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入则孝有感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弟子规入则孝有感(精选6篇)

弟子规入则孝有感 篇1

在老师的指导下略读了一下《弟子规》,感触颇深。

《弟子规》是仅次于《三字经》讲述人生道理的三字真言。它是清代的一个秀才写的。写的灵感,应该是来自于《论语》。开篇“总叙”便是论语中的“学而篇”。“总叙”是全篇的中心,简单介绍总结了一下《弟子规》讲述的东西:“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言,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其它的我们不加叙述,单单来说一下“孝”。这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了。

“百善孝为先”,“孝”指的是对于父母的态度。在《弟子规》中的位置是“入则孝”。也就是进家要孝顺父母。其中的内容有:“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意思指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现在的儿女,对于这一点几乎是做不到的。特别是我们这段年龄,正处于叛逆期。叛逆期大多在十三到十八岁。因为心智还没有发展成熟,需要大人操心,但是又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常常会忤逆大人,常常以自己的想法为中心。这个行为我并不能说是错误的。“经历过风雨,才能见彩虹。”有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别人指出来的`路可能是最便捷的路,但是只有我们自己尝试过,才能懂得自己最想要什么,自己做错了什么,才会记忆深刻。另一个行为我就极度反感了——顶嘴。这时候我应该要提到“入则孝”的最后两句——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意思是指: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态度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并且和颜悦色,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一有适当时机,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气,此时我们虽难过得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使父母一错再错,铸成大错。对待父母,无论何时都应该温声细语。父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存在。无父母,则无我。何来人生?说起来,顶嘴真的是非常幼稚的行为,父母并不是你的敌人不是么?

“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那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平时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的去除(包含自己的坏习惯)。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当父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是很容易的事;当父母亲不喜欢我们,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一样孝顺,而且还能够自己反省检点,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事实上,无论是面对父母还是面对别人,就像是镜子一样,露出微笑,它也会微笑。在这里举两个例子吧。

一个是晋代的王祥。后母对他不好,经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不是,因此王祥失去了父亲的疼爱。后来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忽然间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从此,继母象变了一个人,对王祥非常好,王祥又去捉了几只黄雀让继母吃,继母病也好了。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一个是上过新闻的曹栋霞。父亲得了严重的尿毒症,昂贵的医药费让曹栋霞憔悴不已。每天都要照顾父亲,按摩、擦身、喂饭。但是曹栋霞从来都没有怨言。因为四年前为了曹栋霞上大学,父亲欠了别人不少钱,工作又苦又累,曹栋霞觉得,父亲病倒是自己的责任。她父亲决定要放弃治疗。她却不同意。同时也在犹豫,已经没有钱了。这时候红十字会听说了他们的事,召集募捐,成功捐赠了5000元现金。“有他们的关心,有大家的关心,我一定坚强的和爸爸看好病,一定会。”

或许你们觉得这些事离自己很遥远,但是我认为,孝心是从小事做起的。有人细心观察过吗?父母亲总是习惯性地把儿女喜欢吃的菜留下来,总是尽量帮助儿女做事,无论任何事。班主任曾经说过一个故事,关于两个家长为了儿女某一件事吵起来,最后赔了几千元草草了结,两个家长最后站在一起,颇有感慨地握手。这是不是对于儿女感情的共鸣?

这里我要提提我的母亲了。

她是一位伟大的女性。我刚出生的时候,因为是女孩子,刚生出来,奶奶立即转身就走,然后跟我妈妈说:如果还要继续呆在他们家,那么就再生一个男孩子。我妈立即摇头了,如果她再生一个,那么我的地位将会是像下人一样的存在吧。那时候我妈还比较穷,离婚的时候什么都没有要,就要了我。生了我的第二天,我妈就挤公交车离开了医院,因为没有人照顾,把我送到了外婆家,过了两三年,为了让我能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她毅然来到了江南。从我记事起到十二岁,几乎都没有她的印象,只有每周一封风雨无阻的信和电话联系着我们。每年过节,她都会努力回来,为了车票和生活费,最高纪录是每天打了六份工,晚上只有两个小时睡眠,火车票永远买的是坐票。我在老家呆了有八七年,因为大地震,妈妈把我带到了这里生活。那时候我妈已经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混到了人事部部长的位置,她经常出差。有一次,妈妈的朋友告诉我,她出差了。直到三天后,他们才告诉我,我妈出车祸了,为了不让我担心,才故意骗我。我妈那年出过三次车祸,因为家离工作的地方太远,十字路口太多,她又常常加班。小学毕业,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常青藤实验中学——某私立学校,算是较好的,费用也很高。两年后,我开始失眠、头痛,我妈带我去上海检查,诊断为脑部严重供血不足和焦虑症,接下来的治疗,前三天就用掉三万,后来每月几乎五千左右的药物,而且没有任何医疗保险,也没有谁能帮我妈一把。我那时候心情不好,脾气也很差,每天都会发脾气,常常讽刺母亲,对母亲做出一些不可原谅的行为。那时候,我母亲的朋友劝她:放弃吧,不要管她了,你自己还单身,过好自己的日子就好了。妈妈坚持着:她会好的。我妈那时候常常顶着我发脾气摔东西的压力,平心静气和我沟通聊天。我恢复健康后问过我妈妈,有没有想过放弃,她老实回答:有。那一段时间,她的精神很不好,工作常常走神,爱美的她却几乎一下子老了十岁。

我觉得,我可能永远都无法做到像她那样爱我一样爱她,我能做的,只是尽量弥补我的过错。我与母亲的感情,是别人永远无法达到的程度。

细数我与母亲的事,恐怕写两页纸也写不完呵。

想到一句对情人说的话:幸好,我遇见了你。幸好,有你在。这句话套用在我身上却是意外地恰当。

渐渐地偏离了我要讲的主题。我想,我母亲做过的这些事,每个家长也会义无反顾地去做,因为“儿女是自己掉下来的一块肉”啊。血浓于水,这是斩不断的线。可有何时,这根线轻轻地让你的心颤动,勾起你内心那些陌生而又熟悉的情景?

《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 篇2

这些天不知怎么的我把书房里的《弟子规》拿来翻了翻。当我看到“入则孝”的时候,我心里涌起了阵阵好奇与疑惑。“入则孝”说的是回到家就要孝顺父母吗?我好奇地查了查资料,果然就是这个意思。在孔夫子那个年代就开始讲究孝道,对于受到父母的爱越来越浓的我们怎么能够不去做一些孝顺父母的事了。

生命诚可贵,而这可贵的生命是谁给与我们的呢?这一切都是父母给与我们的。他们不但给了我们生命,还把我们养育成人。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父母呢?是的。一个声音肯定的回答说。那我们应该怎样去感恩父母呢?按照《弟子规》的要求去做吧。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意思就是冬天要让父母亲穿的暖和,夏天要让父母凉爽。早上要问安,晚上要向父母亲请安 。出门先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让他们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事业不随便改变。同学们你做到了吗?

重温弟子规(入则孝) 篇3

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弟子规》。我们上次共同学习了「总叙」,今天我们从「入则孝」开始学起。孔老夫子在《孝经》有一段非常要重要的开示,叫「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德行的根本,教育要从这里开始。没有从孝道入手,一个人的德行是长养不起来的,所以教育首重孝道。老夫子在《论语》里面就有讲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孝」开始教起。

「入则孝」是《弟子规》正文部分的第一篇,其中包括二十四则事情。篇名「入则孝」顾名思义,就是在家里要懂得孝敬父母,因为孝是道德的根本,也是圣人教化大众的根本。

「入则孝」这一篇里面所谈的内容都是生活小事,如果在这里面看不出门道你会小看它,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好像不值一提的,为什么要拿出来大讲特讲?这样子想法就错了,那是不会学。真正会学的人都是从小事、小道理里面去体会圣贤人的存心,去体悟治国平天下的治国要道。所以这些事情,我们立志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确实每一件都要认真落实。这些事情是什么?本篇讲的二十四桩事情,这也是举个大概,每一条里面涵盖的意思都无限的深广。我们来看第一条: 【父母呼。应勿缓。】

这句话在字面上解释就是父母叫我们,我们要马上去答应,不能够迟缓。这要求小孩从小就要学,这是对父母的一种恭敬。如果父母叫我们,我们拖拖拉拉,迟迟疑疑,表现出来的样子那就是一种傲慢,恭敬心就没有了。所以孝,第一要培养的是敬,孝敬孝敬,孝字下面还有一个敬字,合起来,所以没有敬就没有孝。孔子有一次说到,如果对父母能够用物质去供养,你给父母很丰厚的生活补助养父母,这个算不算是尽孝?孔子否认,这不算是孝。为什么?孔子说「至於犬马皆能有养」,就是你养狗、养马那也是养,养狗、养马跟养父母有什么区别?夫子说「不敬,何以别乎?」如果对父母没有恭敬心,那你养父母不等於养一个宠物,有什么区别?那能叫尽孝吗?所以孝必定要跟恭敬心连在一起讲。而真能够有这种恭敬父母的存心,我们说这个人就有福了,他在家里已经养成习惯这种对父母温和柔顺的态度、恭敬的存心,他踏入社会他这种气质一定会引起很多人对他的重视,领导一定喜欢这种人,这种恭敬的存心就是他幸福成功的源泉。下面第二条: 【父母命。行勿懒。】

这句『父母命,行勿懒』的意思就是父母对我们的教诲、对我们的命令,他叫我们做事情我们马上要行动,不能够懒惰,这是字面上的意思,这也是小孩学习孝道也要从这里学起,养成一种随顺父母的意思的这种心,孝顺心。孝后面也带一个顺字,孝顺孝顺,顺才能够得到孝,如果不顺父母意思,常常跟父母违逆,甚至顶撞,那就不能称为孝,所以学习就要学「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叫我们做事,我们能够很迅速的行动,养成这个好习惯,这会一生受益。等到你到学校里面也能做到「老师命,行勿懒」,走到单位你也能做到「领导命,行勿懒」,成家以后,「先生命,行勿懒」、「太太命,行勿懒」,这样的人走到哪里都受人欢迎,所以他最后得到的是他自己幸福快乐。下面讲的是第三条: 【父母教。须敬听。】

这句话字面上的解释是讲父母的教诲我们要恭恭敬敬的去听取、去领受。父母比我们年长很多,俗话说「他吃的盐比我们吃的饭都多,走的桥比我们走的路都多」,所以他们的教诲对我们身心必定有好处,对我们的人生必定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所以是应该虚心恭敬的去听取,能够帮我们避免走弯路。如果对父母的话置之不理,往往会吃亏,俗话都讲「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父母都是真心爱儿女的,都希望儿女能够好、能够有成就,我们如果能够听父母的话,那就叫有福了。好,请看下面一句是: 【父母责。须顺承。】

字面上的解释是讲父母对我的责备我们能够忍受,能够好好的反省自己,承认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是一种态度。对待父母的责备、批评,我们都要欢欢喜喜的接受,这是孝心的体现。父母的责备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出自於爱心,没有说父母生了一个儿女,刚生下来就恨这个儿女的,这个我们还没听说过。真正了解父母对我们这种爱心,对父母的责备我们就能够顺承。有这么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女孩子因为跟她的母亲吵了架,她母亲骂她,她自己忍受不了,就离家出走,就到了一个饭店,自己身上身无分文,又饥又渴,在这个店的门口徘徊著,很想吃一碗汤面。大概是这种神情被里面饭店老板看到了,老板很慈善,走到门口就问这个女孩子:「你是不是饿了,来来来,我请你吃一碗面。」这个女孩子听了之后心里就非常高兴,这下遇到好心人了,就跟著老板进去店里头,老板给她端出来一碗热腾腾的汤面,她就欢欢喜喜的吃下去。吃完以后老板就问她,「女孩子一个人出来做什么?」这么一句话一讲,这个女孩子又忍不住泪如泉涌,就哭著对这个老板说:「老板,你真是个好心人,给我一碗这么好的面。我因为跟我妈妈吵了一架,所以我就跑出来,结果遇到你这么好的好人,哪里像我的妈妈这么绝情!」这个老板听到这个女孩子这样说话,就马上跟她纠正说:「你不可以这样讲话,你想想,我给你这一碗汤面你就已经这样的感恩,这么欢喜,你的母亲从小到大把你养大,给你做了多少汤面,为什么你对你母亲都没有一点感恩?」这句话提醒了这个女孩子,是自己错了。一个萍水相逢的人给她布施一碗面,她都这么样感恩戴德,认为他是一个好人,那自己的母亲?母亲对我们付出了多少,哪里是一个萍水相逢的人对我们的付出可以相比的。所以父母偶尔对我们的责备,竟然就积怨在心,这叫大不孝,要知道,父母对我们的责备就是对我们的成全,让我们积累福分。

【冬则温。夏则凊。】

这句话的意思,在字面上解,就是子女对父母要时时关心、处处留意,在冬天要给父母温暖床被,好让父母晚间休息的时候比较暖和,在夏天的时候天气炎热,儿女应该给父母搧凉,让父母也能够舒舒服服的休息。这些行为虽然都是小事,但是处处都表现出一个孝子的那种纯孝之心。对父母的爱护,对父母的关怀,久久能养成习惯,这个心地就变得非常的善良。当这个纯善的心养成以后,他不管做什么事,待人处事接物都有那种温良恭俭让的态度,他做事都是为人著想,而不是为自己求名求利,这种人也就自然得到大家的尊敬爱戴,他离圣贤也就不远了。古人讲「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所以真正以一颗孝心对待老人,这个孝心就会结出丰硕的福德之果。我们再看下面一条: 【晨则省。昏则定。】 这讲的是第七桩和第八桩事情。字面上的意思是说早晨起来要向父母问早安,晚上睡觉之前为父母铺好床枕被褥,陪伴父母,让父母能够在安定当中入睡。这些生活的小事处处都是体现著儿女那种孝心、那种知恩报恩的心。要想想我们小的时候,还是婴儿,在襁褓中,是谁日夜的来照顾我们、关怀我们?只有父母是这么做。我们晚上可能会大吵大闹,不断的啼哭,甚至会尿床,把床铺都尿湿了,也是父母无微不至的来呵护我们,从来没有嫌弃过我们。人到了三岁才可以说真正脱离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的恩德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当我们的父母年长了、老了,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对父母进行回馈,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晨则省,昏则定』就是我们为人子应尽的这一分心。这些事情虽然都是很小,但是能够坚持这么做的人,他就有难能可贵的品德。只要我们细心去体会父母的生活需要,其实处处我们都有这个机会来回报父母。【出必告。反必面。】

这个「告」字,古音读「故」,告就是报告的意思,讲的是儿女要出家门,必定要先向父母禀告一声,说「爸爸、妈妈,我走了,我要上学去了,或者我要上班去了,我要去探亲访客」,总要知照一下父母。最好事先要跟父母打好招呼,徵得父母的同意,父母批准了我们才出去,这些都是必要的礼貌。『反必面』,就是回到家里必定先跟父母报告我回来了,让父母看得到我,他的心也就安了。这些行为都是体现出一个孝子心里常常存著父母,因为心里存著父母,所以他必然就「出必告,反必面」。这句话我们要体会得,它主要就是告诉我们对父母要常常记在心里,常常有一颗安慰父母、让父母安心的这个意念。我们现在的社会,儿女长大了往往会离开父母,或者是出去外面读书、考大学上大学,或者是出国留学,或者是工作要到外地去,或者是出差等等,要知道父母总都是惦记儿女的,所以我们常常要跟父母有一个信息,像打个电话或者是写封信,这都是保持联络让父母心安。请看下面第十一、第十二条: 【居有常。业无变。】

『居有常』讲的是我们居住的地方要固定,不要老搬家。为什么不要老搬家?因为老搬家的人心不定。所以「居有常」不仅可以让我们不浪费时间,而且帮助我们心安定,安定的心可以让我们生智慧。「居有常」在古代他们都做得非常好,你看古人造一个老屋,一个房子造好了,可能是四代、五代人都居住在里面,都不动,不动,他的家业能够兴旺,老动的气就不稳。引申的一个意思,「居有常」也可以解释为我们的起居、我们的生活作息要有规律。「居有常」,这个常是要恒常,规律才能恒常。《易经》上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他的生活行为都要效仿天,天的运作非常的有规律,你看日月星辰、四时寒暑,都非常有规律,一点都不会紊乱,君子的生活行持也应该像这些日月星辰、四时寒暑一样做自强不息。所谓持之以恒,恒常这才是中庸的思想。中庸是什么意思?中就是不偏不倚,行中道,不激进。像我们要把学业搞好,或者把事业搞好,不是靠突击的,要有一个规律的作息,时间久了自然成绩就出来了。庸就是长久,因为行中道,他才能够持之以恒。

下面讲的『业无变』,业是讲我们的职业、讲我们的事业,事业不能够变化。我们一生要立定一个志向,选择好了这个事业,只要是正确的,我们终身不改,决定能够在这个事业上面得到大成就,因为你心专注,专注的人他的成绩就高、就快。我们看到「冬则温,夏则凊」,一直到「居有常,业无变」,也告诉我们长大之后,应该要如何来孝养父母。从冬温夏凊、晨昏定省,它已经逐渐告诉我们,长大之后,你应该要如何的孝敬父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起居中,也应该要懂得如何来照顾自己,生活方面事业方面都应该懂得如何来安排规划,以免让父母操心。能做到这样,才算是真正的一位孝子。

下面看第十三句: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从字面上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事虽小』,就是泛指一切事情无论大小,即使很小很小的一件事情,『勿擅为』,这个「擅」就是随自己的意思,擅自的意思。也就是说事情即使是非常小,也不可以不经过同意就擅自去做它。万一你去做,这个「苟」就是假使,假使你去做它。「子道亏」,就有损为人子女的品德。「亏」,就是指缺陷、不完美。我们的人品,每一个人都希望他的道德非常的高尚。为人父母的更期望他的子女都是很优秀的,不但课业要好,在他的品德方面,也是要非常优秀的。所以做任何事情,我们无论大小,凡是没有经过同意的,都不可以擅自去做它;去做了它,就会让父母感到难过,也有损我们为人子女的品德。,其实很多的大善都是从小善做起,很多的大恶也是从小恶积累上来。所以刘备给他的孩子有一句很重要的勉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下面一句《弟子规》上讲: 【亲所好。力为具。】 这句是讲父母喜欢的东西,为人子一定要尽心尽力的去帮助父母来得到。父母喜欢的东西很多,衣食住行,样样的东西,我们只要留意就知道父母的喜好,我们应该帮助父母去得到、去解决,让父母生欢喜心。当然,大部分的父母对儿女都没有什么要求的,他都希望儿女好,儿女好就是他的要求。所以我们真正做到学习好、品德好、身体好,这些就能够让我们的父母高兴。如果再提升,能够成一个君子、成一个圣贤,为世界、甚至为后世做出大的贡献,让父母真正荣显。

『亲所恶,谨为去』,意思就是说父母双亲如果是不喜欢的、厌恶的这些事情或者是东西,我们要谨慎的、小心的把它去除掉。所以这句兼前面那一句,「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这都是对父母亲供养欢喜。谨是指我们平时日常生活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每一言每一动都要以父母做为主要的考虑。小心到什么程度?小心到我们念头起动的地方都要留意。当我们起个坏念头,这个坏念头对不起父母,比如说起了贪心,起了跟人家斗争的心,不能够原谅别人,不能够好学,不能够进取,种种的不善的念头,我们都要小心的把它去除掉,这才叫真正的大孝。所以真正的孝子处处都管好自己的念头,凡是有不善的念头,违背本性、违背道德的,不要说不能做,连想都不可以去想,这种孝顺比起拿金钱供养父母还要难能可贵。拿金钱物质上去供养父母,那是供养父母之身,真正做到这样「亲所恶」而「谨为去」,放下自己的贪欲,放下自己的情执,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这样的孝才真正叫孝方贤。下面我们来看: 【身有伤。贻亲忧。】 这一条的意思是说为人子如果身体有损伤,就会使父母很忧虑。《孝经》上有句话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从哪来的?都是父精母血逐渐长大而成,所以我们的身体就如同父母的身体一样,我们爱护自己的身体就是爱护父母,我们身体受到损伤,父母就觉得很心痛、很忧虑,所以我们要懂得如何来保重自己、爱护身体。下面看: 【德有伤。贻亲羞。】

这是讲在道德上有亏欠,做了不好的事情就让父母蒙羞。一个有孝心的人绝不会去做出伤天害理、让父母痛心的事情,也就是说他绝不会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情,因为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就是对不起父母。即使是没有人看到的时候,我们也要管好自己的存心,不可以放纵自己,因为放纵自己就是德行在往下堕,这就会让父母蒙羞。假如自己没有真正落实父母的教诲,而在道德上有所亏欠,父母就会蒙羞。别人说「这个孩子是谁家养的,怎么这么缺德?」这句话就是对父母最大的羞辱。请看《弟子规》下面一句: 【亲爱我。孝何难。】

这句是讲父母亲如果是疼爱我的,孝顺起来并不算难。要知道父母跟子女之间的那种亲情是天性,所谓天性是自然而然,没人教他就会的,这叫天性。父母跟儿女本来是心连著心,所以孝顺父母有什么难事?很多人谈孝道都觉得孝顺父母很难,要知道孝是天性,有什么难?下面又讲: 【亲憎我。孝方贤。】

这是说父母亲假如是憎恨我的,我也不改我的孝心,这样的孝才真正叫贤德。要知道父母亲对我们的爱是一种本性的爱,如果父母亲憎恨我,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自己实在做得太缺德、太不孝,让父母都寒心,所以父母对我都会起憎恨,那我的德已经可以说去尽了。这时候要赶紧回头向父母忏悔,努力的改过自新,父母一样会重新爱我们的,这是一种天性,憎恨我们是暂时的,这是一种可能。另外一种可能是父母他迷惑颠倒,他自己可能被物欲所蒙蔽,或者是受人挑唆,听了人家说的坏话,对我起了憎恶的心,我这个时候也绝不能够用憎恨的心来对抗,要知道如果我用憎恨心对父母我自己是大不孝,父母即使是憎恨我我也要对父母尽孝,这样的孝真正是难能可贵。下面《弟子规》上,这是「入则孝」里的第二十一句: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这句话是说父母亲有过失的时候我们要懂得劝谏父母,要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只要不是圣贤都会有过失。父母真正有过失,我们当然希望父母改过,但是你要看他能不能够接受我们劝谏,如果不能够接受劝谏,我们就淡淡的提一提,不可以让父母生烦恼,对人要多宽容,「严於律己,宽以待人」,让人生欢喜心。

劝谏,这是『谏使更』,「更」就是很多次,劝谏要好多次、很耐心的慢慢去引导。『亲有过』,我们要慢慢的进行劝导,而且劝导也要注重艺术、注重方式,所谓『怡吾色,柔吾声』,这是让我们的脸色变得很喜悦的样子,对父母要有恭敬的态度,也要用很温柔的语言,因为如果我们用强硬的态度和言词,往往效果适得其反,所以往往一句温柔的劝谏,那个效果特别好。原则上就是讲,在欢喜心的时候,父母能够接受劝谏。假如父母不能够接受劝谏的时候,你怎么办?甚至是父母听我们劝谏都听腻味了,甚至还要打我们、骂我们,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样?我们也不能够退心,对待父母绝不会有怨言,帮助父母的心绝不退,这是讲『号泣随,挞无怨』。《弟子规》「入则孝」第二十二句: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这句是讲当父母亲有病的时候,我们做儿女的当然心里是非常难过,也非常的焦虑,日夜思考的都是为父母解决病痛,替父母医治。古人熬中药在给父母服用之前都要试尝一下,这是一种孝心的流露,侍奉在父母的床前昼夜都不休息。在汉朝汉文帝刘恒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仁孝皇帝,他的母亲不是正宫皇后,叫做薄姬,这位薄太后她的生性非常仁善,她养的这个儿子刘恒也是生性仁孝。后来刘恒长大以后,汉高祖刘邦就派他出去边疆镇守,平定了叛乱。刘恒当时也是尽忠为国家效力,把边疆治理得井井有条,让边疆恢复安定。结果不久以后吕后的宗亲谋反,忠臣就把这些叛贼给平定了,结果众臣就拥护刘恒登位,就是汉文帝。虽然他不是正宫皇后所生的,但是大家都非常敬仰他的仁孝德行,把他扶上了皇位。所以一个人有这么深厚的道德,才有这样高的成就。现在我们也看到很多孝子他们的行为也不让古人,像山东电视台评出的「天下父母」里头有个真人真事的故事,叫做王希海,这位王希海二十四年如一日照顾他的老父。他的父亲在一九八0年就患了脑出血,成了植物人,母亲因为体弱多病,王希海的弟弟又是先天性的肢体残疾,也不能就业,一家的重担就落在王希海身上。当时王希海才二十三岁,他有很好的出国工作的机会,但是他为了照顾躺在病床上的父亲和帮助家里人,舍弃了这么好的机会,甚至舍弃了成家的机会,二十四年来每天不间断的照顾自己的父亲,到今年他已经五十岁。这二十四年,这是算到二00四年为止,当时他四十七岁,今年五十岁了,许多人问他,为什么你没有成家?王希海怎么说?他说如果成家,肯定把家庭放在第一位,但是我不成家,我的父亲永远是第一位,这样我才能够一心一意的照顾我的父亲。当他的父亲躺在病床上,王希海每隔半小时要帮他的父亲翻一次身,每天给父亲换一次床单。有人问为什么要换得这么勤?他回答说,父亲中风很难受,身上有体温、有热气,会把这个床单弄得很潮湿,这样让父亲很难受,所以要每天换床单。卧床的病人,植物人只有呼吸,但是不能动弹,如果口里面有痰就是很危险的事情,很容易就憋死,王希海几十年就用一根吸管,这一头插到父亲的嘴里,这一头放到自己嘴里,然后猛吸一口,把父亲口里的痰吸到自己口里,然后自己吐出来。这样的动作,连他的母亲都很叹息说我自己都没有这样的恒心做二十四年。王希海每天晚上十二点钟要侍候他父亲吃下第六顿饭。到二00四年他的父亲过八十大寿,王希海曾经对他父亲说:「爸爸,你就好好的活著,我要一直侍候到你八十大寿,只要你活著我就永远侍候你。」结果他如愿以偿,父亲真的到二00四年,二十四年之后过上八十大寿。古人讲的「大孝终身慕父母」,我们自己扪心自问,问一问自己对待父母有没有尽心?父母健在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尽力的去服侍父母?有没有让父母身心得到安稳、得到愉快?我们的德行有没有亏欠让父母蒙羞?想想王希海,真的让我们生起无限的感佩和向往之心。请看下面一句: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这句是讲当父母亲离开我们的时候,去世了,孝子心里非常悲痛,常常哭泣,三年之内心里都免除不了这种悲伤,常常怀念父母,叹息自己在父母在世的时候没有尽到心,没有来得及报恩,父母就离我们而去,所以常常的悲叹,常常的哭泣。『居处变』,这是讲居住的地方都变了,我们讲如果是夫妻,夫妻分房,酒肉都戒绝,这是讲生活上的一切享受全都停止,因为心里对父母的那种悲伤哀痛,一切世间的享乐都不忍心去受。「居处变」,古时候特别要讲到三年守墓,守在父母的墓前来缅怀自己的父母,真正反思过去父母对我教诲之恩、养育之恩,把心静下来能够提起对父母那种报恩的心,立愿要做一个君子、做一个圣贤来报答自己的父母。古人很多人都是父母过世以后就不再喝酒吃肉,不仅是三年不吃肉,他一生都不吃肉。「入则孝」里面最后一条: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这一条是讲当父母亲离我们而去,走的时候我们要『丧尽礼』,这是讲举行丧礼、举行哀悼的仪式,这是尽自己的一分诚孝。父母走了以后,每年定日子要祭祀父母、祭祀祖先,祭祀的时候要诚心诚意,这是孝道的落实。孝顺父母,父母生的时候、死的时候都是一样,孝心没有改变。《孝经》上讲,「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这是讲父母走了以后,我们每逢春秋二季都要祭祀父母,春天的祭日是清明节,后半年是冬至,清明节、冬至节都是祭祀的日子。我们祭祀父母,这是一种缅怀父母恩德的活动,这是一种学习孝道的一堂教育课,我们一定要尽我们的诚心,对待父母的灵位如同父母站在眼前。父母在生的时候我们要爱敬自己的父母,父母不在了,我们对父母的那种怀念也是一生不改,特别是要更加努力的来做人、来行义,不可以做出亏欠父母,让父母在天之灵蒙羞的事情,这是对父母的尽孝。在祖先的牌位之前,发愿要好好做人,古人讲光耀门楣,我们希望这一生的德行不要有亏缺,让祖宗也能够开心。所以祭祀祖先不是一种迷信的活动,它是一个孝道的落实,古人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如果社会有祭祀祖先的风气,大家都能祭祀祖先,要知道,对祖先都有这样的孝顺心,那对眼前的父母怎么会不孝顺?所以民风自然就纯厚,和谐社会这一条是非常好的做法。

弟子规课《入则孝》的教学反思 篇4

《弟子规》是国学经典,也是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在本次教学中,我借助动画、图片,让孩子们进入了文本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孩子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调动孩子的情感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背诵训练,教学中渗透了“母爱子孝”的人文思想,使得孩子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我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自读、齐读、男女合作读,师生开火车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悟理。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达到熟读成诵,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更积累了品质。通过这次课,我和孩子们的`内心都受到了一次洗礼,我会和孩子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对自己的父母、同学、老师,因为“百善孝为先”。

《弟子规》入则孝第2段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设计 呼家庄小学

王文娇

【教学目的】

1.对前面所学《弟子规》知识做以梳理,进行汇报。2.教会学生正确处理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了解民族的一些生活习俗等。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会学生正确处理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了解民族的一些生活习俗等。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教学过程】

一、展示活动:

1.班级姓名歌(全班齐说)。

(要求:右手伸向所说名字的同学,脑海中闪现姓名中的每一个字)2.展示《弟子规》的【总叙】和【谨】两部分。(展示形式:全班齐诵,带动作,2生在前领诵)3.看图,说出相应的弟子规句子。

二、导入 :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很多关于在家尽孝的行为,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出则悌”的第1段。(板书:出则悌)

二、初读文,解答疑难字词。

1.自读一遍这一段文字,找出不能理解的字词,共同交流、学习。2.解答疑难字词(板书)。恭:ɡōnɡ 睦:mù

三、精读文,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文字含义。学习第1段: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1.齐读文字。

2.指名说说这段文字的意思(两名)。引出词语:兄友弟恭 3.师:关于兄友弟恭,老师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呢,你们想听吗?(学生:想)

4.播放《孔融让梨》动画故事。

5.问: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故事?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 6.延伸:有谁是家中的兄姐?你们在家都如何照顾弟妹?(情景提示:①当你有好吃的东西或者好玩的玩具时;

②当父母不在家时)

四、检测学习情况

看图,说出相应的弟子规句子。五、总结

做兄姐的要友爱弟妹,弟妹则要恭敬兄姐,因为兄姐年龄较长 经验丰富,比较懂得照顾弟妹,做弟妹的要尊重兄姐的指导与安排,兄弟姐妹之间能够和睦相处,父母内心就会感到宽心安慰,孝道就在其中了。

【反思】

1.学生座位经常调换,导致姓名歌中名字位置不固定,尤其是刚调位后的练习显得不那么熟练,好几次犹豫不决,想去掉本环节,但发现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除了团队合作意识逐步提高之外,更增强了自信心。所以,将此环节果断保留。

2.小课模式一成不变固然利于国学知识的快速习得,但始终担心会否让孩子们产生厌倦心理。好在小课时间短,趣味性高,与生活联系密切,使得孩子们至今兴致盎然。

“入则孝”主题团课总结 篇6

今天我们班在B组同学的组织下在二教405开展了《弟子规》中“入则孝”主题团课活动。

活动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是由小组组长周世琨、罗成凤两位同学带领全班同学朗读一遍“入则孝”中的内容,在朗读的过程中同学们十分认真,声音响亮且整齐,读完后小组组长结合实际案例对文章进行分析,让大家对“入则孝”有初步的了解,并邀请了“旭日尚德”协会的韦德辉同学来给我们解答疑惑,同学们都很活跃,积极的提出疑惑,韦德辉同学很认真的对这些问题做出了相应的解答。第二个环节是通过小组成员林德区、陈华林、覃徳现、贵上全、潘远高等同学以故事的形式向大家展示“入则孝”的思想。首先上场的是林德区同学,他给大家讲了一个“仲由负米”的故事,让同学们深刻地认识了孝道的含义,接下来由贵上全同学给大家讲了一个“闵损芦衣”的故事,这两个典型的小故事均深刻的阐释了我们古人的孝道,让同学们深受感动。第三个环节是由小组成员庞淀钟、宁春玲、谭鸿信、黄立臻等同学以演讲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入则孝”的领悟和自先履行,庞淀钟阐述了他对“丧三年,常悲咽,居无变,酒肉觉”的理解,并提倡同学们要好好孝敬父母,不要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第四个环节是互动还节,大家互相交流感想,互诉心得,把对《弟子规》的认识很学到的东西拿出来大家一起分享,最后班级同学都拿各个地方的方言来朗读《弟子规》,大家觉得很亲切,呼吁争取把《弟子规》的内容传播到各个民族各个家庭各个角落,让大家都一起来学习我们的国学。

此次团课后大家都受益匪浅,在欢乐的氛围中学到了我们平时都不太注意到的问题,日常礼仪被重视了,希望通过学习《弟子规》,让我们的校园、家庭、社会更加和谐和幸福!

数控0804班B组

上一篇:嵌入式软件工程师年薪下一篇:大学生珠宝行业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