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果树听瀑(共4篇)
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这篇《黄果树听瀑》阅读答案,由语文网提供,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黄果树瀑布,一部大自然的杰作。车到黄果树风景区,便闻一阵哗哗之声自远处飘来,若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潮水般涌漫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啸,天地间就只存下一片奔泻的水声了。透过树隙,便见一条白帘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似一阔幅白绢正从机杼上吐泻而下,那哗哗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响遏行云。我们去时,正遇上枯水季节,瀑布的水势并不宏大,远不如徐霞客在游记中所描写的那般摄人心魄。所以游者甚为寥落,连街上的不少店铺都早早关门打烊了。据当地人介绍,盛水季节,瀑水激出的水花雨雾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于瀑布右侧高岩上的黄果树小镇,造成银雨洒金街的奇景,当时是,游人摩肩继踵,冠盖相倾。可惜我们去得不是时候,无幸一睹其壮观,留下了一点遗憾。黄果树瀑布落在一片群山环抱的谷地,我们自西面顺着石阶下临涯足,山径寂寥无人,哗哗的瀑布声在山谷间震荡着、回响着,似千百架贝斯在奏鸣、在轰响。至谷底,我们坐在水边的一块岩石上隔着一口小小的绿潭,那一幅白帘般的瀑布,仿佛伸手便可撩过来拭脸似的,它漱入潭底激起的烟雾般的水珠,直扑到我们脸上,沁()凉沁凉的。黄果树瀑布虽不如庐山瀑布挂得那么长,但远比它阔,所以气势十分雄壮。当年徐霞客描写道: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其描写准确形象,不得不令我们叹服。瀑声如雷轰鸣,山回谷应,我们仿佛置身于一圆形池中,四周乐声奏鸣,人若浮身于一片声浪,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让人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恢()宏博大。我们久坐岩上,任沁凉的飞珠扑上火热脸庞,沾湿薄薄的衣衫,我们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声,只觉得自己的胸臆()在扩展,似张开的山谷,那瀑布便直漱而进,挟()来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活力,回荡着大自然纯正清脆的音响。离开潭边,我们循着石径登上溪旁的一个平台,绿树掩映间,有一座徐霞客塑像,他正遥对瀑布,作凝神谛听状,他完全沉醉了,如痴,如迷。此时此地此刻,我们也完全沉醉了,如痴,如迷。
《黄果树听瀑》作者:杨国民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顺序,具体描写了黄果树瀑布的雄伟壮观,展现了一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意,表达了作者对黄果树瀑布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全文的中心句黄果树瀑布,一部大自然的杰作。本文先写了远听瀑布,重点写的是瀑布的声音;接着写近看瀑布分别写了瀑布的声音和形状;然后写作者在潭边看到的景象;表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本文为何强调听字?因为黄果树瀑布的壮观是通过声音给读者留下印象的。读描写声音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感受到了黄果树瀑布的雄伟壮观的气势和生生不息的活力。课文倒数第二段我们坐在岩石上,&&音响。此段有好词,说说你对此段的理解;作者到瀑布的飞流声之后产生的想象以及激动地心情,写出瀑布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滋养。《黄果树听瀑》一文中,许多句子用打比方的方法把听瀑的感受写得具体可感,让人读了有如身临其境。
本案是在“童真语文”理念观照下展开的设计。“童真语文”是儿童的语文, 更是真实的语文。本案设计着力体现了“童真语文”的“以童为本”“以真为先”“以语为要”的教学理念“。以童为本”追求让儿童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设计从儿童真实的学习起点出发, 充分尊重儿童真实的学习需求“。以真为先”倡导“真实的, 才是最好的”, 设计充分考虑了如何让儿童经历真实的语文学习过程, 经历真实的情感体验“。以语为要”提倡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 设计努力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的特点, 略读课上, 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儿童的略读能力。从捕捉文本的显信息、隐信息入手, 让儿童充分展开略读的过程, 并自然地学会迁移运用, 一次又一次地让儿童获得真切的感受, 真正培养儿童的略读能力、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关注学生的真实起点, 降低难度, 借助“助学单”, 让学生通过努力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地积累描写声音的词语。
2.通过略读课文, 让学生自主地捕捉文本的显信息, 在反复求证中自然地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巧妙挖掘文本隐信息, 让学生自然地发现文本表达的秘妙, 并试着自由表达,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真切情感。
三、课前助学
本篇选学课文生字、新词较多, 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 所以事先请学生在晨间学习时间借助“助学单”给自己认为的难字注音, 照样子给古文断句, 并根据自己的实际先读读课文。
四、课前预热
1. 聚焦“中国好声音”。
出示一张“中国好声音”剧照, 展开谈话, 引发兴趣。
2. 捕捉“自然好声音”。
播放“鸟鸣”的声音, 引导儿童捕捉“自然好声音”。
3. 交流“自然好声音”。
(评点:以“中国好声音”作课前铺垫, 确实是很好的预热。以当下文化生活中的一个热点切入, 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过渡到“自然好声音”, 既不突兀, 又很生态, 对今天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自然缺失症”很有教育价值。)
五、流程预设
(一) 揭示课题, 丰富信息
1. 课题入手, 捕捉信息。
师:我们今天的课也跟“好声音”有关。 (指导学生读课题, 并捕捉课题中的信息) 课题中的哪个字直接告诉我们这篇课文与声音有关?如果文章主要写瀑布的形态, 那么课题就应该改成……今天我们学的课题是……我们听的就是……
2. 补充信息, 了解瀑布。
先请学生交流自己已经知道的信息。然后教师根据交流情况再作相应的补充。
预设补充信息:黄果树瀑布, 是贵州第一胜景, 它享有“中华第一瀑”之美誉, 也是亚洲最大的瀑布。它高77.8米, 相当于我们教学楼20层楼高, 宽101.0米, 相当于我们15个教室的宽度, 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从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观赏的瀑布。
(评点:课题是全文的“信息集成块”。在课题所包含的诸多信息中, 也有最本质的信息, 这便是“听”。教师抓住这个本质信息, 引导学生来改课题。让学生在改课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本质信息的真切感知。一般地说, 对瀑布的观赏总是以“看”为主的, 可这里为什么是“听”呢?如果教师能在这里再激发一下学生的“疑”, 或许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生命活力, 开展真实的学习。)
(二) 读通课文, 直击“听瀑”
1. 通读古文, 再解瀑布。
出示徐霞客的描写, 帮助学生读通、读懂。
当年, 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这样描写道“:上溪/ 悬捣 (dǎo) , 万练 / 飞空, 溪上石 / 如莲叶 / 下覆, 中剜 (wān) / 三门, 水 / 由叶上 / 漫顶而下。”大致意思是:上面的溪水从半空中悬挂奔涌而下, (散成) 千万条白色绸带飞舞空中, 溪上的石头如同向下盖着的莲叶, 中间挖出了三个缺口, 水从莲叶形石头的上方漫过叶顶倾泻而下。
(评点:比较阅读徐霞客描写瀑布的原文, 并提前在这里展开学习, 有其合理性。因为这段文字对学生来说确实是阅读的难点, 没有教师的帮助, 学生自己很难读通、读懂。更关键的是, 徐霞客描写的是“看瀑”, 侧重其外形, 这样也有利于自然地转入“听瀑”的学习。)
2. 自由读文, 直击“听瀑”。
师:这篇课文比较难读, 事先我们借助“助学单”已经有了预习。现在让我们再自由地、大声地读一遍课文。
师:课文的题目是“黄果树听瀑”, 那么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听瀑”的?请你快速浏览课文, 找出这几个自然段。
师:现在请你再轻轻地读读这些自然段, 边读边想, 瀑声是怎么样的?你会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吗?这个词语可以是书中的, 也可以是自己平时积累的。
边交流边请学生板书, 并请学生读读黑板上的词语, 随机理解“响遏行云”, 发现共同点。
(评点:将词语教学安插在“听瀑”的学习活动中, 既能体现主要词语多是对“听”的表述这一客观存在, 又将词语学习与课文主题“听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巧妙地积累了这类词语, 感觉比较自然妥帖。)
(三) 略读课文, 捕捉信息
1. 静心默读, 捕捉信息。
师:瀑声非常响亮, 刚才我们在这些词语中已经有了初步的体会。现在让我们再静静地默读课文, 请你从语言文字中捕捉更多的信息来体会瀑声的特点。等会儿请你选择感受最深的一处和大家交流。
2. 交流信息, 丰富认识。
根据学情随机展开,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信息、处理信息。
3. 欣赏瀑布, 深化印象。
课件展现:聆听瀑声, 观赏瀑形, 最后一张定格在“季老师游览黄果树瀑布”的照片, 带给学生最亲切的感觉。
(评点:教学的整体设计较好地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儿童捕捉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在略读课文教学普遍忽视略读能力培养的这个现状下, 本案更具有探究价值。)
(四) 挖掘信息, 迁移运用
1. 合作朗读, 发现秘妙。
分类集中呈现, 师生合作朗读, 发现写作的秘妙。
第一类:
车到黄果树风景区, 便闻一阵“哗哗”之声自远处飘来, 若微风拂过树梢, 渐近渐响, 最后潮水般涌漫过来, 盖过了人喧马啸, 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奔泻的水声了。
……那“哗哗”水声合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响遏行云。
……“哗哗”的瀑布声, 在山谷间震荡着、回响着, 似千百架低音提琴在奏鸣、在轰响。
师生合作读。引导发现:这三个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第二类:
瀑布如雷轰鸣, 山回谷应, 我们仿佛置身于圆形乐池中, 四周乐声奏鸣, 人若浮身于一片声浪, 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让人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与恢宏。
我们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声, 只觉得自己的胸臆在扩展, 似张开的山谷, 那瀑布便直跃而进, 挟来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活力, 回荡着大自然纯正清脆的音响。
分组比赛读。引导发现:这两个句子在写法上又有什么共同点?
(评点:两处归纳的匠心独运可圈可点。如果说前面的学习主要培养的是学生发现显信息的能力, 那么在这里教师的要求更进了一步, 引导学生去挖掘文本的隐信息。教师通过归类呈现, 为学生降低了发现的难度, 让学生在朗读中、在比较中能够自然地发现写作的秘妙。通过展开联想让声音显得更加的真切;通过联想, 通过写自己的感觉让声音显得更加有活力。但我认为这里还可以展开进一步的叩问:为什么作者的联想和内心感受都生发于“听”其声, 而不是“看”其形呢?这正可以说明“听”是不是比“看”更能触发人的心绪, 作者观赏黄果树瀑布的艺术水准, 于此可见。)
2. 迁移运用, 展开写作。
再次播放课前“鸟鸣”的声音, 引导学生选择运用上述写法把声音写下来。
3. 真实交流, 点拨提升。
(评点:读写一体, 注重运用。听鸟鸣, 促联想, 写感受, 要求适度, 前后连贯, 运用恰到好处。)
(五) 朗读抒情, 回归自然
师:听着大自 然里的“好声 音”, 难怪徐霞客……此时此地此刻, 我们也……
难怪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黄果树瀑布, 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请学生朗读结课)
(总评:本案能根据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 比较生动地展开儿童真实的学习活动, 较好地达成了本课教学目标。其特色鲜明地表现为能从儿童现实的文化生活“中国好声音”切入, 自然地过渡到“自然好声音”, 由“听鸟鸣”到“听瀑”。教学的展开能坚守以儿童为主体, 步步深入地抓住课文的重要信息, 有效培养和提升儿童的略读能力。从“听瀑”到归纳两处写法的共同点, 无疑是教学全程中的“点睛之笔”。因为正是由“听”才触发了作者丰富的联想和真切的感受, 从而在这里深刻地说明“听”的丰富的艺术欣赏内涵。总观整堂课所体现的正是一种儿童真实的学习状态, 奏响的是一曲“黄果树听瀑”的欢歌, 堪称教者季科平所奉行的“童真语文”之代表课。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选学课文《黄果树听瀑》教学片段:
师:有关“听瀑”的句子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已经按照顺序找出来了。但是简简单单的瀑布声,作者为什么能把它们写得如此生动?
(生沉默)
师:同样表示声音响亮,作者用了“渐近渐响”“人喧马啸”“响遏行云”“如雷轰鸣”“訇然作响”等不同的词语,可见作者的用词是多么——
生:丰富。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一下子就发现了作者的第一个写作手法——用词丰富。(板书:用词丰富)那么谁发现了作者的第二个写作手法呢?
生:作者多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那么作者都把这些声音比作了什么呢?
(生答略)
师:在不同的地方听不同的瀑布声,把不同的瀑布声比作不同的场景,可见作者的比喻用得多么恰到好处。(板书:恰用比喻)。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除了恰到好处的比喻,作者还展开了恰到好处的联想。
师:你真是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太棒了。
(在“恰用比喻”补充上板书“联想”,并指导学生朗读作者联想的内容。)
师:作者妙笔生花的寫作手法还有吗?
(生沉默)
师:让我们再来看第一句话,听老师读一读,边听边思考在我的朗读中,哪些词引起了老师的关注。
生:刚才老师在朗读时,关注了“飘来、拂过、涌漫、盖过、只存下”等一连串的动词,而且读得越来越有力量,让我们感受到声音的渐近渐响。
师:你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那么从这些词语里,你感受到作者用词除了丰富还有什么吗?
生:准确。
(师表扬,在“用词丰富”补充上板书“准确”。)
师:同学们,刚才通过交流,我们发现了作者能把文章写生动的主要原因在于用词丰富准确,恰用比喻联想。谁能用今天所学的写作方法来评一评这一句话。(出示句子)
生:我感觉作者用词重复单一了。
师:你一下子找出了它的问题,那么你能用上我们刚才所学的几个表示声音的词以及老师给你们带来的曾经学过的表示声音的词语试着来改一改吗?(出示词语)
(生答略)
师:你听听,刚才同学们用上了不同的表示声音的词语,使句子一下子听起来也变得生动了,可见用词丰富是多么重要啊。
师:这句话又有什么问题呢?(出示句子)
生:比喻不恰当。
师:一下子找出了问题所在,谁来帮助修改一下?
(生答略)
师:这位同学改的句子不但使比喻更恰当了,还加了自己的联想,太有文采了!
师:同学们,通过修改刚才的两句话,我们再一次感受到用词丰富准确,恰用比喻联想的重要性。让我们再看以下几张图片,这是老师上星期去爬山的时候拍到的一组图片,请问你看到了什么呢?
(生答略)
师:看着这些图片,你又听到了什么呢?(稍停顿)回到家的时候,我也以听的角度写了几句话。(出示句子,老师配乐诵读。)能评价一下老师写的这一段《听枫》吗?
师:同学们,其实习作一点都不难,只要你牢牢记住“用词丰富准确,恰用比喻联想”的诀窍,你也定能妙生花。接下来,请大家选取屏幕上其中的一幅或多幅图,来写一段《听雨》。
【浅思】
上述案例,是我执教《黄果树听瀑》的核心,是基于读写结合这一教学思想而设计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围绕听瀑的五句话,找一找,读一读,特别是把五句话整体呈现,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感受瀑布的气势恢宏,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关注作者为什么能把简单的声音写得如此生动。当我刚把问题抛出去的时候,学生的沉默显然表明他们不明白我提问的意图。在我做了适当引导之后,学生的思维马上就集中到课文的表达方式上并且说得很好,可见我的预设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次次总结作者的写作手法之后,我出示了两句病句,让学生修改,目的就是巩固作者的写作手法,边修改边进步,为读写结合做好进一步的铺垫。之后,我出示一组图片,由老师配乐深情诵读自己所写的文字,让学生评一评,学生的确很好地运用了课堂所学的习作手法进行了回答,既达到了我预设的教学目标,又因教师自己的例子激发起习作的兴趣。
但是,通过观察学生《听雨》的课堂习作,大多数学生能运用课堂学得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但少有精彩文笔。反思自己的教学目标,基于读写结合的教学思想没错,但既要让学生习得作者用词丰富准确,又要让学生感悟作者恰用比喻联想,这一教学目标是不是过于宽泛了,以致学生在写《听雨》的时候,被太多的目标条件束缚,反没了目标,乱了思绪。可见,寻找最佳的读写结合点,要做到要求明确且集中。
其次,反思自己布置的《听雨》习作训练点,这个训练点的设计本身是不是一个错误?它或超越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或因《听瀑》到《听雨》的迁移过快了。因此,寻找最佳的读写结合点,要建立在孩子已有生活与学习经验之上。
再次,就算我布置的《听雨》习作训练点可行,就算明确且集中地要求学生运用联想习作,我也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展开恰当的联想,我们可以联想雨的大小,雨的声音,雨的颜色,雨的温度,雨的心情,相信当时如果我再做一下适当的提醒,或许学生的习作会有更出色的精彩。所以,寻找最佳的读写结合点,要给予学生仿写的样本或足够的引导。
可是作者去的那时候是枯水季节,所以没像徐霞客所说的那样,这让作者留下了一点遗憾。
黄果树瀑布落在一片群山环抱的谷地,我们自西面顺着石阶下行,山径寂寥于人,“哗哗”的瀑布声在山谷间震荡着、回响着,似千百架低音提琴在奏鸣、在轰响。
我读着读着,似乎也看到了摄人心魄的黄果树瀑布,溅出的水花满天飞舞,激出的云雾十分蒙胧,听到了那如无数匹骏马奔腾的声音,感触到了大自然的无限活力与奇特魅力。