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扶贫工作的新思考

2024-1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财政扶贫工作的新思考(精选8篇)

财政扶贫工作的新思考 篇1

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我县乡镇财政管理模式 —浅谈新形势下我县乡镇财政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道县财政局

道县地处永州南六县中心,总面积2441.78平方公里,全县农村税收费改革后耕地面积514374亩,其中水田面积351024亩,旱地面积163350亩。辖25个乡镇场、586个行政村,4378个村民小组,145100户农村户,农业总人口593200人。二00四年全县实现财政收入11224万元,其中乡镇财政收入实现2429万元。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税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乡镇财政的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加剧,主要表现在乡镇财政体制不完善、乡镇债务日益加重,农业税尾欠大量存在,乡镇机关运转艰难,乡镇财政职能转变不明显等,严重制约着乡镇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努力探索新形势下乡镇财政的管理模式是各级财政部门的当务之急。

一、新形势下我县乡镇财政工作的现状。

1、农业税尾欠大量存在。据调查,全县几乎所有乡镇、村组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农业税尾欠。不完全统计,全县历 1

年来农业税尾欠130040 户,尾欠税额5914万元。从形成的时间上分,税改前农业税尾欠68364户,尾欠税额3827万元,税改后农业税尾欠61676户,尾欠税额2086万元。从农业税尾欠形成的原因上分,其中贫困原因占23%,抗税不缴占10%,有税无地占3%,外出打工无法确定纳税人占52 %,其他原因占12%;造成我县农业税尾欠的原因如下:自然灾害频繁,老百姓贫穷无能力缴税;农业投入少,水田基础设施差,农作物失收和有税无地现象严重;农副产品比较效益低,农民不愿种田,外出找工者多,田地抛荒严重,农业税征收存在着很大的空档;老百姓纳税意识淡薄,农业税征收环境不严肃,抗粮抗税抗上交事件时有发生;税收征管体系不健全,农业税征收力量薄弱。

2、乡镇债务积重难返。据统计2004年底我县乡镇财政总负债12123万元。其中兴办企业投资1482万元,农业开发投资968万元,兴办公共设施6093万元(其中‚普九‛工程建设3489万元,弥补日常开支999万元,其他2580万元),乡镇负债总额四隐形负债2869万元,占全县乡镇财政总负债12123万元的23%。从乡镇财政负债形成的时间看,逾期1年以下的债务141.12万元, 逾期1年以上3年以下的债务1286.37万元,逾期3年以上10年以下的债务6706.63万元, 逾期10年以上的债务1176万元,1995年撤区并乡前形成负债1548万元。造成我县乡镇财

政债务形成的原因既有领导盲目冒进,决策失误的主观因素,也有财政体制、自然灾害等政策性客观因素,许多乡镇寄希望于国家能不能出台如取消‘两会一部’的特殊政策一样帮助乡镇消赤减债‛;其次是现行的乡镇消赤减债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欠完善,表现在:(1)、很难澄清乡镇的隐性债务底子,考核基数难确定;(2)、乡镇消赤减债工作与农村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人均收入等因素有很大关联,限期、限额完成消赤减债任务提法不现实;(3)、无法防范新债务的形成,化解新债务心中无底,有小部分乡镇债务有增加的趋势。

3、乡镇财政体制不完善,1994年开始,我县对乡镇一直实行‚收入全额上缴、支出核定下拨、超收分成、短收自负‛的财政管理体制,实践证明,该体制有以下缺陷:①‚超收无望‛,②‚短收自负‛压力大,乡镇短收100%自负,③任务难完成,乡镇支出(含乡镇干部工资)得不到保障。乡镇‚上有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有事权无财权。

4、乡镇政府保正常运转难。农村税费改革前,乡镇政府常被一些讨债者搞得机关无法运转,随着‚一降、两补、三取消‛ 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实施,乡镇政府机关运转靠中央、省、县对乡镇的转移支付维持。但因转移支付拨付不及时,数额少,加上有历年债务的影响,乡镇政府靠负债、借款保运转的现象仍然存在,乡镇转移支付资金很难做到专

款专用。

5、乡镇财政职能转换不明显。农村税费改革前,乡镇财政职能是组织财政收入,编制乡镇财政预、决算,管好乡镇的财产、财务;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农业税,乡镇财政组织收入没有硬性任务,下面乡镇很多干部还没有走出原来的收收款、喝喝酒、突突任务旧的管理模式,没有从服务质量、技术水平、业务素质、驾驭经济等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以达到乡镇财政职能的明显转换。

二、适应形势,正视问题,努力探索我县乡镇财政管理的新路子。

1、提高认识、转变职能。乡镇财政是经济发展的综合反映,各级党委、政府和财政部门都要重视和关心乡镇财政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农业、农村产业化结构调整步伐,努力转换乡镇财政职能,探索具体、可行的管理模式,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2、以湖南津市消赤减债工作为篮本,加快乡村消赤减债步伐,全面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农业税全免的惠民政策。通过‚两清两盘‛(即清理乡缜债权、清理乡缜债务、盘活资产、盘活资源)等办法,鼓励债权、债务单位相互转换、抵消债权、债务数额,积极消化与相关金融单位的挂帐处理,带动老百姓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小康建设的步伐。

3、以乡村消赤减债工作为契机,全面清收农业税尾欠。农业税尾欠是乡村赤字债务形成的主要原因。各乡镇政府及财政所应根据各地实际,进一步澄清底子,核实农业税尾欠,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税尾欠清收规划,确定农业税尾欠清收的时限和途径,依法组织清收农业税尾欠。同时将农业税尾欠清收工作列入乡、镇目标管理考核范围,列入考核党、政主要人员政绩、业绩的重要指标,与提拔、评优挂钩,严格奖罚兑现,对因自然灾害造成严重短收的农户、病灾户、特困户、鳏寡孤独和残疾户的尾欠,要酌情核减。

4、完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配套改革。通过精简机构、截减人员,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合理合并乡、村机构和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配套改革,壮大乡镇财力,完善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办法。

5、加大对乡镇专项资金的审计力度。依法审计乡镇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特别是加大对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及退耕还林粮食补贴等社保性专项资金的追踪审计力度,严肃查处挪用乡镇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的违法违纪行为,确保乡镇转移支付专项资金时间到位、项目到位,政策到位,巩固农村税费改革工作成果。

6、探索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的具体操作办法,农村税费改革后,我县拟推行‚乡财县管乡用‛和‚村帐乡管村用‛的财政管理操作模式,达到政策执行不走样、资金用途对口,财政监管目的,确保乡村两级政权正常运转,目前,我县‚乡财县管乡用‛和‚村帐乡管村用‛的管理模式各项准备工作进行着。

财政扶贫工作的新思考 篇2

从2001年起我国开始对财政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推行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主要是建立科学、可控、集中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建立新的财政资金收缴管理方式,改革资金支付方式,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方式。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财政国库管理的基本制度,也是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目标取向。

随着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财政资金的收付方式、财政对预算单位的财政财务管理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随着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的逐步建立,财政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财政监督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要求。如何更好地服务公共财政管理,提高财政监督效能,已经成为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原有财政管理体制下的监督方式

1、账户监管方式。

改革前,预算单位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大多数单位在银行开设好几个账户,甚至有些单位出现了单位到底有多少账户,存了多少钱,单位的领导不掌握,财务人员说不清楚的情况,财政部门难以掌握部门资金的整体面貌。多头管理、资金分散、账务混乱给私设“小金库”带来了便利条件,财政监管只能是“事后诸葛亮”。

2、资金支付监管方式。

改革前,在财政资金的支付管理上,实行的是分散支付制度。在分散支付的模式下,资金一旦离开国库,到了各支出部门的账户里,即由支出部门控制,如何分配使用,什么时间使用,是否符合预算规定,有没有专款专用,财政难以实施有效的时时监控,财政资金流向难以有效控制,预算约束软化,支出失控,截留、挤占、挪用资金以及各种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3、资金使用监管方式。

改革前,财政资金往往是未用先拨,并且分散在各预算单位,由预算单位自主分配使用。财政部门只能在事后进行检查监督,一方面加大了监督成本,另一方面,无法实施适时监督,往往是“生米煮成熟饭”后望钱兴叹。

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财政监管的新变化

1、由事后监督转变为全程的监督

在财政国库单一账户支付模式下,预算单位的收支活动在财政的监管下进行,各预算单位资金必须进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可随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支付,但资金必须到使用时方从国库账户划出,减少了资金运行环节,避免截留、挪用现象,方便预算单位及时使用财政资金。有利于财政监督部门实行对本级预算支出的申报、拨付、使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跟踪监督,能及时发现财政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增强财政部门对资金的调控,便于政府的宏观决策

在国库集中支付条件下,预算单位暂时闲置资金集中于单一账户,为政府统筹调剂财政资金提供了有利条件。财政部门可以此作为依据,充分发挥财政的调节和再分配职能,通过对整个财政经济运行状况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建议和措施,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有利于预算编制精细化和财政支出效益化

国库部门必须严格按预算下达的项目支付资金,通过相关信息的反馈,预算部门可以了解预算编制的不足之处,从而促进了部门预算的细化,规范了财政预算执行程序。财政监督工作可借助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进一步促进预算编制的细化,由重分配,轻监督向重分配、严监督并举转变,把预算编制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4、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提高,财政监督由突击性检查向日常监督的转变

在国库集中支付条件下,资金拨付过程电子化、网络化,有效保证了会计核算和支付的真实性、完整性。财政监督部门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建立监督信息系统,保证提供的财务信息全面、准确。这对降低监督成本,提高监督效率,及时了解真实、全面的财政信息起到积极作用。同时,财政监督工作通过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可以发现财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完善制度,堵塞漏洞,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既保证了监督质量,又大大提高了监督效率。

三、国库集中支付模式下强化财政监督,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职能财政履行的措施

1、建立国库集中收付预审系统

从公共财政资金源头抓起,对公共财政资金进行申报预审,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所有的公共财政资金都应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所有的国库集中支付资金都应接受申报预审。一是从资金使用单位到国库支付中心再到财政部门的逐级申报,财政监督机构必须在此申报过程中介入其中进行预审;二是从财政部门到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再到资金使用单位的逐级下达,财政监督机构必须在此下达过程中完成跟踪监督、检查、调查和反馈等。通过对国库集中支付的申报预审,可降低资金浪费、压缩申报水分,确保公共财政支出运行的安全与效益。

2、建立对公共财政支出的追踪监控制度

对各项公共财政资金的追踪监控。将监督关口前移。建立“派驻监督”制度:由财政部门派驻监督员到大额专用项目资金单位,对资金使用的决策、方向、金额等进行监控。监督员对于各支出决策的审核有否决权、保留意见权,被监督员否决的支出决策不能获取资金,被监督员申明保留意见的支出决策,可以获得资金,但以后出现问题时,责任归决策者承担,在使用资金时,经“督查员”审核后,方可支出,在资金使用过程中,监督员发现有违规违纪问题,可以责令资金使用者停止运用资金,纠正后方可再次使用。对于性质严重的违纪行为,监督员可申请财政部门冻结该单位资金账户,收回财政资金。

3、完善对国库集中收付的事后检查制度

在实施事前审核和事中跟踪监控的同时,不能忽略事后检查。事后检查是财政管理的最终环节,是对财政运行结果进行评估的重要一环,也是财政监督机构长期运用并熟练掌握的一种监督手段。根据财政管理的需要,对国家财政不断推行的新的改革措施,涉及财政经济秩序的重大决策、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以及财政政策法规制度贯彻落实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事后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为财政部门不断调整和矫正财政宏观调控措施和财政支持领域提供决策参考。

4、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法律体系及监管配套制度,为财政监督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一是尽快制定《财政监督法》或《财政监督条例》,在较高的立法层次规范财政监督行为。特别要对财政监督机构履行公共财政支出日常监管的职责范围、权利义务、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二是建立国库集中支付日常监管配套制度,在下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或国库集中支付等授权文件时,应出台配套的实施细则,对财政监督机构内部各自的具体工作职责加以细化和明确,提高可操作性;二是对赋予财政监督机构的职责要制定详细的配套措施、操作规程、内部管理办法等保障其监管的可操作性以及科学严密的财政监督绩效考核制度。

5、加快“金财工程”建设,建立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和国库管理操作系统

借助“金财工程”构建强大的信息网络保障日常监管的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建立财政监督机构上下级、同级、与财政管理部门与预算单位之间的信息监督网络,构筑现代化财政监督信息平台,降低监督成本,提高监督效率。

6、建立财政部门内部分工制衡的内部控制制度

财政监督机构与财政业务管理部门相辅相成。首先是两者的分工协作:业务管理机构履行财政的基本职能,开展日常财政管理工作,同时兼顾对财政资金的日常监督;财政监督机构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授权,对公共财政资金的执行情况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监。二者通过信息交流制度和文件备案制度加强联系。业务管理机构要及时将公共财政支出预算拨款文件抄送同级财政监督部门。双方定时定期交流管理信息、检查信息、政策信息。财政业务管理机构在公共财政资金拨付和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线索,交予财政监督机构组织深入检查和调查;财政监督机构对专项资金检查后总结的一些管理建议,在日常监管发现的重大支出问题,必须及时反馈给财政业务管理机构。

7、正确处理好管理、监督和服务三者之间的关系

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后,财政部门更要加强财务核算管理。要通过对各预算单位财政资金合理性、合法性的审核,达到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杜绝不合理开支,减少损失浪费,提高财政支出管理水平的目的;要通过有计划统筹调度资金,减少财政资金流转环节,确保工资按时发放以及农业、教育、科学等各项法定支出及时拨付到位,达到增加财政调控能力的目的;通过汇总、编制预算执行情况报表,及时进行财务核算、财务分析,编写财务报告,向有关决策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达到加强财务管理的目的。

8、建立与其他监督机构的配合协作机制,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要进一步完善财政部门内部业务工作程序和约束机制,建立健全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内部监督制度,确保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顺利运行。要加强财政监督机构与人大、审计、金融、税务等监督机构之间的定期交流,从而丰富视野、开阔监管思路。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在金融监督中的作用,加强对代理银行的代理业务和资金的清算的监控。审计机关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年度审计工作,促进依法理财和有关预算单位依法履行职责;监察机关要对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过程进行监督,保证各项改革政策和工作落实到位。总之,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监督制约机制,确保财政资金安全。

摘要:随着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的逐步建立,财政监督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要求。本文就原有财政管理体制下的监督方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库集中支付模式下财政监督面临的新变化,提出了强化财政监督的措施。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财政监督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2001:《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财库[2001]24号)

[2]、江西省英雄开发区财政局:《浅谈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是财政监督的有效手段》

[3]、广西区财政厅监督检查局:《加强财政资金监督》

完善财政统发工资工作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完善财政;统发工资;财政工作思考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0-0120-02

财政支出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工资统发,它不仅在强化预算管理、控制财政支出方面有的积极地作用,还是堵塞工资管理漏洞,保障工资及时足额发放的重要举措。可以说财政统发工资是一种不论是对于个人,于公司,于国家三方面受益的一项减缓甚至完善工资发放的方案,不论对于哪方面都有着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1 国家相关方案及政策

1.1 加强了工资、薪金所得税征管

财政统发工资系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起征点和税率,设置计算公式,准确计算并统一代扣代缴统发单位在职人员的个人所得税,2003年12月—2011年12月,八年间累计代扣代缴了个人所得税333万元,加强了工资、薪金所得税征管。

1.2 建设县级财政统发工资网站

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实现财政统发工资的“网络化”。开设工资信息查询系统功能,纳入统发工资的预算单位职工,可凭身份证号码和查询密码,查询本人及单位工资情况。通过财政统发工资网站,宣传国家工资政策,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工资发放机制,提高财政统发工资服务质量。

2 行政单位对完善财务统发工资工作的思考

2.1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为顺利推进财政统发工资改革工作,建立相关的章程制度,不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个人而言都进一步明确纳入财政统发工资改革的人员范围,统发工资的项目,统发工资软件系统也都统一完成一定的完善。

2.2 规范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财政统发工资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工资政策,按行政在职、行政离退休、事业在职、事业离退休分四类人员性质,规定了统一的工资支出项目,执行了统一的发放标准,较为有效地减少或杜绝了工资管理中的“吃缺”和“滥发”等问题,规范财政支出的管理。同时,为细化部门预算编制奠定基础[1]。

2.3 注重宣传,强化培训

一是召开财政统发工资改革动员大会,传达财政统发工资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做法。其次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让纳入统发单位了解、理解、支持财政统发工资制度改革工作,为财政统发工作创建良好氛围。

2.4 部分单位领导重视不够,频繁换人影响工资数据的 质量

工资是一项与职工利益直接相关,政策性、连续性很强的工作。统发工资的基础数据,首先由预算单位按本单位编制范围内的实有人数,根据人事部门核定的标准,在统发工资系统上录入个人工资信息后逐级报批。经办人员不仅要熟悉工资统发软件,而且还要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工资政策、人事政策,经办人员的频繁变动对工资数据的报送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2.5 数据传送未实现网络化,系统设备老化存在安全 隐患

政和县工资统发系统自使用以来一直是独立服务器单机版本的系统模式,游离于金财网外。预算单位用U盘报送工资数据,每月必须在编制、人事、财政几个部门的计算机读取数据,来回往返,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受病毒感染。系统维护与数据库备份工作都是由工资统发操作员一人来做,存在安全隐患。

2.6 对预算单位的管理力度

加大预算单位人员经费的管理力度,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建立财政经费使用绩效考评体系,对人员经费的管理建立严格的报送制度,规范增、减人员经费资料的报送手续和时间,与经办人员和单位主要领导责任挂钩。凡未按规定办理报送手续的,停发单位工资,按规定办理后恢复发放。发现瞒报、漏报的,按干部管理权限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经办人员的责任,凡违反规定套取调出人员和死亡人员工资的,除追回多领资金外,还扣减单位同等数额的公用经费,确保单位人员经费变动信息报送的时效性、准确性、严肃性,杜绝人员经费的流失。完善升级统发工资软件,适应财政改革发展需要。目前我们所用的财政统发工资系统,还是一个不断开发,不断完善的系统。应进一步完善和升级软件系统功能,实现与预算指标管理系统及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无缝隙对接,促进财政统发工资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管理[2]。

3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完善财务统发工资工作的 思考

3.1 积极完成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统一财政统发系统

做实基础,动态管理。积极做好财政统发工资的基础工作,采用动态管理方式,按标准程序做好统发过程中出现的增人增资金、减人减资、正常工资变动、离退休人员正常增加退休金等问题。

注重核对,强化监督。确保数据的准确,是财政统发工资的前提。为确保统发数据准确无误,我们建立了严格的核对机制,强化了监督。

财政部门与代理银行核对。利用工资条对发放至个人卡上的金额进行核对;利用代理银行返回财政部门的代扣回单与委托代扣的住房公积金、个人所得税、社保缴费等数据核对;

预算单位与公积金管理中心核对。预算单位公积金扣款名册与住房公积金中心收到的数据核对,确保个人住房公积金及时准确入账。

每季度结束,预算单位、代理银行、财政部门、人事部门要对工资发放情况进行帐务核对,确保工资发放准确无误。

3.2 促进预算执行的动态监控,增强支出的透明度

财政统发工资数据由预算部门提供单位编码和支出功能科目,并与部门预算数据相衔接,确保在有预算安排的情况下发放。并通过统发工资系统掌握每月工资数据的异常变动,把握了工资统发工作的主动性。工资的发放在财政部门的监控下,促进了预算执行的动态监控,增强财政资金运行的透明度[3]。

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存在“拖”“漏”“套”的现象。财政统发工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明确规定预算单位必须及时如实的向编制、人事部门申报本单位人员及工资变动情况,但在执行中存在不到位的现象。

一是人员信息变更不及时。人员调出后,调出单位不注销,调入单位就新增造成重发现象;独生子女费达到法定年限后不及时注销;单位人员被追究刑事责任,怕得罪人不核销人员信息等现象。

二是人员经费管理不到位,存在虚增支出,单位人员停薪留职、自谋职业,为部门利益瞒着不报,而作为其他扣款处理,套取财政资金,虚增人员经费支出。

加快“金财工程”建设。财政部门要加快“金财工程”建设的步伐,利用“金财工程”综合技术平台,使用先进的统发工资软件,尽早与人事、编办、银行、统发工资单位联网,建立强有力的相互制约监督机制。通过工资统发网络平台,形成人员编制管理和统发工资管理相统一的规范工作程序,实现编制、人事、财政等部门在工资统发中的流水线作业方式,做到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提高办事效率和办事水平。

4 个人完善财务统发工资工作的思考

4.1 明确职责,标准运作

财政统发工资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编制、人事、财政、代理银行四个部门,为了达到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目的。按“编制部门核准人员编制、人事部门核定工资标准、财政部门核拨经费、银行代发到个人、及时足额到位”的管理原则。对四个部门的具体职责作了明确的规定。

①预算单位在工资系统(单位版)上准确无误地做好工资数据,并向编制、人事、财政部门报批,若有人员、工资变动还需报人员、工资变动情况表;

②编制部门核定预算单位编制人数和实有人数;

③人事部门按国家有关工资政策逐一核对工资标准;

④经编制、人事部门核对后报财政部门汇总再送代理银行;

⑤代理银行负责将实发工资发放到职工个人账户,代扣款项划到财政指定账户;

⑥预算单位(会计核算中心)进账务处理。

4.2 实现财政部门内部资源共享

通过财政内部的局域网,各有关业务科室都可登录统发工资系统的服务器,可以在系统中直观地看到每个统发工资单位的工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各自的业务需要在系统中汇总不同的信息。 统发工资软件系统功能落后,无法满足国库集中支付的需要。目前我县财政统发工资,采用的财政部研发4.7版本的统发软件。与预算指标管理系统及国库集中支付系不兼容,系统接口功能不完整。财政统发工资系统数据,无法直接导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而是采用手工做工资数据模板,导入支付系统冲减指标,费时费力,容易出错,不利于财政统发工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4]。

5 结 语

加强学习、适应财政改革新要求。结合统发工资工作的情况,举办工资政策、统发管理、数据库应用等专业培训。积极开展学习考察和经验交流活动,全面提高素质;要紧紧围绕财政支出改革,研究财政统发工资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解决统发工资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焦点问题,努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完善财政统发工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寇荣祥.完善财政统发工资工作的思考[J].财经纵横,2013,(8).

[2] 王蓝田,李冬梅.关于对实现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两种制度 的融合的研究[J].湖北经济,2012,(5).

[3] 杨霞.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两种制度的融合探讨[J].经济生 活文摘月刊,2012,(6).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考 篇4

摘要:在当今的教育形式下,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越来越重要。但是现在中职学生的变化非常快而且非常剧烈,必须在充分的分析学生的现状以后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本文对中职学生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指出了今后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最后还给出了中职班主任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本文是笔者对工作的总结和升华,对班级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希望本文能对全体中职老师的德育工作起到帮助的作用。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现状;长期性;实效性

引言:

众所周知,当代中职生的素质相对较低,这给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也让班主任的工作感到了沉重的压力。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过程中,我对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有了一定的体会。我希望能通过这篇文章把自己的体会记录下来,用来和大家进行交流,希望大家读了这篇文章以后能够有所收获。

一、当前中职学生的现状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人们在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世界范围内围绕发展模式和价值观的竞争日益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日益频繁,各类社会思潮不断的投射到校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任务更加艰巨,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的对象特征明显

职校近年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总体是好的,但相当一部分学生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行为习惯养成相对缺乏。部分学生存在网络上那种“精神上无根、伦理上无情、学业上无求、交往上无礼、生活上无序”的问题,更有个别学生对理性教学、正面引导存在叛逆情绪。3 中职学校德育教学观念存在误区

家长和在校学生对职业学校德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多数中职学生是中考的失利者,带着无奈的心情进入了职校,对学习的态度并不积极,往往是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更多的忽视文化课程的学习,甚至轻视德育课程的学习。一些家长也认为职校就是学点技术,找个职业,对德育学习没有什么期待。有些学校也出现了德育课教学“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往后靠”的现象。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的师资相对薄弱

目前,许多学校的德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兼职教师许多是“半路出家”,其教学经验较欠缺、学术功底较浅。面对德育新课程的要求,德育课师资的教学创新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调动学生参与的组织能力都显得不够充足。

二、中职德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1、任务的长期性

应该看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应该遵循职业教育的原则和规律,切忌急于求成和拔苗助长,多在加强和改进德育教育工作积累经验和总结规律上下功夫,多从德育教育工作薄弱点上着眼,找出长期困扰学校德育教育的深层次原因,让德育教育更好地为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做出贡献。

2、任务的实效性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一定要重点强调实效性,增强德育实效性应本着:适应当今、针对师生、领导重视、保障有力的原则,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踏实做好。只有切实把对德育工作由思想上的重视逐步转化为学校全员的自觉行为的时候,增强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目标才有可能达到。

三、新德育的努力方向

1、以学科为切入点,大力促进全员育人

将德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做到教书育人。赫尔巴特曾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有学者把学科德育称“各科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的道德教育”。学科德育主要是指将德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中,从而实现各科教学与品德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德育形式。

从当前德育改革工作的总体趋势来看,专业的学科的德育有助于打破德育课程的灌输化、知识化和专门化,从而使德育成为所有教师在教学生活中的共同使命。那么该如何更好地在学校中开展学科德育呢?

各科教学应当把握好“教学的教育性”特征。“教学的教育性”,即教学不仅是教知识,而且是培养品德,道德教育是各科教学工作的核心目标。各科教学不能只关注本学科的知识传授,还需要去关注品德教育。以品德教育为一个基本的导向,这不仅是配合德育课程的工

作,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的总体目标。对整个德育工作来讲,只有把课内和课外、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学校教育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德育工作的整体目标。

各科教学应当重视去挖掘本学科中的价值因素,实现知识教学与品德教育的有机融合。合理的做法应当是,各科教师把学科知识中与道德相关的因素通过间接的、隐性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将无数个满含智慧与道德的典故、事件或者鲜活的人物展现在学生们面前,他们的道德品质发展也就会受到了相应感染。这样的道德影响往往是循序渐进的,同时效果也会更加持久、更加显著。

不同科教学都应该增强学科自身的德育生活性与欣赏性原则。欣赏性原则就是要让德育成为一个可欣赏、可享受的审美、立美过程,就是要让美的法则成为德育活动的一个准则。学科德育还需要注重生活性原则,各个学科的德育活动要尽量避免知识化、概念化的做法,坚持德育的生活取向,在具体的教学活动、生活情境、突发事件中展开。

2、发挥教师示范作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老师,在学生面前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师范效应。所以,在强化德育的时候,要积极发挥老师的示范性特点,身教要重要言教,要从自己本身做起,有自己的言行举止来教育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己不正,何以正人”,要想学生能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而有的老师缺乏应有的品德修养,在学生面前一套,在学生背后又是一个另外样子,当学生无意中看到时,老师的威信就会大大地打了折扣。例如,要求学生穿着发型时,我们个别老师仍做不到;叫学生去为灾区捐款捐物,而老师却视而不见、漠不关心等等。当学生注意到老师不讲诚信、虚伪的一面,他们的内心就不会受老师教育的影响,只有这些良好的道德和行为在老师身上表现了,在老师身上实现了,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才会用行动去实践,才会从内心发掘真善美。要想学生真正听师言、从师行,光靠老师的权威是不行的,是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只有当学生感觉老师是他好朋友,当他是心灵的知己,才会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如何融洽师生关系?我认为,有两点: 第一,作为老师要善于发现那些不良学生的长处,适当地表扬,从而可以打开他们身上的求得成功的缺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第二,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家庭等等,和他们一起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走进学生的心灵,做一个生活的好

伙伴;第三,要遵循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的原则,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切忌别在不分场合训斥谩骂,有可能你的一次出格的言行,让这个学生受伤一辈子。相反,老师适时的表扬和激励可能会使他受益终生。

四、结束语

班主任是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桥梁,在学校管理当中起到枢纽的作用。做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一定要坚持自我完善,不断自我提升;所以班主任在日常工作当中,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和能力的提升,注重对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对待学生方面应该再多些关心,再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所有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感到温暖,从而受到感动有所进步。利用各种方法,训练学生提高、集中注意力。在教学上下功夫,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教育方式,早日在中国实现全面的素质教育,更好的为职业教育贡献自己的一腔热忱。

参考文献:

[1]周济.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J].中国高等教育,2005

[2]朱小蔓.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J].道德教育研究,2005

财政扶贫工作的新思考 篇5

一、企业党建和干部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1.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加大。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多样化的情况下,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对公交服务的要求日益提高,整合后的公交企业人员组成及来源渠道也呈现多样化,市场化程度更高,企业中少数党员的理想信念有所淡化,党的宗旨观念有所淡薄,部份员工中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服务意识有所影响,思想政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作用未达预期。

2.党组织的功能面临挑战。新企业逐渐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相继产生,作用日益突出,企业的重大决策,行政功能成为主体。党组织的功能大多限于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主要做一些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职工教育,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些具体工作等,政治核心作用未能很好发挥,特别是对干部的选拔使用等方面的工作缺少发言权和参与决策。有的企业反映,企业经营例会,党组织负责人只是列席会议,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未能从制度上得到保证。

3.党建活动方式创新不足。在党建工作开展过程中,一些企业还停留在自上而下的行政指挥方式上,离开了这种方式,下属党组织就不知道如何开展党建工作。一些企业改制后,在党建活动方式上缺乏创新的形式,显得无所适从。

4.党务干部队伍配备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企业转制中,由于减员增效的需要,要压缩一定的冗员,政工干部成为减员的主要对象之一。致使企业一个党务政工部门,甚至也不是一个独立的政工部门,而是半个部门,要对口上级多个部门。在开展企业党建工作中,存在着“企业围着上面转,实际工作难开展”的现象,长期以来,党务干部以政工为主,配合生产经营为辅,缺乏对生产经营的直接介入。因此,一些党务干部严重缺乏生产经营技术业务知识和经验,存在着与企业实际工作脱节的现象。党务干部的配备往往也是未能

配好配强,这些问题在企业整合后,更加突出,尽管待遇上看似与同类人员基本相同,但党务干部在地位、作用方面存在实际的“矮半截”。因此,少数党务干部存在着自卑心理,产生了“十年技术评高工,十年经营路路通,十年政工一场空”的看法,造成政工队伍难以适应新要求。

二、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的应对措施。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不久前在北京隆重召开,会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我党进一步研究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又一新的里程碑。围绕公交资源整合后,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有必要从机制上加以培育,从措施方法上进行探索,从目标责任上狠抓落实,从实施步骤上予以应对,从而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一要更新观念。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既要不折不扣,也不要“满堂贯”,当中转站,照抄照转,造成企业行政化,工作命令化,以会贯会,以文传文,应树立“服务、监督、组织”的管理观念,要多做为企业减压、鼓劲、增效的工作。其中在发挥整合后企业党组织作用方面,要正确处理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与营造快速健康发展的关系,找准党建工作的切入点和着眼点,逐步形成新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途径。通过组织

优势和政治优势的发挥,通过群众工作优良传统的发扬,使党组织成为新企业发展的促进者,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者。在抓党员思想教育方面,要树立有为才有位的观念。党组织的形象和号召力,主要是通过党员个人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来体现的。每个党员只有在本单位成为业务上的骨干,成为创经济效益的主体,才能为职工群众在工作和学习上做出表率,才能出色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要建立党员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使每个党员都要牢记党员的义务和权利,为做好本单位党建工作积极努力去工作。

二要积极培养参与机制。企业董事会、股东会、监事会“新三会”的建立,领导体制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要深入研究“新三会”的结合点。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加强干部选拔工作和对企业重大行政决策的参与,在领导体制上逐渐培育起“新老三会”链接式的参与,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议事机制,党组织不能游离于决策核心之外,但也不能代替行政决策,既要体现党组织集体领导的意志,又要依法保证经营者的用人权、决策权。

三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党的性质决定了企业的党建工作在任何情况下必须强化监督机制。每个党员和党员干部必须在任何情况和条件下,都应该把党章、党纪和国家法律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在企业的党建工作中,要把纪委、工会和员工的“三位一体”的协调加以强化,同时要根据新的变化,发挥股东会和监事会的作用,充分发挥党组织保证监督企业各级领导层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作用。

四要完善党员、干部的考核、评议制度。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在具体工作中得以实践。因此,在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中,应列入对党员和干部评议和考核的内容,既起到党员、干部廉政自律的作用,提高他们的素质,又在贯彻执行中进一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把党建工作目标与经济工作目标结合起来,在干部管理上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

五要确立干群沟通模式。确立干群之间的沟通模式,是密切联系群众、增强企业凝聚力、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的重要环节。确立沟通模式,可以定期征求员工的建议和意见,并及时做好信息反馈;到生产一线参加劳动、蹲点了解情况,直接倾听群众的意见;完善谈心家访制度;开展帮助特困职工的结对帮扶活动;围绕企业的中心开展技术创新等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活动。通过沟通模式的确立,构筑起劳动者与企业间的桥梁,形成纽带,进一步增强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企业的亲和力,为加快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六要提高党务干部的自身素质。“打铁先得自身硬”,要搞好企业的党建工作,党务干部除必须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外,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素

财政扶贫工作的新思考 篇6

参阅信息:解读2014年积极财政政策的新内涵

(1)“结构性”色彩将更浓。结构性减税以及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力度会越来越大,以积极财政政策来化解过剩产能将成为重要方面,财政支出将更多地向以民生为中心的社会建设领域倾斜。(2)资源税和消费税改革有望启动在2014年可能真正启动。与房地产相关的税种改革,则需要综合和统一考虑,很难在2014年全部改革到位。(3)政策取向中性偏紧。一方面是“量稳速紧”,稳定性更多体现在“量”上而不是“速”上,比如信贷增速、社会融资增速等;另一方面是监管政策的变化,主要是对地方政府融资管控政策的调整、对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调整和对银行同业资产监管政策的调整。(4)货币政策面临再度微调可能。随着美联储QE的退出,2014年会迎来法定存准率下调的时期,并将继续面临着“双目标困境”,市场利率多波动仍会是货币市场的特征。

对当前财政监督工作的思考 篇7

一、财政监督是实现依法理财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理财无疑是新时期财政工作面临的新要求。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依靠完备的法制加以规范和保障。财政监督作为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经济活动如果缺少组织严密、管理科学、有威慑力的财政监督机制, 财政管理工作及财政资金运行中的违法违纪问题就会难以控制, 进而影响到政府运转、社会稳定, 甚至侵害到公众的利益。因此, 新时期加强财政监督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 同时这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另一个方面看, 在财政监督执法检查上, 应按照规范的操作规程依法进行, 按程序操作, 实行统一管理, 统筹规划, 合理安排, 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进点、频繁检查的现象。在检查内容方面, 要结合实际, 有针对性地选择同深化改革及宏观经济调控密切的项目、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在检查队伍建设上, 条件允许的地方可以建立专职财政稽查队伍, 以保证其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的稳定, 提高检查质量。

二、财政监督是改进财政管理的重要推手

监督是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财政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相比, 具有较强的财政管理特征, 财政监督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和加强财政管理, 围绕财政中心工作开展财政监督是财政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从财政资金的运动特点和规律看, 财政部门的监督, 比审计监督更为直接、更为有效, 并且财政监督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与财政管理的有机结合, 针对薄弱环节集中发力, 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财政监督是为财政管理服务的, 财政检查只是完善财政管理、促进财政改革的重要手段。应进一步加强对监督检查数据与材料的分析和利用, 提升监督检查的综合效能。通过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可以找出管理漏洞, 提出改进财政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进而扩大监督检查的整体效能。通过财政监督检查, 不仅能起到保证财政资金安全与完整,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惩处违法违纪行为的作用, 同时也有利于总结推广先进管理经验, 完善财经管理制度, 宣传先进事例, 建立良好财经秩序。这种纠建并举的工作方法, 不仅有力地促进了财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而且增强了完善政策措施的针对性, 在弥补制度缺陷, 完善管理机制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事实所证明。从另一方面看, 财政管理上的很多问题都直接表现为监督弱化。事实证明, 没有监督或忽视监督的管理, 不可能成为科学严密的管理。只有把监督归位到管理的高度, 彻底澄清对财政监督的种种模糊认识, 切实采取措施强化财政监督工作, 财政管理机制才能逐步完善。

三、财政监督具有不同的实现方式

在“大监督”理念下, 财政监督的实现方式是多样的。从广义上来说, 政府采购制度、会计委派制、财务总监、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收支两条线都是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对财政资金进行事前事中监督和控制的手段。除了财政部门的这些监督方式外, 还应包括审计部门的监督、人大的监督、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和社会公众乃至新闻媒体的监督。就财政监督专职机构而言, 主要工作形式仍局限于检查, 尤其是事后检查, 事前、事中的监控机制和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制度正在逐步建立之中。一方面通过建立各职能处室与预算科室、国库科室在财政收入和资金拨付上的制约机制和对帐制度, 来规范财政资金的有效运行;另一方面通过财政监督机构与其他管理处室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机制, 促进信息共享, 使财政监督机构及时掌握各项规章制度, 在监督检查过程中有更充分的依据, 从而有利于发现问题;同时监督机构把监督结果作为财政预算决算和日常财政审批所考虑的因素之一, 提高财政资金分配的公平性。此外, 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税务、国库收入对账制度和本级财政资金从申报、拨付到使用全过程的有效监控机制, 来完整、准确地反映财政收入的入库情况, 加强对资金使用效果的监督。近年来, 财政监督工作方式由事后监督为主向事前、事中监控与事后稽核相结合已成为共识, 并已付诸实践。但事后监督检查在一定程度上仍是财政监督专门机构履行职责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在当前财政改革不断推进, 管理机制仍在逐步健全的现实下, 事后监督检查在财政监督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财政监督适应形势发展的必要转变

财政扶贫工作的新思考 篇8

一、调研情况综述

通过座谈、走访,惊讶地发现许多财监岗位上的同志“不想干”了。其原因有三:一是工作累。多数县财监局只有2至3人,而且近年常规性与专项性检查活动多,一年到头忙检查、整资料,休息日经常加班。二是得罪人。财监部门没有任何执法权限,即使需处罚违纪行为,也是代财政局执法,公对公缴点款算了,有大问题只能“移交”到有关部门进行处理。三是行动难。财政局各股室、乡财局都是管一方面事,查一方面问题。财监工作游离于业务之外,举步维艰。

同时,相当一部分财政局的领导想“换岗”了。原因也有三:一是管的事多。1/3时间开会,1/3时间协调,真正坐下来处理案头工作时间只有1/3。政府哪方面的事都要财政部门参与,总感觉到自己一天到晚不知做了什么,工作无主心骨,有的事管不细,天天担心哪方面会出点小问题。涉及的面太广,财监难以全面到位。二是工作压力大。上级考核地方政绩就是各项指标,如财政收入。许多事情明知财政监督过不了关,也要必须做。三是风险级别高。由于财政许多事都要参与管理,如政府采购、会计集中核算、家电下乡、国有资产管理、专项资金项目验收等,许多不是财政管理职责的事都得管,在有限的人员和精力面前,很多事真的管不过来,一旦出了事,财政局领导很可能有个“渎职罪”砸到头上,到头来“赔了夫人又折兵”。

对服务对象而言,他们认为,财政监督管理股(局)是财政局的下属单位、乡(镇)财政所是乡镇政府的一个股级单位,即使财监局来检查,多数正科单位只能是应付;查出了问题,无外乎“整改”,对被查单位的责任人,财政部门无权处罚。

二、基层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

当前财政监督工作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是财政管理职责不明。“越位”、“缺位”现象严重。对外,不是财政职责范围内的事,如帮单位集中会计核算、帮政府负责实施具体的采购、甚至有的项目建设也要财政参与签字盖章等等,财政揽的事过多,“越位”严重,最终导致责任不清,财政监督工作难以到位;对内,各股室分块管理的事,都是一竿子到底,“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财监工作没有渗透到财政工作的事前、事中,往往是出了问题再叫财监组织检查,财政监督局变成了财政检查局,财政监督工作有名无实。自然,也造成了财政许多份内该管的事,人员精力不足而“缺位”。

二是财政监督队伍弱化。从机构设置上看,财政监督管理局级别偏低。县级财监局为副科或股级单位,而市级多为正科单位。审计部门则不同,与被审计单位相比基本是平级,说话更有分量。从人员数量看,财监局多数是2至3人,检查只能一起上,难以应对政府庞大机构业务检查需要。从干部素质论,由于人员流动快、年龄偏大,在上级缺少业务培训的前提下,业务素质整体不高。

三是财监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财政监督管理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对许多新问题处理查不到法规依据。

四是财监执法力度软弱。过去“财政、税务、物价”三大检查办公室是政府设置的机构。实行县(市)长负责制,县“三检办”是副科级别,市为副县级别,一切工作安排、处理代表县(市)政府行使。而现在,财监局(办)均属财政部门内设处室,对外开展工作不对应,故有的单位视其不当一回事。同时,即使被查单位有违法违规行为,除数额较少的经济处罚外,对责任人没有行政处罚权。如果需进行处理,也要移交有关部门,财监工作软弱无力。

三、加强基层财政监督工作的建议

针对当前财政监督管理工作凸显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重新归位财政管理职责,健全监督机制,强化队伍建设。

第一,深化财政内部管理改革。财政工作必须把重心放在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三个环节上来,形成“预算、管理、监督”三权分立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化解财政风险。在财政局人员编制数量有限的背景下,建议对资金拨付全面实行部门预算管理,宏观把握。在实事求是、公平合理搞好财政预算前提下,业务部门依法执行预算管理,准确务实进行资金拨付。单位或部门财会人员负责票据审核、账目处理和账户管理。对预算资金拨付到单位或部门后的使用,财政业务部门勿需跟踪管理,资金使用责任落实到单位或部门。财政局(厅)内设处(股)室,明确划分各自责任,一切接受财监部门的业务检查与指导。预算、非税、国库支付、社保、国资等各股室制定可操作性的工作细则与工作流程,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财政监督工作必须贯穿于整个财政工作各个环节。要进一步强化财监对各块资金的跟踪管理,做到事前有了解、事中有监督、事后有检查。对非税收入一块,重点由业务部门收缴,财政监督部门负责督查到位。财政部门要彻底摆脱非业务性事务纠缠,资金实行粗线条(预算安排的)管理,资金使用由其他部门负责,财政严把资金使用监督关,实行部门和单位“责任追究”终生制。

第二,完善财监法律法规。建议全国人大尽快制定《财政监督法》或国务院出台《财政监督条例》。同时,鉴于目前财政依照的几部法规已实行多年,社会、经济发展中已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建议对涉及财政的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对管理的范围重新界定,对违规处罚的标准予以细化,增强可操作性。在制定、修改有关法律和法规过程中,要强化“执法”手段,加大执法力度。建议实行财政监督和纪检监察联动的工作机制,不管财政监督发现或查出什么问题,纪检监察同时一事一定性,事事均备案。只有把行政的和经济的处分处罚结合起来,才能增强财监工作的力度,以确保财政工作秩序稳定、高效运行。

第三,强化财监队伍建设。财监工作的高效运转,关键在于提高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要改变现状,需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队伍的级格不能低。当前,县级财监检查的单位多为科级单位,故县级财监可定格为副科级;市级被检查单位多为处级,故市级应定格为副处级;省级的财监单位应定格为副厅级。这样,被检查单位才会把财政监督当回事,以提高其平时遵守财经纪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二是队伍的人员不能少。由于各层次经济活跃,经常性检查成为财监工作的重点。要检查,就应当符合法律秩序,有问话、有查账、有现场勘察、有记录,每组至少2至3人。即使分两个检查组下去,财监局也应配备5至6名专业水平过硬的工作人员。三是财监经费不能缺。保持正常工作开展,交通工具必须保证。同时,定期举办一些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让队伍常“充电”,提高队伍整体业务素质。没有经费来保障,各项活动难以正常开展。四是创新的思路不能丢。鉴于财政队伍编制紧,建议引进市场机制增强队伍战斗力。在财政保障财监业务经费的前提下,由财监局聘请一批具有中、高级会计职称人员参与财监工作。建立人才库,开展有关活动需“外援”配合时,就临时在人才库中抽取人员参加,以确保财监工作高效、快捷运转。

只要勇于深化改革、健全法制、创新机制,就能克服许多人“不想干”、“不想当”的矛盾心理,破解难题,充分发挥财政的监督作用。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上一篇:年终奖下一篇:维修工具存放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