句,五言律诗。送别,怀古。太白,“诗仙”。

八、诗词对比阅读赏析训练

1.下面是韩愈的两首诗,都写到早春景色,构思上有接近之处,但表现方法却有不同,请你就表现方法不同之处作简要分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做飞花。

【参考答案】前一首诗将远、近的草色作了对比,将草与柳作了对比,以表现早春景物的特征。后一首诗先用欲扬先抑的笔法,写得富有波澜;后用拟人方法,一个“嫌”字,一个“穿”字,把春雪写得有灵性有情趣,突出了早春特有的景象。

2.下面两首诗,同是写乡情归思,两首诗在表达情感的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唐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唐 李觏《乡思》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参考答案】戴诗写行旅途中所见青山绿水浑似故乡,因景生情,表达含蓄蕴藉。李诗借空间距离之远来突出乡思之深,以景衬情,表达直接强烈。

3.下面两首诗,在思想内容、选材角度、表达技巧方面都有不同之处,试就其中一点作具体分析。吴融《华清宫》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崔橹《华清宫》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

【参考答案】①思想内容:作品感情基调不同:吴诗以讽刺为其写作主旨,“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揭

古典诗词对比阅读讲义 第 4页 若想孩子轻松考好大学 敬请联系我!

河南新乡办事处电话: ***(豫)***(渝)牟老师 露了唐朝统治者奢侈生活的丑恶现象,表达了诗人愤怒的感情。崔诗“云树深深碧殿寒”则流露的是一种感伤的情调。②选材角度不同:吴诗取材于华清宫兴盛之时。那时,四郊飞雪,严寒逼人,但华清宫全无一丝寒意,而是一派春的气息,宫外宫内形成强烈反差。崔诗则取材于天宝之乱以后的华清宫。磴道冷清,杂草已将石道遮没,曾经热闹非凡、温暖如春的华清宫,现在是一片狼藉,一派死气。今昔对比,臵读者于悲凉氛围之中。③表达技巧不同:作品的表达技巧各有侧重,吴诗主要用了对比方法,诗人将宫外之况与宫内之景对比,宫外,暗云压城,雪花如卷,天寒地冻,草木枯瑟,而宫内只见雪飘之形,不见雪堆之景,树林郁郁葱葱,楼阁碧帘垂地。深刻揭露唐朝统治者腐朽的生活。崔诗则运用夸张“云树深深碧殿寒”、拟人“明月自来还自去”以及寓情于景的写法,形象地反映了历史的变迁。

4.阅读下面两首诗,看它们在内容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思想感情。

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赋韵》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②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参考答案】①相同之处: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故乡的菊花,都写到了重阳佳节的思乡之情。②不同之处:第一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故园的怀想和思归之情,流露出归隐田园的情怀。第二首表现了诗人对故园遭受战乱的痛苦之情,表现了渴望收复失地的心情。

5.阅读下面两首诗,简要分析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有什么不同。

黄庭坚《鹧鸪天》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让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张元干《菩萨蛮》春来春去催人老,老夫争肯输年少?醉后少年狂,白髭殊未妨。插花还起舞,管领风光处。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

【参考答案】《鹧》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抑塞不平、愤世嫉俗、傲岸不羁。词中通过“莫放酒杯干”“醉里簪花倒著冠”“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等细节描写,表现出作者不甘随时媚俗、折节事人,而沉湎歌舞美酒、举止狂放的性格。《菩》词中的抒情主人公狂放不羁、不肯服老、潇洒超脱。词中通过“醉后少年狂,白髭殊未妨”“插花还起舞,管领风光处”等细节和心理描写,表现出词人抓住春光、享受春光、年轻人面前不愿服输、不让人生虚度的性格。

6.阅读下面两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张养浩《[中吕]山坡羊〃骊山怀古》骊山一炬,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赵善庆《[中吕]山坡羊〃长安怀古》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狐兔悲,草木秋;秦宫汉陵何处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1.《骊山怀古》《长安怀古》都是怀古小令,却表达了不同的主旨。《骊山怀古》批判了什么?《长安怀古》表现了什么?

2.这两首散曲的表现方法有相似之处,请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1.《骊》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奢侈行为和为争夺政权而残酷厮杀的行径。《长》表现了作者在抒发兴亡之感的同时夹杂着人生无常、山河依旧、人事全非的消极遁世思想。2.二者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骊》以荒凉的“草、树”等烘托阿房宫的破败,来批判封建统治者的奢侈生活。《长》通过骊山渭河险峻的形势和壮丽景色的依然如故,与狐跑兔走、草木丛生、荒芜颓败的古都景象形成对照,来表达山河依旧、人事全非的悲愁。

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白居易《梦元九》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元稹《酬乐天频梦微之》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白诗与元诗都写了梦,但在写法上却截然不同,试简要分析二者的不同点。【参考答案】1.对友人的真挚思念之情。2.白诗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他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君。从对方着墨,构思精巧。元诗说自己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有梦见白居易。一反其意,用不能入梦写自己的凄苦心境,翻出新意,内容更为深广。

《谈欣赏》阅读答案 篇5

①许多年轻人都喜欢可口可乐。为什么?可口可乐不仅味道独特瓶体更是独特:眼睛看着外观美,手掌握着不滑脱。这个独特的瓶子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呢?当年,有一个叫路透的青年制瓶工人在与女友约会时,非常欣赏女友穿的套裙,由欣赏产生联想,设计出了瓶子的图纸,获得了专利,并且在1923年被可口可乐公司用600万美元买走了。正是欣赏激发了路透的创造力,可见,欣赏十分重要。

②欣赏能够让人的心态充满阳光。有了这种心态,即便冬天来了,也会说,春天还会远吗?即便无路可走了,也会说,路不都是人走出来的吗?即便有人犯错了,也会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种阳光心态有一个稳定的基因:积极多于消极、乐观多于悲观、自信多于自卑。这种心态,在欣赏别人中展现了自身人格的魅力。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人尚未学会欣赏。这种人,对人、对事、对物,要么以粗求精、以浅揣深,要么以一己之心、一时之情来度社会之腹、时令之变。这样,不仅白白丢掉了欣赏的情趣,而且平添了几分忧愁。这委实不值得、不必要。

③ 。善于欣赏的人,有一种容得下他人才华和长处的胸襟,并将这些才华长处为己所用,从而成就一番事业。萧何欣赏韩信,月下追来的不只是韩信,而是汉朝的江山;诸葛亮欣赏相貌丑陋的妻子,得其所授而造木牛流马;唐太宗欣赏敢于直谏的魏征,从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这种欣赏,体现着一个人的胸怀和智慧。周瑜本是一员不可多得之将才,却因为对诸葛亮的嫉妒而饮恨终身。这样的人,终究不会成功。

④一个不会欣赏或欣赏力低下的人,胸怀和智慧极其有限。因为,惟有欣赏,才能领略,才能让心头充满阳光,你才会发现人生之旅中更多的美丽和情韵,自身的胸襟和生存的意义将更加博大广泛。用欣赏的心态和胸襟待人行事,我们的人生会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2分)

答:

小题2:请你在第③段开头横线处填写一句话,表明本段的观点。(3分)

答:

小题3:分析文章第②段的论证过程。(4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以一个青年因为对女友套裙的欣赏而受到启发,从而设计出巧妙实用的可口可乐瓶子的事例,引出中心论点。

小题2:( 3分)欣赏还能够助人成就一番事业。

小题3:( 4分)首先提出本段的观点:欣赏能够让人的心态充满阳光;接着从正面阐释欣赏心态对人对事的表现和原因,又从反面分析尚未学会欣赏的人的表现和后果进行对比论证,有力地证明了拥有阳光心态的重要性,从而证明了欣赏的重要。

小题1:

试题分析:本文开头就讲了一件与“欣赏”有关的事情,引出“欣赏”的话题,针对话题发表观点。

小题2:

试题分析:第三段运用的是讲道理摆事实的论证方法,前两句是讲道理,可以把所讲道理的“善于欣赏的人,有一种容得下他人才华和长处的胸襟,并将这些才华长处为己所用,从而成就一番事业”这一句话压缩成简练的句子作为本段的论点,即“善于欣赏别人能成就一番事业”。

小题3:

答案阅读欣赏 篇6

大小只是空间形式,物质形制而已。明人谢榛认为:“大篇约为短章,涵蓄有味;短章化为大篇,敷演露骨。”可见,大未必佳,小未必不佳,不可执著于外在的恢宏与浩大。禅语云“芥子足以纳须弥”,这就是小的魅力。有的书法作品实在很小,这是它的规定性决定的,如一枚木牍书法,一枚信笺纸,就是以如此尺度示人的。一个人在如此小的空间表现,同样是一种精神需求,同样需要技法的力量、审美的力量,能够表现到何等分寸,并不可因为小而轻视。但我们往往会提出小中见大的意见,以为这是小作品的高境界。其实小就是小,未必见大。小而精致、灵动、巧妙,如此持守于小,已经足够。震撼是一种美感,那种扑面而来的气势、力量,使人猝不及防,魂魄失守,惊谔无措,一时身心悚动,难以自持。唐人论书诗中常有这种观赏的效果,书者执笔疾驰,观者激动失色失声,整个场面互动,一时鼎沸。这种美感是明显的,由此更易于表达、渲染,更令人倾倒。这使得表达时落了俗套,所谓“太震撼了”,千人一词,似乎不如此言说不足以表现心灵状态。那么,震撼之后有多少人细细把玩,将其放在平静的心态下呢?所以清人张向陶问得好:“听到宫商谐畅处,此中消息几人知?”

相比之下,更有悠长意味的是那些细流涓滴不绝如缕的幽微之美感,它们不动声色,细细诉说,让人激动不了,无所谓震撼、震惊,似乎寻常之至,甚至还有一些柔软、微小,倘若心情粗糙匆匆而过,还真的把它们忽略了。这一类的小作品,有着江南那般的秀气、秀色,以韵行于婉曲,深婉不迫,不冲动、兀傲,具备平静温和之致。在缓慢的生活节奏时代里,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坐下来细细品咂,没有急匆匆赶路的焦灼,更没有一次性消费的决断。那么,那个时代那些人,就有可能去发现那些婉约、细腻之美。有古典诗词欣赏者提出了欣赏的“弱德之美”,想一想还是很有道理:“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固然有豪迈之美,“大江东去”也有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做振聋发聩之声,但是我们去读姜白石的词,那词中经常出现的暗水、坠红、冷香、淡月、寒蛩,笔致清虚,意境空灵,善于以冷色调来处理炽热,使之雅化弥漫。初始时阅读是会脱手放过的,再读时就有了睹水中花影、帘里美人之感,如微风花上过,冷香疏影时隐时现,反而不能释卷了。由于作品不正面地给欣赏者强烈冲击,反而使人生出好奇,经婉曲小径引导,走入幽僻处,注意到了大场面所没有的景致。

宋人包恢说:“隐然潜寓于里,而其表淡然若无外饰者,深也。”

(节选自朱以撒《优婉不迫》,有删减)

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作品的大和小只是空间形式和物质形制,欣赏者对于大和小的领会,会有截然相反的心理体验。

B.艺术家应尽力创作形制巨大的作品,因为这类作品更具震撼力,更能带给人们难以忘怀的审美体验。

C.形制的大小并非是艺术审美的关键,小未必不佳,优婉不迫的小作品,更具悠长的意味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D.审美鉴赏不可执着于外在的恢宏与浩大,小作品虽然对技法的力量要求相对较低,但同样具有审美的力量。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形制巨大的作品体现了一种气势宏大的阳刚之美,给与欣赏者的心理体验是非常独特的,让他们感到突兀、惊谔、震撼。

B.形制纤小的优秀作品多具备精致、灵动的特点,与形制巨大的作品相比,能带给我们平静愉悦的心理体验,更适宜细细把玩。

C.无论是形制微小的小作品还是气势恢宏的大作品,虽然给人的审美感受不同,但同样需要创作者具备特定的创作技法和审美追求。

D.形制纤小的作品,虽然在形体上精致小巧,但在内蕴上则一定表现得含蓄蕴藉,优婉不迫,耐人寻味,更为广大读者喜爱。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禅语云“芥子足以纳须弥”,“芥子”就是微小的芥草种子,“须弥”指须弥山,微小的种子可包藏巨大的山体,用以说明小的形制同样具有让人惊叹的震撼力。

B.“听到宫商谐畅处,此中消息几人知?”原意是很少有人会体会到诗歌韵律的精妙之处,用以说明大的形制虽令人震撼,但不一定能给人带来精微细致的审美体验。

C.作者以姜白石词的婉约之美与陆游、苏东坡的词进行比较,两相对比,肯定了姜词雅致委婉,意味深长,同时也批评了豪放派作品平实直白,缺少艺术表现力。

D.结尾引用宋人包恢的话用以阐明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即好的作品在内容上要含蓄深刻,有意蕴;在形式上要平淡自然,切不可追求华丽的辞藻。

阅读答案

6.C

7.D(主观臆断,说法绝对。)

筑梦诗词欣赏阅读 篇7

1. 析炼字

我们鉴赏古诗的语言, 就是认真品味那些言近旨远、字简意丰的词语, 真正理解它们的情致理趣。在分析“炼字”时我们应特别关注动词和形容词。

(1) 分析“炼动词”

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 诗人在东篱下采菊, 不经意间与南山相视, 表现了诗人悠然恬淡的隐逸生活。如果换成“望”则表示诗人主动去看, 那就索然无味了。

(2) 分析“炼形容词”

(1) 单用。如“梦魂欲度苍茫去, 怕梦轻还被愁遮” (周密, 《高阳台·寄越中诸友》) , “轻”描摹“梦魂”, 化无形为有形。

(2) 对用。如“乡梦窄, 水天宽” (《鹧鸪天·化度寺》) , “窄”对“宽”, 写出了思乡不得之悲哀。

(3) 叠用。形容词叠用作用有二, 一是韵律感, 一是强调。如“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王维, 《积雨辋川庄作》) , “漠漠”、“阴阴”摹景之神, 音调抑扬。

2. 品风格

由于诗人的风格和诗歌要表达的内容的不同, 诗歌的语言也有各自不同的风格。我们在鉴赏古诗时要仔细的品味。

(1) 生动精练

如“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 《江雪》) , “独”既有“孤独”之意, 又有“孤傲”之骨;既表达了沉寂清冷的生活氛围, 又表现了诗人傲岸卓立的情操。

(2) 含蓄深味

如“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 《乌衣巷》) , 表面上写野草闲花、夕阳西下, 燕子飞入百姓人家这些景象, 但实际上诗人通过这些景象抒发了世事变迁的慨叹。

(3) 清新明丽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绝句》) ,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 有动有静, 色彩明丽, 语言清新生动。

(4) 平淡质朴

须注意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碜, 它是用语上返璞归真, 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等等。

(5) 绚丽多彩

如“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 《望庐山瀑布》) , 色彩缤纷, 景象绮丽, 想象奇幻。

(6) 豪迈激越

如“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李白, 《塞下曲》) , 慷慨激越, 豪放壮美。

(7) 沉郁顿挫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 《登高》) 国难家愁、羁旅多病, 但悲苦中昂扬着一种奋争的精神。

3. 对应考点解说 (1) 炼字型鉴赏题

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怎样阅读古诗词 篇8

(小博士)

阅读古诗词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歌作品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大家的审美能力。下面告诉大家一些实用的阅读古诗词的技巧。

一、了解学习古诗词的意义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时至今日,古诗词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我们生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电视上播放的日本丰田车的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这是对古诗词的巧妙运用;脍炙人口的歌曲《新鸳鸯蝴蝶梦》《中华民谣》,其中直接引用了古诗词;逢年过节的时候,大家都会想起这句诗——“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些生动的事例,说明了古诗词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古诗词的影响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营造学习古诗词的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为了能让同学们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老师都很重视营造班级吟诵古诗词的氛围。同学们可以配合老师,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比如:全班同学每周诵读一首诗;利用黑板报和《学习园地》开辟学习古诗词的园地,每个同学轮流介绍自己所诵读的诗词内容、体会及收获……在这样的环境中,同学们随处可见古诗词,在潜移默化中,阅读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

三、反复诵读,体会诗词的意境美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感情地朗读不仅可以激发同学们的想象,还可以更好地体验作者的感情,体会诗词的意境。古诗词都有音美、意美、形美等特点,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同学们反复诵读,可以很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例如:《早发白帝城》是李白乘舟离开白帝城时写的,全诗采用描写和叙述相结合的手法,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完美的艺术画面:晨曦初露,彩霞满天,从白帝城划出一叶扁舟,沿长江顺流而下;两岸的猿啼声不绝于耳;层峦叠嶂夹道相迎……好一幅漂亮的长江三峡图!从表面来看,诗人在写景,实际上,诗人在借景抒情。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分析一下诗歌的意境——诗歌的开头,诗人用一个“辞”字,把告别时的气氛渲染得恰到好处;接着用“千里江陵一日还”这句诗,表现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用“啼不住”来修饰猿的叫声,以“轻”饰“舟”,写出了诗人心情的轻松和愉悦。同学们的想象自然会进入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同学们不仅能感受到古诗词的节奏感、韵律感,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还能在吟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感悟能力,培养自己的语感。

四、仔细思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

古诗词的用词非常精炼,每个字、每个词都是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才写出来的。同学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抓住诗词中含义深刻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用心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例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语言自然简朴,有声有色;“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语言清新活泼,形象鲜明。诗人用短短18个字,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实景实写、颜色鲜艳、活泼生动的图画。又如孟郊的《游子吟》,诗人没有使用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刻意的雕饰,而是选择“慈母手中线”“临行密密缝”的场景,用浅显通俗的语言,表达了“意恐迟迟归”的深厚的母爱,清新流畅,亲切感人。

五、深思熟虑,了解诗歌的修辞手法

上一篇:作文 超级大富翁下一篇:母亲节志愿服务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